山西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36
山西通志 卷三十六 |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三十六
學校
大同府儒學在城東南隅舊在府治東即遼金西京國子監元大同縣學也明洪武八年改爲府學二十九年改府學爲代王府以雲中驛改爲府學即今學也𢎞熙元年㕘政沈固武安侯鄭享㕘將曹儉鼎増建楊榮記曰永樂癸卯扈駕大同周覽殿堂圯壊弗堪因諷鎭守諸公維新之又三年乃建大成殿暨兩廡櫺星門并堂舎齋室無不備具宣徳間廵撫沈固又増建正統間廵撫羅亨信知府霍瑄繼修嘉靖十二年兵燬十八年廵撫史道督學郭時叙重新史道自記隆慶間知府程鳴伊萬厯間知府黄嘉善修
國朝順治十二年總督馬之先重修
崇聖祠
名宦祠在㦸門左
鄉賢祠在㦸門右
雲中書院在府治東明御史陳文燧建雲中陬塞載籍希鮮文燧捐贖鍰擇晉陽藩府善本悉購置書院生徒肄業者便之自爲記
務學書院在府城内西南明𢎞治八年朱仕玳務學以御賜書籍構書院貯之請額扁曰務學書院
大同縣儒學舊與府學一區縣學居前府學居後嘉靖十二年兵燬十四年知府王允修重建中爲聖廟左府右縣兩學並峙史道記萬厯三年廵道馮子履改卜城内西北隅殿廡堂齋以次具舉嗣後知縣解經邦建太乙閣於明倫堂後三十四年知縣孫體元闢巽門起魁樓通泮水規模始備李杜記
國朝康熙五十六年啟聖祠災呉宗豐重建
崇聖祠
文昌祠
魁星樓明知縣陳不伐建自爲記
名宦祠
鄉賢祠
義學舊有五所順治十五年復於開化寺前建義學一所後廢今設於雲中書院内
懐仁縣儒學在城西北隅舊在城東門外明洪武十三年知縣許彦餘徙今地正統間知縣趙瑀縣丞馬勝重修夏瑜記成化間知縣鄭經繼修正徳乙亥知縣張繹重新孫紹先記隆慶間知縣韓應元萬厯間知縣楊守介署縣事陶幼學繼修
國朝順治初知縣劉三章康熙間知縣薛侯鄧正䝉再修
崇聖祠在正殿西
名宦祠在㦸門東
鄉賢祠在㦸門東
社學在東關〈廢〉
山隂縣儒學在縣治西宋時建明洪武八年知縣蔣文煥正統九年知縣慕寧繼修嘉靖二年廵按許宗魯檄知縣余寅增葺萬厯十年知縣王居仁重修十七年邑人王家屏捐金建號舎二十四楹
崇聖祠在文廟東
名宦祠在廟門右
鄉賢祠在廟門左
學田明崇禎二年廵按葉置地二頃
應州儒學在州治西南舊在城西北隅遼清寧間建明洪武八年知州陳立誠徙今地天順間㕘政楊濬知州張綸王彪増葺𢎞治三年知州薛敬之重建明倫堂東西齋舍閻鉦記萬厯四年知州徐濓重修
國朝順治十一年知州張文徳康熙四十年知州于廷弼繼修
崇聖祠在文廟東北
文昌閣在文廟東
名宦祠在㦸門外東
鄉賢祠在㦸門外西
射圃在泮南
學田計一十三頃五十畝在州治西南四十里之大北頭村明崇禎七年閩人林贊僑居茲土捐置學宮龍首書院遼翰林學士邢抱朴建即今儒學基址
渾源州儒學在州治西金季僅存殿宇元初州守田治修皇慶間同知劉世忠増建泰定三年知州趙墀曰此雷劉文風極盛之地也大加繕修韓國理記曰棖闑之門更改朱雀凌霄之様鯨吞猊走龍戱鳯翔碧瓦瑠璃厝諸閥閲塗墁椒壁宛若棲霞明洪武永樂間知州鄭允先李信正統間州判張福繼修成化六年知州關宗撤其舊而鼎新之萬安記𢎞治四年知州董鍚改建㦸門兩廡三齋東西號舎規制胥完畢孝記萬厯間知州康朴劉復禮趙之韓原孕岱先後増修
國朝順治六年知府郎永清増葺
崇聖祠在殿東
文昌閣
魁星樓舊胥在儒學大門内萬厯四十六年知州張述齡改建於南門外恒岳行宮之右
名宦祠在崇聖祠左
鄉賢祠在崇聖祠右
學田六十畝
社學舊七所今存馬王廟一所
翠屏書院在城南七里翠屏山金狀元劉撝右丞蘓保衡講學處
鳯山書院在城西北七里鳯凰山下明郡人司務孫聰建石溪書院在州治北七里正徳六年廵撫都御史石玠建集諸生講學其中
靈丘縣儒學在縣治東金正祐中建元至正間修明永樂九年知縣李安重修洪熙元年更建成化天順間知縣韓英閔芳増葺萬厯十二年知縣趙柚撤殿廡而新之闢地學前列高壁以障民居趙徳明記
國朝順治十七年知縣宋起鳯重修康熙十七年知縣岳宏譽重修
崇聖祠在明倫堂東
名宦祠
鄉賢祠
社圃在縣治西
廣靈縣儒學舊在縣治西明洪武間縣丞趙自立建後徙縣治西北即今地成化間知縣曽鍇重修𢎞治五年知縣程觀重新張天瑞記
國朝順治十四年知縣石篤生教諭郭光儀重修康熙間知縣焦恒馨増飾魏象樞贊
崇聖祠在正殿後
名宦祠在㦸門東
鄉賢祠在㦸門西
射圃〈廢〉
學田二頃六十畝内熟地一頃九十八畝
義學在南關
廣昌縣儒學在縣治東南元時建明洪武十六年縣丞宋林重建天順四年修嘉靖二十年知縣張九功重修隆慶六年知縣成遜繕治又建尊經閣萬厯七年知縣張若愚繼成之郝杰記崇禎四年知縣劉世治重修
國朝康熙二十二年知縣杜登春修魏象樞記
崇聖祠
文昌閣在學宮東
名宦祠
鄉賢祠
學田二頃九十九畝零崇禎二年廵按葉復置田一頃七十畝胥額徴學租
義學在縣治西康熙甲午知縣郭鉷建復置田一頃四十二畝
縹緲樓在縣東一里嘉靖間指揮孫獻䇿建後總兵馬林増構館閣亭軒聚古今圗史俾志學者肄講焉
陽高縣儒學舊在高山衞之東偏明成化十八年廵撫李敏㕘將周璽倡建劉吉記萬厯三十一年總督楊時寧改建於東門之陽張悌記
國朝順治間總督佟養重重修八年知府胡文華増新劉宏譽記康熙二十六年通判葉九思重修雍正三年改縣後復設
文昌閣在文廟東
名宦祠
義學在縣治東四鄉胥設
天鎭縣儒學在縣治東明成化二十三年廵撫李敏創建正徳十五年廵按杜民表重修萬厯三十八年㕘將于翔儀教授楊天寵修
