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新增東國輿地勝覽/卷02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文档未完成,一部分的原作内容还未录入。请尽量协助改善这个页面
巻二十七 新增東國輿地勝覽
卷二十八
作者:李荇 李氏朝鲜
1530年9月
巻二十九

尙州牧[编辑]

東至比安縣界六十七里。南至善山府界三十九里,至同府界四十里,至金山郡界四十七里。西至忠淸道報恩縣界七十里。北至咸昌縣界二十九里。距京都四百七十七里。

建置沿革[编辑]

沙伐國一云沙弗新羅沾解王取以爲州。法興王上州,置軍主。眞興王上洛郡神文王復爲州,景德王改今名,惠恭王復爲沙伐州高麗初復改爲尙州,後改爲安東都督府成宗二年改尙州牧,後置節度使,號歸德軍,隷嶺南道顯宗廢節度使,復爲安東大都護府,後改爲尙州安撫使,九年定爲八牧之一。本朝因之。世宗以觀察使兼牧使,尋罷。世祖朝,始置鎭,以牧使兼右道兵馬節度副使,尋罷之,仍爲鎭。

屬縣[编辑]

化寧縣[编辑]

新羅答達匕郡景德王化寧郡。{{ul|高麗過此因之,後改爲縣來屬。在州西五十一里。

中牟縣[编辑]

新羅刀良縣景德王改名道安,屬化寧郡高麗改今名來屬。在州西五十七里。

丹密縣[编辑]

丹,一作「單」。本新羅武冬彌知縣,一云曷冬彌知景德王改今名,屬聞韶郡高麗仍之,後來屬。在州東五十七里。

山陽縣[编辑]

新羅近品縣,一作近巖景德王改名嘉猷,屬醴泉郡高麗改今名。顯宗時來屬,後置監務。明宗罷之,仍屬。在州北六十三里。

長川部曲[编辑]

在州南二十五里。

鎭管[编辑]

牧一[编辑]

星州

府一[编辑]

善山

郡一[编辑]

金山

縣五[编辑]

開寧知禮高靈聞慶咸昌

官員[编辑]

牧使、判官、敎授[编辑]

各一人。

郡名[编辑]

上州上洛沙梁伐沙伐商山陀阿歸德軍

姓氏[编辑]

本州金、朴、周、黃。

高、李、荊、羅竝來

河間府。詳人物下

丹密羅、孫。

山陽庾、申、蔡、方。

化寧任、高、方、張、全、申。

功城成、孫、張、全。

靑里張、朴、黃、沈。

中牟全、金、姜、朴、方。

永順太。

長川尹、朴。

連山白原河海壤寧保良

主善丹谷生物

陽寶陳。

灌濟任、全、高。

平安方、沈、仇。

平山方。

茂林孫。

金、沈竝續

鐥銀任、全。

海上伊方、金、朴。

風俗[编辑]

俗尙簡嗇,民風淳朴[编辑]

權近記。

形勝[编辑]

東南百郡之首[编辑]

崔滋傳。

八達之衢[编辑]

安軸記。

自新羅爲大府[编辑]

李穡記。

山川[编辑]

王山[编辑]

城內小山。

天峯山[编辑]

在州北七里。鎭山。

九峯山[编辑]

在化寧縣西。峯巒如列戟,極高峻。

俗離山[编辑]

化寧縣西三十里。山西十五里許有龍華率面村,黃腸及宮室之材出焉。餘見報恩縣

四佛山[编辑]

山陽縣北。距州九十九里。

高麗眞靜《遊山記》:山陽縣北有山,東連竹嶺,南挹華藏,是名曰四佛,或曰功德。山有石,方一丈許,四面刻四方佛,安於別峯。新羅眞平王幸其山而觀之,乃創寺其側,號曰大乘。山之坤維有寺,名白蓮社。庭之左右,有米麪井,又有[1]說法臺,棕笠、錫杖在焉。

高宗二十九年,少卿崔滋出守尙州,尋訪焉,古殿有元曉[2]眞容,所謂笠、杖尙無恙。門外五十步許有一石,高三尺,相傳云禁虎石。二十步許有泉,潺潺瀉出于巖縫間,松楸翠密,下有盤石,可坐三十人,是名冷泉亭崔公於是命法曹王公督役而鼎新,自佛宇、祖堂、僧寮、客室,以至虛白樓。又於冷泉亭下,構樓橋,曰神淸橋,請曹溪山人卓然書而榜之。以萬德山白蓮社湖南功德山江東,故呼東白蓮以別之。

