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左司筆記 (四庫全書本)/卷0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 卷三 田地
作者:吳暻
卷四

左司筆記卷之三

   田地

古之田受于天子而天下未嘗有無田之民今之田民自

受于民而天下未嘗有不耕之土蓋官田者天子得而制

之私田者天子不得而禁之亦時勢使然也 國家董勸

農桑敦厲風俗務欲使民知衣食爲天下之本比者數歲

以來開水利給牛種賜租恤荒之令時下於户部於是天

不能災地不能貧天下之民無游民天下之田無石田可

以比唐虞三代之盛而有餘矣序田地第三

田地縂六百四十七萬八千二百一十三頃八十四𤱔○

 屯田二十九萬八千九十三頃五十三𤱔四分

直𨽾官民田地六十二萬七千九百七十八頃二十二𤱔

 四分直𨽾原額田地七十九萬一百六十六頃二𤱔有牧馬地馬房地白地海戸地香火地下沙地荒沙

 地除八旗圈撥營房地一十八萬七千六百一十九頃一十八𤱔五分撥補投充偹邊退閃入官屯衛歸倂蘆

 課籽粒地一十三萬五千八十六頃四𤱔六分又畦地八千四百五十四參直𨽾未墾山砂水治田六千一百

 七十四頃三十八𤱔一分○屯田五千八百二十二頃八十一𤱔二

 分

順天府田地六萬三千八百四十九頃三十𤱔六分

永平府田地二萬八百四十四頃一𤱔五分

保定府田地五萬三千一百六頃九十四𤱔二分

河閒府田地一十萬二千九百四十頃三十六𤱔一分

眞定府田地一十二萬九千六百七十頃八十八𤱔二分

順德府田地五萬一千四百二十四頃一十五𤱔八分

廣平府田地六萬三千五百九十九頃五十六𤱔一分

大名府田地八萬一百二十四頃四十𤱔四分

宣化府田地六萬二千四百一十八頃五十九𤱔一分

 屯田延慶衛及收倂鎮邊路横嶺鎮屯田一千六十六頃二十四畆二分天津衛屯田二千七百五頃三

 十四畆九分山沿衛及收倂撫寧衛屯田九百三十七頃八十三𤱔五分梁城所屯田一百一十三頃三十八

 𤱔六

盛京官民田地五千五百八十四頃七十一𤱔四分運粮水手

 地一百二十頃不編

奉天府田地三千一百二十一頃四十三𤱔四分

錦州府田地二千四旨六十三頃十𤱔

江南二布政司官民田地九十九萬五千九百二十六頃

 一十八𤱔○屯田二萬三千四百四頃九十九𤱔四分

江寧府田地六禹九千七十六頃四十五𤱔

蘓州府田地九萬六千七百八十三頃五十八𤱔

松江府田地四萬八百七十二頃一𤱔

常州府田地六萬二千二百三十四頃五十二𤱔

鎮江府田地三萬四千三百九十九頃三十三𤱔

淮安府田地一十四萬四千七百五十六頃八十八𤱔

揚州府田地一十三禹四千四百八十五頃六十九𤱔

徐州田地九萬四千三百七十二頃五十七𤱔

 江蘓屯田蘓州衛屯田三百四十一頃七𤱔六分太倉衛屯田二百五十六頃一𤱔六分鎮海衛屯

 田一百九十一頃二十六𤱔四分金山衛屯由三百八十五頃鎮江衛屯田一千七百四十五頃四十七𤱔九

 分淮安衛屯田七百六十五頃三十五𤱔二分大河衛屯田一千六百三十九頃一十三𤱔三分儀眞衛屯田

 一千七百二十二頃二𤱔八分揚州衛屯田九百八頃七十八𤱔四分徐州衛屯田三千六百五十四頃四𤱔

 

