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河源县志
河源县志序
[编辑]文治之盛至今日而极盛矣。
圣天子励精图治,重道崇文,特简儒臣纂修一统全书,令直省郡邑编辑新志。河邑蕞尔,亦得奉宪檄而从事焉。𠹉考成周,职方氏掌天下图籍,内史掌邦国之志,小史掌四方之志,而志之由来久矣。然志与史相类而体不同,史以载事,操笔者得𢖍断其是非,故子长、孟坚益以论赞,君子称其有良史才。若夫志也者,识也,记也。仰观于天而分野必详,俯察于地而疆域必晰,以及山川城廓、赋役学校、忠孝廉节之大,昆虫草木之细,无不据其实而书之,以昭其盛,以扬其休,作者不得逞臆见而溢一词焉,此志之体也。得其体而采访必求其备,考核更求其确,斯称善耳。驹希心图籍,学焉未能,岂敢自任编辑之事?况河邑城廓迁建,都图割补,旧制顿异,往牒残缺,编辑尤为不易乎?于是谋诸邑之绅士,凡通志之记载,故家之藏书,野老之传闻,广搜博采,殚精参究,分类而彚集之。复自检阅其分野、气候、山川、城廓、古迹、物产,所以明天道而察地理者,无不了然也。赋役之法,一遵全书,学校之制,千古莫易,斯亦无容置辩矣。即文教之修明,武备之振举。
今日之善政良法,奉行已久,独是仙释之教,隐怪之行,足以惊世而骇俗者,皆𣓪而弗录,不敢以异端乱正道也。至于疆域土田,自割补之后,有待厘正;节义文章,常升平之际,渐有起色。今书成,皆得而序及之。事必录其真,词宁近于朴,何敢违体制以自文固陋焉。谨序。
峕康熙二十八年己巳夏四月赐进士文林郎知河源县事关中 王驹撰
凡例
[编辑]- 河源,惠郡属邑也。明崇祯六年因九连山多盗,始建连平州治,直隶䖍抚,兼辖河和。自国朝定鼎,连平河和俱属惠郡,州县无所綂辖矣。
- 邑之山川、关隘、古迹,今隶疆域之内者,悉编入志。其随忠信两啚割附连和者,兹不复载。
- 旧志所载社学、书院、祠祀、坊表,今所存者不过十之一二,兹必僃编,以俟修复。
- 戸口贡赋,前代载其总额。至于国朝会计,则照赋役全书开列,前提其纲,后晰其目,编辑详慎,无敢混紊。
- 选举之必详,所以表一邑人文之盛也。止列其姓名,叙其科第,纪其爵秩而已。若其祖孙父子相传之世系,伊各有家谱,志中何必赘入。
- 名宦乡贤,其德业炳炳,懿行昭昭者,列传表彰,固无遗阙。即秩官绅士,有善必书,惟于逾闲败检之事,俱置弗录。盖以志法耑褒美以宣化,不同史法兼贬恶以垂戒也。
- 艺文必先□制诰,所以尊□王言也。其记序诗文,惟择与地方相关者,始为选编。若咏物感怀、祝贺赠荅之词,先达名贤自有文集,无庸载之于志。
- 旧志所遗者,抄本数帙而已,残缺错讹,无从核正,纂辑维艰。于是考之通志,访之旧家,博采广捜,彚为全集,分为八卷。登志务求其确,无徴宁阙其疑。共事较编者,则邑之明经邝奕俊、文学李希邕、关麟锡之功居多也。
关中王驹谨识
河源县旧志序
[编辑]河源,惠之属邑。正德甲戌秋,莆田郑君自修令是邑。越三年,政务次第举行,以邑志久无完书,力图修辑。公馀自任笔削,属邑庠典教曁邑士大夫校正,积以时月,成书凡十馀卷,题曰《河源县志》。乃走书币予序诸首。古者列国各有史官,掌记时事。自秦罢侯置守令,史职攸废。后世郡邑志,史者修之也,多出于贤守令,或郡邑贤士大夫,无定笔也。儒者有言:“经以载道,史以载事。”中曰:“此非至言也,道外无事,事外无道。观诸事之得失,则道之离合可见矣,岂有二乎哉?”今县志,一邑史也,曰地理,曰食货,曰官职,曰文教,曰武备,曰祀典,曰恤政,曰选举,曰人物,曰恩典,曰古迹,曰艺文,此其据事直书也。其要有三:在养民,在卫民,在教民。其本有一,在得人。曰食货、地理、恤政,所以养民也;曰武备,所以卫民也;曰文教,所以教民也;曰祀典、选举、人物、恩典,由斯而出;曰古迹,由斯而辨;曰文艺,由斯而裕。职官得其人,则所以行之者以实,而道无不合;职官而不得其人,则所以行之者以名,而离道也远。此志今既为完书,自宋、元至于今数百年间,其故在继于今者,必历稽诸古,某时某史,此土之所以养民、卫民、教民者何如?师其可者,戒其不可者,信之弗疑,行之以方,则有以纳斯民于阜成之地。斯志之修,岂曰小补之哉!虽然,无不同者道也,不同者时也。益之损之,与时宜之,而同归于道者,志外意也。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正德丁丑阳月望日谷平居土李中序〈中字子庸,正德甲戌进士,刑部主政,谪龙川通衢驿丞,祀郡邑名宦。〉
河源县图
[编辑]卷一
[编辑]星野
[编辑]按《前汉‧地理志》:越乃牵牛、婺女之分野,苍梧、郁林、合浦、南海,皆越分也。《后汉‧郡国志》:斗、牛十一度,至婺七度,日星纪。今吴越之分野,是为星纪之次。《晋志》序十二次度及州郡缠次云:二广,吴越之分,属扬州。河源,本古越地分野之次,大率在牛、女二星之间。
气候
[编辑]地卑土薄,阳燠之气𠹉泄,阴湿之气𠹉盛。四时见花,三冬不雪,一岁之间,暑热过半。
疆域
[编辑]河源县自县治南至惠州府城一百五十里,东北至柳城铺龙川县界一百三十里,西至白鸠迳广州府龙门县界一百三十里,南至永安县界一十里,北至丫髻和平县界一百三十里,东南至永安县界三十里,西南至白石铺抵博罗县界六十里,西北抵长宁县长吉司界―百六十里。
建置沿革
[编辑]河源,惠属,古称百粤之地,在《禹贡》为扬州之域。秦始皇时,属南海郡。汉亦为南海郡。南齐永明元年,拆龙川县地置河源县,仍属南海郡。梁高祖改属梁化郡。隋文帝平陈后,改置循州,割而隶之。开皇十一年,改循州为新豊县。十八年,改新豊为休吉县。炀帝大业初,省休吉入河源县,隶龙川郡。唐高祖武德五年,拆河源置石城县。玄宗天宝四年,属海豊郡。肃宗乾元元年,复隶于循州。唐德宗贞元中,定为中下县。五代时,伪“汉”刘𬬮立祯州,以县之南郭为州治。博罗、海豊、归善俱隶焉。宋太平兴国年间,革祯州,复为河源县,割归属惠州府。元明仍旧,府领县七,河源居四。明洪武二年,与城俱徙,建于寿春寺,县丞锺镒实始经之。正德十三年,府领县十,河源居三,拆忠信一啚,置和平县。隆庆三年己巳,拆西南隅岳城池水西置长宁县。辛未,因水患,知县林大黼复古城,背西南桂山,向东北建署未迁。万历戊寅,知县曾守愚改建南向,亦未迁。壬午,水患尤甚。癸未春,知县汤民仰始入居之。崇祯六年,拆忠信二啚置连平州,既割河源之忠信一啚、二啚以建连和,遂割博罗之长平二啚、六啚以补河源。国朝因之。
城池
[编辑]县自齐、宋以来,皆据桂山之干为城,而枝布三郭环之,素称佳丽。元末城废。明初乃即中下二郭间滨江为城。其城周围四百二十九丈四尺。明隆庆五年,因遭水患,兵宪王化俯从民议,复古城,卜依桂山,向东北邑焉。知县林大黼奉檄鸠工筑北城垣,随迁去。明万历六年,知县曾守愚循旧基筑城,周围七百丈,高一丈四尺,四门与城楼俱建。后以南不利门,加中东门焉。
池周围八里,深一丈六尺,东即𱩽湖为池。明万历时,𱩽湖沥泄,城失其险。至万历甲午,邑人参政李焘承父命,请制府陈蕖捐赀二百金,就下埠筑基蓄水,城赖以固。
形胜
[编辑]桂山西镇,龙江东抱,土原沃衍,据郡上游。
八景
[编辑]- 梧峯夕照
- 桂岫晴岚
- 宝江渔唱
- 石迳𬋈归
- 龙津晚渡
- 东埔春耕
- 龟峯宝塔
- 燕石长亭
市
[编辑]〈有二〉
- 上廓
- 下廓
都
[编辑]〈有四〉
- 大洲
- 蓝能
- 永顺
- 长平
〈河源忠信割建连和,以博罗长平补足四都。 〉
里
[编辑]〈有十〉
- 大洲一
- 大洲二
- 大洲三
- 大洲四
- 蓝能一
- 蓝能二
- 永顺一
- 永顺二
- 长平二
- 长平六
约
[编辑]- 大洲都约
- 在城
- 东埔
- 古云
- 禾溪
- 南湖陡
- 鲤鱼头
- 洪溪
- 赤溪
- 高埔
- 平陵
- 平社
- 蓝能都约
- 黄田
- 康禾
- 蓝溪
- 能溪
- 归淳
- 沙村
- 柳城
- 曾田
- 永顺都约
- 蔡庄
- 黄峒
- 骆湖
- 许村
- 上管
- 长平都无约
以上共二十四约。
墟
[编辑]〈有十二〉
- 𢌞龙镇墟
- 南湖陡墟
- 骆湖墟
- 船塘墟
- 马墩墟
- 递运水墟
- 柳城墟
- 叶潭墟
- 竹峒墟
- 黄村墟
- 久社墟
- 埠鹅墟
山川
[编辑]- 桂山〈自增城界帽子峯南走平陵,东望白石,中一山特起,即此山也。在城西一十五里,高约五百馀丈,绵亘六十里,峯峦崎峻,与梧山相望。产桂茶,为县主山。〉
- 双凤山〈在城南二里。高七十丈,两峯耸秀,为邑朝山。〉
- 梧桐山〈在城东南十里。形势秀㧞,高百馀丈,周围二十五里,为县治门戸,学宫面之。〉
- 古云山〈在城东十里。高六十丈,其上产茶。〉
- 平陵山〈在城西八十里。高三百馀丈,周围三十里。山中有滴水岩,通海。岩高五丈,其中空洞。秉炬入观,见流石怪状,有水注于窦,沉沉无声,其深莫测,相传以为通海南云。〉
- 五指山〈在城东一百里。高百馀丈。接连永安诸山,层峦疉嶂,绵延数十里,而五指最为雄峻。山半有湖曰灯心湖。〉
- 凤凰岭〈在城西东埔。高七十馀丈,周围一十六里。城北十里亦有凤凰山。〉
- 燕子石〈在城南三里。挺然高耸,下临澄江。旧有燕石亭,为饯送行人之所。〉
- 逍遥岩〈在城南五里。高峙十六丈,岩上古柏苍松,岩下茂林修竹,登临远望,神清气爽。宋进士何天隐、林祐仁所辟。其西有栖禅寺。〉
- 东桃嶂〈在城北一百里。孤峯高耸,约百馀丈,周围二十里,中有𭐀场遗址。〉
- 平石岩〈在城北一百二十里。高五十馀丈,廓而平衍,可以栖迟。〉
- 五仙石〈在城东北一百四十里,地名上管。平地突起五石,形势嵯峨,草木畅茂。一曰𩀱门石,两石对峙如门。一曰马鞍石,岩穴空洞,石柱挺立。始入其中,光明四彻,人声响应,击其石如鼓逢逢。深入其中,幽涧长流,莫知所极。昔有客来游,日午秉烛进岩,循径而入,又通一岩,穹窿巍然,怪石苍苍,如狮如𧰼,尚未穷其胜槩。夜静客寒而返,村落鸡已报晓。李中丞先生号曰青牛岩,即此也。一曰平石,名和尚岩,满岩翠竹,清爽袭人。一曰尖石,高百馀丈,孤峯插云,超出群山,名细女岩,内有石凳、绩纻之具。岩下清泉,鱼类繁多,水通大江。〉
- 漂湖岩〈在城北一百三十里。下有小湖,水清可鉴毛发。〉
- 将军石〈在城东北一百二十里。山巅特立,耸人观瞻。〉
旧志内尚有灵山、金鱼山,今查灵山不在河源境内,金鱼山亦属龙川,不便混载。
- 新豊江〈自城西北连平水来,向东南流入槎江。〉
- 槎江〈在县治前。一自邑东北从龙川之龙江而来,合蓝溪水,至县治与小江合;一自邑西北连平水来,绕城而过者,旧名新丰江。其水从翁源绕连平,与长宁麻陂水合流南下,至邑东北合大江,环绕县治而南。其二水合流之处名为槎江,流向归善、博罗,出虎头门入于海。〉
- 蓝溪〈在城东一百三十里金鱼山之阳。源出金鱼诸山,泷濑最险,折而东受能溪之水,至蓝口入于龙江。〉
- 织女池〈在城东学宫之西。深丈馀,广伍十丈。〉
- 浸珠湖〈在城东五里,深莫可测。〉
- 𱩽湖〈即县治东濠池,一名制府湖,卫城水也。万历甲午,分守道郑邦福、知府林国相虑水道狭隘,请于制府陈公下其事,捐金加厚,万年基二丈馀,所潴湖水永无泛滥。郡丞丘一鹏署县,德化所感,争相让坝以补浸田。工竣,父老以制府之命,俾郡公得有造于民,故名“制府湖”。有祭酒杨起元记。〉
- 周公渠〈在城南。万历年间,知县周炳捐资筑水环城。〉
- 温泉〈其泉有六:一在禾溪,离县三十里。一在黄沙,离县四十五里。一在热水,离县二十五里。一在立溪,离县七十里。一在黄田,离县八十五里。一在康禾,离县九十里。〉
关隘
[编辑]河源之东,路通龙川,西龙门,南博罗,北长宁、翁源,设蓝口巡检司,领弓兵五十人。
〈旧设巡检司二,一蓝口司,一忠信司,领弓兵四十人。今割附连平州。〉
- 三王石〈县南四里。元末寇起,何真于此御之。〉
- 𢌞龙镇〈县北四十里赤溪水口。旧置镇以扼险。〉
- 平地镇〈在永顺都漳溪。〉
- 南湖陡隘〈在县迳之外。〉
- 跳王磜隘〈在古云诸镇隘,有警屯兵备御。今废。〉
- 红朱门关〈在县治南,今废。〉
- 佛迹潭关〈在县治南,今废。〉
- 塔下关〈在城南,今废。〉
- 石城堡〈在古城。嘉靖二十一年,知县刘玮设立军官一员,民壮所军各三十五名防盗。今废。〉
旧志载:“中村隘在惠化上坪,与龙南隔界。”查不属河源,难以载入。
水利
[编辑]〈有五〉
- 官陂
- 超陂
- 苏坑陂
- 土陂
- 黄沙陂〈共灌田千馀顷。〉
津梁
[编辑]- 聚龙桥〈在旧城北。〉
- 南馆桥〈在旧城南。〉
- 桂香桥〈在旧城西南。〉
- 化龙桥〈在城北门。〉
- 迎秀桥〈在城东门。〉
旧志载:“仙女桥在忠信都三角村”,今不属河源,难以载入。
- 龙津渡〈在城北。〉
- 马草渡〈在城东。〉
- 东埔渡〈在城东。〉
- 九十渡〈在城西。〉
- 坭坑渡〈在城东三里。〉
- 𢌞龙渡〈在赤溪,约城北四十里。以上俱系横江渡。〉
- 递运水渡〈在沙村,约城东北一百里。此系长江渡。〉
驿铺
[编辑]驿〈有二〉
- 宝江驿
- 义合驿
旧志载“有蓝口驿,洪武二年建”,今改为蓝口巡检司。
铺〈有十六〉
- 鸾翔〈在县城〉
- 木京
- 山塘
- 禾溪
- 横石
- 白马
- 古槡
- 小围
- 都罗
- 杨柳
- 柳城〈俱东路〉
- 石迳
- 水东
- 白石〈俱西路〉
- 马骝
- 大桥〈俱北路〉
卷二
[编辑]公署
[编辑]- 河源县治〈洪武二年,与城俱徙建于寿春寺。隆庆辛未,水患覆没,因复古城。背西南桂山,向东北建署,后改建向南,今因之。〉
- 儒学署〈在圣殿东。〉
- 典史厅〈在县仪门东。〉
- 阴阳学〈在县大门东。〉
- 蓝口巡检司〈在县东北六十里。洪武六年建。〉
- 宝江驿〈在县南门外。〉
- 义合驿〈在县东北四十里蓝能都。〉
- 守御所〈在县治东。洪武二十三年,千戸高闻开设守镇右千户所。二十五年,始建署。二十八年,改守御所。天顺四年,千戸袁珪徙建下城。嘉靖三十二年,千戸刘汉臣重修。万历十五年,修复古城,并所署移建。有正堂,有后堂,有吏目、镇抚厅。〉
- 察院行台〈即原建县治向东北。〉
- 土地祠〈在县仪门东。〉
- 迎宾馆〈在县仪门西。〉
- 库〈在县二堂东。〉
- 仓〈在县治东。〉
- 监〈在县大门内土地祠东。〉
- 铺〈在县大门西。〉
- 养济院〈在县北。洪武八年,知县马仕彪建。〉
- 漏泽园〈有二,一在南馆桥,一在白沙地。〉
- 演武亭〈在县东门外。〉
旧志载有“县丞厅、主簿厅、医学、蓝口驿、河泊所”,今俱官裁署废。忠信巡检司割附连平州。又载有际留仓,有预备仓,一在蓝口司,一在长吉司,一在联魁坊,一在忠信司。洪武二年建,后并为一,徙际留仓侧。有义仓,在县治东;学仓,在县治西。社仓有五:中在城内,东在忠信、骆湖,西在蓝口,南在义合,北在许村。上管知府程有守建,知县黄朝选有记。今俱废。
学校
[编辑]河源儒学,洪武二年建于旧城东南隅,历二百年,旧城河滨屡遭水患,学宫、庙庑、堂门悉圮。万历壬午,复古城而迁县治,号曰新城。乙酉,知县欧阳询始迁学于新城西北隅,东向以临鳄湖。建文庙于中,左右为两庑,前为㦸门,又前为𣠄星门,后为明伦堂,左右两斋,曰进德,曰修业。前为仪门,又前为儒学门。堂之西北隅为启圣祠。万历壬辰,知县周炳请于府,建名宦、乡贤二祠于㦸门之左,建敬一亭于文庙之后,规制始备。然鳄湖在学宫之前者,犹未有水以增其胜。知府林国相为请于制府,捐饷金二百,𤃒源筑堤,水始汇焉。后又迁于东门,不利,又复于旧址,即今学官也。
国朝御书“万世师表”四字,颁发到县,于康熙二十五年五月初七日制扁,悬于圣座之前。
- 文昌阁〈有三〉
- 一在城隍庙前
- 一在崇报寺侧
- 一在驿前
- 社学〈有三〉
- 一东隅
- 一南隅
- 一北隅〈今俱废。〉
书院
[编辑]- 倡南书院〈县令郑敬道创,以祀古成之为越南倡,故名。〉
- 湖山书院〈在城西,举人陈希文读书处。〉
- 小山书屋〈谢牧读书处。〉
- 万竹书斋〈陈珪读书处。〉
- 柏堂书屋〈邬鸣韶、邝奕垣父子读书处。〉
- 观澜书院〈知县黄锦建。〉
- 崇文书院〈知县黄锦建。〉
祠祀
[编辑]- 社稷𭐀〈在县西。〉
- 风云雷雨山川𭐀〈在县东。〉
- 邑厉𭐀〈在县西北。〉
- 城隍庙〈在县治东。洪武八年,知县马仕彪建。〉
- 名宦祠
- 宋知县伍仲林
- 元知县马九霄
- 明知县徐仕高
- 明知县桂孟成
- 明知县郑敬道
- 明县丞锺 镒
- 明知县陆大观
- 乡贤祠
- 宋进士知县古成之
- 宋进士佥判邬大昕
- 明贡士横州知州古 镛
- 明举人柳州府知府陈 骏
- 明贡土知县谢 廉
- 明进士浔州府知府马 昇
- 明举人灌阳县知县马 骥
- 明贡士含山县知县江 辅
- 明贡士赠云南左布政使李学颜
- 明进士云南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 焘
- 明恩贡士潮州府儒学教授邝呜韶
- 明诏旌孝子马叔康
- 盛民祠〈在县治东街。〉
- 明巡按广东监察御史德宇詹贞吉
- 明巡按广东监察御史望海刘 会
- 明巡按广东监察御史怀泉龚懋贤
- 明惠州府知府润寰黄时雨
- 明惠州府推官木公程 铎
- 明惠州府同知署县事抟南丘一鹏
- 明河源县知县东瀛林大黼
- 明河源县知县思闲周 炳
- 明河源县知县龙舒李生文
〈祝曰:于赫三公,绣斧英风。筑城捍患,不世之功。功在民心,非石可砻。克享明祀,配谁与同。惟郡大夫,有汉吏风。三令翘翘,道善并崇。兹届仲春秋,报祭侐宫。黍稷牲醴,必洁必豊。神乎神乎,洋洋感通。〉
- 报德祠〈在县治西街。〉
- 明河源县知县鸣南吴一奇
- 明河源县知县八石傅履礼
〈祝曰:于惟二公,岂弟君子。安养生息,父母孔迩。泽濡如河,心清似水。我黍既馨,我酒既旨。祀举仲春秋,礼所由起。神乎鉴之,永锡我祉。〉
- 尊德祠〈在县治后街。〉
- 明贡士赠云南左布政使平崖李学颜
- 明进士云南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斗野李 焘
〈祝曰:公恢复古城,奠我桑梓,作兴人文,誉髦蔚起。功德在人,敢忘所自。兹届仲春秋,谨洁牲醴庶馐,袛荐岁事。〉
坊表
[编辑]- 𧰼宿坊〈为宋进士古成之立。〉
- 仁寿坊〈马九霄为𦒿民曹君选立。〉
- 接桂坊〈为陈奎立。〉
- 肇科坊〈为陈奎立。〉
- 登云坊〈为丘谷立。〉
- 攀桂坊〈为刘先立。〉
- 五马坊〈为刘康立。〉
- 青云坊〈为陈骏立。〉
- 荣桂坊〈为马骥立。〉
- 昼锦坊〈为陈骏立。〉
- 登秀坊〈为邹愉立。〉
- 夺锦坊〈为黄冕立。〉
- 攀龙坊〈为陈奎立。〉
- 特秀坊〈为马昇立,在北门外隔塘,以是科联捷独昇一人,故名。〉
