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44
山西通志 卷四十四 |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四十四
田賦〈六〉
吉州〈并屬一縣〉
原額官民共地七千七十六頃二十畆四分八釐五毫共徵折色糧三萬七千二百四十五石二斗八升七合九勺三抄折銀三萬三千八百八十九兩六錢二分六釐六毫一絲六忽五㣲地畆九釐銀二千九百七十兩四錢八分七釐六毫驛站銀一千四百三十二兩七錢八分九釐三毫三項共銀二萬八千二百九十二兩九錢三釐五毫一絲六忽五㣲内除荒外
實在民田熟地二千一百三十五頃六十畆六分五釐七毫六絲共實徵折色糧一萬四千四石二斗二升七合六勺二抄三撮四圭一粒七粟折銀并加增絲絹銀九千二百一十五兩九錢三分七釐八毫四絲二忽四纖六沙六塵地畝九釐銀一千三十四兩二錢一分八釐七毫五忽六微六纖七沙五塵二渺驛站銀一千四百三十二兩七錢八分九釐三毫三項共銀一萬一千六百八十二兩九錢四分五釐八毫四絲七忽七微一纖四沙一塵二渺
又節年開墾過民田共地七百二十六頃六十三畝三分四釐三毫二絲八忽共徵折色糧三千三百四十一石一斗一升三合九勺一抄四撮九圭七粒二粟折銀二千四百三十三兩六錢一分七釐二毫四絲六忽一微七纖二沙五塵五埃四漠
原額屯田共地一百四十二頃一十二畝一分共徵折色糧五百九十八石九升折銀四百七十八兩四錢七分二釐內除荒外
實在屯田熟地八十八頃二十二畝八分二毫共實徵折色糧三百五十四石九斗二升九合折銀二百八十三兩九錢三分五釐二毫
又節年開墾過屯田共地二十六頃三十畝五分三釐五毫二絲四忽共徵折色糧一百一十五石一斗五升一合三勺五抄五撮四圭九粒七粟折銀九十二兩一錢二分一釐二絲九忽一微三纖一沙二塵
原額更名田共地九十四頃二十六畝三分共徵租銀一百五十九兩四錢
一萬厯年間加増豐贍庫夏秋稅糧幷馬草共徵折色銀七兩二錢八分五釐二毫一忽六微八纖二沙四塵
一戸口雍正九年審編實在人丁共七千九十一丁內除紳衿優免本身四百二十一丁外
實在行差人共六千六百七十丁共徵均徭地差幷辦買本色顏料共銀六千七百四十二兩九分七釐三毫八絲二忽九微二纖四沙七塵六渺四漠
又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審編共滋生人一百六十四丁欽奉
恩詔永不加賦
一額外商稅酒課匠價幷商畜牙當契稅等項共銀二百四十八兩七錢八分六釐四毫
一額外織造綾絹銀一十三兩七錢六釐二毫五絲
吉州
原額幷開墾實在成熟地共一千六百九頃九十七畝五分四釐五毫五絲二忽〈内民田屯田各派科則不等〉共實徵
折色租課銀六千四百九十一兩八錢九分一釐三毫二忽六微九纖三沙八塵二渺一埃九漠
實在行差人共三千一百四十三丁〈俱民丁〉共實徵均徭銀三千三百九十三兩四分二釐三毫一絲四微一纖四沙
又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九年審編共滋生人一百一十六丁欽奉
恩詔永不加賦
一額外商稅酒課匠價契稅商畜牙當襍課等銀一百八兩八分四毫
又平陽衞歸倂本州
行差人共二丁共徵均徭銀三兩一錢九分九釐五毫
鄉寜縣
原額幷開墾實在成熟地共一千四百六十一頃六畝九釐二毫六絲〈内民田更名田各派科則不等〉共實徵
折色租課銀八千一百六十七兩四錢一分三釐二毫二絲二忽六沙四塵三埃五漠
實在行差人共三千五百二十五丁〈俱民丁〉共實徵均徭銀三千三百四十五兩八錢五分五釐五毫七絲二忽五微一纖七塵六渺四漠
又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審編共滋生人四十八丁欽奉
恩詔永不加賦
一額外商稅酒課匠價契稅商畜牙當襍課等銀一百四十兩七錢六釐
一額外織造綾絹加徵工費銀一十三兩七錢六釐二毫五絲
隰州〈幷屬三縣〉
原額民田共地一萬二百八十四頃三十八畝八分共徵折色糧五萬六千七石八斗三升四合五勺八抄八撮折銀幷加增絲絹銀四萬九千八百一兩八錢三分二釐三毫一絲二忽地畝九釐銀四千二百九十七兩七錢五分三釐二毫驛站銀二千一百四十九兩八錢七分三毫三項共銀五萬六千二百四十九兩四錢五分五釐八毫一絲二忽內除荒外
實在民田熟地四千二百四頃一十九畝九分九釐共徵折色糧二萬三千三百八十石九斗七升二合八勺二抄八撮一圭八粟折銀幷加增絲絹銀二萬一千三百三十兩八錢六分二釐四毫八絲七忽五微七纖六沙地畝九釐銀一千四百二十三兩五錢七分四毫二絲二忽六微九纖九沙驛站銀一千九百一十五兩二錢七分三毫三項共銀二萬四千六百六十九兩七錢三釐二毫一絲二微七纖五沙
一洪洞縣歸回柴夫銀一百二十五兩三錢六分一釐五毫二絲
一節年開墾過民田共地一千一百一十九頃五十畝一分三釐七毫共徵折色糧五千二百一十一石四斗八升二合三抄七撮二圭四粒一粟折銀五千二百三十兩八錢五分五釐九毫六絲六忽三纖六沙五塵一渺八埃
一順治十六年開墾荒地起科站銀內改入銀三十四兩六錢三分二釐二絲三忽四微二纖九塵
原額屯田共地九百七頃三十九畝八分八釐八毫共徵折色糧二千四百三十八石四升二勺折銀一千三百二十兩三錢三分八釐八毫內除荒外
實在屯田熟地五百三十八頃八十六畝四分六釐一毫共徵折色糧一千四百六石三斗九升二勺折銀八百四兩五錢一分三釐八毫
又節年開墾屯田共地五十三頃七十四畝八分共徵折色糧一百四十一石九勺三抄二撮六圭二粒七粟折銀七十兩五錢八毫六絲六忽三微二纖一沙
原額更名田共地五頃四十三畝共徵租銀七兩六錢八分八釐