   右七府一州屬江蘓布政司十衛屬蘓松粮道

安慶府田地二萬一千六十三頃二十七𤱔

徽州府田地二禹五百六十四頃六十六𤱔

寧國府田地二萬七千八百頃八十一𤱔

池州府田地七千一百八十一頃八十一𤱔

太平府田地一萬四千六百三十三頃一十五𤱔

廬州府田地八萬二千七百八十四頃一十九𤱔

鳳陽府田地一十三萬三千九百六十五頃二十𤱔

滁州田地五千八百二十六頃五十一𤱔

和州田地四千八百二十六頃七十五𤱔

廣德州田地一萬二百九十八頃七十二𤱔

 安徽屯田新安衛屯田九百一十七頃四𤱔三分宣州衛屯田七百一十一頃四十六𤱔三分建陽

 衛屯田一千二百一十二頃七十七𤱔安慶衛屯田九百四十九頃七十六𤱔六分廬州衛屯田二千八十二

 頃七十𤱔六分鳳陽衛屯田四百五十七頃二十四𤱔九分鳳陽右衛屯田二百二十五頃七𤱔鳳陽中衛屯

 田三百三十七頃五𤱔六分長淮衛屯田二百八十一頃九十二𤱔一分宿州衛屯田七百五十三頃四𤱔八

 分泗州衛屯田三千五百九十八頃一十六𤱔七分滁州衛屯田二百頃五十二𤱔六分

   右七府三州屬安徽布政司十一衛屬江安糧道

浙江布政司官民田地四十五萬五千四百一十二頃一

 十二𤱔○屯田一千七百三十九頃三十𤱔

杭州府田地四萬二千九百二十九頃八十𤱔

嘉興府田地四萬三千三百三十四頃六十四𤱔

湖州府田地六萬一千三百三十五頃六十六𤱔

寧波府田地三萬八千九十四頃八十七𤱔

紹興府田地六萬七千九百二十二頃七十四𤱔

台州府田地三萬四千三十一頃五十五𤱔

金華府田地七萬四千四百二頃七十一𤱔

衢州府田地二萬八千五百九十頃八十六𤱔

溫州府田地一萬九千四百一十三頃八𤱔

處州府田地一萬七千二百二十六頃二十一𤱔

 屯田杭州前衛屯田三百一十九頃四𤱔杭州右衛屯田四百一十二頃二十六𤱔八分海寧衛屯田一

 百四十九頃一十五𤱔九分湖州守禦所屯田八十頃一十三𤱔六分台州衛屯田二百一十七頃一𤱔衢州

 守禦所屯田九十七頃五十一𤱔嚴州守禦所屯田一百五十一頃八十六𤱔二分溫州衛屯田三百一十二

 頃三十四𤱔一分

山東布政司官民田地九十八萬四千六百九十六頃四

 𤱔○屯田二萬二千五百一十四頃二十九𤱔

濟南府田地二千萬三千五百七十四頃二十八𤱔

兗州府田地二十八萬五千六百五十六頃七十七𤱔

東昌府田地一十五萬七千二十二頃七十二𤱔

靑州府田地一十四萬二千一百九十七頃六十八𤱔

登州府田地六萬六千四百二十頃三十六𤱔

萊州府田地一十萬七千三百六頃一十五𤱔

 屯田濟南衛屯地四千四十一頃九十一𤱔七分德州衛屯地一萬二千二百三十八頃七十七𤱔九分

 濟寧衛屯地二千九百六十五頃九十二𤱔四分東平所二百四頃四十九𤱔四分東昌府幷平山衛屯地四

 千三百一十一頃八十一𤱔臨清衛二千八百七十頃六十七𤱔一分安東衛屯地九百三十四頃一十五𤱔

 六分靈山衛幷膠州所前所八百七十五頃五十七𤱔九分鰲山衛屯地六十頃五十三𤱔雄崖所六十二頃

 三十四𤱔三分浮山所屯地一百三十三頃三十七𤱔一分成海衛屯地六十頃七十七𤱔一分成山衛屯地

 一百五十九頃七十九𤱔七分靖海衛屯地二百一頃三十二𤱔八分大嵩衛幷海陽所五百九十四頃二十

 九𤱔三分

山西布政司官民更名田地四十八萬三千三百三十四

 頃九十𤱔一分○屯田二萬九千八百十頃八十一𤱔

太原府田地九萬二千二百七十頃九十五𤱔五分

平陽府田地一十三萬一千五百四頃八十六𤱔四分

潞安府田地三萬三千八百二十八頃八十八𤱔九分

汾州府田地四萬四千七百五十一頃九十𤱔四分

大同府田地二萬五千一百二頃六十二𤱔七分

澤州田地二萬五千七頃三十九𤱔二分

遼州田地六千九百八十九頃九十五𤱔九分

沁州田地七千八百七十五頃四十九𤱔三分

 屯田太原左衛屯田一千二百一十九頃七十七𤱔九分太原右衛屯田五百一十六頃一十七𤱔太原

 前衛屯田二千一百三十二頃五十一𤱔振武衛屯田二千八百一十一頃九十一𤱔八分雁門所屯田三百

 五十五頃九十二𤱔寧武所屯田二百四十一頃四十六𤱔八角所屯田五百六十六頃二十九𤱔九分寧化

 所屯田七百五十八頃六十田𤱔八分鎮西衛屯田一千二百四十四頃五十七𤱔六分偏頭所屯田二百七

 十五頃九十九𤱔老營所屯田五十四頃九十八𤱔五分平陽衛屯田二千七百七十二頃三十四𤱔九分蒲

 州所屯田四百四十二頃六十五𤱔大同左右衛盛遠城及東中西南四路屯田七千一百五頃二十二𤱔陽

 高衛屯田二千八百二十二頃二十𤱔天鎮衛屯田三千五百一十五頃九十五𤱔七分鎮門九窯口守口三堡新

 平路屯田六百三十六頃二十一𤱔大同前衛渾源中前所許家堡屯田二千三百八十四頃二十六𤱔六分

河南布政司官民田地四十五萬七千一百五十四頃一

 十二𤱔○屯田六萬九千三百五頃二𤱔

開封府田地一十八萬二千六百一十八頃四十𤱔

歸德府田地五萬五千一百五十六頃九十七𤱔

彰德府田地五萬二千二百四十八頃九十二𤱔

衛輝府田地一萬九千三十一頃八十四𤱔

懷慶府田地三萬四千四百二十六頃二十五𤱔

河南府田地三萬五千一百九十七頃二十𤱔

汝南府田地三萬五百六十一頃四𤱔

南陽府田地三萬七百六頃五十七𤱔

汝州田地一萬二百六頃九十三𤱔

 屯田護儀二衛屯田二萬二千二百二十八頃二十七𤱔武平衛所屯田四萬七千七十六頃七十五𤱔

陝西二布政司官民田地五十萬七千九百六十九頃九

 十四𤱔六分○屯田一十萬四千九百三十七頃二十

 五𤱔四分

西安府田地二十四萬五千四百二十九頃二十四𤱔

漢中府田地一萬三千一百四十六頃一十二𤱔二分

鳳翔府田地七萬七千七百三十八頃九十二𤱔八分

延安府田地三萬五千一百二十三頃一𤱔二分

興安府田地一萬八千七百四十六頃六十一𤱔四分

 陝西屯田潼關衛屯田三千三百三十七頃一十二𤱔二分

   右四府一州屬陝西布政司潼關衛屬潼關道

平凉府田地三萬九千三百五十五頃七十五𤱔

慶陽府田地一萬二千四十七頃八十五𤱔

臨洮府田地一萬五千三百九十八頃五十七𤱔

鞏昌府田地五萬九百八十三頃八十六𤱔

 甘肅屯田平凉衛屯田二千五百三十八頃二十八𤱔二分固原衛屯田一千三百八十頃一十六

 𤱔八分鎮戎所屯田九百八十八頃七十𤱔三分西安州守禦所屯田八十六頃二𤱔慶湯衛屯田一千六百

 五十九頃二𤱔三分阜城陸驛所屯四四百九十二頃九十六𤱔二分甜水堡屯四一百三十一頃二十五𤱔

 八分總洮衛屯田一千八百六十九頃七十五𤱔河州衛屯田一千六百五十五頃九十五𤱔八分蘭州衛屯

 田一千六百三頃四十二𤱔二分歸德所屯田二百一十八頃一十四𤱔五分岷州衛屯田七百一十一頃八

 十九𤱔一分洮州衛屯田五百七十一頃二十七𤱔七分靖遠衛屯四及三角城各营堡五方寺白草原屯田

