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17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七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七十三卷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七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

 第一百七十三卷目錄

 僧部列傳四十九

  後晉

  行遵       全付

  善靜附靈照  光嗣

  遵誨附彥求  息塵

  道育       景超

  志通       道舟

  懷濬       智朗

  自新       亡名

  師會

  後漢

  狂僧附曹和尚 洪真

  若虛附亡名僧 巨岷

  恆超       僧照

  從隱附夢江  宗季

  行修       希覺

  後周

  智佺       文益

  行因附道潛  道丕

  智江       光嶼

  慧明       普靜

  行瑫       僧緘附大慈寺僧亡名

  師簡       澄楚

神異典第一百七十三卷

僧部列傳四十九

[编辑]

後晉

[编辑]

行遵

[编辑]

按《宋高僧傳》:「行遵,福州閩王王氏之仲子。後唐莊宗 即位,入洛,進方物,因留京邸。同光末,會明宗將入,兵 亂相仍,乃自翦飾變服為僧,竄身巴蜀。逮晉開運中, 狀貌若七十餘,然壯力不衰。或詢其年臘,則必杜默 於閬中,寓光國禪院,院徒以律法住持,人不之知遵 之能否。有李氏子家命齋,飲噉之次,欻起出門叫噪」, 若有所責。謂李曰:「今夜有火,自東南至於西北街。」鄰 居咸令備之。是夕果然,煨燼無遺。眾聚問其故,曰:「昨 一婦女衣紅,秉炬而過,老僧恨追不及耳。」又於趙法 曹家指桃樹云:「下有如許錢。」不言其數。趙乃召人發 之,畚鍤方興,適遇客至,為家僮所取。喧喧之際,盡化 為青泥,人各爭得百餘。後圬墁之門壁壞,往往而有 焉。遵或經人塚墓,知其家吉凶。至於風角鳥獸,聞見 之間,預言災福,後必契合。故州閭遠近,咸以「預言」用 為口實。終於晉安玉山,緇徒為其茶毗焉。

全付

[编辑]

按《宋高僧傳》:「全付,吳郡崑山人也。幼隨父商於豫章, 聞禪寂之說,乃有厭世之志,白求出家。父慍形於色, 慍止復白者三。父異其誠,率略許之。遂詣江夏,投清 平大師。問曰:『爾來何求』?付曰:『志來法也』。清平師憐其 幼而抱器,撫以納之。夙興夜寐,殊於群童。及長,為之 落飾,尋登戒度,奉師彌謹,檢身彌至,問法無厭。飫見」 性不齷齪清平,頷而許之。一旦謂人曰:「吾聞學無常 師,吾非匏瓜,豈繫於此而曠於彼乎?」遂辭師而抵宜 春之仰山,禮南塔涌禪師。應對言語,深認仰山之勢, 頓了直下之心,仰山囅然器重之,拳拳服膺,棲神累 載。後遊於廬陵,安福,縣宰楊公建應國禪院,請付居 之。禪徒子來,堂室畟滿,楊宰罷任,其鄉人復於鴿湖 山建院,迎以居之。廉使上聞,錫名曰清化禪院。禪徒 麏至,請問者牆進,皆不我屈,豈多讓於前輩乎?有同 里僧謂付曰:「父母之鄉,胡可棄也?任緣徇世,願師歸 歟。」遂別鴿湖而還故國。時吳越文穆王錢氏命升階, 賜之衣衾缽器,有加禮焉。丁酉歲,錢城戍將闢雲峰 山,建清化禪院,召以居之次。忠獻王錢氏遣使錫以 紫袈裟,付上章累讓,再賜之,又讓之。遂故以納衣。付 曰:「吾非榮其賜而飾讓也,恐後人之倣吾而逞欲矣。」 尋賜號曰純一禪師,又固讓之。付不以情忘情故情 真;不以道求道故道直。所居院之殿宇堂室,人競崇 建之。鑄鐘千餘斤,新額曰「雲峰清化禪院。」雲水之侶, 輻湊睠睠,不欲捨旃。開運四年丁未歲秋七月,示疾, 謂眾曰:「生也法起,歿也法滅。起滅非言論所及也。」安 然而逝。有大雨疾風以震,林木拔矣。享年六十六,臘 四十有五。歸窆於山之北塢。弟子應清等十餘人,奉 師遺訓,不墜其道焉。僧主彙征為塔銘,建隆二年立。

善靜附靈照

[编辑]

按《宋高僧傳》:「善靜,俗姓王氏,長安金城人也。父朗,唐 威州刺史。母李氏。因夢聖容照爛金色,遂爾娠焉。及 生岐嶷,逮乎知學,博通群言。因掌書奏于神策軍,中 尉器重之。忽厭浮幻,潛詣終南豐德寺,禮廣度禪師, 時年二十七也。洎乎削染受具,天復中,南遊樂普,見元安禪裔,乃融心要。北還,化徒於故里,結廬於終南」 雲居山,道俗歸之如市。又起「遊峨嵋,禮普賢銀色世 界回,興元連帥王公禮重留之。後還故鄉,已黍離矣。 留守王公營永安禪院」以居之。以開運丙午歲冬,鳴 椎集僧,囑累還方丈,東向右脅而化。俗壽八十九,僧 臘六十。黑白之眾,若喪嚴親。明年正月八日,茶毗於 城南,獲舍利數千粒。漢乾祐三年庚「戌八月八日,遷 塔於長安義陽鄉石塔,巋然初靜,率多先覺,往遊僰 道,避昭宗之蒙塵。又生平洗沐,舍利隕落,皆收祕,不 許弟子示人。又嘗禪寂次窗外無何,有白鶴馴狎於 庭,若有聽法之意,靜令人驅斥之。凡此殊徵,有而不 有。」晉昌軍府主郭公歸信焉,營構禪院,命以居之,翰 林學士魚崇諒為塔銘述德焉。次杭州龍華寺釋靈 照,本高麗國人也,重譯而來,學其祖法。入乎閩、越,得 心於雪峰,苦志參陪以節儉,勤於眾務,號「照布衲」焉。 千眾畏服,而言語似涉島夷。性介特,以恬淡自持。初 住齊雲山,次居越州鑑清院,嘗祗對副使皮光業,語 不相投,被舉,擯徙龍興焉。及湖州太守錢公造報慈 院請住,禪徒翕然。吳會間僧捨三衣披五衲者,不可 勝計。忠獻王錢氏造龍華寺,迎取金華梁傅翕大士 靈骨道具,寘於此寺樹塔,命照住持焉。終於此寺,遷 塔大慈山之峰。

光嗣

[编辑]

按《宋高僧傳》:「光嗣姓李氏,太原文水人也。沖幼孤靜, 罕雜童稚,信尚臺山,乃為真容院浩威之高足也。納 戒後,器宇穹隆,㥽繫包桑,出求禪法,歷於年稔,內外 之學優長。口海崩騰,良難抗敵。由是決意越重湖,登 閩嶺,盛談文殊世界,聞者竦動。忠懿王王氏大施香 茗,遣使送山寺焉。癸酉歲,至兩浙,謁武肅王錢氏,厚」 禮遲之,施文殊聖眾供物香茶并缽盂一萬副,應吳 越諸州牧宰,皆刻俸入緣。仍泛海至滄州,運物入山。 時降龍大師者,率領彈壓,緇伍畏焉,為其分散諸寺 蘭若,眾寡均等。時徒侶堅請嗣主院宣補僧官,轄諸 臺寺院,命曰「都綱。」師號「超化」,居於僧上,若鯤鳳之領 鱗羽焉。十五年間,興建梵宇,齋飼僧尼,不勝紀極。以 「天福元年遘疾,至九月五日遷滅。」門人起塔,藏其靈 骨,舍利至今存焉。

遵誨附彥求

[编辑]

