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悔集 (权得己)/执事策
问。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也。孔子编诗。周居其首。鲁次之。商又次之。其义何居。及其后世。颂圣主得贤臣者有之。颂河清者有之。果有得贤河清之实欤。金銮奏颂。御手调羹者谁欤。八岁献颂。称为国瑞者抑谁欤。其无愧于诗人歌颂之遗意欤。元次山磨崖碑。说者以为含讥讽意。石守道圣德诗。说者目之为怪鬼辈。其故何欤。我国家设科。以词翰取士。颂居其一。近来文体卑弱。无以仿佛前古。何以则使作者丕变旧习。以继三颂之盛欤。诸生学夫诗者。其各悉陈。
对。颂之时义大矣哉。尚丽则有过实之讥。词拙则无赞扬之功。此颂之所以难也。执事临围。举为问目。以询多士。愚之不佞。亦且旅进于庭。叨奉明策。则愿犯不韪。略效固陋。易大传曰。圣人之德。见于辞。古之帝王。有可久可大之德业。则赞美之作。必见于歌颂。颂者。容也。所以形容乎盛德。而发扬乎咏叹者也。是故文以形其德。歌以咏其事。以象其功烈。以格于神明。以寓乎不忘之意。此颂声之所由作也。盖自康衢有谣。而祝圣之体兴。赓载有歌。而叶韵之文作。以至商人尚鬼。遂有事神之颂。而周公相成王。制礼作乐。诗以歌之。以奏于郊庙。此颂之大备也。而其为颂也。盖皆发于性情。原于无邪。所以歌咏其实德。而对越乎在天。以起夫羹墙之思耳。非若后世之文人才子溢美近谀之作也。故序诗者以为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盖谓此也。嗟呼。诗亡于周衰。颂变于鲁乐。则閟宫泮水之作。秪以为颂祷之词。其与清庙猗那之章。同其名而异其实矣。汉魏以来。华藻之士仿而作之。殆又甚焉。则颂之作。专为浮华无实之文而止耳。便佞口给之态而止耳。噫。颂之设。岂端使然哉。歌斯哭斯。古人谓之善颂。则质而不俚。华而近实者。斯谓之颂矣。后之人。不以性情为颂。而以文词为颂。故文日丽而体格日卑。词益巧而名实益爽。于是乎始■背驰于商周。而有愧于鲁颂矣。呜呼。商之作奥古。周之作平易。则历代之文。固不能无家数之殊矣。然其褒实功而美实德者。则其为道▣也。后之为颂者。能反是而求之。则斯得古人之遗意矣。请因荛询。复以芹献。孔圣之编诗也。以周颂冠于首而分为三什。以鲁颂次其后而商附于三。其篇列之次第。则有不可知其意者。先儒有尊卑亲疏之说。其或然欤。后乎是者。世日益下。而文日益侈靡。观其文则隐然商周之复出也。考其实则犹是衰乱之末世也。颂声之洋溢。何补于治哉。就其中论之。汉宣闻王褒之善文。而使颂圣主之得贤。鲍昭当元嘉之世。而乃赞河济之俱清。文词之伟丽。不能加毫末。于汉宋之治道。乌足尚哉。论时事于金銮。致御手之调羹者。李白之奇才也。献赋颂于行在。以国瑞而见称者。刘晏之八龄也。所颂之词。虽不可得见。而浮华疏脱之人。论■事未必切时。言利聚敛之臣。其才元非瑞国。则其文亦可知矣。宁可与古之作者。并日而论哉。明皇幸蜀。肃宗即位。灵武中兴之颂。元次山以之磨崖。大奸既去。众贤为之拔茅。而圣德之诗。石守道作于胄监褒美之中。微寓春秋之笔。则谓之讥讽。不亦宜乎。忠邪之太白。适触群奸之怒。则目为怪鬼。有以也夫。呜呼。论古所以揆今。惩前所以戒后。古人之陈迹已矣。请以今日之事继之。丕惟我国家敷张文教。贲饰治道。设科目以罗人才。尚词翰以求文藻。而颂之为题。在其一焉。盖将以培养作育。接武前人。而俪美于一唱三叹之馀音也。是宜彬彬而辈出。济济而克生。摛文馆阁者。摠是燕许之大手。称扬圣德者。率皆韩柳之宗匠。而简简之音。昭格于烈祖。于穆之诗。再歌于清庙矣。奈之何世道日下。文章日卑。纤丽为工。而浮靡是尚。雕篆为才。而小巧争华。抽黄对白。例多騈俪之句。理胜于词。谁是载道之文。典重温雅。已无至于古人矣。求其如西汉之奇伟卓绝。亦不可得。则其所谓歌颂之作。不过为晋宋间萎弱之文而已。尚何觊仿佛于前古哉。夫以国家设科之意。如彼其勤恳。而国家收效之实。若是其相反。宜执事怪之而下询于愚生。愚生之捧策。思惟亦茫然。莫测其端倪也。呜呼。源者。流之所本也。声者。响之所应也。响大而声微者。未之有也。浊其源而求流之清者。不可也。则愚请以反本之说。为执事救文之弊可乎。盖上之所取者。声也。下之所应者。响也。存之于心者。源也。发而为文者。流也。上以是取之。则下亦以是而应之。存诸中者既无其本。则发于外者又焉能可观哉。盖自晋魏以来。绮丽之文。胜。至今日而极矣。场屋之得失。又从而眩其心。于是士争为无实之言。组织之巧。以求媚于主司。为主司者。悦春华之荡目。而不恤秋实之无功。擢置前列。以耸后生之观瞻。则后生又起而效之。文日益巧。而道日益乖。赞扬之言。唯恐其不至。而不免有溢美过情之失。则无怪乎文之益偸也。噫。颂之不古。失实累之也。文之萎弱。性情本之也。性情之不正。得失害之也。今诚能鉴此而为之。图反其本而求之。则弊虽极矣。亦可以救矣。愚愿今之为主司者。不尚浮丽之文。不取溢美之语。采春华之浮藻。而必责秋实之可咀。观文词之伟丽。而必以理胜为可取。一字一文。必求其典。