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梅山先生文集 (鄭重器)/卷八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七 梅山先生文集
卷之八
作者:鄭重器
1797年
卷九

雜著[编辑]

義契約文[编辑]

立約契以義名。則約亦以義定矣。如其非義。非所以約吾契也。何者。祭祀以時。報本之至情。吉凶相助。睦族之大節。而其或財力綿匱。節文繁穰。則雖善奉先如韓魏公。厚遇族如花樹家者。或不能稱其意如其情。此固寒家之通患。而子路傷哉之歎。不得不於此時發也。必須預其儲而備其急。並其力而分其用。然後窘乏之際。庶可盡情。倉卒之間。自得如儀。是以司馬公有制財用之法。李學士有聚一庫之規。古人區畫之方。如是其密矣。其非後世之柯則耶。惟吾鄭亦嶺中故家也。詩書輝暎。圭組陸離。至今數十世相傳。吾高祖柏巖公以忠孝殉身。吾曾祖縣監公以淸白傳家。其所以奉先處族者。皆極盡無餘憾。陰享神佑。委祉後人。至我祖而鴈序聯三。至我父而同堂倍之。至我輩身而再從昆弟又倍之。積善之餘。於斯可驗。而顧其世世儉約。不復圖生產。所食者舊德已。所守者先業已。至於隨俗汩汩爲子孫籝金計則已懶矣。以是人益繁而產益匱。奉先而鼎俎之數或減。遇族而婚喪之助或闕。非誠薄於先而情淺於族也。誠以一貧字坐之也。吾諸父嘗病焉久矣。一日聚諸子姪。命之曰祭與助必盡。皆我志也。而顧不能焉者非他無也。汝曹兄弟今十四。若各出若干穀。殖之以累年。其數不貲。其於補祭祀助吉凶。庶不憂矣。昔范文正嘗置義田宅。名之以義契。不亦可乎。諸子姪皆齊聲而應曰敢不唯命。遂退而相聚議。以逐歲收穀。取殖餘備用。議旣定。取一冊子。錄昆弟名以序。題其上曰仙源義契案。且爲刱始節目附其末。若夫擧行規例。則當俟頭緖稍備。一依呂東萊宗法條目。而稟諸父斟酌矣。嗚呼。此契之設。豈徒然哉。非爲瓮弄計也。非爲貨殖法也。只爲祭祀之未需者需於斯。吉凶之未助者助於斯。使蘋藻無愆式之患。婚葬無過時之歎。契之爲契。如斯而已。其他又何望耶。允若玆。俎豆馨香。門闌和洽。上焉而奉先之禮盡。下焉而敦族之道修。吾人義理之所當先者。寧復有加於是耶。吾契之以義名。眞可謂著實題目也。凡我諸昆季。皆能恰然同聲。確然同志。不財其財而義其財。不穀其穀而義其穀。聚之以義。散之以義。施之也以義而均。用之也以義而節。則其於契之名庶矣。其或較其多寡。計其大小。動頰舌於錙銖之間。隔肺肝於毫芒之末。則是利而已矣。非吾所謂義也。吾昆季皆篤厚者。吾知其必無是也較然。而畢竟若不幸有之。則吾寧無契。不忍見此態。盍相與戒之哉。且夫人家事變。不可以一例定。或有非祭祀而係於爲先。非吉凶而關於睦族者。則當隨時察勢。酌宜捐資。此又義中之一義也。尤不可不知也。抑又有一說焉。今吾之契。以本宗而不混外姓。專昵親而不並疎支。誠以爲祭設故也。非但爲吾祭也。實以合吾族也。合族之道有本焉。豈但爲吉凶相助而已耶。必也居處相聚。出入相隨。疾病相扶持。患難相奔走。憂樂焉共之。死生焉同之。一門無異議。衆族無二心。然後方可謂盡合族之道。而實吾輩立契之第一義也。如或不此之爲。而只將若干財。衡分斗量而均之。曰義如是足矣云爾。則是與盜跖之仁義無異焉。其於君子義。隔幾千里也。吾輩至親耳。尙可免矣。下數葉而至吾子吾孫。則視吾輩稍疎。雍睦之風。必不有今日矣。然自吾高王父視之。則均是一人之身也。其視衆孫。固無彼此。苟能以先祖之心爲心。而族人之有吉凶禍福也。欣戚之如在己。則先祖之靈。亦將冥冥然喜之曰余有後矣。其或反是而疎於當親。薄於所厚。恝然越視。不爲之矜恤。則將何顔入於祖廟。亦何得受祖宗之陰佑而享其福乎。又况古人有九世同居者。以此推之。此意尤無竆矣。設契之初。旣以言相約。又爲文以志之。凡我昆季諸子。念之哉敬之哉。如其有不好之心生。試看我契名。辛卯十月之朢。重器謹識。

中月而禫說壬寅[编辑]

司馬溫公曰。士虞禮。中月而禫。鄭註中猶間也。自喪至此凡二十七月。按魯人有朝祥而暮歌者。子路笑之。夫子曰踰月則其善也。孔子旣祥五日。彈琴而不成聲。十日而成笙歌。檀弓曰祥而縞。又曰禫徙月樂。三年問曰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然則所謂中月而禫者。葢禫祭在祥月之中也。歷代多從鄭說。今律敕三年之喪。皆二十七月而除。不可違也。朱子曰。二十五月祥後便禫。當如王肅之說。於是月禫。徙月樂之說爲順。而今從鄭說。雖是禮宜從厚。然未爲當。

