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新增東國輿地勝覽/卷02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文档未完成,一部分的原作内容还未录入。请尽量协助改善这个页面
巻二十五 新增東國輿地勝覽
卷二十六
作者:李荇 李氏朝鲜
1530年9月
巻二十七

大丘都護府[编辑]

東至慶山縣界十八里,南至淸道郡界四十七里,西至星州界五十二里,北至義興縣界四十三里。距京都六百七十里。

建置沿革[编辑]

新羅達句火縣一作達弗城景德王改今名,爲壽昌郡領縣。高麗顯宗京山府仁宗置縣令。本朝世宗朝陞爲郡。世祖始置鎭,陞爲都護府。

屬縣[编辑]

壽城縣[编辑]

在府南十二里。本喟火郡,一云上村昌郡新羅景德王壽昌郡,一作嘉昌高麗初改今名,顯宗慶州恭讓王二年置監務,兼任解顔。本朝太祖三年,革監務來屬,後還屬慶州太宗十四年復來屬。

解顔縣[编辑]

在府北十七里。本雉省火縣,一云美里景德王改今名,爲獐山郡領縣。高麗顯宗慶州置監務,以壽城監務兼之。本朝太祖三年,革監務來屬,後還屬慶州太宗十四年復來屬。

河濱縣[编辑]

在府西三十七里。本多斯只縣,一云沓只景德王改今名,爲壽昌郡領縣。高麗顯宗京山府,後來屬。別號琴湖

鎭管[编辑]

都護府一[编辑]

密陽

郡一[编辑]

淸道

縣七[编辑]

慶山河陽仁同玄風義興靈山昌寧

新增新寧

官員[编辑]

府使、敎授[编辑]

各一人。

郡名[编辑]

達句火達城

姓氏[编辑]

本府白、夏、裵、徐、李。

河濱申、李、宋。

壽城賓、羅、曺、嵇《周官六翼》:「壽城古有三城:壽大[1],一名壤城,其姓賓;句具城,其姓羅;仍助伊城,其姓曺、嵇」

柳、張、崔、申、劉、高、鄭、芮、陳、金、李竝來

解顔牟、白、河、申、丁《六翼》亦云:「省火城,牟;無價城,申;佛坐城,白、河;鳴城,丁」

諸、秦、朴竝來

資已

形勝[编辑]

地勢夷衍,疊嶂周遭。大川紆紫,四方之會[编辑]

金銚《琴鶴樓記》。

山川[编辑]

連龜山[编辑]

在府南三里。鎭山。諺傳建邑初,作石龜藏于山脊,南頭北尾以通地脈,故謂之連龜。

砧山[编辑]

在府北六里。

公山[编辑]

或稱八公山。在解顔縣北十七里。新羅時稱父嶽,擬中嶽爲中祀。環而居者,府及河陽新寧缶溪仁同八莒等邑也。

馬川山[编辑]

河濱縣南一里。一名錦城山

王山[编辑]

解顔縣

八助嶺[编辑]

壽城縣南三十四里。亦見淸道郡

笠巖[编辑]

新川中。其形如笠,故名。世傳星隕爲石。

琴湖[编辑]

在府西北十一里。其源有二:一出永川郡普賢山,一出母子山。西流入于沙門津

達川津[编辑]

河濱縣東十六里。琴湖下流。

猪灘[编辑]

解顔縣南五里。琴湖上流。

新川[编辑]

在府東四里。出八助嶺,入琴湖

聖堂池[编辑]

在府南十里。

東安津[编辑]

河濱縣西十六里。源出奉化縣太白山

新增杏灘[编辑]

河濱縣南十里。

佛上池[编辑]

在府北十里。

蓮花池[编辑]

在府西五里。

土産[编辑]

鯽魚、銀口魚、黃魚、白茯苓、柹、海松子、松蕈、竹箭王山、胡桃、笠草、地黃。

新增鯉魚、紫草、漆、石榴、牛膝、枸杞子、人參。

城郭[编辑]

達城[编辑]

在府西四里。石築。周九百四十四尺,高四尺。內有三井、二池。有軍倉。

烽燧[编辑]

馬川山烽燧[编辑]

南應星州花園縣城山,北應同州角山

法伊山烽燧[编辑]

壽城縣。南應淸道郡八助峴,北應慶山縣城山

樓亭[编辑]

琴鶴樓[编辑]

在客舘東北隅。

金銚記:古人之名物,或因其地,或因其名。若巴陵岳陽,因其地也;若醉翁,因其人也。今琴侯莅政,而邑有琴湖之名,樓繪鶴舞之狀,登玆樓也,則有一琴一鶴灑落出塵之氣象矣,有聲聞和鳴之趣、南風解慍之樂矣。其名樓以琴鶴可乎。遂命予記之。

予謂古之善治民者,尙德不尙法,由寬不由猛。若言子絃歌之治、宓子彈琴而化穎川之治,其效至於鳳凰來儀,則古人之政可知已。今侯之治達句也,信孚而人和,奸猾敬而不欺,鳏寡安而無怨,禮樂興而詞訟簡,其爲尙德而不尙法,由寬而不由猛也審矣。

