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悔集 (權得己)/執事策
問。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也。孔子編詩。周居其首。魯次之。商又次之。其義何居。及其後世。頌聖主得賢臣者有之。頌河淸者有之。果有得賢河淸之實歟。金鑾奏頌。御手調羹者誰歟。八歲獻頌。稱爲國瑞者抑誰歟。其无愧於詩人歌頌之遺意歟。元次山磨崖碑。說者以爲含譏諷意。石守道聖德詩。說者目之爲怪鬼輩。其故何歟。我國家設科。以詞翰取士。頌居其一。近來文體卑弱。无以彷彿前古。何以則使作者丕變舊習。以繼三頌之盛歟。諸生學夫詩者。其各悉陳。
對。頌之時義大矣哉。尙麗則有過實之譏。詞拙則无贊揚之功。此頌之所以難也。執事臨圍。擧爲問目。以詢多士。愚之不佞。亦且旅進于庭。叨奉明策。則願犯不韙。略效固陋。易大傳曰。聖人之德。見于辭。古之帝王。有可久可大之德業。則贊美之作。必見於歌頌。頌者。容也。所以形容乎盛德。而發揚乎詠歎者也。是故文以形其德。歌以詠其事。以象其功烈。以格於神明。以寓乎不忘之意。此頌聲之所由作也。蓋自康衢有謠。而祝聖之體興。賡載有歌。而叶韻之文作。以至商人尙鬼。遂有事神之頌。而周公相成王。制禮作樂。詩以歌之。以奏於郊廟。此頌之大備也。而其爲頌也。蓋皆發於性情。原於无邪。所以歌詠其實德。而對越乎在天。以起夫羹墻之思耳。非若後世之文人才子溢美近諛之作也。故序詩者以爲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蓋謂此也。嗟呼。詩亡於周衰。頌變於魯樂。則閟宮泮水之作。秪以爲頌禱之詞。其與淸廟猗那之章。同其名而異其實矣。漢魏以來。華藻之士倣而作之。殆又甚焉。則頌之作。專爲浮華无實之文而止耳。便佞口給之態而止耳。噫。頌之設。豈端使然哉。歌斯哭斯。古人謂之善頌。則質而不俚。華而近實者。斯謂之頌矣。後之人。不以性情爲頌。而以文詞爲頌。故文日麗而體格日卑。詞益巧而名實益爽。於是乎始■背馳於商周。而有愧於魯頌矣。嗚呼。商之作奧古。周之作平易。則歷代之文。固不能无家數之殊矣。然其褒實功而美實德者。則其爲道▣也。後之爲頌者。能反是而求之。則斯得古人之遺意矣。請因蕘詢。復以芹獻。孔聖之編詩也。以周頌冠於首而分爲三什。以魯頌次其後而商附於三。其篇列之次第。則有不可知其意者。先儒有尊卑親疏之說。其或然歟。後乎是者。世日益下。而文日益侈靡。觀其文則隱然商周之復出也。考其實則猶是衰亂之末世也。頌聲之洋溢。何補於治哉。就其中論之。漢宣聞王褒之善文。而使頌聖主之得賢。鮑昭當元嘉之世。而乃贊河濟之俱淸。文詞之偉麗。不能加毫末。於漢宋之治道。烏足尙哉。論時事於金鑾。致御手之調羹者。李白之奇才也。獻賦頌於行在。以國瑞而見稱者。劉晏之八齡也。所頌之詞。雖不可得見。而浮華疏脫之人。論■事未必切時。言利聚斂之臣。其才元非瑞國。則其文亦可知矣。寧可與古之作者。竝日而論哉。明皇幸蜀。肅宗卽位。靈武中興之頌。元次山以之磨崖。大姦旣去。衆賢爲之拔茅。而聖德之詩。石守道作於胄監褒美之中。微寓春秋之筆。則謂之譏諷。不亦宜乎。忠邪之太白。適觸群奸之怒。則目爲怪鬼。有以也夫。嗚呼。論古所以揆今。懲前所以戒後。古人之陳迹已矣。請以今日之事繼之。丕惟我國家敷張文敎。賁飾治道。設科目以羅人才。尙詞翰以求文藻。而頌之爲題。在其一焉。蓋將以培養作育。接武前人。而儷美於一唱三嘆之餘音也。是宜彬彬而輩出。濟濟而克生。摛文館閣者。摠是燕許之大手。稱揚聖德者。率皆韓柳之宗匠。而簡簡之音。昭格於烈祖。於穆之詩。再歌於淸廟矣。奈之何世道日下。文章日卑。纖麗爲工。而浮靡是尙。雕篆爲才。而小巧爭華。抽黃對白。例多騈儷之句。理勝於詞。誰是載道之文。典重溫雅。已无至於古人矣。求其如西漢之奇偉卓絶。亦不可得。則其所謂歌頌之作。不過爲晉宋間萎弱之文而已。尙何覬彷彿於前古哉。夫以國家設科之意。如彼其勤懇。而國家收效之實。若是其相反。宜執事怪之而下詢於愚生。愚生之捧策。思惟亦茫然。莫測其端倪也。嗚呼。源者。流之所本也。聲者。響之所應也。響大而聲微者。未之有也。濁其源而求流之淸者。不可也。則愚請以反本之說。爲執事救文之弊可乎。蓋上之所取者。聲也。下之所應者。響也。存之於心者。源也。發而爲文者。流也。上以是取之。則下亦以是而應之。存諸中者旣无其本。則發於外者又焉能可觀哉。蓋自晉魏以來。綺麗之文。勝。至今日而極矣。場屋之得失。又從而眩其心。於是士爭爲无實之言。組織之巧。以求媚於主司。爲主司者。悅春華之蕩目。而不恤秋實之无功。擢置前列。以聳後生之觀瞻。則後生又起而效之。文日益巧。而道日益乖。贊揚之言。唯恐其不至。而不免有溢美過情之失。則无怪乎文之益偸也。噫。頌之不古。失實累之也。文之萎弱。性情本之也。性情之不正。得失害之也。今誠能鑑此而爲之。圖反其本而求之。則弊雖極矣。亦可以救矣。愚願今之爲主司者。不尙浮麗之文。不取溢美之語。採春華之浮藻。而必責秋實之可咀。觀文詞之偉麗。