屛風山[编辑]

在州東十里。

倭踰峴[编辑]

在州南四十七里。金山郡界。

大鳥峴[编辑]

山陽縣北。距州八十八里。

甲長山[编辑]

在州南十三里。一名淵嶽

石嶽山[编辑]

在州北六里。

萬嶽山[编辑]

丹密縣南。距州北四十七里。

白華山[编辑]

中牟縣西。距州七十二里。

露陰山[编辑]

在州西十里。或稱西露嶽,與北石嶽南淵嶽商山三嶽。

竹峴[编辑]

在州南三十八里。善山府界。

松峴[编辑]

在州北二十八里。咸昌縣界。

北川[编辑]

在州北二里。源出州西加田峴,東流,與南川合。

南川[编辑]

在州南五里。源出倭踰峴,至州東五里,與北川合,入洛東江

洛東江[编辑]

在州東三十六里。聞慶龍淵軍威幷川諸水至州之東北,合于龍宮河豐津,南流爲洛東江,入善山府界。自此至入海,雖隨地異名,而摠稱洛東江,又稱伽倻津

李奎報詩:百轉靑山裏,閑行過洛東。草深猶有[3],松靜自無風。秋水鴨頭綠,曉霞猩血紅。誰知倦遊客,四海一詩翁?

安軸詩:雨餘[4]色染藍靑,十里奇巖水墨屛。刺史歡迎新按部,木蘭舟上構茅亭。

松羅灘[编辑]

在州北三十七里。卽洛東江上流。

恭檢池[编辑]

在州北二十七里。高麗明宗時,司錄崔正份因舊址築之。堤長八百六十步,周一萬六千六百四十七尺。其池實在咸昌,而尙民專灌漑之利。

佛巖池[编辑]

在州北四里。周一千九百二十一尺。

大堤池[编辑]

在丹密縣北。距州六十八里。

機池[编辑]

在州南六里。周四千一百八十一尺。

土産[编辑]

玉石甲長山、玉燈石大鳥峴、鐵松羅灘、胡桃、柹、栗、銀口魚、松蕈、莞草、人參、安息香、白花蛇、石蕈。

城郭[编辑]

邑城[编辑]

石築。周一千五百四十九尺,高九尺。內有二十一井、二池。

烽燧[编辑]

回龍山烽燧[编辑]

功城縣西。南應金山郡所山,東應靑里縣西山

所山烽燧[编辑]

在州東五里。南應靑里縣西山,北應咸昌縣城山

西山烽燧[编辑]

靑里縣西。西應功城縣回龍山,北應所山

國師堂山烽燧[编辑]

化寧縣西。東應中牟縣所山

山陽縣所山烽燧[编辑]

在縣東。西應聞慶虎溪縣禪巖山,東應龍宮縣龍飛山

中牟縣所山烽燧[编辑]

在縣北。南應忠淸道黃澗縣所山,西應化寧縣國師堂山

宮室[编辑]

客舘[编辑]

安軸記:至正三年癸未,余受尙州之命,是年夏四月,到州視事。近年來困於苛政,民物流散,里巷蕭然,凡古之廨宇、州學、神祠、佛寺皆頹圮。唯客舍完具,輪焉奐焉,甲於南方。其廳堂基位規模布置,宏壯有裕,各得其宜。余心自以爲此非俗人循常之制也。因問,邑人曰:「今征東省金相國永煦之所營也。」

州在八達之衢,乘傳奉使者無虛日。古之客舘湫隘卑陋,而又年代綿久,棟已撓矣,常爲惡賓所嗔。越丁卯四月,公出刺是州,卽有重新之意,悶生民勞困,不忍興功生事,但以仁愛字民,嚴重律下而已。旣期而邑人安於德政,始有聊生之望,思欲一用其力,以報公恩。於是公知民之可使,鳩材命役,立定期限。小民足蹈手舞,悅以忘勞;豪俯首帖耳,畏而竭力。由是事不傷民,役不妨農,不日成之。舘旣成,又闢舘之西,別營小舘,雖使賓累至,寄寓有餘,邑人安焉。