國朝康熙八年知府林本源通判李珪教授閆若琛重修五十五年守備劉以灝葺治雍正三年改縣後復設
崇聖祠在正殿東北隅
文昌閣在崇聖祠後
大魁閣在學東
名宦祠在㦸門外左
鄉賢祠在㦸門外右
義學四所
朔平府儒學在威遠城東門内大街即威逺衛學明嘉靖五年建
學田十一頃五畝有竒學庄二一在滴水崖一在袁家村
右玉縣儒學在鼔樓東街即右玉林衛學成化十五年初建于鼓樓西街萬厯二十三年徙建今所
國朝康熙六十年衞守備王松齡教授張淑修重修崇聖祠在文廟後東
魁星樓在㦸門外東南隅
名宦祠在㦸門外左
鄉賢祠在㦸門外右
朔州儒學在舊州治西北洪武十年知州邾約建正統十年廟學胥圯成化十三年知州呂文重修嘉靖間知州畢鸞萬厯二十五年守道盛世承二十七年知州屈煒先後増建三十六年知州許爾忠通判郭如松重新闢雲路建宮牆霍鵬陳朝相胥有記明末兵燬
國朝順治十五年知州侯樹屏葺治
崇聖祠在文廟西北
魁星樓在儒學大門内
名宦祠在㦸門外東
鄉賢祠在㦸門外西
社學明初州里八所衛五所後設立四所㝷復廢
國朝順治間知州侯樹屏立於東街知州辛良器復設於文昌祠右置膳田三十畝
馬邑縣儒學在縣治西元至元間重建明洪武二十四年知縣李徳重修正統二年知縣張峻成化八年知縣安和増葺𢎞治辛酉冀北道陳寛檄縣令拓新之王從鼎記廟學中隔民居萬厯十年知縣趙承芳以贖鍰易其地聨廟學爲一區二十二年知縣王日新葺繕
國朝康熙十七年知縣阮振益四十一年知縣秦擴重修
崇聖祠在正殿後
文昌祠在文廟西
名宦祠在㦸門外東
鄉賢祠在㦸門外西
學田三頃四十七畝零
義學四所地胥一頃康熙間知縣秦擴招墾
櫓臺精舎在城内西北隅
左雲縣儒學在鼓樓西街即左雲川衞學明成化十五年廵撫王越初建于東坡後徙建南城萬厯間復徙建今址
崇聖祠在文廟東偏
文昌祠在文廟前
魁星樓在學門東
名宦祠在大成門左
鄉賢祠在大成門右
學田三頃二畝零
平魯縣儒學在縣治東即平魯衛學明嘉靖五年初建于東門内道北三十七年徙建今址崇禎十三年衛守備申鼎教授許可賢重修
國朝雍正二年衛守備白煥樞教授張懐𤦺重修崇聖祠在明倫堂東
名宦祠在大成門左
鄉賢祠在大成門右
寧武府儒學新設奉文議建
寧武縣儒學在縣治東七百户街明嘉靖乙酉守備譚申廵撫江潮題建崇禎十年寧武道張毓泰重修
偏關縣儒學在縣治東北明𢎞治二年廵撫左鈺題請創建兵備道王璿董其成規模𢎞敞甲於鄰邑十七年兵備楊綸正徳十二年守備雍彬嘉靖八年總兵李瑾十年總兵祝雄萬厯間兵備道趙彦李從心繼修
國朝順治六年兵備道樓希昊康熙間糧廳王維秀康正吉何鍚禄訓導暢殿元先後増葺
崇聖祠在文廟東
文昌廟在文廟左
名宦祠在㦸門外東
鄉賢祠在㦸門外西
學田兵備道陳昌祚募墾
老營堡先師廟明萬厯六年建
國朝雍正二年裁所設縣老營𨽻偏關廟祀如故社學在㕘府街
義學二所一在㕘府轅門内一在道衙西
神池縣儒學舊附寧武所學
國朝雍正三年改設縣治始立縣廟學以訓導一員董率之
社學在西街
五寨縣儒學在縣治中大街
國朝雍正九年知縣張國正建規制完整
文昌樓在櫺星門東
魁星樓在櫺星門西
澤州府儒學在府治東南宋至和乙未知州呉中始徙今地金貞祐丙子知州高少中重修元燬於兵州牧段直増葺李俊民記曰我侯敦諭舉子就兩府試預選者百二十有二人朝廷命加精進以聽擢用時議許之大徳丙午州牧殷直重修㝷復燬明洪武己酉知州李祥重建己未知州王堅繼修正徳庚辰知州馬汝驥拓制鼎新之張鵬記萬厯間知州朱舜民韓容蕭籍繼修
國朝順治間知州孫丕承傅繼說康熙間知州管于宣繼修
崇聖祠在正殿東
文昌祠在櫺星門東
名宦祠在㦸門東
鄉賢祠在㦸門西
射圃在尊經閣東
學田元長官段直置計十一頃九十餘畝李俊民記暨明止存廟東南地三十六畝七分張三畏記隆慶間知州顧顯仁置學田四十八畝四分孟霦記鄉官石延壽捐地三十畝生員司璧捐地十畝五分生員王進義捐地五畝五分范之齊記
天井關宣聖廟肇於唐駕部至元九年知州皇甫琰踵成之召民傍居創旅店以供廟祀嗣令王佑繪像用房課權子母歳取息九十緍充祀事至順二年饑行本之家亡廟宇圯壊晉城尹裴從善徴存户得中統鈔一百五十緍命王璧等主之明永樂七年星軺大使羅榮重修萬厯間生員任敦化捐地四十畝
國朝康熙間清出三十二畝生員孔興銑主之春秋仲月上丁日遣訓導往奠
社學宋程子令晉城於城北建社學一區親爲民子弟明句讀後廢
體仁書院在府治北明萬厯間知州王所用建捐田二十四畝崇禎間廵鹽御史楊鶚檄捐田三十三畝崇祀周二程張朱二呂七賢
國朝康熙間知州倫可大拓修陳廷敬記
鳯臺縣儒學新設奉文議建
高平縣儒學在縣治東南宋元祐三年知縣張持記曰唐呉道子畫孔子爲魯司冦時像二本乘車而羣弟子從者謂之圗立而顔淵侍者謂之小影司門郎中王伯瑜傳小影于仙源孔氏蓋孔子四十七代孫襲封衍聖公之所藏也傳于棣州摹石于學中元至正八年縣令劉好徳重建明正徳九年知縣襲進貿民地拓而新之李遜學記嘉靖二十七年知縣傅思明重修有記三十年知縣王省身三十五年知縣劉應召四十二年知縣洪聲遠崇禎五年署縣事焦浴繼修十三年知縣滕仁政重修楊暄記
國朝順治八年知縣劉廣國重修李棠馥記十一年知縣范繩祖康熙間知縣劉璟白良玉繼葺
崇聖祠在文廟東北
文昌閣在文廟東南
名宦祠在㦸門東
鄉賢祠在㦸門西
射圃在學西南隅
學田一頃一十二畝零嘉靖四十三年知縣張鹵置米山宣聖廟元延祐間知縣郭質建宋翼記曰翼教授懐孟北歸始記勾要館召爲應奉翰林文字又記釜山館繼爲修撰又記河西館竊喜五鄉人士可與爲善延祐七年宰澄城郭質興復米山等五十九里之文館米山人牛用記
