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東湘先生文集/卷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五 東湘先生文集
卷之六
作者:許震童
1870年
卷七

附錄[编辑]

寄題許參奉愚磻十景[编辑]

思菴

沙津賈舶[编辑]

片帆來帶海門潮。身試鯨鯢逐利遙。平地尙敎人溺盡。請君休更費相招。

竹嶼漁燈[编辑]

江暝還疑孤嶼處。只看遙火夜猶漁。明河微沒寒潮落。籃裏携歸幾箇魚。

黔毛暮角[编辑]

斜陽影斂遙岑外。畵角聲飄古戍閒。散入江天催暝色。宿雲歸盡鎖蓬山。

水落晨鍾[编辑]

道入無睡坐招提。火盡香灰露氣凄。幽磬數聲雲外落。每和殘月答村雞。

仙溪晴瀑[编辑]

淸聲一注來雲抄。閃閃靑崖謝亂潨。白練銀河徒比並。靈源澄處有誰窮。

梨峴長松[编辑]

國養名山歲月長。連雲合抱老蒼蒼。邇來斤斧多間伐。虎倒龍顚缺棟樑。

黃嵒訪古[编辑]

一局碁終餘石室。九臯禽老住巖捿。堪嗟不見仇池記。欲討仙蹤世已迷。

蒼窟尋僧[编辑]

閒愛幽禪費獨尋。爲從西崦到東林。香厨竹院淸凉合。不待談空已爽襟。

深源觀鹿[编辑]

豐草淸泉飮嚙存。芟芟成隊望如雲。應知此物皆吾與。誰爲山虞戒掩羣。

神箭打魚[编辑]

孰編山木包江渚。潮退羣鱗罄一漁。却笑陶朱勞水畜。坐敎滄海自驅魚。

送許東湘南歸五七言。各一首。序斷缺。故不錄。[编辑]

牛溪

我亦歸山中。山中少來使。願言吳州月。相思共千里。

[编辑]

欲歸未歸逆旅人。萍水相分自今夕。梅花香動江南春。北地何曾留楚客。

送許判官罷歸南鄕五首[编辑]

思庵

直道爲心死亦安。况今全命出南關。春蔬自足撑膓具。歸對蓬山無靦顔。

布衣還入舊山春。花發孤村白屋貧。猶勝伶俜老舅氏。空懷百慮倚風塵。

朝簪偶及老書生。風雨還吹一葉輕。自有食鮭三十種。幸無爭奪到柴荊。

世思酸辛雪滿梳。浮生休更問何如。南歸舊業無多在。籬帶春潮自打魚。

病隔君臣卧弊廬。殘生無幾百憂餘。還添俸祿恩非分。散地猶慙飽野蔬。末一絶。思菴自叙。

挽東湘先生[编辑]

邊繼蘇

道人風度與誰並。灑落胷襟水鏡淸。乍向雲霄張羽翰。忽投林壑謝簪纓。一區耕鑿聊安分。三畒蓬蒿任遣情。龍鍾何幸荷薰沐。忍題哀挽淚縱橫。

會葬東湘先生謹輓[编辑]

金沂

九十年來孝友敦。一時忠義更無倫。淸文超俗人皆仰。玉樹羅庭衆所珍。憲子生涯顔氏樂。羲皇世界葛天民。儼然氣像今歸土。題罷哀章淚濕巾。

哭東湘叔主[编辑]

金鼎吉

脫凡風彩冠南州。用舍行藏孰比肩。北闕趨朝伊壯歲。東湘閒臥又衰年。春風氣像人中傑。秋月精神地上仙。一夕寒霜摧玉樹。萬行哀淚鎖荒烟。

聞東湘先生計音。有感。[编辑]

洪倬

先生孕出山川氣。盖世風流天下稀。十載紅塵投印紱。一區林壑掩柴扉。同衾兄弟俱華髮。滿眼子孫盡彩衣。玉樹無端霜後折。萬行哀淚爲公揮。

挽東湘先生[编辑]

李尙吉進士

松竹風裁冰玉神。淸心寡欲獨安貧。九旬已享仁之壽。三達能兼德也隣。海上斷絃仙去後。山陽弄笛客歸辰。忍將何語題哀挽。淚灑前程一掬塵。

哭東湘靈座[编辑]

高弘達

水月精神氷玉標。淸高仙骨等松喬。閒中杖屨惟三逕。靜裏琴書付一瓢。豈意香蘭凋紫谷。應催鶴馭上靑霄。盈庭玉樹瓊枝茂。盛事終當繼八蕭。

聞東湘先生訃音。題輓。[编辑]

金登進士

霜風凋玉樹。南國忽無人。已矣違容色。誰憑立懶身。庭蘭宜後慶。樑月自凄辛。一哭嗟何及。幽明隔此辰。

柳川書院春秋丁享文[编辑]

孝著純篤。學有淵源。流韵永世。貽範後人。玆値中丁。式薦精禋。

行狀[编辑]

