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通志 (四庫全書本)/卷04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四十八 山西通志 卷四十九 卷五十

  欽定四庫全書
  山西通志卷四十九
  兵制
  殺虎口協駐劄殺虎堡原設守備一員守兵一百七十四名康熈三十一年改設副將守備改為協標中軍添設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步戰守兵八百二十六名三十二年步戰守兵俱改為馬戰兵三十六年添設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將本營馬戰兵五百名撥換各營路步戰兵三百五十名守兵一百五十名三十八年撥入左衛馬戰守兵四名雍正九年添設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二百四十二名步戰兵三百六十二名分為左右兩營十年改中軍守備為都司僉書實在經制副將一員中軍都司一員守備一員千總四員把總八員馬戰兵七百四十名内外委千總四員外委把總八員步戰兵七百一十二名守兵一百四十八名各官自備馬四十四匹兵丁戰馬七百四十匹
  每嵗額支餉銀三萬二千三百五十二兩米五千一百三十三石六斗折銀三千五百九十三兩五錢二分原設兵丁一百七十四名每名給贍軍地二頃抵支月米 馬乾銀八千四百六十七兩二錢
  分汛設防一十二處
  大河口左營千總一員兵四十名三邊橋舖兵五名窰子灣舖兵五名東路舖兵三名頭臺兵五名五臺兵五名七臺兵五名十三臺兵五名二十四臺兵五名三十二臺兵五名三十八臺兵五名三十九臺兵五名
  以上共設馬步戰守兵九十三名
  平魯營駐劄平魯縣轄井坪威逺二營阻虎敗虎大水口威虎迎恩五堡原設㕘將一員中軍守備一員馬步戰守兵二百五十一名長夫四十名站軍四十名康熈三十六年步戰兵改為馬戰兵三十五名長夫内拔守兵二十名站軍内拔守兵二十三名三十八年撥入左衛城馬戰兵一名雍正五年改長夫為厰夫站軍為馬夫俱歸𨽻平魯縣十年添設把總一員馬戰兵三十六名又撥入雲石威虎二堡步戰兵五名實在經制官三員馬戰兵九十五名内外委千總二員外委把總三員步戰兵六十三名守兵一百六十五名各官自備馬十四匹兵丁戰馬九十五匹
  每嵗額支俸餉銀五千三百九十四兩米一千一百六十二石八斗外有贍軍地四百三十七頃八十八畆零 馬乾銀一百九十六兩二錢
  分汛設防八處
  朔州嶺兵五名三層洞兵五名破石槽兵五名乾庒子兵五名西水澗兵五名祁家窰兵五名山寺兒兵五名廵溝梁兵五名以上共設馬戰守兵四十名
  井坪城原設守備一員馬戰守兵一百五十一名雍正十年改守備為都司僉書實在經制官一員馬戰兵十二名守兵一百三十九名都司自備馬四匹兵丁戰馬十二匹
  每嵗額支餉銀一千九百五十六兩米五百四十三石六斗 馬乾銀一百七十二兩八錢
  分汛設防九處
  西酸茨兵五名細水梁兵五名苦參坪兵五名下窰子兵五名秤溝梁兵五名孤山煙兵五名郝家坡兵五名旦子山兵五名絞澗溝兵五名
  以上共設馬戰守兵四十五名
  威遠城原設把總一員守兵九名長夫四十名站軍四十名康熈三十六年改守兵為馬戰兵六名四十一年五十年陸續添設守兵一百一十二名改把總為千總雍正五年改長夫為厰夫站軍為馬夫俱歸𨽻右玉縣十年添設馬戰兵二名步戰兵四名實在經制官一員馬戰兵八名步戰兵四名守兵一百一十五名千總自備馬二匹兵丁戰馬八匹
  每嵗額支餉銀一千五百六十四兩米八百七十二石 馬乾銀一百八兩
  分汛設防五處
  王景原兵五名九座墳兵五名常毛毛兵五名鹿角灣兵五名北草厰兵五名
  以上共設守兵二十五名
  阻虎堡原設把總一員守兵六十六名康熈三十六年改守兵為馬戰兵二名五十九年改把總為千總雍正十年添設馬戰兵二名步戰兵四名實在經制官一員馬戰兵四名步戰兵四名守兵六十四名千總自備馬二匹兵丁戰馬四匹
  每嵗額支餉銀九百三十六兩米二百九十石二斗外有贍軍地一百三十二頃 馬乾銀六十四兩八錢
  分汛設防三處
  周家梁兵三名蘆草窊兵三名圭兒茆兵三名
  以上共設守兵九名
  敗虎堡額設把總一員守兵七十二名康熈三十六年改守兵為馬戰兵二名添設守兵五名實在經制官一員馬戰兵二名守兵七十五名把總自備馬二匹兵丁戰馬二匹
  每嵗額支餉銀九百八十四兩米二百七十七石二斗 馬乾銀四十三兩二錢
  分汛設防四處
  車兒窊兵三名團山窊兵三名五格眼兵三名祁河灣兵三名以上共設守兵一十二名
  大水口堡額設把總一員守兵六十六名康熈三十六年改守兵為馬戰兵二名雍正十年添設馬戰兵二名步戰兵四名實在經制官一員馬戰兵四名步戰兵四名守兵六十四名把總自備馬二匹兵丁戰馬四匹
  每嵗額攴餉銀九百三十六兩米二百五十九石二斗外有贍軍地一百三十二頃 馬乾銀六十四兩八錢
  分汛設防三處
  蔣家坪兵三名木炭窰兵三名大嘴溝兵三名
  以上共設守兵九名
  威虎堡雍正十年額設經制把總一員馬戰兵十名步戰兵三十六名把總自備馬二匹兵丁戰馬十匹每嵗額攴餉銀八百八十八兩米一百六十五石六斗 馬乾銀一百二十九兩六錢
  迎恩堡雍正十年額設經制把總一員馬戰兵十名步戰兵三十六名把總自備馬二匹兵丁戰馬十匹每嵗額支餉銀八百八十八兩米一百六十五石六斗 馬乾銀一百二十九兩六錢
  朔平城守營駐防朔平府轄鐡山雲石二堡原設副將一員中軍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步戰守兵一千名順治十二年移駐渾源州留駐本營守備一員馬守兵一百二名康熈三十六年將本營守兵一十四名撥換殺虎協馬戰兵一十四名四十一年將本管站軍五名長夫二十名改為守兵雍正九年添設㕘將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三百六名步戰兵四百五十八名實在經制㕘將一員中軍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三百三十一名步戰兵四百五十八名守兵一百二名各官自備馬二十四匹兵丁戰馬三百三十一匹