- 丛桂坊〈崔昌为周显,丘谷,刘先,吴枢,曾宾,杨贤,张惠,胡琏,马骥立。〉
- 光岳发祥坊〈为萧显立。〉
- 亚魁坊〈为谢宜申、江祖雒立。〉
- 乔梓联芳坊〈为陈珪、陈希文父子立。〉
- 世科坊〈为陈希文立。〉
- 秋鹗横霄坊〈为李时新立。〉
- 进士坊〈为李焘立。〉
- 天中世显坊〈为李珖立,在新城北门内正街。〉
- 具庆重褒坊〈为李焘父学颜、母马氏立。〉
- 孝子里〈为马叔康立,在新城北门内正街。〉
- 还金里〈为林应辅立,在新城南门内。〉
- 百岁坊〈为丘氏立,在仁里巷。〉
- 柏节坊〈为节妇邹氏立。〉
国朝
- 科第坊〈为邝奕垣立,在中郭义和坊。〉
- 旌表坊〈为节妇尹氏立,在觐北街。〉
卷三
[编辑]贡赋
[编辑]戸口
[编辑]宋
[编辑]〈以前无考〉
元
[编辑]戸三千五百三十,口一万三千五百四十。
明
[编辑]洪武二十四年,戸一千一百九十五,口五千六百二十八。
永乐十年,戸一千三百三十,口五千三百七十八。
嘉靖元年,戸一千四百五十六,口七千九百七十。
嘉靖二十一年,戸一千六百四十,口六千一百八十九。
嘉靖三十一年,戸一千七百九十七,口六千四百二十。
嘉靖四十一年,戸一千九百八十五,口六千六百七十四。
隆庆六年,戸一千五百三十一,口五千二百。
万历十年,戸二千四百八十三,口六千四百二十。
万历二十八年,戸二千七百四十七,口七千零六十五。
崇祯年间,戸口同。〈以上俱出通志。〉
国朝
[编辑]顺治十四年,二千九百四十四丁,实在食盐课银二千六百八十一口。
按《全书》开载,“原额男妇伍千八百二十二丁口”,内除割附连平州男妇四百九十三丁口,又除拨补和平县男妇四百九十九丁口,尚存男妇四千八百三十丁口。又收博罗县拨来男妇七百九十五丁口。本县实共男妇五千六百二十五丁口,内:
男子原额成丁二千九百二十二丁,内除优免人丁本身全免丁四百六十六丁外,实全编二千四百五十六丁,内〈除割附连平州二百七十八丁,内优免全免本身丁一十七丁,实全编二百六十一丁;又除割补和平县二百六十一丁,内优免全免本身丁二十八丁,实全编二百三十三丁。〉尚存丁二千三百八十三丁,内〈除员役优免、本身全免丁四百二十一丁外〉实全编一千九百六十二丁〈毎丁派差壮均平兵饷银六钱零四釐四毫八丝一忽,共银一千一百八十五两九钱九分二釐二毫。〉又收博罗县拨来人丁五百六十一丁,内除员役优免本身丁四十二丁〈毎丁派盐钞银一分六釐三毫三丝三忽,该银六钱八分六釐。〉实全编五百一十九丁〈毎丁派差壮兵饷银二钱二分九釐二毫二丝二忽,该银一百一十八两九钱六分六釐二毫。又派盐钞该银八两四钱七分六釐九毫。〉
妇女原额二千九百口,内〈除割附连平州二百一十五口,又除割补和平县二百三十八口。〉实存二千四百四十七口。又收博罗县拨来妇女二百三十四口。
男妇五千八百二十二丁口。〈内除割附连平州四百九十三丁口,又除割补和平县四百九十九丁口。〉实存四千八百三十丁口〈毎丁口派盐钞银一分四釐一毫零三忽,该银六十八两一钱一分七釐四毫。〉又收博罗县拨来妇女二百三十四口:〈毎口派盐钞银一分六釐三毫三丝三忽,该银三两八钱二分一厘九毫。〉
本县丁口除割附连平州、和平县外,上八啚实人丁二千三百八十三丁。
实在食盐课银二千四百四十七口。
又收博罗县割来长平二六两啚实人丁五百六十一丁。
实在食盐课银二百三十四口。
男妇通共二千九百四十四丁。
实在食盐课银二千六百八十一口。
田亩
[编辑]元
[编辑]〈以前无考〉
明
[编辑]洪武二十四年,田地山塘共三千一百二十三顷一十亩七分二釐四毫二丝,岁征夏税麦一石九斗零四合六勺,秋粮米九千六百零二石六斗二升三合八勺一抄。
永乐十年,田地山塘共一千零七十七顷三十三亩四釐一毫,渡一所,岁征夏税麦四石四斗二升九合八勺,渡租米一石五斗,秋粮米二千五百六十八石七斗五升七合二勺。
嘉靖元年,田地山塘共三千四百一十一顷一十二亩九分一厘四毫,岁征夏税麦四石一斗四升一合四勺三抄,秋粮米七千七百五十三石八斗二升零七勺。
嘉靖十一年,田地山塘共三千四百一十一顷一十二亩九分三釐三毫七丝,岁征夏税麦四石一斗四升一合四勺,秋粮米七千七百五十三石八斗二升零七勺。
嘉靖二十一年,田地山塘共三千四百一十九顷四十七亩四分,岁征夏税米四石六斗八升七合,秋粮米七千七百七十一石一斗九升五合。
嘉靖三十一年,田地山塘共三千四百一十二顷九十六亩二分八釐一毫二丝,岁征粮税米七千八百四十四石七斗一升三合七勺。
嘉靖四十一年,田地山塘共三千四百一十二顷九十六亩二分八釐一毫,岁征粮税米七千八百四十四石七斗一升三合六勺九抄。
隆庆六年,田地山塘共二千七百顷零一十五亩八分一厘,岁征粮税米六千零二十八石四斗八升二合。
万历十年,田地山塘共二千七百八十五顷五十七亩二分七釐五毫,岁征粮税米五千九百六十一石一斗二升五合七勺。
万历二十八年,官民僧道灶田地山塘海港渡埠共二千七百八十四顷四十四亩五分四釐,岁征夏税农桑共米五千九百六十石零六斗八升三合八勺。
崇祯五年,官民田地山塘共二千七百八十四顷四十四亩五分零三毫三丝八忽三微。岁征秋粮、夏税、农猺山米,共五千九百六十石六斗八分三合八勺。
国朝
[编辑]顺治十四年,《全书》开载田地山塘共二千七百六十二顷八十四亩六分三釐九毫七丝,岁征夏税、农桑米二十二石五斗零一合二勺,秋粮米四千八百五十石九斗一升二合一勺。
康熙元年,官民田地山塘共二千七百六十二顷八十四亩六分三釐九毫七丝,岁征夏税、农桑鱼课米六千二百五十一石六斗七升四合三勺。
康熙十一年与元年同。
则例
[编辑]凡田一顷,以五分为官,以九十九亩五分为民。官一亩派米一斗一升,民一亩派米一升二合九勺。顷则官米五升五合,民米一石二斗八升三合五勺。无论官民米,毎斗皆耗七合,惟河源俱二升,则毎亩科正耗米二升一合四勺。有正赋曰税粮。
一官民田地山塘,原额二千七百八十五顷三十六亩六分二釐六毫。〈内除割附连平州税二百六十一顷八十六亩九分一厘五毫五丝,又除拨补和平县税二百四十七顷九十四亩三分九釐九毫八丝。〉
尚存税一千二百七十五顷五十五亩三分一厘零七丝。又收博罗县拨来官学民僧田塘并告承民田地塘税四百八十七顷二十九亩三分二釐九毫。本县共实在官民田塘地并告承民田地塘税二千七百六十二顷八十四亩六分三釐九毫七丝,起科各有则例,另列在后。
田原额二千七百七十三顷一十七亩五分四釐二毫。
官田原额三十九顷七十二亩四分一厘五毫。〈内除割附连平州官田六十亩零二分七釐六毫九丝,又除拨和平县官田一顷九十七亩三分六釐二毫七丝。〉尚存官田三十七顷一十四亩七分七釐五毫四丝,通县同则毎亩科官正耗米二升一合四勺,积四十六亩七分二釐九毫,为粮一石,该官正耗米七十九石四斗九升六合二勺。又收博罗县拨来官学田二顷五十九亩一分二釐二毫。
田有四则:
- 上则学田四分九釐三毫,毎分科官学正耗米八合五勺六抄,该米四升二合二勺。
- 中一则学田一亩二分八釐二毫,毎亩科官学正耗米八升四合五勺三抄,该米一斗零八合四勺。
- 中二则学田一顷一十亩八分三釐五毫,毎亩科官学正耗米八升零四勺八抄五撮四圭,该米八石九斗二升零六勺。
- 下则学田一顷四十六亩五分一厘二毫,毎亩科官学正耗米七升九合八勺三抄六撮九圭八粟,该米一十一石六斗九升七合一勺。
民田原额二千七百三十三顷四十五亩一分二釐七毫。〈内除割附连平州田二百五十九顷八十四亩八分一厘二毫五丝,又除拨和平县田二百四十四顷四十七亩二分八釐七毫七丝。〉尚存民田二千二百二十九顷一十三亩零二釐六毫八丝,通县同则,毎亩科民正耗米二升一合四勺,积四十六亩七分二釐九毫,为粮一石,该米四千七百七十石零三斗三升八合八勺。又收博罗县拨来民田四百六十三顷一十一亩五分五釐五毫。
田有三则:
- 上则民田三十九顷八十一亩七分零三毫,毎亩该派官米三合零五抄四撮六圭,该官米一十二石一斗六升二合五勺,毎亩又科民正耗米二升一合四勺,该民米八十五石二斗零八合四勺。
- 中则民田五十五顷四十三亩七分四釐二毫,毎亩带派官米二合九勺零一撮九圭,该官米一十六石零八升七合三勺,毎亩又科民正耗米二升零三勺三抄,该民米一百一十二石七斗零四合三勺。
- 下则民田三百六十七顷八十六亩一分一厘,毎亩带派官米二合六勺七抄四撮三圭一粟,该官米九十八石三斗七升七合四勺,毎亩又科民正耗米一升八合七勺三抄五撮九圭,该民米六百八十九石二斗二升零八勺。又收博罗县拨来僧田三十亩零二分六釐七毫。
僧田有三则:
- 上则僧田一亩六分三釐,毎亩科僧正耗米五升三合五勺,该僧米八升七合二勺。
- 中三则僧田二十二亩七分四釐八毫,毎亩科僧正耗米三升六合五勺九抄四撮,该米八斗三升二合四勺。
- 下则僧田五亩八分八釐九毫,毎亩科僧正耗米二升六合七勺五抄,该米一斗五升七合五勺。
地原额一十顷零四亩二分零五毫〈内除割附连平州地一顷一十二亩零四釐三毫一丝,又除拨补和平县地八十九亩七分七釐三毫四丝。〉尚存地八顷零二亩三分八釐八毫五丝,通县同则,毎亩科农桑米二升一合四勺,积四十六亩七分二釐九毫,为粮一石,该米一十七石一斗七升一合一勺。
塘原额二顷一十四亩八分七釐九毫〈内除割附连平州塘二十九亩七分八釐三毫,又除拨和平县塘五十九亩九分七釐六毫。〉尚存塘一顷二十五亩一分二釐,通县同则毎亩科夏税正耗米二升一合四勺,积四十六亩七分二釐九毫,为粮一石,该米二石六斗七升七合五勺。又收博罗县拨来塘一十七顷二十三亩零九釐七毫。
塘有四则:
- 中一则官塘六亩七分一厘四毫,毎亩科官学正耗米三斗三升六合五勺一抄五撮,该官米二石二斗五升九合四勺。
- 上则民塘一顷三十八亩二分一厘一毫,毎亩带派官米七合六勺三抄六撮五圭,该官米一石零五升五合四勺,毎亩又科民正耗米五升三合五勺,该民米七石三斗九升四合三勺。
- 中则民塘一顷一十四亩九分一厘七毫,毎亩带派官米五合三勺四抄五撮五圭,该官米六斗一升四合三勺,毎亩又科民正耗米三升七合四勺五抄,该民米四石三斗零三合七勺。
- 下则民塘一十四顷六十三亩二分五釐五毫,毎亩带派官米三合八勺七抄九撮三圭,该官米五石六斗七升六合四勺,毎亩又科民正耗米二升七合一勺七抄八撮,该民米三十九石七斗六升八合三勺。
又新收博罗县拨来告承民田地塘税四顷零五亩二分八釐八毫,内田地税三项七十亩零三分九釐二毫。
田地有三则:
- 上则民田地二顷三十七亩二分八釐八毫,毎亩带派官米三合零五抄四撮六圭,该官米七斗二升四合八勺,毎亩又科民正耗米二升一合四勺,该民米五石零七升八合。
- 中则民田地一十一亩,毎亩带派官米二合九勺零一撮九圭,该官米三升一合九勺,毎亩又科民正耗米二升零三勺三抄,该民米二斗二升三合六勺。
- 下则民田地一顷二十二亩一分零四毫,毎亩带派官米二合六勺七抄四撮三圭一粟,该官米三斗二升六合六勺,毎亩又科民正耗米一升八合七勺三抄五撮九圭,该民米二石二斗八升七合七勺。内塘税三十四亩八分九釐六毫。
塘有二则:
- 上则塘二十六亩八分七釐三毫,毎亩带派官米七合六勺三抄六撮五圭,该官米二斗零五合二勺,毎亩又科民正耗米五升三合五勺,该民米一石四斗三升七合七勺。
- 下则塘八亩零二釐三毫,毎亩加派官米三合八勺七抄九撮三圭,该官米三升一合一勺,毎亩又科民正耗米二升七合一勺七抄八撮,该民米二斗一升八合。
以上田地塘共派官米,内除割附连平州及拨补和平县外,尚存米七十九石四斗九升六合二勺,毎石派粮料银二钱九分七釐三毫八丝,该银二十三两六钱四分零六毫。又收博罗县拨来官学米一百五十八石三斗二升零六勺,毎石派粮料银二钱六分四釐一毫九丝五忽,该银四十一两八钱二分七釐五毫,俱不派四差。
- 民米〈内除割附连平州及拨补和平县外,尚存米四千七百七十石零三斗三升八合八勺,毎石派粮料银五钱七分四釐五毫五丝九忽,该银二千七百四十两零八钱四分一厘一毫。又派兵四差兵饷银八钱八分一厘六毫五丝一忽,该银四千二百零五两七钱七分三釐九毫。毎石总派粮料四差,兵饷银一两四钱五分六釐二毫一丝,共银六千九百四十六两六钱一分五釐。内除官绅、举贡、监生、员吏承优免米六百一十四石五斗,例免三差银四百四十两零四钱九分五釐,又淮丁免米一百一十五石七斗,例免差壮银五十六两八钱三分九釐三毫不编外,实编银六千四百四十九两二钱八分五釐二毫。又收博罗县拨来民米九百四十七石八斗四升四合八勺,毎石派粮料银五钱五分八釐零六丝二忽,该银五百二十八两九钱五分六釐一毫。又派四差兵饷银四钱八分三釐七毫三丝四忽,该银四百五十八两五钱零四釐七毫。毎石总派粮料四差兵饷银一两零四分一厘七毫九丝六忽,共银九百八十七两四钱六分零八毫。内除官绅、举贡、监生、员吏承优免米三十石零四斗四升八合七勺,例免四差银一十二两零七分六釐二毫不编外,尚实编银九百七十五两三钱八分四釐六毫。〉
- 农桑米〈内除割附连平州及拨补和平县外,尚米一十七石一斗七升一合一勺。毎石派仓粮银五钱四分,该银九两二钱七分二釐四毫。又收博罗县拨来农桑米九斗七升零一勺,该县全失额。原议于官学民僧实米内通融派足,毎斗派仓粮银五分四釐,该银五钱二分三釐九毫。〉
- 夏税米〈内除割附连平州及拨补和平县外,尚米二石六斗七升七合五勺。毎石派仓粮银五钱四分,该银一两四钱四五釐八毫。又收博罗县拨来夏税米一石六斗八升二合五勺,该县全失额,原议于官学民僧实米内通融派足,毎石派仓粮银五钱四分,该银九钱零八釐五毫。又收博罗县拨来僧米一百零七升七合一勺,毎石派粮料银五钱五分八釐零六丝二忽,该银六钱零一厘一毫。又派四差兵饷银二钱四分一厘八毫六丝七忽,该银二钱六分零五毫。毎石总派粮料四差兵饷银七钱九分九釐九毫二丝九忽,共银八钱六分一厘六毫。〉
- 河泊所额征鱼课米〈二百三十六石四斗二升五合,毎石派银三钱一分五釐,该银七十四两四钱七分三釐九毫。又收博罗县拨来鱼课虚米三十五石六斗七升零六勺,该县原议于条鞭银带派征抵。〉
- 又一项地亩饷银以通县原额田地塘税派征〈内除割附连平州及割补和平县外,尚存税二千二百七十五顷五十五亩三分一厘零七丝,又收博罗县拨来税四百八十七顷二十九亩三分二釐九毫,共实税二千七百六十二顷八十四亩六分三釐九毫七丝,照万历四十八年例,毎亩派银七釐零三丝八微三纤一沙。〉
该饷银一千九百四十二两五钱一分零六毫,水脚银二十九两一钱三分七釐七毫。
总计通县官、民、农、桑、夏税、鱼课米内,除割附连平州及拨补和平县外,尚存米五千一百零六石一斗零八合六勺,连丁口实编银七千八百一十二两二钱二分七釐五毫。又蛋民办纳鱼油料银二两二钱九分七釐五毫。又收博罗县拨来官、学、民、僧、农、桑、鱼课米一千一百四十五石五斗六升五合七勺,连男妇丁口共编银一千一百五十一两四钱五分七釐一毫。毎两带派鱼课、茶课课程银一分一厘零八忽五微,该银一十二两六钱四分八釐七毫。通前总共官、学、民、僧、农、夏鱼课米六千二百五十一石六斗七升四合三勺,连男妇丁口共编派一条鞭银八千九百七十八两六钱三分零九毫。又本县并收博罗县割来地亩饷连水脚银一千九百七十一两六钱四分八釐三毫,总共银一万零九百五十两零二钱七分九釐三毫。〈项款开后。〉
一起运并留𠑽兵饷、军器原额银三千四百三十七两四钱三分六釐一毫,又地亩饷并驿传节裁银二千六百七十五两七钱九分三釐八毫五丝,共银六千六百一十三两二钱二分九釐九毫五丝。
折色起运
[编辑]- 戸部项下
- 京库银〈四百零九两六钱四分六釐八毫。毎两带征滴珠银一分,水脚银二分,该银一十二两二钱八分九釐四毫。滴珠银倾入锭内起解,水脚银给官役解运盘缠。〉
- 铺垫料银〈三十三两一钱五分一厘七毫。〉
- 均一料银〈二百一十两零八钱一分零一毫。〉
- 地亩饷银〈一千九百四十二两五钱一分零六毫,水脚银二十九两一钱三分七釐七毫,水脚银合官役解运盘缠。〉
- 兵部项下
- 驿传节裁银〈七百零四两一钱四分五釐五毫五丝。〉
- 工部项下
- 四司料银〈一百三十六两八钱五分五釐四毫。〉
- 竹木翠毛等料银〈六两八钱二分六釐。〉
- 鱼油料〈并水脚共银二两五钱八分九釐三毫。遇闰加银二钱一分四釐九毫。〉
以上八项征解布政司彚解赴部。
- 留备军器
- 军器料银〈二十两零五钱九分五釐三毫,解布政司贮支修整军器。〉
- 留𠑽兵饷
- 解司备用兵饷米银〈七百零五两一钱五分一厘四毫。〉
- 本府受纳仓米银〈二百五十九两一钱五分三釐二毫。〉
- 海丰县际留仓米银〈一千零一十七两五钱二分六釐三毫。〉
- 海丰县常盈仓米银〈一百七十六两八钱六分二釐八毫。〉
- 本县际留仓米银〈一百五十八两一钱八分五釐七毫。〉
- 本县库闲月折色米银〈二十八两三钱三分三釐九毫。〉
- 本县儒学仓米银〈一百六十九两一钱七分一厘。〉
- 原总兵廪粮今改𠑽兵饷银〈二两一钱六分五釐九毫。遇闰加银一钱五分四釐。〉
- 鱼课米银〈七十四两四钱七分三釐九毫,原系蛋民办纳。〉
- 又收博罗县拨来鱼课米银〈九两零七分八釐九毫。遇闰加银七钱五分六釐四毫。〉
- 又收博罗县拨来茶课课程银〈三两五钱六分九釐八毫。遇闰加银一钱一分零一毫。〉
以上十一项留𠑽兵饷共银二千六百零三两六钱七分二釐一毫。遇闰加银一两零二分零五毫。
存留备支
[编辑]徭差、民壮、盐钞、驿传、均平、兵饷,共银五千五百四十一两一钱九分四釐八毫,〈内除驿传节裁银七百零四两一钱四分五釐五毫五丝,列在起运项下,解部𠑽饷。〉尚银四千八百三十七两零四分九釐二毫五丝。
- 徭差银〈一千六百一十六两四钱八分三釐二毫。遇闰加银六十六两七钱七分九釐四毫。〉
- 民壮银〈二千六百七十两零二钱零六釐一毫。遇闰加银八十二两三钱九分四釐八毫。〉
- 戸口盐钞银〈八十一两零二釐二毫。遇闰加银六两七钱五分八釐三毫。〉
三项共银三千三百六十七两七钱九分一厘五毫。遇闰加银六两七钱五分〈八釐三毫。〉
布政司解戸水脚𠑽饷银〈七十四两九钱八分三釐八毫解□布政司备支。〉
- 本县知县俸银〈二十七两四钱九分。遇闰加银二两二钱九分零八毫。〉
- 薪银〈三十六两。遇闰加银三两,奉文裁扣一十八两四钱九分。〉
- 心红纸张油烛银〈三十两。遇闰加银二两五钱,奉□文裁扣十两。〉
- 修宅家伙银〈二十两,于顺治九年四月会议,全裁,解□部。〉
- 迎送□上司伞扇银〈一十两奉文全裁。〉
- 吏书十二名〈毎名岁支工食银一十两八钱,共银一百二十九两六钱。于顺治九年四月会议,毎名月给银五钱,岁共给银七十二两,裁扣五十七两六钱,解□部。遇闰加银一十两八钱,照前会议,毎名给银五钱,共银六两,裁扣银四两八钱,解□部。续奉文全裁。〉
- 门子二名〈毎名岁支工食银七两二钱,共银一十四两四钱,于顺治九年四月会议毎名月给银五钱,岁共给银一十二两。裁扣银二两四钱,解□部。遇闰加银一两二钱,照前会议毎名给银五钱,共银一两,裁扣银二钱,解□部。〉
- 皂隶一十六名〈毎名岁支工食银七两二钱,共银一百一十五两二钱,于顺治九年四月会议,毎名月给银五钱,岁共给银九十六两,裁扣银一十九两二钱,解□部。遇闰加银九两六钱,照前会议毎名[1]给银五钱,共银八两,裁扣银一两六钱,解□部。〉
