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實錄/卷之27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之二百七十四 康熙朝實錄
卷之二百七十五
卷之二百七十六 
  •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十二月。辛巳朔皇太后病勢漸篤聖心憂勞、以致聖體日就羸瘦且足痛加劇、艱於步履。於是諸王、大臣等、合詞公奏、皇上孝事兩宮、超越萬古。問寢視膳、晨昏定省、未嘗稍間。即如太皇太后賓天、已經三十年。皇上前日與廷臣言及、輒涕下如雨、哀不自勝。今皇太后慈體違和。惟恐或有不虞、不能行禮。惓惓以此為憂。禮記論居喪之制、五十不致毀、六十不毀、七十飲酒食肉、處於內。凡尋常無疾之人、尚宜如此。況皇上聖壽將近七旬。今又抱屙。斷宜遵循禮制。且皇太后受皇上六十餘年孝養。玉食萬方。壽至八旬。亦古來母后中所僅見者脫有不虞一切禮儀令諸王大臣、恪恭將事。皇上一循禮記定制。即聖經無過不及之中道也伏祈皇上加意調養、以慰中外臣民之望。奏入。留中。
  • 癸未。升鑲白旗漢軍副都統吳世巴、為鑲白旗護軍統領。
  • 甲申。辰刻。命諸皇子傳諭㫖曰、皇太后病勢漸增。朕承歡奉養歷數十年。不幸值此。朕躬雖抱病此心未能稍釋。頃親往請安。朕體甚覺委頓、皇太后倘有不諱。朕自當竭力以盡禮節。惟慮病體難於支持。此事、著諸皇子、領侍衛內大臣、大學士、禮部滿漢大臣、滿九卿會同議奏。其割辮之禮、亦著議奏。未刻。諸王滿漢文武大臣等奏、臣等先因皇上聖體違和、懇求暫停詣甯壽宮。今因皇太后病勢漸增、皇上即親詣問安。聖躬關係重大。不可稍冒風寒。叩請停詣甯壽宮。奏入。得㫖、朕今日親往、體中不能支持、是以問安。後即回。皇太后之事、關係重大。朕當竭力行之耳。
  • 禮部奏臣等查例皇帝孝服用白紡絲。倘遇皇太后大事。照例預備白紡絲孝服。妃嬪亦預備白紡絲孝服。又查慈和皇太后大行時皇上未經割辮。倘遇皇太后之事。皇上亦斷不可割辮奏入得㫖倘皇太后不諱孝服用。布為是。朕必行割辮。此事、著領侍衛內大臣滿漢大學士、禮部滿漢大臣、滿九卿、會議具奏。其諸皇子割辮之處、亦著議奏。尋內大臣等奏、遵㫖孝服以用布為是。應預備孝布。查禮記喪禮、六十不毀、七十餘酒食肉、處於內。再滿洲舊例年老有疾者、皆以孝服為忌。今皇上聖壽將近七旬。聖體違和。設有皇太后大事。皇上服孝服。不必行割辮之禮。諸皇子皆系孫枝。亦停其割辮。奏入。得㫖、朕前㫖甚明。當遵朕言為是。諸皇子停其割辮。
  • 是日、上足背浮腫、不能轉移。因皇太后病勢漸增、用手帕纏足、乘軟輿詣甯壽宮請安捧皇太后手慘切倍常以聖體不能支持、出在蒼震門內設帷幄以居。
  • 乙酉命諸皇子傳諭諸大臣皇太后病勢大增。朕若居於素所寢處之地、心甚不安。因於蒼震門內設立帷幄。以居衣不解帶。朕數日足疾更劇、兼之遍身沉重中心煩燥、不能成寐三鼓時稍寢即醒、醒時頭暈。隨又起坐至五鼓始寢半刻朕欲竭力盡禮似此形勢、甚恐不能支持益滋不安耳
  • 又諭諸大臣昨日朕足背浮腫、不能轉移因皇太后病勢愈增用手帕纏足乘軟輿、詣甯壽宮。朕捧皇太后手奏雲、母后。臣在此。皇太后張目畏明、以手障光、視朕。執朕手。朕心悲慟欲在甯壽宮守視。因病體萬不能支而出。從前自謂猶能勉強。昨勞瘁後、頭甚迷暈難支。五阿哥允祺奏雲、臣自幼蒙皇太后祖母養育。皇父聖體違和。一應事務、臣可料理。朕雲、我在、爾何可代理耶。朕務期躬盡典禮耳