姜進德詩:地大人居密,樓高眼界明。鶴能雲共去,琴與月俱淸。

日本慶陽詩:畫棟飛邊看瘦影,朱欄曲處聽遺音。淸風明月千年態,流水高山太古心。

學校[编辑]

鄕校[编辑]

在府東二里。

驛院[编辑]

凡於驛[编辑]

在府東九里。

琴川驛[编辑]

河濱縣西一里。

洛中院[编辑]

在府南三里。

大櫓院[编辑]

在府西六里。

沙阜院[编辑]

在府西十里。

觀方院[编辑]

在府西二十里。

馬川院[编辑]

河濱縣南四里。

南川院[编辑]

河濱縣西一里。

梧院[编辑]

在府南三十里。

朴實院[编辑]

在府西二十六里。

佛宇[编辑]

桐華寺[编辑]

公山。有高麗金晅所撰《僧弘眞碑銘》。

地藏寺[编辑]

壽城縣。有高麗金黃元記。

仙槎菴[编辑]

馬川山。菴傍有崔致遠洗硯池。

夫人寺、慈華寺、把溪寺、菩提寺[编辑]

俱在公山

祠廟[编辑]

社稷壇[编辑]

在府西。

文廟[编辑]

在鄕校。

城隍祠[编辑]

在府東。

厲壇[编辑]

在府北。

古跡[编辑]

公山城[编辑]

公山東。距府三十里。石築。周一千五百六十尺,高四尺。內有泉二、渠三。

美理寺[编辑]

解顔縣。或云解顔,一名美理甄萱新羅郊畿,景哀王求救於高麗猝入新羅京都戕王,立敬順王,盡取國帑珍寶、兵仗,子女、百工之巧者,自隨以歸。太祖以精騎五千,要公山美理寺前,大戰,將軍金樂申崇謙死之,諸軍敗北,太祖僅以身免。

資已所[编辑]

解顔縣北二十里。

成佛山古城[编辑]

壽城縣西十里。石築。周三千五十一尺。今廢。

名宦[编辑]

本朝琴柔、玉沽[编辑]

俱爲知郡。郡吏裵泄狡猾而機警舞文,守令多倚以爲政。晩年謂人曰:「前後守令,我皆率居。唯琴柔玉沽,侍居耳。」

新增申儼[编辑]

人物[编辑]

高麗賓于光[编辑]

壽城縣人。擢魁科,又中中朝制科第三人,官至翰林。不求利達,以山水自娛,以終其身。筆法名一世。

裵廷芝[编辑]

忠烈朝,從印侯哈丹燕岐縣,拔劍躍馬,所向披靡。流矢貫輔車,裹瘡復戰,俘馘甚衆。體貌魁梧,人皆服武略,口不言利。官至密直副使。

徐鈞衡[编辑]

官至政堂文學。

本朝徐居正[编辑]

中甲子科,又擢重試、拔英、登俊三科。參佐理功臣,官至議政府左贊成,封達城君。諡文忠。爲詩文贍敏,多所著述,主文衡凡二十六年。戶部郞中祁順嘗奉使于我,居正爲接伴酬唱,筆不停輟,順歎服。使還,稱其能,每遇我使,必問安否。有《四佳集》、《東人詩話》、《筆苑雜記》、《大平閑話》行于世。

孝子[编辑]

高麗夏光臣[编辑]

明宗時人。事母至孝,廬墓三年。泰定癸卯旌門。

曺希參[编辑]

壽城縣人。官至軍器少尹。洪武十五年,扶母避亂至京山府加里縣,江漲不得渡。賊追及之,其母曰:「吾老病,死無悔矣。汝可走馬以免。」希參曰:「母在,予何往?」遂與其母伏於田間。賊拔劍將擊其母,希參以身蔽之,爲賊所害,母得以免。

金閑[编辑]

解顔縣人。幼時其父死,常以未盡喪禮爲恨。及母死,居廬三年畢,遷葬其父,又居三年。以木刻父母形置雙墓間,織大籠置其前處其中,念父母生育顧復之恩,日夜號慟。有大虎來吼籠側,猶不動,虎尋去。

蔡順[编辑]

壽城縣人。母歿,以父在,不得守墳。及父歿,居廬,翌年移葬其母於父側,奠朝夕以終六年。

本朝朴得春[编辑]

解顔縣人。爲父母居廬六年。事聞,授中樞院錄事,旌閭。

烈女[编辑]

本朝徐氏[编辑]

郞將金乃鼎妻也。年二十四,乃鼎死,守節不二。太宗朝旌門復戶。

題詠[编辑]

鈴閣暑風淸[编辑]

琴柔詩:爲郡身疲倦,登樓眼豁明。琴湖新水滿,云云。敢望絃歌治?休誇組綬榮。三年無寸效,操筆謾含情。

十詠徐居正琴湖泛舟[编辑]

琴湖淸淺泛蘭舟,取次閑行近白鷗。盡醉月明回棹去,風流不必五湖遊。

笠巖釣魚[编辑]

煙雨空濛澤國秋,垂綸獨坐思悠悠。纖鱗餌下知多少,不釣金鼇釣不休。

龜岫春雲[编辑]

龜岑隱隱似鼇岑,雲出無心亦有心。大地生靈方有望,可能無意作甘霖?