按《宋高僧傳》:「遵誨姓李氏,譙郡人也。祖世不仕,母張 氏夢神人授己寶珠,乃有娠焉。生且奇異,乳哺之時, 善認人之喜。慍彌長,見寺觀必任步遲迴,顧盻不捨。 年甫十一,禮亳城開元寺崇諲律主為師範矣。誦《法 華經》二周畢部。由是勤於學問。殆登弱冠,受於戒律。 持彼律儀,確乎轉石。尋師西洛,問道梁園。初於智潛」 法師傳《法華經》講,精義入神,雌黃滿口。梁開平二年 戊辰歲,止相國寺藥師院,首講所業。至後唐長興二 年辛卯歲,門徒相續,請其訓導,已周一十九遍,升其 堂者二十餘人。洎天福二年,有五臺山繼顒大師,精 達華嚴大經,躬入東京,進晉祖降聖節功德,誨仰顒 師辯浪經江,下風趍附,乃允講宣誨善。下百川蔚成 藏海矣。梁宋之間。以顒罷唱。請誨敷揚。請幫助識別此字。~虛堂,緇 素雲萃。募四眾鑴石壁《華嚴經》一部,於講殿三面焉。 「嗟其油素易罹炎上之災;刻此貞珉,寧患白蟫之食。」 工未告終,所施已足。又召僧俗人各念一卷,得二百 四十人,成三部。四季建經會近二十年,更無間曠。復 別施鬼神水陸法食,皆勸勵莊嚴,菩提心行矣。朝廷 崇重,旌表其功,賜號真行大師。開運二年乙「巳歲正 月十六日示疾,策杖教誡門弟子訖,右脅而臥,口誦 佛名,斯須長逝矣,享壽七十一,法臘五十一。」門生奉 遺旨,葬於隨河之北寺莊東原也。次有杭州龍華寺 釋彥求,姓葉氏,縉雲人也。梁貞明中納戒,造景霄律 席。迥見毘尼祕邃,方將傳講,俄悟呇婆羅漢,反求堅 固法。乃遊閩嶺,得長慶禪師心訣。回浙,受丹丘人請, 居六通院。其道望惟馨,與夫申椒菌桂,爭其芬烈矣。 漢南國王錢氏欽其高行,命住功臣院。末歸州治龍 華寺,聚徒開演,求好營眾事,務必身先,唯以利人為 急。受施必歸常住。房無關鍵,笥無扄鐍,不容尼眾禮 謁,不苟聲勢。常屬度戒,四遠人聚,日供累千,僧食未 嘗告匱。其前後計飯鉅萬人焉。宋建隆中。終於住寺 云。

息塵

[编辑]

按《宋高僧傳》:息塵姓楊氏,并州人也。父遷貿有無,營 利而已。其母氏嘗夢人服裝偉麗,稱寄宵宿,便覺娠 妊。生而有異,童稚不群,每聞鐘唄之音,凝神側耳。年 方十二。因夢金人瑰奇之狀,引之入精廬。明旦告白 二親,懇求出家。未允之前,泣而不食。父母憫其天然, 情何厭塞,遂曲順之。即投草堂院,從師誦《淨名經》《菩 薩戒》,達宵不寐。將周一祀,捨本諷通。年當十七,便聽 習《維摩》講席,粗知大義。及乎弱冠,乃圓上品,執持律 範,曾無缺然。年二十三,文義斡通,於崇福寺宗感法 師勝集傳授,復學《因明》,《唯識》不虧。敷演,學徒,穎脫者數人。崇福寺辯才大師從式最為高足。於天祐二年, 李氏奄有河東,武皇帝請居大安寺淨土院,四事供 養,專覽藏教。修鍊上生業,設無遮大齋,前後五會。塵 嘗以身飼狼虎,入山谷中,其獸近嗅而奔走。又於林 薄裸體以啖蚊。請幫助識別此字。乃遊仙巖嶽寺,養道棲神,復看《大 藏經》。帀設齋,然一指,伸其報慶。彼寺有聖觀音菩薩 像,長燭七燈,香華供獻。後被諸生就請,下山城內傳 揚《大論》,四序無輟。逐月設沐浴,臨河就沼,投飼水族, 以己噠嚫,旋贖羽毛。沈潛高明,以遂生性。或施牢獄 人食,或賑惠貧乏,或捐旛蓋於淨明、金藏二塔。後唐 長興二年,眾請於大安國寺後建三學院一所,供待 四方聽眾。時又講《華嚴新經》,傳授於崇福寺繼暉法 師。由是三年不出院門,一字一禮《華嚴經》,一遍字字 禮《大佛名經》,共一百二十卷。復煉一指,前後計然五 指。時晉高祖潛躍晉陽,最多欽重。洎乎龍飛塵每入 洛京朝覲,必延內殿從容,錫賚頗豐。帝賜紫服并懿 號固讓。方俞塵聞鳳翔府法門寺有佛中指骨節真 身,乃辭帝往歧陽瞻禮,睹其希奇,又然一指。塵之雙 手唯存二指耳。續於天柱寺就楚倫法師學《俱舍論》, 方經數日,微有疾生,至七月二十七日辰時枕肱而 逝,俗年六十三,臘四十四。平常唯衣大布,不蓄盈長, 六時禮佛,未曾少缺。隴坻之間聞其示滅,黑白二眾 具威儀送焚之,得舍利數百粒。弟子以靈骨歸於太 原。晉祖敕葬於晉水之西山,小塔至今存焉。

道育

[编辑]

按《宋高僧傳》:「道育,新羅國人也。本國姓氏,未所詳練。 自唐景福壬子歲來遊於天台,遲迴而挂錫於平田 寺眾堂中,慈愛接物,然終不捨島夷言音,恆持一缽 受食,食訖,略經行而常坐,脅不著席。日中灑掃殿廊, 料理常住,得殘羨之食,雖色惡氣變,收貯於器,齋時 自食,與僧供湢浴煎茶,遇薪木中蠢蠢乃置之遠地。」 護生偏切。所服皆大布納。其重難荷。每至夏首秋末 日昳。乃裸露胸背䏶腨。云飼蚊蚋。請幫助識別此字。蛭雜色,蟲螫齧, 至於血流於地。如是行之,四十餘載,未嘗少廢。凡對 晤賓客,止云「伊伊」二字,殊不通華語,然其會認人意 且無差。脫頂髮垂白,眉亦龐焉。身出紺赤色舍利,有 如珠顆。人或求之,隨意皆獲。至晉天福三年戊戌歲 十月十日,終於僧堂中,揣其年八十餘耳。寺僧舁上 山後焚之,灰中得舍利不可勝數。或有得巨骨者。後 唐清泰二年,曾遊石梁迴,與育同宿堂內。時春煦,亦 燒榾柮柴以自熏灼,口中嘮嘮,通夜不輟。或云:凡供 養羅漢大齋日,育則不食。人或見迎羅漢時,問:「何不 去殿內受供?」口云:「伊伊去。」或云:飼蟲時,見群虎嗅之, 盤桓而去矣。

景超

[编辑]

按《宋高僧傳》:「景超,不知何許人也。素持戒範,若護浮 囊。性惟矢直,言不面從。及乎遊方役足,選勝棲身。至 於廬峰,便有息行之意。惟誦《法華》,鞠為恆務。九江之 人,且多景仰。嘗禮《華嚴經》,一字拜之,計已二遍,乃燒 一指,為燈供養,慶禮經周矣。次禮《法華經》同前。身膚 內隱隱出舍利,磊落圓瑩。或有求者,坐席行地,拾之」 無筭。天福中。卒於庵中。今墳塔在乎廬阜。遊者致禮 嗟歎而已。

志通

[编辑]

按《宋高僧傳志》:通俗姓張氏,右扶風著姓家之子也。 早知遺世,克務淨門,選禮名師,登於上品,諸方講肆, 遍略留心。後唐之季,兵革相尋,自此駕已東巡,薄遊 洛下,遇嚩日囉三藏,行瑜伽教法,通禮事之,乃欲陟 天台羅浮,遂辭。三藏曰:「吾比求飜譯,屬中原多事,子 議南征,奈何,路梗何?」通曰:「泛天壍其如我何?」三藏曰: 「苟去吳會間,可付之梵夾,或緣會傳譯。」通曰:「已聞命 矣。」以天福四年己亥歲,天王錫命於吳越,遂附海艦 達浙中。時文穆王錢氏,奉朝廷之故,具威儀樂部,迎 通入府庭,供養於真身塔寺安置,施賚豐腆。通請往 天台山,由是登赤城,陟華頂。既而於智者道場挂錫, 因覽西方淨土靈瑞傳變,行迴心願生彼土,生常不 背西坐。山中有招手石者,昔智顗夢其石上有僧臨 海上,舉手相招召之狀。顗入天台,見其僧名定光,耳 輪聳上過頂,亦不測之神僧也。及相見,乃問顗曰:「還 記得相招致否?」顗曰:「唯此石峻峙,顧下無地,通登此 投身,願速生淨土。」奮軀而墮一大樹中,枝軟榦柔,若 有人扶接焉,殊無少損。乃再叩榼投之,落於巖下,蒙 茸草上,微有少傷,遲久蘇矣。眾僧謂為豺虎所啖,及 見其猶殗殜然,舁就本道場。初通去不白,眾遂分人 各路尋覓,至螺溪民村,有巫者言事多驗,或就問焉, 神曰:「伊僧在西南方,現有金鎧神扶衛不死。我到彼, 神氣盡矣,固難近也。」皆符協神言。後往越州法華山, 默修淨業。將欲化去。所止房地生白色物。如傅粉焉。 未幾坐禪床而終。遷座闍維。有五色煙覆於頂上。法 華川中咸聞異香焉。

