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晦齋先生集/年譜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世系圖 晦齋先生集
年譜
作者:李彦迪
年譜後敍

文元公晦齋先生年譜

[编辑]

弘治四年成宗二十二年辛亥

○十一月二十五日戊戌,子時先生生于慶州府良佐村之第。在州北四十里。先生之先,驪州人也。贊成公始卜居于此。

五年壬子先生二歲六年癸丑先生三歲七年甲寅先生四歲八年乙卯燕山元年。先生五歲。九年丙辰先生六歲十年丁巳先生七歲十一年戊午先生八歲十二年己未先生九歲十三年庚申先生十歲

○二月十四日,丁贊成公憂。辭狀,「九歲而孤」,然孫氏碣序言庚申,當從。

○十一月壬寅,葬興海郡治南達田里禱陰山之原。

十四年辛酉先生十一歲十五年壬戌先生十二歲

○二月服除,從學于舅四宰孫公仲暾先生安重端詳,雅有高趣。兒時群居肄業,或有嬉戲喧笑於側,若無聞焉。一日,請學鄕師,不肯,閉戶號泣,大夫人怪問之,對曰:「先君早逝,孤慟終天。」相與對泣,遂割愛,令從舅公于梁山、金海任所學焉。其執喪,無異成人。喪畢,又欲從尙州,大夫人重備衣服,請曰:「惡衣何恥?」遂服麤布以行。自此力學能文,旁通擧業。贊成公蚤歲以儒聞。嘗魁本道夏課,成廟嘉其詩賦,召見,賜衣物,俾留國學。後歸鄕里,日以訓後進爲事。先生雖不逮趨庭之訓,其家業固有所自。大夫人又賢有識慮,不以慈愛而弛敎督之方。

十六年癸亥先生十三歲十七年甲子先生十四歲

○厲志聖賢之學。恒棲山寺,讀書做功。

十八年乙丑先生十五歲正德元年中宗元年丙寅先生十六歲二年丁卯先生十七歲三年戊辰先生十八歲

○聘夫人朴氏崇阜

四年己巳先生十九歲五年庚午先生二十歲六年辛未先生二十一歲

有《問津賦》

七年壬申先生二十二歲八年癸酉先生二十三歲

○擧生員試。有《鞭賈》、《利口覆邦家》等賦

九年甲戌先生二十四歲

○及第出身,別試朴世熹榜。時金慕齋爲考官,見其策,嘆曰:「王佐才也。」權知校書館副正字。有《西征詩》一百三十五韻

十年乙亥先生二十五歲

○差慶州州學敎官。

十一年丙子先生二十六歲

有《次朱文公五曲》、《櫂歌》、《覽言行錄朱傳》、《勸學者》三絶

十二年丁丑先生二十七歲

○元日,作《五箴》以自警。一《畏天》,二《養心》,三《敬身》,四《改過》,五《篤志》。

○《書忘齋、忘機堂無極太極說後》。忘齋,進士孫叔暾忘機,進士曺漢輔,皆慶州人。○書略曰:「原此理之所自來,雖極微妙,萬物萬化,皆自此中流出,而實無形象之可指。若論工夫,則只中正仁義,便是理會此事處,非是別有一段根原工夫,又在講學應事之外也。今忘機堂之說則都遺却此等工夫,遽欲以無極太虛之體,作得吾心之主,使天地萬物,朝宗於我而運用無滯,是乃欲登天而不慮其無階,欲涉海而不量其無橋,其卒墜於虛遠之域,而無所得也必矣。」又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謂之寂可矣。然其至寂之中,有所謂『於穆不已』者存焉,而化育流行,上下昭著,安得更着『滅』字於『寂』字之下?試以心言之,喜怒哀樂未發,渾然在中者,此心本然之體,而謂之寂可也。及其感而遂通,則喜怒哀樂發皆中節,而本然之妙於是而流行也。先儒所謂『此之寂,寂而感』者此也。若寂而又滅,則枯木死灰而已,其得不至於滅天性乎?」