一言一句。必求其实。刘几之险怪者黜之。公孙之近谄者去之。鲍明远之好谀者抹之。元舂陵之典实者擢之。而不为小巧之文所误。则斯得取舍之道矣。然则士皆务实。不尚文华。性情之无累。不眩于得失。而有德有言。自能追配于古人矣。夫三代之时。人淳而质古。文之力量。虽不及已。然其典重而质实者。则今之文。犹古之文也。有得于此。则三颂之文章。亦在乎是矣。虽然。文者。心之所发也。心在于正。则发于文者无不正。心在于邪。则发于文者无不邪。故孔子赞三百之诗。以思无邪为第一义。使人思无邪之道。亦在于明正学而已。牍终矣。愿毕其愚。愚也昔从讲师。受三百之义。则颂之名义。盖有可得而言者矣。商周二颂。皆所以追美先王。而祭告神明者也。独鲁颂之作。为称扬当代。而或有过失之语。然皆为将来之祝颂。非谓时君实有是事也。后之文士。得其说而不得其意。遂极为称扬。以为谄佞之态。吁亦谬矣。愚谓今之为颂者。皆美先王之德。而不及乎当代。则士无溢美之态。而皆有典实之语矣。夫歌颂当代。有二失焉。规讽则近讦。过实则为谄。莫如不颂之为愈也。人臣之道。以直谏为职。不必以歌颂为贤也。愚见如是。执事进而教之。谨对。
问。公道之不行久矣。道无古今。而人不行之欤。将俗渐浇漓。欲行而不得欤。古之盛时。能行是道者谁欤。有不识其人而荐之者。有必以亲旧而用之者。公私之分。可得而言欤。一时桃李尽在其门。天下人才。储之夹袋。此亦可谓公乎。关节不到。世号阎罗。莫敢干私。人称铁石。此则用何道而然欤。方今圣明在上。贤良协赞。惟才之教。发于嗣服之初。其慎之议。盈于筵席之中。至于学行之甄拔。坏法之峻治。尤致其丁宁。而幸门之辟。犹夫前也。官方之乱。日益甚焉。未知戒饬虽勤。而奉行无人欤。文具徒备。而真实未孚欤。何以则仕路清肃。而朝纲振。干请杜绝。而公道行欤。子诸生。穷经有素。必有能言是者。愿闻其说。
对。公道者。国家之元气也。明则治晦则乱。古今之常理也。执事先生。有感于是。临闱策士。首以为问。愚诚不佞。叨奉明问。虽甚固陋。庸敢无说。窃谓天无私覆而地无私载者。天地之公道也。奉无私之义。法天地而建极者。人君之公道也。天以是道而覆万物。地以是道而载万物。王者以是道而维持斯世。苟无是道。则天不得以生物。地不得以成物。王者不得以平治国家矣。是故。君以是道而率乎下。臣以是道而承乎上。秉至公之心。恢大中之道。存心出治。无固滞系吝之私。举措云为。循荡荡平平之道。则用舍进退。无一不得其当。而所谓天下之公道者然也。夫公道行。则贤愚得所而政治明。公道晦。则邪正倒置而功緖坏。居表则之地。而掌人物之权衡者。可不以恢张公道为务乎。噫。道无古今之殊。而俗有漓淳之异。道行于古。而不行于今者。俗之不古也。可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道之本体也。道不远人。而人自不行。俗之浇者可以还淳。则变浇俗而还古道者。抑岂无所本乎。本者何也。身与心之谓也。本之身心躬行而率之。则表正于此。而影直于彼矣。往古来今。数千年间。用是道而治。不用是道而乱。已然之迹。今皆可见。三代盛时。大朴未散。惟君惟相。本身心之德。有躬行之实。故能大恢公道。世登休明。称美当时。贻法后世。嗣是以降。世道日下。臣无格君之效。君无克己之功。公道仅行者。若可以一二数之。韩魏公之荐士。有未尝识其人者。崔祐甫之用人。必以亲故之谙其才。是其为心。或原于大公之道。或由于难信之意。皆非出于徇己之私。而以夫子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之义观之。则不待识面者。道之广。必以所知者。心之狭。公私之分。亦有辨矣。简一时之名士。与之同升于朝。则有桃李在门之讥。疏天下之人材。以为收用之地。则有夹袋贮贤之事。荐贤为国。非为己私。则或人之诮。何足病乎。明敭士类。能举其官。则文穆之心。亦云公矣。阎罗包老。关节之所不到。铁石广平。人莫敢干以私。盖由操心至公。直道不挠。刚方之节。素孚于人。故能大振公道。私邪退听。风声休美。后人之所当法也。汉唐越宋千有馀年。能恢公道。仅见于六人。则世道之污。可胜慨哉。理极必反。道穷而亨。公道之行。复见于今。丕惟我圣上出震承乾。离照重明。厖臣硕辅。砺翼于朝。思所以反浇还淳。追踪三代。恢张公道。而杜绝私门者。三载于兹矣。新政之所轸念者。恳恳于惟才之教。帷幄之所启沃者。惓惓于其慎之道。至于甄拔学行。所以为观威之地。峻治坏法。所以为惩励之方。而𬣙谟辰告。无不致其丁宁。举而行之。殆将不遗馀力。则是宜人怀至公之志。而士无苟利之心。贤俊登庸。仕涂澄清。而公道大明于世矣。柰之何治未食效。劳不见功。恢公道而公道不振。杜私谒而私谒愈炽。禁制密于牛毛。幸门甚于鼠穴。女谒之行。及于贵近。官方之紊。甚于往时。是何君上之望治若此其切。而治效之蔑著如彼其甚耶。奉行者无人欤。实效之未孚欤。戒饬虽勤。徒归于文具而然耶。愚尝反复思之而不得其故。不免吹毛洗垢。疵擿时政。以为迁就之说曰。德音之降。辞旨恳恻。而上恬下憘。置之相忘。则奉行者可谓无人矣。谟猷之告。虽在尽公。而观诸施设。未见其效。则真实之可谓未孚矣。丝纶初降。吏一宣读。