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049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四十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四十九卷目錄
醫部彙考二十九
黃帝素問二十九〈繆刺論篇第六十三〉
藝術典第四十九卷
醫部彙考二十九
[编辑]《黃帝素問二十九》
[编辑]《繆刺論篇第六十三》
[编辑]馬蒔曰:邪客于各經之絡,則左痛取右,右痛取左,與經病異處,故以《繆刺》名篇。
張志聰曰:「按《靈樞經》有經脈篇,論臟腑之十二經脈者也。有經別篇,即巨刺之經也。有十五大絡,即繆刺之絡也。在十二經脈則曰盛則瀉之」 等語,未論其繆刺巨刺之法,故補論于諸刺篇之後,名曰繆刺論。
黃帝問曰:「余聞《繆刺》,未得其意,何謂繆刺?」岐伯對曰: 「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 孫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絡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經脈, 內連五臟,散于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從 皮毛而入,極于五臟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今邪 客于皮毛,入舍于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 于經,流溢于大絡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絡者,左注 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于四末,其病無 常處,不入于經俞,命曰《繆刺》。帝曰:「願聞《繆刺》,以左取 右,以右取左,奈何?其與巨刺何以別之?」岐伯曰:「邪客 于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病未 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經。非絡脈 也。故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故命曰「繆刺。」
王冰曰:繆刺,言所刺之穴應用如紕。繆,綱紀也。病在血絡,是謂奇邪。四末,謂四肢也。先病者,謂彼痛未止而此先病以承之。絡,謂正經之旁支,非正別也。亦兼公孫飛揚等之別絡。
馬蒔曰:「此言《繆刺》之所以異于《巨刺》也。《繆刺》者,以邪客于絡,而左痛取右,右痛取左也。《巨刺》者,以邪客于經,而必刺其經也。蓋邪之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絡,留而不去;入舍于十五絡脈,留而不去;入舍于十二經脈,內連五臟,散于腸胃,陰陽諸經,相感于邪,五臟皆已被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于五臟之次也。若此者必治其經穴焉,夫是之謂正刺也。」 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孫絡,留而不去,其孫絡閉而不通,不得內入于經,流溢于十五大絡之中,而生奇邪之病。惟其邪客大絡,左注于右,右注于左,上下左右,與經雖柑干,其實不得入于經,而止布于四末,其氣無常處,當以左病者而取其右絡,右病者而取其左絡,是《繆刺》之法也。若邪客于經,左病盛而右亦痛,右病盛而左亦痛,亦有互相移易者,如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以中其經脈,而不取其絡脈,是《巨刺》之法也。然則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故命之曰「繆刺」 也。繆者,異也。
張志聰曰:此先言邪氣循序而入于經者,則當治其經也。夫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絡脈外見于皮部,經脈內連于臟腑,邪之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則傳入于孫絡,蓋從孫而絡,絡而經也。「陰陽俱感」 者,謂皮毛氣分為陽,經絡血分為陰,言五臟之血氣,外充于形身,有陰而有陽也。夫十二經脈,三陰者屬臟絡腑,三陽者屬腑絡臟。而云「內連五臟,散于腸胃」 者,謂地之五行,以生人之五臟;三陰三陽之六氣,亦由五行之所生。故凡論經脈,以五臟五行之氣為主,而六腑為其合也。此言邪入于經,而至于五臟之次者,不宜繆刺。若邪入于大絡者,當繆刺也。孫絡者,孫脈也。孫絡之脈別經者,亦三百六十五脈並注于大絡。大絡者,臟腑之經隧也。《靈樞經》曰:「胃之所出血氣者,經隧也。」 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閉塞不通者,絡脈不通也。絡脈閉塞,則皮膚孫絡之邪,不得入于經,而流溢于大絡矣。奇病者,謂病氣在左,而證見于右。病氣在右,而證見于左。蓋大絡乃經脈之別,陽「走陰而陰走陽者也。」 按此論乃大絡與皮膚孫絡相通,胃腑所出之氣血,從胃絡而注于臟腑之大絡,從大絡而先行皮膚,先充絡脈,從絡脈而復入于經,以養五臟氣,此胃氣之所由出也。至于水穀所生之津液,以資養五臟之精者,由脾臟之轉輸也。是津液氣血,皆由水穀之所生,胃腑之所出,而各有其道。故曰「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以溢奇邪。以通榮衛。」 又曰:「肉分之間。谿谷之」