- 马快八名〈毎名岁支工食草料银一十八两,共银一百四十四两,于顺治九年四月会议,毎月给工食银一百三十四两四钱[2],裁扣银九两六钱,解□部。遇闰加银一十二两,照前会议毎名给工食银五钱,草价银九钱,共银一十一两二钱,裁扣银八钱,解部。〉
- 民壮五十名〈毎名岁支工食银七两二钱,共银三百六十两,于顺治九年四月会议,毎名月给银五钱,岁共给银三百两,裁扣银六十两,解□部。遇闰加银三十两,照前会议毎名给银五钱,共银二十五两,裁扣银五两,解□部。〉
- 灯夫四名〈毎名岁支工食银七两二钱,共银二十八两八钱,于顺治九年四月会议,毎名月给银五钱,岁共给银二十四两,裁扣银四两八钱,解□部。遇闰加银二两四钱,照前会议毎名给银五钱,岁共给银二两,裁扣四钱,解□部。〉
- 看监禁卒八名〈毎名岁支工食银七两二钱,共银五十七两六钱,于顺治九年四月会议,毎名月给银五钱,岁共给银四十八两,裁扣银九两六钱,解□部。遇闰加银四两八钱,照前会议毎名给银五钱,岁共给银四两,裁扣银八钱,解□部。〉
- 轿伞扇夫七名〈毎名岁支工食银七两二钱,共银五十两零四钱,于顺治九年四月会议,毎名月给银五钱,岁共给银四十二两,裁扣银八两四钱,解□部。遇闰加银四两二钱,照前会议毎名给银五钱,岁共给银三两五钱,裁扣银七钱,解□部。〉
- 库书一名〈岁支工食银一十二两,于顺治九年四月会议,月给银五钱,岁共给银六两,裁扣银六两,解□部。遇闰加银一两,照前会议止给银五钱,裁扣银五钱,解□部。〉
- 仓书一名〈岁支工食银一十二两,于顺治九年四月会议,月给银五钱,岁共给银六两,裁扣银六两,解□部。遇闰加银一两,照前会议止给银五钱,裁扣银五钱,解□部,续奉文全裁。〉
- 库子四名〈毎名岁支工食银七两二钱,共银二十八两八钱,于顺治九年四月会议,毎名月给银五钱,岁共给银二十四两,裁扣银四两八钱,解□部。遇闰加银二两四钱,照前会议毎名给银五钱,岁共给银二两,裁扣银四钱,解□部。〉
- 斗级四名〈毎名岁支工食银七两二钱,共银二十八两八钱,于顺治九年四月会议,毎名月给银五钱,岁共给银二十四两,裁扣银四两八钱,解□部。遇闰加银二两四钱,照前会议毎名给银五钱,岁共给银二两,裁扣银四钱,解□部。〉
- 修理仓监刑具银〈二十两。〉
- 典史俸银〈一十九两五钱九分。遇闰加银一两六钱二分六釐四毫。〉
- 薪银〈一十二两。遇闰加银一两。〉
- 书办一名〈岁支工食银七两二钱,于顺治九年四月会议,月给银五钱,岁共给银六两,裁扣银一两二钱,解□部。遇闰加银六钱,照前会议止给银五钱,裁扣银一钱,解部,续奉文全裁。〉
- 门子一名〈岁支工食银七两二钱,于顺治九年四月会议,月给银五钱,岁共给银六两,裁扣银一两二钱,解□部。遇闰加银六钱,照前会议止给银五钱,裁扣银一钱,解部。〉
- 皂隶四名〈毎名岁支工食银七两二钱,共银二十八两八钱,于顺治九年四月会议,毎名月给银五钱,岁共给银二十四两,裁扣银四两八钱,解□部。遇闰加银二两四钱,照前会议毎名给银五钱,共银二两,裁扣银四钱,解□部。〉
- 马夫一名〈岁支工食银七两二钱,于顺治九年四月会议,月给银五钱,岁共给银六两,裁扣银一两二钱,解□部。遇闰加银六钱,照前会议止给银五钱,裁扣银一钱,解部。〉
- 本县儒学教谕训导共俸银〈一十九两五钱二分。遇闰加银一两六钱二分六釐六毫。〉
- 薪银〈一十二两。遇闰加银一两。〉
- 斋夫三名〈毎名岁支工食银一十二两,共银三十六两,遇闰加银三两。〉
- 书办一名〈岁支工食银七两二钱,遇闰加银六钱,奉□文全裁。〉
- 门子二名〈毎名岁支工食银七两二钱,共银一十四两四钱,遇闰加银一两二钱。〉
- 膳夫二名〈毎名岁支工食银一十三两三钱三分三釐三毫四丝,系廪生支领。〉
- 教官喂马草料银〈共二十四两,毎员一十二两。奉□文全裁。〉
- 蓝口埠巡检司巡检俸银〈一十九两五钱二分。遇闰加银一两六钱二分六釐六毫。〉
- 宝江驿驿丞俸银〈一十九两五钱二分。遇闰加银一两六钱二分六釐六毫。〉
- 义合驿驿丞俸银〈一十九两五钱二分。遇闰加银一两六钱二分六釐六毫。〉
- 本县儒学廪生二十名〈毎名岁支廪粮银七两二钱,共银一百四十四两,今奉□文复回三分之一,共银四十八两。〉
- 会试举人水脚银〈三十二两六钱二分。〉
- 铺舍一十四处铺兵三十七名〈毎名岁支工食银六两,共银二百二十二两,遇闰加银一十八两五钱。〉
以上俱留县备支。
通共留支经费二千一百一十二两三钱二分,遇闰加银一百五十五两一钱四分一厘一毫,内少银二十三两二钱零八釐六毫在于各役旷少银内融支。
布政司解戸水脚银〈七十四两九钱八分三釐八毫。〉
又会议裁扣𠑽饷银〈三百零八两,遇闰加银二十四两。〉
差壮盐钞馀剰银〈八百七十二两四钱八分七釐七毫,留支经制官兵粮食用。〉
驿传银〈三百五十两零八钱五分六釐九毫五丝,遇闰加银三两七钱二分八釐六毫。〉
- 宝江驿支应银〈一百二十四两二钱六分八釐。〉
- 义合驿支应银〈一百零一两九钱八分九釐七毫。〉
- 蓝口驿支应银〈一百零二两零二分八釐。〉
- 协助雷乡驿支应银〈八两九钱一分五釐二毫。〉
- 议增宝江义合二驿驿丞添雇夫马银〈一十三两六钱五分六釐零五丝,遇闰加银三两七钱二分八釐六毫。〉
均平银七百三十九两六钱四分七釐〈九毫内。〉
岁办
[编辑]- 万寿节〈拜牌习仪毎年香烛银五钱。〉
- 先师春秋二祭〈品物银三十九两六钱。〉
- 启圣名宦乡贤二祭〈银一十六两三钱六分。〉
- 山川𭐀二祭〈银一十六两一钱四分。〉
- 社稷𭐀二祭〈银一十二两三钱六分。〉
- 无祀鬼神三祭〈银一十七两一钱六分。〉
- 历日银〈二两五钱五分五釐,解布政司支造历书用。〉
- 门神桃符银〈毎年银八钱,奉□文全裁。〉
- 迎春土牛、芒神、春花、春鞭、祈雨、祈晴、日食、月食、谢雷祭品等项〈共银三两五钱。〉
- 乡饮、酒礼二项〈共银一十一两,裁去五两五钱。〉
- 本县朔望行香合用香烛、讲书、给赏、纸笔银肆两〈于顺治九年四月会议,全裁,解□部。〉
- 夫船银〈一百二十八两,奉□文全裁。〉
- 本县夫头银〈一十四两四钱,奉□文全裁。〉
- 荅应上司经临并县官公出夫马,共加马三匹,夫三名〈马毎匹价银三两,夫毎名工食草料银七两二钱,共银三十两零六钱,奉文全裁。〉
- 孤老口粮柴布银〈二十二两四钱四分。〉
额办
[编辑]- 察院按临〈合用心红、纸札、油烛、柴炭、门厨、皂隶、米菜,毎年派银二两四钱四分。〉
- 察院考观风生员〈合用卷饼、给赏、花红,毎年派银四两。〉
- 察院阅操〈合用犒赏、花红等项,毎年派银二两。〉
- 恤刑按临〈合用心红、纸札、油烛、柴炭、门厨、皂隶、米菜,毎年派银八钱八分二釐。〉此项照旧额编征,如未奉,按临扣,解𠑽饷。
- 朝觐官员〈酒席、造册、𥿄札、工墨、绫䌇等项,毎年派银九两三钱四分,扣𠑽兵饷。〉
- 本府官吏朝觐盘缠〈毎年派银四两四钱三分零二毫,扣𠑽兵饷。〉
- 本县官吏朝觐盘缠〈毎年派银三十二两六钱六分六釐七毫,扣𠑽兵饷。〉
- 迎宴新举人〈合用旗扁、花红、酒席,毎年连解府共派银三两五钱。〉
- 起送会试举人〈盘缠、花红、酒席,毎年连解府共派银五两五钱。〉
- 县学岁贡生〈盘缠、酒席,毎年派银三十五两。〉
- 科举生员〈花红、盘缠,毎年派银一十两,裁扣𠑽饷。〉
- 岁考生员、童生入学〈合用果饼银三两,裁扣𠑽饷。〉
杂办
[编辑]岁派银一百七十两六钱,留县贮候。凡迎接诏赦香烛,知县升任,执事祭江、猪羊、卷箱、杠䌇、修补、各衙门什物,上司使客下程中火、造册书手工食、买办检验什物,总参官员提兵经过,办柴烛、小菜、木铎、老人布帛,与一应合用未尽事宜,俱于前银内动支。
以上留支银五百九十八两七钱七分三釐九毫。又会议裁扣朔望行香𠑽饷银四两,俱全𠑽兵饷。
均平馀剰银一百三十六两八钱七分四釐,留支新定经制官兵粮食用。
原议增缺饷,今改𠑽兵饷银三百七十八两七钱五分二釐九毫,留支经制官兵粮食用。以上存留各款,原额银四千八百三十七两零四分九釐二毫五丝,闰银一百五十九两六钱六分一厘一毫。内支解戸水脚银七十四两九钱八分三釐八毫,各官经费、衙役工食、驿传均平等银三千零六十一两九钱五分零八毫五丝,闰银一百三十五两六钱六分一厘一毫。又会议裁扣各役工食、修宅家伙、朔望行香,解□戸部𠑽饷银三百一十二两,闰银二十四两。
差壮盐钞均平馀剰并改充兵饷,共解部𠑽饷银一千三百八十八两一钱一分四釐六毫,留支经制官兵粮食用。
另一项陞科开垦田地税米,原详允补𠑽通县赔粮,并无赢馀𠑽饷。
河源县派征则例
[编辑]- 粮料
- 官米毎石派银二钱九分七釐三毫八丝。
- 民米毎石派银五钱七分四釐五毫五丝九忽。
- 农桑夏税米毎石派银五钱四分。
- 鱼课米毎石派银三钱一分五釐。
- 四差
- 民米无优免,毎石派徭差民壮驿传均平兵饷银八钱八分一厘六毫五丝一忽。
- 民米有优免,毎石派均平兵饷银一钱六分四釐八毫四丝五忽。
- 准丁米,毎石派驿传均平兵饷银三钱九分零四毫二丝三忽。
- 人丁无优免,毎丁派徭差民壮均平兵饷银六钱零四釐四毫八丝一忽。
- 人丁有优免,毎丁派均平兵饷银一钱一分三釐二毫五丝三忽。
- 男妇毎丁口派盐钞银一分四釐一毫零三忽。
- 无优免例
- 官米一石实编银二钱九分七釐三毫八丝。
- 民米一石实编银一两四钱五分六釐二毫一丝。
- 农桑夏税米一石实编银五钱四分。
- 鱼课米一石实编银三钱一分五釐。
- 人丁一丁实编银六钱零四釐四毫八丝一忽。
- 男妇毎丁口实编银一分四釐一毫零三忽。
- 有优免例
- 免民米一石减编银七钱一分六釐八毫零六忽。
- 免准丁一石减编银四钱九分一厘二毫二丝八忽。
- 免人丁本身一丁全免编银六钱零四釐四毫八丝一忽。
博罗县割来派征则例
[编辑]- 粮料
- 官学米毎石派银贰钱六分四釐一毫九丝五忽。
- 民僧米毎石派银五钱五分八釐零六丝二忽。
- 农夏米毎石派银五钱四分。
- 鱼课茶课课程于条鞭内毎两带派银一分一厘零八忽五微。
- 四差
- 民米无优免,毎石派徭差民壮驿传均平兵饷银四钱八分三釐七毫三丝四忽。
- 僧米无优免,毎石派徭差民壮驿传均平兵饷银贰钱四分一厘八毫六丝七忽。
- 民米有优免,毎石派均平兵饷银八分七釐一毫三丝二忽。
- 人丁无优免,毎丁派徭差民壮均平兵饷银二钱二分九釐二毫二丝二忽。
- 人丁有优免,毎丁派均平兵饷银五分二釐九毫八丝四忽。
- 男妇毎丁口派盐钞银一分六釐三毫三丝三忽。
- 无优免例
- 官学米一石实编银二钱六分四釐一毫九丝五忽。
- 民米一石实编银一两零四分一厘七毫九丝六忽。
- 僧道米一石实编银七钱九分九釐九毫二丝九忽。
- 农夏米一石实编银五钱四分。
- 人丁一丁实编银二钱二分九釐二毫二丝二忽。
- 男妇毎丁口实编银一分六釐三毫三丝三忽。
- 鱼课茶课课程于条鞭内毎两带派银一分一厘零八忽五微。
- 有优免例
- 免民米一石减编银三钱九分六釐零二忽。
- 免准丁一石减编银三钱九分六釐六毫零二忽。〈毎丁以米四斗四升八合七勺折免一丁。〉
- 免人丁本身一丁全免编银二钱二分九釐二毫二丝二忽。
前件粮差银,间有遇闰加编其四差丁粮。毎年优免,多寡不一,难以定额。今以万历四十八年会计粮差为例,下年稍有增减,俱听粮储道毎年核实,派单照派。
河源县起科例
[编辑]- 官田三十七顷一十四亩七分七釐五毫四丝,毎亩科官正耗米二升一合四勺,例派官粮料银六釐三毫六丝四忽,该银二十三两六钱四分零八毫。
- 民田二千二百二十九顷一十三亩零二釐六毫八丝,毎亩科民正耗米二升一合四勺,例派民粮料银一分二釐二毫九丝五忽,四差银一分八釐八毫六丝七忽,共粮差银三分一厘一毫六丝二忽,该银六千九百四十六两四钱一分五釐七毫。
- 地八顷零二亩三分八釐八毫五丝,毎亩科农米二升一合四勺,例派仓粮银一分一厘五毫五丝六忽,该银九两二钱七分二釐四毫。
- 塘一顷二十五亩一分二釐,毎亩科夏税米二升一合四勺,例派仓粮银一分一厘五毫五丝六忽,该银一两四钱四分五釐八毫。
博罗县起科例
[编辑]- 上则学田四分九釐三毫,毎分科官学正耗米八合五勺六抄,例派官粮料银二釐二毫六丝一忽五微,该银一分一厘一毫。
- 中一则学田一亩二分八釐二毫,毎亩科官学正耗米八升四合五勺三抄,例派官粮料银二分二釐三毫三丝二忽,该银二分八釐六毫。
- 中二则学田一顷一十亩零八分三釐五毫,毎亩科官学正耗米八升零四勺八抄五撮四圭,例派官粮料银二分一厘二毫六丝四忽,该银二两三钱五分六釐八毫。
- 下则学田一顷四十六亩五分一厘二毫,毎亩科官学正耗米七升九合八勺三抄六撮九圭八粟,例派官粮料银二分一厘零九丝三忽,该银三两零九分三釐。
- 上则民田并吿承民田地共四十二顷一十八亩九分九釐一毫,毎亩科民正耗米二升一合四勺,例派民粮料银一分一厘九毫四丝三忽,四差兵饷银一分零三毫五丝二忽,共民粮差银二分一厘二毫九丝五忽,又带派官米三合零五抄四撮六圭,例派官粮料银、四差兵饷银二分三釐一毫零二忽,该银九十七两四钱六分七釐一毫。
- 中则民田并吿承民田地共五十五顷五十四亩七分四釐二毫,毎亩科民正耗米二升零三勺三抄,例派民粮料银一分一厘三毫四丝五忽,四差银九釐八毫三丝四忽,共民粮差银二分一厘一毫七丝九忽,又带派官米二合九勺零一抄九圭,例派官粮料银七毫六丝七忽,计一亩,连官民粮料四差共银二分一厘九毫四丝六忽,该银一百二十一两九钱零四釐三毫。
- 下则民田并吿承民田地共三百六十九顷零八亩二分一厘四毫,毎亩科民正耗米一升八合七勺三抄五撮九圭,例派民粮料银一分零四毫五丝六忽,四差银九釐零六丝三忽,共民粮差银一分九釐五毫一丝九忽,又带派官米二合六勺七抄四撮三圭一粟,例派官粮料银七毫零七忽,计一亩,连官民粮料四差共银二分零二毫二丝六忽,该银七百四十六两五钱零五釐五毫。
- 上则僧田一亩六分三釐,毎亩科僧正耗米五升三合五勺,例派民粮料银二分九釐八毫五丝六忽,四差银一分二釐九毫四丝,共民粮差银四分二釐七毫九丝六忽,该银六分九釐七毫。
- 中三则僧田二十二亩七分四釐八毫,毎亩科僧正耗米三升六合五勺九抄四撮,例派民粮料银二分零四毫二丝,四差银八釐八毫五丝一忽,共粮差银二分九釐二毫七丝一忽,该银六钱六分五釐八毫。
- 下则僧田五亩八分八釐九毫,毎亩科僧正耗米二升六合七勺五抄,例派民粮料银一分四釐九毫二丝八忽,四差银六釐四毫七丝,共粮差银二分一厘三毫九丝八忽,该银一钱二分六釐。
- 中一则官塘六亩七分一厘四毫,毎亩科官学正耗米三斗三升六合五勺一抄五撮,例派官粮料银八分八釐九毫零五忽,该银五钱九分六釐九毫。
- 上则民塘并吿承民塘一顷六十五亩八釐四毫,毎亩科民正耗米五升三合五勺,例派民粮料银二分九釐八毫五丝六忽,四差银二分五釐八毫七丝九忽,共民粮差银五分五釐七毫三丝五忽,又带派官米七合六勺三抄六撮五圭,例派官粮料银二釐零一丝八忽,计一亩,连官民粮料四差共银五分七釐七毫五丝三忽,该银九两五钱三分四釐一毫。
- 中则民塘一顷一十四亩九分一厘七毫,毎亩科民正耗米三升七合四勺五抄,例派民粮料银二分零八毫九丝九忽,四差银一分八釐一毫一丝六忽,共民粮差银三分九釐零一丝五忽,又带派官米五合三勺四抄五撮五圭,例派官粮料银一厘四毫一丝二忽,计一亩,连官民粮料四差共银四分零四毫二丝七忽,该银四两六钱四分五釐七毫。
- 下则民塘并吿承民塘一十四顷七十一亩二分七釐八毫,毎亩科民正耗米二升七合一勺七抄八撮,例派民粮料银一分五釐一毫六丝七忽,四差银一分三釐一毫四丝七忽,共民粮差银二分八釐三毫一丝四忽,又带派官米三合八勺七抄九撮三圭,例派官粮料银一厘零二丝五忽,计一亩,连官民米粮料四差共银二分九釐三毫三丝九忽,该银四十三两一钱六分五釐八毫。
附载
[编辑]屯田
[编辑]- 义合屯〈田二十二顷。〉
- 蓝口屯〈田一十九顷六十亩。〉
- 德行屯〈田二十二顷六十亩。〉
- 长吉屯〈田二十二顷。〉
- 水源屯〈田二十顷八十亩。〉
原额载屯田地税一百一十三顷五十三亩八分五釐九毫四丝四忽一微三纤七砂,共屯粮额征米三千零八十九石一斗。〈见奉文行,本折相半征𠑽各官兵粮食。〉
原额军匠银三两,军汰不征。
原额窑匠银七两二钱。〈遇闰加银六钱,军汰不征。〉
二项详允留𠑽卫所官经费。
盐法
[编辑]河源、长宁盐埠原额引一百六十五道,续增二百零四道正。加饷引纸价半场饷银四百八十两零八钱零七釐,内将引四十六道分割连平州埠承拆外,现行引三百二十三道正,加饷引纸价半场饷银四百二十两零八钱六分九釐。前项引额系与长宁县同埠,逓年商人径赴盐课提举司承纳彚解。
国朝康熙十二年,埠引一百八十道,饷银一百九十八两五钱四分,加场引九十道,饷银三十六两正。
驿传
[编辑]明万历二十八年额银八百六十四两八钱一分九釐一毫三丝三忽。
国朝康熙十一年一项驿传存留,除节裁𠑽饷外,尚银三百五十两零八钱五分六釐九毫五丝,遇闰加银三两七钱二分八釐六毫。
- 本县墟市渡船盐银共七十四两。〈本县着令承税各船戸客商完纳,解𠑽兵饷。〉
- 税契银原无定额,遵奉明文通行。凡买产人戸,毎价一两,税银三分。其拨奁开垦,毎亩税银五分,皆据各业戸具单,赴县投纳,塡给□布政司契尾执照,税银逓年随征随解。□布政司彚解□戸部及贮备科场经费用。
- 文武缺官俸薪银,教官缺俸薪银,廪生空廪银两,原无定额,毎年遇缺,随扣随解。□布政司彚解□戸部。
- 文武缺官薪马银原无定额,毎年员缺,随扣随解。□布政司彚解□兵部。
南工部匠
[编辑]国朝康熙十二年,额匠七十名,毎名连水脚共银四钱五分三釐六毫,遇闰连水脚共银四钱九分一厘四毫,该徴银三十一两五钱,水脚银二钱五分二釐。遇闰加银二两六钱二分五釐,水脚银二分一厘。
卷四
[编辑]秩官
[编辑]县令
[编辑]〈以上无考。〉
唐
[编辑]- 元仁惠〈洛阳人,武德中任,有传。〉
馀俱无考。
宋
[编辑]- 薛彦博〈乾道间任。〉
- 林魁辰〈清源人,端平间任,有传。〉
- 夙子兴〈淳祐间任,有传。〉
- 严 颢〈吉水人,进士,景炎间任,有传。〉
- 伍仲林〈宁化人,进士,景炎间任,有传。〉
馀俱无考。
元
[编辑]- 禄合昭〈延祐间任。〉
- 马九霄〈蓟州人,举人,至正间任,有传。〉
馀俱无考。
明
[编辑]- 马仕彪〈洪武八年任。〉
- 徐仕高〈瑞州人,洪武十年任,有传。〉
- 唐 耕〈临桂人,洪武间任。《通志》载“唐庚”。〉
- 桂孟成〈温州人,洪武间任,有传。〉
- 徐 介〈洪武十七年任。〉
- 张铉广〈临桂人,洪武二十年任。〉
- 邓文张〈宁都人,洪武间任,有传。〉
- 陈世延〈洪武三十五年任。〉
- 王 协〈沁州人,永乐十三年任。〉
- 于 𥡆󠄁〈芜湖人,永乐十八年任。〉
- 徐 岳〈江阴人,宣徳六年任,《通志》未载。〉
- 孙 琪〈清江人,监生,正綂三年任,有传。〉
- 王宾𢑴〈陵州人,监生,正綂十一年任。〉
- 傅 缘〈正綂十三年任。〉
- 周 威〈义乌人,监生,景㤗二年任。〉
- 谭 宣〈潼川人,举人,景㤗四年任。〉
