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第01卷/第2號/國外大事記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托爾斯泰之逃亡 國外大事記
1915年10月15日
國內大事記
本作品收錄於《新青年/第01卷/第2號

國外大事記

記者

▲巴爾干半島之風雲

巴爾干半島諸國,以種族、語言、宗教不同之故,向分兩黨。又以列強之勢力,蟠踞於後。其舉動多不能准獨立自由之意志以行。自頗斯利亞一彈,肇歐洲戰禍,未幾孟的尼哥即隨塞爾維亞加入戰局。其餘諸國若布加利亞,若希臘,若羅馬尼亞,迄今一載有餘,曾執中立之態度。而德奧及協約國兩方,時以利誘,殊未能一日忘情於彼也。邇日閱《歐洲戰報》,知布加利亞備戰,希臘調兵,而羅馬尼亞且聽布僑假道以歸。沉沉戰霧,漸籠罩於半島一隅。其結果如何?固難推測。要於軍事上有絕大之關系,可以斷言,爰將布、希、羅三國之情狀,分記於下:

(一)布加利亞 年來布王飛蝶南,志在恢復從前之兵力、財力。整軍經武,不遺餘力。對內排除一切黨爭,對外與土國釋仇尋好。不僅與德商訂約,開采皮尼克煤井及建築埃琴海拉高斯港,並商借德款四萬萬馬克,讓與建築至埃琴海之鐵路權。迨歐戰發生,其事中止,協約國利用此時機,大施運動,而英倫尤以補助布國財政為排除德國之政策。但布人夙以馬基頓人多布之同種,志在必得而後已。果協約國能迫令希臘、塞爾維亞割棄馬基頓,以償其宿願,其外交或可收效。乃因循坐誤,俾土國容忍布國之要求,與之訂約,割讓拉特亞加氣鐵路以西之地。布國遂一面准備派員,據新約前往接收管理,一面下全國動員令。前月二十二日夜,布王發出諭旨,徵集二十八班兵士,即國人自二十六歲至四十七歲體力強壯者,悉令從軍。時駐德布使,令布僑立即取道奧京及羅馬利亞歸國。雖首相及駐英布使均聲明此次下動員令,乃欲守武裝中立,效荷瑞所為,而援德奧攻塞之心殊不可掩。征諸二十二日柏林來電,雲塞政府宣布,布塞邊界為戰域,布國已駐兵塞界。二十三日雅典來電,雲布國已徵集步兵十萬人,騎兵數團,開離蘇菲亞。益信其言之非真也。果於二十七日,柏林得蘇亞消息,土國割地與布國之約,先一月於狄摩達克正式簽字。逾日,駐馬基頓領事托辭歸國,並簡命波里斯王太子為布軍總司令,索斯吐夫將軍為參謀總長,波格底爾將軍為塞邊

界總司令。十月一日,英外部大臣葛雷宣言,謂頃得報告,日內德奧軍官紛紛抵布,意在指揮布國陸軍。此種行動,與德國前在土國所行者無異。越二日,駐布俄使奉政府命,遞交哀的美敦書於布政府。限二十四小時內,與俄之敵國斷絕關系,並辭退俄之敵國在布軍官,否則俄使應率使署及領署人員出境。翌日,英法駐布公使,均有公文照會布政府,辭意謂布國如不遵俄國之哀的美敦書辦理,則本國與俄國受同一之影響,行將與俄使同離布境。至五日午後二時,布政府答復俄國之復文交與俄使,俄使不能滿意。當即照會布政府,謂俄布關系業已決裂,無相商之餘地。六日晨,駐布塞使請發護照出境,協約國各公使均於翌晚出離布京,惟俄使因病暫留。同時聞德布兩國締結條約,布國允將鐵路供德國之用,且與德軍三十萬人,同攻塞國。羅國如出干涉,德國應另派三十萬人拒之。布國所得之報酬,為佔領希塞之馬基頓,將來且可自由與希臘解決交涉。並聞俄國巡艦兩艘,以炮擊布國伐拉港。至此德奧外交,可謂成功。而協約國在巴爾干之勢力,已失墜而無余矣。