 二千八百四十四頃六十六𤱔西固所屯田三百四十四頃六十七𤱔甘州左衛屯田七千一百五十七頃三十

 五𤱔七分甘州右衛屯田三千五百九十一頃八十𤱔一分山舟衛屯田𠤎千三百四十七頃四十一𤱔四分

 高疊所屯田二千六百四十二頃一十一𤱔九分凉州衛屯田一萬二千一百九十六頃五十六𤱔一分末昌

 衛屯田五千五百八十八頃二十一𤱔八分鎮番衛屯田一千五百三十三頃七十七𤱔一分古浪所屯田三

 千五百五六六頃五𤱔二分莊浪守禦所屯田二千五百三十一頃五十二𤱔三分肅州衛屯田一千六百二

 十一頃九十𤱔鎮𢑱所屯田六百三頃三十三𤱔九分西寧衛屯田六千二百三十七頃八十六𤱔七分寧夏

 衛中衛左屯衛石屯所平羅所靈州所寧夏守禦所四衛三所屯田一萬四千九百四十九頃七十四𤱔四分

   右四府屬甘肅布政司平凉九衛五所屬陝西都司甘肅八衛三所屬陝西

   行都司寧夏四衛三所屬寧夏道

江西布政司官民田地四十七萬九千二百三十一頃六

 十七𤱔四分○屯田六千八百二十八頃八十𤱔八分

南昌府田地七萬五百十七頃三十𤱔二分

瑞州府田地三萬七千七百一十三頃九𤱔四分

袁州府田地二萬三千四百四十五頃二十一𤱔

臨江府田地三萬四千四十四頃七𤱔四分

吉安府田地五萬四千八百六十九頃五十五𤱔一分

撫州府田地四萬九千八百五十三頃三𤱔九分

建昌府田地一萬七千八百七十八頃二十三𤱔三分

廣信府田地四萬八千一百二頃六十一𤱔

饒州府田地七萬五百八十四頃二𤱔

南康府田地一萬八千三百九十五頃二十九𤱔三分

九江府田地一萬二千七百八十頃二十二𤱔八分

贑州府田地三萬三千五百五十六頃一十八𤱔二分

南安府田地七千四百九十三頃三十三𤱔

湖廣布政司官民田地七十六萬二千五十六頃六十五

 𤱔○屯田二萬三千七百五十七頃五十二𤱔

武昌府田地五萬二千三百八十七頃七十四𤱔五分

漢陽府田地一萬七千五百八十一頃四十三𤱔二分

黃州府田地六萬九千五百一十六頃一十二𤱔

安陸府田地一十二萬九百七十五頃五𤱔一分

德安府田地四萬七千九頃六十𤱔

荆州府田地一十萬一千三百頃十四𤱔

襄陽府田地七萬九千八百二頃五十七𤱔七分

鄖陽府田地四萬九千二百六十九頃八𤱔一分

 湖北屯田武昌衛屯田二千四百一十五頃七十九𤱔一分武昌左衛屯田一千九十𠤎頃六𤱔四

 分黃州衛屯田六百七十六頃十一𤱔七分靳州衛屯田八百九十二頃七𤱔二分沔陽衛屯田四百四十八

 頃三𤱔八分德安衛屯田二千四百七十三頃四十四𤱔一分荆州衛屯田二千三百一十頃十九𤱔九分荆

 州左衛屯田二千一百三十一頃五十八𤱔九分荆州右衛屯田一千八百七十二頃四十七𤱔四分襄陽衛

 屯田二千一十八頃八十四𤱔五分施州衛民屯田一百四頃六十八𤱔四分大田所保屯田五十七頃七𤱔

 

   右八府屬湖北布政司十一衛一所屬湖北糧道

長沙府田地六萬二千八百一十四頃七十九𤱔

衡州府田地三萬乙千五百二十五頃三十七𤱔五分

永州府田地二萬一千八百一十八頃九十六𤱔六分

寶慶府田地二萬四千二百八頃一十七𤱔三分

岳州府田地三萬三千七百五十二頃四十六𤱔

常德府田地一萬五千二百七十一頃七十𠤎𤱔

辰州府田地一萬一千四百三頃二十四𤱔六分

郴州府田地一萬六百八頃五十七𤱔六分

靖州田地六千九百九十一頃五十三𤱔四分

 湖南屯田岳州衛屯田四百五十五頃二十七𤱔六分九谿衛屯田二千五頃八十七𤱔六分溰州

 所歸倂九谿衛屯田四百三十五頃二十六𤱔五分安福所歸倂九谿衛屯田二百四十七頃九十𤱔一分永

 定衛屯田二千二百一頃七十八𤱔八分大庸所歸倂永定衛屯田二百九十四頃六十五𤱔𠤎分銅鼓衛屯

 田一百二頃乙十七𤱔三分五開衛屯田一千二百五十六頃七十𤱔六分平溪衛屯田一百三十五頃三十

 九𤱔九分清浪衛屯田一百二十四頃四十四𤱔二分

   右七府二州屬湖南布政司七衛屬湖南糧道

四川布政司土著流寓營兵漢彝田地一十二萬七百三

 十二頃八十八𤱔六分 衛所土司田五百五十七頃

 一𤱔六分四川田地高下凡三十四等曰上上田次上上田上田上次田中田中次田下田稻田旱

 田本色屯秋田折色屯秋田豆田名山縣魚油田中地折田下地折田上地中地下地陸地平地羔地乾地園

 地水鄉地山鄉地上坡垾蕎地陡地估種下地學上田學中田學下田學下地學坡地

成都府田地三萬四千四百五十二頃八十三𤱔八分

重慶府田地三萬三千二百六十七頃六十五𤱔七分

保慶府田地八千二百九十三頃十一𤱔三分

順慶府田地三千三百六十九頃四𤱔四分

叙州府田地五千八百九十八頃二十五𤱔四分

馬湖府田地二十七頃十六𤱔五分

夔州府田地五千七百九十八頃五十𤱔五分

龍安府田地九百八十六頃七十𤱔九分

遵義府田地六千一十五頃八𤱔二分

嘉定府田地五千九百六十二頃三十六𤱔五分

眉州田地二千四百九十二頃十九𤱔八分

邛州田地六千一百八十六頃十𤱔六分

雅州田地一千八百四十三頃八十九𤱔六分

潼川州田地一千二百九十頃三十一𤱔七分

瀘州田地四千二百八十三頃六十一𤱔

 衛所土司田建寧𥂁寧越五衛屯秋蕎豆田四百八十一頃三十六𤱔九分黎大所中下田五十

 六頃六十二𤱔石宔司上中下田一十八頃四十七𤱔一分九姓司中田九頃五十五𤱔六分會理州建昌衛

 會川衛𥂁井衛寧番衛越巂衛田地不編松番衛星上水田靑片生番拗盤等寨酉陽可石耶正長官司地壩

 副長官司平茶司邑梅司彞地不編

福建布政司官民田地一十二萬五千五十頃五十七𤱔

 一分又新置臺灣府田地二萬九千一百八甲○屯田

 三千四百七十七頃五十二𤱔

福州府田地二萬二千三百二十五頃五十八𤱔

泉州府田地一萬六千三百六十頃八十四𤱔四分

興化府田地一萬三千五百二十九頃二十六𤱔五分

邵武府田地八千八百八十九頃四十𤱔九分

延平府田地一萬一千八百八頃四十五𤱔五分

建寧府田地二萬一千九百五十八頃八十四𤱔

汀州府田地一萬三千一百九十九頃一十一𤱔五分

漳州府田地一萬二千七百二十九頃一百五十七𤱔

福寧州田地四千二百四十八頃四十八𤱔三分

臺灣府田地二萬九千一百八甲

 屯田永寧福左右衛屯田一千六百九頃一十五𤱔海福中三衛屯田六百七十九頃二十七𤱔五分卽

 武延平永安三衛屯田一千六百九頃二十四𤱔五分遠寧延平將樂福寧三衛屯田四百九頃三十八𤱔漳

 州衛屯田五百六十頃一十一𤱔延平衛屯田三十二頃九十六𤱔六分汀州衛武平所屯田八十二頃八十

 九𤱔五分

廣東布政司官民田地三十萬八千五百九十頃四十八

 𤱔三分○屯田四千六百一十三頃六十八𤱔四分

 未墾田二萬八千二百頃九十三𤱔七分吳川臨高澄邁三縣逃荒燕徵田三千五百九十二頃八十五𤱔七

 

