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第025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二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二十五卷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二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

 第二十五卷目錄

 稻部彙考一

  稻圖

  詩經唐風鴇羽 豳風七月

  禮記曲禮 王制 月令

  周禮天官食醫 地官稻人 夏官職方氏

  爾雅釋草

  素問湯液醪醴論

  春秋緯說題辭

  淮南子墬形訓

  崔豹古今注黏稻

  張華博物志多麋宜稻

  郭義恭廣志

  賈思勰齊民要術水稻 旱稻

  李石續博物志

  羅願爾雅翼

  養生要集秔稻

  理生玉鏡秈稻

  戒菴漫筆稻花

  湧幢小品暹羅稻

  燕山叢錄石窩稻

  明一統志雷陽稻 稻花

  農政全書

草木典第二十五卷

稻部彙考一[编辑]

釋名

稻:詩經      《嘉蔬》:禮記

《稌》。周禮      糯。說文

《秔》。說文      《秫》。古今注 秈:本草

稻圖

稻圖

《詩經》
[编辑]

唐風鴇羽[编辑]

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

朱注稻南方所食稻米,水生而色白者也。

豳風七月[编辑]

十月穫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穫稻而釀酒,以助其養老之具。

《禮記》
[编辑]

曲禮[编辑]

祭宗廟之禮,稻曰「嘉蔬。」

蔬與「疏」同,立苗疏則茂盛嘉美也。

王制[编辑]

冬,薦稻,稻以鴈。

大全稻為西方之穀,則陰類也。故配以鴈。鴈陽物故也。植物之陰者,配以動物之陽,使陰不勝陽。

月令[编辑]

季秋之月,「天子乃以犬嘗稻」,先薦寢廟。

稻始熟也。

《周禮》
[编辑]

天官[编辑]

《食醫》:「凡會膳食之宜牛,宜稌。」

正義牛味甘平稻味苦,而又溫。甘苦相成。訂義「稌」,稻也。澤中所生,與土畜相宜。

地官[编辑]

《稻人》,「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 胥十人,徒百人。」

訂義薛平仲曰:「以三農生九穀言之,則九穀之種,皆民職之當事何獨於稻人而命官哉?蓋下地之卑,水之所鍾,水之勢不達則稻之利不興,徐導其壅溢之勢,以致其稼穡之利,夫蓋有難為功者矣。是又稻人之所特設,必以上士居之。」

掌《稼下地》。

易氏曰:「《職方氏》辨九州之國皆有所宜之穀,惟稻一種,獨宜於荊、揚。」 蓋荊、揚二州,厥土惟塗泥,乃沮洳下溼之地,故言其穀宜稻。此《稻人》所以掌稼下地。李嘉會曰:「稼下地,必先治水而後治草者」 ,蓋

「草生則地不見,草死則地益肥。積之數次,其上益高,其根益密,而積壅淤於水面,乃可種焉。」 此稼澤之法。

以豬畜水,以防止水,以溝蕩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 以澮寫水。

易氏曰:「稻稼下地,宜於水而已。然水所以養稼,亦所以害稼,使水之往來不窮,而下地無旱潦之憂,亦恃吾之所以治水者有其道耳。」鄭鍔曰:「地之下者,水之所聚,當先為豬以畜水。《左傳》云:『規偃豬』,《禹貢》云:『彭蠡既豬』,謂畜水使不流。」王氏曰:「待旱也。水內有所豬而外焉無防,以止水之來,無益也,故又當為防以止之。」王氏曰:「待水也。將以動蕩餘水使之行,則為廣深四尺之溝。」項氏曰:「稻宜下地,民之食為多;黍稷宜高小,旱不足患,故專設下地之官。豬畜之以防旱。止之必有以行之,故蕩之於溝。將均受其平地之水,則為廣深二尺之遂。」項氏曰:「行之必有所歸,故均之以遂。遂,田首小溝。」王昭禹曰:「遂,傳受諸豬而。」之者也。

將以棄水而去之,則為小列而舍。《項氏》曰:「由。」

遂而入田之畦畎,則謂之列。賈氏曰:「先鄭以『舍』為舍去之舍,後鄭為止舍之舍。下文『澮』是寫去水,則此『舍』為止水於其中;將使水去之速,則為廣二尋、深二仞之澮以寫之,使歸於川。」項氏曰:「水於是會焉。既處之,必有以去之,故寫之以澮。」澮,田尾大溝,去水者也。王昭禹曰:「澮者,通諸溝而」之川也。黃氏曰:「水政蓄泄,掌在《稻人》,則以稻之所急也。」《字典》不載,音,未詳

