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高僧傳/卷十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十三 梁高僧傳
卷十四 序錄
目錄 

卷十四

序錄

  原夫至道沖漠,假蹄筌而後彰;玄致幽凝,藉師保以成用。是由聖迹迭興,賢能異託。辯忠烈孝慈,以定君父之道;明《詩》《書》《禮》《樂》,以成風俗之訓。或忘功遺事,尚彼虛沖;或體任榮枯,重茲達命。而皆教但域中,功存近益。斯蓋漸染之方,未奧盡其神性。至若能仁之為訓也,考業果幽微,

則循復三世;言至理高妙,則貫絕百靈。若夫啟《十地》以辯慧宗,顯二諦以詮智府。窮神盡性之旨。管一樞極之致。餘教方之,猶群流之歸巨壑,眾星之拱北辰,懋哉邈矣。信難得以言尚。至迺教滿三千,形遍六道。皆所以接引幽昏,為大利益。而以凈穢異聞,昇墜殊見。故秋方先形聲之奉,東國後見聞之益。雲龍表於夜明,風虎彰乎宵夢。洪風既扇,大化斯融。自爾西域名僧往往 而至,或傳度經法,或教授禪道,或以異迹化人,或以神力救物。自漢之梁,紀曆彌遠。世涉六代,年將五百。此土桑門,含章秀起,群英間出,迭有其人。眾家記錄,敘載各異。沙門法濟,偏敘高逸一迹。沙門法安,但列志節一行。沙門僧寶,止命遊方一科。沙門法進,迺通撰論傳。而辤事闕略,並皆互有繁簡,出沒成異。考之行事,未見其歸。宋臨川康王義慶《宣驗記》及《幽明錄》、太原王琰《冥祥記》、彭城劉俊《益部寺記》、沙門曇宗《京師寺記》、太原王延秀《感應傳》、朱君台《徵應傳》、陶淵明《搜神錄》,並傍出諸僧,敘其風素,而皆是附見,亟多踈闕。齊竟陵文宣王《三寶記傳》,或稱佛史,或號僧錄,既三寶共敘,辤旨相關,混濫難求,更為蕪昧。瑯琊王巾所撰《僧史》,意似該綜,而文體未足。沙門僧佑撰《三藏記》,止有三十餘僧,所無甚眾。中書郄景興《東山僧傳》、治中張孝秀《廬山僧傳》、中書陸明霞《沙門傳》,各競舉一方,不通今古;務存一善,不及餘行。逮于即時,亦繼有作者。然或褒讚之下,過相揄揚;或敘事之中,空列辤費。求之實理,無的可稱。或復嫌以繁廣,刪減其事,而抗迹之奇,多所遺削,謂出家之士,處國賓王,不應勵然自遠,高蹈獨絕。尋辤榮棄愛,本以異俗為賢。若此而不論,竟何所紀。嘗以暇日,遇覽群作。輒搜檢雜錄數十餘家,及晉、宋、齊、梁春秋書史,秦、趙、燕、涼荒朝偽曆,地理雜篇,孤文片記。並博諮故老,廣訪先達,校其有無,取其同異。始于漢明帝永平十年,終至梁天監十八年,凡四百五十三載,二百五十七人,又傍出附見者二百餘人。開其德業,大為十例:一曰譯經,二曰義解,三曰神異,四曰習禪,五曰明律,六曰遺身,七曰誦經,八曰興福,九曰經師,十曰唱導。然法流東土,蓋由傳譯之勳。或踰越沙險,或汎涕洪波,皆忘形徇道,委命弘法。震旦開明,一焉是賴。茲德可崇,故列之篇首。至若慧解開神,則道兼萬億;通感適化,則彊暴以綏,靖念安禪,則功德森茂;弘讚毗尼,則禁行清潔;忘形遺體,則矜吝革心;歌誦法言,則幽顯含慶;樹興福善,則遺像可傳。