  每嵗額支俸餉銀一萬八千兩一錢九分六釐米二千七百五十石四斗内馬戰兵二十五名守兵一百二名給贍軍地租抵支月米 馬乾銀三千八百三十四兩
  分汛設防九處
  本界邊墩一十四座兵七十名衝口一十二處兵六十名八里庄兵五名善家堡兵五名單樹兒舖兵五名老王溝兵五名黒圪塔兵五名後所溝舖兵五名黒土坡兵五名
  以上共設馬守兵一百六十五名
  鐵山嶺堡原𨽻雲石堡把總管理雍正十年額設經制把總一員馬戰兵八名步戰兵三十二名把總自備馬二匹兵丁戰馬八匹
  每嵗額支俸餉銀八百四兩米一百四十四石 馬乾銀一百八兩
  分汛設防二處
  二道樑舖兵三名八圪塔舖兵三名
  以上共設步戰兵六名
  雲石堡額設把總一員守兵七十七名康熈三十六年於守兵内改設馬戰兵二名雍正十年添設馬戰兵十名步戰兵九名實在經制官一員馬戰兵十二名步戰兵九名守兵七十七名把總自備馬二匹兵丁戰馬一十二匹
  每嵗額支俸餉銀一千三百八十六兩米六百八十四石内原額兵七十七名給贍軍地租抵支月米馬乾銀一百五十一兩二錢
  分汛設防二處
  陡嶺子舖兵三名土門灣舖兵三名
  以上共設守兵六名
  寧武營駐劄寧武府轄利民神池八角静樂陽方口寧化朔州七營原設副將一員中軍守備一員把總二員馬步戰守兵一千名順治十五年康熈八年陸續裁撥兵丁二百一十八名三十一年副將移駐殺虎口隨把總二員馬步戰兵二百二名留駐本營守備一員添設把總一員三十七年撥入忻州左衛等營守兵三十六名雍正三年將利民路㕘將改駐本營隨帶把總一員馬步戰兵一百一十名實在經制㕘將一員中軍守備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六十名内外委千總二員外委把總二員步戰兵一百名守兵四百九十四名各官自備馬一十六匹兵丁戰馬六十匹
  每嵗額支俸餉銀一萬五十四兩四分五釐九毫二絲米二千三百五十四石四斗 春冬二季馬料豆四百一十石四斗草折銀一百九十一兩五錢二分夏秋二季馬乾銀二百二十兩八錢
  分汛設防一十一處
  段家嶺兵五名黄花嶺兵五名鳯凰溝兵五名馬家灣兵五名埧上村兵五名余家社兵五名汾水嶺兵五名亂橋子兵五名三馬營兵五名圪璆村兵三名謝家坪兵三名
  以上共設步戰守兵五十一名
  利民營駐劄利民城原設㕘將一員中軍守備一員把總二員馬步戰守兵五百二十名康熈二十二年後陸續裁撥兵丁一百三十名雍正三年㕘將移駐寧武營隨把總一員馬步戰兵一百一十名本營中軍守備改為城守十年改守備為都司僉書實在經制官二員馬戰兵一十九名内外委千總一員外委把總一員步戰兵四十二名守兵二百一十九名各官自備馬六匹兵丁戰馬一十九匹
  每嵗額支俸餉銀四千五十三兩三錢九分三釐六毫米一千八石 春冬二季馬料豆一百三十五石草折銀六十三兩夏秋二季馬乾銀七十五兩分汛設防五處
  下羊房兵五名黄泥井兵五名喜雀山兵五名陸家河兵五名馬房村兵五名
  以上共設守兵二十五名
  神池營駐防神池縣原設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馬步戰守兵二百四十名康熈二十二年後陸續撥入撫標及静樂左衛等營兵丁五十六名五十八年改把總為千總雍正十年改守備為都司僉書實在經制官二員馬戰兵一十九名内外委把總二員步戰兵二十四名守兵一百四十一名各官自備馬六匹兵丁戰馬一十九匹
  每嵗額支俸餉銀二千七百五十七兩三錢九分三釐六毫米六百六十二石四斗 春冬二季馬料豆一百三十五石草折銀六十三兩夏秋二季馬乾銀七十五兩
  分汛設防八處
  大澗口兵五名黄花嶺兵五名長城梁兵五名喜雀山兵五名小辛莊兵五名銀洞窊兵五名西口村兵五名義井村兵五名以上共設守兵四十名
  八角營駐劄八角堡原設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馬步戰守兵二百四十名康熈二十二年後陸續撥入撫標及静樂左衛等營兵丁六十二名五十八年改把總為千總雍正十年改守備為都司僉書實在經制官二員馬戰兵一十八名内外委把總二員步戰兵二十五名守兵一百三十五名各官自備馬六匹兵丁戰馬一十八匹
  每嵗額支俸餉銀二千七百一十五兩三錢九分三釐六毫米六百四十石八斗 春冬二季馬料豆一百二十九石六斗草折銀六十兩四錢八分夏秋二季馬乾銀七十二兩
  分汛設防七處
  安寧莊兵五名上八角兵五名櫻桃鎮兵五名暗門子兵五名草菴兵五名西莊窩兵五名北甘河梁兵三名
  以上共設守兵三十三名
  静樂營駐防静樂縣額設經制把總一員馬戰兵四名守兵九十六名把總自備馬二匹兵丁戰馬四匹每嵗額支俸餉銀一千二百八十四兩米三百六十石 春冬二季馬料豆三十二石四斗草折銀一十五兩一錢二分夏秋二季馬乾銀一十八兩
  分汛設防九處
  永安鎮兵五名西馬房兵五名娘子神兵五名康家㑹兵五名固鎮兵五名海子灣兵五名樓頭鎮兵五名南山天池店兵三名對子溝兵三名
  以上共設守兵四十一名
  陽方口營駐劄陽方口堡額設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馬步戰守兵三百五十名康熈二十二年後陸續撥入撫標及静樂左衛等營兵丁七十八名三十八年奉裁四十二名實在經制官二員馬戰兵一十九名步戰兵五十七名守兵一百五十四名各官自備馬六匹兵丁戰馬一十九匹
  每嵗額支俸餉銀三千四百五十六兩七錢五分米八百二十八石 春冬二季馬料豆一百四十二石二斗草三千束折銀六十三兩夏秋二季馬乾銀七十五兩
