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第30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三百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三百四卷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三百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

 第三百四卷目錄

 紫薇部彙考

  紫薇圖

  段成式酉陽雜俎紫薇

  王世懋花疏紫薇

  王象晉群芳譜紫薇

 紫薇部藝文

  郡齋有紫薇雙本自朱明接於徂暑其花芳馥

  庭宇之內迥無其倫予嘉其美而能久因詩紀

  述           唐楊於陵

  奉和郴州楊侍郎二丈翫郡齋紫薇花十四韻

               劉禹錫

  和令狐相公郡齋對紫薇花   前人

  紫薇花          白居易

  紫薇花           前人

  見紫薇花憶微之       前人

  紫薇花           杜牧

  臨發崇讓宅紫薇      李商隱

  甲子歲夏五月自長沙抵醴陵入南小江村籬

  之次忽見紫薇花因思玉堂及西掖廳前皆植

  是花遂賦詩四韻聊寄知心   韓偓

  聚星樓前紫薇花     宋歐陽修

  秋花無幾尚有紫薇相對    程俱

  閣後紫薇花盛開      梅堯臣

  次韻和韓子華內翰於李右丞家移紅薇子種

  學士院           前人

  過真慧素上人院見紅薇盛開因思西閣後軒

  數枝遂成短章寄翰林院原叔八丈禹玉閣長

                蔡襄

  次韻錢穆父紫薇二首   蘇軾

  紫薇            陶弼

  紫薇           楊萬里

  凝露堂前紫薇花兩株每自五月盛開九月乃

  衰             前人

  廳前紫薇花二本甚盛戲題絕句 陸游

  紫薇            前人

  紫薇           劉克莊

  紫薇           王十朋

  紫薇花行        明皇甫涍

  紫薇            薛蕙

  紫薇已上詩      潘允哲

  點絳脣         宋陳景沂

  賀新郎已上詞      祝穆

 紫薇部選句

 紫薇部紀事

 紫薇部雜錄

 紫荊部彙考

  紫荊圖

  王象晉群芳譜紫荊

  本草綱目紫荊

 紫荊部藝文詩詞

  見紫荊花        唐韋應物

  紅荊已上詩       元稹

  雨中花龍寶寺紫荊詞  明楊慎

 紫荊部紀事

 皂莢部彙考

  皂莢圖

  周禮地官大司徒

  段成式酉陽雜俎波斯皂莢

  本草綱目皂莢 肥皂莢

 皂莢部藝文

  皂莢樹          宋張耒

 皂莢部紀事

 皂莢部雜錄

 皂莢部外編

草木典第三百四卷

紫薇部彙考[编辑]

釋名

《紫薇》。群芳譜   怕《癢花》。群芳譜

《百日紅》:群芳譜  《滿堂紅》:湧幢小品

《猴郎達》《樹》。酉陽雜俎《猴剌脫樹》:群芳譜

紫薇圖

紫薇圖

《段成式酉陽雜俎》
[编辑]

紫薇[编辑]

紫薇,北人呼為「猴郎達樹」,謂其無皮,猿不能捷也。北 地其樹絕大,有環數夫臂者。

《王世懋花疏》
[编辑]

紫薇[编辑]

紫薇有四種,紅紫、淡紅、白紫卻是正色。閩花物物勝 蘇、杭,獨紫薇作淡紅色,最醜,本野花種也。白薇近來 有之,示異可耳,殊無足貴。

《王象晉群芳譜》
[编辑]

紫薇[编辑]

紫薇,一名「百日紅。」四五月始花,開謝接續可至八九 月,故名,一名「怕痒花。」人以手爪其膚,徹頂動搖,故名, 一名「猴剌脫。」樹身光滑,花六瓣,色微紅紫皺,蔕長一 二分,每瓣又各一蔕,長分許,蠟跗茸,萼赤,莖葉對生, 一枝數穎,一穎數花,每微風至,妖嬌顫動,舞燕驚鴻, 未足為喻。唐時省中多植此花,取其耐久,且爛漫可 愛也。紫色之外,又有紅、白二色。其紫帶藍焰者,名翠 薇。于若瀛曰:「花攢枝杪,若剪輕縠。盛開時爛漫如火。 榦無皮,愈大愈光瑩,枝葉亦柔媚可愛。」

栽種以二瓦或竹二片,當叉處套其枝,實以土,俟生 根分植。又春月根傍分小本種之,最易生。此花易植 易養,可作耐久交。

紫薇部藝文[编辑]

郡齋有紫薇雙本,自朱明接於徂暑。其花芳馥,庭宇之內,迥無其倫。予嘉其美而能久,因詩紀述           。唐楊於陵

「晏朝受明命,維夏走天衢。逮茲三伏候,息駕萬里途。 省躬既跼蹐,結思多煩紆。簿領幸無事,宴休誰與娛。 內齋有嘉樹,雙植分庭隅。綠葉下成幄,紫花紛若鋪。 摛霞晚舒艷,凝露朝垂珠。炎沴晝方鑠,幽姿閑且都。 夭桃固難匹,芍藥寧為徒。懿此時節久,詎同光景驅。 陶甄誠一致,品彙乃散殊。濯質非受彩,無心那奪朱。」 粵予負羈縶,留賞並踟躕。通夕靡云倦,西南山月孤。

奉和郴州楊侍郎二丈翫郡齋紫薇花十四韻[编辑]

劉禹錫

「幾年丹霄上,出入金華省。暫別萬年枝,看花桂陽嶺。 南方足奇樹,公府成佳境。綠陰交廣除,明艷透蕭屏。 雨餘人吏散,燕語簾櫳靜。懿此含晚芳,翛然忘簿領。 紫茸垂組綬,金縷攢鋒穎。露溽暗傳香,風輕徐弄影。 苒弱多意思。從容占時景。得地在侯家,移根近仙并。 開尊好凝睇,倚瑟仍回頸。遊蜂駐綵冠,舞鶴迷煙頂。」 興生紅藥後,愛與甘棠並。不學夭桃姿,浮榮在俄頃。

《和令狐相公郡齋對紫薇花》
前人
[编辑]

明麗碧天霞,丰茸紫綬花。香聞荀令宅,艷入孝王家。 幾歲自榮落,高情方歎嗟。有人移上苑,猶足占年華。

《紫薇花》
白居易
[编辑]

紫薇花對紫薇翁,名目雖同貌不同。獨占芳菲當夏 景,不將顏色托春風。潯陽官舍雙高樹,興善僧庭一 大叢。何似蘇州安置處,花堂欄下月明中。

《紫薇花》
前人
[编辑]

絲綸閣下文章靜,鐘鼓樓中刻漏長。獨坐黃昏誰是 伴,紫薇花對紫薇郎。

《見紫薇花憶微之》
前人
[编辑]

一叢闇淡將何比,淺碧籠裙襯紫巾。除卻微之見應 愛,人間少有別花人。

《紫薇花》
杜牧
[编辑]

曉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園中最上春。桃李無言又何 在,向風偏笑艷陽人。

《臨發崇讓宅紫薇》
李商隱
[编辑]