而必以理勝爲可取。一字一文。必求其典。一言一句。必求其實。劉幾之險怪者黜之。公孫之近諂者去之。鮑明遠之好諛者抹之。元舂陵之典實者擢之。而不爲小巧之文所誤。則斯得取舍之道矣。然則士皆務實。不尙文華。性情之无累。不眩於得失。而有德有言。自能追配於古人矣。夫三代之時。人淳而質古。文之力量。雖不及已。然其典重而質實者。則今之文。猶古之文也。有得於此。則三頌之文章。亦在乎是矣。雖然。文者。心之所發也。心在於正。則發於文者无不正。心在於邪。則發於文者无不邪。故孔子贊三百之詩。以思无邪爲第一義。使人思无邪之道。亦在於明正學而已。牘終矣。願畢其愚。愚也昔從講師。受三百之義。則頌之名義。蓋有可得而言者矣。商周二頌。皆所以追美先王。而祭告神明者也。獨魯頌之作。爲稱揚當代。而或有過失之語。然皆爲將來之祝頌。非謂時君實有是事也。後之文士。得其說而不得其意。遂極爲稱揚。以爲諂佞之態。吁亦謬矣。愚謂今之爲頌者。皆美先王之德。而不及乎當代。則士无溢美之態。而皆有典實之語矣。夫歌頌當代。有二失焉。規諷則近訐。過實則爲諂。莫如不頌之爲愈也。人臣之道。以直諫爲職。不必以歌頌爲賢也。愚見如是。執事進而敎之。謹對。
問。公道之不行久矣。道无古今。而人不行之歟。將俗漸澆漓。欲行而不得歟。古之盛時。能行是道者誰歟。有不識其人而薦之者。有必以親舊而用之者。公私之分。可得而言歟。一時桃李盡在其門。天下人才。儲之夾袋。此亦可謂公乎。關節不到。世號閻羅。莫敢干私。人稱鐵石。此則用何道而然歟。方今聖明在上。賢良協贊。惟才之敎。發於嗣服之初。其愼之議。盈於筵席之中。至於學行之甄拔。壞法之峻治。尤致其丁寧。而倖門之闢。猶夫前也。官方之亂。日益甚焉。未知戒飭雖勤。而奉行无人歟。文具徒備。而眞實未孚歟。何以則仕路淸肅。而朝綱振。干請杜絶。而公道行歟。子諸生。窮經有素。必有能言是者。願聞其說。
對。公道者。國家之元氣也。明則治晦則亂。古今之常理也。執事先生。有感於是。臨闈策士。首以爲問。愚誠不佞。叨奉明問。雖甚固陋。庸敢无說。竊謂天无私覆而地无私載者。天地之公道也。奉无私之義。法天地而建極者。人君之公道也。天以是道而覆萬物。地以是道而載萬物。王者以是道而維持斯世。苟无是道。則天不得以生物。地不得以成物。王者不得以平治國家矣。是故。君以是道而率乎下。臣以是道而承乎上。秉至公之心。恢大中之道。存心出治。无固滯係吝之私。擧措云爲。循蕩蕩平平之道。則用舍進退。无一不得其當。而所謂天下之公道者然也。夫公道行。則賢愚得所而政治明。公道晦。則邪正倒置而功緖壞。居表則之地。而掌人物之權衡者。可不以恢張公道爲務乎。噫。道无古今之殊。而俗有漓淳之異。道行於古。而不行於今者。俗之不古也。可行於古。而亦可行於今者。道之本體也。道不遠人。而人自不行。俗之澆者可以還淳。則變澆俗而還古道者。抑豈无所本乎。本者何也。身與心之謂也。本之身心躬行而率之。則表正於此。而影直於彼矣。往古來今。數千年間。用是道而治。不用是道而亂。已然之迹。今皆可見。三代盛時。大樸未散。惟君惟相。本身心之德。有躬行之實。故能大恢公道。世登休明。稱美當時。貽法後世。嗣是以降。世道日下。臣无格君之效。君无克己之功。公道僅行者。若可以一二數之。韓魏公之薦士。有未嘗識其人者。崔祐甫之用人。必以親故之諳其才。是其爲心。或原於大公之道。或由於難信之意。皆非出於徇己之私。而以夫子爾所不知人其舍諸之義觀之。則不待識面者。道之廣。必以所知者。心之狹。公私之分。亦有辨矣。簡一時之名士。與之同升于朝。則有桃李在門之譏。疏天下之人材。以爲收用之地。則有夾袋貯賢之事。薦賢爲國。非爲己私。則或人之誚。何足病乎。明敭士類。能擧其官。則文穆之心。亦云公矣。閻羅包老。關節之所不到。鐵石廣平。人莫敢干以私。蓋由操心至公。直道不撓。剛方之節。素孚於人。故能大振公道。私邪退聽。風聲休美。後人之所當法也。漢唐越宋千有餘年。能恢公道。僅見於六人。則世道之汚。可勝慨哉。理極必反。道窮而亨。公道之行。復見於今。丕惟我聖上出震承乾。离照重明。厖臣碩輔。礪翼于朝。思所以反澆還淳。追蹤三代。恢張公道。而杜絶私門者。三載于茲矣。新政之所軫念者。懇懇於惟才之敎。帷幄之所啓沃者。惓惓於其愼之道。至於甄拔學行。所以爲觀威之地。峻治壞法。所以爲懲勵之方。而訏謨辰告。无不致其丁寧。擧而行之。殆將不遺餘力。則是宜人懷至公之志。而士无苟利之心。賢俊登庸。仕塗澄淸。而公道大明於世矣。柰之何治未食效。勞不見功。恢公道而公道不振。杜私謁而私謁愈熾。禁制密於牛毛。倖門甚於鼠穴。女謁之行。及於貴近。官方之紊。甚於往時。是何君上之望治若此其切。而治效之蔑著如彼其甚耶。奉行者无人歟。實效之未孚歟。戒飭雖勤。徒歸於文具而然耶。愚嘗反覆思之而不得其故。不免吹毛洗垢。疵擿時政。以爲遷就之說曰。德音之降。辭旨懇惻。而上恬下憘。置之相忘。則奉行者可謂无人矣。謨猷之告。雖在盡公。而觀諸施設。未見其效。則眞實之可謂未孚矣。絲綸初降。吏一宣讀。則束諸高閣。揭諸座隅。有司之臣。漫不顧省。則戒飭之勤。豈不歸於文具而已乎。噫。是數者。皆足以致幺ㅡ道之不行。