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17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一百七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七十一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一百七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一百七十一卷目錄

 醫部彙考一百五十一

  鼻門一

  黃帝素問金匱真言論 陰陽應象大論 五臟別論 熱論 刺熱篇 繆刺篇

   氣厥論 氣交變大論 脈解篇 至真要大論 解精微論 五常政大論 刺法論

  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 本神篇 經脈篇 口問篇 師傳篇 五閱五使篇

  憂恚無言篇 脈度篇

  扁鵲難經鼻屬肺其用屬心

  張機金匱要略鼻塞清涕 鼻燥

  華佗中藏經不聞香臭常流清涕 死色

  楊士瀛直指方鼻齆

  嚴用和濟生方論治

  竇漢卿瘡瘍全書瘜肉

  劉完素六書焦乾 鼻淵 鼻鼽 鼻窒 病色 嚏

  李杲十書肺和則知香臭 流清涕 窒塞 體屬肺用屬心

  朱震亨心法酒齇

  格致餘論面鼻得冷則黑

  徐春甫古今醫統病屬於肺 病屬於火 鼻齆瘜肉皆邪氣結成 鼻赤

  酒齇血熱入肺 鼻竅不利治宜辛散苦瀉 鼻瘡 鼻淵 鼻痠 鼻痒 食入腦中

  虞摶醫學正傳鼻證 脈法 鼻為元牝之門

  戴思恭證治要訣流涕 色診

  李梴醫學入門窒塞 鼻鼽 鼻淵 腦砂 鼻齇 鼻痛 鼻瘡 鼻痔

  治法

  李時珍本草綱目病因

  樓英醫學綱目鼻塞 鼻淵 鼻鼽

  王綸明醫雜著閉塞

  方賢奇效良方論證

  張三錫醫學準繩六要總論 窒塞不通 淵瘜酒齇

  王肯堂證治準繩所屬經絡 鼻齆 淵鼽諸證治法

  陳實功外科正宗酒齇 鼻痔 腦漏

  吳崐醫方考鼻病方論

  張介賓景岳全書論證 論治

  陳士鐸石室祕籙腫痛由火 孔生紅線

藝術典第一百七十一卷

醫部彙考一百五十一[编辑]

鼻門一鼻衄詳載血門此不複入[编辑]

《黃帝素問》
[编辑]

《金匱真言論》
[编辑]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

西方金位。白者金色。肺屬金臟。鼻者肺之竅也。

春善病鼽衄。

所謂「善病」者,言五臟之經俞在外,風傷肌腠,則易入於經也。鼽衄,頭面之經證也。春氣在頭,故善病鼽衄也。

又曰:「冬不按蹻,春不鼽衄。」

按:蹻者,按摩導引,引陽氣之通暢於四肢也。冬時陽氣伏藏,若導引其四出,則無以奉春生之氣,是以病鼽衄也。

《陰陽應象大論》
[编辑]

肺主鼻。

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故肺主開竅在鼻。

《五臟別論》
[编辑]

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心肺居上為陽,肺乃心之蓋而主氣,開竅於鼻,故病則鼻不利也。

《熱論》
[编辑]

傷寒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 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也。

陽明之氣主肌肉,身熱者,病陽明之氣也。病雖在氣,而陽明之脈,俠鼻絡目而屬胃,故有目疼鼻乾之形證。胃不和,故不得臥也。

《刺熱篇》
[编辑]

脾熱病者,鼻先赤。

土位中央,故「鼻先赤。」

《繆刺篇》
[编辑]

邪客於足陽明之經,令人鼽衄。

足陽明之脈,起於鼻,邪客之則令人鼽衄。

《氣厥論》
[编辑]

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 為衄。

膽氣上升,則熱隨入腦。俠鼻兩旁曰頞。辛頞者,鼻頞辛酸也。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蓋腦為精髓之海,髓者骨之充也,腦者陰也,故腦滲則為涕。楊元如曰:「腎主藏精而居下,腦為精髓之海而居上,膽者中精之府也,三者並主藏精,精氣相通,故膽邪移入於腦也。」熱氣上升,迫於絡脈則為衄。

===
《氣交變大論》
===
考證
歲木不及,復則欬而鼽。

肺開竅於鼻。故欬而鼽。鼽者。鼻流清涕也。復為母鬱而子復也。

歲金不及,民病鼽嚏。

「鼽嚏」,肺病也。

《脈解篇》
[编辑]

陽明所謂客孫脈,則頭痛鼻鼽腹腫者,陽明并於上, 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

陰陽之氣,上下升降,內外出入,行於脈外之氣分也。氣分者,皮膚肌腠之間。上,謂皮膚之上也。夫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足太陰之脈,亦見於皮膚之上而無所隱。是以陽明之氣并於上,則迫於陽明之孫絡與太陰之經脈也。迫於陽明之孫絡則頭痛鼻鼽,迫於太陰之經脈則腹腫也。

《至真要大論》
[编辑]

太陽司天,民病鼽衄。

鼽衄,乃陽熱中盛之病。

少陰之復,煩躁鼽嚏,甚則入肺,欬而鼻淵。

少陰司天,客勝則鼽嚏。

「鼽嚏」,厥陰之氣勝也。

少陽司天,甚則鼽衄。

《解精微論》
[编辑]

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滲為涕。」

《五常政大論》
[编辑]

審平之紀,其臟肺,其主鼻。

肺開竅於鼻也。

少陽司天,火氣下臨,肺氣上從,欬嚏、鼽衄、鼻窒。

《上從》者,因司天之氣下臨,畏其勝制而從之也。欬嚏、鼽衄、鼻窒,皆肺病也。

太陽司天,寒氣下臨,心氣上從,鼽嚏善悲。

寒氣下臨,則藏氣上從也。火性炎上,水性潤下,火氣妄行於上,故霜寒以復之。鼽嚏善悲,火熱鑠金也。

少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嚏、鼽衄鼻窒。

陽明司天,初之氣,民病鼽衄嚏欠嘔。

鼽衄嚏欠嘔者,風木之氣也。

少陽司天,三之氣,民病鼽衄嚏欠。

少陰司天,民病鼽衄。

陽明所至為鼽嚏。

熱至則鼽衄。

《刺法論》
[编辑]

帝曰:「余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天牝從來,復得其往, 氣出於腦,即不干邪。」

天牝,鼻也。鼻受天之氣,故曰「天牝。」

《靈樞經》
[编辑]

《邪氣臟腑病形篇》
[编辑]

《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 竅,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