以「涉揚其芟」作「田。」

王昭禹曰:「毀草為芟。」 鄭康成曰:「作猶治也。開遂舍水於列中,因涉之,揚去前年所芟之草,而治田種稻。」 黃氏曰:「草芟著土則復生,故以涉揚之草死田肥,故曰作田。」

凡稼澤,夏以水殄草而芟荑之。

鄭康成曰:「殄,絕也。」 鄭司農曰:「《春秋傳》曰:『芟荑蘊崇之』。」 鄭鍔曰:「稼於下地,以去水為先。若夫稼澤,則法又不同。澤者,草之所生,所以去草為先。盛夏水熱,芟之荑之,以水殄之,草不生則地可稼。」 王氏曰:「夏以水殄草,則以夏水如湯,利以殺草也。」

澤草所生,種之芒種。

賈氏曰:《水鍾》曰:「澤有水及鹹鹵,皆不生草,即不得芒種,故云草所生。」 李嘉會曰:「澤地草易生而害其種,種以芒練草或生焉,則不至以害其種之茂。」

《易氏》曰:「芒種,稻之有芒者。」

旱暵,共其雩斂。

項氏曰:「旱暵則共雩祭之,所斂以稻所急水者也。」

愚按:雩祭所斂,必是下地所產,卑溼之物,須稻。

人以共

《喪紀》,共其葦事。

鄭康成曰:「葦以闉壙,禦溼之物。」 賈氏曰:「言禦水之物,則在棺下用之。」 王氏曰:「喪紀共其葦事,葦生下地故也。」 曹氏曰:「澤宜於芒,則有芒種之種;旱急於雨,則有雩祭之斂;澤宜於葦,則有喪紀之供。古人於下地無一而有棄物矣。」

夏官[编辑]

《職方氏》:「東南曰揚州,其穀宜稻。」

訂義易氏曰:稻生於水澤之地,《經》言「稼下地」是已。揚州居東南之極,及支川下流之所歸,厥土為塗泥,為沮洳,故其穀宜稻。

《正南》曰:「荊州」,其穀宜稻。

正東曰「青州」,其穀宜稻、麥。

河東曰「兗州」,其種宜四種:

四種:「黍、稷、稻、麥。」知「四種黍、稷、稻、麥」者,以其東與青州相接,青州有稻、麥;西與冀州相接,冀州有黍稷,故知也。

東北曰「幽州」,其穀宜三種。

三種:黍、稷、稻。知「三種黍、稷稻」者,西與冀州相接,冀州皆黍稷,幽州見宜稻,故知三種為黍、稷稻也。

《爾雅》
[编辑]

釋草[编辑]

稌,稻。

今沛國呼「稌。」別二名也。郭云:「今沛國呼稌。」《詩·周頌》云:「豐年多黍多稌。」《禮記·內則》云:「牛宜稌。」《豳風·七月》云:「十月穫稻。」是一物也。案《說文》云:「沛國謂稻為糯。」秔,稻屬也。《字林》云:「糯,黏稻也。」秔,稻不黏者,《本草》以粳米、稻米為二物,秔與粳古今字。然秔糯甚相類,黏不黏為異耳。依《說文》,稌稻即糯也,江東呼

糯乃亂切

《素問》
[编辑]

湯液醪醴論[编辑]

《黃帝問》曰:「為五穀湯液及醪醴奈何?」

此承上章而復問也。五穀,黍稷稻。麥、菽,五行之穀,以養五臟者也。醪醴,甘旨之酒,熟穀之液也。帝以五穀為問,是五穀皆可為湯液,醪醴以養五臟,而伯答以中央之稻米稻薪,蓋謂中穀之液,可以灌養四臟故也。