而數者之弊。必有其本。則所以救此者。其不在吾君與吾相乎。愚謂君之一身。卽萬化萬事之根。而君之一心。卽端身出治之源也。心正則身无不正。而天下國家。可得而理矣。是以大臣之任。雖百責所萃。而其道則以格君爲功。故曰惟大臣爲能格君心。愚願執事常以身心之說。敷陳於負扆之前。前席之頃。使我聖上本之於身。以立建極之道。本之於心。以爲修身之地。燕居得肆之際。以公存心。而主宰不忒。應事接物之時。以公察理。而權衡不差。靜時之所思。惟在於至公。動時之所應。无一不出於至公。則好惡不滯於方寸。而心无不正矣。私昵不及於庶官。而身无不正矣。蓋主宰不忒者。未發之中也。權衡不差者。已發之和也。致中致和。而此心之所存。此身之所行。粹然一出於正。而天下服其公矣。夫如是。則上行下效。風草斯偃。而公道之行。捷於影響矣。方今聖上以主張公道爲務。則其於處心處身。豈有不得其公者。而愚敢妄言如此者。蓋以人君體天而長物。居上而治衆。苟於一念慮之萌。一號令之發。少有一毫之未純。則卽爲不公之端。而下民之觀感。亦有不從所令之實者矣。苟能於此而謹之。則仕塗可淸。朝綱可振。干請之杜絶。亦將由此而致之矣。所謂一正君而國正。德盛而上下化之者此也。愚生瞽說。不知支離。而一卷之終。尤致意於執事。恭惟執事以淸愼之德。秉至公之心。羽儀王朝。而潤色治道。思所以堯舜其君。而唐虞斯世者。宜无所不盡其心矣。雖然。人臣欲正其君。先正其身。未有己不正而能正其君者。故曰。人不足與適也。政不足與間也。愚願執事以身心之說。上以啓迪於楓宸。而下以自治乎吾私。幽獨之中。能體所謂中。應物之際。能得所謂和。則至誠相感。而君臣相契。上下交孚。而治功成矣。愚見如是。不識執事以爲如何。謹對。
問。理與氣者。貫天地人之具也。事无不該。物无不稟。其爲用大矣哉。未有事物之始。所謂理與氣者。於何依附而及其著也。先有理乎。抑先有氣乎。理无迹氣有形。微顯旣殊。則此二者兩立。而不相須乎。抑竝行而不相悖歟。人物同賦一理。而有豐嗇之異。四時迭運一氣。而有寒燠之變者。何歟。理无不正。而氣有醇醨。其所謂醇醨者。孰使之然耶。將自然而然。无他容議者歟。先儒曰。三代之前。以理御氣。三代之後。以氣御理。其說可得聞歟。黃帝堯時。可謂理御氣也。而蚩尤四凶。接迹於前後。衰周天地。〈可謂〉氣御理也。而釀生一仲尼。何歟。天地之生久矣。一治一亂。其治其亂。可諉諸理乎。可諉諸氣乎。抑有舍是而他求者歟。當今聖上嗣服。勵精圖治。其所以循理撫氣。挽回世道者。靡不至矣。而近年以來。恒暘恒燠。愆干夏冬。天經亂矣。泉騰海溢。山冢崒崩。地紀紊矣。麀聚之行。弑主之變。非止一二。而人不知怪。民彝〈亦已〉斁矣。是其理氣之乖而然耶。抑別有可言者歟。如欲使是氣。聽命於是理之制。而馴致天地位萬物育之功。其道何由。諸生爲學天人。博乎古而通乎今者也。其各悉著于篇。
對。愚也昔從師友。受理氣之說。而出口入耳。終茫然莫識其端倪。今者旅進靜庭。叨承明問。■其何以仰答厚意。而有所發明哉。顧自謂盈天地之間者。理而已。混沌之初。玄黃未剖。渾渾融融。兆朕未先。未有是形。先有是理。是理之中。包得許多事物。故理之所在而氣生焉。其所謂理。氣之所以爲氣之理也。形而上之道也。其所謂氣。理之所生之氣也。形而下之器也。理雖多端。而其所以爲理。不過曰一陽一陰而已。故氣生於理。而其所以爲氣。亦不過曰一陰一陽而已。及其兩儀旣闢。陰陽始分。氣之輕淸者。上騰而爲天。重濁者。下凝而爲地。於其兩間。又有稟天地之氣以生。而與天地竝立而爲三者。則謂之人。天也地也人也。皆是氣之所生。而是氣之所以然。〈理也。〉噫。有是理然後有是氣。是氣之所聚。則是理亦從而賦焉。无是理无是氣。則天不得以爲天。地不得以爲地。人不得以爲人。故天地之所以爲天地。氣也。而理之所爲也。人之所以爲人。亦氣也。而理之所賦也。三才之道。旣囿於是。則天下之事事物物。孰〈有能〉外於是哉。是故此理之在天地間。无少欠闕。无少間斷。而此氣之根於理而生者。亦莫不洋洋充滿而不息。浩然流行而无滯。其爲用顧不大哉。雖然。理之體。茫乎其至微。而氣之用。或梏於有形之私。故理无不善。而氣或有差。氣差而反於理。則理爲之晦蝕而不明焉。天地无私。而人不免有意。故天地之氣。初无不善。而人之乘是氣者。或有所悖於理。舛錯謬戾。以感傷天地之和氣。於是乎天地之氣。亦爲之乖舛。而有不得常理者。然則氣化之澆漓。亦莫非人事有以致之也。其澆也。旣由於人事。則其反而淳也。亦豈不由於人事乎。聖孫論位育之道。以中和爲第一義。有得於此。則世道之挽回。不外是矣。請以是說。仰復明問。子開之前。此理之大體先具。丑闢之後。此氣之功用乃見。理也氣也。爲萬事萬物之本源。統而爲一本。散而爲萬殊。明而爲仁義禮智之性。幽而爲鬼神造化之迹。神而爲天地生物之妙。則具於未有事物之前。而行於旣有事物之後。夫豈有所倚著於物而後存哉。而其生物之功用。則先有是理。然後氣有以成形。如天地亦氣之聚耳。而其所以爲天地者。■理也。人之生也。亦氣之化也。而其所以生者。亦理也。則是理先於氣也。然而是氣之浮而爲天。聚而爲地。然後天地有天地之理。是氣之化而爲人。然後人有人之理。