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攻媿集 (四部叢刊本)/卷第五十九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第五十八 攻媿集 卷第五十九
宋 樓鑰 撰 景上海涵芬樓藏武英殿聚珍本
卷第六十

攻媿集卷五十九

     宋   樓   鑰   撰

 記

  慈溪縣興修水利記

慈溪本以東漢孝子董君得名溪今在大江之南江之

發源自越至上亭而分一貫邑中一環邑前已復合焉

縣之西北有水出羣山間迤而東來未至縣五里所抵

彭山而入于江瀕江舊有閘啟閉以時遇霖潦則泄之

瀦其餘以備旱暵西鄉實受其利又通下流以入縣水

勢朝拱映帶左右合于隂陽家言亦猶它山之于郡城

也昔人創邑之初爲長溝于井市横三縱四其間二者

如帶之垂爲梁于上而通舟于下堰其南而立斗門于

東呼吸江水脉絡通貫按其圖大槩如古澮洫之制嵗

久閘廢水無所蓄旱則仰潮汐乍盈易涸民勞滋甚縣

河淺淤菰蒲叢生居民因侵其旁藝木築室日就湮微

雨集則湓溢沉墊已則汚穢停滀氣壅不宣多起癘疫

豈惟不足以供濯溉之須年來縣一再火延燔數百家

環拱而莫之救病又甚焉邑無丞水利之職簿實司之

蓋有欲爲而不能遂者㑹今郡侯岳公方提舉常平事


按行郡邑首詢利病縣人合辭有請迺下其事使亟圖


之主簿趙君推跡本原慨然欲復其舊告諭父老訓率

子弟莫不勸趨几田于西者畝出錢三百首建閘于彭


山先爲長隄以捍江潮撤故閘餘址悉以石爲之長十

有一尋廣四尋中闕丈有二尺扃以層版經始于淳熙


十三年之春秋七月訖事費錢百六十萬爲工五千重

築四埭以障支流西鄉之利既興遂修斗門復捐金錢


爲之倡二者皆堅緻精密比舊基有加焉十月初吉又

爲濬河之役趙君譬曉明白上下交孚于是家自爲役


不待程督愁霖之餘開霽踰月若有相之者盡撤壅蔽


始見故道攘剔浚治工不告勞河廣一丈五尺深七尺


中間廣二丈六尺深如之引西流而灌之淥波汪灣舟


楫通濟又可以溉邑下之田易去横彴増重河梁百年

舊觀一旦復還如人之身氣血滯鬱疢疹隨生醫巧藥


良導之流通則舉體和暢精神自倍耋穉雜然相賀且


曰自今以往吾邑其庶幾乎趙君佳公子也種學績文


以儒科自奮天資闓敏吏事極不苟二役之興皆成于

同僚協謀不掣其肘更選里士之才而公者以司㑹計

不使吏預其間故財不蠧民不擾一箠不施而利興害

除可傳永久咸請記之余觀古循吏剖訟解紛功止一


時惟水利之興則可以惠民于無窮熙豐間非不務此

然而擾民之害先見則奉行者之過也善乎蘇潁濱之

論曰事起無漸人不素講未知水利之所在而先遣使

者興事至此蓋已甚勞皆切中當時之病恭惟皇上求

民之瘼如恐弗及一以此事委之州縣而命部使者督

課之是惟無作作則實利及民賞不失勞所在底績由

今之法良有司奉行惟謹而佐邑之賢又有如趙君之

整辦遲以年嵗所濟多矣後來者尚有以増緝之哉趙

君名汝積字商卿漢恭憲王之裔熙陵八世孫也


  荆門軍義勇甲仗庫記


文武無二道有其事則必有其備古之義也荆門王使

君銖之爲郡也思不忝于先烈竭力從事有聞于時始

至問民疾苦皆以財殫民貧姦豪得志逋逃爲孽人不


奠居爲言君曰是當有以次第爲之汲䝉泉以釀酒而


利入日倍墾荆榛以爲田而曠野以闢括隱户以増官

賦務農功以勸本業崇飾學校旌賞孝悌嚴釋奠之禮