则束诸高阁。揭诸座隅。有司之臣。漫不顾省。则戒饬之勤。岂不归于文具而已乎。噫。是数者。皆足以致幺ㅡ道之不行。而数者之弊。必有其本。则所以救此者。其不在吾君与吾相乎。愚谓君之一身。即万化万事之根。而君之一心。即端身出治之源也。心正则身无不正。而天下国家。可得而理矣。是以大臣之任。虽百责所萃。而其道则以格君为功。故曰惟大臣为能格君心。愚愿执事常以身心之说。敷陈于负扆之前。前席之顷。使我圣上本之于身。以立建极之道。本之于心。以为修身之地。燕居得肆之际。以公存心。而主宰不忒。应事接物之时。以公察理。而权衡不差。静时之所思。惟在于至公。动时之所应。无一不出于至公。则好恶不滞于方寸。而心无不正矣。私昵不及于庶官。而身无不正矣。盖主宰不忒者。未发之中也。权衡不差者。已发之和也。致中致和。而此心之所存。此身之所行。粹然一出于正。而天下服其公矣。夫如是。则上行下效。风草斯偃。而公道之行。捷于影响矣。方今圣上以主张公道为务。则其于处心处身。岂有不得其公者。而愚敢妄言如此者。盖以人君体天而长物。居上而治众。苟于一念虑之萌。一号令之发。少有一毫之未纯。则即为不公之端。而下民之观感。亦有不从所令之实者矣。苟能于此而谨之。则仕涂可清。朝纲可振。干请之杜绝。亦将由此而致之矣。所谓一正君而国正。德盛而上下化之者此也。愚生瞽说。不知支离。而一卷之终。尤致意于执事。恭惟执事以清慎之德。秉至公之心。羽仪王朝。而润色治道。思所以尧舜其君。而唐虞斯世者。宜无所不尽其心矣。虽然。人臣欲正其君。先正其身。未有己不正而能正其君者。故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与间也。愚愿执事以身心之说。上以启迪于枫宸。而下以自治乎吾私。幽独之中。能体所谓中。应物之际。能得所谓和。则至诚相感。而君臣相契。上下交孚。而治功成矣。愚见如是。不识执事以为如何。谨对。
问。理与气者。贯天地人之具也。事无不该。物无不禀。其为用大矣哉。未有事物之始。所谓理与气者。于何依附而及其著也。先有理乎。抑先有气乎。理无迹气有形。微显既殊。则此二者两立。而不相须乎。抑并行而不相悖欤。人物同赋一理。而有丰啬之异。四时迭运一气。而有寒燠之变者。何欤。理无不正。而气有醇醨。其所谓醇醨者。孰使之然耶。将自然而然。无他容议者欤。先儒曰。三代之前。以理御气。三代之后。以气御理。其说可得闻欤。黄帝尧时。可谓理御气也。而蚩尤四凶。接迹于前后。衰周天地。〈可谓〉气御理也。而酿生一仲尼。何欤。天地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其治其乱。可诿诸理乎。可诿诸气乎。抑有舍是而他求者欤。当今圣上嗣服。励精图治。其所以循理抚气。挽回世道者。靡不至矣。而近年以来。恒旸恒燠。愆干夏冬。天经乱矣。泉腾海溢。山冢崒崩。地纪紊矣。麀聚之行。弑主之变。非止一二。而人不知怪。民彝〈亦已〉斁矣。是其理气之乖而然耶。抑别有可言者欤。如欲使是气。听命于是理之制。而驯致天地位万物育之功。其道何由。诸生为学天人。博乎古而通乎今者也。其各悉著于篇。
对。愚也昔从师友。受理气之说。而出口入耳。终茫然莫识其端倪。今者旅进静庭。叨承明问。■其何以仰答厚意。而有所发明哉。顾自谓盈天地之间者。理而已。混沌之初。玄黄未剖。浑浑融融。兆朕未先。未有是形。先有是理。是理之中。包得许多事物。故理之所在而气生焉。其所谓理。气之所以为气之理也。形而上之道也。其所谓气。理之所生之气也。形而下之器也。理虽多端。而其所以为理。不过曰一阳一阴而已。故气生于理。而其所以为气。亦不过曰一阴一阳而已。及其两仪既辟。阴阳始分。气之轻清者。上腾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于其两间。又有禀天地之气以生。而与天地并立而为三者。则谓之人。天也地也人也。皆是气之所生。而是气之所以然。〈理也。〉噫。有是理然后有是气。是气之所聚。则是理亦从而赋焉。无是理无是气。则天不得以为天。地不得以为地。人不得以为人。故天地之所以为天地。气也。而理之所为也。人之所以为人。亦气也。而理之所赋也。三才之道。既囿于是。则天下之事事物物。孰〈有能〉外于是哉。是故此理之在天地间。无少欠阙。无少间断。而此气之根于理而生者。亦莫不洋洋充满而不息。浩然流行而无滞。其为用顾不大哉。虽然。理之体。茫乎其至微。而气之用。或梏于有形之私。故理无不善。而气或有差。气差而反于理。则理为之晦蚀而不明焉。天地无私。而人不免有意。故天地之气。初无不善。而人之乘是气者。或有所悖于理。舛错谬戾。以感伤天地之和气。于是乎天地之气。亦为之乖舛。而有不得常理者。然则气化之浇漓。亦莫非人事有以致之也。其浇也。既由于人事。则其反而淳也。亦岂不由于人事乎。圣孙论位育之道。以中和为第一义。有得于此。则世道之挽回。不外是矣。请以是说。仰复明问。子开之前。此理之大体先具。丑辟之后。此气之功用乃见。理也气也。为万事万物之本源。统而为一本。散而为万殊。明而为仁义礼智之性。幽而为鬼神造化之迹。