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东林先生文集/卷五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四 东林先生文集
卷之五
作者:柳致皓
1906年
卷六

[编辑]

答李汝雷震相○戊午

[编辑]

前冬伏蒙枉顾山居。春初更承远惠手翰。副以别幅诸条。三复感叹。益知高明向道之恳见理之深。而恨不得从容讲辨。少得以开发滞累之胸。第高明误以加钳锤施嘉惠云云等语。责之于愚陋之人。问寡之盛。虽不胜钦服。然自顾懵浅。汗蹙不知所以仰对也。迩来冬序渐寒。伏惟承颜尽欢。起居冲茂。太极说盛论诸条。善疑善解。精微广博。令人有望洋之叹。第鄙意往往不能无疑。敢略陈瞽见。以求来教。幸望痛赐镌批也。此图是道理大头脑处。退陶先生尝云学者当求端自此。而用力于小大学之类。及其收功之日。而溯极一原。盖君子之所以修吉者。只在乎敬。敬则欲寡而理明。为圣学成始成终之要。致皓愚钝怠废。平生不能勇猛著力。到今岁月既逝。摧颓已甚。虽欲用力于此。追补既往之失。而疾病侵寻。筋骸弛弱。意味𨅬跚。工夫间断。实无以进大兼小。以自达于古人之阃域。悲叹竆庐。复何及乎。窃覸吾汝雷才资超诣。年力尚强。当日进月益。孜孜而未已。尤当视此为戒而及时勉励也。阮府台丈尝教致皓作晩归亭万山一瀑楼诗。因循未遂。殊觉恨悚。元韵因便更寄示如何。致皓去晦携金泰叟诸人。游玉岩中峯。颇觉胸怀舒畅。迩来忧郁。惟此一事可慰。中峯在玉岩北孤山之东。断麓临江。陡削其上。钜石错列。台址平衍。旷望群山。一眼尽数百里。微茫辽阔。远混天碧。大川湾回曲折。俯瞰数十里。有古寺址。废㙮尚存。来书有鸣玉诗韵誊示之喩。因倂及之。以博一粲。

别纸

[编辑]

太极图第一圈。或曰外环圈子气也。中间白处是太极。窃意此圈不杂气而单指理。其体外圆而中虚。圆所以状此理之无方也。虚所以状此理之无形也。其不免于有圈者。作图之势。不得不尔。

或曰外环圈子云云者非是。尊喩所谓圆以状此理之无方。虚以状此理之无形也者。亦似分析太过。盖此理冲漠。无形状无方所。而为图不得不有圈。尊喩末段得之。而其无形状无方所之意。自具于其中。恐不必分中外圆虚作两义看也。如何。

第二圈傍。分书阳动阴静。而图说则曰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朱子图解曰所以动而阳静而阴之本体。又曰此太极之动而阳静而阴也。以图则指作阴阳之动静。以说则的言太极之动静何也。窃意太极动静之妙。微而难明。止。然太极者动静之主也。止。理自有动静。故气因以动静。自其流行处合看。则只是一太极也。止。是以图于合处主太极言动静。止。第一圈太极函动静之妙也。第二圈太极生阴阳之机也。止。分合之间。段落甚明。然太极动静阴阳生焉者。一原之真也。阴阳动静太极乘焉者。万殊之迹也。

来喩前一段得之。第自其流行处合看。对待处分看以下。愚所未晓。夫流行对待。自具于阴阳之中。未知此圈以何处为合处而主太极言动静。以何处为分处而从阴阳言动静乎。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者。其流行也。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者。其对待也。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者。即太极也。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者。亦太极也。流行对待。俱是一太极为之枢纽。而其中○者其本体也者即是也。今谓自其流行处看。只是一太极。自其对待处看。各是一阴阳云尔。则未知流行处但是太极。而对待处只是阴阳而已乎。此无或近于阴阳立而道隐之说。而似非太极无不在之意矣。来喩又以第一圈指作所以动静之本体。第二圈谓指作太极之动静。而以一圈太极为函动静之妙。二圈太极为生阴阳之机。此则尤所未晓。夫太极非外阴阳而独立者也。第其本体之真。洁净纯粹。有不囿于阴阳。故就阴阳之中。指其本体之不杂乎气者而别为一圈。然其实图有上下而即是一物。圈有离合而初无异义。其所谓太极之有动静者。非太极之能动能静。其所谓所以动静者是也。非所以动静者别为一层而到此方能动静也。且所谓生阴阳之机似未安。夫机者气也。恐不可言之于太极。而太极命物而不命于物。又谓阴阳运太极者。亦似阴阳既生。太极但寄寓于其中而让其主张运用之柄矣。未知如何。窃恐高明分析太过。而或有失于周先生立象之意也。幸恕其狂妄而回教之也。

阴阳未生。其理已具。故极圈在阴阳上。阴阳既生。本体斯撘。故极圈在阴阳中。二五胚精。一真亦赋。故极圈在五行下。随其地头而意义自异。

第一圈之挑出上面。即是就阴阳中指其本体之不杂乎气者。非有以在乎阴阳之外也。此朱子所谓以为在无物之前而未尝不立于有物之后。以为在阴阳之外而未尝不行乎阴阳之中是也。今盛喩似以第一圈为阴阳未生时太极。第二圈为阴阳既生后太极。作先后层截看。恐或非周子朱子之意。未知如何。

妙合二字。元非理气不相离之名。乃指乾坤气化之初。氤氲交构之妙。

理气本自混融。不应于此而始言妙合。故有此疑。然图说既曰真精妙合。而解亦以无极二五。妙合无间释之。则今不容更有他说。盖理气浑合无间。无缝罅无离绝。故赞其妙耳。此是说人物气化之初。而非本自妙合则便不能凝了。凝是阴阳刚柔各以其类凝聚而无极在其中矣。来喩以妙合二字。专就阴阳上说。恐非说解之意。且此一圈。来喩前条则以太极言之。此条则以阴阳言之。无或自相矛盾乎。幸更检考而回教之也。