一戸口雍正九年審編實在人丁共一萬二千六百九十八丁內除紳衿優免本身八百二十九丁外
實在行差人共一萬一千八百六十九丁共徵均徭地差幷辦買本色顔料共銀八千八百五十一兩七錢四分九釐六毫七絲二忽七微六纖七沙四塵五渺五埃一漠內除扣補大寜永和二縣缺額徭銀二百二十四兩九錢五分一毫六絲九忽二微七纖實該銀八千六百二十六兩七錢九分九釐五毫三忽四微九纖七沙四塵五渺五埃一漠
又永和蒲縣經費不敷銀六百四十八兩九錢九分七釐六毫六絲八忽九微七沙八塵一渺九埃
又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審編共滋生人三百一十一丁欽奉
恩詔永不加賦
又雍正九年大寜永和蒲縣審編共滋生人一十三丁聽候部示補復缺額徭銀
一額外商稅酒課匠價商畜牙當契稅等項共銀五百一十七兩六錢八分七釐一毫二絲二忽
一額外織造綾絹銀四十五兩一錢九分九釐二毫七絲四忽
隰州
原額幷開墾實在成熟地共三千二百一十七頃四畝五分五釐〈内民田屯田各派科則不等〉共實徵
折色糧銀一萬六千八百九十二兩八分三釐三毫一絲八忽四微九沙八塵四渺五埃二漠
實在行差人八千二百四十七丁〈俱民丁〉共實徴均徭銀四千一百一十七兩三錢二分六釐九毫八絲一忽二微八纖七沙四塵九渺五埃三漠
又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審編共滋生人三百一十一丁欽奉
恩詔永不加賦
一額外商稅酒課匠價棗株契稅商畜牙當襍課等銀二百六十三兩三錢六分五釐一毫二絲二忽
一額外織造綾絹加徵工費銀二十二兩五錢七分五釐
蒲縣
原額幷開墾實在成熟地共六百一十五頃一十二畝九分五釐〈内民田更名田各派科則不等〉共實徵
折色租課等銀四千三百一十一兩七錢七分九毫五絲二忽三纖七沙四塵九渺六埃一漠
實在行差人共一千一百四十四丁〈俱民丁〉共實徵均徭銀一千八百三十三兩一錢三分九釐三毫二絲二忽八微一纖四沙又經費不敷銀三百四十三兩七錢八分二釐一毫一絲九忽六纖
又雍正九年審編共滋生人五丁聽候部示補復經費不敷銀兩
一額外商稅酒課匠價契稅商畜牙當襍課等銀六十八兩五錢二分六釐
一額外織造綾絹加徵工費銀五兩六錢四分三釐七毫五絲
又汾州衞平陽衞歸倂本縣
原額幷開墾共地四百八十六頃五十九畝五分一釐一毫共徵折色糧銀五百八十五兩一錢一分一釐六毫五絲九忽五微二纖一沙
實在行差人共一百一十六丁共徵均徭銀二十七兩一錢二分八釐三毫九絲三忽四微四纖
大寜縣
原額幷開墾實在成熟地共七百二十六頃四十九畝九分二釐七毫〈內民田屯田各派科則不等〉共實徵
折色糧銀四千八百五十五兩三錢一分二釐九毫一絲七忽一微七纖二沙六塵五渺九埃八漠
實在行差人共一千五百八十七丁〈俱民丁〉除扣補本縣缺額徭銀外共實徵
均徭銀二千三百三十六兩五錢九分七釐八毫三絲六忽八微六纖七沙五塵
又雍正九年審編滋生人共三丁聽候部示補復缺額徭銀
一額外商稅酒課匠價契稅商畜牙當襍課等銀八十一兩七錢三分六釐
一額外織造綾絹加徵工費銀八兩九錢一分八釐二絲四忽
又汾州衞平陽衞歸倂本縣
原額共地二頃七十畝二分共徵折色糧銀五兩行差人一丁徵均徭銀二兩八錢四分四釐
永和縣
原額幷開墾實在成熟地共八百七十三頃七十七畝二分五釐〈内民田屯田各派科則不等〉共實徵
折色糧銀四千二百九十三兩九錢七分六釐五毫三絲八忽九微一纖二沙四塵一渺六埃九漠
實在行差人共七百七十四丁〈俱民丁〉除扣補本縣缺額徭銀外共實徵
均徭銀三百九兩七錢六分二釐九毫六絲九忽八纖八沙四塵五渺九埃八漠又經費不敷銀三百五兩二錢一分五釐五毫四絲九忽八微四纖七沙八塵一渺九埃
又雍正九年審編共滋生人五丁聽候部示補復經費不敷銀兩
一額外商稅酒課匠價契稅商畜牙當襍課等銀一百四兩六分
一額外織造綾絹加徵工費銀八兩六錢六分二釐五毫
附歴代田賦
唐虞
禹貢冀州厥土惟白壤傳無塊曰壤水去土復其性色白而壤壤馬云天性和美也正義九章算術穿地四爲壤五壤爲息土則壤是土和緩之名故云無塊曰壤此土本色爲然冀州言色白而壤而雍州色黄而壤不言其色蓋州內之土不純一色故不得言色也 厥賦惟上上錯傳賦謂土地所生以供天子上上第一錯雜雜出第二之賦賦第一馬云地有上下相錯通率第一正義洪水爲災民皆墊溺九州賦稅蓋亦不行水災旣除土復本性以作貢賦之差稅穀以供天子鄭康成云冀州入穀不貢是也因九州差爲九等上上是第一也交錯是間雜之義 厥田惟中中傳田之高下肥瘠九州之中爲第五 山西古爲冀州庶土交正底愼財賦傳交俱也衆土俱得其正謂壤墳壚致所愼者財貨貢賦言取之有節不過度 咸則三壤成賦中邦傳皆法壤田上中下大較三品成九州之賦明水害除正義分其土壤爲上中下計其肥瘠等級甚多但舉其大較定爲三品法則地之善惡以爲貢賦之差雖細分三品以爲九等人功修少當時小異要民之常稅必準其土故皆法三壤成九州之賦言得施賦法以明水害除也 五百里甸服 百里賦納總傳甸服內之百里近王城者禾稾曰總入之供飼國馬 二百里納銍傳銍刈謂禾穗 三百里納秸服傳秸稾也服稾役秸馬云去其穎 四百里粟五百里米傳所納精者少麤者多正義直納粟米爲少禾稾俱送爲多其於稅也皆當什一但所納有精麤遠輕而近重耳堯都平陽舜都蒲坂是時山西爲甸服
夏
孟子夏后氏五十而貢趙岐註夏禹之世號夏后氏后君也民耕五十畝貢止五畝正義言夏后氏之時民耕五十畝田其於貢上之賦但五畝而已是夏后氏五十而貢也朱子集註夏時一夫受田五十畝而每夫計其五畝之入以爲貢夏都安邑是時山西爲甸服
殷
孟子殷人七十而助趙註耕七十畝者以七畝助公家耕朱子集註商人始爲井田之制以六百三十畝之地畫爲九區區七十畝中爲公田其外八家各授一區但借其力以助耕公田而不復稅其私田 殷七王時都耿在今河津是時山西亦爲邦畿
