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下舊聞考/卷02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十七 國朝宮室·西苑七 日下舊聞考
卷二十八 國朝宮室·西苑八
卷二十九 宮室·遼金 

水殿之北有龍王廟,廟後小渠亙之,自太液池注水入春雨林塘者也。上有橋,橋南北坊各一。(《國朝宮史》)

〔臣等謹按〕 二坊在南者榜曰「貯月」,曰「摛錦」,在北者榜曰「軼雲」,曰「延春」。渡橋即蠶壇也。先蠶壇在西苑東北隅。(《國朝宮史》)

〔臣等謹按〕 先蠶壇乾隆七年建,垣周百六十丈,南面稍西正門三楹,左右門各一。入門為壇一成,方四丈,高四尺,陛四出,各十級。三面皆樹桑柘。西北為瘞坎。我朝自聖祖仁皇帝設蠶舍於豐澤園之左,世宗憲皇帝復建先蠶祠於北郊,嗣以北郊無浴蠶所,因議建於此。

壇東為觀桑台。台前為桑園,台後為親蠶門,入門為親蠶殿。(《國朝宮史》)

〔臣等謹按〕 觀桑台高一尺四寸,廣一丈四尺,陛三出。親蠶殿內恭懸皇上御書額曰「葛覃遺意」。聯曰:「視履六宮基化本,授衣萬國佐皇猷。」

親蠶殿後為浴蠶池,池北為後殿。(《國朝宮史》)

〔臣等謹按〕 後殿恭懸皇上御書額曰「化先無斁」。聯曰:「三宮春曉覘鳩雨,十畝新陰映鞠衣。」屏間俱繪蠶織圖,規制如前殿。

宮左為蠶婦浴蠶河。南北木橋二,南橋之東為先蠶神殿,北橋之東為蠶所。(《國朝宮史》)

〔臣等謹按〕 浴蠶河自外垣之北流入,由南垣出,設閘啟閉。先蠶神殿西向,左右牲亭一,井亭一,北為神庫,南為神廚。垣左為蠶署三間。蠶所亦西向,為屋二十有七間。

由蠶壇沿堤西北為鏡清齋。(《國朝宮史》)

〔臣等謹按〕 鏡清齋正門三楹,南向,俯臨太液。入門為荷沼,沼北為堂五楹。齋內額曰「不為物先」。聯曰:「照檻淨無塵,風來水面;開簾光有象,月印波心。」又曰:「憑觀悟有術,妙理契無為。」西壁聯曰:「庭餘鬆竹足消夏,架有詩書藉討源。」東室聯曰:「圖書左右怡情久,翡翠蘭苕浴浪鮮。」後軒聯曰:「峰姿擢翠入澄照,鏡影涵虛愜曠懷。」

乾隆二十三年御製《鏡清齋》詩:臨池構屋如臨鏡,那藉旃摩亦謝模。不示物形妍醜露,每因憑切奉三無。

又御製《鏡清齋即目》詩:依依冷節過藏煙,咫尺壽皇展謁旋。景物雖憑有餘慕,色空都幻若為緣。底須遂過修穹塔?擬向知非種福田(是處近大西天佛宇,向建報恩塔,近毀於火,因罷勿為,而有誌過之作)。流水行云何住著,犁然澄動會當前。

〔臣等謹按〕 鏡清齋御製詩,謹繹有關紀述事實者恭載卷內,餘不備錄。鏡清齋之東,臨池有室,為抱素書屋。(《國朝宮史》)

〔臣等謹按〕 抱素書屋聯曰:「地學蓬瀛塵自遠,身依泉石興偏幽。」

乾隆二十三年御製《題抱素書屋》:書齋顏抱素,瀟灑得天然。窗畫森疏竹,階琴滴暗泉。每因悟禮後,還與慎幾先。略識葆光義,南華齊物篇。

乾隆三十四年御製《抱素書屋》詩:書屋冰池上,真稱在玉壺。詩宜王(昌齡)氏句,畫是李家圖(李成《寒穀先春雪景》為《石渠寶笈》上等)。意足愜懷抱,法寧論有無。尼山標妙旨,津逮祇瞠吾。

