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八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
◀上一卷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第八 問觀品第二十七 無住品第二十八 如幻品第二十九 下一卷▶

放光般若波羅蜜經卷第八

問觀品第二十七

[编辑]

  舍利弗問須菩提言:「菩薩摩訶薩,云何行般若波羅蜜而觀諸法?何等為菩薩?何等為般若波羅蜜?何等為觀?」

  尊者須菩提語舍利弗言:「如所問何等為菩薩?菩薩者為道士也,故名為菩薩,以道故知諸法事而無所入。」

  問曰:「知何等諸法事?」

  答曰:「知色事不入色,知痛、想、行、識事不入識,盡知佛十八法事不入十八法。」

  舍利弗問:「何等為諸法事?」

  須菩提言:「所可名者,諸法之貌——色、聲、香、味、細滑、法,內法、外法、有為無為法像貌,所可名者是為諸法事也。舍利弗,所問何等為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者名為遠離。」

  問曰:「何以故名為遠離?」

  須菩提言:「遠離五陰,遠離十八性,遠離六衰,遠離檀波羅蜜至禪波羅蜜,遠離內外空至有無空,遠離三十七品至十八法,是名為遠離。遠離薩云若,遠離薩云若事,尊者舍利弗,是故名為遠離般若波羅蜜。

  「舍利弗,所問何等為觀行般若波羅蜜?菩薩亦不觀五陰有常無常,亦不觀五陰苦樂,亦不觀五陰有我非我,亦不空亦非不空,亦不相亦非不相,亦不願亦非不願,亦不滅亦非不滅,亦不寂亦非不寂,亦不作是觀,至六波羅蜜,從內外空至有無空,及佛十八法亦復如是。諸三昧門、陀鄰尼門至薩云若,乃至滅不滅,亦不作有常無常觀。舍利弗,行般若波羅蜜菩薩當作是觀。」

  舍利弗問尊者須菩提:「何以故賢者作是言,五陰無所生為非五陰,乃至薩云若無所生為非薩云若?」

  須菩提報言:「五陰空,空非五陰,是故五陰無所生為非五陰;六波羅蜜空,空亦非六波羅蜜亦非生,是故六波羅蜜無所生為非六波羅蜜;從內外空至有無空亦復如是,從三十七品至佛十八法亦復如是,薩云若亦復爾。以是故,五陰無所生為非五陰,五陰亦非生,乃至薩云若亦無所生。」

  舍利弗問須菩提:「何以故言五陰不二為非五陰,乃至薩云若不二為非薩云若?」

  須菩提報言:「五陰不二亦不合亦不散,亦無有形不可見一相,一相者則無相。薩云若亦如是,以是故五陰無有二不為五陰,薩云若無有二不為薩云若。」

  舍利弗問:「何以故五陰無有二為作數,乃至薩云若無有二為作數耶?」

  須菩提言:「無所生及五陰無有二,五陰則是無所生,無所生則是五陰,以是故五陰無有二為作數耳,乃至薩云若亦無有二為作數耳。」

  須菩提白佛言:「菩薩學般若波羅蜜觀是法時,見五陰無所生常淨故,見吾我亦無所生常淨故,見檀波羅蜜至般若波羅蜜亦無所生常淨故,見內外空至有無空亦無所生常淨故,見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無所生常淨故,見諸陀鄰尼三昧門亦無所生常淨故,見薩云若無所從生常淨故,見凡人、凡人法亦無所生常淨故,見須陀洹、須陀洹法、斯陀含、斯陀含法、阿那含、阿那含法、阿羅漢、阿羅漢法、辟支佛、辟支佛法,見菩薩、菩薩法,見佛、佛法,皆無所生常淨故。」

  舍利弗問:「如我從須菩提所聞,五陰為無所生,乃至道亦無所生,佛法亦無所生,亦無所逮得;須陀洹至阿羅漢、辟支佛亦復不逮,菩薩亦無所逮得,薩云若亦無所逮得。菩薩摩訶薩無所逮得薩云若者,為壞五趣,是為菩薩不於五趣中得道?」

  舍利弗言:「若使諸法無所生,云何須陀洹三應滅而唸成道,斯陀含三垢薄而唸成道,阿那含五應滅而唸成道,阿羅漢滅上五所得,辟支佛以因緣覺故而唸成道?何以故菩薩作勤苦行,代眾生受勤苦?為何等故如來無所著得等正覺轉法輪乎?」