周
孟子周人百畝而徹趙註百畝者徹取十畝以爲賦朱子集註周時一夫授田百畝鄉遂用貢法十夫有溝都鄙用助法八家同井耕則通力而作收則計畝而分故謂之徹 是時山西爲晉霍郇芮虞耿魏黎寒荀董賈揚諸國 魏文侯時租賦増倍於常文侯曰今戸口不加而租賦歲倍此由課多也是時李悝爲魏文侯作盡地力之敎以爲地方百里提封九萬頃除山澤邑居參分去一爲田六百萬畮治田勤謹則畮益三升〈臣瓚日當言三斗謂治田勤則畮加三斗也〉不勤則損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減輒爲粟百八十萬石矣又曰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故甚貴與甚賤其傷一也善爲國者使民毋傷而農益勸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畮歲收畮一石半爲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稅十五石餘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終歲爲粟九十石餘有四十五石石三十爲錢千三百五十除社閭嘗新春秋之祠用錢三百餘百五十衣人率用錢三百五人終歲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喪之費及上賦斂又未與此此農夫所以常困有不勸耕之心而令糴至於甚貴者也是故善平糴者必謹觀歲有上中下熟上熟其收自四餘四百石〈張晏日平歲百畮收百五十石今大熟四倍收六百石計民食終歲長四百石官糴三百石此爲糴三舍一也〉中熟自三餘三百石〈張晏日自三四百五十石也終歲長三百石官糴二百石此爲糴二而舍一也〉下熟自倍餘百石〈張晏曰自倍收三百石終歲長百石官糴其五十石云下熟糴一謂中分百石之一〉小飢則收百石〈張晏日平歲百畮之收收百五十石今小飢收百石收三分之二也〉中飢七十石〈張晏曰收二分之一〉大飢三十石〈張晏日收五分之一也以此準之大小中飢之率也〉故大熟則上糴三而舍一中熟則糴二下熟則糴一使民適足價平則止小飢則發小熟之所斂〈李奇日官以斂藏出糶也〉中飢則發中熟之所斂大飢則發大熟之所斂而糶之故雖遇飢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散取有餘以補不足行之魏國國以富彊 是時魏都安邑
漢
武帝時封丞相田千秋爲富民侯下詔曰方今之務在於力農以趙過爲捜粟都尉過能爲代田一畮三𤰝〈𤰝壟也或作畎〉歲代處故曰代田〈代易也〉古法也其耕耘下種田器皆有便巧率十二夫爲田一井一屋故畝五頃〈鄧展日九夫爲井三夫爲屋夫百畝於古爲十二頃古者步爲畝漢時二百四十步爲畝古千二百畝則得今五頃也〉用耦犂二牛三人一歲之收常過縵田畝一斛以上〈縵田謂不𤰝者〉善者倍之 是後邊城河東𢎞農三輔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少而得穀多至孝昭時流民稍還田野墾闢頗有蓄積 邊城河東今山西地漢時代田尤多
後魏
太武初監國令有司課畿內之人使無牛家以人牛力相貿墾植鋤耨其有牛家與無牛家一人種田二十畝償以新鋤功七畝如是爲差至於老小無牛家種田七畝老小者償以鋤功二畝皆以五口下貧家爲率各列家别口數所種頃畝明立簿目所種於地首摽題姓名以辨播植之功 魏令每調一夫一婦帛一疋粟一石人年十三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婦之調奴任耕婢任績者八口當未娶者四耕牛十頭當奴婢八其麻布之鄉一夫一婦布一疋下至半以此爲降大率十疋中五疋爲公調二疋爲調外費三疋爲內外百官俸 延興四年詔州郡人十丁取一以充行户收租五十石以備年糧太和八年始准古班百官之祿以品第各有差先是天下户以九品混通戸調帛二疋絮二斤粟二十石又人帛一疋二丈委之州庫以供調外之費至是户增帛三疋粟二石九斗以爲官司之祿復增調外帛滿二疋所調各隨其土所出其司河東冀雍華等州貢綿綃及絲其餘郡縣少桑蠶處以成布充 太和九年下詔均給天下人田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畝〈不栽樹者謂之露田〉婦人二十畝奴婢依良丁牛一頭受田三十畝限止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二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休及還受之盈縮人年及課則受田老免及身沒則還田奴婢牛隨有無以還受諸桑田不在還受之限但通人倍分田於分雖盈不得以充露田之數不足者以露田充倍諸初授田者男夫一人給田二十畝課蒔餘種桑五十樹棗五株榆二根非桑之土夫給一畝依法課蒔餘果及多種桑榆者不禁諸應還田不得種桑榆棗果種者以違令論地入還分諸桑田皆爲世業身終不還恒從見口有盈者無受無還不足者受種如法盈者得賣其盈不足者得買所不足不得賣其分亦不得買過所足諸麻布之土男夫及課别給麻田千畝婦人五畝奴婢依良皆從還受之法諸有舉戸老小殘疾無受田者年十一以上及疾者各受以半夫田年踰七十者不還所受寡婦守制者雖免課亦授婦田諸還受人田恒以正月若始受田而身亡及賣買奴婢牛者皆至明年正月乃得還受諸土廣人稀之處隨力所及官借人種蒔後有來居者依法封授諸地狹之處有進丁受田而不樂遷者則以其家桑田爲正田分又不足不給倍田又不足家內人别減分無桑之鄉准此爲法樂遷者聽逐空荒不限異州他郡唯不聽避勞就逸其地足之處不得無故而移諸人有新居者三口給地一畝以爲居室奴婢五口給一畝男女十五以上因其地分口課種菜五分畝之一諸一人之分正從正倍從倍不得隔越他畔進丁受田者恒從所近若同時俱受先貧後富再從倍之田放此爲法諸遠流配謫無子孫及戸絶者墟宅桑榆盡爲公田以供授受授受之次給其所親未給之間亦借其所親諸宰人之官各隨所給公田刺史十五頃太守十頃治中别駕各八頃縣令郡丞六頃更代相付賣者坐如律