  分汛設防十處
  盤道梁本營把總一員步戰守兵四十九名石嘴頭兵五名谷家嘴兵五名炫岡口兵五名瓦窰子兵五名閙埿驛兵五名小水口兵三名金家嘴兵三名夾柳樹兵三名燕兒水兵三名
  以上共設步戰守兵八十六名
  寧化營額設經制把總一員步戰兵四名守兵六十三名把總自備馬二匹
  每嵗額支俸餉銀八百六十四兩米二百四十一石二斗 春冬二季馬料豆一十石八斗草折銀五兩四分夏秋二季馬乾銀六兩
  分汛設防四處
  潘家灣兵五名小横溝兵五名頭馬營兵五名二馬營兵五名以上共設守兵二十名
  朔州營駐防朔州原設守備一員馬戰守兵一百五十名雍正十年改守備為都司僉書實在經制官一員馬戰兵二十名守兵一百三十名
  每嵗額支俸餉銀二千一百八十一兩三錢九分三釐六毫米五百四十石折銀二百四十三兩 馬乾銀二百五十九兩二錢
  分汛設防九處
  十里舖兵五名二十里舖兵五名油房頭兵五名前寨村兵五名青圪塔兵五名西奪村兵五名沙河子兵五名小村兒兵五名劉家口兵五名
  以上共設守兵四十五名
  老營營駐劄老營堡轄將軍㑹賈家五眼井馬站永興乃河六堡額設㕘將一員中軍守備一員把總二員馬步戰守兵六百五十七名康熈五十八年改把總為千總實在經制官四員馬戰兵六十六名内外委千總二員外委把總四員步戰兵二百六十名守兵三百三十一名各官自備馬一十六匹兵丁戰馬六十六匹
  每嵗額支俸餉銀一萬一千二十五兩八錢五釐九毫二絲米二千三百六十五石二斗 馬料豆四百四十二石八斗乾銀六十八兩八錢八分
  分汛設防五處
  闗河口本營千總一員兵五名岩頭寺本營千總一員兵五名南溝兵三名大䖝嶺兵三名鄧家山兵三名
  以上共設馬步戰守兵十九名
  將軍㑹堡雍正十年額設經制千總一員馬戰兵一十二名步戰兵二十三名守兵二十一名千總自備馬二匹兵丁戰馬一十二匹
  每嵗額支俸餉銀九百五十四兩米折銀一百八兩八錢六分四釐 春冬二季馬料豆六十四石八斗草折銀三十兩二錢四分夏秋二季草乾銀三十六兩
  分汛設防五處
  二十六墩邊口兵十名十四墩水口兵二名八墩水口兵二名楊家大溝水口兵二名中溝水口兵二名
  以上共設馬步戰守兵十八名
  賈家堡額設把總一員守兵四十五名雍正十年以守兵調换將軍㑹堡馬步戰兵四名實在經制官一員馬戰兵二名步戰兵二名守兵丁四十一名把總自備馬二匹兵丁戰馬二匹存營操馬一匹
  每嵗額支俸餉銀五百七十六兩米一百六十二石春冬二季馬料豆二十七石草折銀一十二兩六
  錢夏秋二季草乾銀一十五兩
  分汛設防一處
  東昌峪守兵五名
  五眼井堡額設把總一員守兵一百四名雍正十年添設馬戰兵二名步戰兵四名又以守兵調換將軍㑹堡馬戰兵五名步戰兵二名實在經制官一員馬戰兵七名步戰兵六名守兵九十七名把總自備馬二匹兵丁戰馬七匹存營操馬三匹
  毎嵗額支餉銀一千四百四十兩米三百七十四石四斗折銀一十一兩六錢六分四釐 春冬二季馬料豆六十四石八斗草折銀三十兩二錢四分夏秋二季草乾銀三十六兩
  分汛設防六處
  西要邊口兵十名鎮寧臺兵五名馬頭樓兵五名鎮樓臺兵五名舊市口兵三名視遠墩兵三名
  以上共設馬步戰守兵三十一名
  馬站堡額設把總一員守兵七十一名雍正十年以守兵調換將軍㑹堡馬步戰兵四名實在經制官一員馬戰兵二名步戰兵二名守兵六十七名把總自備馬二匹兵丁戰馬二匹存營操馬二匹
  每嵗額支餉銀八百八十八兩米二百八十八石春冬二季馬料豆三十二石四斗草折銀一十四兩五錢二分夏秋二季草乾銀一十八兩
  分汛設防三處
  李家塔兵五名黄家營兵五名石溝子兵五名
  以上共設守兵一十五名
  永興堡額設把總一員守兵六十七名雍正十年以守兵調換將軍㑹堡馬步戰兵四名實在經制官一員馬戰兵二名步戰兵二名守兵六十三名把總自備馬二匹兵丁戰馬二匹存營操馬二匹
  每嵗額支餉銀七百五十六兩米二百四十一石二斗 春冬二季馬料豆三十二石四斗草折銀一十四兩五錢二分夏秋二季草乾銀一十八兩
  分汛設防二處
  石壑子兵五名秤逹勾塢兵五名
  以上共設守兵一十名
  乃河堡原屬山隂路額設把總一員馬戰守兵六十九名雍正二年改隸老營營十年以守兵調換將軍㑹堡步戰兵二名實在經制官一員馬戰兵二名步戰兵二名守兵六十五名把總自備馬二匹兵丁戰馬二匹
  每嵗額支餉銀八百六十二兩月米給贍軍地抵支馬乾銀四十三兩二錢
  分汛設防四處
  孤山塢兵三名沙溝堰兵三名白店溝兵三名土圏溝兵五名以上共設守兵一十四名
  河保營轄焦尾樓子唐家㑹河㑹河曲五營兼轄保徳營額設㕘將一員中軍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步戰守兵六百七十四名康熈五十八年改把總為千總一員雍正十年添設把總一員馬戰兵三十六名步戰兵一十二名守兵七十名實在經制官六員馬戰兵一百一十七名内外委千總四員外委把總六員步戰兵三百二十七名守兵三百四十名各官自備馬二十匹兵丁戰馬一百一十七匹存營操馬二匹
  每嵗額支俸餉銀一萬三千二百六十四兩四分五釐米二千八百二十二石四斗 春冬二季馬料豆七百五十石六斗草折銀三百五十兩二錢八分夏秋二季草乾銀四百一十七兩
  分汛設防七處
  侯家口兵十名許家口兵十名水門隘口兵十名紅溝兒梁兵五名水壕口兵二名守河七墩兵二名十墩兵二名
  以上共設馬步戰守兵四十一名
  焦尾城雍正十年額設經制把總一員馬戰兵二十名步戰兵六十四名守兵一十六名把總自備馬二匹兵丁戰馬二十匹
  每嵗額支俸餉銀一千八百六十四兩米三百六十石 春冬二季馬料豆一百一十八石八斗草折銀五十五兩四錢四分夏秋二季草乾銀六十六兩分汛設防八處
  趙家口兵十名娘子口兵十名魯家口兵十名秦家口兵十名魯家溝兵五名羅圏墩兵三名靖虎二墩兵三名黒土一墩兵三名
  以上共設馬步戰守兵五十四名