社學宋晉城令明道先生建立七十所元大定中縣令郭質修舉之元季兵燬明𢎞治八年知縣楊子器恢復在縣者四在村者三十六歳久寖廢萬厯三十六年知縣楊應復振舉焉
晉城書院明𢎞治初知縣楊子器毁新廟爲之名正𫎇社學後圯嘉靖間縣丞孫應奎葺而新之題曰晉城書院姜潤身記
陽城縣儒學在城東南明洪武四年知縣李芾重建宋訥記曰陽城廟學枕城東南學基狹隘李侯相舊學西有廢地以道喻民築基督工規模大過前代嘉靖間知縣鄒頤賢増修萬厯間知縣張應詔重新王國光記
國朝順治十五年署縣事澤州同知戴天徳倡修十六年知縣陳國珍落其成白孕謙記康熙八年知縣都甫増修二十年明倫堂圯邑人田六善修二十七年冬正殿災知縣項龍章重建田六善記
崇聖祠在明倫堂東北隅
文昌祠即舊青雲館
名宦祠在㦸門東
鄉賢祠在㦸門西
社學在縣治東
陵川縣儒學舊在城東南隅金天㑹間縣令魏致隆主簿趙大允遷城外東南元大徳間知縣安某増修明洪武初縣丞宋崇善重修路泰記天順三年知縣任通展修薛瑄記成化嘉靖間知縣李滸趙孟乾繼修四十四年知縣孫紹先以其湫隘逼水撤東關神祠更置之嗣令尹宗孝續成顧顯仁記天啟三年知縣楊如桂復遷城内
國朝順治間知縣黄國燦教諭鞏璿圖重修錢受祺記康熙十四年知縣孫必振復遷城外東南舊址而拓其制自爲記
崇聖祠在文廟東
文昌祠在崇聖祠後
奎光樓在廟東南
名宦祠在崇聖祠前
鄉賢祠在名宦祠前
射圃在學宮左
義學知縣黄國燦置學田
書院在西廡後康熙十四年建
沁水縣儒學在城西門外金正隆二年縣令李搏建元至正間知縣常允修元末兵燬明洪武三年縣丞陳徳重建永樂三年知縣章聰正統四年知縣姚璉景泰三年知縣張昇繼修𢎞治五年知縣王輔九年知縣楊範次第増修楊一清記嘉靖間知縣王進賢萬厯間知縣董之表重修
崇聖祠在文廟東
名宦祠在明倫堂東
鄉賢祠在明倫堂西
射圃在學東南
學田三所元至正間知縣陳榮祖置後廢
社學在北街址存
鳯原書院在西關後廢
蒲州府儒學新設奉文議建
永濟縣儒學舊在古城内元初遷州治東南廟屋數間以備奠菜至元丙子郡侯史氏拓建段成已記明洪武間同知趙槱重建宣徳七年知州劉儀修正統十二年知州張廉廣大成殿東西廡號舎堂齋悉如制薛瑄記天順四年知州徐孚成化五年知州張本濟𢎞治八年知州許𩿾繼修嘉靖三十三年知州陳應和復修三十四年冬地震圯三十六年分守㕘議王之誥知州邉像更建四十二年知州張印萬厯二十六年知州鄗元柱増修三十五年分守㕘政喬學詩知州張羽翔重新趙用光記崇禎十一年分守道李一鰲復修
國朝順治十六年知州馬翰如康熙二年知州侯康民三十七年守道呉自肅知州李六成繼修
崇聖祠在文廟東
文昌閣在崇聖祠南
名宦祠在㦸門前東
鄉賢祠在㦸門前西
祀田養田在城北復安里
社學舊置八十七所後廢
義學在城東
首陽書院在城西南隅元至元初郡人王𢎞善建明初燬𢎞治間知州許𩿾復建李東陽記中爲堂曰崇徳以施講授後爲堂曰養正以藏古今圖籍傍爲左右廡以爲肄習之所又後爲祠堂三區中以祀二賢左祀名宦右祀鄉賢而總名則因其舊
河中書院在州治東三里峩嵋原上舊爲東嶽祠明正徳間吏科給事中呂經出佐蒲州改祠爲書院扁以河中仍古郡也朝邦竒記萬厯間守道陳儒知州胡大壯修葺
國朝康熙三年總督白秉正按部至郡偕守道陳秉直知州侯康民重新
臨晉縣儒學在縣治東元至元十一年知縣敦武校尉許榮建至正二年知縣党若濟重修明洪武四年主簿葉士温訓導孟思顔加葺歳久傾頽成化十五年知縣毛鳯來重修嘉靖二年知縣丁守中改作呂柟記曰移退省堂于學後空地而改堂址爲明倫堂改明倫堂址爲大成殿改殿址爲㦸門舊㦸門址爲櫺星門皆増楹高闊乙卯地震圯知縣李世藩拓舊制更建王光宇記萬厯十一年知縣趙岸十五年知縣呉崇禮二十八年知縣高惟岡天啟六年知縣秦懐慶繼修
國朝順治十七年知縣孫宗元康熙三十八年知縣王光臯四十七年知縣徐炘増葺
崇聖祠在儒學門内東
名宦祠在泮池東
鄉賢祠在泮池西
射圃在訓導宅東
學田五姓湖灘奉帖文退地胥為學田勒碑明倫堂右又地八頃四十九畝
社學〈廢〉
虞鄉縣儒學新設奉文議建
猗氏縣儒學在縣治東金成安二年建燬於兵元至元癸酉主簿李仁擴舊基重建段成巳記曰釋奠執事者掃地爲位侯噫歎良乆相基之舊以歩武計縱九十五衡二十五邑人荆鑑施東偏地共得畝三十搆正室二筵廣輪十一宇廟曲廻計二十架春秋二仲三獻各有其位麗牲登歌各有其所應門居中臯門居外大小異制壯偉閎耀明洪武三年重修嘉靖三十三年知縣韓應春復修三十四年地震圯知縣韓應春繕葺韓邦竒記萬厯九年知縣賈一鶚二十年知縣李景登闢地増飾視舊有加何東序記
國朝順治十五年諸生荆可樾修康熙九年攝縣事董國政増新
崇聖祠在文廟東北
魁文閣在櫺星門外東南隅
名宦祠在㦸門外左
鄉賢祠在㦸門外右
學田〈廢〉
社學〈廢〉
義學三所
萬泉縣儒學在縣治東宋至和元年知縣趙瞻建金太和三年主簿劉從謙修張邦彦記曰爲屋八十間正殿在前講堂在後堂之左右翼以兩齋又爲兩廡直接賢堂爲庫房爲尉室賢堂二室分設正殿前又于其南起四賢堂元大徳四年攝縣事胡元正至治三年知縣伊嚕勒齊特穆爾繼修明洪武三年増飾宣徳二年知縣張惠天順八年知縣梁棟成化十九年知縣蘓旻𢎞治三年教諭呂富嘉靖七年知縣楊蘭二十三年知縣劉文光萬厯十四年知縣符嘉訓繼修
國朝順治十七年知縣鄭章増葺
崇聖祠在文廟東
名宦祠在櫺星門内左
鄉賢祠在櫺星門内右
榮河縣儒學在縣治東南明洪武三年縣丞馬復禮因故址重建天順六年知縣李逢春修𢎞治五年知縣高騰復修嘉靖三十五年地震圯知縣侯祁更建萬厯間知縣王立本梅煥繕完崇禎十一年邑人李嵩等修
國朝順治十七年知縣張鍚文拓舊制重新康熙十一年知縣陳覲聖修葺