北齊
北齊給授田令仍依魏朝每年十月普令轉授成丁而授老而退不聽賣易 天保八年始立九等之戸富者稅其錢貧者役其力 北齊時晉陽爲都與鄴都竝建
唐
武德七年始定均田賦稅凡天下丁男十八以上者給田一頃篤疾廢疾給四十畝寡妻妾三十畝若爲戸者加二十畝皆以二十畝爲永業其餘爲口分永業之田樹以榆桑棗及所宜之木田多可以足其人者爲寛鄉少者爲狹鄉狹鄉授田減寛鄉之半其地有薄厚嵗一易者倍授之寛鄉三易者不倍授工商者寛鄉減半狹鄉不給凡庶人徙鄉及貧無以葬者得賣世業田自狹鄉徙寛鄉者得幷賣口分田已賣者不復授死者收之以授無田者凡收授皆以歲十月授田先貧及有課役者凡田鄉有餘以給比鄉縣有餘以給比縣州有餘以給比州凡授田者丁歲輸粟二石謂之租丁隨鄉所出歲輸絹綾絁各二丈布加五之一緜二兩輸布者麻三觔謂之調用人之力歲二十日閏加二日不役者日爲絹三尺謂之庸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調三十日租調皆免通正役竝不過五十日凡水旱蟲蝗爲災十分捐四分以上免租損六以上免租調損七以上課役俱免 大厯四年敕準度支長行旨條毎年稅錢上上戸四千文上中戸三千五百上下戸三千中上戸二千五百中中戸二千中下戸千五百下上戸一千下中戸七百下下戸五百文其見任官一品準上上戸稅九品準下下戸稅餘品竝準此依戸等稅百姓有邸店行舖及鑪冶應准式合加本戸二等稅者依此稅數其寄莊戸准舊例從八等戸稅寄住戸從九等戸稅比類百姓事從不均宜逓加一等稅其諸色浮客及權時寄住田者亦在所爲兩等收稅稍殷有者准八等戸稅餘准九等戸稅諸道將士莊田竝從九等輸稅〈以錢輸稅而不以穀帛以貲力定稅而不問身丁此卽兩稅之漸〉德宗時楊炎爲相遂作兩稅之法夏輸無過六月秋輸無過十一月置兩稅使以總之凡百役之費先度其數而賦於人量出制入户無主客以見居爲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爲差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州縣稅其十之一度所取與居者均使無僥利租庸雜徭悉省而丁額不廢其田畝之稅以大厯十四年墾田之數爲定而均收之遣黜陟使按諸道丁產等級免鰥寡惸獨不濟者敢加斂以枉法論舊制三百八十萬五千户使者按得主戸三百八十萬客户三十萬天下之民不土斷而地著不更版籍而得其虚實歲斂錢二千五十餘萬緡米四百萬斛以供外錢九百五十餘萬緡米千六百餘萬斛以供京師天下便之
土貢
通考唐制州府歲市土之所出以爲常貢其價視絹之上下無過五十疋異物滋味名馬鷹犬非有詔不得獻有加配則以代租賦 通典太原府〈貢銅鏡兩面甘草三十一斤礬石三十斤龍骨三十斤蒲萄粉屑柏子仁〉上黨郡〈貢人參二百小兩墨三挺〉河東郡〈貢綾絹扇四面龍骨二十斤棗八千顆鳳栖棃三千五百顆〉絳郡〈貢梁穀二十石墨千四百七十挺白縠五百疋棃三千顆〉平陽郡〈貢蠟燭三十條〉西河郡〈貢龍鬚席十領石膏五十斤硝石五十斤〉高平郡〈貢白石英五十小兩人參三十斤〉太寜郡〈貢胡女布五端〉昌化郡〈貢胡女布五端〉文城郡〈貢蠟二百斤〉陽城郡〈貢龍鬚席六領〉定襄郡〈貢犿尾十枚〉樂平郡〈貢人參三十兩〉鴈門郡〈貢白鵰翎五具熟青二十兩熟綠二十兩〉樓煩郡〈貢麝香十顆〉馬邑郡〈貢白鵰翎五具〉陜郡〈貢柏子仁𤓰蔞根各三十斤〉五原郡〈貢鹽山四十顆〉單于都護府〈貢生野馬胯皮總十二片〉安北都護府〈貢生野馬胯皮二十一斤〉 按通典所載與唐地志土貢微有不同
倉糧
唐開元二十五年定式王公以下户稅粟二升爲義倉餘户各有差〈稻穀一斗五升當粟一斗稻三石折納糙米一石四斗〉 和糴米 關內道五十萬九千三百四十七石〈時豐勝二都護府隸闗内餘同此〉河東道十一萬二百二十九石 諸色倉糧太原倉二萬八千四十石 龍門倉二萬三千一
百五十石 正倉糧 關內道百八十二萬一千五百一十六石 河東道二千五十八萬九千百八十石 義倉糧 關內道五百九十四萬六千二百一十二石 河東道七百三十萬九千六百一十石常平倉糧 關內道三十七萬三千五百七十石河東道五十三萬五千三百八十六石
後唐
天成三年敕應三京鄴都諸道州府縣村人户自今年七月後於夏秋田苗上毎畝納麴錢五百文足陌四年五月五日戸部奏三京鄴都諸道州府徵夏
秋稅租兼鹽麴折徵錢穀等起徵條流 四十七處節候當早大小麥𪍿麥豌豆五月十五日起徵八月一日納足正稅疋帛錢鞋地頭㩁麴蠶鹽及諸色折科六月五日起徵至八月二十日納足陜絳蒲等州二十三處節候差晩隨本處與立兩等期限 一
十六處校晩大小麥𪍿麥豌豆六月一日起徵至八月十五日納足正稅疋帛錢鞋地頭㩁麴蠶鹽及諸色折科六月十日起徵至八月二十五日納足晉隰慈等州 七處節候尤晩大小麥豌豆六月十日起徵至九月納足正稅疋帛錢鞋地頭㩁麴錢等六月二十日起徵九月納足幷潞澤應威塞軍大同軍振武軍
宋