鄭註訓中爲間。謂當二十七月而除。其說必有所據。而王肅以爲祥月之中。司馬公又引檀弓,三年問諸說以爲證。而疑鄭說之誤。愚意則恐不然。何者。喪服小記曰中一以上而祔。必以其昭穆。所謂中一者。謂間一世也。以此觀之。中月之爲間一月。已自朙甚。雜記曰期之喪。十一月而練。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期喪輕矣。而變除猶有漸。祥後三月而禫。况於斬衰之重。而可以祥後便禫乎。鄭註之說。尤覺暸然無疑矣。惟是檀弓,三年問諸說如彼。此固不可曉。竊詳孔子旣祥五日彈琴之說。若非記者之誤。必是傳習之訛也。禮有禫徙月樂之文。則以夫子之聖。必不執樂於未徙月之內。假令祥在月末。祥後數日便禫。禫後明日便改月。恐無五日內便卽彈琴之理。况上文有云孟獻子禫。縣而不樂。夫子稱之曰加人一等。若禫後一兩日。便卽彈琴。豈復以獻子爲善乎。愚意則旣祥之祥字。必是禫字。葢因其下有子旣祥而誤也。承上文獻子之禫而言夫子之禫。亦可見其以類相從矣。雖以旣禫言之。若準徙月之制。則猶是禫在月末。豈可云旣祥五日而彈琴乎。其誤記較然矣。魯人之朝祥暮歌也。子路笑之。夫子曰爾責於人。終無已夫。葢深責其不當笑而笑也。愚意則朝祥之祥字。亦是禫字。葢祥日而歌。則子路之笑宜矣。夫子似不必如是深責。而若以禫日歌爲笑。則其笑也過矣。夫子之責。不亦宜乎。繼之曰踰月則其善也。正與禫徙月樂之語相符。朝祥之爲朝禫。亦可驗矣。至於是月禫徙月樂之說。則禮記出於漢儒之雜聚古語。文理多不接續。愚恐祥而縞三字。自爲一節。是月禫徙月樂兩句。又自爲一節。本不相連續。下一節只言禫月不樂之義。而古人文法多如此。如子於是日哭則不歌是也。不然則其上或有脫誤也。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者。出於三年問。而其上有曰斬衰苴杖。爲至痛飾。其下有曰送死有已。葢三年問之作。必是當時有以三年爲久。如宰我問者。故答者只擧其除斬衰。斷苴杖撤几筵之限。以爲二十五月而畢耳。况其下又擧鳥獸喪羣之證。若駟過隙之喩。而終之以孔子責宰我之語。葢以姑擧服衰之不久。以曉其迷愚也。是以張子曰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情不可已也。又兩月而禫。橫渠之意。其亦有見於此歟。馬氏論三年禫期禫之不同曰。期之喪。父在爲母。有所屈。三年所以爲極。至於二十五月者。其禮不可過。以三年之愛而斷於期者。其情猶可伸云云。此語又不通。夫期之喪。十五月而禫者。不但父在爲母。並指夫爲妻而言。其曰以三年之愛而斷於期者。自不成說矣。小記曰三年而后葬者必再祭。其祭之間。不同時而除喪。註此月練祭。次月祥祭。夫過三年之後。練祥宜乎急也。而猶必不同時焉。則祥月便禫。決非漸殺之道。又禫月吉祭。猶未配。必踰月而後配。則禫祭之不當行於祥月。尤卻了然矣。鄭康成去古未遠。必有所傳受。而王肅徒爲檀弓,三年問諸說所誤。釋爲其月之中。其不能精擇甚矣。歷代之多從鄭說。非特鄭說爲然。漢文帝以日易月之制。亦爲二十七日。則文帝以上之制。爲二十七月明矣。家禮旣從律敕用鄭說。而輯註有禮雖從厚。未爲當之語。此必初年未定之論。而後人率爾採附。當以家禮爲正。且如祥之日鼔素琴之祥字。必是禫字。檀弓旣曰是月禫徙月樂。則祥日鼔琴。萬無是理也。

祥後始飮酒食肉說[编辑]

間傳曰禫而始飮醴酒。始食乾肉。喪大記曰祥而飮酒食肉。禮記之說。何其太相矛盾歟。先王制禮。必一定不得易。如法文三尺。其於父母之喪。尤加嚴謹。以立隄防。飮酒食肉之節。豈可以或祥或禫參錯言之哉。間傳之說。旣詳細明白。此實不易之定制也。愚以爲喪大記之祥字。乃禫字之誤也。家禮之錄此一條於祥後者。葢以溫公始用大記說作書儀。而朱子初年。因書儀作家禮。未得再修者也。但溫公論居喪飮食之節。一從間傳。可見其後來定論。而朱子取之。入於小學。此乃晩年編正之書也。丘儀之用間傳說。移附於禫後者。豈非遡朱子之遺意而得禮之正者乎。古禮從祥至吉祭。凡六變服。禫祭訖。猶未忘哀。反著黑經白緯之纖。至於飮食。豈可祥後便從吉乎。大記祥字。其誤明甚。第恨前輩未有明辨而證正之耳。

對近思錄策丁未○會試[编辑]

