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新增東國輿地勝覽/卷02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巻二十六 新增東國輿地勝覽
卷二十七
作者:李荇 李氏朝鲜
1530年9月
巻二十八

慶山縣[编辑]

東至慶州府界九里,南至淸道郡界二十九里,西至大丘府界二十一里,北至河陽縣界二十一里。距京都七百十里。

建置沿革[编辑]

押梁小國一云押督新羅祗味王取之,置郡。景德王改稱獐山高麗初改章山顯宗慶州明宗置監務。忠宣王初,避王嫌名,改今名。忠肅王以國師一然之鄕,陞爲縣令。恭讓王以王妣盧氏之鄕,陞爲郡。本朝太祖時,復降爲縣令。

官員[编辑]

縣令、訓導[编辑]

各一人。

郡名[编辑]

押梁押督獐山章山玉山

姓氏[编辑]

本縣全、金、白。

徐、劉投化

綠、珠日本投化

朴、鄭、魯竝來

風俗[编辑]

俗尙儉率[编辑]

觀風案。

山川[编辑]

馬巖山[编辑]

在縣南二十一里。鎭山。

動鶴山[编辑]

在縣西八里。

長皷山[编辑]

在縣東四里。

黃栗川[编辑]

在縣北九里。源出永川郡普賢山,入星州茂溪津

南川[编辑]

在縣南一里。源出馬巖山,入黃栗川

甲池[编辑]

在縣東十一里。

土産[编辑]

銀口魚、笠草、鯽魚、棗、梅實、白茯苓、蜂蜜。

烽燧[编辑]

城山烽燧[编辑]

在縣北八里。北應河陽縣匙山,西應大丘府壽城縣法伊山

樓亭[编辑]

望北樓[编辑]

在客舘東。

此君軒[编辑]

蔡申保記:乙酉孟夏,赴任居公衙,未閱月,有喪明之厄。窓櫳庭除,日者進退之狀、吾伊之聲,常在耳目,安能鬱鬱久居於此?東有茂林、脩竹,破屋隱映,乃古衙也。遂往觀焉,塵侵古壁。苔封殘瓦。毁垣、遺礎莽蒼盈眸,唯廳事與西軒巋然獨存。決意修葺,命吏輪番以役柱之。傾者平之,瓦之破者改之,又因舊材作內外廊廡。自孟秋始役,至季秋功訖,携一家處焉。

見一瓦刻字,有延祐七年造者,其時監造官、匠人姓名,題誌甚詳。計大元延祐,今二百餘年而重修,非我也,數也。此地,在延祐以前,上至開闢;今日以後,下至渾沌,爲江河,爲桑田,爲官廨,不知其幾多翻覆也。因此推之,則小而一身榮瘁,大而國家盛衰,陰陽消長之理,皆有定數,不可轉移而妄動者,乃欲輒施人爲智術於其間,徒自取困耳。

軒前有萬竿如束,遇風月之夕,對雨雪之朝,塵世貪染之心,渙然氷釋。每與嘉賓、勝友大嚼於綠葉寒聲之下,眞所謂楊州之鶴也。取王子猷「不可一日無此君」之意,扁其額曰「此君軒」云。

學校[编辑]

鄕校[编辑]

在縣西三里。

驛院[编辑]

押梁驛[编辑]

在縣東十二里。諺傳押督國古基。

乾興院[编辑]

在縣北十八里。

新院[编辑]

在縣南二十里。

月淵院[编辑]

在縣北八里。

時知院[编辑]

在縣西十一里。

廣理院[编辑]

在縣南一里。

佛宇[编辑]

深泉寺、望月寺、密巖寺、鳩住寺[编辑]

俱在動鶴山

祠廟[编辑]

社稷壇[编辑]

在縣西。

文廟[编辑]

在鄕校。

城隍祠[编辑]

城山

厲壇[编辑]

在縣北。

古跡[编辑]

古浦城[编辑]

在縣西九里。石築。周三千一百七十尺。今廢。

金城[编辑]

在縣南七里。石築。周二千一百五十五尺。今廢。

于谷城[编辑]

在縣西六里。

《周官六翼》:「新羅時,合三城爲押梁郡。統合後,改爲三城。」

名宦[编辑]

新羅金庾信[编辑]

眞德王時爲押梁州軍主。若無意於軍事,飮酒作樂,州人以爲庸將,恨不一戰。庾信知其可用,於是伐百濟,大敗之,獲其將八人。

金仁問[编辑]

武烈王時爲押督州摠管。築獐山城以設險,錄其功,授食邑三百戶。

本朝孫旭[编辑]

勤謹奉法。

新增安萬哲[编辑]

人物[编辑]

高麗金廷美[编辑]

忠宣王有功。官至政丞。

本朝全伯英[编辑]

官至知議政府事。諡文平

孝子[编辑]

本朝孫日宣[编辑]

丁父母憂,皆廬墓三年。世宗朝,事聞旌閭,授西窯直。

題詠[编辑]

山色濃低檻[编辑]

徐居正詩:古縣大於斗,使君才似江。賢名曾第一,治化定無雙。云云,秋聲細入窓。斯文佳會盛,題詠筆如杠。

河陽縣[编辑]

東至永川郡界六里,南至慶山縣界十八里,西至同縣界三十里,北至永川郡界十二里。距京都六百四十二里。

建置沿革[编辑]

高麗河州成宗十四年置刺史。顯宗改今名爲縣,屬慶州府,置監務。本朝例改縣監。

官員[编辑]

縣監、訓導[编辑]

各一人。

郡名[编辑]

河州花城

姓氏[编辑]

本縣許、玄、諸、兪。

安心全、朴、李、崔、申、金、許、魯、荊。

梨旨李、尹、安。

山川[编辑]

無落山[编辑]

在縣西十二里。鎭山。

醮禮山[编辑]

在縣西二十里。高麗太祖甄萱桐藪,登此山祭天,故仍名焉。

公山[编辑]

在縣西二十里。

屛風巖[编辑]

在縣西十四里。

南川[编辑]

在縣南五里。永川郡東京渡下流。

大池[编辑]

在縣東。

童子池[编辑]

在縣南。

土産[编辑]

棗、笠草、鯽魚、銀口魚。

烽燧[编辑]

匙山烽燧[编辑]

在縣南七里。東應永川郡城隍堂,南應慶山縣城山

樓亭[编辑]

聳碧樓[编辑]