大中祥符元年詔應諸路今年夏稅賦止於本州軍輸又詔河北罷兵其諸州賦稅止於本處送納 大中祥符初連歲登稔乃令河北河東陜西增糴靡限常數 初河東旣下減其租稅是後有司言其地沃民勤多積穀乃請毎歲和糴隨常賦輸送其直多折色給之 元豐元年詔河東路十三州歲給和糴錢八萬餘緡自今罷之以其錢付轉運司市糧草時三司户部副使陳安石言十三州二稅三十九萬二十餘石和糴八十二萬四千餘石所以災傷舊不除免蓋十三州稅輕又本路恃爲邊儲理不可闕其和糴舊支錢布相半數旣畸零民病入州縣之費以鈔貿易於市人略不食半公家實費民間乃得虚名欲自今罷支糴錢歲支與沿邊州郡市糧草封樁遇災傷據民不能輸數補塡如無災傷三年一免輸朝廷用其議 熙寧十年前諸州商稅歲額 四十萬貫以上二十萬貫以上五萬貫以上五萬貫以上 河中〈十一務〉陜〈六務〉幷〈九務〉 三萬貫以下 解〈五務〉澤〈五務〉潞〈六務〉晉〈六務〉絳〈六務〉汾〈五務〉 一萬貫以下 代〈十九務〉隰〈九務〉忻〈一務〉石〈六務〉遼〈五務〉威勝〈五務〉平定〈四務〉 五千貫以下 慶成〈二務〉憲〈一務〉嵐〈一務〉慈〈二務〉寧化〈一務〉火山〈一務〉岢嵐〈一務〉大通監〈二務〉 熙寧十年前諸州酒課額 四十萬貫以上三十萬貫以上二十萬貫以上十萬貫以上 太原〈十一務〉 五萬貫以上 河中〈七務〉陜〈十五務〉晉〈十二務〉絳〈八務〉隰〈八務〉汾〈四務〉五萬貫以下 解〈四務〉忻〈二務〉嵐〈四務〉保德〈一務〉岢嵐〈一務〉石〈二務〉三萬貫以下 潞〈十務〉代〈七務〉威勝軍〈八務〉平定軍〈四務〉澤
〈五務〉憲〈一務〉慈〈三務〉遼〈三務〉 一萬貫以下 慶成〈二務〉寧化軍〈一務〉 五千貫以下 火山軍〈一務〉 無定額 岢嵐大通監 永利監 豐
遼
遼制大同歲納三司稅錢折粟 乾亨五年政事令室昉山西諸州給軍興請復今年租
金
制官地輸租私田輸稅租之制不傳大率分田之等爲九而差次之夏稅畝取三合秋稅畝取五升又納秸一束束十有五斤夏稅六月止八月秋稅十月止十二月爲初中末三限州三百里外紓其期一月屯田戸佃官地者有司移明安穆琨督之泰和五年改秋稅限十一月爲初西京等路地寒稼穡遲熟夏稅限以七月爲初凡輸送粟麥三百里外石減五升以上毎三百里逓減五升粟折秸百秸者百里內減三稱二百里減五稱不及三百里減八稱三百里及輸本色稾草各減十稱計民田園邸舍車乘牧畜種植之資藏鏹之數徵錢有差謂之物力錢遇差科必按版籍先及富者勢均則以丁多寡定甲乙有横科則視物力循大至小均科其或不可分摘者率以次戸濟之凡民之物力所居宅不預猛安謀克戸監戸官戸所居外自置民田宅則預其數墓田學田租稅物力皆免民懸水旱應免者河東等部內支郡夏田四月秋田七月餘路夏以五月秋以八月水田通以八月爲限遇閏月展期半月限外愬者不理非時之災無限損十之八全免七分免所損之數六分全徵桑被災免絲緜絹稅諸路雨雪及禾嘉收穫之數月以捷步申戸部 大定十一年謂侍臣曰徃歲淸暑山西傍路皆禾稼殆無牧地嘗下令使民五里外乃得耕墾今聞其民以此去之他所甚可矜憫其令依舊耕種毋致失業 二十年五月諭有司曰自石門至野狐嶺其間淀濼多爲民耕植者而官民雜畜徃來無牧放之所可差官括元荒地及冒佃之數 二十九年平陽路地狹人稠官地當盡數拘籍騐丁以給貧民上曰宜計丁限田如一家三丁已業止三十畝則更許存所佃官地一頃餘者拘籍給付貧民可也 二十一年三月上曰聞山西田多爲權要所占有一家一口至三十頃者以致小民無田可耕徙居隂山之惡地何以自存其令占官地十頃以上者皆括籍入官將均賜貧民
元
稅糧 腹裏一百二十七萬一千四百四十九石〈山西在腹裏數〉 歲課 元產銀之所腹裏曰晉寧產鐵之所腹裏曰河東產礬之所腹裏曰冀寧產硝鹻之所曰晉寧 天厯元年腹裏諸路歲課之數〈燕京山東山西元胥爲腹裏〉金課四十錠四十七兩三錢 銀課一錠二十五兩 礬課三十三錠二十五兩八錢 竹木課六百七十六錠一十五兩四錢 酒課五萬六千二百四十三錠六十七兩一錢 醋課腹裏三千五百七十六錠四十八兩九錢 天厯元年腹裏諸路額外課厯日七萬二千一十本計鈔八千五百七十錠三
十一兩一錢 契本六萬八千三百三十二道計鈔二千四十九錠四十八兩 河泊四百六錠四十六兩二錢 山場課二百三十九錠一十三兩四錢窰冶課一百九十七錠三十二兩四錢 房地租錢九百六十六錠五兩三錢 蒲葦課一百四十一錠五兩八錢 煤炭課大同路一百二十九錠一兩九錢 山查課大同路三十三錠四十五兩四錢 又蒲課晉寧路七十二錠 磁課冀寧路五十八錠商稅大同路八千四百三十八錠一十九兩一錢冀寧路一萬七百一十四錠三十四兩六錢晉寧路二萬一千三百五十九錠四十兩二錢 市糴 世祖中統二年以鈔一千二百錠於上都北京西京等處糴糧三萬石 中統四年以解鹽引一萬五千道和中陜西軍儲 中統五年諭北京西京等路市糴軍糧 至元二十七年和糴西京糧其價每一十兩之上增一兩
明
洪武初定天下田稅畝五升或三升惟山西稻葦而外有斗一二升者有一斗有八升有七升者坡地五升奇磽角山沙亦二三升是以山西之糧在江北獨重其分田之制有四曰魚鱗有圖曰刑嚴詭寄曰律嚴欺隱曰籍沒有稽
山西
官民田四十五萬七千二百四十四頃四畝一分七釐一絲三忽一微
夏稅五十九萬一千九十四石五斗七升二合四抄五撮九圭九粒四粟