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大氣者,宗氣也。是胃腑之宗氣血氣,有由經隧而先行于皮膚孫絡之間,與榮衛交會者也。其所謂左注右而右注左者,因大絡之左右互交,邪隨絡脈之氣而流注也。經,經隧也,言臟腑之大絡,與胃之經隧相通,而布于四末。蓋四支乃為諸陽之本,陽明胃氣之所生也。其氣無常處者,布于四末,而散于脈外,不入于經俞,故命曰「繆刺。」 夫大絡之邪,由孫絡之流注,故可淺刺絡脈,以取大絡之氣。如邪在經者,必當巨刺以取之,必中其經,非絡脈之比也。經謂十二經之別,即《靈樞·經別》篇之所謂足太陽之正與足少陰之正為一合,足少陽之正與足厥陰之正為二合,足陽明之正與足太「陰之正為三合;手太陽之正與手少陰之正為四合;手少陽之正與手厥陰之正為五合;手陽明之正與手太陰之正為六合」 是也。此亦陰陽相貫,左右相交,是以左病則右盛,右病則左盛。亦有移易者,謂有病在陽經而移入陰經者,有病在陰經而移入于陽經者,故左病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經,非絡脈也。絡脈者,大絡也。故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故命曰「繆刺。」 按:此節分別大絡,與經脈各走其道,不相交通。然為病皆左注右,而右注左,俱宜繆刺者也,故以巨刺之法少分別之,故曰:「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故命曰繆刺。」
帝曰:「願聞繆刺奈何?取之何如?」岐伯曰:「邪客于足少 陰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無積者,刺然骨 之前出血,如食頃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發 者,取五日已。」〈卒猝同〉
王冰曰:「足少陰之絡,支別者,並正經從腎上貫肝鬲,走于心包,故邪客之,則病心痛暴脹,胸脅支滿,刺然谷,多見血,令人立飢欲飲,左取右,右取左,言痛在左,取之右,痛在右,取之左。病新發者,取五日已,言素有此病而新發,先刺之五日乃盡已。」 馬蒔曰:此以下至末,承上文而言繆刺之實,此則指腎絡為病,當有繆刺之法也。腎經之絡穴,即大鍾也。腎脈支別者,並正經從腎上貫肝鬲,走于心包,故邪客之,令人病如是也。內無積者,刺然骨之前曰「然谷」 者出血。然谷在內踝前大骨下陷中,別于太陰蹻脈之郄。鍼三分,留三呼,灸三壯,食頃而病自已。如痛不已,左痛者當取之右然谷,右痛者,當取之左然谷。此乃素無此病。而新發者。刺之五日。病自已矣。
張志聰曰:「足少陰之絡,名曰大鍾,當踝後遶跟,別走太陽,其別者,并經上走于心包,下外貫腰脊,故邪客之,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無積者,無盛血之結也,刺然骨之前出血,不已,繆刺之。」
邪客于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乾心煩,臂外 廉痛,手不及頭。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 各一痏。壯者立已,老者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 病,數日已。」
王冰曰:手少陽之脈,循手表,出臂外,上肩,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又心主舌,故病如是。手中指次指,謂關衝穴,少陽之井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壯。左右手皆刺之,故言「各一痏。」
馬蒔曰:「此言三焦絡為病,當有繆刺之法也。三焦經之絡穴,即外關也,在腕後二寸兩筋間陽池上一寸。左病則取右之關衝,右病則取左之關衝。此乃新病,刺之數日當自已。」
張志聰曰: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遶臂注胸中,合心主。夫手少陽乃三焦相火,主氣,注胸中而合于心主包絡,故邪客之,令人喉痹舌卷,口乾心煩,脈循臂,故痛不能舉也。當刺「中指心包絡之中衝,次指手少陽之關衝,去爪甲如韭葉許,各一痏。壯者之氣盛,故立已,老者之氣衰,故有頃。」 此言手少陽三「焦之主氣也。如不已者,乃左注右,而右注左,當繆刺之,此為新病,當數日已。」 蓋言邪始客于皮毛孫絡,而流溢于大絡者,非久病也。
邪客于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 上與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頃已,左取右, 右取左。
馬蒔曰:「此言肝絡為病,而有繆刺之法也。肝經絡穴,蠡溝也,在內踝肉前上五寸;其支別者,循脛上睪結于莖,故令人卒暴疝痛也。睪,陰丸也。當刺足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大敦穴,左右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少頃亦已。左痛者,取右足之大敦;右痛者,取左足之大敦,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葉,厥陰之井也。」 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張志聰曰:男子之血盛,故立已。女子之生,不足于血,故有頃。此言厥陰肝經之主血也。如不已,再繆取之。