神而为天地生物之妙。则具于未有事物之前。而行于既有事物之后。夫岂有所倚著于物而后存哉。而其生物之功用。则先有是理。然后气有以成形。如天地亦气之聚耳。而其所以为天地者。■理也。人之生也。亦气之化也。而其所以生者。亦理也。则是理先于气也。然而是气之浮而为天。聚而为地。然后天地有天地之理。是气之化而为人。然后人有人之理。则是气先于理也。夫理之无迹。泯然难寻。气之有形。若可想像。则一微一显。可谓两立。而于其无迹。而气之体存焉。于其有形。而理之用行焉。则并行而不悖者。理气之顺也。两立而不相须者。理气之乖也。天地以是理付与万物。而所禀之气。有清浊之殊。故所得之理。有丰啬之异。天地以是气运行四时。而阴阳之理。有舒惨之分。故寒燠之气。有冬夏之别。是皆理之自然而气之正也。噫。理未尝不正。而气则有醇有醨。愚不敢知其醇其醨。孰主张是。而殆由于自然而然。抑岂无人事之可言欤。是故三代之前。以理御气。而是气也原于正理。故和气致祥。而三才之道得。三代以降。以气御理。而是理也为气所乘。故乖气致异。而三才之道舛。此先儒之所以叹也。抑上古轩黄。至治唐尧。理无不明。气无不顺。而蚩尤四凶。玷秽清时。周衰辙东。世降春秋。战伐相寻。理气多舛。而天纵仲尼。讲道洙泗。蚩生于炎帝之末。凶不能累尧之治。愚之妄言。欲诿诸气数之或然。而生夫子于乱世。安知非天意之有在乎。呜呼。天地之生也久矣。气化之盛衰。世道之治乱。反复相寻。殆无宁岁。是气之固然。理之不能不然。而亦人事得失之所以然也。上下数千年间。治日常少。乱日常多。是理否塞而长夜。是气浊驳而乖戾。世道之污。殆不忍言矣。天佑我东。光启圣君。新承大宝。励精求治。宵衣之念。不违于天地之正理。日昃之食。唯养乎天地之正气。其所以率是理之当然。而欲是气之皆出于是理者。盖已无所不用其极矣。是宜理明气和。世登休明。轶三代而驾尧黄矣。而奈之何劳不见功。治不食效。比年以来。旸燠愆序。冬夏乖宜。则天经之乱。柰至此极。海溢山崩。涌水为沴。则地纪之紊。若之何其。麀犊之行。比比而有。戕主之狱。连岁而报。是可谓天地之大变。而人心恬然。犹不知怪。则民彝之斁。亦云极矣。是何变异之沓臻。以累我圣心之望治耶。理御于气而然欤。气乖于理而然欤。抑外乎此而又有可言者欤。是俱未可知也。愚尝闻以理胜气。则气顺而休祥应。以气胜理。则气舛而灾沴降。理气之顺。亦在乎人事之如何耳。愚谓人君居表则之地。而为万化之源。一言一事之得失。而天地之气为之感应。苟合乎理。何气之不顺。何变之不除。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而其中其和。验之于未发已发之际。苟能乎是。斯为天地之正气。而合乎天地之正理矣。当今庙堂之上。馆阁之间。厖臣硕辅。固不为不多矣。愚生妄意。或者其无以是说。启沃于螭陛之下负扆之前乎。愚愿圣上戒惧于不睹不闻之中。谨之于幽独得肆之地。察之于应事接物之际。使未发之前。此心湛然。如未尘之明镜。屹然如中流之砥柱。无小偏倚。而能体所谓中。则天下之大本。可得而体认矣。则其已发之际。随事精察。曲当于理。无小差谬。而能得所谓和。则天下之达道。亦在乎是矣。盖天地之心。即吾之心也。吾之心。即万物之心也。故求之吾心。而天地万物之心皆应焉。心者。理之赋于性。而为此身之主宰者也。是故心得其正。则理无不合。而气无不顺矣。故先儒释经。以为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此中和之极功。而所谓心正。即此心之合乎此理也。诚如是也。则是气之发。皆原于是理之正。而天地之位。万物之育。亦可由此以致之矣。愚生瞽说。欲以此为执事前席之一助。而于卷之终。又感执事之言也。愚也信古而不知今。徒能读古人之书。而于文义犹有未晓。则岂敢曰博乎云尔。窃意天之为天。人之为人。皆原于一理。则人君之所以体天而长人。亦不过曰一理而已。是故天人一理也。古今一理也。天之与人。既感应而无间。则占之与今。亦岂龃龉而不可合欤。诚能心唐虞三代之心。以求唐吴三代之理。则其气之顺也。无异于唐吴三代之时。而其治也。髣髴乎唐吴三代之治矣。臆见穿凿。不知支离。而檐睴苦短。言不能尽意。执事进而教之。谨对。
问。苍然而在上者。世谓之天。不知在上者果何物。而苍然者果何色欤。夫人冤抑无告。不得其所。或呼天而诉。或怨天而詈。其意何所见而然欤。人之恒言曰。天高听卑。诗云。无曰高。高在上。日监在兹。书言天视天听。然则天乃有耳目而视听之欤。书云皇天眷祐有商。诗云文王初载天作之合。然则天亦有所私比而左右之欤。古人云天人一理。书云克享天心。彼漠然空虚者。果有物而有心有理欤。浑天之说曰。天体圆如弹丸。天包地外。邵子曰。天依地。地附天。天地自相依附。果何以验其实然欤。凡人物之生。皆本于天。世人但呼大君为天子者。何欤。天有日月星辰以照之。有雨雪霜露以润之。有雷霆震电以神怪之者。其理何欤。说者或以日月星辰之不得其行。雨雪霜露之不得其平。雷霆震电之不得其顺。皆归诸人事之得失。其说然欤。人之死生祸福寿夭长短。皆谓之在天。则国之兴亡治乱。亦无非在天矣。而必以人之死生者系之天。而国之兴亡者系之人。