勸奬士子以興文風以續先參政之墜緒鋤治豪强修

飭火政明賞信令以制逋卒盜賊之尤無良者遠斥堠

教義勇又能鑿頑石甓通塗増置郵傳以便往來謹邊

鎖絶支徑申嚴法禁以謹泉貨才智有餘而精力足以

行之諸司咸以最聞可以少休矣一卒以狂酲殺三人

捕得立誅之以聞上尤嘉歎以爲無罪可待威名流聞

姦宄屏跡載念郡當荆楚之郊倚義勇以爲重在尺籍

者四千人顧視所用器甲之屬名數雖具在而積久不

用位置無法率委于郡治廊廡滯壓朽腐兵氣不揚君

既親行都試以作其勇且曰兵不犀利與空手同甲不

堅宻與袒裸同是非置之高爽之地民居多茅茨萬一

延燔則又將埃滅而無餘矣乃度基于郡之西北虛曠

幾百餘丈繚以周牆阻以深溝計工與材以聞于朝有

旨下總司幹金糓以濟其須淳熙十五年八月庀役不

閱月告成爲屋若干楹廳事居中置樓于門兩廡翼如

也使君爲政抑可謂知所先後文事武備無有不及者

足以爲保障矣荆門多古跡義勇之士服習教法持利

兵以賈勇望當陽之長阪其亦有慕張益德之横矛拒

敵者乎幕府翰墨之士登斯樓也挾清漳之通浦倚曲

阻之長洲其亦有爲仲宣之賦者乎使君其進之

  泰州重築捍海堰記

東南隄防莫盛于淮東捍海之堰堰在泰州海陵縣北

一百五十里起唐大歴中黜陟使李承自楚之鹽城南

入揚州綿亘通泰之境不惟蔽遮民田亭竈附依尤利

鹽事至天聖初范文正公又宏大之徙堰少西以避海

濤之衝發運使張綸轉運使令狐儀實主張是亘一百

四十三里有奇甓其外以爲固置兵五百人分列五寨

專典繕修崇觀之後始充他役乃無一人守者宣和隄

決壞田三百餘頃紹興七年又壞隄幾半越二年始修

成已不如天聖之堅密厥後提舉朱冠卿知州事徐子

寅張子正魏欽緒皆因壞増修子寅又請鹽場官分視

捍堰各守其境淳熙十三年提舉趙鞏相海所衝曰六

澤浦甓而新之壯于舊三倍且柵其外十三里更創夾

隄六里于桑子河其餘増卑培薄悉還舊觀慶元二年

二邑之民又以病告謂晏溪河東有土月堰下臨海洋

了無塗泥爲之固䕶地形就下紹興以來四經移築民

田之墊于海者十五里衝損海陵堰身六里餘如臯亦

壞十餘處近益損甚提舉王公寧覽之惻然亟命知海

陵縣陳之綱相視利害請移入二里重増九尺基厚二

丈九尺面減五尺又遣捍堰巡檢劉正志量度㑹計創

立基址計三十四里一百九十四步用工二十八萬公

按圖察之謂西接范公大堰若不及今移築則堰内之

田當爲斥鹵且將浸淫旁及横流四出爲害益大亟以

奏聞且言水政臣職也敢憚攺作所費雖重撙節財用

銖積寸累願就茲役不敢以煩朝廷仍及仲春農事未

興之時亟圖之正月甲子剡上凡再旬而得請遂以某

月某日庀役至某月某日崇成既訖事再招海清兵士

百人分置五寨興窰燒磚以爲後日繕修之備仍檄之

綱偕幹辦公事趙不熄董其役公亦躬爲一行凡用若

干工費錢米若干民大感悅而王公不自以爲功也告

成于朝遷一秩以寵之太守沈公坦走書于鑰曰捍海

大堰雖跨數州而泰之利害猶重今日所修則全在下

二邑賴賢使者一力爲之民既不知役凡我同僚亦皆

䝉成而無預請記之鑰因爲之攷圖經舊記而得其實

則作而言之曰美哉斯役也范文正興千載之大利苟

非後之賢者相與扶持之亦安保其不壊自茲朝廷之

上皆如今天子之垂意爲部使者爲郡將皆如王公之

用心雖至于無窮可也鑰與王公嘗同朝稔知其文章

政事之絶人試郡永嘉實繼沈公詹事之後泰州其子

也治辦有餘尤爲王公所知樂其有成欲以傳于永久

鑰長子淳方以一尉出二公之門故不復辭而屬筆焉

  餘姚縣海隄記