廣州府田地十萬二千一百五十四頃二十三𤱔三分

南雄府田地九千七百四十四頃五十四𤱔

韶州府田地一萬六千九百五頃八十𤱔惠州府田地四萬五千四百八頃七十七𤱔

潮州府田地三萬五千五百六十一頃九十八𤱔

肇慶府田地三萬五千一百六十一頃十九𤱔

高州府田地一萬六千七百九十一頃六𤱔

雷州府田地四千二百七十六頃二十九𤱔

廉州府田地三千五百一十八頃四十六𤱔

瓊州府田地二萬八千七百二十頃十九𤱔內黎田二百八十三頃五

 十一𤱔八分

羅定州田地九千二百九十五頃九十𤱔

 屯田廣州左衛屯田一百四十九頃七十三𤱔一分廣州右衛屯田二百八十一頃六十𤱔廣州前衛屯

 田三百三十頃五十八𤱔九分廣州後衛屯田一百九十六頃三十八𤱔五分廣海衛屯田一百三十六頃二

 十𤱔六分新會所屯田五十五頃二十四𤱔新寧所屯田五十八頃二十八𤱔二分南海衛屯田二百五十三

 頃六十二𤱔五分東兑所屯田三十八頃二十九𤱔五分大鵬所屯田四十四頃一十七𤱔六分增城所屯田

 四十頃三十𤱔從化所屯田一百三十七頃二十九𤱔六分清遠衛屯田三百三十頃四十五𤱔四分連州所屯

 田一百二十九頃七𤱔六分南雄所屯田一百九頃六十𤱔二分紹州所屯田六十頃五十一𤱔一分肇慶衛

 屯田二百六十頃六十𤱔一分陽江所屯田三十二頃九十九𤱔陽春所屯田四十三頃一十六𤱔新與所屯

 田五十八頃七𤱔八分雙魚海浪所屯田一十六頃九十五𤱔三分德慶所屯田五十七頃五十一𤱔九分廣

 寧所屯田七十五頃八十七𤱔四分惠州衛屯田三百八十三頃四十八𤱔二分河源所屯田一百三頃八十

 八𤱔五分龍州所屯田一百九十一頃七十𤱔三分長樂所屯田一百四十四頃七十三𤱔八分碣石衛屯田

 一百三十三頃八十𤱔三分海豐甲子門所屯田五十二頃九十八𤱔一分捷勝所屯田二十九頃三𤱔七分

 平陽所屯田五十三頃六十六𤱔三分潮州衛屯田一百七十七頃九分蓬州所屯田三十四頃七十三𤱔九

 分津門所屯田三十五頃五十𤱔三分澄海所屯田四十九頃七十六𤱔二分大城所屯田三十三頃三十六

 𤱔二分程鄉所屯田八十頃六十一𤱔二分靖海所屯田三十二頃六十五𤱔七分神電衛屯田二十五頃一

 十二𤱔九分高州所屯田二十五頃八十一𤱔二分寧川所屯田一十一頃九十九𤱔六分海安錦囊所屯田

 一十八頃四十七𤱔二分海南衛屯田七十二頃七十七𤱔五分崖州儋州所屯田二十一頃一十六𤱔八分

 万州南山所屯田一十一頃二十三𤱔七分清瀾昌化所屯田二十八頃二𤱔五分

廣西省布政司官民猺獞田地七萬九千四百二十四頃

 六十五𤱔一分又鎮安府田㙔一萬五千七十二㙔二

 分屯田一千八百八十一頃五十三𤱔一分廣西未墾田一万七

 千五百九十八頃五十八𤱔

桂林府田地一萬七千九百九十四頃一十四𤱔六分

平樂府田地七千三百五頃一十九𤱔二分

梧州府田地二萬八百四十一頃五十七𤱔八分

潯州府田地五千七百五十頃一十五𤱔八分

南寧府田地一萬九十一頃五十一𤱔一分

太平府田地六百七十三頃八十二𤱔一分內万亟土州田地一百頃

 四十𤱔太平土州田地四十七頃八十𤱔安平土州田地三十八頃十四𤱔龍英土州田地七十五頃一十五

 𤱔吢城土州田地三十七頃都結土州田地一十九頃六十五𤱔五分倍倫土州田地四十頃三𤱔全茗土州

 田地二十四頃八𤱔茗盈土州田地二十頃六十𤱔鎮逮土州田地一十九頃八十四𤱔思明土州田地一十

 二頃二十𤱔羅陽土縣田地二十四頃

柳州府田地一萬八十九頃三十三𤱔

慶遠府田地三千一百六十二頃三十二𤱔一分內東𥳑土州田

 地二百六頃七𤱔南州土州田地二百二十七頃一十八𤱔九分州城土縣田地七十五頃六𤱔八分未定土

 司田地一百八十頃八十二𤱔四分永順長官司田地六十三頃九十三𤱔一分永順副土司田地一十八頃

 九十二𤱔五分

思恩府田地三千二百六十七頃八十六𤱔九分內白山土司田

 地一百九十三頃七十三𤱔二分興隆土司田地一百五十七頃三十五𤱔六分定羅土司田地二百二十八

 頃八十四𤱔七分舊城土司田地一百五頃九十九𤱔二分旺土司田地八十三頃九十一𤱔一分那馬土司

 田地二百六十四頃二十七𤱔八分都陽土司田地三十七頃一十𤱔四分古零土司田地七十九頃二十一

 𤱔七分安定土司田地七十五頃一𤱔七分何旺堡田地一十一頃三十二𤱔八分

鎮安土府兵猺田二百四十人頃七十二𤱔五分田㙔一

 萬五百七十二㙔二分內田州兵猺田二百四十八頃七十二𤱔五分田㙔九千九百

 四十九㙔土官遺田五百四十九㙔七分山瘠田七十三㙔五分奉議土州田小鎮安土州上映土州彝田不編

思明土府彝地不編

泗城土府𢑱地不編

 屯田桂林府中右二衛攬歲屯塘背屯東鄉屯全州守禦千户所屯田三百五十五頃八十八𤱔平樂府

 懷集所欝林所運領寨三百六十五頃四十八𤱔潯州府潯州衛五所奉議衛貴向二所屯田三十八頃二十

 七𤱔三分南寧府屯田四百二十頃四𤱔八分太平府屯田一十頃六𤱔四分柳州府南丹衛武緣守禦所屯

 田四百一十七頃一十二𤱔一分

雲南布政司官民土𢑱田地七萬二千七百六十六頃八