崇聖祠在文廟東北
魁星樓在文廟東南
名宦祠在泮池東
鄉賢祠在泮池西
射圃在學東
社學〈廢〉
大寧書院在后土祠東明𢎞治間知縣高騰建後廢三鳯書院嘉靖間知縣侯祁建後廢
遼州儒學在州治西南元至元初知州劉義建大徳七年地震圯延祐三年張思義重修明洪武初知州尹暹重修十一年知州蔣汝善徙建文廟東景泰間知州黄鉞撤舊維新高榖記𢎞治十六年知州楊恵増葺
國朝康熙十二年知州楊天錫重新
崇聖祠在櫺星門内東向
名宦祠在大成門外東
鄉賢祠在大成門外西
學田平坡澗地四頃三十六畝
國朝順治十四年知州賈廷蘭續置一十二畝
社學在城隍廟左
義學二所順治丁亥知州宋徳芳置繕田四十三畝
和順縣儒學在城東北隅元至正十三年縣尹張欽祖建明洪武四年主簿劉徳修永樂間知縣王衡景泰天順間知縣段珉王恕𢎞治間知縣孫鼎馬廷璽繼葺萬厯十二年知縣李繼元拓地修建薛亨白孕謙胥有記崇禎十二年知縣李呈藻邑人樂鶴庚増置齋舍門房
國朝順治十六年知縣李順昌教諭白毓秀重修白如梅記康熙八年知縣鄧憲章訓導王協慶増葺憲章自記
崇聖祠在文廟東北
名宦祠在鄉賢祠前
鄉賢祠在崇聖祠前
學田五十四畝
社學
義學
榆社縣儒學在縣東門外元中統辛酉縣尹蘓某建至元乙亥宣差實都己卯縣尹王天祐繼増大徳癸卯逹嚕噶齊布哈縣尹秦松齡更新之呼延伯起記甫成地震圯明年縣尹樊都重修賈景巖記明洪武五年縣丞林茂重修後知縣周至善尚弼武清何毅馬驥王寵繼葺嘉靖九年縣丞徐元道重修萬厯三十三年撫按檄縣拓修
國朝順治四年知縣王殿珍教諭薛應聘増葺十四年生員張正修重新
崇聖祠在文廟東
名宦祠在泮池東
鄉賢祠在泮池西
社學在西廡後
沁州儒學在州治西興文街明洪武三年知州陳大本建成化十三年知州張玘修沈鍾記後知州許英重修𢎞治四年㕘議王盛増擴基址通城西南闢門南向萬厯十三年知州劉宗禹復修
國朝順治九年署州事陳允忠十八年知州陳憲康熙九年知州汪宗魯二十年知州楊茂英繼修後邑人呉琠復修
崇聖祠在正殿後
文昌祠在文廟後
名宦祠在㦸門左
鄉賢祠在㦸門右
射圃在二門西
沁源縣儒學舊在東關東南元大徳間建明洪武八年知縣邵善修永樂七年主簿劉鐸重修嘉靖元年知縣馮繼祖易聖壽寺爲學宮二十年知縣賈徳潤復徙故址三十三年知縣張廷槐増修萬厯八年知縣靳賢復修天啟六年知縣李樂教諭段逹訓導郭金城改建於北關外崇禎十五年知縣齊克諧教諭王心一始遷於紫金山之東坡即今西城高阜處
國朝順治十五年知縣袁賦誠康熙三年生員劉濬源胡琪四十七年知縣韓瑛先後増葺
崇聖祠在正殿後
名宦祠在㦸門左
鄉賢祠在㦸門右
射圃在學東
社學在縣前
義學一所在東門外下街
武鄉縣儒學舊在縣治西南明正徳四年縣丞陳溥徙建於按察分司即今縣治王崇慶記嘉靖十八年知縣白綱改修三十一年知縣趙卿請復縣治遂遷學宮於鞞山石勒寨竇一桂記萬厯間知縣黄元㑹張五羙崇禎間知縣楊家鳯増修
國朝康熙十一年知縣呉齊漳易民地拓修二十四年知縣高鉷四十六年知縣祝兆麟繼修
崇聖祠在正殿後
文昌閣在文廟東南
名宦祠在崇聖祠左
鄉賢祠在崇聖祠右
平定州儒學舊在州治東南隅宋元豐六年建元至正間兵燬明洪武二年知州程宗道徙置下城東北十六年知州趙景先重修天順間知州葉昌成化間知州陳志呉鼒繼修𢎞治九年知州呉賢拓而新之王鴻儒記嘉靖間知州蔡俸馬京姚㑹極孫九疇續修萬厯元年知州楊梓増修楊思忠記崇禎間知州卞爲麟復修
國朝順治八年知州陳起潜重修康熙間知州張愼再修白輝記五十三年知州何錫禄重新
崇聖祠在明倫堂右
名宦祠在㦸門外東
鄉賢祠在㦸門外西
射圃在文廟東
學田四頃十三畝在廟溝村崇禎十三年知州張其治置有記
社學四所嘉靖十五年知州馬京建後廢
義學三所
石樓書院在儒學西明學正夏廷器建以對石樓山故名
冠山書院在冠山之腹元左丞呂思誠讀書處初名冠山精舎後賜額建燕居殿設宣聖像以顔㑹二子列配復建㑹經堂徳本行源二齋學士虞集撰記中書禮部移文宣慰司下冀寧路指揮平定州儲書萬餘卷明㕘政汪藻重修郡人孫傑更建高嶺書院于南劖石爲洞肖夫子像祀之喬宇撰記
壽陽縣儒學在縣治西宋元祐初知縣張元淳建李毅記曰中爲正殿次爲東西廡講授有堂絃誦有齋藏祭器有庫賔位庖湢皆有所凡爲屋四十楹金末燬元至元間知縣李通重建㝷復廢明洪武四年知縣呉原庸復建𢎞治間知縣胡宣更新之嘉靖十年主簿呉逹拓制重修崇禎十年知縣楊思選復修
國朝康熙十八年知縣田國弼五十六年知縣李敦重修
崇聖祠在文廟東南
名宦祠在㦸門外東
鄉賢祠在㦸門外西
射圃在明倫堂西
社學二所
義學五所康熙間知縣呉祚昌建又置田九十六畝
盂縣儒學在縣治東南隅元至治三年州判蒲機修虞集記曰大成有殿從祀有廡表以大成門翼以更衣室廟後有學其中爲堂東西兩齋以居師生凡若干楹明洪武間知縣王靄重建天順成化間㕘政楊璿知縣石英繼修
國朝順治十三年知縣張佳珩重修康熙二十三年知縣孔興範復新之
崇聖祠在文廟東
名宦祠
鄉賢祠胥在崇聖祠前東偏
射圃〈廢〉
學田萬厯間知縣張泰運創置共上中下地六十頃二十畝零
樂平縣儒學在縣治東南金太和年建明洪武永樂間知縣馮人傑李敬徐銘繼修天順二年㕘政楊璿檄知縣王文増拓重修嘉靖十五年知縣張武幾復新之萬厯間知縣熊燦郭𰖤續修崇禎間知縣呂維袺復修
國朝康熙十一年知縣王祚永訓導王基昌重修崇聖祠在文廟東北
文昌祠在儒學東明知縣王邦寵建趙士吉記名宦祠在㦸門外東
鄉賢祠在㦸門外西
射圃在明倫堂西
松峯書院在三都别野元聖裔孔克威建呂思誠記曰羅莊孔克威求記思誠爲松峯書院額又書夫子燕居殿一楹聞詩聞禮二齋