===道舟===按《宋高僧傳》:「道舟,姓管氏,朔方迴樂人也。髫年聰雅, 庠序有儀。雖誦詩書,樂聞釋典。決志出家於龍興寺 孔雀王院。爰得戒珠,漸圓心月,吟哦唄讚,嘹亮可聽。 乃率信士造永興寺。功成,不宰辭靈帥韓公洙,入賀 蘭山白草谷,立要持念,感枯泉重湧,有靈蛇游泳於 中,遂陟法臺談講。道俗蜂屯,檀施山積。讚唱音響,可」 遏行雲。獷悍之人,若鴟鴞之革韻。乃刺血畫大悲千 手眼立像。時屬亢暘,則絕食瞑目,要期雨之通濟,方 議充腸。中和二年,聞關輔擾攘,乃於城南念定院塔 下斷左肱焚之,供養大悲像,願倒冒干戈,中原塞上, 早見弭兵。言畢,迅雷風烈,洪澍焉。又嘗截左耳為民 祈雨,復斷食七日,請雪皆如其願。至於番落,無不祗 畏。以「天福六年辛丑歲二月六日其夜未央」,結跏趺 坐,留累門人,方畢而絕,享齡七十有八,遺骸不散,如 入禪定,遂加漆紵焉。建隆中,郭忠恕者,博覽群籍小 學,尤長篆隸,為能多事凌轢,因過投於北裔,詢舟前 烈,著碑頌焉。

懷濬

[编辑]

按《宋高僧傳》,「懷濬者,不知何許人。其為僧也,憨而且 狂,乃逆知未兆之事,其應如神。乾寧中,無何至巴東。 濬且能草聖,筆法天然。或於寺觀店肆壁書佛經道 法,以至歌詩鄙俚之詞,靡不集其筆端矣。與之語,阿 唯而已,里人以神聖待之。刺史于公患其惑眾,繫獄 詰之,乃以詩通狀,辭意在閩川之西東,然章句靡麗」, 州將異而釋之。又詳其旨,疑在海中,得非杯渡之流 乎?行旅經過,必維舟而謁焉,辯其上下峽之吉凶,貿 易經求物之利鈍。客子懇祈,唯書三五行,終不明言。 其事微密驗。時荊南大校周崇賓謁之,書遺曰:「付皇 都勘。」爾後入貢,因王師南討,遂縶南府,終就戮也。押 牙孫道能謁之,書字曰:「付竹林寺。」其年物故,營葬於 古竹林寺基也。皇甫鉉知州,乃畫一人荷杖,一女子 在旁,尋為取民家女,遭訟錮身入府矣。有穆昭嗣者, 斯波種也。幼好藥術,隨父謁之,乃畫道士乘雲,提一 匏壺,書云:「指揮使高某牒衙推穆生。」後以醫術有效, 南平王高從誨令其去道,從儒簡授攝府衙推。屬王 師伐荊州,濬乃為詩上南平王曰:「馬頭漸入揚州路, 親眷應須洗眼看。」是年高氏輸誠於淮海,遂解重圍。 其他異跡,多此類也。嘗一日《題庭前芭蕉葉》云:「今日 還業債,州縣無,更勘窮。」往來多見,殊不介意。忽為人 所害,身首異處,刺史為其茶毗焉。

智朗

[编辑]

按《宋高僧傳》:「智朗,姓黃氏,單州城武人也。母劉氏夢 數桑門圓坐為劉說法,歷然在耳,遂妊朗焉。及生暨 長,宛有僧之習氣,淳靖簡潔。苦辤親出家,往曹州扈 通院事行滿,師供給惟謹。洎乎剃染,成大比丘,學《四 分律》《淨名經》,俱登閫閾。且曰:『出俗者何滯方守株,不 能脫羈解絆乎』?於廣博知見,無所堪能。乃㩦缾缽,南」 極衡陽,登嶽棲般若寺,行胎息術而覽藏經。事訖入 閩嶺,曾無伴侶,形影相弔。逢猛獸者數四,皆欲呀口 垂噬,又躡步徐去矣。見洞山、雪峰二祖師,決了禪訓, 有請問者,隨答如飛,蓋了達無絓矣。後旋本院,信向 如歸,而四事供僧,罔聞間隙,四十餘齡,役已無倦。以 晉末丁未歲十一月二十三日遷滅。於時白衣飲痛, 緇流茹傷,獸失猛以哀嗥,鳥停飛而宛轉。或曰:「愛河 苦海,誰拯溺邪?」春秋七十七,法臘五十三。火葬,收舍 利,起塔於院。朗為釋子衣物,誓不經女人之手,浣濯 不役徒弟。檀施之物,像寶未省互用。蓋以初律後禪, 陶冶神用之故也。大明府少尹李鉉為碑焉。

自新

[编辑]

按《宋高僧傳》:「自新姓孫氏,臨淄人也。濯戒尋師,曾無 懈廢。聞膺禪師化被鍾陵,往參問焉。從雲居長往迴 錫。嘗隱廣德山中。屬兩浙文穆王錢氏率吏士躬征 宛陵,入山寺,群僧皆竄,唯新晏如,問曰:『何不避乎』?對 曰:『東西俱是賊,令老僧去,何處逃避』?王驚其訐直,迴 戈遣歸。見武肅王問之,言無所屈,加之高行,造應瑞」 院居之,假號曰廣現大師。初,新嘗入宣城山采藥,穿 洞深去,始則闇昧,尋見日分明。行僅數里,洞側有別 竅,溪水泛泛然。隈一大松枝,下有草庵。一僧雪眉,擁 衲坐禪,旁有一磬火器,新擊磬,遂開目,驚曰:「嘻!師何 緣至此?」乃陳行止。揖坐,取石,敲火煎茗,香味可愛。日 將夕矣,僧讓庵令新宿。顧其僧上松巔大巢內,聞念 《法華經》聲甚清亮。逡巡又咄罵云:「此群畜生毛類,何 苦生人?恐怖速歸林薄,不宜輒出叱去。」新窺之,乃虎 豹,弭耳而去。明日謂其僧曰:「願在此侍巾屨。」僧曰:「自 居此地,不見草枯,四絕人煙,非師棲息處。」又問:「莫飢 否?」相引溪畔,有稻百餘穗,收穀手挪三匊黃粱,挑野 蔬和煮與食。後遣回去,送至洞口,曰:「相遇非偶然也。 所食茶與菜糜,師平生不乏食矣。」遂遵路回本院,已 月餘日,命同好再往尋之,失洞蹤跡。後在浙中充寶 塔寺主,以天福中卒于住寺,年八十餘。今影在冷水 灣前,小院存焉

亡名

[编辑]

按《宋高僧傳》:「亡名,不知何許人也。觀方問道,不憚艱 辛,勝境名山,必約巡訪。天福中,至襄州禪院挂錫,與 一僧循良守法,同九旬禁足。其人庠序,言多詭激,稱 名曰法本。朝昏共處,心雅相契,若久要之法屬焉。」法 本云:「出家習學,即在鄴都西山竹林寺。寺前有石柱, 他日有暇,必請相訪。後亡名追念前約,因往尋問。洎」 至山下村中,投一蘭若止宿。問彼僧曰:「此去竹林寺 近遠?」僧乃遙指孤峰之側曰:「彼處是也。古老相傳,昔 聖賢所居之地,今但有名存耳。故無精廬淨舍,立佛 安僧之所也。」僧疑之,詰旦而往。既睹竹叢,叢中果有 石柱,茫然不知其涯涘。僧憶法本臨別之言,但扣其 柱,即見其人。遂以小杖擊柱數聲,乃覺風雲四起,咫 尺莫窺。俄爾豁開樓臺,對聳身在山門之下。逡巡,法 本自內而出,見之甚喜,問南中之舊事,說襄鄧之土 風。乃引度重門,升祕殿,領參尊宿,若綱任焉。顧問再 三,法本曰:「早年襄陽,同時禁足,曾期相訪,故及山門 也。」尊宿曰:「善可飯後請出,在此無座言,無凡僧之位 次也。」食畢,法本送至山門相別。既而天地昏暗,不知 所向。頃之,宛在竹叢石柱之側,餘並莫睹。其僧出述 其事,罔知伊僧所終焉。

