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果之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果之五 本草綱目
果之六
木之一 

果之六 (水果類六種)[编辑]

蓮藕[编辑]

(《本經》上品)

【釋名】

其根藕(《爾雅》)

,其實蓮(同上),其莖葉荷。

韓保升曰︰藕生水中,其葉名荷。按︰《爾雅》云︰荷,芙蕖。其莖茄,其葉 ,其本,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 , 中薏。邢 注云︰芙蕖,總名也,別名芙蓉,江東人呼為荷。菡萏,蓮花也。 ,蓮實也。薏, 中青心也。郭璞注云︰ ,乃莖下白在泥中者。蓮,乃房也; ,乃子也;薏,乃中心苦薏也。江東人呼荷花為芙蓉,北人以藕為荷,亦以蓮為荷,蜀人以藕為茄,此皆習俗傳誤也。陸機《詩疏》云︰其莖為荷。其花未發為菡萏,已發為芙蕖。其實蓮,蓮之皮青裡白。其子分,為苦薏也。

時珍曰︰《爾雅》以荷為根名,韓氏以荷為葉名,陸機以荷為莖名。按︰莖乃負葉者也,有負荷之義,當從陸說。 乃嫩 ,如竹之行鞭者。節生二莖,一為葉,一為花,盡處乃生藕,為花、葉、根、實之本。顯仁藏用,功成不居,可謂退藏於密矣,故謂之 。花葉常偶生,不偶不生,故根曰藕。或云藕善耕泥,故字從耦,耦者耕也。茄音加,加於 上也。

音遐,遠於密也。菡萏,函合未發之意。芙蓉,敷布容艷之意。蓮者連也,花實相連而出也。

者的也,子在房中點點如的也。的乃凡物點注之名。薏,猶意也,含苦在內也。古詩云︰食子心無棄,苦心生意存是矣。

【集解】

《別錄》曰︰藕實莖生汝南池澤。八月採。

當之曰︰所在池澤皆有,豫章、汝南者良。苗高五、六尺,葉團青大如扇,其花赤,子黑如羊矢。

時珍曰︰蓮藕,荊、揚、豫、益諸處湖澤陂池皆有之。以蓮子種者生遲,藕芽種者最易發。其芽穿泥成白 ,即 也。長者至丈餘,五、六月嫩時,沒水取之,可作蔬茹,俗呼藕絲菜。節生二莖︰一為藕荷,其葉貼水,其下旁行生藕也;一為芰荷,其葉出水,其旁莖生花也。其葉清明後生。六、七月開花,花有紅、白、粉紅三色。花心有黃須,蕊長寸余,須內即蓮也。花褪連房成 , 在房如蜂子在窠之狀。六、七月採嫩者,生食脆美。至秋房枯子黑,其堅如石,謂之石蓮子。八、九月收之,斫去黑殼,貨之四方,謂之蓮肉。冬月至春掘藕食之,藕白有孔有絲,大者如肱臂,長六、七尺,凡五、六節。大抵野生及紅花者,蓮多藕劣;種植及白花者,蓮少藕佳也。其花白者香,紅者艷,千葉者不結實。別有合歡(並頭者),有夜舒荷(夜布晝卷)、睡蓮(花夜入水)、金蓮(花黃)、碧蓮(花碧)、繡蓮(花如繡),皆是異種,故不述。《相感志》云︰荷梗塞穴鼠自

蓮實

【釋名】

藕實(《本經》)、 (《爾雅》)、 (音吸,同上)、石蓮子(《別錄》)、經》)、澤芝(《古今注》)。

【修治】

弘景曰︰藕實即蓮子,八、九月採黑堅如石者,乾搗破之。

頌曰︰其 至秋黑而沉水,為石蓮子,可磨為飯食。

時珍曰︰石蓮剁去黑殼,謂之蓮肉。以水浸去赤皮、青心,生食甚佳。入藥須蒸熟去心,或晒或焙乾用。亦有每一斤,用 豬肚一個盛貯,煮熟搗焙用者。今藥肆一種石蓮子,狀如土石而味苦,不知何物也?

【氣味】

甘,時珍曰︰嫩 性平,石蓮性溫。得茯苓、山藥、白朮、枸杞子良。

詵曰︰生食過多,微動冷氣脹人。蒸食甚良。大便燥澀者,不可食。

【主治】

補中養神,益氣力,除百疾。久服,輕身耐老,不飢延年(不足,傷中氣絕,益十二經脈血氣(孟詵)。

止渴去熱,安心止痢,治腰痛及泄精。多食令人歡喜(大明)。交心腎,濃腸胃,固精氣,強筋骨,補虛損,利耳目,除寒濕,止脾泄久痢,赤白濁,女人帶下崩中諸血病(時珍)。

搗碎和米作粥飯食,輕身益氣,令人強健

【發明】

時珍曰︰蓮產於淤泥而不為泥染;居於水中而不為水沒。根莖花實,凡品難同;清淨濟用,群美兼得。自 而節節生莖,生葉,生花,生藕;由菡萏而生蕊,生蓮,生 ,生薏。其蓮 則始而黃,黃而青,青而綠,綠而黑,中含白肉,內隱青心。石蓮堅剛,可歷永久。薏藏生意,藕複萌芽,展轉生生,造化不息。故釋氏用為引譬,妙理具存;醫家取為服食,百病可卻。蓋蓮之味甘氣溫而性嗇,稟清芳之氣,得稼穡之味,乃脾之果也。脾者,黃宮,所以交媾水、火,會合木、金者也。土為元氣之母,母氣既和,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久視耐老,此其權輿也。昔人治心腎不交,勞傷白濁,有清心蓮子飲;補心腎,益精血,有瑞蓮丸,皆得此理。