則是氣先於理也。夫理之无迹。泯然難尋。氣之有形。若可想像。則一微一顯。可謂兩立。而於其无迹。而氣之體存焉。於其有形。而理之用行焉。則竝行而不悖者。理氣之順也。兩立而不相須者。理氣之乖也。天地以是理付與萬物。而所稟之氣。有淸濁之殊。故所得之理。有豐嗇之異。天地以是氣運行四時。而陰陽之理。有舒慘之分。故寒燠之氣。有冬夏之別。是皆理之自然而氣之正也。噫。理未嘗不正。而氣則有醇有醨。愚不敢知其醇其醨。孰主張是。而殆由於自然而然。抑豈无人事之可言歟。是故三代之前。以理御氣。而是氣也原於正理。故和氣致祥。而三才之道得。三代以降。以氣御理。而是理也爲氣所乘。故乖氣致異。而三才之道舛。此先儒之所以歎也。抑上古軒黃。至治唐堯。理无不明。氣无不順。而蚩尤四凶。玷穢淸時。周衰轍東。世降春秋。戰伐相尋。理氣多舛。而天縱仲尼。講道洙泗。蚩生於炎帝之末。凶不能累堯之治。愚之妄言。欲諉諸氣數之或然。而生夫子於亂世。安知非天意之有在乎。嗚呼。天地之生也久矣。氣化之盛衰。世道之治亂。反覆相尋。殆无寧歲。是氣之固然。理之不能不然。而亦人事得失之所以然也。上下數千年間。治日常少。亂日常多。是理否塞而長夜。是氣濁駁而乖戾。世道之汚。殆不忍言矣。天佑我東。光啓聖君。新承大寶。勵精求治。宵衣之念。不違於天地之正理。日昃之食。唯養乎天地之正氣。其所以率是理之當然。而欲是氣之皆出於是理者。蓋已无所不用其極矣。是宜理明氣和。世登休明。軼三代而駕堯黃矣。而奈之何勞不見功。治不食效。比年以來。暘燠愆序。冬夏乖宜。則天經之亂。柰至此極。海溢山崩。湧水爲沴。則地紀之紊。若之何其。麀犢之行。比比而有。戕主之獄。連歲而報。是可謂天地之大變。而人心恬然。猶不知怪。則民彝之斁。亦云極矣。是何變異之沓臻。以累我聖心之望治耶。理御於氣而然歟。氣乖於理而然歟。抑外乎此而又有可言者歟。是俱未可知也。愚嘗聞以理勝氣。則氣順而休祥應。以氣勝理。則氣舛而災沴降。理氣之順。亦在乎人事之如何耳。愚謂人君居表則之地。而爲萬化之源。一言一事之得失。而天地之氣爲之感應。苟合乎理。何氣之不順。何變之不除。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而其中其和。驗之於未發已發之際。苟能乎是。斯爲天地之正氣。而合乎天地之正理矣。當今廟堂之上。館閣之間。厖臣碩輔。固不爲不多矣。愚生妄意。或者其无以是說。啓沃於螭陛之下負扆之前乎。愚願聖上戒懼於不睹不聞之中。謹之於幽獨得肆之地。察之於應事接物之際。使未發之前。此心湛然。如未塵之明鏡。屹然如中流之砥柱。无小偏倚。而能體所謂中。則天下之大本。可得而體認矣。則其已發之際。隨事精察。曲當於理。无小差謬。而能得所謂和。則天下之達道。亦在乎是矣。蓋天地之心。卽吾之心也。吾之心。卽萬物之心也。故求之吾心。而天地萬物之心皆應焉。心者。理之賦於性。而爲此身之主宰者也。是故心得其正。則理无不合。而氣无不順矣。故先儒釋經。以爲吾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吾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此中和之極功。而所謂心正。卽此心之合乎此理也。誠如是也。則是氣之發。皆原於是理之正。而天地之位。萬物之育。亦可由此以致之矣。愚生瞽說。欲以此爲執事前席之一助。而於卷之終。又感執事之言也。愚也信古而不知今。徒能讀古人之書。而於文義猶有未曉。則豈敢曰博乎云爾。竊意天之爲天。人之爲人。皆原於一理。則人君之所以體天而長人。亦不過曰一理而已。是故天人一理也。古今一理也。天之與人。旣感應而无間。則占之與今。亦豈齟齬而不可合歟。誠能心唐虞三代之心。以求唐吳三代之理。則其氣之順也。无異於唐吳三代之時。而其治也。髣髴乎唐吳三代之治矣。臆見穿鑿。不知支離。而簷睴苦短。言不能盡意。執事進而敎之。謹對。
問。蒼然而在上者。世謂之天。不知在上者果何物。而蒼然者果何色歟。夫人冤抑无告。不得其所。或呼天而訴。或怨天而詈。其意何所見而然歟。人之恒言曰。天高聽卑。詩云。无曰高。高在上。日監在茲。書言天視天聽。然則天乃有耳目而視聽之歟。書云皇天眷祐有商。詩云文王初載天作之合。然則天亦有所私比而左右之歟。古人云天人一理。書云克享天心。彼漠然空虛者。果有物而有心有理歟。渾天之說曰。天體圓如彈丸。天包地外。邵子曰。天依地。地附天。天地自相依附。果何以驗其實然歟。凡人物之生。皆本於天。世人但呼大君爲天子者。何歟。天有日月星辰以照之。有雨雪霜露以潤之。有雷霆震電以神怪之者。其理何歟。說者或以日月星辰之不得其行。雨雪霜露之不得其平。雷霆震電之不得其順。皆歸諸人事之得失。其說然歟。人之死生禍福壽夭長短。皆謂之在天。則國之興亡治亂。亦无非在天矣。而必以人之死生者繫之天。而國之興亡者繫之人。其故何歟。漢儒曰。君有失道。則天出災異以譴告之。周書曰。商罪貫盈。天命誅之。然則天上亦有刺事之吏。伺人主過失。及有簿籍記人主罪惡。而或譴之或誅之歟。