在東軒東。永樂丙申,縣監宋乙開建。

徐居正詩:望中飛鳥入雲遙,樓在虛無揷半霄。壯節脩篁千玉槊,纖腰弱柳萬金條。晴川句好今安在?孤鶩才高不用驕。俯仰登臨多少思,半山飛雨又崇朝。

觀逝亭[编辑]

在縣南四里。前帶大川,平呑曠野。永樂甲辰,縣監蔡倫建。

學校[编辑]

鄕校[编辑]

在縣西三里。

驛院[编辑]

華陽驛[编辑]

在縣西七里。

幅掛院[编辑]

在縣西南十八里。

匙川院[编辑]

在縣東五里。

佛宇[编辑]

新林寺[编辑]

無落山

金克己詩:葦灰吹徂暑,金伏火氣驕。朱氛亘六合,赫赫開新窯。豈唯焫草木?沙石皆煎焦。我非飮露子,安可逃煩歊?況被窮餓火,心頭鎭來燒。鬱蒸何時畢?愁坐不自聊。靜思滌暑處,歸路寧辭遙?跨驢向異縣,川陸何迢迢!攢江映白練,疊巘森靑瑤。西南一線徑,屈折橫山腰。躡苔訪古寺,嘉境遺塵囂。煙霞滿洞壑,檜柏干雲霄。階前水激激,檻外風蕭蕭。草庵一老褐,方丈依岧嶢。雪猨讓冷格,霜鷺輸淸標。蕙煙細苒苒,花雨輕飄飄。禪心已遺物,未忍忘舊要。從容對榻坐,笑語臨淸飆。氷簟起驚浪,旋敎炎景消。葛巾頭慵整,葵扇手懶搖。幽閑已愜性,未肯迴征鑣。亂蟬紅日夕,殘磬白雲朝。朝吟動竟晝,夕醉恒通宵。全勝蘇學士,霅水對參寥。

南泰寺[编辑]

匙山

金克己詩:馬首溪山歷百重,黃昏始到王宮。半天怒浪千峯雪,平地驚雷萬竅風。愁坐敗蒲身起,粟快燒枯枿脚彎。弓煩公喚酒同傾,倒凍臉還成爛熳紅。

祠廟[编辑]

社稷壇[编辑]

在縣西。

文廟[编辑]

在鄕校。

城隍祠[编辑]

在縣西三里。

厲壇[编辑]

在縣北。

古跡[编辑]

陽良村部曲[编辑]

在縣西十二里。

貍只部曲[编辑]

在縣西八里。

安心所[编辑]

一名明山。在公山下。

陽良院[编辑]

在古陽良部曲。今廢。

梨旨廢縣[编辑]

新寧縣西二十里。本永州梨旨銀所高麗末陞爲縣,仍屬永州。本朝太祖時來屬。

崔瀣碑:至元後元年,上護軍安子由等朝京師回,以天后命復駙馬先王,若曰:「永州梨旨銀所,古爲縣,中以邑子違國命,廢而藉民,稅白金,稱銀所者久。今其土人那壽也先不花幼宦禁中,積給使勞。以其功,陞鄕貫,復爲縣。」於是王敎有司行之如中旨。明年,那壽奉使東歸,爲鄕里榮,以故處庳狹,相地徙居州之西,距故所若干步。置縣司、長吏咸若初。又五年,也先不花函香繼至,謂本縣興復遷徙顚末不可無述,謁嗣王,俾書之碑。予不得以老辭,則爲之銘,有以警夫觀者焉。

那壽官奉議大夫、甄用太監,也先不花官中議大夫、中瑞司丞,姓皆李氏。本國又封那壽[1]信安君也先不花永利君,以逮三代,俱得追封。其以子貴,當更受天朝封贈,此在所略。

銘曰:若國先君,誕奠東表。隨厥山川,相勢大小。立縣置州,明訓以曉。曰毋減增,命或自剿。維縣梨旨,隸之州。傳昔邑子,有不自修。擧縣顚覆,帶累承羞。廢爲銀戶,世載悠悠。不有挺然,昭雪者孰?狐正首丘,斯義允篤。后命旣優,國恩孔縟。噫嘻我知!理固盈縮。一夫不慧,受屈幾人?久而能復,賴此二君。惟人善否,惟革惟因。善觀變者,視此刻文。

名宦[编辑]

本朝蔡倫[编辑]

人物[编辑]

本朝許周[编辑]

官至判漢城府尹。

許稠[编辑]

之弟。登第,所歷有聲績,官至議政府左議政。法令畫一。諡文敬。世稱賢相,黃喜爲首。配享世宗廟庭。

許倜[编辑]

之弟。官至中樞院副使。

許誠[编辑]

之子。官至吏曹判書。諡恭簡

許誡[编辑]

之子。登第,官至慶州府尹。

孝子[编辑]

本朝尹仁厚[编辑]

年九歲遭父喪,廬於墓側。太宗朝,事聞旌閭。

許仲堅[编辑]

縣吏也。爲父廬墓。事聞旌閭。

新增申休[编辑]

父得疾,嘗糞以驗生死,小便不通,吮之卽愈。及歿,哀毁盡禮。事聞旌閭。

仁同縣[编辑]

東至星州界四十三里,南至同州界五十七里,西至開寧縣界三十三里,北至善山府界十五里。距京都五百七十七里。

建置沿革[编辑]

新羅斯同火縣景德王改今名。顯宗京山府恭讓王置監務。本朝例改縣監。

屬縣[编辑]

若木縣[编辑]

在縣南三十里。本新羅大木縣,一云七村,又名昆山景德王改稱谿子,爲星山郡領縣。高麗改今名,仍屬京山府,後來屬。在漆津西二十七里。

新增成俔詩:古縣依林麓,人家夾岸分。亭枏敷翠影,隴麥靄黃雲。院靜多啼鳥,樓高對夕曛。飣盤新蟹鱉,始識近江濆。

官員[编辑]

縣監、訓導[编辑]

各一人。

郡名[编辑]

斯同火壽同玉山

姓氏[编辑]

本縣張、兪、劉、沈、高。

若木李、柳、韓。

山川[编辑]

流嶽山[编辑]

在縣東十里。鎭山。

玉山[编辑]

在縣東五十步。

金烏山[编辑]

若木縣北十里。釋家謂之南嵩山,以對海州北嵩山。有石城。詳善山府

天生城山[编辑]

在縣東八里。四面石壁削立,爲城如天作,故名。中有四池。

朴執山[编辑]

在縣南三十五里。

漆津[编辑]

在縣西十里。卽善山府寶泉灘下流。至星州所耶江

新增北川[编辑]