(二)希臘 希王昆士坦廷,開戰以來即主嚴守中立。苟與本國無關,則不問戰局之變遷如何。惟就彼國數月以來之政局觀之,內閣屢次更迭,國王是否有主斷國家大事之權,不受他國之暗中牽制,是一疑問也。溯六月六日,顧拉利斯內閣成立,當時內閣宣言,謂「前首相維尼柴洛,意在得斯米奴那並小亞細亞十二萬五千方密達之地,願割讓加哇拉於布加利亞。殊不知吾儕既望得斯米奴拉並小亞細亞之地,而加哇拉又不願讓。」法外部機關報即評曰:「此種問題,全屬子虛。維尼柴洛未嘗以讓一部領土與布加利亞之意,通告三協約國。」未幾,顧氏於政府黨事務所前集眾演說曰:「維尼柴洛若不受他國之慫恿,何以無條件及保障將引希臘人戰爭之中!」十六日夜,維氏歸自米氣連,代自由黨領袖列布利斯演說駁之。十八日,國王敕國會休會至八月十八日,並准外部大臣辭職,命首相兼任。維氏隨於自由黨開大會,以政府專權藐視輿論,非立憲行為之辭詰責。顧氏力辨國會休會之命乃因國王養病於獨概利亞,為不得已之處置也。未逾兩月,顧拉利斯內閣辭職,國王命維氏組織內閣,以首相兼任外部大臣。維尼柴洛者,夙倡大希臘主義,協約國以好友稱也。前月布加利亞下全國動員令時,全國震驚,國王召維氏及參謀部密商,旋由維氏開閣議。英法俄公使均訪維氏,會商一切。二十三日夜,國王署定動員諭旨,下議院擬開會宣布戒嚴令。國家銀行發出英金六十五萬磅,以供急需。逾日,駐英希使,以政府發來布既動員希臘不得不踵行之電文交英外部大臣葛雷。二十七日,協約國各公使通告希政府,謂希塞兩國如被攻,協約國即以步、炮軍登岸援助,且即供給希臘應需之款。同日柏林來電云,希布兩國辟中立區域辦法,乃系希臘參謀部建議奏准希王,由布國認可,允希臘佔領塞國杜凡河與巨其河間之塞境。並雲希臘決意嚴守中立,曾受迫不為屈。十月五日,首相維氏

在下議院宣告法軍在薩洛尼加登岸及協約國取消與布國提議事件等事。反對黨領袖謂政府無重要理由陷國家於戰局。首相當即力辟此言,反復聲明希臘地位之危險及對於塞國之責任。下議院旋通過信任政府之議案。翌日,維氏人覲,國王忽告以內閣之政策不能全用,於是維氏往下院報告己與國王意見參差之理由,內閣因以辭職。當日國王接受辭職書,即與前任各首相會商,決議令薩米斯組織混合內閣。七日,正式發表任命薩氏為總理大臣兼外部大臣,新內閣組織告成,且羅致反對黨領袖。若是,則前日路透電所稱希王與首相維氏意見相同,在此危局,可為欣慰,不幾成虛語歟!

(三)羅馬尼亞羅馬尼亞,立國於巴爾干半島,軍事占重要之位置,不在布加利亞之次。君士坦丁之運命何如?一視羅馬尼亞之向背。職此德、奧、俄三國,圖謀羅國黨附之心,始終不怠。在德奧一方,德國曾運二軍團駐匈羅國境,迫之以威。奧國則於七月八日,提出二種條件與羅政府協商。第一,羅國在戰期內確守中立,奧國當讓與布課威那州之半部;第二,羅國現能與奧國軍上援助,得受領布課威州全部,並至鐵門之達流夫河沿岸土地。以德國作保,限一月以內答復。在俄國一方,前在哇爾希尼恩河及東加里西亞大肆攻擊,期羅國聞風歸附。賴國王及首相布拉提亞奴賢明,不為左右袒。對於德奧方面,不許運送土國之兵器火葯通過。經奧國再三要求,布喀勒斯特政府拒之。國王延用十二年之醫學顧問,德國格羅貝博士,近因充德國間諜辭退。對於俄國方面,知君士坦丁委於俄國或其他強國,關系羅國存亡,故約協國多方誘勸。羅國政界要人聲明非擔保君士坦丁,不入俄人之手。不能承認,詢為至言。九月十四日,倫敦《泰晤士報》載蘇菲亞訪電,曾稱羅國與德奧邦交,岌岌可危。因德國政牒於羅政府要求假道運兵,並供給價直英金八百萬磅之石油及戰具,未可深信。緣本月七日蘇菲亞電,稱德國派往君士坦丁專使和漢洛希親王抵布京後,赴羅京,將在羅京滯留數日也。惟六日雅典轉羅京來電,謂羅國施行軍事上非常計划,軍隊已至布國邊界多腦河基爾基伏鎮,方趕築防禦工程。凡軍中將士,其原籍為布加利亞者,俱撤往內地,而頂備隊中之少年軍官,現已征發入營。現役兵士之已屆瓜期而應改人預備隊者,仍留營效力,並不遣散。據此,羅國或一變從前之態度,亦未可知也。