師會

[编辑]

按《宋高僧傳》,「師會,俗姓巨,漢荊州刺史武之後。祖徙 家北燕,遂為薊門人也。考諱知古,母趙氏,會童孩出 俗,禮薊州溫泉院道丕為師匠焉。業成年滿,受具於 金臺寶剎寺壇。梁開平中,萍梗任飄於河朔,杯盂隨 步於江淮。乃抵漢南,遇觀音院巖俊,班荊話道,抵掌 論心。且曰:『子還聞投子山有大同禪師已否』?」曰:「聞而 未見。」曰:「宜亟往焉。」及參大同,跬步之間,舉揚之外,洗 焉明白,其安坦然。乾化二年,來梁苑,謝俊公曰:「始者 攸攸歧路,茫茫生死,紫實昧朱,狂斯濫哲。苟不奉師 友指歸,幾一生空度。今以穢蕕,請與薰同器而藏,可 乎?」俊公與會胥德,留入法席。四年秋,有寶積坊羅漢 院志修堅請會代居所住焉,苫蓋五間而己。乃感檀 越尚書左丞吳藹、兵部侍郎張袞若袁粲之謁寶亮, 徐湛之禮惠通,共發奏章,賜額曰「天壽」焉。四海之僧, 翕然而至。歷三十五載,供僧二百餘萬,用其財寶,無 少混淆,耿介可知也。天福七年,晉高祖以會行成於 內,聲聞於外,敕賜紫衣。開運元年,賜號曰法相。紫衣 則藏以受持,師號則蔑其稱謂,且曰:「我本不求名,名 來自求。我知其白而守其黑,和其光而同其塵。世幻 逡巡,時不我與。」三年七月二十六日,累諸門人,帖然 而滅。春秋六十七,夏臘四十八。闍維,收舍利數百粒, 起塔於東郊汴陽鄉也。刑部侍郎邊歸讜為碑頌德 云。

後漢

[编辑]

狂僧附曹和尚

[编辑]

按《宋高僧傳》:狂僧者,晉開運中遍於邑下乞石礦灰, 日夜驅荷入大小留二山中,謂行人鄉叟曰:「要造宮 闕。」然莫之測也,皆謂為風狂,如是運至數千石,封閉 甚固。其後此僧亦絕蹤跡。屬乾祐初,漢祖既入今東 京,即位不逾年而崩。當是時也,詔卜睿陵於大留山 下。計慮者云:甎瓦數百萬,此山之內可陶而燒,其如 「礦灰,烏可得乎?」俄有里胥曰:「此地元有僧,積藏灰可 數千石,准用應足。按行使山陵畢,用無孑遺。」其僧也 非狂,由此方證之矣。又鎮州釋曹和尚者,恆陽人也, 不常居處,言語糾紛,敗襦穿屨,垢面黯膚,號風狂,散 逸之倫也。齊趙人皆不測,而多重旃,或召食,食畢,默 然而去。府帥安重榮作鎮數年,諷軍吏州民例請朝 廷立《德政碑》,碑石將樹之日,其狀屹然。曹和尚指之 大笑曰:「立不得!立不得!」人皆相目失色。主者驅逐,曹 猶口不絕聲焉。至重榮潛萌不軌,秣馬利兵,垂將作 逆,朝廷討滅,碑尋毀之。凡所指斥,猶響答聲也。後不 測所終。

洪真

[编辑]

按《宋高僧傳》:「洪真,姓淳于氏,滑州酸棗人也。幼悟塵 勞,決求出離,介然之性,雲鶴相高。師授《法華經》,隨文 生解,鎧甲精進,伏其恚忿。或霑檀施,迴面捨旃,誦《法 華經》約一萬部。詣朝門表乞焚全軀,供養佛塔。帝命 弗俞。時政出多門,或譖云惑眾,或言不利國家,下敕 嚴阻。真歎曰:『善根植淺,魔障尤強,莫余敢止』。」遂退廣 愛寺,罄捨衣盂,作非時施。願畢當年無疾坐滅。經數 日,顏貌如生,遷就茶毗,唯舌根不壞,益更鮮紅。時眾 觀之,歎希有事。春秋五十二,伊、洛之間重之如在。

若虛附亡名僧

[编辑]

按《宋高僧傳》:「若虛隱於廬山,數年持經不出石室。江 南國主李氏欽尚其道,累徵終不降就,唯言老僧無 能寧消王者歸心,若更相呼,竄入深山矣。或衣物則 避讓,香則受之,以乾祐中盛夏坐,終身不沮壞,今湓 城人供養影相焉。」又「潭州釋亡名,恆誦《法華經》,口無 他語。長沙文昭王馬氏特加禮重,召入天策府湘西院供養,然其語事詭異,堪驚。一旦,召知佛殿僧,令急 襞掠佛像,各就兩廂。僧皆謂為狂發,相目而笑,舉止 極甚急切。須臾,自入正殿內,據佛座而坐,奄然而化。 舉州道俗爭禮焚香,漢乾祐中也。

巨岷

[编辑]

按《宋高僧傳》:巨岷,姓任氏,西河人也。父遊於藝而賁 丘園。母王氏戒受八關,心歸三寶。從妊岷也,更好善 緣,復求福利,而生令子。及生,年甫七歲,志氣敦篤。暫 見佛像,注仰欣然。父母知有宿因,或攜入寺,意欲忘 歸。至本郡淨心院,見宣遠論師,志戀其房,泣求攝受。 二親知不能阻其願,咸皆可之。年十歲,誦終《法華》《維 摩》二經,日持十卷,更無間隔,如執琉璃之器。其舒徐 恣制,若老成焉。迨圓滿足,便習尸羅,克通開制之科, 恆照欣戚之鑑。自爾大乘理趣,經論精窮,得其師門, 則并部、永和三學也。俾夜作晝,窗案是臨,不暇諸他, 除研習義章,修六事二因也。於《大般涅槃經》兼因明 論,末年逾切,又傳《輸金論》,盡屏餘緣,各講十遍。仍求 輔亮博覽群書,得義最精,又揚具美。尋稟綸言,住城 內天王院,與弟子俱供億不虧,傳持無替。乾祐元年, 漢祖以龍潛晉土之日,便仰岷名,特降庭臣賜紫衣, 號圓智大師。續有詔宣住崇福寺講堂院,仍充管內 僧正。經年而變法於晉,檢策僧徒,如風偃草。至乾祐 二年十一月五日,無疾而終。於時四眾含悲,一城戀 德。俗齡九十三,法臘五十四。乃遵西域茶毗禮,多投 香水,或執旛花,黑白之眾盈郊,黯䨴之雲蔽日,未容 火滅,皆捧寶瓶,待盛粱粟之形,同見熏修之體。時得 舍利者,隨自因緣,或多或少,別得遺骨,具表奏聞。漢 主敕葬於西山天龍寺,凡事官供起石塔,敕諡號曰 「達識」焉。

恆超

[编辑]