  須菩提言:「舍利弗,我亦不使無所生法有所逮得,我亦不使無所生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道,我亦不使菩薩有勤苦行,菩薩行亦無有勤苦想。

  「舍利弗,菩薩亦不覺苦想。何以故?舍利弗,不可從覺苦想能為不可計阿僧祇眾生作本。菩薩於眾生如父想、如母想、如子想、如身想亦無所有,菩薩於內外法當作是想,當作是念所言『我及一切眾生亦不有亦不可見』,於內外法當作是念,作是想念不起勤苦想。何以故?一切無所有故。世尊於無所生、非我所能令得如來,阿惟三佛亦無所生,如來不從無所生逮轉法輪。」

  舍利弗問尊者須菩提言:「欲使從無所生逮得,欲使從有所生逮得?」

  須菩提言:「我亦不使從無所生逮得,亦復不使從有所生逮得。」

  舍利弗言:「如所言為無所逮、無所得耶?」

  須菩提言:「有所逮,有所得,不以二世俗之事有逮有得,但以世事故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有佛。欲論最第一者,無有逮,無有得,從須陀洹上至佛,亦無逮,亦無得。」

  「云何,須菩提,但以世事故有逮有得,壞五趣者亦復如是耶?」

  須菩提言:「以世俗事故有逮有得,以世俗事故有五趣教。何以故?舍利弗,最第一法無有生死,無有善惡之報,亦無斷,亦無著。」

  舍利弗言:「云何,須菩提,無所生有所生耶?有所生有所生乎?」

  須菩提報言:「我亦不使無所生有所生,亦不使有所生有所生也。」

  舍利弗言:「為欲使何所無所生法有所生?」

  須菩提言:「我不令五陰有無空有所生,乃至道有無空亦不令無所生。」

  舍利弗言:「不生為生耶?生為生乎?」

  須菩提言:「生亦不生,不生亦不生。何以故?諸可有所生、無所生一耳,亦不別,亦無形,不可見不可得一相,一相者則無所有之貌。是故,舍利弗,有所生亦不生,無所生亦不生。」

  舍利弗言:「當說無所生無所生法,說有所生無所生法,我樂欲聞。」

  須菩提言:「恣所樂。何以故?舍利弗,所可無所生法、所可有所生法,無所樂。所問無所生,無所生是諸法亦不合、亦不散、亦無形、不可見不可得一相,一相者則無相。」

  舍利弗言:「所生亦復無所生,所樂亦復無所生,法亦無所生,所報亦復無所生。」

  「如是,如是,舍利弗,諸法皆無所生。何以故?五陰無所生,六情亦無所生,六性——地、水、火、風、空、識——是六性亦無所生,身口意行亦無所生,至薩云若亦無所生。是故,舍利弗,所報亦無所生法,法所因緣樂聞皆無所生。」

  舍利弗言:「如尊者須菩提,為是法師之上。何以故?隨所問能發遣。何以故?於諸法無所依。」

  舍利弗問長老須菩提:「諸法云何無所依?」

  答言:「舍利弗,色性空,亦不依內,亦不依外,亦不依兩中間;痛、想、行、識性空,亦不依內,亦不依外,亦不依兩中間;六情、十二衰性空,亦不依內外中間;六波羅蜜性空,亦不依內外中間;從內外空至有無空性空,亦不依內外中間;三十七品至佛十八法性空,亦不依內外中間;諸法性皆空者,亦不依內外中間。舍利弗,是故無所依,是故行六波羅蜜菩薩,能淨五陰至薩云若。」

  舍利弗問須菩提:「云何菩薩行六波羅蜜淨菩薩道?」

  答言:「舍利弗,亦有道檀波羅蜜,亦有俗檀波羅蜜,至般若波羅蜜亦有道亦有俗。」

  復問:「何等為俗檀波羅蜜?何等為道檀波羅蜜?」

  答言:「菩薩住於佈施,若有沙門、婆羅門,若有貧窮、疾病、形殘,隨其所索——城、國、珍寶、衣被、飲食、妻子、眷屬、頭、目、肌肉、髓、腦、骨、血——一切所有皆給與之,所可與者有所依倚,作是念言『我與,彼受,我不嫉他人與』,言『我是施主』,言『我與一切』,言『我隨佛教』,言『我行檀波羅蜜』,雖作是施與而有所倚所作,阿耨多羅三耶三菩與眾生共之,以是施與欲令眾生於無餘泥洹而般泥洹,雖佈施有三礙意。何等為三?有我想,有彼想,有施想,是為三礙。是為世俗佈施。何以故?名為世俗佈施,以不能離世俗亦不出世俗事故,是為世俗佈施。