問。近思錄一書。裒集四賢之格言。啓牖萬世之蒙學。其有關於吾道。顧不大歟。留之精舍而共與編輯者誰歟。參以舊聞而纂成集解者誰歟。其言廣大宏博。而名以近思者何意歟。首載陰陽變化。而驟示初學者何義歟。十四篇先後次第。其可歷指。而六百條精義要旨。亦可詳言歟。自有全書而有此抄錄。旣分綱領而不立篇名者何也。異端之斥。宜在格致之中。戒謹之道。亦係存養之功。而別爲編錄者何歟。修治大要。模楷於曾傳之綱條。聖賢傳道。沿襲於鄒書之末篇。其有詳略之可論歟。濂溪無極二字。是大易所無而取之者何歟。伊川易傳諸說。與本義不同而錄之者何歟。明道定性之書。所講論者何說。橫渠訂頑之篇。所發明者何理。而必收入於篇中歟。司馬君實無不可對人言者。康節先生明於先天之學。而何不記其言語歟。或稱以一經。或列於四子。其義可得聞歟。大抵此書體用兼該。本末備具。大而性命之原。小而事物之理。內而修己。外而治人。無不洞貫而畢擧。則信乎六藝之扃鐍。斯文之準的也。苟使後學沈潛反復。優柔厭飫。一循科級。上達不已。則雖無明師良友之益。庶幾由是入道。卓然有立。而曲士俗儒率多尋數於行墨之間。鮮能玩索於義理之奧。買櫝還珠者。滔滔皆是。沿流泝源者。寥寥無聞。此豈朱夫子纂輯之本意耶。今欲使讀是書者。字求其訓。句探其旨。妙悟深契。反躳力踐。以至於由近及遠。博約兩至。使周程張朱之學。大明於斯世。其道何由。諸生必有玩是篇而志是學者。其各以平日之所得者。悉著于篇。

