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先生文集/卷五
書
[编辑]答李汝雷震相○戊午
[编辑]前冬伏蒙枉顧山居。春初更承遠惠手翰。副以別幅諸條。三復感歎。益知高明嚮道之懇見理之深。而恨不得從容講辨。少得以開發滯累之胷。第高明誤以加鉗鎚施嘉惠云云等語。責之於愚陋之人。問寡之盛。雖不勝欽服。然自顧懵淺。汗蹙不知所以仰對也。邇來冬序漸寒。伏惟承顔盡歡。起居冲茂。太極說盛論諸條。善疑善解。精微廣博。令人有望洋之歎。第鄙意往往不能無疑。敢略陳瞽見。以求來敎。幸望痛賜鐫批也。此圖是道理大頭腦處。退陶先生嘗云學者當求端自此。而用力於小大學之類。及其收功之日。而遡極一原。葢君子之所以修吉者。只在乎敬。敬則欲寡而理明。爲聖學成始成終之要。致皜愚鈍怠廢。平生不能勇猛著力。到今歲月旣逝。摧頹已甚。雖欲用力於此。追補旣往之失。而疾病侵尋。筋骸弛弱。意味躝跚。工夫間斷。實無以進大兼小。以自達於古人之閫域。悲歎竆廬。復何及乎。竊覸吾汝雷才資超詣。年力尙強。當日進月益。孜孜而未已。尤當視此爲戒而及時勉勵也。阮府台丈嘗敎致皜作晩歸亭萬山一瀑樓詩。因循未遂。殊覺恨悚。元韻因便更寄示如何。致皜去晦攜金泰叟諸人。遊玉巖中峯。頗覺胸懷舒暢。邇來憂鬱。惟此一事可慰。中峯在玉巖北孤山之東。斷麓臨江。陡削其上。鉅石錯列。臺址平衍。曠望羣山。一眼盡數百里。微茫遼闊。遠混天碧。大川灣迴曲折。俯瞰數十里。有古寺址。廢㙮尙存。來書有鳴玉詩韻謄示之喩。因倂及之。以博一粲。
別紙
[编辑]太極圖第一圈。或曰外環圈子氣也。中間白處是太極。竊意此圈不雜氣而單指理。其體外圓而中虛。圓所以狀此理之無方也。虛所以狀此理之無形也。其不免於有圈者。作圖之勢。不得不爾。
或曰外環圈子云云者非是。尊喩所謂圓以狀此理之無方。虛以狀此理之無形也者。亦似分析太過。葢此理冲漠。無形狀無方所。而爲圖不得不有圈。尊喩末段得之。而其無形狀無方所之意。自具於其中。恐不必分中外圓虛作兩義看也。如何。
第二圈傍。分書陽動陰靜。而圖說則曰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朱子圖解曰所以動而陽靜而陰之本體。又曰此太極之動而陽靜而陰也。以圖則指作陰陽之動靜。以說則的言太極之動靜何也。竊意太極動靜之妙。微而難明。〈止。〉然太極者動靜之主也。〈止。〉理自有動靜。故氣因以動靜。自其流行處合看。則只是一太極也。〈止。〉是以圖於合處主太極言動靜。〈止。〉第一圈太極函動靜之妙也。第二圈太極生陰陽之機也。〈止。〉分合之間。段落甚明。然太極動靜陰陽生焉者。一原之眞也。陰陽動靜太極乘焉者。萬殊之迹也。
來喩前一段得之。第自其流行處合看。對待處分看以下。愚所未曉。夫流行對待。自具於陰陽之中。未知此圈以何處爲合處而主太極言動靜。以何處爲分處而從陰陽言動靜乎。一動一靜。互爲其根者。其流行也。分陰分陽。兩儀立焉者。其對待也。動靜不同時。陰陽不同位。而太極無不在焉。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者。卽太極也。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者。亦太極也。流行對待。俱是一太極爲之樞紐。而其中○者其本體也者卽是也。今謂自其流行處看。只是一太極。自其對待處看。各是一陰陽云爾。則未知流行處但是太極。而對待處只是陰陽而已乎。此無或近於陰陽立而道隱之說。而似非太極無不在之意矣。來喩又以第一圈指作所以動靜之本體。第二圈謂指作太極之動靜。而以一圈太極爲函動靜之妙。二圈太極爲生陰陽之機。此則尤所未曉。夫太極非外陰陽而獨立者也。第其本體之眞。潔凈純粹。有不囿於陰陽。故就陰陽之中。指其本體之不雜乎氣者而別爲一圈。然其實圖有上下而卽是一物。圈有離合而初無異義。其所謂太極之有動靜者。非太極之能動能靜。其所謂所以動靜者是也。非所以動靜者別爲一層而到此方能動靜也。且所謂生陰陽之機似未安。夫機者氣也。恐不可言之於太極。而太極命物而不命於物。又謂陰陽運太極者。亦似陰陽旣生。太極但寄寓於其中而讓其主張運用之柄矣。未知如何。竊恐高明分析太過。而或有失於周先生立象之意也。幸恕其狂妄而回敎之也。
陰陽未生。其理已具。故極圈在陰陽上。陰陽旣生。本體斯撘。故極圈在陰陽中。二五胚精。一眞亦賦。故極圈在五行下。隨其地頭而意義自異。
第一圈之挑出上面。卽是就陰陽中指其本體之不雜乎氣者。非有以在乎陰陽之外也。此朱子所謂以爲在無物之前而未嘗不立於有物之後。以爲在陰陽之外而未嘗不行乎陰陽之中是也。今盛喩似以第一圈爲陰陽未生時太極。第二圈爲陰陽旣生後太極。作先後層截看。恐或非周子朱子之意。未知如何。
妙合二字。元非理氣不相離之名。乃指乾坤氣化之初。氤氳交構之妙。