鶴樓明月[编辑]

一年十二度圓月,待得中秋圓十分。更有長風帚雲去,一樓無地着纖氛。

南沼荷花[编辑]

出水新荷疊小錢,花開畢竟大於船。莫言才大難爲用,要遣沈㢌萬姓痊。

北壁香林[编辑]

古壁蒼杉玉槊長,長風不斷四時香。殷勤更着栽培力,留得淸芬共一鄕。

桐寺尋僧[编辑]

遠上招提石徑層,靑滕白襪又烏藤。此時有興無人識,興在靑山不在僧。

櫓院送客[编辑]

官道年年柳色靑,短亭無數接長亭。唱盡陽關各分散,沙頭只臥雙白甁。

公嶺積雪[编辑]

公山千丈倚峻層,積雪漫空沆瀣澄。知有神祠靈應在,年年三白瑞豐登。

砧山晩照[编辑]

水自西流山盡頭,砧巒蒼翠屬淸秋。晩風何處舂聲急?一任斜陽擣客愁。

密陽都護府[编辑]

東至梁山郡界四十九里,至彦陽縣界九十三里。南至金海府界四十七里。西至靈山縣界三十八里。北至淸道郡界三十一里。距京都八百十二里。

建置沿革[编辑]

新羅推火郡景德王密城郡高麗初因之,成宗密州刺史,顯宗稱知密城郡事。忠烈王元年,以郡人趙仟等殺守以應珍島叛賊,降爲歸化部曲,屬鷄林,後稱密城縣。十一年陞爲郡,未幾又降爲縣。恭讓王以曾祖妣朴氏之鄕,改今名,陞爲府。本朝太祖時,還爲密城郡,後以入朝宦者金仁甫之鄕,復陞爲府,改今名。太宗朝還爲郡,後例爲都護府。

屬縣[编辑]

守山縣[编辑]

在府南四十里。本穿山部曲高麗改今名爲縣,顯宗時來屬。一名銀山

豐角縣[编辑]

在府西北五十里。本上火村縣高麗改今名,顯宗九年來屬。一名幽山

官員[编辑]

府使、敎授[编辑]

各一人。

新增今上十三年,府人有殺其父者,降爲縣,割府地分屬淸道慶山靈山玄風等邑。十七年復舊。

郡名[编辑]

推火密城密州歸化凝川密山

姓氏[编辑]

本府孫、朴、卞、金、趙、邊、楊。

浙江明州

○詳人物下。

李、崔、尹、曺竝來

豐角魯、田、劉、斧、苔。

淸道

守山徐。

金州

來進卞、朴。

豆也保白、魯。

今音勿諸。

伊冬音諸。

漆原

風俗[编辑]

尙華侈[编辑]

觀風案。

農勤于壟[编辑]

金湊《嶺南樓記》。

形勝[编辑]

俯控長川,平呑曠野[编辑]

金湊記。

大江橫流,列岫重圍[编辑]

成元度《嶺南樓詩序》。

遠岫浮空,長江如練[编辑]

權擥《德民樓記》。

茂林脩竹,連峯疊嶂[编辑]

權技《召樓記》。

山川[编辑]

華嶽山[编辑]

或云屯德。在府北十九里。鎭山。

推火山[编辑]

在府東五里。

琵瑟山[编辑]

豐角縣西北三十里。

牛齡山[编辑]

在府西十里。

載嶽山[编辑]

在府東四十一里。

萬魚山[编辑]

在府東二十里。

慈氏山[编辑]

在府東十五里。

龜齡山[编辑]

守山縣北十五里。高麗仁宗胎安于此。

實惠山[编辑]

在府東三十一里。

穿火嶺[编辑]

在府東九十三里。

胡法峴[编辑]

在府西北三十七里。

鈴峴[编辑]

在府西十五里。

羅峴[编辑]

在府西十五里。或稱阿峴

高巖山[编辑]

在府西九里。其南有日峴

龍頭山[编辑]

在府東四里。

栗林[编辑]

凝川南岸。

運禮藪[编辑]

在府南六里。

馬巖[编辑]

在府西六里。有巖斗入凝川,形如飮馬,故名。其下有深淵。

海陽江[编辑]

在府南三十四里。一名磊津金海之境。

凝川[编辑]

在府南城底。其源有二:一出淸道郡雲門山,一出豐角縣琵瑟山。至淸道郡楡川驛傍合流,過府城南門入于海陽江

月盈淵[编辑]

在府東七里。載嶽之水至推火山東入凝川處。

守山津[编辑]

守山縣西百步。

臼淵[编辑]

穿火嶺下。周百餘尺。瀑布落石凹爲淵,形如碓臼,故名。世傳有龍,深不可測,天旱沈虎頭,水噴涌卽雨。

鈒浦[编辑]

在府東五十一里。

牛島[编辑]

凝川中。

來進川[编辑]

來進鄕。源出華嶽山,入守山津

龍津[编辑]

在府南三十六里。守山津下流。

鄭以吾詩:八月龍津江水平,渚晴沙白眼還明。溯流直上潮頭遠,兩岸靑山送客行。

陽良池[编辑]

陽良部曲

土産[编辑]

紙、茶、笛竹靈井寺、竹箭龍頭山、銀口魚、黃魚、鯽魚、松蕈、石蕈、石榴、栗前郊有栗林彌滿數里,歲收甚夥,其品亦佳,世稱、漆、蜂蜜、地黃、茯苓、斑石北亭里

新增麻、葦魚、天門冬、鱸魚、楮。

烽燧[编辑]