岐伯對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 至完;伐取得時,故能至堅也。」

夫天地有四時之陰陽,五方之異域。稻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氣,具天地陰陽之和者也,為中央之土。穀得五方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以養五臟。天地之政令,春生秋殺,稻薪至秋而刈,故伐取得時,金曰堅成,故能至堅也。炊以稻薪者,取丙辛化水之義,以化生五臟之津。上章云「移精變氣,以通神明」 ,論神氣生於先天之精也。此章復論精氣,又藉後天水穀之所資生。蓋五穀之液以養五氣,氣和津成,神乃自生。是以上古之人,能完其天真者,雖有湯液醪醴,為而勿服,以其神全故也。中古之時,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以稻米之液,能生養精氣神也。暮世之人,止知毒藥攻內,鍼石治外,不知精氣壞弛,其功不立者,以神去故也。是以上章曰:「移精變氣,得神者昌」 ,此章曰:「故精自生,巨氣乃平」 ,凡治病必先求其本也。

《春秋緯》
[编辑]

說題辭[编辑]

稻之為言藉也,稻冬含水,盛其德也。故稻太陰精,含 水漸洳,乃能化也。江旁多稻,故其宜也。

《淮南子》
[编辑]

《墬形訓》
[编辑]

江水肥,仁而宜稻。

《晉崔豹古今注》
[编辑]

黏稻[编辑]

稻之黏者為秫,禾之黏者為黍。

《張華博物志》
[编辑]

多麋宜稻[编辑]

《海陵縣》扶江接海,多麋獸,十千為群,掘食草根,其處 成泥,名「麋畯。」民人隨此畯種稻,不耕而穫,其收百倍。

《郭義恭廣志》
[编辑]

稻釋名[编辑]

有「虎掌稻。」紫芒稻。赤芒稻。「南方有蟬鳴稻。有蓋下白 稻。」

《魏賈思勰齊民要術》
[编辑]

水稻[编辑]

《爾雅》曰:「稌稻。」郭璞注曰:「沛國今呼稻為稌。」《廣志》云:「有虎掌稻、紫芒稻、赤芒稻、白米。南方有蟬鳴稻,七月熟。有蓋下白稻,正月種稷,稷訖,其根、莖復生,九月熟。青芋稻,六月熟;累子稻、白漢稻,七月熟。此三稻,大而且長,米半寸,出益州。稉有烏稉、黑穬、青亟、白夏之名。」《說文》曰:稻紫莖不粘者,稉稻屬。《風土記》曰:「稻之紫莖。」「稻之青穗米皆青白也。」《字林》曰。「稻今年死來年自生」曰:案今世有黃稻、黃陸稻、青稗稻、豫章青稻、尾紫稻、青杖稻、飛青稻、赤甲稻、烏陵稻、大香稻、小香稻、白地稻、孤灰稻,一年再熟。有秫稻、秫稻米,一名糯米,俗云「亂米」,非也。有九格秫、雉木秫、大黃秫、常秫、馬身秫、長江秫、惠成秫、黃滿秫、方滿秫、虎皮秫、薈柰秫,皆米也。

