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世紀
帝王世紀 作者:皇甫謐 西晉 |
帝王世紀第一 〈自開闢至三皇〉
[编辑]天地未分,謂之太易。元氣始萌,謂之太初。氣形之始,謂之太始。形變有質,謂之太素。太素之前,幽清寂寞,不可為象。惟虚惟無,蓋道之根。道根既建,由無生有。太素質始萌,萌而未兆,謂之龐洪,蓋道之幹。既育萬物成體,於是剛柔始分,清濁始位。天成於外而體陽,故圓以動,蓋道之實。質形已具, 謂之太極。《御覽》。
天皇大帝,曜魄寶。地皇為天一,人皇為太一。《五行大義》五。
天子,至尊之定名也。應神受命,為天所子,故謂之天子。故孔子日:「天子之德,感天地、洞八方。是以功合神者稱皇,德合天地偁帝,義合者稱王。」《御覽》七十六。
功合神者稱皇。德合地者稱帝。德合人者稱王。《初學記》九。
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蛇身人首,有聖德,都陳。作瑟三十六弦。燧人氏没,庖犧氏代之,繼天而王,首德於木,為百王先。帝出於震,未有所因,故位在東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稱太昊。制嫁娶之禮,取犧牲以充庖厨,故號日庖犧。後世音謬,故或謂之宓犧。一號黄熊氏⑤。在位一百一十年。包羲亦號天皇。《路史●後紀》一。
取犧牲以供庖厨,食天下,故號日庖犧氏。或作宓戲氏者,宓字誤也。當山下著必,是古之伏字。《禮記.月令》正義。
太唕帝庖犧氏,風姓也,母日華胥。燧人之世,有大人之迹出於雷澤之中,華胥履之,生庖犧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為百王先。帝出於震,未有所因,故位在東,主春,象日之明,是以稱太腺,一號黄熊氏。同上。《尚書●序》正義。《史記》萦隱補《三皇紀》。
伏羲氏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所以六氣、六府、五藏、五行、陰陽、四時、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類。乃嘗味百藥而制九針,以極夭枉焉。《御覽》七百二十一。
庖犧作八卦,神農重之為六十四卦,黄帝、堯、舜引而申之,分為二易。至夏人因炎帝日《連山》,殷人因黄帝日《歸藏》,文王廣六十四卦,著九六之爻,謂之《周易》。《初學記》廿一。《御覽》六百九。
伏羲葬南郡。或日:冢在山 陽高平之西也。《三皇紀》。
太昊在位一百一十年,子孫五十九姓,傅世五萬餘歲。《唐文粹●陳鴻<大統紀序〉》。
女媧氏,亦風姓也。承庖犧制度。亦蛇身人首,一號女希,是為女皇。其末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伯而不王。以水承木,非行次,故《易》不载。及女媧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渾混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凡十五世,皆襲庖犧之號。《禮記)正義一。《初學記》九。《御覽》七十八。
神農氏,姜姓也。母日任姒,有喬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妃。游於華陽,有神農首感女登於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因以氏焉。有聖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謂之炎帝。都於陳,作五弦之琴。凡八世:帝承、帝臨、帝明、帝直、帝來、帝衰、帝榆罔。《御覽》七十,又七十八。 (未完,待续)
帝王世紀第二 〈五帝〉
[编辑]帝王世紀第三 〈夏〉
[编辑]帝王世紀第四 〈殷商〉
[编辑]帝王世紀第五 〈周〉
[编辑]帝王世紀第六 〈秦〉
[编辑]帝王世紀第七 〈前漢〉
[编辑]帝王世紀第八 〈後漢〉
[编辑]帝王世紀第九 〈魏〉
[编辑]帝王世紀第十 〈星野 歷代墾田戶口數〉