藏器曰︰經秋正黑,名石蓮子,入水必沉,惟煎鹽鹵能浮之。此物居山海間,經百年不壞,人得食之,令發黑不老。

詵曰︰諸鳥、猿猴取得不食,藏之石室內,人得三百年者,食之永不老也。又雁食之,糞於田野山岩之中,不逢陰雨,經久不壞。人得之,每旦空腹食十枚,身輕能登高涉遠也。

【附方】

舊四,新十。

服食不飢︰詵曰︰石蓮肉蒸熟去心,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日服三十丸。此仙家方也。

清心寧神︰宗奭曰︰用蓮蓬中乾石蓮子肉,於砂盆中擦去赤皮,留心,同為末,入龍腦,點補中強志,益耳目聰明︰用蓮實半兩去皮心,研末,水煮熟,以粳米三合作粥,入末攪勻食。(《聖惠方》)

補虛益損︰水芝丹︰用蓮實半升。酒浸二宿,以牙豬肚一個洗淨,入蓮在內,縫定煮熟,取出晒乾為末,酒煮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小便頻數,下焦真氣虛弱者︰用上方,醋糊丸,服。

白濁遺精︰石蓮肉、龍骨、益智仁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下。《普濟》︰用蓮肉、白茯苓等分,為末。白湯調服。

心虛赤濁︰蓮子六一湯︰用石蓮肉六兩,炙甘草一兩,為末。每服一錢,燈心湯下。(《直指方》)

久痢禁口︰石蓮肉炒為末。每服二錢,陳倉米湯調下,便覺思食,甚妙。加入香連丸,尤妙。(《丹溪心法》)

脾泄腸滑︰方同上。

噦逆不止︰石蓮肉六枚,炒赤黃色,研末。冷熟水半盞和服,便止。(蘇頌《圖經》)

產後咳逆、嘔吐,心忡目暈︰用石蓮子兩半,白茯苓一兩,丁香五錢。為末。每米飲服二錢。(《良方補遺》)

眼赤作痛︰蓮實(去皮研末)一盞,粳米半升,以水煮粥,常食。(《普濟方》)

小兒熱渴︰蓮實二十枚(炒),浮萍二錢半,生薑少許,水煎,分三服。(《聖濟總錄》)

反胃吐食︰石蓮肉為末,入少肉豆寇末,米湯調服之。(《直指方》)

【氣味】

甘,平,無毒。大明曰︰溫。

時珍曰︰《相感志》云︰藕以鹽水共食,則不損口;同油炸面米果食,則無渣。煮忌鐵器。

【主治】

熱渴,散留血,生肌。久服令人心歡(《別錄》)。止怒止泄,消食解酒毒,及病後乾渴(藏器)。搗汁服,止悶除煩開胃,治霍亂,破產後血悶,搗膏, 金瘡並傷折,止暴痛。蒸煮食之,大能開胃(大明)。生食,治霍亂後虛渴。蒸食,甚補五臟,實下焦。

同蜜食,令人腹臟肥,不生諸蟲,亦可休糧(孟詵)。汁︰解射罔毒、蟹毒(徐之才)。搗浸澄粉服食

【發明】

弘景曰︰根入神仙家。宋時太官作血KT (音勘),庖人削藕皮誤落血中,遂散渙不凝。故醫家用以破血多效也。KT 者,血羹也。

詵曰︰產後忌生冷物,獨藕不同生冷者,為能破血也。

時珍曰︰白花藕大而孔扁者,生食味甘,煮食不美;紅花及野藕,生食味澀,煮蒸則佳。

夫藕生於卑污,而潔白自若。質柔而穿堅,居下而有節。孔竅玲瓏,絲綸內隱。生於嫩 ,而發為莖、葉、花、實,又複生芽,以續生生之脈。四時可食,令人心歡,可謂靈根矣。故其所主者,皆心脾血分之疾,與蓮之功稍不同云。

【附方】

舊四,新八。

時氣煩渴︰生藕汁一盞,生蜜一合,和勻,細服。(《聖惠》)

傷寒口乾︰生藕汁、生地黃汁、童子小便各半盞霍亂煩渴︰藕汁一鐘,薑汁半鐘。和勻飲。(《聖濟總錄》)

霍亂吐利︰生藕,搗汁服。(《聖惠》)

上焦痰熱︰藕汁、梨汁各半盞。和服。(《簡便》)