其故何欤。汉儒曰。君有失道。则天出灾异以谴告之。周书曰。商罪贯盈。天命诛之。然则天上亦有刺事之吏。伺人主过失。及有簿籍记人主罪恶。而或谴之或诛之欤。书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传曰。天道福善祸淫。今人以为善得福。为天赏之。为恶得祸。为天罚之。凡遇横逆暴虐之来。必仰而吁之曰。天有知乎。间者有不孝之家。全家雷震。皆以为天罚不僭。然则一天之下。九围之内。万国之繁。兆民之众。若人人记其善恶而赏罚之。则为天者不已劳乎。或有为善而祸。为恶而福者。则天之果不可知。而彼所云云者。固不足信欤。人之祸福。国之兴亡。皆天之所为。而说者乃曰人事有以致之。其果何说欤。圣人则以天未丧文。生德于余。必人之不能害己。下圣人则不能。故孟子以存心养性为事天而曰。寿夭不贰。修身以俟之。而又曰。桎梏死者非正命。何以则可以在我无歉。而责命于天欤。至于有国家者。德何如则可以上当天心。而免覆亡之患欤。诸生学究天人。其所以修人事而待天命者。必有其道。愿闻其说。
对。人皆戴天以为生。而不知天之为天之理。所谓日用而不知者也。执事乃以是询诸承学。愚之蒙学。虽不敢默。知天之君子。其或取乎此否耶。窃谓天者。理而已矣。而理之为理。则由气而著焉者也。凡物之质。气之为也。而其所以有是气。以其先有是理也。凡物之性。理之赋也。而其所以因是物而有是理。以其气先为之质也。则彼所谓天者。固气也。而所以为天者。是理也。盖尝求之。泰始之先。未始有物。未始有人。而亦未始有天也。则浑浑沦沦。扶舆磅礴。而充塞于空虚之间者。是气也。是气之轻清而明粹者。日腾于上。而遗查滓重浊者。在下而凝焉。于是乎高下天地之名以判。因高而见下之义。因天而有地之名。则地亦天也。天以覆地以载。以施以生。以化以育。而人与物。生乎其间。则人与物。亦天也。天也地也人也物也。俱以是气而为质。则亦莫不有是理以为性。人之理。天地之理也。物之理。天地之理也。而地之理。亦天之理也。是故天之道应乎人。人之事感乎天。天有不得其序。而人为之病。人有不得其所。而天为之变。天人交孚。一理相感。比之锺律相和。东击则西应。宝镜相照。此妍则彼好。积善积恶。殃庆以类。时旸恒燠。休咎各征。此非有主者司之也。一气所为。周流无间。感应之妙。自然而然。脑后下鍼。鼻赘自落。积油万石。自然生火。此理之固然也。虽然。亘古今而不变者。固天理之本然也。因气化而有常有变者。亦天理之不能不然也。人事之得失。感伤乎气化。气化之浇漓。天理亦为之舛焉。理之或舛。气数之不齐。又有淆伪之人事以参之。于是乎或值其变。则感应之天道。亦难于持。左契而责偿矣。抑天人一理。物我一理。人物之心。即我之心。天地之心。亦我之心。如我之心。以推乎天地人物之心。则天地人物之心。亦在度内矣。吾之心得其公正。则无私之天也。吾之心在于爱物。则生物之天也。圣人与天而合德。其次法天以自律。吾心一正。则天且不违。而百物顺轨。虽非常之变。横逆之来。亦吾顺受之。一物有德者。自得神明之保护。而值正命之来者。可以不贰而无憾。操转移之柄者。可以默运而潜销矣。请就明问。条而辨之。天。积气也。本无形色之可言。世人昂首而望。但见太虚之空阔。而目力有限。如有苍然者障之。其实苍然者。太虚之色。而从地上皆天也。在上之物。不过曰理而已。非是苍然者为天之正色而天之上实有物也。理。一而已。天之为天。既以是理。则凡物之覆于天者。无不陶甄于一理。故人有不得其理者。或诉之或怨之。亦人情之常也。天无物。以理为物。理无耳目。以民心为耳目。感应之速。影响犹迟。一言一事之得失而理不可诬。天必知之。是曰监听卑之义。亦天听之天视之也。故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其不然乎。天既以理为物。故凡善而福。淫而祸者。皆天理也。成汤之仁。宜致嗣王之克终。文王之圣。宜得圣女以为配者。亦天理也。天无私庇。庇于有德。其所感应。一循至公。而自人事视之。则若有左右然也。以是言之。则天无心。以天下之心为己心。而理则天之所以为天。人之所以为人者也。漠然空虚者。非天也。实理充积而如在上如在左右者。天也。天道运行。周流而不滞。则见天之体圆矣。日月出于东而没于西。复生于东。则见天之包地矣。圆者。言其完好而流行之意也。从地上皆天。则天依地可见。天包地外。则地附天可见。天依地地附天。即天地之自相依附也。万物本乎天。则凡万物之生。皆天之所为也。然而大君者。受天命承天心。长万物而司其平。则实天之宗子也。天固轻清之气之积也。而其轻清之尤粹者。则有光明精采以炫燿之。如赫然而大明。则谓之日。的然而盈亏。则谓之月。耿耿然小明而散布在空者。为二十八宿。为五星。是皆天地精明之气所为也。地气上升。天气下降。二气交感。化成万物。山川之气之粹者。聚而上腾。复散而下降。则为雨露。露结为霜。雨冻为雪。寒暑之气使然。而天地交感之所为也。记曰。天降时雨。山川出云。其谓是欤。阴锢于外。阳奋于内。摩戛荡激。而雷霆震电作焉。隐隐有声。隆然砉然者为雷为霆。声极而动物。振撼而击撞者为震。一带光芒。闪然而见。闪然而灭者为电。