凡此八科,並以軌迹不同,化洽殊異。而皆德効四依,功在三業,故為群經之所稱美,眾聖之所褒述。及夫討覈源流,商搉取捨,皆列諸讚論,備之後文。而論所著辤,微異恒體,始標大意,類猶前序。未辯時人,事同後議。若間施前後,如謂煩雜。故總布一科之末,通稱為論。其轉讀宣唱,雖源出非遠,然而應機悟俗,實有偏功。故齊、宋雜記,咸列秀者。今之所取,必其製用超絕。及有一介通感。迺編之傳末。如或異者,非所存焉。凡十科所敘,皆散在眾記。今止刪聚一處,故述而無作。俾夫披覽於一本之內, 可兼諸要。其有繁辤虛讚,或德不及稱者,一皆省略。故述六代賢異,止為十三卷。並序錄合十四軸,號曰《高僧傳》。自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然名者,本實之賓也。若實行潛光,則高而不名;寡德適時,則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紀;高而不名,則備今錄。故省名音,代以高字。其間草創,或有遺逸。今此十四卷,備讚論者,意以為定。如未隱栝,覽者詳焉。


目錄[编辑]

高僧傳第一卷(譯經上十五人)
漢雒陽白馬寺攝摩騰
漢雒陽白馬寺竺法蘭
漢雒陽安清
漢雒陽支樓迦讖(竺佛朔安玄嚴佛調支曜康巨康孟詳)
魏雒陽曇柯迦羅(康僧鎧曇帝帛延)
魏吳建業建初寺康僧會
魏吳武昌維只難(法立法巨)
晉長安竺曇摩羅剎(聶承遠聶道真)
晉長安帛遠(帛法祚衛士度)
晉建康建初寺帛屍梨蜜
晉長安僧伽跋澄(佛圖羅剎)
晉長安曇摩難提(趙政)
晉廬山僧伽提婆(僧伽羅叉)
晉長安竺佛念
晉江陵辛寺曇摩耶舍(竺法度)
高僧傳第二卷(譯經中七人)
晉長安鳩摩羅什
晉長安弗若多羅
晉長安曇摩流支
晉壽春石澗寺卑摩羅叉
晉長安佛陀耶舍
晉京師道場寺佛馱跋陀羅
晉河西曇無讖(安陽矦道普法盛法維僧表)
高僧傳第三卷(譯經下十三人)
宋江陵辛寺釋法顯
宋黃龍釋曇無竭
宋建康龍光寺佛馱什
宋河西浮陀跋摩
宋京師枳園寺釋智嚴
宋六合山釋寶雲
宋京師只洹寺求那跋摩
宋京師奉誠寺僧伽跋摩
宋上定林寺曇摩蜜多
宋京兆釋智猛
宋京師道林寺畺良耶舍(僧伽達多僧伽羅多哆)
宋京師中興寺求那跋陀羅(阿那摩低)
齊建康正觀寺求那毘地(僧伽婆羅)
高僧傳第四卷(義解一十四人)
晉洛陽朱士行(竺叔蘭無羅叉)
晉淮陽支孝龍
晉豫章山康僧淵(康法暢支敏度)
晉高邑竺法雅(毘浮曇相曇習)
晉中山康法朗(令韶)
晉燉煌竺法乘(竺法行竺法存)
晉剡東仰山竺法潛(竺法友竺法蘊竺法濟康法讖)
晉剡沃洲山支遁(支法度竺法仰)
晉剡山於法蘭(竺法興支法淵於法道)
晉剡白山於法開(於法威)
晉燉煌於道邃
晉剡葛峴山竺法崇(道寶)
晉始寧山竺法義
晉東莞竺僧度(竺慧超)
高僧傳第五卷(義解二十五人)
晉長安五級寺釋道安(王嘉)
晉蒱阪釋法和
晉泰山昆侖巖竺僧朗(支僧敦)
晉京師瓦官寺竺法汰(曇壹曇貳)