  • 以內閣學士張廷玉、充經筵講官
  • 丙戌。滿漢文武大臣官員等奏竊惟。皇太后違豫。皇上焦勞、以致頭暈足腫。仍勉強詣甯壽宮省問。皇太后握手心傷。復移帷幄、次於蒼震門內以致聖躬勞瘁頭愈眩暈不能支持。臣等不勝恐懼皇上至孝純誠皇太后脫有不虞必欲力疾盡情盡禮仰惟皇上春秋已高又適抱恙皇太后聿躋上壽受備物之奉者垂六十年是皇太后之福皇上之孝、皆極古今之所稀有矣至於一切禮儀臣等雖愚、豈不知皇上孝思維則然考之于古、漢儒鄭康成、最精於禮、其論國有大憂而君有疾者、使子執事。即朱子謹禮終身、及暮年有疾遇、家有祭祀、坐視子孫拜跪而已。此皆典禮明證。伏乞皇上深抑聖情、俯衷古制如皇太后有不虞之事、命諸皇子悉心經理凡拜跪行走一切勞力禮節聖躬切未可身親。萬分保攝、仰承宗社之重上以慰皇太后之心下以愜朝野臣民之望奏入得㫖皇太后倘有不虞朕當力疾盡禮爾等各有父母勿過為勸阻若屢勸阻、朕益傷悼、愈增疾矣。
  • 是日酉刻。皇太后崩于甯壽宮上拊膺哀號即行割辮孝服用布。哭泣弗輟。視梓宮安設畢奠酒慟哭不已。諸皇子及近侍人員屢次叩請。始回蒼震門舊制國有不喪宗室公以上服索帛。今因上孝服用布亦俱用布
  • 丁亥上居蒼震門內。以大行皇太后遺誥、頒示天下。仁憲恪順誠惠純淑端禧皇太后誥曰、予以藐德、幼侍奉世祖章皇帝贊助內職方期黽勉、以紹前人徽音。不幸薄祜。章皇帝仙馭早賓。哀痛摧斷、願以身殉。維時太皇太后春秋高劭。今皇帝正在沖齡。諸王大臣合辭堅請謂宜勉自節哀、上慰太皇太后之心、次為今皇帝聖躬調護。遂以義抑情苟延嵗月。皇帝內秉誠孝外勤政務。雖當削平逆亂之際羽檄交馳而視膳問安之節、始終無間暨乎天下大定、四海一家民物豐樂、予甚慰焉或皇帝巡幸畿甸猶恐久曠晨昏必以安車救請、散目遊懷帳殿行宮溫凊彌篤予優遊而受孝養者五十餘年曆稽史冊未有壽福全備如斯今年七十有七適當寢疾皇帝寢食俱捐、哀誠祈禱顧惟大期將盡、遂致彌留環顧海宇雍熙、既無遺恨。而得上從世祖章皇帝于天庭、素心亦愜矣。皇帝當念大孝尊親、極隆自至。哀毀過度、反傷冥冥之心。勉強自愛、以宗社人民為重。中外文武群臣、宜恪共厥職、以贊休明。至喪制悉遵典禮。成服後三日、皇帝即行聽政。其持服依世祖章皇帝遺詔以日易月。二十七日而除。天地宗廟大祭、及社稷百神群祀、俱照常行。不可以眇躬稽廢。故茲誥諭。其各遵行
  • 是日、諸王、貝勒、貝子、公以下、文武大小官員、外藩王、貝勒、貝子、公、台吉、塔布囊等、公主、王妃以下、八旗二品以上官員之妻、各照所定齊集之處舉哀。
  • 戊子。上居蒼震門內。滿漢文武大臣官員奏。聖體違和。自後甯壽宮舉哀、並親送梓宮、俱求皇上停止得㫖、知道了。朕在喪次諸大臣不必請安
  • 是日滿漢文武大臣官員齊集舉哀
  • 己丑。上居蒼震門內
  • 自是日始、至梓宮發引之日、諸王、貝勒、貝子、公、內大臣、大學士、學士、侍衛等、外藩王、貝勒、貝子、公、台吉、塔布囊等、一日三次齊集舉哀。文武大小官員、一日一次齊集舉哀。
  • 庚寅。上居蒼震門內。
  • 辛卯。上居蒼震門內。
  • 壬辰。上居蒼震門內。
  • 先是、上御乾清宮東暖閣、召諸皇子、及滿漢大學士、學士、九卿、詹事、科道等面降諭㫖。至是、上將諭㫖手書發出命大學士等、翻譯進呈
  • 癸巳。上居蒼震門內。
  • 是日、命諸皇子傳諭㫖曰、十五日、甯壽宮致祭朕可親往。十七日發引。朕身體甚弱、難以行走。若乘輿先行、此心不安。途中風冷。萬一冒寒、夙疾頓增、尤為可慮。今以不能去之故、明諭爾等。十七日、朕往甯壽宮。親視梓宮發引
  • 甲午。上居蒼震門內