理氣本自混融。不應於此而始言妙合。故有此疑。然圖說旣曰眞精妙合。而解亦以無極二五。妙合無間釋之。則今不容更有他說。葢理氣渾合無間。無縫罅無離絶。故贊其妙耳。此是說人物氣化之初。而非本自妙合則便不能凝了。凝是陰陽剛柔各以其類凝聚而無極在其中矣。來喩以妙合二字。專就陰陽上說。恐非說解之意。且此一圈。來喩前條則以太極言之。此條則以陰陽言之。無或自相矛盾乎。幸更檢考而回敎之也。
陽變陰合。陽變者變而之陰也。陰合者合而爲陽也。〈止。〉世人於此錯解。遂謂五行各兼變合而儗之於男施女受。豈不謬哉。
陽變陰合。朱子謂陽動而陰隨之。葢就生者成者而各求陰陽。則生固有陰成固有陽。而若以生成對言則氣之生者屬陽。質之成者屬陰。氣動而質凝。五者乃具。此所謂生數雖陰。固亦爲成之陽。成數雖陽。固亦爲生之陰是也。朱子所云動隨。亦恐指生成而言。似非來喩所謂陽變而之陰。陰變而之陽之謂也。五行各有生成則謂之各兼變合。恐無所不可矣。來喩謂水木變爲陰。火金合爲陽。理固如此。然此變合說造化之生成。似非指言陰陽之互變矣。五行之變。錯綜而不可竆。所以橫豎而無不通。而亦當各隨立言本意看耳。氣動而質凝則只可謂之動變而靜合。而今謂變則一合則一。恐非圖說之旨。未知如何。
精粗本末無彼此。精本是太極。粗末是陰陽。竊意世之爲此說者。每緣五殊二實之已帶說陰陽。故上下相蒙而爲此解說。然五以殊言。成質之殊〈金自是金木自是木水自是水火自是火。〉也。二以實言。成質之實〈金水通爲陰實。木火通爲陽實。〉也。五殊二實。幷以質言。精粗本末。幷以氣言然後。方叶於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之旨。葢五殊似餘。二實似欠。而〈五多於二。二少於五。〉一氣故無餘欠。精本可此。粗末可彼而一理故無彼此。〈粗不如精。末不如本。〉以一氣言則五殊亦陰陽也。〈以對待看則五殊二實皆質。以流行言則五殊二實皆氣。〉以一理言則粗末亦太極也。〈就迹上看則精粗本末皆氣也。以理言則精粗本末固已粲然。〉若以五殊爲五行。二實爲陰陽則不可謂無餘欠。〈以其氣質之判爲兩項也。〉若以精本爲太極。粗末爲陰陽。則不可謂無彼此。〈以理氣之判爲兩截。〉氣質便不交運而理氣俱有欠闕矣。
來喩甚精。不易思索到此。然今謂若以五殊爲五行。二實爲陰陽則不可謂無餘欠。以精本爲太極。粗末爲陰陽則不可謂無彼此者。似於鄙見不能無疑。通書理性命章曰五殊二實。二本則一。朱子解之曰自其末而緣本則五行之異。本二氣之實。二氣之實。又本一理之極。自其本而之末則一理之實。萬物分之而爲體。此一段卽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之意。而以太極爲本。以陰陽五行爲末。又嘗曰理精故純。氣粗故雜。朱子旣以五殊爲五行。二實爲陰陽。而以理氣分屬於精粗本末矣。所謂無餘欠者。陳北溪謂分而爲五而非有欠。合而爲二而非有餘。以二爲五。似有不足。以五爲二。似有贏剩而云歟。諸先輩亦多以五殊非餘二實非欠言之。如尊喩說。而皆不過謂陰陽於五行無餘欠也。所謂無彼此者。栗谷嘗言精粗皆氣也。一理通於無精無粗。無本末彼此之間也。以熊氏精本太極粗末陰陽之說爲非。致皜少時亦嘗從之如來喩云云者。後見愚伏答宋敬甫書云精粗本末無彼此。分明是貼陰陽太極字說。以爲理與氣無彼此耳。非謂氣有精粗本末也。遂改從愚伏說。以熊註爲是。葢太極理也。陰陽氣也。决是二物而不可相雜。故以精粗本末判而言之。然其陽者太極之動也。陰者太極之靜也。陰陽不外乎太極。而太極不離乎陰陽。則有混合之妙。無彼此之間。此程子所謂器卽道道卽器。朱子所謂一而二二而一者。來喩所謂不可謂無彼此及理氣俱有欠闕之云。皆愚陋所未曉也。幸更賜鐫敎。
無極而太極。葢言無形而有理。然一極二訓。終涉未安。而若夫訓極爲至則礙於無極。訓極爲竆則礙於太極。竊意極只是根極樞極之名。而無異於屋極北極之言。則訓至訓竆皆不可也。孔子借有形而證無形。只說出太極字。而濂翁懼夫這極字涉於形。後人作一物看。故更加無極字。無極而太極。猶言無形而至形。無方而大方。太極無形體而天下之有形體者。莫不以是爲根柢。太極無方所而天下之有方所者。莫不以是爲樞紐。然而至形者元無形也。大方者元無方也。太極者元無極也。其訓語則當曰無其極而甚是極。這而字不可作然字者字義說。
盛論甚好。訓至訓竆。皆陸氏說。朱子已辨之矣。
動靜無端。陰陽無始云云。竊意理與氣。俱非有形底一物。則謂之先而理。非懸空孤立也。謂之動而理。非閃爍自在也。夫竆格之法。先從可見處逆推。推到極處。便當順推下來。今之可見者氣也。卽氣而推。氣未有無理之氣。氣之極處。畢竟是先有此理。雖謂之理先氣後。何不可乎。〈止。〉若夫動靜無端。陰陽無始之妙。是乃超然於萬物之表而獨觀乎萬物之外者也。此天地動陽靜陰。實接乎前天地之動陽靜陰。而極本竆原。如環不已。元無端始之可言。則如是推之。謂理氣無先後亦得。非二物亦得。謂理無動靜亦得。然當以此天地之大原爲極處。而此天地之氣。元非前天地已屈之氣。氣則新氣也。此天地如是。前天地亦當如是。萬萬回天地皆當如是。理常先而爲動靜之主。氣常後而爲動靜之具矣。由是言之。動靜無端。陰陽無始者。其機甚著而儘自平實。