〈延慶州廣盈倉幷獨石馬營雲川赤城龍門鵰鶚長安嶺堡倉小麥保安州懷來廣阜倉小麥廣昌縣廣昌倉小麥宣徳等三倉幷趙川葛峪堡倉小麥新興倉小麥萬泉廣盈倉幷張家口堡倉小麥萬泉廣積倉小麥永寧縣永寧倉幷四海冶堡倉小麥新開口堡倉小麥懷來廣備倉小麥大同大有倉小麥平魯衞平魯倉小麥并坪堡井坪倉小麥偏頭關保德倉小麥寧武關萬億倉小麥鴈門關廣濟倉小麥代州邊儲倉小麥老營堡廣積倉小麥灰溝營𢘆羨倉小麥水泉營堡倉小麥樓子營堡小麥羅圏堡倉小麥唐家㑹堡倉小麥八角堡永寧倉小麥利民堡倉小麥陽方堡倉小麥神池堡倉小麥土棚倉小麥保德州倉小麥岢嵐州廣盈倉小麥寧化靜樂倉小麥河曲縣倉小麥宣府萬億庫折布大同銀億庫折布准麥 晉府廣盈倉小麥 瀋府廣實倉小麥 代府廣贍倉小麥王府大盈倉小麥忻州倉小麥平陽府如京倉小麥蒲州豐濟倉小麥絳州倉小麥霍州倉小麥澤州廣豐倉小麥大有南倉小麥永豐倉小麥汾州倉小麥長盈倉小麥賈家堡倉小麥平定州倉小麥沁州豐贍倉小麥各州縣倉小麥運司并府州縣儒學驛倉小麥豐瞻庫小麥折銀〉秋糧實徵一百七十二萬一千四百九十石二斗二升一合四勺四抄八撮一圭八粒四粟又公田糧七十一石二斗六升〈宣府在城宣德等三倉粟米萬億庫布花新開口堡倉粟米蔚州倉粟米大同大有倉米豆銀億庫布花大同左衞廣充倉粟米大同右衞廣足倉粟米廣備倉粟米廣積倉粟米廣聚倉粟米朔州倉米豆渾源州廣儲倉粟豆懷仁縣倉粟米山陰倉粟米馬邑縣倉粟米井坪堡井坪倉粟米平魯衞平魯倉粟米偏頭關保德倉米豆花布寧武關萬億倉米豆布花鴈門關廣濟倉米豆老營堡廣積倉米豆代州邊儲倉米豆水泉營堡倉米豆樓子營堡倉粟米羅圏堡倉粟米唐家㑹堡倉粟米滑石澗堡倉粟米八角堡永寧倉米豆布花利民堡倉米豆陽方堡米豆神池堡倉粟米土棚堡倉粟米岢嵐州廣盈倉粟米布花保德州倉米豆布花寧化所靜樂倉粟米布花灰溝營恒羨倉米豆河曲縣倉粟米 晉府廣盈倉祿粳粟米 代府廣贍倉祿粳粟米 瀋府廣實倉祿粳粟米大盈倉粳粟米忻州倉粟米平陽府如京倉粳粟米黒豆布花蒲州豐濟倉粳粟米布花絳州倉粳粟米大有南倉粳粟米霍州倉粳粟米澤州廣豐倉粳粟米布花潞安府永豐倉粳粟米布花汾州倉粳粟米布花賈家堡糧大盈倉粳粟米豆布花平定州倉粟米布花沁州豐贍倉粟米布花汾州倉粟米布花長盈倉粟米大有南倉粟米運司幷各府州縣儒學驛倉粳粟米豆豐贍庫粟米布花〉
絲綿生素綾絹一千疋綾五百疋絹五百疋農桑絹四千五百七十四疋內本色三千六百四十七疋折色九百二十七疋零絲七百二兩四錢八分
馬草實徵三百六十萬九百七十六束六分四釐五毫五絲三忽七微〈大同在城草場雲川草場玉林草場威遠草場平魯草場井坪草場天城草場陽和草場高山堡草場聚樂堡草場偏頭關草場老營堡草場灰溝營草場水泉營草場鴈門關草場樓子營草場滑石澗草場羅圏堡草場保德州草場神池堡草場五寨堡草場三岔堡草場八角堡草場寧武關草場利民堡草場土棚堡草場陽方堡草場代州草場〉藥材歲辦雜藥八千九百七斤六兩八錢四分皮張雜色皮折造胖襖褲鞋七千六百八十三副八分零褲鞋八件皮二張獸畜綿羯羊二千六百九十四隻翎毛五萬八千根雜料料銀一萬二千九百七十一兩二錢五分四釐五絲三忽鋪墊銀八百一十六兩五錢一分三釐五毫九忽二微一纖九沙七塵四渺顏料銀八百六十八兩九錢九分一毫六絲六忽五微七纖五渺課鈔三十六萬一千五百八十三錠三千八文
山西米麥之賦二百二十七萬四千二十三石絲五十斤絹四千七百七十七匹草三百五十四萬四千八百五十束鹽四十二萬引
山西都司幷所屬衞所屯田共一萬二千九百六十三頃八畝零山西行都司幷所屬衞所屯田共一萬一百一十八頃二十畝
附歴朝 〈戸〉口〈惟山西省戸口史冊可考者存之泛言天下者不錄〉
唐天寶十四載 河東道 河中府河東郡戸七萬八百口四十六萬九千二百一十三 晉州平陽郡戸六萬四千八百三十六口四十二萬九千二百二十一 絳州絳郡户八萬二千二百四口五十一萬七千二百三十一 慈州文城郡戸萬一千六百一十六口六萬二千四百八十六 隰州大寧郡户萬九千四百五十五口十二萬四千四百二十 太原府太原郡戸十二萬八千九百五口七十七萬八千二百七十八 汾州西河郡戸五萬九千四百五十口三十二萬二百三十 沁州陽城郡戸六千三百八口三萬四千九百六十三 遼州樂平郡戸九千八百八十二口五萬四千五百八十 憲州史闕石州昌化郡戸萬四千二百九十四口六萬六千九百三十五 忻州定襄郡户萬四千八百六口八萬二千三十二 代州鴈門郡戸二萬一千二百八十口十萬三百五十 雲州雲中郡戸三千一百六十九口七千九百三十 朔州馬邑郡户五千四百九十三口二萬四千五百三十三 蔚州户五千五十二口二萬九百五十八〈內靈邱同飛狐隸蔚州〉潞州上黨郡戸六萬八千三百九十一口三十八萬八千六百六十一 澤州高平郡戸二萬七千八百二十二口十五萬七千九十 以上隸河東道 陜州陜郡戸三萬九百五十八口十七萬二百三十八〈內芮城同下陸隸陜州〉以上隸河南道 勝州榆林郡戸四千一百八十七口二萬九百五十二〈内榆林關隸勝州〉豐州九原郡戸二千八百一十三口九千六百四十一〈內三受降城隸豐州〉雲中都護府戸二千一百五十五口六千八百七十七 安北大都護府戸二千六口七千四百九十八 以上隸關內道〈按乾元後河東不申戸口數故河東道之紀于新書者胥開元天寶時籍也〉宋元豐三年大同畢仲衍中書備對陜府西路河東路戸口數 陜府西路州二十六內陜解 府三內河中 軍六內慶成 縣一百一十八內陜解二州河中府慶成軍屬 戸主六十九萬七千九百六十七客二十六萬四千三百五十一 口主二百一萬五千四百三十六客七十四萬六千三百六十八丁主一百六萬七千九百三十六客四十二萬五千六百五十一 河東路州十四 潞晉代絳隰忻汾澤憲嵐石豐 府一太原 軍七威勝寧化平定岢嵐火山保德吉鄉 監一大通 縣七十三 戸主三十八萬三千一百四十八客六萬七千百二十一口主七十五萬二千三百一客一十三萬八百五