▲北歐兩半島之傾向

歐戰既作,瑞典王戛斯台夫曾邀瑙威、丹麥兩國之君會於瑪爾摩,以各守中立為約。惟三國所居之地勢不同,其利害關系亦異。瑙威與瑞典雖同在斯堪第那威亞半島,而瑙威為航業國,地勢適居英倫三島及美洲與東北歐洲之間,歐戰中之貿易獲利頗厚,其商船在德人視之,無異英船。此次為德潛艇擊沉者,亦較各中立國獨多,故瑙人頗怨德而響英。若丹麥之在猶法蘭半島,距戰地更近,其防禍較密。雖國民黨視德國為

天然仇敵,而持大條頓主義之徒,又以德國之禍福為丹麥之禍福,其守中立亦較瑞、瑙兩國為嚴。至瑞典與俄國,歷史上有宿恨,地連芬蘭,適當俄沖。現由瑞赴俄,邊界尚不通鐵路,其故則不信任俄國,不願築鐵路以逼近邊疆。俄又據阿倫島以扼瑞京,前議築炮台於島上,致瑞人驚擾。德國利用人種宗教與之相同,乘隙唱大條頓主義,以抵禦斯拉夫人種。王室雖系出法國,今嘎斯台夫,頗崇拜德皇,況後又為威廉一世孫女。其國學生,往德國伊愛那大學肄業,至短之期在半年以上。商業上現又為德國貿易之借徑,炙豬肉前以英國市場為主者,今盡輸入德國牛、乳、油。英國自瑞典輸入之額減少五成五者,亦輸入德國。近日由瑞典輸入德國之馬,計十萬匹。而德國勢力遂彌漫於瑞典商、學兩界。其於英國原無惡感,自助俄拒德,遂恨英國。棄英報而爭閱德報,國內報紙多主張聯德,甚至謂聯盟後貫通巴格達德(土國美索波達米省首府)柏林一角之鐵路,其利無窮。外若貴族、若教士均心向德國,若軍人,更明主黨德與俄開戰之說。其所以能維持中立至今者,漢馬爾斯確特內閣之政策也。德國曾以與俄國開戰,當奪還芬蘭,使波羅的海帝國復興之說餌瑞典,政府拒之。前首相斯塔夫亦以主戰為冒險政策。征之九月十八日丹麥來電,稱瑞典不準商船裝載禁止出口之貨物由海面往來於瑞典各口岸之間。蓋以運貨之船常不行至其所稱之目的地。聞有數船行至德國口岸,為德艦拘去。又因英國停止煤炭輸入,甚為惶急,煤氣廠、工廠多有不能支持之狀。現英政府擬發護照準禁物運入瑞典,必須瑞典准將若干貨物運入俄國去,益信瑞典之加入戰局,尚非其時也。

▲德意志近鄰兩中立國之態度

德意志接壤之中立國,丹麥、瑞典而外,曰西班牙,曰荷蘭。西班牙自康考達脫(羅馬教皇與帝王或政府因宗教事項締結之條約)廢止以後,羅馬教徒視法國為宗教之仇,而心向德奧。民間婦女,信教最篤,往往夫譽法英,婦則袒德軍。軍中高級將官,因陸軍仿用德制,亦崇拜德人至王室太後為奧國郡主,其左右多袒德。王後乃系出英國,向英固不待言。國王愛爾芳沙,年少英明,喜自由,意多袒協約諸國,且有後力為之轉移。宮廷母子之間,意見紛歧,亦一異象也。國中黨派,傾德者保守黨外有嘉爾黨人,此輩視唐哲美為西班牙王位之正當繼承者,自為絕對保守黨唐哲美之心腹。反對者一派,多為主張自由之徒,自社會黨、革命派民主黨以及自由派君主立憲黨,皆屬之。其反對德國,由於贊成法國之民主思想。若工界中人,最愛自由,故亦最親英法諸國。國情如此,宜乎交戰諸國,各遣代表,多方運動,迄今未已也。首相達陀,近於山灘對爾演說。謂「西班牙之中立,乃副國家之志望。交戰國中,無論何國,均不黨附,惟本國現處困難地位,當盡方法擁護其獨立及中立主義其言論

