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書亭集/卷4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四十六 跋(五) 曝書亭集
卷四十七 跋(六)
卷四十八 跋(七) 

卷四十七 跋(六)[编辑]

○書《岣嶁山銘》後[编辑]

《古今雜體書勢》,韋續述之。凡五十六種,祗云夏禹作鍾鼎書,不言有《岣嶁銘》,然見於《吳越春秋》、《南嶽記》、《湘中記》、《兩嶽總勝集》。劉夢得《寄呂衡州詩》有云:“嘗聞祝融峰,上有神禹銘。古石琅玕姿,秘文螭虎形。”昌黎韓子謁南嶽廟兼賦《岣嶁山詩》,上言:“岣嶁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科斗拳身薤倒披,鸞飄鳳泊虎螭。”下言:“事嚴蹤跡鬼莫窺,道人獨上偶見之。千搜萬索何所有,森森綠樹猿猱悲。”是韓子僅得之道人之口,而銘文仍未之見也。地誌稱宋嘉定中,有何賢良致,於祝融峰下,樵子導之至碑所,手摸其文以歸。奉曹轉運彥約,時人未信,致遂刊之嶽麓書院。鄱陽張世南作記:事或有之。是銘,考古家率以為偽。祗因箋釋者太支離,故疑信相半,蒙著於錄。下配壇山之石,不亦可乎?

○《石鼓文》跋[编辑]

石鼓籀文雖與大篆小異,然離鍾鼎款識未遠,其為三代之物信矣,而諸家或疑之。馬子卿至謂宇文周所刻,誠傖父之言也。十鼓向闕其一,皇祐間,始得之。歐陽永叔見之最早,文存四百六十五字爾。薛尚功則云:“歲月深遠,缺蝕殆盡。今款識所載,乃得之前人刻石者。方之永叔,僅多二字。”胡世將《資古紹誌錄》云:“所見者先世藏本,在《集古》之前,僅益九字。至潘愜山作音訓時,止存三百八十有六字而已。”楊用修謂從李賓之所得唐人拓本,多至七百有二字。又言及見東坡之本,人多惑焉。

愚考第三鼓潘氏《音訓》有“<牾午>眾既簡”句,《古文苑》脫“<牾午>”字,有“眾”字,用修不取,易以“六師”二字。第四鼓潘本有“四馬其寫,六轡□驁”句。“驁”上脫一字,《古文苑》本“驁”作重文,用修亦不取。更以“六轡沃若”。第五鼓“雨”上,《古文苑》有“氵萋々”二字,薛氏施氏本則有“天”字,用修亦不取,增“我來自東”四字。夫車攻狩於東,故云:“駕言徂東,東有甫草。”若岐陽在鎬京之西,豈得云“我來自東”乎?至於第六鼓,因民間窪以為臼,其上漫漶,以諸鼓驗之。每行多者七字,少者六字。此鼓行僅四字,上皆缺二三字。用修每行增一字,強之成文。又如第七鼓,用修增益“徒御嘽々,會同有繹。或群或友,悉率左右,以燕天子”。咸與《小雅》同文。不知鼓文每行字有定數,難以增益。尤有異者,鼓有■文。郭氏云:“恐是{白大}字,古老反,大白澤也。用修遂以“惡獸白澤”入正文中,其亦欺人甚矣。

考賓之《石鼓歌》中云:“家藏舊本出梨棗,楮墨輕虛不盈握。拾殘補缺能幾何,以一涓埃裨海嶽。”夫以歐陽、薛、胡諸家所見止四百餘字,若賓之本有七百餘字,拾殘補闕,亦已多矣,賓之不應為是言也。子瞻之詩曰:“韓公好古生已遲,我今況又百年後。強尋偏旁推點畫,時得一二遺八九。模糊半已似瘢胝,詰曲猶能辨跟肘。”子由和之有云:“形骸偃蹇任苔蘚,文字皴剝因風雨。字形漫汗隨石缺,蒼蛇生角龍折股。”夫用修之本,既得自賓之,傳自子瞻,是子瞻克見其全,子由亦得縱觀,子瞻、子由又不應為是言也。杜子美詩有曰:“陳倉石鼓久已訛。”韋蘇州詩有曰:“風雨缺訛苔蘚氵齒。”而韓吏部歌曰:“公從何處得紙本,毫髮盡備無差訛。”又曰:“年深豈免有缺畫。”則石鼓在唐時已無全文,故吏部見張生之紙本,以為難得也。吳立夫詩亦云:“岐右石鼓天下觀,駱駝載歸石盡爛。”夫以唐宋元人未見其全者,用修獨得見之,此陸文裕亦不敢信。由石鼓而推之,用修他所考證,吾亦不能已於疑,無惑乎陳晦伯有《正楊》一編矣。