  樓子營額設把總一員守兵七十九名雍正十年添設馬步戰兵二十四名本營守兵撥入焦尾城八名實在經制官一員馬戰兵六名步戰兵一十八名守兵七十一名把總自備馬二匹兵丁戰馬六匹存營操馬二匹
  每嵗額支俸餉銀一千三百五十六兩米三百四十二石 春冬二季馬料豆五十四石草折銀二十五兩二錢夏秋二季草乾銀三十兩
  分汛設防一十三處
  馬連口兵十名沙堮口兵十名飲馬口兵十名董家梁兵五名石城口兵二名牛角尖口兵二名吳峪口兵二名石城墩兵二名董家梁墩兵二名董家莊墩兵二名井角尖墩兵二名馬連墩兵二名髙家峁墩兵二名
  以上共設馬步戰守兵五十三名
  唐家㑹營額設經制把總一員守兵五十九名把總自備馬二匹存營操馬二匹
  每嵗額支俸餉銀八百一十六兩米二百一十二石四斗 春冬二季馬料豆二十一石六斗草折銀一十兩八分夏秋二季草乾銀一十二兩
  分汛設防一十四處
  河灣口兵五名張家口兵三名李家口兵三名沙渠口兵二名暗門口兵二名險崖寨兵二名馬頭墩兵二名下窊墩兵二名歇虎墩兵二名平泉墩兵二名䕶城墩兵二名觀音梁兵二名楊家梁兵二名楊家寨兵二名
  以上共設守兵三十三名
  河㑹營額設經制把總一員守兵六十七名把總自備馬二匹存營操馬二匹
  每嵗額支俸餉銀八百四十兩米二百四十一石二斗 春冬二季馬料豆二十一石六斗草折銀一十兩八分夏秋二季草乾銀一十二兩
  分汛設防七處
  沙溝灘兵五名鎮河口兵二名司河口兵二名狗兒窊兵二名下營墩兵二名紅崖墩兵二名寺塢墩兵二名
  以上共設守兵一十七名
  河曲營駐防河曲縣額設經制把總一員守兵六十八名把總自備馬二匹存營操馬二匹
  每嵗額支俸餉銀八百五十二兩米二百四十四石八斗 春冬二季馬料豆二十一石六斗草折銀一十兩八分夏秋二季草乾銀一十二兩
  分汛設防八處
  水草溝兵五名曲峪口兵四名石梯口兵四名沙泉驛兵三名王異莊兵二名黄尾梁兵二名石板溝兵二名土溝墩兵二名以上共設守兵二十四名
  保徳營駐防保徳州原設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馬步戰守兵一百七十六名雍正十年改守備為都司僉書添設中軍千總一員馬戰兵五十八名内外委把總二員步戰兵八十六名實在經制官三員馬戰兵八十八名步戰兵一百六十二名守兵七十名各官自備馬八匹兵丁戰馬八十八匹
  每嵗額支俸餉銀六千八十六兩三錢九分米一千一百四十八石六斗 春冬二季馬料豆五百一十八石四斗草折銀二百四十一兩九錢二分夏秋二季草乾銀二百八十八兩
  分汛設防五處
  邊墩二十座兵二十名窰峁村兵五名界牌村兵五名平延村兵三名天橋子兵三名
  以上共設守兵三十六名
  水泉營駐劄水泉城轄草垜山滑石澗二堡額設遊擊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一員馬步戰守兵五百六十名康熈三年後陸續奉裁一百三十一名二十二年撥入撫標馬步戰守兵一十七名二十三年奉裁馬戰兵一名二十九年撥入左衛馬戰守兵三名三十六年添設馬一十四匹實在經制官三員馬戰兵五十九名内外委千總二員外委把總二員步戰兵一百六十三名守兵一百八十六名各官自備馬十匹兵丁戰馬五十九匹
  每嵗額支俸餉銀七千三百五十八兩七錢米一千四百六十八石八斗 馬料豆三百七十二石六斗乾銀三百八十兩八錢八分
  分汛設防五處
  紅門隘口本營千總一員兵五十名本界邊墩九座兵三十名接火𫝊烽墩臺一十一座兵二十二名西溝兵三名五眼井兵三名以上共設馬步戰守兵一百八名
  草垜山堡額設把總一員守兵一百四名雍正十年添設馬步戰兵六名實在經制官一員馬戰兵二名步戰兵四名守兵一百四名把總自備馬二匹兵丁戰馬二匹存營操馬二匹
  每嵗額支俸餉銀一千四百四兩米三百九十六石馬料豆三十二石四斗乾銀三十三兩一錢二分
  分汛設防六處
  本界邊墩二座兵四名接火𫝊烽墩臺十座兵二十名驢皮窰東口兵五名驢皮窰西口兵五名滅虎口兵五名腰柞溝兵三名
  以上共設守兵四十二名
  滑石澗堡額設把總一員守兵一百四名雍正十年添設馬步戰兵六名實在經制官一員馬戰兵二名步戰兵四名守兵一百四名把總自備馬二匹兵丁戰馬二匹存營操馬二匹
  每嵗額支俸餉銀一千四百四兩米三百九十六石馬料豆三十二石四斗乾銀三十三兩一錢二分
  分汛設防六處
  本界邊墩八座兵十六名接火𫝊烽墩臺十座兵二十名鎮邊口兵五名鎮寧口兵五名吞虎口兵五名十八盤兵三名以上共設守兵五十四名
  大同鎮標暨統轄各營路共經制官一百九十員兵二萬一千一百四十八名馬五千九百九十八匹
  太原駐防滿兵順治六年設立駐劄正藍鑲藍滿洲䝉古四旗分官兵設統轄城守尉一員筆帖式二員滿洲防禦二員䝉古防禦二員驍騎校四員兵丁八百六十名其後添撥不一順治八年調囘正藍旗兵九十名十年將正鑲兩藍旗察哈爾兵共二百四十八名仍令囘其遊牧處十五年移駐杭州正鑲兩藍旗兵二百五十名將東安縣等處駐防正鑲兩藍旗兵一百二十七名撥駐太原十七年移駐江寧正藍旗兵五十名康熈十四年將太原居住閑散内挑補兵六十四名雍正二年添設兵八十七名共領催四十名驍騎四百六十名外設弓匠二名鐵匠二名又添設養育兵四十名食撫標兵糧餉九年城守尉調赴陜西寧夏駐防隨帶兵三百名山西廵撫兼理城守尉印務石麟 奏請添設効力行走兵一百名每名每月支銀一兩米三斗實在正藍旗滿洲旗分領催十三名驍騎一百五十名養育兵十三名効力行走兵二十六名弓匠一名鑲藍旗滿洲旗分領催十三名驍騎一百五十名養育兵十三名効力行走兵二十六名鐵匠一名正藍旗䝉古旗分領催七名驍騎八十名養育兵七名効力行走兵二十四名弓匠一名鑲藍旗䝉古旗分領催七名驍騎八十名養育兵七名効力行走兵二十四名鐵匠一名官馬一百四匹外有自備馬匹例不支領馬乾
  每嵗額支俸餉銀一萬四千五百一十六兩米一萬二千三百五十五石四斗菜園地五十垧 馬料豆九百三十六石草折銀三百九十三兩一錢二分