 十三𤱔內屯田七千九百四頃一十七𤱔裁倂州縣下○按雲南田地曰沐莊田曰公樣田曰馬料田

雲南府田地一萬一千一百九十頃九十七𤱔

曲靖府田地六千二百七十五頃九十七𤱔

臨安府田地九千十四頃九十九𤱔三分

澂江府田地五千三百八十四頃四十一𤱔五分

廣西府田地六千三百七十四頃八十七𤱔二分

開化府田地七百五十九頃三十五𤱔六分

永北府田地一千四百九十四頃七十四𤱔

大理府田地一萬三百六十八頃四十𤱔二分

永昌府田地二千四百九十二頃二十四𤱔六分

鶴慶府田地二千八百三十三頃三十二𤱔八分

蒙化府田地二千五百九十一頃六十九𤱔

順寧府田地二千一百五頃八十八𤱔三分

楚雄府田地五千五百八十三頃七𤱔

姚安府田地二千九十頃八十九𤱔四分

武定府田地四千六十二頃

景東府田地一百二十七頃三十一𤱔六分

廣南府彝地不徧歸倂維寧州田地五十七頃三十六𤱔四分

沅江府彝地不編

麗江府彝地不編

鎮元府彝地不編

貴州布政司民苗田地一萬二千三百三頃八十五𤱔

 民苗田曰斗租田官庄賑卹田巴香營常住田堵塲壩田三坡龍塲賊田上麥西舘田下麥西上田舘田皮西

 寨舘田南坪都溪田寨大舘田水部龍苗田靑岩田蔡家閔後寨田通州里田上下充庭里田水官里田十里田

 變價田汰兵田哨田兵餘俸田僧田工科賑田落灣寨田董龍馬尿岩田靑崗高草田龍洞四腊腮田羅大順

 田石頭寨田息蜂安樂里田安榮里田龍潭七寨田巴落七寨田園坡庄田右忿寨田小苗官把事寨田安籠

 屯田大哄哨落架河田惠藥橎田打䍐营田黃草壩田歸順營田木袴营田希黑營田雜塲里田靑陌營田毛政營

 田五瑣营田壽長里田仁義礼智信五彞里田阿搭寨田李號營田石版三寨牌田科田王𡽖寨田梁止寨田平貴洞田

貴陽府田地二千四百八十二頃三十八𤱔九分

安順府田地三千七十頃二十六𤱔七分內南籠廳田二百三十頃六十九𤱔五分

都勻府田地五百五十三頃三十四𤱔六分

鎮遠府田地四百七十二頃七十八𤱔二分

黎平府田地三百二頃三十三𤱔八分

思州府田地三百八十四頃九十三𤱔

思南府田地八百五十八頃二十八𤱔五分

石阡府田地四百三頃六十八𤱔八分

銅仁府田地四百一十五頃八十九𤱔三分

威寧府田地一千一頃五十八𤱔八分

平越府田地三千三百五十八頃六十四𤱔

  右康熙三十九年田地數

   按神農氏斲木爲耜煣木爲耒耒耨之利以敎天

   下而民始知四禹貢別九州則三壤尙書冀州厥土惟白壤厥

   田惟中中兗州厥土黑墳厥田惟中下靑州厥土白墳厥田惟上下徐州厥田志植墳厥田惟上中

   揚州厥土惟𡍼泥厥田惟下下荆州厥土惟塗泥厥田惟下中荆河豫州厥土惟壤下土墳壚厥田

   惟中上梁州厥土惟靑黎厥田惟下土雍州厥土田惟黃壤厥田惟上上三壤上中下三品也

   天下之土定墾者九百一十萬八千二十頃帝王世紀

   禹貢九州之地凡二千四百三十萬八千二十四頃定墾者九百一十萬八千二十四頃不墾者千

   五百萬二千頃后稷始敎民樹藝五穀立一畮三𤰝之制

   前漢書后稷始𤰝田以二耜爲耦廣尺深尺爲𤰝長終晦一晦三𤰝一夫三百𤰝而播種于𤰝中

   歴夏及殷六百餘載其閒損益書冊莫得而考焉

   周初建井田司馬法六尺爲步步百爲𤱔𤱔百爲夫夫三爲屋屋三爲井井十爲通通

十爲成成十爲終終十爲同同方百里同十爲封封十爲畿畿方千里百乘之家提封萬井周礼九

夫爲井四井爲邑四邑爲丘四丘爲甸四甸爲縣四縣爲都井方一里邑方二里丘方四里甸方八

里旁加一里則方十里爲一成積百井其中六十四井出田税三十六井治洫縣方二十里都方四

十里四都方八十里旁加十里乃得方百里爲一同也積萬井其四千九十六井出田税二千三百

四井治洫三千六百井治澮井田之法偹于一同百里之國凡四都五十里之國凡四縣二十五里

之國凡四甸此周之井田也行任𡈽之法周礼以廛里任國中之地以塲圃任園地

以宅田士田賈田任近郊之地以官田牛田賞田收田任遠郊之地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家邑之

田任稍地以小都之田任縣地以大都之田任疆地上自天子之畿以至諸

侯之國王子弟公卿大夫皆有采地天下士農工

啇四民之家皆得受田周礼注公之地以一易候伯之地以再易子男之地

以三易上田夫百𤱔中田夫二𤱔下田夫三𤱔歲耕種者爲不易上田休一歲者爲一易中田休二

歲者爲再易下田三歲更耕之農民户人已受田其家衆男爲餘夫亦以口受田士工啇之家受田

五口乃當農夫一人蓋古今之田制自周始矣魏文候時李

悝作盡地力之敎國以富強漢制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頃除山澤邑居

參分去一爲田六百萬𤱔治田勤謹則畮益三升不勤則損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減輙爲粟百八