邪客于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 右,右取左,如食頃已。」
王冰曰:「足太陽之經之正者,從腦出別下項;支別者,從髆內左右別下。又其絡自足上行,循背上頭,故頭項肩痛也。足小指,謂至陰穴,太陽之井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五呼,若灸者可灸三壯。外踝下,謂金門穴,足太陽郄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若灸者可灸三壯。」
馬蒔曰:「此言膀胱絡脈為病,當有繆刺之法也。膀胱經之絡穴,即飛揚也,在外踝骨上七寸。頭項肩痛者,支絡之所過也。刺足小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名至陰穴,左右各一痏,立已。如不已,刺外踝下金門穴,即足太陽之郄三痏。左痛取右金門,右痛取左金門,如食頃則病自已。」
張志聰曰:足太陽為諸陽主氣,其氣上升于頭項,故邪客于絡而致頭項肩痛也。
邪客于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而支胠,胸 中熱。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左 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
王冰曰:「手陽明之經,自肩端入缺盆絡肺;其支別者,從缺盆中直而上頸,故病如是。手大指次指,謂商陽穴,手陽明之井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一呼,若灸者可灸一壯。」
馬蒔曰:「此言大腸經絡脈為病,有繆刺之法也。大腸經之絡穴,即徧歷也,在腕中後三寸。刺手大指之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者,名商陽也,左右各一痏。如不已,左病取右商陽,右病取左商陽。如食項,則病自已。」
張志聰曰:「邪客于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及支胠胸熱者,蓋手太陰主氣,以司呼吸,而脈循于胸中也。」
邪客于臂掌之間,不可得屈,刺「其踝後,先以指按之, 痛乃刺之,以月死生為數。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 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王冰曰:「以月死生為數者,隨日數也。月半以前謂之生,月半以後謂之死,虧滿而異也。」
馬蒔曰:「此言心包絡經客邪為病,當刺心經之通里穴也,在腕後一寸陷中。手少陰心脈之絡,邪客于臂掌之間,不可得屈,乃手厥陰心包絡受邪也。刺通里穴,先以手按之,痛則乃刺通里,以月死生為數,自初一以至十五月,生數也,故一日一痏。一痏者,即一刺也,至十五日,當增至十五刺矣。自十六日至三十日,月死數也。故十六日十四刺,至三十日當減至一刺矣」 ,皆言每日一刺也。夫以心包絡之邪,而刺心經之絡,正以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與別經不同。故其所以刺者,非左右互取之謂也。
張志聰曰:臂掌之間,手厥陰之絡也。厥陰之絡,名曰「內關」 ,去腕二寸,出于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于心包絡。故當刺其腕踝之後,循臂而上,按其痛處,乃刺之,以月生死為數。蓋手厥陰心主主血脈,是謂得時而調之也。
邪客于足陽蹻之脈,令人目痛,從內眥始,刺「外踝之 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頃而已。」
王冰曰:「陽蹻之脈,起于足,上行至頭,而屬目內眥,故令人目痛,從內眥始也。《申脈》穴,陽蹻之所生,在外踝下陷者中,容爪甲,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六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馬蒔曰:此申言陽蹻客邪為病,當有繆刺之法也。「病目痛從內眥始者,陽蹻脈之所過也,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即申脈穴,左右各二痏。如不已,左刺右申脈,右刺左申脈,如人行十里頃,而病自已。」 張志聰曰:此言陽蹻之脈,亦左右互交,會于睛明,所當繆刺者也。陽蹻者,足太陽之別,起于足外踝下太陽之申脈穴,當踝後遶跟,以僕參為本,上外踝三寸,以附陽為郄,循股脅,上肩髆,上人迎,俠口吻,至目內眥,會于足太陽之睛明穴。故邪客之,令人目痛,從內眥始也。當刺外踝下之僕參、申脈,左右各二痏。如痛在左目者取之右,痛在右目者取之左。蓋蹻脈俠口吻,左右互交,而上于目內眥也。按:《靈樞·寒熱篇》曰:「足太陽有通項入于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 乃別陰蹻陽蹻,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入陽,交于目銳眥,是陰蹻陽蹻,左右交轉于面。故病在上者,當繆取之下也。