「宗氣」者,胃腑所生之大氣,積於胸中,上出於肺,以司呼吸,故出於鼻而為臭。

《本神篇》
[编辑]

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 胸盈仰息。

肺主氣以司呼吸,故肺氣虛則鼻塞不利。

《經脈篇》
[编辑]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 虛則鼽衄。

大腸手陽明之脈,其支者。上挾鼻孔。所生病者。目黃 口乾鼽衄。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下循鼻外,所生病 者,鼽衄。

凡此皆經脈所循之分而為病也。

《口問篇》
[编辑]

口鼻者,氣之門戶也。

夫口鼻耳目。皆為空竅。故曰:「口鼻者。氣之門戶也。」

《師傳篇》
[编辑]

鼻隧以長,以候大腸。鼻孔在外,膀胱漏泄。

鼻乃肺之竅,大腸肺之腑,故鼻以候大腸。膀胱者,津液之腑,氣化則出,鼻孔在外,謂鼻孔之氣出在外,則膀胱漏泄,蓋上竅通而下竅泄也。

《五閱五使篇》
[编辑]

鼻者,肺之官也。肺病者,喘息鼻張。

「官」之為言司也,閱其官之象,則可知其臟之有病矣。

《憂恚無言篇》
[编辑]

「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失也。

肝脈循喉嚨入頏顙,頏顙者,齶之上竅,口鼻之氣及涕唾,從此相通,故為分氣之所洩,謂氣之從此而分出於口鼻者也。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因頏顙不開,分氣失也

《脈度篇》
[编辑]

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

《扁鵲難經》
[编辑]

鼻屬肺其用屬心[编辑]

《四十難》曰:肺主聲,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其意何 也?然:肺者,西方金也,金生於巳,巳者,南方火也,火者 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

肺,金也,聲出於金,故肺主聲。心火也,火之化物,五臭出焉,故心主臭。肺主聲,鼻屬於肺,不能聽聲,而反知香臭,果何如耶?蓋由肺屬金,金長生在巳南方,巳午未巳,正火臨官之地,火在臟為心,心主臭。鼻雖屬於肺,肺金生於心火之位,故令鼻知香臭。

《漢張機金匱要略》
[编辑]

鼻塞清涕[编辑]

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 酸辛欬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鼻燥[编辑]

酒黃疽者,或無熱,靜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 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華佗中藏經》
[编辑]

不聞香臭常流清涕[编辑]

肺風者,胸中氣滿,冒昧汗出,鼻不聞香臭,喘而不得 臥者,可治。

肺實則鼻流清涕。

死色[编辑]

肺死則鼻孔開,而黑黑色起於鼻上,漸入於口者死。 黑白色入口鼻目中者。五日死。

《宋楊士瀛直指方》
[编辑]

鼻齆[编辑]

鼻齆者,肺為風冷所傷,津液冷滯,鼻氣不宣,香臭不 知。宜「芎藭散。」

《嚴用和濟生方》
[编辑]

《論治》
[编辑]

「夫鼻者,肺之候,職欲常和,和則吸引香臭矣。若七情 內鬱,六淫外傷,飲食勞役,致鼻氣不得宣調,清道壅 塞,其為病也,為衄,為癰,為瘜肉,為瘡瘍,為清涕,為窒 塞不通,為濁膿,或不聞香臭。」此皆肺臟不調,邪氣蘊 積於鼻,清道壅塞而然也。治之之法,寒則溫之,熱則 清之,塞則通之,壅則散之,無越於斯。但時氣鼻衄,不 可遽止。如出三升已上,恐多者方可斷之。《活人書》所 謂衄血者乃解。蓋陽氣重故也。不可不知。

「鼻者,肺之所主,職司清化,調適得宜,則肺臟宣暢,清 道自利。攝養乖方,則清道壅塞,故鼻為之病焉。」蓋「肺 藏於氣,肝藏於血,邪熱傷之則血熱,血熱則氣亦熱, 血氣俱熱,隨氣上逆,故為鼻衄」,甚則生瘡。風寒乘之, 陽經不利,則為壅塞,或為清涕,蘊積不散,則不聞香 臭,或為鼻齆,或生瘜肉,鼻痛之患矣。又有熱流膽腑, 邪移於腦,遂致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為衄 衊、瞑目,故得之氣厥也。

《竇漢卿瘡瘍全書》
[编辑]

瘜肉即鼻痔[编辑]

鼻居面中,為一身之血運,而鼻孔為肺之竅,其氣上 通於腦,下行於肺。若肺氣清,氣血流通,百病不生。肺 氣盛,一有阻滯,諸病生焉。鼻孔中瘜肉,名曰「鼻痔」,皆 由六氣七情所感而生。若生上入眼,名曰「努肉。」若生 下入鼻中,名曰「瘜肉。」窒塞不通。當戒酒節慾,除煩惱, 戒憂愁。內服煎劑,外用點藥,庶平復矣。

《金劉完素六書》
[编辑]

焦乾[编辑]

鼻孔燥乾者,金肺之本,肺藏氣,以血液內損,氣虛或 風則皴揭,風能勝濕,熱能耗液,皆能成燥。故《經》云:「風 熱火兼為陽」,寒濕燥同為陰,又燥濕亦異也。然燥金 雖屬秋陰,而其性異於寒濕,燥陰盛於風熱火也。故 風熱甚而寒濕同於燥也。然中寒吐瀉,亡液而成燥 者,亦以此矣。故《經》云:諸澀枯涸,乾勁皴揭,皆屬於燥 也。

夫傷寒之候,頭項痛,腰脊強,身體拘急,表熱惡寒,不 煩躁,無自汗;或頭痛肌熱、鼻乾;或胸滿而喘,手足指 未微厥,脈浮數而緊者,邪熱在表,皆麻黃湯發汗之 證也,或天水散之類甚佳。

鼻淵[编辑]

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濁涕不止,如涌泉不滲而 已。下久不已,衄血為患,防風湯主之。

鼻鼽[编辑]