按《宋高僧傳》:「恆超,姓馮氏,范陽人也。祖父不仕,世修 儒道,而家富巨萬。超生而聰慧,居童稚群,不貪戲弄。 年十五,早通六籍,尤善風騷,辭調新奇,播流人口。忽 一日,因閱佛經,洗然開悟,乃歎曰:『人生富貴,喻等幻 泡,唯有真乘,可登運載』。」遂投駐蹕寺出俗。未周三祀, 方議進修,晝夜不疲,而屬師亡,亦遵釋氏喪儀,守禮 無怠,孝悌之名,燕人所美。梁乾化三年,往五臺山受 《木叉戒》。由是陟遐自邇,切問近思,俄徵伐木之章,且 狎成人之友。結契遠求,名匠兩河,用兵未罷,路且不 通,南則梁祖,北則莊宗,抗衡於輕重之前,逐鹿在存 亡之際。當是時也,超止於本州、魏博、并汾之間,學大 小乘經律論計七本,講通思於雍洛,梁宋名師,杳然 隔絕。雖然,巡歷非遠,宏暢殊精,瓶滿見知,翼飛名字。 是故并部息塵,中山貞辯。夫二人者,言行俱臻,證修 有位。一見超歎曰:「義龍之頭角,悉完備矣,待飛奮而 為霖雨焉。」其為碩德題目,多此類也。龍德二年,挂錫 於無棣,超曰:「此則全齊舊壤,鄒魯善鄰。」遂止。開元伽 藍東北隅置院,講諸經論二十餘年,宣導各三十餘 遍。節操高邁,舉措舒徐,緇素見之,無不怯懼,聲無叱 咤,語不夸奢,自然而然,且非威勢凌轥之所得也。前 後州牧往來使臣,嚮譽欽風,修名執刺。相禮重者,止 令童子,辭以講貫,罕曾接對。初有所慊,終服其高。齊 魯之間貴達,不遠數百里造其門以詰難,諸公一睹 超容,傍聽議論,參乎子史,證以教宗,或問因明。超答 以詩一首,辭新理妙,皆悉歎降。時郡守李君素重高 風,欲飛章舉賜紫衣。超聞驚愕,遂命筆為詩云:「虛著 褐衣老,浮杯道不成。誓傳經論死,不染利名生。厭樹 遮山色,憐窗向月明。他時隨范蠡,一棹五湖清。」李君 復令人勸勉,願結因緣。超確乎不拔,且曰:「而其復爾, 則吾在盧龍塞外矣。」郡將聞而止。又相國瀛王馮道 聞其名,知是鄉關宗人,先遺其書,序以歸向之意。超 曰:「貧道閑人,早捨父母,剋志修行,本期彌勒知名,不 謂浪傳於宰衡之耳也,於吾何益?」門人敦喻,不得已 而答書,具陳:出家之人,豈得以虛名薄利而留心乎! 瀛王益加鄭重,表聞漢祖,遂就賜紫衣。自此忽忽不 樂,以乾祐二年仲春三日微疾,數辰而終於本院。院 眾咸聞天樂沸空,乃升兜率之明證也。春秋七十三, 僧臘三十五。門人洞微與學徒百餘人持心喪。傾城 士庶僧尼,會送城外,具茶毗禮。收舍利二百餘顆,分 施之。外緘五十餘顆,於本院起塔以葬之。瀛王未知 別奏,賜師號曰「德正。」乃刊敕文於石塔焉。

僧照

[编辑]

按《宋高僧傳》:「僧照,姓張氏,范陽人也。年十四出家,投 憫忠寺。聰悟絕儔,神儀偉秀。初受經偈,日誦數千百 言,目所覽者,過於宿習。吐論知見,有老成之風,遂度 為沙彌。受具已來,歷於再閏,諳誦經典已踰六大部 矣。即《最勝王》《大悲》《維摩》《法華》等經,傍加聽尋經論。十 數年間,深文伏義,藍出青矣。天祐中,遊方南下,爰屆」 中山。元戎王處直請住法華寺,相次易帥請之。太傅 隴西公連表薦,賜紫方袍,加至真大師。次則扶風馬 公請為僧正,非所好也。及抵洛陽,有命開《法華經》,講止法林院。況乎都闕浩穰,象龍輻湊,及照之唱導,翕 如於下風服膺矣。以乾祐元年三月二十六日示滅 於講院,春秋七十,僧臘五十。四眾號慕,侍中李公傾 易定,曾為外護,復守洛宅,飾終喪禮,悉以資奉。粵四 月三日,遷神於城南,行茶毗法,收舍利紅潤可數百 粒。濟陽丁公為保釐之簉職,為樹塔於廣化之寺南 岡,照平昔講,凡七十餘座,勤勤為法,門生頗多。宰臣 馬公孫最所欽重,前後贈詩,僅數十首,洛中為美談 矣。

從隱附夢江

[编辑]

按《宋高僧傳》:「從隱姓劉氏,洛陽三鄉人也。丱年敏慧, 誓欲出塵。二親既聽,乃投本邑竹閣院,依師誦習,陶 練靈府。尋於嵩陽受戒畢,就長水聽采。纔歷數年,克 通百法,中觀彌陀三經論焉。而諲師年老,深許隱之 博達性相。後於洛布金院赴請敷演。至後唐清泰中, 諲付講座日為眾三登法席。夏中長晷覽藏經一帙, 精進苦節,人無與比。」乾祐二年正月,示疾而終,俗壽 五十三,僧臘三十二。乃依天竺法火化收合,真體,圓 淨堪愛。門人樹塔,至今存焉。次有長水縣縣泉院釋 夢江者,姓楊氏,本邑人也。神彩灑落,超拔凡態,遂願 出家。恆誦《仁王般若》。進具後講《百法論》。清泰中,龍門 廣化寺請為眾開演,遇帝幸其寺宣問妙辯天逸,悅 可上心,時於御前賜紫袈裟,確乎不受,訓導二十餘 年。講罷,行道禮佛,日惟一食,慈忍於物,罕逢慍色。周 顯德三年,疾終,緇素悲慕,為其建塔焉。

宗季

[编辑]

按《宋高僧傳》:「宗季者,俗姓俞,臨安人也。稚齒瑰偉,心 志剛直。嘗天震鄰家樹,季隨僵仆,有姊尼抱就膝視 之曰:『此非震死,且有生候』。至夜未央,甦而復作。遂勸 令出家,事欣平寺僧。後往衢州,投巨信論師,學《名數 論》,文義淹詳,且難詘伏,鋒芒如也。迨迴杭龍興寺召 講,時僧正蘊讓給慧縱橫,兩面之敵也。與閭丘方遠」 先生、江東羅隱為莫逆之交也,見而申問,季作二百 語詶之,讓正賞歎,遂請開講,四十餘年,出弟子七八 百人。漢乾祐戊申歲,疾終於本房。初,季講次遇一異 人,作胡語,問西域未來之經論,一眾驚然。季眇二目, 曾夜行,感神光引之。常覽古師之述作,曰:「可俯而窺 也。」遂撰《永新鈔釋般若心經》《暉理鈔解》《上生經》《彌勒 成佛經》《疏鈔》《補猷鈔闕》諸別行義章,可數十卷,並行 於世。季道行孤僻,性情方正,寡言語,氣貌高邁,誓不 趨俗舍,暨老,懇請亦罕赴。白衣家居,惟屢空衎然自 任,而孜孜手不釋卷,樂道向終。至今此宗越多,弟子 講導不泯焉。

行脩

[编辑]

按《宋高僧傳》:「『行脩,俗姓陳,泉州人也。少投北巖院出 家,小心受課,誦念克勤。十三削髮,往長樂府戒壇受 上品律儀。年始十八,參雪峰山存禪師,隨眾請問,未 知詮旨。辭存師言入浙去』。存曰:『與汝理定容儀,令彼 二人睹相發心。遂指其耳曰:『輪廓幸長,垂璫猶短,吾 為汝伸之』。雙手平曳,登即及肩。如是者三,自此長垂』」, 見者舉目。後唐天成二年丁亥歲入浙中,傾城瞻望, 檀施紛紛。遂構室於西關高峰,為其宴息。後蔚成大 院,脩別無舉唱,默默而坐,人問,唯笑而止。士女牽其 耳,交結於頤下。杭人號長耳和尚。以乾祐三年庚戌 歲十一月示疾,動用如平時,以三月中夜坐終,檀越 弟子以漆布,今亦存焉。後寄夢睦州刺史陳榮曰:「吾 坐下未完。」檢之元不漆布。重加工焉。

希覺

[编辑]

按《宋高僧傳》,「希覺,字順之,姓商氏,世居晉陵。覺生於 溧陽,家系儒墨。屬唐季喪亂,累被剽略,自爾貧窶。嘗 傭書於給事中羅隱家,偶問名居,隱曰:『毗陵商家兒, 何至於此』?歎息再三,多與雇直,勸歸鄉修學。至年二 十五,歎曰:『時不我與,或服冕乘軒,皆一期爾』。」忽求出 家於溫州開元寺,文德元年也。龍紀中受戒,續揣摩 律部,稟教於西明寺慧則律師,時在天台山也,則乃 法寶大師之高足。廣明中,關中喪亂,避地江表。覺始 窺其牆,終見室家瓌富,以則出《集要記》解《南山鈔》,不 稱所懷,何耶?古德妄相穿鑿,各競師門,流宕忘返。覺 遂著記,廣之曰《增暉錄》,蓋取曹植云:「螢燭末光,增暉 日月。」謙言《增暉》,《集要》之日月也。二十卷成部,浙之東 西,盛行斯錄。暨乎則公長往,乃講訓於永嘉武肅王 錢氏季弟鏵牧是郡,深禮重焉。尋為愚僧所誣,愬釋 而不問,徙於杭大錢寺。文穆王造千佛伽藍,召為寺 主,借紫私署曰「文光大師」焉。四方學者,騁騖而臻。覺 外學偏多,長於《易》道,著《會釋記》二十卷,解《易》至《上下 繫》及末文甚備。常為人敷演此經,付授於都僧正贊 寧。及乎老病,乞解見任僧職,既遂所懷,唯嘯傲山房, 以吟詠為樂。年八十一,然猶手抄書籍異本,曾無告 倦。未終之前,捨衣物作現前僧得施,復普飯一城僧。 自此困憊,每睡,見有一人,純衣紫服,肌膚軟弱,如綿 纊焉。意似相伴。纔欲召弟子將至,此人舒徐下床,後還如故。親向贊寧說「此,某知是天人耳。」囑託言畢而 絕。享年八十五。生常所著《擬江東讒書》五卷,《雜詩賦》 十五卷,注林鼎《金陵懷古百韻詩》、雜體四十章。覺之 執持,未嘗弛放。勤於講訓,切於進修,學則彌老而不 休,官則奉身而知退,可謂高尚。其事名節俱全,長者 之風,藹然如在。所居號釋氏西齋,慕吳兢之蘊,積編 簡焉。