噫!公用如彼孑遺,成如是巨構,力實恢恢。雖用民之力,實出公之智耳,民到于今稱之。夫治天下國家者,其猶作室。《詩》有「綢繆牖戶」之比,《書》有「肯堂肯構」之喩。公之坐廟堂,立陳經紀,施設方略,而再造王家,於斯可見。

新增嘉靖丙戌火,牧使尹宕改構。

樓亭[编辑]

風詠樓[编辑]

李穡記:牧使金公旣作亭公舘東偏,致書韓山李穡,問名與記。且曰:「誰能執熱,逝不以濯?尙之所困,我尙袪之,子無辭焉。」予念辛丑冬上南行,明年春幸尙,時爲承宣,朝夕侍從。及秋駕移于淸,信乎當暑而困于熱也。其時深恨「此邑自新羅爲大府,何無亭榭游觀之若是乎」,至于今,蓋未之忘焉。今閱吾同年朴獻[5]及門人金南遇、族人金桂所稱說,則是亭也爽然有濯風之想,其爲喜幸何如哉?

夫四時之氣,流行天壤間,寒暑溫涼之異宜,人之所以應之者,亦各有其道也。然松石、水泉之興,絲竹、杯觴之樂,有主乎中,則所以寒暑之流行於目前者,有不足以動吾之心。何也?喪心者,外物也,捨之二者,順天時放吾志者,其惟風詠乎!「風乎舞雩,詠而歸」,胸次悠然,無一點綴。況暑雨祈寒之怨咨,有可以浼此哉?使仗節剖符行過是州者,得如春服旣成之際,和氣洋溢,民其幸哉!敢請名以風詠。若夫繚垣爲囿,引水爲池,以種以樹,顧瞻敞豁,衆峯拱衛,斯亭之羽翼也,略之可也。後之風於斯,詠於斯,以得夫「吾與點也」之大意者,其何報吾金公哉?

倂以告之,金公南得,庚辰進士,出入中外,有重名。予愛敬之,故不辭而爲之記。

權近記:尙州沙伐國,自屬新羅爲大府,迄今千有餘歲。山川之秀,人物之繁,爲一道諸州之最。然未嘗有樓臺、亭榭之設,其民風之淳朴可想矣。

洪武庚戌,牧使金公南得重營廨宇,始置菓園于東北,開亭其中。吾座主韓山牧隱相國名以風詠,仍爲作記,解元星山陶隱留之以詩。二公皆一世文章大手也,此州聲價,實增其重。庚申之歲,寇侵犯,官屋、民廬盡罹兵燹。明年辛酉,半刺田君理始築州城,招輯遺民,因舊基創別舘,以待使命。庚午,牧使李公復始又創廨舍,而亭榭皆未暇及。今牧使宋公因、判官韓公岩協心爲治,弊袪利擧,風敎以興,人民寧謐。於是又就亭之舊址,益闢以廣,起樓其上。且書牧隱之記、陶隱之詩,皆復舊觀,一州勝槪,爲益增矣。

州人前大護軍金公謙來語予曰:「吾州自有風詠亭,始得二大儒巨筆,以華其光。中遭煨燼,不[6]復建,久爲州人所羞。今吾牧伯,政績卓異,爲諸州冠,其起斯樓,弊不及民,不日而成。使命往來,有所登覽,州人老幼,相與慶悅。牧隱、陶隱,子之師友也,何惜一言以繼其後乎?」

予曰:「風詠之義,亭之記盡矣,予奚庸贅?其曰:『使仗節剖符行過此州者,得如春服旣成之際,和氣洋溢,民其幸哉!』」此其期望於人者甚大,予敢卽此而申言之。門諸子各言其志,莫不規規於事爲之末,曾點獨言風詠以歸,而夫子嘆而與之,說者謂有氣像。蓋其胸次悠然,與大虛同體,隨物賦形,各得其所,則其施措之際,必有小懷老安、綏來動和之妙。和氣流行,民安耕鑿,皡皡如在春風之中,治效直與大化同運。之治,亦不過此,原其所自,只由胸中無一點私累耳。如使仗節剖符之使,登覽之際,灑滌塵煩,消遣世慮,執熱不待濯泉而淸,治繁不待謀野而獲,俯仰之中,酬酢之間,默觀風詠樂,而有得於心,以廣物我同然之理,則其治化之效,豈不大哉?若其樓中遊觀之勝,吾老矣,儻得一往寓目,以臨其風,當爲繼陶隱之後詠之耳。」

