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錄宗鏡大綱/卷十七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宋永明延寿 著

清世宗胤禛 辑

问。真如一心平等法界。众生不了妄受沉沦。今悟此宗。欲入圆觉位。于六度万行庄严门中。以何法助道保任。速得成就。

答。若论庄严。无非福智二业。于六波罗密中。前五是福德业。后般若是智慧业。前五福德业中。唯禅定一门。最为枢要。

此宗镜所集禅定一门。唯约宗说。于诸定中而称第一。名王三昧。总摄诸门。囊括行原。冠戴智海。亦名无心定。与道相应故。亦名不思议定。情智绝待故。亦名真如三昧。万行根本故。亦名一行三昧。一念法界故。亦名金刚三昧。常不倾动故。亦名法性三昧。恒无变异故。诸佛智光明海无量观行皆从此生。若不体此理。非佛智。故以此佛智证斯本理。理则不待照而自了。智则必资理而成照。若本觉性智。性自了故。以平等性智。了本性故。所以台教云。若人欲得一切佛法相好威仪。说法音声十方无畏者。当行此一行三昧。勤行不懈。则能得入。如摩尼珠随磨随光。证不思议功德。一行三昧者。繫缘法界。一念法界。信一切法皆是佛法。无前无后。无复际畔。住佛所住。如诸佛住。安处寂灭法界。祕密藏中则理无不圆。事无不足。故称祕密。亦号总持。究竟指归。自他俱利。故须先入宗镜。达一心万行根本。然后福智庄严。则不枉功程。永无退转。得其旨则大智圆明。得其事则大用成就。如师子奋迅成熟法界众生。犹象王廻旋启发十方含识。

故华严论云。师子奋迅三昧者。于十方世界。普同一切众生想念作用而成熟之。大用而无作。是奋迅义。夫入宗镜。万事周圆。镜外更无一法可得。

如遗教经云。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所以信心铭云。心若不异。万法一如。眼若不睡。诸梦自除。故知一念纔起。五阴俱生。微识未亡。六尘不灭。若唯识之义灯常照。妄何由生。一心之智镜恒明。旨终不昧。

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以离垢心现见无为真如法界。以自在心现生三界。为教化彼诸众生。故又经云。依自虚妄染心。众生染。依自性清淨心。众生淨。

诸法无行经云。虽讚发菩提心。而知心性即是菩提。虽讚大乘经。而知一切诸法皆是大相。虽说菩萨道。而不分别阿罗汉辟支佛诸佛。虽讚布施。而通达布施平等相。虽讚持戒。而了知诸法同是戒性。虽讚忍辱。而知诸法无生无灭无尽相。虽讚精进。而知诸法不发不行相。虽种种讚歎禅定。而知一切法常定相。虽种种讚于智慧。而了智慧之实性。虽说贪欲之过。而不见法有可贪者。虽说瞋恚之过。而不见法有可瞋者。虽说愚痴之过。而知诸法无痴无碍。虽示众生堕三恶道怖畏之苦。而不得地狱饿鬼畜生之相。如是诸菩萨。虽随众生所能信解。以方便力而为说。而自信解一相之法故。知心外无法。于第一义而不动。为未信者以方便力。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一乘。

所以般若说一切法皆摩诃衍。靡不运载。思益明解诸法是菩萨徧行。华严入法界不动祇园。淨名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塲。故知一法周备。无事不该。可谓圆满菩提。成就佛道。乃至坐禅见境。诸魔事起。但了一心。境界自灭。可谓降魔妙术。治惑灵方。匪用心神。安然入道。

摩诃衍论释云。若真若伪。唯自妄心现量境界。无有其实。无所著故。又若真若伪。皆一真如。皆一法身。无有别异。不断除故。是以但了一心。不忘正念。一切境界。自然消灭。可谓应念断除。岂劳功行。此乃西来的旨。诸佛正宗。圆信圆修。不同权渐。

若有人不信此宗镜正义。反堕邪思。徇假执权而迷真实。如金易鍮石凤换山鸡。如此愚盲。过在无眼。若能如是信解。乃为真发菩提之者。以是一心菩提万行之本。既能通达法尔。利他运同体之大悲。岂存能所。以无得之方便。谁立自他。