餘姚爲紹興壯縣岸大海者八鄉分東西二部綿地一

百四十餘里舊有長隄蔽遮民田孝義龍泉雲柯三鄉

沙漲土高無風潮衝決之患開元東山蘭風梅川上林

五鄉間有闕壞實爲民憂其東自雲柯而北至于上林

爲二萬八千尺慶歴七年縣令謝景初爲之王文公記

之今自上林以及蘭風四萬二千餘尺慶元二年冬知

縣施君宿所築其中有石隄四所計五千七百尺者又

其所創建也邑人求記于余謝之曰令尹之功力固倍

于前人然前有文公之記何敢爲第二碑請不已則又

曰文公之文不可及姑以記今日之實則可爾余外祖

汪公少師宣和中嘗爲是邑修燭溪之湖建承宣之亭

其後伯父從兄皆嘗爲之婦家王氏自尚書而下四世

寓邑中熟知海隄之爲害而近歲猶甚大率歲起夫六

千夫役二十日計工一十二萬費緡錢萬有五千夫力

或不均弊孔百出故勞費如許民力不堪曽不足以支

一歲而又往往蕩去矣施君始至問民疾苦咸以此爲

大病親往視之詢究利害乃得要領選鄉豪之首公强

幹爲人所信服者十五人分地而共圖之尉曹趙君伯

感協力佽助必欲集衆力以捍怒濤謀久計以蘇民瘼

承平時提刑羅公適知縣秘書丞牛君嘗以石爲之今

既百年舊迹遠在海塗中則民田之侵多矣先因修築

搜取塗中舊石創築二千七百尺用工二十萬三百六

十以蔽東部之田惟西部三塘以紹熙五年秋潮爲菑

故隄蕩盡爲害甚酷乃于謝家塘王家塘和尚塘三處

度爲石隄通計三千尺尤當海水突怒之衝鄉民趙明

釋子行球董其役約費甚重邑不足以供列于府于監

司提舉常平劉公誠之深主其說首助糓三百斛益勉

爲之凡所陳請率應如響通守王君介幹辦公事王君

柄左右尤力令得恃以展布隄高一丈石厚一尺爲一

層用石至三萬尺縣出緡錢四千三百有奇邑之士夫

與其鄉人助三百萬工力尤重費猶未足也兹事既成

則並海之田始盡可以無虞矣前者惟知修築弗思守

䕶之䇿隨補隨壊迄無寧嵗況隄壊有漸特人事有所

未盡爾冬而起夫春始興役因仍粗畢姑以辦聞日隳

月損無肯出力蟻穴尤能潰隄況秋至潮起其壊必甚

亟科近隄民夫爲之救捺農事方殷青黄未接安有財

力以爲久計今則四邑官分季臨視廟山三山兩寨官


月遣十兵巡其上鄉豪又伺察之隄苟有闕即以聞于

邑隨即補治其視蕩然而後爲之者豈不相萬萬哉令

猶以爲未也謂不有以爲千百載之圖終恐不足以繼

而前功寖隳矣于是又議建一莊約爲田二千畝始得

上林海沙田二百三十餘畝又得東山汝仇湖外之地

六百八十三畝龍泉有桐木廢湖素不蓄水得七百四


十五畝三者凡爲田一千六百六十八畝皆出官司之


相視不妨公不害民收地之遺力俱有水源以爲灌溉

募民耕墾假以資糧菑畬新地皆成阡陌得禾稼實利


以助費又將益求曠土且以其收而嵗增之以足二千

畝之數築倉于縣酒務之西專儲粟以備修隄之用嵗


省重費民遂息肩浮土爲千金之隄斥鹵化膏腴之地

傳之將來利顧不博哉劉公又備邑人所請奏之九重


白之廟堂及當路諸公乞以此莊之田依常平法不許


他用仍禁官民户之請庶可經久聖天子加惠田里諸

公相與維持其說亟下俞音曽不淹時令率吏民祗拜


明命刻之堅珉以詔後人今之宰劇邑者簿書期㑹日

不暇給水利等事遇有急闕趣了目前其至誠愛民有


不可解于心而才智足以行之如施君者幾何人施君


湖之長興人實司諫之子司諫用不盡其才齎志而殁


君能世其家下車以來百廢具興飾以儒雅整辦有餘


銖積寸累以圖此舉中間易地之行咸恐敗于垂成及

其來歸爲之愈力百年之害一日盡除去嵗他邑告歉