十八 丁主三十七萬二千三百九十客七萬七千四百六十二 兩漢戸口率以十户爲四十八口有奇東漢戸口率以十户爲五十二口唐戸口率以十戸爲五十八口有奇宋元豐至紹興户口率以十戸爲二十一口 河東路 太原府太原郡戸一十五萬五千二百六十三口一百二十四萬一千七百六十八〈河東路户口數胥卽崇寧間數也〉隆德府上黨郡戸五萬二千九百九十七口一十三萬三千一百四十六 平陽府平陽郡戸七萬五千九百八口一十八萬五千二百五十四 慶祚軍〈卽趙城地也戸口數闕〉絳州絳郡戸五萬九千九百三口九萬四千二百三十七 澤州高平郡戸四萬四千一百三十三口九萬一千八百五十二 代州鴈門郡戸三萬三千二百五十八口一十五萬九千八百五十七 忻州定襄郡戸一萬八千一百八十六口四萬二千二百三十二 汾州西河郡戸五萬一千六百九十一口一十八萬五千六百九十八 遼州樂平郡戸七千三百一十五〈口數闕〉憲州汾源郡軍事戸二千七百二十二口七千四百四十四 嵐州樓煩郡軍事戸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口六萬六千二百二十四 石州昌化郡軍事戸一萬五千八百九口七萬二千九百二十九 隰州大寧郡團練戸三萬八千二百八十四口一十三萬八千四百三十九 慈州團練〈户口數闕〉威勝軍户一萬九千九百六十二口三萬七千七百二十六 平定軍户九千三百六口二萬八千六百七 岢嵐軍戸二千九百一十七口六千七百二十 寧化軍戸一千七百一十八口三千八百二十一 火山軍戸五千四十五口九千四百八十 保德軍戸九百六十三口四千五十 豐州戸一百五十三口四百一十一〈崇寧時豐州乃府州蘿泊川掌地幷非遼豐州也附後晉寧軍不錄〉
遼西京大同府有丁三十二萬二千七百五京民丁可見者一百一十萬七千三百爲鄉兵
金西京路 大同府戸九萬八千四百四十四 豐州戸二萬二千六百八十三 淨州戸五千九百三十八 朔州戸四萬四千八百九十 武州戸一萬三千八百五十一 應州戸三萬二千九百七十七蔚州戸五萬六千六百七十四 雲內州戸二萬
四千八百六十八 寧邊州戸六千七十二 東勝州戸三千五百三十一 河東北路 太原府戸一十六萬五千八百六十二 忻州戸三萬二千三百四十一 平定州戸一萬八千二百九十六 汾州戸八萬七千二百二十七 石州戸三萬六千五百二十八 代州户五萬七千六百九十 隰州户七千五百九十二 寧化州戸六千一百 嵐州戸一萬七千五百五十七 岢嵐州户五千八百五十一保德州戸三千一百九十一 管州戸五千八百
八十一 河東南路 平陽府戸一十三萬六千九百三十六 隰州戸二萬五千四百四十五 吉州戸一萬三千三百二十四 河中府戸十萬六千五百三十九 絳州戸一十三萬一千五百一十 解州戸七萬一千二百三十二 澤州戸五萬九千四百一十六 遼州戸一萬五千八百五十 潞州戸七萬九千二百三十二 沁州戸一萬八千五十明
山西
總
洪武中戸六十五萬二千四百八口四百八十七萬三千九百四十六永樂間減戸六萬六千二百六口七十九萬九千三百八十三嘉靖間減戸三萬六千八百四十四増口一千五百二十九萬厯年戸五十一萬五千八百六十四口四百五萬二千八百八十七
附歴朝屯田
漢景帝後二年發車騎材官屯鴈門 武帝使王恢伏兵車騎材官三十餘萬匿馬邑旁谷中 郡有守有都尉都尉佐太守典武職甲卒在王國則以中尉比都尉每歲郡守尉敎兵則侯國之相與焉邊郡置典農都尉主屯田殖穀 本始三年遣後將軍趙充國將四萬騎屯緣邊五原朔方雲中代定襄上谷鴈門北平漁陽九郡 建武二十六年詔南部徙居西河美稷因使中郎將段郴副校尉王郁留西河擁護之爲設官府從事掾史令西河長史歲將騎二千弛刑五百人助中郎將衞護南部冬屯夏罷自後以爲常及悉復緣邊八郡〈唐書謂隰城卽美稷也〉永平八年越騎司馬鄭衆使北部上言宜更置大將以防南北部交通三月始置度遼營屯五原曼柏以中郎將吳棠行度遼將軍事副校尉來苗左校尉閻章右校尉張國將黎陽虎牙營士屯五原曼柏又遣騎都尉秦彭將兵屯美稷 東漢邊郡置典農都尉屯田殖穀 永建元年增置緣邊諸郡兵列屯塞下敎習戰射 建武七年遣驃騎大將軍杜茂屯田晉陽廣武茂築亭候修烽火建屯田驢車轉運 建安十八年西部都督從事梁習表置屯田都尉二人領客六百夫於道次耕菽粟以給人牛之費
北齊河淸三年詔沿邊城守堪耕食者營屯田置都于使以統之一于使當田五十頃歲終課其所入以論褒貶
隋開皇三年突厥吐谷渾屢入轉輸勞敝令朔州總管趙仲於長城以北大興屯田以實塞下 開皇五年朔州總管郭衍於恒安鎭選沃饒地置屯田唐武德六年幷州長史竇靜表請於太原置屯田以省饋運議者以爲煩擾靜論不已徵靜入朝與裴寂等相問難寂等不能屈乃從靜議歲收穀十萬斛秦王復請增置屯田于幷州之境從之貞觀初代州都督張公謹置屯田以省餽運 張儉爲朔州刺史大敎民營田歲收穀數十萬斛雖霜旱勸百姓相賑贍免飢殍州以完安徙代州遂檢校代州都督思結部從之勤墾田力耕歲數稔私蓄富實儉又建平糴法入之官由是儲穀流贏 開元二十五年詔屯官叙功以歲豐凶爲上下鎭戍地可耕者人給十畝以供糧方春令屯官廵行讁作不時者天下屯田收穀百九十餘萬斛 天寶八載關內屯收五十六萬三千八百一十石〈平陽蒲州絳縣在内〉河北四十萬三千三百八十石〈夏縣平陸芮城在内〉河東二十四萬五千八百石 郭子儀節度河中躬耕百畝以爲之率而將士胥分耕焉唐李絳奏振武天德左右良田可萬頃請擇能吏開置營田憲宗從之絳命度支使盧坦經度用度四年之間開田四千八百頃收穀四千餘萬斛 元和六年冬振武軍饑命韓重華爲水陸轉運使重華出臟罪吏九百餘人給耒耜與牛使耕其傍便近地以償所負又爲奔走經營相原隰之宜指授方法會二歲大熟吏得盡償其亡失四十萬斛軍不復饑重華請益募人爲十五屯屯置百三十人而種百頃各就高爲堡東起振武轉而西過雲川界極於中受降城出入河山之險六百餘里屯堡相望人得肆耕其中秋獲倍收
宋慶厯二年歐陽修募弓箭手營田於河東