「一樹穠姿獨看來,秋庭暮雨類輕埃。不先搖落應為 有,已欲別離休更開。」桃綬含情依露井,柳綿相憶隔 章臺。「天涯地角同榮謝,豈要移根上苑栽。」

甲子歲夏五月自長沙抵醴陵入南小江村籬[编辑]

之次,忽《見紫薇花,因思玉堂及西掖廳前皆植是花,遂賦詩四韻,聊寄知心   韓偓》

職在內庭宮闕下,廳前皆種「紫薇花。」眼明忽傍漁家 見,魂斷方驚鳳闕賒。淺色暈成宮裏錦,濃香染著洞中霞。此行若遇《支機》石,又被君平驗海槎。

《聚星樓前紫薇花》
宋·歐陽修
[编辑]

亭亭紫薇花,向我如有意。高煙晚溟濛,清露晨點綴。 豈無陽春月,所得時節異。靜女不爭寵,幽姿如自喜。 將期誰顧盼,獨伴我憔悴。而我不彊飲,繁英行亦墜。 相看兩寂寞,孤詠聊自慰。

《秋花無幾尚有紫薇相對》
程俱
[编辑]

晚花如寒女,不識時世妝。幽然草間秀,紅紫相低昂。 榮木事已休,重陰閟深蒼。尚有紫薇花,亭亭表秋芳。 扶疏綴繁柔,無復粉艷光。空庭一飄委,已覺巾裾涼。 手中蒲葵箑,雖復未可忘。仰視白日永,凄其感冰霜。

《閣後紫薇花盛開》
梅堯臣
[编辑]

「禁中五月紫薇樹,閣後近聞都著花。」薄薄嫩膚搔鳥 爪,離離碎葉剪晨霞。鳳凰浴去池波響,鳷鵲陰來日 影斜。六十無名空執筆,顛毛應笑映簪花。

次韻和韓子華內翰於李右丞家移紅薇子種[编辑]

學士院           前人:

《紅薇》花樹小扶疏,春種秋芳賞愛餘。丞相舊園移帶 土,侍臣清署看臨除。薄膚痒不勝輕爪,嫩幹生宜近 禁廬。此地結根千萬歲,聯華榮莫比茅茹。

過真慧素上人院見紅薇盛開因思西閣後軒[编辑]

數枝,遂成短章,《寄翰林院原叔八丈、禹玉閣長》

蔡襄

八月吳天覺早涼,翠叢初拆碎朱房。繁枝欲臥不勝 力,落片將飛猶自香。西閣二年臨晝夢,金刀一夕掩 春芳。欄邊想像頻回首,漸覺星垣迥漢傍。

《次韻錢穆父紫薇》
蘇軾
[编辑]

虛白臺前有《紫薇》兩株,俗傳樂天所種。

虛白堂前合抱花,秋風落日照橫斜。閱人此地知多 少,物化無涯生有涯。

折得芳蕤兩眼花,題詩相報字傾斜。篋中尚有《絲綸》 句,坐覺天光照海涯。

《紫薇》
陶弼
[编辑]

人言清禁紫薇郎,草詔紫薇花影傍。山木不知官況 別,也隨紅日上東廊。

《紫薇》
楊萬里
[编辑]

晴霞艷艷覆簷牙,絳雪霏霏點砌沙。莫管身非香案 吏,也移床對紫薇花。

凝露堂前紫薇花兩株每自五月盛開九月乃[编辑]

《衰             前人》。

似癡如醉弱還佳,露壓風欺分外斜。誰道花無紅百 日,紫薇長放半年花。

《廳前紫薇花二本甚盛戲題絕句》
陸游
[编辑]

紅藥紫薇西省春,從來惟慣對詞臣。問囚自是粗官 分,無奈名花解笑人。

《紫薇》
前人
[编辑]

鐘鼓樓前官樣花。誰令流落到天涯。少年妄想今除 盡。但愛清樽浸晚霞。

《紫薇》
劉克莊
[编辑]

風標雅合對詞臣,映砌窺窗伴演綸。忽發一枝深谷 裏,似知茅屋有詩人。

《紫薇》
王十朋
[编辑]

盛夏綠遮眼,此花紅滿堂。自慚終日對,不是「紫薇郎。」

《紫薇花行》
明·皇甫涍
[编辑]

叔氏虞部貽余《梧亭懷舊詩》,未遑報章。秋日散步亭隅,薇花爛目,徘徊久之。亭故余讀書處也。昔嘗眷戀此花,為之賦,有曰:「清風時動,明月微娟。悠悠我心,誰與晤言?悲春華之不實,絢紫閣而空傳。履閒庭以載歎,時徙倚而屢遷。垂貞嘉於餘藻,永封殖於茲軒。」 後余屢遊京臺,累踐華省,淪飄河魏,返跡敝廬,顧瞻此花,宛焉如昨。而余白髮被鬢,凄其改容,「春華」 之句,永矣悼心。貞嘉餘藻,竟何徵耳。因作《紫薇花行》,以洩懷舊之思,并以報叔氏云。

「英菲窈窕綠窗前,艷影扶疏翠戺連。玉衡含照妍華 夕,金風弄彩泬寥天。流風逝水驚離索,十載幽棲對 花萼。無情羈宦卻歸來,有客傷秋歎榮落。蘭宮桂殿 鳳皇樓,帝臺仙客恣攀遊。可堪殘月鱸江夢,不奈連 雲騎省秋。言追漁父賦歸歟,寂寞蓬蒿掩敝廬。旖旎 繁英重入賦,婆娑生意最愁余。人情感物多惆悵,白」 髮紅顏兩相向。東籬併就菊松姿,北山豈孤猿鶴望。 青蔥摛藻記甘泉,潘陸春華此棄捐。未忘溫室瓊瑤 樹,虛擬《湘源》《杜若篇》。

《紫薇》
薛蕙
[编辑]

紫薇開最久,爛漫十旬期。夏日逾秋序,新花續故枝。 楚雲輕掩冉,蜀錦碎參差。臥對山窗下,猶堪比「鳳池。」

《紫薇》
潘允哲
[编辑]

種自金華省,分來竹素堂。蟠枝凝瑞露,接葉逗清光。 不向仙郎伴,還移野老傍。三秋花爛漫,相遲一飛觴

《點絳脣》
宋·陳景沂
[编辑]

今古凡花,詞人,尚作詞稱慶。紫薇名盛,似得花之聖。 為底時人,一曲希流,詠花端正,花無疾病,似亦歸 之命。

《賀新郎》
祝穆
[编辑]

此木生林野,自唐家絲綸置閣,托根其下,常伴詞臣 揮帝制,因號「紫薇堪詫。常縹緲紫薇仙駕,料想紫薇 躔降種,紫薇郎況是名同者。兼二美,作佳話。一株 乃肯臨茅舍,肌膚薄、長身挺立,扶疏瀟灑,定怯麻姑 爬癢爪。只許素商陶冶。擎絳雪、柔枝低亞。我意香山 東坡老,只小詩便為增聲價。」後當有,繼風雅。