  • 乙未。上因大行皇太后梓宮、於十七日發引、詣甯壽宮。率王以下文武大小官員及外藩王、貝勒等、讀文致祭奠酒慟哭久之始回蒼震門內。
  • 丙申。上居蒼震門內。
  • 丁酉。奉移大行皇太后梓宮、安設於朝陽門外殯宮。發引時、上詣甯壽宮親奠。慟器。近侍人員、不忍仰視。亦皆慟哭。梓宮啟行後上猶慟哭不已諸皇子再四跪勸良久。始回蒼震門內
  • 是日梓宮前儀仗全設自東華門出朝陽門。王以下奉恩將軍以上、外藩王以下臺吉塔布囊以上於協和門外齊集。內大臣、侍衛于東華門外齊集。左翼民公侯伯以下、有頂帶官員以上、于燈市口齊集。右翼民公侯伯以下、有頂帶官員以上、于紅廟。大路齊集。候梓宮至。舉哀跪迎。隨行哭送。漢文武官員、于殯宮牆外齊集。候梓宮至。舉哀跪迎。公主、王妃以下、八旗二品以上官員之妻先至殯宮二門外兩翼立。梓宮至。舉哀跪迎。奉安梓宮設帷幔畢皇子奠酒王等公主、王妃以下隨班行禮舉哀。
  • 戊戌上居蒼震門內。
  • 諸王大臣等奏大行皇太后安設殯宮。喪事已畢。今時值嚴寒聖體違和兼之足疾累日以來、力疾盡禮。臣等叩請皇上節哀調攝實宗廟社稷之慶亦大小臣工四海蒼生之大幸也奏入報聞。
  • 己亥。上居蒼震門內
  • 大學士等奏、查康熙二年上慈和皇太后尊諡大學士等會同翰林院擇二十四字。分為兩條奉㫖、尊為孝康慈和莊懿恭惠崇天育聖。今上大行皇太后尊諡。臣等會同翰林院、亦照例揀擇具奏。得㫖、此奏甚屬錯誤。爾等查太廟奉先殿二位文皇后神主、便知其誤矣。
  • 庚子。上居蒼震門內。
  • 大學士等奏臣等遵㫖恭詣太廟。謹瞻神位見孝端孝莊兩太皇太后並從太宗文皇帝廟號。俱有文字。臣等愚昧查康熙二年慈和皇太后尊諡舊檔、僅擬尊諡字樣具奏。未將康熙九年。奉㫖慈和皇太后從世祖章皇帝廟號升祔太廟之例、不以章皇后字樣一併寫出甚屬錯誤。因將所擬字內、填寫章皇后字樣具奏得㫖、此事不比尋常、但聲明錯誤則已。該部嚴察具奏。所擬尊諡、亦未明晰。朕記太皇太后徽號字樣甚多。即就原徽號字內刪減擬定。並未改換。今通行改擬、恐於例有不合。
  • 辛丑。于大行皇太后梓宮前、行初祭禮。讀文致祭。諸王、貝勒、貝子、公、文武大小官員、外藩王、貝勒、貝子、公、台吉、塔布囊等、公主、王妃以下、八旗二品以上官員之妻、齊集舉哀。
  • 上居蒼震門內。
  • 大學士等、將上所降漢字諭㫖。翻譯進呈得㫖滿漢字句甚相符此㫖俱系朕肺腑之言。作何頒發之處、爾等速議具奏
  • 壬寅行繹祭禮上居蒼震門內。
  • 癸卯。上居蒼震門內。
  • 甲辰。上居蒼震門內。
  • 大學士等奏、前所降皇上手書諭㫖、臣等應照原㫖繕寫。於本月二十八日交吏部傳集滿漢九卿詹事、翰林科道等官於午門前宣示內閣、起居注各寫一通、加謹收貯。此外有何應存之處、恭候皇上指示奏入留中
  • 乙巳。暫安奉莊文皇后忌辰。遣官祭孝殿。
  • 上居蒼震門內。
  • 諭大學士等、朕所下諭㫖、乃朕一生至苦之事。今爾等奏稱、內閣、起居注、各寫一通、加謹收貯、此外有何應存之處、恭候指示等語。無一語言及朕躬之事。若欲朦朧完結。其如朕垂老之身何。據此、則諸臣竟無忠愛之心、為朕籌畫、俾稍得休息也。且朕繕寫一生之事、已備十年。朕言不再之語、已盡之矣。爾等奏稱此外有何應存之處恭候指示等語。若更有指示爾等之處朕豈不寫出乎。申刻。大學士等奏、皇上一生所行之事、所存之心、俱已手書發出臣等不能詳加議奏、以致聖心憂慮。臣等雖萬死不足蔽辜。懇皇上從重議處。奏入。得㫖吏部都察院會同嚴察議奏。