○跋《漢五鳳二年磚字》[编辑]

右漢五鳳二年磚一塊,嵌曲阜孔子廟庭前殿東壁。書以篆文,一行誌磚埴之歲月,後有金高德裔題跋。西京陶罝之式,存於今者,惟此爾。東京則有建武二十八年北宮衛令邯君千秋之宅磚,亦作篆書。其餘載於洪氏所紀者,有永平八年磚一,建初三年汝伯寧磚一,七年曹叔文磚一,元和三年謝君墓磚一,永初元年景師磚一。其文皆隸書也,或云:“萬歲舍,大利善。”或云:“千萬歲署舍,子孫貴昌,未央大吉。”或云:“大吉陽,宜侯王。”蓋東京人尚讖緯,民間造宅墓,爭作吉祥之語,與西京不侔矣。

○《會稽山禹廟窆石題字》跋[编辑]

黃岡張編修視學兩浙,按部於越,拓會稽山禹穴窆石題字見寄,請予審定其文。予考窆石之制,不載於聶崇義《三禮圖》。惟《周官》“塚人之職,及竁,共喪之窆器。及窆,執斧以蒞”。鄭康成以為下棺豐碑之屬。《圖經》禹葬於會稽,取石為窆。石本無字,迨漢永建元年五月,始有題字,刻於石。此王厚之《復齋碑錄》定以為漢刻,殆不誣矣。石崇五尺,在今禹廟東南小阜,覆之以亭,相傳千夫不能撼。及歲在乙酉,有力士拔之,石中斷,部下健兒迭相助,乃拔,陷地才扶寸爾。土人塗之以漆,仍立故處。載考古之葬者,下棺用窆,蓋在用碑之前。碑有銘而窆無銘,驗其文,乃東漢遺字。趙氏《金石錄》目曰《窆石銘》,誤也。噫,谷林之陽,蒼梧之野,已無陳跡可求。而岣嶁有碑,啟母廟有闕,會稽有窆石,益以征神禹明德之遠也夫。康熙己卯夏日書。

==○《漢開母廟石闕銘》跋

右《開母廟石闕銘》,存書三十二行。漢避景帝諱,改啟為開。《史記》:“啟,禹子。其母,塗山氏之女也。”《尚書》:“娶於塗山。”屈原《天問》:“焉得彼塗山女,而通之於台桑。”《呂覽》:“禹見塗山氏女,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女乃歌曰:‘候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列女傳》美其強於教誨,然則母也賢矣。若夫禹化為熊,塗山氏化為石,石破生啟,荒誕不經,本於墨翟之徒隨巢子。至漢流傳,斯嵩山母廟南有石闕存焉也。闕立於安帝延光二年,地誌云是潁川守朱寵造,其製累石而成,兩觀雙植,中不為門。亦有石方數尺,上琢樓屋覆蓋,如佛寺經幢然。武綏宗為兄造闕,用錢十五萬,比立碑,費十倍之。洪氏《隸續》,具圖闕狀,顧啟母廟暨少室神道未之及者,洪氏主於釋隸,而二闕銘皆篆文故爾。予友葉井叔宰登封,拓以見遺,因疏本末於冊尾。

○《漢戚伯著碑》跋[编辑]

右《漢戚伯著碑》,宋嘉祐中,宿州浚汴,獲之泥沙中。是本紙墨皆古色,為退谷孫侍郎收藏,殆即初獲碑時所拓也。鄱陽洪氏謂其字畫古怪,偏旁增減,有不可辨者。審視之,良然。同觀者,曲周王顯祚湛求、永年申涵光和孟、嘉興譚吉璁舟石。