  朔平駐防滿兵康熈三十三年設立駐劄滿洲䝉古漢軍八旗分官兵設統轄將軍一員筆帖式六員䕶軍統領二員左右翼副都統四員䕶軍㕘領五十六員協領十員佐領七十二員防禦七十二員驍騎校七十二員䕶軍校一百一十二員經制兵四千九百三名隨兵四十八名鐵匠一百十二名三十七年撤囘䕶軍統領二員筆帖式二員副都統二員䕶軍㕘領五十六員協領一員佐領八員防禦八員驍騎校八員䕶軍校一百一十二員經制兵二千八百九十九名隨兵四十一名五十年添設經制兵一千名雍正元年添設蒙古協領二員前鋒二百名係八旗滿洲䝉古兵内㨂選充補四年添設漢軍協領一員六年裁退滿洲䝉古領催一百一十二名仍入額設兵數之内八年由領催内委設滿洲鳴贊二員九年添設經制兵五百名實在統轄將軍一員筆帖式四員左翼副都統一員分轄滿洲䝉古漢軍鑲黄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官兵右翼副都統一員分轄滿洲蒙古漢軍正黄正紅鑲紅鑲藍四旗官兵左翼協領六員内滿洲四員䝉古一員漢軍一員佐領三十二員内滿洲二十員䝉古八員漢軍四員防禦三十二員内滿洲二十員䝉古八員漢軍四員驍騎校三十二員内滿洲二十員䝉古八員漢軍四員右翼協領六員内滿洲四員䝉古一員漢軍一員佐領三十二員内滿洲二十員䝉古八員漢軍四員防禦三十二員内滿洲二十員䝉古八員漢軍四員驍騎校三十二員内滿洲二十員䝉古八員漢軍四員鳴贊二員滿洲䝉古漢軍領催二百六十名前鋒二百名披甲兵三千四十四名滿洲隨兵十一名此項兵無定額隨時増減滿洲䝉古鐵匠一百一十二名額馬一萬二千一十匹内存城馬五千二匹
  每嵗額俸餉并米豆草束折色銀兩共三十四萬八千三百一十七兩七錢八分二釐五毫本色稉米六百三十三石粟米五萬九千一百六石四斗五升存城馬五千二匹料豆一萬三千五百五石四斗歴代兵制附
  春秋
  晉曲沃武公并翼僖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軍為晉侯莊公六年獻公之十六年始作二軍公將上軍太子申生將下軍以滅耿滅霍滅魏惠公韓之敗作州兵僖公十五年秦獲惠公晉呂甥言於衆曰征繕以輔孺子甲兵益多庶有益乎衆説晉於是乎作州兵五黨為州州二千五百家也率一家起五人則是一萬二千五百人古制也文公蒐於被廬作三軍二十七年郤縠將中軍郤溱佐之狐毛將上軍狐偃佐之欒枝將下軍先軫佐之二軍則上軍為尊三軍則中軍為尊城濮之戰賦車七百乗五萬一千五百人其後作三行以禦狄二十八年荀林父將中行屠挈將右行先蔑將左行候國不過三軍今復為三行以避天子六軍之名而實則為六軍 吳子晉文公召為前行四萬以獲其志意即三行清源之蒐遂作五軍三十年文公雖増置三行自知其僭故罷之更為上下新軍襄公蒐於夷舍二軍以復三軍之制文公六年景公邲之戰二軍増置大夫各一人宣公十二年至鞌之戰郤克請益車八百乗始作六軍成公二年 賞鞌之功也上中下各増新軍成三軍韓厥趙括鞏朔韓穿荀騅趙㫋皆為卿厲公鄢陵之戰罷新上軍十六年悼公初尚四軍襄公八年 楚伐鄭子展曰四軍無闕其後新軍無帥遂使其什吏帥其卒乗官屬以從於下軍明年遂舍之襄公十三年𫝊曰禮也
  晉茍吳敗無終及羣狄於太原初將戰魏舒曰彼徒我車所遇又阨以什其車必克困諸阨又克請皆卒自我始乃毁車以為行五乗為三伍為五陣以相離兩於前伍於後專為右角參為左角偏為前拒以誘之狄人笑未陣而薄大敗之杜佑曰乗車者三人五乗十五人今改去車更以五人為伍分為三伍
  戰國
  荀子魏氏武卒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人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式則復其户利其田宅如淳曰三屬之甲上身一髀禈一踁繳一
  漢調兵之制民年二十三為正一嵗為衛士二嵗為材官騎士習射御騎馳戰陳年六十五衰老乃得免為庶民就田里如淳曰律年二十三傳之疇官髙不滿六尺二寸以下為癃罷漢民凡在官三十二年自二十三以上為正卒每一嵗當給郡縣官一月之役其不役者為錢二千入於官以雇庸者已上戍中都官者一年為衛士京師者一年為材官騎士樓船郡國者一年三者隨其所長於郡縣中發之然後退為正卒就田里以待悉上調發周禮卿大夫職曰國中七尺以及六尺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征謂賦税從征役也韓詩外𫝊曰二十行役六十免役與周禮國中同即知一與周禮七尺同周禮國中六十免役野即六十有五晚於國中五年國中七尺從役野六尺即是野又早於國中五年七尺謂二十六尺即十五也班昭上書十五受兵據野外為言六十還之據國中為説也
  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踐更有過更古者正卒無常人皆迭為之一月一更為更卒也貧者欲得雇更錢次直者出錢雇之月二千是為踐更也雖丞相子亦在戍邊之調不可人人自行三日戍又行者當自戍三日不可往便還因便往一嵗一更諸不行者出錢三百入官以給戍者是謂過更也 通考卒更者正身供正役也踐更者以錢雇直所直者内地其役一月其錢則不行者月以錢雇代行者過更者亦以錢雇直所直者邊疆其役三日其錢則不行者輸之縣官縣官以給代行者但所謂一嵗而更者是併往囘行程言之
  漢書音義邊方備警急作髙土臺上作桔橰桔橰頭有兠零以薪草置其中常低之有冦即燃火舉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積薪㓂至即燔之望其烟曰燧晝則燔燧夜乃舉烽廣雅曰兠零蘢也
  元初元年以烏桓校尉鄧遵為度遼將軍 百官志明帝初置度遼將軍後遂為常守
  後魏
  延興三年十月詔州郡之民十丁取一以充行伍収租五十石以備軍糧
  承明元年六月甲子詔分京師見兵為三等第一軍出遣第一兵二等兵一如之
