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河源縣志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康熙河源縣志
作者:王駒
1689年

河源縣志序[编辑]

文治之盛至今日而極盛矣。

聖天子勵精圖治,重道崇文,特簡儒臣纂修一統全書,令直省郡邑編輯新志。河邑蕞爾,亦得奉憲檄而從事焉。𠹉攷成周,職方氏掌天下圖籍,内史掌邦國之志,小史掌四方之志,而志之由來乆矣。然志與史相類而體不同,史以載事,操筆者得𢖍斷其是非,故子長孟堅益以論贊,君子稱其有良史才。若夫志也者,識也,記也。仰觀於天而分野必詳,俯察於地而疆域必晰,以及山川城廓、賦役學校、忠孝廉節之大,昆蟲草木之細,無不據其實而書之,以昭其盛,以揚其休,作者不得逞臆見而溢一詞焉,此志之體也。得其體而採訪必求其備,考核更求其確,斯稱善耳。希心圖籍,學焉未能,豈敢自任編輯之事?況河邑城廓遷建,都圖割補,舊制頓異,往牒殘缺,編輯尤爲不易乎?于是謀諸邑之紳士,凡通志之記載,故家之藏書,野老之傳聞,廣搜博採,殫精叅究,分類而彚集之。復自檢閱其分野、氣候、山川、城廓、古蹟、物產,所以明天道而察地理者,無不瞭然也。賦役之法,一遵全書,學校之制,千古莫易,斯亦無容置辯矣。卽文敎之修明,武備之振舉。

今日之善政良法,奉行已乆,獨是仙釋之敎,隱怪之行,足以驚世而駭俗者,皆𣓪而弗錄,不敢以異端亂正道也。至于疆域土田,自割補之後,有待釐正;節義文章,常昇平之際,漸有起色。今書成,皆得而序及之。事必錄其真,詞寧近於樸,何敢違體制以自文固陋焉。謹序。

康熙二十八年己巳夏四月賜進士文林郎知河源縣事關中 王

凡例[编辑]

  • 河源,惠郡屬邑也。明崇禎六年九連山多盜,始建連平州治,直𨽻䖍撫,兼轄。自國朝定鼎,連平俱屬惠郡,州縣無所綂轄矣。
  • 邑之山川、關隘、古蹟,今𨽻疆域之內者,悉編入志。其隨忠信兩啚割附連和者,茲不復載。
  • 舊志所載社學、書院、祠祀、坊表,今所存者不過十之一二,茲必僃編,以俟修復。
  • 戸口貢賦,前代載其總額。至于國朝會計,則照賦役全書開列,前提其綱,後晰其目,編輯詳愼,無敢混紊。
  • 選舉之必詳,所以表一邑人文之盛也。止列其姓名,敘其科第,紀其爵秩而已。若其祖孫父子相傳之世系,伊各有家譜,志中何必贅入。
  • 名宦鄕賢,其德業炳炳,懿行昭昭者,列傳表彰,固無遺闕。卽秩官紳士,有善必書,惟于踰閑敗檢之事,俱置弗錄。盖以志法耑褒美以宣化,不同史法兼貶惡以垂戒也。
  • 藝文必先□制誥,所以尊□王言也。其記序詩文,惟擇與地方相關者,始爲選編。若咏物感懷、祝賀贈荅之詞,先達名賢自有文集,無庸載之于志。
  • 舊志所遺者,抄本數帙而已,殘缺錯訛,無從核正,纂輯維艱。于是考之通志,訪之舊家,博採廣捜,彚爲全集,分爲八卷。登志務求其確,無徴寧闕其疑。共事較編者,則邑之明經鄺奕俊、文學李希邕關麟錫之功居多也。

關中王駒謹識

河源縣舊志序[编辑]

河源,之屬邑。正德甲戌秋,莆田鄭君自修令是邑。越三年,政務次第舉行,以邑志乆無完書,力圖修輯。公餘自任筆削,屬邑庠典敎曁邑士大夫校正,積以時月,成書凡十餘卷,題曰《河源縣志》。乃走書幣予序諸首。古者列國各有史官,掌記時事。自罷侯置守令,史職攸廢。後世郡邑志,史者修之也,多出於賢守令,或郡邑賢士大夫,無定筆也。儒者有言:「經以載道,史以載事。」曰:「此非至言也,道外無事,事外無道。觀諸事之得失,則道之離合可見矣,豈有二乎哉?」今縣志,一邑史也,曰地理,曰食貨,曰官職,曰文敎,曰武備,曰祀典,曰䘏政,曰選舉,曰人物,曰恩典,曰古蹟,曰藝文,此其㨿事直書也。其要有三:在養民,在衞民,在敎民。其本有一,在得人。曰食貨、地理、䘏政,所以養民也;曰武備,所以衞民也;曰文敎,所以敎民也;曰祀典、選舉、人物、恩典,由斯而出;曰古蹟,由斯而辨;曰文藝,由斯而裕。職官得其人,則所以行之者以實,而道無不合;職官而不得其人,則所以行之者以名,而離道也遠。此志今旣爲完書,自至于今數百年間,其故在繼于今者,必歷稽諸古,某時某史,此土之所以養民、衞民、敎民者何如?師其可者,戒其不可者,信之弗疑,行之以方,則有以納斯民於阜成之地。斯志之修,豈曰小補之哉!雖然,無不同者道也,不同者時也。益之損之,與時宜之,而同歸於道者,志外意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正德丁丑陽月望日谷平居土李中子庸正德甲戌進士,刑部主政,謫龍川通衢驛丞,祀郡邑名宦。

河源縣圖[编辑]

縣塲之圖
輿圖三
縣治圖
縣學之圖

卷一[编辑]

星野[编辑]

按《前漢‧地理志》:乃牽牛、婺女之分野,蒼梧鬱林合浦南海,皆分也。《後漢‧郡國志》:斗、牛十一度,至婺七度,日星紀。今之分野,是爲星紀之次。《晉志》序十二次度及州郡纏次云:二廣之分,屬揚州。河源,本古地分野之次,大率在牛、女二星之間。

氣候[编辑]

地卑土薄,陽燠之氣𠹉洩,陰濕之氣𠹉盛。四時見花,三冬不雪,一歲之間,暑熱過半。

疆域[编辑]

河源縣自縣治南至惠州府城一百五十里,東北至柳城舖龍川縣界一百三十里,西至白鳩逕廣州龍門縣界一百三十里,南至永安縣界一十里,北至丫髻和平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南至永安縣界三十里,西南至白石舖博羅縣界六十里,西北抵長寧長吉司界―百六十里。

建置沿革[编辑]

河源屬,古稱百粤之地,在《禹貢》爲揚州之域。秦始皇時,屬南海郡亦爲南海郡南齊永明元年,拆龍川縣地置河源縣,仍屬南海郡梁高祖改屬梁化郡隋文帝後,改置循州,割而𨽻之。開皇十一年,改循州新豊縣十八年,改新豊休吉縣煬帝大業初,省休吉河源縣,𨽻龍川郡唐高祖武德五年,拆河源石城縣玄宗天寳四年,屬海豊郡肅宗乾元元年,復𨽻於循州唐德宗貞元中,定爲中下縣五代時,僞「漢」劉鋹禎州,以縣之南郭爲州治。博羅海豊歸善俱𨽻焉。太平興國年間,革禎州,復爲河源縣,割歸屬惠州府仍舊,府領縣七,河源居四。洪武二年,與城俱徙,建于壽春寺,縣丞鍾鎰實始經之。正德十三年,府領縣十,河源居三,拆忠信一啚,置和平縣隆慶三年己巳,拆西南隅岳城池水西置長寧縣辛未,因水患,知縣林大黼復古城,背西南桂山,向東北建署未遷。萬曆戊寅,知縣曾守愚改建南向,亦未遷。壬午,水患尤甚。癸未春,知縣湯民仰始入居之。崇禎六年,拆忠信二啚置連平州,旣割河源忠信一啚、二啚以建連和,遂割博羅長平二啚、六啚以補河源。國朝因之。

城池[编辑]

縣自以來,皆據桂山之幹爲城,而枝布三郭環之,素稱佳麗。末城廢。初乃卽中下二郭間濵江爲城。其城周圍四百二十九丈四尺。隆慶五年,因遭水患,兵憲王化俯從民議,復古城,卜依桂山,向東北邑焉。知縣林大黼奉檄鳩工築北城垣,隨遷去。萬曆六年,知縣曾守愚循舊基築城,周圍七百丈,高一丈四尺,四門與城樓俱建。後以南不利門,加中東門焉。

池周圍八里,深一丈六尺,東卽𱩽湖爲池。萬曆時,𱩽湖瀝洩,城失其險。至萬曆甲午,邑人叅政李燾承父命,請制府陳蕖捐貲二百金,就下埠築基蓄水,城賴以固。

形勝[编辑]

桂山西鎭,龍江東抱,土原沃衍,據郡上游。

八景[编辑]

  • 梧峯夕照
  • 桂岫晴嵐
  • 寳江漁唱
  • 石逕𬋈歸
  • 龍津晚渡
  • 東埔春耕
  • 龜峯寳塔
  • 燕石長亭

[编辑]

有二

  • 上廓
  • 下廓

[编辑]

有四

  • 大洲
  • 藍能
  • 永順
  • 長平

河源忠信割建連和,以博羅長平補足四都。

[编辑]

有十

  • 大洲一
  • 大洲二
  • 大洲三
  • 大洲四
  • 藍能一
  • 藍能二
  • 永順一
  • 永順二
  • 長平二
  • 長平六

[编辑]

  • 大洲都約
  • 在城
  • 東埔
  • 古雲
  • 禾溪
  • 南湖陡
  • 鲤魚頭
  • 洪溪
  • 赤溪
  • 高埔
  • 平陵
  • 平社
  • 蓝能都约
  • 黃田
  • 康禾
  • 藍溪
  • 能溪
  • 歸淳
  • 沙村
  • 柳城
  • 曾田
  • 永順都約
  • 蔡庄
  • 黃峝
  • 駱湖
  • 許村
  • 上管
  • 長平都無約

以上共二十四約。

[编辑]

有十二

  • 𢌞龍鎭墟
  • 南湖陡墟
  • 駱湖墟
  • 船塘墟
  • 馬墩墟
  • 遞運水墟
  • 柳城墟
  • 葉潭墟
  • 竹峝墟
  • 黃村墟
  • 乆社墟
  • 埠鵝墟

山川[编辑]

  • 桂山增城帽子峯南走平陵,東望白石,中一山特起,卽此山也。在城西一十五里,高約五百餘丈,綿亘六十里,峯巒崎峻,與梧山相望。產桂茶,爲縣主山。
  • 雙鳳山在城南二里。高七十丈,两峯聳秀,爲邑朝山。
  • 梧桐山在城東南十里。形勢秀㧞,高百餘丈,周圍二十五里,爲縣治門戸,學宮面之。
  • 古雲山在城東十里。高六十丈,其上產茶。
  • 平陵山在城西八十里。高三百餘丈,周圍三十里。山中有滴水巖,通海。巖高五丈,其中空洞。秉炬入觀,見流石怪狀,有水注於竇,沉沉無聲,其深莫測,相傳以爲通海南云。
  • 五指山在城東一百里。高百餘丈。接連永安諸山,層巒疉嶂,綿延數十里,而五指最爲雄峻。山半有湖曰燈心湖
  • 凤凰嶺在城西東埔。高七十餘丈,周圍一十六里。城北十里亦有鳳凰山
  • 燕子石在城南三里。挺然高聳,下臨澄江。舊有燕石亭,爲餞送行人之所。
  • 逍遙巖在城南五里。高峙十六丈,巖上古栢蒼松,巖下茂林修竹,登臨遠望,神淸氣爽。進士何天隱林祐仁所闢。其西有棲禪寺
  • 東桃嶂在城北一百里。孤峯高聳,約百餘丈,周圍二十里,中有𭐀塲遺址。
  • 平石巖在城北一百二十里。高五十餘丈,廓而平衍,可以棲遲。
  • 五仙石在城東北一百四十里,地名上管。平地突起五石,形勢嵯峨,草木暢茂。一曰𩀱門石,两石對峙如門。一曰馬鞍石,巖穴空洞,石柱挺立。始入其中,光明四徹,人聲響應,擊其石如鼓逢逢。深入其中,幽澗長流,莫知所極。昔有客來遊,日午秉燭進巖,循徑而入,又通一巖,穹窿巍然,怪石蒼蒼,如獅如𧰼,尚未窮其勝槩。夜靜客寒而返,村落鷄已報曉。李中丞先生號曰青牛巖,卽此也。一曰平石,名和尚巖,滿巖翠竹,淸爽襲人。一曰尖石,高百餘丈,孤峯揷雲,超出群山,名細女巖,內有石凳、績紵之具。巖下淸泉,魚類繁多,水通大江。
  • 漂湖巖在城北一百三十里。下有小湖,水淸可鑑毛髮。
  • 將軍石在城東北一百二十里。山巔特立,聳人觀瞻。

舊志內尚有靈山金魚山,今査靈山不在河源境內,金魚山亦屬龍川,不便混載。

  • 新豊江自城西北連平水來,向東南流入槎江
  • 槎江在縣治前。一自邑東北從龍川龍江而来,合藍溪水,至縣治與小江合;一自邑西北連平水來,繞城而過者,舊名新豐江。其水從翁源連平,與長寧麻陂水合流南下,至邑東北合大江,環繞縣治而南。其二水合流之處名爲槎江,流向歸善博羅,出虎頭門入于海。
  • 藍溪在城東一百三十里金魚山之陽。源出金魚諸山,瀧瀨最險,折而東受能溪之水,至藍口入于龍江
  • 織女池在城東學宮之西。深丈餘,廣伍十丈。
  • 浸珠湖在城東五里,深莫可測。
  • 𱩽湖卽縣治東濠池,一名制府湖,衞城水也。萬曆甲午,分守道鄭邦福、知府林國相慮水道狹隘,請於制府陳公下其事,捐金加厚,萬年基二丈餘,所瀦湖水永無氾濫。郡丞丘一鵬署縣,德化所感,爭相讓壩以補浸田。工竣,父老以制府之命,俾郡公得有造於民,故名「制府湖」。有祭酒楊起元記。
  • 周公渠在城南。萬曆年間,知縣周炳捐資築水環城。
  • 溫泉其泉有六:一在禾溪,離縣三十里。一在黃沙,離縣四十五里。一在熱水,離縣二十五里。一在立溪,離縣七十里。一在黃田,離縣八十五里。一在康禾,離縣九十里。

關隘[编辑]

河源之東,路通龍川,西龍門,南博羅,北長寧翁源,設藍口廵檢司,領弓兵五十人。

舊設廵檢司二,一藍口司,一忠信司,領弓兵四十人。今割附連平州

  • 三王石縣南四里。末𡨥起,何眞於此禦之。
  • 𢌞龍鎭縣北四十里赤溪水口。舊置鎭以扼險。
  • 平地鎭永順都漳溪
  • 南湖陡隘在縣逕之外。
  • 跳王磜隘古雲諸鎭隘,有警屯兵備禦。今廢。
  • 紅硃門關在縣治南,今廢。
  • 佛跡潭關在縣治南,今廢。
  • 塔下關在城南,今廢。
  • 石城堡古城嘉靖二十一年,知縣劉瑋設立軍官一員,民壯所軍各三十五名防盜。今廢。

舊志載:「中村隘惠化上坪,與龍南隔界。」查不屬河源,難以載入。

水利[编辑]

有五

  • 官陂
  • 超陂
  • 蘇坑陂
  • 土陂
  • 黃沙陂共灌田千餘頃。

津梁[编辑]

  • 聚龍橋在舊城北。
  • 南館橋在舊城南。
  • 桂香橋在舊城西南。
  • 化龍橋在城北門。
  • 迎秀橋在城東門。

舊志載:「仙女橋忠信都三角村」,今不屬河源,難以載入。

  • 龍津渡在城北。
  • 馬草渡在城東。
  • 東埔渡在城東。
  • 九十渡在城西。
  • 坭坑渡在城東三里。
  • 𢌞龍渡赤溪,約城北四十里。以上俱係橫江渡。
  • 遞運水渡沙村,約城東北一百里。此係長江渡。

驛舖[编辑]

有二

  • 寳江驛
  • 義合驛

舊志載「有藍口驛洪武二年建」,今改爲藍口廵檢司。

有十六

  • 鸞翔在縣城
  • 木京
  • 山塘
  • 禾溪
  • 橫石
  • 白馬
  • 古槡
  • 小圍
  • 都羅
  • 楊柳
  • 柳城俱東路
  • 石逕
  • 水東
  • 白石俱西路
  • 馬騮
  • 大橋俱北路

卷二[编辑]

公署[编辑]

  • 河源縣治洪武二年,與城俱徙建于壽春寺隆慶辛未,水患覆沒,因復古城。背西南桂山,向東北建署,後改建向南,今因之。
  • 儒學署在聖殿東。
  • 典史㕔在縣儀門東。
  • 陰陽學在縣大門東。
  • 藍口廵檢司在縣東北六十里。洪武六年建。
  • 寳江驛在縣南門外。
  • 義合驛在縣東北四十里藍能都
  • 守禦所在縣治東。洪武二十三年,千戸高聞開設守鎭右千户所。二十五年,始建署。二十八年,改守禦所。天順四年,千戸袁珪徙建下城。嘉靖三十二年,千戸劉漢臣重修。萬曆十五年,修復古城,併所署移建。有正堂,有後堂,有吏目、鎭撫㕔。
  • 察院行臺卽原建縣治向東北。
  • 土地祠在縣儀門東。
  • 迎賓館在縣儀門西。
  • 在縣二堂東。
  • 在縣治東。
  • 在縣大門內土地祠東。
  • 在縣大門西。
  • 養濟院在縣北。洪武八年,知縣馬仕彪建。
  • 漏澤園有二,一在南館橋,一在白沙地
  • 演武亭在縣東門外。

舊志載有「縣丞㕔、主簿㕔、醫學、藍口驛、河泊所」,今俱官裁署廢。忠信廵檢司割附連平州。又載有際畱倉,有預備倉,一在藍口司,一在長吉司,一在聯魁坊,一在忠信司洪武二年建,後併爲一,徙際留倉側。有義倉,在縣治東;學倉,在縣治西。社倉有五:中在城內,東在忠信駱湖,西在藍口,南在義合,北在許村。上管知府程有守建,知縣黃朝選有記。今俱廢。

學校[编辑]

河源儒學,洪武二年建于舊城東南隅,歷二百年,舊城河濱屢遭水患,學宮、廟廡、堂門悉圮。萬曆壬午,復古城而遷縣治,號曰新城。乙酉,知縣歐陽詢始遷學于新城西北隅,東向以臨鱷湖。建文廟於中,左右爲兩廡,前爲㦸門,又前爲𣠄星門,後爲明倫堂,左右兩齋,曰進德,曰修業。前爲儀門,又前爲儒學門。堂之西北隅爲啟聖祠。萬曆壬辰,知縣周炳請于府,建名宦、鄕賢二祠於㦸門之左,建敬一亭於文廟之後,規制始備。然鱷湖在學宮之前者,猶未有水以增其勝。知府林國相爲請於制府,捐餉金二百,𤃒源築堤,水始滙焉。後又遷於東門,不利,又復於舊址,卽今學官也。

國朝御書「萬世師表」四字,頒發到縣,於康熈二十五年五月初七日製扁,懸於聖座之前。

  • 文昌閣有三
  • 一在城隍廟前
  • 一在崇報寺側
  • 一在驛前
  • 社學有三
  • 一東隅
  • 一南隅
  • 一北隅今俱廢。

書院[编辑]

  • 倡南書院縣令鄭敬道創,以祀古成之越南倡,故名。
  • 湖山書院在城西,舉人陳希文讀書處。
  • 小山書屋謝牧讀書處。
  • 萬竹書齋陳珪讀書處。
  • 栢堂書屋鄔鳴韶鄺奕垣父子讀書處。
  • 觀瀾書院知縣黃錦建。
  • 崇文書院知縣黃錦建。

祠祀[编辑]