四月有《向定慧寺吟錄卽景》詩四十韻、《次曺容叟》二絶

○七月,入爲副正字。

○十月,陞正字。

十三年戊寅先生二十八歲

○答忘機堂書。書凡四篇。其一略曰:「人物有形、有質,此理無形、無質,有形、有質者,不能無生死、始終,而其所以生死、始終者,實此無形、無質者之所爲也,而無形、無質者,曷嘗有時而息滅哉?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則其心猶天地之有陰陽也,而太極之眞,於是乎在也。其未感物也,湛然虛靜,若無一物,是則所謂『無聲無臭』之妙也,而來敎所云『寂』者也。然其至虛至寂之中,此理渾然,無所不備,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若寂而又滅,則是寂然木石而已,其所以爲天下之大本者何在?」又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物者,人事也;則者,天理也。人在天地之間,不能違物而獨立,安得不先於下學之實務,而馳神空蕩之地,可以爲上達乎?天理不離於人事,人事之盡而足目俱到,以臻於貫通之極,則天理之在吾心者,至此而渾至,酬酢萬變,左右逢原,無非爲我之實用矣。」又曰:「『存養』之云,只是敬以直內,存之於未發之前,以全其本然之天而已。若曰:『遊心於無極之眞,使虛靈之本體,作得吾心之主。』則是使人不爲近思之學而馳心空妙,其害可勝言哉?又況虛靈,本是吾心之體也;無極之眞,本是虛靈之中所具之物也。但加存之之功,不以人欲之私蔽之,以致其廣大高明之體可也。今曰『遊心於無極』,曰『作得吾心之主』,則是以無極太極爲心外之物,而別以心遊之於其間,然後得以爲之主也。」其二略曰:「來敎擧虛靈無極之眞,乃曰:『虛無卽寂滅,寂滅卽虛無。』是未免於借儒言而文異端之說。先儒嘗析之曰:『此之虛,虛而有;彼之虛,虛而無,此之寂,寂而感;彼之寂,寂而滅。』然則彼此之虛寂同,而其歸絶異,固不容不辨,而至於『無極』之云,只是形容『此理之妙,無影響聲臭』云耳,非如彼之所謂無也。」又曰:「『主敬存心而上達天理』,此語固善。然於『上達天理』上,却欠『下學人事』四字,與聖門之敎有異。天理不離於人事,下學人事,自然上達天理。若不存下學工夫,直欲上達,則是釋氏『覺之』之說,烏可諱哉?」其三略曰:「來敎有曰『敬以直內,顧諟天之明命,吾之心堅定不易』,則固存養之謂矣,而於靜時工夫則有矣;若夫頓除下學之務,略無體驗省察之爲,則於動時工夫,蓋未之及焉。是以其於求道之功,疏蕩不實,而未免流爲異端空虛之說。伏覩日用酬酢之際,不能無人欲之累,而或失於喜怒之際,未能全其太虛靈之本體者有矣,豈非雖粗有『敬以直內』工夫,而無此『義以方外』一段工夫,故其體道不能精密而或至於此乎?」又曰:「爲破世人執幻形爲堅實,故曰『寂滅』,此語又甚害理。蓋人之有此形體,莫非天之所賦而至理寓焉。是以聖門之敎,每於容貌形色上加工夫,以盡夫天之所以賦我之則,而保守其虛靈明德之本體,豈流於人心惟危之地哉?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豈可以此爲幻妄,必使人斷除外相,獨守虛靈之體,而乃可以爲道乎?」又曰:「『下學上達,乃指示童蒙初學之上,豪傑之士不如是。』夫以孔子生知之聖,年又非童蒙,而猶不能無下學之事,況不及孔子而遽爾頓除下學不用力,而可以上達天理乎?是分明釋氏頓悟之敎也。」其四略曰:「來敎有曰『主敬存心』,則於直內功夫有矣,而未見義以方外省察功夫,豈非但得衣之領而斷其百裔,但得網之綱而絶其萬目者哉?人之形體,固當先有骨髓而後肌膚賴以充肥。然若但得骨髓,一切削去皮膚,則安得爲人之體?而其骨髓,亦必至於枯槁而無所用矣。況旣去皮膚,而於骨髓亦未深得者哉?愚前所謂『常加存養以立大本,爲酬酢萬變之主』者,固尊伯『主敬存心,先立其體』之說,初非毀而棄之也。」又曰:「『先立其體,然後下學人事』,此語亦似未當。下學人事時,固當常常主敬存心,安有斷除人事,獨守其心,必立其體,然後始可事於下學乎?所謂『體旣立,則運用萬變,純乎一理之正而縱橫自得』者,固無背於聖經賢傳之旨。然其所謂『純乎一理,縱橫自得』者,乃聖人從容中道之極致,體旣立後,有多少工夫,恐未易遽至於此。且如萬物生於一理,仁者純乎天理之公,而無一毫人欲之私,故能以天地萬物爲一體。然其一體之中,親疏、遠近、是非、好惡之分,自不可亂。故孔子曰:『仁者,人也。』孟子曰:『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家語》又曰:『惟仁人,能好人,能惡人。』以此言之,仁者雖一體萬物,而其是非好惡之公,亦行乎其中而不能無也。」○有《次忘機堂韻》五首

○五月,或作正月陞著作。秋有《上洛路上卽事》四韻

○十二月丁丑,丁判書公憂。

十四年己卯先生二十九歲

○三月四日丁酉,葬判書公于慶州治東阿倍耶洞明活山祖妣塋之右。

十五年庚辰先生三十歲

○十二月,服除。除夕作《立箴》。

十六年辛巳先生三十一歲

○二月十九日壬寅,改葬贊成公。先生自以幼年營葬,不能誠信,地又潤濕,夙夜不寧。去春起役,今乃奉以移安。○有祭文

○四月,在三聖庵有《山窓卽事》、《夢覺有感》、《喜晴》、《感興》等詩

○八月,陞博士,有《西征吟》二十絶尋選入爲弘文館博士、兼經筵司經ㆍ春秋館記事官。或有言金慕齋薦。按慕齋公於己卯冬已罷歸,疑公曾擬選,或已錄,故有是言。上命加先生名「彦」。丹城人與先生同姓名者,登癸酉第,故當避,抑犯先正諱,未安而然也。○有《伊尹五就湯論》。其略曰:「聖人未嘗忘天下,亦未嘗有意於任天下。得賢不自有而使之事,是聖人愛君、憂民至誠惻怛之意也。孔子處乎此,亦安得不以就乎?就而事之,其淫虐昏暴,終不可回也,則去而歸於,但不肯苟循之意,至於累就,如是之瀆也。其於接淅而行、不脫冕而行、明日遂行,亦可見矣。」