是固阴阳相搏之所为。而天地猛厉之气也。以理求之。则是皆自然。而无非天地之正气。非天故为是悬此以照之。降此以润之。神此变化以夸诩之也。人之事有得有失。而天之道有常有变。人事得其常理。则天道亦由其常。人事失其常理。则天道亦为之变。大率言之。如父慈子孝。君义臣忠。兄友弟敬。夫和妻柔者。人事之常也。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弟不念天显。兄不惟鞠子哀。而夫妻有牝鸡反目之讥者。人事之变也。重光重轸。星辰顺轨。雨雪霜露。各以其叙。雷出不震。隐见有时者。天道之常也。日月薄蚀。星辰失度。为水潦为旱暵。三月之雪。十月之雷。霹雳雷火。伤人害物者。天道之变也。人事得则天道亦顺。人事失则谪见于天。昔人以天文为时君之一镜。讵不信欤。外乎人而求诸天。不可也。人亦不能离乎天。则夫人之一动一静。心之一念。公私邪正。盖亦莫非天者矣。然则寿夭祸福兴亡治乱。何莫非天也。然惟莫之为。莫之致者。乃为天命。故圣人于回之死曰。短命。牛之疾曰。命矣夫。则他人之疾与死。盖有难诿于命者矣。况乎国之兴亡。皆由于人事。如禹汤之自修。桀纣之自弃。虽实不能外乎天。然皆在我者之所致。则乌可以诿之于天。而不尽在己之道乎。人固有怯于祸福。而变易所守者。故有在天之说。所以勉其为善。而听命于天也。然则死生在天。兴亡在人之说。虽各有所指。其实一义也。其意盖曰。人之为善为恶。国之以治以乱。皆系乎人。善而福。淫而祸者。天道之常也。其或反是者。则变也。而亦当时佐天命者之责也。无所归咎。只当曰在天而已。天人相感。一理固然。人之悲欢荣悴。皆镜于天君者。长人者也。一事之失。众人必有受其害者。天宁能不为之动耶。自人事视之。则若有谴告然也。至于独夫肆虐。众叛亲离。视听自我之天。固已弃之矣。天之所弃。众之所仇。积恶之报。凶祸必至。此所谓天命诛之者然也。虽无刺过簿籍之设。天亦非有为而为然。其感应之理。昭然不爽。则虽谓之天谴天诛可也。人心好善而恶恶。天以民心为己心。故仁厚之人。祥庆以臻。凶暴之人。殃咎必集。经传所称降祥降殃。福善祸淫者。皆谓此也。今之俚俗。犹以君子而福。小人而祸者。谓之天不为无知。是人宜有是福。彼宁能无此祸乎。而畴昔之岁。雷震不孝之家。尤众人所以嗟叹神异。而竦动以敬畏之者也。是固天人一理感应之使然。天虽甚神。岂能于万国兆民之众。人人而赏罚之哉。所以赏罚之者。亦唯一理而已。一理感应者。自众人视之。则若有赏罚然也。是故人事大谬。则天道亦舛。而或有值其变者。则小人则幸。而君子有不幸。然常者固多。而变者固少。人众虽或胜天。天定亦能胜人。则何必曰天不可知。而彼不足信欤。然则人之祸福。国之兴亡。果是人事之自致。不可徒诿诸天矣。圣人与天为一。炳于几先。圣之所为。即天也。而天命之流行。圣贤体之。凡物之行。莫有能违于天者。而无不在于圣人之度内。君子则存心养性。以事其天。而夭寿之来。修身以俟。顺受其正。所谓行法以俟命者也。若或初非冶长而缧绁为累。则岩墙之覆。乃所自取。故君子必修身践言。非礼弗履。战兢渊冰。对越在天。凡所以处心处身。丝毫不苟。皆必求所以合乎天理之正。而即乎吾心之安。克己之功。心广体胖。而无愧浩然之气。塞乎天地而不馁。则虽加齐之卿相。而孟子之心不动。锥末到眦。而逢蒙之目不瞬。顺境逆境。皆安而受之。倘来之福。无妄之祸。何足以介于心曲哉。若是则在我之道无歉。而不幸之变。皆所谓莫之为莫之致者矣。匹夫尚然。而况于有国有家者。群下之表率。四方之标准。一言之苟。一事之差。下民必有受其害者。八珍之奉。九重之居。非敢暂安也。叱咤风生。指顾如意。非敢怏乐也。是虽若无疆休者。而实有无疆恤者存焉。故倘若以是为休。而不思其恤。则人心离而天命绝矣。必其小心翼翼。严恭寅畏。稽众舍己。克艰厥位。逆于心者。必求诸道。逊于志者。必求诸非道。一念之萌。必合天心。一动之际。必顺民心。不敢以私喜怒有所主张。戒慎恐惧。常若危亡之祸。迫在朝夕。不敢肆意妄行。以咈人心而逆天理。察逆耳利行之言。毋为顺旨逢迎之臣所误。每事必求十分正当。而毋落第一义。兢兢业业。日慎一日。则谗邪退听。贤者尽力。心无私累。政无私僻。民心悦而天意得矣。夫其致此之道。在乎敬天克己。盖能敬而后可以克己。克己而后可以容贤而察奸。苟能如是。则视听自我之天。宁有不当乎心。而祈天求命。斯在是矣。覆亡之患。何由而至哉。卷终矣。执事又问愚生所以修人事待天命之道。愚也泥古而不知今。举目前之近事。尚未晓解。况可与议此乎。然其曰古之人古之人者。即嘐嘐然之素也。则抑岂无行不掩之狂言乎。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此言修于己者。可以必得。而自外至者。有命存焉也。求之末世。则有不然者。富贵名势。盖有以智力得之者也。至于所谓求得舍失者。不啻如越之冠刖之屦。漫不知为何物也。嗟乎。古之人。修其天爵。非有意于人爵也。人爵从之。不待求而至也。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则其所以修天爵。亦未尽道。况乎背天爵而徒以人爵婴心者哉。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此皆趋利而不知害者也。鸱鸦嗜鼠。喞咀甘带。齐人乞于墦间而骄其妻妾。此皆认臭为香。自诬而不知人不可诬者也。彼其所以丧失心性。不知天命者。无他。以其外物者累之耳。故愚生之志。则愿先去外诱之累。以陋巷拟轩冕。以箪瓢拟万锺。以不得罪于万世。拟今日之纷华势焰。则凡世间之得丧祸福。皆不足以累吾灵台矣。于是穷理以致其知。力行以见于用。义所当为者。俛焉而孶孶。义不当求者。听乎其在天。存心养性。以事其天。而修身以俟死。素位而行。不愿乎外。而居易以俟命。则人事之在我者。可以毕修。而天命之不齐。安而受之矣。愚见如是。执事以为如何。谨对。