對。媺哉若執事問也。夫代繩以還。載籍極博。凡厥溢千宇而汗萬牛者。殆不可以更僕數。而若言其根柢於斯文。領要乎吾道者。則於易可以明陰陽。於書可以道政事。於詩可以正性情。於禮可以盡節文。敦仁博義。在乎論語。遏欲存理。在乎孟子。大規模詳節目。莫如大學。盡精微極高明。莫如中庸。揭一統嚴生殺之大權。莫如春秋。則承綸音策多士。與之講辨乎道者。宜不出於此等數件書。而必以此近思錄一書爲問者何耶。噫。聖賢爲學之道。必由近而及遠。自卑而升高。其先後本末之序。自有一定不易之法。而有不可凌節躐等者。故天地間許多物事。無非爲學者所當理會處。而其或舍近而趨遠。厭卑而喜高。不就自家身心上根本地著實用力。游意騁思於宏闊曠蕩之域。則幾何不墮落空虛而以免夫游騎出太遠之患耶。今夫近思錄一書。首言性情之妙而溯及其大原。次論修省之要而推至於治人。向裏鞭辟而全無走作意思。切己硏究而不及閒漫說話。實爲求道者最初下手處。則是書也其非初學之第一門路耶。是以六經非不博也。而其旨也至簡。必由四子而後。六經之旨。可得以鉤索也。四子非不明也。而其言也至微。必由是書而後。四子之言。可得以膏漬也。朱夫子所以辛勤編輯。嘉惠後學者。其功爲如何哉。許魯齋所稱義理精微。薛敬軒所謂入道要的者。眞可謂著實題目矣。世之學者。苟能信如神明。愛如父母。浸潛乎的源。咀嚼乎眞腴。則於四子也六經也。安得不凍解冰釋而怡然浹洽於中哉。愚然後執事設問之意。庶可較然覩矣。雖然朱夫子答門人書。近思錄若看得通透。自當推類旁通。又嘗以程叔子看文字易心見理之說。載之於第三篇致知之條。則凡欲讀是書而求是書之要旨者。其不可只從皮殼上趲來趲去。而以取夫說鈴之誚者明矣。此又非後學之所當戒者乎。抑愚因此而竊有感焉。昔我宣祖大王嗣位之初。日與諸臣講論是書。仍命刊布中外。而是書之敎。大明於世。亦越我肅考大王每於講筵。亦必以是書爲重。而嘗作愼獨齋詩曰。仰瞻扁額俯而思。切近工夫莫若斯。又於聖上在潛邸之日。嘗以養性二字。命名小軒。而特以存養之意。作詩勉之。其他發明學問之語。孰非是書中涵泳出來。而皆所以爲斯世倡率。則今日之士。宜其仰體我先王遺意。惕然用力於是書。而試觀當世。何其寥寥耶。今執事之問及之。噫。執事其欲承先王之遺意而贊襄我后。以鼓舞一世。如葉平巖之進表于宋理宗者耶。愚請以講究於平昔者。爲執事陳之。竊謂近思錄者。周程張四君子之書。而於學者最要。何者。四君子之道。得聖門不傳之緖。而其學切近而不遠。其言純粹而無雜。皆可以爲學者法程。而微辭散出乎諸書。末學難得其要領。故朱先生採其格言。合爲一書。輯其切己之訓而于以敎詔乎萬世。裒其著實之語而于以開牖乎羣蒙。則近思錄之有關於吾道者其不大歟。是以辭以類聚。篇以序分。採錄有法而規模之大已著。綱領有要而節目之詳尤盡。關於大體者無不載。切於日用者無不收。體用兼備。本末殫擧。而爲學之階級。以之明焉。入道之門戶。以之闢焉。則後學之欲爲近思者。舍是書奚以哉。雖然徒讀其書而不明其理。則文字之且不解。况可以玩而味之乎。徒誦其言而不正其心。則句讀之且不曉。况可以體而行之乎。然則讀近思之書而求近思之學者。要不出明理正心四箇字而已。請白之。命駕東㱕。來聚墳庵而講論全書。與聞次輯之意者。其非呂東萊歟。私淑朱門。飽飫遺編而疏釋微旨。著爲集解之書者。其非葉仲圭歟。噫。朱先生平生樂取人言。如四書集註之作也。或因門人僚友輩請質而刪改者無弄。則寒泉同事之意。葢亦此類。而第其編次之時。欲入數段說科擧壞人心術處。而伯恭不肯。畢竟慨歎之言。乃發於答時子雲書。則當時取舍之意。葢可見矣。而至於葉氏之註解。沈潛三紀。始克成編。而本之以朱子舊註。參之以升堂記聞。則其所以發揮闡明者。夫孰非朱子之餘意耶。四賢遺書。廣大閎博。若江河之無津。則近思之名。似乎失實。首篇所載論說頭腦。析陰陽之變化。則驟語初學。似乎過高。噫。許多文集。雖甚浩大。所採者只其近思之語。則名篇之意。可見於朱夫子小序。而本原梗槩。列之篇端。特使之知其名義有所嚮望。則弁卷之旨。吾聞於呂先生遺說矣。篇列十四。先後之次序有別。條餘六百。義理之精要太多。噫。求端而後可以用力。用力而後可以處己治人。而辨異端觀聖賢之法。乃爲成德之事。故以是終焉。則先後之序。暸然可覩。而昔人有問於楊龜山曰。論語二十篇。何者爲要切。龜山曰皆要切。朱子於江隱君答書中。稱其爲名言。則愚於是書。亦必曰六百二十二條皆要旨也。四家之全書各存。而抄節之功反勞。一書之綱領旣別。而諸篇之名不立。噫。羣書浩穰。路脈難尋。而如程門之外書語錄。多有記錄之誤。橫渠之正蒙理窟。或有過高之失。則抄收而類稡者。所以指南乎迷塗矣。編紀已定。序說斯作。而如用力綱中。有致知存養之別。處己篇裏。有克己家道之殊。雖未嘗別立篇名。若小學之立敎明倫。豈可謂之有綱而無目耶。燭邪之事。正是竆格中工夫。則卞異端一節。宜附於其篇而反乃別錄。戒謹之名。乃是存養時氣象。則論警戒一款。當屬於是卷而抑又各編。噫。聖遠言堙。邪說並作。雖以宋孝宗之賢君。汪應辰之喆輔。未免駸駸於老佛。而反以吾儒之學爲常談死法。以至子靜之撐眉努眼。同父之拾鐵爲銀。俱未免於蒲塞權數之㱕。則別立一篇。闢之廓如者。乃所以衛斯道也。而中庸之言戒謹者。就不覩不聞上說則是靜時存養之工也。是書之編戒謹者。就修己治人上說則是動時警省之事也。其名雖同而其實相懸。執事胡以是爲疑耶。無亦故試愚生耶。修己治人之法。絜裘於曾傳。而是書也爲之型範。聖賢道統之傳。絶筆於鄒書。而是書也爲之準則。噫。四先生之學。乃孔氏曾氏之學。則其言之相符。若出一串。固其宜也。而編錄之所以取則也。盡心末章。同揆於論語之堯曰。則是書之襲鄒書。亦奚異鄒書之襲魯論耶。無極二字。大易之所不載而冠之卷首。易傳諸說。本義之所不同而採之特夥。噫。以其總腦而謂之太極。以其無形而謂之無極。則無極卽太極也。有何矛盾之患。而全言義理者程傳也。兼說象占者本義也。順理則吉。悖理則凶者。乃易之時義。則朱子本義。只是因程傳而推演之耳。倘所謂不同而同者非耶。臯比一撤。外累有問而定性之書以作。學堂西牖。箴戒有言而訂頑之名乃立。噫。性無內外。隨處皆定。則發而中節。動亦定也。靜而無失。靜亦定也。講論之旨。大槩如此。而朱夫子以是篇爲明道二十三歲作。則其睿質之妙。聞道之早。亦豈多讓於顔子資地耶。至於西銘之言。發明仁體。極言理一分殊之意。恰得中庸之理。則擴前聖之未發。與孟子性善養氣之論同功者。誠如程叔子之言矣。篤學力行。辭必出於誠愨。則涑水之言。宜若可收而無一句見收。駕風鞭霆。學已傳於先天。則樂窩之文。宜若可採而無一篇見採。噫。君實八九分人也。質欠淸明。見理未透。如潛虛圖之類。未免蹈襲揚雄。而於孟子亞聖地位。反有所疑。則其言之未粹。可以驗矣。而堯夫一倍之法。只是象數中學術耳。如經世書之論。不出乎元會運世之數。而其豪資逸氣。難免於偏伯手段。則是書之見漏。亦何足怪乎。體用相涵。理本六籍則稱之以宋之一經。鄒魯妙訣。契合千載則贊之以列於四子。噫。出入典謨。羽翼彖象。儼然有正大規範。則殆非文中子續經之類。而明孔顔之道。闡思孟之旨。精切簡當。盛水不漏。有非秦漢以下諸子之所可到。則先儒贊美之辭。亦可謂見得親切矣。大抵是書之於爲學也。豈不要且切哉。四賢之言。萃於一秩。萬理之妙。該於一書。體用兼備而無闕。本末相須而有序。大焉而性命之原頭。暸然分曉。小焉而事物之精粗。燦然明著。以至於內而修身之方。外而治人之道。無不條貫而縷析。則先輩所稱六藝之閫奧。四書之階梯者。信乎不我欺也。朱夫子殫精力費筆硏。喫緊爲後學地者。爲如何哉。後之志學之士。苟能沈潛格言。探索妙旨。沛乎若江河之潤。洽然若膏澤之漸。循科級而不𢀩。達天道而不已。則雖竆鄕晩進新學小生。無賢師彊輔之益而庶幾哉。由是書而得其門路。玩是書而見其標準。卓然有大煞樹立之力。而今日之曲士拘儒。乃反有大不然者何也。噫。尋行數墨。世多關儒之役文。出口入耳。人無湖學之玩義。買櫝還珠之習。一轍相尋。沿流溯源之美。漠然無聞。則朱先生辛苦撰述之意。果安在哉。嗚呼。書不能自弊而弊之者人。則是豈書之罪哉。書之言必有其理。而理固在我之理也。書之文必本於心。而心亦在我之心也。明在我之理。然後可以燭在書之理矣。正在我之心。然後可以覰在書之心矣。然則讀書之法。要在乎明理正心。而讀近思之書者。其可以不明理不正心。而能有得於近思之旨乎。必須先著竆格之工。透得夢覺關上。又加誠正之力。過得人鬼路頭。由是而該廣我之知識。由是而涵養我之性情。臨書而字求其訓。開卷而句索其旨。不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有如猛將用兵。直是鏖戰一陣。又似酷吏用法。直是推勘到底。則其文字之奧。旨義之妙。始可以躍如而覰得。渙然而通解矣。以之而體之於心。行之於身。夫何有硬戛扞格之患哉。苟或理未至於融貫。心未得乎純正。中無定主。奔在冊子。諷詠一餉。出入四寸。則雖使腐脣於通書正蒙之語。腁手於遺書易傳之文。亦何能窺覘一斑義理。體行半寸工程。以髣髴於四君子遺訓哉。何以明其然也。四君子之爲學也。輒皆盡力於明理正心之工。故能體得乎六經四書之旨。而近思錄所採之語。能與之契合焉。朱夫子之爲學也。又嘗竭精於明善誠心之方。故能灼見乎四君子之言而編之爲近思之錄。後朱子而欲讀是書者。不以明理正心爲先而將何處下手乎。愚願世之學者。不患是書之難曉而惟患吾理之未明。不憂是書之難體而惟憂吾心之未正。貫通乎衆物精粗。澄澈乎自家方寸。則庶可以燭照幽隱之旨而由內達外。體得切要之功而從卑登高。無負於四君子近思之敎。而濂洛之學。煥然復明於世矣。執事者所需。愚恐不外是矣。篇末矣。請以餘意贅之。噫。明理正心。雖是爲學者近思之方。而不有在上者倡而導之。則其何以作新一世乎。唐堯有精一執中之學。故匡直輔翼之化行焉。周文有緝煕敬止之學。故多士思皇之美興焉。玆豈非後世之柯則耶。我聖上誠能法唐堯之精一。踵周文之緝煕。以爲表率之地。則凡厥在下之士夫。孰不鼓舞興起於是學。而家誦周張。戶說伊洛哉。故大學之敎。必本於人主之躳行心得。愚以爲近思之敎亦若是也。未知執事以爲如何。噫謹對。