紫薇部選句[编辑]

唐白居易詩:「紅薇花尚熏。」

杜牧詩:「山鳥飛紅帶,亭薇拆紫花。」

溫庭筠詩。「濃陰似帳紅薇曉。細雨如絲碧草春。」 宋王安石詩。「紫薇花點綠苔斑。」

韓維詩:「紅薇花拆萱草丹。」

周必大詩:「歸到玉堂不寐,月鉤初上紫薇花。」

《洪平齋》詩:「唱徹五更天未曉,一池月浸紫薇花。」 元謝宗可詩:「紅薇滴露洗雲腥。」

明張祥《鳶》詩:「紫薇低覆砌,冉冉露花團。」

紫薇部紀事[编辑]

《拾遺記》:懷帝末,民間園圃皆生蒿棘,狐兔遊聚。至元 熙元年,太史令高堂忠奏:「熒惑犯紫微,若不早避,當 無洛陽。」乃詔內外四方及京邑諸宮觀林衛之內及 民間園囿,皆植紫薇,以為厭勝。至劉、石、姚、苻之末,此 蒿棘不除自絕也。

《湘山野錄》:咸平中,翰林李昌武,宗諤初知制誥,至西 掖,追故事,獨無紫薇,自別墅移植。聞今庭中者,院老 吏相傳猶是昌武手植。晏元獻寫賦于壁曰:「得自羊 墅,來從召園。有昔日之絳老,無當時之仲文。觀茂悅 以懷舊,指蔽芾以思人。」

《宋史五行志》:「政和四年,荊門軍紫薇木連理。」

紫薇部雜錄[编辑]

《夢溪筆談》:「唐貞觀中,敕下度支求杜若,省郎以謝脁 詩云:『芳洲采杜若』。」乃責坊州貢之,當時以為嗤笑。至 如唐故事,中書省中植紫薇花,何異坊州貢杜若。然 歷世循之,不以為非。至今舍人院紫薇閣前植紫薇 花,用唐故事也。

《三柳軒雜識》:「紫薇為高調客。」

《花經》六品:「四命紫薇。」

《瓶花譜》:「五品五命,紫薇。」

《瓶史》:石榴似紫薇大紅千葉木槿為婢。

《瓶史月表》「七月花盟主紫薇。」

《花曆七月》,《紫薇漫月》。

《書傳正誤》。紫薇花,《爾雅》《爾雅翼彙雅》《天中記》俱未載。 惟《事文類聚》有紫薇花,亦不載。《事實》止載劉禹錫《和 令狐相公郡齋對紫薇花》詩:「明麗碧天霞,丰茸紫綬 花。」白居易詩:「絲綸閣下文章靜,鐘鼓樓前刻漏長。獨 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薇郎。」此唐人之誤以紫 微為紫薇者,即劉白未悟也。然紫薇花亦始于唐,今 人以六月開,百日紅者為「紫薇花。」其色有紅紫二種。 樹高尋丈,皮薄而白,花繁而碎,亦濃郁可愛。吳中、黔 中最多

紫荊部彙考[编辑]

釋名

《紫荊》:開寶    《紫珠》。拾遺

滿條紅:群芳譜

紫荊圖

紫荊圖

《王象晉群芳譜》
[编辑]

紫荊[编辑]

紫荊:一名「滿條紅。」叢生。

《種植》冬取其莢種肥地,春即生。又「春初取其根傍小 條栽之即活。性喜肥惡水。」

製用。花未開時采之,滾湯中焯過,鹽漬少時,點茶頗 佳。或云:「花入魚羹中,食之殺人。」

《本草綱目》
[编辑]

紫荊釋名[编辑]

李時珍曰:其木似黃荊而色紫,故名。其皮色紅而消 腫,故瘍科呼為肉紅,又曰:內消,與何首烏同名。

集解

《蘇頌》曰:「紫荊處處有之,人多種於庭院間。木似黃荊, 葉小無椏,花深紫可愛。」

陳藏器曰:「即田氏之荊也。至秋子熟,正紫圓如小珠, 名紫珠。」江東林澤間尤多。

寇宗奭曰:「春開紫花,甚細碎,共作朵,生,出無常處。或 生於木身之上,或附根上,枝下直出花,花罷葉出,光 潔微圓,園圃多植之。」

李時珍曰:「高樹柔條,其花甚繁,歲二、三次。其皮入藥, 以川中厚而紫色、味苦如膽者為勝。」

木并皮氣味

苦平無毒。

陳藏器曰:「苦寒。」

《大明》曰:「皮、梗及花,氣味功用並同。」

主治

《開寶》曰:「破宿血,下五淋。濃煮汁服。」

《大明》曰:「通小腸。」

陳藏器曰:「解諸毒物,癰疽喉痹,飛尸蠱毒,腫,下瘻,蛇 虺蟲蠶,狂犬毒,並煮汁服。亦以汁洗瘡腫,除血長膚。」 李時珍曰:「活血行氣,消腫解毒。治婦人血氣疼痛,經 水凝濇。」

發明

李時珍曰:「紫荊氣寒味苦,色紫性降,入手足厥陰血 分。寒勝熱,苦走骨,紫入營,故能活血消腫,利小便而 降毒。」楊清叟《仙傳方》有沖和膏,以紫荊為君,蓋亦得 此意也。其方治一切癰疽、發背、流注諸腫毒,冷熱不 明者。紫荊皮炒三兩,獨活去節炒一兩;赤芍藥炒二 兩,生白朮一兩,木蠟炒一兩,為末,用蔥湯調熱敷血, 「得熱則行,蔥能散氣也。瘡不甚熱者,酒調之。痛甚者, 加乳香。筋不伸者,亦加乳香。大抵癰疽流注,皆是氣 血凝滯所成。遇溫則散,遇涼則凝,此方溫平。紫荊皮 乃木之精,破血消腫;獨活乃土之精,止風動血,引拔 骨中毒,去痹濕氣;芍藥乃火之精,生血止痛;木蠟乃 水之精,消腫散血;同獨活能破石腫堅硬,白芷乃金 之精,去風生肌止痛。」蓋血生則不死,血動則流通,肌 生則不爛,痛止則不焮,風去則血自散,氣破則硬可 消,毒自除,五者交治,病安有不愈者乎。

張實之曰:「白朮亦當作芷。」

附方

婦人血氣:紫荊皮為末,醋糊丸櫻桃大,每酒化服一 丸。熊氏補遺

鶴膝風攣:紫荊皮三錢,老酒煎服,日三次。直指方 傷眼青腫:紫荊皮,小便浸七日,曬研用,生地黃汁、薑 汁調傅。不腫用蔥汁。永類方

猘犬咬傷:「紫荊皮末,沙糖調塗,留口退腫,口中仍嚼 嚥杏仁去毒。」仙傳外科

鼻中疳瘡:「紫荊花陰乾為末貼之。」衛生易簡方 發背初生,一切癰疽皆治。單用紫荊皮為末,酒調箍 住,自然撮小不開。內服柞木飲子,乃救貧良劑也。仙傳 外科

癰疽未成,用白芷、紫荊皮等分為末,酒調服。外用紫 荊皮、木蠟、赤芍藥等分為末,酒調作箍藥。同上痔瘡腫痛:紫荊皮五錢,新水食前煎服。直指方 產後諸淋:紫荊皮五錢,半酒半水煎溫服。熊氏補遺