〔臣等謹按〕 抱素書屋御製詩,謹繹有關紀述事實者恭載卷內,餘不備錄。抱素書屋東廊下為韻琴齋。(《國朝宮史》)

〔臣等謹按〕 韻琴齋二楹,西向,其南接廈臨於外,額曰「碧鮮」,廊下為過水處也。齋內聯曰:「賞心樂事無倫比,妙色真聲兼占之。」又曰:「爽澄蘭沼波吹細,風渡鬆林籟泛輕。」

乾隆二十三年御製《韻琴齋》詩:調軫拭徽都謝,春溫廉折自呈。惟是角徵關意,未須雲海移情。

乾隆三十四年御製《韻琴齋》詩:階下引溪水,雨後聲益壯。不鼓而自鳴,猿鶴雙清(近世琴譜中有猿鶴雙清之曲)暢。泠泠溶溶間,宜聽復宜望。石即鍾期同,泉可伯牙況。亦弗言知音,此意實高曠。

〔臣等謹按〕 韻琴齋御製詩,謹繹有關紀述事實者恭載卷內,餘不備錄。

鏡清齋之西有山池石梁,築室其上,榜曰「畫峰室」。(《國朝宮史》)

〔臣等謹按〕 畫峰室聯曰:「花香鳥語無邊樂,水色山光取次拈。」

乾隆二十三年御製《畫峰室》詩:紫邏青縈戶外山,畫情憑足悅幾閑。若於藝苑尋名氏,隻在倪黃伯仲間。〔臣等謹按〕 畫峰室御製詩,恭載首見之篇,餘不備錄。

鏡清齋之後北臨山池,上為沁泉廊。廊西有岩,岩上為枕巒亭。(《國朝宮史》)

乾隆二十四年御製《沁泉廊》詩:回回百道泉,其上三間屋。漾影惟云霞,品聲定絲竹。卻憶夏月旱,瓶罄罍亦恧。今來弄氾光,氵稔氵矍清可掬。流為太液波,潛飛任魚鶩。於此悟探源,一足無不足。

又御製《枕巒亭》詩:小山結構儼三嵏,俯視如臨大壑。著個笠亭嵂崒頂,隻疑蓮朵湧珠宮。

〔臣等謹按〕 沁泉廊、枕巒亭御製詩,皆恭載首見之篇,餘不備錄。

沁泉廊東有石橋,橋北繞池,由石磴而上為罨畫軒。(《國朝宮史》)

〔臣等謹按〕 罨畫軒東室聯曰:「一室之中觀四海,千秋以上驗平生。」西室額曰:「標青」。

乾隆二十三年御製《罨畫軒題句》:適步讀畫廊,高軒見罨畫。來憑罨畫窗,讀畫隔岸對。彼此誰主賓,一例供清會。景納春秋佳,格突倪黃派。想像軒有言,卻不勞行邁。

〔臣等謹按〕 罨畫軒御製詩,恭載首見之篇,餘不備錄。

循軒東廊而南,有屋兩楹,北俯清泚,榜曰「焙茶塢」。(《國朝宮史》)

〔臣等謹按〕 焙茶塢聯曰:「岩泉澄碧生秋色,林樹蕭森帶曙霞。」

乾隆二十三年御製《焙茶塢》詩:石上泉依鬆下風,竹爐製與惠山同。蔡襄不止工其法,因事還思善納忠。〔臣等謹按〕 焙茶塢御製詩,恭載首見之篇,餘不備錄。

鏡清齋沿堤西南為西天梵境。(《國朝宮史》)

〔臣等謹按〕 西天梵境有琉璃牌坊,南臨太液池,南向榜曰「華藏界」,北向榜曰「須彌春」。坊北山門榜曰「西天梵境」。入門為天王殿,左右石幢二,左刻《金剛經》,右刻《藥師經》。殿後為大慈真如殿,殿內恭懸皇上御書額曰「恒河演乘」。聯曰:「無住蔭慈雲,蔥嶺祇林開法界;真常揚慧日,鷲峰鹿苑在當前。」又北向聯曰:「日月輪高,眄七寶城如依舍衛;金銀界淨,湧千華相正現優曇。」殿後曆級而登,有大琉璃寶殿。殿二層,榜曰「華嚴清界」。聯曰:「七寶同莊,金界普成具足相;三輪共轉,玉毫齊放大圓光。」又曰:「現法化報身,分湧真常蓮葉;攝聞思修教,並拈微妙曇華。」皆御書。殿四面回廊六十七楹,四隅各有樓相接。西天梵境之西有琉璃牆,牆北為真諦門。門內為大圓鏡智寶殿。殿內額曰「法界真常」。聯曰:「歡喜普人天,增五福德;莊嚴護龍象,現八吉祥。」殿後有亭曰寶網雲亭。亭北及左右屋宇四十三楹,皆貯四藏經板之所也