李崇仁詩:久客身方倦,初登眼轉明。經營金太守,風詠李先生。竹影池塘靜,松聲院宇淸。自慙無好語,板上只題名。

新增金宗直重修記:洛水之上游,而爲監司之本營,實東南一大都會也。皇華賦政之賓,日域獻琛之使,來往繦屬,由竹嶺者,不能三之一,而率由冠縣,州當其輻輳之交焉。宜其有崇樓傑閣,稱儀刑而壯觀瞻,抗高明而袪炎溽也。此風詠樓不可以不重修也。

我殿下十有八年丁未春,淳昌薛公順祖握左符于是州,睹斯樓之甍桷撓傾,欄楯撦閈,瓦飄于簷,雨淋于壁,赤白之飾,漫漶剝落,登之者絃管未陳而恇懼之色可掬,慨欲新之。其秋,通判高陽申侯礥續至,議以克合。越明年春,農務未興,命鳩材而輸之城中。及秋八月,始撤舊宇,恢拓其制,纔三十餘日,而斤斧圬槾已息其用矣。樓之宏敞華麗,無與爲敵,城池閭巷,皆有德色,而凡境內山川爲鎭爲浸者,倏若增其高深焉。公於是个吾友州之敎授周君允昌,走書徵記於僕。

僕按州之故,泰定丁卯,重繕舘宇,位置得宜者,牧使金永煦也;而記之者,謹齋也。逮皇洪武庚戌,闢舘之東偏,作新亭其地者,牧使金得南也;而名以風詠且記之者,牧隱也;詩之者,陶隱也。庚申兵燹,亭亦煨燼,未幾就其舊址,易亭爲樓者,牧使宋因也;而記之者,陽村也。今公之重新斯樓也,其制謀程功,足以追配乎二金、一宋,而所以囑其爲記者,顧不得班於四先生之徒弟也,如之何?昔韓退之記滕王閣,以詞列三王之次爲有榮耀。僕强顔續貂於四先生之後,必賭世人之捧腹,將縮恧之不暇,又焉有所謂榮耀哉?雖然,公之命終不置,不敢固辭,姑述其梗槪。

又從而爲之歌曰:舟車之會兮,四達之衝。冠蓋結轍兮,異邦趨風。不有斯構兮,宴犒奚托?誰能執熱兮,逝不以濯?商山蒼蒼兮,洛水沄沄。前者有繼兮,層構軼雲。縈紆淸兮,崒嵂顔。淳昌之續兮,攸久不刊。

觀水樓[编辑]

洛東江東岸。

凝神樓[编辑]

風詠樓西。判官閔寧建。

新增洪貴達記:州之客軒東,有樓曰風詠牧隱李先生名且記。其西北隅,又有小樓連甍而新起者,曰凝神,今通判閔侯寧之建也,咸從魚先生子益之所名也。

弘治己未春,兼善承命奉安《成宗實錄》于星州史閣,道經于,吾鄕也。鄕人觴我于風詠之上,牧使申公宗之閔侯與在席。酒闌,日且暮,侯起而諗曰:「小樓,吾所以安使客作也。今日盍於焉暇寐?」又曰:「此無記,願留一言。」予不可辭,則曰:「不才幸今觴詠于玆,正値春服之成,賓朋滿坐,又有絲竹管絃之盛,其視冠童七八浴詠歸者,果何如?」

旣乃床席于小樓,其制極瀟灑。房于樓心,窓虛而簾疎,當寢處之甚宜。直樓頭又有浴室淨便,及酒醒下浴,心神淸朗,無一點塵垢。旣還登,時已夜靜,四無人聲,唯有微風動帷,籠燭搖影,眞人間絶致也。乃端坐無爲,掩目收視,心凝形釋,天機不動,與萬物冥合。於是恍然就睡,夢見羽人,揖予謂曰:「塵世勞勞,一身萬事,冉冉老至而不自知。我有一訣,言約而要。萬類芸芸,一心惟寂。物物料理,日亦不足,凝神靜觀,百慮一致。」言訖不見。乃翻然夢覺,心竊自語曰:「嘗聞仙人好樓居,向所夢者,非樓之主人耶?其敎我矣。」