十萬石矣秦孝公十二年啇鞅廢井田開阡陌民得以

賣買兼幷而周法遂壞文獻通考吳氏曰井田受之於公毋得鬻賣故王制

曰田里不粥秦開阡陌遂得賣買兼幷之患自此起漢興诸候並起民失作

業孝文始開籍田躬耕以勸百姓孝武時役費並

興而民去本董仲舒說曰上古井田雖難卒行宜

少近右限民名田以贍不足塞兼幷之路竟不能

杜氏通典注名田占田也各自立限不使富者過制則貧弱之家可足也及末年悔

征伐之事乃封丞相田千秋爲富民候趙過爲搜

粟都尉過能爲代田杜氏通典曰田一畮三畮幾代處故曰代田右法也使

敎田太常三輔大農作田器二千石令長三老力

田及里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學耕種養苗狀民或

苦少年相與庸輓犁田多墾闢更令離宫卒田其

宫壖地令命家田三輔公田是時邊城河東弘農

三輔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穀多至昭帝

時流民稍還田野益闢孝宣初百姓安土歲數豐

穰令流民還歸者假公田貸種食孝元復令三輔

太常郡國公田及苑可省者振業貧民江海陂湖

園池屬少府者以假貧民勿租賦哀帝初丞相孔

光大司空何武奏請諸候王列候皆得名田國中

列候在長安公主名田縣道及關內候吏民名田

皆毋過三十頃時丁傅用事董賢隆貴皆不便也

遂寢不行逮孝平之初定墾田八百二十七萬五

百三十頃此漢之極盛也漢志提封田一万万四千五百一十三萬六千

四百五頃其一万万二百五十二萬八千八百八十九頃邑居道路山川林澤群不可墾其三千二

百二十九萬九百四十九頃可墾定墾田八百二十七萬五百三十六頃王莽篡位更

名天下田曰王田欲復行井田法禁民不得賣買

田滿一井者分餘田與九族鄕黨犯令法至死制

度不定吏緣爲奸天下謷謷然陷刑者衆後漢光

武十五年詔下州郡撿覆墾田頃𤱔至順帝初定

墾田六百八十九萬六千二百七十一頃五十六

𤱔九十四步比西漢之田爲狹矣後漢志注和帝墾田七百三十

二万一百七十頃八十𤱔百四十步安帝墾田六百九十四萬二千八百九十二頃一十三𤱔八十

五步沖帝墾田六百九十五萬七千六百七十六頃二十𤱔百八步質帝墾田六百九十三万一百

二十三頃三十八𤱔此東漢之大畧也晉武帝平吳後行占田之法

晉書五帝秦始元年限國王公侯近郊田大國十五頃次國十頃小國七頃男子一人占田七十𤱔

女子三十𤱔丁男課田五十𤱔丁女二十𤱔次丁男半之女則不課官第一品五十頃每品減五頃爲

後魏孝文太和中詔均天下田行露田桑田之

後魏志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𤱔婦人二十𤱔奴婢依良丁牛一頭受田三十𤱔限止

四午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還受之盈縮人年及課則受田老免及身没

則還田奴婢午隨有無以還受初授田者男夫給二十𤱔課種桑五十株桑田皆爲世業身終不還

蓋晉之占田本於董仲舒魏之均田本於新莽而

利弊懸殊者莽固強奪天下之田以爲王田魏文

則令民耕種荒閒無主之田以爲露田其諸遠流

配謫無子孫及户絕者墟宅桑榆盡爲公田以供

授受故其意同而法異如此北齊賜田並横賜諸

貴外戚佞寵家其河渚山澤肥饒之處悉是豪勢

或借或請編户之人不得一壟貧民率多貨賣田

業以供租課其糾賞者令依口分之外知有買匿

聽相糾列還以此地賞之而魏制復廢隋志北齊文宣時一

夫受露田八十𤱔婦人田十𤱔奴婢依良人同丁一頭受田六十𤱔限止四年又每丁給永業二十

𤱔爲桑田分土不宜桑者給麻田如桑田法此卽後魏田制也後周文帝霸政之

初依周六官令置司均掌田里之政令隋志後周口十以上

宅五𤱔口九以上宅四𤱔五口以下宅二𤱔有室者田百四十𤱔丁者田百𤱔此又因元

魏之法而變之者也隋初給天下永業田隋志令諸王以

下至于都督皆給永業田多者至百頃少者至三十頃其丁男中男給永業露田其田宅率三口給

𤱔開皇十二年京輔三河地少人衆議者咸欲徙

就寬鄕乃彂使四出均天下之田隋志狹鄕每丁至二十𤱔老小

又少大業中天下墾田五千五百八十五萬四十

四十頃自漢晉以來田制之盛隋稱最焉唐興定

均田法授人口分世業田唐志度田以步其濶一步長二百四十步爲𤱔

百𤱔爲頃丁男年十八以上者給田一頃䔍疾癈疾給四十𤱔寡妻妾三十𤱔若爲户者加二十𤱔

皆以二十𤱔爲永業其餘爲口分田多可以足其人者爲寬鄕少者爲狹鄕狹鄕授田減寬鄕之半

凡庶人從鄕及貧無以葬者得賣世業田自狹鄕而從寬鄕者得幷賣口分田已賣者不復授死者

收之以授無田者鄕有餘以給比鄕縣有餘以給比縣州有餘以給比州天寶中括籍

外羡田八十餘萬其受田之數至一千四百三十

萬三千八百六十二頃十三𤱔而田𤱔賣易貧富

升降不實代宗大暦中始以𤱔定税德宗時行兩

税法視大暦十四年墾田之數爲定其後諸鎮擅

地天下之土皆掛空籍不復上計而唐之田制廢

矣宋制分官莊屯田營田民田凡四等而收其歲

賦之入太祖建隆中命官分詣諸道均田宋志令課種𣗳

定民籍爲五等革一等種雜𣗳百每壓減二爲差梨枣半之男女十歲以上種韭一畦濶一步長十

步乏牛者鄕伍鑿之太宗時令兩京諸路推擇練土地明𣗳

藝者一人爲農師使相視田𤱔肥瘠及五種所宜

分畫曠土勸令種蒔所墾田卽爲永業更詔江南

兩浙荆湖嶺南福建諸州益種諸穀民乏粟麥黍

豆種者於淮北州郡給之江北諸州亦令就水廣

種粳稻並免其租至道中以陳靖爲京西勸農使

勸民墾田宋志陳靖言田制爲三品以膏沃而無水旱之患者爲上品雖沃壤而有水旱

之患者爲中品旣埆瘠復患於水旱者爲下品迯民復業及浮客請佃者上田人授百𤱔下田二百

𤱔並五年後收其租其室廬蔬韭及梨枣榆柳種藝之地每户十丁者給百五十𤱔七丁者百𤱔五

丁者七十𤱔三丁者五十𤱔不及三丁者三十𤱔仁宗初行限田法宋志限田

公卿以下毋過三十頃牙前將吏應復役者毋過五十頃景祐中諫官歐陽修

復以天下田賦輕重不等請以千步方田法括定

民田均其賦於民後承平寖久勢官富姓占田無

算兼幷冒僞禁莫能止是時天下癈田尙多民䍐土

著或棄田流徙爲閒民西京唐鄧閒入草莽者十

八九乃招輯流亡募人耕墾脩陂池溝洫之久廢

者而磽瘠之土尋變沃壤自景德至于治平天下

墾田無慮三千餘萬頃其廢田之見於籍者四十

八萬頃而已宗志景德墾田一百八十六萬餘頃其川峽廣南之田頃𤱔不偹開寶墾

田二百九十五万二千三百二十頃六十𤱔至道墾田三百一十二萬五千二百五十一頃二

十五𤱔天禧墾田五百二十四万七千五百八十四頃三十二𤱔皇祐墾田二百二十八萬餘頃治

平墾田四百四十餘万頃此特計其賦祖以知頃𤱔之數而賦租所不如者十居其七率而計之天

下墾田無慮三千餘萬頃神宗熙寧五年脩方田法分地計量

隨陂原平澤而定其地因赤淤黑壚而辨其色天

下方田計二百四十八萬四千三百四十九頃

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當四十一頃六十六𤱔一百六十步爲一方方量旱以地及色參定肥瘠分伍