忻州儒學在州治西北舊在治西南九龍原上後晉天福二年建金天徳大定間知州傅愼㣲繼修元皇慶間知州白朝列又修明洪武三年知州鍾有諒宣徳天順間學正楊瓛知州夏至明次第繕葺成化間知州劉清重修陳璧記𢎞治五年知州王軒徙建今所規模𢎞敞視舊有加徐溥李東陽胥有記東陽記曰王侯重煩民不欲有所徴適發地得藏錢十萬曰此可以供役矣物計而工給之沛然有餘嘉靖十一年知州韓希顔増修十八年學正徐宗堯闢學門設射圃建講堂黨承志記萬厯崇禎間知州楊維嶽丁元楧重修
國朝康熙十六年知州柯弼倡修二十七年知州金玉相五十八年署州牧蔡夢竒繼修
崇聖祠在明倫堂東北
文昌閣在舊文廟側
名宦祠在㦸門左
鄉賢祠在㦸門右
射圃在明倫堂東
學田四十畝零
定襄縣儒學在縣治東北舊在縣治南城外元大徳十年知縣趙徳温重建崔允記明洪武八年縣丞徐思寧徙今所正徳間知縣王増修嘉靖三年知縣張榮萬厯十二年知縣白璧二十二年知縣劉士麟繼葺四十二年知縣王立愛拓舊制重新之
國朝康熙四十六年知縣王時炯重修
崇聖祠在文廟東
文昌閣在文廟東
名宦祠在㦸門左
鄉賢祠在㦸門右
射圃在崇聖祠前
學田三頃一十畝有竒康熙間知縣王時炯清丈社學在察院前西康熙間知縣趙繼普建膳田一頃一十畝有竒
静樂縣儒學在縣治東岑山半崖間宋大觀中始建岑山下陂南儒林街明洪武二年縣丞譚章改建岑山半崖之東隅嘉靖二十四年毁於燹御史陳豪知縣楊縉復徙儒林街舊儒學之東工未竟萬厯十五年御史陳登雲檄縣議遷督學王守誠卜基今所以寳峰寺改建知縣劉沂董其事二十六年知縣楊登科三十一年知縣羅以旌楊繼增飾
國朝康熙二十四年知縣張彦紳重修
崇聖祠在正殿後
文昌閣在學舎左
名宦祠在崇聖祠左
鄉賢祠在崇聖祠右
射圃〈廢〉
社學〈廢〉
代州儒學在州治南明洪武二年建永樂間知州侯彦實正統間知州田立天順間指揮張懐相繼繕成化中都御史秦拓而新之正徳五年督學陳鳯梧十四年知州馬希龍續修嘉靖三十二年都御史趙時春更爲建置規模始備萬厯十三年兵備張惟誠增修
國朝順治九年鴈平道余應魁繼修
崇聖祠
文昌閣在文廟左
名宦祠
鄉賢祠
射圃明兵備張惟誠建趙範記
學田地二頃有竒明兵備張惟誠置
社學〈廢〉
五臺縣儒學在縣治西南金正隆二年建明洪武間知縣王公懋修成化六年知縣賈綸𢎞治十三年知縣劉光祖先後拓修
國朝康熙十二年知縣陳恭訓導賈煒重修二十二年地震圯知縣周三進教諭姬譯倡修楊鳴鶴記崇聖祠在正殿後
名宦祠在泮池左
鄉賢祠在泮池右
學田六十二頃三十一畝
繁峙縣儒學在縣治東元至正初建明洪武三年縣丞劉議修成化間知縣李芳張壽嘉靖七年知縣于隆先後增葺
國朝康熙四十七年知縣齊士琬重修
崇聖祠
名宦祠
崞縣儒學在縣治東南元大定間建明洪武三年知縣周英重建三十三年縣丞劉大淵修景泰成化間知縣武桓姜義楊慶呉祥繼繕正徳間布政使劉澤行縣丞劉存復修
國朝康熙二十二年地震圯二十五年縣令呂爚重修自爲記五十八年知縣秦大冏縣丞陳爾遴典史張芳建尊經閣翼經樓馮國琛記
崇聖祠
文昌閣在大成殿東
名宦祠在㦸門左
鄉賢祠在㦸門右
尊經閣翼經樓在文昌閣前
射圃在文昌閣後
學田一十一頃一十六畝明知縣陸壽光請墾東西山間田張鳯池記
社學〈廢〉
義學二所一在城中一在原平
石橋書院在北門外明尚書梁璟建後廢
寧文書院在寧文墅明副使張鳯羾建王崇文記後廢
保徳州儒學舊在城東南隅宋熙寧初知保徳軍高煥建燬於兵金大定十年知州高懐正改建於州治西自爲記明昌五年知州王嘉言搆講堂泰和元年知州張令臣大新之自爲記元大徳間知州王濟至正間知州許仲傑繼修明宣徳六年任泰重建天順間知州陸鏞萬厯間知州朱黄裳增修萬世徳記萬厯四十四年知州胡柟經始李勝之張世熙落成楊州鶴記
國朝順治十年知州楊士烜重修康熙十二年學正張鳯羽二十年高起鳯三十二年劉瀚先後繕葺胥有記
崇聖祠在明倫堂右
文昌閣在東齋北學正張鳯羽建
奎星樓在尊經閣後
名宦祠在東廡下
鄉賢祠在西廡下
射圃在明倫堂西
學田明知州胡柟置
社學二所
見龍書院按察司舊址明知州胡柟建後廢
白眉精舍明知州胡柟建
河曲縣儒學在縣治東北明洪武四年知縣徐思敬即宋元故址重建成化間知縣殷庠以其湫隘遷明倫堂于縣治北隅𢎞治十三年知縣董璇改建殿宇未竣十五年知縣李彦陞繼成之規制甲諸邑焦芳記崇禎間燬於兵知縣錢永守重建
崇聖祠
名宦祠
鄉賢祠
射圃〈廢〉
社學〈廢〉
解州儒學在州治東金大定二十八年知州李愈修劉制記元元統初知州耿允囂重修拔思化記明洪武四年知州洪範十六年州判余尹瞻繼葺正統六年知州呉恵重新薛良記成化間知州張寧改建明倫堂號舎𢎞治十年知州李溥改建學門於文廟西正徳六年知州李文敏增葺韓文記十四年知州朱璟再修呂柟記嘉靖三年知州解清遷學於廟西隙地馬理記三十四年地震圯三十六年知州王惟寧重建萬厯間知州魏養䝉張汝雨陳堯言崇禎初知州徐文煒次第營繕
國朝順治十三年知州鄒藴賢拓修喬廷桂記康熙三十九年學正馬元愷復修
崇聖祠在文廟東
名宦祠在㦸門外左
鄉賢祠在州治北
尊經閣在先師殿後康熙三十九年郡人馬淑援重新介孝璿記
射圃在儒學東南
學田剏自栢鄉張氏計地三百畝歳久佃者多乾没署學正辛思齊白州守熊萬騰按畝釐定始復之額外益田一頃五畝零
社學二所
裕齋書院在州西北四十里三張村元隠士岐裕齋建後廢
見山精舎正徳中運判楊士魁建名五經館後廢解梁書院即廣慈寺明嘉靖初知州林元叙州判呂柟撤寺改建