書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傳曰。天道福善禍淫。今人以爲善得福。爲天賞之。爲惡得禍。爲天罰之。凡遇橫逆暴虐之來。必仰而籲之曰。天有知乎。間者有不孝之家。全家雷震。皆以爲天罰不僭。然則一天之下。九圍之內。萬國之繁。兆民之衆。若人人記其善惡而賞罰之。則爲天者不已勞乎。或有爲善而禍。爲惡而福者。則天之果不可知。而彼所云云者。固不足信歟。人之禍福。國之興亡。皆天之所爲。而說者乃曰人事有以致之。其果何說歟。聖人則以天未喪文。生德於余。必人之不能害己。下聖人則不能。故孟子以存心養性爲事天而曰。壽夭不貳。修身以竢之。而又曰。桎梏死者非正命。何以則可以在我无歉。而責命於天歟。至於有國家者。德何如則可以上當天心。而免覆亡之患歟。諸生學究天人。其所以修人事而待天命者。必有其道。願聞其說。
對。人皆戴天以爲生。而不知天之爲天之理。所謂日用而不知者也。執事乃以是詢諸承學。愚之矇學。雖不敢默。知天之君子。其或取乎此否耶。竊謂天者。理而已矣。而理之爲理。則由氣而著焉者也。凡物之質。氣之爲也。而其所以有是氣。以其先有是理也。凡物之性。理之賦也。而其所以因是物而有是理。以其氣先爲之質也。則彼所謂天者。固氣也。而所以爲天者。是理也。蓋嘗求之。泰始之先。未始有物。未始有人。而亦未始有天也。則渾渾淪淪。扶輿磅礴。而充塞於空虛之間者。是氣也。是氣之輕淸而明粹者。日騰於上。而遺査滓重濁者。在下而凝焉。於是乎高下天地之名以判。因高而見下之義。因天而有地之名。則地亦天也。天以覆地以載。以施以生。以化以育。而人與物。生乎其間。則人與物。亦天也。天也地也人也物也。俱以是氣而爲質。則亦莫不有是理以爲性。人之理。天地之理也。物之理。天地之理也。而地之理。亦天之理也。是故天之道應乎人。人之事感乎天。天有不得其序。而人爲之病。人有不得其所。而天爲之變。天人交孚。一理相感。比之鍾律相和。東擊則西應。寶鏡相照。此姸則彼好。積善積惡。殃慶以類。時暘恒燠。休咎各徵。此非有主者司之也。一氣所爲。周流无間。感應之妙。自然而然。腦後下鍼。鼻贅自落。積油萬石。自然生火。此理之固然也。雖然。亘古今而不變者。固天理之本然也。因氣化而有常有變者。亦天理之不能不然也。人事之得失。感傷乎氣化。氣化之澆漓。天理亦爲之舛焉。理之或舛。氣數之不齊。又有淆僞之人事以參之。於是乎或値其變。則感應之天道。亦難於持。左契而責償矣。抑天人一理。物我一理。人物之心。卽我之心。天地之心。亦我之心。如我之心。以推乎天地人物之心。則天地人物之心。亦在度內矣。吾之心得其公正。則无私之天也。吾之心在於愛物。則生物之天也。聖人與天而合德。其次法天以自律。吾心一正。則天且不違。而百物順軌。雖非常之變。橫逆之來。亦吾順受之。一物有德者。自得神明之保護。而値正命之來者。可以不貳而无憾。操轉移之柄者。可以默運而潛銷矣。請就明問。條而辨之。天。積氣也。本无形色之可言。世人昂首而望。但見太虛之空闊。而目力有限。如有蒼然者障之。其實蒼然者。太虛之色。而從地上皆天也。在上之物。不過曰理而已。非是蒼然者爲天之正色而天之上實有物也。理。一而已。天之爲天。旣以是理。則凡物之覆於天者。无不陶甄於一理。故人有不得其理者。或訴之或怨之。亦人情之常也。天无物。以理爲物。理无耳目。以民心爲耳目。感應之速。影響猶遲。一言一事之得失而理不可誣。天必知之。是曰監聽卑之義。亦天聽之天視之也。故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其不然乎。天旣以理爲物。故凡善而福。淫而禍者。皆天理也。成湯之仁。宜致嗣王之克終。文王之聖。宜得聖女以爲配者。亦天理也。天无私庇。庇于有德。其所感應。一循至公。而自人事視之。則若有左右然也。以是言之。則天无心。以天下之心爲己心。而理則天之所以爲天。人之所以爲人者也。漠然空虛者。非天也。實理充積而如在上如在左右者。天也。天道運行。周流而不滯。則見天之體圓矣。日月出於東而沒於西。復生於東。則見天之包地矣。圓者。言其完好而流行之意也。從地上皆天。則天依地可見。天包地外。則地附天可見。天依地地附天。卽天地之自相依附也。萬物本乎天。則凡萬物之生。皆天之所爲也。然而大君者。受天命承天心。長萬物而司其平。則實天之宗子也。天固輕淸之氣之積也。而其輕淸之尤粹者。則有光明精采以炫燿之。如赫然而大明。則謂之日。的然而盈虧。則謂之月。耿耿然小明而散布在空者。爲二十八宿。爲五星。是皆天地精明之氣所爲也。地氣上升。天氣下降。二氣交感。化成萬物。山川之氣之粹者。聚而上騰。復散而下降。則爲雨露。露結爲霜。雨凍爲雪。寒暑之氣使然。而天地交感之所爲也。記曰。天降時雨。山川出雲。其謂是歟。陰錮於外。陽奮於內。摩戛盪激。而雷霆震電作焉。隱隱有聲。隆然砉然者爲雷爲霆。聲極而動物。振撼而擊撞者爲震。一帶光芒。閃然而見。閃然而滅者爲電。是固陰陽相搏之所爲。而天地猛厲之氣也。以理求之。則是皆自然。而无非天地之正氣。非天故爲是懸此以照之。降此以潤之。神此變化以誇詡之也。