鼽者,鼻出清涕也。夫五行之理,微則當其本化,甚則 兼乎鬼賊。故經曰:「亢則害,承乃制」也。《易》曰:「燥萬物者, 莫熯乎火。」以火煉金,熱極而反化為水,及身熱極則 反汗出也。水體柔順,而寒極則反冰如地也。土主濕, 陰雲雨而安靜,土濕過極則反為驟注烈風雨淫潰 也。木主溫和而生榮,風大則反涼而毀折也。金主清涼,秋涼極而萬物反燥也。皆所謂過極則反兼鬼賊 之化,制其甚也。由是肝熱甚則出泣,心熱甚則出汗, 脾熱甚則出涎,肺熱甚則出涕,腎熱甚則出唾也。《經》 曰:「鼻熱者出濁涕。」凡痰涎涕唾稠濁者,火熱極甚,銷 鑠致之然也。或言鼽為肺寒者,誤也。彼但見鼽嚏鼻 窒,冒寒則甚,遂以為然。豈知寒傷皮毛。則腠理閉密。 熱極怫鬱,而病愈甚也。

小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 太陽直行,從巔入絡於腦氣,下灌於鼻,時出清涕不 止也。

鼻窒[编辑]

鼻窒,窒,塞也。火主䐜,膹腫脹,故熱客陽明,而鼻中䐜 脹,則窒塞也。或謂寒主閉藏,妄以鼻窒為寒者,誤也。 蓋陽氣盛於上而側臥,則上竅通利,而下竅閉塞者, 謂陽明之脈左右相交,而左脈注於右竅,右脈注於 左竅,故風熱鬱結,病偏於左,則右竅反塞之也。俗不 知陽明之脈,左右相交,注於鼻孔,但見側臥則上竅 通利。下竅窒塞。反疑為寒爾。所以《否》之道者。象其肺 金之盈縮也。

病色[编辑]

脾風鼻黃,脾熱鼻赤。

[编辑]

嚏,鼻中因癢而氣噴作於聲也。鼻為肺竅,癢為火化, 心火邪熱,干於陽明,發於鼻而癢則嚏也。或故以物 擾之,癢而嚏者,擾癢屬火故也。或視日而嚏者,由目 為五臟神華,太陽真火,日光耀於目,則心神躁亂,而 發熱於上,則鼻中癢而嚏也。傷寒病再經衰而或嚏 者,由火熱已退,而虛熱為癢,癢發鼻則嚏也。或風熱 上攻,頭鼻壅滯,脈浮而無他證者,內藥鼻中,得嚏則 壅滯開通而愈也。或有痛處,因嚏而痛。其不可忍者, 因嚏之氣攻衝結痛,而不得通利故也。

《元李杲十書》
[编辑]

肺和則知香臭[编辑]

《金匱真言論》云:「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 於肺。」夫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走於 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別氣走 於耳而為聽,其宗氣出於鼻而為臭。《難經》云:「肺氣通 於鼻,肺和則能知香臭矣。」夫陽氣宗氣者,皆胃中生 發之氣也。其名雖異,其理則一。若因饑飽勞役,損脾 胃生發之氣既弱,其營運之氣不能上升,邪塞孔竅, 故鼻不利而不聞香臭也。宜養胃氣,使陽氣宗氣上 升,鼻管則通矣。又一說,《難經》云:心主五臭,肺主氣。鼻 者肺竅,反聞香臭者,何也?蓋以竅言之,肺也;以用言 之,心也。因衛氣失守,寒邪客於頭面,鼻亦受之,不能 為用,是不聞香臭矣。故經曰:「心肺有」病,鼻為之不利。 潔古曰:視聽明而清涼,香臭辨而溫暖者是也。治法 宜先散寒邪,後補衛氣,使心肺之氣得交通,則鼻利 而聞香臭矣。麗澤通氣湯主之。

流清涕[编辑]

「冬三月,陰氣在外,陽氣內藏,當外助陽氣,不得發汗, 內消陰火,勿令泄瀉,此閉藏周密之大要也。」盛冬乃 水旺之時,水旺則金旺,子能令母實,肺者腎之母,皮 毛之元陽本虛弱,更以冬月助其令,故病者善嚏,鼻 流清涕,寒甚出濁涕,嚏不止。比常人大惡風寒,小便 數而欠或引行,小便色清而多,大便不調,夜寒無寐, 甚則為痰咳。為嘔為穢。為吐。為唾白沫。以至口開目 瞪。氣不交通欲絕者。吳茱萸丸主之。

窒塞[编辑]

肺藏賊邪,燥熱相合,鼻窒鼽衄,血溢血泄,其脈濇而 浮大,甚者「桃仁承氣湯,微者犀角地黃湯,極者抵當 湯,微極抵當丸。」

鼻為肺之竅,因心肺上病而不利也。有寒有熱,是皆 傷於皮毛,氣不利而壅塞。壅塞清道,氣不利宜通。寒 則表之,麻黃、桂枝之類;熱則清之,芩、連、梔子之類。

體屬肺用屬心[编辑]

經云:「五氣入鼻,藏於心肺。」《難經》云:「肺主鼻,鼻和則知 香臭。」潔古云:「視聽明而清涼,香臭辨而溫暖。」此內受 天之氣,而外利於九竅也。夫三焦之竅,開於喉,出於 鼻,鼻乃肺之竅,此體也。其聞香臭者,用也。心主五臭, 舍於鼻。蓋九竅之用,皆稟長生,為近心。長生在酉,酉 者肺,故知鼻為心之所用而聞香臭也。故肺有病而 鼻為之不利也。此明為清氣所奉於天。而心勞胃損 則受邪也。

《朱震亨心法》
[编辑]

酒齇[编辑]

酒齇鼻,是血熱人肺,宜用四物湯加陳皮、紅花、酒炒 黃芩,煎入好酒數滴,就調炒五靈脂末同服。《格致論》 中,於上藥有苓、茯、生薑,氣弱者加黃芪、 酒齇者,此皆壅熱所致。夫肺氣通於鼻,清氣出入之 道路,或因飲酒氣血壅滯,上焦生熱,邪熱之氣留伏 不散,則為之鼻瘡矣。又有肺風不能飲而自生者,非盡因酒耳,宜一味淅二泔,食後用冷飲,外用硫黃入 大菜頭內煨研塗之。若鼻尖微赤,及鼻中生瘡者,辛 夷研末,入腦、麝少許,綿裹納之。或以枇杷葉拭去毛, 剉,煎湯候冷,調消風散,食後服。

《格致餘論》
[编辑]

面鼻得冷則黑[编辑]

諸陽聚於頭,則面為陽中之陽,鼻居面中央,而陽明 起於頞中,一身之血運到面,鼻到面鼻陽部,皆為至 清至精之血矣。酒性善行而喜升,大熱而有峻急之 毒。多酒之人,酒氣熏蒸,面鼻得酒,血為極熱,熱血得 冷,為陰氣所搏,汗濁凝結,滯而不行,宜其先為紫而 後為黑色也。須用融化滯血,使之得流,滋生新血,可 以運化。病乃可愈。予為酒製四物湯。加炒片芩茯苓 陳皮生甘草、酒紅花生薑煎調五靈脂末飲之。氣弱 者加酒黃芪無有不應者。