來喩說竆格之法甚善。夫動靜是陰陽。而其所以動靜者太極也。畢竟是先有此理。此所以有理生氣之說。卽所謂孔子說太極生兩儀。周子說太極生陰陽。在聖賢不嫌言理之生氣者也。葢就太極而言之則陰陽生焉。就陰陽而言之則太極乘焉。有則俱有。雖無先後之可言。然理也者。所主以動靜之妙也。氣也者。所資以動靜之具也。其或動或靜。雖屬乎氣。而其所以能動能靜者。皆此理之妙也。故朱子嘗言此道理便會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又曰理有動靜。故氣有動靜。若理無動靜。氣何自而動靜乎。此皆言理有動靜也。來喩所謂太極動靜是也。而其動者陽之闢也。靜者陰之闔也。二者皆形而下者。而理特乘載其上。以主其運行之妙。故主氣而言。謂之氣有動靜亦無所不可。故朱子又曰動靜陰陽。只是形而下者。動靜非太極。勉齋曰太極不自會動靜。此言氣有動靜也。夫氣之所以動靜者。實此理爲之主宰。若無此妙則空箇機具。無由自作動靜。故雖謂氣有動靜而不害爲理之動靜也。理之所以動靜者。實此氣爲之機具。理固乘撘於氣。而其本體之冲漠者自若也。故謂之理有動靜而亦不害爲氣之動靜也。葢氣爲器而理爲主。自其動之靜之者而言之則理有動靜。故氣有動靜。氣有爲而理無爲。自其動靜者而言之。則氣有動靜而理無動靜。此其兩說。有互相發而俱不可廢者。若偏主氣有動靜之說則恐其認理爲死物。而專言理有動靜者。亦恐誤認太極有造作也。不審高明以爲如何。無端無始之說。來喩所謂理氣無先後。理無動靜及理氣先後動靜。陰陽先後之論。皆似不襯貼。夫太極乘載於動靜陰陽。而推之於前。不見其始之合。引之於後。不見其終之離者。此卽程子所謂動靜無端。陰陽無始者。而朱子感興詩曰吾看陰陽化。升降八綋中。前瞻旣無始。後際那有終。至理諒斯存。萬世與今同。此無始無終者。又是程子無端無始之意。而至理斯存者。卽程子所謂道也。夫無端無始者何也。靜根於動則似陽先生。動根於靜則似陰先生。而畢竟靜前是動。動前是靜。陽前是陰。陰前是陽。推之萬萬古之前而不見其始。動靜不同時。陰陽不同位。而靜復根於動。陽復根於陰。而循環不已。引之於萬萬古之後而不見其端。圖說之言動而生陽。卽截自動處說耳。葢太極之理。乘載於動靜陰陽。爲之主宰。而其所以無端無始者。卽此道之流行也。故謂非知道者。孰能識之也。若動先於靜。陽先於陰。爲有始矣。屈不爲伸之根。闔不爲闢之本。爲有端矣。而理氣先後。亦不可以時分言耳。氣之屈伸合散。如小而一息之呼吸。近而一日之晝夜。大而天地之混闢。遠而萬古之升降。皆是動靜陰陽之循環不已。無處可見其端始。而此理渾然而無不貫。作高妙看自高妙。作平實看自平實。又何患於漭蕩無交涉哉。幸高明復駁敎之也。
動靜者。所乘之機。竊意太極以妙言。動靜以機言。陰陽以器言。此乃妙運而爲機。機轉而成器也。此方解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之旨。動靜由太極說。陰陽從動靜分。則動是太極之動也。靜是太極之靜也。動乃生陽。靜乃生陰。此决非陰陽之動靜。而太極之所乘。乃是陰陽也。由此言之。太極之動。陽生之機也。太極之靜。陰生之機也。機是關棙。關棙之動而風起。靜而風聚。有似乎太極之動而氣闢。靜而氣翕。故朱子借此而形容之機之爲關棙。旣不可諱。則今以陰陽爲太極之關棙可乎。
太極固自有動靜。此解所謂太極之有動靜。是天命之流行也。而理也者。所主以動靜之妙也。氣也者。所資以動靜之具也。故動靜二字。或就理上說。或就氣上說。然如動靜者所乘之機。此動靜似當以陰陽看。夫動靜固此理之流行。而動便屬陽。靜便屬陰。卽此陰靜陽動。便是所乘之機。而一理渾然。貫動靜而爲之主。葢所乘者太極而動靜爲其機焉。今以此動靜爲太極之動靜。而所乘者又是太極。則無或近於以理乘理乎。來喩謂動靜以機言。陰陽以器言。此乃機轉而成器也。朱子謂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不是動後方生陽。靜後方生陰。纔動便是陽。纔靜便是陰。又謂太極動而陽靜而陰。今以動靜陰陽分機器。謂機轉而成器則似動靜在陰陽之前而有先後虛實之分。恐非朱子之旨矣。朱子謂機是關棙子。又曰踏著動底機。便挑撥得那靜底。踏著靜底機。便挑撥得那動底。此是指陰陽氣器而言。故朱子又曰謂太極含動靜則可。謂太極有動靜則不可。夫其所以動靜者固太極。而其或動或靜者。不可謂之太極也明矣。葢朱子解經。周徧精確而絶滲漏。此節解太極之有動靜以下主理而言動靜。以明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之旨。而又若以動靜爲太極。則是以理氣爲一物而形而上下不可分也。故於此復對擧而言之。以明理氣道器之分。所謂所乘之機形下之器。皆是以氣言也。下文又謂動靜不同時。陰陽不同位而太極無不在焉。則此卽是動靜陰陽爲機器而太極之所乘也。動靜若是太極之動靜。則又何必曰太極無不在耶。上文旣說天命之流行。而解太極動靜之旨無餘蘊矣。於此復言太極之動靜。則無或重疊而爲屋下之屋乎。