  太和二十年十月戊戌以代遷之士皆為羽林虎賁武川鎮六鎮第三鎮 懐荒鎮六鎮第五鎮 懐朔鎮六鎮第四鎮
  後周
  武帝克齊後并相二州各置六府而東北别為七總管
  
  龍泉郡開皇四年置西汾州總管五年改為隰州總管府
  雁門郡開皇五年置代州總管府
  定襄郡開皇五年置雲州總管府
  太原郡開皇二年置河北道行臺九年改為總管府隋文帝以并益荆楊四州置大總管
  義寧元年十一月太原置鎮北府
  
  唐武徳初始置軍府
  貞觀十年更號統軍為折衝都尉别將為果毅都尉諸府總曰折衝府河中府河東郡府三十三晉州平陽郡府十六絳州絳郡府三十三慈州文城郡府三隰州大寧郡府六太原府太原郡府十八汾州西河郡府十二沁州陽城郡府二遼州樂平郡府三嵐州樓煩郡府一石州昌化郡府二忻州定襄郡府四代州雁門郡府三潞州上黨郡府一澤州髙平郡府五陜西陜郡府十五
  按唐制府兵隸於今山西疆域者業一百四十有二又陜州十五府亦多隸焉而忻代北諸軍尚不隸府兵籍
  潞州長從兵蒲州彍騎萬二千三百絳州彍騎三千六百晉州彍騎千五百陜州彍騎六百
  唐初兵戎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鎮而總之曰道軍城鎮守捉皆有使而道有大總管旋更為大都督其後都督帶使持節者始謂之節度使景雲二年遂置河東節度至開元時朔方隴右河西河中諸鎮皆置節度使至徳後刺史皆治軍戍遂有防禦使團練使制置使之名要衝大郡皆有節度使㓂盜稍息則易名觀察使
  武徳五年以洛荆并幽交五州置大總管
  太極初以并益荆揚為四大都督府開元十七年加潞州為五焉
  太原府 河東節度 武徳元年置并州總管三年廢四年又置總管并介受遼太榆沁七州改為上總管五年又管代石二總管改上總管為大總管六年又管朔州總管七年改為都督府貞觀元年督并汾箕嵐四州龍朔二年進為大都督府天授元年置北都兼都督府開元置河東節度使轄汾遼沁嵐石忻憲等州 景雲中置北都長使持節領和戎大武諸軍開元八年更為天平節度使十一年復更天平節度為太原道節度使領太原以北而以雲朔蔚代諸州隸之後改稱河東道 有天兵軍
  河中府 河中節度 武徳二年置蒲州總管府管蒲虞秦絳邵澮六州九年置都督府管蒲虞苪邵秦五州是年罷都督府乾元後置河中節度使轄蒲晉絳慈隰等州 有耀徳軍
  潞州大都督府 武徳二年置總管府管潞澤沁韓蓋五州貞觀元年廢都督府八年置大都督廢十年又改為都督府開元十七年以元宗厯職此州置大都督府管慈儀石沁四州乾元元年後昭義軍節度使領之轄潞澤邢洺磁五州
  代州都督府 雁門節度 武徳元年置代州總管管代蔚忻三州五年廢六年又置管代蔚忻朔四州貞觀四年又督靈州六年又督順州十二年省順州定督代忻蔚朔靈五州唐末置雁門節度有守捉兵其北有大同軍其西有天安軍又有代北軍
  雲州都督府 大同節度 唐末置防禦使升節度使雲州刺史領之轄雲蔚朔三州 有雲中守捉城樓煩守捉城東有牛皮闗靈邱有直谷闗北有孔嶺闗有大安鎮
  振武節度 唐初為軍使唐末置節度
  朔方節度轄豐麟勝單盂等州府
  絳州晉絳慈觀察 武徳元年置絳州總管府絳潞葢建澤沁韓晉呂澮秦蒲虞芮邵十五州三年廢總管府唐末置晉絳慈觀察
  晉州 武徳三年置總管府管晉絳沁呂四州貞觀六年廢都督
  石州 武徳五年置總管府管石北和北管東㑹嵐西定六州貞觀二年廢三年復置都督六年又廢隰州 武徳二年置總管府領隰忠昌南汾東和西徳六州貞觀元年督隰南汾東和三州三年廢都督府
  嵐州嵐谷縣有岢嵐軍 永淳二年以岢嵐鎮為柵長安三年為軍景隆中張仁亶徙其軍於朔方留者號岢嵐守捉隸大同有守捉兵
  陜州大都督府夏平陸芮城隸陜州
  河東節度使理太原府通考河東節度與朔方犄角以禦突厥統天兵大同横野岢嵐四軍雲中守捉屯太原府忻代嵐三州之境管兵五萬五千馬萬四千匹衣賜百二十六萬段匹軍糧五十萬石統軍四守捉一郡三
  天兵軍在太原府城内大厯二年置管兵二萬人馬五千五百匹 突厥九姓内屬處太原北并州刺史張嘉貞請置天兵軍綏䕶其衆即以嘉貞為天兵軍使
  大同軍雁門郡北三百里調露中突厥南侵裴行儉開置管兵九千五百人馬五千五百匹南去理所八百餘里
  横野軍安邊郡東北百四十里開元中河東公張嘉貞移置管兵七千八百人馬千八百匹西南去理所九百里
  岢嵐軍樓煩郡北百里長安中李逈秀置管兵千人東南去理所二百四十里
  雲中郡守捉管軍七千七百馬千二百匹東南去理所八百里
  定襄郡管兵三千人去理所百八十里舊唐志管兵七千八百人雁門郡管兵四千人去理所五百里
  樓煩郡管兵三千人東南去理所二百五十里共兵十一萬一千人馬二萬八千匹
  朔方節度使統經畧豐安定逺西受降城横塞軍天徳軍中受降城東受降城安北都䕶振武軍等軍府朔方經畧今不繫歸化城
  豐安軍管兵八千人馬千三百匹在黄河外百八十里靈州西
  定逺軍管兵七千人馬三千匹在靈州東北二百里西受降城管兵七千人馬一千七百匹在豐州北黄河外八十里元和志西受降城在豐州西北八十里
  横塞軍 天寳八載木刺山始築横塞軍詔郡軍為使俄苦地偏不可耕徙築永清號天徳軍
  天徳軍 唐憲宗徙西受降城于天徳故城以受降城騎士隸天徳軍
  中受降城即安北都䕶府管兵六千人馬二千匹在黄河北岸元和志中受降城南至麟州四百里麟州今神木縣
  東受降城管兵七千人馬一千七百匹在勝州東北二百里元和志東受降城在勝州榆林縣東北八里
  振武軍管兵九千人馬一千六百匹在黄河東都䕶府城内東北至朔州五百五十七里 雲伽闗舊唐書長慶二年七月分振武置加震兵千人㑹昌中囘紇攻天徳振武節度使劉沔屯雲伽闗拒却之即此闗也古為石門障
  代北行營 河東節度使范希朝料沙陀勁騎千二百號沙陀兵元和中節度使王鍔請建十府處之太和中節度使柳公綽奏廢十府料部人三千號代北行營
  五代
  蒲州 梁䕶國軍節度唐晉漢周因之
  晉州 梁定昌州節度改建寧後唐建雄軍節度晉漢周因之
  朔州 後唐振武軍節度
  雲州 後唐大同節度