问。华严经颂云。禅定持心常一缘。智慧了境同三昧。云何悟入一心。能令根境悉成三昧。

答。内外一切境界。皆从真如一心而起。真心不动。故称为三昧王。以统御一切万法万行。故得称为王。无有一法不从一心真如三昧起。此是一切三昧根本。了此根本。则从本所现念念尘尘。尽成三昧。以本末无异故。

首楞严三昧经云。问现意天子。菩萨当修何法得是三昧。天子答。欲得三昧。当行凡法。若见凡法不合不散。是名修行楞严三昧。又问。诸佛法中有合散耶。天子曰。凡法尚无合散。况佛法耶。云何修习。若见凡法佛法不二。是名修习。是以了一心成现之门。则无修而修。达万法具足之体。乃不习而习。出入无际。心境一如。即于一切差别法中。念念入。念念起故。不唯根境。尽成三昧。万法咸作智门。承此宗镜之光。可谓尽善尽美。何者。体含虚寂。不能讚其美。理绝见闻。不能书其过。降兹已下。皆堕形名。则难逃毁讚矣。


问。欲淨其土。当淨其心。则心外有土。何成自淨。

答。至极法身。常寂光土。离身无土。离土无身。依报是心之相。正报是心之体。体相无碍。依正本同。所以摄境归心真空观中。则摄相归体。显出法身。从心现境妙有观中。则依体起用。修成报身。若心境祕密圆融观中。则心境交参。依正无碍。心谓无碍心。诸佛证之以成法身。境谓无碍境。诸佛证之以成淨土。

如淨名疏中。明四种境界。一因缘境。二空境。三假境。四中道境。境是心所依。住即是土也。行人当知一切菩萨淨佛国土。根本从此而起。又凡圣共居同一妙土。真俗所依唯一法身。所依不二。能依自殊。所既不殊。能亦何别。无始妄习。谓依正殊。若能一切皆融。岂有身土别见。如此观心。实真淨土。是真了义。若离此者。多是执文。随语生见。

义海云。尘毛刹海是依。佛身智慧光明是正。今此尘是佛智现。举体全是佛智。是故光明中见佛刹等。又刹海尘等。全以佛法界如如为尘体。是故尘中现一切佛事。当知依即正。正即依。乃至一事一法。一毛一尘。各各如是合佛依正也。故知万像繁兴。唯一致矣。


问。自性清淨心。本无垢染。云何说断惑之义。

答。有二种心。一自性清淨心。二离垢清淨心。以自性心虽本清淨。以客尘不染而染。修诸对治。得成离垢。未必有垢可离。以自性离故。此即不断而断。虽有能断而无所断。此是圆断惑义。

如古师云。断惑相者。要性相无碍。由能断无性。方为能断。所断本空。方成所断。若定有者。则堕于常。不可断故。若定无者。则堕于断。失圣智故。

中论偈云。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拙度为不善灭。巧度为善灭也。善灭者。不断断。不善灭者。是定断也。又若依顿教。一切烦恼本来自离。不可说即与不即。

故知。但了真心。无惑可断。设有馀习。还以一心佛知见而治之。不入此宗。皆成权渐。以此忏罪。何罪不消。除三毒根如翻大地。以此发行。何行不成。彻十地源似穷海底。游行奋迅犹师子之王。自在翱翔若金翅之鸟。


问。唯一真心入平等际。云何学者证有差殊。

答。此于能证智见有浅深。向无为法自生差别。

涅槃疏云。佛性如世间道。有未行者。有欲行者。有正行者。有已行者。虽有未行等不同。不可言道有二。佛性亦尔。有未见欲见正见已见。虽见不同。理无有二。


问。三界五趣。即唯一心。云何而有迷悟不同。凡圣昇降。

答。只为因心故迷。因心故悟。又因悟成圣。因迷作凡。凡圣但因迷悟得名。名亦本空。唯有真心。湛然不动。但于一真心上。妄执人法二我。所以似迷。又因了人法二空。所以似悟。