  • 社稷𭐀在縣西。
  • 風雲雷雨山川𭐀在縣東。
  • 邑厲𭐀在縣西北。
  • 城隍廟在縣治東。洪武八年,知縣馬仕彪建。
  • 名宦祠
  • 宋知縣伍仲林
  • 元知縣馬九霄
  • 明知縣徐仕高
  • 明知縣桂孟成
  • 明知縣鄭敬道
  • 明縣丞鍾 鎰
  • 明知縣陸大觀
  • 鄕賢祠
  • 宋進士知縣古成之
  • 宋進士僉判鄔大昕
  • 明貢士横州知州古 鏞
  • 明舉人柳州府知府陳 駿
  • 明貢土知縣謝 廉
  • 明進士潯州府知府馬 昇
  • 明舉人灌陽縣知縣馬 𩦸
  • 明貢士含山縣知縣江 輔
  • 明貢士贈雲南左布政使李學顏
  • 明進士雲南巡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 燾
  • 明恩貢士潮州府儒學敎授鄺嗚韶
  • 明詔旌孝子馬叔康
  • 盛民祠在縣治東街。
  • 明廵按廣東監察御史德宇詹貞吉
  • 明廵按廣東監察御史望海劉 會
  • 明廵按廣東監察御史懷泉龔懋賢
  • 明惠州府知府潤寰黃時雨
  • 明惠州府推官木公程 鐸
  • 明惠州府同知署縣事摶南丘一鵬
  • 明河源縣知縣東瀛林大黼
  • 明河源縣知縣思閒周 炳
  • 明河源縣知縣龍舒李生文

祝曰:於赫三公,繡斧英風。築城捍患,不世之功。功在民心,非石可礱。克享明祀,配誰與同。惟郡大夫,有漢吏風。三令翹翹,道善並崇。茲届仲春秋,報祭侐宮。黍稷牲醴,必潔必豊。神乎神乎,洋洋感通。

  • 報德祠在縣治西街。
  • 明河源縣知縣鳴南吳一奇
  • 明河源縣知縣八石傅履禮

祝曰:於惟二公,豈弟君子。安養生息,父母孔邇。澤濡如河,心淸似水。我黍旣馨,我酒旣旨。祀舉仲春秋,禮所由起。神乎鑒之,永錫我祉。

  • 尊德祠在縣治後街。
  • 明貢士贈雲南左布政使平崖李學顏
  • 明進士雲南廵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斗野李 燾

祝曰:公恢復古城,奠我桑梓,作興人文,譽髦蔚起。功德在人,敢忘所自。茲届仲春秋,謹潔牲醴庶饈,袛薦歲事。

坊表[编辑]

  • 𧰼宿坊進士古成之立。
  • 仁壽坊马九霄爲𦒿民曹君選立。
  • 接桂坊陳奎立。
  • 肇科坊陳奎立。
  • 登雲坊丘穀立。
  • 攀桂坊劉先立。
  • 五馬坊劉康立。
  • 青雲坊陳駿立。
  • 榮桂坊馬𩦸立。
  • 晝錦坊陳駿立。
  • 登秀坊鄒愉立。
  • 奪錦坊黃冕立。
  • 攀龍坊陳奎立。
  • 特秀坊馬昇立,在北門外隔塘,以是科聯捷獨一人,故名。
  • 叢桂坊崔昌周顯丘穀劉先吳樞曾賓楊賢張惠胡璉馬𩦸立。
  • 光岳發祥坊蕭顯立。
  • 亞魁坊謝宜申江祖雒立。
  • 喬梓聯芳坊陳珪陳希文父子立。
  • 世科坊陳希文立。
  • 秋鶚横霄坊李時新立。
  • 進士坊李燾立。
  • 天中世顯坊李珖立,在新城北門內正街。
  • 具慶重褒坊李燾學顏、母馬氏立。
  • 孝子里馬叔康立,在新城北門內正街。
  • 還金里林應辅立,在新城南門內。
  • 百歲坊丘氏立,在仁里巷
  • 栢節坊爲節婦鄒氏立。

國朝

  • 科第坊鄺奕垣立,在中郭義和坊
  • 旌表坊爲節婦尹氏立,在覲北街

卷三[编辑]

貢賦[编辑]

戸口[编辑]

[编辑]

以前無攷

[编辑]

戸三千五百三十,口一萬三千五百四十。

[编辑]

洪武二十四年,戸一千一百九十五,口五千六百二十八。

永樂十年,戸一千三百三十,口五千三百七十八。

嘉靖元年,戸一千四百五十六,口七千九百七十。

嘉靖二十一年,戸一千六百四十,口六千一百八十九。

嘉靖三十一年,戸一千七百九十七,口六千四百二十。

嘉靖四十一年,戸一千九百八十五,口六千六百七十四。

隆慶六年,戸一千五百三十一,口五千二百。

萬曆十年,戸二千四百八十三,口六千四百二十。

萬曆二十八年,戸二千七百四十七,口七千零六十五。

崇禎年間,戸口同。以上俱出通志。

國朝[编辑]

順治十四年,二千九百四十四丁,實在食鹽課銀二千六百八十一口。

康熙元年十一年丁口同。

按《全書》開載,「原額男婦伍千八百二十二丁口」,內除割附連平州男婦四百九十三丁口,又除撥補和平縣男婦四百九十九丁口,尚存男婦四千八百三十丁口。又收博羅縣撥來男婦七百九十五丁口。本縣實共男婦五千六百二十五丁口,內:

男子原額成丁二千九百二十二丁,內除優免人丁本身全免丁四百六十六丁外,實全編二千四百五十六丁,內除割附連平州二百七十八丁,內優免全免本身丁一十七丁,實全編二百六十一丁;又除割補和平縣二百六十一丁,內優免全免本身丁二十八丁,實全編二百三十三丁。尚存丁二千三百八十三丁,內除員役優免、本身全免丁四百二十一丁外實全編一千九百六十二丁毎丁派差壯均平兵餉銀六錢零四釐四毫八絲一忽,共銀一千一百八十五兩九錢九分二釐二毫。又收博羅縣撥來人丁五百六十一丁,內除員役優免本身丁四十二丁毎丁派鹽鈔銀一分六釐三毫三絲三忽,該銀六錢八分六釐。實全編五百一十九丁毎丁派差壯兵餉銀二錢二分九釐二毫二絲二忽,該銀一百一十八兩九錢六分六釐二毫。又派鹽鈔該銀八兩四錢七分六釐九毫。

婦女原額二千九百口,內除割附連平州二百一十五口,又除割補和平縣二百三十八口。實存二千四百四十七口。又收博羅縣撥來婦女二百三十四口。

男婦五千八百二十二丁口。內除割附連平州四百九十三丁口,又除割補和平縣四百九十九丁口。實存四千八百三十丁口毎丁口派鹽鈔銀一分四釐一毫零三忽,該銀六十八兩一錢一分七釐四毫。又收博羅縣撥來婦女二百三十四口:毎口派鹽鈔銀一分六釐三毫三絲三忽,該銀三兩八錢二分一釐九毫。

本縣丁口除割附連平州和平縣外,上八啚實人丁二千三百八十三丁。

實在食鹽課銀二千四百四十七口。

又收博羅縣割來長平二六兩啚實人丁五百六十一丁。

實在食鹽課銀二百三十四口。

男婦通共二千九百四十四丁。

實在食鹽課銀二千六百八十一口。

田畝[编辑]

[编辑]

以前無攷

[编辑]

洪武二十四年,田地山塘共三千一百二十三頃一十畝七分二釐四毫二絲,歲徵夏稅麥一石九斗零四合六勺,秋糧米九千六百零二石六斗二升三合八勺一抄。

永樂十年,田地山塘共一千零七十七頃三十三畝四釐一毫,渡一所,歲徵夏稅麥四石四斗二升九合八勺,渡租米一石五斗,秋糧米二千五百六十八石七斗五升七合二勺。

嘉靖元年,田地山塘共三千四百一十一頃一十二畝九分一釐四毫,歲徵夏稅麥四石一斗四升一合四勺三抄,秋糧米七千七百五十三石八斗二升零七勺。

嘉靖十一年,田地山塘共三千四百一十一頃一十二畝九分三釐三毫七絲,歲徵夏稅麥四石一斗四升一合四勺,秋糧米七千七百五十三石八斗二升零七勺。

嘉靖二十一年,田地山塘共三千四百一十九頃四十七畝四分,歲徵夏稅米四石六斗八升七合,秋糧米七千七百七十一石一斗九升五合。

嘉靖三十一年,田地山塘共三千四百一十二頃九十六畝二分八釐一毫二絲,歳徵糧稅米七千八百四十四石七斗一升三合七勺。

嘉靖四十一年,田地山塘共三千四百一十二頃九十六畝二分八釐一毫,歳徵糧稅米七千八百四十四石七斗一升三合六勺九抄。

隆慶六年,田地山塘共二千七百頃零一十五畝八分一釐,歳徵糧稅米六千零二十八石四斗八升二合。

萬曆十年,田地山塘共二千七百八十五頃五十七畝二分七釐五毫,歳徵糧稅米五千九百六十一石一斗二升五合七勺。

萬曆二十八年,官民僧道竈田地山塘海港渡埠共二千七百八十四頃四十四畝五分四釐,歲徵夏稅農桑共米五千九百六十石零六斗八升三合八勺。

崇禎五年,官民田地山塘共二千七百八十四頃四十四畝五分零三毫三絲八忽三微。歲徵秋糧、夏稅、農猺山米,共五千九百六十石六斗八分三合八勺。

國朝[编辑]

順治十四年,《全書》开載田地山塘共二千七百六十二頃八十四畝六分三釐九毫七絲,歲徵夏稅、農桑米二十二石五斗零一合二勺,秋糧米四千八百五十石九斗一升二合一勺。

康熈元年,官民田地山塘共二千七百六十二頃八十四畝六分三釐九毫七絲,歲徵夏稅、農桑魚課米六千二百五十一石六斗七升四合三勺。

康熈十一年與元年同。

則例[编辑]

凡田一頃,以五分爲官,以九十九畝五分爲民。官一畝派米一斗一升,民一畝派米一升二合九勺。頃則官米五升五合,民米一石二斗八升三合五勺。無論官民米,毎斗皆耗七合,惟河源俱二升,則毎畝科正耗米二升一合四勺。有正賦曰稅糧。

一官民田地山塘,原額二千七百八十五頃三十六畝六分二釐六毫。內除割附連平州稅二百六十一頃八十六畝九分一釐五毫五絲,又除撥補和平縣稅二百四十七頃九十四畝三分九釐九毫八絲。

尚存稅一千二百七十五頃五十五畝三分一釐零七絲。又收博羅縣撥來官學民僧田塘并告承民田地塘稅四百八十七頃二十九畝三分二釐九毫。本縣共實在官民田塘地并告承民田地塘稅二千七百六十二頃八十四畝六分三釐九毫七絲,起科各有則例,另列在後。

田原額二千七百七十三頃一十七畝五分四釐二毫。

官田原額三十九頃七十二畝四分一釐五毫。內除割附連平州官田六十畝零二分七釐六毫九絲,又除撥和平縣官田一頃九十七畝三分六釐二毫七絲。尚存官田三十七頃一十四畝七分七釐五毫四絲,通縣同則毎畝科官正耗米二升一合四勺,積四十六畝七分二釐九毫,爲糧一石,該官正耗米七十九石四斗九升六合二勺。又收博羅縣撥來官學田二頃五十九畝一分二釐二毫。

田有四則:

  • 上則學田四分九釐三毫,毎分科官學正耗米八合五勺六抄,該米四升二合二勺。
  • 中一則學田一畝二分八釐二毫,毎畝科官學正耗米八升四合五勺三抄,該米一斗零八合四勺。
  • 中二則學田一頃一十畝八分三釐五毫,毎畝科官學正耗米八升零四勺八抄五撮四圭,該米八石九斗二升零六勺。
  • 下則學田一頃四十六畝五分一釐二毫,毎畝科官學正耗米七升九合八勺三抄六撮九圭八粟,該米一十一石六斗九升七合一勺。

民田原額二千七百三十三頃四十五畝一分二釐七毫。內除割附連平州田二百五十九頃八十四畝八分一釐二毫五絲,又除撥和平縣田二百四十四頃四十七畝二分八釐七毫七絲。尚存民田二千二百二十九頃一十三畝零二釐六毫八絲,通縣同則,毎畝科民正耗米二升一合四勺,積四十六畝七分二釐九毫,爲糧一石,該米四千七百七十石零三斗三升八合八勺。又收博羅縣撥來民田四百六十三頃一十一畝五分五釐五毫。

田有三則:

  • 上則民田三十九頃八十一畝七分零三毫,毎畝該派官米三合零五抄四撮六圭,該官米一十二石一斗六升二合五勺,毎畝又科民正耗米二升一合四勺,該民米八十五石二斗零八合四勺。
  • 中則民田五十五頃四十三畝七分四釐二毫,毎畝帶派官米二合九勺零一撮九圭,該官米一十六石零八升七合三勺,毎畝又科民正耗米二升零三勺三抄,該民米一百一十二石七斗零四合三勺。
  • 下則民田三百六十七頃八十六畝一分一釐,毎畝帶派官米二合六勺七抄四撮三圭一粟,該官米九十八石三斗七升七合四勺,毎畝又科民正耗米一升八合七勺三抄五撮九圭,該民米六百八十九石二斗二升零八勺。又收博羅縣撥來僧田三十畝零二分六釐七毫。

僧田有三則:

  • 上則僧田一畝六分三釐,毎畝科僧正耗米五升三合五勺,該僧米八升七合二勺。
  • 中三則僧田二十二畝七分四釐八毫,毎畝科僧正耗米三升六合五勺九抄四撮,該米八斗三升二合四勺。
  • 下則僧田五畝八分八釐九毫,毎畝科僧正耗米二升六合七勺五抄,该米一斗五升七合五勺。

地原額一十頃零四畝二分零五毫內除割附連平州地一頃一十二畝零四釐三毫一絲,又除撥補和平縣地八十九畝七分七釐三毫四絲。尚存地八頃零二畝三分八釐八毫五絲,通縣同則,毎畝科農桑米二升一合四勺,積四十六畝七分二釐九毫,爲糧一石,該米一十七石一斗七升一合一勺。

塘原額二頃一十四畝八分七釐九毫內除割附連平州塘二十九畝七分八釐三毫,又除撥和平縣塘五十九畝九分七釐六毫。尚存塘一頃二十五畝一分二釐,通縣同则毎畝科夏稅正耗米二升一合四勺,積四十六畝七分二釐九毫,爲糧一石,該米二石六斗七升七合五勺。又收博羅縣撥來塘一十七頃二十三畝零九釐七毫。

塘有四則:

  • 中一則官塘六畝七分一釐四毫,毎畝科官學正耗米三斗三升六合五勺一抄五撮,該官米二石二斗五升九合四勺。
  • 上則民塘一頃三十八畝二分一釐一毫,毎畝帶派官米七合六勺三抄六撮五圭,該官米一石零五升五合四勺,毎畝又科民正耗米五升三合五勺,該民米七石三斗九升四合三勺。
  • 中則民塘一頃一十四畝九分一釐七毫,毎畝帶派官米五合三勺四抄五撮五圭,該官米六斗一升四合三勺,毎畝又科民正耗米三升七合四勺五抄,該民米四石三斗零三合七勺。
  • 下則民塘一十四頃六十三畝二分五釐五毫,毎畝帶派官米三合八勺七抄九撮三圭,該官米五石六斗七升六合四勺,毎畝又科民正耗米二升七合一勺七抄八撮,該民米三十九石七斗六升八合三勺。

又新收博羅縣撥來告承民田地塘稅四頃零五畝二分八釐八毫,內田地稅三項七十畝零三分九釐二毫。

田地有三則:

  • 上則民田地二頃三十七畝二分八釐八毫,毎畝帶派官米三合零五抄四撮六圭,該官米七斗二升四合八勺,毎畝又科民正耗米二升一合四勺,該民米五石零七升八合。
  • 中則民田地一十一畝,毎畝帶派官米二合九勺零一撮九圭,該官米三升一合九勺,毎畝又科民正耗米二升零三勺三抄,該民米二斗二升三合六勺。
  • 下則民田地一頃二十二畝一分零四毫,毎畝帶派官米二合六勺七抄四撮三圭一粟,該官米三斗二升六合六勺,毎畝又科民正耗米一升八合七勺三抄五撮九圭,該民米二石二斗八升七合七勺。內塘稅三十四畝八分九釐六毫。

塘有二則:

  • 上則塘二十六畝八分七釐三毫,毎畝帶派官米七合六勺三抄六撮五圭,該官米二斗零五合二勺,毎畝又科民正耗米五升三合五勺,該民米一石四斗三升七合七勺。
  • 下則塘八畝零二釐三毫,毎畝加派官米三合八勺七抄九撮三圭,該官米三升一合一勺,毎畝又科民正耗米二升七合一勺七抄八撮,該民米二斗一升八合。

以上田地塘共派官米,內除割附連平州及撥補和平縣外,尚存米七十九石四斗九升六合二勺,毎石派糧料銀二錢九分七釐三毫八絲,該銀二十三兩六錢四分零六毫。又收博羅縣撥來官學米一百五十八石三斗二升零六勺,毎石派糧料銀二錢六分四釐一毫九絲五忽,該銀四十一兩八錢二分七釐五毫,俱不派四差。

  • 民米內除割附連平州及撥補和平縣外,尚存米四千七百七十石零三斗三升八合八勺,毎石派糧料銀五錢七分四釐五毫五絲九忽,該銀二千七百四十兩零八錢四分一釐一毫。又派兵四差兵餉銀八錢八分一釐六毫五絲一忽,該銀四千二百零五兩七錢七分三釐九毫。毎石總派糧料四差,兵餉銀一兩四錢五分六釐二毫一絲,共銀六千九百四十六兩六錢一分五釐。內除官紳、舉貢、監生、員吏承優免米六百一十四石五斗,例免三差銀四百四十兩零四錢九分五釐,又淮丁免米一百一十五石七斗,例免差壯銀五十六兩八錢三分九釐三毫不編外,實編銀六千四百四十九兩二錢八分五釐二毫。又收博羅縣撥來民米九百四十七石八斗四升四合八勺,毎石派糧料銀五錢五分八釐零六絲二忽,該銀五百二十八兩九錢五分六釐一毫。又派四差兵餉銀四錢八分三釐七毫三絲四忽,該銀四百五十八兩五錢零四釐七毫。毎石總派糧料四差兵餉銀一兩零四分一釐七毫九絲六忽,共銀九百八十七兩四錢六分零八毫。內除官紳、舉貢、監生、員吏承優免米三十石零四斗四升八合七勺,例免四差銀一十二兩零七分六釐二毫不編外,尚實編銀九百七十五兩三錢八分四釐六毫。
  • 農桑米內除割附連平州及撥補和平縣外,尚米一十七石一斗七升一合一勺。毎石派倉糧銀五錢四分,該銀九兩二錢七分二釐四毫。又收博羅縣撥來農桑米九斗七升零一勺,該縣全失額。原議于官學民僧實米內通融派足,毎斗派倉糧銀五分四釐,該銀五錢二分三釐九毫。
  • 夏稅米內除割附連平州及撥補和平縣外,尚米二石六斗七升七合五勺。毎石派倉糧銀五錢四分,該銀一兩四錢四五釐八毫。又收博羅縣撥來夏稅米一石六斗八升二合五勺,該縣全失額,原議于官學民僧實米內通融派足,毎石派倉糧銀五錢四分,該銀九錢零八釐五毫。又收博羅縣撥來僧米一百零七升七合一勺,毎石派糧料銀五錢五分八釐零六絲二忽,該銀六錢零一釐一毫。又派四差兵餉銀二錢四分一釐八毫六絲七忽,該銀二錢六分零五毫。毎石總派糧料四差兵餉銀七錢九分九釐九毫二絲九忽,共銀八錢六分一釐六毫。
  • 河泊所額徵魚課米二百三十六石四斗二升五合,毎石派銀三錢一分五釐,該銀七十四兩四錢七分三釐九毫。又收博羅縣撥來魚課虛米三十五石六斗七升零六勺,該縣原議于條鞭銀帶派徵抵。
  • 又一項地畝餉銀以通縣原額田地塘稅派徵內除割附連平州及割補和平縣外,尚存稅二千二百七十五頃五十五畝三分一釐零七絲,又收博羅縣撥來稅四百八十七頃二十九畝三分二釐九毫,共實稅二千七百六十二頃八十四畝六分三釐九毫七絲,照萬曆四十八年例,毎畝派銀七釐零三絲八微三纖一沙。