晉飛龍山釋僧先(道護)
晉荊州上明竺僧輔
晉京師瓦官寺竺僧敷
晉荊州長沙寺釋曇翼(僧衛)
晉荊州長沙寺釋法遇
晉荊州上明釋曇徽
晉長安覆舟山釋道立(僧常法濬)
晉長沙寺釋曇誡
晉於替青山竺法曠
晉吳虎丘東寺竺道壹(帛道猷道寶道施)
晉山陰嘉祥寺釋慧虔(曇誡智明)
高僧傳第六卷(義解三十三人)
晉廬山釋慧遠
晉蜀龍淵寺釋慧持(慧巖僧恭道泓曇蘭)
晉廬山釋慧永(僧融)
晉廬山釋僧濟
晉新陽釋法安
晉廬山釋曇邕
晉吳臺寺釋道祖(慧要曇順曇說法幽道恒道授)
晉長安大寺釋僧砦(弘覺)
晉彭城郡釋道融
晉長安釋曇影
晉長安釋僧叡(僧揩)
晉長安釋道恒(道標)
晉長安釋僧肇
高僧傳第七卷(義解四三十二人)
宋京師龍光寺竺道生(寶林法寶慧生)
宋京師烏衣寺釋慧叡
宋京師東安寺釋慧嚴(法智)
宋京師道場寺釋慧觀(僧馥法業)
宋京師只洹寺釋慧義(僧睿)
宋京師彭城寺釋道淵(慧琳)
宋京師彭城寺釋僧弼
宋東阿釋慧靜
宋京師只洹寺釋僧苞(法和)
宋余杭方顯寺釋僧詮
宋江陵辛寺釋曇鑒(道海慧龕慧恭曇泓道廣)
宋廬山淩雲寺釋慧安
宋淮南中寺釋曇無成(曇冏)
宋京師靈味寺釋僧含(道含)
宋江陵瑟琶寺釋僧徹(僧莊)
宋吳虎丘山釋曇諦
宋壽春石澗寺釋僧導(僧因僧音僧成)
宋蜀武擔寺釋道汪(普明道誾)
宋山陰天柱山釋慧靜
宋長沙麓山釋法湣(僧宗)
宋京師北多寶寺釋道亮(靜林慧隆)
宋丹陽釋梵敏(僧籥)
宋京師中興寺釋道溫(僧慶慧定慧嵩)
宋京師中興寺釋曇斌(曇濟曇宗)
宋京師何園寺釋慧亮
宋下定林寺釋僧鏡(曇隆)
宋京師靈根寺釋僧瑾(曇度玄運)
宋京師興皇寺釋道猛(道堅慧鸞慧敷慧訓道明)
宋山陰靈嘉寺釋超進(曇機道憑)
宋吳興小山釋法瑤(曇瑤)
宋京師新安寺釋道猷(道慈慧整覺世)
宋京師冶城寺釋慧通
高僧傳第八卷(義解五二十七人)
齊偽魏濟州釋僧淵(慧記道登)
齊偽魏釋曇度
齊京師莊嚴寺釋道慧(玄趣僧達)
齊京師中興寺釋僧鍾(曇纖曇遷僧表僧最敏達僧寶)
齊京師天保寺釋僧盛
齊京師湘官寺釋弘充(法鮮)
齊高昌郡釋智林
齊京師靈根寺釋法瑗(法愛法常智興)
齊蜀齊後山釋玄暢
齊上定林寺釋僧遠(道憑法令慧泰)
齊荊州竹林寺釋僧慧(曇慎慧敞僧岫)
齊上定林寺釋僧柔(弘稱僧拔慧熙)
齊山陰法華山釋慧基(曾行慧恢道旭慧求慧深法洪)
齊京師謝寺釋慧次(僧寶僧智法珍僧向僧猛法寶慧調)
齊京師何園寺釋慧隆(智誕僧辯僧賢通慧法度)
齊京師太昌寺釋僧宗(曇準法身法真慧令僧賢法仙法最僧敬道文)
齊京師中興寺釋法安(慧光敬遺光贊慧福道宗)
齊京師中興寺釋僧印(慧龍)
齊瑯琊[山*聶]山釋法度(法紹僧朗慧開法開僧紹)
梁京師治城寺釋智秀(法整僧若僧璿道乘)
梁荊州釋慧琳
梁京師靈曜寺釋僧盛(法欣智敞法冏僧護僧韶)
梁山陰雲門山寺釋智順
梁京師靈味寺釋寶亮(道明僧成僧寶)
梁上定林寺釋法通(聖進)
梁京師招提寺釋慧集
梁剡法華臺釋曇斐(法藏明度)
高僧傳第九卷(神異上四人)
晉鄴中竺佛圖澄(道進)
晉羅浮山單道開