永川義陣答安東義陣文戊申四月[编辑]

本月初二日夜。以倡義討賊之意。發文遍告于貴府及列邑矣。四日午時。忽伏承僉君子倡發之文。自新寧來到。可見殉國家憤兇逆之心。不期而相符矣。况其辭語之間。忠義奮發。凜然有秋霜烈日之氣。苟非諸先正詩禮之澤濡染有自。僉君子講磨之力充養有素。則其何能臨死生判輕重。快若一劒兩段耶。讀之未半。足令多士激厲而列城增氣也。第緣鄙鄕遐僻。綸音關帖。未卽奉審。故事機緩急。茫然不知。以致發文最後。謀事亦疎。寧不騂顔耶。今聞兇逆一種。又出江右。豈意吾嶺。亦有滔天巨猾耶。三百年禮義之邦。一朝汚衊。嶺表山川。混帶隴西之羞。則雖婦孺輿儓。莫不痛心而疾首。凡在章甫之列者。孰不欲寢其皮而食其肉。上以解國家之憂。下以雪嶺南之恥哉。數昨發文之日。急於擧事。未暇廣詢。草草聯名矣。今則擧鄕齊集。一辭合議。以爲同聲勦討之擧。而竊想貴府旣駐按撫之節。且有號召之鎭。凡百區畫之際。必有亭當規模。伏望一一示及。使一軍無二法如何。此後亦當源源往復。以講操練諸節。而至於行軍之日。期會之地。亦須商量預通。千萬幸甚。

昏禮納徵書庚申[编辑]