南山烽燧[编辑]

在府南十五里。南應金海府子巖山,北應推火山

推火山烽燧[编辑]

南應南山,北應盆項

盆項烽燧[编辑]

在府北二十里。南應推火山,北應淸道郡南山

城郭[编辑]

邑城[编辑]

石築。周四千六百七十尺,高九尺。內有四井、一池。成化十五年築。

樓亭[编辑]

嶺南樓[编辑]

在客舘東。卽古嶺南寺之小樓,寺廢。至元乙巳,金湊爲知郡,因舊改創,因以寺名名之,後府使安質重修。天順庚辰,府使姜叔卿又重修,恢拓舊規,壯麗無比。

高麗金湊記:密城慶尙爲名區,而其廨宇東有樓曰嶺南,俯控長川,平呑曠野,尤爲一郡之勝。乙巳之春,予出爲宰,視事之暇,乃觀斯樓,制度隘陋,屋小簷短,風斜雨入,日側陽來,雖樂登臨,難袪燥濕。思欲革舊,悉皆撤去,難其工匠,咨於郡人,僉曰:「有郡奴素稱良匠,旣老且病,難以執役,猶可臥而指授。」余乃使吏致之,語以其故,令遣晉陽,使圖矗石之制,及其旣還,病始小愈。又率徒役入山取材,則日以差强,能起而步,量其尺度,視其繩墨,至畢其功,而遂以永瘳。斯豈非天幸歟?方屋以廣,重簷以邃,軒楹宏敞,風雨攸除,乃施丹雘,匪侈匪陋,然後風雨不患其逼,畏景不患其爍。賓主同歡,獻酬交作,周旋動靜,猶有餘地,登臨嘯詠,胸次恢廓,蓋有以增勝景之高致也。

見代還朝越八年壬子,濫承按部之選,又十有八年己巳,亦忝觀察之命,來登是樓,已至于再。顧瞻如舊,感嘆彌新。山遙野闊,水遠天長,風雲變態,春夏異觀者,固造化之無窮。而農勤于壟,牧放于原,漁者于水,樵者于山,傴僂往來,前後絡繹,人事之代謝于其間者,亦與之無窮矣。

昔予之爲宰也,年少氣銳,及其出按,已非其舊,況至今日又益衰矣。俯仰二紀之餘,顔之渥者變而蒼,髮之靑者化而斑,樓中之寓目皆舊觀,而寓目於樓中者已非舊態,安得不臨風而三嘆也?雖然,此特所感之小者耳。若夫爲宰之日,位卑力小,爲按部也,位旣崇而力旣博,似可以有爲於時矣。及至於今,位旣益崇而力亦益博,尤可以有爲於世矣。操縱一道之權,經歷一紀之久,未能有一事裨於國而裕於民,表表在耳目,明明刊金石,可與斯樓之景同垂於無窮者,益可嘆矣。故誌于壁以瀉余志。

申叔舟記:密陽姜君叔卿旣新嶺南樓,遺書僕曰:「樓爲邑勝觀,而窄陋傾側,不稱於名。今爲新之,凡三楹,周以補棟,施以丹雘,不侈不陋。吾兄嘗許爲記而未遂,知吾兄莫子若也。請爲我記。」噫!記可遙而爲之哉?

姜君晉山文景公之母弟。上之任公爲相也,憫公母之在晉州,老不可致,則以,出君爲守,以奉養之,又許公歲一歸覲。庚辰之歲,公覲還,語僕曰:「吾弟爲吏,不惠而愛,不苛而畏,事修廢擧。乃新其舊樓,宏敞開廣,無與爲比。爲大功役,不煩而集,其爲吏實吾所不可及也。吾喜其能,許爲記,已草矣。」將爲[2]示之,公尋病不起。問公之子允範草,則曰:「不知。」嗚呼惜哉!今承君書,非徒遙之爲難,尙忍爲之乎哉?然亦不得忍不爲之記以卒公志。

僕從公數十年,未嘗見輕爲毁譽於人,況親弟乎?君之能亦可信矣。夫不惠而愛,有仁恩也;不苛而畏,有威重也;事修廢擧,治之敏也。仁威竝著,而敏以行之,其所及豈止一樓而已哉?一邑而已哉?是固不可不記。況乎嶺之南前古爲新羅之地,爲邑者大小六十餘官,莫不有樓榭臺觀之所,而率以所見取義名之。獨玆樓得嶺南爲名,則其江山勝景之美甲嶺南也,不待登覽,可遙辨矣。特以其江山形勝,而今之宏敞開廣者,又足使江山不獨專其美矣。玆亦可記也已。

成元度詩序:吾遊於四方,觀覽樓觀之勝者多矣。不離跬步,登臨眺遠,豁然無極者,莫斯樓之若也。南方之美者有映湖大和燕子矗石涵碧焉,皆不能竝肩於斯樓,若與驪江淸心平海望槎丹陽鳳韶言之,則可謂甲乙於其間。