而此獨豐海田幾于倍入明效大驗今已如此宜乎邑


人歌舞之天下之事害不極則利不興若有數然民困


已甚令以深長之思而興民庸部使者之賢建白甚明

聖朝勤恤民隱遂躋登兹非止人力也後之人守其成

規隨力補治雖至于無窮可也因作爲詩章命邑人歌

之俾勿壤歌曰

舜江之爲邑兮居越之東八鄉瀕海兮水浴日而吞空

古有長堤兮庸蔽遮乎一同人力有限兮海濤之來無

窮濤來如山兮日相撞舂一有闕壊兮葦不可障而泥

不可封民將爲魚兮良田墊于馮夷之宫嵗月勞費兮

民告于鞠凶萬五千之緡錢兮十二萬之民工惟令之

賢而才兮有尉曹之和衷築土纍石兮折彼波臣之衝

矗如長城兮繚如萬丈之晴虹部使者主盟于上兮飛

章徹于九重仰明聖之恫矜兮朝奏而暮惟人欲之從

墾田倍于千畝兮藏其收于廩中禁豪民之侵漁兮雖

巧取而弗容化斥鹵兮土膏隆隆變歉歲兮爲年之豐

良耜畟畟兮多稼芃芃穫之積之兮將櫛比而墉崇歌

以訊之兮樂石是礱赤子相告兮永無忘令君之功惟

後人之勉勉兮用心以公視此隄之闕兮謹爲之彌縫

念經始之囏難兮尚圖功于厥終

  象山縣渡船記

象山爲邑海巿三垂漢志鄞有越天門山輿地廣記謂

即今之東門山也唐神龍二年屬台州廣德二年始屬

于明元和郡縣圖志亦言本漢鄞縣地神龍元年監察

御史崔皎奏于寧海縣東界海曲中象山東麓彭姥村

置縣惟西南有陸路接台州寧海二說㣲有不同而郡

縣志加詳焉志實李吉甫在相位所上吉甫嘗爲明州

長史宜得其真今西北至慶元府水陸一百六十里中

有一渡之險若由寧海陸行則囘逺倍之故多以渡爲

便渡實支海南曰陳山去邑十五里北曰東宿皆潮退

而行中途少憩海口俟潮登而後善逹舊以小舟往來

多有風濤盜刼之虞隆興二年今資政殿大學士趙公

彦逾主邑簿始創二大舟颿檣篙櫓器用畢備募習于

操舟者月給之分置二渡以便行者晏然如在枕席之


上所濟不知其幾邑人至今歌之鑰嘗侍公坐問何以

能辦公曰句稽之職安得有力及此偶郡委以征商事

舊例商賈以錢輸官以十之二爲導行費既首蠲其半

以惠之餘分給胥輩因置缿筩而諭之曰前日公用有


例今一切不取爾曹得百金則以一錢寘其中僅二年

餘所積已多矣因首以修朝宗碶又助邑之敕書樓與

邑庠遂以爲此二舟皆躬自督課費省而工倍人樂爲

用故能辦耳鑰爲之三歎試吏之初孰能用心及此今

日勲在社稷豈苟然哉公去既久寖以隳廢而一舟先

壞間有修治往往因陋就簡不可支久撤舊増新併爲

一舟行旅不堪濡滯而私渡出焉未免復有覆溺者慶

元四年六月承直郎韓君元禮爲宰訪問疾苦耆老首

以是告謀欲遵趙公之法而興起之鳩工度材即以八

月先造一舟其長七丈廣二尋十一月既成又以次年

之冬葺治舊舟去朽易堅色色鼎新幾于改作至今年

二月畢工修廣之度視前少殺之若什器細大篙師名

額悉循古規又月委官僚以次提督用防姦弊功就而

民不知邑士請紀其事鑰以謂趙公濟川之功未易遽

及今令尹忠憲裔孫雍容辦治維此一舉仰有以繼趙

公之成績俯有以爲一方永久之利趙公名遂身退卜

築城中親見其成喜形于色尤爲一段奇事夫子産以

與濟人于溱洧孟子以爲惠而不知爲政今前後邑官

之賢蓋能知爲政者惠及斯民如此後來者苟能垂意

而不忽二舟之利其有既乎陳山有驛以爲賓客行人

弛擔之地將刻石驛中以詔後人慨然爲直書之以補

吾里地志之闕云










攻媿集卷五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