《明徐春甫古今醫統》
[编辑]

病屬於肺[编辑]

經曰:「鼻者,肺之外候。」又曰:「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 於鼻。」又曰:「鼻熱甚,出濁涕。」又曰:「心肺有病,而鼻為之 不利是也。」按:巢氏《病源》曰:「肺開竅於鼻,熱乘於血,則 氣亦熱也。血氣俱熱,血隨氣發出於鼻為鼻衄,甚則 大衄而口耳皆出血也。」又云:肺臟調和,則鼻氣通利 而知香臭。若邪乘太陰,其氣蘊積於鼻者,則津液壅 塞,鼻氣不得宣調,故不知香臭,而為齆也。至於生瘡 變成瘜肉,或窒塞,或流涕,皆是肺經之邪壅滯也。

病屬於火[编辑]

「鼻中癢而氣噴作於聲為嚏。」夫癢為火化,心火邪熱 干陽明,發於鼻則癢而嚏也。有以物擾之而嚏,有視 日而嚏者,蓋太陽真火耀於目而擾於心,則火熱衝 上,鼻中癢而嚏也。有風熱上攻,頭鼻壅塞,有因嚏而 痛者,雖證候之不同,同為熱也。凡為病不同,邪熱所 乘之經,無有異也。鼻窒與嚏癢者,熱客陽明胃之經 也。鼽涕者,熱客太陰肺之經也。蓋鼻者足陽明胃經 所主,陽明脈左右相交,注於鼻孔。又鼻者肺之竅,故 肺氣通於鼻,其邪熱干於二經,發於鼻而為窒塞鼽 涕之證。故《經》曰:「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鼻齆瘜肉皆邪氣結成[编辑]

肺氣通於鼻,清氣出入之道。肺臟熱邪壅滯,上焦鬱 結,伏留不散,而成齆瘜之患矣。

鼻赤酒齇血熱入肺[编辑]

酒齇鼻多是飲酒之人酒氣邪熱,熏蒸面鼻,血熱壅 滯而成。鼻齇赤色者也。或有肺經素有風熱,雖不因 酒,亦自紅黑而生齇也。

鼻竅不利治宜辛散苦瀉[编辑]

心肺有熱,而鼻為之不利也。或外傷風寒,內熱愈窒, 壅塞不聞,或流清涕,或痒而嚏者,宜麻黃、桂枝、細莘、 辛夷之辛味以散。不因外感而惟內熱者,宜芩、連、梔 子之苦味以瀉之。二法為治鼻之大綱也。

鼻瘡[编辑]

鼻熱生瘡色紅,內無壅塞,此為「血熱。」宜用生地黃四 物湯,加酒製片芩、酒拌紅花、生甘草、麥門冬、天門冬 之類。

鼻淵[编辑]

《經》曰:「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劉河間用防風通聖 散,加薄荷、黃連各二錢,水煎服。」

鼻痠[编辑]

鼻痠迺痰火所為,宜涼膈散加荊芥穗、桔梗之類。

鼻痒[编辑]

鼻痒迺熱則生風故也。故防風通聖散加白附子、殭 蠶之類。

食入腦中[编辑]

卒食物,從鼻中縮入腦中,介介痛不出,牛脂膏甚良。

《虞摶醫學正傳》
[编辑]

鼻證[编辑]

《內經》曰:「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又曰:「鼻者,肺 之外候。」丹溪曰:「肺之為臟,其位高,其體脆,性惡寒,又 惡熱。」是故好飲熱酒者,始則傷於肺臟,鬱熱,久則見 於外,而為鼻齇準赤之候,得熱愈紅,得寒則黑,此謂 熱極,是水之象,亢則害承迺制也。其或觸冒風寒,始 則傷於皮毛,而成鼻塞不通之候,或為濁涕,或流清 汁,久而不已,名曰鼻淵,此為外寒束內熱之證也。《原 病式》曰:肺熱則出涕是也。又有膽移熱於腦,則為辛 頞鼻淵,鼻中濁涕如湧泉,不滲而下,久而不已,則為 鼻衊,衄血、塞肉、鼻齆等證,各以類推而治之。

《脈法》
[编辑]

右寸脈浮洪而數,為鼻衄鼻齇。

左寸脈浮緩,為傷風鼻塞,鼻流清涕。

鼻為元牝之門[编辑]

《老子》曰:「谷神不死,是為元牝。元牝之門,為天地根。綿 綿若存,用之不勤。何謂元牝之門?」答曰:「鼻通天氣曰 元門,口通地氣曰牝戶。」曰鼻,乃元牝之門戶也

《戴思恭證治要訣》
[编辑]

流涕[编辑]

鼻塞流涕不止,有冷熱不同。清涕者,腦冷肺寒所致, 宜細莘、烏附、乾薑之屬。濁涕者,乃《素問》所謂「膽移熱 於腦,則為鼻淵」是也,宜防風、甘菊之屬,須以清濁別 冷熱。

有不因傷冷而涕多清,或黃或白,或時帶血,如腦髓 狀,此由腎虛所生,不可過用涼劑,宜補腦散,仍以黑 錫丹、紫靈丹、靈砂丹。

傷冷熱,鼻暴塞,流涕多者,「通關散。」

色診[编辑]

餘處無恙。獨鼻尖色青黃者。此其人必為淋也。鼻尖 微白者。亡血也。赤者血熱也。

《李梴醫學入門》
[编辑]

窒塞[编辑]

鼻竅於肺,而能知香臭者,心也。人身水升火降,榮衛 調和,則鼻司呼吸,往來不息而已。苟或寒傷皮毛,則 鼻塞不利;火鬱清道,則香臭不知新者。偶感風寒,鼻 塞聲重,流涕噴嚏,宜以風寒治之,加味羌活湯、參蘇 飲、消風百解散。久則略感風寒,鼻塞等證便發。乃肺 伏火邪,鬱甚則喜熱惡寒,故略感冒而內火便發。宜 清金降火兼通氣之劑,涼膈散加荊芥、白芷,或川連、 石膏散。又有不必外感,四時鼻塞乾燥,不聞香臭,宜 清金降火消痰之藥,清氣化痰丸、上清丸。古方鼻塞 甚者,禦寒湯、澄茄丸。不知香臭者,通氣湯。內有硬物 者,單南星飲,貼顖蓽茇餅,外用石菖蒲、皂角等分為 末,綿包塞鼻,仰臥片時。虛寒者,通草丸。