伏以合二姓而交歡。特荷附遠之眷。以儷皮而爲禮。爰擧定祥之文。猥託高門。自慚寒族。或云佳緣已成。素誼冞篤。竊念僕之第幾子某。職在承祀。年及戴冠。或云加布年屆。受室禮遲。恭承賢閤第幾小娘子。閫範克修。家訓有素。或云婉容旣端。柔德且茂。輒忘非偶之慮。妄擬同氣之求。纔緣契家。或云纔託良媒。敢有請於先導。豈意謙德遽賜。命於允從。玆有遵先之儀。敬遣納徵之使。趁旭朝而鳴鴈。萬福攸源。分巹杯而共牢。百年偕老。若而薄幣。具在別牋。伏惟尊慈。特賜鑑念。

結城牓示各面文壬戌[编辑]

敦倫正俗之道。專在於鄕里之糾察。而自夫鄕約之廢墜。無復振作之方。雖簪纓世族之家。自非天質之卓異。學識之該洽。鮮能遵守繩墨。况乎蚩氓愚夫。何以知善之可爲。惡之不當爲哉。本縣雖僻處海隅。名家巨族。蔚然相望。實爲湖中勝鄕。中間革除之變。雖出於意外。是何異於鸞羣之一梟耶。當職際此復邑之餘。猥膺分憂之責。欲以宣敎化厚風俗爲政。而目今里尹輩秩卑識昧。難與議此事。玆敢奉煩於各面尊位。此非以簿書期會相瀆擾也。實出於朱夫子增損呂約之餘意。願須僉尊位不以我鄙夷。與之同事。則豈不爲當職之榮耶。若干條件。列錄于後。依此擧行。千萬幸甚。

節目十條[编辑]

一。本里中勸課糾察之事。尊位主管。依節目擧行。小事自决。大事稟報事。

一。孝悌是百行之源。當先奬勉。里中篤孝順悌之人。抄錄牒報。而士夫家則此是常茶飯。擇其奇異出常者以報。如家貧忠養居喪嚴苦病中斷指之類。常漢中孝順能養者。亦甚可尙。孝子孝婦。詳搜以報。貞女之卓異者。並爲報聞事。

一。中路及常漢。或有不順父母。不和兄弟。斬齊不服。居喪嫁娶者。婦之詬辱家長者。夫之放出正妻者。一一抄報事。

一。士夫家後進。當以守禮法尙文學爲先。如有悖慢不遵禮法。頹惰不事文學者。尊位招致面責。而猶且不改則抄報事。

一。士子之勤學攻苦者。自不暇於農圃。其或年晩失學。性鈍難成者。服田食力可也。而近來士族家驕惰成習。消日於博弈游嬉之塲。而反以畎畞爲恥。全不致意。以至於覆敗家業。此豈曾子耕野。淵明躳稼之餘意耶。如此之人。各別戒飭事。

一。以姪凌叔者。以弟凌兄者。宗族鄰里不和者。以少凌長者。士族則施罰警責。而不服者報官。中路常漢則分輕重決笞。而不服者報官。以孼凌嫡者。以賤凌貴者。飮酒相鬪者。狎戲女人者。亦從輕重決笞。而不服者報官事。

一。庶人著道袍唐鞋者。一切禁斷。不從令者決笞。而不服者報官事。

一。士族恃豪勢。侵㬥殘氓者。面任收斂民間者。官吏凌侮士族。殘害小民者。搜問報官事。

一。鄰里相恤。自是道理。婚姻喪事。或以財相助。或以力相役。若有水火盜賊。亦須極力相救。其或恝視不相恤者。士族則施罰。中路常漢則決笞事。

一。葬襄之節。尤是人家大事。若不預爲立約。則倉卒之際。難以自盡。各其洞內。通上下共爲設契。以爲一日取土。一日成墳之地。而或八十家或七十家合爲一契。里大則分爲二契。里小則合附近鄰里。修案立約。告官踏印。使之永久遵行事。

李鼎實大有字辭[编辑]

黑猪之歲。大呂之月。李氏子冠。名曰鼎實。親朋字之。爰字孔嘉。字以大有。其義維何。葢觀夫鼎。法象之器。虛腹受實。以烹飪只。黍稷於是。魚肉於是。于以養人。于以享帝。若語其量。君子人歟。剛健中正。乃其實兮。實德旣備。大用斯闊。懷德者鮮。孰云能實。火風六爻。維二有焉。以陽處中。德優才全。守正遠邪。得君行道。實而終吉。斯鼎之寶。我取厥象。鼎在于躳。立志必剛。制事必中。弘毅自守。外誘焉加。平蕩不頗。百爲無𢀩。人耶鼎耶。實於斯有。旣有於己。其施也厚。出而需世。乃鹽乃梅。有實之效。不亦大哉。抑所以有。必本之學。聖謨洋洋。布在方策。枵然大腹。磊落載之。何患不充。實弸而肥。鼎而無實。突惟三足。人而無實。蠢爾七鑿。實乎實乎。盍亦勉旃。爾主爾鼎。雅質妙年。况爾家學。有若文元。玉鉉光耀。腏享聖廡。亦越雪川。再命而傴。世守其器。迄于乃父。爾若不奮。爾鼎其虛。曷不孜孜。取而有諸。有而且有。可至於大。謂余不信。視此易卦。

爲從父兄弟妻服緦說丁卯[编辑]