- 梅 英〈成都人,举人,天顺元年任。〉
- 赵 昇〈四川人,天顺六年任。〉
- 沈 涣〈侯官人,监生,天顺八年任。〉
- 张 镒〈金华人,监生,成化五年任。〉
- 徐 澍〈瓯宁人,监生,成化七年任。〉
- 黎 献〈苍梧人,成化九年任,有传。〉
- 王 豫〈龙溪人,举人,成化十九年任。〉
- 崔 昌〈宁德人,举人,弘治六年任。〉
- 徐廷试〈天台人,举人,弘治十年任。〉
- 熊 鏖〈南宁人,举人,弘治十八年任。〉
- 蒋 仪〈平乐人,正德二年任。〉
- 李 森〈越州卫人,正德六年任。〉
- 郑敬道〈莆田人,举人,正德九年任。〉
- 王文镇〈驯𧰼卫人,监生,正德十五年任。〉
- 杨大黍〈莆田人,举人,嘉靖四年任。〉
- 周 登〈莆田人,举人,嘉靖六年任。〉
- 江元亨〈江西人,监生,嘉靖九年任。〉
- 秦 珍〈广西人,监生,嘉靖十三年任。〉
- 熊 清〈广西人,举人,嘉靖十五年任。〉
- 侯嘉祥〈横州人,举人,嘉靖十七年任。〉
- 郑 全〈福安人,监生,嘉靖十九年任。〉
- 刘 玮〈华亭人,监生,嘉靖二十一年任。〉
- 黄 锦〈闽县人,举人,嘉靖二十五年任。〉
- 俞世中〈定海人,贡生,嘉靖三十年任。〉
- 刘 翔〈南康人,贡生,嘉靖三十一年任。〉
- 虞克岳〈浙江人,举人,嘉靖三十三年任。〉
- 黄金镛〈松溪人,贡生,嘉靖三十七年任。〉
- 蒋文侨〈广西人,举人,嘉靖四十四年任。〉
- 吴一奇〈莆田人,举人,隆庆元年任,有传。〉
- 林大黼〈莆田人,举人,隆庆四年任,有传。〉
- 应 锐〈靖安人,贡生,万历二年任。〉
- 姜继礼〈南直隶人,恩贡,万历四年任。〉
- 曾守愚〈泰和人,举人,万历六年任。〉
- 汤民仰〈广西人,举人,万历九年任。〉
- 欧阳洵〈江西人,恩贡,万历十二年任。〉
- 傅履礼〈南安人,进士,万历十五年任。〉
- 周 炳〈上虞人,举人,万历二十年任。〉
- 吴三让〈顺昌人,举人,万历二十二年任。〉
- 黄朝选〈金谿人,举人,万历二十四年任。〉
- 靳东澜〈桂林卫人,举人,万历二十六年任。〉
- 陆大观〈慈谿人,举人,万历二十九年任。〉
- 徐化龙〈浙江人,举人,万历三十五年任。〉
- 刘成美〈汉阳人,举人,万历四十年任。〉
- 陈萃良〈广西人,举人,万历四十五年任。〉
- 陈如松〈福建人,举人,万历四十七年任。〉
- 李生文〈吉水人,举人,天启元年任。〉
- 刘光沛〈湖广人,进士,天启三年任。〉
- 王之民〈靳水人,举人,天启六年任。〉
- 方秉正〈歙县人,贡生,崇祯八年任。〉
- 葛百宜〈上虞人,举人,崇祯十四年任。〉
- 温明登〈晋江人,举人,崇祯十六年任。〉
国朝
[编辑]儒学教谕训导
[编辑]〈元以前俱无考。〉
明
[编辑]洪熙、宣德、正綂数年无考。
- 茅 昌〈兴化人,举人,景㤗五年任教谕。〉
- 李 能〈临桂人,景㤗二年任训导。〉
- 郑 𬬮〈兴化人,举人,天顺元年任训导。〉
- 钱如珙〈慈谿人,天顺二年任教谕。〉
- 郑 杰〈莆田人,天顺三年任训导。〉
- 王 阜〈福建人,举人,天顺四年任教谕。〉
- 陈廷璧〈怀安人,举人,天顺五年任训导。〉
- 锺 瑞〈增城人,举人,成化二年任训导。〉
- 李 珏〈福建人,成化六年任教谕。〉
- 陈日跻〈福建人,举人,成化十年任教谕。〉
- 郭 昻〈闽县人,成化十二年任训导。〉
- 蔡 腆〈长㤗人,举人,成化十五年任教谕。〉
- 茅 阳〈仙游人,成化二十年任教谕。〉
- 周绍谋〈莆田人,成化二十二年任训导。〉
- 林 魁〈怀安人,成化二十二年任训导。〉
- 梁 云〈苍梧人,举人,弘治六年任教谕。〉
- 梁 举〈苍梧人,举人,弘治六年任训导。〉
- 吴 相〈建阳人,弘治八年任训导。〉
- 俞 杰〈馀干人,弘治十一年任训导。〉
- 应 康〈永康人,举人,弘治十五年任教谕。〉
- 李 政〈上杭人,正德元年任训导。〉
- 徐殷服〈龙溪人,正德四年任训导。〉
- 锺 庆〈宜山人,正德七年任训导。〉
- 郭 㳟〈晋江人,正德八年任教谕。〉
- 叶宗杰〈广西人,举人,正德十四年任训导。〉
- 张浩然〈漳州人,正德十四年任教谕。〉
- 廖文箴〈湖广人,正德十五年任训导。〉
- 刘伯成〈吉安人,正德十六年任教谕。〉
- 蔡 森〈同安人,正德十六年任训导。〉
- 山 泰〈秀水人,嘉靖四年任教谕。〉
- 吴 政〈雷州人,嘉靖七年任训导。〉
- 陈 锺〈莆田人,举人,嘉靖八年任教谕。〉
- 陈 豸〈广西人,嘉靖九年任训导。〉
- 胡枢卿󠄂〈江西人,举人,嘉靖十一年任教谕。〉
- 江 瑛〈茂名人,嘉靖十四年任训导。〉
- 王 恩〈建德人,嘉靖十七年任教谕。〉
- 翁世恩〈连江人,嘉靖十八年任训导。〉
- 董 鹏〈㤗顺人,嘉靖二十一年任训导。〉
- 郑守德〈莆田人,举人,嘉靖二十三年任教谕。〉
- 胡廷瑞〈靖安人,嘉靖二十四年任训导。〉
- 沈 骏〈仁和人,嘉靖二十五年任训导。〉
- 植凌霄〈容县人,嘉靖二十六年任训导。〉
- 郎 楠〈临安人,嘉靖二十八年任教谕。〉
- 周 钊〈百城人,嘉靖三十年任教谕。〉
- 陈 祥〈邵武人,嘉靖三十三年任训导。〉
- 林凤仪〈侯官人,嘉靖三十四年任教谕。〉
- 黎 相〈临川人,嘉靖三十七年任训导。〉
- 顾 濡〈云和人,嘉靖三十八年任训导。〉
- 黄天相〈龙溪人,举人,嘉靖三十八年任教谕。〉
- 蒋文禧〈全州人,嘉靖四十三年任教谕。〉
- 邓之梅〈宣化人,举人,隆庆元年任教谕。〉
- 丁天锡〈金华人,隆庆元年任训导。〉
- 叶广宁〈宣化人,隆庆二年任训导。〉
- 郑邦瑞〈闽县人,隆庆四年任教谕。〉
- 吴油然〈漳浦人,万历元年任教谕。〉
- 李 恺〈茂名人,万历三年任教谕。〉
- 赵 慎〈马平人,万历四年任训导。〉
- 翁有恒〈晋江人,万历七年任教谕。〉
- 蔡 朗〈星子人,万历七年任训导。〉
- 温 理〈保昌人,万历十年任教谕。〉
- 丘 璋〈始兴人,万历十年任训导。〉
- 林逢春〈龙溪人,万历十二年任训导。〉
- 姚兴义〈新兴人,万历十三年任教谕。〉
- 黄 光〈福建人,万历十四年任训导。〉
- 梁 桐〈曲江人,万历十七年任教谕。〉
- 陈德芳〈随州人,万历二十年任教谕。〉
- 雷体常〈宣化人,万历二十年任训导。〉
- 陈文耀〈新会人,万历二十三年任教谕。〉
此后无考。
国朝
[编辑]县丞
[编辑]〈元以前俱无考。〉
明
[编辑]- 锺 镒〈山东人,洪武八年任,有传。〉
馀俱无考,裁官已久。
主簿
[编辑]〈元以前俱无考。〉
明
[编辑]〈弘治以前无考。〉
- 陈 瑫〈馀姚人,弘治九年任。〉
- 聂茂森〈𩀱流人,监生,弘治十一年任。〉
- 吴 璋〈庐陵人,弘治十三年任。〉
- 罗万富〈四川人,正德七年任。〉
- 蔡 颜〈湖广人,监生,正德八年任。〉
- 林凤韶〈武冈州人,监生,正德十四年任。〉
- 黄 机〈正德间任。〉
- 谢 镗〈直隶人,正德间任。〉
- 吴 荣〈莆田人,嘉靖间任。〉
- 杜子英〈豊城人,嘉靖十六年任。〉
- 雷德宏〈福宁人,嘉靖十九年任。〉
- 岑一清〈馀姚人,嘉靖二十年任。〉
- 黄天叙〈广西人,嘉靖二十六年任。〉
- 祁 润〈莆田人,嘉靖二十八年任。〉
- 韩 懋〈江华人,贡生,嘉靖三十四年任。〉
- 顾敏政〈浙江人,万历七年任。〉
- 劳一中〈山阴人,万历九年任。〉
- 郑文昇〈林宁人,万历十二年任。〉
- 毛文和〈江西人,万历十八年任。〉
- 陈敬之〈福建人,万历二十一年任。〉
- 朱仲器〈江西人,监生,万历二十一年任。〉
- 陈 环〈莆田人,万历二十二年任。〉
- 程七德〈休宁人,监生,万历二十五年任。〉
- 朿三俊
此后无考,崇祯十六年裁去。
典史
[编辑]〈元以前俱无考。〉
明
[编辑]〈宣德以前无考。〉
- 卢义信〈容县人,宣德六年任。〉
- 李福山〈青州人,宣德八年任。〉
- 朱 浩〈闽县人,正綂六年任。〉
- 锺永贤〈长汀人,正綂七年任。〉
- 何永隆〈新喻人,天顺三年任。〉
- 顾 实〈驯𧰼卫人,天顺四年任。〉
- 尤 灵〈连城人,成化十三年任。〉
- 蒋 举〈连城人,成化二十年任。〉
- 罗 倬〈南昌人,成化二十三年任。〉
- 王 珊〈惠安人,正德六年任。〉
- 谢 瑞〈赣县人,正德八年任。〉
- 李 逵〈莆田人,正德九年任。〉
- 陈 愚〈莆田人,正德十一年任。〉
- 徐 肇〈繁昌人,正德十五年任。〉
- 陈 华〈嘉靖间任。〉
- 梁 柱〈容县人,嘉靖八年任。〉
- 徐 伟〈豊城人,嘉靖十四年任。〉
- 郭允弼〈福清人,嘉靖十九年任。〉
- 陈一凤〈莆田人,嘉靖二十一年任。〉
- 潘 恩〈上海人,嘉靖二十二年任,以副使降职,后陞赣州府推官。〉
- 陈祥贤〈莆田人,嘉靖二十五年任。〉
- 赵 杰〈莆田人,嘉靖二十七年任。〉
- 赵 钱〈临川人,嘉靖二十九年任。〉
- 陈 豊〈龙溪人,嘉靖三十三年任。〉
- 李 诏〈侯官人,嘉靖三十四年任。〉
- 唐 忠〈南直隶人,嘉靖三十七年任。〉
- 郑 梅〈福建人,嘉靖四十年任。〉
- 茹世祥〈浙江人,嘉靖四十三年任。〉
- 丘秉舜〈莆田人,万历四年任。〉
- 尹梦龙〈福建人,万历六年任。〉
- 蒋 楷〈全州人,万历十一年任。〉
- 谢 润〈福建人,万历十二年任。〉
- 鲁时济〈浙江人,万历十四年任。〉
- 陈于贤〈湖广人,万历十六年任。〉
- 陈 孙〈同安人,万历十八年任。〉
- 江映蟾〈嘉善人。〉
此下无考。
国朝
[编辑]蓝口司巡检
[编辑]国朝
[编辑]宝江驿驿丞
[编辑]〈明以前俱无考。〉
国朝
[编辑]义合驿驿丞
[编辑]〈明以前俱无考。〉
国朝
[编辑]武职
[编辑]守御所
[编辑]〈元以前无考。〉
明
[编辑]〈守御千戸所设正千戸一员,副千戸一员,百戸三员,吏目一员,司吏一名。〉
- 正千戸袁震〈滁州人。始祖玉从军,升百戸,庸袭。洪武二十七年陞调惠州卫右所副千戸。二十八年改河源所,震袭,升正千戸。后梦鳌应袭,万历辛卯中式,文举。〉
- 正千戸尹从龙〈章丘人。始祖勉,于洪武三十三年功陞副千戸,永乐十五年陞调惠州卫河源所正千戸,从龙袭。〉
- 正千戸尹浩〈山阳人。始祖端,于洪武十二年功陞百戸,二十三年陞调惠州卫右所,二十六年调河源所,山袭。正德元年功陞正千戸,浩袭。〉
- 副千戸刘应太〈溧水人。始祖得富,于洪武二十四年功陞百戸,三十五年调惠州卫中所,成化二十一年勲袭,功陞副千戸,三十二年调河源所。应太袭。〉
- 副千戸翁耄
- 百戸周大训〈长汀人。始祖旺从军,功陞百戸。洪武二十八年调惠州卫右所,寻改河源所。大训袭。〉
国朝
[编辑]〈守御所设千总一员,管理屯事。〉
防守
[编辑]〈系拨防,逓年更换。〉
国朝
[编辑]- 彭 清〈连平州人,驻防千总。〉
- 吴 立〈陕西人,分防游府。〉
- 姚有福〈辽东人,分防游府。〉
- 张得胜〈广东人,恊防千总。〉
名宦
[编辑]邑令
[编辑]〈传附〉
唐
[编辑]- 元仁惠,河南洛阳人,北魏武陵王雄之孙。武德中,擢河源令。政本忠信,民化其德,于疲亡尤加轸恤。载《广东通志》。
宋
[编辑]- 林魁辰,清源人。端平年间任。莅事勤劳,作兴士类,文学从此益兴。载旧《志》。
- 夙子兴,淳祐年间任。修理学校,焕然一新,诲士化民,伟有成绩。载旧《志》。
- 严颢,字威卿,吉水人,进士。景炎年间任。持己以廉,邑人惜其去,饯以海错。舟行十馀里,家人发𦈢,得黄金以告,颢亟掩𦈢停舟,召馈者还之。载《广东通志》。
- 伍仲林,宁化人,进士,景炎年间任。博学善属文,治民专务德化。载旧《志》。祀名宦。
元
[编辑]- 马九霄,蓟州人。丙子举人,达鲁花赤。政尚宽和,民戴如父母。元末弃官,尽忠而卒。载旧《志》。祀名宦。
明
[编辑]- 徐士高,瑞州人。洪武十年任。廉勤自励,威惠并行,邑无废事,民不见吏。去后,百姓思之。载旧《志》。祀名宦。
- 桂孟成,温州人。洪武年间任。鲠介廉勤,赏罚明信,留心学校。𠹉构亭于县治之后,命诸生讲论经史,考校文艺,久而弗倦,士子多底于成。载《广东通志》。祀名宦。
- 邓文张,宁都人。洪武年间任。奉公守法,勇于有为。先是草寇乱,民流徙者众,邑虚税最多,张请于朝,悉蠲除之。载《一綂志》。
- 孙琪,清江人。正綂三年任。政尚平易,敬老尊贤,不逆诈,无蠧虐。奖誉贤能,不责其报。修学化民,奏减粮额,止征二千七百石,迨四五年弗增。载旧《志》。
- 黎献,苍梧人。成化年间任。捕盗有功,施政勤慎,遇事有为。修建学校,铸造祭器,民赖以安,士心欢悦。署县十一年,以疾告归。载旧《志》。
- 崔昌,宁德人,举人,弘治六年任。廉勤守己,平易近人。鼎建钟楼,作新学校。三年丁忧去,民𠹉思之,载旧《志》。
- 郑敬道,莆田人,举人。正德九年任。博学能文,爱民如子。时县𪠘圯坏,无以蔽风雨,自为营建,一堂一室,上不费公帑,下不派里甲,其洁操类是。载旧《志》。祀名宦。
- 吴一奇,字伟卿,莆田人。举人,隆庆元年任。时五峒初平,良民新复,而蓝能之寇,阳听招抚,实肆劫掠。奇御多方,以苏疮痍。又捐俸赈饥,置学田四十亩于河下,以济贫生。因耿介不事逢迎,为上官不满,被论,改教职去。父老子弟三百馀人赴两台呼号保留,直指公曰:“吴令之得民心如此耶!”载《广东通志》。
- 林大黼,莆田人,举人,隆庆四年任。仁恕廉干,遇大事善于裁成。辛未水灾,民大饥困,请府得谷四百石,躬自赈给,复谕富户平粜,贫民赖生。兴兵剿蓝、能二溪贼。杨梅埔、车头二围中多良善,黼力救于兵宪,止擒渠魁,胁从者宥之,活男妇五百馀人。历迁铜仁太守。载《广东通志》。
- 陆大观,慈谿人,举人。万历二十九年任。莅任时,蓝溪强徒盈万,公抚慰之,散者甚众。有浮粮数百,民间赔貱甚苦。多方营度,开垦荒坝,量地税以补额,以纾民忧。又造塔以助文笔,士风振起。历八年迁去,攀辕者千馀人。载旧《志》。祀名宦。
- 县丞锺镒,山东人,洪武初任。集流逋,定版籍,建学校,立𭐀祠,凡邑之政,罔不修举。载旧《志》。祀名宦。
国朝
[编辑]- 叶应茂,浙江嵊县人。岁贡。顺治七年任。爱民养士。值鼎革之初,兵饷浩繁,公设法支应。时奉上各县设兵防守,公以“邑为内地,无盗贼,设兵徒为民病”,力请□上台省之,民以不扰,乡邑乐业,依然升平之旧。
卷五
[编辑]选举
[编辑]荐辟诸科
[编辑]元
[编辑]明
[编辑]科目
[编辑]进士
[编辑]〈汉唐无考。〉
宋
[编辑]明
[编辑]国朝
[编辑]举人
[编辑]〈汉唐无考。〉
宋
[编辑]- 曹大节〈官御史。〉
元
[编辑]- 曹德秀〈省元。〉
明
[编辑]- 谢天与〈洪武壬子科,官云南顺元府同知。〉
- 谢礼和〈洪武甲子科,官杨州兴化县教谕。〉
- 陈 奎〈洪武丙子科,官桂林司训。〉
- 周 显〈洪武己酉科,官顺昌教谕。〉
- 丘 谷〈永乐乙酉科,官漳州教授。〉
- 刘 光〈永乐戊子科,官泉州司训。〉
- 吴 枢〈永乐丁酉科,官惠州司训。〉
- 曾 宾〈永乐丁酉科,官国子监学录。〉
- 杨 贤〈永乐丁酉科,官崇善知县。〉
- 陈 骏〈永乐庚子科,官柳州知府。〉
- 张 惠〈永乐庚子科,官长泰、荔浦二县知县。〉
- 胡 琏〈永乐癸卯科。〉
- 马 骥〈永乐癸卯科,官灌阳知县。〉
- 邹 愉〈成化乙酉科,官融县知县。〉
- 黄 冕〈成化丁酉科,官同知。〉
- 陈 珪〈成化庚子科,官兴安、融县二县知县。〉
- 马 昇〈成化癸卯科,联捷,官浔州知府。〉
- 陈希文〈弘治己酉科,官南城、浏阳二县知县。〉
- 谢宜申〈弘治辛酉科,壬戌副榜。〉
- 赖 隆〈弘治甲子科,官瑞昌知县。〉
- 陈元㤗〈正德庚子科,官松江通判。〉
- 李时新〈正德丙子科,官新喻教谕。〉
- 李 焘〈嘉靖甲子科,戊辰进士,官至云南巡抚。〉
- 潘思诚〈嘉靖甲子科,官忠州知州。〉
- 江应春〈万历壬午科。〉
- 潘思诰〈万历乙酉科,官长史。〉
- 林 会〈万历戊子科,官伊阳、上林二县知县。〉
- 李树祯〈万历戊子科。〉
- 马 鸿〈万历辛卯科,官平和知县。〉
- 袁梦鳌〈万历辛卯科,官崇明知县。〉
- 林 伸〈万历丁酉科,官闽县教谕。〉
- 苏可懋〈万历己酉科。〉
- 江天一〈万历己酉科,官旌德知县。〉
- 王有真〈万历壬子科。〉
- 刘 锜〈万历壬子科。〉
- 邝奕垣〈天启甲子科,壬辰进士,官知县。〉
国朝
[编辑]岁贡
[编辑]〈元以前无考。〉
明
[编辑]- 丘福安〈洪武十六年贡,官吏部稽勲司主事。〉
- 邹 用〈洪武十七年贡,官荆门州同。〉
- 江 忠〈洪武十八年贡,官𡽪州吏目。〉
- 曹㤗复〈洪武十九年贡。〉
- 曹 彰〈洪武二十年贡,官清江知县。〉
- 邹 昇〈洪武二十八年贡,官至淮安同知。〉
- 林 彬〈洪武二十八年贡,官遂安知县。〉
- 古绍先〈洪武二十九年贡。〉
- 欧阳诚〈洪武三十年贡,官云南经历。〉
- 胡 隽〈洪武三十二年贡,官连城知县。〉
- 苏 逸〈洪武三十四年贡,官建昌同知。〉
- 袁 诚〈永乐元年贡,官贵池、旌德、思恩三县知县。〉
- 邝 礼〈永乐三年贡,官荔浦知县。〉
- 叶 广〈永乐四年贡。〉
- 谢 廉〈永乐五年贡,官乐安知县。〉
- 邝 信〈永乐六年贡,官交趾巡检。〉
- 谭 演〈永乐七年贡。〉
- 曹 旭〈永乐八年贡,官太原通判。〉
- 锺 寿〈永乐九年贡。〉
- 李 忠〈永乐十年贡。〉
- 谢 珠〈永乐十一年贡。〉
- 翟 善〈永乐十三年贡。〉
- 黄 宁〈永乐十四年贡。〉
- 邓 昭〈永乐十五年贡。〉
- 邹 哲〈永乐十六年贡。〉
- 黄 序〈永乐十七年贡。〉
- 刘 沆〈永乐十八年贡。〉
- 江善宁〈永乐二十二年贡。〉
- 刘 弼〈宣德元年贡。〉
- 锺 铭〈宣德四年贡,官平南主簿。〉
- 董 昇〈宣德七年贡,官柳州通判。〉
- 赖 鸿〈宣德八年贡。〉
- 刘 康〈宣德九年贡,官知州。〉
- 周 廉〈宣德十年贡。〉
- 刘 凤〈正綂元年贡,官峦城主簿。〉
- 张 谦〈正綂三年贡。〉
- 江 璿〈正綂五年贡,官安远知县。〉
- 庄 敬〈正綂七年贡。〉
- 古 镛〈正綂八年贡,官横州知州。〉
- 周 绅〈正綂十年贡。〉
- 黄 锺〈正綂十二年贡。〉
- 曹存礼〈正綂十三年贡,官晋江县丞。〉
- 曾 唯〈景㤗元年贡。〉
- 刘 雍〈景㤗二年贡。〉
- 萧 显〈景㤗三年贡,官𧃰州同知。〉
- 锺 量〈景㤗四年贡,官武进县丞。〉
- 袁 智〈景㤗五年贡。〉
- 叶 蓁〈景㤗六年贡。〉
- 邹 端〈天顺二年贡,官淳安县丞。〉
- 邝 哲〈天顺四年贡,官金乡县丞。〉
- 江 泓〈天顺六年贡,官南安主簿。〉
- 陈应宣〈天顺七年贡。〉
- 邹 愉〈天顺八年贡,入监。成化乙酉科直隶中式,官融县知县。〉
- 翟 㤗〈成化二年贡。〉