在縣北十里。源出流嶽山

土産[编辑]

銀口魚、胡桃、柹、地黃、蜂蜜、鯽魚。

烽燧[编辑]

件岱山烽燧[编辑]

在縣西三里。南應朴執山,北 應善山府石峴

朴執山烽燧[编辑]

南應星州角山,北應件岱山

新增宮室[编辑]

望湖軒[编辑]

在客舘西。

姜渾記:郡邑舘舍之飾,非以興土木之役,誇巨麗之觀而已。所以尊王人、嚴等級,成一邑之規模,其所繫,豈不重也?而守宰之苟簡者,視廨宇之傾隘而曰「是非吾事,當俟後之人」,是豈得歟?是故守宰之於修舘舍也,不得已而不爲者與可已而不已者,其失同。

渾去年蒙恩,仗節嶺南。其年夏,巡至仁同縣,其宰曰琴侯致湛,行迓禮,旣舘我東軒古屋,隘陋四塞,鬱鬱不堪居。見西軒,方營構,未訖功。余因訪其設施,知邑宰之爲是擧,蓋出於不得已也,又喜其勤於奉公家之事,而敏以將之也。

其年秋,再巡而至,則舘於所謂新西軒者。軒有溫房,北有樓三間,下鑿方池,引流以入,淙淙然而鳴也,環池植以花木,繚以垣墻。軒之南構七間,爲都事宴寢之所,戶牖玲瓏,丹雘鮮明。憑欄而眺,其西則長江浩淼,平蕪沙渚,莽蒼而縈紆者,曰漆津;蒼顔崒嵂,朝雲暮靄,晨夕變態,不可窮狀者,曰金烏山,卽忠臣吉再之舊隱也。簿領之餘,吏散庭空,岸巾舒嘯,挹西山之爽氣,想前修之逸軌,怡然而自適也。厥後追思陳迹,未嘗不往來于懷。

今年夏,謁告南歸,琴侯訪余驛亭而言曰:「有營作,必有記。況邑之新軒,是疇昔皇華之所歷者乎?願賜一言,爲下邑榮觀。」余辭不獲,因書所見以歸之。若夫琴侯操刀之神,割鷄之能,役用游手之徒,財藉法訟之餘,不煩而事集,不勞而工訖,實前日之所睹聞也。雖然,小縣也,烏足以是盡侯之能耶?必試之於大者,可以盡其能也。

樓亭[编辑]

仁風樓[编辑]

在東軒東。永樂丁酉,縣監康生敏建。

慶風樓[编辑]

若木縣正統戊辰,縣監辛遇慶建。

學校[编辑]

鄕校[编辑]

在縣北二里。有朴瑞生記。

尹祥詩:數仞墻頭百尺樓,光風霽月幾春秋?玉山自此多才子,太守佳名水共流。

驛院[编辑]

楊原驛[编辑]

在縣南一里。

東安驛[编辑]

若木縣東。距縣三十里。

種子院[编辑]

在縣西二里。

所也院[编辑]

在縣東四十一里。

草院[编辑]

在縣北三里。

光惠院[编辑]

若木縣南十二里。

石積院[编辑]

在縣東二十四里。

新增橋梁[编辑]

石橋[编辑]

在縣西二里。

佛宇[编辑]

仙鳳寺[编辑]

金烏山東。有高麗左諫議大夫林存所撰《僧義天碑》。

祠廟[编辑]

社稷壇[编辑]

在縣西。

文廟[编辑]

在鄕校。

城隍祠[编辑]

在縣北三里。

厲壇[编辑]

在縣北。

塚墓[编辑]

吉再墓[编辑]

在縣西十四里吳泰山

古跡[编辑]

小木郡[编辑]

高麗太祖十年,甄萱遣將侵碧珍芟大小木二郡禾稼。今未詳所在。

猪項部曲[编辑]

若木縣北八里。

名宦[编辑]

本朝金鑌[编辑]

後改銚。

人物[编辑]

高麗兪元淳[编辑]

爲人沈訥謙遜,博文强記,尤工於古文,世稱元文。高宗在幼沖亦受學,及卽位,恩眷甚厚,遂爲師傅。歷參知政事。諡文安

元淳名犯我太祖御諱,以[2]代。

本朝張末孫[编辑]

登第。參敵愾功臣,封福君

題詠[编辑]

公舘壽同餘[编辑]

張脩詩:天城赫居後,云云。

花覆半城陰[编辑]

金銚詩:風驅一溪雨,云云。

捲簾竹色凝蒼玉[编辑]

徐居正詩:云云,欹枕松聲響翠濤。

玄風縣[编辑]

東至密陽府豐角縣界三十三里,南至昌寧縣界十六里,西至高靈縣界十六里,北至星州加利縣界二十三里。距京都七百四里。

建置沿革[编辑]

新羅推良火縣推,一作「三」景德王玄驍,爲火王郡領縣。高麗改今名,顯宗密城郡恭讓王置監務,割密城仇知山部曲屬之。本朝例改縣監。

官員[编辑]

縣監、訓導[编辑]

各一人。

郡名[编辑]

推良火玄驍苞山玄豐

姓氏[编辑]

本縣文、林、郭、尹。

密陽

昌寧

安定

仇知山卞。

山川[编辑]

琵瑟山[编辑]

一名苞山。在縣東十五里。亦見星州密陽昌寧

李崇仁《題僧舍》詩:俗客驅長道,高僧臥小亭。雲從朝暮白,山自古今靑。往事追松子,羈遊愧地靈。殷勤汲澗水,一掬煮蔘苓。

金寺山[编辑]

在縣西九里。

廣灘[编辑]

在縣西五里。洛東江下流。

沓谷津[编辑]

在縣西南二十里。廣灘下流。

馬丁津[编辑]

在縣南二十七里。沓谷津下流。

長澤[编辑]

在縣西九里。周四里。澤邊有金溪墩。

新增臺巖[编辑]

在縣西二十五里。

大枝澤[编辑]

在縣西十五里。

寡乙浦[编辑]

在縣西十里。

土産[编辑]

紫草、鯽魚、鯉魚、蜂蜜、烏梅、竹、茯苓、白花蛇、石榴。

城郭[编辑]

西山城[编辑]

在縣西四里。石築。周一千八百二十三尺,高六尺。有軍倉。

烽燧[编辑]

所山烽燧[编辑]

在縣北六里。南應昌寧縣合山,北應星州加利縣末應德山

樓亭[编辑]

仰風樓[编辑]