家禮五服圖。從父兄弟妻無服。葢以成服緦條下。無此說故也。但儀節緦條。有曰爲從父兄弟之妻。爲夫之從父兄弟。圖亦曰從父兄弟妻緦。夫從父兄弟緦。而不言從娣姒之緦。此甚可疑。葢古禮嫂叔本無服。後賢定爲小功。與娣姒同服。而於從嫂叔未及言。故家禮因此闕漏。其或儀節有所祖述。添補家禮之闕歟。抑只遵皇明之制而補之歟。我國亦從明制。世多有遵行者。夫嫂叔旣與娣姒同服。則推而及之於從嫂叔。又與從娣姒同服。自得漸殺之義。以此遵行。恐無不可。至於爲夫從父兄弟妻一句。家禮所載。而儀節闕焉。此必偶致遺漏。當以家禮爲正矣。或曰國制於舅妻緦。此亦可從否。曰朱子曰姑姊妹夫。舅妻之無服推不得。此則固然矣。但舅於甥婦緦。而甥於舅妻無服。似有歉於情。且甥婦自甥而推之。外孫婦自外孫而推之。則舅妻亦當自舅而推之。似異於姑夫姊妹夫之難推。而同謂之推不得。此不可曉。開元禮及國制。有服緦之文。故今俗多從之。雖未知其必合禮意。而亦不害於禮疑從厚之義。姑並識之。以待後攷。

父喪改葬母。凶服告廟辨。庚午[编辑]

金沙溪答宋敬甫問曰。父喪中改葬母者。告廟時只設酒果於本龕。主人當自告。凶服入廟。於祔祭可見矣。葬畢告廟則有哭泣之節。當出主於寢。此說恐未安。語類曰改葬須告廟而告墓。方啓墓以葬。葬畢奠而歸。又告廟。哭而後畢事。祭告時出主於寢。此言無故時改葬者。亦當出主而告也。居父憂者。豈可以衰絰入廟祭告乎。退溪先生嘗答金伯榮問曰。喪冠絞帶。不可入廟。令子弟出主。以素服奠告。又令子弟返主。此深得語類之意。沙翁其或偶失照勘歟。祔祭在卒哭後。古禮有沐浴櫛髮之事。故家禮雖令入廟酌獻。而啓櫝出主。祭畢納主。皆使祝爲之。虞卒哭祥禫亦然。與時祭忌祭。主人親斂櫝奉主之儀有異。凶服不可交神之意。於此可見。而家禮墨縗入廟之說。亦指葬後而言。非可以施於葬前者也。今父喪未葬。髮未櫛面深墨。異於祔祭沐櫛之時。則豈可入廟自告乎。只奉禰廟者。無故時改葬。則主人詣祠堂自告可也。而若父喪改葬母。母喪改葬父。則當依退溪說。出主以告矣。家禮祔祭。設位廳事。而出主時亦無告辭。依此而使祝不告。出主於寢然後喪主祭告似當。如欲必告。則依儀節詣他所跪告之例。使祝口告曰敢請神主。出就正寢。其或可耶。祭告之祝。雖以主人名主之。而焚香降神酌獻等事。使祝爲之。主人只行拜禮於香卓之南。如題主奠之儀。方爲穩當矣。其曰只設酒果於本龕者。尤不可曉。丘儀告祠堂條。只曰出所當遷葬之主。沙翁之說。葢出於此。而丘說本自疎略。何者。士昏禮曰舅姑旣沒。則婦入三月。乃奠菜。朱子論之曰。古者非宗子。只有禰廟。故其禮如此。今祖禰共廟。如何只見禰而不見祖。以此觀之。改葬祭告之時。獨奠本龕非便。遍奠四龕。亦無意義。此語類所以必令出主也。沙溪說何其太拘泥哉。其意葢以爲廟內隮祔。只祭祖一位。今此祭告。只奠本龕無妨矣。而竊嘗謂古者代各異廟。故行祔事於祖廟之內。書儀泛用古禮而家禮因之。繼而有設位廳事之語。葢不欲其必行於廟內也。豈可舍語類之訓而以祔祭爲證哉。

正寢說辛未[编辑]

今人皆以內堂爲正寢。出主行祀。必就內堂。此說非是。儀禮適寢圖。燕寢在後。正寢在前。家禮所謂前堂者。此之謂也。內則曰妻將生子。居側室。生子三月。妻以子見於父。父咳而名之。妻遂適寢。註側室者。燕寢之旁室也。妻遂適寢者。復夫之燕寢也。慶源輔氏曰。當產而避燕寢。居側室。葢燕寢是夫婦同處之室。今之內堂是已。正寢是受私朝聽事之處。今之外堂是已。退溪先生已朙言正寢是今之待賓客處。而世俗襲謬已久。莫之能辨可歎。若卿大夫以上。則燕寢後又有夫人之寢。葢位高則室亦備。今則與古異。士大夫家只當以內室爲燕寢。外堂爲正寢耳。

庶孼服制說丙子[编辑]

檀弓縣子曰古者不降。上下各以其親疎云。周禮以貴降賤。以適降庶。而殷世以上。雖貴不降賤。以此觀之。周有降庶之禮。而惟禮記大夫降其庶子一句外。更無所論。雜記陳氏註。大夫降旁親。於緦麻兄弟無服。然則周之降庶之制。只次次降一等歟。退溪先生答鄭子中曰。家禮儀禮經傳大明律等書。皆無其文。豈以適庶之分雖嚴。骨肉之恩無異。故其制服無所𢀩別歟。此葢殷禮不降之意也。擧國皆從之。復何疑哉。但今國法。有良妾子賤妾子授職高下之別。所謂賤妾子。乃是贖良者。而猶有𢀩等。若是公私賤未贖者。則並服本服而不降。未知其必當。次次降一等。似爲合禮。姑志所疑。以俟知禮者講定耳。