旣而鷄人報曉,閔侯已來在我側,候起居矣。具道夢所聞於羽人者,侯[7]曰:「噫!是可以爲樓記。」予惟咸從命名之義,在所發揮,且牧隱有記,在舊樓[8],新樓非吾事耶?乃書羽人言,與閔侯歸。

新增淸涼閣[编辑]

在客舘北。俯臨小池。

秋月堂[编辑]

在西軒北。牧使鄭宗輔建。

閑燕堂[编辑]

在州東四十里。李沆別墅。

南衮記:李浩叔卜地于洛江之西岸,買田數頃,築堂三楹。登堂而四顧,則長江彌望,白沙如鋪,江外石壁周回數十里,靑銅之山隱見於煙雲杳靄之表,眞勝境也。浩叔樂而忘歸,扁其堂曰閒燕,閑求吾記。

吾嘗恨洛水太白入南海,其間不趐數百里,而彼映湖月波觀水諸樓亭,皆爲公家之所有,而輞川甫里龜蒙,何其無人耶?人未遇其境耶?亦有所待耶?徒使紅粧翠黛喧聒於送迎之間,而雲山風月長閑於寂寞之濱,是豈非可憾者耶?今於浩叔之求,始知洛江之有待,而吾之憾釋矣。至於閑燕之義,則吾又何足鋪張?君之父方以仁義之說陳于王,君又以仁義之政臨榮民,此無非平昔閑燕間所得者,不待堂成,而已無餘蘊矣。雖然,閑燕之道,豈止是而已耶?使達而不行,則閑燕於朝庭之上,脫有乖舛,則閑燕於湖山之間。然則進以仁義,退以仁義,一生用底,都在那裏。此浩叔之深意,而他人所不能窺者也。吾雖無狀,得交李公父子間,敢以是爲堂上之記。

學校[编辑]

鄕校[编辑]

在州南五里。有南樓。宣德初,判牧曺致建。洪汝方有記。

驛院[编辑]

洛陽驛[编辑]

在州西三里。

洛東驛[编辑]

洛東江東一里。

洛源驛[编辑]

在州北十六里。

洛西驛[编辑]

在州西十九里。

洛平驛[编辑]

在州南二十六里。

長林驛[编辑]

化寧縣東。距州五十一里。

南院[编辑]

在州南二里。

安賓院[编辑]

在州東十一里。

廣濟院[编辑]

在州東十九里。

泥豆等院[编辑]

在州東三十六里。

要濟院[编辑]

在州東三十七里。

陽山旨院[编辑]

在州南十五里。

興玉院[编辑]

在州南九里。

西院[编辑]

在州西三里。

於巖院[编辑]

在州西十五里。

栗院[编辑]

在州西三十三里。

釜院[编辑]

在州北八里。

北院[编辑]

在州北二里。

松院[编辑]

在州北二十六里。

唐梯院[编辑]

在州北十五里。

退山院[编辑]

在州北四十二里。

柳等院[编辑]

在州南二十四里。

竹峴院[编辑]

竹峴下。

大豆院[编辑]

在州南二十四里。

重生院[编辑]

中牟縣南。距州六十五里。

長惠院[编辑]

中牟縣西。距州七十二里。

東院[编辑]

中牟縣東。距州五十六里。

班巖院[编辑]

山陽縣西。距州五十七里。

功城院[编辑]

在州南四十三里。

新增橋梁[编辑]

北川板橋[编辑]

在州北五里。

南大橋[编辑]

在州南五里。

東述橋[编辑]

在州東五里。

陽山旨橋[编辑]

在州南十三里。

佛宇[编辑]

龍巖寺[编辑]

萬嶽山

高麗皇甫倬記:萬嶽山丹密縣西南三十餘里。自太白山,盤聯起伏,案衍輻湊者,不知其幾許。唯此山孕靈蘊質,屹然作鎭,上洛人目爲德山龍巖寺上倚巉巖,下臨淼漫,是萬嶽山之所鍾美也。昔我太祖統合之初,於此山東南隅,占得勝地,乃始開創,仍入田六頃,幷屬樵蘇之地,以爲闡揚華嚴圓敎之所。厥後弛廢已久,頹垣破礎,介在巖崖,金餠之地,變爲瓦礫,蓮花之界,渾作荊榛,逃空虛者,時或踵焉,而不能住。