古德云。觉非始终。以迷故执我。以悟故见性。如闇中迷杌为鬼。至明杌有鬼无。迷杌为鬼。见杌非新有。了鬼本无。悟鬼非始无。既唯得杌。不得鬼者。故知鬼不新无。杌非新有。无取捨也。既二念不生。即为实观。是则迷无所迷。悟无所悟。迷则以真为妄。悟则以妄为真。如夜见杌为人。昼见人为杌。一物未尝异。二见自成差。既知迷悟空。真妄亦何有。


问。若无迷悟。平等一心。云何断惑证果。迟速不等。

答。虽了一心本末平等。以妄习众生界中差别种子。不熏而熏。无始坚牢。卒难除遣。至十地位犹有色心二习。若不勇猛精进。念念常以佛知见治之。无由得淨。

所以宝积经云。譬如繫綵帛在头上。火来烧綵帛。无暇救帛。救头是急。

故外书劝学尚云。轻尺璧而重寸阴。况学般若。求出生死法。岂可暂忘乎。


问。真心是一字之王。般若之母。云何论说诸佛常依二谛说法。

答。若约正宗。心智路绝。若离二谛。断方便门。以真心是自证法。有何文字。凡能诠教。无非假名。故云依二谛说法。

金刚三昧经偈云。因缘所生义。是义灭非生。灭诸生灭义。是义生非灭。论释云。此四句义有总别。别则明二门义。总则显一心法。如是一心二门之内。一切诸法无所不摄。前二融俗为真。显平等义。后二融真为俗。显差别门。总而言之。真俗无二而不守一。由无二故则是一心。不守一故举体为二。又真俗无二。一实之法。诸佛所归。名如来藏。明无量法及一切行。莫不归入如来藏中。无边教法所诠义相。更无异起。唯一实义。所言实者。是自心之性。除此之外。皆是虚幻。

智度论云。除一实相外。其馀尽成魔事。

法华经云。唯此一事实。馀二即非真。凡经论大意。并是显宗破执。独标心性。若通达者。一切诸法即心自性。心外无法。性无不包。犹若虚空。徧一切处。则一切诸法无非实相。故知诸义但一念心。一理应一切名。以理外无名故。一切名即一理。以名外无理故。则是无名之真名。无理之真理。是以一心二谛。体用周足。本约真论俗。从一起多。还约俗论真。从多会一。如如意珠。珠以譬真。用以譬俗。即珠是用。即用是珠。不二而二。分真俗耳。

起信论。明一心二门。心真如门者是体。以一切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唯是一心。如是名为心真如门。楞伽经云。寂灭者名为一心。心生灭门者。是用此一心体。有本觉而随无明动作生灭故。于此门如来之性隐而不显。名如来藏。

楞伽经云。一心者名如来藏。又云如来藏者。是善不善因。此二门约体用分二。若以全体之用。用不离体。全用之体。体不离用。还念其一。以一心染淨。其性无二。真妄二门。不得有异。故名为一。此无二处。诸法中实。不同虚空。性自神解。故名为心。既无有二。何得有一。一无所有。就谁曰心。如是道理。离言绝虑。不知何以言之。强为一心也。


问。摩诃衍论云。一即是心。心即是一。无一别心。无心别一。一切诸法。平等一味。一相无相。作一种光明心地之海者。云何复说同相异相。

答。若同若异。俱一心作故。如海涌千波。千波即海。以众生差别性故。不能同种。以如来平等性故。不能异种。众生虽差别不能自异。如来虽平等不能自同。不能自异故。即异无异也。不能自同故。即同非同也。

摩诃衍论云。同相者。一切诸法唯一真如。异相者。唯一真如作一切法。

金刚三昧论云。平等一味故。圣人所不能异也。有通有别故。圣人所不能同也。不能同者。即同于异。不能异者。即异于同。又不可说异故。可得说是同。不可说同故。可得说是异耳。说与不说。无二无别也。