  「何等為道施?以三事淨。何等為三?菩薩佈施亦不自見,亦不見受者,不望其報。是為菩薩於三事淨。舍利弗,菩薩佈施施與眾生,亦不倚眾生為阿耨多羅三耶三菩,亦不見有阿耨多羅三耶三菩之兆,是為道檀波羅蜜。何以故名道檀波羅蜜?道檀波羅蜜者,勝出勝於世間俗故。從檀波羅蜜至般若波羅蜜,世俗有所依,道無所依。」

  須菩提言:「是為菩薩行六波羅蜜淨菩薩道。」

  舍利弗問須菩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道?」

  答言:「三十七品是菩薩摩訶薩道;空、無相、無願三脫門,內外空乃至有無空,諸三昧門、陀鄰尼門,佛十種力、四無所畏,佛十八法、四無礙慧、大慈大悲,是為菩薩摩訶薩道。」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須菩提,是為何等波羅蜜功德力?」

  須菩提言:「是般若波羅蜜功德力。何以故?般若波羅蜜者,諸善法功德之母;般若波羅蜜者,悉持三乘之法。諸過去佛世尊皆行般若波羅蜜,自致成阿惟三佛;當來諸佛世尊亦行般若波羅蜜,自致成阿惟三佛;現在十方恆邊沙國諸佛世尊,亦行般若波羅蜜自致成阿惟三佛。」

  須菩提言:「若聞說般若波羅蜜不疑不懼,當知是菩薩能行菩薩道不捨眾生,能為一切眾生作護,亦無所倚終不離是念——所謂大慈大悲之念。」

  舍利弗復問:「欲使菩薩不捨大慈大悲之念,不離是者,以為一切眾生皆當為菩薩。何以故一切眾生終不離是念?」

  須菩提贊言:「善哉!善哉!舍利弗,我已覺知所譏來跡,我當受之。如眾生無所有,念亦無所有,有無亦無所有;如眾生寂,念亦復寂;如眾生空,念亦復空;如眾生無所覺,念亦無所覺;如五陰無所有,念亦無所有;如五陰無有實,如五陰空,如五陰寂,如五陰無所覺,當知念亦無所覺,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細滑、法、地、水、火、風、空、識亦爾;六波羅蜜空,內外空至有無空,三十七品、佛十八法、陀鄰尼門、諸三昧門及薩云若、薩云若事乃至道與念等無所有,如道無所覺,念亦無所覺。舍利弗,我欲使菩薩不離是行念。」

  於是,世尊讚嘆須菩提言:「善哉!善哉!為諸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行,當如是如須菩提所言,如須菩提承佛威神說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亦當如是如須菩提所說。」

  須菩提說是般若波羅蜜品時,三千大千剎土六反震動,前沒後湧,前湧後沒,八方上下皆悉如是。佛因是事便笑。

  時,須菩提叉手白佛言:「世尊,何因緣笑?」

  佛告須菩提:「今我說般若波羅蜜,東方恆邊沙不可計諸佛亦為諸菩薩說般若波羅蜜,十方諸如來等正覺無所著亦復為諸菩薩說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

  須菩提說是般若波羅蜜時,十二那術億天及人、阿須倫,皆得無所從生法忍。十方諸佛說般若波羅蜜時,不可計阿僧祇眾生,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無住品第二十八

[编辑]

  爾時,三千大千剎土諸四天王與無央數億百千諸天子皆來共會,諸釋提桓因與諸無數億百千諸天皆共來會,須炎天子上至首陀會天其中諸天各各與無數若干億百千天子皆來共會。從四天王至首陀會天,諸天功德光明巍巍,雖爾不如世尊最下光明百千萬倍、巨億萬倍,諸天光明及閻浮檀寶之光明悉不現也。諸天在佛邊其形體光明如燒炷,是故諸天光明即不復現。

  釋提桓因白尊者須菩提:「今是三千大千剎土諸四天王、諸首陀會天,欲聽須菩提說般若波羅蜜,教菩薩云何住般若波羅蜜?何等為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當云何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報釋提桓因言:「拘翼,今當承佛威神,為諸菩薩說般若波羅蜜,當為菩薩如所應住說。是諸天子未發意者,今當應發菩薩心。已住於道檢者,力不堪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意。何以故?為生死界作障隔故。假令是輩能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意者,我亦代其歡喜從上轉尊,我終不中道斷其功德。