鼻鼽[编辑]

鼻乃清氣出入之道,清氣者,胃中生發之氣也。鼻塞 久則氣壅不轉,熱鬱於腦,清濁混亂,為鼽、為衄、為淵。 鼽者,鼻流清涕。熱微,二陳湯加芎、歸、細莘、白芷、防風、 羌活、桔梗等分,薑煎,入薄荷少許。久不止者,芷夷散 去薄荷,加荊芥、黃芩、神麴、半夏、南星等分,食後煎服, 外用「細莘膏。」

鼻淵[编辑]

淵者,鼻流濁涕,熱盛,金沸草散倍黃芩,入鳳凰殼一 枚,燒存性,調服。肺風,消風散加髮灰。肺火流涕,咳吐 膿血,桔梗湯、人參平肺散。膽移熱於腦,流涕濁臭,防 風通聖散加薄荷、黃連,或芷夷散。外用蒼耳莖苗子 燒灰,酢調塗鼻內。鼻淵久則成衄,防風散主之。

腦砂[编辑]

有流臭黃水者,甚則腦亦作痛,俗名「腦砂」,有蟲食腦 中。用絲瓜藤近根五尺,燒存性為末,酒調服。虛者,川 烏散。外用白牛尾毛、橙葉等分為末,吹鼻中。倘有血 出,加山梔亦不妨。

鼻齇[编辑]

鼻齇,準頭紅也,甚則紫黑。因飲酒血熱入肺,復被風 寒鬱久,則血凝濁而色赤。或不飲者,乃肺風血熱,俱 宜四物二陳湯去半夏加紅花、黃芩,水煎,入酒少許, 調五靈脂末服。氣虛加黃芪。常宜服單山梔丸,或黃 連阿膠丸。間用升麻和氣飲,吞瀉青丸,以除病根。外 用黃連末、天釣藤燒灰,桐油調敷,或硫粉散。

鼻痛[编辑]

鼻痛,因風邪入鼻,與正氣相摶,鼻道不通故痛,藿香 正氣散、祛風通氣散。有痰火衝肺者,鼻隔隱痛,二陳 湯加黃芩、山梔、桔梗、麥門冬。

鼻瘡[编辑]

鼻瘡,輕為鼻瘡,重為鼻痔,皆肺熱也。鼻中生瘡者,枇 杷葉煎湯,候冷,調消風散,食後服。忌煎炒薑蒜熱物。 外用辛夷為末,入腦、麝少許,綿裹塞鼻。

鼻痔[编辑]

鼻痔,肺氣熱極,日久凝濁結成瘜肉如棗,滯塞鼻齆, 甚者又名鼻齆。宜防風通聖散加三稜、海藻末調服。 外用辛夷為君,細莘、杏仁少許為末,和羊髓、猪脂熬 膏,候冷,入雄黃、白礬、輕粉、麝香少許為丸,綿裹塞鼻, 數日即脫。甚者加硇砂少許,或瓜礬散亦妙。又食積 熱痰生痔,單蒼耳丸,內服外敷,最消食積。或用白礬 二錢,細莘一錢,白芷五分,為末,塞鼻。

《治法》
[编辑]

鼻證,大抵疏風降火為要法。風寒外感者,溫以散之。 風熱有自內鬱者,或外感久則鬱而為熱,或內因飲 食衣服過暖,肝熱生風,亦鼻塞流涕,宜降火清金, 久則宜養血補腎為要。凡鼻涕鼽淵鼽,久甚不愈者, 非心血虧則腎水少,養血則血生而火自降,補腎則 水升而金自清,雖鼻瘡痔,雖久亦宜。又鼻塞久不愈 者,必內傷肺胃,清氣不能上升,非外感也,宜補中益 氣湯以和之。此皆《治本》之論。

《李時珍本草綱目》
[编辑]

病因[编辑]

「鼻淵流濁涕」,是腦受風熱。

鼻鼽流清涕,是腦受風寒,包熱在內腦崩臭穢,是下虛。

鼻窒是陽明濕熱生瘜肉。

《鼻齇》是陽明風熱及血熱,或臟中有蟲。

鼻痛,是陽明熱。

《樓英醫學綱目》
[编辑]

鼻塞[编辑]

鼻塞皆屬肺。《經》云:「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 矣。」又云:「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 利也。」又云:「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 又云:「肺主臭,在臟為肺,在竅為鼻」是也。

鼻淵[编辑]

運氣鼻淵皆屬熱。《經》云:「少陰之復,甚則入肺,咳而鼻 淵,治以苦寒」是也。

鼻鼽[编辑]

運氣鼻鼽有二:一曰火攻肺虛鼻鼽。《經》云:「少陰司天, 熱氣下臨,肺氣上從,鼽衄鼻窒。」又云:「少陰司天,熱淫 所勝,民病鼽衄嚏嘔。」又云:「少陽司天,火淫所勝,甚則 鼽衄。」又云:「少陽之復,煩躁鼽嚏。」又云:「少陰司天,客勝 則鼽嚏。」又云:「歲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鼽嚏。」又云:「金 不及曰從革。從革之紀,其病嚏欬鼽衄,治以諸寒」是 也。二曰。金助肺實鼻鼽。《經》曰:「陽明所至為鼽嚏。」治以 溫劑是也。

《王綸明醫雜著》
[编辑]

閉塞[编辑]

「鼻塞不聞香臭,或但遇寒月多塞,或略感風寒,便塞 不時舉發者。世俗皆以為肺寒,而用表解通利辛溫 之藥不效。」殊不知此是肺經有火邪,火鬱甚則喜得 熱而惡見寒,故遇寒便塞,遇感便發也。治法清肺降 火為主,而佐以通氣之劑。若如常鼻塞不聞香臭者, 再審其平素,只作肺熱治之,清金、瀉火、清痰,或丸藥 噙化,或末藥輕調緩服。久服無不效矣。此予所親見 而治驗者。其平素原無鼻塞舊證。一時偶感風寒而 致窒塞聲重。或流清涕者,自作風寒治。

前證若因飢飽勞役所傷,脾胃發生之氣不能上升,邪害空竅,故不利而不聞香臭者。宜養脾胃,使陽氣上行則鼻通矣。按:《東垣》云:「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治之以防風湯。」大抵胃氣不和之所致者多矣。

《方賢奇效良方》
[编辑]