○《漢魯相乙瑛請置孔廟百石卒史碑》跋[编辑]

魯相乙瑛,以孔子廟在闕里,褒成侯四時來祠,事已即去。廟有禮器,無常人掌領,請置百石卒史一人,典主守廟。元嘉三年,司徒吳雄、司空趙戒、聞於朝,詔如瑛言,選年四十以上,經通一藝者,乃舉文學掾孔龢任之。按《漢書•儒林傳》,郡國置五經百石卒史。臣瓚以為卒史秩百石者劉昭注《續漢書•百官誌》引應劭《漢官儀》:“河南尹,百石卒史二百五十人。”《黃霸傳》:“補左馮翊二百石卒史。”蓋秩有不同,故舉石之多寡別之。今本杜佑《通典》,乃訛百石卒史為百戶吏卒。我聞在昔,有釋《戰國策音義》者,更雞口作雞屍,貽笑藝苑。以百石為百戶,是雞屍之類也。

○《漢武梁祠碑》跋[编辑]

右《漢從事武梁祠堂畫象》,傳是唐人拓本,舊藏武進唐氏,前有提督江河淮海兵馬章,後有襄文公順之暨其子鶴征私印。漢自趙岐營壽藏,圖晏平仲、羊舌叔譽、東里子產、延州來季子四象,紀之史冊。此外如朱浮、魯恭、李剛、魯峻、董蒲、范皮諸祠墓,畫象刻石者匪一,惟梁祠,人物最多。洪適《隸續》具摹其形,古帝王忠臣義士孝子賢婦凡一百六十有二人。今是冊存者,僅帝王十人、孝子四人而已。由黃帝至舜,圖皆服冕。禹手操掘地之器,冠頂銳而下卑。殆《士冠禮》、《郊特牲》所云毋追者是。睹此,可悟聶崇義《三禮圖》之非。桀以人為車,故象坐二人肩背。《隸續》所摹,失其真矣。每幅上下四旁有小字分書,題識姓名,或間作韻語。趙明誠稱其字畫遒勁,史繩祖謂其筆法精穩,可為楷式。觀者但覺墨光可鑒,元氣渾淪,謂為唐本,當不虛也。

○《漢桐柏廟碑》跋[编辑]

右《漢桐柏廟碑》,購之江都市上,《水經》:“淮水出南陽平氏縣胎簪山,東北過桐柏山。”酈道元謂“山南有淮源廟,廟前有碑,是南陽郭苞立”。又二碑並是漢延熹中守令所造,斯蓋其一矣。考歐陽氏《集古錄》所載碑文,中山盧奴君奴下闕一字,斯碑云盧奴張君,特未詳其名爾。其曰春秋、宗,碑作宗奉,災異告變,作告訴。而靈祗下碑闕報祐二字,中云:從郭君以來,廿餘年不復身至。《集古錄》闕其文。郭君,殆即苞也。獨怪歐陽氏謂其文字斷續,而是碑甚完好。疑為後人重摹,然流傳於世罕矣。

○《漢婁壽碑》跋[编辑]

右《漢南陽處士婁壽碑》,歐陽氏、趙氏、洪氏,均著於錄。其曰玄儒先生者,國人之私諡也。易名之典,禮官主之,太常博士議之,廷臣得以駁正之。其後但請於朝,不考德行,惟爵得諡,失制諡之本矣。至於私諡,多出鄉人門弟子之私,極辭肆意,末有限量。然稽之於古,若展禽之諡惠,黔婁之諡康。降而東漢,見諸碑闕者,故友易名,不盡加以上諡,玄儒先生其一也。是冊為中吳齊女門顧氏所藏,雖非足本。而古意淋漓於楮墨之表,予先後見漢碑約三十種,老年復睹此,幸矣。

○《衡方碑》跋[编辑]

右《漢步兵校尉衡方碑》,在今汶上縣,文述其先伊尹,在殷號稱阿衡,因而氏焉。按趙氏《金石錄》,載浚儀令衡立碑,亦云出自伊尹,合之應劭《風俗通》,無異。或云:魯公子衡,子孫因以為氏,則各有所本也。碑以椎拓者少,故文從字順可讀。康熙乙巳秋九月,篔李曹溶潔躬、太原傅山青主、長水朱彝尊錫鬯同觀。