  「拘翼,何等為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當持應薩云若意,當念色無常苦空非身、老病憂患、惱結裁聚、轉變壞敗、恐畏斗訟、不可恃怙,菩薩當念是亦無所倚;痛、想、行、識、六情、六性,皆當念是苦,淨亦無所倚;當念五陰淨,當念六情、六性淨寂。以薩云若意當知從痴有愛習,十二因緣亦無所倚,當復念滅痴愛十二因緣得滅眾苦亦無所倚。

  「複次,拘翼,菩薩摩訶薩以薩云若意當念三十七品亦無所倚,亦當念乃至佛十八法亦無所倚。

  「複次,拘翼,菩薩摩訶薩以薩云若意,行檀波羅蜜、屍波羅蜜、羼波羅蜜、惟逮波羅蜜、禪波羅蜜亦無所倚。

  「如是,拘翼,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作是觀,使法法相續、法法相得,皆使具足。菩薩於念亦無吾我,若作異念不應道念。

  「拘翼,以不等念意於道亦不可見,亦不可得道,無意、念意亦不可得,亦不可見。

  「拘翼,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當作是觀,於諸法無所得。」

  釋提桓因言:「耆年須菩提!云何念意不與道意同?云何道意不與念意同?云何道意、念意俱不可得、不可得見?」

  須菩提言:「拘翼,所念意不成意,道意亦非意,亦不成意,不持非意,念非意,意則是非意,非意亦是意,是為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

  於是,佛嘆須菩提言:「善哉!善哉!如汝為諸菩薩說般若波羅蜜教勸助之意。」

  須菩提白佛言:「唯,世尊,我當報恩,不得不報恩。我當報過去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恩,及弟子勸助安立諸菩薩等。世尊爾時亦學六波羅蜜得阿惟三佛,世尊,我等亦當復勸助安立諸菩薩學六波羅蜜,亦當使成得阿惟三佛。」

  須菩提言:「拘翼,聽我說菩薩摩訶薩住般若波羅蜜,如住亦不住,五陰、五陰空,菩薩、菩薩空,五陰空、菩薩空一空無有二。拘翼,菩薩當作如是住般若波羅蜜。

  「拘翼,六情、六情空,菩薩、菩薩空,六情空、菩薩空等無有異。六性、六性空,菩薩、菩薩空,六性空、菩薩空等無有異。菩薩摩訶薩當作是念,於般若波羅蜜當作是住。

  「複次,拘翼,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空,滅十二因緣、滅十二因緣空,菩薩、菩薩空,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滅空、菩薩空一空無有二。

  「拘翼,菩薩摩訶薩於般若波羅蜜當作是住,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內空、外空及有無空,三十七品、佛十八法、諸三昧門、陀鄰尼門、聲聞乘、辟支佛乘亦爾,菩薩、如來、薩云若亦爾,菩薩空、薩云若空一空無二。菩薩於般若波羅蜜當作是住。」

  釋提桓因言:「云何,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不於般若波羅蜜中住?」

  須菩提言:「拘翼,菩薩不住五陰有所倚,亦不住於六情有所倚,不住於六性有所倚,從三十七品至薩云若皆不住有所倚,從須陀洹至阿羅漢、辟支佛上至佛皆不住有所倚。從五陰至薩云若是為不住亦無所倚,從須陀洹至佛亦不住有所倚。五陰無常不當於中住,五陰有常不當於中住,五陰苦樂不當於中住,淨不淨不當於中住,我非我不當於中住,空不空不當於中住,滅不滅不當於中住,寂不寂不當於中住有所倚。須陀洹不具足故不當於中住,至佛不具足故不當於中住,須陀洹成就德能福一切不當於中住,上至佛成就德能福一切不當於中住。