《論證》
[编辑]

鼻者,肺之通竅,主清氣出入之道路。若氣血和平,陰 陽升降,則呼吸通和,榮衛行焉。鼻和則知香臭矣。或 六淫七情,內外傷感,又因飲食勞倦,因而鼻氣不得 宣通,清道壅塞。其為病也,若積熱客於陽明,遂以迫 血妄行,自鼻孔中出,謂之「衄。」熱則津液中乾,冷則腦 髓流注。或風冷隨氣入於經,上貫於腦,下注於鼻,則 涕下不能自收,謂之流涕。或冷滯氣塞鼻,則不聞香 臭,於是為鼻齆。血脈聚,日久纏綿,轉加壅結,變生瘜 肉;或氣壅滯於上,為邪熱。留伏不散,則為鼻瘡,久則 變為疳𧏾,腐潰汁臭。鼻之為病,不過風熱而已。《河間》 云:「鼻窒塞也。」火主䐜膹腫脹,故熱客陽明,而鼻中䐜 脹,則鼻窒塞也。或謂寒主閉藏,妄以鼻窒為寒者,誤 也。蓋陽氣甚於上而側臥,則上竅通利而下竅閉塞 者,謂陽明之脈,左右相交,而左脈注於右竅,右脈注 於左竅,故風熱鬱結,病偏於左,則右竅反塞之類也。 所謂鼽者,鼻出清涕也。夫五行之理,微則當其本化, 甚則兼其鬼賊,故經曰:「亢則害,承乃制也。」《易》曰:「燥萬 物者,莫熯乎火。」以火煉金,熱極而反為水,及其熱極 則反汗出也。由是肝熱甚則出泣,心熱甚則出汗,脾 熱甚則出涎,肺熱甚則出涕,腎熱甚則出唾。《經》曰:「鼻 熱甚出濁涕。」又云: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者,濁涕 出不止也。凡痰涎涕唾裯濁者,火熱甚銷鑠致之然 也。或言鼽為肺寒者,誤也。但見鼽涕鼻窒,冒寒則甚, 遂以為然。豈知寒傷皮毛,則腠理閉密,熱氣怫鬱,而 痛愈甚也。及夫嚏者,鼻中因痒而氣噴作於聲也。鼻 為肺竅,痒為火化,心火邪熱,干於陽明,發於鼻而痒 則嚏也。或故以物擾之。痒而嚏者,擾痒屬血。或故視 日而嚏者,由目為五臟精華,太陽真火晃耀於目,則 心神躁亂,而發熱於上,則鼻中痒而嚏也。或傷寒病 衰而或嚏者,由火熱已退,而虛熱為痒,痒發鼻則嚏 也。或風熱上攻,頭鼻壅滯,脈浮而無他證者,內藥鼻 中,得嚏則壅滯開通而愈也。或有痛處,因嚏而痛不 可忍者,因嚏之氣攻衝結痛而不得通利故也。三者 之證,同為熱也,故為病不同,邪熱所乘之經有異故 也。鼻窒與嚏痒者,熱客陽明胃之經也;鼽涕者,熱客 太陰肺之經也。蓋鼻者,足陽明胃經所主,陽明之脈, 左右相交,注於鼻孔。又鼻者肺之竅,故肺氣通於鼻, 其邪熱干於二經,發於鼻而為窒塞鼽涕之證,故《經》 曰:「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治法觀邪所中之何 經治之,則不失矣。或因外冒風寒而痛轉甚,遂作寒 治,而用溫熱之劑表散者,偶爾獲中,豈知寒覆於熱熱鬱濁氣,清道不利,故有是證。或用辛甘發散,腠理 開通,結滯得散,陽熱外泄,微者則已。甚者鬱結不開, 其病轉加者,雖用退熱疏風,辛涼之劑解之,即使結 散熱退,暫愈而已。全在乎驗其內外結熱之微甚,宜 以辛溫涼平之藥可也。凡此諸證,全在醫之識病。治 之了然。無不瘥矣。

《張三錫醫學準繩六要》
[编辑]

《總論》
[编辑]

肺,開竅於鼻,世所共知也。然陽明之脈,挾鼻絡目,結 於迎香,左之右,右之左,去鼻孔各開五分是穴。風邪 從面而來,則入陽明,脈道怫鬱,氣不通暢,故清涕時 出,久變為濁,所謂「外寒束內熱」,論極有理,須辛散之 方,書多用升麻、葛根、白芷、葱白,乃陽明經藥也。鬱熱 既久,頓發不開,必加辛涼,酒枯芩、薄荷之類。至如酒 客膏粱。辛熱炙煿太過。火邪炎上。孔竅壅塞。則為鼻 淵。鼻中濁涕如湧泉。漸變鼻衊衄血瘜肉鼻痔等證。 即《素問》所謂「膽移熱於腦」之義。

窒塞不通[编辑]

鼻塞時值寒月,必加麻黃、細莘於升麻葛根湯中,佐 以枯芩、蘇葉,多加甘、桔為舟楫,庶易成功。已經發散, 未得全開,脈洪有力,口乾鼻燥者,君以辛涼清之。酒 芩、梔子、薄荷之屬,仍佐荊、防、升、芷,不可驟用寒涼法 也。

氣虛之人,氣弱不能上升,則鼻塞滯,所謂「九竅不利, 腸胃之所生」是也。多服補中益氣湯自通,此乃屢驗 者。

鼻壅氣不通。不聞香臭。通草散主之。

痰火鬱結於上焦、胸中肓膜之上,上竅不通,則元門 閉密,而鼻不聞香臭,口不知味,或耳聾目昏。良由大 氣弱,不能上衝,濁氣得以擅權,是虛為本而痰火為 標也。當用補中益氣湯加升柴諸風藥引上行,兼川 清上化痰開竅丸藥,戒性慎口,久之自全。

淵瘜酒齇[编辑]

火鬱上焦。氣不通。抑遏成涕。《內經》所謂肺熱則出涕 是也。方書謂腦滲為涕,恐非。

濁涕如淵。《內經》謂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要皆陽 明伏火所致。宜防風通聖散一兩,加薄荷、黃連各二 錢五分,水煎服。或本方硝、黃、滑石、石膏減半,倍加辛 夷。

瘜肉必由上焦積熱鬱塞已久而生,然有諸中,然後 形諸外,必內服清火利膈藥,二陳涼膈加減,須斷酒 薄味。

「酒齇」,乃熱血入面,為寒所拂,熱血得寒,污濁凝滯而 然,服前藥,外用梧桐子取油,入黃連,以天釣藤燒灰 熱傅之。

《王肯堂證治準繩》
[编辑]