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先飲利 藥,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刺足內踝之下, 然骨之前血脈出血,刺足跗上動脈,不已,刺三毛上 各一痏,見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驚不樂,刺如 右方。〈樂音洛〉
王冰曰:「足內踝之下,然骨之前,少陰之絡也。」 足跗
「上動脈」 ,謂衝陽穴,胃之原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壯。主腹大不嗜食,以腹脹滿故爾。取之三毛上,謂大敦穴,厥陰之井也。善悲驚不樂,亦如上法刺之。
馬蒔曰:「此言惡血為病,當有繆刺之法也。人以墮墜而惡血積內,腹中滿脹,前後不通,先曾用通利藥,上傷厥陰肝經之脈,下傷少陰腎經之絡,當刺內踝之下,然骨之前,曰然谷者出血,此乃少陰之絡也。及足跗上動脈,即衝陽穴,乃胃經之原也。如不已,刺三毛上大敦穴,左右各一痏,見血立已。如不已,左刺右大敦。右取左大敦也。如病善悲善驚而不樂,則亦刺如右方之然谷與衝陽耳。」
張志聰曰:「此言墮傷者,亦當用《繆刺》之法也。惡血留內,則氣脈不通,是以腹中滿脹。肝主疎泄,腎開竅于二陰,故不得前後也。先服利藥,以去惡血,所謂先治其標也。夫墮墜者,有傷筋骨,筋即為肝,骨即為腎,是以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當刺足內踝下,厥陰之中封、然谷前,少陰之絡脈,血脈出血,以調其經。」 再刺足跗上陽明之動脈,以消腹脹。如不已,再刺三毛上肝經之大敦。蓋墮墜者,傷筋骨與血,肝主筋而主血也。如悲驚不樂者,亦刺如前法。蓋墮傷血脈筋骨,傷五臟外合之有形;悲驚不樂,傷五臟內藏之神志,皆當以鍼調之 。張兆璜曰:「神有餘不足,志有餘不足,皆調之于經。」 蓋言用鍼之神妙,匪惟調之于有形也。
邪客于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音,刺「手大指 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立聞。」不已,刺中指 爪甲上與肉交者,立聞。其不時聞者,不可刺也。「耳中 生風者,亦刺之如此數,左刺右,右刺左。」
王冰曰:「手陽明之經,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又其絡支別者,入耳,會于宗脈,故病令人耳聾,時不聞聲。」 「中衝穴,手心主之井也,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陷者中,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壯。不時聞者,絡氣已絕,故不可刺。」 馬蒔曰:「此言大腸經絡脈為病,當有繆刺之法也。大腸經之絡,即徧歷穴。病耳聾者,其經絡之支別之所過也。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名商陽穴。左右各刺一痏,當立聞。如不已,刺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即中衝穴也,當立聞。其不聞者,絡氣已絕,不可復刺也。有等耳中生風者,亦刺商陽一痏,左耳病者,刺右商陽;右耳病者,刺左商陽也。」 張志聰曰:「手陽明之絡,其別者入耳,合于宗脈,故邪客之,令人耳聾。時不聞音,謂有時聞而有時不聞也。蓋邪客于絡,絡脈閉塞,則有時而不聞,脈氣有時而通,則有時而聞矣。亦當取手太陰之少商,手陽明之商陽。蓋耳者宗脈之所聚也。宗脈出于陽明,而合于手太陰,故刺之立聞。如不已,刺中指心主之中衝,蓋十二」 經脈,三百六十五絡,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心主脈而開竅于耳也。其不時有聞者,乃內傷之聾證,非邪客于絡,不可刺也。「耳中生風」 者,耳鳴如風生也。此邪在于絡,從外竅而欲出,故刺之亦如此數。
凡痹往來,行無常處者,在分肉間痛而刺之,以月死 生為數,用鍼者隨氣盛衰以為痏數,鍼過其日數則 脫氣,不及日數則氣不瀉,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 已,復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漸多之,十 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漸少之。」
馬蒔曰:「此言痹病無常,當有繆刺之法也。凡痹痛往來,行無常處者,即其所痛在何經之絡,分肉之間,刺之以月之死生為數,正以人之用鍼,當隨氣盛衰以為痏數,月之死生,乃氣之盛衰所係也。若鍼數過其日數則脫氣,鍼數不及日數,則邪氣不瀉,此所以必如月之死生為數也。左痛者,刺右之分肉,右痛者,刺」 左之分肉,痛已則止鍼,若不已,則復刺之,如前法耳。夫所謂以月生數為鍼數者,初一日一痏,一痏者一刺也,刺有痏瘡,故不曰刺而曰痏也。初二日二痏,日漸多之,至十五日則十五痏矣。以月死數為鍼數者,十六日十四痏,十七日十三痏,日漸少之,至三十日則止一痏,如初一日矣。
張志聰曰:此言邪痹于肌腠之氣分者,亦當以繆取也。凡痹往來行無常處者,邪隨氣轉,謂之行痹,故當于分肉間,隨其痛處而取之。夫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邪客于手厥陰心主之血分,客于肌腠分肉之衛分,皆當以月生死盈虧而加減之。