  「複次,拘翼,菩薩初地不當於中住,至第十地不當於中住有所倚也。從初地言『我當具足檀波羅蜜』不當於中住,於屍波羅蜜、羼波羅蜜、惟逮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不當於中住有所倚,『我當具足成就三十七品』不當於中住有所倚,菩薩道不當於中住,『我從菩薩道至阿惟越致地住』不當於中住,菩薩具足五通不當於中住有所倚,住菩薩神通已言『我當游無量阿僧祇佛國,見諸佛如來聽受法教已,轉復教授一切眾生』亦不當於中住有所倚,言『我亦當變化作如諸佛如來世界所有』亦不當於中住有所倚也,般若波羅蜜不當於中住有所倚也,『我當教授眾生至道』亦不當於中住,『我當供養無央數阿僧祇諸佛,持諸幢幡、香華、繒蓋無央數億百千張疊』不當於中住,『我當成就無央數阿僧祇眾生,令得阿耨多羅三耶三佛』亦不當於中住,『我當具足五眼——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亦不當於中住,『我皆當起諸三昧』亦不當於中住,亦不當願言『我得是三昧時當於中遊戲』亦不當於中住,具足陀鄰尼門不當於中住,『我當具足四無礙慧、四無所畏、佛十種力、佛十八法』亦不當於中住,『我當具足四等心、大慈大悲』亦不當於中住,『我當具足三十二大士之相、八十種好』不當於中住有所倚也,住八輩事成就信要法要不當於中住,須陀洹至第七不當於中住,斯陀含一種不當於中住,道等不當於中住,命終垢盡不當於中住,須陀洹中道般泥洹不當於中住,斯陀含未斷諸苦本不當於中住,得阿那含道意不當於中住,於阿那含中中道般泥洹不當於中住,得阿羅漢證成阿羅漢從是間於無餘泥洹而般泥洹不當於中住,辟支佛不當於中住,過羅漢、辟支佛至菩薩地不當於中住,道事慧不當於中住有所倚也,以眾事成阿惟三佛不當於中住,從次諸垢消盡不當於中住,成如來等正覺無所著當轉法輪不當於中住,『我當為佛事度不可計一切眾生』不當於中住,以四神足於三昧住命恆邊沙劫不當於中住,『令我壽命無有數』不當於中住,於三十二大士之相一相成百福功德不當於中住,『使我一佛國大如十方恆邊沙佛國』不當於中住,『使我三千大千剎土盡作金剛』不當於中住,『使我佛樹中出香,一切眾生聞其香者無有三毒,不起聲聞、辟支佛意。有聞是香者,身病、意病皆悉除愈。令我佛土不聞五陰色痛想行識、六波羅蜜之聲』不當於中住,『令我佛國不聞三十七品及十八法,不聞須陀洹上至佛之聲』不當於中住。何以故?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成阿惟三佛,於諸法亦無所得。如是,拘翼,菩薩於般若波羅蜜無所倚住。」

  爾時,尊者舍利弗意念:「菩薩摩訶薩當云何住?」

  須菩提知舍利弗意所念,便問舍利弗:「於意云何?諸佛為住何所?」

  舍利弗報言:「諸佛無所住,不住意有所止,亦不於五陰住,亦不住於成就,亦不住於不成就,亦不住於有為無為,不於十八法、薩云若有所住。」

  須菩提言:「菩薩摩訶薩住般若波羅蜜中,當如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住如不住。菩薩當作是住,住無處所住。」

  於是,會中有天子作是念:「諸閱叉所語所說悉皆可知,尊者須菩提所說般若波羅蜜教了不可知。」

  須菩提知諸天子意所念,語諸天子言:「不解不知耶?」

  諸天子言:「爾,須菩提,實不解不知也。」

  須菩提語諸天子言:「我所說者,常不見一字,教亦無聽者。何以故?般若波羅蜜者,非文字,亦無聽聞。何以故?諸天子,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道亦無文字。諸天子,譬如如來化作佛化作四輩弟子,作是化已,為說諸法。於諸天子意云何?是頗有教有說,寧有受者不?」

  諸天子言:「唯,須菩提,是無所有。」

  須菩提言:「諸法譬如化,亦無說者,亦無受者,亦無知者。譬如士夫夢中見佛,佛為說法。於意云何?有說有受者不?」

  諸天子言:「無說無受。」

  須菩提言:「諸法如幻,無說無受亦無所有。譬如有二人,於彼深澗各住一面,俱發音聲讚嘆佛法及比丘僧,其聲音響寧展轉相知不?」

  諸天子言:「響無所知。」

  「譬如絕工幻師,於四衢道化作如來及四輩眾而為說法。於諸天子意云何?寧有說、有教、有受者不?」

  諸天子報言:「實無所有。」

  諸天子復念:「今須菩提敷演般若波羅蜜,其事甚深,所教轉深,所說轉妙。」

  須菩提語諸天子言:「色亦不深亦不微妙,不以五陰故微妙也。六情從內外空及有無空,乃至六波羅蜜、佛十八法皆如是。諸三昧門、陀鄰尼門至薩云若,亦不深亦不妙,不以薩云若故深妙。」

  諸天子意念:「是中所說,亦不說五陰、六情,亦不說六波羅蜜,亦不說內外空及有無空,亦不說三十七品、佛十八法,亦不說須陀洹道,亦不說阿羅漢、辟支佛道,亦不說文字,是事云何?」