《稻無所緣》,唯歲易為良。選地欲近上流,

地無良薄,水清則稻美。

三月種者為上時,四月上旬為中時,中旬為下時。先 放水十日,後曳陸軸十遍。

遍數唯多為良

地既熟,淨淘種子。

浮者去之秋則生稗

漬經三宿。漉出。內草圌。規中反裛之復經三宿,芽生長 二分,一畝三升擲。三日之中,令人「驅鳥。」苗長七八寸, 陳草復起,以鎌侵水芟之,草悉膿死,稻苗漸長復須 薅。

拔草曰「薅。」「薅」 ,音蒿。

薅訖,決去水,曝根令堅,量時水旱而溉之。將熟又去 水,霜降穫之。

《早刈米》青而不堅,《晚刈零落》而捐收。

北土高原,本無陂澤,隨逐隈曲而田者,二月冰解地 乾,燒而耕之,仍即下水。十日,塊既散液,持木斫平之, 納種如前法。既生七八寸,拔而栽之。

既非歲易,草稗俱生,蔓亦不死,故須用栽而薅之。

溉灌收刈,一如前法。畦㽟大小無定,須量地宜,取水 均而已。藏稻必須用簟

此既水穀窖埋,得地氣則爛敗也。

「若於久居者,亦如劁麥法」舂稻必須冬時積日,燥曝 一夜,置霜露中即舂。

若冬舂不乾,即米青赤脈起,不經霜不燥曝,則米碎矣。

《秫稻法》,一切同。

《雜陰陽書》曰:「稻生於柳或楊,八十日秀,秀後七十日 成。戊己四季日為良。忌寅卯辰,惡甲乙。」

《周官》曰:「稻人,掌稼下地。」

以水澤之地種穀也,謂之「稼」 者,有似嫁女相生。

以瀦畜水,以防止水,以溝蕩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 以澮瀉水,以涉揚其芟作田。

鄭司農說瀦防以《春秋傳》曰:「町原防規,偃瀦以列。」 舍水。列者,非一道以去水也,以涉揚其芟,以其水寫,故得行其田中,舉其芟鉤也。杜子春讀蕩為和,蕩,謂以溝行水也。元謂偃瀦者,畜流水之陂也。防瀦旁隄也。遂,田首受水小溝也。列,田之畦㽟也。作猶治也。開遂舍水於列中,因涉之,揚去前年所芟之草,而治田種稻。

凡稼澤,夏以水殄草而芟夷之。

殄,病也,絕也。鄭司農說芟夷以《春秋傳》曰「芟夷蘊崇之。」 今時謂禾下麥為夷下麥,言芟刈其禾,於下種麥也。元謂將以澤地為稼者,必於夏六月之時,大雨時行,以水病絕草之後生,至秋水涸,芟之明年乃稼。

澤草所生,種之芒種。

鄭司農云:「澤草之所生,其地可種芒,種芒,種稻、麥也。」

《禮記·月令》云:「季夏大雨時行,乃燒薙行水,利以殺草, 如以熱湯。」

《鄭元注》曰:「薙謂迫地芟草,此謂欲稼雨流潦畜於芟中,則草不復生,地美可稼也。薙氏掌殺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荑之,秋繩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若欲其化也,則以水火變之。」

可以糞田疇,可以美土疆。

注曰:「土潤溽暑,膏澤易行也。」「糞美,互文,土疆彊。」之地。

《孝經援神契》曰:「汙泉宜稻。」

《淮南子》曰:「蘺先稻熟,而農夫薅之者,不以小利害大 穫。」

《高誘》曰:「蘺水稗。」

《汜勝之書》曰:「種稻春凍解,耕反其土。種稻區不欲大, 大則水深淺不適。冬至後一百一十日可種稻。稻地 美,用種畝四升。始種稻欲溼,溼者缺其塍,令水道相 直。夏至後大熱,令水道錯。」

《崔寔》曰:「三月可種稉稻,稻美田欲稀,薄田欲稠。五月 可別種及藍,盡夏至後二十日止。」

旱稻[编辑]

旱稻用下田,白土勝黑土。

非言下田勝高原,但下停水者,不得禾、豆、麥、稻四種,雖勞亦收,所謂「彼此俱獲,不失地利」 故也。下田種者用功多,高原種者,與禾同等也。

凡下田停水處,燥則堅垎,溼則汙泥,難治而易荒,墝 埆而殺種。其春耕者,殺種尤甚。故宜五六月暵之,以 擬𪍿麥。麥時水澇,不得納種者,九月中復一轉,至春 種稻,萬不失一。

「春耕者十石收五」 ,蓋誤人耳。

凡種下田,不問秋夏,候水盡地白,背時速耕,杷勞,頻 煩令熟。

「過燥則堅,過雨則泥」 ,所以宜速耕。

「二月半種稻為上時。三月為中時,四月初及半為下 時。」漬種如法,裛令開口,耬《耩䅖》種之。

䅖種者,省耕而生科,又勝擲者。

即再遍勞。

「若歲寒早種」 ,慮時晚即不漬種,即恐芽焦也。

其土黑堅彊之地,種未生前遇旱者,欲得牛羊及人 履踐之,溼則不用一跡入稻,既生猶欲令人踐壟背。

《踐》者,茂而多實也。

「苗長三寸。杷勞而鋤之。」鋤惟欲速。

稻苗性弱,不能扇草,故宜數鋤之。

《每經一雨,輒欲杷勞。苗高尺許,則鋒》大雨無所作,宜 「冐雨薅之。科大如穊者,五六月中霖雨時,拔而栽之。」

栽法欲淺,令其根須四散則滋茂。深而直下者,聚而不科。其苗長者,亦可拔去葉端數寸,勿傷其心也。

《入七月》,不復任栽。

「七月百草成」 ,時晚故也。

其高田種者,不求極良,唯須廢地。

「過良」 則苗折,廢地則無草。

亦秋耕杷勞令熟。至春黃場納種。

不宜溼下

餘法悉與《下田》同矣。

《李石續博物志》
[编辑]