问。人有恒言。皆曰天地人。天自天地自地人自人。而其所以并称者。何欤。西铭曰。干称父。坤称母。邵子曰。一身还有一乾坤。可得闻其详欤。在天地曰五行。在人曰五性。五行五性之相为表里。亦可闻其详欤。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地之于人。亦有所视听欤。万物资始。天之造化。万物资生。地之造化。人于其间。亦有造化欤。天地之生久矣。亘万古而不变。人之道亦有配天地而不变者欤。如欲参天地赞化育。其道何由。
对。三才之道大矣。士之知此者盖鲜矣。今执事乃以是下策承学。愚之不敏。不敢不略效固陋。执事其亦肯之否耶。窃谓天以是理而覆乎上。地以是理而载乎下。人禀天地之气以生。以是理而处乎两间。人非天地。无以生。天地非人。无以显其功用。此所以眇然一身。而参为三才者也。是故天地有天地之理。而人物之生。皆囿于是。人有人之理。而人之心。各具一天地。此天地人之所以相为流通也。噫。天所以常覆者。以是理。地所以常载者。以是理。人所以相生相养。以久存于世者。亦以是理。天无是理。则不足以为天。地无是理。则不足以为地。人之心。一毫不合乎是理。则即与天地不相似。而不足以为人矣。盖天极高矣。而人实戴之。地极厚矣。而人实蹈之。天地之理。人实体之。人之言动。天地实监临之。岂不昭昭可畏也哉。呜呼。天地者。道也。道者。人之所当行者路也。人能顺天地之理而不违。则夫所谓参赞化育者。亦岂外是哉。若以明问。逐条言之。则天施地成。天地之生育也。父生母育。父母之生育也。人之于天地。犹子之于父母。则民吾同胞。而物皆吾与。知此理也。而能推己之心。以及于人。不使一物失所。乃所以敬事父母也。天地以是理赋于人。万物皆备于我。故人之心。未发之中。而主宰不昧者。天地之本体也。已发之和。而中节不差者。天地之功用也。心得其正而万事顺者。即天地之和风庆云醴泉嘉禾。而丰年穰穰者也心失其正而万事乖者。即天地之日月薄蚀山崩地震而疾疫兵戈者也。知此理也。而能奉顺天心。不敢违越者。乃体其一身乾坤之理者也。此张邵二贤立言之旨也。是故金木水火土者。天地之五行也。仁义礼智信者。人之五性也。天地以五行而为天地。人以五性而为人。五行不具则不可以为天地。五性不存则不可以为人。木首四时。仁首五性。而皆以生物为心。馀可类推。则其所以相表里者。亦略可见矣。夫高高在上者天。而日监在兹。故人事之得失。天必知之。书所谓视听自我者然也。天之与地。初非二理。地之视听。亦天之视听。则亦岂不自我民欤。大哉之干。万物资之以始。至哉之坤。万物资之以生。此即天地之造化也。君子体天以自强不息。则首出庶物而万国咸宁。法地以厚德。在物则含弘光大而品物咸亨。此则帝王之造化也。匹夫体天地之健顺。以自治其身。是亦人之造化也。呜呼。上下四方。天地之大也。往古来今。天地之久也。自子开丑辟以后。上下数千万年。而苍然而辽迥者如一日。坱然而磅礴者常在也。物莫能久而不变。而天地之恒久而恒不变者。是必有道矣。天之为天。不过曰是理而已。地之为地。不过曰是理而已。理不可变。故天地亦不变。人之所以为人。亦不过曰是理。则人道之配天地而不可变者。亦理而已。是故天道之不可变者。日月星辰之文也。地道之不可变者。山川流峙之形也。人道之不可变者。三纲五常之理也。自有天地以来。三五灭绝。而人得以为人。国得以为国者。无是也。则是理也岂非配天地而不变者乎。人诚能因固有五常之性。服天叙三纲之教。而以天地生物之心为己心。兢兢业业。存主不懈。操之于幽独之中。使其不违乎此理。察之于应物之际。使之必循乎此理。动静此理。食息此理。死生此理。一举措一云为。无不顺乎此理。一言语之发。一念虑之萌。粹然一出于此理之正。此心之湛然者。直与天地造化之理相参。则此学问之极功。圣人之能事。上而为君。则尧舜之参天地赞化育也。下而为臣。则伊周之参天地赞化育也。穷而在下。则孔子之参天地赞化育也。瞽说无稽。一至于此。而未尽之愚。愿毕其说焉。天地之生物也。先春而后秋。人君之牧民也。先德而后刑。学者之言仁义也。先仁而后义。盖秋者。春之所以成功。刑者。所以弼教而辅德之所不及。义即仁之所以裁制万事而得其宜。言春则秋在其中。言德则刑在其中。言仁则义在其中。夫天地之所以生物。人君之所以牧民。人之所以自治其身。其道一也。故春也德也仁也。天地人之所先也。夫春夏者。德之属也。秋冬者。刑之属也。春于五行为木。五性为仁。而秋于五行为金。五性为义。岁功之始。必起于春。故易曰。万物出于震。震。东方也。则三才之道。其用固莫先于仁也。是故西铭之说。直以天地为大父母。万民为大同胞。皆所以推明是仁之理也。愚见如是。不识执事以为如何。谨对。