嘉靖元年中宗十七年壬午先生三十二歲

○二月,除世子仁廟侍講院說書。上箚論輔養儲貳之道。箚略曰:「今之師、傅、貳師則古之太師、太傅、少傅之職也,而其與世子相接輔養之時,比古極疏,已乖昔人朝夕承弼、左右輔導之意。至於會講,則又非徒講讀而已,所以使世子習其升降揖讓之禮,發其隆師敬傅尊德樂義之心,尤不可一月或廢也。近者連月停會講,似甚未安,昨又以賓客皆隨駕,遂停不行。臣等竊念國家、宗社、生靈之計至大至急,莫如輔翼儲副,今間一有事故,書筵、會講,輒命停之,輔養之職,似不重且專焉,臣等竊惑焉。伏願殿下今後會講時,非有大事,必使行之,至於賓客,勿差異事以至廢講,且得專精致志,庶幾有裨輔養。」

二年癸未先生三十三歲

○遞爲成均館典籍。三月有《到鳥嶺吟寄舍弟》詩四韻

○四月,薦除兵曹佐郞。

○十二月,薦除吏曹佐郞。

三年甲申先生三十四歲

○六月,爲養乞外,爲仁同縣監、兼春秋館記事官。嘗有驛報御史且至,先生詬曰:「此欲摘不法者,汝先報知何也?」御史無所摘,嘆伏而去。

四年乙酉先生三十五歲五年丙戌先生三十六歲

○七月,以司憲府持平召還。

○八月,以兵曹正郞爲慶尙道御史。

○十月,除吏曹正郞。

六年丁亥先生三十七歲

○七月,除侍講院文學。

○八月,除司憲府掌令、兼承文院校勘。時李沆論:「臺諫有趙光祖餘習,請禁之。」先生上箚,極言其非。又有兩司箚字。略曰:「李沆之言在於重大臣,而先欲卑抑臺諫,使無激昂之節,俛首喪氣,苟徇大臣之意,不幾於一言而喪邦者乎?臺諫彈一宰臣秉鈞,大臣託以引嫌,朋比相援,杜沮公論,使不得伸其直;脅持君上,使不得有所進退,嗚呼!此豈盛世之事?光弼言爲己意,斥臺諫爲詭激,排擯公論,營救一人,決非社稷之計。伏願殿下洞察安危之幾,亟奮雷霆之斷,策免光弼,以杜禍漸;廢黜李沆,以正朝綱。」

七年戊子先生三十八歲

○二月,以奉常寺僉正,陞內資寺副正。

○六月,除成均館司成。有《送元典翰繼蔡序》。略曰:「太宗世宗成宗亦嘗有征虜之擧。當時野人屢肆跳梁,侵掠邊境,害及鎭將,罪惡貫盈。故三聖不宥,爲孤兒寡婦,赫然一怒,興問罪之師,是雖義之得而時之可,其視禦戎之度,亦有所不侔者矣。況今日之事,與此不類,虜人實無侵邊犯境之罪,而邊將不備,輕躡虜境,卒然相遇於溪谷之間,爲其所肉,比如投兒於餓虎之穴,雖欲不搏食得乎?今乃忘己護兒之失道,反歸咎於彼,欲探其穴而快其忿,豈理之直乎?甲申驅逐之擧,略無攘除之效,而多喪士馬。近來癘疫之禍,兩界尤甚,而水旱饑饉之災,近世所無。軍旅之後,必有凶荒,豈非愁苦怨毒之氣,有以感傷而然也?矧今災變屢見,物怪尤多,正當上下恐懼修省,應天恤民之不暇,而興師動衆,以事報復於戎虜,恐非今日之所宜。然虜旣殺我鎭將,我將默默而示怯,則或生輕侮之心,是亦不可不慮。無已則有一焉,今當使邊將宣諭於虜中曰『爾旣殺我將,我提兵問罪,蕩覆爾巢穴,俾無遺類。然不分玉石,同就殲滅,我主上天涵地育之仁,有所不忍,故惟欲得其有罪者而止爾。爾等若能盡括殺我將者,縛致轅門,則當重報以爵賞,又罷兵討,利害甚明,爾其審處』云爾,則彼將畏威懷利,不數年而必效其功矣。罪人旣得,數其罪而斬之境上,梟首傳示,則雖不能盡滅其類,不亡一矢,不頓一戟,而國恥已雪,威德幷行,朝廷隱然有泰山之尊,不動聲氣,而天誅已加於殊俗矣。此所謂不戰而勝,處靜制動之一奇也。」