紫荊部藝文詩詞[编辑]

《見紫荊花》
唐·韋應物
[编辑]

雜英紛已積,含芳獨暮春。還如故園樹,忽憶故園人。

《紅荊》
元·稹
[编辑]

庭中栽得紅荊樹,十月花開不待春。直得孩提盡驚 怪,一家同是北來人。

《雨中花》龍寶寺紫荊
明·楊慎
[编辑]

一搦纖腰清瘦,六幅輕紗紅皺。粉熟香生,態濃粧淺, 正是愁時候。蕭蕭風雨黃昏後。雲濕仙衣寒透。正 簾悄窗閒,燈昏酒冷,聽盡蓮花漏。

紫荊部紀事[编辑]

《續齊諧記》: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議分財,生貲皆平 均,惟堂前一株紫荊樹,共議斫破三片,明日就截之, 其樹即枯死,狀如火然。真往見之,大驚,謂諸弟曰:「樹 本同株,聞將分斫,所以顦顇,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 自勝,不復解樹,樹應聲榮茂,兄弟相感合財寶,遂為 孝門,真仕至大中大夫。

《老學菴筆記》:「僧行持,明州人,有高行而喜滑稽。嘗在 餘姚,貧甚,有頌曰:『大樹大皮裹,小樹小皮纏。庭前紫 荊樹,無皮也過年』。」

《天台山記》:「寒巖下有通海池,植鐵色紫荊樹。」

皂莢部彙考[编辑]

釋名

皂莢。本經    《懸刀》。外丹本草

皂角。綱目    烏犀。綱目

《雞栖子》:綱目

皂莢圖

《周禮》
[编辑]

《地官》
[编辑]

大司徒之職,「以土會之灋,辨五地之物生,四曰墳衍, 其植物,宜莢物。」

《莢物》薺莢王棘之屬。薺莢,即今人謂之皂莢,蓋誤云皂,當言薺也。

《段成式酉陽雜俎》
[编辑]

波斯皂莢[编辑]

波斯皂莢,出波斯國,呼為忽野簷默,《拂林》呼為「阿梨 去」伐。樹長三四丈,圍四五尺。葉似鉤緣而短小,經寒 不凋,不花而實。其莢長二尺,中有隔,隔內各有一子, 大如指頭,赤色,至堅硬,中黑如墨,甜如飴,可噉,亦入 藥用。

《本草綱目》
[编辑]

皂莢釋名[编辑]

李時珍曰。莢之樹皂故名。《廣志》謂之「雞栖子。」《曾氏方》 謂之烏犀外丹。《本草》謂之懸刀。

集解

《別錄》曰:「皂莢,生雍州山谷及魯鄒縣,如豬牙者良。九

月、十月采莢,陰乾。」

陶弘景曰:「處處有之,長尺二者良。俗人見其有蟲孔, 而未嘗見蟲形,皆言不可近,令人惡病,殊不爾也。其 蟲狀如草葉,上青蟲,微黑便出,所以難見。」

蘇恭曰:此物有三種,豬牙皂莢最下,其形曲戾薄惡, 全無滋潤,洗垢不去。其尺二者,粗大長虛而無潤。若 長六、七寸,圓厚節促直者,皮薄多肉,味濃大好。 蘇頌曰:「所在有之,以懷孟者為勝。木極有高大者。《本 經》用如豬牙者,陶用尺二者,蘇用六寸圓厚者。」今醫 家作疏風氣丸煎,多用長皂莢,治齒及取積藥多用 牙皂莢,所用雖殊,性味不甚相遠,其初生嫩芽,以為 蔬茹,更益人。

李時珍曰:「皂樹高大,葉如槐葉,瘦長而尖,枝間多刺。 夏開細黃花。結實有三種:一種小如豬牙;一種長而 肥厚,多脂而粘;一種長而瘦薄,枯燥不粘。以多脂者 為佳。其樹多刺難上,采時以篾箍其樹,一夜自落,亦 一異也。有不結實者,樹鑿一孔,入生鐵三五斤泥封 之,即結莢。人以鐵砧搥皂莢,即自損。鐵碾碾之,久則 成孔;鐵鍋爨之,多爆片落。」豈皂莢與鐵有感召之情 耶?

皂莢修治

《雷斆》曰:「凡使,要赤肥并不蛀者,以新汲水浸二宿,用 銅刀削去粗皮,以酥反復炙透,搥去子皮用。每莢一 兩,用酥五錢。」

王好古曰:「凡用有蜜炙、酥炙、絞汁、燒灰之異,各依方 法。」

氣味

辛鹹溫,有小毒。

王好古曰:「入厥陰經氣分。」

李時珍曰:「入手太陰陽明經氣分。」

徐之才曰:「柏實為之使。惡麥門冬。畏空青、人參、苦參。」 《汪機》曰:「伏丹砂、粉霜、硫黃、硇砂。」

主治

《本經》曰:「風痹死肌邪氣,風頭淚出,利九竅,殺精物。」 《別錄》曰:「療腹脹滿,消穀,除欬嗽,囊結,婦人胞不落,明 目益精,可為沐藥,不入湯。」

《大明》曰:「通關節頭風,消痰殺蟲,治骨蒸,開胃,中風口 噤。」

甄權曰:「破堅癥,腹中痛,能墮胎。又將浸酒中,取盡其 精,煎成膏,塗帛,貼一切腫痛。」

寇宗奭曰:「溽暑久雨時,合蒼朮、燒煙,辟瘟疫邪濕氣。」 汪機曰:「燒煙熏久痢脫肛。」

王好古曰:「搜肝風,瀉肝氣。」

李時珍曰:「通肺及大腸氣,治咽喉痹塞,痰氣喘欬,風 癘疥癬。」

發明

王好古曰:「皂莢,厥陰之藥。《活人書》治陰毒,正氣散內 用皂莢,引入厥陰也。」

李時珍曰:「皂莢屬金,入手太陰、陽明之經。金勝木,燥 勝風,故兼入足厥陰,治風木之病。其味辛而性燥,氣 浮而散,吹之導之,則通上下諸竅;服之則治風濕痰 喘,腫滿殺蟲,塗之則散腫消毒,搜風治瘡。」按:龐安時 《傷寒總論》云:「元祐五年,自春至秋,蘄、黃二郡,人患急 喉痹,十死八九,速者半日,一日而死。黃州推官潘昌」 言,得黑龍膏方,救活數十人也。其方治九種喉痹、急 喉痹、纏喉、風結喉、爛喉、遁蟲、蟲蝶、重舌、木舌、飛絲入 口。用大皂莢四十挺切,水三斗,浸一夜,煎至一斗半, 入人參末半兩,甘草末一兩,煎至五升,去滓,入無灰 酒一升,釜煤二匕,煎如餳,入瓶封埋地中一夜,每溫 酒化下一匙,或掃入喉內,取惡涎盡「為度,後含甘草 片。」又孫用和《家傳祕寶方》云:「凡人卒中風,昏昏如醉, 形體不收,或倒或不倒,或口角流涎出,斯須不治,便 成死病。此證風涎潮於上,胸痹氣不通,宜用救急稀 涎散吐之。用大皂莢肥實不蛀者四挺,去黑皮,白礬 光明者一兩,為末。每用半錢,重者三字,溫水調灌,不 大嘔吐,只是微微稀」冷涎,或出一升二升,當待惺惺, 乃用藥調治,不可便大吐之,恐過劑傷人,累效不能 書述。