阳变阴合。阳变者变而之阴也。阴合者合而为阳也。止。世人于此错解。遂谓五行各兼变合而儗之于男施女受。岂不谬哉。

阳变阴合。朱子谓阳动而阴随之。盖就生者成者而各求阴阳。则生固有阴成固有阳。而若以生成对言则气之生者属阳。质之成者属阴。气动而质凝。五者乃具。此所谓生数虽阴。固亦为成之阳。成数虽阳。固亦为生之阴是也。朱子所云动随。亦恐指生成而言。似非来喩所谓阳变而之阴。阴变而之阳之谓也。五行各有生成则谓之各兼变合。恐无所不可矣。来喩谓水木变为阴。火金合为阳。理固如此。然此变合说造化之生成。似非指言阴阳之互变矣。五行之变。错综而不可竆。所以横竖而无不通。而亦当各随立言本意看耳。气动而质凝则只可谓之动变而静合。而今谓变则一合则一。恐非图说之旨。未知如何。

精粗本末无彼此。精本是太极。粗末是阴阳。窃意世之为此说者。每缘五殊二实之已带说阴阳。故上下相蒙而为此解说。然五以殊言。成质之殊金自是金木自是木水自是水火自是火。也。二以实言。成质之实金水通为阴实。木火通为阳实。也。五殊二实。幷以质言。精粗本末。幷以气言然后。方叶于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之旨。盖五殊似馀。二实似欠。而五多于二。二少于五。一气故无馀欠。精本可此。粗末可彼而一理故无彼此。粗不如精。末不如本。以一气言则五殊亦阴阳也。以对待看则五殊二实皆质。以流行言则五殊二实皆气。以一理言则粗末亦太极也。就迹上看则精粗本末皆气也。以理言则精粗本末固已粲然。若以五殊为五行。二实为阴阳则不可谓无馀欠。以其气质之判为两项也。若以精本为太极。粗末为阴阳。则不可谓无彼此。以理气之判为两截。气质便不交运而理气俱有欠阙矣。

来喩甚精。不易思索到此。然今谓若以五殊为五行。二实为阴阳则不可谓无馀欠。以精本为太极。粗末为阴阳则不可谓无彼此者。似于鄙见不能无疑。通书理性命章曰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朱子解之曰自其末而缘本则五行之异。本二气之实。二气之实。又本一理之极。自其本而之末则一理之实。万物分之而为体。此一段即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之意。而以太极为本。以阴阳五行为末。又尝曰理精故纯。气粗故杂。朱子既以五殊为五行。二实为阴阳。而以理气分属于精粗本末矣。所谓无馀欠者。陈北溪谓分而为五而非有欠。合而为二而非有馀。以二为五。似有不足。以五为二。似有赢剩而云欤。诸先辈亦多以五殊非馀二实非欠言之。如尊喩说。而皆不过谓阴阳于五行无馀欠也。所谓无彼此者。栗谷尝言精粗皆气也。一理通于无精无粗。无本末彼此之间也。以熊氏精本太极粗末阴阳之说为非。致皓少时亦尝从之如来喩云云者。后见愚伏答宋敬甫书云精粗本末无彼此。分明是贴阴阳太极字说。以为理与气无彼此耳。非谓气有精粗本末也。遂改从愚伏说。以熊注为是。盖太极理也。阴阳气也。决是二物而不可相杂。故以精粗本末判而言之。然其阳者太极之动也。阴者太极之静也。阴阳不外乎太极。而太极不离乎阴阳。则有混合之妙。无彼此之间。此程子所谓器即道道即器。朱子所谓一而二二而一者。来喩所谓不可谓无彼此及理气俱有欠阙之云。皆愚陋所未晓也。幸更赐镌教。

无极而太极。盖言无形而有理。然一极二训。终涉未安。而若夫训极为至则碍于无极。训极为竆则碍于太极。窃意极只是根极枢极之名。而无异于屋极北极之言。则训至训竆皆不可也。孔子借有形而证无形。只说出太极字。而濂翁惧夫这极字涉于形。后人作一物看。故更加无极字。无极而太极。犹言无形而至形。无方而大方。太极无形体而天下之有形体者。莫不以是为根柢。太极无方所而天下之有方所者。莫不以是为枢纽。然而至形者元无形也。大方者元无方也。太极者元无极也。其训语则当曰无其极而甚是极。这而字不可作然字者字义说。

盛论甚好。训至训竆。皆陆氏说。朱子已辨之矣。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云云。窃意理与气。俱非有形底一物。则谓之先而理。非悬空孤立也。谓之动而理。非闪烁自在也。夫竆格之法。先从可见处逆推。推到极处。便当顺推下来。今之可见者气也。即气而推。气未有无理之气。气之极处。毕竟是先有此理。虽谓之理先气后。何不可乎。止。若夫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之妙。是乃超然于万物之表而独观乎万物之外者也。此天地动阳静阴。实接乎前天地之动阳静阴。而极本竆原。如环不已。元无端始之可言。则如是推之。谓理气无先后亦得。非二物亦得。谓理无动静亦得。然当以此天地之大原为极处。而此天地之气。元非前天地已屈之气。气则新气也。此天地如是。前天地亦当如是。万万回天地皆当如是。理常先而为动静之主。气常后而为动静之具矣。由是言之。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者。其机甚著而尽自平实。