產後悶亂,血氣上沖,口乾腹痛︰《梅師方》︰用生藕汁三升,飲之。龐安時︰用藕汁、生地黃汁、童子小便等分,煎服。

小便熱淋︰生藕汁、生地黃汁、葡萄汁各等分。每服 盞,入蜜溫服。

墜馬血瘀,積在胸腹,唾血無數者︰乾藕根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次。(《千金方》)

食蟹中毒︰生藕汁飲之。(《聖惠》)

凍腳裂坼︰蒸熟藕,搗爛塗之。

塵芒入目︰大藕洗搗,綿裹,滴汁入目中,即出也。(《普濟方》)

【釋名】

藕絲菜(五、六月嫩時,采為蔬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生食,主霍亂後虛渴煩悶不能食,解酒食毒(蘇頌)。

功與藕同(時珍)。解煩毒,下瘀血(汪穎)。

藕節

【氣味】

澀,平,無毒。

大明曰︰冷。伏硫黃。

【主治】

搗汁飲,主吐血不止,及口鼻出血(甄權)。消瘀血,解熱毒。產後血悶,和地黃研汁

【發明】

時珍曰︰一男子病血淋,痛脹祈死。予以藕汁調髮灰,每服二錢,服三日而血止痛除。按︰趙 《養 漫筆》云︰宋孝宗患痢,眾醫不效。高宗偶見一小藥肆,召而問之。

其人問得病之由,乃食湖蟹所致。遂診脈,曰︰此冷痢也。乃用新采藕節搗爛,熱酒調下,數服即愈。高宗大喜,就以搗藥金杵臼賜之,人遂稱為金杵臼嚴防御家,可謂不世之遇也。

大抵藕能消瘀血,解熱開胃,而又解蟹毒故也。

【附方】

新五。

鼻衄不止︰藕節搗汁飲,並滴鼻中。

猝暴吐血︰雙荷散︰用藕節、荷蒂各七個,以蜜少許擂爛,用水二鐘,煎八分,去滓,溫服。或為末丸服亦可。(《聖惠》)

大便下血︰藕節晒乾研末,人參、白蜜煎湯,調服二錢,日二服。(《全幼心鑒》)

遺精白濁,心虛不寧︰金鎖玉關丸︰用藕節、蓮花須、蓮子肉、芡實肉、山藥、白茯苓、白茯神各二兩,為末。用金櫻子二斤捶碎,以水一斗,熬八分,去滓,再熬成膏,入少面和藥,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飲下。

鼻淵腦瀉︰藕節、芎 ,焙研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普濟》)

蓮薏(即蓮子中青心也)

【釋名】

苦薏。

【氣味】

苦,寒,無毒。

藏器曰︰食蓮子不去心,令人作吐。

【主治】

血渴,產後渴,生研末,米飲服二錢,立愈(士良)。止霍亂(大明)。清心去熱(時珍。出《統旨》)。

【附方】

新二。

勞心吐血︰蓮子心七個,糯米二十一粒,為末,酒服。此臨安張上舍方也。(《是齋百一方小便遺精︰蓮子心一撮。為末,入辰砂一分。每服一錢,白湯下,日二。(《醫林集要》)

蓮蕊須

【釋名】

佛座須(花開時采取,陰乾,亦可充果食)。

【氣味】

甘,澀,溫,無毒。

大明曰︰忌地黃、蔥、蒜。

【主治】

清心通腎,固精氣,烏鬚髮,悅顏色,益血,止血崩、吐血(時珍)。

【發明】

時珍曰︰蓮須本草不收,而《三因》諸方、固真丸、巨勝子丸各補益方中,往往用之。其功大抵與蓮子同也。

【附方】

新一。

久近痔漏三十年者,三服除根。用蓮花蕊、黑牽牛頭末各一兩半,當歸五錢,為末。每空心酒服二錢。忌熱物。五日見效。(孫氏《集效方》)

蓮花

【釋名】

芙蓉(《古今注》)、芙蕖(同

【氣味】

苦、甘,溫,無毒。忌地黃、蔥、蒜。

【主治】

鎮心益色。駐顏輕身(大明)。

弘景曰︰花入神仙家用,入香尤妙。

【附方】

舊二,新二。

服食駐顏︰七月七日采蓮花七分,八月八日采根八分,九月九日采實九分,陰乾搗篩。

每服方寸匕,溫酒調服。(《太清草木方》)

天 濕瘡︰荷花貼之。(《簡便方》)

難產催生︰蓮花一瓣,書人字,吞之,即易產。(《肘後方》)

墜損嘔血︰墜跌積血心胃,嘔血不止。用乾荷花為末,每酒服方寸匕,其效如神。(楊拱《醫方摘要》)

蓮房

【釋名】

蓮蓬殼(陳久者良)。

【氣味】

苦,澀,溫,無毒。

【主治】

破血(孟詵)。治血脹腹痛,及產後胎衣不下,酒煮服之。水煮服之,解野菌毒

【發明】

時珍曰︰蓮房入厥陰血分,消瘀散血,與荷葉同功,亦急則治標之意也。

【附方】

新六。

經血不止︰瑞蓮散︰用陳蓮蓬殼燒存性,研末。每服二錢,熱酒下。(《婦人經驗方》)