- 邓 节〈成化四年贡,官阳山司训。〉
- 江 淮〈成化六年贡,官池州知事。〉
- 廖 济〈成化八年贡,官恭城司训。〉
- 邹 铨〈成化十年贡,官福建经历。〉
- 麦 宾〈成化十二年贡。〉
- 吴 纲〈成化十四年贡。〉
- 刘彦绅〈成化十六年贡,官兴业教谕。〉
- 徐文振〈成化十八年贡,官福建经历。〉
- 邹 琬〈成化二十年贡,官宣武教谕。〉
- 刘彦缙〈成化二十一年贡,官修仁教谕。〉
- 古 玠〈成化二十二年贡。〉
- 丘 恋〈成化二十三年贡。〉
- 陈 稷〈成化二十四年贡,官宁波经历。〉
- 邝 廉〈弘治元年贡,官梧州司训。〉
- 马景初〈弘治三年贡,官耒阳知县。〉
- 陈 坦〈弘治五年贡,官临桂司训。〉
- 赖 俊〈弘治七年贡,官寿宁知县。〉
- 陈 玺〈弘治九年贡,官桂阳通判。〉
- 马绍融〈弘治十年贡。〉
- 张 宣〈弘治十一年贡。〉
- 赖希哲〈弘治十二年贡,官丽水司训。〉
- 莫惟俭〈弘治十三年贡,官邵武司训。〉
- 曾闻德〈弘治十四年贡,官太仓州经历。〉
- 赖民捷〈正德元年贡。〉
- 廖 高〈正德三年贡。〉
- 邹 举〈正德五年贡。〉
- 袁 裳〈正德七年贡。〉
- 谢廷梧〈正德九年贡。〉
- 庄 哲〈正德十年贡,官武缘教谕。〉
- 李子瑛〈正德十一年贡,官常州教授。〉
- 谢廷竹〈正德十三年贡,官兴安知县。〉
- 邹 珊〈正德十五年贡。〉
- 古文集〈嘉靖元年贡,官沙河司训。〉
- 陈元茂〈嘉靖元年贡,官石州知州。〉
- 陈廷珮〈嘉靖三年贡。〉
- 马 玮〈嘉靖五年贡,官福安知县。〉
- 邓居馀〈嘉靖七年贡。〉
- 赖存性〈嘉靖八年恩贡,官怀远知县。〉
- 廖 奇〈嘉靖九年恩贡,官博士。〉
- 何 汉〈嘉靖十三年贡。〉
- 张廷献〈嘉靖十四年贡。〉
- 赖 相〈嘉靖十五年贡,官繁昌知县。〉
- 邝 尹〈嘉靖十六年贡。〉
- 谢玉龙〈嘉靖十七年贡。〉
- 莫文熙〈嘉靖十八年贡。〉
- 刘惟谦〈嘉靖十九年贡,官湖州教授。〉
- 邹增誉〈嘉靖二十一年贡。〉
- 谢文祥〈嘉靖二十二年贡。〉
- 陈 怀〈嘉靖二十三年贡。〉
- 何应图〈嘉靖二十三年贡,官冀州学正。〉
- 陈王前〈嘉靖二十四年贡。〉
- 陈 栋〈嘉靖二十五年贡,官荔浦知县。〉
- 马近文〈嘉靖二十七年贡,官上杭司训。〉
- 莫文鸾〈嘉靖二十九年贡。〉
- 马 鹤〈嘉靖三十一年贡。〉
- 廖 洪〈嘉靖三十一年长宁学贡。〉
- 莫文泰〈嘉靖三十七年贡,官上杭教授。〉
- 叶允明〈嘉靖三十七年[4],官教谕。〉
- 李学颜〈嘉靖三十九年和平学贡,以子焘封二品。〉
- 李 韶〈嘉靖四十年贡,官德安教授。〉
- 古凤灵〈嘉靖四十一年和平学贡。〉
- 叶 厂〈嘉靖四十二年贡,官潮州司训。〉
- 曾思圣〈嘉靖四十三年贡。〉
- 莫 鲁〈嘉靖四十四年贡。〉
- 何 昇〈隆庆元年贡,官平湖县丞。〉
- 江 锦〈隆庆二年贡。〉
- 李学思〈隆庆三年长宁学贡,官潮州司训。〉
- 包万𧰼〈隆庆四年贡,官豊城司训。〉
- 翟兆瑞〈隆庆五年贡,官南海司训。〉
- 叶 敷〈隆庆六年贡,官长乐司训。〉
- 梁 栋〈隆庆六年贡。〉
- 萧九叙〈隆庆六年恩贡,官成都同知。〉
- 陈思谟〈万历元年贡,官辰州通判。〉
- 陈承忠〈万历三年长宁学贡。〉
- 谢建中〈万历四年贡。〉
- 赖弘谟〈万历五年贡,官郴州知州。〉
- 苏可惠〈万历六年贡。〉
- 邹梦兰〈万历七年府学贡,官英德司训。〉
- 陈 询〈万历八年贡。〉
- 陈 梓〈万历九年长宁学贡,官永安教谕。〉
- 江 辅〈万历十年长宁学恩贡,官含山知县。〉
- 曾思学〈万历十二年贡,官荆州教授。〉
- 邝 弘〈万历十三年长宁学贡。〉
- 邹应魁〈万历十四年贡,官潮州司训。〉
- 黄文诰〈万历十六年贡,官司训。〉
- 张尚仁〈万历十八年贡,官教谕。〉
- 马性锐〈万历二十年贡,官广州教授。〉
- 萧日诚〈万历二十二年恩贡。〉
- 曾 耀〈万历二十二年长宁学恩贡,官马平知县。〉
- 苏可因〈万历二十四年贡,官文昌司训。〉
- 陈奇策〈万历二十五年长宁学贡,官化州司训。〉
- 李思沆〈万历二十六年贡,官惠来教谕。〉
- 李 燕〈万历二十七年长宁学贡,官廉州教授。〉
- 苏 涣〈万历二十八年恩贡。〉
- 唐文思〈万历三十年贡,官南雄教授。〉
- 江凤仪〈万历三十一年贡。〉
- 周必选〈万历三十二年贡,官琼山教谕。〉
- 叶治㤗〈万历三十三年贡,官大埔司训。〉
- 叶治安〈万历三十四年贡,官增城司训。〉
- 古效成〈万历三十六年贡。〉
- 江近洛〈万历三十八年贡,官汀州教授。〉
- 李 点〈万历四十年贡,官普宁司训。〉
- 江宜梁〈万历四十二年贡,官高州教授。〉
- 刘 颙〈万历四十四年贡。〉
- 廖大诰〈万历四十六年贡。〉
- 邝鸣韶〈泰昌元年恩贡,官潮州教授。〉
- 马斯才〈天启元年恩贡,官岑溪知县。〉
- 陈国培〈天启元年长宁学恩贡。〉
- 江上杨〈天启二年贡。〉
- 苏可高〈天启三年贡,官潮州教授。〉
- 黄载珍〈天启四年贡,官杭州经历。〉
- 李 橙〈天启六年永安学贡。〉
- 李树东〈天启七年贡,官司训。〉
- 萧腾蛟〈天启七年长宁学贡,官电白教谕。〉
- 邝云翀〈崇祯元年恩贡,官溆浦知县。〉
- 丘民重〈崇祯二年贡。〉
- 刘继周〈崇祯四年贡。〉
- 江朝天〈崇祯四年长宁学贡。〉
- 李梦台〈崇祯六年贡,官南漳知县。〉
- 李树陵〈崇祯八年贡。〉
- 刘定之〈崇祯八年㧞贡。〉
- 苏 露〈崇祯十年贡,官新会教谕。〉
- 曾献一〈崇祯十二年贡,官高州教授。〉
- 江鸿生〈崇祯十四年贡。〉
- 丘崇熙〈崇祯十六年贡。〉
国朝
[编辑]- 江祖雒〈顺治五年贡,官澄海司训,庚子科中式。〉
- 廖如蛟〈顺治七年贡。〉
- 刘飞熊〈顺治九年贡,官阳谷县丞。〉
- 江大觐〈顺治九年恩贡,官太和县丞。〉
- 李长生〈顺治十一年贡,官雷州教授。〉
- 陈大伦〈顺治十三年贡。〉
- 黄应甲〈顺治十四年府学贡。〉
- 蓝天旦〈顺治十五年贡。〉
- 包世美〈顺治十七年贡。〉
- 陈金球〈康熙元年贡,官四会司训。〉
- 邝奕勲〈康熙元年恩贡,考职县丞。〉
- 杨舒标〈康熙元年连平学贡,官始兴司训。〉
- 曾壮勲〈康熙九年贡。〉
- 邝奕俊〈康熙十一年贡,官大埔司训。〉
- 邝成祚〈康熙十二年㧞贡,官潮州司训。〉
- 谭熙朝〈康熙十三年贡。〉
- 潘 涛〈康熙十三年系考补贡。〉
- 湛上锡〈康熙乙卯科副榜准贡,官顺德司训。〉
- 陈明德〈康熙十五年贡。〉
- 黎绣芳〈康熙十五年系考补贡,候选教谕。〉
- 李元中〈康熙十七年贡。〉
- 廖 榘〈康熙十九年贡。〉
- 黎晖吉〈康熙十九年连平学贡,官琼山司训。〉
- 刘国璋〈康熙十九年和平学贡,官新兴教谕。〉
- 潘天桂〈康熙二十一年贡。〉
- 陈上选〈康熙二十一年归善学贡,候选训导。〉
- 郭 渊〈康熙二十三年贡。〉
- 邝天禧〈康熙二十五年长宁学贡,候选训导。〉
- 邝成祺〈康熙二十五年府学贡,候选训导。〉
- 叶 润〈康熙二十五年贡。〉
- 陈御彰〈康熙二十七年和平学贡,候选训导。〉
- 廖震生〈康熙二十七年贡,候选训导。〉
- 江上珍〈康熙二十九年贡,候选训导。〉
国学
[编辑]明
[编辑]- 李 凤〈生员入监。〉
- 江起蛟〈生员入监。〉
- 黄家柱
- 马应吉
- 江德溥
国朝
[编辑]- 邝天宠〈廪生入监,官长宁司训。〉
- 黎时吉〈生员入监,候选州同知。〉
- 陈廷翰
- 黎师吉〈生员入监。〉
- 黎晋吉〈生员入监。〉
- 丘允升〈生员入监。〉
- 曾麟升
- 黎緟芳〈生员入监,职授县丞。〉
- 刘 方〈生员入监。〉
- 朱命熊〈生员入监。〉
- 邝开旭
- 陈 震〈生员入监。〉
- 刘国定〈增生入监。〉
- 刘际亨〈增生入监。〉
- 蓝锦章
- 赖 彩
- 陈 英
- 邓子沄〈生员入监。〉
- 锺国屏〈生员入监。〉
- 张辅臣
- 陈子逵
- 邓子泓
- 陈 奏
- 陈弘𤀹
- 陈弘清
卷六
[编辑]人物
[编辑]宋
[编辑]〈以前无考。〉
- 古成之,字亚奭,赤溪都人。五季末,避地增城,𠹉结庐罗浮山,淹贯群籍。雍熙初,以文学荐,明年上春官,有司奏以梁灏第一,成之第二,预传闻焉。有张贺、刘师道者,嫉广南人居上,夜召饮,寘喑药。比胪唱,成之不能应,上怒,命扶出之。或劝疏自明,成之殊不色憾,闻者服其量。端拱初,再举登第,都下竞传贺、师道事。上闻,欲置于法,成之申救,谢无有。召见,太宗嗟赏之。初调真定府元氏尉,以能著,改知青州益都县,为政以惠爱为本。淳化三年,召试馆职,除秘书省校书郎,张咏深器之。李顺之乱蜀也,咏知益州,辟成之知绵州魏城县。赈饥疗疫,立乡校,课农桑,风俗一变。咸平五年,蜀又警,复以咏知益州,再辟成之以校书郎令绵竹,惠政不衰。初,成之道由潭州,遇异人韩泳,邀以仙术,荅曰:“亲老禄仕长生非所愿也。”及登第,泳复邀之,不为动,叹曰:“仕以荣亲,今亲没,仕何为?”慨然赋思罗浮诗。未几,卒于官。善属文词,其诗如凤骞霞举,所著有删易注疏。四世孙革,登绍圣四年进士,教授琼州,招谕叛黎,擢守潮州,有惠政。〈载《一綂志》。〉
- 邬大昕,字东启。政和三年进士。初任广州佥判。广之东道滨海,往来甚病。大昕运思殚神,出镪鸠工,依山凿石,开一水港以通舟,延袤十馀里,阔丈馀,以鹿可跳过为度,因名“鹿步滘。”由是舟行免祸,人至今被其惠。享祀乡贤。〈载《通志》。〉
明
[编辑]- 谢廉,字子清。永乐中以监生令交趾芙蓉,刚正自持。时县治草创,境内贼起,廉提兵抵穴,尽𫉬而俘之,赏赉必貤于下。以忧去。复乐安县,催科不扰,民甚爱之。满考,请老家居。后交趾叛,诸臣骇窜,廉适锄圃,闻之,厉声曰:“使廉在彼,便当以身殉国,何偷生为!”不觉挥锄,中武流血,忠愤如此。载《通志》。祀乡贤。
- 陈骏,字仲良。永乐中以乡荐历官广西柳州府知府。时马平、宜山寇起,骏甫抵郡,寇猝至,围城,人情汹汹。骏从容榜投城下,示以祸福,且令自新。寇大惭怖,乃状白其情而退。骏遂躬历各垒,开诚谕之,皆投戈解去。岁饥,流移满野,骏倡属劝分,计口赈之,全活甚众。城池学校,靡不修葺。𠹉同参将孙琦验征剿功,故[5]事,惟校首级,骏必欲俘之以讯,琦不以为然。既而琦遣卒张胡者出谍,逾期不复。俄献功者至,阅之得胡者,琦始悔服,卒用骏言。载《通志》。祀乡贤。
- 马骥,字子良。永乐癸卯举人,庚戌会试副榜,官广西灌阳知县。兴利除害,猺人梗化,招抚业农,与编民为伍。载旧《志》。祀乡贤。
- 刘康,字志宁。正綂间,以贡任高邮州。州故冲剧,民疲于奔命,康从容莅之。凡赋役差遣,量事势轻重,酌里道远近,审民力厚薄,诸事称宜。其催科不假鞭扑。𠹉岁旱,徒步百里,为民祷雨,辄有应。后守桂阳,绩如高邮。祭酒吴节毎称其“有君子之德也。”进阶奉议大夫。夫妇享年八十有三。载《通志》。
- 古镛,字应期。其治横州,律身忠厚,御下廉明,作兴学校,劝课农桑,宽裕近民,民皆怀之。改儋州,一如前政。及归林下,优游数载而卒。祀乡贤。
- 黄冕,字冠之。弘治六年以孝廉授广西庆远府同知。未几,丁艰去,补任福建汀州府同知。属邑武平县旧无城池,冕区处肇基,人皆称便。冕为人梗介,不受变于俗,居官清慎,所至有声,二府民德之。𠹉献公绩于吏部,冡宰称之曰:“此清苦之良吏也。”〈载旧《志》。〉
- 马昇,字廷进。成化卯辰联捷,为岭南特秀。由县令而别驾而府尹,处处有嘉名。当道旌之云:“潜消赤子,弄兵于未形;力折奸雄,夺业于既倒。”田里安其不扰,戎政赖以无𡨚。西郡崇名宦,河邑祀乡贤。〈载省志。〉
- 马玮,字宗器。嘉靖五年贡。任福安县令,政多异绩。御史陈奖之有“雨应祷而来,虎感威而去”之句。
- 李学颜,字叔和,号平崖,寄学和平。嘉靖年间贡。长子焘贵未仕,累受封。以下城滨河数有水患,命子极力上请,迁复古城以避。多方措置,始𫉬就绪。人民有安居之庆,□圣庙有妥享之灵。祀乡贤。
- 江辅,字惟相,寄学长宁。万历年间以选贡初任浙江鄞县二尹,升南京和州含山县令。慈惠爱民,利无不兴,害无不除,政绩载名宦。归置书田,教训宗族子弟。祀乡贤。
- 邝鸣韶,字瑞虞,号紫阁。生时有光起室中。少孤,事母至孝。年十七入庠,廿一补廪。赋资颕异,博通经史,日诵万言如夙记。为人端方,不疑人欺。县令徐化龙延入西席,训子未𠹉言外人一事。四十五岁,由泰昌元年恩贡授广州府学训导。敦教化,重廉隅。司李颜俊彦言于直指,直指奖荐,力辞止之。升广西郁林州学正,转潮州府教授,作兴人才,皆有成绩。年几杖国解组家居,至耄手不释卷,诸子皆有教训。长奕垣,壬辰进士,宰闻喜、砀山两县,有政声。次奕勲、奕俊,俱明经岁荐。顺治十六年,有司表奏□覃恩。入祀乡贤。
- 李焘,字若临。四岁授之句读,辄请所解。登隆庆戊辰进士,授福建泉州司李,廉敏绝伦,为忌者所中,迁浙江金华郡丞。有谢姓一人阴掘人塜,累族七人淹狱莫白。焘至,密得伐塜者,立毙杖下,馀𡨚尽释。迁南职方司郎,晋营缮正郎,奉敇督修四陵及殿工,钦赉五加俸一级,擢守楚衡,有赵琴鹤风。迁长芦鹾司,六载场空,二次参知粤西,化猺为编民,三年城戸不闭,道不拾遗。改楚臬,值楚宗骫法,奉旨五路会剿,赖焘寝格,诸藩帖然。𭓩田叔烧梁狱故事,功在宗社。起田间晋滇辖,辟西路千五百里,垦田数万顷,増盐饷千馀,民食其赐。闵公抚滇疏称“西路大通,兵民得以进退”,遂奏凯捷。滇僻界缅甸,军民顽梗,焘辖七载,咸受法裁。历官所至,囹圄皆空,膏润不染。晋都宪,归休,改邑城,𤀹濠源七十里绕墉,兴学训俗,立𨶚防暴,乡感其德。享年八十二,谕赐祭葬,享祀郡邑、乡贤。〈载《通志》。〉
- 李树东,字定仲,号濲泷,焘次子。辟新芝社,攻苦力学,无书不博,有道学风。𠹉受业于复所杨先生门。以贡司训四会,诱进士子,亲为讲解,著《四书训义》《春意》百首以见志。崇祯年间,流寇陈万巢东庄、九连山等处,奉上招抚,挺身至巢劝谕,贼患悉平。
国朝
[编辑]孝义
[编辑]明
[编辑]- 马叔康,号𩀱乔。生而异敏,八岁读《小学》,十三通经史。自幼恶言不出诸口,隆冬不废笔砚,盛暑不解衣冠。十七补邑庠,文名洋溢。父故,庐墓三年,朝号暮泣,比报祖,亦如之。后又庐母墓三年,孝之所感,甘泉忽涌墓侧,白燕三巢梁间,猛虎驯绕弗去。万历丁丑,诏采天下古今忠臣孝子。戊寅,御史刘以公之孝上闻,奉旨旌表其庐为“孝子庐”,里为“孝子里”,于新城北门内建立牌坊。
- 李子昇,字升之,邑儒童琮遗腹子。生而颕异,事母江氏纯孝,遵教承颜,终身弗怠。性端严,不苟言笑,见之者神肃,闻其言者倾服。弱冠进邑庠,屡举德行。年二十八,㧞恩贡。博极群书,攻举子业。棘闱十一战数奇,中副车者再,竟不遇。教授生徒,谆谆弗倦,邑中子弟受业成名者百馀人。年五十八卒。学者称“晦雪先生。”
恩荣
[编辑]明
[编辑]国朝
[编辑]隐逸
[编辑]元
[编辑]- 马志德,九霄子,慷慨有志。邑旧有砖石街,明洪武年间取砖筑下城,行者苦涂泥,德率众架聚龙桥,自北门至白沙寺,用石砌路,以通往来。赋性介直,邑宰引重,岁举郷饮正宾。构室于城阴𨻶地,名“乐老庵。”年九十卒。长子骥贵因拓𢊊地,前为明月池,后为清风圃,子孙世居于此。〈载旧《志》。〉
明
[编辑]- 萧乐莘,宋萧炳、萧俨裔,原庐陵人。随洪武高皇帝征定有功,慕河邑山水之秀,因寄居焉。时军伍猖炽,莘独恬澹,以诗酒自娱,创书室以教训子孙,颜曰“爱日斋。”年九十六。〈载旧《志》。〉
- 古宗达,好静乐隐,质直不华。以耕读教子孙,恩洽里族。年九十,天顺三年诏赐粟帛。〈载旧《志》。〉
- 周益,读书好礼,生平足不至公庭。家甚贫,无求于人,聚徒讲学,矩䕶肃然。年八十,诏赐粟帛。〈载旧《志》。〉
- 谢征,字征古,号大山。为人质直,读书尚志,善诗文,有《大山集》。〈载旧《志》。〉
- 谢牧,宇牧冶,号小山。博通经史,长于琴书诗赋,所著有《小山集》。宣德二年,佥宪彭聘为社学师,纂修郡志。天顺改元,诏征怀才抱德,邑举赴京,力辞不就,隐于桂山。成化乙酉,佥宪毛复辟行军断事,亦辞不就。毛乃白藩臬,以承事郎散官荣其身,与妻聂氏俱年九十二。成化丁未,诏旌寿官。〈载旧《志》。〉
- 陈应宗,字成美。好种菊以自娱,号“菊径。”弘治十年,山寇扰攘,枯骨遍野,宗捐赀瘗之,酹酒而祭以文。〈载旧《志》。〉
- 江任文,号爱山。十四入庠,博学善文,慷慨尚义。性好施,遇贫困,随力周恤。长子辅历官县令,所至循良著誉,人称“式谷”焉。
- 黎昌运,号挺阳。学行兼优,声著庠序。遇岁饥,捐粟赈给,无德色,邑令旌之。子四:允吉、时吉、晖吉、师吉,皆成名,以衣冠显。
寿考
[编辑]〈元以前俱无考。〉
明
[编辑]烈女
[编辑]元
[编辑]- 锺氏,兵马指挥谢敬昭之妻也。至正间,归敬昭,生一子而昭兦,时年二十八。锺孀居厉节,有欲夺其志者,辄抱孤子至道痛哭几绝。至道长,从务副使何真军溺泾溪,锺悯子死非命,妇又少寡,及生遗腹孙廉而妇志夺,锺抚育之。终其身,志节皦如。〈载《省志》。〉
明
[编辑]- 李氏,庐陵人。随父任宝江驿,因适马骏为妻。年二十六,骏兦,柏舟自矢,寿八十七卒。孙马昇,甲辰进士联捷,为岭南特秀。〈载旧《志》。〉
- 古氏,诸生陈应龙妻。归十月,龙殁,时年二十。后生遗腹子大雅,得孙三人,而子兦,孀居抚孙。有司表奏,未报。〈载旧《志》。〉
- 赖氏,诸生何浩妻。归逾年,浩兦,年二十四,母以其少寡且贫,欲夺之,引刀自刎,家人救免,矢死靡他。孝事舅姑,抚遗腹子𪼥有立。年七十馀,有司表奏,未报。〈载旧《志》。〉
- 邝氏,刘宿妻。年二十夫䘮,毁容裂服,阃阈不逾。非公姑生辰,不辍哭泣。子婚之日,始出戸内,哀毁三十馀年,人谓之“心死形存。”时火灾,比屋延烧,氏栖止处四面皆木架,而火不燃,殆至节所感欤?〈载旧《志》。〉
- 张氏,蓝能都叶永妻。年二十六而永兦,抚遗腹子,孝事寡姑。时水灾,蓝溪水高数丈,张氏抱姑江氏升屋栖甍。水势浩瀚,比屋漂没,张号泣曰:“天怜吾老姑乎!”俄到虚舟,莫测所自。张抱姑及数口急登舟,屋即随洪涛而去。〈载旧《志》。〉
- 林氏,陈庆公妻。归四载,夫兦,遗腹六月,氏寡守闺帏,节操嶷然。奉旨旌表。〈载旧《志》。〉
- 叶烈女,蓝能都叶彦荣女也。年十七,聘而未嫁,为贼所掳。行至磨刀石,上有陡绝之崖,下有不测之渊,行者皆下马,女顾曰:“此吾死所也。”投身而下。越旬日,叔彦魁求其尸而出之,面犹如生,见者嗟异。乡人名其石曰“烈女石。”〈载《通志》。〉
- 邹氏,邝如隹妻。年十八,夫兦,氏柏舟自矢,苦节清操。遗腹生一子,名云翀,稍长,督教之。弱冠入庠,壮以恩贡授湖广溆浦知县。崇祯八年,县闻于抚按,奉诏有“熊丸教子,柏节流芳”之旌。
国朝
[编辑]卷七
[编辑]制诰
[编辑]封李焘父学颜奉直大夫