○八月,差慶尙道御史。

○十一月,乞養除密陽府使。臨民御吏,細大皆有條理,吏戢民懷,稱爲神明不忍欺。

八年己丑先生三十九歲

○哭舅四宰孫公公四月卒于京○有祭文

九年庚寅先生四十歲

○十一月,召入爲司諫院司諫。

十年辛卯先生四十一歲

○正月,有《直薇垣》一絶、《寄舍弟子容》四韻左遷爲成均館司藝,尋被劾,罷歸田里。時朝廷憂東宮孤危,正言蔡無擇,倡言「須起金安老,爲之羽翼」,蓋安老尙公主,而無擇其妻黨也。大司憲沈彦光等,隨聲和附,擧朝靡然,先生獨力言其不可,與無擇不合。無擇褫正言,而外議旋訾先生立異,左遷爲司藝。彦光問曰:「司藝何以知某爲小人?」先生曰:「安老東京時,觀其處心行事,眞小人也。此人得志,必誤國家。」或曰:「安老雖入,豈授以柄?第欲爲東宮地耳。」先生曰:「不然。彼若入來,必秉國鈞,專擅用事,誰敢遏之?且東宮,一國臣民所共屬意,何待安老而後安?」彦光怒而去,遂劾罷,歸田里。後人有以賄求官於安老安老謂曰:「愼勿令李某知之。」○有《澄心臺卽景》、《次魚子游韻》等詩 十一年壬辰先生四十二歲

○築獨樂堂紫玉山良佐洞西二十里,蓋先生之考亭也。先生自少,愛其巖壑瑰奇、溪潭潔淸,至是始構堂溪上數十間,窮不能辦,久而後成,名曰獨樂堂。有五臺,曰濯纓澄心觀魚詠歸洗心。又立小亭于觀魚上,第一間曰靜觀齋,第二間曰溪亭。亭之前後,益樹以松竹花卉,日嘯詠遊釣於其間,謝絶世紛,端坐一室,左右圖書,靜中下工夫,比之前時,尤深且專。○有《早春遊山》、《偶吟》等詩

十二年癸巳先生四十三歲

春有《壽母生辰》、《山堂聞琴》、《次王學士哭文丞相》等詩 十三年甲午先生四十四歲

春有《山亭卽景》、《川上和朱先生韻》等詩

十四年乙未先生四十五歲

有《林居十五詠》、《病中書懷寄容叟》、《記夢》等詩 十五年丙申先生四十六歲

有《知非吟》詩

十六年丁酉先生四十七歲

有《足聯句》詩

○十一月,金安老敗死,中廟思先生忠直,首命敍復,除掌樂院僉正。歷宗簿寺僉正,除弘文館副校理、知製敎、兼經筵侍讀官ㆍ春秋館記注官,轉校理。有《上洛贈鄕友》詩

○十二月,遷弘文館應敎、知製敎、兼經筵侍講官ㆍ春秋館編修官。金安老每逢南人,問先生安否,益未能忘于懷也。適安老速辜,故先生免於禍焉。

十七年戊戌先生四十八歲

○二月,薦除議政府檢詳。

○三月,以淸白吏加資,擢爲左舍人,尋除軍器寺正。

○五月,遷弘文館直提學、知製敎、兼經筵侍講官ㆍ春秋館編修官,有《玉堂入直次宋眉叟韻》詩陞秩爲兵曹參知。

○十月,乞養出尹全州

十八年己亥先生四十九歲

○府境大治,民立石頌德。遇節日張俗戲,監司金公正國,正人也,往往猶不免顧笑,先生超然如無見也。○有《寄舍弟子容》詩

○十月,先生應旨上疏數千言,上嘉奬,賜表裏一襲,仍命特陞嘉善,降聖旨褒諭。

○十一月,上箋懇辭,不允。先生雖爲養乞外,憂國之心,未嘗一日而忘。會因災異求言,乃上疏,凡一綱十目。綱曰人主心術;目一曰嚴家政,二曰養國本,三曰正朝廷,四曰愼用舍,五曰順天道,六曰正人心,七曰廣言路,八曰戒侈欲,九曰修軍政,十曰審幾微,所言無非格君心、措時務,啓沃謀謨,極其忠讜。中宗深加奬,嘆曰:「古之眞德秀,無以過也。」卽命傳示東宮,以及外朝,仍賜表裏,特陞嘉善。下書褒諭曰:「今觀卿疏一綱十目,至切且讜,皆是格言,置諸左右,燕閑披覽,必有所益。卿身雖在外,其愛君憂國之誠,於此可見。茲命特加一資,用示予嘉奬之意,卿其知悉。」先生謂「如蒙採言則幸矣,遂有僭賞,非所敢當」,上箋懇辭恩命。上答曰:「今見卿《辭謝箋》文,辭意懇至。但求言之後,上疏陳弊,乃臣子職分之所當然。今此褒典,非獨爲卿,是欲示求言之旨而廣進言之路耳,卿其勿辭。」

○十二月九日,除兵曹參判、兼世子右副賓客。有旨促召,先生卽赴闕。

十九年庚子先生五十歲

二月有《驪州路寄舍弟》詩

○四月,除禮曹參判。有《五月十九日夜半露立卽事》詩。

○六月,除成均館大司成。

○十一月,除司憲府大司憲。

二十年辛丑先生五十一歲

○三月,陞左副賓客,改除弘文館副提學、知製敎、兼經筵參贊官ㆍ春秋館修撰官。入直,與同僚相對,終日無言,惟聞謦欬聲,蓋時自警惺故也。上疏極陳聖學本末、時政得失。疏凡一綱九目。一綱曰致中和。九目:其一,宮禁不可不嚴;其二,紀綱不可不正;其三,人材不可不辨;其四,祭祀不可不謹;其五,民隱不可不恤;其六,敎化不可不明;其七,刑獄不可不愼;其八,奢侈不可不禁;其九,諫諍不可不納。