血崩不止,不拘冷熱︰用蓮蓬殼、荊芥穗各(燒存性)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聖惠方》)

產後血崩︰蓮蓬殼五個,香附二兩,各燒存性,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日二。(《婦人良方》)

漏胎下血︰蓮房燒研,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湯、酒任下,日二。(《朱氏集驗方》)

小便血淋︰蓮房燒存性,為末,入麝香少許。每服二錢半,米飲調下,日二。(《經驗方》)

天 濕瘡︰蓮蓬殼燒存性,研末,井泥調塗,神效。(《海上方》)

荷葉

【釋名】

嫩者荷錢(象形)。貼水者藕荷(生藕者)。出水者芰荷(生花者)。蒂名荷鼻。

【修治】

大明曰︰入藥並炙用。

【氣味】

苦,平,無毒。

時珍曰︰畏桐油。伏白銀,伏硫黃。

【主治】

止渴,落胞破血,治產後口乾,心肺躁煩(大明)。治血脹腹痛,產後胎衣不下,酒煮服之。荷鼻︰安胎,去惡血,留好血,止血痢,殺菌蕈毒,並煮水服(藏器)。生發元氣,裨助脾胃,澀精滑,散瘀血,消水腫癰腫,發痘瘡,治吐血咯血衄血,下血溺血血淋,崩中產後惡血,損傷敗血(時珍)。

【發明】

杲曰︰潔古張先生口授枳朮丸方,用荷葉燒飯為丸。當時未悟其理,老年味之始得。夫震者動也,人感之生足少陽甲膽,是屬風木,為生化萬物之根蒂。人之飲食入胃,營氣上行,即少陽甲膽之氣,與手少陽三焦元氣,同為生發之氣。《素問》云︰履端於始,序則不愆。

荷葉生於水土之下,污穢之中,挺然獨立。其色青,其形仰,其中空,象震卦之體。食藥感此氣之化,胃氣何由不升乎?用此為引,可謂遠識合道矣。更以燒飯和藥,與白朮協力滋養,補令胃濃,不致內傷,其

時珍曰︰燒飯見穀部飯下。按︰《東垣試效方》云︰雷頭風症,頭面疙瘩腫痛,憎寒發熱,狀如傷寒,病在三陽,不可過用寒藥重劑,誅伐無過。一人病此,諸藥不效,余處清震湯治之而愈。用荷葉一枚,升麻五錢,蒼朮五錢,水煎溫服。蓋震為雷,而荷葉之形象震體,其色又青,乃涉類象形之義也。又案︰聞人規《痘疹八十一論》云︰痘瘡已出,複為風寒外襲,則竅閉血凝,其點不長,或變黑色,此為倒 ,必身痛,四肢微厥。但溫肌散邪,則熱氣複行,而斑自出也。宜紫背荷葉散治之。蓋荷葉能升發陽氣,散瘀血,留好血,僵蠶能解結滯之氣故也。此藥易得,而活人甚多,勝於人牙、龍腦也。又戴原禮《証治要訣》云︰荷葉服之,令人瘦劣,故單服可以消陽水浮腫之氣。

【附方】

舊四,新二十三。

陽水浮腫︰敗荷葉,燒存性,研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日三服。(《証治要訣》)

腳膝浮腫︰荷葉心、 本等分,煎湯,淋洗之。(《永類方》)

痘瘡倒 ︰紫背荷葉散,又名南金散︰治風寒外襲倒 勢危者,萬無一失。用霜後荷葉(貼水紫背者,炙乾)、白僵蠶直者炒去絲等分為末。每服半錢,用胡荽湯或溫酒調下。(聞人規《痘疹論》)

諸般癰腫,拔毒止痛︰荷葉中心蒂如錢者,不拘多少,煎湯淋洗,拭乾,以飛過寒水石,同臘豬脂塗之。又治癰腫,柞木飲方中亦用之。(《本事方》)

打撲損傷,惡血攻心,悶亂疼痛者︰以乾荷葉五片,燒存性,為末。每服三錢,童子熱尿一盞,食前調下,日三服,利下惡物為度。(《聖惠方》)

產後心痛,惡血不盡也︰荷葉炒香為末。每服方寸匕,沸湯或童子小便調下。或燒灰、或煎汁皆可。(《救急胎衣不下︰方同上。傷寒產後,血暈欲死︰用荷葉、紅花、薑黃等分,炒研末。童子小便調服二錢。(龐安常《傷寒論》)

孕婦傷寒︰大熱煩渴,恐傷胎氣。用嫩卷荷葉(焙)半兩,蚌粉二錢半。為末。每服三錢,新汲水入蜜調服,並塗腹上。名罩胎散。(鄭氏方)妊娠胎動,已見黃水者︰乾荷蒂一枚炙,研為末。糯米淘汁一鐘,調服即安。(唐氏《經吐血不止︰嫩荷葉七個,擂水服之,甚佳。又方︰乾荷葉、生蒲黃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桑白皮煎湯調下。《吐血咯血︰《經驗後方》︰荷葉焙乾,為末。米湯調服二錢,一日二服,以知為度。《聖濟總錄》︰用敗荷葉、蒲黃各一兩,為末。每服二吐血衄血︰陽乘於陰,血熱妄行,宜服四生丸。陳日華云︰屢用得效。用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黃等分,搗爛,丸雞子大。每服一丸,水三盞,煎一盞,去滓服。(《濟生方》)