後周

[编辑]

智佺

[编辑]

按《宋高僧傳》,「智佺姓張氏,銅臺永濟人也。九歲於鄴 都臨清王舍城寺事師,暨受具戒。身器挺然八尺,面 色玉如,行步若舒鴈,言音如扣鐘。人望之凜然,僉曰: 美丈夫也。恆誦諸經,晝三夜三,禮佛無闕。本師知其 法器,遣往滑臺,抵明福寺,就暉師講肆。期月,頓見諸 法體用,喜不自任。時暉之門生炰勇烋幹者數十員, 皆出佺之下,徇雎陽人請講未久,又今東京遇信士, 捨宅為萬歲百法院」,由此洛京、陳、許、徐、宿、維青、琴臺, 咸樂請其敷演。自鳩聚檀䞋,前後飯僧三十萬。天雄 軍、戴、張、郭三家同建觀音院,命居之。佺敏利之性,天 資初終,講《百法論》可百許遍,登法座,多不臨文,懸述 辯給。後三過覽《大藏經》,以輔見知。其誦諷經咒也,嘗 聞戶外閴然有彈指聲者,感鬼神讚歎。歟魏帥陳君 思讓篤志歸依,表薦紫衣師,號曰歸政。殆臨八十一, 而剋意學歐、王書體,僅入能妙。或問之,曰:「吾習來生 字耳。」顯德五年,年八十三,呼弟子奉晏等囑累,令造 木轝一所,斂送闍維。至其年十一月十一日奄終,奉 木塔舉高三丈餘,縱燎,時有白鶴哀鳴,紫雲旋覆。收 捨舍利,建塔緘焉。

文益

[编辑]

按《宋高僧傳》,「文益,姓魯氏,餘杭人也。年甫七齡,挺然 出俗,削染於新定智通院,依全偉禪伯。弱年得形俱 無作法於越州開元寺。於時謝俗累以拂衣,出樊籠 而矯翼。屬律匠希覺師盛化其徒於鄮山育王寺,甚 得持犯之趣。又遊文雅之場,覺師許命為我門之游 夏也。尋則元機一發,雜務俱捐,振錫南遊,止長慶禪」 師法會,已決疑滯,更約伴西出湖湘。爾日暴雨不進, 暫望西院寄度信宿,避溪漲之患耳。遂參宣法大師, 曾住漳浦羅漢,閩人止呼「羅漢。」羅漢素知益在長慶 穎脫,銳意接之。唱導之由元沙與雪峰血脈殊異,益 疑山頓摧,正路斯得,欣欣然挂囊栖止,變塗迴軌,確 乎不拔。尋遊方,卻抵臨川。邦伯命居崇壽,四遠之僧, 求益者,不減千計。江南國主李氏,始祖知重,迎住報 恩禪院,署號「淨慧。」厥後微言欲絕,大夢誰醒?既傳法 而有歸,亦同凡而示滅。以周顯德五年戊午歲秋七 月十七日有恙,國主紆於方丈問疾。閏月五日,剃髮 澡身,與眾言別,跏趺而盡,顏貌如生。俗年七十四,臘 五十五。私諡曰「大法眼」,塔號「無相」,俾城下僧寺具威 儀禮迎,引奉全身,於江寧縣丹陽鄉起塔焉。益好為 文筆,特慕支湯之體,時作偈頌、真讚、別形纂錄。法嗣 弟子天台德韶、慧明、漳州智依、鍾山道欽、潤州光逸、 吉州文遂,江南後主為碑頌德,韓熙載撰塔銘云:

行因附道潛

[编辑]

按《宋高僧傳》,「行因,不詳姓氏,鴈門人也。遊方問道於 江淮,見廬山北有巖,遙望如垂手焉,手下則深邃可 三五丈許,因獨棲禪觀於其中。偽唐主元宗聞之,三 徵召不起。巖中夜闌,有異鹿一,臥於因之石屋之側, 又錦囊鳥一,伏宿於石壁下。二物都無驚怖,因不度 弟子。有鄰庵僧為之供侍,一日小疾,謂侍僧曰:『卷上 簾,我去去!簾』。」方就鉤下床,三數步間立,屹然而化,春 秋七十許。元宗命畫工寫真,而闍維收遺骨,白塔在 巖背焉。初因傳禪法於襄陽鹿門山,尋為元宗堅請, 於棲賢寺開堂唱道,不及期月,潛歸巖窟。初巖如五 指,中指上有松一株,因終之日,此亦枯瘁。因有經籍 之學,有問則指擿先儒得失,章句是「非,談論不滯於 方隅,開喻必含於教化,實得道之良士也。次錢塘慧 日永明寺釋道潛,俗姓武,蒲津人也。生而強壯,容姿 端雅,成立則身長七尺許,胸前黑子七點,若斗之綱 魁焉。」投中條山棲巖大通禪院,禮真寂禪師,為親教 也。戒檢嚴明,訥言敏行。師亡之後,誓入鴈門五臺山, 以精恪之故,躬睹文殊聖容,後諸方無定遊處。未到 臨川,見崇壽益禪師,頓明心決。次棲衢州古寺,覽閱 藏經。嘗宴坐中見文殊現形,不覺起而作禮。及詣杭, 禮阿育王塔,跪而頂戴,淚下如雨。問掌塔僧曰:「舍利 人不目擊,還實有否?」僧曰:「『按《傳記》云:藏在內角中,望 若懸鐘焉』。潛疑未已,遂苦到跪禮,更無間然。俄見舍 利紅」色,在懸鐘之外,蠢瞤而行,潛悲喜交集。又光文 大師彙征,迥然肯重,自為檀越,請於山齋行三七日 《普賢懺》。忽見遍吉御象在塔寺三門亭下,其象鼻直 枕行懺所。漢南國王錢氏命入王府受菩薩戒,造大 伽藍,號「慧日永明」,請以居之,假號曰「慈化定慧禪師」, 別給月俸以施之,加優禮也。建隆二年辛酉九月十八日,示疾而終。入棺之際,有白光晝發,孛孛瑩然,時 眾皆睹。至十月內,於龍井山茶毗,所收舍利夥多。有 屠者自惟惡業,展襟就《火聚》乞求,斯須獲七顆,屠家 持於印氏塔中。至開寶庚午歲,天台韶禪師建石塔, 緘其真骨。癸酉歲,塔頂放白光焉。

道丕

[编辑]