○《漢淳于長夏承碑》跋[编辑]

右《漢淳于長夏承仲兗碑》,在今廣平府。宋元祐間,因治河堤,得於土壤中。崇禎癸未,予年十五,隨第六叔父子蕃,觀同里卜氏所藏,猶是宋時拓本,今為土人重摹,失其真矣。

○《漢博陵太守孔彪碑》跋[编辑]

右《漢博陵太守孔彪碑》,曲阜石闕,多置孔子廟廷,獨此碑在林中。歐陽子《集古錄》第云《孔君碑》,惜其名字皆亡,趙明誠以為碑雖殘闕,名字可識。諱彪,字元上,證以《韓敕》、《史晨》二碑率錢人姓名。是本曩見之於宛平孫侍郎宅,文愈斷爛,諱及字形模尚存,乃弘治中修闕里誌,改彪為震,都少卿穆,遂謂撰誌者遺之,不知震即彪字之誤也。孫氏所藏漢隸約三十餘種,尚有張表、衡方、夏承、王純、侯成、戚伯著諸碑,皆宋時拓本,今盡散佚。睹此,如覿故人,又絕類郃陽令曹全筆法,此正永叔所云:“碑石不完者,則其字尤佳。”旨哉!言也。

○《漢析里橋郙閣頌》跋[编辑]

右《漢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橋郙閣頌》,碑立於建寧五年,同時有《黽池五瑞碑》。五瑞者;黃龍、白鹿、連理木、嘉禾、甘露。及承露人,各圖其象,摹厓刻之,今無存矣。洪氏《隸釋》稱從史字漢德,作頌。故吏,字子長,書之。書法太醜,疑為後人改刊。

○《漢冀州從事張君碑》跋[编辑]

右《漢冀州從事張表碑》,石今不存,予所見者,宛平孫氏家藏宋拓本也。嘗怪六朝文士,為人作碑表誌狀,每於官閥之下,輒為對偶聲律,引他人事比擬,令讀者莫曉其生平。而斯碑序述,全用韻語,不意自漢已有作俑者,然其書法特在今世所存諸漢碑上。

○跋《蔡中郎鴻都石經殘字》[编辑]

《中郎石經》,初非三體書法。而楊衒之、劉芳、竇蒙、蘇望、方分、歐陽棐、董逌等,皆誤讀范史《儒林傳》。惟張糸寅謂以三體參校其文,而書丹於碑,則定為隸,其說獨得之。今觀宛平孫氏所藏《尚書》、《論語》殘字,平生積疑,為之頓釋。《論語》書云:“孝乎惟孝。”包咸注云:“孝乎惟孝,美大孝之辭。”今石本乎乃作於,然則孝於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句法正相同也。

○跋《漢華山碑》[编辑]

漢隸凡三種:一種方整,《鴻都石經》、尹宙、魯峻、武榮、鄭固、衡方、劉熊、白石神君諸碑是已。一種流麗,韓敕、曹全、史晨、乙瑛、張表、張遷、孔彪、孔伷諸碑是已。一種奇古,夏承、戚伯著諸碑是已。惟《延熹華山碑》,正變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長,當為漢隸第一品。予生平僅見一本,漫漶已甚,今睹西陂先生所藏,文特完好,並額具存,披覽再三,不自禁其驚心動魄也。“郭香察書”字義,諸家論說紛紛。關中趙孝廉子函,以郭香察書配杜遷市石,其說近是。載考司馬彪《續漢書•律曆誌》,靈帝熹平四年,有太史治歷郎中郭香,姓名殆即察書之人與。

○《溧陽長潘校官碑》跋[编辑]

紹興十三年,溧水尉喻仲遠得漢碑於固城湖中。驗之,則靈帝光和四年,溧陽丞尉吏掾,為其長潘校官乾元卓立。其出也晚,故猶未漫漶。辭稱“惠我犁蒸”,犁黎通,蒸犁字乃顛倒用之。其曰:“尚旦在昔,我君存今。”蓋以周公太公喻乾,擬人非其倫矣。

○《漢白石神君碑》跋[编辑]