崩中下血︰荷葉(燒研)半兩,蒲黃、黃芩各一兩,為末。每空心酒服三錢。

血痢不止︰荷葉蒂,水煮汁,服之。(《普濟方》)

下痢赤白︰荷葉燒研。每服二錢,紅痢蜜;白痢沙糖湯下。

脫肛不收︰貼水荷葉焙研,酒服二錢,仍以荷葉盛末坐之。(《經驗良方》)

牙齒疼痛︰青荷葉剪取錢蒂七個,以濃米醋一盞,煎半盞,去滓,熬成膏,時時抹之妙。(唐氏《經驗方》)

赤游火丹︰新生荷葉,搗爛,入鹽塗之。(《摘玄方》)

漆瘡作癢︰乾荷葉,煎湯,洗之,良。(《集驗方》)

遍身風癘︰荷葉三十枚,鍛石一斗。淋汁合煮,漬之,半日乃出。數日一作,良。(

《聖惠方》)

偏頭風痛︰升麻、蒼朮各一兩,荷葉一個,水二鐘,煎一鐘,食後溫服。或燒荷葉一個,為末,以煎汁調服。(《簡便方》)

刀斧傷瘡︰荷葉燒研,搽之。(《集簡方》)

陰腫痛癢︰荷葉、浮萍、蛇床等分。煎水,日洗之。(《醫壘元戎》)

紅白蓮花[编辑]

(《拾遺》)

【校正】

自草部移入此。

【集解】

藏器曰︰紅蓮花、白蓮花,生西國,胡人將來也。

時珍曰︰此不知即蓮花否?而功與蓮同,以類相從,姑移入此。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久服,令人好顏色,變白卻老(藏器)。

芰實[编辑]

(音妓。《別錄》上品)

【釋名】

菱(《別錄》)、水栗(風俗通)

時珍曰︰其葉支散,故字從支。其角棱峭,故謂之菱,而俗呼為菱角也。昔人多不分別,惟伍安貧《武陵記》以三角、四角者為芰,兩角者為菱。《左傳》屈到嗜芰,即此物也。《爾雅》謂之厥 (音眉)。又許慎《說文》云︰菱,楚謂之芰,秦謂之 。楊氏《丹鉛錄》以芰為雞頭,引《離騷》緝芰荷以為衣,言菱葉不可緝衣,皆誤矣。案︰《爾雅》 乃決明之名,非厥 也。又《埤雅》芰荷乃藕上出水生花之莖,非雞頭也。與菱同名異物。許、楊二氏失於詳考

【集解】

弘景曰︰芰實,廬、江間最多,皆取火燔以為米充糧,頌曰︰菱,處處有之。葉浮水上,花黃白色,花落而實生,漸向水中乃熟。實有二種︰一種四角,一種兩角。兩角中又有嫩皮而紫色者,謂之浮菱,食之尤美。江淮及山東人曝其實以為米,代糧。

時珍曰︰芰菱有湖濼處則有之。菱落泥中,最易生發。有野菱、家菱,皆三月生蔓延引。

葉浮水上,扁而有尖,光面如鏡。葉下之莖有股如蝦股,一莖一葉,兩兩相差,如蝶翅狀。

五、六月開小白花,背日而生,晝合宵炕,隨月轉移。其實有數種︰或三角、四角,或兩角、無角。野菱自生湖中,葉、實俱小。其角硬直刺人,其色嫩青老黑。嫩時剝食甘美,老則蒸煮食之。野人曝乾,剁米為飯為粥,為糕為果,皆可代糧。其莖亦可曝收,和米作飯,以度荒歉,蓋澤農有利之物也。家菱種於陂塘,葉、實俱大,角軟而脆,亦有兩角彎卷如弓形者,其色有青、有紅、有紫,嫩時剝食,皮脆肉美,蓋佳果也。老則殼黑而硬,墜入江中,謂之烏菱。冬月取之,風乾為果,生、熟皆佳。夏月以糞水澆其葉,則實更肥美。按段成式

《酉陽雜俎》云︰蘇州折腰菱,多兩角。荊州郢城菱,三角無刺,可以按莎。漢武帝昆明池有浮根菱,亦曰青水菱,葉沒水下,根出水上。或云︰玄都有雞翔菱,碧色,狀如雞飛,仙人鳧伯子常食之。