該餉銀一千九百四十二兩五錢一分零六毫,水腳銀二十九兩一錢三分七釐七毫。

總計通縣官、民、農、桑、夏稅、魚課米內,除割附連平州及撥補和平縣外,尚存米五千一百零六石一斗零八合六勺,連丁口實編銀七千八百一十二兩二錢二分七釐五毫。又蛋民辦納魚油料銀二兩二錢九分七釐五毫。又收博羅縣撥來官、學、民、僧、農、桑、魚課米一千一百四十五石五斗六升五合七勺,連男婦丁口共編銀一千一百五十一兩四錢五分七釐一毫。毎兩帶派魚課、茶課課程銀一分一釐零八忽五微,該銀一十二兩六錢四分八釐七毫。通前總共官、學、民、僧、農、夏魚課米六千二百五十一石六斗七升四合三勺,連男婦丁口共編派一條鞭銀八千九百七十八兩六錢三分零九毫。又本縣并收博羅縣割來地畝餉連水腳銀一千九百七十一兩六錢四分八釐三毫,總共銀一萬零九百五十兩零二錢七分九釐三毫。項欵開後。

一起運并留𠑽兵餉、軍器原額銀三千四百三十七兩四錢三分六釐一毫,又地畝餉并驛傳節裁銀二千六百七十五兩七錢九分三釐八毫五絲,共銀六千百一十三兩二錢二分九釐九毫五絲。

折色起運[编辑]
  • 戸部項下
  • 京庫銀四百零九兩六錢四分六釐八毫。毎兩帶徵滴珠銀一分,水腳銀二分,該銀一十二兩二錢八分九釐四毫。滴珠銀傾入錠內起解,水腳銀給官役解運盤纏。
  • 鋪墊料銀三十三兩一錢五分一釐七毫。
  • 均一料銀二百一十兩零八錢一分零一毫。
  • 地畝餉銀一千九百四十二兩五錢一分零六毫,水腳銀二十九兩一錢三分七釐七毫,水腳銀合官役解運盤纏。
  • 兵部項下
  • 驛傳節裁銀七百零四兩一錢四分五釐五毫五絲。
  • 工部項下
  • 四司料銀一百三十六兩八錢五分五釐四毫。
  • 竹木翠毛等料銀六兩八錢二分六釐。
  • 魚油料并水腳共銀二兩五錢八分九釐三毫。遇閏加銀二錢一分四釐九毫。

以上八項徵解布政司彚解赴部。

  • 留備軍器
  • 軍器料銀二十兩零五錢九分五釐三毫,解布政司貯支修整軍器。
  • 留𠑽兵餉
  • 解司備用兵餉米銀七百零五兩一錢五分一釐四毫。
  • 本府受納倉米銀二百五十九兩一錢五分三釐二毫。
  • 海豐縣際留倉米銀一千零一十七兩五錢二分六釐三毫。
  • 海豐縣常盈倉米銀一百七十六兩八錢六分二釐八毫。
  • 本縣際留倉米銀一百五十八兩一錢八分五釐七毫。
  • 本縣庫閒月折色米銀二十八兩三錢三分三釐九毫。
  • 本縣儒學倉米銀一百六十九兩一錢七分一釐。
  • 原總兵廩糧今改𠑽兵餉銀二兩一錢六分五釐九毫。遇閏加銀一錢五分四釐。
  • 魚課米銀七十四兩四錢七分三釐九毫,原係蛋民辦納。
  • 又收博羅縣撥來魚課米銀九兩零七分八釐九毫。遇閏加銀七錢五分六釐四毫。
  • 又收博羅縣撥來茶課課程銀三兩五錢六分九釐八毫。遇閏加銀一錢一分零一毫。

以上十一項留𠑽兵餉共銀二千六百零三兩六錢七分二釐一毫。遇閏加銀一兩零二分零五毫。

存留備支[编辑]

徭差、民壯、鹽鈔、驛傳、均平、兵餉,共銀五千五百四十一兩一錢九分四釐八毫,內除驛傳節裁銀七百零四兩一錢四分五釐五毫五絲,列在起運項下,解部𠑽餉。尚銀四千八百三十七兩零四分九釐二毫五絲。

  • 徭差銀一千六百一十六兩四錢八分三釐二毫。遇閏加銀六十六兩七錢七分九釐四毫。
  • 民壯銀千六百七十兩零二錢零六釐一毫。遇閏加銀八十二兩三錢九分四釐八毫。
  • 戸口鹽鈔銀八十一兩零二釐二毫。遇閏加銀六兩七錢五分八釐三毫。

三項共銀三千三百六十七兩七錢九分一釐五毫。遇閏加銀六兩七錢五分八釐三毫。

布政司解戸水腳𠑽餉銀七十四兩九錢八分三釐八毫解□布政司備支。

  • 本縣知縣俸銀二十七兩四錢九分。遇閏加銀二兩二錢九分零八毫。
  • 薪銀三十六兩。遇閏加銀三兩,奉文裁扣一十八兩四錢九分。
  • 心紅紙張油燭銀三十兩。遇閏加銀二兩五錢,奉□文裁扣十兩。
  • 修宅家伙銀二十兩,于順治九年四月會議,全裁,解□部。
  • 迎送□上司傘扇銀一十兩奉文全裁。
  • 吏書十二名毎名歲支工食銀一十兩八錢,共銀一百二十九兩六錢。于順治九年四月會議,毎名月給銀五錢,歲共給銀七十二兩,裁扣五十七兩六錢,解□部。遇閏加銀一十兩八錢,照前會議,毎名給銀五錢,共銀六兩,裁扣銀四兩八錢,解□部。續奉文全裁。
  • 門子二名毎名歲支工食銀七兩二錢,共銀一十四兩四錢,于順治九年四月會議毎名月給銀五錢,歲共給銀一十二兩。裁扣銀二兩四錢,解□部。遇閏加銀一兩二錢,照前會議毎名給銀五錢,共銀一兩,裁扣銀二錢,解□部。
  • 皂𨽻一十六名毎名歲支工食銀七兩二錢,共銀一百一十五兩二錢,于順治九年四月會議,毎名月給銀五錢,歲共給銀九十六兩,裁扣銀一十九兩二錢,解□部。遇閏加銀九兩六錢,照前會議毎名[1]給銀五錢,共銀八兩,裁扣銀一兩六錢,解□部。
  • 馬快八名毎名歲支工食草料銀一十八兩,共銀一百四十四兩,于順治九年四月會議,毎月給工食銀一百三十四兩四錢[2],裁扣銀九兩六錢,解□部。遇閏加銀一十二兩,照前會議毎名給工食銀五錢,草價銀九錢,共銀一十一兩二錢,裁扣銀八錢,解部。
  • 民壯五十名毎名歲支工食銀七兩二錢,共銀三百六十兩,于順治九年四月會議,毎名月給銀五錢,歲共給銀三百兩,裁扣銀六十兩,解□部。遇閏加銀三十兩,照前會議毎名給銀五錢,共銀二十五兩,裁扣銀五兩,解□部。
  • 燈夫四名毎名歲支工食銀七兩二錢,共銀二十八兩八錢,于順治九年四月會議,毎名月給銀五錢,歲共給銀二十四兩,裁扣銀四兩八錢,解□部。遇閏加銀二兩四錢,照前會議毎名給銀五錢,歲共給銀二兩,裁扣四錢,解□部。
  • 看監禁卒八名毎名歲支工食銀七兩二錢,共銀五十七兩六錢,于順治九年四月會議,毎名月給銀五錢,歲共給銀四十八兩,裁扣銀九兩六錢,解□部。遇閏加銀四兩八錢,照前會議毎名給銀五錢,歲共給銀四兩,裁扣銀八錢,解□部。
  • 轎傘扇夫七名毎名歲支工食銀七兩二錢,共銀五十兩零四錢,于順治九年四月會議,毎名月給銀五錢,歲共給銀四十二兩,裁扣銀八兩四錢,解□部。遇閏加銀四兩二錢,照前會議毎名給銀五錢,歲共給銀三兩五錢,裁扣銀七錢,解□部。
  • 庫書一名歲支工食銀一十二兩,于順治九年四月會議,月給銀五錢,歲共給銀六兩,裁扣銀六兩,解□部。遇閏加銀一兩,照前會議止給銀五錢,裁扣銀五錢,解□部。
  • 倉書一名歲支工食銀一十二兩,于順治九年四月會議,月給銀五錢,歲共給銀六兩,裁扣銀六兩,解□部。遇閏加銀一兩,照前會議止給銀五錢,裁扣銀五錢,解□部,續奉文全裁。
  • 庫子四名毎名歲支工食銀七兩二錢,共銀二十八兩八錢,于順治九年四月會議,毎名月給銀五錢,歲共給銀二十四兩,裁扣銀四兩八錢,解□部。遇閏加銀二兩四錢,照前會議毎名給銀五錢,歲共給銀二兩,裁扣銀四錢,解□部。
  • 斗級四名毎名歲支工食銀七兩二錢,共銀二十八兩八錢,于順治九年四月會議,毎名月給銀五錢,歲共給銀二十四兩,裁扣銀四兩八錢,解□部。遇閏加銀二兩四錢,照前會議毎名給銀五錢,歲共給銀二兩,裁扣銀四錢,解□部。
  • 修理倉監刑具銀二十兩。
  • 典史俸銀一十九兩五錢九分。遇閏加銀一兩六錢二分六釐四毫。
  • 薪銀一十二兩。遇閏加銀一兩。
  • 書辦一名歲支工食銀七兩二錢,于順治九年四月會議,月給銀五錢,歲共給銀六兩,裁扣銀一兩二錢,解□部。遇閏加銀六錢,照前會議止給銀五錢,裁扣銀一錢,解部,續奉文全裁。
  • 門子一名歲支工食銀七兩二錢,于順治九年四月會議,月給銀五錢,歲共給銀六兩,裁扣銀一兩二錢,解□部。遇閏加銀六錢,照前會議止給銀五錢,裁扣銀一錢,解部。
  • 皂𨽻四名毎名歲支工食銀七兩二錢,共銀二十八兩八錢,于順治九年四月會議,毎名月給銀五錢,歲共給銀二十四兩,裁扣銀四兩八錢,解□部。遇閏加銀二兩四錢,照前會議毎名給銀五錢,共銀二兩,扣銀四錢,解□部。
  • 馬夫一名歲支工食銀七兩二錢,于順治九年四月會議,月給銀五錢,歲共給銀六兩,裁扣銀一兩二錢,解□部。遇閏加銀六錢,照前會議止給銀五錢,裁扣銀一錢,解部。
  • 本縣儒學敎諭訓導共俸銀一十九兩五錢二分。遇閏加銀一兩六錢二分六釐六毫。
  • 薪銀一十二兩。遇閏加銀一兩。
  • 齋夫三名毎名歲支工食銀一十二兩,共銀三十六兩,遇閏加銀三兩。
  • 書辦一名歲支工食銀七兩二錢,遇閏加銀六錢,奉□文全裁。
  • 門子二名毎名歲支工食銀七兩二錢,共銀一十四兩四錢,遇閏加銀一兩二錢。
  • 膳夫二名毎名歲支工食銀一十三兩三錢三分三釐三毫四絲,係廩生支領。
  • 敎官喂馬草料銀共二十四兩,毎員一十二兩。奉□文全裁。
  • 藍口埠巡檢司巡檢俸銀一十九兩五錢二分。遇閏加銀一兩六錢二分六釐六毫。
  • 薪銀一十二兩。遇閏加銀一兩。
  • 書辦一名歲支工食銀七兩二錢,于順治九年四月會議,月給銀五錢,歲共給銀六兩,裁扣銀一兩二錢,解□部。遇閏加銀六錢,照前會議止給銀五錢,裁扣銀一錢,解部。續奉文全裁。
  • 皂𨽻二名毎名歲支工食銀七兩二錢,共銀一十四兩四錢,于順治九年四月會議,毎名月給銀五錢,歲共給銀一十二兩,裁扣銀二兩四錢,解□部。遇閏加銀一兩二錢,照前會議毎名給銀五錢,共給銀一兩,裁扣銀二錢,解□部。
  • 寳江驛驛丞俸銀一十九兩五錢二分。遇閏加銀一兩六錢二分六釐六毫。
  • 薪銀一十二兩。遇閏加銀一兩。
  • 書辦一名歲支工食銀七兩二錢,于順治九年四月會議,月給銀五錢,歲共給銀六兩,裁扣銀一兩二錢,解□部。遇閏加銀六錢,照前會議止給銀五錢,裁扣銀一錢,解部。續奉文全裁。
  • 皂𨽻二名毎名歲支工食銀七兩二錢,共銀一十四兩四錢,于順治九年四月會議,毎名月給銀五錢,歲共給銀一十二兩,裁扣銀二兩四錢,解□部。遇閏加銀一兩二錢,照前會議毎名給銀五錢,共給銀一兩,裁扣銀二錢,解□部。
  • 義合驛驛丞俸銀一十九兩五錢二分。遇閏加銀一兩六錢二分六釐六毫。
  • 薪銀一十二兩。遇閏加銀一兩。
  • 書辦一名歲支工食銀七兩二錢,于順治九年四月會議,月給銀五錢,歲共給銀六兩,裁扣銀一兩二錢,解□部。遇閏加銀六錢,照前會議止給銀五錢,裁扣銀一錢,解部。續奉文全裁。
  • 皂𨽻二名毎名歲支工食銀七兩二錢,共銀一十四兩四錢,于順治九年四月會議,毎名月給銀五錢,歲共給銀一十二兩,裁扣銀二兩四錢,解□部。遇閏加銀一兩二錢,照前會議毎名給銀五錢,共銀一兩,裁扣銀二錢,解□部。
  • 本縣儒學廩生二十名毎名歲支廩糧銀七兩二錢,共銀一百四十四兩,今奉□文復囘三分之一,共銀四十八兩。
  • 會試舉人水腳銀三十二兩六錢二分。
  • 舖舍一十四處舖兵三十七名毎名歲支工食銀六兩,共銀二百二十二兩,遇閏加銀一十八兩五錢。

以上俱留縣備支。

通共留支經費二千一百一十二兩三錢二分,遇閏加銀一百五十五兩一錢四分一釐一毫,內少銀二十三兩二錢零八釐六毫在于各役曠少銀內融支。

布政司解戸水腳銀七十四兩九錢八分三釐八毫。

又會議裁扣𠑽餉銀三百零八兩,遇閏加銀二十四兩。

差壯鹽鈔餘剰銀八百七十二兩四錢八分七釐七毫,留支經制官兵糧食用。

驛傳銀三百五十兩零八錢五分六釐九毫五絲,遇閏加銀三兩七錢二分八釐六毫。

  • 寳江驛支應銀一百二十四兩二錢六分八釐。
  • 義合驛支應銀一百零一兩九錢八分九釐七毫。
  • 藍口驛支應銀一百零二兩零二分八釐。
  • 協助雷鄕驛支應銀八兩九錢一分五釐二毫。
  • 議增寳江義合二驛驛丞添僱夫馬銀一十三兩六錢五分六釐零五絲,遇閏加銀三兩七錢二分八釐六毫。

均平銀七百三十九兩六錢四分七釐九毫內。

歲辦[编辑]
  • 萬壽節拜牌習儀毎年香燭銀五錢。
  • 先師春秋二祭品物銀三十九兩六錢。
  • 啟聖名宦鄕賢二祭銀一十六兩三錢六分。
  • 山川𭐀二祭銀一十六兩一錢四分。
  • 社稷𭐀二祭銀一十二兩三錢六分。
  • 無祀鬼神三祭銀一十七兩一錢六分。
  • 曆日銀二兩五錢五分五釐,解布政司支造曆書用。
  • 門神桃符銀毎年銀八錢,奉□文全裁。
  • 迎春土牛、芒神、春花、春鞭、祈雨、祈晴、日食、月食、謝雷祭品等項共銀三兩五錢。
  • 鄕飲、酒禮二項共銀一十一兩,裁去五兩五錢。
  • 本縣朔望行香合用香燭、講書、給賞、紙筆銀肆兩順治九年四月會議,全裁,解□部。
  • 夫船銀一百二十八兩,奉□文全裁。
  • 本縣夫頭銀一十四兩四錢,奉□文全裁。
  • 荅應上司經臨併縣官公出夫馬,共加馬三匹,夫三名馬毎匹價銀三兩,夫毎名工食草料銀七兩二錢,共銀三十兩零六錢,奉文全裁。
  • 孤老口糧柴布銀二十二兩四錢四分。
額辦[编辑]
  • 察院按臨合用心紅、紙剳、油燭、柴炭、門廚、皂𨽻、米菜,毎年派銀二兩四錢四分。
  • 察院考觀風生員合用卷餅、給賞、花紅,毎年派銀四兩。
  • 察院閱操合用犒賞、花紅等項,毎年派銀二兩。
  • 恤刑按臨合用心紅、紙剳、油燭、柴炭、門廚、皂𨽻、米菜,毎年派銀八錢八分二釐。此項照舊額編徵,如未奉,按臨扣,解𠑽餉。
  • 朝覲官員酒席、造冊、𥿄剳、工墨、綾䌇等項,毎年派銀九兩三錢四分,扣𠑽兵餉。
  • 本府官吏朝覲盤纏毎年派銀四兩四錢三分零二毫,扣𠑽兵餉。
  • 本縣官吏朝覲盤纏毎年派銀三十二兩六錢六分六釐七毫,扣𠑽兵餉。
  • 迎宴新舉人合用旗扁、花紅、酒席,毎年連解府共派銀三兩五錢。
  • 起送會試舉人盤纏、花紅、酒席,毎年連解府共派銀五兩五錢。
  • 縣學歲貢生盤纏、酒席,毎年派銀三十五兩。
  • 科舉生員花紅、盤纏,毎年派銀一十兩,裁扣𠑽餉。
  • 歲考生員、童生入學合用果餅銀三兩,裁扣𠑽餉。
雜辦[编辑]

歲派銀一百七十兩六錢,留縣貯候。凡迎接詔赦香燭,知縣陞任,執事祭江、猪羊、卷箱、槓䌇、修補、各衙門什物,上司使客下程中火、造冊書手工食、買辦檢驗什物,總叅官員提兵經過,辦柴燭、小菜、木鐸、老人布帛,與一應合用未盡事宜,俱於前銀内動支。

以上留支銀五百九十八兩七錢七分三釐九毫。又會議裁扣朔望行香𠑽餉銀四兩,俱全𠑽兵餉。

均平餘剰銀一百三十六兩八錢七分四釐,留支新定經制官兵糧食用。

原議增缺餉,今改𠑽兵餉銀三百七十八兩七錢五分二釐九毫,留支經制官兵糧食用。以上存留各欵,原額銀四千八百三十七兩零四分九釐二毫五絲,閏銀一百五十九兩六錢六分一釐一毫。內支解戸水腳銀七十四兩九錢八分三釐八毫,各官經費、衙役工食、驛傳均平等銀三千零六十一兩九錢五分零八毫五絲,閏銀一百三十五兩六錢六分一釐一毫。又會議裁扣各役工食、修宅家伙、朔望行香,解□戸部𠑽餉銀三百一十二兩,閏銀二十四兩。