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或以爲同一。或以爲各一。或以爲卽一。竊意上三句推上合說。下一句推下分說。分說處謂之各一。則合說者之非各一明矣。五行質而非氣。陰陽氣而非理。不可謂之卽一明矣。同一者略似之。而猶不若本一之爲穩。
謂之同一似未穩。各一本是言隨其氣質而所稟不同。則又何可言之於一陰陽一太極之一耶。卽一之說。似無害於本旨。來喩五行質而非氣者恐未然。朱子曰五行質具於地而氣行於天。又曰五行雖是質。他又有五行之氣做這物事。此類諸條。更檢看如何。來喩所謂本一好矣。然須兼卽一之意看方備。
五行之生。各一其性。或以爲氣質。或以爲本然。竊意本然氣質。初非兩性。兼指那氣殊質異而言則爲氣質之性。單指那太極全體而言則爲本然之性。然氣質之性論善惡。本然之性論偏全。此性字未說到善惡之分。而亦自有偏全之異。葢謂之各則水之性不能爲火之性。木之性不能爲金之性。謂之一則渾然一理。物無彼此之殊也。〈止。〉比如一大塊水銀。散而爲百千萬塊。細考其中。大小不齊而箇箇團圓。無有玷缺。
來喩得之。致皜少時所見。如來喩所引或人說。近來看得如盛論。未知如何。先輩嘗言譬如天上雨落。或爲井泉之水。或爲溝渠之水。或爲行潦之水。大小淸濁雖不同。而其水則同。今高明水銀之譬亦好。
最靈朱子圖解以心言。而又以純粹至善之性當之何歟。竊意心性非二致。從心爲太極處說則最靈固是心。而心之所以最靈者。以其性爲之體故也。所以又謂之純粹至善之性也。由是看之。謂之心者初非兼氣說。謂之靈者實對乎氣之秀也。
心與性一而二二而一。故往往合而言之如此。所謂最靈固是心。然周子以此當太極。形生神發爲陰陽。則似以其所具之性言之。〈以上大山說。〉故朱子又云最靈是純粹至善之性也。是所謂太極也。此皆合而言之者也。然朱子又曰靈處只是心不是性。性只是理。知覺是心之靈。又曰性猶太極也。心猶陰陽也。太極自是太極。陰陽自是陰陽。性與心亦然。又曰太極是性。動靜陰陽是心。又曰其體則謂之易。在人則心也。其理則謂之道。在人則性也。此諸條又是分而言之者也。葢言心則性在其中。故合言之而謂心爲太極。以最靈爲至善之性。而心與性又不容無別。故復分屬理氣。而亦嘗屢言之。謂之一而不害其爲二。謂之二而不害其爲一。合言處當合看。分言處當分看。此所謂言豈一端而已。夫固各有所當者也。來喩云謂之心者。初非兼氣說者。恐似見其一而未見其二。見其合而未見其分也。謬見如此。幸更駁敎之也。
答李世老喬榮○壬辰
[编辑]憂歎求進之意。可知不放過也。纔覺間斷。卽勿間斷。纔覺怠荒。卽勿怠荒。若知如此是病。可知不如此是藥。能知憂歎。豈非好消息耶。隨衆逐日做時文。朝暮乘凉讀書。不必多行數。只要通透爛熟。通透爛熟後更加諷詠咀嚼。方得意趣。到此方有進步處。不到此不知讀書之樂也。切願依此用力。逐日逐時。切勿放過。自當有所就。又切勿預期近效。生憂愁悶急之意。不惟於用工有害。又卽懈棄不續。此皆目見其證者。幸賜採納。專恃親厚。誦此不逮之言。妄犯芸人之戒。極爲慚悚。然若或爲攻玉之助。其猶勝於泯默無言者耶。
答李世老乙未
[编辑]每見兄書。知一味留意於此事。切望不懈益力。無負好資質也。惟低頭下心。讀書講義。字究其旨。句探其意。如此日積月累。以至歲年之久。自當有進。自當見效。若發憤慨於一時。深恐意闌而消歇。計功效於暫做。畢竟無進而厭怠。幸望勿徒惋慨。勿計效驗。依本分用實心循循做將去。庶可以漸入佳境也。
答李世老辛丑
[编辑]客冬之別。餘懷尙耿然。獲承先施惠墨。欣慰可以次面。氣分常餒。課業放廢之歎。不知緣何證候而然也。雖已淸平。幸更加完養。時時以書冊義理。從容涵泳而悅其味。庶幾於治心養氣。俱得其效也。千萬留意。致皜前月望後。與金泰叟約會上仙庵。同看近思錄。旬日之間。纔了兩卷。晦間罷歸。亦可以稍慰竆陋耳。
答李世老壬子
[编辑]梅溪水石。每在夢想中。常有藏修棲息之願。但恨其地遠力不能及。近日於孤山之南。得鳴玉巖之勝。奇巖垂瀑。亦頗幽絶。距家不過十里。當朝夕往來。欲舍彼取此。爲除荒立屋之圖。然此亦力綿難辦可歎。明春兄若枉顧。或可偕往其處。評品水石。點檢烟霞否。東距合江五里許。洞門見大川深潭鋪碧耳。
答李稺肅在穆○壬戌
[编辑]追思舊遊。杳然如夢。當斯文寥落之日。益切瞻戀之懷。伏承貴价歷傳惠書。意寄勤厚。感慰之餘。尤令人悚汗。際玆和煦。豈弟神相。氣候蘇健。心氣之患。退陶答南時甫書。指示治方甚詳。若取考而服行之。亦當有效矣。致皜少時亦嘗患此。惟淸心省事。恬虛以養之。略如溪訓試服降火滋陰之劑。而亦不多用。用積年之功。始得少安。是乃折臂之醫。敢此獻愚。定齋先生奄棄後輩。五十年眷敎之恩。一朝遽失。廓落無憑。情事罔涯。來書紹述擔夯之喩。豈致皜所敢承當。及此衰晩。精力日减。賤疾又添。苦無以自振。惟思親勝已資警益。或可少收桑楡之功。而二三同志。復疾病阻闊。落落無攀接之期。臨風悵然。鬼神章說。平日亦嘗有疑。今承提示。思欲略陳陋見。以取裁敎。來价立促。無暇鋪排。留竢後日。瑞可,九吉不意幷中道摧折。痛惜痛惜。