又云。依甚深教。如言取义者。有二种失。一者闻佛所说。动静无二。便谓是一。一实一心。由是拨无二谛道理。二者闻佛所说空有二门。计有二法。法无一实。由是诽谤无二中道。又云。如是一心。通为一切染淨诸法之所依止故。即是诸法根本本来静门。恒沙功德。无所不备。谓一切是随缘动门。恒沙染法无所不具。然举染法以望心体。不能徧通。所以经云。若离若脱。若举心体望诸淨法。无所不徧。故经云。于世法中不离不脱。总明一心通于动静。为染淨所依。别显动门。染法所依。别显静门。淨法所依。亦如起信于一心立真如生灭二门。若卷若舒。或总或别。皆是一心之体用。如日月之光明。似江河之波浪。真心无寄。不落言思。但约世谛随缘门中。分其二义。以真心不守性故。随缘成异。即成异门。以随缘时不失自性故。随缘不变。即成同门。虽立同异。常冥一际。

金刚三昧经云。无住菩萨言。尊者。我从无本来。今至无本所。佛言。汝本不从来。今亦不至所。汝得本利。不可思议。乃至色无处所。清淨无名。不入于内。眼无处所。清淨无见。不出于外。心无处所。清淨无上。无有起处。清淨无动。无有缘别。性皆空寂。乃至如彼心王。本无住处。凡夫之心。妄分别见。如如之体。本不有无。有无之相。见唯心识。云何无本。以无住故。有本则有住。无住则无本。明知众生业趣去来。诸圣淨界动止。来是心来。去是心去。动是心动。止是心止。毕竟无有去来动止而可得。不离法界故。则未有一法非心所标。

是以文殊师利化善财童子。现三千世界满中台观。善财观之。忽然不现。世界皆空。问世界来去之处。文殊答言。从来处来。却归去处去。即是清淨法界中来。却归清淨法界中去。故知诸法所生。唯心所现。生灭去来。皆如来藏。斯乃穷迹达本。见法明宗矣。


问。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既立一心为宗。云何复云无心是道。

答。心为宗者。是真实心。此心不是有无。无住无依。不生不灭。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为一切万物之性。犹如虚空。体非一切而能现一切。只为众生不了此常住真心。以真心无性。不觉而起妄识之心。遂遗此真心妙性。逐妄轮廻。于毕竟同中成究竟异。一向执此妄心。能缘尘徇物。背道违真。则是令息其缘虑妄心。若不起妄心。则能顺觉。所以云。无心是道。亦云冥心合道。又即心无心。常顺本觉。岂必灭心取证。却成背道。然虽即心无心。又不可故起。此妄识心。对境而生。无体可得。如海上波。随风断续。境界妄风。不起分别。识浪不生。心尚不有。能依枝末。一切万法。宁是实耶。故云。千端万累何能缚。故知但了一念空。诸尘自然破。所依既不有。能依何得生。如源尽流乾。根危叶谢。若能人法俱空。即显一心妙理。但以心尘相对。万法纵横。境智一如。千差顿寂。如是方能豁悟本觉。灵智真心。无住无依。徧周法界。

广百论云。经言无有少法自性可得。唯有能造。能造即是心及心法。又云。三界唯心。如是等经。其数无量。是故诸法唯识理成。岂不决定。执一切法实唯有识者。亦成颠倒。境既无。识云何有。经言唯识者。为令观识。捨彼外尘。既捨外尘。妄心随息。妄心息故。证会中道。故经偈言。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达境唯心已。分别则不生。


显识论问。境识俱遣。何识所成。

答。境识俱泯。即是实性。实性即是阿摩罗识。


问。若尔。心境都无差别。何故乃说唯有识耶。

答。为遣外道等心心所外执实有境故。假说唯有识。非唯识言。便有实识。

论云。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若法执不生。即入真空矣。


问。论云。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者。真则无伪。如则不变。妙色湛然不空之性。云何经中复说心空。则一切法空。

答。夫言空者。说世间一切妄心染法是空。以徧计情执无道理故。若出世佛法。真心则不空。以有道理故。

起信论云。真如有二。一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所言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当知真如自性。非有无一异等相。乃至总说。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所言不空者。以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淨法满足。则名不空。清凉记释云。不与妄合。则名为空。性具万德。即名不空。