差壯鹽鈔均平餘剰并改充兵餉,共解部𠑽餉銀一千三百八十八兩一錢一分四釐六毫,留支經制官兵糧食用。

另一項陞科開墾田地稅米,原詳允補𠑽通縣賠糧,並無贏餘𠑽餉。

河源縣派徵則例[编辑]
  • 糧料
  • 官米毎石派銀二錢九分七釐三毫八絲。
  • 民米毎石派銀五錢七分四釐五毫五絲九忽。
  • 農桑夏稅米毎石派銀五錢四分。
  • 魚課米毎石派銀三錢一分五釐。
  • 四差
  • 民米無優免,毎石派徭差民壯驛傳均平兵餉銀八錢八分一釐六毫五絲一忽。
  • 民米有優免,毎石派均平兵餉銀一錢六分四釐八毫四絲五忽。
  • 准丁米,毎石派驛傳均平兵餉銀三錢九分零四毫二絲三忽。
  • 人丁無優免,毎丁派徭差民壯均平兵餉銀六錢零四釐四毫八絲一忽。
  • 人丁有優免,毎丁派均平兵餉銀一錢一分三釐二毫五絲三忽。
  • 男婦毎丁口派鹽鈔銀一分四釐一毫零三忽。
  • 無優免例
  • 官米一石實編銀二錢九分七釐三毫八絲。
  • 民米一石實編銀一兩四錢五分六釐二毫一絲。
  • 農桑夏稅米一石實編銀五錢四分。
  • 魚課米一石實編銀三錢一分五釐。
  • 人丁一丁實編銀六錢零四釐四毫八絲一忽。
  • 男婦毎丁口實編銀一分四釐一毫零三忽。
  • 有優免例
  • 免民米一石減編銀七錢一分六釐八毫零六忽。
  • 免准丁一石減編銀四錢九分一釐二毫二絲八忽。
  • 免人丁本身一丁全免編銀六錢零四釐四毫八絲一忽。
博羅縣割來派徵則例[编辑]
  • 糧料
  • 官學米毎石派銀貳錢六分四釐一毫九絲五忽。
  • 民僧米毎石派銀五錢五分八釐零六絲二忽。
  • 農夏米毎石派銀五錢四分。
  • 魚課茶課課程於條鞭內毎兩帶派銀一分一釐零八忽五微。
  • 四差
  • 民米無優免,毎石派徭差民壯驛傳均平兵餉銀四錢八分三釐七毫三絲四忽。
  • 僧米無優免,毎石派徭差民壯驛傳均平兵餉銀貳錢四分一釐八毫六絲七忽。
  • 民米有優免,毎石派均平兵餉銀八分七釐一毫三絲二忽。
  • 人丁無優免,毎丁派徭差民壯均平兵餉銀二錢二分九釐二毫二絲二忽。
  • 人丁有優免,毎丁派均平兵餉銀五分二釐九毫八絲四忽。
  • 男婦毎丁口派鹽鈔銀一分六釐三毫三絲三忽。
  • 無優免例
  • 官學米一石實編銀二錢六分四釐一毫九絲五忽。
  • 民米一石實編銀一兩零四分一釐七毫九絲六忽。
  • 僧道米一石實編銀七錢九分九釐九毫二絲九忽。
  • 農夏米一石實編銀五錢四分。
  • 人丁一丁實編銀二錢二分九釐二毫二絲二忽。
  • 男婦毎丁口實編銀一分六釐三毫三絲三忽。
  • 魚課茶課課程於條鞭內毎兩帶派銀一分一釐零八忽五微。
  • 有優免例
  • 免民米一石減編銀三錢九分六釐零二忽。
  • 免准丁一石減編銀三錢九分六釐六毫零二忽。毎丁以米四斗四升八合七勺折免一丁。
  • 免人丁本身一丁全免編銀二錢二分九釐二毫二絲二忽。

前件糧差銀,間有遇閏加編其四差丁糧。毎年優免,多寡不一,難以定額。今以萬曆四十八年會計糧差爲例,下年稍有增減,俱聽糧儲道毎年覈實,派單照派。

河源縣起科例[编辑]
  • 官田三十七頃一十四畝七分七釐五毫四絲,毎畝科官正耗米二升一合四勺,例派官糧料銀六釐三毫六絲四忽,該銀二十三兩六錢四分零八毫。
  • 民田二千二百二十九頃一十三畝零二釐六毫八絲,毎畝科民正耗米二升一合四勺,例派民糧料銀一分二釐二毫九絲五忽,四差銀一分八釐八毫六絲七忽,共糧差銀三分一釐一毫六絲二忽,該銀六千九百四十六兩四錢一分五釐七毫。
  • 地八頃零二畝三分八釐八毫五絲,毎畝科農米二升一合四勺,例派倉糧銀一分一釐五毫五絲六忽,該銀九兩二錢七分二釐四毫。
  • 塘一頃二十五畝一分二釐,毎畝科夏稅米二升一合四勺,例派倉糧銀一分一釐五毫五絲六忽,該銀一兩四錢四分五釐八毫。
博羅縣起科例[编辑]
  • 上則學田四分九釐三毫,毎分科官學正耗米八合五勺六抄,例派官糧料銀二釐二毫六絲一忽五微,該銀一分一釐一毫。
  • 中一則學田一畝二分八釐二毫,毎畝科官學正耗米八升四合五勺三抄,例派官糧料銀二分二釐三毫三絲二忽,該銀二分八釐六毫。
  • 中二則學田一頃一十畝零八分三釐五毫,毎畝科官學正耗米八升零四勺八抄五撮四圭,例派官糧料銀二分一釐二毫六絲四忽,該銀二兩三錢五分六釐八毫。
  • 下則學田一頃四十六畝五分一釐二毫,毎畝科官學正耗米七升九合八勺三抄六撮九圭八粟,例派官糧料銀二分一釐零九絲三忽,該銀三兩零九分三釐。
  • 上則民田并吿承民田地共四十二頃一十八畝九分九釐一毫,毎畝科民正耗米二升一合四勺,例派民糧料銀一分一釐九毫四絲三忽,四差兵餉銀一分零三毫五絲二忽,共民糧差銀二分一釐二毫九絲五忽,又帶派官米三合零五抄四撮六圭,例派官糧料銀、四差兵餉銀二分三釐一毫零二忽,該銀九十七兩四錢六分七釐一毫。
  • 中則民田并吿承民田地共五十五頃五十四畝七分四釐二毫,毎畝科民正耗米二升零三勺三抄,例派民糧料銀一分一釐三毫四絲五忽,四差銀九釐八毫三絲四忽,共民糧差銀二分一釐一毫七絲九忽,又帶派官米二合九勺零一九圭,例派官糧料銀七毫六絲七忽,計一畝,連官民糧料四差共銀二分一釐九毫四絲六忽,該銀一百二十一兩九錢零四釐三毫。
  • 下則民田并吿承民田地共三百六十九頃零八畝二分一釐四毫,毎畝科民正耗米一升八合七勺三抄五撮九圭,例派民糧料銀一分零四毫五絲六忽,四差銀九釐零六絲三忽,共民糧差銀一分九釐五毫一絲九忽,又帶派官米二合六勺七抄四撮三圭一粟,例派官糧料銀七毫零七忽,計一畝,連官民糧料四差共銀二分零二毫二絲六忽,該銀七百四十六兩五錢零五釐五毫。
  • 上則僧田一畝六分三釐,毎畝科僧正耗米五升三合五勺,例派民糧料銀二分九釐八毫五絲六忽,四差銀一分二釐九毫四絲,共民糧差銀四分二釐七毫九絲六忽,該銀六分九釐七毫。
  • 中三則僧田二十二畝七分四釐八毫,毎畝科僧正耗米三升六合五勺九抄四撮,例派民糧料銀二分零四毫二絲,四差銀八釐八毫五絲一忽,共糧差銀二分九釐二毫七絲一忽,該銀六錢六分五釐八毫。
  • 下則僧田五畝八分八釐九毫,毎畝科僧正耗米二升六合七勺五抄,例派民糧料銀一分四釐九毫二絲八忽,四差銀六釐四毫七絲,共糧差銀二分一釐三毫九絲八忽,該銀一錢二分六釐。
  • 中一則官塘六畝七分一釐四毫,毎畝科官學正耗米三斗三升六合五勺一抄五撮,例派官糧料銀八分八釐九毫零五忽,該銀五錢九分六釐九毫。
  • 上則民塘并吿承民塘一頃六十五畝八釐四毫,毎畝科民正耗米五升三合五勺,例派民糧料銀二分九釐八毫五絲六忽,四差銀二分五釐八毫七絲九忽,共民糧差銀五分五釐七毫三絲五忽,又帶派官米七合六勺三抄六撮五圭,例派官糧料銀二釐零一絲八忽,計一畝,連官民糧料四差共銀五分七釐七毫五絲三忽,該銀九兩五錢三分四釐一毫。
  • 中則民塘一頃一十四畝九分一釐七毫,毎畝科民正耗米三升七合四勺五抄,例派民糧料銀二分零八毫九絲九忽,四差銀一分八釐一毫一絲六忽,共民糧差銀三分九釐零一絲五忽,又帶派官米五合三勺四抄五撮五圭,例派官糧料銀一釐四毫一絲二忽,計一畝,連官民糧料四差共銀四分零四毫二絲七忽,該銀四兩六錢四分五釐七毫。
  • 下則民塘并吿承民塘一十四頃七十一畝二分七釐八毫,毎畝科民正耗米二升七合一勺七抄八撮,例派民糧料銀一分五釐一毫六絲七忽,四差銀一分三釐一毫四絲七忽,共民糧差銀二分八釐三毫一絲四忽,又帶派官米三合八勺七抄九撮三圭,例派官糧料銀一釐零二絲五忽,計一畝,連官民米糧料四差共銀二分九釐三毫三絲九忽,該銀四十三兩一錢六分五釐八毫。

附載[编辑]

屯田[编辑]
  • 義合屯田二十二頃。
  • 藍口屯田一十九頃六十畝。
  • 德行屯田二十二頃六十畝。
  • 長吉屯田二十二頃。
  • 水源屯田二十頃八十畝。

原額載屯田地稅一百一十三頃五十三畝八分五釐九毫四絲四忽一微三纖七砂,共屯糧額徵米三千零八十九石一斗。見奉文行,本折相半徵𠑽各官兵糧食。

原额軍匠銀三兩,軍汰不徵。

原額窰匠銀七兩二錢。遇閏加銀六錢,軍汰不徵。

二項詳允留𠑽衞所官經費。

鹽法[编辑]

河源長寧鹽埠原額引一百六十五道,續增二百零四道正。加餉引紙價半場餉銀四百八十兩零八錢零七釐,內將引四十六道分割連平州埠承拆外,現行引三百二十三道正,加餉引紙價半場餉銀四百二十兩零八錢六分九釐。前項引額係與長寧縣同埠,逓年商人徑赴鹽課提舉司承納彚解。

国朝康熈十二年,埠引一百八十道,餉銀一百九十八兩五錢四分,加場引九十道,餉銀三十六兩正。

驛傳[编辑]

萬曆二十八年額銀八百六十四兩八錢一分九釐一毫三絲三忽。

國朝康熈十一年一項驛傳存留,除節裁𠑽餉外,尚銀三百五十兩零八錢五分六釐九毫五絲,遇閏加銀三兩七錢二分八釐六毫。

  • 本縣墟市渡船鹽銀共七十四兩。本縣着令承稅各船戸客商完納,解𠑽兵餉。
  • 稅契銀原無定額,遵奉明文通行。凡買產人戸,毎價一兩,稅銀三分。其撥奩開墾,毎畝稅銀五分,皆據各業戸具單,赴縣投納,塡給□布政司契尾執照,稅銀逓年隨徵隨解。□布政司彚解□戸部及貯備科塲經費用。
  • 文武缺官俸薪銀,敎官缺俸薪銀,廩生空廩銀兩,原無定額,毎年遇缺,隨扣隨解。□布政司彚解□戸部。
  • 文武缺官薪馬銀原無定額,毎年員缺,随扣隨解。□布政司彚解□兵部。
南工部匠[编辑]

國朝康熈十二年,額匠七十名,毎名連水脚共銀四錢五分三釐六毫,遇閏連水脚共銀四錢九分一釐四毫,該徴銀三十一兩五錢,水脚銀二錢五分二釐。遇閏加銀二兩六錢二分五釐,水腳銀二分一釐。

卷四[编辑]

秩官[编辑]

縣令[编辑]

以上無攷。

[编辑]
  • 元仁惠洛陽人,武德中任,有傳。

餘俱無攷。

[编辑]
  • 薛彥博乾道間任。
  • 林魁辰淸源人,端平間任,有傳。
  • 夙子興淳祐間任,有傳。
  • 嚴 顥吉水人,進士,景炎間任,有傳。
  • 伍仲林寧化人,進士,景炎間任,有傳。

餘俱無攷。

[编辑]
  • 祿合昭延祐間任。
  • 馬九霄薊州人,舉人,至正間任,有傳。

餘俱無攷。

[编辑]
國朝[编辑]

儒學敎諭訓導[编辑]

元以前俱無攷。

[编辑]

洪熈、宣德、正綂數年無攷。

此後無攷。

國朝[编辑]

縣丞[编辑]

元以前俱無攷。

[编辑]

餘俱無攷,裁官已乆。

主簿[编辑]

元以前俱無攷。

[编辑]

弘治以前無攷。

此後無攷,崇禎十六年裁去。

典史[编辑]

元以前俱無攷。

[编辑]

宣德以前無攷。

此下無攷。

國朝[编辑]

藍口司巡檢[编辑]

國朝[编辑]

寳江驛驛丞[编辑]

明以前俱無攷。

國朝[编辑]

義合驛驛丞[编辑]

明以前俱無攷。

國朝[编辑]

武職[编辑]

守禦所[编辑]

元以前無攷。

[编辑]

守禦千戸所設正千戸一員,副千戸一員,百戸三員,吏目一員,司吏一名。

國朝[编辑]

守禦所設千總一員,管理屯事。

防守[编辑]

係撥防,逓年更換。

國朝[编辑]
  • 彭 淸連平州人,駐防千總。
  • 吳 立陝西人,分防遊府。
  • 姚有福遼東人,分防遊府。
  • 張得勝廣東人,恊防千總。

名宦[编辑]

邑令[编辑]

傳附

[编辑]
  • 元仁惠河南洛陽人,北魏武陵王之孫。武德中,擢河源令。政本忠信,民化其德,於疲亾尤加軫恤。載《廣東通志》。
[编辑]
  • 林魁辰淸源人。端平年間任。蒞事勤勞,作興士類,文學從此益興。載舊《志》。
  • 夙子興,淳祐年間任。修理學校,煥然一新,誨士化民,偉有成績。載舊《志》。
  • 嚴顥,字威卿吉水人,進士。景炎年間任。持己以廉,邑人惜其去,餞以海錯。舟行十餘里,家人發𦈢,得黃金以告,亟掩𦈢停舟,召餽者還之。載《廣東通志》。
  • 伍仲林寧化人,進士,景炎年間任。博學善屬文,治民專務德化。載舊《志》。祀名宦。
[编辑]
  • 馬九霄薊州人。丙子舉人,達魯花赤。政尚寛和,民戴如父母。末棄官,盡忠而卒。載舊《志》。祀名宦。
[编辑]
  • 徐士高瑞州人。洪武十年任。廉勤自勵,威惠並行,邑無廢事,民不見吏。去後,百姓思之。載舊《志》。祀名宦。
  • 桂孟成溫州人。洪武年間任。鯁介廉勤,賞罰明信,畱心学校。𠹉搆亭於縣治之後,命諸生講論經史,考校文藝,乆而弗倦,士子多底於成。載《廣東通志》。祀名宦。
  • 鄧文張寧都人。洪武年間任。奉公守法,勇於有爲。先是草𡨥亂,民流徙者衆,邑虛稅最多,請於朝,悉蠲除之。載《一綂志》。
  • 孫琪淸江人。正綂三年任。政尚平易,敬老尊賢,不逆詐,無蠧虐。獎譽賢能,不責其報。修學化民,奏減糧額,止徵二千七百石,迨四五年弗增。載舊《志》。
  • 黎獻蒼梧人。成化年間任。捕盜有功,施政勤愼,遇事有爲。修建學校,鑄造祭器,民頼以安,士心歡悅。署縣十一年,以疾告歸。載舊《志》。
  • 崔昌寧德人,舉人,弘治六年任。廉勤守己,平易近人。鼎建鐘樓,作新學校。三年丁憂去,民𠹉思之,載舊《志》。
  • 鄭敬道莆田人,舉人。正德九年任。博學能文,愛民如子。時縣𪠘圯壞,無以蔽風雨,自爲營建,一堂一室,上不費公帑,下不派里甲,其潔操類是。載舊《志》。祀名宦。
  • 吳一奇,字偉卿莆田人。舉人,隆慶元年任。時五峝初平,良民新復,而藍能之𡨥,陽聽招撫,實肆刦掠。禦多方,以蘇瘡痍。又捐俸賑饑,置學田四十畝於河下,以濟貧生。因耿介不事逢迎,爲上官不滿,被論,改敎職去。父老子弟三百餘人赴兩臺呼號保畱,直指公曰:「令之得民心如此耶!」載《廣東通志》。
  • 林大黼莆田人,舉人,隆慶四年任。仁恕廉幹,遇大事善於裁成。辛未水災,民大饑困,請府得穀四百石,躳自賑給,復諭富户平糶,貧民頼生。興兵剿二溪賊。楊梅埔車頭二圍中多良善,力救於兵憲,止擒渠魁,脅從者宥之,活男婦五百餘人。歷遷銅仁太守。載《廣東通志》。
  • 陸大觀慈谿人,舉人。萬曆二十九年任。蒞任時,藍溪强徒盈萬,公撫慰之,散者甚衆。有浮糧數百,民間賠貱甚苦。多方營度,開墾荒壩,量地稅以補額,以紓民憂。又造塔以助文筆,士風振起。歷八年遷去,攀轅者千餘人。載舊《志》。祀名宦。
  • 縣丞鍾鎰山東人,洪武初任。集流逋,定版籍,建學校,立𭐀祠,凡邑之政,罔不修舉。載舊《志》。祀名宦。
國朝[编辑]
  • 葉應茂浙江嵊縣人。歲貢。順治七年任。愛民養士。値鼎革之初,兵餉浩繁,公設法支應。時奉上各縣設兵防守,公以「邑爲內地,無盜賊,設兵徒爲民病」,力請□上臺省之,民以不擾,鄕邑樂業,依然昇平之舊。

卷五[编辑]

選舉[编辑]

薦辟諸科[编辑]

[编辑]
[编辑]

科目[编辑]

進士[编辑]

漢唐無攷。

[编辑]
  • 古成之端拱年登梁灝榜第二,官秘書省校書郎。
  • 古 革紹聖四年
  • 王傅爕崇寧二年霍端友榜。
  • 鄔大昕政和二年莫儔榜,官廣州府通判。
  • 𧙗淳祐七年張淵微榜。
  • 何天隱淳祐七年張淵微榜。
[编辑]
  • 馬 昇成化甲辰科登李旻榜,官知府。
  • 李 燾隆慶戊辰科登羅萬化榜,官副都御史。
國朝[编辑]
  • 鄺奕垣順治壬辰科登鄒忠倚榜,官知縣。
  • 湛 縉順治辛丑科登馬世俊榜,官知縣。
舉人[编辑]

漢唐無攷。

[编辑]
  • 曹大節官御史。
[编辑]
  • 曹德秀省元。
[编辑]
國朝[编辑]
歲貢[编辑]

元以前無攷。

[编辑]
國朝[编辑]
國學[编辑]
[编辑]
  • 李 鳳生員入監。
  • 江起蛟生員入監。
  • 黃家柱
  • 馬應吉
  • 江德溥
國朝[编辑]
  • 鄺天寵廩生入監,官長寧司訓。
  • 黎時吉生員入監,候選州同知。
  • 陳廷翰
  • 黎師吉生員入監。
  • 黎晉吉生員入監。
  • 丘允升生員入監。
  • 曾麟升
  • 黎緟芳生員入監,職授縣丞。
  • 劉 方生員入監。
  • 朱命熊生員入監。
  • 鄺開旭
  • 陳 震生員入監。
  • 劉國定增生入監。
  • 劉際亨增生入監。
  • 藍錦章
  • 頼 彩
  • 陳 英
  • 鄧子澐生員入監。
  • 鍾國屏生員入監。
  • 張輔臣
  • 陳子逵
  • 鄧子泓
  • 陳 奏
  • 陳弘𤀹
  • 陳弘淸

卷六[编辑]

人物[编辑]

[编辑]

以前無攷。

  • 古成之,字亞奭赤溪都人。五季末,避地增城,𠹉結廬羅浮山,淹貫群籍。雍熈初,以文學薦,明年上春官,有司奏以梁灝第一,成之第二,預傳聞焉。有張賀劉師道者,嫉廣南人居上,夜召飲,寘喑藥。比臚唱,成之不能應,上怒,命扶出之。或勸疏自明,成之殊不色憾,聞者服其量。端拱初,再舉登第,都下競傳師道事。上聞,欲置於法,成之申救,謝無有。召見,太宗嗟賞之。初調眞定府元氏尉,以能著,改知靑州益都縣,爲政以惠愛爲本。淳化三年,召試館職,除秘書省校書郎,張詠深器之。李顺之也,益州,辟成之綿州魏城縣。賑饑療疫,立鄕校,課農桑,風俗一變。咸平五年又警,復以益州,再辟成之以校書郎令綿竹,惠政不衰。初,成之道由潭州,遇異人韓泳,邀以仙術,荅曰:「親老祿仕長生非所願也。」及登第,復邀之,不爲動,嘆曰:「仕以榮親,今親没,仕何爲?」慨然賦思羅浮詩。未幾,卒於官。善屬文詞,其詩如鳳騫霞舉,所著有刪易註疏。四世孫,登紹聖四年進士,敎授瓊州,招諭叛,擢守潮州,有惠政。載《一綂志》。
  • 鄔大昕,字東啟政和三年進士。初任廣州僉判。之東道濱海,往來甚病。大昕運思殫神,出鏹鳩工,依山鑿石,开一水港以通舟,延袤十餘里,濶丈餘,以鹿可跳過爲度,因名「鹿步滘。」由是舟行免禍,人至今被其惠。享祀鄕賢。載《通志》。