邪客于足陽明之經,令人鼽衄,上齒寒。刺「足中指次 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
王冰曰:「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俠口環脣。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
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故病令人鼽衄上齒寒也。復以其脈左右交于面部,故舉經脈之病,以明繆處之類。中指次指爪甲上無穴,當是刺足大指厲兌也,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穴如韭葉,陽明之井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一呼,若灸者可灸一壯。
馬蒔曰:「此言胃絡為病,當有繆刺之法也。刺足大指之次指上與肉交者,即厲兌穴也。左右各一痏如不已,左病刺右厲兌,右病刺左厲兌也。」
張志聰曰:「此言經脈之有互交者,亦當以繆取也。經,謂陽明之經脈,邪客陽明之經,而令人鼽衄上齒寒者,亦當以繆刺也。足陽明之脈,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故當取中指間之內庭,大指次指間之厲兌,各一痏而繆刺之。」 此言臟腑之經脈,如左右互交,而為病于相交之上者,亦當左取右而右取左也。
邪客于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欬而汗出,刺 足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 汗出立止。欬者溫衣飲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 立已,不已,復刺如法。
王冰曰:「足少陽之脈支別者,從目銳眥下大迎,合手少陽于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鬲絡肝,屬膽,循脅,故令人脇痛欬而汗出。足小指次指,謂竅陰穴,少陽之井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一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馬蒔曰:「此言膽絡為病,當有繆刺之法也。足少陽經之絡,光明穴也。病脅痛不得息,欬而汗出者,以支絡之所過也。刺足小指之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即竅陰穴也。左右各一痏。其不得息汗出之證立止。其欬之證,當溫衣煖食,一日則欬遂已。如不已,左病刺右竅陰,右病刺左竅陰,亦當立已。又不已,當復刺如前」 法耳。
張志聰曰:足少陽之絡,名曰「光明」 ,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一呼一吸曰息,肺所司也。足少陽厥陰之脈,並循于脅。厥陰之脈,上注肺,循喉嚨。邪客于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者,陽邪而走于陰絡,病而及于脈,蓋陰陽經脈之相通也。足少陽所生病者,汗出上逆于肺則欬也。當刺足小指次指之竅陰穴,蓋此穴在四指五指之間,故各刺一痏,其不得息,汗出立已。欬者,邪干肺也。故宜溫衣及溫煖飲食。若形寒飲冷,是謂重傷矣。
邪客于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 氣上走賁上,刺足下中央之脈,各三痏,凡六刺,立已。 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腫不能內,唾時不能出唾者,刺 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內同納下同〉
王冰曰:「賁,鬲也,涌泉穴,少陰之井也,在足心陷者中,屈足踡指宛宛中,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壯。」 然骨之前,亦足少陰之絡也,以其絡並《大經》循喉嚨,故爾,刺之。
馬蒔曰:「此又言腎絡為病,當有繆刺之法也。腎經之絡,大鍾穴也。其支別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又正經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故病如是也。當刺足心下中央之脈,即涌泉也,左右各三痏,其病立已。如不已,左痛則刺右足涌泉,右痛則刺左足涌泉。有等嗌中作痛,不但不能納食,雖唾亦不能出納」 者,當刺《本經》「然骨之前,曰然谷」 者,以出其血,病自立已。如不已,則左病而刺其右之然谷,右病而刺其左之然谷也。
張志聰曰:「此邪客於絡,而并於經者,亦當以繆取也。邪客於足少陰之絡,而并入於經,迫其心火上炎,故令人嗌痛,不可內食,上逆于肝膈,則無故善怒也。賁者,胃之賁門,腎氣上通於胃,故氣上走賁上,宜刺足下中央之涌泉,左右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如甚至嗌中腫,而唾亦不能出內者,此君相之火並熾也,當刺」 然谷前之絡脈。出血立已。此邪客於絡而并於經。經脈上絡于心,絡脈上走于心包下。先見經證。故先刺經脈之涌泉。後并見絡證。故復刺然谷前之絡脈。蓋大絡乃經脈之別。血氣之相通者也。