来喩说竆格之法甚善。夫动静是阴阳。而其所以动静者太极也。毕竟是先有此理。此所以有理生气之说。即所谓孔子说太极生两仪。周子说太极生阴阳。在圣贤不嫌言理之生气者也。盖就太极而言之则阴阳生焉。就阴阳而言之则太极乘焉。有则俱有。虽无先后之可言。然理也者。所主以动静之妙也。气也者。所资以动静之具也。其或动或静。虽属乎气。而其所以能动能静者。皆此理之妙也。故朱子尝言此道理便会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又曰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若理无动静。气何自而动静乎。此皆言理有动静也。来喩所谓太极动静是也。而其动者阳之辟也。静者阴之阖也。二者皆形而下者。而理特乘载其上。以主其运行之妙。故主气而言。谓之气有动静亦无所不可。故朱子又曰动静阴阳。只是形而下者。动静非太极。勉斋曰太极不自会动静。此言气有动静也。夫气之所以动静者。实此理为之主宰。若无此妙则空个机具。无由自作动静。故虽谓气有动静而不害为理之动静也。理之所以动静者。实此气为之机具。理固乘撘于气。而其本体之冲漠者自若也。故谓之理有动静而亦不害为气之动静也。盖气为器而理为主。自其动之静之者而言之则理有动静。故气有动静。气有为而理无为。自其动静者而言之。则气有动静而理无动静。此其两说。有互相发而俱不可废者。若偏主气有动静之说则恐其认理为死物。而专言理有动静者。亦恐误认太极有造作也。不审高明以为如何。无端无始之说。来喩所谓理气无先后。理无动静及理气先后动静。阴阳先后之论。皆似不衬贴。夫太极乘载于动静阴阳。而推之于前。不见其始之合。引之于后。不见其终之离者。此即程子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者。而朱子感兴诗曰吾看阴阳化。升降八綋中。前瞻既无始。后际那有终。至理谅斯存。万世与今同。此无始无终者。又是程子无端无始之意。而至理斯存者。即程子所谓道也。夫无端无始者何也。静根于动则似阳先生。动根于静则似阴先生。而毕竟静前是动。动前是静。阳前是阴。阴前是阳。推之万万古之前而不见其始。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静复根于动。阳复根于阴。而循环不已。引之于万万古之后而不见其端。图说之言动而生阳。即截自动处说耳。盖太极之理。乘载于动静阴阳。为之主宰。而其所以无端无始者。即此道之流行也。故谓非知道者。孰能识之也。若动先于静。阳先于阴。为有始矣。屈不为伸之根。阖不为辟之本。为有端矣。而理气先后。亦不可以时分言耳。气之屈伸合散。如小而一息之呼吸。近而一日之昼夜。大而天地之混辟。远而万古之升降。皆是动静阴阳之循环不已。无处可见其端始。而此理浑然而无不贯。作高妙看自高妙。作平实看自平实。又何患于漭荡无交涉哉。幸高明复驳教之也。

动静者。所乘之机。窃意太极以妙言。动静以机言。阴阳以器言。此乃妙运而为机。机转而成器也。此方解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之旨。动静由太极说。阴阳从动静分。则动是太极之动也。静是太极之静也。动乃生阳。静乃生阴。此决非阴阳之动静。而太极之所乘。乃是阴阳也。由此言之。太极之动。阳生之机也。太极之静。阴生之机也。机是关棙。关棙之动而风起。静而风聚。有似乎太极之动而气辟。静而气翕。故朱子借此而形容之机之为关棙。既不可讳。则今以阴阳为太极之关棙可乎。

太极固自有动静。此解所谓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而理也者。所主以动静之妙也。气也者。所资以动静之具也。故动静二字。或就理上说。或就气上说。然如动静者所乘之机。此动静似当以阴阳看。夫动静固此理之流行。而动便属阳。静便属阴。即此阴静阳动。便是所乘之机。而一理浑然。贯动静而为之主。盖所乘者太极而动静为其机焉。今以此动静为太极之动静。而所乘者又是太极。则无或近于以理乘理乎。来喩谓动静以机言。阴阳以器言。此乃机转而成器也。朱子谓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不是动后方生阳。静后方生阴。才动便是阳。才静便是阴。又谓太极动而阳静而阴。今以动静阴阳分机器。谓机转而成器则似动静在阴阳之前而有先后虚实之分。恐非朱子之旨矣。朱子谓机是关棙子。又曰踏著动底机。便挑拨得那静底。踏著静底机。便挑拨得那动底。此是指阴阳气器而言。故朱子又曰谓太极含动静则可。谓太极有动静则不可。夫其所以动静者固太极。而其或动或静者。不可谓之太极也明矣。盖朱子解经。周遍精确而绝渗漏。此节解太极之有动静以下主理而言动静。以明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之旨。而又若以动静为太极。则是以理气为一物而形而上下不可分也。故于此复对举而言之。以明理气道器之分。所谓所乘之机形下之器。皆是以气言也。下文又谓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则此即是动静阴阳为机器而太极之所乘也。动静若是太极之动静。则又何必曰太极无不在耶。上文既说天命之流行。而解太极动静之旨无馀蕴矣。于此复言太极之动静。则无或重叠而为屋下之屋乎。

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或以为同一。或以为各一。或以为即一。窃意上三句推上合说。下一句推下分说。分说处谓之各一。则合说者之非各一明矣。五行质而非气。阴阳气而非理。不可谓之即一明矣。同一者略似之。而犹不若本一之为稳。

谓之同一似未稳。各一本是言随其气质而所禀不同。则又何可言之于一阴阳一太极之一耶。即一之说。似无害于本旨。来喩五行质而非气者恐未然。朱子曰五行质具于地而气行于天。又曰五行虽是质。他又有五行之气做这物事。此类诸条。更检看如何。来喩所谓本一好矣。然须兼即一之意看方备。

五行之生。各一其性。或以为气质。或以为本然。窃意本然气质。初非两性。兼指那气殊质异而言则为气质之性。单指那太极全体而言则为本然之性。然气质之性论善恶。本然之性论偏全。此性字未说到善恶之分。而亦自有偏全之异。盖谓之各则水之性不能为火之性。木之性不能为金之性。谓之一则浑然一理。物无彼此之殊也。止。比如一大块水银。散而为百千万块。细考其中。大小不齐而个个团圆。无有玷缺。