[编辑]自天地設闢,未有經界之制。三皇尚矣。諸子稱神農之王天下也,地東西九十萬里,南北八十五萬里。及黃帝受命,始作舟車,以濟不通。乃推分星次,以定律度。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一名須女,曰星紀之次,於辰在丑,謂之赤奮若,於律為黃鍾,斗建在子,今吳、越分野。自婺女八度至危十六度,曰玄枵之次,一名天黿,於辰在子,謂之困敦,於律為大呂,斗建在丑,今齊分野。自危十七度至奎四度,曰豕韋之次,一名娵訾,於辰在亥,謂之大淵獻,於律為太蔟,斗建在寅,今衛分野。自奎五度至胃六度,曰降婁之次,於辰在戌,謂之閹茂,於律為夾鍾,斗建在卯,今魯分野。自胃七度至畢十一度,曰大梁之次,於辰在酉,謂之作噩,於律為姑洗,斗建在辰,今趙分野。自畢十二度至東井十五度,曰實沈之次,於辰在申,謂之涒灘,於律為中呂,斗建在巳,今晉、魏分野。自井十六度至柳八度,曰鶉首之次,於辰在未,謂之協洽,於律為蕤賓,斗建在午,今秦分野。自柳九度至張十七度,曰鶉火之次,於辰在午,謂之敦牂,一名大律,於律為林鍾,斗建在未,今周分野。自張十八度至軫十一度,曰鶉尾之次,於辰在巳,謂之大荒落,於律為夷則,斗建在申,今楚分野。自軫十二度至氐四度,曰壽星之次,於辰在辰,謂之執徐,於律為南呂,斗建在酉,今韓分野。自氐五度至尾九度,曰大火之次,於辰在卯,謂之單閼,於律為無射,斗建在戌,今宋分野。自尾十度至斗十度百三十五分而終,曰析木之次,於辰在寅,謂之攝提格,於律為應鍾,斗建在亥,今燕分野。凡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也;地有十二分,王侯之所國也。故四方方七宿,四七二十八宿,合百八十二星。東方蒼龍三十二星,七十五度;北方玄武三十五星,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西方白虎五十一星,八十度;南方朱雀六十四星,百一十二度。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分為十二次,一次三十度三十二分度之十四,各以附其七宿閒。距周天積百七萬九百一十三里,徑三十五萬六千九百七十一里。陽道左行,故太歲右轉,凡中外官常明者百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合二千五百星。微星之數,凡萬一千五百二十星,萬物所受,咸系命焉。此黃帝創制之大略也。而佗說稱日月所照三十五萬里。考諸子所載,神農之地,過日月之表,近為虛誕。及少昊氏之衰,九黎亂德,其制無聞矣。洎顓頊之所建,帝嚳受定,則孔子稱其地北至幽陵,南暨交阯,西蹈流沙,東極蟠木,日月所照,莫不底焉,是以建萬國而制九州。至堯遭洪水,分為十二州,今虞書是也。及禹平水土,還為九州,今禹貢是也。是以其時九州之地,凡二千四百三十萬八千二十四頃,定墾者九百(一)〔三〕十萬(八)〔六〕千二十四頃,不墾者千五百萬二千頃,民口千三百五十五萬三千九百二十三人。至于塗山之會,諸侯承唐虞之盛,執玉帛亦有萬國。是以山海經稱禹使大章步自東極,至于西垂,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又使豎亥步〔自〕南極,(北)盡於北垂,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四海之內,則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經〕名山五千三百五十,(經)六萬四千五十六里。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以供財用,儉則有餘,奢則不足。以男女耕織,不奪其時,故公家有三十年之積,私家有九年之儲。及夏之衰,棄稷弗務,有窮之亂,少康中興,乃復禹跡。孔甲之至桀行暴,諸侯相兼,逮湯受命,其能存者三千餘國,方於塗山,十損其七。民離毒政,將亦如之。殷因於夏,六百餘載,其閒損益,書策不存,無以考之。又遭紂亂,至周剋商,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國,又減湯時千三百矣。