按《宋高僧傳》:「道丕,長安貴胄里人也,唐之宗室。父從 晏襄宗沿堂五院之首,母許氏為求其息,常持《觀音 普門品》,忽夢神光燭身,因爾妊焉。及其誕生,挺然岐 嶷,端雅其質,屬籍諸親異而愛之,如天童子。年始周 晬,父將命汾晉會軍,至於霍山,沒王事。丕雖童穉聚 戲,終鮮笑容。七歲忽絕葷羶,每遊精舍,怡然忘返,遂」 白母往保壽寺禮繼能法師,尊為軌範。九歲善梵音 禮讚。是歲,襄宗幸石門,隨師往迎駕。十九歲學通《金 剛經》義,便行講貫。又駕遷洛京,長安焚蕩,遂背負其 母東征華隂。劉開道作亂,復荷母入華山,安止巖穴。 時穀麥踴貴,每斗萬錢,丕巡村乞食,自專胎息,唯供 母食。母問:「還食未?」丕對曰:「向外齋了,恐傷母意」,至孝 如此。年二十歲,母曰:「汝父霍山,亡沒戰場之地,骨暴 霜露,汝能收取歸葬,不亦孝乎?」遂辭老,親往霍邑立 草庵,鳩工集聚白骨,晝夜誦經。咒之曰:「古人精誠所 感,滴血認骨。我今志為孝子,豈無靈驗者乎?儻群骨 中有動轉者,即我父之遺骸也。」如是一心注想,目未 輕捨。數日間,果有枯髏從《骨聚》中躍出,競騖丕前。搖 曳良久,丕即躄踴抱持,如復生在。齎歸華陰,是夜其 母夢夫歸舍,明辰骨至,其孝感聲譽日高。至二十七 歲遇曜。州牧婁繼英招丕住洛陽福先彌勒院,即晉 道安翻經創浴之地也。天祐三年丙寅,濟陰王賜紫 衣,後唐莊宗署大師曰「廣智。」丕於梁朝後主、後唐莊 宗、明宗,凡內建香壇,應制談論,多居元席。及晉遷都 今東京,天福三年,詔入梁苑,副錄左街僧事,與傳法 阿闍棃昭信大師俱道貌童顏,號「二菩薩。」是故朝貴 士庶,多請養生之術。丕精勤不懈,一佛一禮,《佛名經》 《法華》《金剛》《仁王》《上生》四經,逐一字禮。然其守杜多之 行,分衛時至,二弟子隨行。開運甲辰歲,為「左街僧錄。」 雖臨僧務,日課修持。相國李公濤西、樞密太傅王公 朴、翰林承旨陶公穀等,無不傾心歸重。至漢乾祐中, 謝疾乞西歸。未允之際,屬漢室凌夷,兵火連作,恣行 剽掠。丕於廊廡之下,倚壁誦念,二日紛拏,一無見者。 時京城見聞,益加欽尚。逃歸洛邑,周太祖潛隱所重。 廣順元年,敕召為左街僧錄,不容陳讓,還赴東京,居 於僧任。世宗尹釐府政,嫌空門繫雜,欲奏沙汰,召丕 同議。時問難交發,開喻其情,且曰:「僧之清尚,必不露 於人前;僧或凶頑,而偏遊於世上。必恐正施藨蔉,草 和蘭茝而芟;方事淘澄,金逐沙泥而蕩。大王儲明欲 照,蓄智當行。為益皇帝邪?為損君親邪?若益君乎?不 令一物失所,右損親也,是壞六和福田。況以天下初 平,瘡痍未合,乞待後時,搜揚未晚。」故老子云:「治大國 如烹小鮮,慮其動則糜爛矣。」世宗深然其言,且從停 寢。及世宗登極,丕謂僧曰:「吾皇宿昔有志,汝當相警 護持。」堅乞解歸洛陽,又立《禮首楞嚴》經二年,果敕併 毀僧寺,并立僧帳,蓋限之也。毀教不深,乃丕之「力也。」 以顯德二年乙卯六月八日微疾,十日令弟子早營 粥食,云。「有《首楞嚴》菩薩眾多相迎,令鳴椎」,俄然而化, 春秋六十七,僧臘四十七。緇素號哭,諸寺具威儀送 葬於龍門廣化寺之左,立石塔焉。未終之前,寺鐘無 故嘶嗄,表剎龍首忽焉隕墜。僧澄清夢寺佛殿梁折 極多異兆焉。

智江

[编辑]

按《宋高僧傳》:「智江,俗姓單,幽州三河南管人也。本富 族遊俠之子。雖乘竹馬,厭迴火宅之門;乍玩沙堆,好 作浮圖之制。略聞竺乾之教,必淡慮凝情,若瀟湘之 逢故人也。唐乾寧四載,始年十五,詣盤山感化寺,遂 成息慈,息慈業備。天復三祀,往五臺山梨園寺納木 叉法。」自此擔簦請業,擇木依師,淨名、上生,二典精練, 渙然冰釋,心未屬厭。梁龍德元年,於商丘開元寺講 名數一支,所謂「精義入神,散則繁衍。」因著《瑞應鈔》八 卷,達者傳之,生徒影附,繕寫夥多。後唐同光元年在 微子之墟住院,締構堂宇,輪奐可觀。復塑慈氏釋迦 二尊、十六羅漢像,咸加繪彩,克肖聖儀。善務方辦。俄 遘痾以周顯德五年孟秋順終,享齡七十四。當屬纊 時,滿院天人雜沓若迎導之狀。疇昔誓生睹史之昭 應也。吏部員外郎李鉉著《塔銘》云:

光嶼

[编辑]

按《宋高僧傳》:「光嶼,俗姓韓氏,應州金城邑人也。幼讀 儒書,有佐國牧民之志。頻有神人夢中警策曰:『汝於 佛法有大因緣』。遂投真容院,附法威侍其缾錫,謹弟 子之職。受具後,誦《淨名經》徹簡,每至依於義,不依語, 告喻本師而求聽習。威尋許諾,遂詣太原三學院。涉 乎寒燠,研覈孜孜,屢改槐檀,乃講《維摩》、上生。二座忽」 謂同志曰:「余憶昔年,每念依於義,邇棲學院,今講二經,窮理見性,知果驗因。得不依教起行,免背四依之 行乎?」俄辭晉水,卻返故山,戴《華嚴經》遶菩薩殿,六時 右旋禮佛。時晉高祖握圖之三載也。名聞丹禁,遂賜 紫衣。明年授號通悟焉。山門僧官與大眾堅命臨壇, 告辭不允。僧官謂曰:「師行解兼人,獨」善其己,良璞不 剖,必見泣血,辭不獲已。度人三二載,堅求脫免。屬少 王嗣位,院乏主守,大眾僉舉,非嶼而誰?辭曰:「此山四 海客遊之所,奈何不出院門,有年歲矣。令知供養,有 何所須?」雖免不從。自後供施委輸,十八年中,供百萬 餘僧。一夕雲霧俱發,霰雪交零,嶼之蓋經白練一條, 可三四尺,忽爾不見。翼日,深更遺練,俄還舊所,蓋隂 神之送至歟。顯德七年庚申歲十月,示疾,謂諸弟子 曰:「猶龍者厭乎大患,歎鳳者悲於逝川。諸行無常,是 生滅法。」言訖,如蟬蛻焉。俗壽六十六,僧臘四十六。茶 毗於東峰下,取諸靈骨瘞於塔幢舍利,隨緣供養焉。

慧明

[编辑]

按《宋高僧傳》:「慧明,俗姓蔣,錢唐人也。研覈三學,漸入 精微。後登閩越,殆至臨川,禮文益禪師,深符正理,悟 先所宗,不免生滅情見。後回浙,隱天台白沙,立草寮, 有雪峰、長慶之風,到者皆崩角摧鋒,謂明為魔說。漢 乾祐中,自山出。時翠巖參公率諸禪伯於僧主思憲 院定其臧否,明之口給,無能挫衄。尋漢南國王錢氏」 造大報恩寺,請以住持,假號圓通普照禪師。然行元 沙正眼非明,曷能致此。顯德中卒,時酷暑,俾欲葬之。 有弟子永安曰:「知師唯我也。」請焚之。得舍利五色,一 皆圓淨。初明煉指為燈,於天台供養。後相繼燒三指, 而勤持課,脅疎衽席,時說法焉。性且剛直,言多忤物, 是其所短也。

普靜

[编辑]

按《宋高僧傳》:「普靜,姓茹氏,晉州洪洞人也。少出家於 本郡惠澄法師。暗誦諸經,明持祕咒。思升白品,願剪 青螺。既下方壇,而循律檢。往禮鳳翔法門寺真身,乃 於雎陽聽涉,赴龍興寺講訓徒侶,若鱣鮪之宗蛟龍 焉。又允琴臺,請轉梵輪,安而能遷,復於陳、蔡、曹、亳、宿、 泗各隨緣獎導,迴於今東京揚化,善者從之。」晉天福 癸卯歲,心之懷土,還復故鄉,遂斷食發願,願捨千身, 速登正覺。至周顯德二年,遇請真身入寺,遂陳狀於 州牧楊君,願焚軀供養。楊君允其意,乃往廣勝寺。傾 州民人或獻之香果,或引以旛華,或泣淚相隨,或唄 聲前導。至四月八日,真身塔前廣發大願曰:「願焚千 身,今千中之一也。」徐入柴庵,自分火炬,時則煙飛慘 色,香靄愁雲,舉眾歎嗟,群𥟖悲泣,享壽六十有九,弟 子等收合餘燼供養焉。

行瑫

[编辑]