来喩得之。致皓少时所见。如来喩所引或人说。近来看得如盛论。未知如何。先辈尝言譬如天上雨落。或为井泉之水。或为沟渠之水。或为行潦之水。大小清浊虽不同。而其水则同。今高明水银之譬亦好。

最灵朱子图解以心言。而又以纯粹至善之性当之何欤。窃意心性非二致。从心为太极处说则最灵固是心。而心之所以最灵者。以其性为之体故也。所以又谓之纯粹至善之性也。由是看之。谓之心者初非兼气说。谓之灵者实对乎气之秀也。

心与性一而二二而一。故往往合而言之如此。所谓最灵固是心。然周子以此当太极。形生神发为阴阳。则似以其所具之性言之。以上大山说。故朱子又云最灵是纯粹至善之性也。是所谓太极也。此皆合而言之者也。然朱子又曰灵处只是心不是性。性只是理。知觉是心之灵。又曰性犹太极也。心犹阴阳也。太极自是太极。阴阳自是阴阳。性与心亦然。又曰太极是性。动静阴阳是心。又曰其体则谓之易。在人则心也。其理则谓之道。在人则性也。此诸条又是分而言之者也。盖言心则性在其中。故合言之而谓心为太极。以最灵为至善之性。而心与性又不容无别。故复分属理气。而亦尝屡言之。谓之一而不害其为二。谓之二而不害其为一。合言处当合看。分言处当分看。此所谓言岂一端而已。夫固各有所当者也。来喩云谓之心者。初非兼气说者。恐似见其一而未见其二。见其合而未见其分也。谬见如此。幸更驳教之也。

答李世老乔荣○壬辰

[编辑]

忧叹求进之意。可知不放过也。才觉间断。即勿间断。才觉怠荒。即勿怠荒。若知如此是病。可知不如此是药。能知忧叹。岂非好消息耶。随众逐日做时文。朝暮乘凉读书。不必多行数。只要通透烂熟。通透烂熟后更加讽咏咀嚼。方得意趣。到此方有进步处。不到此不知读书之乐也。切愿依此用力。逐日逐时。切勿放过。自当有所就。又切勿预期近效。生忧愁闷急之意。不惟于用工有害。又即懈弃不续。此皆目见其证者。幸赐采纳。专恃亲厚。诵此不逮之言。妄犯芸人之戒。极为惭悚。然若或为攻玉之助。其犹胜于泯默无言者耶。

答李世老乙未

[编辑]

每见兄书。知一味留意于此事。切望不懈益力。无负好资质也。惟低头下心。读书讲义。字究其旨。句探其意。如此日积月累。以至岁年之久。自当有进。自当见效。若发愤慨于一时。深恐意阑而消歇。计功效于暂做。毕竟无进而厌怠。幸望勿徒惋慨。勿计效验。依本分用实心循循做将去。庶可以渐入佳境也。

答李世老辛丑

[编辑]

客冬之别。馀怀尚耿然。获承先施惠墨。欣慰可以次面。气分常馁。课业放废之叹。不知缘何证候而然也。虽已清平。幸更加完养。时时以书册义理。从容涵泳而悦其味。庶几于治心养气。俱得其效也。千万留意。致皓前月望后。与金泰叟约会上仙庵。同看近思录。旬日之间。才了两卷。晦间罢归。亦可以稍慰竆陋耳。

答李世老壬子

[编辑]

梅溪水石。每在梦想中。常有藏修栖息之愿。但恨其地远力不能及。近日于孤山之南。得鸣玉岩之胜。奇岩垂瀑。亦颇幽绝。距家不过十里。当朝夕往来。欲舍彼取此。为除荒立屋之图。然此亦力绵难办可叹。明春兄若枉顾。或可偕往其处。评品水石。点检烟霞否。东距合江五里许。洞门见大川深潭铺碧耳。

答李稺肃在穆○壬戌

[编辑]

追思旧游。杳然如梦。当斯文寥落之日。益切瞻恋之怀。伏承贵价历传惠书。意寄勤厚。感慰之馀。尤令人悚汗。际玆和煦。岂弟神相。气候苏健。心气之患。退陶答南时甫书。指示治方甚详。若取考而服行之。亦当有效矣。致皓少时亦尝患此。惟清心省事。恬虚以养之。略如溪训试服降火滋阴之剂。而亦不多用。用积年之功。始得少安。是乃折臂之医。敢此献愚。定斋先生奄弃后辈。五十年眷教之恩。一朝遽失。廓落无凭。情事罔涯。来书绍述担夯之喩。岂致皓所敢承当。及此衰晩。精力日减。贱疾又添。苦无以自振。惟思亲胜已资警益。或可少收桑楡之功。而二三同志。复疾病阻阔。落落无攀接之期。临风怅然。鬼神章说。平日亦尝有疑。今承提示。思欲略陈陋见。以取裁教。来价立促。无暇铺排。留俟后日。瑞可,九吉不意幷中道摧折。痛惜痛惜。

答金致远基洙○己未

[编辑]

晩亭逢别。倏已三岁。时时恋想。每不禁向风驰神。玆因柳君希圣之行。获承惠翰。所以眷眷于愚陋者益深。感荷之馀。尤令人蹙恧不敢当也。伏审迩来珍养起居卫重。来喩云云。可见孜孜向学之意。但欲发病求药于如致皓懵陋废学。正所谓意勤而事左者。汗怍不敢对。然窃闻君子之学。先立此志。不为气所胜习所夺。而读书竆理。以致其知。反躬力行。以践其实。持敬者所以兼思学贯动静。彻始终者。圣贤之训其法悉具。若心诚求之。择其先后浅深之序而用力焉。知何患不明。行何患不至。第患人以气拘物蔽之心。学之未至。行之不力。宜其不能窥古人之门户而不能入古人之阃域。高明既有志于此学。只当以立志居敬竆理力行四者。为终身事业。不求其速成而不废于半涂。日用之间。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勉。自当有到头处。感贤者下问之勤。聊诵不逮之言。愧悚愧悚。

答李公善性和○辛丑

[编辑]