民眾之損,將亦如之。及周公相成王,致治刑錯,民口千三百七十一萬四千九百二十三人,多禹十六萬一千人,周之極盛也。其後七十餘歲,天下無事,民彌以息。及昭王南征不反,穆王失荒,加以幽、厲之亂,平王東遷,三十餘載,至齊桓公二年,周莊王之十三年,五千里內,非天王九儐之御,自世子公侯以下至於庶民,凡千①一百八十四萬七千人,除有土老疾,定受田者九百萬四千人。其後諸侯相并,當春秋時,尚有千二百國。二百四十二年之中,殺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不可勝數。至于戰國,存者十餘。於是從橫短長之說,相奪於時,殘民詐力之兵,動以萬計。故崤有匹馬之禍,宋有易子之急,晉陽之(國)〔圍〕,縣釜而炊,長平之戰,血流漂鹵。周之列國,唯有燕、衛、秦、楚而已。齊及三晉,皆以篡亂,南面稱王。衛雖得存,不絕若綫。然考蘇、張之說,計秦及山東六國,戎卒尚存五百餘萬,推民口數,尚當千餘萬。及秦兼諸侯,置三十六郡,其所殺傷,三分居二;猶以餘力,行參夷之刑,收太半之賦,北築長城四十餘萬,南戍五嶺五十餘萬,阿房、驪山七十餘萬,十餘年閒,百姓死沒,相踵于路。陳、項又肆其餘烈,故新安之坑,二十餘萬,彭城之戰,睢水不流。至漢祖定天下,民之死傷,亦數百萬。是以平城之卒,不過三十萬,方之六國,五損其二。自孝惠至文、景,與民休息,六十餘歲,民眾大增,是以太倉有不食之粟,都內有朽貫之錢。武帝乘其資畜,軍征三十餘歲,地廣萬里,天下之眾亦減半矣。及霍光秉政,乃務省役,至于孝平,六世相承,雖時征行,不足大害,民戶又息。元始二年,郡、國百三,縣、邑千五百八十七,地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萬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定墾田八百二十七萬五百三十六頃,民戶千三百二十三萬三千六百一十二,口五千九百一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人,多周成王四千五百四十八萬五十五人,漢之極盛也。及王莽篡位,續以更始、赤眉之亂,至光武中興,百姓虛耗,十有二存。中元二年,民戶四百二十七萬千六百三十四,口二千一百萬七千八百二十人。永平、建初之際,天下無事,務在養民,迄于孝和,民戶滋殖。及孝安永初、元初之閒,兵飢之苦,民人復損。至于孝桓,頗增於前。永壽二年,戶千六百七萬九百六,口五千六萬六千八百五十六人,墾田亦多,單師屢征。及靈帝遭黃巾,獻帝即位而董卓興亂,大焚宮廟,劫御西遷,京師蕭條,豪桀並爭,郭汜、李傕之屬,殘害又甚,是以興平、建安之際,海內凶荒,天子奔流,白骨盈野,故陝津之難,以箕撮指,安邑之東,后裳不完,遂有寇戎,雄雌未定,割剝庶民,三十餘年。及魏武皇帝剋平天下,文帝受禪,人眾之損,萬有一存。景元四年,與蜀通計民戶九十四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萬二千八百九十一人。又案正始五年,揚威將軍朱照日所上吳之所領兵戶凡十三萬二千,推其民數,不能多蜀矣。昔漢永和五年,南陽戶五十餘萬,汝南戶四十餘萬,方之於今,三帝鼎足,不踰二郡,加有食祿復除之民,凶年飢疾之難,見可供役,裁若一郡。以一郡之人,供三帝之用,斯亦勤矣。自禹至今二千餘載,六代損益,備於茲焉②。〈《後漢書·郡國志一》注。〉
〈①一本“千”作“一”,非。②臣昭案:謐《記》云春秋時有千二百國,未知所出。班固云,周之始,爵五而土三,蓋千八百國。轉相吞滅,數百年間,列國耗盡,至春秋尚有數十。〉
〈《郡國志五》注:“應劭《漢官儀》曰:永和中,戶至千七十八萬,口五千三百八十六萬九千五百八十八。又《帝王世紀》,永嘉二年,戶則多九十七萬八千七百七十一,口七百二十一萬六千六百三十六。應載極盛之時,而所殊甚眾,舍永嘉多,取永和少,良不可解。皇甫謐校覈精審,復非謬記,未詳孰是。”祥鳳按:“永嘉”當作“永壽”。《郡國志一》注所引永壽二年戶口數多訛字,宜依此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