[编辑]制曰:士之子恒为士,言儒业之相承也。矧时际清庙,其子以儒显,而其亲膺宠褒者,斯岂非士之荣哉?尔贡生李学颜,乃南京工部营缮清吏司署郎中事员外郎焘之父,砥砺志行,不求禄仕,孝敬奉慈闱之养,信义解闾里之争,至于教训子弟,谆切忘倦,此尤尔之所以食报于今,而扬庥于后者也。兹封尔为奉直大夫如子官。歆服龙章,增光燕翼。
封李焘母马氏宜人
[编辑]制曰:人子之贤,固由父教,亦藉母德,故国制貤荣,纶恩并锡,惟其称也。尔马氏,乃南京工部营缮清吏司署郎中事员外郎李焘之母,秉性柔嘉,褆躬淑慎,有解珮之谊,以相夫子,有《樛木》之风,以昌嗣人。令妻贤母,无遗行己。兹封尔为宜人,禄养永绥,眉寿具庆。
授李焘奉直大夫
[编辑]制曰:国家两都,并建冬官,而列属分职,营缮为先。所以𩛙材程艺,核制稽典,其职固未易称也。尔南京工部营缮清吏司署郎中事员外郎李焘,以廷对之彦,两佐名郡,晋陟留京。始展采于职方,继宣劳于缮部。志操以历试而益励,才猷以绵亘而愈长。三载于兹,课𪟝称最。朕甚嘉之,特授尔阶奉直大夫,锡之诰命。夫修营备制,有国者所不能废也。而省试功能,慎节财用,则惟尔诸臣实有责焉。往体朕志,懋抒尔忱。
封李焘妻陈氏宜人
[编辑]制曰:妇德有裨,士行尚矣。国家考成群工,而褒嘉之典,均乃伉俪者,嘉内助以励世也。尔南京工部营缮清吏司署郎中事员外郎李焘妻陈氏,毓自名胄,姆训夙娴,嫔于令人,官箴克守。尔夫既贵,尔宜并荣,兹封尔为宜人。祗迓方新之渥,益敦交警之风。
赠李焘祖李珖盐运使
[编辑]制曰:德厚者流光,故能下及其孙;劳多者位崇,故得上追厥祖。《甲令》自中大夫而往,乃有祖褒,典制綦隆,而臣子极荣也。尔李珖,乃河间长庐都转运盐使司运使焘之祖父,奋迹孤遗,肇基儒业。蹈义履仁,罹难若神明之䕶;济人约己,贻谋严奢荡之防。遂启闻孙,洊跻膴秩。不有追褒之钖,曷彰久定之天。是用赠尔为中大夫、河间长庐都转运盐使司运使。山云出而雨降,有开必先;潜德发而幽光,无微不显。永昌尔裔,毋替国恩。
赠李焘祖母潘氏淑人
[编辑]制曰:《诗》称“似续妣祖”,岂非家道之兴盛,系其祖与妣之齐德哉?尔潘氏,乃河间长庐都转运盐使司运使李焘之祖母,𫶛柔植庆,仁厚钟祥,敬相其仪,严朂尔仞,厥施之裕,施及孝孙,是用赠尔为淑人,并崇烝𢌿之仪,丕遂显扬之孝。
封李焘父学颜盐运使
[编辑]制曰:以人事君者,臣之上也;教子成名者,士之贤也。贤士无愧于爵,上臣宜亟于褒,国家悬此以待臣之亲者厚矣。尔贡生封奉直大夫南京工部营缮清吏司署郎中事员外郎李学颜,乃河间长庐都转运使司运使焘之父,性秉孝㳟,行全任恤。岁荐观光,竟遗荣于畎亩;明经教子,素推重于乡闾。趋庭既义训有方,能仕且教忠无己,则尔不必身自效之,而子之忠莫非尔之能矣。是用加封尔为中大夫如子官,以家报国,国亦报之,朕奚靳于再命?以爵尊德,德益尊矣,尔永绥于遐龄。
封李焘母马氏加淑人
[编辑]制曰:罔极之报,父母不殊;俱存之庆,臣子至愿。惟位跻崇膴,则命𫉬申褒。尔封宜人马氏,乃河间长庐都转运使司运使李焘之母,天笃淳懿,躬载令慈,昌后有《樛木》之仁,教子有熊丸之义。福绥偕老,褒得并崇。兹特加封尔为淑人。欢承再锡之章,茂行百年之庆。
授李焘中大夫
[编辑]制曰:朕闻大学理财,必本于义。国家资盐䇲,安边足用,所以佐百姓之急也。命使掌之,非明学精义之士,岂易称其职乎?尔河间长庐都转运使司运使李焘,学识渊宏,器局端整。始以廷对擢颕,继以司理叙迁。载佐剧郡,而政茂循良;两署留京,而积徴最课。衡阳出守,家累弗随。以一琴一鹤之操,励不茹不吐之节。默孚简在,俾掌利权。惟不染而积蠧以除,惟不苛而商灶以裕。屡腾荐剡,朕甚嘉焉。兹因考绩,朕用授尔中大夫,锡之诰命。於戏!明于大学者,不以理财为凂;通于大义者,岂以一节为长。褒尔前劳,劝兹后事。尔其益懋乃德,远乃猷,尚有崇寄哉,毋替朕命。
封李焘妻陈氏加淑人
[编辑]制曰:臣职报国,绩必著于廉勤;妇职宜家,德必尚于贞静。实有相成之道,可无崇爵之荣。尔河间长庐都转运盐使司运使李焘妻封宜人陈氏,毓秀儒宗,俪休名彦。事舅姑而无违孝敬,理闺阃而允备肃雍。尔夫吏六职,历廿年,而罔瑕疵之议者,虽学问之功哉,亦内助之力也。是用加封尔为淑人。纶章至再,赫然珈副之华;富贵不骄,懋矣山河之德。
谕祭李焘文
[编辑]惟尔器识渊宏,才猷敏练,平允夙称于执法,循良式著于惠民。洊更藩臬之司,克树屏垣之绩。爰膺𦠃钺,晋董戎旃。寝五路之征兵,消患未著;束诸宗以奉法,弭衅未萌。驭猺民则烽燧长销,散寇盗则潢池悉警。至任滇建盐井之议,偶被浮言;迨谢政有酋梗之陈,咸追远虑。征车有待,易箦俄闻。眷念劳臣,良深悼恻。追崇莫及,特霈荩章,荣兆加笾,并及淑配。双灵不昧,钦此渥恩。
疏
[编辑]〈国朝〉
巡按广东兼管屯田盐法试监察御史臣张问政一疏,谨题为旌扬节妇以励风化事。窃惟节孝为百行之首,教化关政治之源,故移风易俗,必先鼓劝以励人心。粤东岭外海国也,素称文物之邦,忠孝节烈,代不乏人。柰自兵燹以来,室家仳离,鸿泽甫集,衣食之源难图,礼教之兴有待。臣巡历所至,即以孝子顺孙义夫节妇,檄行道府州县,细加采访,期以阐幽风,显振作,培植于将来耳。兹当事竣,例应表扬,谨据该府县之详报,司道之确勘,臣复详考其实行,果有可风者,得节妇一氏焉。夫亦宁慎毋滥,盖亦举一劝百,建之标而示以的,而使感化于无竆也。理合开坐具题,伏祈𥈠鉴,敇下礼部,再加核议施行。缘系旌扬节妇以励风化事理,未敢擅便,谨题请旨。
计开:一据布政司呈详,据惠州府河源县申称,据大洲都排年里僯李绳武、刘达亨等,通学生员邝奕勲、陈金球等公举结报,节妇江氏年方一十七岁,嫁夫李琮,不二载而琮亡,遗腹生子李子昇。有寡姑颜氏,夙患吼疾,奉事孝敬,始终如一,后以七十三岁方终。迄今江氏行年六十岁,苦节四十二年,日饮粥𫗴,时勤纺绩,步不越阈,声不出门,独抚遗孤,教游庠序,闾里共钦苦节,内外各无间言。等情到县,转详到臣,随批行确勘,取结存案。
前件该臣看得故民李琮之妻江氏,松筠植操,冰雪存心,芳龄十八而守孀居,行年六十而节弗沗,事姑克尽孝敬,训子雅有义方。其菽水承欢,茹蘗自持,和丸成教,洵节孝兼备,允堪风世者也。舆论既已佥同,旌典所宜亟及。伏候𥈠裁后礼部题□覆,奉旨建坊。
记
[编辑]重修儒学记〔吴高〕
[编辑]学校之设,所以育人才,隆治道,自古为然。我朝尤崇重。百馀年间,歌《棫朴》《菁莪》之化,乐“鸢飞”“鱼跃”之天,士皆实学之修,国有真才之用,民蒙至治之休,太平气𧰼,卓冠前古,可谓盛矣。惠阳古称文物不下他州,而河源为他邑冠。宋端平甲午,县尹林魁辰始建学于县北一里许。淳𧙗壬寅,县尹夙子兴重修,因兵革而废。洪武二年,县丞锺镒迁于县东之织女池𠊓。洪武八年,县尹马仕彪鼎建。永乐十二年,毁于火。自是而后,茅茨土堦,规模毁陋。正綂四年,提学彭公琉与知县孙琪鸠工输材,建殿堂、门庑、厨房,既而殿庑仪门复坏。天顺戊寅,同知苏润、知县梅英合谋赞襄,又从而新之。天顺六年,水涨入城,圣贤貌像悉被浸坏,殿堂门庑随被倾圮。教谕莆田郑杰,学富才优,教有成法,慨然遂以为己任。谋诸千戸袁珪、张寿,知县赵昇暨诸尚义之士,咸出白金,资助修理殿宇制度之未备者益增,圣贤貌像之坏烂者重塑之。适分巡佥宪毛公吉措捐白金,砌丹墀月台,推官陈馨绘大成殿。未几,三山沈涣来为令,与典史顾实重建𣠄星门,修两庑。成化戊子大参福建王公瑛措置白金,购学右地,以广其址。于𣠄星门之前,周围砌以砖石,以防水患,制度精致,视昔有加。生徒感公之作兴,琢石求记:
夫道在孔子,不幸无时与位不得行,必待后世人君建学立师,以主盟斯文,维持道脉。然作兴教养者,藩臬守令师傅之责;而穷经致用者,士子补报之心。今殿庑貌像,巍然炳然,学舍有容,肄业有所,岂徒青青子衿玩时愒日而已哉!其必朝夕游息,诵习诗书,涵养德性,修于身为实得,见于事为实行,孝如曾闵,业比契皋,无负建学育才之意,作兴道教之功可也。矧兹邑代有文人,若古成之登二十八人之选,出宰绵竹县,时称忠孝;邬大昕佥判广州,开凿鹿步滘,人免风涛,皆乡人之先达,文章政事,卓卓可称。诸士子学期二公而驯致其极,则所为文物不下他州者复盛于今,何古之不可及哉!
社仓记〔黄朝选〕
[编辑]河源壤地颇饶,而民鲜盖藏,何以故?赋不满六千石,而东莞、归博寄籍者几半,岁及秋,重载而去者,不啻百千艘。田可两收,顾卤莽耕而苟且收者,十常八九。其号宅前腴田,两𮒗收者一二耳。民家停蓄,仅及食新,脱一不登,则比室悬磬如。乙未大䘲,嗷嗷沟瘠者相望。此惟救死不赡,而暇事《诗》《书》治礼义哉!幸郡太守程公既赈救多方,民赖全活者甚众,犹图久安之策,乃下檄十邑长吏,按社立仓,为积贮计。朝选斤斤奉令从事,裹粮单骑,遍历穷乡。至一社,则召一社之𦒿老,而谕以太守公德意。𦒿老率子弟环听如堵,遂谓之曰:“里社去郡远矣,然郡视之犹在几席也,得无有老弱孤寡而无吿者乎?有节孝而贫困者乎?有子弟可教而无家塾者乎?有惰废农桑而非为者乎?有堤防崩栅,陂塘淤塞,亟宜修𤀹者乎?此皆太守公所轸念也。”于是择其村落适中之处,建社仓七。楹中为堂,可聚坐二三十人;左右为仓,可贮谷千馀石。又至各里社,皆如之。工料取诸库中之羡,而里社之民曾不知劳费焉。其东社仓曰“忠信、骆湖”,南社仓曰“义合”,西社仓曰“蓝口”,北社仓曰“许村、上管”,中社仓曰“城中。”始事于丙甲九月,落成于十有二月。皆颜其堂曰“相养。”稔则相与聚之,荒则相与散之。无告者有恤,崇孝守节者有赏。田宜两熟而游惰者有罚,圯坏修𤀹者有助。会计登轮,出入惟谨,而司其事于各社𦒿老之良者,养生之道预矣。而又群其子弟,设师而教于其中。孝弟忠信,率修之以相事,而养德之道亦无不至焉。呜呼!仓一立,而民生与性咸赖焉,其周礼荒政之遗乎?微太守公视民如子,拊循于今而遗爱于后,谁为里社立无穷之计?乃尔哉!口碑载道,选因据而镌诸石,并图而记之,以识不朽。
河源迁学记〔谢廉〕
[编辑]河源为《禹贡》杨州之域,秦属南海郡,南齐肇置河源县。有县必有学,学初建于县北一里许。先是,秀民之文战有司者,自大宋古公成之、王公傅爕之辈登甲榜后,人才落落如晨星,学舍亦倾圯,今几何年哉!我朝圣天子龙飞淮甸,鼎定金陵之明年,贰令锺侯镒领邑来,喟然叹曰:“邑连燹火,学宫已废,山移水改,学地宜迁。”乃偕众󠄅相度,或彼或此,与故址,相伯仲。贰令弗许可,遂上下织女池旁,爰始爰谋,爰契我龟,得地一区,方直平正,右桂岫,左梧峯,水抱山环,若天造地设有待然者。进邑士而庆之,诹日告迁,规模草创,茅茨土堦而已,制度未备也。八年,马侯士彪来为令,乃曰:“兹贤关也,岂容隘陋?”遂樽用储赢,僦工市木,撤而新之。学址以丁向,自明伦堂而两斋,自大成殿而两庑,翼翼改观。与夫圣贤有像,官衙有所,庖廪有位,罍樽笾豆簠簋之属,一切备而完之,下至号房亦整。向之隘者宽,陋者餙,污者崇,缺者具,盖前此所未有也。自经始以至讫工,凡再稔而后就,且增弟子员以𠑽之廉,亦预兹选。士于此,乌可忨愒而不专志讲学,以远追乎成之傅爕诸先进哉?虽然,圣人之道如水之在地中,地中无往而非水,人不见其水也;日用无往而非道,人不见其道也。道不泯而祀典亦不泯,故虽废弛之馀,必有扶持之者。若汉高祖祠鲁,唐开元诏立庙,莫非道德之馀泽,存于人之不容己者。矧今文庙一新,壮观千载,上于圣贤,得以崇德而报功,下于生徒,得以进德而修业,非圣贤道垂万世而能若是。虽然,泮宫之作,常事也,故《春秋》不书,而此特书之者,果有所要誉而然哉?当知是役也,马侯寔先,后之记则谢廉笔也,侯盖不知也。
迁县始末记〔李焘〕
[编辑]河源今新城,盖古祯州故城旧基云。其脉为正𠏉,另从红朱门西岭分一枝,自白沙地而上郭、中郭,而旧城,而下郭,以环抱之。故城高垲居中,素称佳丽。元末废弃,至嘉靖末二百年间,置为旷土,识者惜之。
隆庆辛未五月初一日,河水一日一夜忽长水三丈,时值狼兵掳船,船尽远避,人民𬒳溺,无船可渡。𭮀者一百馀人,邝、曹二姓有全家覆没,水后又病𭮀者百馀人。县令莆田林君大黼请于府,领米四百石赈灾民。又查本邑居民有存积者,为之平粜,全活甚众。当是时,父老议复古城为民堡,封官李学颜、致仕教官莫文泰、猺官谢成学、监生邝京寿、𦒿民丘凤首倡,同心任事者一百八十人,各捐赀应用,多者二十金,少者一二金。林令见人心齐一,议请迁城。得报,遂先开筑四门城楼。兵宪王公化临县,舍舆而徒,遍历旧基,披𮐃茸,斩荆棘,为民考卜,坐桂山,向东北,以为县治。林令鸠工庀材,筑前堂、后堂各四楹,手书《圣经》一章于堂壁前,为门二重,意欲即迁,因士民灾后困甚,未能迁居,故尚有待然。筑北边一带城垣,与四门相望,是为新城。其规模已宏远矣。林令迁去,继之者不曰费甚,则曰招议,辄置诸度外。
万历戊寅,县令泰和曾君守愚,始计新城周围七百馀丈,城墙、马路、窝铺、衙宇、库狱、学宫等项,费该万金,以请分守少𭆤李公盛春议,略曰:
“县治之设,乃地方命脉所关,印信库狱攸系,故相地利而宅建者,急务也,筑城垣以保障者,永图也。古城地势高竣,风气萃藏,似为可久之基。县堂城楼俱存,尤有可因之势。询诸士民,谓先因山寇作乱,而避居江浒,毎遭洪潦汜滥,如今之冲决民居者,可鉴也。且访城内皆军,城外皆民,军𫉬栖止之便,民遭洪水之灾,以故相轹而不相能,汹汹然欲迁古城者,皆民之至愿也。虽曰工程浩大,为费不赀,然而事干大计,必一劳乃可永𨓜,必重费斯𫉬永宁。若惮其劳且费,而靳其力与财,则事体难以就绪。要在委用得人,随时节缩,则虽多不滥,有馀必报。况工以次第而举,银以次第而完,亦无患乎其有缺也。”
议上,两台皆报可。直指龚公懋贤,曾目击水患,遂捐赎锾四百金,以𠑽工费。时曾令以城长费多难处,欲截去东南一隅,会郡守宋公尧武至,力止之,仍循旧基筑城。曾令参以阴阳家之说,建县治南向堂四楹,左为幕厅,两房科各八楹,前为仪门,又前为鼓楼,即大门。后为知县𪠘,左为主簿𪠘。仪门外之左为典史𪠘,𪠘之前为狱,右为土地祠,祠后为迎宾馆。县治既建,以南楼昻然于前之右,非阴阳家所宜。于是以南未开门,而加开一中东门,移南楼于上省,祭赖文廸,与谢成学督工。改原建东北向之县治为宪台,以候直指监司巡历驻节云。其工费则取之城中,地价银三千两,士民义助四百金,军饷一百八十金,饷米价银五百六十两,赎锾一百七十四两,牛税五百四十金,蓝能贼田价银一千五百两,长宁贼田价银二千两,中有未全完者,知县陆续设法措置,一时繁兴,城墙整𩛙,平直如弦。曾令经画督理,稽核为劳。未及迁,以他事去。至壬午五月初四日,河水暴涨,视辛未更加四尺,为灾愈甚。蓝溪、义合山水汹涌,有移岭三十馀丈者。溪谷烟塞,覆压田亩千馀顷,三廓房屋漂流者不下千间。入夜,水怪百出,或谓“观音神灵救苦难”云,未可知也。是时分守胡公时化闻灾临视,恻然悯之,请于制府长乐陈公瑞,给饷二百金以赈。刻期督县令汤君民仰先入居新城,以为民望,士民从之如归市。是为癸未年正月初六日也。
迁儒学记〔李焘〕
[编辑]河源县儒学,洪武二年建于旧城东南隅,历二百馀年矣。顾旧城河滨,夏涝为灾,学宫屡遭水患,然未甚也。隆庆辛未大水,庑门斋亭坏。万历壬午又大水,文庙明伦堂尽坏。先以古城地势高垲,议建复以居民,筑城垣,迁县治焉,是为新城。乙酉岁,邑令欧阳君询循初议,始建学于新城西北隅,东向以临𱩽湖,盖考卜选胜,以兴文教、育英才云。一时工役浩繁,时诎难以并举,而别轻重为后先。于是建文庙于中,左右为两庑,前为㦸门,又前为𣠄星门。庙后为明伦堂,左右两斋,曰“进德”,曰“修业。”前为仪门,又前为儒学门。堂之西北隅为启圣祠。皆撤旧宇,木石可用者仍之,朽者易之,缺者补之。隆崇翼翼,森然整𩛙,灿然可观矣。会天子采礼官议,以我朝正学三先生从祀文庙,而吾乡陈白沙先生与焉。盛典颁至,遂制三先生牌位于两庑,庙貌维新,从食孔式,斯遇亦奇矣。然祠亭犹未建,而以名宦乡贤牌附于两庑之末,御箴敬一碑,犹在废学草莽中,典礼犹缺,学制未称。诸生以为言,邑令周君炳以状闻郡守林公国相,议请工价于制府、按台、监司,俱报可。于是鸠工聚材,建二祠于㦸门之左,建亭于文庙之后。诸生睹□圣谟之洋洋,而知尊尊,瞻俎豆之秩秩,而知贤贤。学宫规制,悉已渐备矣。然𱩽湖在学宫之前者,犹未有水以增其胜。太守复以诸生言白于当路。会监司郑公邦福行部至邑,亲睹形胜,作而叹曰:“此诚卫城便民急务,而亦文运所由关,可独后乎?”亟具以报。制府陈公抚绥百粤,与民休息,而独不靳于是费,慨然给矿饷二百金,以𤀹湖之源,贰守丘公一鹏署县,奉令惟谨,不两月而工竣。天池银汉之水,自古散出三溪五沥者,今俱绕城而合流于学宫之前。迁学大工,自乙酉迄今,已十阅岁,亭祠告成始完备,而水满适维其期,机会所值,岂偶然者哉!夫土敝则草木不长,深山大泽,实生龙蛇。今庙学面六六奇峯,临三三曲水,𱩽湖汪洋,渊静澄彻,盖文明胜地也。诸生藏修㳺息于庠序,以沐江汉之馀润,溯洙泗之渊源,涵泳圣涯,先登道岸,将不在兹乎?嗟乎!古之学者,惟竆经以致用;今之学者,徒缀文以干时。志向既殊,成就自别,岂地脉有利不利哉?今圣朝爱士,慎重始进,盖欲得真才以为国家用,诚旷典也。诸生遭际盛时,宜争自濯磨,以古圣贤为师。使自今而后,吾邑人才之盛,不徒以文艺,而以经术,不徒以科目,而以行谊,期趾美于白沙先生。斯于诸大夫师长迁学于古城之意,可无负哉!兹役也,相其成者,先则司教梁桐、司训黄光,今则司教陈德芳、司训雷体常。董其役者,先则典史陈其贤、巡检林炳仓、大使高官、省祭赖文廸、猺官谢成学,今则典史陈孙,并得书之。
制府湖记〔杨起元〕
[编辑]制府湖者,河源县𱩽湖也。曷为以制府名?彰制府陈公之赐也。河源之休戚系其城,而城之兴废系此湖。桂山为河源巨镇,葱蒨秀特,昔人据桂𠏉为城,而枝布为三郭环之。肇自南齐,迄于宋,上下十年,生齿蕃育,四时歌游,人文萃焉。元来城陷于寇,孑遗之民,逃散四远,城因以废。国初,乃即中下二郭间,滨江为城,舍𠏉就枝,势弱形下,水稍溢即啮之。辛未、壬午,两罹水患,漂溺者尤众。于是令长父老,相率修复古城居之,民始即安。是城也,非河源之休戚所系欤?当城盛时,银汉之水出自桂山,绕城之西而环其北,汇其东,为𱩽湖,城因之以为险,其守可固,是以历千数百年而无患。其后下埠沥泄,而深水沥继之,鹅公沥继之,牛角埪[6]、木棉塘又继之。故寇之能陷城者,城之失其险也。一陷而遂不复,以致于别城者,不难于复城,而难于复湖也。城以湖失而废,又以湖难复而竟废,则是湖也,又非城之兴废所系欤?夫城之兴废,为河源之休戚所系,城重。湖之有无,又为城之兴废所系,湖尤重。河源父老谢成学、李干等,因其士夫李焘、举人李树祯以请。而制府陈公慨然念之,下其事道府,议捐军储助费者,盖二百金焉。于是即下埠筑基,其址厚十有五丈,其崇三丈,其长二十馀丈,名之曰“万年基。”其他若深水、鹅公、牛角、木棉及城南之南涧等处,凡可以为蓄水计者,莫不筑焉。盖民感制府之仁,而动子来之义,故取用于二百金,充然其无不足也。而湖乃汪洋浩荡,成巨浸于厥城之东,而银汉之源所以委输于西北长壕者,益以弘衍静深,城赖之以为固。而汲其清以资饮食,挹其秀以兴文运,为利巨矣。盖仁河源之民,而资之以为此湖也。民即湖名公,以垂示子孙千万年无㤀所自,不亦宜哉!公镇粤二载,廉静寡欲,省兴作,务撙节,未𠹉妄费,人莫不知公之俭迹。公此举,岂非所谓俭而能广者耶?公之仁,虽一物之微,不忍伤之,然至彝情深固,重关利害,人所逡巡相视莫敢发难者,公辄持其𥧾系而定之于呼吸之间,此又以见公之徳,故能勇也。上今召公入佐晋都大司徒,天下有大事,公可属。公讳蕖,湖广应城人,戊辰进士,不佞方,有事郡乘。河源士夫父老请记,遂不能辞,而为之记。