在客舘南。

李詹記:大塊之噫氣皷萬物者曰風。敎化流行而民從之如風被物而物爲之動,故上之所敎亦謂之風。其得謂之風者,以其化之所及靡然也。故爲天子,則風天下;爲諸侯,則風一國;爲守令於郡縣,則風于境內也。玄風之爲監務尙矣。中隷于密城,吏承約束,詣縣理者,必凌土官而罔百姓,侮慢之,侵漁之。且因徵發往還百里,人民罷,田野荒,僅不失縣名耳。

歲庚午,觀察金公例疏弊同玄風者,縣十餘以聞于朝,乃差新定監務,革弊行政。要在得人,甄拔極精,而田侯平遠實在是選。其年夏六月,田侯始至,克自敬勤,圖所以爲理。聚生徒,申孝悌,習揖遜,以敦風化;尊高年,謹喪祭,恤孤寡,以正風俗。其初,民或不信,及至創客舍于邑理,作二亭于農郊,以爲送迎賓客之所。田侯進民於前,諭之曰:「凡官品、名器,各有攸當。縣嘗隷密,亭舘可廢也,今縣陞爲郡,參常爲吏官,舍當新。不者,豈敢得已不已,徒費汝力爲哉?」加以慰撫,民忘其勞,樂於趨事,亭舘告成。於是使所止,美哉輪奐,郊勞禮送,亦各得所。

田侯升降拜伏,儀度可觀,然後民咸樂之,乃知田侯之言果不誣也。況講學所以明人倫,恤民所以行王道,人固有秉彝之天,孰得而背馳哉?化行三年,百廢俱興,乃起樓于客舍之南,門于其下,以通往來,以快登覽。使之風于斯樓者,可以忘原隰之勞,足以慰懷歸之念矣。其經營速於向之舘亭者,民慕義故易使耳。風以名郡,田侯有君子之風,樓之成適在斯民仰風之日,故名之曰「仰風」。聞夷、惠之風,頑廉而懶立,薄敦而鄙寬。凡登斯樓者,不知風之所自乎?

今玆赴京,道過於田侯置酒東軒,旣飮之,請記於予。予曰:「尹吉甫爲申伯,述肆好之詩;爲仲山甫,作穆如之頌。余於田侯,同年友也,其誦田侯之風,無辱焉。」

新增樓亭[编辑]

思謙樓[编辑]

在客舘東。

學校[编辑]

鄕校[编辑]

在縣北一里。

驛院[编辑]

雙山驛[编辑]

在縣北五里。

豐濟院[编辑]

在縣西一里。

所道村院[编辑]

在縣北十二里。

長破高院[编辑]

在縣北十九里。

新院[编辑]

在縣北十七里。

佛宇[编辑]

大見寺[编辑]

琵瑟山南角。新羅憲德王所創。

消災寺、道成寺、速成寺、庭柏寺[编辑]

俱在琵瑟山

祠廟[编辑]

社稷壇[编辑]

在縣西。

文廟[编辑]

在鄕校。

城隍祠[编辑]

琵瑟山。俗傳靜聖大王之神,凡水旱、疾疫,祈禱輒應,故祭之者輻輳。其紙布輸于活人署

厲壇[编辑]

在縣北。

古跡[编辑]

苞山[编辑]

新羅時,有觀機道成二僧同隱苞山,相距十餘里,每相過從。欲致,則山中樹木皆南俯;欲致,樹木皆北偃。後人讚曰:「相過踏月弄雲泉,二老風流幾百年?滿壑煙霞餘古木,低昂寒影尙如迎。」

瑜伽寺[编辑]

琵瑟山下。

金之岱詩:寺在煙霞無事中,亂山滴翠秋光濃。雲間絶磴六七里,天末遙岑千萬重。茶罷松簷掛微月,講闌風榻搖殘鍾。溪流應笑玉腰客,欲洗未洗紅塵蹤。

仇知山部曲[编辑]

在縣西南。

名宦[编辑]

本朝田平遠[编辑]

高麗末爲監務。詳《仰風樓記》。

人物[编辑]

高麗郭元振[编辑]

登第,歷官至成均祭酒、通憲大夫、進賢舘提學。

郭忠貫[编辑]

元振之子。登第,歷官至大中大夫、尙書左丞。

郭郛[编辑]

忠貫之子。推忠翊戴功臣。官至三重大匡,封苞山君

郭居仁[编辑]

之子。與弟游義,俱官至典工判書。季弟游禮,官至工曹典書。

本朝[编辑]

居仁之子。高麗李貞幹榜登第,累官至通政大夫、知祥原郡事。

孝子[编辑]

高麗郭儀[编辑]

仕至判典客署。有孝行,旌閭。

本朝蔡宏[编辑]

仕爲監務。丁父憂,不飮酒,居廬三年,其家絶不來往。事聞旌閭。

義興縣[编辑]

東至永川新寧縣界四十五里。南至星州界四十八里,至大丘府界五十一里。西至軍威孝靈縣界二十六里。北至義城縣界十八里。距京都六百二十六里。

建置沿革[编辑]

高麗義興郡顯宗九年屬安東府恭讓王二年置監務。本朝太宗十三年,例改縣監。

屬縣[编辑]

缶溪縣[编辑]

在縣南三十一里。本三國時缶林縣高麗初改今名。顯宗九年屬尙州,後移屬善州恭讓王時來屬。

官員[编辑]

縣監、訓導[编辑]

各一人。

郡名[编辑]

龜山龜城

姓氏[编辑]

本縣全、朴、金、李、白。

缶溪芮、洪、兪、金、錢。

李、尹、安梨旨

風俗[编辑]

俗尙淳朴[编辑]

觀風案。

山川[编辑]

龍頭山[编辑]

在縣東一里。鎭山。

船巖山[编辑]

在縣東十七里。

國通山[编辑]

在縣西十七里。

華山[编辑]

在縣東三十里。

公山[编辑]

缶溪縣南四十二里。

風穴[编辑]

華山麓。廣三尺二寸,長二尺八寸。風自穴出,甚寒,夏初必氷。

城山[编辑]

在縣東二里。

南川[编辑]

在縣南一里。源出靑松府普賢山,至縣西十五里,與缶溪縣南川合流,爲軍威縣幷川

缶溪南川[编辑]

在縣南百步。源出公山

土産[编辑]

蜂蜜、松蕈、人參、紫草、石蕈、磁器、白花蛇、漆、笠草、地黃。

烽燧[编辑]

繩木山烽燧[编辑]

在縣西十里。北應義城縣盈尼山,南應吐峴

吐峴烽燧[编辑]