答金致遠基洙○己未
[编辑]晩亭逢別。倏已三歲。時時戀想。每不禁向風馳神。玆因柳君希聖之行。獲承惠翰。所以眷眷於愚陋者益深。感荷之餘。尤令人蹙恧不敢當也。伏審邇來珍養起居衛重。來喩云云。可見孜孜向學之意。但欲發病求藥於如致皜懵陋廢學。正所謂意勤而事左者。汗怍不敢對。然竊聞君子之學。先立此志。不爲氣所勝習所奪。而讀書竆理。以致其知。反躳力行。以踐其實。持敬者所以兼思學貫動靜。徹始終者。聖賢之訓其法悉具。若心誠求之。擇其先後淺深之序而用力焉。知何患不明。行何患不至。第患人以氣拘物蔽之心。學之未至。行之不力。宜其不能窺古人之門戶而不能入古人之閫域。高明旣有志於此學。只當以立志居敬竆理力行四者。爲終身事業。不求其速成而不廢於半塗。日用之間。無一事而不學。無一時而不勉。自當有到頭處。感賢者下問之勤。聊誦不逮之言。愧悚愧悚。
答李公善性和○辛丑
[编辑]月前枉訪。迨切感荷。不意復惠長牋。執禮過恭。令人蹙然不安。謹審際玆竆沍。侍餘服履衛勝。書冊之工。隨分不廢否。讀之有疑。求之未得。往往窒礙而難通。昏迷而難見。亦初學之所不免。當此時。方尋人商量。質疑問難。交相開發。有實得力處。若徒然備禮往來。恐只有追從之名而無資益之實耳。來紙寫白鹿洞規去。聖賢敎人千言萬語。無非格言。而此其大法至要。幸望於此求其精蘊而體之身心。毋徒以陋拙之筆涴墻壁也。
答李九吉能德○丁巳
[编辑]來喩縷縷。深契鄙懷。高明旣嘗博學於文。今復勉力於平易切實之地。想見聞識解之廣。今乃眞有而實踐之。不應平日博學。都歸於無用。而于今從事於踐履者。乃別爲一事也。高明方自悔徒博之不切。而不察平實當行之道。初不外於來喩所謂開大規模之中也。但博學而不反約。致知而不力行。則其所知所學。爲無用耳。葢此道原於天而具於心。散諸事物。其全體雖高且大。而其實未嘗不貫乎細微切近之間。無處不在。無時不然。顯在目前而妙入無眹。夫學問者不過欲明此理而力行之耳。但其工夫所施。有先後次序。求之自淺以及深。至之自近以及遠。須就平易卑邇處理會。應用切身處體察。用工於動靜語默之際。致謹於彝倫應接之處。操修兢惕爲程課。孝弟忠信爲基本。隨處提撕。隨時戒愼。隨事精審。浸漸經歷而無陵躐。接續久遠而無間斷。自然意味浹洽。跟脚牢固。得寸得尺。日滋月益。而道之全體。乃有以鄕望而漸可識。有所循習而漸可能。其遠者大者。自不得於他求也。此所謂下學而上達者。而固未嘗離却下學。別求上達處也。高明有見於此。此延平所謂道理專在日用處熟是也。此所以深契於平日所聞而不勝欽服者也。然道理儘無竆。事物儘多端。以無竆處多端。要一一恰好。苟非博文約禮竆理居敬之極功。無以致之。須兩下工夫。悠久不懈。積累純熟然後。其所知所行。漸可循次而有得焉。非一朝扭捏超躐之所可到者。幸千萬勉旃。第來喩一善一藝云云。雖是撝謙之辭。然恐未免自小自狹之病。與所謂寧學聖人而未至。不欲以一善成名者異矣。來書所謂立志須廣大者。又恐不如此。未知如何。致皜疾病衰憊。所學日退。摧頹昏懶。自當爲朋友之所棄。而乃蒙高明眷眷屬意如此。自顧愚陋之甚。何以得此於賢者乎。感相與之厚。聊誦不逮之言。還不勝汗怍。幸望因風續賜警誨。以少發懵滯也。雷巖新築寮舍已訖。亭屋將立。丈席精力尙康。可左右娛侍。遊賞於此也。
答金繼孟興洛○癸丑
[编辑]前冬惠書。欣感無比。第久阻便風。經年稽謝。不敏甚愧。近日春姸。伏惟侍奉起居淸茂。懋學日進。承家之責甚重。吾黨之望甚大。幸千萬勉勵。以遠大自期也。想眼目高而脚跟定。自當尋得古人門戶。守得古人規矩。不待區區奉勉也。致皜病添學退。杜門昏憒。近日欲構小屋子。爲藏書養病之所。巖臺澗流。亦足以逍遙自樂。然邇來竆窘殊甚。有力屈中廢之慮。還可笑耳。猿谷誌念昔日藏修之約。已成陳迹。令人愴涕。想吾繼孟當繼述先志。不至墜失也。
答金聖夫麟燮○丁巳
[编辑]年前蒙遠訪山居。幸接芝宇。款聽宏論。別後悠戀。每不禁馳往。頃因風遞。獲承四月十六日手書。披讀再三。感慰難喩。山中無入京之便。迄未修謝。倏已凉生。不審近日起居珍茂。致皜抱疾竆居。學無所進。舊聞漸忘。新知無得。回顧宿心。茫然增悼歎柰何。來喩縷縷。仰認高明謹出處擇遊從之義。苟非見識之正操守之固。又焉能超然自拔於流俗哉。夫出處進退。乃士君子之大節。不可容易做過。須明著眼審著脚。方不到得墜墮。賢者旣以家貧親老。僶勉爲求祿之計。固非希慕聲利之比。然實非君子素志之所屑也。古人亦嘗有爲此者。而第觀今俗往往一入此塗。更不論四維之爲何物。令人意悶。望須勿以此自謂已壞損了。益勵素節。隨處精審。隨時警惕。不至蹉跌。千萬懇幸。此事在世俗。皆視以爲常。獨高明乃自以爲愧。可知志尙趣操之出於尋常。斷當不爲塵俗所汚壞也。不顧衆議。專心向內之云。尤感高明信嚮之篤。第致皜愚陋病懶。昧道懵學。恐不足以交資互勉。爲輔仁之益。今承勤喩。不覺愧汗。惟思合堂同席。講討經訓。庶或可以勉竭愚見。僭自附於麗澤之助。然山川間闊。會晤無期。况高明早出榮塗。逸駕將騁。雲山逈隔。第不禁引領馳神。只願高明以聖賢爲師。禮義持身。以副區區愛慕。