寇宗奭曰:「此法用皂莢末一兩,生礬末半兩,膩粉半 兩,水調一二錢,過咽即吐涎。用礬者,分膈下涎也。」

子修治

《雷斆》曰:「揀取圓滿堅硬不蛀者,以瓶煮熟,剝去硬皮 一重,取向裏白肉兩片,去黃,以銅刀切,曬用。其黃消 人腎氣。」

子氣味

辛溫無毒。

子主治

《寇宗奭》曰:「炒,舂去赤皮,以水浸軟,煮熟,糖漬食之。疏 導五臟風熱壅。」

《蘇頌》曰:「核中白肉,入治肺藥。核中黃心,嚼食治膈痰吐酸。」

李杲曰:「仁和血潤腸。」

李時珍曰:「治風熱大腸虛祕。瘰𤻤腫毒瘡癬。」

子發明

《汪機》曰:「皂莢核燒存性,治大便燥結。其性得濕則滑, 滑則燥結自通也。」

李時珍曰:「皂莢味辛屬金,能通大腸。陽明燥金,乃辛 以潤之之義,非得濕則滑也。」

刺氣味

辛溫無毒。

刺主治

《蘇頌》曰:「米醋熬嫩刺作煎,塗瘡癬,有奇效。」

李時珍曰:「治癰腫、妒乳、風癘、惡瘡。胎衣不下。殺蟲。」

刺發明

楊士瀛曰。皂莢刺能引諸藥性上行。治上焦病。 朱震亨曰:「能引至癰疽潰處。甚驗。」

李時珍曰:「皂莢刺,治風殺蟲,功與莢同,但其銳利直 達,病所為異耳。」《神仙傳》云:「左親騎軍崔言,一旦得大 風惡疾,雙目昏盲,眉髮自落,鼻梁崩倒,勢不可救。遇 異人傳方,用皂莢刺三斤,燒灰蒸一時久,日乾為末。 食後濃煎大黃湯調一匕飲之,一旬眉髮再生,肌潤 目明。後入山修道,不知所終。」又劉守真《保命集》云:「癘 風乃營氣熱,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宜先用樺皮散,服 五七日後,灸承漿穴七壯,三灸後,每旦早服樺皮散, 午以升麻葛根湯下錢氏瀉青丸,晚服一聖散」,用大 黃末半兩煎湯,調皂莢刺灰三錢,乃緩疏泄血中之 風熱也,仍戒房室三年。樺皮散見樺皮下。又追風再 造散,即一聖散,云服之便出黑蟲為驗。數日再服。直 候蟲盡。為絕根也。新蟲嘴赤。老蟲嘴黑。

木皮根皮氣味

辛溫無毒。

木皮根皮主治

李時珍曰:「風熱痰氣殺蟲。」

葉主治

李時珍曰:入洗風瘡渫用。

附方

中風口噤不開,涎潮壅上:「皂角一挺去皮,豬脂塗炙 黃色,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氣壯者二錢,以吐出 風涎為度。」簡要濟眾方

中風口喎:「皂角五兩,去皮為末,三年大醋和之,左喎 塗右,右喎塗左,乾更上之。」外臺祕要

中暑不省:皂莢一兩燒存性,甘草一兩,微炒為末,溫 水調一錢灌之。澹療方

鬼魘不寤:「皂莢末刀圭吹之,能起死人。」千金方 自縊將絕,「皂莢末吹鼻中。」外臺方

水溺卒死一宿者,尚可活:紙裹皂莢末,納下部,須臾 水出即活。外臺祕要

急喉痹塞,逡巡不救:皂莢生研末,每以少許點患處, 外以醋調,厚封項下,須臾便破,出血即愈。或挼水灌 之亦良。《直指方》:「用皂莢肉半截,水醋半盞,煎七分, 破出膿血即愈。」

咽喉腫痛:「牙皂一挺去皮,米醋浸炙七次,勿令太焦, 為末。每吹少許入咽,吐涎即止。」聖濟總錄

風癇諸痰「五癇膏」:治諸風,取痰如神。大皂莢半斤,去 皮、子,以蜜四兩塗上,慢火炙透,搥碎,以熱水浸一時, 挼取汁,慢火熬成膏,入麝香少許,攤在夾綿紙上曬 乾,剪作紙花。每用三四片,入淡漿水一小盞中洗淋 下,以筒吹汁入鼻內,待痰涎流盡,喫脂麻餅一箇,涎 盡即愈,立效。普濟方

風邪癇疾:皂莢燒存性四兩,蒼耳根莖葉日乾四兩, 蜜陀僧一兩,為末,成丸梧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四 十丸,棗湯下,日二服。稍退,只服二十丸,名「抵住丸。」永類 方

一切痰氣:「皂莢燒存性,蘿蔔子炒等分,薑汁入煉蜜 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簡便方

胸中痰結:「皂莢三十挺,去皮切,水五升,浸一夜,挼取 汁慢熬至可丸,丸如梧子大,每食後鹽漿水下十丸。」 又「釣痰膏,用半夏醋煮過,以皂莢膏和勻,入明礬 少許,以柿餅搗膏,丸如彈子含之。」聖惠方

欬逆上氣,唾濁不得臥,皂莢丸:用皂莢炙去皮子,研 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一丸,棗膏湯下,日三夜一服。張仲 景方

痰喘欬嗽:「長皂莢三條,去皮、子一莢,入巴豆十粒,一 莢入半夏十粒,一莢入杏仁十粒,用薑汁製杏仁麻 油製巴豆蜜製半夏,一處火炙黃色為末。」每用一字, 安手心,臨臥以薑汁調之,喫下神效。余居士選奇方 卒寒欬嗽:「皂莢燒研,豉湯服二錢。」千金方

牙病喘息,喉中水雞鳴:用肥皂莢兩挺,酥炙,取肉為 末,蜜丸豆大,每服一丸,取微利為度,不利更服,一日 一服。必效方

腫滿入腹脹急:「皂莢去皮子,炙黃為末,酒一斗,石器煮沸,服一斗,日三服。」肘后方

二便關格:《千金方》:「用皂莢燒研,粥飲下三錢,立通。」 《宣明方》:「鐵腳丸」:用皂莢炙去皮子為末,酒麪糊丸,每 服五十丸,酒下。《聖惠方》:「用皂莢燒煙,於桶內坐上 熏之,即通。」