所屬經絡[编辑]

《鼻頞》中頞亦作齃鼻,山根也。俗呼鼻梁。屬足陽明胃 經、督脈之會。

《素問》曰:「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傳為衄衊瞑目。」註曰:足太陽膀胱脈,起目內眥,上額交巔絡腦,陽明脈起於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今腦熱則足太陽逆,與陽明之脈俱盛,薄於頞中,故頞辛鼻淵。頞辛者,鼻酸痛也;鼻淵者,濁涕下而不止如水泉也。熱盛則陽絡溢,陽絡溢故衄。衄者鼻出血汁也,又謂之衊血出,甚則陽明太陽脈衰。不能榮於目。故目瞑也。

鼻屬手太陰肺經。

《素問》曰:「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然畏熱。」《靈樞》曰:「肺病者,喘息鼻張。」又曰:「肺虛則鼻塞不利,和則能知香臭矣。」喬岳曰:「肺絕則無涕,鼻孔黑燥,肝逆乘之而色青。」《東垣》曰:「傷風鼻中氣出粗,合口不開,氣通於天也。」

又屬手少陰心經。

李東垣曰:「鼻本主肺,而復能聞香臭者,鼻中有心,庚金生於巳也。《素問》曰:『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又屬手足陽明、太腸胃經、督脈之交會。

劉河間曰:「傷風寒於腠理而為鼻塞者,寒能收斂陽氣不通暢也。」《素問》曰:「傷寒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故鼻乾不得臥。」王海藏曰:石膏發汗,辛寒入手太陰經。仲景治傷寒陽明經證,乃用之者,何也?蓋胃脈行身之前,而胸為胃肺之室,邪熱在陽明,則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所以號為白虎湯也。《素問》又曰:「運氣陽明所至為鼽嚏。」註鼽。鼻窒也。嚏。噴嚏也。

其在小兒面部,謂之「明堂。」

《靈樞》曰:「脈見於氣口,色見於明堂。明堂者,鼻也,明堂廣大者壽,小者殆,況加疾哉?」按此語即相家貴隆準之說也,然須視其面部何如?愚嘗見明堂雖小,與面相稱者,壽可八十,要不可執一論也

屬足太陰脾經。

《素問》曰:「脾熱病者,鼻先赤。」

俠鼻孔兩旁五分,名「迎香穴。」屬手足陽明,大腸胃經 之會。

直兩目瞳子,名「巨髎穴,屬足陽明胃經,陰蹻脈之會。 耳鳴,口不知穀味,氣不快,四肢困倦,行步不正,髮脫 落,食不下,膝冷,陰汗帶下,喉中介介不得臥,口舌嗌 乾太息,頭不可回顧,項筋緊急,脊強痛,頭旋眼黑,頭 痛,呵欠嚏噴,溫衛補血湯、人參湯、辛夷散、增損通聖 散、辛夷湯、醍醐散、通關散、防風湯、排風散、蓽澄茄丸」, 皆治鼻塞之劑,宜審表裡寒熱而用之。

鼻齆[编辑]

鼻塞,久而成齆。蓋由肺氣注於鼻,上榮頭面。若上焦 壅滯,風寒客於頭腦,則氣不通,冷氣停滯,搏於津液, 膿涕結聚,則鼻不聞香臭,遂成齆也。內服芎藭散、山 茱萸丸,外用赤龍散、通頂散、雄黃散、黃白散、通草散。 孫一奎曰:大腸,肺之腑也。胃,五臟之所受氣者也。《經》 曰:「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鼻主無形者,《經》曰:「清氣 通於天。」又曰:「鼻主天氣。」設腸胃無痰火積熱,則平常 上升之氣,皆清氣也。縱火熱主令之歲,何嘗病耶?若 腸胃素有痰火積熱,則其平常上升之氣,皆蘊而為 濁矣。金職司降,喜清而惡濁。今受濁氣熏蒸,凝聚既 久,壅遏鬱結而為涎涕。至於痔、珠、瘜肉之類,皆由積 久燥火內燔,風寒外束,隧道壅遏,氣血升降。被其妨 礙。澆培彌厚。猶積土而成阜也。即非火熱主令之歲。 有不病者乎。治者無拘於運氣之說可也。

細莘散、《本事》通草丸、《三因》辛夷散、《千金》細莘膏、川椒 散、塞鼻柱膏,皆溫熱之劑。真是腦冷者,乃可用。「白芷 丸」,有外感者,乃可服。

淵鼽諸證治法[编辑]

泣。涕者,腦也,故腦滲為涕,故得之氣厥也。王太僕註 云:「腦液下滲,則為濁涕,涕下不止,如彼水泉,故曰鼻 淵也。」額謂鼻頞也。足太陽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 上人絡腦。足陽明脈起於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 今腦熱則足太陽逆,與陽明之脈俱盛,薄於頞中,故 鼻頞酸痛也。熱盛則陽絡溢,陽絡溢則衄出血汁也。 血出甚。陽明太陽脈衰。不能榮養於目。故目瞑。厥者 氣逆也。皆由氣逆而得之。宜服防風湯。

亦有痰氣者,宜「南星飲。」

頭風鼻涕下如白帶,宜「辛夷丸。」

久患鼻膿極臭者,以冷水調百草霜末服。

肺虛而壅,鼻生瘜肉,不聞香臭,羊肺散。

鼻疳蝕,「椿根湯、烏香散,藍靛傅令遍,日十度,夜四度, 立瘥。」

鼻乾無涕,犀角散、桑根白皮散、吹鼻散。

鼻痛,氣道壅塞故也。內服「人參順氣散,外傅白芷散。」 風冷搏於肺臟,上攻於鼻,則令鼻痛,沒藥散。

肺受風,面色枯白,頰時赤,皮膚乾燥,鼻塞乾痛,此為 虛風,白蘚皮湯。

鼻塞、眼昏疼痛腦悶。壺盧酒。

《陳實功外科正宗》
[编辑]

酒齇[编辑]

齇鼻屬脾,由血熱鬱滯不散,所謂「有諸內,必形諸外。」 宜真君妙貼散,加白附子敷之,內服枇杷葉丸、黃芩 清肺飲。

鼻痔[编辑]