若了妄空。真觉顿现。如云开月朗。尘去镜明。见性之时。故云发得。非是修成。三身满日。亦云万行引出。不从外来。皆约一心。本有具足。故知不空之空。体含万德。不有之有。理合圆宗。空有相成。无诸障碍。若离空之有。有则是常。若离有之空。空则成断。今有无齐行。不违一旨。是以智能达有。慧能观空。菩萨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尽有则智业不成。住无则慧心不朗。若空即有。有即空。乃至一切法。皆互相即也。既互相即。则毕竟无一异。空有等法于心外发现。设有发现。皆是自心相分。不同凡小不知。取而执有。捨而沉空。若入此一心中道之门。能成万行方便之道。


问。若心外无法。唯是一心者。于外则无善恶业果。苦乐报应。何成佛法翻堕羣邪。

答。若了一心。有无见绝。境智双寂。契彼性空。根尘两亡。内外解脱。亦常照内外。脱于无知。空尚不存。妄从何起。所现外诸苦乐境界。如镜中像。以自心为明镜。还照自之业影。

古德云。以如来藏性而为明镜。随业缘质。现果影像。夫业通性及相。谓此业体。以无性之法而为其性。以不失业果之相而为其相。由无性故。能成业果。由不坏相。方显真空。何者。若有性。则善恶业定。不可改移。无有苦乐果报。若坏业相。则成断灭。以一切因果。从自心生。心外实无善恶业可得。以业无自性。但由心起故。所以如影如幻。无有定相。又以业无自性故。不落有。以不坏业果故。不堕无。非有非无。则一心中理。


问。虽然心即是业。业即是心。既从心生。还从心受。如何现今消其虚妄业报。

答。但了无作。自然业空。所以云。若了无作恶业。一生成佛。又云。虽有作业而无作者。即是如来祕密之教。又凡作业。悉是自心横计外法。还自对治妄取成业。若了心不取。境自不生。无法牵情。云何成业。

义海云。除业报者。为尘上不了自心。谓心外有法。即生憎爱。从贪业成报。然此业报。由心迷尘妄计而生。但似有显现。皆无真实。迷者为尘相有所从来而复去是迷。今了尘相无体是悟。迷本无从来。悟亦无所去。何以故。以妄心为有。本无体故。如绳上蛇。本无从来亦无所去。何以故。蛇上妄心横计为有。本无体故。若计有来处去处。还是迷。了无去来是悟。悟之与迷。相待安立。非是先有淨心后有无明。此非二物。不可两解。但了妄无妄。即为淨心。终无先淨心而后有无明。故知迷悟唯只一心。如手反覆。但是一手。如是深达。业影自消。从心所生。皆无真实。如梦心不实。梦事亦虚。世间共知。可深信受。是以善恶之业。理皆性空。不坏缘生。恒冥妙旨。

量云。正业是有法。定即有即空。故是宗。因云即缘成。即无性故。同喻云如幻。幻法术等生。即有不碍虚。正业从缘生。空有不相碍。故知万法从徧计情生。但有虚名。都无实义。

如首楞严经云。妙觉湛然。周徧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含吐十虚者。含即一真不动。在如来藏中。吐即依妄分别。乃随处发现。但有纤尘发现之处。皆是自心生。从分别有。若知发处虚妄。则顿悟真空。真空现前。岂存言说。


问。真心不动。三际靡迁。云何说心流转。又云绝流转义。

答。所云随流返流。皆约众生缘虑之心。妄称流转。其体常寂。但不见一念起处。即是不流。未必有念可断。

智严经云。文殊师利言。云何断流转。以于过去心不起。未来识不行。现在意不动。不住不思惟。不觉不分别。故知以境对境。将心治心。狗逐块而逾多。人避影而徒乏。若能知身是影。捨块就人。则影灭迹沉。安然履道。故知万动皆摇。悉成魔业。若知心不动。则不随流。方入宗镜之中。永超魔幻。

如虚空藏所问经云。菩萨守护于心。不令间隙。若心无间隙。则诸相圆满。以相圆满故。则空性圆满。是为菩萨超魔法门。乃至文殊师利菩萨曰。仁者。汝等所说。悉是魔境。何以故。施设文字。皆为魔业。乃至佛语犹为魔业。无有言说。离诸文字。魔无能为。若无施设。即无我见及文字见。以无我故。则于诸法无有损益。如是入者。则超魔境。是为菩萨超魔法门。