先生諱震童。字伯起。號東湘。許氏系出泰仁。高麗泰山君諱褒。卽鼻祖也。自是尤顯于世。子孫因居泰仁。入我朝。有諱斯文。登文科壯元。官至司憲府持平。始移居扶安。卽先生高祖也。曾祖諱承元。成均生員。配保安林氏。彰善校尉司直孟達之女。祖諱會。朝散大夫習讀。配密陽朴氏。府使時衡之女。考諱剛。秉節校尉。妣中原朴氏。贈左贊成智興之孫。贈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領議政行漢城府左尹號六峯祐之女。繼妣淸道金氏。縣監以文之孫。縣監守溫之女。先生生於嘉靖乙酉。年甫齠齔。遭內艱。哀慕慽慽之容。無異成人。鄕里見之者。莫不嗟歎而奇異之。稍長。受業於思菴朴相國。思庵卽先生表叔也。沉潛經傳。探頤義理。學業日就。樹立卓然。思庵深加推許。以遠大之器期之。隆慶壬申。先生貫初解三塲。時思庵以登極賀使入天朝。先生慨然有觀周之意。遂不赴覆試。以白衣從行。歷覽中華文物。隨處唫詠而歸。有朝天錄一卷。其不慕浮榮。自弱冠時已然。逮丁外艱。哀毁過制。殆不能支。餙終諸節。一從朱文公家禮。旣葬。居廬于墓側。足跡一不出洞門。雖祈寒盛暑。朝夕不廢展省之禮。先生弟四人亦隨之。置一鼎于前。朝夕煑粥同啜。弟三人。不勝喪。相繼而逝。先生以爲終身之痛。常語于人曰。人之禀氣豐薄各異。吾不量吾弟之氣弱。致有此變。是吾之過也。慟悼平生。若無所措。先生弟四人。皆繼母金氏出也。先生奉繼母至孝。金氏常語先生之弟曰。汝雖欲養我。莫如我長子。恒居于先生之家。婦人之性。鮮不偏於己出。苟非先生之至誠就養。豈能悅豫親心。至於是耶。雖王祥之孝。亦蔑以尙矣。先生甞依呂氏鄕約。糾合隣近三面人。作爲一稧。明立約束。科條井井。苟有違犯約條者。必諄諄警飭。以開其遷善之路。一洞之人。皆感動興起。風習大變。四隣稱先生之居曰君子洞。別搆學堂數間於家後山。以奬進後學爲至樂。嚴立課程。孜孜不厭。鄕中年少。咸萃于一室。興起奮發。大有所成就者多。學堂遺址。至今存焉。平生以淸心寡慾公平正大八字。爲律己自警之䂓模。行必由正。口無擇言。其提撕薰陶之力。雖資於師門。而存養省察之工。盖有自得者存焉。若其文藝詞華之超越。特餘事耳。當世名贒。如牛溪,松江,玉溪,重峯諸先生。皆以道義相許。唱酬詩章。俱在家乘。其見推於當時大方家者。有如此。萬曆二年。以大臣別薦。拜四山監役。轉禮賓參奉。平丘,參禮察訪。水運判官。所歷俱有聲績。晩年忽忽不樂仕進。浩然有歸田之志。洛中朋儕。各以詩送之。牛溪先生特爲序文。繼之以短律二絶曰。欲歸未歸逆旅人。萍水相分自今夕。梅花香動江南春。北地何曾留楚客。又曰。我亦歸山中。山中少來使。願言吳州月。相思共千里。思庵詩曰。直道爲心死亦安。况今全命出南關。春蔬自足撑膓具。歸對蓬山無靦顔。其遐心之不可挽。盖可想矣。因退居于扶風之南愚磻洞中。扁其堂曰風雷。銘之曰。天之予我。維仁與義。見善斯遷。如風之速。有過卽改。如雷之猛。其箴警之篤。見得之深。豈但爲一時之矜式而已。平居接人甚恭。有恂恂之風。而及其臨利義。辨邪正。確然有難奪之操。見善惟恐不及。見不善若將凂焉。盖素性然也。時鄭賊汝立張甚。擧世趨附。一日來見先生曰。吾將卜築于邊山之麓。願得公先壠材木。先生惡其爲人。正色以絶之。鄕中一人。有欲往干者。先生擧理止之。及汝立伏誅。其人酌酒來謝曰。非先生。吾豈能免禍乎。其知人之明。嫉惡之正。豈後學之所可窺模哉。年至八袠。用朝家寵耆。陞通政階。萬曆庚戌二月十六日。卒于第。葬墨房山巽向之原。從先兆也。先生天分甚高。孝友根性。居喪奉先。謹守禮制。事繼母。致色養之誠。處兄弟。盡友愛之篤。守己以正。而人不敢干以私。律身以禮。而不求聞達於世。中年供仕。盖爲親屈。而及母夫人沒世之後。絶意簪纓。退歸田園。逍遙自得。不以榮辱累其靈臺。思庵每稱之以舅甥間知己者。豈非其深信而篤好之耶。此實先生之始終梗槩。裒在家集者。而其遺風餘烈。不泯在人。雖百年如一日矣。夫人安山金氏。郡守光灝之孫。縣監曦之女。贒而有婦德。先卒。葬于巽向之原。非同兆也。生四男。長曰九淵。文筆俱臻妙境。三十八。中司馬。官至井邑縣監。次曰九惕。文藝藹蔚。而不作擧子業。次曰九田。成均生員。次曰九潛。天資卓爾。慷慨有氣節。才行兼備。工詩善音律。筆法臻竗。與韓石峯齊名。且能射御。時人以身通六藝稱之。連中九擧。竟屈禮部。奮志投筆。中武科。官至宣傳。時丁昏朝。權奸用事。裂袍投簪。歸老田園。以琴書自娛。側室有一子九湘。九淵娶縣令高德符女。生一男三女。男逸。女長適承旨李植立。次適司果邊喜胤。次適忠義衛洪倬。逸無子女。只有側室男二人。曰煥。曰焰。李植立生二男二女。男烴甑山縣令。次煒。女長適判官蘇挺震。次適承旨金重鎰。邊喜胤生一男三女。男友益主簿。女長適金亨福。次適金時寶。次適文科府使鄭叔周。洪倬無子有五女。長適楊汝榟。次適崔天柱。次適李彙濟。次適金鰲挺。次適金萱。九惕娶密陽朴膺女。無子女。以弟九潛之子述后焉。述有三子。曰煜,煇,爟。九田娶慶州李氏。無子女。只有側室子二人。曰一老,二老。九潛娶淸州韓認女。生一女二男。長曰說。次曰述。女適通德郞姜時彦。說有一男四女。男炯。女長適金亨祐。次適洪錫疇。次適崔世衡。次適金熹。姜時彦生一男。曰弼周。文科郡守。九湘生一子。曰奉日。內外曾玄孫。揔百餘人。莫非先生積德之報也。先生平生事實。非草草數行語所可模寫。而世代寢遠。不能盡記。只以家乘中所載者。略叙如右。以竢立言君子之栽擇焉。