越甲午年,上迺降手詔,謂寺住持雲美曰:「近者西人負固犯順,聚邊人謀爲不軌,乃命元戎攻城致討,不唯兇徒自投羅網,抑我平民隕命矢石。擬憑佛力,以濟艱難,惟師想我哀矜之意,祈禱佛天。」師迺與衆尋繹舊所經歷,可以棲眞演法、福利國家者,探幽選勝,以至于是寺,惻然有興復之意。於是利器械,鳩材瓦,經始於戊戌春三月,至己亥十一月訖功,凡八十七間。上以爲懿靜王后薦福之場,屬田四十頃,又以內帑物售得租二千碩,用充勸學油香之費,命高僧智英住持焉。

噫!釋氏之敎,使夫蔽蒙倒置之俗遷善而遠罪,還淳而返朴,則實有裨於理道也。彼西人所以因壘而降,不衂而大平者,庸詎知其陰功妙力蓋賴於此也?今玆龍巖之成也,役不過煩,制不過侈,無替前基,無廢後觀,非特能弘揚佛事,卓卓如彼,抑以副主上恤民救弊之意,如此其至也。美師俗姓金氏溟州人。在妙齡灑然有出塵之志,投雉嶽山開善寺胤公講下而受業,以博學高行,上爲人主之所歸敬,下爲學者之所瞻仰,雖道豫章杞梓,窺流檀闡蕙,何以加此。

勝長寺[编辑]

長川部曲

金尙直重創記曰:高麗忠㤠王受中朝之命,命上洛公金方慶東征寇。王幸金海府以餞之,及其還駕,駐蹕于玆,遂屬于天台宗

龍潭寺[编辑]

長川部曲

李奎報詩:空谷風猶響,寒溪水自舂。養憐支遁馬,呪下[9]龍。小圃澆靈朮,幽庭護稚松。一聲淸夜磬,[10]月落遙峯。

高麗金良鏡詩:細路縈紆入翠崖,危樓突兀俯靑霓。曉涼黃犢歸平野,日午幽禽浴淺溪。滿院薜蘿纏壁暗,[11]窓楊柳壓簷低。欲知地僻無人到,門外泥深鹿印蹄。

彌勒菴[编辑]

四佛山

權近記:大院之嶺支而迤邐,東南至甫州山陽二邑界,窿而起。頂有巨石,浮根而立,四面皆鐫佛軀,故號四佛山,最一國奉佛者所喜談而欲觀者也。其中峯曰法王,其陽崖石又鐫慈氏之容,傍置小寺,曰彌勒菴,世傳代所創也。菴之北有妙峯,遙向四佛而峙,羅王望禮四佛處也。世遠屋圮,鞠爲榛莽。

前判事白公瑨世居寧海。癸亥春,避負母,閒關顚躓,逾歷數郡,聿來玆山之下。越明年,母以病歿,營喪追福,靡有遺力。一日泣告山僧曰:「吾欲爲怙恃營立精廬,以資冥祐,小申罔極之悲,瘡鉅痛深,益用䀌然。」僧曰:「創立新寺,國有常禁,山有彌勒菴,新羅舊址,久廢不興,盍起而新之?」公收涕曰:「諾。」卽往相之,泉壑淸邃,境壤爽塏,慈像宛然,遺基具存。迺契於心,迺樂以趨,芟剔荒翳,剗除沙土,豎屋四楹,翼以重簷。有堂有廚,旣礱且堅,朱甍碧椽,奐輪可睹,欲記顚末揭壁而未也。時余以言事忤省臺,謫來寧海白公旣還桑梓,請之至再,予不得固辭,乃筆其言以誌。

嗚呼!世俗事親,苟營喪葬而已爾,白公能盡制,而猶慊然,乃於避[12]播蕩之餘,創寺印經,以圖悠久無窮之利、愼終追遠之孝,可謂加於人一等矣。

祠廟[编辑]

社稷壇[编辑]

在州西。

文廟[编辑]

在鄕校。

城隍祠[编辑]

天峯山

厲壇[编辑]

在州北。

古跡[编辑]

白華山[编辑]

有古石城,周一千九百四尺。內有一溪、五泉。今廢。

沙伐國古城[编辑]

屛風山下。城傍有丘隆然,世傳沙伐王陵。

新羅末,甄萱之父阿慈介據此城。

化昌縣[编辑]

金富軾云:「本知乃彌知縣景德王改名,爲尙州領縣。今未詳。」

功城廢縣[编辑]