○六月,中暍狀辭,下旨諭。諭曰:「侍從長官不可久外,斯速調理上來。」

○七月,乞歸養,不允。

○八月,陳情不允。答曰:「觀卿懇辭,其情至切。然朝廷可用者幾人?進退有關,故前旣不許歸養,令往來覲省矣。」復乞外,除金海府使,臺諫留之。

○九月,陞爲漢城府判尹,三辭不允。尋加正憲,除議政府右參贊、兼同知成均館事,再辭不允,命舁母來京。有《先君諱日在洛寄舍弟》、《夢見亡姪元慶》、《次寄舍弟》、《別舍弟》等詩,秋《送李季雅按嶺南》詩二首。 二十一年壬寅先生五十二歲

○正月,除吏曹判書。有王子居最近先生,除日先來謁,復來,辭以疾,卽日移僦,王子深銜之。

○四月,遞爲知中樞府事,再陳乞外養,不許。

○五月,除議政府右參贊,辭。

○八月,特除司憲府大司憲,上箚陳至誠格天之道。

○九月,除刑曹判書,力辭。

○十月,除禮曹判書,又辭。

○十一月,除議政府左參贊。

○十二月,詣闕,再陳情懇乞退,朝廷不得已除安東府使。且行,獻規東宮,東宮手書謝曰:「今受外任,於公之孝則得矣,余恐久未聞嘉言、格論之際,特贈至切之辭,感激于懷,銘心服膺。」已而諫官留之。有《在洛寄舍弟》二首、《贈別舍弟》三首、《洛中得舍弟書》三首

二十二年癸卯先生五十三歲

○正月,兼弘文館提學、同知成均館事。

○三月,以親病辭。有《海月樓記》

○四月,下旨諭,諭曰:「今因狀啓,知卿親病辭職。但觀病勢,久當自底蘇復,茲故不允,佇卿還朝。仍給食物以資致養,卿其姑留診治,待差上來。」仍令監司敦諭,幷致餼老親。先生遂赴命,病留聞慶狀辭。又下旨給假,復敎忠淸慶尙兩監司救藥。病間詣闕上箋謝恩,請外愈力。

○七月,除本道觀察使,下旨諭。諭曰:「惟卿德涵內外,學造精微,敦大而高明,方嚴而簡默。處論思之地,嘉猷累陳;作親民之官,善政素著,允釐庶績,方參廟謨。今授卿以本道觀察使,其體予倚任之專,推卿孝友之政。」○有《次舍弟》、《贈舍弟》、《別舍弟》、《次聞慶小軒國卿韻》、《中原訪長吉不遇》等詩

二十三年甲辰先生五十四歲

○春,與宋圭庵麟壽,字眉叟,時爲全羅監司。白場寺有唱酬詩八首

○四月,以病辭。

○五月,固辭。

○七月,除漢城府判尹,再下召旨,力辭。

○八月,除知中樞府事、兼世子左副賓客,召,又辭。有《山中次子容韻》三首病少愈,將行復劇,狀辭。

○九月,召辭。

○十一月,又辭。中宗昇遐,仁廟卽位,未克赴臨,憂慟病益甚,具狀待罪。下書慰諭,命監司別加救療。有《歲暮吟》一絶

二十四年仁宗元年乙巳先生五十五歲

○正月,具狀待罪。降旨召,病辭。尋特與改秩,以議政府右贊成召,再辭,特下旨敦諭,若曰:「往年先王賜觀卿疏,固已嘆服,且於書筵聞講說,予爲卿留意久矣,豈不合貳公乎?」賜以藥餌,繼遣醫齎藥救療。

○閏正月,轉議政府左贊成,上箚陳上詣山陵事宜。箚略曰:「臣聞下玄宮時,上欲躬詣陵所,而是日夜半動駕,非但上體虛弱,復事多匆匆。宜於前一日,徐詣陵所,奉審山陵諸事;翌日,率百官禮奠,以卒大事,情禮俱盡。」

○二月,輿疾赴山陵,至永川,疾重不行。永川客舍有四韻詩,又有《次舍弟》韻。

○三月,連辭。

○夏初,病稍間,始克趨朝。兼知經筵春秋館事。先生感兩朝知遇之隆,自力一行,蓋將以有爲也。仁廟不豫日久,曠不視事,先生憂之,囑首相尹仁鏡言「早建白,封大君爲世弟」云。

○七月,仁廟昇遐,明廟卽位,先生定垂簾之議。百官會議,仁鏡曰:「何殿當聽政?」左右默然,先生曰:「昔哲宗時,太皇太后同聽政,自有古例,不須疑問。且安有嫂叔同御殿之理?今但定垂簾儀制耳。」由是朝無他議。共議書啓十條。一,慈殿善導養聖質;二,博選經筵官,恒與之講論遊處,以進聖學;三,殿下於大行大王,有子道、有臣道,喪禮不可不盡;四,請嚴宮禁、防戚里;五,請愼擇宮人;六,請勿用特旨;七,請勿用判付;八,政院職,出納惟允,內旨有不合,許令封還;九,宮中、府中,當爲一體,請勿開私門,以昭平明之理;十言「大行大王學問之效,公道大行,人顒至治,奄至斯極。今上嗣緖,國人方以望於大行大王者,望於殿下,其機至重,願兩殿留神」,皆先生筆定也。