[编辑]

  • 謝廉,字子淸永樂中以監生令交趾芙蓉,剛正自持。時縣治草創,境内賊起,提兵抵穴,盡𫉬而俘之,賞賚必貤於下。以憂去。復樂安縣,催科不擾,民甚愛之。滿考,請老家居。後交趾叛,諸臣駭竄,適鋤圃,聞之,厲聲曰:「使在彼,便當以身殉國,何偷生爲!」不覺揮鋤,中流血,忠憤如此。載《通志》。祀鄕賢。
  • 陳駿,字仲良永樂中以鄕薦歷官廣西柳州府知府。時馬平宜山𡨥起,駿甫抵郡,𡨥猝至,圍城,人情洶洶。駿從容榜投城下,示以禍福,且令自新。𡨥大慚怖,乃狀白其情而退。駿遂躬歷各壘,開誠諭之,皆投戈解去。歳饑,流移滿野,駿倡屬勸分,計口賑之,全活甚衆。城池學校,靡不修葺。𠹉同叅將孫琦騐征剿功,故[5]事,惟校首級,駿必欲俘之以訊,不以爲然。旣而遣卒張鬍者出諜,逾期不復。俄獻功者至,閱之得鬍者,始悔服,卒用駿言。載《通志》。祀鄕賢。
  • 馬𩦸,字子良永樂癸卯舉人,庚戌會試副榜,官廣西灌陽知縣。興利除害,人梗化,招撫業農,與編民爲伍。載舊《志》。祀鄕賢。
  • 劉康,字志寧。正綂間,以貢任高郵州。州故衝劇,民疲於奔命,從容涖之。凡賦役差遣,量事勢輕重,酌里道遠近,審民力厚薄,諸事稱宜。其催科不假鞭扑。𠹉歳旱,徒步百里,爲民禱雨,輙有應。後守桂陽,績如高郵。祭酒吳節毎稱其「有君子之德也。」進階奉議大夫。夫婦享年八十有三。載《通志》。
  • 古鏞,字應期。其治橫州,律身忠厚,御下廉明,作興學校,勸課農桑,寬裕近民,民皆懷之。改儋州,一如前政。及歸林下,優游數載而卒。祀鄕賢。
  • 黃冕,字冠之弘治六年以孝廉授廣西慶遠府同知。未幾,丁艱去,補任福建汀州府同知。屬邑武平縣舊無城池,區處肇基,人皆稱便。爲人梗介,不受變於俗,居官淸愼,所至有聲,二府民德之。𠹉獻公績于吏部,冡宰稱之曰:「此淸苦之良吏也。」載舊《志》。
  • 馬昇,字廷進。成化辰聯捷,爲嶺南特秀。由縣令而别駕而府尹,處處有嘉名。當道旌之云:「潛消赤子,弄兵於未形;力折奸雄,奪業于旣倒。」田里安其不擾,戎政賴以無𡨚。西郡崇名宦,邑祀鄕賢。載省志。
  • 馬瑋,字宗器嘉靖五年貢。任福安縣令,政多異績。御史陳奬之有「雨應禱而來,虎感威而去」之句。
  • 李學顏,字叔和,號平崖,寄學和平。嘉靖年間貢。長子貴未仕,累受封。以下城濵河數有水患,命子極力上請,遷復古城以避。多方措置,始𫉬就緒。人民有安居之慶,□聖廟有妥享之靈。祀鄕賢。
  • 江輔,字惟相,寄學長寧萬曆年間以選貢初任浙江鄞縣二尹,陞南京和州含山縣令。慈惠愛民,利無不興,害無不除,政績載名宦。歸置書田,敎訓宗族子弟。祀鄕賢。
  • 鄺鳴韶,字瑞虞,號紫閣。生時有光起室中。少孤,事母至孝。年十七入庠,廿一補廩。賦資頴異,博通經史,日誦萬言如夙記。爲人端方,不疑人欺。縣令徐化龍延入西席,訓子未𠹉言外人一事。四十五歳,由泰昌元年恩貢授廣州府學訓導。敦敎化,重廉隅。司李顏俊彥言于直指,直指奬薦,力辭止之。陞廣西鬱林州學正,轉潮州府敎授,作興人才,皆有成績。年幾杖國解組家居,至耄手不釋卷,諸子皆有敎訓。長奕垣壬辰進士,宰聞喜碭山两縣,有政聲。次奕勲奕俊,俱明經歲薦。順治十六年,有司表奏□覃恩。入祀鄕賢。
  • 李燾,字若臨。四歲授之句讀,輙請所解。登隆慶戊辰進士,授福建泉州司李,廉敏絶倫,爲忌者所中,遷浙江金華郡丞。有姓一人陰掘人塜,累族七人淹獄莫白。至,密得伐塜者,立斃杖下,餘𡨚盡釋。遷職方司郎,晉營繕正郎,奉敇督修四陵及殿工,欽賚五加俸一級,擢守,有趙琴鶴風。遷長蘆鹺司,六載塲空,二次叅知粤西,化爲編民,三年城戸不閉,道不拾遺。改臬,值宗骫法,奉旨五路㑹剿,賴寢格,諸藩帖然。𭓩田叔燒梁獄故事,功在宗社。起田間晉轄,闢西路千五百里,墾田數萬頃,増鹽餉千餘,民食其賜。閔公疏稱「西路大通,兵民得以進退」,遂奏凱捷。僻界緬甸,軍民頑梗,轄七載,咸受法裁。歷官所至,囹圄皆空,膏潤不染。晉都憲,歸休,改邑城,𤀹濠源七十里繞墉,興學訓俗,立𨶚防暴,鄕感其德。享年八十二,諭賜祭塟,享祀郡邑、鄕賢。載《通志》。
  • 李樹東,字定仲,號濲瀧次子。闢新芝社,攻苦力學,無書不博,有道學風。𠹉受業于復所楊先生門。以貢司訓四會,誘進士子,親爲講解,著《四書訓義》《春意》百首以見志。崇禎年間,流𡨥陳萬東庄九連山等處,奉上招撫,挺身至巢勸諭,賊患悉平。

國朝[编辑]

  • 鄺奕垣,字伯楨,號价藩。孝友仁慈。登壬辰進士,授聞喜令。奬賢育才,革弊興利,人稱「菩薩。」丁艱歸,相繼六年盧門左不御内。後補碭山令,治如聞喜。上臺有「朗識一庭明月,操修两袖淸風」之薦。耄年手不釋卷,享壽八十有六。載《通志》。
  • 江祖雒,字伊源,號禹書。博學多才,少年試輙高等,温厚和平,與物無忤,鄕邦目爲長者,强仕以明經師表。澄海旣艾,鄕薦亞魁,倡興文敎,出其門下者,皆英髦之士。康熈庚戌,揀選知縣,未任而卒。

孝義[编辑]

[编辑]

  • 馬叔康,號𩀱喬。生而異敏,八歳讀《小學》,十三通經史。自幼惡言不出諸口,隆冬不廢筆硯,盛暑不解衣冠。十七補邑庠,文名洋溢。父故,廬墓三年,朝號暮泣,比報祖,亦如之。後又廬母墓三年,孝之所感,甘泉忽湧墓側,白燕三巢梁間,猛虎馴繞弗去。萬曆丁丑,詔採天下古今忠臣孝子。戊寅,御史以公之孝上聞,奉旨旌表其廬爲「孝子廬」,里爲「孝子里」,於新城北門內建立牌坊。
  • 李子昇,字升之,邑儒童琮遺腹子。生而頴異,事母江氏純孝,遵敎承顏,終身弗怠。性端嚴,不苟言笑,見之者神肅,聞其言者傾服。弱冠進邑庠,屢舉德行。年二十八,㧞恩貢。博極群書,攻舉子業。棘闈十一戰數奇,中副車者再,竟不遇。敎授生徒,諄諄弗倦,邑中子弟受業成名者百餘人。年五十八卒。學者稱「晦雪先生。」

恩榮[编辑]

[编辑]

  • 宣德六年桂林府儒學訓導陳奎以子駿貴,封儒林郎光祿寺大官正。劉氏封太安人,駿鄒氏封安人。
  • 弘治七年鄒凱以子貴,封錦衣衞經歷。林氏封太孺人,席氏封孺人。
  • 弘治十年馬士高以子貴,贈文林郎福建建寧縣知縣。黃氏封太孺人,江氏封孺人。
  • 萬曆五年,貢生李學顏以子貴,封奉直大夫。馬氏封宜人,陳氏封宜人。
  • 萬曆十六年李珖以孫貴,贈鹽運使,潘氏贈淑人,學顏加封鹽運使,馬氏加封淑人,陳氏加封淑人。
  • 萬曆十七年,舉鄺溥鄕飲
  • 萬曆四十七年,舉李樹範鄕飲。
  • 天啟八年,賜祭巡撫雲南李燾
  • 崇禎十五年,舉永安文學𥠖昌運鄕飲。府縣二次。

國朝[编辑]

隱逸[编辑]

[编辑]

  • 馬志德九霄子,慷慨有志。邑舊有磚石街,洪武年間取磚築下城,行者苦塗泥,率衆架聚龍橋,自北門至白沙寺,用石砌路,以通往來。賦性介直,邑宰引重,歲舉郷飲正賓。搆室於城陰𨻶地,名「樂老庵。」年九十卒。長子𩦸貴因拓𢊊地,前爲明月池,後爲淸風圃,子孫世居於此。載舊《志》。

[编辑]

  • 蕭樂莘蕭炳蕭儼裔,原廬陵人。隨洪武高皇帝征定有功,慕邑山水之秀,因寄居焉。時軍伍猖熾,獨恬澹,以詩酒自娛,創書室以敎訓子孫,顏曰「愛日齋。」年九十六。載舊《志》。
  • 古宗達,好靜樂隱,質直不華。以耕讀敎子孫,恩洽里族。年九十,天順三年詔賜粟帛。載舊《志》。
  • 周益,讀書好禮,生平足不至公庭。家甚貧,無求於人,聚徒講學,矩䕶肅然。年八十,詔賜粟帛。載舊《志》。
  • 謝徵,字徵古,號大山。爲人質直,讀書尚志,善詩文,有《大山集》。載舊《志》。
  • 謝牧,宇牧冶,號小山。博通經史,長於琴書詩賦,所著有《小山集》。宣德二年,僉憲聘爲社學師,纂修郡志。天順改元,詔徵懷才抱德,邑舉赴京,力辭不就,隱於桂山成化乙酉,僉憲復辟行軍斷事,亦辭不就。乃白藩臬,以承事郎散官榮其身,與妻聶氏俱年九十二。成化丁未,詔旌壽官。載舊《志》。
  • 陳應宗,字成美。好種菊以自娛,號「菊徑。」弘治十年,山𡨥擾攘,枯骨遍野,捐貲瘞之,酹酒而祭以文。載舊《志》。
  • 江任文,號愛山。十四入庠,博學善文,慷慨尚義。性好施,遇貧困,隨力周恤。長子歷官縣令,所至循良著譽,人稱「式穀」焉。
  • 黎昌運,號挺陽。學行兼優,聲著庠序。遇歲饑,捐粟賑給,無德色,邑令旌之。子四:允吉時吉暉吉師吉,皆成名,以衣冠顯。

壽攷[编辑]

元以前俱無考。

[编辑]

  • 古宗達年九十,天順三年詔賜粟帛冠帶。
  • 曹觀敏年八十,天順四年詔賜粟帛冠帶。
  • 丘 埜年九十,天順三年詔賜粟帛冠帶。
  • 江淳義
  • 江淳靖
  • 古 鐸以上三人俱年八十,成化二十三年恩例冠帶。
  • 謝 牧年九十二,成化二十四年恩例冠帶。
  • 胡 浩
  • 馬士雄
  • 賴顯祖
  • 謝去怍
  • 陳 灝
  • 丘 壙以上六人俱年八十,正德元年恩例冠帶。
  • 劉彥綬
  • 古 瓘
  • 丘 瑀
  • 鄺 明
  • 蕭樂農以上五人夫婦俱年九十六,正德三年恩例冠帶。
  • 袁應福
  • 蕭宗魯
  • 謝 譽
  • 江 曉
  • 黃 冕以上五人俱年八十,正德六年恩例冠帶。
  • 林應輔年八十八,天啟元年恩例冠帶。
  • 唐文思年九十八,屢舉鄕賓,歲貢。官南雄府教授。

烈女[编辑]

[编辑]

  • 鍾氏,兵馬指揮謝敬昭之妻也。至正間,歸敬昭,生一子而兦,時年二十八。孀居厲節,有欲奪其志者,輙抱孤子至道痛哭幾絶。至道長,從務副使何眞軍溺涇溪憫子死非命,婦又少寡,及生遺腹孫而婦志奪,撫育之。終其身,志節皦如。載《省志》。

[编辑]

  • 李氏廬陵人。隨父任寳江驛,因適馬駿爲妻。年二十六,駿兦,栢舟自矢,壽八十七卒。孫馬昇甲辰進士聯捷,爲嶺南特秀。載舊《志》。
  • 古氏,諸生陳應龍妻。歸十月,殁,時年二十。後生遺腹子大雅,得孫三人,而子兦,孀居撫孫。有司表奏,未報。載舊《志》。
  • 賴氏,諸生何浩妻。歸踰年,兦,年二十四,母以其少寡且貧,欲奪之,引刀自刎,家人救免,矢死靡他。孝事舅姑,撫遺腹子𪼥有立。年七十餘,有司表奏,未報。載舊《志》。
  • 鄺氏劉宿妻。年二十夫䘮,毁容裂服,閫閾不逾。非公姑生辰,不輟哭泣。子婚之日,始出戸內,哀毁三十餘年,人謂之「心死形存。」時火災,比屋延燒,氏棲止處四面皆木架,而火不燃,殆至節所感歟?載舊《志》。
  • 張氏藍能都葉永妻。年二十六而兦,撫遺腹子,孝事寡姑。時水災,藍溪水高數丈,張氏抱姑江氏升屋棲甍。水勢浩瀚,比屋漂没,號泣曰:「天憐吾老姑乎!」俄到虚舟,莫測所自。抱姑及數口急登舟,屋卽隨洪濤而去。載舊《志》。
  • 林氏陳慶公妻。歸四載,夫兦,遺腹六月,氏寡守閨幃,節操嶷然。奉旨旌表。載舊《志》。
  • 葉烈女藍能都葉彥榮女也。年十七,聘而未嫁,爲賊所擄。行至磨刀石,上有陡絶之崖,下有不測之淵,行者皆下馬,女顧曰:「此吾死所也。」投身而下。越旬日,叔彥魁求其屍而出之,面猶如生,見者嗟異。鄕人名其石曰「烈女石。」載《通志》。
  • 鄒氏鄺如隹妻。年十八,夫兦,氏栢舟自矢,苦節淸操。遺腹生一子,名雲翀,稍長,督敎之。弱冠入庠,壯以恩貢授湖廣漵浦知縣。崇禎八年,縣聞於撫按,奉詔有「熊丸敎子,栢節流芳」之旌。

國朝[编辑]

  • 江氏李琮妻也。病,氏侍湯藥,晝夜不懈。及死,氏年十九,卽欲自縊,家人救之。寡姑顏氏知有遺腹,勸之曰:「萬一孕男,是夫不死也。」氏悟,始營葬事。後生子,伶仃孤苦,父欲奪其志,氏厲聲詈之,遂止。順治十七年,縣聞於撫按,奉旨建坊旌表。子子昇,以文行名於時。載《通志》。
  • 尹氏,貢生黎允吉繼室。年十六歸,二十六兦,身無所出,淸節自矢,孝事耄姑。有前妻子民化,敎育備至,游泮未幾,民化卒,幸遺三孫玉成大成學成,課督成人,並列黌宮。柰夭折重遭,僅存三孫學成、元孫衍曾。氏偕子媳李氏、孫媳鄺氏,孀守一堂,芳全三代。行年六十,貞操始終如一。學校公呈□上聞,康熈二十五年,奉旨建坊旌表。

卷七[编辑]

制誥[编辑]

封李燾父學顏奉直大夫[编辑]

制曰:士之子恒爲士,言儒業之相承也。矧時際淸廟,其子以儒顯,而其親膺寵褒者,斯豈非士之榮哉?爾貢生李學顏,乃南京工部營繕淸吏司署郎中事員外郎之父,砥礪志行,不求祿仕,孝敬奉慈闈之養,信義解閭里之爭,至于敎訓子弟,諄切忘倦,此尤爾之所以食報于今,而揚庥于後者也。茲封爾爲奉直大夫如子官。歆服龍章,增光燕翼。

封李燾母馬氏宜人[编辑]

制曰:人子之賢,固由父敎,亦藉母德,故國制貤榮,綸恩並錫,惟其稱也。爾馬氏,乃南京工部營繕淸吏司署郎中事員外郎李燾之母,秉性柔嘉,褆躳淑愼,有解珮之誼,以相夫子,有《樛木》之風,以昌嗣人。令妻賢母,無遺行己。茲封爾爲宜人,祿養永綏,眉壽具慶。

授李燾奉直大夫[编辑]

制曰:國家兩都,並建冬官,而列屬分職,營繕爲先。所以𩛙材程藝,覈制稽典,其職固未易稱也。爾南京工部營繕淸吏司署郎中事員外郎李燾,以廷對之彥,兩佐名郡,晉陟畱京。始展采於職方,繼宣勞於繕部。志操以歷試而益勵,才猷以綿亘而愈長。三載於茲,課勣稱最。朕甚嘉之,特授爾階奉直大夫,錫之誥命。夫修營備制,有國者所不能廢也。而省試功能,愼節財用,則惟爾諸臣實有責焉。往體朕志,懋抒爾忱。

封李燾妻陳氏宜人[编辑]

制曰:婦德有裨,士行尚矣。國家考成群工,而褒嘉之典,均乃伉儷者,嘉内助以勵世也。爾南京工部營繕淸吏司署郎中事員外郎李燾陳氏,毓自名胄,姆訓夙嫻,嬪于令人,官箴克守。爾夫旣貴,爾宜並榮,茲封爾爲宜人。祗迓方新之渥,益敦交警之風。

贈李燾祖李珖鹽運使[编辑]

制曰:德厚者流光,故能下及其孫;勞多者位崇,故得上追厥祖。《甲令》自中大夫而往,乃有祖褒,典制綦隆,而臣子極榮也。爾李珖,乃河間長廬都轉運鹽使司運使之祖父,奮跡孤遺,肇基儒業。蹈義履仁,罹難若神明之䕶;濟人約己,貽謀嚴奢蕩之防。遂啟聞孫,洊躋膴秩。不有追褒之鍚,曷彰乆定之天。是用贈爾爲中大夫、河間長廬都轉運鹽使司運使。山雲出而雨降,有開必先;潛德發而幽光,無微不顯。永昌爾裔,毋替國恩。

贈李燾祖母潘氏淑人[编辑]

制曰:《詩》稱「似續妣祖」,豈非家道之興盛,繫其祖與妣之齊德哉?爾潘氏,乃河間長廬都轉運鹽使司運使李燾之祖母,𫶛柔植慶,仁厚鍾祥,敬相其儀,嚴朂爾仞,厥施之裕,施及孝孫,是用贈爾爲淑人,並崇烝𢌿之儀,丕遂顯揚之孝。

封李燾父學顏鹽運使[编辑]

制曰:以人事君者,臣之上也;敎子成名者,士之賢也。賢士無愧於爵,上臣宜亟於褒,國家懸此以待臣之親者厚矣。爾貢生封奉直大夫南京工部營繕淸吏司署郎中事員外郎李學顏,乃河間長廬都轉運使司運使之父,性秉孝㳟,行全任䘏。歲薦觀光,竟遺榮於畎畝;明經敎子,素推重於鄕閭。趨庭旣義訓有方,能仕且敎忠無己,則爾不必身自効之,而子之忠莫非爾之能矣。是用加封爾爲中大夫如子官,以家報國,國亦報之,朕奚靳於再命?以爵尊德,德益尊矣,爾永綏於遐齡。