晉常山竺佛調
晉洛陽耆域
高僧傳第十卷(神異下十六人)
晉洛陽盤鴟山揵陀勒
晉洛陽婁至山呵羅竭
晉襄陽竺法慧(範材)
晉洛陽大市寺安慧則(慧持)
晉長安涉公
晉西平釋曇霍
晉上虞龍山史宗
宋京師杯度
宋偽魏長安釋曇始
宋高昌釋法朗(法整)
宋岷山通雲寺邵碩
宋江陵琵琶寺釋慧安(僧覽法衛)
齊京師枳園寺沙彌釋法匱(法揩)
齊荊州釋僧慧(慧遠)
齊壽春釋慧通
梁京師釋保誌(道香僧朗)
高僧傳第十一卷(習禪明律)
習禪(二十一人)
晉江左竺僧顯
晉剡隱嶽山帛僧光
晉始豐赤城山竺曇猷(慧開慧真)
晉長安釋慧嵬
晉廣漢閻興寺釋賢護
晉始豐赤城山支曇蘭
晉蜀石室山釋法緒
晉偽魏平城釋玄高(慧崇)
宋長安寒山釋僧周(僧亮)
宋長安太后寺釋慧通
宋余杭釋凈度
宋始豐瀑布山釋僧從
宋廣漢釋法成
宋京師中興寺釋慧覽
宋荊州長沙寺釋法期(道果)
宋成都釋道法
宋蜀安樂寺釋普恒
齊京師靈鷲寺釋僧審(僧謙法隱超誌法達慧勝)
齊武昌樊山釋法悟(道濟)
齊錢塘靈苑山釋曇超
齊始豐赤城山釋慧明
明律(十三人)
宋江陵釋慧猷
宋吳閑居寺釋僧業(慧光)
宋京師長樂寺釋慧詢
宋京師莊嚴寺釋僧璩(道遠)
宋彭城郡釋道儼(慧曜)
宋江陵釋僧隱(成具)
宋廣漢釋道房
宋京師閑心寺釋道營(慧佑)
齊鍾山靈曜寺釋志道(超度)
齊京師多寶寺釋法穎(慧文)
齊蜀靈建寺釋法琳
齊京師安樂寺釋智稱(聰超)
梁京師建初寺釋僧佑
高僧傳第十二卷(亡身誦經)
亡身(十一人)
晉霍山釋僧群
宋彭城駕山釋曇稱
宋高昌釋法進(僧導)
宋魏郡廷尉寺釋僧富
宋偽秦蒱阪釋法羽(慧始)
宋臨川招提寺釋慧紹(僧要)
宋廬山招隱寺釋僧瑜
宋京師竹林寺釋慧益
宋蜀武擔寺釋僧慶
齊隴西釋法光
齊交阯仙山釋曇弘
誦經(二十一人)
晉河陰白馬寺釋曇邃
晉越城寺釋法相(曇蓋僧法)
晉山陰顯義寺竺法純
晉蜀三賢寺釋僧生
宋剡法華臺釋法宗
宋京師南澗寺釋道冏
宋廬山釋慧慶
宋臨渭釋普明
宋京師道場寺釋法莊
宋京師瓦官寺釋慧果
宋京師東安寺釋法恭(僧恭)
宋京師彭城寺釋僧覆(慧琳)
齊京師高座寺釋慧進(僧念)
齊永興柏林寺釋弘明
齊京師靈根寺釋慧豫(法音)
齊上定林寺釋道崇
齊上定林寺釋超辯(法明僧誌法定)
齊山陰天柱山釋法慧(曇遊)
齊京師後岡釋僧侯(慧溫)
梁上定林寺釋慧彌(法仙)
梁富陽齊堅寺釋道琳
高僧傳第十三卷(興福經師導師)
興福(十四人)
晉并州竺慧達
晉武陵平山釋慧元(竺慧直)
晉京師瓦官寺釋慧力
晉京師安樂寺釋慧受
宋京師崇明寺釋僧慧
宋山陰法華山釋僧翼
宋豫州釋僧洪
宋京師釋僧亮
宋京師延賢寺釋法意
齊南海雲峰寺釋慧敬
齊南海藏薇山釋法獻
齊上定林寺釋法獻(玄暢)
梁剡石城山釋僧護
梁京師正覺寺釋法悅
經師(十一人)
晉中山帛法橋
晉京師建初寺支曇籥
宋京師只洹寺釋法平
宋京師白馬寺釋僧饒
宋安樂寺釋道慧
宋謝寺釋智宗
齊烏衣寺釋曇遷
齊東安寺釋曇智
齊安樂寺釋僧辯
齊白馬寺釋曇憑
齊北多寶寺釋慧忍
唱導(十人)
宋京師只洹寺釋道照