大乘千鉢大教王经云。佛言。诸天魔幻惑种种相貌。障修学人心眼圣道。乃至令见一切幻相。前后生死之事。善恶诸相。魔作幻惑。非关正智。唯心所变。莫取外缘。修学行人必不得于梦境界及现眼前取相执著。动转人心。恐畏怕怖。则被天魔鬼神之所障碍。行人正见。须常谛观心性。见性寂静。心性无物。是相莫取。则无境界妄想因缘。是故。行人勤行精进。实勿退转懈怠嬾惰。则得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问。妄能覆真。全成生死。真能夺妄。纯现涅槃。真妄若离。互不生起。真妄若合。二谛不成。如何会通。一心妙理。

答。一心二谛。教理所归。开即迷真。合则坏俗。何者。相随真起。即相而可辩真原。觉因妄生。因妄而能知觉体。无妄则觉不自立。无真则相无所依。真妄相和。染淨成事。唯真不立。无妄而对谁立真。单妄不成。无真而凭何说妄。真妄各无自体。名相本同一原。是则二谛恒分。一味常在。藏性不动。缘起万差。故知。实无一法而有自体独立者。皆从真妄二法和合而起。

如起信论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頼耶识。变起根身器世间等。

释摩诃衍论云。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犹如大海。风相水相不相捨离者。大海喻阿頼耶识。水喻本觉心。风喻根本无明不觉。能起动转虑知之识。如彼风故。波动者喻诸戏论识。迁流无常。水相风相不相捨离者。喻真妄相资。俱行合转。谓本觉心不自起故。当资无明之力方得而起。根本无明不自转故。要因真心之力方得而转。如水不自作波。当因风力。风不自现动。要资水力方得现动相。

经云。烦恼大海中。有圆满如来。宣说实相常住之理。本觉实性中。有无明众生。起无量无边烦恼之波。


问。上说真心无生。妄念起灭。如何会妄归真。入一乘平等之道。

答。妄元无体。本自全真。何须更会。今为情见妄执之人。引祖佛善巧洞心原之智。搜经论微细穷性海之诠。令顿豁情尘。便成真觉。

如释摩诃衍论云。一心真如体大。通如五人。平等平等。无差别故。云何名为五种假人。一者凡夫。二者声闻。三者缘觉。四者菩萨。五者如来。是名为五。如是五名。人自是五。真自唯一。所以者何。真如自体无有增减。亦无大小。亦无有无。亦无中边。亦无去来。从本已来。一自成一。同自作同。厌异捨别。唯一真如。是故诸法真如一相。

起信论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以心本性。不生不灭相。一切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境界差别之相。


古释云。执者问云。现见诸法差别迁流。云何乃云性无生灭。

释云。差别相者。是汝徧计妄情所作。本来无实。如依病眼。妄见空华。故云皆依妄念而有差别。


疑者又云。以何得知依妄念生。

释云。以诸圣人离妄念故。尽无其境。即验此境。定从妄生。又若此境非妄定实有者。圣人不见。应是迷倒。凡夫既见。应是觉悟。如不见空华是病眼。返结准之。故若离于念。即无差别也。所执本空。故真心不动。由此一切诸法皆即真如。斯则会妄显真。可绝疑矣。

如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我非勅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

故知。对俗说真。因虚立实。斥差别论平等。遣异相建如如。尽是对待得名。破执设教。若能真俗双拂。空有俱消。了边即中。无边可离。达中即边。无中可存。能证之智既亡。所证之理亦寂。方超心量。入绝待门。若有得无得。有生无生。尽不出于心量。

楞伽经偈云。离一切诸见。及离想所想。无得亦无生。我说为心量。非性非非性。性非性悉离。谓彼心解脱。我说为心量。如如与空际。涅槃及法界。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

所以涅槃经云。若有一法过涅槃者。我亦说如幻如化。以涅槃无相。若取于相。即自心现量。非真涅槃。故知似形言迹。瞥生知解。皆是心量所收。若能悟心无心。了境无境。理量双消。方入宗镜。

御录宗镜大纲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