太液池之北有亭五所,謂五龍亭也,其北為闡福寺。(《國朝宮史》)

〔臣等謹按〕 五龍亭中曰「龍澤」,左曰「澄祥」,曰「滋香」。右曰「湧瑞」,曰「浮翠」。亭建水中,麵臨北海。亭後石坊二,南向額曰「性海」,北向額曰「福田」。闡福寺乾隆十一年建。入寺門為天王殿,殿後額曰「宗乘圓鏡」。聯曰:「妙華普觀無窮境,慧日常懸自在天。」再後為大佛殿,規制仿正定隆興寺。重宇三層,上層恭懸御書額曰「大雄寶殿」,中曰「極樂世界」,下曰「福田花雨」。殿內聯曰「真諦別傳,趨妙莊嚴路;能仁權應,現常清淨身。」又額曰「有大威德」。聯曰:「放百寶無畏光明,曆劫智珠常朗;入三昧甚深微妙,諸方心印同圓。」極樂世界前駕白石橋,環流為坊四座,南曰「證功德水」,曰「現歡喜園」,北曰「法輪高勝」,曰「妙境莊嚴」。東曰「震旦香林」,曰 「神洲寶地」,西曰「仁壽普緣」,曰「安養示諦」。四面各有方樓一,正中為佛殿,殿內聯曰:「於萬斯年,香林沾法雨;大千世界,福地湧祥雲。」佛殿之北為普慶門,入門南北置坊二座,南曰「大千輪置」,曰「滿萬曇霏」,北曰「聚諸福德」,曰「現大吉祥」。左右浮圖二,中為萬佛樓,樓三層。左樹寶幡竿,右立石幢,恭鐫御製《庚寅萬佛樓瞻禮》詩。樓下聯曰:「十住引千光,佛力不可思議;一成該萬有,我聞如是吉祥。」中樓聯曰:「香海觀皆融,法流永彙;曇花趺遍結,壽世同持。」樓上額曰「華藏恒春」。聯曰:「龍象護莊嚴,滿多寶藏;人天洽歡喜,遍恒河沙。」樓之東曰寶積樓,西曰鬘輝樓。左右各有門,東門內為澄性堂,堂後方亭曰湛碧亭,西達致爽樓。北為鏡藻軒,南為澄碧亭。亭北廊曰清約池,軒西曰澹吟室。西門內構八方亭,樹石塔,鐫刻貫休畫十六應真像,並恭勒御製讚語其上。再後有殿,額曰「真實般若」。聯曰:「正法眼長明,慧燈不滅;無漏身自在,性海遙通。」皆御書。