右《漢白石神君碑》,在無極縣。立石者,常山相南陽馮巡、元氏令京兆王翊。與歐陽氏《集古錄》所載《無極山神廟碑》略同。文稱“神君能致雲雨,法施於民,則祀之宜也”。然所云蓋高者,合之《無極廟碑》,特常山一妄男子爾。先是光和四年,巡詣三公神山請雨,神使高傳言即與封龍無極,共興雲雨,賽以白羊,高等遂詣太嘗索法食。越二年,具載神君始末,上尚書求依無極山為比,即見聽許。蓋斯時巫風方熾,為民牧者,宜潛禁於將萌。乃巡翊輕信巫言,輒代為之請,何與?非所云“國將亡而聽之神”者與?碑陰有務城神君、李女神磚石、神君壁,神君名號,殆因白石而充類名之者。碑建於光和六年,是歲妖人張角起矣。

○《漢郃陽令曹全碑》跋[编辑]

萬曆中,郃陽縣民掘地,得《漢曹全碑》。以其最後出,字畫完好。漢碑之存於今者,莫或過焉。按碑文,全為隃麋侯相鳳之孫。鳳嘗上書言燒當事,得拜金城西部都尉。屯龍耆,而全以戊部司馬討疏勒。又定郭家之亂,信不愧其祖矣。時人語曰:“重親致歡曹景完”,蓋其孝友之性,尤人所難能也。嗚呼!今之為吏者,雖遭父母之喪,必問其親生與否,投牒再三,始聽其去。而全以同產弟憂,得棄官歸。以此見漢代風俗之厚,其敦孝友若是。宜士君子顧惜清議,而自好者不乏也。全以禁網隱家巷者七年,可以補《後漢史》黨錮諸人之闕。史載疏勒王臣磐為季父和得所射殺,而碑云:和德弑父篡位。德與得文亦不同。史稱討疏勒有戊己司馬曹寬,而不曰全。又云:其後疏勒王連相殺害,朝廷亦不能禁。而碑云:和德面縛歸死司寇。蓋范蔚宗去漢二百餘年,傳聞失真,要當以碑為正也。

○續題《曹全碑》後跋[编辑]

右予庚戌冬跋尾,越二年,再至京師,從慈仁寺市上買此碑。石已中斷,完好者且漶漫矣。更歷數十年,必又歎此碑為難得。

○《漢北海相景君碑並陰》跋[编辑]

濟寧州儒學孔子廟門,列漢碑五,其制各殊。《北海相景君碑》其一也,地誌不載何年所立,以予考之,元天曆間,幽州梁有,字九思,曾奉敕歷河南北,錄金石刻三萬餘通上進。類其副本為二百卷,曰《文海英瀾》。於濟得漢刻九於泗水中,葛邏祿乃賢寄以詩云:“泗水中流尋漢刻,泰山絕頂得秦碑。”閱歐陽趙氏著錄,斯碑,本在任城,其移置於學者,必天曆間矣。碑辭漫漶,其陰旁右,壁工以不能椎拓辭。予留南池三宿,強令拓之,題名有督郵、督盜賊、議史書、佐騎吏、吏行義、修行、午、小史、豎。其云午者,不載於《續漢書•百官誌》,即趙氏亦不知也。《廣韻》詮丘字,稱漢復姓凡四十有四,引何承天《姓苑》,漢有司隸校尉水丘岑。而斯碑有修行水丘郃,營陵人。又有修行都昌台丘暹、故午都昌台丘遷,則在四十四姓之外,亦足資異聞也已。

○《漢蕩陰令張遷碑》跋[编辑]

右《漢蕩陰令張遷碑》,不著於歐陽氏、趙氏、洪氏之錄。殆後時而出者,碑額字體在篆隸之間,極其飛動。銘書蔽芾棠樹為憋沛。按《堯母》、《祝睦》、《魏元丕》三碑,其書蔽字略同。而芾作沛,則此碑所獨也。碑陰,率錢從事二人、守令三人、督郵一人、故吏三十二人。昔賢謂東漢鮮二名者,是碑范巨、范成、韋宣而外,自韋叔珍下皆二名,或書其字,然邪?南濠都氏金薤琳琅少碑陰,不若此本之完好。

○《漢酸棗令劉熊碑》跋[编辑]