新羅大幷部曲高麗初改今名,顯宗時來屬。在州南三十里。

永順廢縣[编辑]

本州北面林下村。高麗時,以村人姓太者捕賊有功,改今名,陞爲縣,仍屬。在州北三十五里。

靑里廢縣[编辑]

里,一作「理」。本新羅音里火縣景德王改名靑驍來屬。高麗改今名,仍屬。在州南二十里。

茂林部曲[编辑]

在州北三十里。古茂興村

連山部曲[编辑]

洛東江東五里。有鹽倉。

白原部曲[编辑]

在州南十五里。

壤寧部曲、河海部曲[编辑]

俱在本州。

陽寶部曲[编辑]

山陽縣

灌濟部曲、鐥銀所[编辑]

俱在化寧縣

加良部曲[编辑]

在州南十五里。

保良部曲[编辑]

在州東二十里。

平安部曲、平山部曲[编辑]

俱在功城縣

主善部曲、丹谷部曲、生物部曲[编辑]

俱在丹密縣

海上伊所[编辑]

中牟縣

名宦[编辑]

新羅金庾信[编辑]

眞德王時伐百濟,論功,增秩伊餐,爲上州行軍大摠管。

伊登[编辑]

法興王十二年,以大阿飡伊登爲軍主。

高麗李周佐[编辑]

穆宗朝登第,調尙州牧記室參軍。

金富佾[编辑]

肅宗朝出守。

韓冲[编辑]

司錄。

鄭克永[编辑]

司錄。

鄭沆[编辑]

司錄。初到州,人以年少易之。及臨事善斷,皆歎服。州人數司錄二鄭、一韓,謂克永也。

梁元俊[编辑]

仁宗朝爲副使。政尙廉勤,吏民稱之。

崔惟淸[编辑]

仁宗時爲倅。有德政。

崔奇遇[编辑]

中第,補司錄。後爲牧副使。

崔宰[编辑]

得枰之子。恭愍朝出牧。辛丑冬王避兵南徙,明年春幸尙州盡力供辦,惟恐一毫或傷於民。不事饋遺,有求之不得者稍短之。

尹諧[编辑]

爲司錄。民有亂其妹者,時旱甚。與長官爭,置極刑,天果雨。

金仁鏡[编辑]

貶爲牧使。題州壁云:「敢向蒼蒼有怨情,謫來猶自得專城。何時鈴閣黃閣,太守行爲宰相行?」未幾,拜刑尙書、左僕射。

崔滋[编辑]

康王壬申擢進士第,例補尙州司錄參軍事、兼掌記,入爲國學學諭,後又出牧。金之岱贈詩云:「曾爲管記顔如玉,復作遨頭鬢未霜。」故事,正至八關會及誕節,兩界兵馬使、諸牧、都護府上牋賀,中書門下第其高下而牓之。及是,每歲尙之表牋必居第一,文士無不嘆服。州爲一道之首,獄訟尤繁,滋至之日,剖決如神,吏民愛畏,無有亂常干紀者。未幾,囹圄空虛,一境之內,薰爲大和。秩未滿,以寶文閣待制召還,蓋示其殊獎也。

金富儀[编辑]

爲判官。

崔得枰[编辑]

爲守。民懷其惠。

星州牧[编辑]

附录[编辑]

  1. 《東國輿地勝覽》「相」原作「湘」。
  2. 《東國輿地勝覽》「相」原作「湘」。
  3. 《東國李相國集ㆍ行過洛東江》「露」原作「路」。
  4. 《謹齋集ㆍ商山洛東江》「山」原作「江」。
  5. 《東文選ㆍ風詠亭記》「所」原作「所錄」。
  6. 《東文選ㆍ尙州風詠亭記》「及」原作「克」。
  7. 《虛白亭集ㆍ凝神樓記》「嘆」原作「笑」。
  8. 《虛白亭集ㆍ凝神樓記》「間」原作「記」。
  9. 《東國李相國集ㆍ自花開到故人惠雲師所住龍潭寺留題》「葉」原作「涉」。
  10. 《東國李相國集ㆍ自花開到故人惠雲師所住龍潭寺留題》「伴」原作「半」。
  11. 《東國李相國集ㆍ八月一日示堂頭》「倒」原作「傍」。
  12. 《陽村集ㆍ四佛山彌勒菴重創記》「倭」原作「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