宋文丞相二女墓记〔黄昭〕
[编辑]江阴人,佥宪。
按景炎元年十月,文公帅师至汀州,十一月,宋帝次潮州。明年正月,帝在惠州甲子,文公奔漳州。是岁八月,李恒追公及于赣之空坑,公之夫人与二子二女皆被执,公与一子奔循州,而家人送于燕。史之载如此。今河源有三角村,村有一荒塜,外桥曰仙女桥,乡进士谢宜申别业在侧,常闻其祖传以为塜即文山二女之墓,桥亦因以名焉。乃复考诸《文山诗史》云:“丙子,定娘、寿娘以病死于河源之三角村,有《集杜诗》两韵以哀之。”乃知二女之卒,盖在是年之冬,而其后被执没于燕者,又二女也。于是益信其墓为文女死义之所,稍为除治,亦有言以志之者矣。正德乙亥,予行部至惠,进士具墓事颠末,因邑令郑敬道请记于隧,以示来者。因令之勤加封植而书归,俾以刻之。
夫人生两间,守身治事,其为道必有至焉者矣。为臣而忠,为子而孝,忠以殉国,孝以从父,死而后已,此事之至者也。为家者以前烈声迹相及,罄吾力以扶卫显慕之;为吏者以表忠劝孝,庶几成人美为务,亦事之至者也。故凡举其至而为之,则虽亿兆人之众,千百世之远,无不同者。兹役之重于人而不没也,审矣。[7]
序
[编辑]修关帝庙序〔邝奕垣〕
[编辑]𠹉读祀典,建庙者不一,德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能捍大患则祀之。所以报功德,表忠义,风后世也。□关夫子生于三国之时,文武兼才,忠勇并著,其最赫赫在人耳目者,如封印还金,秉烛待旦,义不帝曹,忠不忘汉,孔子所谓“成仁”,孟子所𧪍“取义”者,非欤?其生也,气可薄霄汉,其殁也,魂可动日星,宜其庙貌碁布,在处相望,戴发含齿之伦,睾焉思,肃焉敬也。上城东门□关夫子庙,其来旧矣。自兵燹之后,霜摧雨剥,漏月蛛封。邑侯某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发广大心,捐俸修整。但功程浩大,选材庀工,动费不一,必荷十方共力,庶开弘构新观。请舍大海之涓滴,便令斗拱流霞;但分上林之一枝,立睹星檐飞翠。各抒诚心,共成美举。谨序。
引
[编辑]募复旧东门引〔邝奕垣〕
[编辑]邑有城,屹然金汤者,正其一邑之方面;城有门,伉乎耸峙者,在览其一门之形势。形势环拱,方面完固,庶为一邑之保障。若三门得位,一门失利,亦非纯全美局也,如今日之新东门是已。夫新东门之立,至今六十馀秋矣。顺水倾泻,秀气不聚。数年来城中之人嚣然多事,军马之征戍,水旱之灾䘲,猺役之烦扰,无岁不有。虽未可执为一门咎而望气者,抚今追昔,咨嗟感叹,以为复旧东门焉。大江正朝,秀峯拱照,士子接踵而登,居官焜燿而久,四民乐业。合今昔人事观之,则吉凶彰明较著矣,而尤不急为更张,何泄泄耶!幸逢王父母伟略匡时,百务飚举,侯所公鸿才肆应,错节见奇,际此机会,正吾人黾勉从事之时。众力共成,捐赀葺缮,庶几复睹当年之盛焉。夫琳宫梵宇,苟可徼福于一身,且不惮胼手胝足为之,况利在通邑者乎?将见愿力所趋,风气可驱而转。嗣后不得误听人言,煽惑重开,以伤一城之风水也。谨引。
募收枯骨引〔邝奕垣〕
[编辑]文王泽及枯骨,仁动六州;吕公�及暴骸,荣波九代。事无微而不著,德有施而必酬。览彼茶亭之积尸,伤心𢡖目;痛兹沙寺之露鬼,云淡月凄。虽取杀之有由,觉悯心之不已。殆将以仁而包暴,勿云以德而报𬽦。共舍金钱,安斯惊魄。知三界之可畏,觉四圣之宜依。堇引。
碑
[编辑]尊德祠碑〔李维祯〕
[编辑]尊德祠者,河源邑之荐绅学士与四境之旄倪,祠其乡大夫𭆤知李公者也。公名学颜,故以明经待诏公车,而其子观察焘起家进士,剔历中外,有特操惠政,数以其爵貤公,至𭆤知则取制词语而颜其祠为尊德云。公,德之可尊者何居?以城河源也。
河源县始南齐,至宋熙宁以为祯州,而累土城之,匹夫可腾踔而上,城下池仰给屋溜间。𠹉从红朱门筑壆开堑,东起高风坑,西至佛迹潭,排闸蓄水,而水以无本易竭。何左丞凿�下坝巨石成渠,而渠以流不长易塞,不待褰裳而渡。于是邑人之中寇者屡矣。寇退则依城外槎水而居,是为上中下三郭。明兴,即中[8]二郭间,龙川、槎江两水之会以为县,而以故城为河源守御军堡。然三郭地卑,毎淫雨,汪汪若千顷波,庐舍荡柝,于是邑人之中水者屡矣。李公忧之,谂于众曰:“吾岁虞水而日虞盗,畏首畏尾,身其馀几?夫城故在也,复其故而二患免矣。”或曰:“自故城之弃也且二百年,其地腴者耕,瘠者墓,将柰何?”公曰:“耕地吾固有之,吾捐以入官,诸有地者官予之直,以市地之直助徙墓之费可矣。”或曰:“城不易土以甓,犹无城也。甓而不高且厚,犹无城也。此其费不訾,将柰何?”李公曰:“吾请以不腆之赋为一篑,诸有家者为其家谋,诸子民者为其子谋,无患乎不给。”已而,公之子同榜中人,有为侍御按粤者,以赎锾及盗田之贾来,凡五千金;有为郡守者,拓城四址,悉如旧制。毋觊速成而小就,城有绪矣。李公复谂于众曰:“夫有城必有隍,今沟浍之水,雨集皆盈,可立待涸耳,城将安守?”乃召集诸𦒿老,西至�下,东至逍遥岩,审水势,察地脉,而为之图。“此可引水环城为渠,若堤以时启泄,即三郭不虞水,甚善。吾请操畚𦥛以先士民。”而公㝷病。病革,以其图授谢成学曰:“俟吾儿归,必令竟吾志。”遂卒。
观察奉公图以从事。东自高风坑、龟峯塔之下开渠一,而于逍遥岩东筑堤遏之,渠工最钜,邑令周公炳为政,所谓“周公渠”也。西自麻地凹、九曲湾、白沙地开渠五,而于下埠沥、万年社筑五堤遏之,万年堤工最钜。制府陈公蕖以二百金来,堤高四十尺,汇水为湖,所谓“制府湖”也。湖并城西俱会于𱩽湖。城三面皆临水,独南织女池涸如故,则导桂山,分箕谷之水为天河。桥连城堤织女,梁开金汤,源注池中。城周遭水萦如带,四时平亭不减,望之气郁葱名,壮县矣。
盖自南齐迄今千馀年,而公始为新城之策。自隆庆迄今三十馀年,公父子相禅,而城隍始备。举观察以为排群议,举大工御灾患者,前后非一,而惟两侍御龚公懋贤、詹公贞吉为尤著,率邑人祠事之。邑人聚族而谋曰:“是役也,孰首事者,非李公耶?孰令其子登第如两侍御公者,为吾邑人造福,非李公耶?且也周以渠,陈以湖,各取一端,名不朽。李公于全城有全力焉。吾侪小人,城以内夜戸不闭,城以外水不为灾,而为用几与造化争衡。食其德而不思报,非人也。”公常建天乐会所,群族之子姓及亲知之子姓而督课之,人文蔚起,则即会所后建祠祠公。而以不佞。祯亦常附公之子同第进士,使为记所由。
建祠之义,祯不得以不文辞,作而叹曰:“夫士大夫之居乡者,富则千相役万相仆,贵则一命而钜吕,再命而车上儛,三命而名诸父,固不足道。不然,则逡巡退让,与闾闬浮沉,不弃丹鸡之盟,以博长者称,抑斤斤朿修,为乡党自好之士而已。未有开非常之原,持必然之画,没身而不忘,使其子勿替引之,泽被万戸,功垂百世。知李公之为河源计者,其可谓至德也已。观察继志述事,善则称亲,皆可纪也。”既已志其略,因为乐府之章,使祠者歌以侑公:
“有城言言坚如石,重门击柝御暴客。环而晲之惊辟易,更我爽垲作我室。昔何坠渊今加𰯌,士夜诵兮女夜绩。聚百物兮卷六戚,桂栋药房兰荪璧。清酒既酤牲在涤,贻我多福公神吊。
“沧波渀沆城四隅,龙江鲲海相灌渝。如彼辟雍博山炉,金堤屹屹九𮜿衢。□[9]桥跨之走艖䑧,鱼水相得藻趋凫。黄潦改色凝膏腴,我耕我钓日宴娱。后人利兮前人图,言献于公比驱𦝼。
“织女机丝日七襄,欲往从之河无梁。城南尺五天相望,倬彼昭回云锦章。公乘箕尾与翺翔,东山梧桐西凤凰。览德辉下千仞冈,宜尔子孙百羽王。俾我通邑为朝阳,赠羽千金仍吉光。”
重修逍遥岩碑〔锺鼎臣〕
[编辑]惠多胜槪,一曰罗浮,名峯数百,气𧰼万千,伟观哉!无如逍遥岩,襟江枕桂,日月蔽𧇾,诸山来朝,势若星拱。至赤霞玄居,蓬莱深处,栋宇层折,奇境迭出,诚槎江之胜区,而俊杰所欣赏也。向欧阳公改纪其旧,而道左参差,即方公鼎新是图,而蹊边废坠,岩迳萧条,登探者以为叹。岁在庚辰,余表陈玉宇翁于岩也,庆协梦兰,懹同霛运,瞻彼道𠊓倾圯殆尽,徘徊乎莽苍之𪋤而不忍去焉。于是捐金鸠工,为栏杆二十度,点缀莫加矣。余担人爵,奔走不暇,诸如北固天分、金山九华,靡弗屐折,迩违名胜,不贻林涧之愧欤?适翁绘图索记,披视神往,如睹虬龙虎豹,如𭆤金阙玉关,如对烁迦说菩提,如礼大悲悟宝炬,如与长江汹涌,怪石巉岩,流峙今古。噫!图中记耶?记中图耶?书于石,所以贺兹岩之胜也。
诗
[编辑]〈河源八景〉
梧江夕照〔郑敬道〕
[编辑]山以梧桐名,山耸梧桐㯰。晚来返照红,林𡎙増颜色。
奇峯岪�势崔嵬,众󠄃皱烂堆花自飞。翠色重重看晚景,红光冉冉对斜晖。幽禽风度筝簧奏,绝壁云开锦绣围。更拟碧梧栖彩凤,雝雝声韵彻王畿。
桂岫晴岚〔郑敬道〕
[编辑]桂山龙虎蟠,叠翠凌霄汉。岚飞风日研,邑里成壮观。
峯峦雄镇古祯州,桂老林良匠石収。万卉攺观新雨过,千岩添秀翠岚浮。松林韩子书堪读,泉涧欧公醉可游。惭愧不才成吏隐,山灵𦔳我觧心忧。
宝江渔唱〔郑敬道〕
[编辑]鸥飞河草碧,渔宿宝溪夕。醉后歌一声,山头月吐白。
何处渔翁日往𮟃,宝溪景旷水潺湲。蓑衣箬笠生相守,利锁名疆老不关。𣢸乃一声沙鸟落,沧浪几曲野云闲。芦花洲畔鱼肥后,醉醒天空月𫞜山。
石迳𬋈归〔郑敬道〕
[编辑]石簇悬藤萝,迳深多鸟迹。𬋈归落霞舟󠄃,薪重𩀱眉赤。
怪石崎岖一迳斜,林峦盘郁树槎芽。晨持斤斧穿云去,暮束薪蒸归到家。肩担相随趋落日,㗋𰙔相荅杂鸣鸦。仙人棋局今安在,饱食无求度岁华。
龙津晚渡〔郑敬道〕
[编辑]龙津渡头水,渌浄𬋕杨桞。人归如蚁多,月出橹在手。
鸦回郭外起炊烟,日落渡头舣小船。归路人𬻵任与负,赴家心竞后和先。蓬开山吐云边月,橹动星揺水底天。入息民皆忘帝力,更期兵寝夜安眠。
东埔春耕〔郑敬道〕
[编辑]东郊春雨足,草茁土𮌔动。田丁犂破云,馌妇荐骨󠄂董。
溪头举足𥁞平畴,𭆒事当春岂暂休。犂破一村青草软,锄开万顷绿烟浮。饱安虑远忘官禄,嗿嗑情亲列野𩝭。力本不妨勤四体,如墉如栉㸔秋𠬧。
龟峰古塔〔郑敬道〕
[编辑]日来塔埀影,云去塔孤峭。巨镇雄上方,福田种多少。
龟峰一望秀苍苍,塔古参天岁月长。阿育规模谁创建,释迦舎利此安藏。日临宝级影高下,风送慈铃声抑扬。我欲偷闲登绝顶,观遐见胜壮诗肠。
燕石长亭〔郑敬道〕
[编辑]石边亭子清,石下溪流活。送客到阳关,朝天云路阔。
松柏森森燕石横,峰𢌞溪绕一亭清。长携送旧迎新酒,不尽南来比去情。折桞寄梅千里别,登云步月片帆轻。我来百废关心切,遗址迫寻󠄀感慨󠄉生。
梧峰夕照〔谢天与〕
[编辑]木落江空日已斜,半山红影半山霞。更兼寒带梅花角,送入苍茫闪闪鸦。
桂岫晴岚〔谢天与〕
[编辑]山拥岚光翠欲流,桂花凉转雁迎秋。尧天不老人今古,物色经㸔几白头。
宝江渔唱〔谢天与〕
[编辑]扁舟一叶次寒汀,云影烟光献画屏。𰙔罢酒阑人醉后,空馀鸥外数峰青。
石迳𬋈归〔谢天与〕
[编辑]云石苍凉迳路𬨶,一声啼鸟背归𬋈。行边若得仙棋㸔,不𬋩斜晖转树腰。
龙津晚渡〔谢天与〕
[编辑]夕阳西坠瞑云津,簇立东风唤渡频。老尽往来名利客,不知谁是傅岩人。
东埔春耕〔谢天与〕
[编辑]一蓑烟雨耨黄昏,半掩柴扉绿野村。借问厐公今去远,高风谁共此中论。
龟峯宝塔〔谢天与〕
[编辑]屹屹孤峰万古名,浮图高耸入秋晴。望中好似昻天笔,倒写云笺雁字横。
燕石长亭〔谢天与〕
[编辑]雨湿云根燕不声,离魂消处一长亭。因思南浦江淹笔,草绿波光是此情。
梧峰夕照〔古文集〕
[编辑]落霞孤鹜带苍茫,半影青山掩映光。緃有丹青描不就,祗应豪客赋诗章。
桂岫晴岚〔古文集〕
[编辑]日出三竿瘴雾消,岚光掩映桂香飘。山中自有巢由軰,心隐清高不弃瓢。
宝江渔唱〔古文集〕
[编辑]秋水长天一色清,月明江上踏𰙔声。𮋒思向遏行云处,争似芦州自在情。
石迳𬋈归〔古文集〕
[编辑]伐木𡨴辞活计䟱,苍苔白石雨晴初。归来饱饭黄昏后,还向窗前读古书。
龙津晚渡〔古文集〕
[编辑]鲤鱼风起浪花生,薄暮行人阻去程。我有济川舟楫稳,与君缓载不须争。
东埔春耕〔古文集〕
[编辑]雨湿棠梨水𫞜田,东郊农事正茫然。太平君相调元气,岁岁长占大有年。
龟峯宝塔〔古文集〕
[编辑]浮图𦊅兀跨高峰,万古江山胜槩同。𭦌倚危栏题姓字,此身如在半天中。
燕石长亭〔古文集〕
[编辑]此是朝天第一程,桞边风飏酒旗轻。丈夫不洒离筵泪,任唱阳关曲几声。
八景总咏〔郑敬道〕
[编辑]天开地辟有山水,人得其秀莫可拟。人非山水弗钟灵,山水非人亦徒尔。河源之邑古祯州,兵戈劫火几春秋。人事兴亡剧转盻,山自峙兮水自𣴑。梧桐返照若皦皦,桂岫晴岚青未了。渔翁唱罢宝溪深,𬋈父归来石迳𥥆。龙津日晚渡者号,东埔春深农事劳。塔献禅家悬慧镜,石亭客子饯香醪。吊古伤今空搔首,人民凋瘵𭦌已久。狂吟愧乏笔如椽,山水为吾𭦌重否。
次韵〔谢冝申〕
[编辑]槎邑有山还有水,泰岳洞庭何必拟。神仙可居龙可潜,虽不高深亦奇尔。人才毓秀齐中州,纡曳訚訚且秋秋[10]。䪺令山水因人胜,山水非人空峙𣴑。碧梧冈[11]映残红皦,桂岫岚飞三不了。渔郎醉放宝江𰙔,络绎难辞𬋈迳𥥆。问津声杂春波号,东埔春耕妻饷劳。浮图不动人长别,石亭花气侵醇醪。题诗按景谁称首,明府才华驰誉久。枉予枝痒聊效颦,不知山鬼󠄂榆椰否。
次韵〔陈希文〕
[编辑]天下山水原有志,吾侪拈笔谁敢拟。补残拾剩鏬漏馀,难免时人私莞尔。脚跟奔走半九州,问水寻山春复秋。到处有境因人胜,岂独此境籍儒𣴑。梧峯桂岫东西表,夕照晴岚何时了。宝溪石迳乐渔𬋈,几曲沧浪归路𥥆。龙津之渡晚嘈嘈,两岸归人不绝号。东埔之农春起早,一年首事肯辞劳。龟峰古塔禅留址,燕石长亭客设醪。能令胜境谁称首,因人何事吁嗟久。我心尚壮尤少年,未识时伍如心否。
次韵〔古文集〕
[编辑]邑中奇秀多山水,宇𫳂名区堪比拟。古祯遗䜟良是潜,故老□□[12]非率尔。文物诚不下他州,吾祖破荒󠄆几百秋。公来览胜有高调,胸次岂同俗吏𣴑。梧冈落照夕返皦,岫桂拂岚晴未了。渔郎𰙔月溪浅清,迳出云檐深窕𥥆。野渡横舟归客号,杏花雨湿耕农劳。龟峰一塔自千古,石边亭饯松花醪。古今赋咏若干首,此景还来待公久。阳春白雪和再难,斵垔肯为运斤否。
次韵〔萧光何〕
[编辑]堪舆干旋理与气,妙运乾坤人莫拟。土形水脉相𣴑通,河岳钟灵非偶尔。职方八索列九州,自有霄壤万万秋。吾邑遐陬居岭表,亦偕河岳峙和𣴑。梧冈映邑斜红皦,桂岭长拖晴绿了。宝江款乃渔歌清,石迳唱和𬋈𩐪𥥆。津头竞渡惊龙号,野外深畊叱犊劳。龟峰卓立描云笔,燕石长酙饯客醪。数年父老重翘首,瘵瘼未瘳愁叹久,低声试问列名公,合得苍苏息与否。
栖禅寺〔崔放之〕
[编辑]自从白马驮经始,宝地酣园知有几?今见逍遥岩洞深,啼猿鸠接栖禅寺。嵯峨楼阁东西桥,掬水闻香景趣饶。讲经云外天花落,卓锡林边暑气消。一尘不到松关口,僧老淡随松影瘦。谁知好事眼能青,借与诗人信宿逗。山高地僻月空圆,晨钟暮鼓惊龙眠。看来懒󠄂把无生学,长叹一声归钓船。
开元观〔谢元〕
[编辑]鉴湖一曲环峯岫,灵区福地真虚有。瑶台月冷碧排香,石室春深紫芝秀。我乘闲暇杖藜来,烟霞掩映云间开。萝风拂面松百尺,野猿孤鹤相徘徊。欲求郤老丹方诀,不遇仙翁谁与说。天阔难寻桑海更,昼短易看尘世阅。中有持斋小道流,黄冠野眼何清修。焚香一炷星𭐀上,任我凭君赋咏游。
游逍遥岩〔杨士奇〕
[编辑]越王台北罗浮曲,仙洞峨峨隔世氛。石壁雨晴闲鸟迹,野汀沙暖散鹅群。小桥有路时通客,老树无阴不碍云。今古英贤恣赏览,多留高咏与雄文。
题逍遥岩〔郑敬道〕
[编辑]仙岩自今古,仙艸自荣枯。王乔如可作,我欲借𩀱凫。
步韵〔萧光何〕
[编辑]岩静仙游憩,山深石不枯。和风抽异󠄃草,暖日𪾶𩀱凫。
游逍遥岩〔马叔康〕
[编辑]登岩至顶若天齐,观尽人间高与低。叠叠好花千树锦,重重瑶石一云梯。浩𰙔有恐󠄄星𮝾动,细语还惊鸟雀啼。顷刻拈来信手句,万年不断此留题。
河源道中〔梅英〕
[编辑]惠阳东上古祯州,𦋐午烟岚尚未𠬧。村妇汲溪𩀱𭺜瓮,蛋民浮宅一渔舟。野花夹岸飞黄蝶,寒浪推沙起白鸥。自谓踈庸叨简命,轺车宁敢为身谋。
河源喜雨〔张恩〕
[编辑]漠漠连朝雨,虚堂坐晚时。水生鱼自化,坭落燕相疑。沃野催农急,危峯报捷迟。乾坤𮌔泽遍,岂为一方私。
又〔张恩〕
[编辑]檐声催不断,闷岂见重山。野阔漂红水,江𣴑抱碧湾。那知形迹外,已在水云间。沙鸟𩀱𩀱落,忘机羡尔闲。
步韵〔顾应祥〕
[编辑]案牍披初暇,公馀更散时。深惭黄𥿄重,𮋒起白鸥疑。帘竹含风细,庭槐度日迟。短𰙔无好句,聊以雁吾私。
又〔顾应祥〕
[编辑]𣺌𣺌天涯客,行行岭海山。数峯青了了,一水绕湾湾。病骨󠄂丹砂外,归心白日间。郊原频报警,安得遂休闲。
题将军石〔吴高〕
[编辑]屹立瘴江湄,疑是汉骠骑。落日明金甲,春云绣战旗。风霜存𫂉槪,雨露想恩滋。回首麒麟阁,如今更有谁。
忆桂山〔吴高〕
[编辑]𭦌饮桂山茶,未登桂山路。芒鞋白苎衣,相约游山去。
松阴清夣〔陈奎〕
[编辑]白云深锁薜萝关,一枕清风夣𥧌间。物外乾坤无甲子,壶中岁月隔尘寰。醉吞玄石垆头酒,夣到蓬莱海上山。醉后不知春几许,松花𫞜树草班班。
槎江夜月〔陈奎〕
[编辑]灵源一派自银河,千古横槎照碧波。玊兔光澄天上魄,金鳞戯跃水中梭。壮年别去乡心切,清夜追随𨓜兴多。为问汉廷贒使者,当时胜览竟如何。
宿义合驿〔郑敬道〕
[编辑]义合皇华馆,滨溪复枕山。凫翔波上下,苔绣石班斓。蛋艇丝纶没,田家竹戸关。吏才难展处,何计拯民难。
怀𦾔儒学〔郑敬道〕
[编辑]巍巍殿庑毎留情,吾祖𭦌从育此英。九载春风𢾾德教,千年灯火兆文明。《釆芹》《釆藻》𰙔思永,《希圣》《希贤》赖曲成。𫞜眼疮痍劳抚字,箕裘惟恐坠家声。
温泉〔谢誉〕
[编辑]一鉴沧浪照眼鲜,脉通何处暖生烟。古今皓皓烹明月,昼夜沉沉煮碧天。沸作春涛𮋒起峡,碎分山影浸长川。何人洒落携童𠜍,𰙔濯尘缨坐石边。
千岁楼成作〔李焘〕
[编辑]圣朝予吿辞三楚,帝子遗书问一丘。𭦌赋小山丛桂树,还教幽𡎙耸岑楼。窗含雪岭𮋒乌鹊,栋倚云峰碍斗牛。罗列石林争献巧,𨚫疑江上即沧州。
登城东楼有怀〔李焘〕
[编辑]五色云呈考卜初,经营三纪竟如何。道傍谁定千年策,湖里空浮万顷馀。纵目东楼天作𦘚,乞灵西桂草为庐。聊将一堵兴闾里,先子成城意不虚。
题吐珠泉〈有引〉〔李焘〕
[编辑]〈桂山骊珠见则人才出,载在𦾔志。故古州曰“祯”,驿在江边曰“宝”,皆以珠名也。石迳口有湛珠湖,湛言未吐耳。今改建县治,坐桂山迎织女池,位既得中,向又甚正,山泽通气,而骊龙始吐其珠,𨗁当县堂新成之日,且属己酉开科之年,故拟名“吐珠泉”,作近体一章以纪之。〉