御製《闡福寺碑文》:太液池之北有亭五,翼然臨於水裔。玉蝀前橫,瓊島東抱。波光塔影,淪漣映帶。亭之北綴以閑館,爽塏軒豁,蓋仍前明之舊。康熙中皇祖臨駐西苑,常奉太皇太后避暑於此,後以其地奉安仙馭几筵,遂相沿為內廷遷次之所。越乾隆七年,肇先蠶壇於液池東北隅,相距甚邇。聖母皇太后以繭館盛儀,宜致蠲潔,命改建佛宇。朕遵懿旨,爰出內帑,敕將作葺其舊址,略為崇飾。寶坊傑豎,香刹雙標,用如幻金剛三昧造大法像,高丈六者三倍之而贏。具慈湣性,有大威神,構層簷以覆之。珠網璿題,金碧照耀,冠於禁城諸刹。上為慈聖祝釐,下為海宇蒼生祈祐。始事於乾隆乙丑三月,越明年八月告成,因名之曰「闡福」。思自無始劫來,生人生物,凡諸福德,各各具有,亦各具足,而彼眾生芸芸冥冥,惟以各得所欲為福。未得求得,已得求益,無有饜足,為嗔為忮,為丐為敚,窮劫相尋,輾轉纏縛。時惟因陀羅秉南面權,廓綋恢綱,約以皇度,馭以禁憲,沐以膏澤,浸以醇醲,敷錫多福於有生眾。厥有生眾善根深固,一心信向,正知正見,屏諸邪雜,咸得福慶,安樂老壽,滿所願欲。如其弗祇弗延,乃背而馳,式抵大戾,備諸苦惱,亦其自取。大悲氏發洪誓願,施無畏力,拯諸厄難,隨聲赴感,一時普度,拔去孽根,頓生福慧,孽緣淨盡,福應備臻。於其本來了無欠缺。要知法王非以己福施彼眾生,亦非別能於彼眾生有所增益。凡此諸福,眾生自有,亦各具足能仁慈悲,遂得普度。古聖帝明王斂福錫福,其亦有同於此也耶!乃闡其義而說頌言:一切有為法,不能造諸福。能受諸福者,皈依法王力。譬坐暗室中,迷悶不得出。忽遇大力人,辟門開四牖,因得大光明。此大光明相,非藉他目見。又如沉巨海,飄泊無邊底。忽遇大慈航,脫離惡濁浪。及登彼岸已,乃適得本來。告爾種福因,眾生性具足。迷惑不自知,種種成顛倒。願依法王力,恒河沙眾生,乃至未來劫,自性悉清淨,各各受諸福。恒河沙眾生,所受諸福德,同一清淨性,是為福德聚。

乾隆十二年御製《闡福寺大佛詩用去歲真定隆興寺禮大佛詩韻》:我聞如來超過一切圓覺與聲聞,天上天下稱獨尊。弟子萬二千人俱,孰登其堂孰入門?三身四智定何有?如水印月空寫雲。四十九年未曾說一字,文殊大士何乃請再轉法輪?乃今巍巍蕩蕩現實相,橫遍沙界其高傑豎窮蒼旻。圍繞提婆那伽與其眷屬,各肅肅蹴踏閃多伽耶及諸異類兟紜紜。倏忽才鑿七竅混沌死,異哉千手千眼誰與為疏分?憶我去年巡冀野,時則十月星乃辰。隆興古寺問象教,佛香高閣瞻金神。屏息不能一詞讚,倚闌聊息塵中身。歸來落成值此寺,是一是二徒云云。久欲成詩頌相好,其如萬慮常縈塵。穿池曾未聚衛士,督工奚用命將軍。翼然五亭臨水裔,勝國遺跡今猶存。薄伽演梵五乘具,慈寧祝釐一念真。其旁瀟灑築書室,研席清事還堪論。徘徊得句賡舊韻,所欣俯仰跡成陳。粘壁聊復記時日,歲惟丁卯月小春。