【氣味】

甘,平,無毒。

詵曰︰生食,性冷利。多食,傷人臟腑,損陽氣,痿莖,生蟯蟲。水族中此物最不治病。

若過食腹脹者,可暖薑酒服之即消,亦可含吳茱萸咽津。

時珍曰︰《仇池筆記》言︰菱花開背日,芡花開向日,故菱寒而芡暖。《別錄》言芰實性平,豈

【主治】

安中補五臟,不飢輕身(《別錄》)。蒸曝,和蜜餌之,斷谷長生(弘景)。解丹石毒(蘇頌)。鮮者,搗爛澄粉食,補中延年( 仙)。

芰花

【氣味】

澀。

【主治】

入染鬚髮方(時珍)。

烏菱殼

【主治】

入染鬚髮方,亦止泄痢(時珍)。

芡實[编辑]

(音儉。《本經》上品)

【釋名】

雞頭(《本經》)、雁喙(同)、雁頭(《古今注》)、鴻頭(韓退之)、雞雍(《莊子》)、卯菱(《管子》)、 子(音唯)、水流黃。

弘景曰︰此即今 子也。莖上花似雞冠,故名雞頭。

頌曰︰其苞形類雞、雁頭,故有諸名。

時珍曰︰芡可濟儉歉,故謂之芡。雞雍見《莊子‧徐無鬼篇》。卯菱見《管子‧五行篇》。

揚雄《方言》云︰南楚謂之雞頭,幽燕謂之雁頭,徐、青、淮、泗謂之芡子。其莖謂之 ,亦曰 。鄭樵《通志》以鉤 為芡,誤矣。鉤 ,陸生草也,其莖可食。水流黃見下。

【集解】

《別錄》曰︰雞頭實生雷澤池澤。八月採之。

保升曰︰苗生水中,葉大如荷,皺而有刺。花子若拳大,形似雞頭。實若石榴,其皮青黑,肉白如菱米也。

頌曰︰處處有之,生水澤中。其葉俗名雞頭盤,花下結實。其莖嫩者名 ,亦名 菜,人采為蔬茹。

宗奭曰︰天下皆有之。臨水居人,采子去皮,搗仁為粉,蒸炸作餅,可以代糧。

時珍曰︰芡莖三月生葉貼水,大於荷葉,皺紋如 ,蹙衄如沸,面青背紫,莖、葉皆有刺。其莖長至丈餘,中亦有孔有絲,嫩者剝皮可食。五六月生紫花,花開向日結苞,外有青刺,如 刺及栗球之形。花在苞頂,亦如雞喙及 喙。剝開內有斑駁軟肉裹子,累累如珠璣。

殼內白米,狀如魚目。深秋老時,澤農廣收,爛取芡子,藏至 石,以備歉荒。其根狀如三棱,煮食如芋。

【修治】

詵曰︰凡用蒸熟,烈日晒裂取仁,亦可舂取粉用。

時珍曰︰新者煮食良。入澀精藥,連殼用亦可。案︰劉 《暇日記》云︰芡實一斗,以防風四兩煎湯浸過用,且經久不壞。

【氣味】

甘,平,澀,無毒。

弘景曰︰小兒多食,令不長。

詵曰︰生食多,動風冷氣。

宗奭曰︰食多,不益脾胃,兼難消化。

【主治】

濕痺,腰脊膝痛,補中,除暴疾,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久服,輕身不飢,耐老神仙(《本經》)。開胃助氣(《日華》)。止渴益腎,治小便不禁,遺精白濁帶下(時珍)。

【發明】

弘景曰︰《仙方》取此合蓮實餌之,甚益人。

恭曰︰作粉食,益人勝於菱也。

頌曰︰取其實及中子,搗爛曝乾,再搗篩末,熬金櫻子煎和丸服之,云補下益人,謂之水陸丹。

時珍曰︰案孫升《談圃》云︰芡本不益人,而俗謂之水流黃何也?蓋人之食芡,必咀之,終日囁囁。而芡味甘平,腴而不膩。食之者能使華液流通,轉相灌溉,其功勝於乳石也。《淮南子》云︰狸頭愈 ,雞頭已 。注者云︰即芡實也。

【附方】

舊一,新三。

雞頭粥︰益精氣,強志意,利耳目。雞頭實三合(煮熟去殼),粳米一合煮粥,日日空心食。(《經驗後方》)

玉鎖丹︰治精氣虛滑。用芡實、蓮莖(方見藕節下)。

四精丸︰治思慮、色欲過度,損傷心氣,小便數,遺精。用秋石、白茯苓、芡實、蓮肉各二兩,為末,蒸棗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送下。(《永類方》)

釐清丸︰治濁病。用芡實粉、白茯苓粉,黃蠟化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鹽湯下。(《摘玄方

雞頭菜即 菜(芡莖也)

【主治】

止煩渴,除虛熱,生熟皆宜(時珍)。

【氣味】

同莖。

【主治】

小腹結氣痛,煮食之(士良)。

【附方】

新一。

偏墜氣塊︰雞頭根切片煮熟,鹽、醋食之。(《法天生意》)

烏芋[编辑]

(《別錄》中品)