  應州 後唐彰國軍節度
  代州 後唐雁門軍節度晉漢東漢因之 周静塞軍節度 五代㑹要顯徳元年升代州為静塞軍節度以初歸降故也
  并州 後唐河東軍節度後建北都仍軍號晉漢東漢因之
  潞州 後唐昭義軍節度改安國晉復為昭義漢周因之
  汾州 周寧化軍節度 五代㑹要顯徳五年升汾州為寧化軍節度以初歸順故也
  嵐州東漢雄勇鎮
  岢嵐軍 東漢以嵐谷縣建軍
  五臺縣 東漢寳興軍
  寧化軍 通考本嵐州地劉崇置軍
  
  河東路太原府 河東節度大都督府 隆徳府大都督府 昭義軍節度太平興國初改昭徳舊領河東路兵馬鈐轄兼提舉澤晉絳州威勝軍屯駐泊本城兵馬廵檢事 平陽府建雄軍節度 慶祚軍政和三年升以軍事領之 絳州絳郡防禦 澤州闗一 雄定 舊天井闗屬晉城縣靖康元年改名雄定 代州雁門郡防禦舊置沿邊安撫司 忻州定襄郡團練 汾州西河郡軍事 遼州 憲州汾源郡軍事嵐州樓煩郡軍事 石州昌化郡軍事 舊帶嵐
  石隰三州都廵檢使元豐五年置葭蘆吳堡二寨隸州因置二砦沿邊都廵檢使遂令三州各帶邊都廵檢使 隰州大寧郡團練 熈寧五年吉鄉縣隸州即縣治置吉鄉軍使元祐七年以州之上平永寧兩闗俯逼西界以州為次邊 慈州團練 熈寧五年隸隰州置吉鄉軍使 威勝軍太平興國三年於潞州銅鞮縣亂柳石圍中建 平定軍太平興國二年以州鎮廣陽砦建 岢嵐軍太平興國五年以嵐州嵐谷縣建 寧化軍 火山軍太平興國七年以嵐州地建 保徳軍淳化四年析嵐州地置定羌軍景徳元年改建 晉寧軍本葭蘆砦元符三年建 知軍領嵐石路沿邊安撫使兼嵐石隰州都廵檢使麟州建寧軍節度改鎮西 府州永安軍節度改靖康 舊制麟府路軍馬司以太原府代州路鈐轄領之
  豐州 慶厯元年趙元昊陷州嘉祐七年以府州蘿泊川掌復建為州
  陜西路河中府䕶國軍節度舊兼提舉解州慶成軍兵馬廵檢事 慶成軍大中祥符中以榮河地建榮河隸焉熈寧元年廢即榮河縣治置軍使 解州防禦 陜州大都督府太平興國初改保平軍
  元豐五年命河北河東兵更戍 舊制河北兵馬不出戍帝慮其驕惰始命河北河東兵更戍減其一嵗以優之
  宣和二年詔河北軍馬與陜西河東更戍三年罷其令
  宋初征潞州以降卒立効順
  乾徳二年詔遼州降軍宜以効順懐恩為名
  乾徳中選嵐州歸附兵為河南驍捷
  太平興國四年遷雲朔州民於西京許汝為家户馬置清朔擒戎指揮
  太平興國四年征太原得上軍天禧四年併入外殿直班雍熈三年拔飛狐靈邱得其降卒立歸逺咸平四年六月以河東州兵為神鋭二十四指揮神虎十指揮又升石州㕔子軍為禁軍又以虎威十指揮隸虎翼㕔子軍本石州城立景徳元年改營相州升禁軍
  景徳四年詔河東廣鋭神鋭神虎軍以見存為定額缺則補之
  仁宗天聖至寳元間増置河東清邊弩手等總百餘營
  康定時趙元昊反西邊用兵升并州充戎騎射麟州飛騎府州威逺嵐府州建安等皆為禁兵凡増數百營又河東等路各募宣毅大州二營小州一營營凡三百八十人岢嵐軍别置牀子弩炮手
  熈寧元年十月樞密院請陜西河東選三班使臣及士人任殿侍者以為河北諸路指揮教習騎軍熈寧二年四月詔河東陜西諸路舊制馬軍自十月一日馳射野戰至榖日止塞上地凉自今教起八月止五月一日
  熈寧三年河東等路禁軍撥併立額 詔陜西就糧禁軍額十萬人方用兵之初其令陜西河東亟募士補其闕 上親閲河東所教排手進退輕捷不畏矢石遂詔殿前司步軍指揮當出戍者擇鎗刀伉健者百人教如河東法
  元祐二年復増置河北河東陜西府界馬步軍元祐七年河東陜西諸路帥敢勇以一百人為額專隸經畧司
  紹聖四年詔陜西路添置畨落軍十指揮各以五百人為額於河東置兩指揮隸統制訓練
  紹聖四年詔河東路總管司那融替換上番兵馬無令戍邊日久致有勞𡚁如無人替換候春月事宜稍息即先後上番四將抽減一番兵馬歸營
  治平初遣使分募河北河東陜西京東民為本城兵遇就糧禁軍闕選補
  治平八年詔忻代州諸砦以禁軍代廂軍
  元符元年詔配隸皆配陜西河東為廂軍
  仁宗時神鋭忠勇廢已久而忠順保毅僅有存者康定初詔河北河東添籍强壯河東凡十四萬四千皆以時訓練 河東轉運使文彦博奏康定元年差吳中路等於河東㸃差强壯共十四萬三千餘人多而不精頗妨奪農事
  慶厯二年籍河東强壯以十之七為義勇盡抄民丁増廣其數㨂刺胥如河北法
  慶厯三年選河北河東强壯為義勇抄民丁湼手背户三等以上置弩當税錢二年三等以下官給各營於其州嵗教練給俸廪犯罪斷比廂軍下番比强壯景徳四年五月減并代戍兵屯河東以省饋運康定元年六月増置陜西河北河東京東西弓手元祐二年二月詔陜西河東行䇿應牽制法
  
  統和十三年七月壬戍詔蔚朔等州龍衛威勝軍更戍
  清寧四年三月戊寅募天徳振武東勝等處勇捷者籍為軍
  天慶六年六月乙丑籍諸路兵有雜畜十頭以上者皆從軍
  
  大定五年西北路招討司置於應州西南路招討司置於桓州以重臣知兵者為使列城堡濠牆戍守為永制
  西京路領節鎮九鎮九
  太同府西京留守司 晉雲州大同軍節度遼升西京金皇統三年以西京及山後諸部族隸元帥府舊置兵馬都部署司天徳二年改置本路總管府後更置留守司 大同鎮一 奉義 宣寧鎮一 窟龍城 懐仁鎮一 安七疃 西京路世襲蕃廵檢月支錢二貫三百九十文米四石五斗絹三匹
  豐州天徳軍節度使 遼常更軍名應天尋復金因之皇統九年升為天徳總管府置西北路招討司以天徳尹兼領之大定元年降為天徳軍節度使兼豐州管内觀察使以元管部族直撤軍馬公事並隸西南路招討司 富民鎮一 振武
  凈州刺史兼權機察北至界八十里
  撫州威寧 承安二年以撫州新城鎮置
  朔州順義軍節度使
  武州 大定前置宣威軍
  應州彰國軍節度使
  雲州内開逺軍節度使天㑹七年徙奚第一第三部來戍 柔服鎮一係寧仁舊縣大定後廢為鎮寧邊州金初置鎮西軍貞祐四年升為防禦河東北路世襲蕃廵檢月支錢粟一十貫石絹二匹綿一十兩
  東勝州金初置武興軍 東勝鎮一 寧化
  河東北路天㑹六年分河東置南北路領節鎮三鎮四十堡十寨八