月前枉访。迨切感荷。不意复惠长笺。执礼过恭。令人蹙然不安。谨审际玆竆沍。侍馀服履卫胜。书册之工。随分不废否。读之有疑。求之未得。往往窒碍而难通。昏迷而难见。亦初学之所不免。当此时。方寻人商量。质疑问难。交相开发。有实得力处。若徒然备礼往来。恐只有追从之名而无资益之实耳。来纸写白鹿洞规去。圣贤教人千言万语。无非格言。而此其大法至要。幸望于此求其精蕴而体之身心。毋徒以陋拙之笔涴墙壁也。

答李九吉能德○丁巳

[编辑]

来喩缕缕。深契鄙怀。高明既尝博学于文。今复勉力于平易切实之地。想见闻识解之广。今乃真有而实践之。不应平日博学。都归于无用。而于今从事于践履者。乃别为一事也。高明方自悔徒博之不切。而不察平实当行之道。初不外于来喩所谓开大规模之中也。但博学而不反约。致知而不力行。则其所知所学。为无用耳。盖此道原于天而具于心。散诸事物。其全体虽高且大。而其实未尝不贯乎细微切近之间。无处不在。无时不然。显在目前而妙入无眹。夫学问者不过欲明此理而力行之耳。但其工夫所施。有先后次序。求之自浅以及深。至之自近以及远。须就平易卑迩处理会。应用切身处体察。用工于动静语默之际。致谨于彝伦应接之处。操修兢惕为程课。孝弟忠信为基本。随处提撕。随时戒慎。随事精审。浸渐经历而无陵躐。接续久远而无间断。自然意味浃洽。跟脚牢固。得寸得尺。日滋月益。而道之全体。乃有以乡望而渐可识。有所循习而渐可能。其远者大者。自不得于他求也。此所谓下学而上达者。而固未尝离却下学。别求上达处也。高明有见于此。此延平所谓道理专在日用处熟是也。此所以深契于平日所闻而不胜钦服者也。然道理尽无竆。事物尽多端。以无竆处多端。要一一恰好。苟非博文约礼竆理居敬之极功。无以致之。须两下工夫。悠久不懈。积累纯熟然后。其所知所行。渐可循次而有得焉。非一朝扭捏超躐之所可到者。幸千万勉旃。第来喩一善一艺云云。虽是㧑谦之辞。然恐未免自小自狭之病。与所谓宁学圣人而未至。不欲以一善成名者异矣。来书所谓立志须广大者。又恐不如此。未知如何。致皓疾病衰惫。所学日退。摧颓昏懒。自当为朋友之所弃。而乃蒙高明眷眷属意如此。自顾愚陋之甚。何以得此于贤者乎。感相与之厚。聊诵不逮之言。还不胜汗怍。幸望因风续赐警诲。以少发懵滞也。雷岩新筑寮舍已讫。亭屋将立。丈席精力尚康。可左右娱侍。游赏于此也。

答金继孟兴洛○癸丑

[编辑]

前冬惠书。欣感无比。第久阻便风。经年稽谢。不敏甚愧。近日春妍。伏惟侍奉起居清茂。懋学日进。承家之责甚重。吾党之望甚大。幸千万勉励。以远大自期也。想眼目高而脚跟定。自当寻得古人门户。守得古人规矩。不待区区奉勉也。致皓病添学退。杜门昏愦。近日欲构小屋子。为藏书养病之所。岩台涧流。亦足以逍遥自乐。然迩来竆窘殊甚。有力屈中废之虑。还可笑耳。猿谷志念昔日藏修之约。已成陈迹。令人怆涕。想吾继孟当继述先志。不至坠失也。

答金圣夫麟燮○丁巳

[编辑]

年前蒙远访山居。幸接芝宇。款听宏论。别后悠恋。每不禁驰往。顷因风递。获承四月十六日手书。披读再三。感慰难喩。山中无入京之便。迄未修谢。倏已凉生。不审近日起居珍茂。致皓抱疾竆居。学无所进。旧闻渐忘。新知无得。回顾宿心。茫然增悼叹柰何。来喩缕缕。仰认高明谨出处择游从之义。苟非见识之正操守之固。又焉能超然自拔于流俗哉。夫出处进退。乃士君子之大节。不可容易做过。须明著眼审著脚。方不到得坠堕。贤者既以家贫亲老。僶勉为求禄之计。固非希慕声利之比。然实非君子素志之所屑也。古人亦尝有为此者。而第观今俗往往一入此涂。更不论四维之为何物。令人意闷。望须勿以此自谓已坏损了。益励素节。随处精审。随时警惕。不至蹉跌。千万恳幸。此事在世俗。皆视以为常。独高明乃自以为愧。可知志尚趣操之出于寻常。断当不为尘俗所污坏也。不顾众议。专心向内之云。尤感高明信向之笃。第致皓愚陋病懒。昧道懵学。恐不足以交资互勉。为辅仁之益。今承勤喩。不觉愧汗。惟思合堂同席。讲讨经训。庶或可以勉竭愚见。僭自附于丽泽之助。然山川间阔。会晤无期。况高明早出荣涂。逸驾将骋。云山迥隔。第不禁引领驰神。只愿高明以圣贤为师。礼义持身。以副区区爱慕。

答金圣夫

[编辑]

端居读书。澹于外慕。而专于自修。日有慥慥之工。见处当益明。行处当益熟。但奉檄之迟。不得遂孝子之愿。亦可慨叹。然但当修身以俟。不可枉道而求之。立扬以事亲。岂不愈于富贵之养乎。期爱之切。敢进狂言。不知尊意以为如何。

答权公建𩨃○壬子

[编辑]