【釋名】

鳧茈(音疵)、鳧茨(音瓷)、荸薺(《衍義》)、黑三棱(《博濟方》)、芍(音曉)。

地栗(鄭樵《通志》)。

時珍曰︰烏芋,其根如芋而色烏也。鳧喜食之,故《爾雅》名鳧茈,後遂訛為鳧茨,又訛為荸薺。蓋切韻鳧、荸同一字母,音相近也。三棱、地栗,皆形似也。

瑞曰︰小者名鳧茈,大者名地栗。

【集解】

頌曰︰烏芋,今鳧茨也。苗似龍須而細,色正青。根如指頭大,黑色,皮濃有毛。又有一種皮薄無毛者,亦同。田中人並食之。

宗奭曰︰皮濃色黑,肉硬而白者,謂之豬荸薺。皮薄澤,色淡紫,肉軟而脆者,謂之羊荸薺。正二月,人采食之。此二等藥

時珍曰︰鳧茈生淺水田中。其苗三、四月出土,一莖直上,無枝葉,狀如龍須。肥田栽者,粗近蔥、蒲,高二、三尺。其根白 ,秋後結顆,大如山楂、栗子,而臍有聚毛,累累下生入泥底。野生者,黑而小,食之多滓。種出者,紫而大,食之多毛。吳人以沃田種之,三月下種,霜後苗枯,冬春掘收為果,生食、煮食皆良。

【正誤】

《別錄》曰︰烏芋,一名借姑。二月生葉如芋。三月三日采

弘景曰︰借姑生水田中。葉有丫,狀如澤瀉,不正似芋。其根黃,似芋子而小,疑有烏者,根極相似,細而美。葉狀如莧,草呼為鳧茨,恐即此也。

恭曰︰烏芋一名槎丫,一名慈菇。

時珍曰︰烏芋、慈菇原是二物。慈菇有葉,其根散生。烏芋有莖無葉,其根下生。氣味不同,主治亦異。而《別錄》誤以借菇為烏芋,謂其葉如芋。陶、蘇二氏因鳧茨、慈菇字音相近,遂致混注。 根

【氣味】

甘,微寒,滑,無毒。

詵曰︰性冷。先有冷氣人不可食,令人腹脹氣滿。小兒秋月食多,臍下結痛也。

【主治】

消渴痺熱,溫中益氣(《別錄》)。下丹石,消風毒,除胸中實熱氣。可作粉食,明耳目,消黃膽(孟詵)。開胃下食(大明)。作粉食,濃人腸胃,不飢,能解毒,服金石人宜之(蘇頌)。療五種膈氣,消宿食,飯後宜食之。治誤吞銅物(汪機)。主血痢下血血崩,辟蠱毒(時珍)。

【發明】

機曰︰烏芋善毀銅,合銅錢嚼之,則錢化,可見其為消堅削積之物。故能化五種膈疾,而消宿食,治誤吞銅也,時珍曰︰按︰王氏《博濟方》︰治五積、冷氣攻心、變為五膈諸病,金鎖丸中用黑三棱。注云︰即鳧茈乾者。則汪氏所謂消堅之說,蓋本於此。又董炳《集驗方》云︰地栗晒乾為末,白湯每服二錢,能辟蠱毒。傳聞下蠱之家,知有此物,便不敢下。此亦前人所未知者。

【附方】

新五。

大便下血︰荸薺搗汁大半鐘,好酒半鐘,空心溫服。三日見效。(《神秘方》)

下痢赤白︰午日午時取完好荸薺,洗淨拭乾,勿令損破,於瓶內入好燒酒浸之,黃泥密封收貯。遇有患者,取二枚細嚼,空心用原酒送下。(唐瑤《經驗方》)

婦人血崩︰鳧茈一歲一個,燒存性,研末,酒服之。(李氏方)小兒口瘡︰用荸薺燒存性,研末,摻之。(楊起《簡便方》)

誤吞銅錢︰生鳧茈,研汁,細細呷之,自然消化成水。(王 《百一選方》)

慈菇[编辑]

(《日華》)

【校正】

原混烏芋下,今分出。仍並入《圖經》外類剪刀草。

【釋名】

借姑(《別錄》)、水萍(《別錄》)、河鳧茈(《圖經》)、白地栗(同上),苗名剪刀草根歲生十二子,如慈菇之乳諸子,故以名之。作茨菰者非矣。河鳧茈、白地栗,所以別烏芋之鳧茈、地栗也。剪刀、箭搭、槎丫、燕

【集解】

《別錄》曰︰借姑,三月三日采根,曝乾。

弘景曰︰借姑生水田中。葉有丫,狀如澤瀉。其根黃,似芋子而小,煮之可啖。

恭曰︰慈菇生水中。葉似 箭之鏃,澤瀉之類也。

頌曰︰剪刀草,生江湖及汴洛近水河溝沙磧中。葉如剪刀形。莖幹似嫩蒲,又似三棱。

苗甚軟,其色深青綠。每叢十餘莖,內抽出一、兩莖,上分枝,開小白花,四瓣,蕊深黃色。

根大者如杏,小者如栗,色白而瑩滑。五、六、七月採葉,正、二月採根,即慈菇也。煮熟味甘甜

時珍曰︰慈姑生淺水中,人亦種之。三月生苗,青莖中空,其外有棱。葉如燕尾,前尖後歧。霜後葉枯,根乃練結,冬及春初,掘以為果,須灰湯煮熟,去皮食,乃不麻澀戟人咽也。嫩莖亦可炸食。又取汁,可製粉霜、雌黃。又有山慈菇,名同實異,見草部。