〔臣等謹按〕 闡福寺御製詩,恭載首見之篇,餘不備錄。

御製《貫休畫十六應真像讚》:第一阿迎阿機達尊者:衣披百衲,杖扶一筇。梵書貝葉,注目橫胸。阿利吒迦(此雲數珠),若有所記。記則不無,而非文字。 第二阿資答尊者:抱膝獨坐,嗒然若忘。心是菩薩,貌是鬼王。左栴檀塗,右利刀割。何怨何恩?平等解脫。 第三拔納拔西尊者:閉目岩中,入無生忍。流水行雲,事理俱泯。聊復爾爾,起心則那?威音賢劫,一瞬而過。 第四嘎禮嘎尊者:𢷾石側膝,於焉以息。惟是上人,非語非默。眉毛拖地,以手挽之。詎雲揀擇,示此絲絲。 第五拔雜哩逋答答喇尊者:顤枌其面,殑其身。中有相好,孰識此因。以經擲地,參學事訖。佛尚不居,而況非佛。 第六拔哈達喇尊者:灌頂豐頤,著水田衣。七佛說偈,都得聞之。目窮色空,任其蚌鷸。趺坐盤陀,行腳事畢。 第七嘎納嘎巴薩尊者:前身飲光,後身慧理。西竺靈鷲,識飛來此。芒鞋幾兩,竹杖一根。可放下著,永住聖因。 第八嘎納嘎拔哈喇雜尊者:五蘊六識,真幻異同。豎此一指,非彼天龍。與木石居,毛生手足。何不剪之?誰剪豕鹿? 第九拔嘎沽拉尊者:軒鼻呴口,數珠在手。萬法皈一,一法不受。娑羅樹下,兀然忘形。演無聲偈,有童子聽。 第十喇乎拉尊者:亢眉瞪目,若有所怒。借問佛子,怒生何處?喜為怒對,怒亦喜因。畫師著筆,任其傳神。 第十一租查巴納答嘎尊者:倚槎枒樹,憩傴僂身。誰為觸背,誰為主賓?示其兩指,以扇拂之。捉摸不得,擬議即非。 第十二畢那楂拉拔哈喇雜尊者:有台其背,有龐其眉。經橫於膝,無慮無思。稽首尊者,壽復何若?侍燃燈筵,待彌勒閣。 第十三巴那塔嘎尊者:了一切法,參如是經。水流石冷,風過花馨。示囫圇地,示光明藏。立意掃除,是謂理障。 第十四納阿噶塞納尊者:曉目突額,若鬼臾區。見者莫怖,大慈真如。呿偃仰,合掌雙手。不聖不凡,非無非有。 第十五鍋巴嘎尊者;扇取祛熱,衣取蔽寒。雲無寒熱,是外道禪。熱即熱中,寒離寒裏。金不復礦,冰仍是水。 第十六阿必達尊者:以沉水香,炷折腳鼎。三藏靈文,轉彈指頃。法尚不住,何像可留?問誰多事?曰此貫休。

乾隆三十五年御製《萬佛樓成是日瞻禮得句》:六旬慶延沐慈恩,發帑範成兩足尊。數(去聲)計萬因資眾舉(建樓範佛以紀慶典,內外王公大臣亦有請鑄佛像為祝者,統以萬計,並奉樓中,因以萬佛名樓),層看三此建樓。香花卜日瞻禮始,福德被民願力存。設曰遐齡祈壽算,肫誠還以祝徽萱。

又御製《題澄性堂》:萬佛樓旁精舍新,渟泓碧水面前陳。迎眸何礙風和月,澄性都蠲根與塵。兜率不殊八功德,阿伽全泯萬緣因。個中本是無一物,試問高樓誰主賓。

又御製《湛碧亭》詩:前後皆帶水,左右復襟山。雖云假施設,所喜如天然。秋月與春風,暮靄還朝煙。小亭正對樓,平臨省躋攀。於樓不見亭,為(去聲)在青蔥間。

又御製《致爽樓》詩:牆背夕陽檻倚池,漪波翻影上簷楣。不須石級重登陟,已喜披襟致爽曈。

又御製《鏡藻軒》詩:階前俯平池,朗朗鋪鏡影。鏡中寫何形,交橫有藻荇。是乃為真乎,東坡終幻境(用東坡承天寺冬月夜遊事)。

又御製《清約池》詩:小池半畝湛虛明,澹沲軒前約且清。即景偶然題兩字,非關知否致詳評。

又御製《澹吟室》詩:兩間築精舍,咫尺近祇園。靜納空和色,動標風與幡。淡懷惟寂寂,吟緒亦源源。把筆微嫌處,未能戒綺言。

〔臣等謹按〕 萬佛樓諸處御製詩,皆恭載首見之篇,餘不備錄。闡福寺東為澄觀堂。(《國朝宮史》)

〔臣等謹按〕 澄觀堂內恭懸御書額曰「水天清永」。聯曰:「青未了時山障合,白初生處月窗虛。」堂後有殿,額曰「寄清淨心」。聯曰:「雲移峰影天常靜,風蹙波紋水不知。」皆御書。

乾隆二十五年御製《澄觀堂詩》(闡福寺旁書室名):五龍亭久液池堧,闡福重修種福田。大抵舊聞增日下,何妨新額揭簷前。春風秋月隨時會,後樂先憂與物甄。澄到無澄觀始得,心期擬似水同然。

〔臣等謹按〕 澄觀堂御製詩,恭載首見之篇,餘不備錄。

〔又按〕 闡福寺之西有門,外為通衢,即陽澤門道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