○八月,兼判義禁府事,入與忠順堂引見。初,尹元衡尹任怨仇已深,而林百齡李芑爲其心腹,謀欲傾覆士林,以濟其奸。元衡託密旨誘臺諫,使擊尹任,臺諫不從,等詣閤門,欲有所啓。兩殿卽同御忠順堂,引入宰樞,將加尹任等罪。時天威震赫,人莫敢少忤,先生從容言曰:「人臣之義,當專於所事。當彼時專心於大行大王者,豈宜深罪?且擧事當顯明,不然,恐士林多罹禍。」聞者縮頸,而先生色不懾。旣而錄功,號曰衛社,倂錄其日入侍宰樞。先生加崇祿,封驪城君,以無功濫受力辭,不聽。其懇辭勳爵箋文,有「非但取譏於當世,直恐貽笑於萬年」等語,而全篇遺失。上箚論信讒邪、私戚屬之禍。有論洪嬪鳳城、王大妃箚子,不進。有讓老王以其遺命不告訃啓辭,撰《仁宗大王行狀》,有挽章四韻。

○十二月,辭狀省親。

二十五年明宗元年丙午先生五十六歲

○春,入箚子,言君德成就責經筵之義。箚略曰:「先賢有言『君德成就責經筵』。臣忝叨是職,日夜懼無以稱塞,謹以先儒程頤格言、至論有裨於聖德而可施於今日者,條錄以獻。此皆輔導幼主切要之言,殿下誠能深信而力行之,其有補於聖功,豈云小哉?臣又念輔養之道,其講劘規箴,固在於經筵,至於在宮中保護敎諭之益,則專在於慈殿。宜於主上三朝之際,常諄諄勉諭以勤學問、敬大臣、納諫諍、近正人、遠邪佞、畏天命、恤民隱等事,而又必以修身進德爲本,視聽言動,一循乎禮,期以古之聖帝明王爲法,則聖德日就,爲宗社無疆之福矣。」

○三月,呈辭省親。命本道監司,題給老親食物。將行進箚,乞講學、明理、親賢、遠邪。箚略曰:「王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心之要,在於講學明理、親賢遠邪而已。沈潛聖賢之訓,窮格義理之源,則方寸之間,天理日明,人欲日消;親賢臣,遠邪佞,則有薰陶匡救之益,無一曝十寒之患。」旣歸,三上章辭。

○七月,遞爲判中樞府事,上箚論當宁垂簾之非。時禮官請當宁幷垂簾,先生聞之上箚。略曰:「人君南面而聽治,如大明麗天,萬物畢照。況在臨政之初,群臣思得一望淸光,今乃御殿而障蔽天顔,豈不致群情之疑阻乎?朝之儀,蓋以皇帝聽政,侍臣皆坐,經筵講官立講,皇帝與太后東西相對,相距密邇,故帝坐亦在於簾內。我朝之禮,侍臣講官皆俯伏,史官亦莫敢仰視,何必於殿下竝設簾障乎?至於慈殿同御殿之時,則只得如忠順堂面對之儀,行於今而無惑,垂諸後而可法矣。」

○九月,李芑尹元衡啓奪勳爵。初先生爲慶尙監司日,都事李天啓以持平召,赴闕請曰:「今當卜相,時論皆歸李芑,何如?」曰:「其人陰險,不可以置相位。」已而果相,而兩司劾罷之,聞其故,深銜之。至是以元勳當國用事,先生與之同朝,動與爲矛盾。一日先生以院相入直,召注書書啓曰:「凡罪人當取服定罪,近日三省訊鞠,過用刑杖,徑殞者多,恐有橫冤。欲望用校正杖得情,然後定罪。」翌日入見啓草,忿然曰:「渠恐杖落渠膝故耶?」加以仁鏡用前釁,反有嗛於先生;元衡以先生嘗有救己之言,屢欲納交,先生絶不往,由是深恨焉。是時朝論洶洶,謾讕遂及於先生。九月,啓曰:「某惑於邪論,諂附世子,背叛中宗;書上十條,縶人主手足;與柳仁淑交結,多有營救逆賊之言。臣往以贓吏女壻,不得爲顯職,某爲大憲時始解之,於臣有恩。今臣爲國不計私,敢啓。」大憲元衡、持平陳復昌繼之,乃奪勳爵。

二十六年丁未先生五十七歲

○閏九月,江界府安置。有無賴子匿名謗國良才驛壁,副提學鄭彦慤見之,取糊紙以啓。或曰:「彦慤送女子,仍經宿自爲之」云。因以大加罪乙巳諸人,先生亦在其中,江界府安置。聞謫命,擧家號泣,先生怡然,飮食言笑如平日,屬家人曰:「善奉養大夫人。皇天在上,吾不久當還矣。」○七月有《記夢》,閏九月有向關西詩。