斯樓處郡之路傍,北倚松岡,西臨官道。大江橫流於其間,列岫重圍於三面,廣野微茫平如棋局,大林薈蔚於其中,陰晴朝暮四時之景無窮焉。詩不能盡記,畫不能盡摸,疑其南方山水之靈聚密陽,而扶擁於斯樓也歟。予於至正甲申春,承察訪之命出巡此道,道過是郡,郡之倅兪公屬予寓目,因作長句四韻書于板上。後來君子毋以拙惡爲誚。

詩曰:朱欄突元襯雲天,列岫連峯湊眼前。下有長江流不盡,南臨大野闊無邊。村橋柳暗千林雨,官路花明十里煙。不欲登臨賞風景,恐人因此設歡筵。

林椿詩:曾聞圓嶠臨蒼濤,樓閣玲瓏架巨鼇。鼇傾海動群仙駭,茫茫失去一峯高。飛來怳惚移於斯,磅礴千古當古壕。突起連空如疊玉,百丈淸潭橫鴨綠。水泛桃花出洞中,居人宛是餘俗。靑山影裏兩三家,垂柳陰中千萬屋。日莫郊原牛馬歸,春深洲渚鳧鷖浴。漁舟之子棹如飛,溪岸不知盤幾曲。洛城遷客來何時?樓上欲窮千里目。山邪雲邪遠一色,雁點長空行斷續。天涯晩色正蒼然,其柰思家心更速?不用重來登此樓,煙波好處使人愁。

李崇仁詩:高樓登眺若登天,景物紛然忽後[3]前。風月雙淸是今古,江山十里自中邊。秋深官路映紅樹,日暮漁村生白煙。客子長吟詩未就,使君樽俎秩初筵。

高麗李仁復詩:觸熱登臨秋滿天,眼中壯觀覺無前。山從西折橫雲表,水自東流繞岸邊。急管繁絃閑日月,長林豐草好風煙。留連光景何妨事?爛醉終須踏錦筵。

權近詩:高樓百尺控長天,風景森羅几案前。川近水聲流檻外,雲開山翠滴簷邊。千畦壟畝禾經雨,十里閭閻樹帶煙。匹馬南遷過勝地,可堪登眺忝賓筵?

河崙詩:誰構岑樓上接天?壁間題詠盡盧前。流年衮衮臨川裏,往事悠悠倚柱邊。十里桑麻深雨露,一區山水老雲煙。晩來已見斜陽好,月滿長江更肆筵。

柳觀詩:登臨正是九秋天,無限峯巒擁後前。孤鶩齊飛落霞外,斷鴻驚起夕陽邊。朱欄碧瓦淡斜月,大野平林橫翠煙。倚柱吟詩成一睡,夢中時復侍經筵。

李原詩:危樓高架嶺南天,十里奇觀一望前。晝靜灘聲[4]枕上,日斜松影落庭邊。田夫春務村村雨,野店晨炊處處煙。憶得先君曾過此[5],還慙小子復張筵。

都元興詩:金碧樓明壓水天,昔年誰構此峯前?一竿漁父雨聲外,十里行人山影邊。入檻雲生巫峽曉,逐波花出武陵煙。沙鷗但聽陽關曲,那識愁心送別筵?

金季昌詩:眼豁東南萬里天,一區形勝屬尊前。詩成片雨無心處,興遂長江不盡邊。鷗蹴驚波晴涌雪,牛眠芳草綠生煙。主人慣識遊人意,笑領春風入醉筵。

新增金季昌詩:樓臺影倒水中天,萬縷垂楊拂岸前。江受晩潮歸海口,雲拖凍雨過溪邊。舟堤遠近迷靑雀,麥壟高低張翠煙。好待月明兼吏散,洞簫聲裏臥瓊筵。

申溥詩:客久南州歲暮天,幾宵歸夢華山前?霜飛水國靑鳧外,木落江城白雁邊。兩岸蘆花孤艇雨,隔林籬落數家煙。倦遊不盡登臨興,倚遍欄干月上筵。

金宗直詩:登臨正値浴沂天,灑面風生倚柱前。南國山川輸海上,八窓絃管鬧雲邊。野牛浮鼻橫官渡,巢鷺將雛割暝煙。方信吾行不牢落,每因省母忝賓筵。

日本龍章詩:登臨絲管怳鈞天,衮衮談鋒舞袖前。晴靄遠收山郭外,暝禽低下水村邊。蒹葭剩占三更月,桑柘平分萬戶煙。滿酌叵羅君勿讓,明朝海上憶離筵。

李胤詩:獨憑危檻望遙天,一點螺岑雁陣前。賢達古今陳迹裏,江山圖畫此樓邊。層林木葉明秋雨,遠巷人家裊夕煙。爛醉高歌仍大噱,白頭遮莫赴芳筵。

柳順汀詩:徙倚湖山萬里天,依然身世廿年前。數村水竹牛鳴外,一簇雲嵐鳥去邊。夢斷落花江舘雨,詩成斜日柳橋煙。白頭詞客偏懷舊,奈此尊傾月滿筵?