太極圖說熊氏註辨註在性理羣書[编辑]

太極圖下朱子解之曰。陰陽一太極。精粗本末無彼此也。熊氏註云太極爲精。陰陽爲粗。太極爲本。陰陽爲末。頃年金振伯嘗擧此。以書問于篪叟先生曰。此說栗谷,沙溪,葛庵非之。愚伏,玄石不以爲非。何說爲是。篪叟答之曰。旣曰陰陽一太極。而繼以精粗本末無彼此。則如熊說看。語脈順。然未見古人有以理氣分精粗處。如所謂衆物之表裏精粗及物有本末等語。皆是就事物上說了而理在其中。葢纔說精粗。便是形而下者。然只爲理有精粗。故氣有精粗。理有本末。故事有本末。此所以太極陰陽渾淪無彼此處。第未知所以非之者語意云。何不以爲非者有何證據云云。孤陋末學。未能折衷。常自疑晦于心者久矣。及讀朱子答呂伯恭書。有曰道體渾然。無所不具。精粗本末賓主內外。有不可毫髮𢀩者。於是始覺篪先生之說深得圖說解之意。痛快無疑。而猶未知三賢所以非之之語其意如何。旣而見鄭守夢所著近思釋疑。則沙溪曰熊氏註恐誤。栗谷嘗云精粗本末以氣言者也。一理通於無精無粗。無本末彼此之間。後讀朱子書。有曰不論氣之精粗。而莫不有是理。栗谷之說實出於此。熊說不可從。栗沙之所以非之者大體則是矣。而其曰一理通於無精無粗。無本末彼此之間者。乃與朱子之意相反。朱子所謂莫不有是理者。葢言理自有精粗。而栗谷則以爲理通於無精粗之間。沙溪所謂實出於朱子者。未見其必當也。必若篪先生所論然後。始乃完備無罅耳。至於愚玄之不以爲非者。未知有何援證而如是云云耶。朱子答呂伯恭第六書曰。聖賢之言。初無理事精粗之別。愚玄其或有見乎此歟。但精粗云者。精深粗淺之謂也。葢謂聖賢之言。周悉明備。不以理爲奧而深言之。不以事爲顯而淺言之。皆極論詳說。無或深或淺之別也。非謂以理事分屬精粗也。精與粗懸有𢀩別。若如熊氏說。則太極偏於精。陰陽偏於粗。豈可謂無彼此哉。形而上下。自無先後之可論。亦不可以本末分言。而本與末又不相同。尤不可以無彼此言之。不以爲非之意。有不可曉矣。或曰精是氣也。不可著理字上。此則大不然。夫精字有二義。有精微精密之義。有精神精爽之義。或有言於理處。或有言於氣處。易曰潔淨精微之謂易。朱子答伯恭書曰見得箇精明純粹底無對之道。此則以理言也。易曰男女構精。圖說曰二五之精。此則以氣言也。所就而言者。各有所指。其不可偏主一義而不得相通也明矣。

策問[编辑]

問。治心之要。在於心經一書。其裒輯格言。嘉惠後學之意。可謂勤矣。首之以精一之訓。終之以尊德性銘。其義可得詳言歟。牧野督戰之戒。衛武自警之詩。果有合於聖人之心法歟。文言大象之辭。贊易而不言心。顔淵仲弓之問。論仁而不及心。何爲而取之歟。中庸只言喜怒哀樂之發。何以見人心道心之別。而大學只取誠正而不取格致。何以知惟精惟一之分歟。樂記以禮樂治心。所治者何道。孟子以山木喩心。所喩者何意歟。濂溪養心說之寡欲。有異於孟子之寡欲。而伊川動箴之誠於思。有乖於夫子之不及思者何歟。贊語之發明。政經之相配。俱可謂有補於是經歟。心學圖之弁卷。果有求端之功。而附註之添入。亦無架屋之失歟。純夫女之識心。瑞巖僧之喚醒。亦有得於心學歟。大抵治心之法。散在經籍。古聖賢千言萬語。無非爲後學喫緊開示處。而其最切於操存提掇之方者。莫如此一經。眞所謂指南之車。燭幽之鑑也。苟能潛玩其言而體得於身。則古聖人心得之傳。何憂乎不得哉。我朝列聖相承。以是書講之於經席。名賢輩出。以是書敎之於閭巷。宜乎家誦經訓。人知心學。蔚然有濟濟皇皇之美。而奈之何近年以來。士趨愈下。學術漸訛。喚鐵爲銀。不知義利之卞。入耳出口。全昧存省之方。啖蔗味腴之效。蔑乎無聞。買櫝還珠之患。滔滔皆是。先輩辛勤撰輯之意。顧安在哉。是果辭旨微奧。人不得與知而然歟。抑亦講究之不得其道而然歟。如欲使爲士者。句探其旨。字究其訓。反躳體驗。深得心學之要。毋負於是經之訓。則其道何由。諸生必有所玩繹而自得者。其各悉陳無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