邪客于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 仰息。刺腰尻之解,兩胂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為痏 數,發鍼立已,左刺右,右刺左。〈胂音申〉
王冰曰:足太陰之絡,從髀合陽明,上貫尻骨中,與厥陰、少陽結于下髎,而循尻骨內入腹,上絡嗌貫舌中,故腰痛則引少腹控于䏚中也。䏚,謂季脅下之空輭偽處,受邪氣則絡拘急,故不可以伸而喘息也。腰尻骨間曰解,當中有腰俞,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寸,留七呼。主與經同。《中誥孔穴圖經》云:「左取右,右取左」 ,穴當中,不應爾也。次腰下俠尻有骨空各四,皆主腰痛。下《髎主》與《經》同,是足太陰、厥陰少陽所結。刺可入同身寸之二寸,留十呼,若灸者可灸。
「三壯。胂謂兩髁胂也。腰俞髁胂,皆當取之也。」 馬蒔曰:「此言脾絡之為病,當有繆刺之法也。脾經之絡,公孫穴是也,在足大指內廉,本節後一寸。其病腹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仰息者,以絡之所過也。尻骨之間曰解,夾脊之肉曰胂。腰尻之解,兩胂之上是骨空,當刺之,而隨氣之盛衰以為痏數。若鍼過其日數則脫氣,不」 及日數則邪氣不泄,此所以必如月之死生為數也,刺之當立已。如不已,則左病而刺其右之骨空,右病而刺其左之骨空也。張志聰曰:「以月生死為痏數,發鍼立已。蓋脾主肌肉,肌腠之間,乃衛氣之出入,故以月為痏數。」
邪客于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刺之 從項始,數脊椎俠脊,疾按之,應手如痛,刺之旁三痏, 立已。〈數上聲〉
王冰曰:足太陽之經,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合膕中,故絡病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從項始數脊椎者,謂從大椎數之,至第二椎兩旁,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內循脊兩旁,按之有痛應手,則邪客之處也。隨痛應手深淺,即而刺之。邪客在脊骨兩旁,故言刺之旁也。
張志聰曰:「此邪客於絡而入於經者,即當取之經也。夫筋攣背急,引脅而痛,足太陽之經證也。故刺之當從項之大椎,始數脊椎而下俠脊,疾按之應手如痛,即於脊骨之旁刺之,三痏立已。蓋十五大絡,乃十二經脈之別,交相貫通者也。故邪客於絡,而為絡病者,則謬取之。如邪客於絡,轉入於經,而為經病者,即隨」 經脈之痛處而取之也。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留於樞中,痛髀不可舉,刺 樞中以毫鍼,寒則久留鍼,以月死生為數,立已。
王冰曰:「足少陽之經,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故絡病令人留於髀樞中痛,髀不可舉也。髀樞之中,則環跳穴正在髀樞中,故言刺髀樞中」 也,乃足少陽脈氣所發,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寸,留二十呼,若灸者可灸三壯。毫鍼者,第七鍼也。
馬蒔曰:「此言膽絡為病,當有刺之之法也。膽經之絡,光明穴也。痛留於髀樞之中,其髀不可舉者,乃其脈之所過也,當以毫鍼刺髀樞中之環跳穴,若寒者則久留其鍼,以月死生為數,其病立已。張志聰曰:此言邪留其處而為痛者,亦當隨其痛處而取之也。」 樞中髀樞之中,兩髀厭分中,即環跳二穴。毫鍼取法于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寒熱痛痹之在絡者,故當以毫鍼刺《樞》中,寒則久留鍼,以待陽熱之氣至,以月死生為數立已。」 按邪舍于絡,有隨絡氣而留行者,則繆取之。有客于絡而轉入于經者,有客于絡而留其處者,皆隨其痛處而刺之。蓋邪氣之無經常也。少陽主初生之氣,故亦以月死生為痏數。
治諸經刺之所過者,不病則繆刺之。
王冰曰:「經不病,則邪在絡,故繆刺之。若經所過有病,是則經病,不當繆刺矣。」
馬蒔曰:此言各經有病者,當巨刺之,而邪在于絡,則當繆刺之也。凡治諸經,當刺之有過者,蓋經旨以病為有過也,經不病則邪在絡,乃繆刺之耳。張志聰曰:「此復申明治諸經者,亦有繆刺之法也。」 經,經別也。足太陽之正,別入膕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于肛,屬于膀胱,散之腎。足少陰之正,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于厥陰。別者,入季脇之間,循胸裏,屬膽散之上。肝足厥陰之正,別跗上,上至毛際,合于少陽。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裏,屬胃散之。脾足太陰之正,上至髀,合于陽明。手太陽之正,列于肩解,入腹走心,繫小腸手少陰之正,別入淵液兩筋之間,屬于心,上走喉嚨,「出于面,合目內眥。」 「手少陽之正,指天別于巔,下走三焦,散于胸中。手心主之正,別下淵液三寸,入胸中,別屬三焦。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下走大腸,屬于肺,上循喉嚨。手太陰之正,別入淵液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陽,上出缺盆,復合陽明。此十二經之別脈,亦陽走陰而陰走陽者也。故治在諸經」 者,巨刺之。如邪在所過者不病,是邪盛于左,而病反在右,邪在于右,而病反在左,或邪在于陽之經,而移易于陰經者,或在陰之經,而移易于陽經者,又當左取右,而右取左也。按:以上十二經別亦皆繫于五臟,是以下文論邪客于五臟之間,引脈而痛者,當繆取之也。