千古山川秀始开,骊龙珠吐𱩽湖隈。逼人清气泱泱出,透地灵泉滚滚来。疑是虞廷投此谷,应知周室兆多才。溯𭰁好鼓乘槎兴,织女池源接上台。
附录
[编辑]忆罗浮〈二首〉〔古成之〕
[编辑]忆昔罗浮最上峯,当年𭦌见寄仙踪,凭栏月色出沧海,𣣱枕秋声入古松。采药静幽清涧𫟚,寄书间倩白云封,红尘一下拘名利,不听山间午夜锺。
又
[编辑]相思天一边,知在石楼间。高卧人稀到,数峯云共闲。仙方新更试,易䟽旧𭦌删。好探鱼头信,时应有鹤还。
游天通真身塔〔古成之〕
[编辑]㓗志登高塔,西南对海城。一真虽有相,万法本无生。梅雨侵窗冷,天风入海清。临回慵更语,祖意自分明。
游五羊观〔古成之〕
[编辑]拨破红尘入紫烟,五羊坛上访神仙。人间自觉无闲地,城𫟚谁知有洞天。竹叶影繁笼药圃,桃花香暖散芝田。吟馀池畔聊欹枕,薰风潇潇吹白莲。
贺黄冕登科〔朱英〕
[编辑]𥬇折蟾宫桂一枝,香清南省鹿鸣时。藏󠄁修灯火三冬足,际会风云千载奇。春到𬎝林莺送暖,韶闻金阙凤来仪。圣贤事业平生学,高远从今好自期。
赠谢孝廉良翰〔黄昭〕
[编辑]三尺干将二尺檠,招贤到处有旗旌。欲从天地窥豪杰,试向河源问姓名。纲纪久知吾道重,简书还畏此身轻。罗浮见说多仙子,谁点真丹养性情。
怀古成之〔吴高〕
[编辑]三䇿当年动冕旒,先生锺秀出罗浮。文章天下联星𧰼,忠孝人间迈等俦。白骨一凾今在否,清诗千首永芳流。功成欲效留矦去,未必𮋒然物外游。
怀邬大昕〔吴高〕
[编辑]虎头门外浪如雷,来往舟航几度摧。竭力劳心开鹿步,先生真抱济川才。
赠马孝子〔李焘〕
[编辑]风木𫩧悲卧草莱,忽惊霄汉壐书来。乌私独行原天植,龙𬡄殊𬡭自圣裁。名动京华青史纪,光𢳸岭表紫泥开。芳标不但仪乡国,风轨崇朝遍九垓。
怀李中丞〔邝奕垣〕
[编辑]我爱李滇抚,为官五十年。厨无隔𪧐𠬦,囊乏用馀钱。意厌城市闹,情钟泷水缘。遍观利达者,可不谓前贤。
八景〈诗〉
[编辑]梧峯夕照〔江祖雒〕
[编辑]遥望寒岗欲拂衣,水田曲曲绕荆扉。春明岭表丹𮪜动,秋迥天高白凤飞。返照玉峯悬素影,碍云石涧驻晴晖。扶笻谁步东山𡲆,怀古情深咏《采薇》。
桂岫晴岚〔江祖雒〕
[编辑]寒岚高挂碧峯巅,非雾非云断若连。天巷日清浮𤕤气,猫眉雪霁吐晴烟。秋香飘渺楼台外,月窟苍茫银汉边。可是丹丘藏󠄅禹穴,殷勤招隐有林泉。
宝江渔唱〔江祖雒〕
[编辑]岸迥春深水正肥,歌声齐绕宝江湄。刺舟桃坞非秦代,沽酒芦汀异楚词。风涌暗疑乌夜怨,月明惊起白鸥知。浮沉世事何须问,一叶烟波任所之。
石迳𬋈归〔江祖雒〕
[编辑]石迳亭亭日影西,𬋈夫迢逓下荒󠄆堤。薪蒭未出周文囿,衽带曽怀范相藜。历境已随蕉鹿夣,狂歌空和𪃒鸪啼。归来翘首孤城际,野树苍烟隔断蹊。
龙津晚渡〔江祖雒〕
[编辑]数里风帆𣻌碧渏,十年翘首望天涯。卧龙山下曽筹策,击楫江头漫赋诗。隔陇行人争向浦,平林归鸟掠斜㬢。乘槎共泛星河影,醉倚棠舟月上迟。
东埔春耕〔江祖雒〕
[编辑]东风吁拂柳𪝉新,露湿青郊紫柏尘。林鸟有声催早布,玉舆何代向南巡。朝烟未起犂春雨,晹谷方沉洽比邻。共愿□圣朝无事好,不劳搔首叹尧民。
龟峯宝塔〔江祖雒〕
[编辑]浮图高峙碧霞霄,百里湖山入望遥。门对𩀱江澄几席,树临孤月壮凌歊。丹飞楼阁留香雨,绮结幢云控玉萧。自是灵基堪不朽,几回青蔼接仙桥。
燕石长亭〔江祖雒〕
[编辑]到处谿山好卜邻,凭笻遥瞩曙云清。梧峯返照低三凤,桂岭残烟锁二城。春暗海门劳远讯,月明乡国寄归情。猅𤞑古道荒亭下,跨鹤何人上玉京。
八景〈诗〉
[编辑]梧峯夕照〔陈斯振〕
[编辑]岧嶤独峙大江东,俯接群峦压翠丛。凤鸟欲栖风色暮,空留夕影挂梧桐。
桂岫晴岚〔陈斯振〕
[编辑]蛾眉秀耸出天香,拂郁秋来翠色苍。袛恐高枝人掇去,晴岚横系桂腰傍。
宝江渔唱〔陈斯振〕
[编辑]碧沙绿草对渔舟,歌彻风残两岸秋。饶有子方沽酒趣,不堪重听宝江头。
石迳𬋈归〔陈斯振〕
[编辑]鸟迳参差怪石开,𬋈歌归去白云来。不知𠰥个斜阳内,犹自㸔棋尚未回。
龙津晚渡〔陈斯振〕
[编辑]招招声出一舟前,潋滟光摇碧草烟。寄语梢人轻放棹,恐惊津内有龙眠。
东埔春耕〔陈斯振〕
[编辑]布谷声催𭆒事纷,半犂烟水半犂云。有年莫谓惟勤𫉬,𥁞是及时雨露殷。
龟峯宝塔〔陈斯振〕
[编辑]神龟赑屃壮临波,夕影中𣴑一柱峩。高耸𩀱城文笔秀,千秋不受劫灰󠄀磨。
燕石长亭〔陈斯振〕
[编辑]为谁默默倦衔泥,春草江边梦独迷。来去群飞呼不起,依依长傍𦾔亭西。
游逍遥岩〔释弘音〕
[编辑]倚杖󠄃岩头两𭦂宽,到来便觉此心安。北𬈑有鸟谁先化,上界无人我正闲。石磴绝云银阁迥,雨崕空洞玊虚寒。相逄𠔏惬林泉兴,一缕茶烟笑语欢。
卷八
[编辑]风俗
[编辑]士习醇雅,民鲜争𨷖。读书力农,耻于逐末。
物产
[编辑]〈与惠属诸邑同者不载。〉
- 桂䔲〈县上廓出。〉
古迹
[编辑]- 赵陀故城〈在县东北七十五里,今废。〉
- 废石城县〈在县北一百里清湖都地名县口。〉
- 祯州故城〈在县西南一里,南汉刘𬬮筑。〉
- 龟峯塔〈在县东南,滨河。〉
- 燕石亭〈在县南三里,为饯送行人之所,今废。〉
- 𧰼宿楼〈在县北。宋邑人古成之登第,同科二十八人,称“二十八宿。”时乡人荣之,为建楼焉。〉
- 千岁楼〈在县西十里。明邑人都御󠄁史李焘任湖广时,解楚宗之难,宗酬以金,归建此楼以志不忘故取名焉。楼倚山滨江,有芙蓉池、九曲流觞池诸胜。公林下十载,戴制台曾游于此云。〉
寺庙庵观阁亭
[编辑]- 崇报寺〈在旧城。唐邑人刘宗正施田租二千馀石,设立里长一名。僧崇兴。〉
- 寿春寺〈即旧县治基址。〉
- 云泉寺〈在县旧治东隔江一里,今废。〉
- 栖禅寺〈在逍遥岩西。邑人李树东建,今废。〉
- 关帝庙三〈一在旧城东门内,一在新城东门内,一在鸿珠门。〉
- 真武庙〈在下郭。〉
- 东岳庙〈在驿前。〉
- 白帝庙〈在上城西门内。〉
- 天妃庙二〈一在旧城北门内,一在旧城东门外河滨。〉
- 洪圣王庙〈在县西门外。〉
- 顺济王庙〈在县东门外。〉
- 西林庵〈在县西门外。〉
- 龟峯庵〈在塔下。〉
- 证觉庵〈在印岗岭。〉
- 种智庵〈在县东门外。〉
- 仁寿庵〈与种智庵相近。〉
- 长春庵〈在隔河。〉
- 万寿庵〈与长春庵比邻。〉
- 眉峯庵〈在桂山。〉
- 莲珠庵〈在塔坑。〉
- 开元观〈在县南,今废。〉
- 观音阁〈在旧城东门内。〉
- 大士阁〈在逍遥岩之巓。〉
- 茶亭二〈一在印岗岭下,一在鸿珠门。〉
坟墓
[编辑]宋
[编辑]- 进士古成之墓〈在长宁君子嶂下。〉
- 宣城侯邝谆墓〈在梧桐山下,内阁大学士何吾驺志。〉
- 䖍州太守谢元墓〈在广东埧瀼潭。〉
元
[编辑]- 省元曹德秀墓〈在江口杨梅迳。〉
- 忠臣马九霄墓〈在鸿珠门。〉
明
[编辑]- 顺元郡丞谢天与墓〈在白田。〉
- 兴化县教谕谢礼和墓〈在印冈岭。〉
- 岁贡乐安县知县谢廉墓〈在白岭头黄竹沥。〉
- 浔州府太守马昇墓〈在马牯岭。〉
- 赠转运使李珖墓〈在曾田黄沙,太史杨起元志。〉
- 累封大中大夫贡士李学颜墓〈在东埔。〉
- 进士巡抚云南李焘墓〈在曾田。〉
- 恩贡𠲒山县知县江辅墓〈在徐峒。〉
- 恩贡潮州府教授邝鸣韶墓〈在宋塘,礼部郎中钱捷志。〉
国朝
[编辑]- 进士闻喜砀山二县知县邝奕垣墓〈在章田,翰林学士王锺志。〉
旧《志》载“宋文丞相二女墓,在旧县北八十里忠信都三角苏坑村旗山下。二女名寿娘、定娘,副使黄昭记其事。”今割附和平县。
寇盗
[编辑]明
[编辑]国朝
[编辑]- 顺治三年〈丙戌〉土贼赖隆、萧隆、朱良化、古贯一等陷城。
灾祥
[编辑]〈元以前无考。〉
明
[编辑]国朝
[编辑]整理记录
[编辑]〈整理记录为维基文库录入者所撰,非原著。〉
- ↑ 此处缺“月”。
- ↑ 底本文意不通,据上下文体例,此处疑应作“毎名月给银一两四钱,岁共给银一百三十四两四钱”。
- ↑ 此处缺“官”。
- ↑ 此处缺“贡”。
- ↑ 此处疑有脱文。
- ↑ 此字底本作“�”,今据雍正《广东通志》卷六十改。
- ↑ 雍正《连平州志》卷九接此后有“然道之在人,易地则皆然。是时也,使文公为子,则亦从父之孝;使二女为臣,则亦殉国之忠也。令吾人为家与吏当若是,使为臣也不若是忠,为子也不若是孝,可乎哉?此予与进士与凡吏士民庶之所鉴而勉焉者也。於乎!使皆能鉴而勉焉,以若是也,谓非文公父子之所感发兴起乎哉?於乎!文公父子亦不幸罹变然尔,其幸而处常以善俗,抑必有可观者矣。吾人独不乐遇其常,而故为是奇变乎哉?亦曰‘道之在人,易地皆然’也。 ”一百六十四字。
- ↑ 此处缺“下”。
- ↑ 底本缺字,乾隆《河源县志》卷十四作“⿰䖝工”,即“虹”。
- ↑ 乾隆《河源县志》卷十五作“千秋”。
- ↑ 底本作“�”,今据乾隆《河源县志》卷十五校改。
- ↑ 底本缺字,乾隆《河源县志》卷十五作“传闻”。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3.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75%
- 王驹
- 1689年
- 1689年 (提及)
- 1633年 (提及)
- 1514年 (提及)
- 1517年 (提及)
- 483年 (提及)
- 591年 (提及)
- 598年 (提及)
- 622年 (提及)
- 1369年 (提及)
- 1518年 (提及)
- 1569年 (提及)
- 1571年 (提及)
- 1578年 (提及)
- 1582年 (提及)
- 1583年 (提及)
- 1594年 (提及)
- 1542年 (提及)
- 1373年 (提及)
- 1390年 (提及)
- 1392年 (提及)
- 1395年 (提及)
- 1553年 (提及)
- 1587年 (提及)
- 1375年 (提及)
- 1585年 (提及)
- 1592年 (提及)
- 1686年 (提及)
- 1391年 (提及)
- 1412年 (提及)
- 1522年 (提及)
- 1552年 (提及)
- 1562年 (提及)
- 1572年 (提及)
- 1600年 (提及)
- 1657年 (提及)
- 1662年 (提及)
- 1672年 (提及)
- 1532年 (提及)
- 1632年 (提及)
- 1620年 (提及)
- 1652年 (提及)
- 1673年 (提及)
- 1377年 (提及)
- 1384年 (提及)
- 1387年 (提及)
- 1402年 (提及)
- 1415年 (提及)
- 1420年 (提及)
- 1431年 (提及)
- 1438年 (提及)
- 1446年 (提及)
- 1448年 (提及)
- 1451年 (提及)
- 1453年 (提及)
- 1457年 (提及)
- 1461年 (提及)
- 1463年 (提及)
- 1469年 (提及)
- 1471年 (提及)
- 1473年 (提及)
- 1483年 (提及)
- 1493年 (提及)
- 1497年 (提及)
- 1505年 (提及)
- 1507年 (提及)
- 1511年 (提及)
- 1520年 (提及)
- 1525年 (提及)
- 1527年 (提及)
- 1530年 (提及)
- 1534年 (提及)
- 1536年 (提及)
- 1538年 (提及)
- 1540年 (提及)
- 1546年 (提及)
- 1551年 (提及)
- 1554年 (提及)
- 1558年 (提及)
- 1565年 (提及)
- 1567年 (提及)
- 1570年 (提及)
- 1574年 (提及)
- 1576年 (提及)
- 1581年 (提及)
- 1584年 (提及)
- 1596年 (提及)
- 1598年 (提及)
- 1601年 (提及)
- 1607年 (提及)
- 1612年 (提及)
- 1617年 (提及)
- 1619年 (提及)
- 1635年 (提及)
- 1641年 (提及)
- 1643年 (提及)
- 1647年 (提及)
- 1650年 (提及)
- 1654年 (提及)
- 1655年 (提及)
- 1664年 (提及)
- 1678年 (提及)
- 1679年 (提及)
- 1667年 (提及)
- 1680年 (提及)
- 1370年 (提及)
- 1371年 (提及)
- 1407年 (提及)
- 1454年 (提及)
- 1458年 (提及)
- 1459年 (提及)
- 1460年 (提及)
- 1466年 (提及)
- 1470年 (提及)
- 1474年 (提及)
- 1476年 (提及)
- 1479年 (提及)
- 1484年 (提及)
- 1486年 (提及)
- 1495年 (提及)
- 1498年 (提及)
- 1502年 (提及)
- 1506年 (提及)
- 1509年 (提及)
- 1512年 (提及)
- 1513年 (提及)
- 1519年 (提及)
- 1521年 (提及)
- 1528年 (提及)
- 1529年 (提及)
- 1535年 (提及)
- 1539年 (提及)
- 1544年 (提及)
- 1545年 (提及)
- 1547年 (提及)
- 1549年 (提及)
- 1555年 (提及)
- 1559年 (提及)
- 1564年 (提及)
- 1568年 (提及)
- 1573年 (提及)
- 1575年 (提及)
- 1579年 (提及)
- 1586年 (提及)
- 1589年 (提及)
- 1595年 (提及)
- 1646年 (提及)
- 1651年 (提及)
- 1656年 (提及)
- 1658年 (提及)
- 1659年 (提及)
- 1661年 (提及)
- 1681年 (提及)
- 1683年 (提及)
- 1496年 (提及)
- 1500年 (提及)
- 1537年 (提及)
- 1541年 (提及)
- 1590年 (提及)
- 1593年 (提及)
- 1597年 (提及)
- 1433年 (提及)
- 1441年 (提及)
- 1442年 (提及)
- 1477年 (提及)
- 1487年 (提及)
- 1516年 (提及)
- 1543年 (提及)
- 1548年 (提及)
- 1550年 (提及)
- 1561年 (提及)
- 1588年 (提及)
- 1660年 (提及)
- 1666年 (提及)
- 1682年 (提及)
- 1687年 (提及)
- 1668年 (提及)
- 1674年 (提及)
- 1684年 (提及)
- 1394年 (提及)
- 1591年 (提及)
- 1400年 (提及)
- 1417年 (提及)
- 1379年 (提及)
- 1393年 (提及)
- 1485年 (提及)
- 1336年 (提及)
- 1056年 (提及)
- 1342年 (提及)
- 1345年 (提及)
- 1350年 (提及)
- 1372年 (提及)
- 1380年 (提及)
- 1381年 (提及)
- 1382年 (提及)
- 1389年 (提及)
- 1405年 (提及)
- 1097年 (提及)
- 1103年 (提及)
- 1112年 (提及)
- 1247年 (提及)
- 1396年 (提及)
- 1408年 (提及)
- 1423年 (提及)
- 1465年 (提及)
- 1480年 (提及)
- 1489年 (提及)
- 1501年 (提及)
- 1504年 (提及)
- 1609年 (提及)
- 1624年 (提及)
- 1669年 (提及)
- 1383年 (提及)
- 1385年 (提及)
- 1386年 (提及)
- 1397年 (提及)
- 1399年 (提及)
- 1401年 (提及)
- 1406年 (提及)
- 1409年 (提及)
- 1410年 (提及)
- 1411年 (提及)
- 1413年 (提及)
- 1416年 (提及)
- 1418年 (提及)
- 1419年 (提及)
- 1424年 (提及)
- 1426年 (提及)
- 1429年 (提及)
- 1432年 (提及)
- 1434年 (提及)
- 1435年 (提及)
- 1436年 (提及)
- 1440年 (提及)
- 1443年 (提及)
- 1445年 (提及)
- 1447年 (提及)
- 1450年 (提及)
- 1452年 (提及)
- 1455年 (提及)
- 1462年 (提及)
- 1464年 (提及)
- 1468年 (提及)
- 1472年 (提及)
- 1478年 (提及)
- 1482年 (提及)
- 1488年 (提及)
- 1490年 (提及)
- 1492年 (提及)
- 1494年 (提及)
- 1499年 (提及)
- 1508年 (提及)
- 1510年 (提及)
- 1515年 (提及)
- 1524年 (提及)
- 1526年 (提及)
- 1560年 (提及)
- 1563年 (提及)
- 1577年 (提及)
- 1580年 (提及)
- 1599年 (提及)
- 1602年 (提及)
- 1603年 (提及)
- 1604年 (提及)
- 1605年 (提及)
- 1606年 (提及)
- 1608年 (提及)
- 1610年 (提及)
- 1614年 (提及)
- 1616年 (提及)
- 1618年 (提及)
- 1621年 (提及)
- 1622年 (提及)
- 1623年 (提及)
- 1626年 (提及)
- 1627年 (提及)
- 1628年 (提及)
- 1629年 (提及)
- 1631年 (提及)
- 1637年 (提及)
- 1639年 (提及)
- 1648年 (提及)
- 1670年 (提及)
- 1675年 (提及)
- 1676年 (提及)
- 1688年 (提及)
- 1690年 (提及)
- 992年 (提及)
- 1002年 (提及)
- 1113年 (提及)
- 1430年 (提及)
- 847年 (提及)
- 1642年 (提及)
- 1653年 (提及)
- 1427年 (提及)
- 1234年 (提及)
- 1414年 (提及)
- 1439年 (提及)
- 1276年 (提及)
- 1640年 (提及)
- PD-old
- 初始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