安邑縣儒學在縣治東宋蔡攸建有碑記元至正間重建明洪武間知縣晉之用修天順間知縣楊罄重修薛瑄記曰乃作周廡乃作大成以及門宇無不崇舉成化間知縣劉謹正徳間知縣魏瓚繼修嘉靖三十四年地震圯知縣李瑜經始傅希摯朱擢繼成之王得春記萬厯間知縣羊可立路一麟呉愈繼葺
國朝康熙二十六年知縣柯世榮訓導李王棟復修崇聖祠在明倫堂東北
名宦祠在櫺星門内東
鄉賢祠在櫺星門内西
射圃在西廡後
學田二頃三畝零崇禎十二年知縣王嘉謀置社學在東察院南
夏縣儒學在縣治東南元至元十四年知縣申逹建劉黙記大徳十一年知縣張式至順二年逹嚕噶齊田葉至正八年知縣何義繼修明洪武初知縣閻育重修成化十四年知縣楊通十九年知縣陳閠𢎞治四年知縣姜洪增修嘉靖三十二年廵鹽御史尚維持拓而新之王崇慶記萬厯元年知縣陳世寳增建制度始備張四維記
國朝順治十四年知縣鄭四端重修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宋國賢復修
崇聖祠在文廟東
文昌祠即尊經閣
魁星樓在儒學東南隅
名宦祠在崇聖祠左
鄉賢祠在崇聖祠右
射圃〈廢〉
學田六十三畝一分零
社學〈廢〉
義學在縣署内康熙間知縣史晟建
温公書院舊在縣治東北元至正間改建於儒學東明成化九年副使胡謐復徙東四十歩𢎞治三年知縣姜洪復徙學左即今址嘉靖間地震圯萬厯九年知縣楊溢重修
涑水書院元至治癸亥邑令特穆爾布哈建在縣治西偏堂七楹中設司馬文正公像顔曰粹徳堂左延賔右延師闢齋五聚邑士之俊造與幼學者分教焉游息之所講肄之室庖廩井廏靡不具備復置田畝若干歳入以贍且以供祀事王緯記
平陸縣儒學在縣治東南宋祥符二年知縣麻吉肇建元至元十三年知縣葛榮重修歳久圯明洪武十六年知縣孔守道訓導王翰復建成化間主簿趙清𢎞治間知縣侯尚文增修嘉靖四年御史祁果檄知縣王紳重新呂柟記三十三年知縣田充國闢學路四十年知縣呉守禮繕兩齋四十二年知縣王發䝉建魁光樓萬厯間知縣李濢馬民牧强自修劉盈科繼修明季燬
國朝順治十三年知縣崔偉重修功未竣康熙七年知縣陳國泰落成周訓成記十七年知縣柴應辰十八年教諭鄧鼎甲訓導孫永大繼修
崇聖祠在文廟東
名宦祠在㦸門左
鄉賢祠在㦸門右
射圃在大成殿西
學田一百二十畝生員趙永祐永吉永祺置
芮城縣儒學在縣治東北舊在治東南金天㑹六年兵燬八年知縣朱洗馬徙建今所後知縣完顔徳玉修元知縣苖踞重修明洪武間縣丞楊得永樂間知縣俞士眞先後增建成化萬厯間知縣孟濟李英任亨主簿李濟知縣趙庭琰繼修
國朝順治初知縣王自修增修隂潤記康熙三十四年知縣高壽名四十七年知縣邵璿繼修
崇聖祠在明倫堂東北
名宦祠在㦸門外左
鄉賢祠在㦸門外右
射圃〈廢〉
義學在縣東
文學書院在縣東北五里萬厯四十年知縣趙庭琰建中祀子夏左右以田子方段干木配享
國朝康熙十一年知縣畢盛讚重修
運司儒學在運治東南元大徳三年運使鄂通茂建學士虞摯記明洪武初運籍生員附解安二學而運學廢正統己未鹺司韓偉請復舊制堂廟祠廡師生員額埒郡庠壬戌重修廟學孫昌記天順間運使史潜𢎞治間御史張應奎繼修正徳初御史周廷徴置樂舞禮器萬厯間運使林國相運判王建中崇禎間御史楊繩武增修
國朝順治十三年運使陳喆重修康熙六年御史施維翰二十七年運使蘓昌臣五十六年御史張國棟繼修今改
中學
崇聖祠
名宦祠
鄉賢祠
河東尊經閣光禄卿馬理記侍御邱某建樓南面條山樓崇二仞貯書其上
射圃在正殿東
學田明萬厯間運使林國相置署司運判王建中續置夏縣地六十餘畝又清釐解州臨晉安邑禁垣灘地五百一十畝歲久湮廢今存禁地二百七十九畝零社學五所
河東書院在城北五里正徳九年廵鹽御史張士隆建呂柟記内有書樓馬理記萬厯八年張居正奏毁天下書院御史李廷觀改祀堯舜禹爲三聖廟迄今勝概猶存
養𫎇精舎在運學東中有游息亭亭後有堂六楹曰養正擇師居之左右四齋各六楹馬理記
𢎞運書院在運學東天啟三年御史李日宣建延邑人曹于汴主講席買夏縣地以給之御史姜思睿楚朗揚復置地安邑共九百四畝三分零歳久湮没
國朝康熙二十八年御史郝惟謙檄兩縣清釐運使蘓昌臣核實租額該縣每年彚收解交三十六年運使顔光猷重修
正學書院在東門内明嘉靖中御史余光建今改爲東察院
絳州儒學在城東北隅宋咸平二年州牧夏侯濤修李記元至元十三年知州郭天祐修王惲記至正二年知州李祖榮重修賈魯記明洪武十年知州顧登復修正統十年知州王汝續除舊易新殿廡堂齋以次修舉薛瑄記成化間知州許珙繼葺沈鍾記正徳十六年知州李文潔嘉靖間知州劉朝麒萬厯間知州張繼東方立誠繼修
國朝順治間知州薛世望重修康熙六年知州劉顯第十九年知州劉涵繼修
崇聖祠在明倫堂東
名宦祠在櫺星門内東
鄉賢祠在櫺星門内西
尊經閣明知州程騰漢建呂柟記
學田在北山寺峪萬厯二十六年知州王大棟置後地主償價貯飬亷櫃又城濠下色地四十五畝零社學凡七所
義學二十五所
崇理書院在州東𢎞治間勅建後廢
啟光書院在塔東舊名啟光樓嘉靖九年建
國朝聞喜翟鳯翥購之改啟光書院令絳士肄業其中聞喜縣儒學在城東北隅宋咸平四年知縣慈釋回新廟貎植古栢縣尉李記曰桐鄉我夫子之廟環垣歩二百四十有五中樹大栢二十有一至和二年知縣馬中庸修司馬光記曰其前爲祠殿其後爲講堂左爲齋宿之室右爲俎豆之府其兩傍皆爲學舎金大定二十六年署縣事王宗儒重修自爲記泰和四年署縣事王靚重修張邦彦記元至元十一年知縣張仲祥重修王惲記大徳五年知縣劉文俊重修曹舜龍記七年地震殿廡圯達嚕噶齊哈喇完繕延祐七年知縣王傑補葺呂希才記明洪武十二年知縣張同文重建規制胥備正統十一年知縣侯琳𢎞治十五年知縣呉璇正徳十三年知縣王琳增修嘉靖三十四年地震頺壊知縣杜華重新萬厯間知縣王象乾徐明李養正李就果繼修