【氣味】

苦、甘,微寒,無毒。

大明曰︰冷,有毒。多食,發虛熱,及腸風痔漏,崩中帶下,瘡癤。以生薑同煮佳。懷孕人不可食。詵曰︰吳人常食之,令人發腳氣癱緩風,損齒失顏色,皮肉乾燥。猝食之,使人乾嘔也。

【主治】

百毒,產後血悶,攻心欲死,產難胞衣不出,搗汁服一升。又下石淋(蘇恭)。

【主治】

諸惡瘡腫,小兒游瘤丹毒,搗爛塗之,即便消退,甚佳(蘇頌)。治蛇、蟲咬,搗爛封之(大明)。調蚌粉,

附錄諸果[编辑]

(《綱目》二十一種,《拾遺》一種)

時珍曰︰方冊所記諸果,名品甚多,不能詳其性、味、狀。既列於果,則養生者不可不知,因略采附以俟。

津符子 時珍曰︰孫真人《千金方》云︰味苦,平,滑。多食必思答 又曰︰忽思慧《飲膳正要》云︰味甘,甘劍子 又曰︰范成大《桂海志》云︰狀似巴欖子,仁附肉,有白靨,不可食,發人病。

北人呼為海胡桃是也。

味甘無奇,色青黃,長四、五寸。

海梧子 又曰︰嵇含《南方草木狀》云︰出林邑。樹似梧桐,色白。葉似青桐。其子如大栗,肥甘可食。

木竹子 又曰︰《桂海志》云︰皮色形狀全似大枇杷,肉味甘美,秋櫓罟子 又曰︰《桂海志》云︰大如半升碗,數十房攢聚成球,每房有縫。冬生青,至夏紅。破其瓣食之,微甘。出廣西。

羅晃子 又曰︰《桂海志》云︰狀如橄欖,其皮七重。出廣西。顧 《海槎錄》云︰橫州出子 又曰︰徐表《南州記》云︰出九真、交趾。樹生子如桃實,長寸余。二月開花,連著子,五月熟,色黃。鹽藏食之,味酸似梅。

夫編子 又曰︰《南州記》云︰樹生交趾山谷。三月開花,仍連著子,五、六月熟。入雞、魚、豬、鴨羹中,味美,亦可鹽藏。

白緣子 又曰︰劉欣期《交州記》云︰出交趾。樹高丈餘,實味甘美如系彌子 又曰︰郭義恭《廣志》云︰狀圓而細,赤如軟棗。其味初苦後人面子 又曰︰《草木狀》云︰出南海。樹似含桃。子如桃實,無味,其核正如人面,可玩。祝穆《方輿勝覽》云︰出廣中。大如梅李。春花、夏實、秋熟,蜜煎甘酸可食黃皮果 又曰︰《海槎錄》云︰出廣西橫州。狀如楝子及小棗而味酸。

四味果 又曰︰段成式《酉陽雜俎》云︰出祁連山。木生如棗。剖以竹刀則甘,鐵刀則苦,木刀則酸,蘆刀則辛。行旅得之,能止飢渴。

千歲子 又曰︰《草木狀》云︰出交趾。蔓生。子在根下,須綠色,交加如織。一苞恆二百餘顆,皮殼青黃色。殼中有肉如栗,味亦如之。乾則殼肉相離,撼之有聲。《桂海志》云︰狀似青黃李,味甘。

侯騷子 又曰︰《酉陽雜俎》云︰蔓生,子大如雞卵,既甘且冷,消酒輕身。王太仆曾獻之。

酒杯藤子 又曰︰崔豹《古今注》云︰出西域。藤大如臂。花堅硬,可以酌酒,文章映澈。實大如指,味如豆蔻,食之消酒。張騫得其種於大宛。(音間)子 又曰︰賈思勰《齊民要術》云︰藤,生交趾、合浦。緣樹木,正二、月花,四、五月熟,實如梨,赤如雞冠,核如魚鱗。生食,味淡山棗 又曰︰《寰宇志》云︰出廣西肇慶府。葉似梅,果似荔枝,九月隈支 又曰︰宋祁《益州方物圖》云︰生邛州山谷中。樹高丈餘,枝修而弱。開白花。

實大若雀卵,狀似荔枝,肉黃膚甘。

靈床上果子(《拾遺》)

藏器云︰入夜譫語,食之即止。

諸果有毒[编辑]

(《拾遺》)

凡果未成核者,食之令人發癰癤及寒熱。

凡果落地有惡蟲緣過者,食之令人患九漏。

凡果雙仁者,有毒殺人。

凡瓜雙蒂者,有毒殺人;沉水者,殺人。

凡果忽有異常者,根下必有毒蛇,食之殺人。

互考楮實 梧桐子 枸杞子 金櫻子 山茱萸 桑椹 木半夏 胡頹子 松花 桂花櫟實(已上木部) 黃覆盆子(已上草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