问。人固有一死。而处死为难。可以死而不死。则是偸生也。可以无死而死。则是徒死也。处之不失其义。死之能得其所者。有何道欤。龙逢比干。谏死不去。伯夷叔齐。辞粟而饿。杵臼为赵孤而杀身。豫让为智伯而捐躯。子推焚绵上之山。屈原沈汨罗之水。申生出奔而缢。卫伋之齐而死。召忽死于子纠。荀息死于卓子。子路死于卫。荀彧死于汉。是皆死之合义者欤。抑有可议于其间欤。处死。人之大节。尚论之士所当深思而精究者也。愿闻其说。
对。处死之大节。愚生之所当熟讲而深思者也。今承明问。适及于此。敢不以平日之耿耿自得者。求正于先生。窃谓难矣哉。处死之道也。可死而不死。则苟辱而可羞。不当死而死。则伤勇而无取。苟辱者谓之偸生。伤勇者谓之徒死。是二者均之皆失也。是故人莫不有一死。而死之能得其道者鲜。狃贪生之乐。而不知羞耻者。品庶之每生也。认舍生之名。而不揆诸义者。勇夫之轻死也。由前之一般人者。固无足论也。由后之一般人者。亦非君子之所取也。噫。古人之必欲杀身而成仁。舍生而取义者。岂徒然哉。义在于杀身。则杀身而后可以成仁。义在于舍生。则舍生而后可以取义。不如是则害仁而背义。故权之以轻重。揆之以义理。而为之取舍如此也。苟或不审于义。而直情径行。不必杀而杀焉。不必舍而舍焉。则是义可以不死而必死焉者也。必也审取舍之分。察轻重之权。揆诸义而合即乎心而安。然后处之。可以不失宜。而死之可以得其所矣。呜呼。生不足矜也。死不足詑也。处死之道。唯在夫审于义而已。请以明问。逐条言之。癸辛昏乱。大命将非。而一逢一干。面折廷争。终蹈淫刑之刃。武王革命。万物维新。而曰夷曰齐。耻食其粟。竟作西山之殍。赵氏已灭。存孤无策。则杵臼以之杀身。智伯无后。仇雠未报。则豫子终于捐躯。龙归渊而蛇叫。郁攸煽于绵山。则介之推之所以抱树也。怨灵修之浩荡。兰无实而容长。则屈大夫之为赋怀沙也。二五成谋。胙肉为崇。而新城雉经。结晋人之怨。新台有风。不殄蘧除。而泛泛乘舟。供卫诗之悲。召忽当齐国争立之难。而捐生于子纠。荀叔受献公托孤之寄。而殉身于卓子。蒯聩反卫。孔叔被劫。而季路结缨。曺暪逼汉。董昭建议。而文若饱鸩。是数君子者。皆古人之称诵。史籍之传美。其所以不辱其生。以死为荣者。真可谓适于义而无君子之讥欤。抑或有忘生轻死之可言者欤。是虽以执事之明。犹有所疑。而下询于诸生。愚弊儒也。学昧稽古。智短方人。抚陈迹而范然。目昡于豕亥鱼鲁之间。其何以辨古人之是非。而仰尘执事之明鉴哉。虽然。一得之愚。不以献于今日。则愚生谬见。就正无路。请以夙昔之所激昂者。持管窥之论。而为撞锺之说曰。独夫之淫虐日深。禹汤之基业将终。伐君之惭德未免。来世之口实难保。则直谏而死者。社稷之忠臣也。采薇而饿者。纲常之贞干也。物色方急。孤命一缕。则审择难易。诡谋取死者。盖出于不得已也。饮器祸惨。国士恩重。则五起不中。击衣而死者。亦以报知己也。出怨言而不食。则初非恬静之士。悯宗国之将亡。则固宜忠愤之激。介山之自焚。愚不知何义也。汨罗之沈。盖亦忠臣之过也。蒙之以恶名。而不察其无罪。崇之以使旌。而邀之以盗贼。则所谓无所逃而待烹者也。虽然。大杖则走。古人所取。杀子之名。有以累父。则二子之死。果合于义乎。奉其弟而将以图兄。则死亦宜矣。言可复而身不可爱。则死其所矣。然而收之桑楡。不图于终。从君于昏。失之于始。则沟渎之谅。圣人之不取也。白圭之玷。左氏之所讥也。不择所从。仕无父之国。而不避难以殉节。则戈断其缨。赞成阴谋。惧万岁之责。而正言以自解。则为贼所忤。季子之死。伤于勇也。荀氏之死。岂其心哉。由是观之。逄干之死。义在于社稷。夷齐之死。义在于纲常。杵臼以存孤为义。豫让以报仇为义。数子者。虽非伦比。而均无不死之义矣。子推之无义甚矣。屈原之义。亦不必死。申生卫伋。义可以无死。则其死也。愚不知也。至于召忽荀息之死于不正。荀彧之迫于贼。而尤不足论义与不义也。独恨夫子路圣门高弟。其取义不精。至于食辄之食。徒以不避其难为义。则惑矣。是以君子之于处死。必审于义而不苟。称以权而不差。然后其死也得其道。而真可以一死矣。以子路之贤。尚不免徒死之讥。他尚何说。■可不慎哉。篇之末矣。复慨然而叹曰。死者。人之所甚恶也。古之君子所以就死而无憾者。岂有他哉。或安于义理。而视死如归者有之。或误认为义。自取徒死者亦有之。荀息之立不正。召忽之辅不义。子推之不能忘怨。荀彧之为贼所迫。固无足论也。子路之野。屈原之愤。二公子之陷父不义。亦不可谓得其死也。杵臼豫让。虽无不死之义。而是特家臣之不知有国。君子之所不论也。独逄干之死。增万古直臣之气。夷齐之死。明宇宙君臣之义。使百世之后闻风而兴起。则其死也有补于后世。而始可谓之得其死矣。其所以能是者。以其处义之精也。人之于大节。苟能精究其义而深思之。则其于处死。无所往而不得其所矣。愚见如是。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