等定税則尋以官吏擾民罷之徽宗崇寧初蔡京復行

方田妄增賦税兼不食之山方之使出芻草之直

民户廢業失所復根括諸州天荒瘠鹵地一萬二

千餘頃圍田二千餘頃逃田二千四百八十九頃

以益歲賦而宋之田制又癈矣宋志政和八年運使任諒奏高郵

軍有逃田四百四十六頃楚州九百七十四頃秦州五百七十二頃平江府四百七十九頃以六路

計之何可勝數南渡建炎初令百姓棄產十年內雖已請

計及充軄田者並聽歸業更募佃江東西閑田立墾

田殿㝡格其後籍蔡京王黼等莊以爲官田開禧

中誅韓侂胄置安邊所領諸權倖没入之田及圍

田湖田以充歲賦至理宗時殿中侍御史陳堯

道等請依祖宗限田議凡兩浙東西官民户踰限

之田三買其一充公田於是有司以買田多者爲

功其磽瘠虧租者皆取償田主而六郡之民多破

家矣此又南宋田制之壞也元初法令尙寬分天

下田爲四等曰上田曰中田曰下田曰水田元史耶律

楚材傳上田税三升中田二升半下田二升水田五升仁宗時始行經理法

察民閒欺隐荒熟之弊令以其家所有田自實子

官曰自實田而吏民依姦以無爲有天下病之至

秦定天暦初乃盡革虛增之數而民迺獲安凡天

下之田見于籍者搃二百六十五萬五百四十三

頃其餘簿書散佚無可按考盛元之田制如此

河南省官民荒熟田一百一十八萬七百六十九頃江省官民荒熟田四十七萬四千六百九十三

頃江浙省官民荒熟田九十九萬五千八十一頃餘不可考又有江淮財賦搃管府領宋后妃田以

供太后江浙財賦府領籍没朱清張瑄田以供中宫稻田提領所領籍没朱圖珍管明田以賜丞

相脱脱撥賜莊領宋親王及明慶妙行二寺以賜影堂寺觀諸王近臣又有括入白雲宗僧田皆不

入州縣田額明之田制有六曰官田曰民田曰皇庄田

曰宫田曰屯田曰寺觀田其餘蘆課草塌山陂園

圃菜果牧馬列營諸地分高下肥癠爲差計其籍

而書之搃謂之冊田以近郭爲上地以遠郊爲中

地下地當元末大亂之後山東河南諸路人烟斷

絕曠土不耕洪武中乃詔民有能開墾者卽爲已

業永不起科凡農田五𤱔至十𤱔者令各種桒麻

木棉半𤱔十𤱔以上倍之其不種者有罰是時官

民墾田之數搃八百五十萬七千六百二十三頃

六十八𤱔皆有常額明會典官田每𤱔五升三合五勺民田每𤱔三升三合五

勺重租田每𤱔八升五合五勺芦地每𤱔五合五勺草塌地每𤱔三合一勺沒官田每𤱔一斗二升

永樂中令開墾官湖者皆作官田宣德以後以江

浙官田古額太重屢下減賦之令民困少蘓而京

畿之地皆以賜諸皇親功臣計皇庄之數凡三百

八十餘所搃田九萬餘頃其北直𨽾山東河南開

荒田久不起科民多爭之或以投獻王府勲戚及

西天佛子而訐訟之端難以杜塞景泰中始令以

輕科賦之至弘治朝天下定墾田六百二十二萬

二千五百八頃八十一𤱔蓋其時皇庄軍屯之數

日增而民田浸削矣世宗嘉靖初括天下宫觀營

牧之田皆歸于朝廷其潼關以西鳳翔以東黃河

退灘地二百九十餘頃皆令民佃種以餉邊軍

中活天下田仁壽宫餘地九百一十四頃三十七𤱔梁城所水泊餘地九百八十頃九十九𤱔芦葦

地一千三百二十二頃九十三𤱔又仁壽清寧未央三宫官地一万六千一十五頃四十七𤱔勲戚

內臣寺觀莊田四萬四千一百二十五頃四𤱔官莊田鷹房司草塲地一万三千二百八十四頃

一十七𤱔二分苜蓿草塲地一百頃九十四𤱔六分御馬草塲地三萬三千三百六十二頃五十九

𤱔牛居草塲地四百六十三頃八十七𤱔九分上林苑監良牧署養牲地二千六百四十頃七十六

𤱔三分牧馬草塲地一百一十九頃九十𤱔按鷹地九十八頃七十一𤱔香火地三萬一千五百五

十九頃四十九𤱔大名廣平牧地三千一百二十五頃二十一𤱔七分陝西牧地五万五千三百二

十二頃二十六𤱔俱量与存留餘皆徵銀送部萬暦中大行均田法而有

司奉行上意爭改小弓以求溢田山東遂丈出民

地三千餘萬頃朝廷下詔褒之計天下墾田之數

凡七百一萬三千九百七十六頃二十八𤱔視弘

治加闢焉此明一代之田制也詩云我疆我理南

東其𤱔自井田廢爲阡陌而豪強兼幷遂爲天下

後世之患漢唐後魏屢欲復之而經界弛壞不可

更行宋之林勲獻本政書請倣古井田使民各占

田爲業明之方孝儒亦倡因元曠上復占井田之

議其後胡翰論井牧之制遂以爲名田不若均田

均田不若井田而時勢遷改人情難以卒易斯未

達古今之變者矣

又按歴代之田制唐杜佑記之詳矣然古人之成

規有行之數千百年其法已弊而不得不少爲變

通於其閒者一曰屯田之法一曰編田之法屯田

始于漢昭成於趙充國而晉之壽春襄陽隋之朔

方唐之振武宋之易水雞距鮑河皆踵其制而行

之故屯田至於今而不廢然古之屯田兵自耕之

而今之屯田則借耕於民而國家收其利以給于

兵豈尙有充國之遺意乎蓋漢昭之法則調故吏

將于張掖充國之法則罷騎兵于金城皆因兵之

餘力以爲分屯之計故內有亡費之利外有守禦

之偹故龜錯實邊之益而省孝武轉粟之勞卒以

却西羌破先零爲漢之上策及獻帝之末屯田法

壞魏武用棗祗韓浩之議募百姓屯許下得數百

萬斛則漢已募民矣是後吳陸遜請諸將各廣其

田孫權報曰甚善今孤父子親自受田率中人牛

以爲四耦雖未及古人亦欲與衆均其勞也則吳

之君臣皆自屯田而又不止于將吏矣蜀諸葛亮

由斜谷伐魏以運粮不繼乃興兵屯田耕者雜於

渭濱之閒百姓安堵軍無私焉是蜀之屯田則亦

一時征伐之謀耳晉鄧艾之屯壽春也北臨淮水

自鍾離西南横石以西盡泚水四百餘里置一營

六十人且田且守其後汎舟江淮資食有儲而遂

成平吳之功羊祐之屯襄陽也以計減戍邏之半

分以墾田八百餘頃軍始至無百日之粮季年有

十年之積蓋鄧羊之功不減充國矣隋之屯田以

突厥犯塞吐谷渾寇邊轉輸勞弊乃令朔方於長

城以北大興屯田則隋止用兵也至唐則大開軍

府以扞要衝因隙地置營田天下屯搃九百九十

二元和中振武軍飢李絳請開營田起代北墾田

三百頃出賍罪吏九百餘人給耒耜耕牛假粮種

使償其所負粟一歲大熟因募人爲十五屯每屯

百三十人人耕百頃就高爲堡東起桭武西逾雲

州極於中受降城凡六百餘里而唐之屯田迺義

募民矣宋之營田皆置務何承矩建議於河北歐

陽脩募弓箭手於河東陳恕樊知古招置營田於

河東北范仲淹大興屯田於陝西耿望置屯田于

襄州皆以極邊多不耕之土因地之利課以耕耘

贍師旅而省轉輸此足國安民之至計也然屯田

以兵營田以民固有異制咸平之襄州旣調夫矣

又取鄰州之兵是營田不獨以民也熙豐之邊州

不限兵民皆取給用是屯田不獨以兵也至於招

弓箭手不盡之地復以募民則兵民參錯其閒然

或以侵占民田爲擾或以差借耨夫爲擾或以諸

郡括牛爲擾或以兵民雜耕爲擾又或以諸路廂

軍不習耕種不能水土爲擾且歲之所入不償其

費蓋宋營田之法兵興民雜而屯田廢矣南宋紹

興中改江淮屯田爲營田命五大将劉光世韓世

忠張浚岳飛吳玠及江淮荆襄各路師悉領營田

使然是後荊襄無耕田之民官司則課之游民游

田不足則遂至抑勒百姓捨已熟田耕官生田私

田旣荒賦税猶在或遠數百里追奪以來或名雙丁

役其強壯占百姓之田以爲官田奪民種之穀以