答金聖夫
[编辑]端居讀書。澹於外慕。而專於自修。日有慥慥之工。見處當益明。行處當益熟。但奉檄之遲。不得遂孝子之願。亦可慨歎。然但當修身以竢。不可枉道而求之。立揚以事親。豈不愈於富貴之養乎。期愛之切。敢進狂言。不知尊意以爲如何。
答權公建騝○壬子
[编辑]來喩縷縷。可見向學之切。但欲借視聽於聾盲。恐不免意勤而事左者。令人愧忸。不知所以爲對。然竊嘗聞之。此道具於心而著於事。從古聖賢千言萬語。無非吾身心上道理。明白懇切。片片赤心說與人。只患人自不學耳。夫文章卽餘事。榮利是外物。惟自今除却向外閒思量。日取四子洛建之書。潛心熟讀。耐煩理會。反之於己而體之於心。自當有悅豫之味。悚惕之意。因此而不懈益力。及其積累純熟。自當有到處。正不可計功於朝暮也。竊覸賢者志固而才敏。第患不得其門而入。願先取大學一部。閉門熟複。有疑復尋人商量。得此書通然後。當轉讀諸經。此朱先生敎人讀書之法。幸依此用工如何。鷺湖山水之勝。往往發於夢想。恨不得一往遊賞耳。
與李亨輅殷榮○甲辰
[编辑]倏來忽往。未慰思戀而徒增悵結。近日和暢。重堂體候無添損否。侍湯之暇。卽尋書冊。專精誦讀。愼勿虛送光陰也。若蹉過少壯時節。日後雖悔恨無及矣。如農夫在春夏不勤耕耨。安得有有秋之望乎。韓文公讀書城南一篇。不足爲敎人之法。然其中有三兩句可警動人者。君或可一見否。
與李亨輅
[编辑]科期不遠。當不久入城矣。得失在天。何可預必。但念君素蓄不精熟。是爲可悶。願入試之日。凡百謹愼。入門時勿犯危爭接。勿出血氣以取辱於人。羣聚喧噪處勿往。持身有法。勿掉臂浪走。無心遊目如何。古人云千萬人中常知有己。此語常體念甚好。想尊庭敎戒已盡。然猶不勝愛慮。有此贅陳耳。
答申學羽翼浩○辛亥
[编辑]來喩云云。可見向學之切自省之密。令人欽服。旁觀嗤點。亦末俗之難免。然士之爲學。如農夫之力耕耘。工匠之講繩墨。亦其常事。不當以人之非毁而廢其業也。敎廢學絶。耳目所習。惟時俗之陋而已。其中或有志學之士。論說義理。人輒以迂闊笑之。修身飭行。人輒以矯飾非之。然人之非笑者。世俗之見也。吾之所學者。古人之道也。能不染於時俗而欲以古人自期者。惟在當人立志如何耳。夫吾人日用當行。自有天理之則。只患人自不察耳。從古聖賢之訓。只是論說此箇道理。只是要人不失此箇道理。而此無非吾身己上事。無不可知不可行底事。須先將世間毁譽利害。一切置之度外。惟知降衷之不可棄。聖賢之必可學。孜孜向前。以竆理修身。爲終身事業。則外來紛紜者。自不入於靈臺矣。若爲毁譽所欣怵。非笑所動撓。甚至於諱其學而毁其行者。是不識道理。不信聖賢者也。勿同流合汚而持守必遵乎規繩。勿矜能異衆而行事不越乎禮義。處事以謹畏。立心以誠實。惟憂己學之不至而不患人之不知。惟憂己身之不修而不患人之不信。積之之久。亦有感悅而信從者矣。雖或有一向譏毁之者。亦不足爲吾之累也。如何。
答南恕可有榘○壬戌
[编辑]自哭樑摧。眷眷屬意。惟在同門諸友。遠惠手翰。意寄勤摯。自顧愚陋病昏。愧無以承當也。夏序淸和。伏惟侍奉萬護。示喩可驗平日所聞之正。傳習滴凍。只在用力如何。夫此理具於心而布在日用之間。竆理者卽所以竆此理而知此道也。居敬者卽所以存此理而行此道也。二者幷進然後。庶幾不騖於空虛。不滯於卑近。而自無墮落一偏之弊。未知賢者以爲如何。怠惰之云。自是通病。如愚平生又被此二字壞了。少而無聞。老而無成。承問慚汗。無以爲對。然竊念爲學只在立志。立志固然後自然不昏不怠而理可竆敬可持矣。賢者旣知下手之方用工之序。勉力不怠。在我而已。子曰爲人由己。豈由人乎哉。幸千萬努勵。
與李馨彥丁巳
[编辑]別後悠戀。每不禁傾馳。頃承久客海上。今聞平安返侍。近日又續承重庭體候神護。承懽動止淸茂。奉切欣慰。致皜日前強疾陪定齋兄。往留晩愚新舍。五日而返。歸後病添。新凉已生而不得對案看書。自覺舊茫新昧。令人悼歎柰何。前日惠書求放心云云。日間用力。自覺漸見功效否。聖賢敎人爲學之道。固非一端。孟子直謂無他而已矣者。葢此心爲一身之主宰。一放則萬事都無攝管。更何論學問事。得此心不放然後。衆善皆在於此。故程子曰聖賢千言萬語。只是要人將已放之心。約之使反復入身來。自能尋向上去。凡人欲學問。無他道也。第人心不測。出入無定。私欲誘引出了者。復朝夕萬端。苟無術以持之則將愈求而愈放。不可得以制之矣。此非把捉遏捺强制縛入腔窠。如有形可執之物也。朱子曰敬便在腔子裏。敬者主一無適之謂也。主一則心自不放矣。敬然後誠。齋銘所謂非誠曷有。非敬曷存者卽是也。取先賢論敬諸說。熟讀而深體之。自當知所用力之方矣。勉之勉之。
答李馨彥己未
[编辑]久阻瞻戀。卽拜惠書。伏惟侍奉硏履超勝。大被湛娛。學業日懋。新寓僻土。想少追從之益。然義理在方冊。只患吾讀之不熟求之不誠。亦不須倚靠他人也。凡爲學。專在立志。程子嘗曰學者爲氣所勝習所奪者。只可責志。夫立志剛大然後。義理足以勝氣質之蔽固。學力足以去習俗之纏繞。幸望立此根本。無所回撓。前頭自有進步處。千萬勉旃。