  須菩提報言:「如是,如是,諸天子。諸如來道者,皆無所得,亦無所說,是故諸法亦無說者,亦無聞者,亦無受者,亦無得者。」

  須菩提言:「諸天子,欲住須陀洹道者,取須陀洹證者,若住羅漢、辟支佛上至佛欲取證者,作是住者,終不得是忍。菩薩從初發意以來,無所說,無所聞,當作是住。」

如幻品第二十九

[编辑]

  爾時,諸天子意念:「我等當云何從須菩提聽受其教?」

  尊者須菩提知諸天子意所念,語諸天子言:「今諸會者觀聽我所說,當如幻化人所聽受,亦無所受,亦無所見,亦不作證。」

  諸天子言:「云何,須菩提,眾生為如幻化耶?來會者亦如幻化耶?」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眾生如幻,來會者亦如幻,吾我亦復如幻如夢,五陰如幻如化,六情識栽如幻如化,內外空及有無空如幻如夢,三十七品、佛十八法如幻如化,須陀洹道上至於佛三耶三佛亦復如幻。」

  爾時,諸天子問須菩提:「云何乃至佛亦復如幻如夢?」

  須菩提言:「我說至佛亦復如幻。若復有法勝於泥洹者,我亦復言如幻。諸天子,夢幻化是一耳無有二。」

  是時,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訶拘絺羅、摩訶迦旃延、邠耨文陀尼子、大迦葉等與無央數菩薩,是諸大眾俱問須菩提言:「般若波羅蜜甚深!甚廣!難曉!難了!難見!難解!誰能遏截是者?」

  是時,阿難語眾弟子、諸菩薩言:「般若波羅蜜者是深妙法,甚廣!難見!難解!難了!不可思議!唯有阿惟越致菩薩摩訶薩,具足見諦阿羅漢,前世於無央數諸佛所而作功德,與善知識相隨者,善男子、善女人有大智慧,如是輩人聞深般若波羅蜜乃能信樂終不能遏絕。不以空分別五陰,不以五陰分別空;亦不以五陰分別無相無願,不以無相無願分別五陰;亦不以無所生、無所滅分別五陰,不以五陰分別無所生、無所滅;亦不以寂淨分別五陰,亦不以五陰分別寂淨;乃至六情及諸緣起亦復如是,從檀波羅蜜至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從內外空至有無空亦復如是,從三十七品至佛十八法亦復如是。諸三昧門、陀鄰尼門不以分別五陰,不以五陰分別三昧門、陀鄰尼門;從須陀洹至阿羅漢、辟支佛乃至薩云若亦不以分別空,不以空分別薩云若;亦不以無相無願分別薩云若,亦不以薩云若分別無相無願;不以具足不具足性分別空,不以空分別具足不具足性;至無相無願亦復如是,不以無所生、無所滅分別寂淨,不以寂淨分別五陰。」

  須菩提語諸天子言:「是甚深般若波羅蜜,極有智者不能遏絕。何以故?法無有憂者,亦無有戚者,若無憂無戚,眾生亦無能遏絕者。」

  舍利弗語須菩提言:「般若波羅蜜,為廣說三乘之教及菩薩總持之教,從初發意至十住道地教,至六波羅蜜、三十七品、佛十八法。菩薩摩訶薩悉總持之教,是為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化生也,不耗於神通游諸佛國,隨其所欲所作善本供養諸佛即得如願,從諸世尊所聽受法,至薩云若初不斷絕,未曾離三昧時,當為無所罣礙辯、不可斷絕辯、如所應辯、利辯、義辯、一切最辯。」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如舍利弗言,廣說三乘及菩薩乘,大乘菩薩摩訶薩所得最辯亦無所倚,亦不倚吾我,知見、壽命,五陰亦無所倚,從檀波羅蜜至般若波羅蜜亦無所倚,從內外空及有無空亦無所倚,從三十七品、佛十八法至薩云若慧亦無所倚。」

  舍利弗言:「何以故於般若波羅蜜說三乘之教而無所倚?何以故說菩薩總持?何以故得最妙之辯而無所倚?」

  須菩提言:「從內空乃至三乘,皆從般若波羅蜜教出亦無所倚;從外空至有無空,廣說三乘之教亦無所倚;從內外空所說教及菩薩,總持說一切世間最妙之辯亦無所倚;從有無空至菩薩,獲一切世間最第一之辯而無所倚也。」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