来喩缕缕。可见向学之切。但欲借视听于聋盲。恐不免意勤而事左者。令人愧忸。不知所以为对。然窃尝闻之。此道具于心而著于事。从古圣贤千言万语。无非吾身心上道理。明白恳切。片片赤心说与人。只患人自不学耳。夫文章即馀事。荣利是外物。惟自今除却向外闲思量。日取四子洛建之书。潜心熟读。耐烦理会。反之于己而体之于心。自当有悦豫之味。悚惕之意。因此而不懈益力。及其积累纯熟。自当有到处。正不可计功于朝暮也。窃覸贤者志固而才敏。第患不得其门而入。愿先取大学一部。闭门熟复。有疑复寻人商量。得此书通然后。当转读诸经。此朱先生教人读书之法。幸依此用工如何。鹭湖山水之胜。往往发于梦想。恨不得一往游赏耳。

与李亨辂殷荣○甲辰

[编辑]

倏来忽往。未慰思恋而徒增怅结。近日和畅。重堂体候无添损否。侍汤之暇。即寻书册。专精诵读。慎勿虚送光阴也。若蹉过少壮时节。日后虽悔恨无及矣。如农夫在春夏不勤耕耨。安得有有秋之望乎。韩文公读书城南一篇。不足为教人之法。然其中有三两句可警动人者。君或可一见否。

与李亨辂

[编辑]

科期不远。当不久入城矣。得失在天。何可预必。但念君素蓄不精熟。是为可闷。愿入试之日。凡百谨慎。入门时勿犯危争接。勿出血气以取辱于人。群聚喧噪处勿往。持身有法。勿掉臂浪走。无心游目如何。古人云千万人中常知有己。此语常体念甚好。想尊庭教戒已尽。然犹不胜爱虑。有此赘陈耳。

答申学羽翼浩○辛亥

[编辑]

来喩云云。可见向学之切自省之密。令人钦服。旁观嗤点。亦末俗之难免。然士之为学。如农夫之力耕耘。工匠之讲绳墨。亦其常事。不当以人之非毁而废其业也。教废学绝。耳目所习。惟时俗之陋而已。其中或有志学之士。论说义理。人辄以迂阔笑之。修身饬行。人辄以矫饰非之。然人之非笑者。世俗之见也。吾之所学者。古人之道也。能不染于时俗而欲以古人自期者。惟在当人立志如何耳。夫吾人日用当行。自有天理之则。只患人自不察耳。从古圣贤之训。只是论说此个道理。只是要人不失此个道理。而此无非吾身己上事。无不可知不可行底事。须先将世间毁誉利害。一切置之度外。惟知降衷之不可弃。圣贤之必可学。孜孜向前。以竆理修身。为终身事业。则外来纷纭者。自不入于灵台矣。若为毁誉所欣怵。非笑所动挠。甚至于讳其学而毁其行者。是不识道理。不信圣贤者也。勿同流合污而持守必遵乎规绳。勿矜能异众而行事不越乎礼义。处事以谨畏。立心以诚实。惟忧己学之不至而不患人之不知。惟忧己身之不修而不患人之不信。积之之久。亦有感悦而信从者矣。虽或有一向讥毁之者。亦不足为吾之累也。如何。

答南恕可有榘○壬戌

[编辑]

自哭梁摧。眷眷属意。惟在同门诸友。远惠手翰。意寄勤挚。自顾愚陋病昏。愧无以承当也。夏序清和。伏惟侍奉万护。示喩可验平日所闻之正。传习滴冻。只在用力如何。夫此理具于心而布在日用之间。竆理者即所以竆此理而知此道也。居敬者即所以存此理而行此道也。二者幷进然后。庶几不骛于空虚。不滞于卑近。而自无堕落一偏之弊。未知贤者以为如何。怠惰之云。自是通病。如愚平生又被此二字坏了。少而无闻。老而无成。承问惭汗。无以为对。然窃念为学只在立志。立志固然后自然不昏不怠而理可竆敬可持矣。贤者既知下手之方用工之序。勉力不怠。在我而已。子曰为人由己。岂由人乎哉。幸千万努励。

与李馨彦丁巳

[编辑]

别后悠恋。每不禁倾驰。顷承久客海上。今闻平安返侍。近日又续承重庭体候神护。承懽动止清茂。奉切欣慰。致皓日前强疾陪定斋兄。往留晩愚新舍。五日而返。归后病添。新凉已生而不得对案看书。自觉旧茫新昧。令人悼叹柰何。前日惠书求放心云云。日间用力。自觉渐见功效否。圣贤教人为学之道。固非一端。孟子直谓无他而已矣者。盖此心为一身之主宰。一放则万事都无摄管。更何论学问事。得此心不放然后。众善皆在于此。故程子曰圣贤千言万语。只是要人将已放之心。约之使反复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凡人欲学问。无他道也。第人心不测。出入无定。私欲诱引出了者。复朝夕万端。苟无术以持之则将愈求而愈放。不可得以制之矣。此非把捉遏捺强制缚入腔窠。如有形可执之物也。朱子曰敬便在腔子里。敬者主一无适之谓也。主一则心自不放矣。敬然后诚。斋铭所谓非诚曷有。非敬曷存者即是也。取先贤论敬诸说。熟读而深体之。自当知所用力之方矣。勉之勉之。

答李馨彦己未

[编辑]

久阻瞻恋。即拜惠书。伏惟侍奉硏履超胜。大被湛娱。学业日懋。新寓僻土。想少追从之益。然义理在方册。只患吾读之不熟求之不诚。亦不须倚靠他人也。凡为学。专在立志。程子尝曰学者为气所胜习所夺者。只可责志。夫立志刚大然后。义理足以胜气质之蔽固。学力足以去习俗之缠绕。幸望立此根本。无所回挠。前头自有进步处。千万勉旃。

答李馨彦

[编辑]