答李馨彥
[编辑]來喩激感惕勵之云。可見向前不怠之意。而旋復有收拾不得之歎何也。欲求其放心。如捕風繫影之云。固無恠其有此患。然向學雖切而無或有不善用工之失否。所謂讀書。潛玩爲要法。妄意不止於讀書。日用應事。要須事事主一。讀書時心在讀書。應事時心在應事。著衣喫飯動止坐卧。無時無處。無不提撕省覺。便是工夫。欲向無形影處。捕繫此神明不測之物。恐愈求而愈不得矣。未知如何。葢此事亦不是苦難。收拾纔覺得。便在面前。動靜之間。須檢省不放過。自然有效也。書齋尙有四五人留在者。自顧無躳行心得之實。有可以動得人。恐徒成閒追逐。然年富力強。其中又豈無自力成就者乎。只在當人用工之勤怠。操守之純雜耳。
答李馨彥庚申
[编辑]堂前梅萼已吐。坐對玉雪枝。不耐同人之思。忽承惠字。若接淸眄。近日暄姸。履用冲茂。胷中草木之喩。皜方患此。難於芟除。何能爲左右謀。然嘗聞人生無無事時。第當隨遇順應。應之亦須隨事主一。勿令撓亂攙越爲要法。試如此用工。常令主宰卓然。遇事分明。不漫漶淆棼爲好。
答李君顯承穆○戊午
[编辑]愚亭之會。迨有別後餘悵。卽承臘月惠書。滿幅縷縷。懇切深到。奉讀再三。竊歎文藝之美志尙之高。而獨眷眷傾倒於愚陋者。往往有不敢承當之語。自顧空疎。愧無以仰對也。獻歲發春。餘寒尙峭。際玆重省餘履用有相。來喩云云。可見進學不倦之意。不勝欽尙。但於鄙人欲發病而求藥。顧素昧治病之方。安能進經效之藥。亦不敢有詢而無答。玆以略陳謬見。願賢者之擇之也。夫讀書當刻苦用工。然必虛心遜志。耐煩理會。嚴立課程而寬著意思。雖無怠廢而亦勿強迫。從容玩繹。循序而有條理。至於力久功深而自然有融會貫通之妙。非一朝急迫扭捏之所可到也。來喩心氣要和平者。甚善甚善。然又若無歲月積累之功。而但欲其平和。亦恐不免散緩流蕩之失。必須操持省察。勝私克己。嚴敬於動靜之間。斂束於肌膚之會。戒一念之差一時之間。至於積習悠久而自臻於安樂平泰之域矣。此非初學之所可易言者。然吾輩工夫恐當離此節度不得。願賢者須兩下用工。讀書要刻苦而勿躁迫。持心要和平而勿散緩。書中義理。驗之身心。心上工夫。稽之經訓。悠遠而不怠。自當有到處也。愚亭拙句。至煩轉入於賢者之聽。至有興起舞蹈之喩。自念愚淺。未曾體驗仁智之妙明誠之實。而往往肆筆作此等語。今承來喩。不覺愧汗沾衣也。德翁兄篤志苦行。實吾輩所欽服。不意中道摧折。悼惜無比。且聞其病革。令侍兒火篋中所藏云。未知其遺塵餘躅。尙或有留落者乎。尤切傷痛。
答金祈叔永洛○戊午
[编辑]相聚月餘。晝宵講討。甚可樂。歲暮散歸。悄然孤坐。第有黯黯馳想。珍緘忽到。伏審侍奉增福。大學復溫故而有新意否。凡立志須高大強固。用工須細密悠久。志不懈而工不倦。勿用遲疑。須從今著力。勿期近效。爲平生事業。早晩自當有到處。况聖賢垂訓。明白備具。若求之以誠。循序而進。何患不到古人門戶。千萬勉之。
答鄭希文鎭憲○庚申
[编辑]月前伏承惠翰。意寄深厚。自顧空疎愚劣。不敢奉承。卽日霜寒。伏惟重庭侍奉之暇。懋學日進。致皜四朔吟病。尙不能起動庭戶。念平生略有志於此學。疾病怠荒。到老無成。拊躳悲歎。追補無路柰何。來喩尊德性之說甚善。然亦須知其用工之次第。朱先生晩歲見學者繳繞於文義。往往流於口耳之習。故頗指示本體。以救末學之弊。然從古聖賢之言。皆博文先於約禮。明善先於誠身。格物先於誠意。若不做問學工夫。見理不明。擇善未精。而遽欲專就德性上用工。則必將流入於異學之空虛。而與釋氏所謂不立文字。見性成佛者無以異矣。故程子嘗曰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朱子亦嘗曰能竆理則居敬。工夫日益進。能居敬則竆理。工夫日益密。須如是兩邊做工。使所知益明而所守益固。則與彼區區於口耳之間者。不可同日語。而始無偏重之失矣。來喩四書深奧。未易覰認云云。深恐未然。聖人之言。固有精深蘊奧處。然其獨無平易明白切近於日用者乎。如一貫性天之旨。固非初學之所易聞。而許多平易處淺近處。雖愚夫可得而知。又豈有未易覰認之慮乎。學者先從平易易知處求之。至於積眞之多用力之久。則其高深處。自當有融貫會通之妙矣。况四書之訓。語近而不遺乎遠。語遠而不遺乎近。體用相涵。小大俱盡。渾然無精粗之別。故程朱敎人。必令先讀四子。而或有讀了後全無事者。便是不曾讀也。學禮之喩甚善。然此是包涵在四書中。非別爲一事。來喩所謂心地鹵莽。未易眞切體認者。非特於四書爲然。恐於節文儀則之所當然者。又未易究其精微曲折之詳。而獲聖人制作之意也。古人自小學時已學禮。今人都蹉過了。今且當以四書爲本。而兼治禮學。葢本立然後節文度數。方爲吾之用。若不先於竆理正心之工。而徑用力於儀文之末。竊恐吾心與禮節。湊合不著。判爲二物。而所謂禮者。徒有其文而無其實矣。關西之敎。亦非必舍四書而先治禮學也。如何。
答鄭希文