封李燾母馬氏加淑人[编辑]

制曰:㒺極之報,父母不殊;俱存之慶,臣子至願。惟位躋崇膴,則命𫉬申褒。爾封宜人馬氏,乃河間長廬都轉運使司運使李燾之母,天篤淳懿,躳載令慈,昌後有《樛木》之仁,敎子有熊丸之義。福綏偕老,褒得並崇。茲特加封爾爲淑人。歡承再錫之章,茂行百年之慶。

授李燾中大夫[编辑]

制曰:朕聞大學理財,必本于義。國家資鹽筴,安邊足用,所以佐百姓之急也。命使掌之,非明學精義之士,豈易稱其職乎?爾河間長廬都轉運使司運使李燾,學識淵宏,器局端整。始以廷對擢頴,繼以司理敘遷。載佐劇郡,而政茂循良;兩署留京,而積徴最課。衡陽出守,家累弗隨。以一琴一鶴之操,勵不茹不吐之節。默孚簡在,俾掌利權。惟不染而積蠧以除,惟不苛而商竈以裕。屢騰薦剡,朕甚嘉焉。茲因考績,朕用授爾中大夫,錫之誥命。於戲!明於大學者,不以理財爲凂;通於大義者,豈以一節爲長。褒爾前勞,勸茲後事。爾其益懋乃德,遠乃猷,尚有崇寄哉,毋替朕命。

封李燾妻陳氏加淑人[编辑]

制曰:臣職報國,績必著于廉勤;婦職宜家,德必尚于貞靜。實有相成之道,可無崇爵之榮。爾河間長廬都轉運鹽使司運使李燾妻封宜人陳氏,毓秀儒宗,儷休名彥。事舅姑而無違孝敬,理閨閫而允備肅雍。爾夫吏六職,歷廿年,而㒺瑕疵之議者,雖學問之功哉,亦內助之力也。是用加封爾爲淑人。綸章至再,赫然珈副之華;富貴不驕,懋矣山河之德。

諭祭李燾文[编辑]

惟爾器識淵宏,才猷敏練,平允夙稱於執法,循良式著於惠民。洊更藩臬之司,克樹屏垣之績。爰膺𦠃鉞,晉董戎旃。寢五路之徵兵,消患未著;束諸宗以奉法,弭釁未萌。馭民則烽燧長銷,散𡨥盜則潢池悉警。至任建鹽井之議,偶被浮言;迨謝政有酋梗之陳,咸追遠慮。徵車有待,易簀俄聞。睠念勞臣,良深悼惻。追崇莫及,特霈藎章,榮兆加籩,并及淑配。雙靈不昧,欽此渥恩。

[编辑]

國朝

巡按廣東兼管屯田鹽法試監察御史張問政一疏,謹題爲旌揚節婦以勵風化事。竊惟節孝爲百行之首,敎化𨵿政治之源,故移風易俗,必先鼓勸以勵人心。粵東嶺外海国也,素稱文物之邦,忠孝節烈,代不乏人。柰自兵燹以來,室家仳離,鴻澤甫集,衣食之源難圖,禮敎之興有待。巡歷所至,卽以孝子順孫義夫節婦,檄行道府州縣,細加採訪,期以闡幽風,顯振作,培植于將來耳。茲當事竣,例應表揚,謹據該府縣之詳報,司道之確勘,復詳考其實行,果有可風者,得節婦一氏焉。夫亦寧愼毋濫,蓋亦舉一勸百,建之標而示以的,而使感化於無竆也。理合開坐具題,伏祈𥈠鑒,敇下禮部,再加核議施行。緣係旌揚節婦以勵風化事理,未敢擅便,謹題請旨。

計開:一據布政司呈詳,據惠州府河源縣申稱,據大洲都排年里僯李繩武劉達亨等,通學生員鄺奕勲陳金球等公舉結報,節婦江氏年方一十七歲,嫁夫李琮,不二載而亾,遺腹生子李子昇。有寡姑顏氏,夙患吼疾,奉事孝敬,始終如一,後以七十三歲方終。迄今江氏行年六十歲,苦節四十二年,日飲粥饘,時勤紡績,歩不越閾,聲不出門,獨撫遺孤,敎游庠序,閭里共欽苦節,內外各無間言。等情到縣,轉詳到,隨批行確勘,取結存案。

前件該看得故民李琮之妻江氏,松筠植操,氷雪存心,芳齡十八而守孀居,行年六十而節弗沗,事姑克盡孝敬,訓子雅有義方。其菽水承歡,茹蘗自持,和丸成敎,洵節孝兼備,允堪風世者也。輿論旣已僉同,旌典所宜亟及。伏候𥈠裁後禮部題□覆,奉旨建坊。

[编辑]

重修儒學記〔吳高〕[编辑]

學校之設,所以育人才,隆治道,自古爲然。我朝尤崇重。百餘年間,歌《棫樸》《菁莪》之化,樂「鳶飛」「魚躍」之天,士皆實學之修,國有眞才之用,民蒙至治之休,太平氣𧰼,卓冠前古,可謂盛矣。惠陽古稱文物不下他州,而河源爲他邑冠。端平甲午,縣尹林魁辰始建學于縣北一里許。淳𧙗壬寅,縣尹夙子興重修,因兵革而廢。洪武二年,縣丞鍾鎰遷于縣東之織女池𠊓。洪武八年,縣尹馬仕彪鼎建。永樂十二年,燬于火。自是而後,茅茨土堦,規模毁陋。正綂四年,提學彭公與知縣孫琪鳩工輸材,建殿堂、門廡、廚房,旣而殿廡儀門復壞。天順戊寅,同知蘇潤、知縣梅英合謀贊襄,又從而新之。天順六年,水漲入城,聖賢貌像悉被浸壞,殿堂門廡隨被傾圮。敎諭莆田鄭傑,學富才優,敎有成法,慨然遂以爲己任。謀諸千戸袁珪張壽,知縣趙昇暨諸尚義之士,咸出白金,資助修理殿宇制度之未備者益增,聖賢貌像之壞爛者重塑之。適分巡僉憲毛公措捐白金,砌丹墀月臺,推官陳馨大成殿。未幾,三山沈渙來爲令,與典史顧實重建𣠄星門,修兩廡。成化戊子大叅福建王公措置白金,購學右地,以廣其址。於𣠄星門之前,週圍砌以磚石,以防水患,制度精緻,視昔有加。生徒感公之作興,琢石求記:

夫道在孔子,不幸無時與位不得行,必待後世人君建學立師,以主盟斯文,維持道脈。然作興敎養者,藩臬守令師傅之責;而窮經致用者,士子補報之心。今殿廡貌像,巍然炳然,學舍有容,肄業有所,豈徒靑靑子衿玩時愒日而已哉!其必朝夕游息,誦習詩書,涵養德性,修於身爲實得,見於事爲實行,孝如,業比,無負建學育才之意,作興道敎之功可也。矧茲邑代有文人,若古成之登二十八人之選,出宰綿竹縣,時稱忠孝;鄔大昕僉判廣州,開鑿鹿步滘,人免風濤,皆鄕人之先達,文章政事,卓卓可稱。諸士子學期二公而馴致其極,則所爲文物不下他州者復盛于今,何古之不可及哉!

社倉記〔黃朝選〕[编辑]

河源壤地頗饒,而民鮮蓋藏,何以故?賦不滿六千石,而東莞寄籍者幾半,歲及秋,重載而去者,不啻百千艘。田可两收,顧鹵莽耕而苟且收者,十常八九。其號宅前腴田,两𮒗收者一二耳。民家停蓄,僅及食新,脫一不登,則比室懸磬如。乙未,嗷嗷溝瘠者相望。此惟救死不贍,而暇事《詩》《書》治禮義哉!幸郡太守程公旣賑救多方,民賴全活者甚眾,猶圖乆安之策,乃下檄十邑長吏,按社立倉,爲積貯計。朝選斤斤奉令從事,裹糧單騎,遍歷窮鄕。至一社,則召一社之𦒿老,而諭以太守公德意。𦒿老率子弟環聽如堵,遂謂之曰:「里社去郡遠矣,然郡視之猶在几席也,得無有老弱孤寡而無吿者乎?有節孝而貧困者乎?有子弟可敎而無家塾者乎?有惰廢農桑而非爲者乎?有隄防崩柵,陂塘淤塞,亟宜修𤀹者乎?此皆太守公所軫念也。」於是擇其村落適中之處,建社倉七。楹中爲堂,可聚坐二三十人;左右爲倉,可貯穀千餘石。又至各里社,皆如之。工料取諸庫中之羨,而里社之民曾不知勞費焉。其東社倉曰「忠信駱湖」,南社倉曰「義合」,西社倉曰「藍口」,北社倉曰「許村上管」,中社倉曰「城中。」始事於丙甲九月,落成於十有二月。皆顏其堂曰「相養。」稔則相與聚之,荒則相與散之。無告者有恤,崇孝守節者有賞。田宜兩熟而遊惰者有罰,圯壞修𤀹者有助。會計登輪,出入惟謹,而司其事於各社𦒿老之良者,養生之道預矣。而又群其子弟,設師而敎於其中。孝弟忠信,率修之以相事,而養德之道亦無不至焉。嗚呼!倉一立,而民生與性咸賴焉,其周禮荒政之遺乎?微太守公視民如子,拊循于今而遺愛于後,誰爲里社立無窮之計?乃爾哉!口碑載道,選因㨿而鐫諸石,并圖而記之,以識不朽。

河源遷學記〔謝廉〕[编辑]

河源爲《禹貢》楊州之域,南海郡南齊肇置河源縣。有縣必有學,學初建于縣北一里許。先是,秀民之文戰有司者,自大宋古公成之王公傅爕之輩登甲榜後,人才落落如晨星,學舍亦傾圯,今幾何年哉!我朝聖天子龍飛淮甸,鼎定金陵之明年,貳令鍾侯領邑來,喟然嘆曰:「邑連燹火,學宮已廢,山移水改,學地宜遷。」乃偕衆󠄅相度,或彼或此,與故址,相伯仲。貳令弗許可,遂上下織女池旁,爰始爰謀,爰契我龜,得地一區,方直平正,右桂岫,左梧峯,水抱山環,若天造地設有待然者。進邑士而慶之,諏日告遷,規模草創,茅茨土堦而已,制度未備也。八年馬侯士彪來爲令,乃曰:「茲賢𨵿也,豈容隘陋?」遂樽用儲贏,僦工市木,撤而新之。學址以丁向,自明倫堂而两齋,自大成殿而两廡,翼翼改觀。與夫聖賢有像,官衙有所,庖廩有位,罍罇籩豆簠簋之屬,一切備而完之,下至號房亦整。向之隘者寬,陋者餙,污者崇,缺者具,蓋前此所未有也。自經始以至訖工,凡再稔而後就,且增弟子員以𠑽之廉,亦預兹選。士於此,烏可忨愒而不專志講學,以遠追乎成之傅爕諸先進哉?雖然,聖人之道如水之在地中,地中無往而非水,人不見其水也;日用無往而非道,人不見其道也。道不泯而祀典亦不泯,故雖廢弛之餘,必有扶持之者。若漢高祖開元詔立廟,莫非道德之餘澤,存於人之不容己者。矧今文廟一新,壯觀千載,上於聖賢,得以崇德而報功,下於生徒,得以進德而修業,非聖賢道垂萬世而能若是。雖然,泮宮之作,常事也,故《春秋》不書,而此特書之者,果有所要譽而然哉?當知是役也,馬侯寔先,後之記則謝廉筆也,侯蓋不知也。

遷縣始末記〔李燾〕[编辑]

河源今新城,蓋古禎州故城舊基云。其脈爲正𠏉,另從紅硃門西嶺分一枝,自白沙地而上郭、中郭,而舊城,而下郭,以環抱之。故城高塏居中,素稱佳麗。末廢棄,至嘉靖末二百年間,置爲曠土,識者惜之。

隆慶辛未五月初一日,河水一日一夜忽長水三丈,時值狼兵擄船,船盡遠避,人民𬒳溺,無船可渡。𭮀者一百餘人,二姓有全家覆没,水後又病𭮀者百餘人。縣令莆田大黼請於府,領米四百石賑灾民。又查本邑居民有存積者,爲之平糶,全活甚衆。當是時,父老議復古城爲民堡,封官李學顏、致仕敎官莫文泰、猺官謝成學、監生鄺京壽、𦒿民丘鳳首倡,同心任事者一百八十人,各捐貲應用,多者二十金,少者一二金。令見人心齊一,議請遷城。得報,遂先開築四門城樓。兵憲王公臨縣,舍輿而徒,遍歷舊基,披𮐃茸,斬荆棘,爲民考卜,坐桂山,向東北,以爲縣治。令鳩工庀材,築前堂、後堂各四楹,手書《聖經》一章于堂壁前,爲門二重,意欲卽遷,因士民灾後困甚,未能遷居,故尚有待然。築北邊一带城垣,與四門相望,是爲新城。其規模已宏遠矣。令遷去,繼之者不曰費甚,則曰招議,輙置諸度外。

萬曆戊寅,縣令泰和曾君守愚,始計新城週圍七百餘丈,城墻、馬路、窩舖、衙宇、庫獄、學宮等項,費該萬金,以請分守少𭆤李公盛春議,畧曰:

「縣治之設,乃地方命脈所𨵿,印信庫獄攸繫,故相地利而宅建者,急務也,築城垣以保障者,永圖也。古城地勢高竣,風氣萃藏,似爲可乆之基。縣堂城樓俱存,尤有可因之勢。詢諸士民,謂先因山𡨥作亂,而避居江滸,毎遭洪潦汜濫,如今之衝決民居者,可鑒也。且訪城內皆軍,城外皆民,軍𫉬棲止之便,民遭洪水之災,以故相轢而不相能,洶洶然欲遷古城者,皆民之至願也。雖曰工程浩大,爲費不貲,然而事干大計,必一勞乃可永𨓜,必重費斯𫉬永寧。若憚其勞且費,而靳其力與財,則事體難以就緒。要在委用得人,隨時節縮,則雖多不濫,有餘必報。況工以次第而舉,銀以次第而完,亦無患乎其有缺也。」

議上,兩臺皆報可。直指龔公懋賢,曾目擊水患,遂捐贖鍰四百金,以𠑽工費。時曾令以城長費多難處,欲截去東南一隅,會郡守宋公堯武至,力止之,仍循舊基築城。曾令叅以陰陽家之說,建縣治南向堂四楹,左爲幕廳,兩房科各八楹,前爲儀門,又前爲鼓樓,卽大門。後爲知縣𪠘,左爲主簿𪠘。儀門外之左爲典史𪠘,𪠘之前爲獄,右爲土地祠,祠後爲迎賓館。縣治旣建,以南樓昻然於前之右,非陰陽家所宜。於是以南未開門,而加開一中東門,移南樓於上省,祭賴文廸,與謝成學督工。改原建東北向之縣治爲憲臺,以候直指監司巡歷駐節云。其工費則取之城中,地價銀三千兩,士民義助四百金,軍餉一百八十金,餉米價銀五百六十兩,贖鍰一百七十四兩,牛稅五百四十金,藍能賊田價銀一千五百兩,長寧賊田價銀二千兩,中有未全完者,知縣陸續設法措置,一時繁興,城墻整𩛙,平直如弦。曾令經畫督理,稽覈爲勞。未及遷,以他事去。至壬午五月初四日,河水暴漲,視辛未更加四尺,爲灾愈甚。藍溪義合山水洶湧,有移嶺三十餘丈者。溪谷烟塞,覆壓田畝千餘頃,三廓房屋漂流者不下千間。入夜,水怪百出,或謂「觀音神靈救苦難」云,未可知也。是時分守胡公時化聞災臨視,惻然憫之,請於制府長樂陳公,給餉二百金以賑。刻期督縣令湯君民仰先入居新城,以爲民望,士民從之如歸市。是爲癸未年正月初六日也。

遷儒學記〔李燾〕[编辑]

河源縣儒學,洪武二年建于舊城東南隅,歷二百餘年矣。顧舊城河濵,夏澇爲災,學宮屢遭水患,然未甚也。隆慶辛未大水,廡門齋亭壞。萬曆壬午又大水,文廟明倫堂盡壞。先以古城地勢高塏,議建復以居民,築城垣,遷縣治焉,是爲新城。乙酉歲,邑令歐陽君循初議,始建學于新城西北隅,東向以臨𱩽湖,蓋考卜選勝,以興文敎、育英才云。一時工役浩繁,時詘難以並舉,而别輕重爲後先。於是建文廟于中,左右爲兩廡,前爲㦸門,又前爲𣠄星門。廟後爲明倫堂,左右兩齋,曰「進德」,曰「修業。」前爲儀門,又前爲儒學門。堂之西北隅爲啟聖祠。皆撤舊宇,木石可用者仍之,朽者易之,缺者補之。隆崇翼翼,森然整𩛙,燦然可觀矣。會天子採禮官議,以我朝正學三先生從祀文廟,而吾鄕陳白沙先生與焉。盛典頒至,遂製三先生牌位於兩廡,廟貌維新,從食孔式,斯遇亦奇矣。然祠亭猶未建,而以名宦鄕賢牌附于兩廡之末,御箴敬一碑,猶在廢學草莽中,典禮猶缺,學制未稱。諸生以爲言,邑令周君以狀聞郡守林公國相,議請工價於制府、按臺、監司,俱報可。於是鳩工聚材,建二祠於㦸門之左,建亭於文廟之後。諸生覩□聖謨之洋洋,而知尊尊,瞻俎豆之秩秩,而知賢賢。學宮規制,悉已漸備矣。然𱩽湖在學宮之前者,猶未有水以增其勝。太守復以諸生言白于當路。會監司鄭公邦福行部至邑,親覩形勝,作而嘆曰:「此誠衛城便民急務,而亦文運所由𨵿,可獨後乎?」亟具以報。制府陳公撫綏百粤,與民休息,而獨不靳於是費,慨然給礦餉二百金,以𤀹湖之源,貳守丘公一鵬署縣,奉令惟謹,不兩月而工竣。天池銀漢之水,自古散出三溪五瀝者,今俱繞城而合流于學宮之前。遷學大工,自乙酉迄今,已十閱歲,亭祠告成始完備,而水滿適維其期,機會所值,豈偶然者哉!夫土敝則草木不長,深山大澤,實生龍蛇。今廟學面六六奇峯,臨三三曲水,𱩽湖汪洋,淵靜澄,蓋文明勝地也。諸生藏修㳺息于庠序,以沐之餘潤,溯之淵源,涵泳聖涯,先登道岸,將不在茲乎?嗟乎!古之學者,惟竆經以致用;今之學者,徒綴文以干時。志向旣殊,成就自别,豈地脈有利不利哉?今聖朝愛士,愼重始進,蓋欲得眞才以爲國家用,誠曠典也。諸生遭際盛時,宜爭自濯磨,以古聖賢爲師。使自今而後,吾邑人才之盛,不徒以文藝,而以經術,不徒以科目,而以行誼,期趾美于白沙先生。斯於諸大夫師長遷學于古城之意,可無負哉!茲役也,相其成者,先則司敎梁桐、司訓黃光,今則司敎陳德芳、司訓雷體常。董其役者,先則典史陳其賢、巡檢林炳倉、大使高官、省祭頼文廸、猺官謝成學,今則典史陳孫,併得書之。

制府湖記〔楊起元〕[编辑]