人之事有得有失。而天之道有常有變。人事得其常理。則天道亦由其常。人事失其常理。則天道亦爲之變。大率言之。如父慈子孝。君義臣忠。兄友弟敬。夫和妻柔者。人事之常也。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弟不念天顯。兄不惟鞠子哀。而夫妻有牝鷄反目之譏者。人事之變也。重光重軫。星辰順軌。雨雪霜露。各以其敍。雷出不震。隱見有時者。天道之常也。日月薄蝕。星辰失度。爲水潦爲旱暵。三月之雪。十月之雷。霹靂雷火。傷人害物者。天道之變也。人事得則天道亦順。人事失則謫見於天。昔人以天文爲時君之一鏡。詎不信歟。外乎人而求諸天。不可也。人亦不能離乎天。則夫人之一動一靜。心之一念。公私邪正。蓋亦莫非天者矣。然則壽夭禍福興亡治亂。何莫非天也。然惟莫之爲。莫之致者。乃爲天命。故聖人於回之死曰。短命。牛之疾曰。命矣夫。則他人之疾與死。蓋有難諉於命者矣。況乎國之興亡。皆由於人事。如禹湯之自修。桀紂之自棄。雖實不能外乎天。然皆在我者之所致。則烏可以諉之於天。而不盡在己之道乎。人固有怯於禍福。而變易所守者。故有在天之說。所以勉其爲善。而聽命於天也。然則死生在天。興亡在人之說。雖各有所指。其實一義也。其意蓋曰。人之爲善爲惡。國之以治以亂。皆係乎人。善而福。淫而禍者。天道之常也。其或反是者。則變也。而亦當時佐天命者之責也。无所歸咎。只當曰在天而已。天人相感。一理固然。人之悲歡榮悴。皆鏡於天君者。長人者也。一事之失。衆人必有受其害者。天寧能不爲之動耶。自人事視之。則若有譴告然也。至於獨夫肆虐。衆叛親離。視聽自我之天。固已棄之矣。天之所棄。衆之所仇。積惡之報。凶禍必至。此所謂天命誅之者然也。雖无刺過簿籍之設。天亦非有爲而爲然。其感應之理。昭然不爽。則雖謂之天譴天誅可也。人心好善而惡惡。天以民心爲己心。故仁厚之人。祥慶以臻。兇暴之人。殃咎必集。經傳所稱降祥降殃。福善禍淫者。皆謂此也。今之俚俗。猶以君子而福。小人而禍者。謂之天不爲无知。是人宜有是福。彼寧能无此禍乎。而疇昔之歲。雷震不孝之家。尤衆人所以嗟歎神異。而竦動以敬畏之者也。是固天人一理感應之使然。天雖甚神。豈能於萬國兆民之衆。人人而賞罰之哉。所以賞罰之者。亦唯一理而已。一理感應者。自衆人視之。則若有賞罰然也。是故人事大謬。則天道亦舛。而或有値其變者。則小人則幸。而君子有不幸。然常者固多。而變者固少。人衆雖或勝天。天定亦能勝人。則何必曰天不可知。而彼不足信歟。然則人之禍福。國之興亡。果是人事之自致。不可徒諉諸天矣。聖人與天爲一。炳於幾先。聖之所爲。卽天也。而天命之流行。聖賢體之。凡物之行。莫有能違於天者。而无不在於聖人之度內。君子則存心養性。以事其天。而殀壽之來。修身以竢。順受其正。所謂行法以竢命者也。若或初非冶長而縲絏爲累。則岩墻之覆。乃所自取。故君子必修身踐言。非禮弗履。戰兢淵氷。對越在天。凡所以處心處身。絲毫不苟。皆必求所以合乎天理之正。而卽乎吾心之安。克己之功。心廣體胖。而无愧浩然之氣。塞乎天地而不餒。則雖加齊之卿相。而孟子之心不動。錐末到眥。而逢蒙之目不瞬。順境逆境。皆安而受之。倘來之福。无妄之禍。何足以介於心曲哉。若是則在我之道无歉。而不幸之變。皆所謂莫之爲莫之致者矣。匹夫尙然。而況於有國有家者。群下之表率。四方之標準。一言之苟。一事之差。下民必有受其害者。八珍之奉。九重之居。非敢暫安也。叱咤風生。指顧如意。非敢怏樂也。是雖若无疆休者。而實有无疆恤者存焉。故倘若以是爲休。而不思其恤。則人心離而天命絶矣。必其小心翼翼。嚴恭寅畏。稽衆捨己。克艱厥位。逆于心者。必求諸道。遜于志者。必求諸非道。一念之萌。必合天心。一動之際。必順民心。不敢以私喜怒有所主張。戒愼恐懼。常若危亡之禍。迫在朝夕。不敢肆意妄行。以咈人心而逆天理。察逆耳利行之言。毋爲順旨逢迎之臣所誤。每事必求十分正當。而毋落第一義。兢兢業業。日愼一日。則讒邪退聽。賢者盡力。心无私累。政无私僻。民心悅而天意得矣。夫其致此之道。在乎敬天克己。蓋能敬而後可以克己。克己而後可以容賢而察奸。苟能如是。則視聽自我之天。寧有不當乎心。而祈天求命。斯在是矣。覆亡之患。何由而至哉。卷終矣。執事又問愚生所以修人事待天命之道。愚也泥古而不知今。擧目前之近事。尙未曉解。況可與議此乎。然其曰古之人古之人者。卽嘐嘐然之素也。則抑豈无行不掩之狂言乎。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此言修於己者。可以必得。而自外至者。有命存焉也。求之末世。則有不然者。富貴名勢。蓋有以智力得之者也。至於所謂求得舍失者。不啻如越之冠刖之屨。漫不知爲何物也。嗟乎。古之人。修其天爵。非有意於人爵也。人爵從之。不待求而至也。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則其所以修天爵。亦未盡道。況乎背天爵而徒以人爵嬰心者哉。吳王好劍客。百姓多瘡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此皆趨利而不知害者也。鴟鴉嗜鼠。喞咀甘帶。齊人乞於墦間而驕其妻妾。此皆認臭爲香。自誣而不知人不可誣者也。彼其所以喪失心性。不知天命者。无他。以其外物者累之耳。故愚生之志。則願先去外誘之累。以陋巷擬軒冕。以簞瓢擬萬鍾。以不得罪於萬世。擬今日之紛華勢焰。則凡世間之得喪禍福。皆不足以累吾靈臺矣。於是窮理以致其知。力行以見於用。義所當爲者。俛焉而孶孶。義不當求者。聽乎其在天。存心養性。以事其天。而修身以竢死。素位而行。不願乎外。而居易以竢命。則人事之在我者。可以畢修。而天命之不齊。安而受之矣。愚見如是。執事以爲如何。謹對。