右《漢酸棗令廣陵劉熊孟陽碑》,上元鄭簠汝器所藏。碑文全泐,存字不及百名,筆法奇古,汝器以為絕品。碑在唐時,王建已云:“風雨消磨絕妙辭。”至於今,宜其不可辨識矣。碑後摭謠言作詩三章,其二曰:“有父子,然後有君臣。理財正辭,束帛戔戔。”以三言五言,繼以四言,足以見文律之古。乃洪氏《隸釋》誚其難以謂之絕妙辭,斯亦拘方之見矣。

○《漢泰山都尉孔宙碑》跋[编辑]

《漢泰山都尉孔宙碑》,在曲阜縣孔子廟庭。大中大夫,融之父也。裴松之注《魏誌》,引司馬彪《續漢書》,亦作宙。又《韓敕碑陰》出私錢數,列郎中魯孔宙、季將千,當以碑為據。而《後漢書•融列傳》作伷。考宙,卒於靈帝熹平四年。而伷於獻帝初平元年拜豫州刺史,籍本陳留,字公緒,別是一人。竊疑范史不應紕謬若是,或發雕時為妄人所更,後學遂信而不疑也。

○書《韓敕孔廟前後二碑並陰》足本[编辑]

闕里孔子廟庭。漢魯相韓敕叔節建碑二:前碑紀造禮器,後碑以誌修廟謁墓。碑陰兩側,均有題名。金陵鄭簠汝器相其陷文深淺,手拓以歸,勝工人椎拓者百倍。汝器以予於金石之文有同好也,遠遺書寄予。乃取題名之參錯不齊者齊之,裝界成冊。思夫孔子既沒,褒崇之典,歷代有之。《世本》:王侯大夫,莫不有宗譜族牒。聖人之後,獨無聞焉。厥後仙源宗子珍扈宋南渡,金源立別子為祖。嘉熙雖仍錫文遠以爵,而授之田里,俾居三衢。宋之亡也忽焉,元人思復立大宗,而宗子辭不受。能以禮讓,是人之所難也。以予所見,明嘉靖中,《孔門僉載》一書,先聖六十一代孫承德郎魯府審理正弘幹所撰。有世表,有宗系圖,其於三衢一支,棄而不錄。奠系世,辨昭穆者,宜如是乎!可為長太息也矣。敕前後碑陰,載孔氏苗裔,有褒成侯損建壽,御史翊元世,東海郎中訁斤、定伯,豫州從事方廣平,故從事樹、君德、朝、升高,守廟百石卒史恢、聖文,文學百石芝、德英,故督郵承、伯序、賴元夏、進、幼達、相史誧、仲助、術、子佑、讚、元賓、曜仲、雅遵、公孫、旭、連壽、番、安世,太尉掾凱、仲悌,處士征、子舉、巡、百男、憲、仲則、泛、漢光,凡二十三人。而後碑稱:碑係孔從事所立。殆方也。伏念聖人之後,有賢子孫,改修《闕里誌》、《孔門僉載》,則宗子支子之流派,及書名史冊碑碣者,具書之。惟非其族必去,非聖人之言必削之,庶乎其可已。

○《郎中鄭固碑》跋[编辑]

己酉之春,泊舟任城南池之南,步入州學,見儀門旁列漢碑五,左二右三。《郎中鄭君固碑》其一也,碑文全漫漶,不可辨識,舍之去。明年冬,同昆山顧寧人、嘉定陸翼王,觀北平孫侍郎藏本,文有逡遁字,寧人謂是逡巡之異文。退而引《三禮注》以證之,且博稽《晏子春秋》作巡遁,《漢書》作逡循,《莊子》作蹲循,《靈樞經》、《亢倉子》作遵循,又謂逡遁之異文,筆之《金石文字記》。以予考之《集韻》,逡、遁、倄三字,牽連書之,均七倫切,音義則一,《說文》釋踔字云:“乍行乍止也。”遁字雖音徒困切,而配之以踔,當讀如“足縮縮如有循”之循,以為假借則可,不得謂之異文矣。寧人作《音論》,惜《集韻》不存,未知是書尚存天地間,故於諸書疑義未盡晰爾。

○書《王純碑》後[编辑]