来喩激感惕励之云。可见向前不怠之意。而旋复有收拾不得之叹何也。欲求其放心。如捕风系影之云。固无怪其有此患。然向学虽切而无或有不善用工之失否。所谓读书。潜玩为要法。妄意不止于读书。日用应事。要须事事主一。读书时心在读书。应事时心在应事。著衣吃饭动止坐卧。无时无处。无不提撕省觉。便是工夫。欲向无形影处。捕系此神明不测之物。恐愈求而愈不得矣。未知如何。盖此事亦不是苦难。收拾才觉得。便在面前。动静之间。须检省不放过。自然有效也。书斋尚有四五人留在者。自顾无躬行心得之实。有可以动得人。恐徒成闲追逐。然年富力强。其中又岂无自力成就者乎。只在当人用工之勤怠。操守之纯杂耳。

答李馨彦庚申

[编辑]

堂前梅萼已吐。坐对玉雪枝。不耐同人之思。忽承惠字。若接清眄。近日暄妍。履用冲茂。胸中草木之喩。皓方患此。难于芟除。何能为左右谋。然尝闻人生无无事时。第当随遇顺应。应之亦须随事主一。勿令挠乱搀越为要法。试如此用工。常令主宰卓然。遇事分明。不漫漶淆棼为好。

答李君显承穆○戊午

[编辑]

愚亭之会。迨有别后馀怅。即承腊月惠书。满幅缕缕。恳切深到。奉读再三。窃叹文艺之美志尚之高。而独眷眷倾倒于愚陋者。往往有不敢承当之语。自顾空疏。愧无以仰对也。献岁发春。馀寒尚峭。际玆重省馀履用有相。来喩云云。可见进学不倦之意。不胜钦尚。但于鄙人欲发病而求药。顾素昧治病之方。安能进经效之药。亦不敢有询而无答。玆以略陈谬见。愿贤者之择之也。夫读书当刻苦用工。然必虚心逊志。耐烦理会。严立课程而宽著意思。虽无怠废而亦勿强迫。从容玩绎。循序而有条理。至于力久功深而自然有融会贯通之妙。非一朝急迫扭捏之所可到也。来喩心气要和平者。甚善甚善。然又若无岁月积累之功。而但欲其平和。亦恐不免散缓流荡之失。必须操持省察。胜私克己。严敬于动静之间。敛束于肌肤之会。戒一念之差一时之间。至于积习悠久而自臻于安乐平泰之域矣。此非初学之所可易言者。然吾辈工夫恐当离此节度不得。愿贤者须两下用工。读书要刻苦而勿躁迫。持心要和平而勿散缓。书中义理。验之身心。心上工夫。稽之经训。悠远而不怠。自当有到处也。愚亭拙句。至烦转入于贤者之听。至有兴起舞蹈之喩。自念愚浅。未曾体验仁智之妙明诚之实。而往往肆笔作此等语。今承来喩。不觉愧汗沾衣也。德翁兄笃志苦行。实吾辈所钦服。不意中道摧折。悼惜无比。且闻其病革。令侍儿火箧中所藏云。未知其遗尘馀躅。尚或有留落者乎。尤切伤痛。

答金祈叔永洛○戊午

[编辑]

相聚月馀。昼宵讲讨。甚可乐。岁暮散归。悄然孤坐。第有黯黯驰想。珍缄忽到。伏审侍奉增福。大学复温故而有新意否。凡立志须高大强固。用工须细密悠久。志不懈而工不倦。勿用迟疑。须从今著力。勿期近效。为平生事业。早晩自当有到处。况圣贤垂训。明白备具。若求之以诚。循序而进。何患不到古人门户。千万勉之。

答郑希文镇宪○庚申

[编辑]

月前伏承惠翰。意寄深厚。自顾空疏愚劣。不敢奉承。即日霜寒。伏惟重庭侍奉之暇。懋学日进。致皓四朔吟病。尚不能起动庭户。念平生略有志于此学。疾病怠荒。到老无成。拊躬悲叹。追补无路柰何。来喩尊德性之说甚善。然亦须知其用工之次第。朱先生晩岁见学者缴绕于文义。往往流于口耳之习。故颇指示本体。以救末学之弊。然从古圣贤之言。皆博文先于约礼。明善先于诚身。格物先于诚意。若不做问学工夫。见理不明。择善未精。而遽欲专就德性上用工。则必将流入于异学之空虚。而与释氏所谓不立文字。见性成佛者无以异矣。故程子尝曰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朱子亦尝曰能竆理则居敬。工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竆理。工夫日益密。须如是两边做工。使所知益明而所守益固。则与彼区区于口耳之间者。不可同日语。而始无偏重之失矣。来喩四书深奥。未易覰认云云。深恐未然。圣人之言。固有精深蕴奥处。然其独无平易明白切近于日用者乎。如一贯性天之旨。固非初学之所易闻。而许多平易处浅近处。虽愚夫可得而知。又岂有未易覰认之虑乎。学者先从平易易知处求之。至于积真之多用力之久。则其高深处。自当有融贯会通之妙矣。况四书之训。语近而不遗乎远。语远而不遗乎近。体用相涵。小大俱尽。浑然无精粗之别。故程朱教人。必令先读四子。而或有读了后全无事者。便是不曾读也。学礼之喩甚善。然此是包涵在四书中。非别为一事。来喩所谓心地卤莽。未易真切体认者。非特于四书为然。恐于节文仪则之所当然者。又未易究其精微曲折之详。而获圣人制作之意也。古人自小学时已学礼。今人都蹉过了。今且当以四书为本。而兼治礼学。盖本立然后节文度数。方为吾之用。若不先于竆理正心之工。而径用力于仪文之末。窃恐吾心与礼节。凑合不著。判为二物。而所谓礼者。徒有其文而无其实矣。关西之教。亦非必舍四书而先治礼学也。如何。

答郑希文

[编辑]

前书仰覆。窃自附于古人偲切之义。今承惠示。固已在良遂摠知矣。但恨前书不尽敷示。致有区区之疑也。更望自此解去一副当缠绕。用工于博约克复之训。深究而体行之。不患不到古人地位。只在用力如何。须是思量得三千三百。无一物之非仁。起居动作。随时随处。无所往而不敬畏。庶几守得定养得全。自顾平日未尝用工及此。恒切愧惕。念昏陋固不胜不逮之耻。而高明又当有择荛之盛。此所以不惮烦猥而僭言之者。切望恕察。

