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东湘先生文集/卷六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卷五 东湘先生文集
卷之六
作者:许震童
1870年
卷七

附录[编辑]

寄题许参奉愚磻十景[编辑]

思庵

沙津贾舶[编辑]

片帆来带海门潮。身试鲸鲵逐利遥。平地尚教人溺尽。请君休更费相招。

竹屿渔灯[编辑]

江暝还疑孤屿处。只看遥火夜犹渔。明河微没寒潮落。篮里携归几个鱼。

黔毛暮角[编辑]

斜阳影敛遥岑外。画角声飘古戍闲。散入江天催暝色。宿云归尽锁蓬山。

水落晨锺[编辑]

道入无睡坐招提。火尽香灰露气凄。幽磬数声云外落。每和残月答村鸡。

仙溪晴瀑[编辑]

清声一注来云抄。闪闪青崖谢乱潨。白练银河徒比并。灵源澄处有谁穷。

梨岘长松[编辑]

国养名山岁月长。连云合抱老苍苍。迩来斤斧多间伐。虎倒龙颠缺栋梁。

黄嵒访古[编辑]

一局碁终馀石室。九皋禽老住岩捿。堪嗟不见仇池记。欲讨仙踪世已迷。

苍窟寻僧[编辑]

闲爱幽禅费独寻。为从西崦到东林。香厨竹院清凉合。不待谈空已爽襟。

深源观鹿[编辑]

丰草清泉飮啮存。芟芟成队望如云。应知此物皆吾与。谁为山虞戒掩群。

神箭打鱼[编辑]

孰编山木包江渚。潮退群鳞罄一渔。却笑陶朱劳水畜。坐教沧海自驱鱼。

送许东湘南归五七言。各一首。序断缺。故不录。[编辑]

牛溪

我亦归山中。山中少来使。愿言吴州月。相思共千里。

[编辑]

欲归未归逆旅人。萍水相分自今夕。梅花香动江南春。北地何曾留楚客。

送许判官罢归南乡五首[编辑]

思庵

直道为心死亦安。况今全命出南关。春蔬自足撑肠具。归对蓬山无䩄颜。

布衣还入旧山春。花发孤村白屋贫。犹胜伶俜老舅氏。空怀百虑倚风尘。

朝簪偶及老书生。风雨还吹一叶轻。自有食鲑三十种。幸无争夺到柴荆。

世思酸辛雪满梳。浮生休更问何如。南归旧业无多在。篱带春潮自打鱼。

病隔君臣卧弊庐。残生无几百忧馀。还添俸禄恩非分。散地犹惭饱野蔬。末一绝。思庵自叙。

挽东湘先生[编辑]

边继苏

道人风度与谁并。洒落胸襟水镜清。乍向云霄张羽翰。忽投林壑谢簪缨。一区耕凿聊安分。三畒蓬蒿任遣情。龙钟何幸荷熏沐。忍题哀挽泪纵横。

会葬东湘先生谨挽[编辑]

金沂

九十年来孝友敦。一时忠义更无伦。清文超俗人皆仰。玉树罗庭众所珍。宪子生涯颜氏乐。羲皇世界葛天民。俨然气像今归土。题罢哀章泪湿巾。

哭东湘叔主[编辑]

金鼎吉

脱凡风彩冠南州。用舍行藏孰比肩。北阙趋朝伊壮岁。东湘闲卧又衰年。春风气像人中杰。秋月精神地上仙。一夕寒霜摧玉树。万行哀泪锁荒烟。

闻东湘先生计音。有感。[编辑]

洪倬

先生孕出山川气。盖世风流天下稀。十载红尘投印绂。一区林壑掩柴扉。同衾兄弟俱华发。满眼子孙尽彩衣。玉树无端霜后折。万行哀泪为公挥。

挽东湘先生[编辑]

李尚吉进士

松竹风裁冰玉神。清心寡欲独安贫。九旬已享仁之寿。三达能兼德也邻。海上断弦仙去后。山阳弄笛客归辰。忍将何语题哀挽。泪洒前程一掬尘。

哭东湘灵座[编辑]

高弘达

水月精神冰玉标。清高仙骨等松乔。闲中杖屦惟三迳。静里琴书付一瓢。岂意香兰凋紫谷。应催鹤驭上青霄。盈庭玉树琼枝茂。盛事终当继八萧。

闻东湘先生讣音。题挽。[编辑]

金登进士

霜风凋玉树。南国忽无人。已矣违容色。谁凭立懒身。庭兰宜后庆。梁月自凄辛。一哭嗟何及。幽明隔此辰。

柳川书院春秋丁享文[编辑]

孝著纯笃。学有渊源。流韵永世。贻范后人。玆值中丁。式荐精禋。

行状[编辑]