召樓[编辑]

嶺南樓西。

權技記:樓閣之誇雄於嶺南者非一,有若矗石燕子大和與夫吾鄕[6]映湖是已。獨於之樓,號爲嶺南,豈其俯視諸州而擅名勝於一方耶?予聞形勝,未得寓目者久矣。

歲辛酉冬,醴泉權相國孟孫京畿觀察使,移節是道,技叨幕下,明年壬戌春行至密山。從公于樓,簿書之餘,縱目以視,奇觀勝賞果愜素聞,非惟甲於南方,直與滕王之閣岳陽之樓相爲頡頑,而抑有勝焉者。

樓之西又有一樓,益近水焉,訊之邑人曰「府使安公質就舊址而營之,邑人稱小樓而未有名焉。」予曰:「凡稱小者,對大而言,蓋緣有嶺南舊樓而云爾。然而結構之制,雖未及舊樓,軒楹開豁,徙倚便穩,設使軒蓋竝臻,各有登臨宴息之所,則斯樓之作,誠不可小之也。而況登斯以望,茂林脩竹,連峯疊嶂,長煙一空,皓月千里,與嶺南而同一觀也。至若近而爽籟侵軒,淸湍激岸;遠而牧者于馬巖,耕者于牛島,直望于林表,則又有加於舊樓者,奚可以小而稱也?是宜扁以美額,因其音而改其字曰召樓。以召易小,爾惡知之?營是樓者,勞於撫字,明於聽斷,州人比之召父;登是樓者,率皆宣化南方,遵召伯之舊政者。則目之以召,其亦庶幾乎?」

新增府使李忠傑因舊增制,改名臨鏡堂

德民亭[编辑]

守山縣

權擥記:正統十三年戊辰冬,陽城李侯廣州牧,移節是府,政通人和,廢袪利興。有屬縣曰守山,在府之南三十里許,由府而之南抵西之要衝也;縣南有大江,自達于海,實漕運之所由也。凡使命之經過是縣,府實迎候。縣無公廨,且吏與臧獲之隷者皆入役于府,故糗餌床帳凡百所需,䭾載擔負,傴僂絡繹,往復無歇,乃慨念。

越三年庚午秋,卜縣西岡中,豎三楹爲廳事,左右各附三楹爲燠室,炎涼異所。丹雘旣畢,凡縣之役于府者皆屬之,墾水田數頃,以時勸課,歲得租數百斛。廚廩旣設,什器亦儲,膳夫園丁奔走服役,莫不備具。自是,凡有送迎,侯以單騎來,米取廩酒酌槽,克辦供頓,府絶輦輸之勞,縣無入役之苦,彼此共逸,人咸樂之。予適客遊,府人兩生諗予曰:「府伯構玆亭革民弊,德雖在民,永世不諼,然不可無記。將子無辭。」

予觀夫一府形勝盡屬斯亭。其南則遠岫浮空,黛色橫天,遠淡近濃,共揖于亭。長江如練,平沙鋪雪,煙沈極浦,月滿長洲,商帆飽風,漁舟擧網。其東則廣野砥平,極目無垠,農歌于疇,牧笛于堤,孤村老樹,薄暮煙橫。其北則有池百頃,菡萏離披,亭亭翠蓋,濯濯紅衣,風斜雨浥,汀蘭岸芷,帶露含煙,鷗鷺翔集,魚鼈浮泳。池心有島,綠竹猗猗,迎風而戛玉,帶月而篩金,此又斯亭之最勝也。

嗚呼!侯構亭之意,豈在於斯乎?自有此江此山以來,曾歲月之幾何,榛莽荒蕪作閑丘壟?乃至今日,斯亭倏成,宿弊頓革,抑天慳鬼秘,以待我侯,而斯民之福,實自今始矣。豈特爲遊觀勝地而已哉?我侯之德,府得息肩,縣亦安眠,侯之德于民,民之感于德,非特此也。沿江之邊有覓禮甘勿池等里,無慮數百戶每當霖潦,恒憂墊溺,民皆安土,莫宜遷居。侯相其山原,悉令移築依山之址,泉甘土沃,耕鑿含哺,永建乃業,其德于民亦大矣。特揭「德民」二字以名亭云。

侯名伯常,嘗莅數郡皆有惠政。人也,名克昌,府人也,名學問

徐居正詠四時詩:野闊天低掌樣平,春江一面鴨頭明。煙[7]錦繡花千樹,雨洗琅玕竹幾莖?玄鳥慣迎飛絮落,白鷗閑送去舟橫。古今芳草晴川恨,不必黃樓獨擅名。

○層巓勢壓大堤平,簾捲靑山活畫明。菡萏風微擎舊蓋,菰蒲水足長新莖。洲環列樹兼天去,峽束澄江剗地橫。樽酒未窮登覽興,不知身外更何名?