制府湖者,河源縣𱩽湖也。曷爲以制府名?彰制府陳公之賜也。河源之休戚繫其城,而城之興廢繫此湖。桂山河源巨鎭,蔥蒨秀特,昔人據桂𠏉爲城,而枝布爲三郭環之。肇自南齊,迄于,上下年,生齒蕃育,四時歌遊,人文萃焉。來城陷于𡨥,孑遺之民,逃散四遠,城因以廢。國初,乃卽中下二郭間,濵江爲城,舍𠏉就枝,勢弱形下,水稍溢卽嚙之。辛未壬午,兩罹水患,漂溺者尤衆。於是令長父老,相率修復古城居之,民始卽安。是城也,非河源之休戚所繫歟?當城盛時,銀漢之水出自桂山,遶城之西而環其北,滙其東,爲𱩽湖,城因之以爲險,其守可固,是以歷千數百年而無患。其後下埠瀝洩,而深水瀝繼之,鵞公瀝繼之,牛角埪[6]木棉塘又繼之。故𡨥之能陷城者,城之失其險也。一陷而遂不復,以致於别城者,不難於復城,而難於復湖也。城以湖失而廢,又以湖難復而竟廢,則是湖也,又非城之興廢所繫歟?夫城之興廢,爲河源之休戚所繫,城重。湖之有無,又爲城之興廢所繫,湖尤重。河源父老謝成學李乾等,因其士夫李燾、舉人李樹禎以請。而制府陳公慨然念之,下其事道府,議捐軍儲助費者,蓋二百金焉。於是卽下埠築基,其址厚十有五丈,其崇三丈,其長二十餘丈,名之曰「萬年基。」其他若深水鵞公牛角木棉及城南之南澗等處,凡可以爲蓄水計者,莫不築焉。蓋民感制府之仁,而動子來之義,故取用於二百金,充然其無不足也。而湖乃汪洋浩蕩,成巨浸於厥城之東,而銀漢之源所以委輸於西北長壕者,益以弘衍靜深,城賴之以爲固。而汲其淸以資飲食,挹其秀以興文運,爲利巨矣。蓋仁河源之民,而資之以爲此湖也。民卽湖名公,以垂示子孫千萬年無㤀所自,不亦宜哉!公鎭二載,廉靜寡欲,省興作,務撙節,未𠹉妄費,人莫不知公之儉迹。公此舉,豈非所謂儉而能廣者耶?公之仁,雖一物之微,不忍傷之,然至彝情深固,重𨵿利害,人所逡巡相視莫敢發難者,公輙持其𥧾繫而定之於呼吸之間,此又以見公之徳,故能勇也。上今召公入佐都大司徒,天下有大事,公可屬。公諱湖廣應城人,戊辰進士,不佞方,有事郡乗。河源士夫父老請記,遂不能辭,而爲之記。

宋文丞相二女墓記〔黃昭〕[编辑]

江陰人,僉憲。

景炎元年十月,文公帥師至汀州,十一月,帝次潮州。明年正月,帝在惠州甲子文公漳州。是歲八月,李恒追公及于空坑,公之夫人與二子二女皆被執,公與一子奔循州,而家人送于。史之載如此。今河源三角村,村有一荒塜,外橋曰仙女橋,鄕進士謝宜申别業在側,常聞其祖傳以爲塜卽文山二女之墓,橋亦因以名焉。乃復攷諸《文山詩史》云:「丙子定娘壽娘以病死于河源三角村,有《集杜詩》两韻以哀之。」乃知二女之卒,蓋在是年之冬,而其後被執没于者,又二女也。於是益信其墓爲文女死義之所,稍爲除治,亦有言以志之者矣。正德乙亥,予行部至,進士具墓事顚末,因邑令鄭敬道請記於隧,以示來者。因令之勤加封植而書歸,俾以刻之。

夫人生两間,守身治事,其爲道必有至焉者矣。爲臣而忠,爲子而孝,忠以殉國,孝以從父,死而後已,此事之至者也。爲家者以前烈聲跡相及,罄吾力以扶衞顯慕之;爲吏者以表忠勸孝,庶幾成人美爲務,亦事之至者也。故凡舉其至而爲之,則雖億兆人之衆,千百世之遠,無不同者。茲役之重於人而不沒也,審矣。[7]

[编辑]

修𨵿帝廟序〔鄺奕垣〕[编辑]

𠹉讀祀典,建廟者不一,德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能捍大患則祀之。所以報功德,表忠義,風後世也。□𨵿夫子生于三國之時,文武兼才,忠勇並著,其最赫赫在人耳目者,如封印還金,秉燭待旦,義不帝,忠不忘孔子所謂「成仁」,孟子所𧪍「取義」者,非歟?其生也,氣可薄霄漢,其殁也,魂可動日星,宜其廟貌碁布,在處相望,戴髮含齒之倫,睪焉思,肅焉敬也。上城東門□𨵿夫子廟,其來舊矣。自兵燹之後,霜摧雨剝,漏月蛛封。邑侯某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發廣大心,捐俸修整。但功程浩大,選材庀工,動費不一,必荷十方共力,庶開弘搆新觀。請捨大海之涓滴,便令斗拱流霞;但分上林之一枝,立覩星簷飛翠。各抒誠心,共成美舉。謹序。

[编辑]

募復舊東門引〔鄺奕垣〕[编辑]

邑有城,屹然金湯者,正其一邑之方面;城有門,伉乎聳峙者,在覽其一門之形勢。形勢環拱,方面完固,庶爲一邑之保障。若三門得位,一門失利,亦非純全美局也,如今日之新東門是已。夫新東門之立,至今六十餘秋矣。順水傾瀉,秀氣不聚。數年來城中之人囂然多事,軍馬之征戍,水旱之災䘲,役之煩擾,無歲不有。雖未可執爲一門咎而望氣者,撫今追昔,咨嗟感嘆,以爲復舊東門焉。大江正朝,秀峯拱照,士子接踵而登,居官焜燿而乆,四民樂業。合今昔人事觀之,則吉凶彰明較著矣,而尤不急爲更張,何泄泄耶!幸逢王父母偉畧匡時,百務飈舉,侯所公鴻才肆應,錯節見奇,際此機會,正吾人黽勉從事之時。衆力共成,捐貲葺繕,庶幾復覩當年之盛焉。夫琳宮梵宇,苟可徼福於一身,且不憚胼手胝足爲之,況利在通邑者乎?將見願力所趨,風氣可驅而轉。嗣後不得誤聽人言,煽惑重開,以傷一城之風水也。謹引。

募收枯骨引〔鄺奕垣〕[编辑]

文王澤及枯骨,仁動六州;及暴骸,榮波九代。事無微而不著,德有施而必醻。覽彼茶亭之積屍,傷心𢡖目;痛兹沙寺之露鬼,雲淡月凄。雖取殺之有由,覺憫心之不已。殆將以仁而包暴,勿云以德而報𬽦。共舍金錢,安斯驚魄。知三界之可畏,覺四聖之宜依。堇引。

[编辑]

尊德祠碑〔李維禎〕[编辑]

尊德祠者,河源邑之薦紳學士與四境之旄倪,祠其鄕大夫𭆤公者也。公名學顏,故以明經待詔公車,而其子觀察起家進士,剔歷中外,有特操惠政,數以其爵貤公,至𭆤知則取制詞語而顏其祠爲尊德云。公,德之可尊者何居?以城河源也。

河源縣南齊,至熈寧以爲禎州,而累土城之,匹夫可騰踔而上,城下池仰給屋溜間。𠹉從紅硃門築壆開塹,東起高風坑,西至佛跡潭,排閘蓄水,而水以無本易竭。何左丞壩巨石成渠,而渠以流不長易塞,不待褰裳而渡。於是邑人之中𡨥者屢矣。𡨥退則依城外槎水而居,是爲上中下三郭。興,卽中[8]二郭間,龍川槎江兩水之會以爲縣,而以故城爲河源守禦軍堡。然三郭地卑,毎淫雨,汪汪若千頃波,廬舍蕩柝,於是邑人之中水者屢矣。李公憂之,諗于衆曰:「吾歲虞水而日虞盜,畏首畏尾,身其餘幾?夫城故在也,復其故而二患免矣。」或曰:「自故城之棄也且二百年,其地腴者耕,瘠者墓,將柰何?」公曰:「耕地吾固有之,吾捐以入官,諸有地者官予之直,以市地之直助徙墓之費可矣。」或曰:「城不易土以甓,猶無城也。甓而不高且厚,猶無城也。此其費不訾,將柰何?」公曰:「吾請以不腆之賦爲一簣,諸有家者爲其家謀,諸子民者爲其子謀,無患乎不給。」已而,公之子同榜中人,有爲侍御按者,以贖鍰及盜田之賈來,凡五千金;有爲郡守者,拓城四址,悉如舊制。毋覬速成而小就,城有緒矣。公復諗于衆曰:「夫有城必有隍,今溝澮之水,雨集皆盈,可立待涸耳,城將安守?」乃召集諸𦒿老,西至下,東至逍遙巖,審水勢,察地脈,而爲之圖。「此可引水環城爲渠,若隄以時啟泄,卽三郭不虞水,甚善。吾請操畚𦥛以先士民。」而公㝷病。病革,以其圖授謝成學曰:「俟吾兒歸,必令竟吾志。」遂卒。

觀察奉公圖以從事。東自高風坑龜峯塔之下開渠一,而于逍遙巖東築隄遏之,渠工最鉅,邑令周公爲政,所謂「周公渠」也。西自麻地凹九曲灣白沙地開渠五,而於下埠瀝萬年社築五隄遏之,萬年隄工最鉅。制府陳公以二百金來,隄高四十尺,滙水爲湖,所謂「制府湖」也。湖並城西俱會于𱩽湖。城三面皆臨水,獨南織女池涸如故,則導桂山,分箕谷之水爲天河。橋連城隄織女,梁開金湯,源注池中。城周遭水縈如帶,四時平亭不減,望之氣鬱蔥,壯縣矣。

蓋自南齊迄今千餘年,而公始爲新城之策。自隆慶迄今三十餘年,公父子相禪,而城隍始備。舉觀察以爲排群議,舉大工禦災患者,前後非一,而惟兩侍御龔公懋賢詹公貞吉爲尤著,率邑人祠事之。邑人聚族而謀曰:「是役也,孰首事者,非公耶?孰令其子登第如兩侍御公者,爲吾邑人造福,非公耶?且也以渠,以湖,各取一端,名不朽。公於全城有全力焉。吾儕小人,城以內夜戸不閉,城以外水不爲災,而爲用幾與造化爭衡。食其德而不思報,非人也。」公常建天樂會所,群族之子姓及親知之子姓而督課之,人文蔚起,則卽會所後建祠祠公。而以不佞。亦常附公之子同第進士,使爲記所由。

建祠之義,不得以不文辭,作而嘆曰:「夫士大夫之居鄕者,富則千相役萬相僕,貴則一命而鉅呂,再命而車上儛,三命而名諸父,固不足道。不然,則逡巡退讓,與閭閈浮沉,不棄丹鷄之盟,以博長者稱,抑斤斤朿脩,爲鄕黨自好之士而已。未有開非常之原,持必然之畫,没身而不忘,使其子勿替引之,澤被萬戸,功垂百世。知李公之爲河源計者,其可謂至德也已。觀察繼志述事,善則稱親,皆可紀也。」旣已志其畧,因爲樂府之章,使祠者歌以侑公:

「有城言言堅如石,重門擊柝禦暴客。環而晲之驚辟易,更我爽塏作我室。昔何墜淵今加𰯌,士夜誦兮女夜績。聚百物兮卷六戚,桂棟葯房蘭蓀璧。淸酒旣酤牲在滌,貽我多福公神弔。

「滄波渀沆城四隅,龍江鯤海相灌渝。如彼辟雍博山爐,金隄屹屹九𮜿衢。□[9]橋跨之走艖䑧,魚水相得藻趨鳧。黃潦改色凝膏腴,我耕我釣日宴娛。後人利兮前人圖,言獻于公比驅膢。

「織女機絲日七襄,欲往從之河無梁。城南尺五天相望,倬彼昭囘雲錦章。公乗箕尾與翺翔,東山梧桐西鳳凰。覽德輝下千仞岡,宜爾子孫百羽王。俾我通邑爲朝陽,贈羽千金仍吉光。」

重修逍遙巖碑〔鍾鼎臣〕[编辑]

多勝槪,一曰羅浮,名峯數百,氣𧰼萬千,偉觀哉!無如逍遙巖,襟,日月蔽𧇾,諸山來朝,勢若星拱。至赤霞玄居蓬萊深處,棟宇層折,奇境迭出,誠槎江之勝區,而俊傑所欣賞也。向歐陽公改紀其舊,而道左參差,卽方公鼎新是圖,而蹊邊廢墜,巖逕蕭條,登探者以爲嘆。歲在庚辰,余表陳玉宇于巖也,慶協夢蘭,懹同霛運,瞻彼道𠊓傾圯殆盡,徘徊乎莽蒼之𪋤而不忍去焉。於是捐金鳩工,爲欄杆二十度,㸃綴莫加矣。余擔人爵,奔走不暇,諸如北固天分金山九華,靡弗屐折,邇違名勝,不貽林澗之愧歟?適繪圖索記,披視神往,如覩虬龍虎豹,如𭆤金闕玉𨵿,如對爍迦說菩提,如禮大悲悟寳炬,如與長江洶湧,怪石巉巖,流峙今古。噫!圖中記耶?記中圖耶?書於石,所以賀茲巖之勝也。

[编辑]

河源八景

梧江夕照〔鄭敬道〕[编辑]

山以梧桐名,山聳梧桐㯰。晚來返照紅,林𡎙増顔色。

奇峯岪勢崔嵬,衆󠄃皺爛堆花自飛。翠色重重看晚景,紅光冉冉對斜暉。幽禽風度筝簧奏,絶壁雲開錦綉圍。更擬碧梧棲彩鳳,雝雝聲韻徹王畿。

桂岫晴嵐〔鄭敬道〕[编辑]

桂山龍虎蟠,叠翠凌霄漢。嵐飛風日研,邑里成壯觀。

峯巒雄鎭古禎州,桂老林良匠石収。萬卉攺觀新雨過,千巖添秀翠嵐浮。松林韓子書堪讀,泉澗歐公醉可逰。慚愧不才成吏隱,山靈𦔳我觧心憂。

寳江漁唱〔鄭敬道〕[编辑]

鷗飛河草碧,漁宿寳溪夕。醉後歌一聲,山頭月吐白。

何處漁翁日徃𮟃,寳溪景曠水潺湲。簑衣篛笠生相守,利鎻名疆老不關。𣢸乃一聲沙鳥落,滄浪幾曲野雲閒。蘆花洲畔魚肥后,醉醒天空月𫞜山。

石逕𬋈歸〔鄭敬道〕[编辑]

石簇懸藤蘿,逕深多鳥跡。𬋈歸落霞舟󠄃,薪重𩀱眉赤。

怪石崎嶇一逕斜,林巒盤欝𣗳槎芽。晨持斤斧穿雲去,暮束薪蒸歸到家。肩擔相隨趋落日,㗋𰙔相荅雜鳴鴉。仙人棋局今安在,飽食無求度歲華。

龍津晚渡〔鄭敬道〕[编辑]

龍津渡頭水,渌浄𬋕楊桞。人歸如蟻多,月出櫓在手。

鴉囘郭外起炊烟,日落渡頭艤小船。歸路人𬻵任與負,赴家心競後和先。蓬開山吐雲邉月,櫓動星揺水底天。入息民皆忘帝力,更期兵寢夜安眠。

東埔春耕〔鄭敬道〕[编辑]

東郊春雨足,草茁土𮌔動。田丁犂破雲,饁婦荐骨󠄂董。

溪頭舉足𥁞平疇,𭆒事當春豈暫休。犂破一村青草軟,鋤開萬頃綠烟浮。飽安慮逺忘官祿,嗿嗑情親列野𩝭。力本不妨勤四體,如墉如櫛㸔秋𠬧。

龜峰古塔〔鄭敬道〕[编辑]

日來塔埀影,雲去塔孤峭。巨鎭雄上方,福田種多少。

龜峰一望秀蒼蒼,塔古叅天歲月長。阿育規模誰創建,釋迦舎利此安藏。日臨寳級影高下,風送慈鈴聲抑揚。我欲偷閒登絶頂,觀遐見勝壯詩腸。

燕石長亭〔鄭敬道〕[编辑]

石邉亭子淸,石下溪流活。送客到陽關,朝天雲路濶。

松栢森森燕石橫,峰𢌞溪繞一亭淸。長携送舊迎新酒,不盡南來比去情。折桞𭔃梅千里别,登雲步月片㠶輕。我來百廢關心切,遺址迫𡬶󠄀感慨󠄉生。

梧峰夕照〔謝天與〕[编辑]

木落江空日已斜,半山紅影半山霞。更兼寒帶梅花角,送入蒼茫閃閃鴉。

桂岫晴嵐〔謝天與〕[编辑]

山擁嵐光翠欲流,桂花凉轉鴈迎秋。堯天不老人今古,物色經㸔幾白頭。

寳江漁唱〔謝天與〕[编辑]

扁舟一葉次寒汀,雲影煙光献画屛。𰙔罷酒闌人醉後,空餘鷗外数峰靑。

石逕𬋈歸〔謝天與〕[编辑]

雲石蒼凉逕路𬨶,一聲啼鳥背歸𬋈。行邉若得仙棋㸔,不𬋩斜暉轉𣗳腰。

龍津晚渡〔謝天與〕[编辑]

夕陽西墜瞑雲津,簇立東風喚渡頻。老盡徃來名利客,不知誰是傅巖人。

東埔春耕〔謝天與〕[编辑]

一簑煙雨耨黃昏,半掩柴扉緑野村。借問龎公今去遠,高風誰共此中論。

龜峯寳塔〔謝天與〕[编辑]

屹屹孤峰萬古名,浮圖高聳入秋晴。望中好似昻天筆,倒冩雲箋鴈字橫。

燕石長亭〔謝天與〕[编辑]

雨濕雲根燕不聲,離魂消處一長亭。因思南浦江淹筆,草緑波光是此情。

梧峰夕照〔古文集〕[编辑]

落霞孤鶩帶蒼茫,半影靑山掩映光。緃有丹靑描不就,祗應豪客賦詩章。

桂岫晴嵐〔古文集〕[编辑]

日出三竿瘴霧消,嵐光掩映桂香飄。山中自有巢由軰,心隱淸高不棄瓢。

寳江漁唱〔古文集〕[编辑]

秋水長天一色淸,月明江上踏𰙔聲。𮋒思嚮遏行雲處,争似蘆州自在情。

石逕𬋈歸〔古文集〕[编辑]

伐木𡨴辭活計䟱,蒼苔白石雨晴初。歸來飽飯黃昏後,還向窗前讀古書。

龍津晚渡〔古文集〕[编辑]

鯉魚風起浪花生,薄暮行人阻去程。我有濟川舟楫穩,與君緩載不須争。

東埔春耕〔古文集〕[编辑]

雨濕棠梨水𫞜田,東郊農事正茫然。太平君相調元氣,歲歲長占大有年。

龜峯寳塔〔古文集〕[编辑]

浮圖𦊅兀跨高峰,萬古江山勝槩同。𭦌𠋣危欄題姓字,此身如在半天中。

燕石長亭〔古文集〕[编辑]

此是朝天第一程,桞邉風颺酒旗輕。丈夫不洒離筵淚,任唱陽關曲幾聲。

八景總咏〔鄭敬道〕[编辑]

天開地闢有山水,人得其秀莫可擬。人非山水弗鍾靈,山水非人亦徒爾。河源之邑古禎州,兵戈刼火幾春秋。人事興亡劇轉盻,山自峙兮水自𣴑。梧桐返照若皦皦,桂岫晴嵐靑未了。漁翁唱罷寳溪深,𬋈父歸來石逕𥥆。龍津日晚渡者號,東埔春深農事勞。塔献禪家懸慧鏡,石亭客子餞香醪。吊古傷今空搔首,人民凋瘵𭦌已乆。狂吟愧乏筆如椽,山水爲吾𭦌重否。

次韻〔謝冝申〕[编辑]

槎邑有山還有水,泰岳洞庭何必擬。神仙可居龍可潜,𨿽不高深亦奇爾。人才毓秀齊中州,紆曳誾誾且秋秋[10]。䪺令山水因人勝,山水非人空峙𣴑。碧[11]映殘紅皦,桂岫嵐飛三不了。漁郎醉放寳江𰙔,絡繹難辭𬋈逕𥥆。問津聲襍春波號,東埔春耕妻餉勞。浮圖不動人長别,石亭花氣侵醇醪。題詩按景誰稱首,明府才華馳譽乆。枉予枝癢聊效顰,不知山鬼󠄂榆椰否。

次韻〔陳希文〕[编辑]

天下山水原有志,吾儕拈筆誰敢擬。補殘拾剩鏬漏餘,難免時人私莞爾。脚跟奔走半九州,問水𡬶山春復秋。到處有境因人勝,豈獨此境籍儒𣴑。梧峯桂岫東西表,夕照晴嵐何時了。寳溪石逕樂漁𬋈,幾曲滄浪歸路𥥆。龍津之渡晚嘈嘈,兩岸歸人不絶號。東埔之農春起早,一年首事肯辭勞。龜峰古塔禪留址,燕石長亭客設醪。能令勝境誰稱首,因人何事吁嗟乆。我心尚壯尤少年,未識時伍如心否。