問。人有恒言。皆曰天地人。天自天地自地人自人。而其所以竝稱者。何歟。西銘曰。乾稱父。坤稱母。邵子曰。一身還有一乾坤。可得聞其詳歟。在天地曰五行。在人曰五性。五行五性之相爲表裏。亦可聞其詳歟。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地之於人。亦有所視聽歟。萬物資始。天之造化。萬物資生。地之造化。人於其間。亦有造化歟。天地之生久矣。亘萬古而不變。人之道亦有配天地而不變者歟。如欲參天地贊化育。其道何由。
對。三才之道大矣。士之知此者蓋鮮矣。今執事乃以是下策承學。愚之不敏。不敢不略效固陋。執事其亦肯之否耶。竊謂天以是理而覆乎上。地以是理而載乎下。人稟天地之氣以生。以是理而處乎兩間。人非天地。无以生。天地非人。无以顯其功用。此所以眇然一身。而參爲三才者也。是故天地有天地之理。而人物之生。皆囿於是。人有人之理。而人之心。各具一天地。此天地人之所以相爲流通也。噫。天所以常覆者。以是理。地所以常載者。以是理。人所以相生相養。以久存於世者。亦以是理。天无是理。則不足以爲天。地无是理。則不足以爲地。人之心。一毫不合乎是理。則卽與天地不相似。而不足以爲人矣。蓋天極高矣。而人實戴之。地極厚矣。而人實蹈之。天地之理。人實體之。人之言動。天地實監臨之。豈不昭昭可畏也哉。嗚呼。天地者。道也。道者。人之所當行者路也。人能順天地之理而不違。則夫所謂參贊化育者。亦豈外是哉。若以明問。逐條言之。則天施地成。天地之生育也。父生母育。父母之生育也。人之於天地。猶子之於父母。則民吾同胞。而物皆吾與。知此理也。而能推己之心。以及於人。不使一物失所。乃所以敬事父母也。天地以是理賦於人。萬物皆備於我。故人之心。未發之中。而主宰不昧者。天地之本體也。已發之和。而中節不差者。天地之功用也。心得其正而萬事順者。卽天地之和風慶雲醴泉嘉禾。而豐年穰穰者也心失其正而萬事乖者。卽天地之日月薄蝕山崩地震而疾疫兵戈者也。知此理也。而能奉順天心。不敢違越者。乃體其一身乾坤之理者也。此張邵二賢立言之旨也。是故金木水火土者。天地之五行也。仁義禮智信者。人之五性也。天地以五行而爲天地。人以五性而爲人。五行不具則不可以爲天地。五性不存則不可以爲人。木首四時。仁首五性。而皆以生物爲心。餘可類推。則其所以相表裏者。亦略可見矣。夫高高在上者天。而日監在茲。故人事之得失。天必知之。書所謂視聽自我者然也。天之與地。初非二理。地之視聽。亦天之視聽。則亦豈不自我民歟。大哉之乾。萬物資之以始。至哉之坤。萬物資之以生。此卽天地之造化也。君子體天以自強不息。則首出庶物而萬國咸寧。法地以厚德。在物則含弘光大而品物咸亨。此則帝王之造化也。匹夫體天地之健順。以自治其身。是亦人之造化也。嗚呼。上下四方。天地之大也。往古來今。天地之久也。自子開丑闢以後。上下數千萬年。而蒼然而遼迥者如一日。坱然而磅礴者常在也。物莫能久而不變。而天地之恒久而恒不變者。是必有道矣。天之爲天。不過曰是理而已。地之爲地。不過曰是理而已。理不可變。故天地亦不變。人之所以爲人。亦不過曰是理。則人道之配天地而不可變者。亦理而已。是故天道之不可變者。日月星辰之文也。地道之不可變者。山川流峙之形也。人道之不可變者。三綱五常之理也。自有天地以來。三五滅絶。而人得以爲人。國得以爲國者。无是也。則是理也豈非配天地而不變者乎。人誠能因固有五常之性。服天敍三綱之敎。而以天地生物之心爲己心。兢兢業業。存主不懈。操之於幽獨之中。使其不違乎此理。察之於應物之際。使之必循乎此理。動靜此理。食息此理。死生此理。一擧措一云爲。无不順乎此理。一言語之發。一念慮之萌。粹然一出於此理之正。此心之湛然者。直與天地造化之理相參。則此學問之極功。聖人之能事。上而爲君。則堯舜之參天地贊化育也。下而爲臣。則伊周之參天地贊化育也。窮而在下。則孔子之參天地贊化育也。瞽說无稽。一至於此。而未盡之愚。願畢其說焉。天地之生物也。先春而後秋。人君之牧民也。先德而後刑。學者之言仁義也。先仁而後義。蓋秋者。春之所以成功。刑者。所以弼敎而輔德之所不及。義卽仁之所以裁制萬事而得其宜。言春則秋在其中。言德則刑在其中。言仁則義在其中。夫天地之所以生物。人君之所以牧民。人之所以自治其身。其道一也。故春也德也仁也。天地人之所先也。夫春夏者。德之屬也。秋冬者。刑之屬也。春於五行爲木。五性爲仁。而秋於五行爲金。五性爲義。歲功之始。必起於春。故易曰。萬物出於震。震。東方也。則三才之道。其用固莫先於仁也。是故西銘之說。直以天地爲大父母。萬民爲大同胞。皆所以推明是仁之理也。愚見如是。不識執事以爲如何。謹對。