發表於政府機關報紙。及歸馬特利特,更聲明:「聯合諸國,決不引西班牙人戰亂中,明矣!但政府宜決意為各種之軍事的處置.」迨前首相毛臘造訪,達氏就外交政策,對之發持重之議論。略謂「我國地位,對於交戰國,當作出一種特別之事態我國各種利益,是否與西歐諸強國(英法)有密接關系,現吾儕當僅避引入戰局之中。雖然,今日時局,豈一戰所能了耶?予當選予之時也。」此可見西班牙之態度,滿志躊躇矣!至荷蘭現處困難地位,較西班牙尤甚。陸路交通,既以德國為左右;海路交通,又受英國之支配。以此國中向德、向英者均有人,政府中諸大臣,亦分兩派。現德國按軍事上,有封鎖埃斯哥科河,並設一海軍根據地於北海面之野心。荷蘭不得不注意軍備。七月二十日,海軍大臣提出建造七千噸戰艦二艘潛艇二艘案,交議院討論。因鑒於德國潛艇程績之優,主僅造潛艇之論較造戰艦者為多翌日,海軍大臣往議院說明理由,原案不久通過。復提出建造戰艦二艘、潛艇四艘案於議院,申明為十年計划,並說明理由。略謂「以現在之荷蘭艦艇,僅足防護中立,但吾儕不可不慮及他處」議場一致表決,第一年度,由國庫提撥六百萬佛郎。又議院討論陸軍預備兵服役年限延長案.當時自由黨首領,攻擊陸軍之主腦無能。九月二十二日,國會開會時,女王蒞會演說,主張嚴守中立,保全土地。大旨謂「荷蘭與各國邦交,仍舊友睡,海陸軍已有準備,以保護國家權利。凡運入食物與原料及阻漲價防遏食物原料出口等事,仍須由政府維持。惟荷屬印度防務,當先注意。歐洲時局如此,國人擔負因以加重。荷蘭人民,必能體念時艱,共盡天職。」旋由政府交出預算案,內有備置大宗軍械之經費,估計不足之數為二百二十二兆二十七萬基爾特(荷幣)。亞姆斯特電報新聞,謂女王訓詞,未言及荷蘭擬調停和局之事,可為注意之點。至二十九日,因德國齊泊林飛艇,破壞荷蘭中立,乃問德國嚴重抗議。此荷蘭最近之態度,又較西班牙明了也

▲日本全國之青年團

日本在日俄戰事以前,即倡組織青年團之議,各地方長官會議時亦復有此計划。此次鑒於歐洲戰局之大勢與其強弱之由,愈加註意,直視為一種重要政策將來全國皆兵主義,或基於此。近日,大坂每日新聞載其內務、文部兩大臣關於各地方青年團發布訓令,雲:「青年團體之設置,今已普及國中。其發達與否,實與國運之盛衰及地方之休戚有絕大之關系。默觀世界大勢,參酌本國情形,亟宜加以訓導,俾臻於完全發達之域。蓋青年團體,為青年修養之機關,欲養成健全高尚之國民.不可不使各團員激起其愛國心,發揮其向上力,並增進其健全之體力,以磨練其實際生活之智能。剛強勤奮,用能扶助國家進步。而養成此精神、此要素,乃為今日急切之圖。凡使之從事於各種實務、各種事業,皆所以資其修養者也。」其設置之標准如下:

(一)青年團體之組織青年團體,以畢業於義務教育及與之同年齡者組織之,其最高之年齡以二十歲為常例。

(二)青年團體設置之區域青年團體,設置於各市町村,但依各地之情形,得於小學區域或一村落之內設支部。

(三)青年團體之指導及援助者青年團體之指導者,就各地之小學校長或町村長或地方有名望之紳士中選定之。復使小學校教員、町村公吏、警察官吏、在鄉軍人及地方熱心之士,當協助指導之任。又團員已過一定年齡者,亦應努力於援助之事。

(四)青年團體之維持關於年青團體所需之經費,按團員之勤勞所收入者,以供支用。(按:此項經費現尚由公費中支出)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