○蕭瑟川原草樹平,樓臺紅碧間分明。雨聲先傍三湘葉,秋色長留九畹莖。水減南灘魚欲下,雲深北嶺雁初橫。從來宋玉悲搖落,宦興羈愁未易名。

○長空淰淰凍雲平,十里江皐霽雪明。人世亦能迷玉界,神仙不必要金莖。松風萬壑寒聲壯,梅月千林瘦影橫。如此江山可歸去,靑衫烏帽愧功名。

學校[编辑]

鄕校[编辑]

在府北六里。有鄭守弘重新記。

驛院[编辑]

龍駕驛[编辑]

在府北六里。

無訖驛[编辑]

在府東三十里。

水安驛[编辑]

在府西三十里。

金洞驛[编辑]

在府南二十三里。古稱伊冬音驛

良洞驛[编辑]

守山縣。距府四十一里。

幽山驛[编辑]

豐角縣。距府六十里。

金谷院[编辑]

在府北三十里。

北亭院[编辑]

在府北六里。

南亭院[编辑]

在府西二里。

助火院[编辑]

在府南十三里。

馬山院[编辑]

在府南二十八里。

無量院[编辑]

在府南三十里。

成德院[编辑]

在府西三十四里。

耳倉院[编辑]

在府東十里。

鵲院[编辑]

在府東四十一里。自院南行五六里,沿崖棧道甚危險,其一曲鑿石開路。俯視千丈之淵,水色深碧,人皆兢魂,疊足而過。昔有一守令墜而溺,故至今號員墜巖。其西岸乃金海府都要渚也。

入良赤院[编辑]

在府南三十二里。

新增臨江院[编辑]

守山縣。前有津渡。

海陽院[编辑]

在府南四十里。

橋梁[编辑]

茵橋[编辑]

在府西四十五里。來進川下流。

李詹詩:行旅知多少?閑人似我稀。愛山隨處駐,得句獨吟歸。僧院秋方至,官塗露未晞。會當容此膝,江上有魚磯。

四浦橋[编辑]

鵲院前。

佛宇[编辑]

靈井寺[编辑]

載嶽山

萬魚寺[编辑]

萬魚山

安水寺[编辑]

終南山

鳳泉寺[编辑]

華嶽山

涌泉寺[编辑]

琵瑟山

靈隱寺[编辑]

南山

祠廟[编辑]

社稷壇[编辑]

在府西。

文廟[编辑]

在鄕校。

城隍祠[编辑]

推火山。世傳府吏燕會孫兢訓高麗太祖有功,追贈三重大匡、司徒,封廣理君,卽祠神也。

厲壇[编辑]

在府北。

新增塚墓[编辑]

金宗直墓[编辑]

池洞

古跡[编辑]

歸化部曲[编辑]

高麗元宗十二年,郡人方甫桂年朴慶純朴平慶祺等將應珍島三別抄,殺副使李頤,遂稱攻國兵馬使,移牒郡縣,遣其黨殺淸道監務林宗淸道人詐降,飮以酒,醉而殲之。又召郡人一善縣令趙仟同叛,仟從之。及金州防禦使金晅慶州判官嚴守安等來討,乃與孫逸謀方甫等降,賊遂平。臺諫屢請降邑號,用事者受邑人賂,每沮之。至忠烈王二年,臺諫復極論,始降爲歸化部曲,屬鷄林,置蘇復別監以莅之。

豆也保部曲[编辑]

一名道連。在豐角縣

伊冬音部曲[编辑]

一名金山。在府南二十里。

今音勿部曲[编辑]

在府東南十五里。

來進鄕[编辑]

一名通駕。在府西二十里。

雲幕鄕[编辑]

俗號白足。在府南二十五里。

薪浦鄕[编辑]

鈒浦。薪、鈒方言相類。

楮代部曲[编辑]

在府北七里。

烏丁部曲[编辑]

在府西六里。

平陵部曲[编辑]

在府東北十五里。

陰谷所[编辑]

在府西二十五里。

古買部曲[编辑]

越入淸道郡東村慶州西村。距府九十五里。

谷良村部曲[编辑]

在府西二十里。

破西防部曲[编辑]

在府南三十里。

近皆部曲[编辑]

在府西二十五里。

陽良部曲[编辑]

在府北十里。

密津縣[编辑]

一名竹山金富軾云:「景德王改名,爲密陽郡領縣。今未詳。」

○今按權近《史略ㆍ新羅》地理,推火注云密陽尙藥注云靈山推浦注云密津。以此觀之,靈山南三十里有蔑浦,推與蔑、密方音同,疑此其地。況高麗靈山桂城皆爲密陽領縣,則此地亦屬密陽明矣。然無所考。

守山堤[编辑]

守山縣。周二十里。世傳高麗金方慶築此堤灌田,以備征日本軍儲。池中有竹島,芰荷蔆芡彌望。我世祖朝,決水置閘,以爲國屯田,後賜奉先寺成宗朝還屬國屯田。

兵區[编辑]

在府南五里。俗傳金晅趙仟時屯營之地。

瑩原寺[编辑]

慈氏山。有高麗李齊賢所撰《僧寶鑑碑銘》。

○寺有先照樓李文和詩:先照樓中僧坐禪,冋然心迹兩相便。何年渡海一蘆上?今日飜經雙樹前。

嚴光寺[编辑]

實惠山

萬魚山磬石[编辑]

山中有一洞,洞中巖石大小皆有鍾磬之聲,世傳東海魚龍化爲石。我世宗朝,採之作磬,不中律,遂廢。

將軍井[编辑]

在客舘東北。泌沸淸洌,冬溫夏冷。其深可十餘尺,雖大旱不渴。諺云金碩將軍井也。

三郞樓[编辑]

在府南三十餘里。凝川入江處。

高麗圓鑑詩:湖上靑山山[8]樓,美名長與水同流。傍洲沙店排蝸殼,逐浪風船舞鷁頭。桑柘煙深千里暮,芰荷花老一江秋。落霞孤鶩猶陳語,故作新詩記勝遊。

推火山古城[编辑]