宋長干寺釋曇穎
宋瓦官寺釋慧璩
宋靈味寺釋曇宗
宋中寺釋曇光
齊興福寺釋慧芬
齊興福寺釋道儒
齊瓦官寺釋慧重
齊正勝寺釋法願
齊濟隆寺釋法鏡

右十三卷十科凡二百五十七人


  弟子孤子王曼穎頓首和南。一日蒙示所撰《高僧傳》,並使其掎摭。力尋始竟,但見偉才。紙弊墨渝,迄未能罷。若迺至法既被,名德已興。年幾五百, 時經六代。自摩騰、法蘭發軫西域。安侯、支讖荷錫東都,雖跡標出沒,行實深淺。咸作舟梁,大為利益。固宜緇素傳美,鉛槧定辤,照示後昆,揄揚往秀。而道安、羅什間表《秦書》,佛澄、道進雜聞趙冊。晉史見捨,恨局當時; 宋典所存,頗因其會。兼且攙出君台之記,糅在元亮之說。感應或所商攉,幽明不無梗概。泛顯傍文,未足光闡。間有諸傳,文非隱括。景興偶採居山之人,僧寶偏綴遊方之士,法濟唯張高逸之例,法安止命志節之科。康泓專紀單開,王秀但稱高座,僧瑜卓爾獨載,玄暢超然孤錄。唯釋法進所造,王巾有著,意存該綜,可擅一家。然進名博而未廣,巾體立而不就。梁來作者,亦有病諸。僧祐成簡,既同法濟之責;孝秀染毫,復獲景興之誚。其唱公纂集,最實近之,求其鄙意,更恨煩冗。法師此製,始所謂不刊之筆。綿亙古今,包括內外。屬辤比事,不文不質,謂繁難省,云約豈加。以高為名,既使弗逮者恥;開例成廣,足使有善者勸。同之二三諸子前後撰述,豈得挈長量短,同年共日而語之哉?信門徒竟無一言可豫,市肆空設千金之賞。方入簉龍函,上登麟閣,出內瓊笈,卷舒王笥。弟子雖實不敏,少嘗好學,頃日尪餘,觸途多昧。且獲披來帙,斯文在斯,鑽仰弗暇,討論何所。誠非子通見元則之論,良愧處道知休奕之書。徒深謝安慕竺曠風流,殷浩憚支遁才俊耳。不見旬日,窮情已勞。扶力此白,以伐訴盡。弟子孤子王曼穎頓首和南。   君白:一日以所撰《高僧傳》相簡,意存鍼艾,而來告累紙,更加拂拭。顧惟道藉人弘,理由教顯。而弘道釋教,莫尚高僧。故漸染已來,昭明遺法,殊功異行,列代而興。敦厲後生,理宜綜綴。貧道少乏懷書抱筴自課之勤,長慕鉛墨塗青揚善之美。故於聽覽餘閒,厝心傳錄。每見一分可稱,輒有懷三省。但歷尋眾記,繁約不同,或編列參差,或行事出沒,已詳別序,兼具來告。所以不量寸管,輕樹十科。商搉條流,意言略舉。而筆路蒼茫,辤語陋拙。本以自備踈遺,豈宜濫入高聽?檀越既學兼孔釋,解貫玄儒,抽入綴藻,內外淹劭,披覽餘暇,脫助詳閱。故忘鄙俚,用簡龍門。然事高辤野,久懷多愧,來告吹噓,更增[忄典][忄墨]。今以所著贊論十科,重以相簡。如有紕謬,請備斟酌。釋慧皎白。   右此傳是會稽嘉祥寺慧皎法師所撰。法師學通內外,精研經律,著《涅槃疏》十卷、《梵網戒》等義疏,並為世軌。又著此《高僧傳》及序共十四卷。梁末承聖二年,太歲癸酉,避侯景難,來至湓城,少時講說。甲戌年二月捨化,  春秋五十有八。江州僧正慧恭為首經,營葬于廬山禪閣寺墓。時龍光寺僧果同避難在山,遇見時事,聊記之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