食氣黃腫,氣喘胸滿:「用不蛀皂莢去皮子,醋塗炙焦 為末一錢,巴豆七枚,去油膜,以淡醋研好墨和丸麻 子大。」每服三丸,食後陳橘皮湯下,日三服。隔一日增 一丸,以愈為度。經驗方

胸腹脹滿,欲令瘦者,豬牙皂莢相續量長一尺,微火 煨,去皮子,搗篩,蜜丸大如梧子。服時先喫羊肉兩臠 汁三兩口,後以肉汁香藥十丸,以快利為度,覺得力 更服,以利清水即止。藥瘥後一月,不得食肉皮諸油 膩。集驗方

身面卒腫洪滿:「用皂莢去皮炙黃,剉三升,酒一斗,漬 透煮沸,每服一升,一日三服。」肘后方

卒熱勞疾:皂莢續成一尺,以土酥一大兩,微塗緩炙, 酥盡搗篩,蜜丸梧子大,每日空腹飲下十五丸,漸增 至二十丸,重者不過兩劑而愈。海上方

急勞煩熱體瘦,三皂丸:用皂莢、皂莢樹皮、皂莢刺各 一斤,同燒灰,以水三斗,淋汁再淋,如此三五度,煎之 候少凝,入麝香末一分,以童子小便浸蒸餅丸小豆 大,每空心溫水下七丸。聖惠方

腳氣腫痛:皂莢、赤小豆為末,酒醋調貼痛處。永類方 傷寒初得,不問陰陽:以皂角一挺,肥者燒赤為末,以 水五合和,頓服之,陰病極效。千金方

時氣頭痛煩熱:用皂莢燒研,新汲水一中盞,薑汁、蜜 各少許,和二錢服之。先以暖水淋浴,後服藥取汗即 愈。聖惠方

卒病頭痛,「皂角末吹鼻取嚏。」斗門方

腦宣不止:不蛀皂角去皮子,蜜炙搥碎,入水挼取濃 汁,熬成膏,㗜鼻口內咬呷,良久涎出為度。儒門事親 齆鼻不通:「皂角研末吹之。」千金方

風蟲牙痛:《外臺祕要》方:「用皂莢末塗齒上,有涎吐之。」 《千金方》:「用豬牙皂角、食鹽等分為末,日揩之。」

風熱牙痛:皂角一挺,去子,入鹽滿殼,仍加白礬少許, 黃泥固濟,鍛研,日擦之。經驗方

揩牙烏鬚大皂角二十挺,以薑汁、地黃汁蘸炙十遍 為末,日用揩牙甚妙。普濟方

霍亂轉筋:「皂角末吹豆許入鼻,取嚏即安。」梅師方 腸風下血:用「長尺皂莢五挺,去皮子,酥炙三次,研末, 精羊肉十兩,細切搗爛,和丸梧子大。」每服水下二十 丸。聖惠方

大腸脫肛:「不蛀皂角五挺,搥碎投水取汁二升浸之, 自收上收後以湯盪其腰肚上下,令皂角氣行,則不 再作。」仍以皂角去皮,酥炙為末,棗肉和丸,米飲下三 十丸。聖惠方

下部𧏾瘡:「皂莢燒研,綿裹導之。」肘后方 外腎偏痛:皂角和皮為末,水調傅之,良。梅師方 便毒腫痛:皂角炒、焦水粉炒等分研末,以熱醋調攤 貼患處,頻以水潤之即效。又方:用豬牙皂角七片, 煨黃去皮弦,出火毒為末,空心溫酒服五錢。袖珍方 便毒癰疽皂角一條,醋熬膏敷之,屢效。直指方 婦人吹乳:《袖珍方》:用豬牙皂角,去皮蜜炙為末,酒服 一錢。又《詩》云:「婦人吹嬭法如何?皂角燒灰蛤粉和, 熱酒一杯調八字,管教時刻笑呵呵。」

丁腫惡瘡:「皂角去皮,酥炙焦為末,入麝香少許,人糞 少許和塗,五日後根出。」普濟方

小兒頭瘡粘肥及白禿:用皂角燒黑為末,去痂傅之, 不過三次即愈。衛生雜興

小兒惡瘡:「皂莢水洗拭乾,以芝麻油搗爛塗之。」肘后方 足上風瘡作痒甚者,皂角炙熱烙之。潘氏方

大風諸癩:「長皂莢二十條,炙去皮子,以酒煎稠,濾過 俟冷,入雪糕丸梧子大」,每酒下五十丸。直指方 積年疥瘡:豬肚內放皂角,煮熟,去皂角食之。袖珍方 射工水毒生瘡:「皂角長尺二者,苦酒一升,煎汁,熬如 飴,塗之。」肘后方

咽喉骨哽:豬牙皂角二條,切碎,生絹袋盛,縫滿,線縛 項中,立消。簡便方

魚骨哽咽:皂角末吹鼻取嚏。聖惠方

《九里蜂毒》:皂莢鑽孔貼釘處,艾灸孔上三五壯,即安。 救急方

腎風陰痒:以稻草燒,皂角煙熏十餘次,即止。濟急仙方 腰腳風痛,不能履地:「皂角子一千二百箇,洗淨,以少 酥熬香為末,蜜丸梧子大」,每空心以蒺藜子、酸棗仁 湯下三十丸。千金方

大腸虛祕:風人、虛人、腳氣人,大腸或祕或利,用上方 服至百丸,以通為度。

下痢不止,諸藥不效,服此三服,宿垢去盡,即變黃色, 屢驗。皂角子瓦焙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 丸,陳茶下。醫方摘要腸風下血:皂莢子槐實一兩,用占穀糠炒香,去糠為 末。陳粟米飲下一錢,名「神效散。」聖惠方

裏急後重:不蛀皂角子、米糠炒過,枳殼炒等分為末, 飯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三、四十丸。普濟方

小兒流涎,脾熱有痰:「皂角子仁半兩,半夏薑湯泡七 次,一錢二分,為末,薑汁丸麻子大,溫水下五丸。」聖濟總錄 惡水入口:吸皂角水一口,熱痛不止。以皂莢子燒存 性一分,沙糖半兩,和丸含之。博濟方

婦人難產:皂角子二枚吞之。千金方

風蟲牙痛:皂角子末綿裹彈丸大兩顆,醋煮熱,更互 熨之,日三五度。聖惠方

粉滓面䵟、皂角子、杏仁等分,研勻,津和,夜塗之。聖惠方 預免瘡癤。凡小兒每年六月六日。照年歲吞皂角子。 可免瘡癤之患。大人亦可吞七枚或二十一枚。林靜 齋所傳《方》也。扶壽方