《冀州刺史王純碑》,婁彥發《漢隸字源》。謂在鄆州中都縣,立於延熹四年冬十二月。而酈善長以純為紛,以延熹為中平,蓋未嘗親至其所,而傳聞之誤也。歲在丁未,同譚七舍人兄舟石,觀於北平孫侍郎硯山書屋,宋拓本也。碑陰門生百九十三人,姓字不具者六,數略如之。按漢人書名,必具名字。此碑自馮定伯而下,悉字而不名,與《太尉楊震》、《高陽令楊著》、《玄儒先生婁壽》三碑相同,亦門生之變例也。

○跋《竹邑侯相張壽殘碑》[编辑]

《竹邑侯相張壽殘碑》在兗州城武縣,立於漢建寧元年五月。土人截作後人碑,趺所存約二百字。竹邑侯者,彭城靖王恭之子阿奴。明帝永初六年封,見熊方《後漢書同姓諸王年表》。

○《金鄉守長侯君碑》跋[编辑]

金鄉守長侯君,諱成,字伯盛,山陽防東人。文稱侯公之後,以平國君更安國君。又則鄉哀侯霸,其子昱,徙封阿陵,而謂霸封於陵,歐陽氏趙氏已正其訛矣。碑末書夫人以延熹七年疾終,蓋祔葬者。竊思東京碑版之文,莫多於蔡邕。今集中碑銘、頌讚、誄辭、靈表、神誥,男女各異其篇目。疑東京之俗,夫婦同穴者寡。故廣漢屬國侯李翊暨夫人臧,其墓並在渠州,各自井槨樹碑,可以概其餘矣。終漢之世,侯君而外,夫婦合葬,僅有郎中馬江,並書夫人冤句曹氏祔焉。此潘昂霄《金石例•王行墓銘舉例》未發其凡者也。

○《漢丹水丞陳宣碑》跋[编辑]

明成化中,內鄉縣高岸崩,土人得古碑一,乃《漢丹水丞陳宣紀功碑》。文稱宣字彥成,汝南新陽人,丞相曲逆侯裔。宙去戶牖遷淮漢間,傳歐陽《尚書》,仕郡,歷主簿、督郵,除項都卿,補臨縣。永壽三年七月,洪水盛多,田畝荒蕪,民失水利。卿單騎經營,復修古跡,旬月而成,長流投注,溉田二十餘頃。於是民胡訪等,欲報靡由,登山伐石。建立全碑,甄記鴻惠。後附銘二章,建於建寧四年五月。是碑儲藏家鮮有著錄者,惟邑人李蓘曾載於《丹浦款言》。康熙庚戌冬,觀於宛平孫氏,蓋耳伯先生曾知祥符縣事得之。

○跋《漢司隸校尉魯君碑》[编辑]

右《魯君碑》,熹平二年四月立,隸書,額穿其中,文一十七行,本在金鄉山墓側。趙德甫撰《金石錄》時,已輦置任城縣學,至今存焉。相傳是蔡中郎書,惜其文不入集中,石久崩剝,僅識其百一而已。

○《執金吾丞武君碑》跋[编辑]

《武君榮碑》在濟寧州學儀門。漢制,執金吾一人、丞一人,月三繞行宮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秩六百石,緹騎二百人,輿服導從,光滿道路。光武嘗歎曰:“仕宦當作執金吾。”而樂府古歌辭稱“陛下三萬歲,臣至執金吾”。蓋中興以後,官不常置。榮之本末,惜碑文已漫滅,年月無考,僅存其廓落焉爾。

○書《尹宙碑》後[编辑]

《尹宙碑》,土中晚出,文字尚完,結體遒勁,猶存篆籀之遺。是本煙楮悉舊,對之如百年前物,尤為盡善。太原傅山青主藏,篔李曹溶潔躬審定,朱彝尊錫鬯書,康熙乙巳秋八月。

○《滕縣秦君碑》跋[编辑]

兗州滕縣東四十里馬山古城址有《滕君碑》,出自土中,無歲月可考。滕君亦無名字。銘辭四言,音韻參雜。其云係出與嶧通,知為滕人。云為政崇博,三年有成,蓋出而仕者。末云丹書刻石,垂示後昆。以此知刊石書丹,實始於漢,其來古矣。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