先生讳震童。字伯起。号东湘。许氏系出泰仁。高丽泰山君讳褒。即鼻祖也。自是尤显于世。子孙因居泰仁。入我朝。有讳斯文。登文科壮元。官至司宪府持平。始移居扶安。即先生高祖也。曾祖讳承元。成均生员。配保安林氏。彰善校尉司直孟达之女。祖讳会。朝散大夫习读。配密阳朴氏。府使时衡之女。考讳刚。秉节校尉。妣中原朴氏。赠左赞成智兴之孙。赠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领议政行汉城府左尹号六峯祐之女。继妣清道金氏。县监以文之孙。县监守温之女。先生生于嘉靖乙酉。年甫龆龀。遭内艰。哀慕戚戚之容。无异成人。乡里见之者。莫不嗟叹而奇异之。稍长。受业于思庵朴相国。思庵即先生表叔也。沉潜经传。探颐义理。学业日就。树立卓然。思庵深加推许。以远大之器期之。隆庆壬申。先生贯初解三场。时思庵以登极贺使入天朝。先生慨然有观周之意。遂不赴覆试。以白衣从行。历览中华文物。随处唫咏而归。有朝天录一卷。其不慕浮荣。自弱冠时已然。逮丁外艰。哀毁过制。殆不能支。餙终诸节。一从朱文公家礼。既葬。居庐于墓侧。足迹一不出洞门。虽祈寒盛暑。朝夕不废展省之礼。先生弟四人亦随之。置一鼎于前。朝夕煮粥同啜。弟三人。不胜丧。相继而逝。先生以为终身之痛。常语于人曰。人之禀气丰薄各异。吾不量吾弟之气弱。致有此变。是吾之过也。恸悼平生。若无所措。先生弟四人。皆继母金氏出也。先生奉继母至孝。金氏常语先生之弟曰。汝虽欲养我。莫如我长子。恒居于先生之家。妇人之性。鲜不偏于己出。苟非先生之至诚就养。岂能悦豫亲心。至于是耶。虽王祥之孝。亦蔑以尚矣。先生尝依吕氏乡约。纠合邻近三面人。作为一稧。明立约束。科条井井。苟有违犯约条者。必谆谆警饬。以开其迁善之路。一洞之人。皆感动兴起。风习大变。四邻称先生之居曰君子洞。别构学堂数间于家后山。以奖进后学为至乐。严立课程。孜孜不厌。乡中年少。咸萃于一室。兴起奋发。大有所成就者多。学堂遗址。至今存焉。平生以清心寡欲公平正大八字。为律己自警之䂓模。行必由正。口无择言。其提撕熏陶之力。虽资于师门。而存养省察之工。盖有自得者存焉。若其文艺词华之超越。特馀事耳。当世名贒。如牛溪,松江,玉溪,重峯诸先生。皆以道义相许。唱酬诗章。俱在家乘。其见推于当时大方家者。有如此。万历二年。以大臣别荐。拜四山监役。转礼宾参奉。平丘,参礼察访。水运判官。所历俱有声绩。晩年忽忽不乐仕进。浩然有归田之志。洛中朋侪。各以诗送之。牛溪先生特为序文。继之以短律二绝曰。欲归未归逆旅人。萍水相分自今夕。梅花香动江南春。北地何曾留楚客。又曰。我亦归山中。山中少来使。愿言吴州月。相思共千里。思庵诗曰。直道为心死亦安。况今全命出南关。春蔬自足撑肠具。归对蓬山无䩄颜。其遐心之不可挽。盖可想矣。因退居于扶风之南愚磻洞中。扁其堂曰风雷。铭之曰。天之予我。维仁与义。见善斯迁。如风之速。有过即改。如雷之猛。其箴警之笃。见得之深。岂但为一时之矜式而已。平居接人甚恭。有恂恂之风。而及其临利义。辨邪正。确然有难夺之操。见善惟恐不及。见不善若将凂焉。盖素性然也。时郑贼汝立张甚。举世趋附。一日来见先生曰。吾将卜筑于边山之麓。愿得公先垅材木。先生恶其为人。正色以绝之。乡中一人。有欲往干者。先生举理止之。及汝立伏诛。其人酌酒来谢曰。非先生。吾岂能免祸乎。其知人之明。嫉恶之正。岂后学之所可窥模哉。年至八袠。用朝家宠耆。升通政阶。万历庚戌二月十六日。卒于第。葬墨房山巽向之原。从先兆也。先生天分甚高。孝友根性。居丧奉先。谨守礼制。事继母。致色养之诚。处兄弟。尽友爱之笃。守己以正。而人不敢干以私。律身以礼。而不求闻达于世。中年供仕。盖为亲屈。而及母夫人没世之后。绝意簪缨。退归田园。逍遥自得。不以荣辱累其灵台。思庵每称之以舅甥间知己者。岂非其深信而笃好之耶。此实先生之始终梗槩。裒在家集者。而其遗风馀烈。不泯在人。虽百年如一日矣。夫人安山金氏。郡守光灏之孙。县监曦之女。贒而有妇德。先卒。葬于巽向之原。非同兆也。生四男。长曰九渊。文笔俱臻妙境。三十八。中司马。官至井邑县监。次曰九惕。文艺蔼蔚。而不作举子业。次曰九田。成均生员。次曰九潜。天资卓尔。慷慨有气节。才行兼备。工诗善音律。笔法臻竗。与韩石峯齐名。且能射御。时人以身通六艺称之。连中九举。竟屈礼部。奋志投笔。中武科。官至宣传。时丁昏朝。权奸用事。裂袍投簪。归老田园。以琴书自娱。侧室有一子九湘。九渊娶县令高德符女。生一男三女。男逸。女长适承旨李植立。次适司果边喜胤。次适忠义卫洪倬。逸无子女。只有侧室男二人。曰焕。曰焰。李植立生二男二女。男烃甑山县令。次炜。女长适判官苏挺震。次适承旨金重镒。边喜胤生一男三女。男友益主簿。女长适金亨福。次适金时宝。次适文科府使郑叔周。洪倬无子有五女。长适杨汝榟。次适崔天柱。次适李汇济。次适金鳌挺。次适金萱。九惕娶密阳朴膺女。无子女。以弟九潜之子述后焉。述有三子。曰煜,煇,爟。九田娶庆州李氏。无子女。只有侧室子二人。曰一老,二老。九潜娶清州韩认女。生一女二男。长曰说。次曰述。女适通德郞姜时彦。说有一男四女。男炯。女长适金亨祐。次适洪锡畴。次适崔世衡。次适金熹。姜时彦生一男。曰弼周。文科郡守。九湘生一子。曰奉日。内外曾玄孙。揔百馀人。莫非先生积德之报也。先生平生事实。非草草数行语所可模写。而世代寝远。不能尽记。只以家乘中所载者。略叙如右。以俟立言君子之栽择焉。