[编辑]

粳粟米五穀中最硬,得漿水易化。倉粳米炊作乾飯, 食之止痢。

《羅願爾雅翼》
[编辑]

[编辑]

稻米粒如霜,性尤宜水,故五穀外別設稻人之官。掌 稼下地,以豬畜水,以防止水,以溝蕩水,以遂均水,以 列舍水,以澮寫水,以涉揚,其芟作田。而漢世亦置稻 田使者,以其均水利故也。古者之於穀菽與苴以食 農,麥以接續。至於食稻衣錦,則以為生人之極樂,以 稻味尤美故也。稻一名稌,然有黏有不黏者,今人以 黏者為糯,不黏者為秔。然在古則通得稻稌之名。《說 文》曰:「稻,稌也。沛國謂稻曰稬。𪑛,稻屬,或作粳。」是則直 以稬為稻耳。若鄭康成注《周禮》:「稌,粳也。」則稻是粳。然 要之二者皆稻也。故氾勝之云:「三月種秔稻,四月種 秫稻。」《字林》云:「糯,黏稻也。」秔稻不黏者,今人亦皆以二 穀為稻。若《詩》《書》之文,自依所用而解之。如《論語》「食夫 稻」,則稻是粳。《月令》「秫稻必齊」,則稻是糯。《周禮》「牛宜稌」, 則稌是秔。「豐年多黍多稌,為酒為醴」,則稌是糯。又「稻 人之職,掌稼下地」,至「澤草所生則種之。」芒種,是明稻 有芒,有不芒者。今之粳則有芒,至糯則無,是通得稱 稌稻之明驗也。然《說文》所謂「沛國謂稻曰稬」,至郭氏 解《雅》「稌稻」,乃云「今沛」國稱稌,不知《說文》亦豈謂此稌 訛為稬耶?將與郭自異義也。又有一種曰秈,比於粳 小而尤不黏,其種甚早,今人號秈為早稻,粳為晚稻。 蘇氏云:「粳一曰秈」,亦未盡也。又今江浙間有稻,粒稍 細,耐水旱而成實,早作飯差硬,土人謂之占城稻,云 始自占城國有此種。昔真宗聞其耐旱,遣以珍寶求 其種,始植於後苑,後在處播之。按《國朝會要》,大中祥 符五年,遣使福建,取占城禾分給江淮、兩浙漕。并出 種法令擇民田之高者分給種之,則在前矣。

《養生要集》
[编辑]

秔稻[编辑]

秔,稻屬也。稻亦秔之總名也。道家方藥有用稻米、秔 米,此則是兩物也。稻米粒白如霜,味若主溫,服之令 人多瘦無肥膚。秔米味甘,主利臟,長肌膚,好顏色。 稻已割而復抽,曰《稻孫》。

《理生玉鏡》
[编辑]

秈稻[编辑]

六旬稻,一名「拖犁歸」,粒小色白,四月種,六月熟。又有 「八十日稻、百日赤。」毘陵亦有「六十日秈、八十日秈、百 日秈」之品,百日赤、百日秈,俱白稃而無芒,七、八月熟, 其味白淡而紅甘。

《戒菴漫筆》
[编辑]

稻花[编辑]

稻花白而瓣少者,米賤;多而色黃,則貴。俗云「銀花賤, 金花貴」也。

《湧幢小品》
[编辑]

暹羅稻[编辑]

《暹羅》國稻其粒盈寸。

《燕山叢錄》
[编辑]

石窩稻[编辑]

房山縣有「石窩稻」,色白,味香美,以為飯,雖盛暑,經數 宿不餲。

《明一統志》
[编辑]

雷陽稻[编辑]

雷陽界稻,十一月下種,揚雪耕耘,次年四月熟,與他 地迥異。

稻花[编辑]

稻花午開、暮合,開合皆於日中香甚有至七開七合 者。

《農政全書》
[编辑]

[编辑]