  太原府武勇軍 河東軍總管府 陽曲鎮五 陽曲 百井 赤塘闗 天門闗 凌井 平晉鎮二晉寧 晉祠 祁鎮一 團栢 夀陽一 西張
  
  忻州 秀容鎮四 忻口 雲内 徒合 石嶺平定州興定二年升防禦 平定鎮二 承天 東栢井 樂平鎮一 凈陽
  汾州西河郡軍事汾陽軍節度使 西河鎮一 郭柵 介休鎮一 洪山
  石州 離石鎮一 石窟 孟門鎮二 吳保 天澤 臨泉鎮一 克明
  代州震武軍節度使貞祐二年四月僑置西面經畧司 雁門鎮三 雁門 西陘 胡谷 崞鎮一樓板 五臺鎮二 興善 石觜 繁峙鎮七 茹越 大石 義興 麻谷 瓶形 梅迥 寳興隩州 河曲鎮一 鄴鎮 許父寨在黄河灘興定四年徙縣治於此寧化州 寧化鎮一 窟谷
  嵐州樓煩郡軍事鎮西節度使 宜芳鎮一 飛鳶合河鎮三 合河津 乳浪 鹽院度
  岢嵐州貞祐三年升防禦四年升節鎮五月復防禦嵐谷堡一 寒光
  保徳州 保徳大堡津 汝谷津
  管州興定三年升防禦
  河東南路領節鎮三防禦一鎮三十闗六
  平陽府河東南路總管府 襄陵鎮一 故闗 霍邑興定元年升鎮定節度
  隰州大寧郡團練 大寧闗一 馬鬬闗 永和闗一 永和闗 石樓闗二 永寧闗 上平闗吉州文城郡軍
  河中府蒲州防禦使天徳元年升䕶國軍節度使大定五年置陜西元帥府 河東鎮二 永樂 合河榮河鎮一 北郎 萬泉鎮一 胡壁
  絳州絳陽軍節度使興定二年升晉安府總管河東南路兵馬 正平鎮一 澤掌 曲沃鎮二 柴村九五
  翼城元光二年升翼安軍節度 垣曲鎮一 臯落闗一 行臺 絳鎮一 澮交
  解州解梁郡軍貞祐三年升寳昌軍節度 平陸鎮一 張店 夏鎮一 曹張 聞喜鎮二 東鎮劉莊
  澤州元光二年升忠昌軍節度 晉城鎮二 周村巴公舊又置新軺鎮 天井闗
  潞州昭徳軍節度使兼潞南遼沁觀察處置使 上黨鎮一 八義 屯留鎮一 寺底 長子鎮一横水 襄垣鎮一 褫亭 黎城一 故壺闗口遼州 遼山鎮一 平城 闗一 黄澤闗
  沁州元光二年升義勝軍節度 武鄉鎮一 南闗天徳二年九月置統軍司於山西路以元帥府都
  監監軍為使貞祐三年八月戊申太原潞州置元帥府
  金邊鎮置兵之州三十八 保徳 隩 寧邊 東勝 凈 桓 昌 置兵於要州者十一 太原豐 撫
  河東三虞候順徳軍與諸路効節軍同掌弓手元
  太宗七年七月僉西京平陽太原路人匠充軍命管匠頭目自識匠外通驗丁數每二十人出軍一名中統三年三月詔平陽太原等路有舊屬按札爾博囉實訥岱庫庫布哈布爾哈巴圗爾等官所管探馬赤軍乙卯嵗籍為民户及僉充軍者壬寅甲寅僉軍入册籍者令隨各萬户依舊出征其或未嘗為軍及䝉古漢人内民户作數者悉僉為軍
  至元十二年六月僉平陽西京等路逹嚕噶齊弟男為軍十四年正月詔西京等四路編民捕獵等户僉選丁壯軍二千人防守上都
  十六年十一月罷太原西京諸路新僉軍還籍調江南新附軍五千駐太原
  太原路總管府 大徳九年改冀寧路
  平陽路 大徳九年改晉寧路
  石州怯憐口千户
  隆徳府行都元帥府事 元初置太宗三年復為潞州
  汾州元帥府 元初立至元二年復行州事
  絳州行元帥府 元初置領河解二州後罷
  河解萬户府 憲宗在潛置於河中府領河解二州至元三年
  寳昌軍 元初因金舊至元四年併入解縣
  大同路軍器人匠提舉司逹嚕噶齊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其屬豐州甲局院長應州甲局院長平地縣甲局院長山隂縣甲局院長各一員白登縣甲局頭目一人豐州弓局使一員賽甫丁弓局頭目一人
  平陽路軍器人匠提舉司逹嚕噶齊提舉同提舉副提舉各一員其屬本路投下雜造局大使副使各一員絳州甲局大使一員
  太原路軍器人匠局逹嚕噶齊局使副使各一員吏目一員
  廣勝軍掌平陽太原等處嵗造兵器以給北邊征伐軍需逹嚕噶齊大使副使各一員庫子一人
  豐州雜造局逹嚕噶齊大使副使各一員
  
  明初大同止設都司故軍馬隸衛至𢎞熈以後始設總兵副將遊擊等官糧雖衛而軍馬列伍易衛以營總督宣大軍務御史 景泰元年置陽和朔州亦有署
  山西鎮
  廵撫山西地方贊理軍務都御史 宣徳間置駐省城防秋駐代州
  標下營遊擊一員把總一員旗鼓千户一員
  㕘將營在都司治東設㕘將一員指揮同知一員左哨千户一員把總三員右哨千户一員把總三員三闗鎮守總兵官一員 嘉靖二十二年置先是宣徳四年置總兵官駐偏頭成化十八年罷總兵官置分守㕘將𢎞治十四年復罷㕘將置協守偏闗副總兵官寧武𨽻焉至是移鎮寧武稱鎮守鑄印建節與宣大同
  㕘將五員分駐省城代州偏闗利民堡北樓口守備十員分駐廣武偏頭平刑神池利民八角老營北樓西黄河鎮西衛
  大同鎮
  廵撫大同地方贊理軍務都御史 永樂六年天順元年罷二年復設駐大同
  大同鎮守總兵官一員 永樂七年置佩征西將軍印駐鎮城
  協守副總兵官一員 宣徳七年置同總兵官駐鎮城後駐左衛
  㕘將九員分駐東路中路西路北東路北西路新平路威遠路井坪路南路
  遊擊將軍六員以時應援
  守備四十二員分駐懐仁朔州馬邑應州山隂渾源靈邱陽和天城左衛右衛威遠平魯井坪新平守口靖魯鎮邊鎮川𢎞賜鎮羌鎮魯聚樂髙山拒牆助馬滅魯威魯寧魯雲石破虎鐡山威虎迎恩將軍㑹瓦窰口平遠保平三十八城堡
  協守都指揮一員 𢎞治十五年置駐平魯
  操守二十四員分駐許家莊廣靈鎮河王家莊破魯保安雲西雲岡牛心馬堡殘虎威平紅土黄土祁家河雲陽敗虎阻虎西安乃河鎮門鎮口永嘉鎮寧二十四城堡
  防守三員分駐三屯馬營河樺門三堡
  原額官軍共八萬四千二百五十六員名











  山西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西通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