問。人固有一死。而處死爲難。可以死而不死。則是偸生也。可以无死而死。則是徒死也。處之不失其義。死之能得其所者。有何道歟。龍逢比干。諫死不去。伯夷叔齊。辭粟而餓。杵臼爲趙孤而殺身。豫讓爲智伯而捐軀。子推焚綿上之山。屈原沈汨羅之水。申生出奔而縊。衛伋之齊而死。召忽死於子糾。荀息死於卓子。子路死於衛。荀彧死於漢。是皆死之合義者歟。抑有可議於其間歟。處死。人之大節。尙論之士所當深思而精究者也。願聞其說。
對。處死之大節。愚生之所當熟講而深思者也。今承明問。適及於此。敢不以平日之耿耿自得者。求正於先生。竊謂難矣哉。處死之道也。可死而不死。則苟辱而可羞。不當死而死。則傷勇而无取。苟辱者謂之偸生。傷勇者謂之徒死。是二者均之皆失也。是故人莫不有一死。而死之能得其道者鮮。狃貪生之樂。而不知羞恥者。品庶之每生也。認舍生之名。而不揆諸義者。勇夫之輕死也。由前之一般人者。固无足論也。由後之一般人者。亦非君子之所取也。噫。古人之必欲殺身而成仁。舍生而取義者。豈徒然哉。義在於殺身。則殺身而後可以成仁。義在於舍生。則舍生而後可以取義。不如是則害仁而背義。故權之以輕重。揆之以義理。而爲之取舍如此也。苟或不審於義。而直情徑行。不必殺而殺焉。不必捨而捨焉。則是義可以不死而必死焉者也。必也審取舍之分。察輕重之權。揆諸義而合卽乎心而安。然後處之。可以不失宜。而死之可以得其所矣。嗚呼。生不足矜也。死不足詑也。處死之道。唯在夫審於義而已。請以明問。逐條言之。癸辛昏亂。大命將非。而一逢一干。面折廷爭。終蹈淫刑之刃。武王革命。萬物維新。而曰夷曰齊。恥食其粟。竟作西山之殍。趙氏已滅。存孤无策。則杵臼以之殺身。智伯无後。仇讎未報。則豫子終於捐軀。龍歸淵而蛇叫。鬱攸煽於綿山。則介之推之所以抱樹也。怨靈脩之浩蕩。蘭无實而容長。則屈大夫之爲賦懷沙也。二五成謀。胙肉爲崇。而新城雉經。結晉人之怨。新臺有風。不殄蘧除。而泛泛乘舟。供衛詩之悲。召忽當齊國爭立之難。而捐生於子糾。荀叔受獻公託孤之寄。而殉身於卓子。蒯聵反衛。孔叔被劫。而季路結纓。曺暪逼漢。董昭建議。而文若飽酖。是數君子者。皆古人之稱誦。史籍之傳美。其所以不辱其生。以死爲榮者。眞可謂適於義而无君子之譏歟。抑或有忘生輕死之可言者歟。是雖以執事之明。猶有所疑。而下詢於諸生。愚弊儒也。學昧稽古。智短方人。撫陳迹而范然。目昡於豕亥魚魯之間。其何以辨古人之是非。而仰塵執事之明鑑哉。雖然。一得之愚。不以獻於今日。則愚生謬見。就正无路。請以夙昔之所激昂者。持管窺之論。而爲撞鍾之說曰。獨夫之淫虐日深。禹湯之基業將終。伐君之慙德未免。來世之口實難保。則直諫而死者。社稷之忠臣也。採薇而餓者。綱常之貞榦也。物色方急。孤命一縷。則審擇難易。詭謀取死者。蓋出於不得已也。飮器禍慘。國士恩重。則五起不中。擊衣而死者。亦以報知己也。出怨言而不食。則初非恬靜之士。憫宗國之將亡。則固宜忠憤之激。介山之自焚。愚不知何義也。汨羅之沈。蓋亦忠臣之過也。蒙之以惡名。而不察其无罪。崇之以使旌。而邀之以盜賊。則所謂无所逃而待烹者也。雖然。大杖則走。古人所取。殺子之名。有以累父。則二子之死。果合於義乎。奉其弟而將以圖兄。則死亦宜矣。言可復而身不可愛。則死其所矣。然而收之桑楡。不圖於終。從君於昏。失之於始。則溝瀆之諒。聖人之不取也。白圭之玷。左氏之所譏也。不擇所從。仕无父之國。而不避難以殉節。則戈斷其纓。贊成陰謀。懼萬歲之責。而正言以自解。則爲賊所忤。季子之死。傷於勇也。荀氏之死。豈其心哉。由是觀之。逄干之死。義在於社稷。夷齊之死。義在於綱常。杵臼以存孤爲義。豫讓以報仇爲義。數子者。雖非倫比。而均无不死之義矣。子推之无義甚矣。屈原之義。亦不必死。申生衛伋。義可以无死。則其死也。愚不知也。至於召忽荀息之死於不正。荀彧之迫於賊。而尤不足論義與不義也。獨恨夫子路聖門高弟。其取義不精。至於食輒之食。徒以不避其難爲義。則惑矣。是以君子之於處死。必審於義而不苟。稱以權而不差。然後其死也得其道。而眞可以一死矣。以子路之賢。尙不免徒死之譏。他尙何說。■可不愼哉。篇之末矣。復慨然而嘆曰。死者。人之所甚惡也。古之君子所以就死而无憾者。豈有他哉。或安於義理。而視死如歸者有之。或誤認爲義。自取徒死者亦有之。荀息之立不正。召忽之輔不義。子推之不能忘怨。荀彧之爲賊所迫。固无足論也。子路之野。屈原之憤。二公子之陷父不義。亦不可謂得其死也。杵臼豫讓。雖无不死之義。而是特家臣之不知有國。君子之所不論也。獨逄干之死。增萬古直臣之氣。夷齊之死。明宇宙君臣之義。使百世之後聞風而興起。則其死也有補於後世。而始可謂之得其死矣。其所以能是者。以其處義之精也。人之於大節。苟能精究其義而深思之。則其於處死。无所往而不得其所矣。愚見如是。謹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