元大德二年樞密院言阿拉克托果斯所領漢人咸州東境高麗等軍物力消乏乞以大同屯田軍八百人等代之制可 大德九年立大同等處屯儲軍民總管萬戸府司吏譯史委差人等九十月爲滿司吏除酌中錢穀官委差近下錢穀官 至元二十九年始立屯田府大德十一年增軍數立大同等處侍衞親軍都指揮使司至大四年四月皇太后修五臺寺遂移屬徽政院幷以京兆軍三千人增入至治元年始改爲侍衞親軍都指揮使司 至正十九年二月置大都督兵農司於大同專督屯糧以博囉特穆爾領之 忠翊侍衞親軍都指揮使司至元二十九年始立屯田府大德十一年增軍數立爲大同等處指揮使司仍隸徽政院尋復改屬樞密院 屯田左右所千戸二翼逹嚕噶齊千戸各二員百戸四十員彈壓四員 至元二十九年十一月命各萬戸府摘大同太原平陽等處軍人四千名於音扎噶齊勤地面及紅城周迴置立屯田仍命西京宣慰司領其事後改立大同等處屯儲萬戸府以領之成宗大德十一年改侍衞親軍都指揮使司仍領屯田至大四年以黄華嶺新附屯田軍一千人倂歸本衞别立屯儲是年改大同侍衞爲中都威衞屬之徽政院分屯軍二千置弩軍翼止以二千人分置左右手屯田千戸所黄花嶺新附軍屯如故至治元年始改爲忠翊侍衞屯田如故後移置屯所不知其數 大同等處屯儲總管府 大德四年以西京黄花嶺等處田土頗廣發軍民九千餘人立屯開耕六年始設屯儲軍民總管萬戸府所屬凡七屯十一年放還漢軍還紅城屯所止存民夫在屯仁宗時改萬戸府爲總管府爲户軍四千二十民五千九百四十五 山隂屯 西門屯 馬邑屯 鄯陽屯 洪齊屯 金城屯 寧武屯 元貞二年徙大同路軍儲所於紅城 六年置大同路黄花嶺屯田
明初改行都督於會城置山西都指揮使司領太原諸衞衞屬都司者八屬行都司者十四衞各五所惟太原左衞增中左中右潞安增磁州守禦所振武增中後及鴈門守禦所汾州以初置止左右中三所諸衞屬外又特設七所屬都司者七而屬行都司者三衛所之官各有定員分督於兵備道其參將遊擊守備協守都指揮則隨地量設以司攻守而沿邊居多又特設總兵以專握兵事焉衞所之軍各有總旗有小旗有操軍操有演武塲有軍屯屯有田軍器有局而沿邊原伍之外又有常備有番上有召募有改撥有修守民兵然民兵暫調赴邊協同修守半留本地護守城池歲時敎閲各州縣巡捕官領之若境土雖在山西而屬於他處者爲衞二所三隸後軍都督府則有澤州寧山衞平定州守禦所隸宣府萬全都司則有蔚州衞廣昌守禦所隸潼關衞又有蒲州守禦焉 洪武二十五年命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等至太原平陽閲民户四丁以上籍一為兵赴大同屯田在城置五衞以東置六衞衞五千六百人 山西都司所屬太原左等衞所原種幷新增地二萬九千三百八十頃二十七畝七分四釐七毫三絲子粒九萬二千三百一十四石七斗一合九秒七撮六圭五粒 太原左衞屯田坐落吉隰二州陽曲太原淸源文水靜樂太谷榆次祁縣永和聞喜靈石長子屯留平遙孝義諸縣幷寧武關 太原左衞屯田坐落平遙孝義靈石三縣 太原右衞屯田坐落永寧州徐溝榆次興嵐太原靜樂定襄五臺諸縣幷偏頭關太原前衞屯田坐落本衞幷陽曲靜樂屯留長子
高平垣曲榆次絳諸縣及寧武關 振武衞屯田坐落本衞及代州繁峙五臺崞諸縣 萬厯十一年鴈平道張惟誠查理三關塞下共得荒田三萬餘畝都御史侯於趙題請作官墾地其牛犋子種與農器俱給官銀置買又立堡十五立倉二十五莊二十有二分官軍耕之秋則以其半貯倉以其半入伍補軍平陽衞屯田坐落解霍吉諸州幷臨汾太平稷山河津萬泉猗氏安邑夏曲沃聞喜汾西趙城洪洞蒲浮山翼城平陸襄陵大寧岳陽臨晉絳諸縣 潞安衞屯田坐落河南磁州臨漳安陽二縣幷北直隸永年雞澤肥鄉成安魏內黄諸縣 瀋陽中護衞屯田坐落北直隸廣平府曲周雞澤魏諸縣幷順德府廣宗縣 汾州衞屯田坐落汾陽介休孝義蒲大寧五縣山西行都司所屬大同前後等衞所原額幷新增
地四萬五千五百四十八頃四十三畝九分三釐九毫二絲子粒一十一萬一千三百五十九石九斗三合六勺五抄七撮七圭四粒六粟牛犋幷草折銀八千四百四十兩七錢八分一釐九毫六絲一忽八微八纖三塵三沙 大同前衞 大同前衞中右所大同後衞 許家莊堡代辦大同後衞 大同左衞雲川衞 大同右衞 玉林衞 威遠衞 平魯
衞 朔州衞 乃河堡代辦朔州衞 賈家堡代辦朔州衞 陽和衞 高山衞 鎭門堡代辦陽高二衞 守口堡代辦陽高二衞 靖魯堡代辦陽高二衞 鎭邊堡代辦陽高二衞 天城衞 鎭魯衞永嘉堡代辦天鎭二衞 李家堡代辦天鎭二衞平遠堡 井坪守禦千戸所 山隂守禦千户所馬邑守禦千户所 馬邑縣 安東中屯衞分守應州城左右二所 渾源州幷本城中前二所 分守懷仁城後所 靈邱縣 澤州幷陽城沁水縣民佃屯田 澤州 陽城 沁水 寧山衞屯田坐落北直隸滑濬東明長垣諸縣河南獲嘉新鄉輝縣修武武陟諸縣共歲辦夏秋糧三萬七千三百九十五石七斗三升九合七勺三抄 沁州屯田坐落本州沁源武鄉幷直隸永年雞澤縣 祝志大同二邊抵三關五百餘里不可耕者二其三皆腴地也東西一步得地四頃有餘一里得地千頃有餘天城西抵偏關長八百里該地九千萬頃為田者四不盡墾者五人給一頃可贍五十萬人三人一軍可得軍十六萬
山西通志卷四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1731年 (提及)
- 1716年 (提及)
- 1726年 (提及)
- 1659年 (提及)
- 474年 (提及)
- 484年 (提及)
- 485年 (提及)
- 624年 (提及)
- 737年 (提及)
- 1008年 (提及)
- 1077年 (提及)
- 1205年 (提及)
- 1261年 (提及)
- 1263年 (提及)
- 1264年 (提及)
- 1290年 (提及)
- 755年 (提及)
- 前71年 (提及)
- 50年 (提及)
- 65年 (提及)
- 213年 (提及)
- 583年 (提及)
- 585年 (提及)
- 623年 (提及)
- 749年 (提及)
- 1305年 (提及)
- 1292年 (提及)
- 1307年 (提及)
- 1311年 (提及)
- 1359年 (提及)
- 1296年 (提及)
- 1392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