在縣南三十一里。東應餘叱洞山,北應繩木山軍威縣朴達山

餘叱洞山烽燧[编辑]

在縣南四十二里。東應永川郡城山,西應吐峴

樓亭[编辑]

南樓[编辑]

在客舘東。

學校[编辑]

鄕校[编辑]

在縣東一里。

驛院[编辑]

牛谷驛[编辑]

在縣南十里。

南院[编辑]

在縣南二里。

義樓院[编辑]

在縣南十三里。

李趙院[编辑]

在縣西十五里。

薪院[编辑]

缶溪縣北五里。

錢拘伊院[编辑]

缶溪縣東十五里。

凡朴院[编辑]

缶溪縣東十八里。

甲院[编辑]

在縣南三十里。

新院[编辑]

在縣南四十四里。

陽也院[编辑]

在縣南四十里。

佛宇[编辑]

麟角寺[编辑]

華山洞口。有石壁矗立。俗傳昔麒麟掛角于壁,因爲名。有閔漬所撰《僧普覺碑銘》。

新增兪好仁詩:老宿曾棲處,煙霞鎖石房。溪山眞面目,花柳自風光。物外塵埃淨,閑中日月長。安排半窓夢,欲覺曉鍾忙。

水泰寺[编辑]

船巖山

新興寺[编辑]

到鳳山

成佛寺[编辑]

國通山

祠廟[编辑]

社稷壇[编辑]

在縣西。

文廟[编辑]

在鄕校。

城隍祠[编辑]

在縣東五里。

厲壇[编辑]

在縣北。

古跡[编辑]

皮吐部曲[编辑]

在縣南十一里。

古老谷部曲[编辑]

在縣東二十里。

尼火村[编辑]

在縣西十里。

城山城[编辑]

土築。周一千一百十尺。今廢。內有二渠。

公山城[编辑]

石築。周三千七十五尺,高十尺。今半頹落。內有二井、三渠。

新增名宦[编辑]

本朝金秀文[编辑]

人物[编辑]

本朝芮承錫[编辑]

缶溪縣人。登第,官至同知中樞府事。以吏幹稱於世。

新增洪貴達[编辑]

登第,官至參贊。諡文匡。文章雅健,久典文柄。號涵虛亭

洪彦忠[编辑]

貴達之子。登第。有詩名,早歿。燕山甲子被謫,自分必死,作挽曰:「大明天下,日先照國。男子姓洪,名。半生迂拙,文字之攻。在世三十有二歲而終。命何云短?意何其長?卜于古縣,茂林之鄕。靑山在上,灣碕在下。千秋萬歲,誰過斯野?指點徘徊,其必有悵然者矣。」

新增孝女[编辑]

本朝有今[编辑]

祖得惡疾,斷指和藥以進,病愈。今上二十年旌閭。

題詠[编辑]

偶成圖畫沿溪寺[编辑]

李奎報詩:勝景無窮餉客多,味如啖蔗漸生嘉。云云,別占風流映柳家。浪急遊魚衝落石,巖空幽鳥戲挼花。箇中聞有三山在,誰謂路阻遐?

林亭眺望淸[编辑]

洪汝方詩:山郡經過少,云云。更無塵事擾,仍有野情生。

軒高山影近[编辑]

權軫詩:夏日登臨好,官閑院宇淸。云云,簷晩涼生。茅屋少人語,樹林多鳥聲。自慙霜鬢客,役役爲虛名。

新增新寧縣[编辑]

東至永川郡界十里,南至同郡界五里,西至義興縣界十一里,北至同縣界十七里。距京都五百二里。

建置沿革[编辑]

新羅史丁火縣景德王改今名,爲臨皐郡領縣。高麗顯宗慶州府恭讓王置監務。本朝例改縣監,移治所于長壽驛燕山三年[3],縣吏苦縣監嚴暴,空邑而逃,革屬傍邑。九年復舊。

官員[编辑]

縣監、訓導[编辑]

各一人。

郡名[编辑]

史丁火花山

姓氏[编辑]

本縣李、朴、丁、史。

梨旨李、尹、安。

山川[编辑]

花山[编辑]

在縣北三里。鎭山。

公山[编辑]

在縣西十五里。

○正德庚辰,奉安王世子胎。

普賢山[编辑]

一云母子山。在縣北三十里。靑松府界。

西川[编辑]

在縣西一里。源出公山,合流永川郡北里

玆乙阿川[编辑]

在古新寧縣。卽永川郡北川上流。

餘叱洞嶺[编辑]

在縣西十里。

甲峴[编辑]

在縣西十五里。

土産[编辑]

蜂蜜、人參、漆、笠草、地黃、麥門冬。

烽燧[编辑]

餘叱洞山烽燧[编辑]

在縣西十里。東應永川郡城山,北應缶溪縣吐峴

宮室[编辑]

客舘[编辑]

徐居正詩:繞砌灣環小小溪,萬竿靑翠竹枝低。一軒情思淸於水,種種幽禽自在啼。

學校[编辑]

鄕校[编辑]

在縣北一里。

驛院[编辑]

長壽驛[编辑]

在縣西五里。察訪。本道屬驛十四:淸通阿火毛良沙里押梁牛谷富平淸景仇於華陽義谷仁庇境驛朝驛

○察訪一人。

鄭夢周詩:白雲在靑山,遊子去鄕國。歲暮雪霜寒,胡爲遠行役?驛亭中夜起,鷄鳴聲喔喔。明日赴前程,悠然懷抱惡。故人日已遠,回首淚盈掬。

新院[编辑]

在縣西七里。

陽也院[编辑]

在縣東十七里。

甲峴院[编辑]

在縣西十五里。

佛宇[编辑]

富貴寺[编辑]

公山

祠廟[编辑]

社稷壇[编辑]

在縣西。

文廟[编辑]

在鄕校。

城隍祠[编辑]

在縣西十里。

厲壇[编辑]

在縣北。

古跡[编辑]

黽白縣[编辑]

新羅次縣景德王改今名,後合屬於縣。

梨旨廢縣[编辑]

在縣西二十里。本永州梨旨銀所高麗末陞爲縣,仍屬永州。本朝太祖時來屬。

崔瀣碑:至元後元年,上護軍安子由等朝京師回,以天后命復駙馬先,若曰:「永州梨旨銀所,古爲縣,中以邑子違國命,廢而藉民,稅白金,稱銀所者久。今其土人那壽也先不花幼宦禁中,積給使勞。以其功,陞鄕貫,復爲縣。」於是王敎有司行之如中旨。明年,那壽奉使東歸,爲鄕里榮,以故處庳狹,相地徙居州之西,距故所若干步。置縣司、長吏咸若初。又五年,也先不花函香繼至,謂本縣興復遷徙顚末不可無述,謁嗣王,俾書之碑。予不得以老辭,則爲之銘,有以警夫觀者焉。