答徐静夫寿锡○庚申

[编辑]

不意专价远惠长笺。缕缕千馀言。副以别纸示喩。可见志道之切懋学之勤。而其所以眷眷于愚陋者。若是之深。奉读慰感。披释久阻之怀。然自顾病懒懵浅。惧不足以副高明之意而备资警之益。还不胜愧汗。就审承懽和湛。动止清茂。承近日看大学兼读或问。甚善甚善。第狭滞之疑仙释之喩。又使人骇讶。不意高明读圣贤之训而复欲向别处走也。固知贤者非不知圣贤之不我欺。异端之不可学。而有疑不欲隐护。披心相告语。要与讲辨切磋而求入道之门砭疾之方。亦为可尚。然自顾愚陋。亦未尝入门户而窥阃奥。到今老白首而犹不免徘徊于迷涂。虽欲为贤者指引正路。开示关键。固其所不能。抑何说之敢对乎。然窃以为圣贤之训。无所不备。若读之熟而求之以诚。不患不得其门而入。践其实而持之以久。不患不到古人地位也。盖人之一心。虚灵洞澈。万理咸备。因其知而竆之。可推而无不到。因其能而行之。可勉而无不至。但人有气质之偏物欲之累。知有蔽而行不达。此所以不能皆入于圣贤之域而全其所受之本善也。若圣人之生知安行。固非学者之所𨀣及。而其教之之法。具在方策。只当信之如四时之不可易。求之如饥者之思饮食。行者之寻路迳。不得不措。随其才力之所及而至之其浅深迟速。在乎其人焉。所谓致知之方。程朱之训尽之矣。只当依此用工。而初学之人。固当有窒碍而难通。眩迷而难解者。然极辛苦不快活。此乃将大进之几。切勿因此而自沮。尤当勉焉而益励。读书而究其义理。应物而审其当否。随时随处。当事而存。日进月益。铢累寸积。循序而渐进焉。自当有到处。正不可求之太迫而计功于朝暮也。苟非用力之久。何敢望豁然贯通之效哉。若苦其积累之勤。闷其功效之迟。欲别求顿悟速成之方。是犹超海梯空而决不可至也。贤者似于用工之初。已有计功责效之意。有此躐等之语他求之念。恐非自卑迩循阶级之法。殊令人奉闷。切望读圣贤之书。更勿杂以他说。虚心逊志。优游而勿迫。悠远而毋怠。至于真积力久。则虽不期效而自有融会之妙矣。至于所谓养知之方。则小学之收放心养德性者是已。朱夫子以敬之一字。为圣学成始成终之要。而开发聪明。进德修业。不由于此则无以致之。虽过时而学者。亦不患不能追补其既往也。第自此熟复所读之书。精究其理。体之身心。步步靠实。专心一力。遵依而勿失。切勿更费闲思量。更烦闲计较也。治心养性。遏欲存理。自有吾宗正法。今欲掇拾二家之言。为斯学之助。殊不知圣贤之言。纤悉备具。无待于他求也。恐万一为其所引去。即陷溺于异学。亦不可不虑。切愿专心于四书洛闽之训。日用常行之则。千万恳恳。

答徐静夫

[编辑]

所喩馀力学问。勿忘勿助。平心濯旧以下云云之语。甚善甚善。依此用工。又何患不进。更望自此勿费闲企想。勿烦闲安排。著工必由乎卑近而毋至于陵躐。用心必在于平实而不骛于空虚。至于用力之久。自当有到处也。敬斋箴有许多用工地头。夙夜箴有许多用工时分。夫道之流行于日用之间者。无所适而不在此。一动一静。随时随处。存养省察。交致其功之法也。以此两箴。诵习服行。必要不遗地头。不失时分。二者幷进。为学之要。亶在于此。千万勉之。

答徐静夫辛酉

[编辑]

雪里送归。怀想黯黯。专价远到。承见手书。美慎跨岁未差。无或因冲寒远役。踏雪霑足。致此疾患之乘否乎。病中难于刻苦用工。把持易生躁闷。拘迫难期久远。操存省察。权且勿上念。第当时寝食。慎起居节嗜欲。省思虑戒嗔恚。闲取已熟平易文字。讽诵玩味。优游涵泳。常令心地平和。胸怀清泰。在顺境中。自然养心养疾。俱得其效也。每见来书。常有计功期效之意。此是贤者之病。古人地位。非一蹴可到。欲超躐反跌坠。但随分循序。渐次向前。自有进步处。高深远大。只从铢累寸积上做去也。如何。

答李瑞于能稷○戊午

[编辑]

冒寒而来。不能久留而去。别怀怅结。恒系心腑。见书忧岁月易逝而学不知方。知其可忧则当发愤勉力。追补既往。学问之道。圣贤垂训。已纤悉备具。若求之以诚。立志固而用工笃。何患不得其门而入。若不得不措。虽生质不美。尚可变化。以汝才禀之好。著力于问学自修之功。虽远大可期。千万勉之勉之。

答沈应奎甲午

[编辑]

凡人为学。只要不负降衷秉彝。若办得此志。凡读书讲义。无非发明吾事。应务接物。皆是践行此理。更无贤缓精粗之别。然惟初学志不立识不明。不足以有据而无疑。则以鄙俗之事尘杂之言。汩乱其耳目。滚挠其知思。未有不迁夺而与之化者。必须精明辨析。牢固植立。庶不到得坠堕。此悬空用力不得。惟以圣贤之言。为必可信为必可学。乃可据以为安身之地。且须硏究文义。识得圣贤本意。方能信之学之而不流于他歧。此所以读书为要。讲义为急也。君既自奋于流俗之间。有志此学有年矣。切愿千万勉励。冗务才休。即寻书册中说话。验之于事。用力之久。庶几行解相资。有可以自乐而不为外物所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