[编辑]前書仰覆。竊自附於古人偲切之義。今承惠示。固已在良遂摠知矣。但恨前書不盡敷示。致有區區之疑也。更望自此解去一副當纏繞。用工於博約克復之訓。深究而體行之。不患不到古人地位。只在用力如何。須是思量得三千三百。無一物之非仁。起居動作。隨時隨處。無所往而不敬畏。庶幾守得定養得全。自顧平日未嘗用工及此。恒切愧惕。念昏陋固不勝不逮之恥。而高明又當有擇蕘之盛。此所以不憚煩猥而僭言之者。切望恕察。
答徐靜夫壽錫○庚申
[编辑]不意專价遠惠長牋。縷縷千餘言。副以別紙示喩。可見志道之切懋學之勤。而其所以眷眷於愚陋者。若是之深。奉讀慰感。披釋久阻之懷。然自顧病懶懵淺。懼不足以副高明之意而備資警之益。還不勝愧汗。就審承懽和湛。動止淸茂。承近日看大學兼讀或問。甚善甚善。第狹滯之疑仙釋之喩。又使人駭訝。不意高明讀聖賢之訓而復欲向別處走也。固知賢者非不知聖賢之不我欺。異端之不可學。而有疑不欲隱護。披心相告語。要與講辨切磋而求入道之門砭疾之方。亦爲可尙。然自顧愚陋。亦未嘗入門戶而闚閫奧。到今老白首而猶不免徘徊於迷塗。雖欲爲賢者指引正路。開示關鍵。固其所不能。抑何說之敢對乎。然竊以爲聖賢之訓。無所不備。若讀之熟而求之以誠。不患不得其門而入。踐其實而持之以久。不患不到古人地位也。葢人之一心。虛靈洞澈。萬理咸備。因其知而竆之。可推而無不到。因其能而行之。可勉而無不至。但人有氣質之偏物欲之累。知有蔽而行不達。此所以不能皆入於聖賢之域而全其所受之本善也。若聖人之生知安行。固非學者之所𨀣及。而其敎之之法。具在方策。只當信之如四時之不可易。求之如飢者之思飮食。行者之尋路逕。不得不措。隨其才力之所及而至之其淺深遲速。在乎其人焉。所謂致知之方。程朱之訓盡之矣。只當依此用工。而初學之人。固當有窒礙而難通。眩迷而難解者。然極辛苦不快活。此乃將大進之幾。切勿因此而自沮。尤當勉焉而益勵。讀書而究其義理。應物而審其當否。隨時隨處。當事而存。日進月益。銖累寸積。循序而漸進焉。自當有到處。正不可求之太迫而計功於朝暮也。苟非用力之久。何敢望豁然貫通之效哉。若苦其積累之勤。悶其功效之遲。欲別求頓悟速成之方。是猶超海梯空而决不可至也。賢者似於用工之初。已有計功責效之意。有此躐等之語他求之念。恐非自卑邇循階級之法。殊令人奉悶。切望讀聖賢之書。更勿雜以他說。虛心遜志。優游而勿迫。悠遠而毋怠。至於眞積力久。則雖不期效而自有融會之妙矣。至於所謂養知之方。則小學之收放心養德性者是已。朱夫子以敬之一字。爲聖學成始成終之要。而開發聰明。進德修業。不由於此則無以致之。雖過時而學者。亦不患不能追補其旣往也。第自此熟複所讀之書。精究其理。體之身心。步步靠實。專心一力。遵依而勿失。切勿更費閒思量。更煩閒計較也。治心養性。遏欲存理。自有吾宗正法。今欲掇拾二家之言。爲斯學之助。殊不知聖賢之言。纖悉備具。無待於他求也。恐萬一爲其所引去。卽陷溺於異學。亦不可不慮。切願專心於四書洛閩之訓。日用常行之則。千萬懇懇。
答徐靜夫
[编辑]所喩餘力學問。勿忘勿助。平心濯舊以下云云之語。甚善甚善。依此用工。又何患不進。更望自此勿費閒企想。勿煩閒安排。著工必由乎卑近而毋至於陵躐。用心必在於平實而不騖於空虛。至於用力之久。自當有到處也。敬齋箴有許多用工地頭。夙夜箴有許多用工時分。夫道之流行於日用之間者。無所適而不在此。一動一靜。隨時隨處。存養省察。交致其功之法也。以此兩箴。誦習服行。必要不遺地頭。不失時分。二者幷進。爲學之要。亶在於此。千萬勉之。
答徐靜夫辛酉
[编辑]雪裏送歸。懷想黯黯。專价遠到。承見手書。美愼跨歲未差。無或因衝寒遠役。踏雪霑足。致此疾患之乘否乎。病中難於刻苦用工。把持易生躁悶。拘迫難期久遠。操存省察。權且勿上念。第當時寢食。愼起居節嗜欲。省思慮戒嗔恚。閒取已熟平易文字。諷誦玩味。優游涵泳。常令心地平和。胷懷淸泰。在順境中。自然養心養疾。俱得其效也。每見來書。常有計功期效之意。此是賢者之病。古人地位。非一蹴可到。欲超躐反跌墜。但隨分循序。漸次向前。自有進步處。高深遠大。只從銖累寸積上做去也。如何。
答李瑞于能稷○戊午
[编辑]冒寒而來。不能久留而去。別懷悵結。恒繫心腑。見書憂歲月易逝而學不知方。知其可憂則當發憤勉力。追補旣往。學問之道。聖賢垂訓。已纖悉備具。若求之以誠。立志固而用工篤。何患不得其門而入。若不得不措。雖生質不美。尙可變化。以汝才稟之好。著力於問學自修之功。雖遠大可期。千萬勉之勉之。
答沈應奎甲午
[编辑]凡人爲學。只要不負降衷秉彝。若辦得此志。凡讀書講義。無非發明吾事。應務接物。皆是踐行此理。更無賢緩精粗之別。然惟初學志不立識不明。不足以有據而無疑。則以鄙俗之事塵雜之言。汩亂其耳目。滚撓其知思。未有不遷奪而與之化者。必須精明辨析。牢固植立。庶不到得墜墮。此懸空用力不得。惟以聖賢之言。爲必可信爲必可學。乃可據以爲安身之地。且須硏究文義。識得聖賢本意。方能信之學之而不流於他歧。此所以讀書爲要。講義爲急也。君旣自奮於流俗之間。有志此學有年矣。切願千萬勉勵。宂務纔休。卽尋書冊中說話。驗之於事。用力之久。庶幾行解相資。有可以自樂而不爲外物所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