國朝康熙元年知縣李如蘭重修翟鳯翥記二十年知縣許自俊復修
崇聖祠在正殿後
名宦祠在㦸門前東
鄉賢祠在㦸門前西
射圃〈廢〉
學田一頃五十九畝七分
義學在儒學西
董澤書院在縣東四十里宋相趙鼎世居其地六世孫篔仕元爲國子監博士謁告歸建虞集記明萬厯間改爲祠堂
涑水書院邑人翟鳯翥建於紅鶴樓側
河津縣儒學在縣治東元皇慶初建明洪武六年知縣張天麟修天順二年知縣趙愷增修薛瑄記正徳五年知縣王諤拓舊制增新嘉靖三十二年知縣高文學買地鑿泮池樹坊表宏敞有加明末兵燹毁
國朝康熙九年知縣崔鳴鷟重修
崇聖祠在文廟西南隅
文昌閣在學宮東
名宦祠在櫺星門内左
鄉賢祠在櫺星門内右
學田〈廢〉
社學 太和坊一 永綏坊一 午芹村三胥因寺觀爲之里人張錦鳯復設水田四十七畝爲講學費立碑記
文清書院在縣治西明𢎞治戊申㕘政王盛乃文清弟子也行部至縣捐金修之題其門曰文清書院隆慶間知縣張汝乾拓基重建
龍門書院在城小東門北堂齋廊廡計十有八楹康熙二十八年知縣楊玉建
稷山縣儒學在縣治東南唐貞元中建金貞祐間兵燬元初重建元貞間知縣鄭扆重修段思義記至元間知縣郭思孝重修韓祚記明洪武間知縣茹伯賢李均保宣徳間知縣楊春正徳間知縣張延康增修嘉靖間地震圯隆慶二年知縣孫倌重新梁綱記萬厯四十年知縣張思恭崇禎十五年知縣白足長重修
國朝康熙十九年知縣朱天爵三十八年知縣傅宗繼修
崇聖祠在正殿東北
名宦祠在大成門外西
鄉賢祠在大成門外東
學田〈廢〉
至聖廟在城東二十里小杜村唐杜子羙讀書處後建廟元大定間改爲寺
國朝雍正六年里人閆鵬起閆茵重改爲廟
絳縣儒學在縣治東南隅後唐長興三年知縣靳平建金大徳間修明正徳十一年知縣包得仁撤學後佛寺拓而新之嘉靖十四年知縣李光遠增新李浩記萬厯間知縣傅應元黄維翰繼修
國朝順治六年燬八年署縣事徐祚煥増建十年知縣楊鴻謨十六年知縣趙士𢎞康熙四十年知縣盧絳繼修
崇聖祠在明倫堂東北
文昌閣在敬一亭後萬厯間知縣黄維翰建李尚思記
名宦祠在櫺星門内東
鄉賢祠在櫺星門内西
射圃在敬一亭西北
社學〈廢〉
義學在南門内蓮花池
涑陽書院在縣西二十里南横水村元大定間邑人呂士俊置藏書以聚學者後廢
垣曲縣儒學在縣治北舊在城外東北燬於兵元至元十六年知縣岳𢎞移建今所宋景祥記大徳七年知縣左闊闊出修明洪武十五年知縣戴聚重修景泰成化嘉靖間知縣朱凱鄭恕房桂縣丞張廷相先後增葺萬厯三十三年知縣趙乾清四十年知縣呂恒繼修
國朝順治元年燬十三年教諭孫世藎縣令呂崇簡倡修克復舊制
崇聖祠在明倫堂後
文昌祠在學宮西
名宦祠在泮池東
鄉賢祠在泮池西
學田〈廢〉
社學〈廢〉
吉州儒學在州東門外元延祐初建明洪武五年知州諸〈州志作許〉志昇正統間州同羅拱宿增修成化二年知州謝鎭重建天啟間知州沈瑜重修明末廢
國朝順治間知州紀振邊于三躍繼修王廷傑記康熙元年知州葛全忠更新之
崇聖祠在正殿後
名宦祠在㦸門内東
鄉賢祠在㦸門内西
義學在崇安門外
文城書院在錦屏山半正徳二年知州史紀建
鄉寧縣儒學在縣治西宋皇祐三年知縣劉舒建自爲記明洪武十一年知縣荆守正重葺嘉靖三十四年地震圯知縣張雲從復建萬厯間知縣李枝崔允恭李時茂繼修
崇聖祠
〈名宦祠鄉賢祠〉
學田四頃四十一畝零萬厯間知縣劉鯤池置
隰州儒學在州治西南元至正間建明洪武間知州陳顯劉元良景泰間州判周全先後修葺成化元年知州墨春重修王節儉記嘉靖十四年知州鄭濂以地勢窪下改安國寺爲學三十六年知州宗傑復徙舊址萬厯四十年知州王茂鍚重修四十五年知州儲自俊繕學宮鑿泮池剏建文昌尊經閣
國朝順治十三年學正何宗重修知州白崇周繼之李呈祥記康熙六年知州胡文煥二十六年知州張綏遠繼修四十一年知州鄭恂復修自爲記四十五年知州錢以塏增新自爲記
崇聖祠在正殿東北隅
文昌祠在尊經閣
名宦祠在㦸門東
鄉賢祠在㦸門西
射圃在明倫堂西
學田荒地七頃零七十畝内熟地二頃零一十畝社學〈廢〉
紫川書院在安國寺東知州錢以塏建置田二十四畝
蒲縣儒學舊在縣治西元大徳元年建明洪武二十一年知縣潘從善天順間㕘政楊璿萬厯六年知縣毛一鳯增修天啟四年知縣羅永新改建于城中察院址景昉記
國朝康熙十一年知縣胡必蕃五十五年知縣梁元捷繼修
崇聖祠在明倫堂東
文昌祠在學西南隅
魁星閣在學東南隅
名宦祠在泮池東
鄉賢祠在泮池西
天寧縣儒學在縣治西金正隆六年縣尹高永孚建廟學於縣署西北崗下元大徳二年修武校尉行縣尹侯俁建於城東北隅續執中記曰南北四十舉武東西二十五舉武外垣中基立正殿五間繚楹層簷前爲應門縮直相望後徙今址明洪武八年知縣郁傑更建天順四年知縣王溥撤而新之㕘政楊璿又補修薛瑄記曰大㕘成其後縣尹成其前成化元年知縣劉紹宗繼葺廟學胥備隆慶元年知縣邵惠崇禎七年知縣丁嘉謨重修
國朝順治十三年知縣呉興祚葺舊增修築石堤以障水康熙三十三年知縣劉芳永加修
崇聖祠
名宦祠
鄉賢祠
射圃在縣西
學田五十四畝
義學在縣東關外
永和縣儒學在縣治東南舊在城東門外唐貞觀二年建宋大觀初修元至正間改建今所明洪武五年知縣孫讓重修正統十年知縣胡貞嘉靖元年知縣吉順東曹文輝訓導袁勲二十四年王府官張栢齡繼修崇禎五年兵燬
國朝順治三年知縣刁昌世增修十五年知縣武士豪康熙十一年知縣王爾楫訓導朱永祚三十九年知縣趙堯章次第修葺四十六年知縣王士儀重新自爲記
崇聖祠在明倫堂後
文昌閣在文廟西南
名宦祠在㦸門外東