崇祯纪元后庚申秋八月。外裔孙前县监安东金命硕撰。

神道碑铭幷序[编辑]

边山之麓。有东湘许公。以行义闻于当世。大臣有荐者。入荫仕。历官内外。至水运判官。非其好也。及亲没。遂弃而归老焉。东湘者。其地名也。盖自是日。翛然于山水间。究心理义。讲明经传。即其居之傍。置书斋。引诸生来学者。推其得于己者而谆谆焉。闻者风动。又依蓝田乡约。与一乡之人共之。民俗丕变。远近咸称其居曰君子洞。没而又立祠以祭。至今百有馀年。而追思不衰。公讳震童。字伯起。泰仁人。高丽泰山君讳褒之后。至讳斯文。始入我朝。登文科壮元。为司宪府持平。于公为高祖。曾祖讳承元。生员。祖讳会。东宫习读。考讳刚。妣朴氏。汉城府左尹赠领议政讳祐之女。思庵文忠公讳淳之姊也。公少即师事思庵。思庵许以远器。公弱冠。发解三场。会思庵以贺使。赴京师。慨然有观周之志。遂弃其会闱而从之。尽览中州山川文物之盛。然后乃归。其趣尚卓然。不汲汲于荣利者已如此。公天分既高。又辅以文学。直躬好礼。言动不苟。父丧庐墓三年。足不出洞门。与诸弟啜粥。其三弟不胜丧。相继夭逝。公恸悼平生。若无所措。事继母至孝。母尝语其诸子曰。尔虽养吾。不如尔伯之于我也。至接人恂恂甚恭。至意有不可。又毅然不可犯。方汝立盗名横甚。举世皆趍。公独正色面斥之。以故不善者。望风知畏。所与游。顾多一时名贤。如牛溪,松江,玉溪,重峯。皆以道义相推重。礲磨以成其德。则其所学之正。可知也。可不谓之君子乎。呜呼。其真有得于思庵之风欤。公生于嘉靖乙酉。卒于万历庚戌。晩以寿陞通政。年至八十六。葬于墨房山巽向之原。在东湘东十里以近。配金氏。县监讳曦之女。有四男。九渊。县监。九惕,九田。生员。九潜。武科宣传官。侧室男九湘。参奉。九渊男逸。九惕无子。以九潜子述。为后。九田侧室男。一老,二老。九潜男说。其次出继仲房者。是也。自曾玄以往。不尽记。公所著。有诗文几卷。朝天禄一卷。藏于家。公之世远矣。而墓无刻。其后孙檀。惧其迹寝泯。以其状来乞余文。余谨述其言。而为之铭。铭曰。

维湖有湘。昔公所乐。荷衣蕙带。反我初服。民化于善。士兴于学。爰祭之社。一邦攸尊。呜呼可忘。有斐有文。有师有友。有是渊源。维山嵂嵂。维水泱泱。墨房之原。君子是藏。嗟后之人。无有毁伤。

崇祯后再壬午月日。

通训大夫行世子侍讲院进善兼世孙讲书院左劝读金元行撰。

大匡辅国祟禄大夫领中枢府事致仕奉朝贺兪拓基篆。

通训大夫行狼川县监金相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