便癰初起:皂角子七箇,研末水服效。一方照年歲 吞之。儒門事親方

一切丁腫:「皂角子仁作末傅之。」千金方

年久瘰𤻤:《阮氏經驗方》:用不蛀皂角子一百粒,米醋 一升,硇砂二錢,同煮乾,炒令酥,看𤻤子大小,如一箇 服一粒,十箇服十粒,細嚼,米湯下,酒浸煎服亦可。 《聖濟總錄》言:虛人不可用硇砂也。 小兒重舌:皂角刺灰入朴硝或腦子少許,漱口摻入 舌下,涎出自消。聖惠方

小便淋閉:皂角刺燒存性,破故紙等分為末,無灰酒 服。聖濟總錄

腸風下血,便前近腎肝,便後近心肺:皂角剌灰二兩, 胡桃仁、破故紙炒、槐花炒各一兩,為末,每服一錢,米 飲下。普濟方

《傷風下痢》:風傷久不已,而下痢膿血,日數十度,用皂 角刺、枳實麩炒、槐花生用各半兩,為末,煉蜜丸梧子 大。每服三十丸,米湯下,日二服。袖珍方

胎衣不下:皂角刺燒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熊氏補遺 婦人乳癰:皂角刺燒存性一兩,蚌粉一兩,和研,每服 一錢,溫酒下。直指方

乳汁結毒:產後乳汁不泄,結毒者。皂角刺、蔓荊子各 燒存性,等分為末,每溫酒服二錢。袖珍方

腹內生瘡在腸臟不可藥治者,取皂角刺不拘多少, 好酒一盌,煎至七分,溫服,其膿血悉從小便中出,極 效。不飲酒者,水煎亦可。經驗方

瘡腫無頭皂角刺燒灰,酒服三錢,嚼葵子三五粒,其 處如針刺為效。儒門事親

癌瘭惡瘡:皂角刺燒存性,研白及少許為末,傅之愈。 直指方

大風癘瘡《選奇方》:「用黃蘗末、皂角刺灰各二錢,研勻, 空心酒服,取下蟲物,並不損人。食白粥兩三日,服補 氣藥數劑,名神效散。如四肢腫,用鍼刺出水,再服。」忌 一切魚肉、發風之物,取下蟲大小長短,其色不一,約 一二升,其病乃愈也。仁存方

發背不潰:「皂角刺麥麩炒黃,一兩,綿黃芪焙一兩、甘 草半兩,為末,每服一大錢,酒一盞,乳香一塊,煎七分, 去滓溫服。」本事方

肺風惡瘡瘙痒:用木乳即皂莢根皮,秋冬采如羅紋 者,陰乾炙黃、白蒺藜炒、黃芪、人參、枳殼炒、甘草炙等 分為末,沸湯每服一錢。普濟方

產後腸脫不收:用皂角樹皮半斤,皂角核一合,川楝 樹皮半斤,石蓮子炒去心一合,為粗末,以水煎湯,乘 熱以物圍定,坐熏洗之,挹乾便喫補氣丸藥,一服仰 睡。婦人良方

附錄鬼皂莢

陳藏器曰:「生江南澤畔。狀如皂莢,高一、二尺。作湯浴, 去風瘡疥癬。挼葉,去衣垢,沐髮令長。」

肥皂莢集解[编辑]

李時珍曰:「肥皂莢生高山中。其樹高大,葉如檀及皂 莢葉。五六月開白花,結莢長三、四寸,狀如雲實之莢, 而肥厚多肉,內有黑子數顆,大如指頭,不正圓,其色 如漆而甚堅,中有白仁如栗,煨熟可食,亦可種之。十 月采莢,煮熟搗爛,和白麪及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 而膩潤,勝於皂莢也。」《相感志》言:「肥皂莢水死金魚,辟」 《馬,螘麩》見之則不就,亦物性然耳。

莢氣味

辛溫微毒。

莢主治

李時珍曰:「去風濕下痢便血,瘡癬腫毒。」

核氣味

甘腥溫無毒。

核主治

李時珍曰:「除風氣。」

附方

腸風下血:獨子肥皂燒存性一片,為末,糊丸成,米飲 下。普濟方《下痢禁口》:肥皂莢一枚,以鹽入其內,燒存性為末,以 少許入白米粥內食之,即效。乾坤生意

風虛牙腫,老人腎虛,或因涼藥擦牙致痛。用獨子肥 皂,以青鹽實之,燒存性,研末摻之。或入生樟腦十五 文。衛生家寶方

頭耳諸瘡,眉癬燕窩瘡,並用肥皂鍛存性一錢,枯礬 一分,研勻,香油調塗之。摘元方

小兒頭瘡,因傷湯水成膿,出水不止:用肥皂燒存性, 入膩粉,麻油調搽。海上方

臘梨頭瘡,不拘大人小兒,用獨核肥皂去核,填入沙 糖,入巴豆二枚扎定,鹽泥包鍛存性,入檳榔、輕粉五 七分,研勻,香油調搽。先以灰汁洗過,溫水再洗,拭乾 乃搽,一宿見效,不須再洗。普濟方

癬瘡不愈。以川槿皮煎湯。用肥皂去核及內膜。浸湯 時時搽之。簡便方

便毒初起:肥皂搗爛傅之,甚效。簡便方

玉莖濕癢:肥皂一箇,燒存性,香油調搽即愈。攝生方

皂莢部藝文[编辑]

《皂莢樹》
宋·張耒
[编辑]

畿縣塵埃不可論,故山喬木尚能存。不緣去垢須青 莢,自愛蒼鱗百歲根。

皂莢部紀事[编辑]

《范子計然》皂莢出三輔,上價一枚一錢。

《三國志劉放傳》:「放與孫資俱為侍中、光祿大夫。景初 二年,帝寢疾,欲以燕王宇為大將軍,及領軍將軍夏 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 共輔政。放、資深陳宜速召太尉司馬宣王,以綱維皇 室。帝納其言。」《世語》曰:放資久典機任,獻肇心內不 平。殿前有雞栖樹,二人相謂:「此亦久矣,其能復幾?」指 謂放資,放資懼,故勸帝召宣王。

《洛陽宮殿簿》:「建始殿前槐及皂莢二十株。」

《扶南傳》:「安息國出醉皂莢,可食,味美。」

《南齊書五行志》:宋泰豫元年,京師祇垣寺皂莢樹枯 死,昇明末,忽更生花葉。京房《易傳》曰:「樹枯冬生,不出 二年,國喪,君子亡。」其占同。宋氏禪位。

《虞玩之傳》:「玩之為驍騎將軍,黃門郎,以久宦衰疾,上 表告退,上許之。玩之好臧否,宋末王儉舉員外郎孔 逖使魏,玩之,言論不相饒,逖儉並恨之。至是玩之東 歸,儉不出送,朝廷無祖餞者。歸家,起大宅。數年卒。後 員外郎孔瑄就儉求會稽五官,儉方盥,投皂莢於地 曰:『卿鄉俗惡虞玩之至死煩人』。」

《劉休傳》:明帝憎婦人妒,尚書右丞榮彥遠以善棋見 親,婦妒傷其面。帝曰:「我為卿治之何如?」彥遠率爾應 曰:「聽聖旨。」其夕遂賜藥殺其妻。休妻王氏亦妒,帝聞 之,賜休妾,敕與王氏二十杖,令休於宅後開小店,使 王氏親賣掃帚皂莢以辱之。