  • 丙午諸王、貝勒、貝子、公、滿漢文武大臣官員公奏、明日大行皇太后殯宮、行大祭禮。聖躬近日方稍愈。請今晚不必親詣梓宮前哭奠。得㫖、二十一二十二日、朕本欲親詣致祭。因二十七日、欲親往釋服、是以未去。自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以後、朕躬比前較愈。盡可往矣。諸皇子大臣、屢次勸止。倘朕今可以去而不去。他日回想、豈非遺憾乎。今朕親去。將此諭眾知之。
  • 大學士等奏、臣等恭查舊檔、太皇太后徽號、原有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仁宣弘靖二十字。賓天之後、追止尊諡。將原字減去十五字、留五字。又添擬七字。尊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后。升祔太廟。慈和皇太后徽號、原有慈和二字。後尊為孝康慈和莊懿恭惠崇天育聖皇后。康熙九年、升祔太廟時、添寫。章字。大行皇太后徽號、原有仁憲恪順誠惠純淑端禧十字今欽遵上諭、照追上太皇太后尊諡。將原字內留五字。添擬七字。尊為孝惠仁憲端懿純德順天翊聖章皇后。又將原字內留四字。添擬八字。尊為孝惠仁憲莊定端純順天翊聖章皇后。恭候皇上指示。其應行典禮交禮部查明議奏。得㫖、前一條所擬是
  • 是日申刻。上詣大行皇太后梓宮前、親奠上食。哭泣盡哀畢。駐蹕行宮。
  • 丁未。上于大行皇太后梓宮前。行大祭禮。讀文致祭。親奠。哭泣盡哀。釋服。諸皇子、王、貝勒、貝子、公、文武大小官員、外藩王、貝勒、貝子、公、台吉、塔布囊等、及公主、王妃以下、八旗二品以上官員之妻、齊集舉哀。釋服。上仍回居蒼震門內
  • 諭兵部、四川提標兵、至松潘未久、鼓噪回省、俱系康泰平素不能撫恤、不加整飭訓練、信用原任守備汪文藻、任意扣克、驕悍妄行所致。法喇等已遵㫖將汪文藻及為首兵丁皮登雲等五人正法張玉林等九人、解送陝西安插。其餘眾兵俱無干涉。俱照舊留營給餉效力行走。
  • 戊申嵗暮。袷祭太廟。遣內大臣都統。公鄂倫岱行禮
  •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暫安奉殿、孝陵、仁孝皇后、孝昭皇后、孝懿皇后陵。
  • 遣官祭太嵗之神。
  • 上居蒼震門內。
  • 滿漢文武大臣官員等公奏自大行皇太后違豫以來皇上晝夜憂勞力疾定省。及慈馭賓天之日、群臣再三恭請節哀節勞。皇上堅不俞允。屢次親詣衰慟。又力疾恭送梓宮。攀號不已。昨大行皇太后服滿之辰。又親詣哭奠。伏念皇上年近七旬。兼天心如此勞瘁。而自始至終、猶必盡禮盡哀大孝至極無以復加今已經釋服。又屆新年伏乞皇上即回乾清宮、靜攝調養以慰普天臣民之望上閱畢。本發出。
  • 己酉。上居蒼震門內。酉刻。回宮。
  • 旌表八旗節婦、滿洲九什妻馮氏等三十三人、蒙古花色妻鈕氏一人、漢軍孟淑賢妻張氏等二人直隸各省節婦、郭奇遴妻王氏等五十一人、貞女濮氏等六人各給銀建坊如例。
  • 是嵗人丁戶口二千四百七十二萬二千四百二十四又永不加賦滋生人丁二十一萬二十五田地山蕩、畦地、七百二十五萬七百五十四頃九十畝有奇。徵銀、二千九百七十二萬三千五百六十二兩有奇。米、豆、麥、六百八十五萬三千五十五石有奇。草、三百八十五萬八千二百七十四束。茶、三十五萬三千四百二十五引。行鹽、五百十萬三千五百三引。徵課銀、三百七十八萬一百二十四兩有奇。鑄錢、三萬九千九百一十六萬七千三百有奇。
 卷之二百七十四 ↑返回頂部 卷之二百七十六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