黃省曾理生《玉鏡》曰:「稻之粒,其白如霜,其性如水。《說 文》謂之稌,沛國謂之粳。以黏者謂之糯,亦謂之秫;以 不黏者謂之秔,亦謂之粳。故氾勝之云:『三月而種秔, 四月而種秫,然皆謂之稻。《魯論》之食。夫稻,粳也。《月令》 之秫,稻糯也。糯無芒,粳有芒。粳之小者謂之秈。秈之 熟也早,故曰早稻;粳之熟也晚,故曰晚稻。京口大稻』」 謂之粳,小稻謂之秈,其粒細長而白,味甘而香,九月 而熟,是謂稻之上品。曰「箭子」,其粒大而芒紅皮赤,五 月而種,九月而熟,謂之「紅蓮」,其粒尖,色紅而性硬,四 月而種,七月而熟,曰「金城稻」,是惟高仰之所種。松江 謂之「赤米」,乃穀之下品。其粒長而色斑,五月而種,九 月而熟,松江謂之「勝紅蓮。」性硬而皮莖俱白,謂之䆉 種稻。其粒大色白,稈軟而有芒,謂之雪裏揀。其粒白 無芒而稈矮。五月而種,九月而熟,謂之師姑秔。《湖州 錄》云:「言其無芒也。」四明謂之矮白。其粒赤而稃,芒白。 五月初而種,八月而熟,謂之早白稻,松江謂之小白四明謂之細白。九月而熟,謂之晚白,又謂蘆花白,松 江謂之大白。其三月「而種,六月而熟,謂之麥爭場;其 再蒔而晚熟者,謂之烏口稻。在松江,色黑而能水與 寒,又謂之冷水結,是謂稻之下品。其粒白而大,四月 而種,八月而熟,謂之中秋稻。在松江,八月望而熟者, 謂之早中秋,又謂之閃西風。其粒白而穀紫。五月而 種,九月而熟,謂之紫芒稻。其秀最易,謂之下馬看,又 謂之三朝齊。」《湖州錄》云:「言其齊熟也。其在松江,粒小 而性柔,有紅芒、白芒之等。七月而熟曰香秔」,其粒小 色斑,以三五十粒入他米數升炊之,芬芳馨美者,謂 之香子,又謂之香𥣬。其粒長而釀酒倍多者,謂之「金 釵糯。其色白而性軟,五月而種,十月而熟曰羊脂糯。」 其芒長而穀多白斑。五月而種,九月而熟,「謂之臙脂 糯」,太平謂之「硃砂糯。其白斑,五月而種,十月而熟,謂 之虎皮糯」,《太平》又云:「厚稃,紅黑斑而芒,其粒最長,白 稃而有芒。四月而種,七月而熟,謂之趕陳糯」,太平謂 之「趕不著,亦謂之秈糯。其粒大而色白。四月而種,九 月而熟,謂之矮糯。」其稃黃而米赤,已熟而稈微青,布 宜良田。「四月而種,九月而」熟,謂之「青稈糯。」其粒大而 色白,芒長而熟最早。其色易變而釀酒最佳,謂之「蘆 黃糯。」湖州謂之「泥裏變」,言其不待日之曬也。其粒圓 白而稃黃,大暑可刈,其色難變,不宜於釀酒,謂之「秋 風糯。」可以代粳而輸租,又謂之「瞞官糯。」松江謂之「冷 粒糯。」其不耐風水,四月而種,八月而熟,謂之「小娘糯」, 譬閨女然也。其在湖州,色烏而香者,謂之「烏香糯」;其 稈挺不仆者,謂之「鐵梗糯」;芒如馬鬃而色赤者,謂之 赤馬鬃糯;其粒小而色白,四月而種,六月而熟,謂之 「六十日稻;又遲者謂之八十日稻,又遲者謂之百日 赤。」而毘陵小稻之種,亦有六十日秈、八十日秈、百日 秈之品,而皆自占城來,實賴水旱而成實,作飯則差 硬。宋氏使占城,珍寶易之以給於民者。在太平,六十 日秈,謂之「拖犁歸。」有赤紅秈,有百日秈,俱白稃而無 芒,或七月,或八月而熟,其味白淡而紅甘。在閩無芒 而粒細。有六十日可穫者,有百日可穫者,皆曰「占城 稻。」其已刈而根復發,苗再實者,謂之「再熟稻」,亦謂之 「再撩。」其在湖州,一穗而三百餘粒者,謂之三穗子。 元扈先生曰:「稻田用水,隨地隨時,不拘一法,括之以 兩言,曰蓄與洩而已。《周禮·稻人職》曰『以瀦蓄水,以防 止水』,皆言蓄也。禹之陂九澤,亦蓄也;以澮寫水,言洩 也。禹之決九川,亦洩也;以溝蕩水,以遂均水,以列舍 水者,上源所蓄,釃諸田間也。禹盡力溝洫,暨稷播種, 奏庶艱食,則用水」之效也。