那壽官奉議大夫、甄用太監,也先不花官中議大夫、中瑞司丞,姓皆李氏。本國又封那壽[4]信安君也先不花永利君,以逮三代,俱得追封。其以子貴,當更受天朝封贈,此在所略。

銘曰:若國先君,誕奠東表。隨厥山川,相勢大小。立縣置州,明訓以曉。曰毋減增,命或自剿。維縣梨旨,隸之州。傳昔邑子,有不自修。擧縣顚覆,帶累承羞。廢爲銀戶,世載悠悠。不有挺然,昭雪者孰?狐正首丘,斯義允篤。后命旣優,國恩孔縟。噫嘻我知!理固盈縮。一夫不慧,受屈幾人?久而能復,賴此二君。惟人善否,惟革惟因。善觀變者,視此刻文。

古新寧[编辑]

在今治東二十五里。

新村部曲[编辑]

普賢山南。

題詠[编辑]

閭閻稀少不宜郡[编辑]

柳方善詩:云云,樹木鬱蒼還似村。

溪到樓前却不流[编辑]

洪汝方詩:云云,盤旋停澈爲誰留?渠心自是盈科進,似笑名途汲汲愁。

溪涵月色淨塵心[编辑]

尹子濙詩:薄莫寒蟬咽遠林,坐來風致足開襟。周原敢續皇華什?單父猶誇宓賤琴。竹引秋聲淸客夢,云云。鄕關到處饒佳趣,笑殺莊生起越吟。

靈山縣[编辑]

東至密陽府界四十里,南至漆原縣界二十三里,西至昌寧縣界十五里,北至密陽府界十一里。距京都七百七十八里。

建置沿革[编辑]

新羅西火縣景德王尙藥,爲密城郡領縣。高麗改今名仍屬,元宗置監務。本朝例改縣監。

官員[编辑]

縣監、訓導[编辑]

各一人。

郡名[编辑]

西火尙藥鷲山鷲城

姓氏[编辑]

本縣辛、文、全一作「金」、曺、蔡。

桂城徐、陳、石、田、申。

風俗[编辑]

民物朱陳[编辑]

高麗辛裔詩:靈鷲山高絶點塵,一區民物卽朱陳。

種桑栽竹[编辑]

南在詩。

十室絃誦[编辑]

李之剛詩:不圖十室聞絃誦,須信朝家正右文。

形勝[编辑]

鷲嶺鎭村[编辑]

李伯瞻詩:鷲嶺峨峨鎭四村,英才武略幾家門?

山川[编辑]

靈鷲山[编辑]

在縣東北七里。鎭山。西域僧指空到此云:「山與天竺靈鷲同其形。」故名。

太子山[编辑]

在縣北一里。

○有新羅太子墓,因以爲名。

道草山[编辑]

在縣西二十二里。

件峴[编辑]

在縣東二十二里。

尼勿峴[编辑]

在縣東十二里。

石泉山[编辑]

在縣南十五里。

屛風巖[编辑]

在縣南一里。

穿淵[编辑]

在縣東二里。俗傳沈碓杵,則由地下達于法師池。今變爲川。

岐音江[编辑]

在縣西二十八里。昌寧縣甘勿倉津下流,與宜寧縣鼎巖津合處。古稱伽倻津

買浦津[编辑]

在縣南二十三里。一名蔑浦,卽漆原縣于叱浦下流。

同步浦[编辑]

在縣西二十里。

溫泉[编辑]

在縣東南十七里。今廢。

桂城川[编辑]

桂城縣。出昌寧縣火王山,南流入買浦

法師池[编辑]

在縣南十八里。天旱沈虎頭,卽雨。

長者澤[编辑]

在縣西十里。

鵲澤[编辑]

在縣西十一里。

土産[编辑]

竹、竹箭屛風巖、鯽魚、鯉魚、茯苓、梅實、蜂蜜、柹、石榴。

新增甘草有田

烽燧[编辑]

餘通山烽燧[编辑]

桂城縣。距縣西十四里。南應烽山,北應昌寧縣合山

烽山烽燧[编辑]

在縣西五里。南應漆原縣安谷山,北應餘通山

新增亭榭[编辑]

雙樹亭[编辑]

在客舘南。

洪義達《回文》詩:淸陰綠樹擁西東,面面圍山千疊重。晴日晩霞殘繞[5],暮天春雨細隨風。靑連白色梅交竹,翠接紅光花對松。鶯是歌兒燕是舞,勝景絶奇雄。

學校[编辑]

鄕校[编辑]

在縣北一里。

驛院[编辑]

一門驛[编辑]

在縣西五里。

溫井驛[编辑]

在縣東二十里。

普濟院[编辑]

在縣南一里。

要光院[编辑]

買浦東岸。

汲救院[编辑]

桂城縣

佛宇[编辑]

寶林寺[编辑]

靈鷲山。寺有般若樓高麗金倫合浦萬戶時,爲西域僧指空建此樓,三日而畢。登之,說《般若經》,因名焉。

竹林寺、高峯寺、西林寺、寂照寺、法華寺[编辑]

俱在靈鷲山。絶壁上僅通石徑,人攀緣而上下。

一味寺[编辑]

火王山

石泉寺[编辑]

石泉山

祠廟[编辑]

社稷壇[编辑]

在縣西。

文廟[编辑]

在鄕校。

城隍祠[编辑]

靈鷲山

厲壇[编辑]

在縣北。

岐音江龍壇[编辑]

祀典稱伽倻津溟所,春秋本邑致祭。

古跡[编辑]

桂城廢縣[编辑]

在縣北十五里。高麗顯宗時屬密城郡,恭愍王時來屬,恭讓王還屬密城。本朝太祖三年復來屬。

馬川部曲[编辑]

在縣東南三十里。

王岐音部曲[编辑]

在桂城縣西十里。

吉谷部曲[编辑]

今稱箕谷。在縣東南二十里。

李詹《箕谷谿堂記》:鷲城之東有谷,呀然三面高,其南稍下,類箕之狀,故名之曰箕谷。吾東方本箕子所封之域,且之分野也。谷之爲箕,始雖狀類而名,考其名之之義,不爲無據矣。夫箕,所以簸揚[6]之具,故有內君子、外小人之義,泰卦之象也。賢者然後可得居是谷,不肖者蓋難以容其身矣。

君子人李府監於玆老焉。歲戊戌,作堂於居第東,鑿池觀魚,引溪養鴨。樹竹千梃,以代笙篁;植松百本,以勵節操。此皆谿堂之所玩,君子之所樂也。及其登丘以望,則鷲峯却立者,非箕之踵歟?洛水前橫者,非之舌歟?其他殘山、斷港之類外杵、糠星者,亦多矣。天有箕星,地有箕谷,光嶽之氣,相感毓德,以遺其溪堂主人乎!不然,焉得致李府監之壽且康,其嗣之碩且蕃哉?