次韻〔古文集〕[编辑]

邑中奇秀多山水,宇𫳂名區堪比擬。古遺䜟良是潜,故老□□[12]非率爾。文物誠不下他州,吾祖破荒󠄆幾百秋。公來覧勝有高調,胸次豈同俗吏𣴑。梧岡落照夕返皦,岫桂拂嵐晴未了。漁郎𰙔月溪淺淸,逕出雲檐深窕𥥆。野渡橫舟歸客號,杏花雨濕耕農勞。龜峰一塔自千古,石邉亭餞松花醪。古今賦咏若干首,此景還來待公乆。陽春白雪和再難,斵垔肯爲運斤否。

次韻〔蕭光何〕[编辑]

堪輿幹旋理與氣,妙運乾坤人莫擬。土形水脈相𣴑通,河嶽鍾靈非偶爾。職方八索列九州,自有霄壤萬萬秋。吾邑遐陬居嶺表,亦偕河嶽峙和𣴑。梧岡映邑斜紅皦,桂嶺長拖晴綠了。寳江欵乃漁歌淸,石逕唱和𬋈𩐪𥥆。津頭競渡驚龍號,野外深畊叱犢勞。龜峰卓立描雲筆,燕石長酙餞客醪。数年父老重翹首,瘵瘼未瘳愁嘆乆,低聲試問列名公,合得蒼蘇息與否。

棲禪寺〔崔放之〕[编辑]

自從白馬䭾經始,寳地酣園知有幾?今見逍遙巖洞深,啼猿鳩接棲禪寺。嵯峨樓閣東西橋,掬水聞香景趣饒。講經雲外天花落,卓錫林邊暑氣消。一塵不到松𨵿口,僧老淡隨松影瘦。誰知好事眼能靑,借與詩人信宿逗。山高地僻月空圓,晨鐘暮鼓驚龍眠。看來懶󠄂把無生學,長嘆一聲歸釣船。

開元觀〔謝元〕[编辑]

鑑湖一曲環峯岫,靈區福地眞虛有。瑤臺月冷碧排香,石室春深紫芝秀。我乗閒暇杖藜來,烟霞掩映雲間開。蘿風拂面松百尺,野猿孤鶴相徘徊。欲求郤老丹方訣,不遇仙翁誰與說。天濶難尋桑海更,晝短易看塵世閱。中有持齋小道流,黃冠野眼何淸修。焚香一炷星𭐀上,任我憑君賦咏遊。

遊逍遙巖〔楊士奇〕[编辑]

越王臺羅浮曲,仙洞峨峨隔世氛。石壁雨晴閒鳥跡,野汀沙暖散鵝群。小橋有路時通客,老樹無陰不礙雲。今古英賢恣賞覽,多留高咏與雄文。

題逍遙巖〔鄭敬道〕[编辑]

仙巖自今古,仙艸自榮枯。王喬如可作,我欲借𩀱鳬。

步韻〔蕭光何〕[编辑]

巖静仙逰憇,山深石不枯。和風抽異󠄃草,暖日𪾶𩀱鳬。

逰逍遙巖〔馬叔康〕[编辑]

登巖至頂若天齊,觀盡人間高與低。叠叠好花千𣗳錦,重重瑤石一雲梯。浩𰙔有恐󠄄星𮝾動,細語還驚鳥雀啼。頃刻拈來信手句,萬年不斷此留題。

河源道中〔梅英〕[编辑]

惠陽東上古禎州,𦋐午烟嵐尚未𠬧。村婦汲溪𩀱𭺜甕,蛋民浮宅一漁舟。野花夾岸飛黃蝶,寒浪推沙起白鷗。自謂踈庸叨簡命,軺車寜敢爲身謀。

河源喜雨〔張恩〕[编辑]

漠漠連朝雨,虛堂坐晚時。水生魚自化,坭落燕相疑。沃野催農急,危峯報㨗遲。乾坤𮌔澤遍,豈爲一方私。

又〔張恩〕[编辑]

簷聲催不斷,悶豈見重山。野濶漂紅水,江𣴑抱碧湾。那知形跡外,已在水雲間。沙鳥𩀱𩀱落,忘機羡爾閒。

歩韻〔顧應祥〕[编辑]

案牘披初暇,公餘更散時。深慚黃𥿄重,𮋒起白鷗疑。簾竹含風細,庭槐度日遲。短𰙔無好句,聊以鴈吾私。

又〔顧應祥〕[编辑]

𣺌𣺌天涯客,行行嶺海山。数峯靑了了,一水繞湾湾。病骨󠄂丹砂外,歸心白日間。郊原頻報警,安得遂休閒。

題將軍石〔呉高〕[编辑]

屹立瘴江湄,疑是驃騎。落日明金甲,春雲綉戰旗。風霜存𫂉槪,雨露想恩滋。囘首麒麟閣,如今更有誰。

憶桂山〔呉高〕[编辑]

𭦌飲桂山茶,未登桂山路。芒鞋白苧衣,相約逰山去。

松隂淸夣〔陳奎〕[编辑]

白雲深鎻薜蘿關,一枕淸風夣𥧌間。物外乾坤無甲子,壺中歲月隔塵寰。醉吞玄石壚頭酒,夣到蓬萊海上山。醉後不知春幾許,松花𫞜𣗳草班班。

槎江夜月〔陳奎〕[编辑]

靈源一派自銀河,千古橫槎照碧波。玊兎光澄天上魄,金鱗戱躍水中梭。壯年别去鄕心切,淸夜追隨𨓜興多。爲問廷贒使者,當時勝覧竟如何。

宿義合驛〔鄭敬道〕[编辑]

義合皇華舘,濵溪復枕山。鳬翔波上下,苔綉石班斕。蛋艇絲綸没,田家竹戸𨵿。吏才難展處,何計拯民難。

懷𦾔儒學〔鄭敬道〕[编辑]

巍巍殿廡毎留情,吾祖𭦌從育此英。九載春風𢾾德敎,千年燈火兆文明。《釆芹》《釆藻》𰙔思永,《希聖》《希賢》頼曲成。𫞜眼瘡痍勞撫字,箕裘惟恐墜家聲。

温泉〔謝譽〕[编辑]

一鑑滄浪照眼鮮,脉通何處暖生烟。古今皓皓烹明月,晝夜沉沉煮碧天。沸作春濤𮋒起峽,碎分山影浸長川。何人洒落携童𠜍,𰙔濯塵纓坐石邊。

千歲楼成作〔李燾〕[编辑]

聖朝予吿辭三楚,帝子遺書問一丘。𭦌賦小山叢桂𣗳,還敎幽𡎙聳岑楼。窗含雪嶺𮋒烏鵲,棟倚雲峰碍斗牛。羅列石林争献巧,𨚫疑江上即滄州

登城東楼有懷〔李燾〕[编辑]

五色雲呈考卜初,經營三紀竟如何。道傍誰定千年策,湖裡空浮萬頃餘。縱目東楼天作𦘚,乞靈西桂草爲廬。聊將一堵興閭里,先子成城意不虛。

題吐珠泉有引〔李燾〕[编辑]

桂山驪珠見則人才出,載在𦾔志。故古州曰「禎」,驛在江邉曰「寳」,皆以珠名也。石逕口湛珠湖,湛言未吐耳。今改建縣治,坐桂山織女池,位旣得中,向又甚正,山澤通氣,而驪龍始吐其珠,𨗁當縣堂新成之日,且屬己酉開科之年,故擬名「吐珠泉」,作近體一章以紀之。

千古山川秀始開,驪龍珠吐𱩽湖隈。逼人淸氣泱泱出,透地靈泉滚滚來。疑是廷投此谷,應知室兆多才。溯𭰁好鼓乘槎興,織女池源接上台。

附録[编辑]

憶羅浮二首〔古成之〕[编辑]

憶昔羅浮最上峯,當年𭦌見𭔃仙踪,凭欄月色出滄海,𣣱枕秋聲入古松。採藥靜幽淸澗𫟚,𭔃書間倩白雲封,紅塵一下拘名利,不聽山間午夜鍾。

[编辑]

相思天一邉,知在石樓間。高卧人稀到,數峯雲共閒。仙方新更試,易䟽舊𭦌刪。好探魚頭信,時應有鶴還。

游天通眞身塔〔古成之〕[编辑]

㓗志登高塔,西南對海城。一真𨿽有相,萬法本無生。梅雨侵窗冷,天風入海淸。臨囘慵更語,祖意自分明。

逰五羊觀〔古成之〕[编辑]

撥破紅塵入紫烟,五羊壇上訪神仙。人間自覺無閒地,城𫟚誰知有洞天。竹葉影繁籠藥圃,桃花香暖散芝田。吟餘池畔聊欹枕,薰風瀟瀟吹白蓮。

賀黃冕登科〔朱英〕[编辑]

𥬇折蟾宫桂一枝,香淸南省鹿鳴時。藏󠄁修燈火三冬足,際會風雲千載奇。春到𬎝林鶯送暖,韶聞金闕鳳來儀。聖賢事業平生學,高遠從今好自期。

贈謝孝亷良翰〔黃昭〕[编辑]

三尺干將二尺檠,招賢到處有旗旌。欲從天地窺豪傑,試向河源問姓名。綱紀乆知吾道重,簡書還畏此身輕。羅浮見説多仙子,誰㸃眞丹養性情。

懷古成之〔呉高〕[编辑]

三䇿當年動冕旒,先生鍾秀出羅浮。文章天下聯星𧰼,忠孝人間邁等儔。白骨一凾今在否,清詩千首永芳流。功成欲效留矦去,未必𮋒然物外遊。

懷鄔大昕〔吳高〕[编辑]

虎頭門外浪如雷,來徃舟航幾度摧。竭力勞心開鹿歩,先生眞抱濟川才。

贈馬孝子〔李燾〕[编辑]

風木𫩧悲卧草萊,忽驚霄漢壐書來。烏私獨行原天植,龍𬡄殊𬡭自聖裁。名動京華靑史紀,光𢳸嶺表紫泥開。芳標不但儀鄕國,風軌崇朝遍九垓。

懷李中丞〔鄺奕垣〕[编辑]

我愛李滇撫,爲官五十年。厨無隔𪧐𠬦,囊乏用餘錢。意厭城市閙,情鍾瀧水緣。遍觀利達者,可不謂前賢。

八景[编辑]

梧峯夕照〔江祖雒〕[编辑]

遙望寒崗欲拂衣,水田曲曲遶荆扉。春明嶺表丹𮪜動,秋逈天高白鳳飛。返照玉峯懸素影,碍雲石澗駐晴暉。扶笻誰歩東山𡲆,懷古情深詠《採薇》。

桂岫晴嵐〔江祖雒〕[编辑]

寒嵐高掛碧峯巔,非霧非雲斷若連。天巷日淸浮𤕤氣,猫眉雪霽吐晴烟。秋香飄渺楼臺外,月窟蒼茫銀漢邊。可是丹丘藏󠄅禹穴,慇勤招隱有林泉。

寳江漁唱〔江祖雒〕[编辑]

岸逈春深水正肥,歌聲齊遶寳江湄。刺舟桃塢代,沽酒蘆汀異詞。風湧暗疑烏夜怨,月明驚起白鷗知。浮沉世事何須問,一葉烟波任所之。

石逕𬋈歸〔江祖雒〕[编辑]

石逕亭亭日影西,𬋈夫迢逓下荒󠄆堤。薪蒭未出周文囿,袵帶曽懷范相藜。歴境已隨蕉鹿夣,狂歌空和𪃒鴣啼。歸來翹首孤城際,野𣗳蒼烟隔斷蹊。

龍津晚渡〔江祖雒〕[编辑]

数里風㠶𣻌碧渏,十年翹首望天涯。臥龍山下曽籌策,擊楫江頭漫賦詩。隔隴行人争向浦,平林歸鳥掠斜㬢。乗槎共泛星河影,醉倚棠舟月上遲。

東埔春耕〔江祖雒〕[编辑]

東風吁拂柳𪝉新,露濕靑郊紫栢塵。林鳥有聲催早布,玉輿何代向南廵。朝烟未起犂春雨,晹谷方沉洽比鄰。共願□聖朝無事好,不勞搔首歎民。

龜峯寳塔〔江祖雒〕[编辑]

浮圖高峙碧霞霄,百里湖山入望遥。門對𩀱江澄几席,樹臨孤月壯凌歊。丹飛樓閣留香雨,綺結幢雲控玉蕭。自是靈基堪不朽,幾囘靑藹接仙橋。

燕石長亭〔江祖雒〕[编辑]

到處谿山好卜鄰,慿笻遥瞩曙雲淸。梧峯返照低三鳳,桂嶺殘烟鎻二城。春暗海門勞遠訊,月明鄕國𭔃歸情。猅𤞑古道荒亭下,跨鶴何人上玉京。

八景[编辑]

梧峯夕照〔陳斯振〕[编辑]

岧嶤獨峙大江東,俯接群巒壓翠叢。鳳鳥欲棲風色暮,空留夕影挂梧桐。

桂岫晴嵐〔陳斯振〕[编辑]

蛾眉秀聳出天香,拂欝秋來翠色蒼。袛恐高枝人掇去,晴嵐橫繫桂腰傍。

寳江漁唱〔陳斯振〕[编辑]

碧沙綠草對漁舟,歌徹風殘兩岸秋。饒有子方沽酒趣,不堪重聽寳江頭。

石逕𬋈歸〔陳斯振〕[编辑]

鳥逕參差怪石開,𬋈歌歸去白雲來。不知𠰥個斜陽內,猶自㸔棋尚未囘。

龍津晚渡〔陳斯振〕[编辑]

招招聲出一舟前,㶑灔光搖碧草烟。𭔃語梢人輕放棹,恐驚津內有龍眠。

東埔春耕〔陳斯振〕[编辑]

布穀聲催𭆒事紛,半犂烟水半犂雲。有年莫謂惟勤𫉬,𥁞是及時雨露殷。

龜峯寳塔〔陳斯振〕[编辑]

神龜贔屭壯臨波,夕影中𣴑一柱峩。高聳𩀱城文筆秀,千秋不受刼灰󠄀磨。

燕石長亭〔陳斯振〕[编辑]

爲誰黙黙倦啣泥,春草江邊夢獨迷。來去群飛呼不起,依依長傍𦾔亭西。

逰逍遥岩〔釋弘音〕[编辑]

倚杖󠄃岩頭兩𭦂寛,到來便覺此心安。北𬈑有鳥誰先化,上界無人我正閒。石磴絶雲銀閣逈,雨崕空洞玊虛寒。相逄𠔏愜林泉興,一縷茶烟笑語歡。

卷八[编辑]

風俗[编辑]

士習醇雅,民鮮爭𨷖。讀書力農,恥於逐末。

物產[编辑]

屬諸邑同者不載。

  • 桂䔲上廓出。

古蹟[编辑]

  • 趙陀故城在縣東北七十五里,今廢。
  • 廢石城縣在縣北一百里淸湖都名縣口
  • 禎州故城在縣西南一里,南漢劉鋹築。
  • 龜峯塔在縣東南,濱河。
  • 燕石亭在縣南三里,爲餞送行人之所,今廢。
  • 𧰼宿樓在縣北。邑人古成之登第,同科二十八人,稱「二十八宿。」時鄕人榮之,爲建樓焉。
  • 千歳樓在縣西十里。邑人都御󠄁史李燾湖廣時,解宗之難,宗酬以金,歸建此樓以誌不忘故取名焉。樓倚山濱江,有芙蓉池九曲流觴池諸勝。公林下十載,戴制臺曾遊於此云。

寺廟菴觀閣亭[编辑]

  • 崇報寺在舊城。邑人劉宗正施田租二千餘石,設立里長一名。僧崇興
  • 壽春寺卽舊縣治基址。
  • 雲泉寺在縣舊治東隔江一里,今廢。
  • 棲禪寺逍遙巖西。邑人李樹東建,今廢。
  • 關帝廟三一在舊城東門內,一在新城東門內,一在鴻珠門
  • 眞武廟下郭
  • 東嶽廟在驛前。
  • 白帝廟上城西門內。
  • 天妃廟二一在舊城北門內,一在舊城東門外河濱。
  • 洪聖王廟在縣西門外。
  • 順濟王廟在縣東門外。
  • 西林庵在縣西門外。
  • 龜峯庵在塔下。
  • 證覺庵印崗嶺
  • 種智庵在縣東門外。
  • 仁壽庵種智庵相近。
  • 長春庵在隔河。
  • 萬壽庵長春庵比隣。
  • 眉峯庵桂山
  • 蓮珠庵塔坑
  • 開元觀在縣南,今廢。
  • 觀音閣在舊城東門內。
  • 大士閣逍遙巖之巓。
  • 茶亭二一在印崗嶺下,一在鴻珠門

墳墓[编辑]

[编辑]

  • 進士古成之長寧君子嶂下。
  • 宣城鄺諄梧桐山下,內閣大學士何吾騶誌。
  • 䖍州太守謝元埧瀼潭

[编辑]

  • 省元曹德秀在江口楊梅逕
  • 忠臣馬九霄鴻珠門

[编辑]

  • 順元郡丞謝天與白田
  • 興化縣敎諭謝禮和印岡嶺
  • 歲貢樂安縣知縣謝廉白嶺頭黃竹瀝
  • 潯州府太守馬昇馬牯嶺
  • 贈轉運使李珖曾田黃沙,太史楊起元誌。
  • 累封大中大夫貢士李學顏東埔
  • 進士巡撫雲南李燾曾田
  • 恩貢𠲒山縣知縣江輔徐峝
  • 恩貢潮州府敎授鄺鳴韶宋塘,禮部郎中錢捷誌。

國朝[编辑]

  • 進士聞喜碭山二縣知縣鄺奕垣章田,翰林學士王鍾誌。

舊《志》載「文丞相二女墓,在舊縣北八十里忠信都三角蘇坑村旗山下。二女名壽娘定娘,副使黃昭記其事。」今割附和平縣

𡨥盜[编辑]

[编辑]

  • 正德十三年戊寅賊首池仲容九連山,都御史王守仁剿滅。
  •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賊首朱廷福等據長吉梅坑大田戈羅等一十八洞,巡撫陳聯芳剿平。

國朝[编辑]

  • 順治三年丙戌土賊賴隆蕭隆朱良化古貫一等陷城。

災祥[编辑]

以前無攷。

[编辑]

國朝[编辑]

  • 順治三年丙戌霪雨桂山崩裂數十丈。
  • 順治七年庚寅雷震聖殿壬辰鄺奕垣登進士。
  • 順治十一年甲午怪雨藍溪大雨半日,湧水數丈,衝圯房舍,溺人無算。
  • 順治十八年辛丑大水浸入新城幾一丈。
  • 康熈二十八年己巳大水突入新城,東北城門俱舟楫接濟。

整理記錄[编辑]

整理記錄爲維基文庫錄入者所撰,非原著。

  1. 此處缺「月」。
  2. 底本文意不通,據上下文體例,此處疑應作「毎名月給銀一兩四錢,歲共給銀一百三十四兩四錢」。
  3. 此處缺「官」。
  4. 此處缺「貢」。
  5. 此處疑有脫文。
  6. 此字底本作「」,今據雍正《廣東通志》卷六十改。
  7. 雍正《連平州志》卷九接此後有「然道之在人,易地則皆然。是時也,使文公爲子,則亦從父之孝;使二女爲臣,則亦殉國之忠也。令吾人爲家與吏當若是,使爲臣也不若是忠,爲子也不若是孝,可乎哉?此予與進士與凡吏士民庶之所鑒而勉焉者也。於乎!使皆能鑒而勉焉,以若是也,謂非文公父子之所感發興起乎哉?於乎!文公父子亦不幸罹變然爾,其幸而處常以善俗,抑必有可觀者矣。吾人獨不樂遇其常,而故爲是奇變乎哉?亦曰『道之在人,易地皆然』也。 」一百六十四字。
  8. 此處缺「下」。
  9. 底本缺字,乾隆《河源縣志》卷十四作「⿰䖝工」,卽「虹」。
  10. 乾隆《河源縣志》卷十五作「千秋」。
  11. 底本作「」,今據乾隆《河源縣志》卷十五校改。
  12. 底本缺字,乾隆《河源縣志》卷十五作「傳聞」。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3.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