《亢倉子》曰:「得時之稻,莖葆長稠,穗如馬尾。失時之稻, 纖莖而不滋厚,糠而菑死。」又曰:「樹肥無使扶疏,樹磽 不欲專生而獨居。肥而扶疏則多秕,磽而專居則多 死。」

王禎《稻論》曰:「稻之為言藉也,稻含水,盛其德也。稻太 陰精,含水漸洳,乃能化也。」《淮南子》曰:「江水肥而宜稻。 南方下水塗泥,皆宜水種。治稻者,蓄陂塘以瀦之,置 隄閘以止之。又有作為畦埂,耕杷既熟,放水勻停,擲 種於內,候苗生五六寸,拔而秧之。」今江南皆用此法, 苗高七八寸則耘之,耘畢,放水熇之。欲秀復用水浸 之,苗既長茂,復事薅拔,以去根莠。農家收穫,尤當及 時。江南上雨下水,收稻必用喬扞笎架,乃不遺失。蓋 刈早則米青而不堅,刈晚則零落而損收,又恐為風 雨損壞。此九月築場,十月納稼,工夫次第,不可失也。 大抵稻穀之美,種江淮以南,直徹海外,皆宜此稼。 元扈先生曰:「今人用穀種,畝一斗以上」,密種而少糞, 難耘而薄收也。但插蒔早者,用種須少,插蒔遲者,用 種宜稍多。吾鄉人多種吉貝芒,種以前甚無暇,夏至 前方插蒔,亦有過夏至者,用種不得不多。

亦有小暑後插蒔而用種如常則先種麻、燈心、蓆草之屬,田底極肥故也。

王禎《旱稻論》曰:「今閩中有得占城稻,種高仰處,皆宜 種之,謂之『旱占』。」其米粒大而且甘,為旱稻,種甚佳。北 方水源頗少,陸地沾溼處宜種此稻。

元扈先生曰:「賈氏《齊民要術》著旱稻種法頗詳,則中 土舊有之,乃遠取諸占城者,何也?賈故高陽太守,豈 幽燕之地自昔有之?爾時南北隔絕,無從得邪?抑北 魏時有之,後絕其種邪?既或昔有今無,何妨昔無今 有?真宗從占城移之江浙,江翱從建安移之中州,稍 一展轉,便令方內足食,則執言土地不宜使人息意」, 移植者必不可也。今北土種者甚多。畿內種推平峪, 山東推沂州。不啻新城粳稻矣。

丘濬曰:「地土高下燥溼不同,而同於生物,生物之性 雖同,而所生之物則有宜有不宜焉。土性雖有宜不 宜,人力亦有至不至,人力之至亦或可以回天,況地 乎?宋太宗詔江南之民種諸穀、江北之民種秔稻,真 宗取占城稻種散諸民間,是亦大易裁成,輔相以左 右民之一事。今世江南之民皆雜蒔諸穀,江北民亦」 兼種秔稻。昔之「秔稻惟秋一收,今又有旱禾焉。二帝之功利及民遠矣。後之有志於勤民者,宜倣宋主此 意,通行南北,俾民兼種諸穀,有司考課,書其勸相之 數,其地昔無而今有,有成效者加以官賞。」

徐獻忠曰:「居山中往往旱荒,乞得旱稻種。」吳石岐大 參家糯,紫黑色而粳者白。往時宋真宗因兩浙旱荒, 命於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散之,仍以種法下轉運 司示民,即今之旱稻也。初止散於兩浙,今北方高仰 處類有之者,因宋時有江翱者,建安人,為汝州魯山 令,邑多苦旱,乃從建安取旱稻種,耐旱而繁實,且可 久蓄,高原種之,歲歲足食。種法大率如「種麥治地畢, 豫浸一宿,然後打潭下子,用稻草灰和水澆之。每鋤 草一次,澆糞水一次,至於三,即秀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