《三國典略》:「梁元帝初,甘露降荊州皂莢樹。」

《稽神錄》:泉州文宣王廟庭宇嚴峻,學校之盛,擬於藩 府。庭中有皂莢樹,每州人將登第,即生一莢,以為常 矣。梁貞明中,忽然生二莢有半,眾莫諭其意。乃其年 州人陳逖進士及第,黃仁隸學究及第,仁隸恥之,復 應進士舉。至同光中,舊生半莢,之後,復生全莢。其年 仁隸及第,後數年廟為火焚。其年自稱尊號,不復生 莢,遂至今矣。

《宋史五行志》:「紹興二十年八月,福州沖虛觀皂莢木 翠葉再實。」

《墨客揮犀》:「唐華清宮,今靈泉觀也。七聖殿之西南隅 十數步間,有皂莢一株,合數人抱,枝榦頗瘁。相傳云 明皇洎貴妃共植於此。每歲結實,必有十數莢合歡 者。京兆尹命老卒數人守視之,移接於他枝,則不復 合歡也。」

《游宦紀聞》:淮南人藏鹽、酒、蟹凡一器十隻,以皂莢半 挺置其中,則經歲不壞。世南向侍親,至四明,鹽白而 廉僕輩貪利,以簍盛貯。邸翁曰:「塗中走滷,將若之何? 授汝一法,可煨皂莢一挺置其中,則無慮矣。」試之果 然。

皂莢部雜錄[编辑]

《廣志》:「雞栖子,皂莢也。」

《續博物志》:「積皂莢,置油瓶其中,永不蛀。」

《墨客揮犀》:「楊梅、皂角木皆有雌雄,雄者不實,鑿木榦 作方寸穴,取雌木填之,乃實

皂莢部外編[编辑]

《神仙傳》:「劉綱受老君道上大皂莢樹,飛去入雲。 雲翁斬皂莢樹,以杯盛之,皆是好酒。」

左親騎軍崔言,一旦得大風惡疾,雙目昏盲,眉髮自 落,鼻梁崩倒,勢不可救。遇異人傳方,用「皂莢刺三斤, 燒灰蒸一時久,日乾為末,食後濃煎大黃湯調一匕 飲之。」一旬,眉髮再生,肌潤目明。後入山修道,不知所 終。

《集仙錄》:謝自然性穎異,不食葷血,常所言多道家事, 詞氣高異。其家在大方山下,頂有古像老君,自然因 拜禮,不願卻下,乃徙居山頂,自此常誦《道德經》《黃庭 內篇》,因食新米飯云:「盡是蛆蟲。」自此絕粒,數取皂莢 煎湯服之,即吐痢困劇,腹中諸蟲悉出,體輕目明。其 蟲大小赤白,狀類頗多,自此惟食柏葉。

《幽明錄》:曲阿虞晚所居宅內有一皂莢樹,大十餘圍, 高十餘丈,枝條扶疏,蔭覆數家,諸鳥依其上,晚令斫 上枝,因聞空中有罵者曰:「虞晚,汝何意伐我家居?」便 以瓦石擲下,大小並委頓,如此一年稍滅。

《續定命錄》:故諫議大夫李行修娶江西廉使王仲舒 女,貞懿賢淑,行修敬之如賓。無何,王氏以疾終,行修 傷悼未忘。有祕書衛隨者,有知人之鑒,言事屢中,忽 謂行修曰:「侍御何懷亡夫人之深乎?如侍御要見夫 人,奚不問稠桑王老?」後二三年,行修除東臺御史,緩 轡出關,取稠桑店宿。有老人自東而過,店之南北爭 牽衣請駐。行修訊其由,店人曰:「王老善錄命書,為鄉 里所敬。」行修忽悟衛祕書之言,密令召之,遂說所懷 之事。老人曰:「十一郎欲見亡夫人,今夜可也。」乃引行 修由一徑入土山中,又陟一坡,近數仞,坡側隱隱若 見叢林。老人止於路隅,謂行修曰:「十一郎但於林下 呼妙子,必有人應。」應即答云:「傳語九娘子,今夜暫將 妙子同看亡妻。」行修如王老教,果有一女子出,折一 竹枝跨焉。與行修折一竹枝,亦令跨之,與女子並馳, 依依如抵。西南行約數十里,忽到一處,城闕壯麗。前 經一大宮,宮有門,仍云:「但循西廊直走,從南第二院, 則賢夫人所居,內有所睹,必趨而過,慎勿怪。」行修心 記之。循西廊,見朱裏緹幕下燈明,其內有橫眸寸餘 數百。行修一如女子之言,趨至北廊。及院,果見行修 十餘年前亡者,一青衣出焉。迎行修前拜,乃齎一榻 云:「十一郎且坐,娘子續出。」行修比苦肺疾,王氏嘗與 行修備治疾皂莢子湯,自王氏之亡也,此湯少得。至 是青衣持湯令行修啜焉,即宛是王氏手煎之味。言 未竟,夫人遽出,涕泣相見。行修方欲申離恨之久,聞 門外女子叫:「李十一郎速出!」聲甚切。行修食卒而出, 依前跨竹枝同行。有頃卻至舊所。老人枕槐而寐,聞 行修至,遽起曰:「須謝九娘子,遣人相送。」行修亦如其 教。問老人曰:「此等何哉?」老人曰:「此原上有靈,應九子 母祠耳。」引行修卻至逆旅,因辭而去。行修心憒然一 嘔,所飲《皂莢子湯》出焉。

《錄異記》:洪州大廳前有皂莢樹,數人合抱,鳥不敢棲, 人犯之者,立有靈應,相傳見之數百年矣。大廳中非 時不敢視事,固為常矣。「李憲為太守,既至,命伐其樹, 吏民爭之,咸以為不可,憲竟伐去之。既而群鴉數十 鳴噪不已,憲疑其下有物,命掘之,而深數尺,乃巨墓 也。中有石誌,讖言數百字,末云:『郭璞墓也。後五百歲』」 開墓,賊李憲是也。所讖將來之事,至今猶有,知者,即 命修完其墓,遷廳事以避之。按東晉元帝元年時,郭 璞為王敦所殺,事在金陵,不知何因。墓在豫章。東晉 元年丁丑,至唐文宗、敬宗中,即五百歲矣。

《稽神錄》:「大梁逆旅中有客不知所從來,恆賣皂莢百 莖於市。其莢豐大,有異於常者,日獲百錢,輒飲而去。 有好事者知其非常人,乃與同店而宿。及夜穴壁窺 之,方見鋤治床前數尺之地,甚熟,既而出皂莢實數 枚種之,少頃即生。時窺之,轉復滋長,向曉則已垂實 矣。即自采掇,伐去其樹,剉而焚之。及明攜之而去。自」 是遂出,莫知所之。

《志怪錄》:「元符三年冬,內人自泰陵還,摘皂莢一籠入 宮門。籠輒自躍,皂莢皆躍出。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