鄉賢祠在㦸門外西
社學〈廢〉
義學七所
樓山書院在蓮花池
山西通志卷三十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1375年 (提及)
- 1533年 (提及)
- 1655年 (提及)
- 1717年 (提及)
- 1658年 (提及)
- 1380年 (提及)
- 1444年 (提及)
- 1523年 (提及)
- 1629年 (提及)
- 1654年 (提及)
- 1701年 (提及)
- 1634年 (提及)
- 1326年 (提及)
- 1470年 (提及)
- 1649年 (提及)
- 1411年 (提及)
- 1425年 (提及)
- 1660年 (提及)
- 1678年 (提及)
- 1657年 (提及)
- 1383年 (提及)
- 1541年 (提及)
- 1572年 (提及)
- 1631年 (提及)
- 1683年 (提及)
- 1482年 (提及)
- 1687年 (提及)
- 1725年 (提及)
- 1487年 (提及)
- 1520年 (提及)
- 1669年 (提及)
- 1526年 (提及)
- 1479年 (提及)
- 1721年 (提及)
- 1377年 (提及)
- 1445年 (提及)
- 1477年 (提及)
- 1391年 (提及)
- 1437年 (提及)
- 1472年 (提及)
- 1640年 (提及)
- 1724年 (提及)
- 1637年 (提及)
- 1517年 (提及)
- 1529年 (提及)
- 1731年 (提及)
- 1272年 (提及)
- 1331年 (提及)
- 1409年 (提及)
- 1088年 (提及)
- 1348年 (提及)
- 1514年 (提及)
- 1548年 (提及)
- 1632年 (提及)
- 1651年 (提及)
- 1564年 (提及)
- 1320年 (提及)
- 1371年 (提及)
- 1675年 (提及)
- 1157年 (提及)
- 1370年 (提及)
- 1405年 (提及)
- 1439年 (提及)
- 1452年 (提及)
- 1432年 (提及)
- 1447年 (提及)
- 1469年 (提及)
- 1554年 (提及)
- 1638年 (提及)
- 1659年 (提及)
- 1663年 (提及)
- 1664年 (提及)
- 1274年 (提及)
- 1342年 (提及)
- 1699年 (提及)
- 1670年 (提及)
- 1054年 (提及)
- 1427年 (提及)
- 1464年 (提及)
- 1483年 (提及)
- 1528年 (提及)
- 1462年 (提及)
- 1556年 (提及)
- 1672年 (提及)
- 1303年 (提及)
- 1316年 (提及)
- 1673年 (提及)
- 1353年 (提及)
- 1639年 (提及)
- 1372年 (提及)
- 1530年 (提及)
- 1647年 (提及)
- 1652年 (提及)
- 1522年 (提及)
- 1642年 (提及)
- 1539年 (提及)
- 1083年 (提及)
- 1369年 (提及)
- 1536年 (提及)
- 1531年 (提及)
- 1679年 (提及)
- 1656年 (提及)
- 1684年 (提及)
- 1532年 (提及)
- 1677年 (提及)
- 1306年 (提及)
- 1524年 (提及)
- 1707年 (提及)
- 1545年 (提及)
- 1685年 (提及)
- 1553年 (提及)
- 1708年 (提及)
- 1194年 (提及)
- 1201年 (提及)
- 1431年 (提及)
- 1653年 (提及)
- 1188年 (提及)
- 1441年 (提及)
- 1700年 (提及)
- 1555年 (提及)
- 1277年 (提及)
- 1307年 (提及)
- 1478年 (提及)
- 1473年 (提及)
- 1276年 (提及)
- 1525年 (提及)
- 1668年 (提及)
- 1695年 (提及)
- 1667年 (提及)
- 1689年 (提及)
- 999年 (提及)
- 1521年 (提及)
- 1001年 (提及)
- 1055年 (提及)
- 1186年 (提及)
- 1204年 (提及)
- 1379年 (提及)
- 1446年 (提及)
- 1518年 (提及)
- 1662年 (提及)
- 1373年 (提及)
- 1680年 (提及)
- 1728年 (提及)
- 1516年 (提及)
- 1535年 (提及)
- 1279年 (提及)
- 1382年 (提及)
- 1644年 (提及)
- 1466年 (提及)
- 1051年 (提及)
- 1378年 (提及)
- 1465年 (提及)
- 1388年 (提及)
- 1161年 (提及)
- 1694年 (提及)
- 1646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