按《宋高僧傳》:「行瑫,姓陳氏,湖州長城人也。」考曰:「良母 陶氏,鍾愛之心與諸子異。然其敏利,又於群童,傑然 而出,父母多阻礙其出家之志,終弗能禁。唐天祐二 年,依光遠師,求於剃染。年十有二,誦《法華經》,月奇五 辰而畢。軸次《維摩經》,盡如道安,朝請經而暮納本焉。 尋於餘杭龍興寺受滿足戒,遂往金華雙林寺。智新」 傳《南山律鈔》,弭節服膺,流輩推揖。常食時至,以不糳 之米與菜茹,投小鼎中,參煮而食,此外斷無重味。義 解之心,理棼破木,都無難色。常謂人曰:「所好甚者,不 見他物之可好。吾之好也,樂且無荒也。」後唐天成中, 寓於越樂若耶山水,披覽大藏教,服枲麻之衣。募道 俗置看經道場於寺之西北隅。橫樓閣堂宇,蔚成別 院,供四方僧,曾無匱乏。以顯德三年壬子秋七月示 疾,終於此院,報齡六十二,法臘四十四。瑫性剛正,無 面諛,無背憎,足不趨豪貴之門,囊不畜盈餘之物,房 無閉戶,口無雜言,亦覽群書,旁探經論。慨其郭迻《音 義》疏略,慧琳《音義》不傳,遂述《大藏經音疏》五百許卷, 今行於江浙左右僧坊。然其短者不宜稱疏。若言疏 可以疏通。《一藏經》瑫。便過慈恩百本幾倍矣。其耿介 持律。古之高邁也矣。

僧緘附大慈寺僧亡名

[编辑]

按《宋高僧傳》,「僧緘者,俗名緘也,姓王氏,京兆人。少而 察慧,辭氣絕群。大中十一年,杜審權下對策成事,祕 書監馮涓即同年也。乾符中,巢寇充斥,隨流避亂,至 渚宮,投中令成汭汭攻淮海不利,遂削髮出家。屬雷 滿據荊州,襄州趙凝攻破之,梁祖遣高季昌誅滅焉, 江陵遂屬高氏。緘避地夔峽間,後唐同光三年,入蜀」, 尋訪馮涓,已死矣。遂居淨眾寺,而髭髮皓然,且面色 紅潤,逍遙然,人不測其情偽。有華陽進士王處厚者, 乙卯歲於偽蜀落第,則周顯德二年也。入寺寫憂於 松竹間見緘,緘曰:「得非王處厚乎?」處厚驚曰:「未嘗相 狎,何遽呼耶?」緘曰:「偶知耳。」遂說本唐文宗太和初生, 至今一百三十餘載矣。處厚曰:「某身跡奚若?子將來 之事,極於明年,而今而後事可知矣。」意言蜀將亡也, 囑令勿洩。明日再尋,杳沉聲跡。一日,復扣關自來,云: 暫去禮峨嵋,結夏於黑水。方還。緘於案頭,拈文卷覽 之,則處厚府試《賦槁》曰:「考乎真偽,非君燭下之文,何多誑乎?」遂探懷抽《賦槁》示之,此豈非程試真本乎?處 厚驚竦不已,乃曰:「僕試後偶加潤色,用補燭下倉卒 之過也。師何從得是本也?」緘曰:「非但一賦,君平生所 作之者皆貯之矣。」明日訪之,攜處厚入寺之北隅,同 謁故太尉豳公杜琮之祠,坐於西廡下。俄有數吏,服 色厖雜,自堂宇間綴行而出。降階再拜。緘曰:「新官在 此,便可庭參。」處厚惶懅而作,緘曰:「此輩將為君之驅 策,又何懼乎?寧知泰山舉君為司命否?仍以夙負壯 圖,未酬前志,請候登第後施行。復檢官祿簿,見來春 一牓,人數已定,君亦預其間,斯乃陰注陽受也。策人 世之名,食幽府之祿,此陽注陰受也。」處厚震駭,不知 所裁,但問明年及第人姓名為誰耶?緘索紙筆,立書 一短封與之,誡其嚴密藏之,脫洩,禍不旋踵。須臾吏 散,緘㩦手出廟,及暝而去。至春試罷,緘來處厚家,留 一簡云:「暫還敝廬,無復再面也。」後往寺僧堂中問之, 已他適矣。乃拆短封視之,但書四句云:「周成同成,二 王殊名,王居一焉,百日為程。」及乎牓出,驗之有八士 也,二王處厚與王慎言也,王居一焉,惡其百日為程。 處厚唯狎同年,置酒高會,極遂性之歡,由是荒亂不 起,是夜暴亡。同年皆夢處厚藍袍槐笏,驅殿而行,驗 其策名之榮,止一百二十日也。詳其緘之生於文宗 太和初也。成身在宣宗大中,王處厚遇之已一百三 十餘歲也。次偽王蜀成都大慈寺僧亡名,恆諷誦《法 華經》,令人樂聞,時至分衛,取足而已。身微所苦,有示 方藥,伊僧策杖入青城大面山採藥,沿溪越險,忽然 雲霧四起,不知所適。有頃見一翁,僧揖之,序寒暄,問 何以至此,僧曰:「為採少藥也。」翁曰:「莊舍不遠,略迂神 足,得否?」僧曰:「迷方失路,願隨居士。」少頃雲散,見一宅 宇陰森。既近,翁曰:「且先報莊主人矣。」僧入門睹事,皆 非凡調,問曰:「還齋否?」曰:「未食焚香,且覺非常芬」馥,請 念所業經。其僧朗聲誦經,勉令誦徹。部所饋齋饌,皆 大慈寺前食物。齋畢,青衣負竹器,以香草薦之。乃施 錢五貫,令師市胡餅之費,翁合掌送出。或問云:「此孫 思邈先生也。」到寺已經月餘矣,其錢將入寺,則黃金 貨泉也。王氏聞之,收金錢,別給錢五百貫,其僧散施 之。將知仙民恆在名山。次嘉州羅目縣,有訴孫山人 賃驢不償直,乞追攝。問小童,云是孫思邈也。縣令驚 怪,出錢代償。其人居山下,及出縣,路見孫公,取錢二 百以授之,曰:「吾元伺汝於此,何遽怪乎?」得金錢僧不 知其終所。

師簡

[编辑]

按《宋高僧傳》:「師簡姓趙氏,丹丘人也。弗循戒範,放肆 恬然。擁破衲衣,多誦詞偈,好懸記杭越間災福,初無 信者,驗猶合符於一行。景淳山經地理別得徑門,常 言昔泰山道辯相塚得術,餘無取焉。喜為人遷山相 塚,吉凶如其言。居無定所,多遊族姓家,言腹饑便求 雞肉餐,此外得美酒,啜數杯而去。初無言謝,然長於」 書大字,題碑寺觀門額,書成相之,吉凶隨言,久近驗 之。始居杭西湖旁院,無疾而終。後有行客自長沙市 中見,㩦手話舊,寄言與崇壽院主:「汝先負錢若干,今 放汝我眠床芻薦,下層有紙裹肉脯屑,必應腐敗,為 棄之。」院僧依言,果然見之,因寫貌供養。簡曾言尖頭 屋已後火化去,及州南塔,戊午歲被《天火爇》之應,言 無爽矣。

澄楚

[编辑]

按《宋高僧傳》:澄,楚姓宗氏,不知何許人也。爰祖暨考, 偕賁丘園,高蹈不仕。母趙氏,妊楚也,忽畏羶臊之臭。 及乎誕生之夕,光爛充室,鄰落咸驚。洎當七歲,親黨 㩦之入寺,見佛像,輒嗟歎而作禮。歸家問父曰:「『唯佛 獨爾,餘者如何』?父曰:『蠢動皆佛,何況人矣』。楚曰:『兒願 學佛,聊報二親劬勞』。」其父默而許旃。至十歲,於相國 寺禮智明為師。未幾,有童子聚戲而招誘之,楚曰:「汝 何愚騃,好嬉戲耶?且雪山善財亦童子,還如是否?」旁 有聞者奇之曰:「子異日成法門偉器必矣。」受具已來, 習新章律部,獨能輒入毗奈耶窟穴。然其詰難酬答, 露牙伸爪,時號律虎焉。王公大人請益者日且眾矣。 晉高祖聞而欽仰,詔入內道場,賜紫袈裟,尋署大師, 號真法焉。自此皇宮妃主有慕法者求出家,命楚落 髮度戒,表裡冰霜,更無他物,命為新章律宗主焉。以 顯德六年十月十一日無疾而終。首北面西,示佛涅 槃相也。俗齡七十一,僧夏五十。始末臨壇,度僧尼八 千餘人。門人慧照等依《西域法》焚之,得碎身,分構甎 塔,緘藏之左街。首座悟皎作舍利塔記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