二十七年戊申先生五十八歲

○六月十八日辛酉,大夫人下世。

○七月訃至,用遺衣設位,朝夕攀號。

○十月,爲文具饌,遣姪李純仁致祭。有《沙伐國傳》。其略曰:「有崇品宰相,以父溺愛其妾,偏與財産而薄於嫡,常蓄憤於庶母。去壬寅年間父死,右公以大諫,居喪于沙伐國,兄又病死,乃嗾兄妻訴於官曰:『庶母孼弟等,爲妖術死吾夫,請繫治。』牧使宋希奎疑其無證據,不授理,右公潛簡于,請急逮治,遂報刑四次。某過言其事,某曰:『公何爲此?』披囊出其手簡曰:『不得已也。』某到咸昌,寄書右公,極言未安意,其答書,略無自責意,多有憤恨言。到聞慶,宰安景祐以推官故備言其殘忍,嫉惡口滑,逢人卽說。右公深懷疑畏,復爲大諫辭免時,擧以發明。近乘勢欲滅口,乃列本道朝官、宰相沙伐隣境居人,陰授權臣,令盡除去,從之。丁未之禍,皆不免。有權臣切親,明言陰授之事。若使朝廷知此事,豈不有補於累政乎?」按沙伐尙州舊號;宰相,金光準也。但未知傳作於何年,姑附于此。

二十八年己酉先生五十九歲

○二月庚申,大夫人祔葬贊成公墓後穴。先生撰碣

○十月,《大學章句補遺》成。序略曰:「朱子以其結語一句,知其爲釋格物致知之義,而未得其文,遂取程子之意以補之,發明甚備。然愚嘗讀至於此,每嘆本文之不得見。近歲聞中朝有大儒得其闕文於篇中,更著章句,欲見之而不可得。乃敢以臆見取經文中二節,以爲格物致知章之文。旣而反覆參玩,辭足義明,無欠於經文而有補於傳義,又與上下文義,脈絡貫通,晦庵復起,亦或有取。又按『聽訟』一節,今在傳三章之後,文義不屬,有可疑者。乃依程子所定,置於經文之下,詳味其意,與《中庸》卒章『予懷』以下、『奏假』以下之意合,此蓋端本、化民之要道也。故曾子於經文章末,引孔子之言以明之,程子於此,豈無所見乎?」

二十九年庚戌先生六十歲

○六月,服除。

○八月,《奉先雜儀》成。序略曰:「本朱文公《家禮》而參以程氏祭禮及時俗之宜,稍加損益,務從簡易,以爲一家之禮,庶幾宜於今而遵守勿替云爾。存乎心者,有所未盡,則節文雖備,是亦虛而已。故又採《禮經》之文及先聖賢之言,有明報本追遠之義者,別爲一篇,以附于後。」

○十月,《求仁錄》成,序略曰:「聖人千言萬語,無非在於求仁,而其所以求端用力之方,見於《語》、《孟》諸經者,明且備矣。但其言散出於諸篇,而或因門人問答而發者,有大小淺深之不同,有難以領會者。乃取先聖之訓及諸弟子、之說,類聚爲篇,諸儒註解要切之言,亦略附錄。又採先儒之論發明仁體及用功之要者,別爲一篇,以備參究。」《進修八規》成。取《易經》進德修業之義,衍爲八條,以爲聖學之助。一曰明道理,二曰立大本,三曰體天德,四曰法往聖,五曰廣聰明,六曰施仁政,七曰順天心,八曰致中和,又爲敎養儲宮一條云。

三十年辛亥先生六十一歲三十一年壬子先生六十二歲三十二年癸丑先生六十三歲

○四月,爲文具饌,使嗣子應仁從弟經歷之子祭亡弟彦适察訪,字子容

○《中庸九經衍義》修未及成書,十一月二十三日乙丑,以疾終。先生素有寒疾,人益危之,毀戚三年,猶無恙,人皆以爲必有所扶護而然。其處困行患,有以自安,進學著書,不輟其功,未明而起,乾乾夕惕。其几案上,書自戒之辭曰:「吾日三省吾身,事天有未盡歟?爲君親有未誠歟?持心有未正歟?」一日,御史李無疆疾驅入城,一府驚怖,謂有不善意,先生不爲動,正坐看書。北地素無大風,是曉雲霧四塞,風振拔木,移時乃定。先生鄕人慶州鎭海金世良夢見,見贈云:「投履床下去,精氣與天通。淡然一草裏,獨遊神仙峯。」驚覺號泣,召語其子曰:「先生逝矣。」後聞之,果易簀日也。

○十二月十二日,孤全仁輿櫬發行。全仁露伏柩前,觀者灑泣。氷雪盈山,轜不得進,時有樵夫負土鋪路,使之安行。

三十三年甲寅

○二月,大轝至鄕。

○十一月甲辰,窆于贊成公塋之次。

三十四年乙卯三十五年丙辰三十六年丁巳三十七年戊午三十八年己未三十九年庚申四十年辛酉四十一年壬戌四十二年癸亥四十三年甲子四十四年乙丑四十五年丙寅

○秋八月,李全仁具疏進《進修八規》,上悟,遂命復爵。疏略曰:「臣父白首窮涯,丹心彌切,每見求言之旨,自嘆展抱陳悃,不得一徹於君父,乃草九條,繕寫已具,上達無由,齎志隕歿。臨歿,言不及家事,但曰:『予受三朝厚恩,稱效無聞,投棄絶徼,理固宜然。特賴聖慈寬仁明恕,七載天年,粉骨難酬。予昔所撰《八規》,庶幾有助聖學,儻蒙採取,吾死無憾。古人有遺表,卽此吾意也。』」下諭監司曰:「今觀道內慶州地居李全仁疏辭及所進其父某進修之規,身在草野,不忘其父進修之誠,良用嘉焉。卿其傳諭此意。」