耳聾,刺手陽明,不已,刺其通脈,出耳前者。
王冰曰:「據《中誥孔穴圖經》,手陽明脈中,商陽、合谷、陽谿,徧歷四穴,並主耳聾。今經所指,謂前商陽,不謂此合谷等穴也。耳前通脈,手陽明脈,正當聽會之分,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若灸者可灸三壯。」馬蒔曰:此言耳聾者,當刺大腸經之商陽穴,若不已,則刺其聽宮穴也。陽,在手大指次指之端去
爪甲如韭葉。鍼三分。留一呼,灸三壯「聽宮」 手太陽小腸經穴。鍼三分,灸三壯。
張志聰曰:此言「經別」 之與經脈相通也。夫十二經正,乃十二經脈之別,道路雖分,其源流通貫,故刺經不已,當復刺其脈焉。通脈出于耳前者,謂手陽明之脈,上出于耳前,循禾髎迎香而通于足陽明胃脈者耳聾。刺手陽明者,承上文而言,邪客于手陽明之經而病耳聾者,則當治其經。如不已,此邪入于脈,即取耳前之脈以刺之,則其病立已矣。
齒齲,刺手陽明,不已,刺其脈入齒中者,立已。〈齲臼許切〉
王冰曰:「據《甲乙流注圖經》,手陽明脈、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谿、徧歷溫溜七穴,並主齒痛。手陽明脈貫頰入下齒中,足陽明脈,循鼻外入上齒中也。」 馬蒔曰:此言齒病者,當刺大腸經之商陽穴。若不已,則刺其脈之入齒中者。手陽明脈,貫頰入下齒中,故不已則刺之也。
張志聰曰:「齒齲,齒痛也。此言邪客于手陽明之經,別而為齒痛者,則當取之經。如不已,此邪入于脈,即刺其入齒中之脈,舉一經而十二經可類推矣。然獨提手陽明者何也?手陽明之脈交人中而左之右,右之左。如病在耳,而取之耳,痛在齒,而取之齒,是隨其病之所在而取之。若病在上而取之下,又當以繆刺者也。上論大絡與經脈相通,此論經別與經脈相通。上論邪客于足陽明之經,下論繆傳引上齒痛,皆病在上而取之下,所當繆刺;此論邪在于手陽明之脈,病在上而取之上者,不必繆刺。」 蓋手足陽明經,皆左右相交于人中承漿之間,言繆刺之證,不則大絡之奇病,如《十二經別》足陽蹻之脈,及手足陽明二經。皆有繆刺之證。當知繆刺者。因經脈之左右互交而取之也。
邪客于五臟之間,其病也,「脈引而痛,時來時止,視其 病繆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視其脈,出其血,間日一刺, 一刺不已,五刺已。」
馬蒔曰:「此言五臟客邪為病,當有繆刺之法也。邪客于五臟之間,脈引而痛,來止不常,當視其病而繆刺其手足爪甲之上,即井穴是也。夫曰繆刺,則亦左取右,右取左也。視其經穴以出其血,間日一刺,一刺不已,則五刺之,而病必已矣。此亦自其絡脈為病者而言之耳。」
張志聰曰:此邪客于五臟之間,而病及于經別也。蓋十二經別,內散通于五臟,外交絡于形身,故邪在五臟之間。其為病也,引脈而痛者,當取手足之井穴,隨其所病之經而繆刺之。時來時止者,邪隨氣而或出或入也。「視其脈」 者,視其皮部有血絡者,即瀉出之間日一刺者,邪客之深也。五刺已者,五臟之氣平也 。張兆璜曰。以其時來時止。始知邪客于五臟之間。
《繆傳》引上齒,齒脣寒痛,視其手背脈血者去之,足陽 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 已,左取右,右取左。
王冰曰:「《鍼經》曰:『齒痛不惡清飲,取足陽明。惡清飲,取手陽明』。」
馬蒔曰:「此言齒脣寒痛者,當刺其手陽明之絡穴,手足陽明之井穴也。病有繆傳而脈引上齒,齒脣寒痛者,視其手背脈之有血者去之,蓋指手陽明之絡穴徧歷也,在腕中後三寸,鍼三分,留七呼,灸三壯。足陽明胃經之足次指,去爪甲上之厲兌穴,及手次指爪甲上之商陽穴各一痏,其病立已。左病而取右之厲」 兌商陽。右病而取左之厲兌商陽也。此亦自絡脈為病而言之耳。
張志聰曰:「《繆傳》者,謂手陽明之邪,繆傳于足陽明之脈也。足陽明之脈,入上齒中,還出俠口,左右相交于承漿,此邪客于手陽明之經別,而繆傳于足陽明之脈,致引入上齒,而使齒脣寒痛。當先視其手背之脈,有留血者去之,以瀉手陽明經別之邪,取足陽明中指之內庭,以瀉上齒之痛,再刺手大指之少商,手次」 指之商陽以瀉手陽明經別之本病。此左右相交于承漿。而取刺在下。故當繆刺者也。此章論十二經別與十二經脈相通。而手之陽明又可通于足陽明者也。
邪客于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于 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 也,其狀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指內側爪甲上,去 端如韭葉,後刺足心,後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後 刺手大指內側,去端如韭葉,後刺手心主、少陰銳骨 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鬄其左角 之髮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 已。〈鬄音替〉
《王冰》曰:「手少陰真心脈,足少陰腎脈,手太陰肺脈,足太陰脾脈,足陽明胃脈,此五絡皆會于耳中,而出絡左額角也。身脈皆動而形無知,言其卒冐悶。」