爲官穀此又南宋营田之弊也明初平元之後立

民兵萬户府令諸將分屯於滁和廬鳳閒以七分

下屯三分城守人以五十𤱔爲率其後詔論戍者

屯臨濠流亡者屯黃河以北及四川船感搭灘八

百里閒凡公候伯人賜卒百十二人曰奴軍設百

户一給屯戍印曰鐵冊軍兼行中監法及置北平

大寧萬全遼東諸都司平雲貴兩廣及五開之蠻

悉置衛列戍而天下皆屯田矣其制以五軍都督

府及兩京錦衣衛領之而累葉以退將驕卒隋往

往傭耕於民遂失國家安不忘危之意亦安用此

簿書無益之空名以覊縻於太平之世哉我 國

家比年以來天下治安裁減宂兵凡江西廣西雲

貴四處屯田皆歸倂州縣而天下之險要邊鎮及

江海漕運之所閒存其舊以留古人之法於萬一

此固懲宋明之弊而得其本政者矣編田制於南

宋之魚鱗圖而詳于明之條鞭法然地雖有大小

之分搃以二百四十步爲𤱔自明承元末大亂之

後有募民開墾永不起科之田有洿下鹻薄無粮

之田是時天下初定日不暇給度田均丈之法有

所不及詳而中原之地彌望荆榛亦無從按𤱔而

圖之也故田土之高下不均而起科之輕重無別

或膏腴而税反輕瘠鹵而税反重至嘉靖時盡括

天下水陸肥瘠之田一切量山作數是以原額地

少而丈出之地及多有司恐𤱔數增多取駭於上

而貽害於民乃以大𤱔該小𤱔取合元額之數上

行造報則用大地以投黃冊下行徵派則用小𤱔

以取均平故淮北有一望爲𤱔之說而地𤱔之大

小無凖矣國朝順治十四年命户部侍郎王弘𧙓

定賦役全書凡皆天下之田以萬暦之數爲原額

而籍報坍荒者以次除之法稱至善然民問欺隐

占幷之弊積錮已久如湖南之丈田用數載官

吏之力而籍之所增止六萬六千一百六十九頃

八十四𤱔益賦二十六萬三千五百一十九兩米

九萬四千六百三十一石其後以田賦不均民不

聊生或携老幼遷蜀就墾川水險覆溺甚衆廣東

之順德香山沙坦田彼此互爭累年不決江南

崑山之清田行之二三十年矣官吏亦屢易矣而

兵燹之餘故籍無考貪墨之徒緣以爲利奸民猾

吏因此叢奸蓋由一方之地𤱔未清而編審銷圩

之令復下有本有田之人而飛灑他户忽變爲無

田者有無田之人而愿代立户以通國課者甚至

變良田爲塗蕩指美產爲荒瘠一年而一易者有

之五年而一易者有之彼此宻葛莫可究詰此固

弊之至大者也唐陸贄云創制之始不務齊平供

應有煩𥳑之殊收守有能否之異所在徭賦輕重

相懸所遣使臣意見各異計秦一定有加無除致

敝之端右今一轍斯誠深達國體之論矣

又按古之水利在西北今之水利在東南非其地

勢之殊亦漢唐遺法之廢耳蓋東南之水性後而

有常䟽之則安西北之水性勁而易從迫之則怒

且東南之民地瀕江湖資水以爲利故疏寒蓄洩

之宜習之也𤍨而盧之也周西北之民籍手天時

不知人力甽畮不立溝洫不分遂舉數千里沃衍

之區棄爲斥兩而队借也攷自禹貢距川  渠之

法功施三代其後李冰川之於蜀則鑿離隼穿二

江往往引其水用溉田於是蜀沃野千里號爲陸

海史起用之於鄴則引章水  富魏之  由鄭國

用之于秦則鑿涇水邸瓠口而用溉注  關之水

溉舃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𤱔一鍾於是關中爲

沃野謂之鄭國渠此戰國之水利也漢文翁用之

於蜀則穿煎㳛口溉灌繁曰千七百頃鄭當時用

之於關中則引渭穿渠三歲而渠下之民頗得以

溉番係用之於汾陰蒲坂則引汾穿渠溉河壖棄

地五千餘頃以爲渠田嚴熊用之於馮翊則穿洛

至啇顧下溉重泉以東萬餘頃故惡地謂之龍首

渠堄寬用之於內史則鑿六輔渠以溉鄭國傍高

邛之田以爲稻田白公用之於池陽則引涇穿渠

首起谷口尾入櫟陽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

五百餘頃謂之白渠民得其饒右信臣用之於南

陽則造鉗盧陂累石爲隄傍開六石門以鄖水勢

用廣溉灌至二萬頃其他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

引河及川谷之溉田而關中靈軹成國湋渠引諸

川攷南九江引淮東海引鉅定太山下引汶水皆

穿渠爲溉田各萬餘頃此西傼之水利也後漢王

景用之于廬江則修楚孫叔敖芍陂境內豐給馬

臻用之于會稽則立鏡湖築塘周迴三百十里灌

田七千餘頃魏劉馥用之于合肥則修芍陂茹陂

千門吳塘諸堨以溉稻田賈逵之用之於豫州則

堨汝水造新陂又通運渠三百餘里謂之夏候渠

鄭渾用之于沛郡則於蕭相二縣興坡堨開稻田

歲增租入倍常謂之鄭陂徐邈用之於涼州則廣

開水田募貧民佃之家家豐足皇甫隆用之於燉

煌則敎作耬犁使溉灌得殺加五西方以豐此東

漢三國之水利也晉鄧艾用之於壽春則修淮陽

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潁大治諸陂於潁南

潁北穿渠三百餘里溉田二萬頃杜預用之于豫

州則修漢氏舊堨及山各私家小陂以積水其後

復用之于荆州則修召信臣遺跡爲民作

水約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紛  公私用利此晉之

水利也逮乎唐世姜師度溫造長孫恕之徒爭言

自天寶大暦以至咸通二百餘年閒不絕書于史

冊蓋唐之守令常得用一方之財興期月之役而

創千年之利至於河朔用兵有司急於征求而唐

之水利廢矣若有宋之士大夫非不講求漢唐遺

法遣使察農田水利皆欲以富國不以利民而且

右陂廢堰多爲側近肙耕歲月旣深已同永業其

閒多怨之人或妄言某處可作陂渠規壞所怨田

產或指人舊物以爲官陂此蘓軾之所以極論其

弊而欲止之也然漢唐之水利皆在西北而今之

爲吏者橢于修舉皆棄其陂堨而不顧水日乾而

土日積山澤之氣不通則水旱之患作矣元虞集

言京師之水瀕海數千里皆萑葦之塲用浙人法

築堤捍水爲田民能以萬夫耕者授以萬夫之田

千夫百夫亦如之三年視其成至正中丞相脱脱

亦主是議歲用大稔然法亦尋廢明洪武時羣臣

百姓皆得上書言水旱長吏月奏兩澤遣國子生

人才分詣天下郡縣集吏民乘農隙修治水利開

天下塘堰凡四萬九百八十七河四千一百六十

   二陂渠堤岸五千四十八其後丘濬徐貞明蘓酇

   之徒皆言海田水田之利而許宗魯之濬三岔口

   劉深之開千頃窪此故明水利之成效也我

皇上念畿輔土皆膏腴而陂堨不修半爲沮洳於是開永

   定子牙二河于京師之西南引桑乾以溉田一年

   而功成此西北之水利效于目前者耳苟有司能

   相其土宜別其利害不以妨農不以傷民而塘堰

   陂渠之法隨事而行之不數年而西北之水故止

   水西北之田皆良田也于以播藝五種而軍國之

   用可以不仰于東南矣豈非朝廷萬世之利哉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