隆慶元年丁卯

○六月,明宗昇遐,今上卽位。

○十一月,下旨搜訪遺書。下旨曰:「李某非特無罪,實優學行,近代獨有著述。所學本,故所言皆道理,足以示諸天使。且其書乃少時所著,若晩年所得則至矣。遺書在其家者,搜訪得出,使後學矜式。」

二年今上元年戊辰

○二月,贈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領議政、兼領經筵弘文館藝文館春秋館觀象監事,仍命歲賜廩于夫人。

○三月,遣官禮曹正郞李景明致祭。其文曰:「嗚呼!天不可恃,賢邪相勝。理不可誣,是非乃正。緬惟孤忠,予切追隱。學爲希,志則惟。早挺東南,歷敭臺閣。中罹擯絶,晦養益篤。中廟宣召,契合昭融。便養在外,疏奏九重。一綱十目,大人之謨。優荷聖奬,許以眞儒。迨遇孝陵,處之貳公。如魚有水,遽遭鞠凶。逮先王初,砥柱危疑。條上嘉猷,正中時宜。許國忠赤,炳如星日。慍于群小,誣入罪籍。遠拘西裔,極其困辱。人所難堪,素患不移。國是久迷,賜環少遲。齎志沒地,世所共惜。日月攸邁,重泉猶鬱。天道喜還,權姦一掃。積歲幽冤,睿鑑旁照。賜覽八規,嘉乃忠告。不幸已亡,未見收召。悶予在疚,思繼先志。仰稟慈誨,群枉畢理。生加簪紱,死賁褒異。惟靈之賢,拔乎其萃。匡君之道,經世之策。備在遺書,足爲後法。恨不同時,獲其輔益。眷言舊爵,罔符厥德。贈以崇秩,昇之上台。匪以榮之,用慰予懷。逖矣東都,故里荒涼。伻造寢東,酹以一觴。」

三年己巳

○八月,贈諡文元道德博聞曰文;主義行德曰元。配享明宗廟庭。王若曰:三年喪旣畢,方修升祔之儀;一介臣惟賢,宜膺與享之寵。茲惟崇德之典,實協敦宗之文。惟卿安重端詳,英悟超邁,以天民之先覺,作聖朝之藎臣。學遡淵源,契誠、敬之奧旨;忠竭啓沃,符《伊訓》、《說命》之嘉謨,國有賴於蓍龜,士咸仰乎山斗。荷知遇於中廟,許以眞儒;承隆眷於孝陵,擢在弘化。逮先王之初服,有明勖之裕猷,衍成《八規》,備在進修之道;條上十事,式罄棐迪之誠。何群小之孔艱,致先正之遐棄?忠以受禍,痛靑蠅之止樊;天不可知,慘野鵩之入室。德濟世之已矣,言垂後之炳如。我皇考旁燭離明,思理誣枉;予小子克繼先志,首命追褒。道德文章無以加,允矣考翼;大夫國人皆曰可,實符僉同。肆當吉祭之辰,聿躋從祀之列。於戲!同心同德,旣無間於幽明;作福作災,永有賴於啓迪。

四年庚午五年辛未六年壬申

○鄕人建書院于獨樂堂下。欲觀道,捨何適?經始上年,斷手今秋。○此山別業,全仁守之。

萬曆元年癸酉

○二月丁卯,出鄕賢祠西岳位版,安于書院。

○十二月三日,錫額玉山書院

三十八年庚戌

○八月,遣官禮曹正郞南以俊賜祭家廟。王若曰:大賢之生不偶,蔚爲師儒之宗;公論之定有時,盍擧崇報之典?庸示異數,載告端由。惟卿間世挺生,元精毓秀。天資暗合于道,勇往不待師承;聖人可學而能,力踐必由序進。觀其終始獨得之妙,最在明誠兩進之功。繼考亭之遺傳,遇明廟之盛際,庶幾乎禮樂期致萬歲大平。我君民,恥見一夫不獲,何圖設施之未幾,遽見讒構之橫罹?履險蹈危,身雖厄於顚沛;動心忍性,功不輟於斯須。惟《進修八規》之書及推衍九經之義,反覆數千百語,悉出愛君憂國之誠;首尾二十餘篇,皆爲妙道精義之發。至如《雜儀》、《補遺》諸說,無非牖世立敎之謨。論道德則無愧於古人,語事功則可質於往聖,已有先朝之嘉奬,秪欠文廟之縟儀。議廊廟而未遑,蓋以擧措爲重;勤韋布之屢請,愈見詢謀僉同。肆予特許褒崇,使人有所矜式。良辰吉日,命攸司擧儀於國庠;潔牲薰爐,遣禮官致告于家廟,扶植道脈,鼓舞儒風。於戲!自東自西自北自南,四方無思不服;有德有言有功有烈,千載得與斯文。故茲敎示,想宜知悉。

○九月,從祀文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