而如死尸,身脈猶如常人而動也。然陰氣盛于上,則下氣熏上而邪氣逆,邪氣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五絡閉結而不通,故其狀若尸也。以是從厥而生,故或曰尸厥。足大指內側,謂隱白穴,在爪甲上,去端如韭葉,足太陰之井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壯。足心謂涌泉穴,足少陰之井也,刺見前取涌泉穴法。「中足中指」 ,謂第二指足陽明之井也,刺見前取《厲兌穴法》。「中手大指內側」 ,謂少商穴,手太陰之井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壯。手心主,謂中衝穴,手心主之井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一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一壯。少陰銳骨之端,謂神門穴,在掌後銳骨之端陷者「中,手少陰之俞也。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若灸者可灸三壯。竹管吹其兩耳者,使氣入耳中,內助五絡,令氣復通也。當內管入耳,以手密擫之,勿令氣泄而極吹之,氣蹙然,從絡脈通也。左角之髮,是五絡血之餘,故鬄之燔治,飲之以美酒也。酒者所以行藥,勢又炎上而內走于心,心主脈,故以」 美酒服之。林億按:「《陶隱居》云:『吹其左耳極三度,復吹其右耳三度也』。」
馬蒔曰:「此言五絡為病,當有刺治之法也。邪客于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則是心腎、肺、脾胃之五絡而皆有邪矣。此五絡者,皆會于耳中,上絡于左耳之額角。惟五絡俱竭,則足經之腎、脾胃者,其脈逆于上而不得下;手經之心肺者,其脈逆于上而不得通,令人身脈雖動,而」 昏暈迷心,其形任人推呼而無有知覺,狀類于尸,名曰尸厥。刺之者,亦惟取五井及神門而已。脾之隱白,腎之涌泉,胃之厲兌,肺之少商,心包之中衝,心之神門,刺左右各一痏,其病立已。夫自脾以至于心,其刺皆有先後,故皆指之曰後也。如不已,以兩竹管納入兩耳,以手密擫之,勿令氣泄,左右吹「之,令氣入耳,內助五絡,令氣可復通也。又鬄其左角之髮,內與五絡相通者,方一寸許,燔而治之,以為末,用美酒一杯以送之,如不能飲,則灌之。蓋髮為血餘,而以左髮治左絡,酒行藥勢且入于心,此病之所以立已也。少商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餘穴所在,《刺灸分壯》並同王註。張志聰曰:「此申明諸脈生始出入之原。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所謂宗脈者,百脈之宗也。百脈皆始于足少陰腎,生于足陽明胃,輸于足太陰脾,主于手少陰心,朝于手太陰肺,是以五脈之氣,皆會于耳中。絡左角者,肝主血而居左,其氣直上于巔頂也。五絡俱竭,則榮衛不行,故令人身脈振振,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尸,或曰尸厥。」 蓋人之所以生動者,藉氣呴而血濡,血氣不行,則其形若尸矣。刺隱白、涌泉、厲兌、少商、神門,使血氣疎通,其厥立已。如不已,用竹管吹其兩耳,以通宗脈之氣。鬄其左角之髮,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蓋髮者,血所生也,充膚熱肉,生毛髮之血,肝所主也,肝居左,故鬄其左角之髮,以通榮血。酒者,熟穀之悍液也;衛者,水穀之悍氣也。故飲酒者,隨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故飲以美酒一杯,以通衛氣,榮衛運行,則其人立甦矣。此復結大絡之氣,先行于皮膚,先充絡脈,是以皮膚孫絡之邪,不入于經,則流溢于大絡,而生奇病也。按《神農本經》:「髮者血之餘,服之仍自還神化。」 蓋血者神氣也。中焦之汁奉心。神化赤而為血。故服之有仍歸于神化之妙。曰方寸者。言其心所主也。灌者。欲其灌溉于四旁也。
凡刺之數,先視其經脈,切而從之,審其虛實而調之。 不調者,經刺之,有痛而經不病者,繆刺之。因視其皮 部,有血絡者,盡取之,此《繆刺》之數也。
馬蒔曰:「此言《繆刺》之有術數也。凡刺之術數,先視其何經之脈,從而切之,審其虛實而調之。調之者,如湯藥按摩,百計調治之謂。但調之而不調,則刺其經脈,所謂巨刺者是也。其有痛處而經脈不病者,其病在絡,當繆刺之。左痛取右穴,右痛取左穴,因視其各經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此乃《繆刺》之術數也。」
張志聰曰:「此總結治法,又當先治其經脈也。數,幾也,言凡刺之有幾,而各有所取也。經脈者,臟腑之十二經脈,如江河之徑道。絡脈者,如江河之支流。孫絡者,如支流之更有支流也。經者,經別也,如江河之別道。江從此而通于河,河從此而通于江,此陰陽相合之道路,故又曰:『經正。絡者,大絡也。如江河之外,別有江』」 河,而外與經脈之孫絡相通,然而總歸出于海,海之所以行雲氣于天下者,從大絡而充于皮膚,海之潮汐,從經脈而流溢于支絡,是以始受之邪,從皮膚而入于孫絡,從孫絡而入于絡脈,從絡脈而入于經脈,極于五臟,散于腸胃,故當先治其經脈,切而從之,審其虛實,而調之不調。
者,以經刺之。如身有痛而經脈不病者,此流溢于大絡,所當繆刺者也。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此《繆刺》之數也 。王芳侯曰:「邪氣從外而入,正氣從內而出,知其所出之道路,然後能知邪入之淺深,故為根本之學。」 。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