山頂有石城。周二千三百六十尺。內有二泉、一池。

名宦[编辑]

高麗鄭云敬[编辑]

忠惠時,人有貸宰相趙永暉布者,永暉託御香使安祐移牒徵之。云敬曰:「人貸布者,自徵之,非公所宜問。」怒,令左右辱之。云敬正色曰:「今已郊迎天子之命,將何以罪我?公不布德音惠遠民,敢爲是耶?」屈而止。

[9][编辑]

毅宗時應御試中狀元。嘗作詩曰:「狀元及第尋常有,天子門生有幾人?」後出爲州倅。

尹松筠[编辑]

爲倅。以淸苦嚴毅聞。

本朝柳斗明、李皎然、成順祖[编辑]

俱爲府使。

林壽昌、許誡[编辑]

竝莅政淸簡。

新增李世銓[编辑]

李世應[编辑]

莅政嚴明,人不敢欺。

人物[编辑]

高麗朴義臣[编辑]

以本府吏,力學登第,累官至工部尙書。

朴永寅[编辑]

義臣五代孫。登第,官至文林郞、監察御史。

朴宜中[编辑]

詳見全羅道金堤寓居下。

朴仁幹[编辑]

登第。從太尉瀋王吐蕃,及東還,爲翊贊功臣、僉議評理[10]

本朝朴葳[编辑]

初補于達赤,累遷至知門下府事,封忠義君。四爲守令,三鎭南服,寇戢民安,蔚有聲績。

唐誠[编辑]

浙江明州人,末避兵東來。自本朝初,專掌事大吏文。官至恭安府尹。命以本府爲其籍貫。

朴敦之[编辑]

登第,官至秘書監。

朴彦忠[编辑]

高麗末,從王福命兵,復東萊城。入本朝,歷戶曹參議,出爲慶尙左道都節制使。年九十七而卒。

朴弘信[编辑]

彦忠之弟。倜儻有武幹。官至司宰監正。世宗己亥,以左軍兵馬使從征對馬島,先登力戰而死。

卞季良[编辑]

巨卿。年十七登第,官至判右軍都摠制府事、世子貳師。典文衡二十餘年,事大交隣辭命皆出其手。諡文肅。有《春亭集》。

朴仲孫[编辑]

登第,歷揚華要。以靖難功臣封密山君,官至左參贊。諡恭孝。子,登第,官至禮曹參議。

孫比長[编辑]

再登第,有文名。官至左副承旨。

新增朴楗[编辑]

仲孫之子。登第,官至贊成。諡恭簡

朴說[编辑]

登第,官至贊成。諡夷靖

寓居[编辑]

玄碩圭[编辑]

登第,官至議政府右參贊。

孝子[编辑]

本朝李申[编辑]

累官至司憲持平。居父喪,夜不解帶,哀毁骨立。凡喪具,不與諸兄弟共辦,親自負[11]營墳,廬墓三年。事聞旌閭。

金不受[编辑]

爲父母廬墓六年。旌門。

朴尋[编辑]

仕爲南海縣令。居喪廬墓三年,一不來家。事聞旌閭。

今之[编辑]

年十二,從母往鋤山田,會日暮,母爲虎所攫。今之一手執母,一手執鋤,撲虎呼之。里人共救,至百步許,執母愈堅,虎乃委去。收屍置其家,徹夜抱屍而哭,賣衣買棺而葬。事聞旌閭。

新增全佛山[编辑]

性至孝。父歿,盧墓,夜有風雨,則必號哭墳前以待朝。服闋,又居三年,一不到家。今上十三年旌閭。

烈女[编辑]

本朝孫氏[编辑]

胤河之女。年十六嫁草溪安近,纔數日而死,泣涕三年,親奠以禮。迨服闋,祖父及母憐其年少,欲奪其志,孫氏以死固拒。祖父威怒偪之,孫氏潛到園內竹林自縊,其兄適見而解之。孫氏卽歸舅姑家居焉,朝夕必先祭夫,然後乃食。年三十二而終。

新增卵非[编辑]

正兵金順江妻。後見棄,其父母欲改嫁,卵非號哭曰:「一身二夫,雖死不敢。」乃自經死。今上十八年旌閭。

淸道郡[编辑]

附录[编辑]

  1. 此处应为「城」。
  2. 《東文選ㆍ嶺南樓記》「將爲」原作「相與」。
  3. 《陶隱集ㆍ題嶺南樓》「忽後」原作「後忽」。
  4. 《容軒集ㆍ次嶺南樓詩》「連」原作「⿰兀宣」。
  5. 《容軒集ㆍ次嶺南樓詩》「過此」原作「燕會」。
  6. 指安东。
  7. 《四佳集ㆍ密陽德民亭次權吉昌詩韻》「籠」原作「濃」。
  8. 《東文選ㆍ次朴按廉題密城三郞樓詩韻》「下」原作「上」。
  9. 《高麗史ㆍ毅宗世家》、本书《忠州牧》「曦」原作「羲」。
  10. 据《高麗史ㆍ忠肅王世家》,「僉議評理」应为「知密直司事」。
  11. 《東國新續三綱行實圖ㆍ李申負土》「擔」原作「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