余往省焉,公待之溪堂之[7],飮之酒,而請記其堂曰:「吾堂成,及今十有五年矣。文墨之士,子來爲始,其爲我記之。」余旣峻辭以辭,後數日,又以書來,其勉之之意益篤。玆不獲辭焉。

烏加伊鄕[编辑]

買浦東。去縣二十里。

退谷所[编辑]

在縣東十里。

水多伊所[编辑]

在縣東三十里。

人物[编辑]

高麗辛蕆[编辑]

登第,官至判密直事。文成公安裕之門人。裕之從祀文廟也,有駁議者,蕆時爲摠郞,力請之。

辛裔[编辑]

早登科第。入元朝,中制科,爲南臺御史。仕高麗,位至政堂文學。

本朝辛克禮[编辑]

太宗朝佐命、定社功臣,封鷲山君

辛有定[编辑]

以將才顯。官至平安道都安撫使。諡武節

辛引孫[编辑]

有定之子。登第,官至刑曹判書。諡恭肅

辛碩祖[编辑]

引孫之子。擢高第,以文藝顯,官至開城留守。諡文僖

新增辛鑄[编辑]

登武科,官至參判。

寓居[编辑]

本朝李詹[编辑]

宅在縣西馬古里。手種雙梅于堂際,自號其齋,其梅至今猶存。

孝子[编辑]

本朝朴延守[编辑]

延守年十四歲,永樂甲辰,隨其父歸山谷,伐木爲田,其父爲虎所攬。延守以左手執父足,右手揮鎌劫虎,追曳數百步許,得父屍而還。景泰乙亥,旌表門閭。

安堵[编辑]

官至右獻納。遭母喪,獨守廬側,泣血三年。永樂乙酉旌閭。

朴椅[编辑]

母得惡疾,椅割股肉,和羹以進,疾遂痊。成宗朝,事聞旌閭。

烈女[编辑]

高麗辛氏[编辑]

郞將辛斯蕆女也。洪武壬戌六月,賊五十餘騎寇靈山斯蕆挈家避亂,欲濟蔑浦,賊追之甚急。斯蕆一家已在船矣,二子推挽之,會夏潦方盛,水駃纜絶,船忽著岸。賊追及,射斯蕆殪之,執欲與俱去。不肯,賊露刃[8]之,大罵曰:「賊奴!汝殺則殺。汝旣殺我父,不共戴天之讎也。寧死不汝從!」遂扼賊吭,蹴而倒之,賊怒害之,年二十矣。體覆使具[9]牒史官,且聞于朝,立石紀事,旌閭。

辛氏[编辑]

郞將金遇賢妻也。洪武己未,賊突至,遇賢以起軍將,亡命不出。監軍問諸辛氏,答云:「若褒賞之事,則當告夫所在。今欲加罪而問之,豈忍實告,使良人就死地乎?」痛加杖訊,終不言,遂死。永樂乙未旌閭。

題詠[编辑]

泉甘木老好山村[编辑]

李原詩:云云,白日官閑半掩門。時致豐平曾偃武,農家子弟亦能文。

竹籬茅屋掩荊門[编辑]

崔宗理詩:山擁溪回作一村,云云。

路轉溪回似鹿門[编辑]

崔脩詩:春雲爲雨過前村,云云。他日鷲峯當卜築,何人擬作《北山文》?

昌寧縣[编辑]

東至密陽府界二十七里,南至靈山縣界十里,西至草溪郡界四十一里,北至玄風縣界二十九里。距京都七百五十四里。

建置沿革[编辑]

新羅比自火郡一云比斯伐眞興王十六年置下州,二十一年罷。景德王火王郡高麗太祖改今名,顯宗密城郡明宗置監務。本朝例改縣監。

官員[编辑]

縣監、訓導[编辑]

各一人。

郡名[编辑]

比自火比斯伐火王下州昌山昌城夏城夏山

姓氏[编辑]

本縣張、成、鄭、曺、韓、表、河。

一作「卞」、崔竝來

山川[编辑]

火王山[编辑]

在縣東四里。鎭山。

文房山[编辑]

在縣西北三十里。

孝子菴山[编辑]

在縣南二十五里。

合山[编辑]

在縣北二十里。

琵瑟山[编辑]

在縣北三十里。

楡南山[编辑]

在縣北十里。

馬峴[编辑]

在縣北三十里。

甘勿倉津[编辑]

在縣西四十一里。洛東江下流。又見草溪郡

勿瑟川[编辑]

在縣西十五里。有二源:一出火王山,一出楡南山。合流入梨旨浦

南川[编辑]

在縣南二里。源出火王山,入于靈山縣買浦津

梨旨浦[编辑]

在縣西二十五里。源出楡南山,入買浦津

樓仇澤[编辑]

在縣西二十五里。

盤介澤[编辑]

在縣南三十里。

新增龍壯澤[编辑]

在縣西北二十里。周迴五里。

土産[编辑]

竹箭出火王山、鯽魚、石榴、五味子、白茯苓、白花蛇、蜂蜜。

新增甘草有田

烽燧[编辑]

合山烽燧[编辑]

南應靈山縣餘通山,北應玄風縣所山

樓亭[编辑]

不日樓[编辑]

在客舘西。

李之剛詩:樓上風微日正長,薔薇花謝樹陰涼。怪來爽氣淸人骨,新竹千竿已過墻。

澄源堂[编辑]

在客舘東。

新增秋月軒[编辑]

卽客舘西軒。縣監朴漢柱構。軒北鑿池種蓮,累石爲島。

安琛詩:月到中秋色政涵,小池荷淨水如藍。搖波散作東坡百,對影眞成李白三。吹面好風來細細,濕衣涼露落毿毿。一軒淸致詩難狀,題罷茫然意自慙。

洗心亭[编辑]