崇禎紀元後庚申秋八月。外裔孫前縣監安東金命碩撰。

神道碑銘幷序[编辑]

邊山之麓。有東湘許公。以行義聞於當世。大臣有薦者。入蔭仕。歷官內外。至水運判官。非其好也。及親沒。遂棄而歸老焉。東湘者。其地名也。盖自是日。翛然於山水間。究心理義。講明經傳。卽其居之傍。置書齋。引諸生來學者。推其得於己者而諄諄焉。聞者風動。又依藍田鄕約。與一鄕之人共之。民俗丕變。遠近咸稱其居曰君子洞。沒而又立祠以祭。至今百有餘年。而追思不衰。公諱震童。字伯起。泰仁人。高麗泰山君諱褒之後。至諱斯文。始入我朝。登文科壯元。爲司憲府持平。於公爲高祖。曾祖諱承元。生員。祖諱會。東宮習讀。考諱剛。妣朴氏。漢城府左尹贈領議政諱祐之女。思庵文忠公諱淳之姊也。公少卽師事思庵。思庵許以遠器。公弱冠。發解三塲。會思菴以賀使。赴京師。慨然有觀周之志。遂棄其會闈而從之。盡覽中州山川文物之盛。然後乃歸。其趣尙卓然。不汲汲於榮利者已如此。公天分旣高。又輔以文學。直躬好禮。言動不苟。父喪廬墓三年。足不出洞門。與諸弟啜粥。其三弟不勝喪。相繼夭逝。公慟悼平生。若無所措。事繼母至孝。母甞語其諸子曰。爾雖養吾。不如爾伯之於我也。至接人恂恂甚恭。至意有不可。又毅然不可犯。方汝立盜名橫甚。擧世皆趍。公獨正色面斥之。以故不善者。望風知畏。所與遊。顧多一時名賢。如牛溪,松江,玉溪,重峯。皆以道義相推重。礲磨以成其德。則其所學之正。可知也。可不謂之君子乎。嗚呼。其眞有得於思菴之風歟。公生於嘉靖乙酉。卒於萬曆庚戌。晩以壽陞通政。年至八十六。葬于墨房山巽向之原。在東湘東十里以近。配金氏。縣監諱曦之女。有四男。九淵。縣監。九惕,九田。生員。九潛。武科宣傳官。側室男九湘。參奉。九淵男逸。九惕無子。以九潛子述。爲後。九田側室男。一老,二老。九潛男說。其次出繼仲房者。是也。自曾玄以往。不盡記。公所著。有詩文幾卷。朝天祿一卷。藏于家。公之世遠矣。而墓無刻。其後孫檀。懼其迹寢泯。以其狀來乞余文。余謹述其言。而爲之銘。銘曰。

維湖有湘。昔公所樂。荷衣蕙帶。反我初服。民化于善。士興于學。爰祭之社。一邦攸尊。嗚呼可忘。有斐有文。有師有友。有是淵源。維山嵂嵂。維水泱泱。墨房之原。君子是藏。嗟後之人。無有毁傷。

崇禎後再壬午月日。

通訓大夫行世子侍講院進善兼世孫講書院左勸讀金元行撰。

大匡輔國祟祿大夫領中樞府事致仕奉朝賀兪拓基篆。

通訓大夫行狼川縣監金相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