在公衙。

學校[编辑]

鄕校[编辑]

在縣北一里。

驛院[编辑]

內野驛[编辑]

在縣北七里。

西院[编辑]

在縣西三里。

茶見院[编辑]

在縣北二十九里。

赤峴院[编辑]

在縣北二十五里。

京山院[编辑]

在縣北九里。

仇谷院[编辑]

在縣西二十五里。

甘勿倉院[编辑]

在甘勿倉津東岸。

防文院[编辑]

在縣南十一里。

佛宇[编辑]

觀龍寺、紫蓮寺、勝地寺[编辑]

俱在火王山

蓮花寺[编辑]

琵瑟山

祠廟[编辑]

社稷壇[编辑]

在縣西。

文廟[编辑]

在鄕校。

城隍祠[编辑]

在縣東一里。

厲壇[编辑]

在縣北。

古跡[编辑]

城山鄕[编辑]

在縣北二十三里。

火王山古城[编辑]

石築。周五千九百八十三尺。今廢。中有泉九、池三。

薪文部曲[编辑]

在縣南二十里。

玉泉寺[编辑]

火王山南。高麗辛旽母,乃此寺婢也。誅,寺廢。後改創,未旣,以之故,復有論列者,撤去。

名宦[编辑]

本朝琴柔[编辑]

新增朴漢柱[编辑]

人物[编辑]

高麗張鎰[编辑]

高宗朝以鄕吏登第,官至僉議參理。性溫恭正直,善屬文,長於吏才。諡章簡

曺匡漢[编辑]

忠烈王時人。捷重試魁科,官至政堂文學,封昌城君

曺自奇[编辑]

登第,累官至平章事。

曺益淸[编辑]

忠惠王襲位在鄭方吉等交構王父子。時益淸忠惠所來,忠肅召謂曰:「王奪吾從臣職,何也?雖潘王暠爲王,豈至如此?吾欲如元奏帝,何如?」益淸力陳父子相傳之法,言甚切至,忠肅納之。累官至左政丞,封夏城府院君。諡襄平。配享恭愍王廟庭。

曺繼芳[编辑]

登第,官至直提學。退居于鄕,安貧樂道。有詩云:「一面疎籬是我家,春來不隔四山花。粉墻丹柱何能久?坐愛庭中月色多。」

○世間從富不從貧,誰記江村冷瘦人?唯有乾坤無厚薄,寂寥茅屋亦靑春。

成汝完[编辑]

官至昌寧府院君。諡文靖

本朝成石璘[编辑]

汝完之子。恭愍朝登第,選補史舘,累遷至藝文舘大提學、門下贊成事。本朝佐命功臣,封昌寧府院君,官至左政丞。號獨谷,諡文景。筆法爲一時所重。

成石瑢[编辑]

石璘之弟。登第,官至寶文閣大提學。諡文肅

成石因[编辑]

石瑢之弟。登第,官至禮曹判書。諡靖平

成揜[编辑]

石因之子。官至同知中樞院事。諡恭度

成抑[编辑]

之弟。官至判中樞院事。諡僖靖

[编辑]

石瑢之子。善楷書。登第,官至京畿觀察使。

成念祖[编辑]

之子。登第,官至知中樞院事。諡恭惠

成奉祖[编辑]

念祖之弟。佐理功臣,封昌城府院君。官至右議政。諡襄靖

曺錫文[编辑]

登第。世祖朝佐翼功臣。征李施愛,奏凱而還,爲敵愾功臣,拜領議政,封昌寧府院君。諡恭間

成任[编辑]

念祖之子。爲人寬厚博雅,能詩善書。官至議政府左參贊。諡文安

成侃[编辑]

之弟。文名重一時。官至集賢殿修撰。僅三十而卒,時人惜之。有《眞逸集》。

曺孝門[编辑]

錫文從父弟。登第。參佐翼功臣,官至禮曹參判,封昌城君

成健[编辑]

之孫。登第,官至刑曹判書。諡文惠

新增成俊[编辑]

之孫。登第。燕山朝,官至領議政,竟被殺。諡明肅

成俔[编辑]

之弟。登第,累官至禮曹判書,久典文衡。諡文戴。有《虛白堂集》行于世。

成希顔[编辑]

愚翁。早登第。慷慨有大節,多鑑識。燕山末,見宗社將顚,與朴元宗柳順汀決策靖國。官至領議政,封昌山府院君。諡忠定

成聃年[编辑]

之孫。登第,官至正郞。性疎直,不事生産。有文名。

成夢井[编辑]

聃年之子。擢第,官至吏曹參判。

成雲[编辑]

之曾孫。登第,官至兵曹判書。

成世貞[编辑]

登第,官至開城府留守。

成世純[编辑]

世貞之弟。擢第,官至吏曹參判。

寓居[编辑]

本朝張繼弛[编辑]

登第,官至成均舘司成。理學精博,有操行。

孝子[编辑]

本朝朴近仁[编辑]

爲父母廬墓三年。永樂八年旌門。

=朴冑[编辑]

爲父母居廬三載。事聞旌閭。官至麟山郡事。

朴云[编辑]

年十四,其弟云山年八,其父爲虎所攬。云持小斧,與云山追至三十餘步,呼天大哭,虎乃棄之。負屍,云山執斧以隨。事聞旌閭。

烈女[编辑]

高麗尹氏[编辑]

進士梁虎生之妻。年二十三而寡,舅判事成允德欲改嫁,不克奪志。五十一而歿。守節二紀,家門雍睦,國家嘉其節行,立石旌異之。

新增本朝姜氏[编辑]

河濩妻。風疾累年,護藥甚謹。及歿,哀毁盡禮,喪畢猶不脫衰。事聞旌閭。

附录[编辑]

  1. 《拙藁千百ㆍ永州利旨銀所陞爲縣碑》续有「號」字。
  2. 《高麗史ㆍ兪升旦列傳》中记载为「初名」。
  3. 《燕山君日记》中记载为二年閏三月二十二日。
  4. 《拙藁千百ㆍ永州利旨銀所陞爲縣碑》续有「號」字。
  5. 《虛白亭集ㆍ回頭體》「岫」原作「水」。
  6. 《東文選ㆍ箕谷谿堂記》「簸揚」原作「沙汰簸揚」。
  7. 《東文選ㆍ箕谷谿堂記》「上」原作「溪」。
  8. 《雙梅堂篋藏集ㆍ補逸》「擬」原作「脅」。
  9. 《雙梅堂篋藏集ㆍ補逸》「遂」原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