鼻痔者,由肺氣不清,風濕鬱滯而成。鼻內瘜肉結如 榴子,漸大下垂,閉塞孔竅,使氣不得宣通。內服「辛夷 清肺飲,外以硇砂散」,逐日點之,漸化為水乃愈。兼節 飲食,斷厚味,戒急暴,省嗜慾,愈後庶不再發。

腦漏[编辑]

一名「鼻淵。」總因風寒凝入腦戶,與太陽濕熱交蒸乃 成。其患鼻流濁涕,或流黃水,點點滴滴,長濕無乾,久 則頭眩,虛運不止。治以「藿香湯」主之,天麻餅子調之, 亦可漸愈。如日久虛眩不已,內服補中益氣湯、六味 地黃丸,相間服之,以滋化原始愈。

吳崐醫方考===
《鼻病方論》
===
[编辑]

鼻居五官之中,疾非美觀也。《記》曰:「盡飾之道,斯其行 者遠矣」,故考五方以治鼻。

鼻流濁涕不止者,名曰「鼻淵。」乃風熱在腦,傷其腦氣, 腦氣不固,而液自滲泄也。蒼耳散四味,皆辛涼之品, 辛可以驅風,涼可以散熱。其氣輕清,可使透於巔頂, 巔頂氣清,則腦液自固,鼻淵可得而愈矣。

「鼻生瘜肉,氣息不通,香臭莫辨者,辛夷散主之。夫鼻 者氣之竅,氣清則鼻清,氣熱則鼻塞,熱盛則塞甚,此 瘜肉之所以生也。故治之宜清其氣。」是方也,辛夷、細 莘、川芎、防風、藁本、升麻、白芷,皆輕清辛香之品也。可 以清氣,可以去熱,可以疏邪,可以利竅。乃木通之性, 可使通中;甘草之緩,可使瀉熱。

鼻中瘜肉,用鍼微刺,令患人含水一口,後以瓜蔕散
考證
和麝香少許,用水數滴,吹鼻內,出涎水則愈。此苦能

湧泄也,能瀉其實,則瘜肉愈矣。

陽虛腦寒鼻淵者,補腦散主之。人身之上,天之陽也, 故六陽之氣,皆會於面。若陽氣自虛,則陰氣湊之,令 人腦寒而流清涕。是方也,天雄辛熱而上浮,辛熱者, 太陽之象,故可以溫腦而補陽虛。辛夷仁、蒼耳茸,皆 輕清澈腦之劑,可以佐天雄而透腦。

鼻赤如榴者,大𥐚散酒調敷之。夫鼻者熱也,所以赤 者,血也。大黃寒能瀉熱,𥐚硝鹹能敗血,此證耽酒者 有之,若不絕酒而徒用藥,抱薪救火,何益於事。

《景岳全書》
臣張介賓著
[编辑]

《論證》
[编辑]

鼻為肺竅,又曰:元牝,乃宗氣之道,而實心肺之門戶。 故《經》曰:「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然其經絡所至, 專屬陽明,自山根以上,則連太陽督脈,以通於腦,故 此數經之病,皆能及之。若其為病,則窒塞者謂之鼽。 時流濁涕而或多臭氣者,謂之鼻淵。又曰:腦漏。或生 瘜肉而阻塞氣道者,謂之鼻齆。及有噴嚏、鼻衄、酒齇、 赤鼻之類,各當辨而治之。然總之鼻病無他也,非風 寒外感,則內火上炎耳。外感者,治宜辛散;內熱者治 宜清涼。知斯二者,則治鼻大綱盡乎是矣。

《論治》
[编辑]

鼻塞證有二:凡由風寒而鼻塞者,以寒閉腠理,則經 絡壅塞而多鼽嚏。此證多在太陽經,宜用辛散解表 自愈。如川芎散、神愈散及麻黃、紫蘇、荊芥、葱白之類, 皆可擇用。

若由火邪上炎而鼻塞者,單宜清火。火之微者,多近 上焦,出自心肺,宜清化飲、黃芩知母湯之類主之。 火之甚者,多出陽明,或微兼頭痛,宜竹葉石膏湯、涼 膈散之類主之。

若風寒兼火者,即防風通聖散之類亦可用。大都常 塞者多火,暴塞者多風寒,當以此辨之。

鼻涕多者,多由於火,故曰:「肺熱甚則鼻涕出。」由此觀 之,則凡無故多淚,及多口涎者,亦多屬肝脾之火,皆 其類耳。

鼻淵證,總由太陽督脈之火,甚者上連於腦,而津津 不已,故又名為「腦漏。」此證多因酒醴肥甘,或久用熱 物,或火由寒鬱,以致濕熱上熏,津汁溶溢而下,離經 腐敗,有作臭者,有大臭不堪聞者。河間用防風通聖 散一兩,加薄荷、黃連各二錢以治之。古法有用蒼耳 散治之者。

然以余之見,謂此炎上之火,而治兼辛散,有所不宜, 故多不見效。莫若但清陰火,而兼以滋陰,久之自寧, 此即高者抑之之法,故常以清化飲加白蒺蔾五錢 或一兩,蒼耳子二三錢。若火之甚者,再以清涼等劑 加減用之,每獲全愈。或用《宣明》防風湯之類亦可。但 此證一見,即宜節戒早治,久則甚難為力也。

凡鼻淵腦漏,雖為熱證,然流滲既久者,即火邪已去, 流亦不止,以液道不能扃固也。故新病者多由於熱, 久病者未必盡為熱證,此當審察治之。若執用寒涼, 未免別生他病。其有漏泄既多,傷其髓海,則氣虛於 上,多見頭腦隱痛,及眩運不寧等證,此非補陽不可, 宜「十全大補湯」、補中益氣湯之類主之。

鼻齆瘜肉,阻塞清道。雖鼻為肺竅,而其壅塞為患者, 乃經絡肌肉之病,此實陽明熱滯留結而然。故內治 之法,宜以清火清氣為主;外治之法,宜以黃白散及 《千金》瘜肉方、雄黃散,或簡易瘜肉方之類主之。 酒齇赤鼻,多以好酒之人,濕熱乘肺,熏蒸面鼻,血熱 而然。或以肺經素多風熱,色為紅黑,而生齇癤者亦 有之。內宜涼血清火,外宜「硫黃散」、白礬散輕搽。

《石室祕籙》
臣陳士鐸著
[编辑]

腫痛由火[编辑]

鼻腫者,乃肺經火盛也,宜用甘桔湯則效。今用皂角 末吹入,打清嚏數十即愈。蓋鼻因氣壅,今打嚏則壅 塞之氣盡開散,故不必清肺,而鼻腫自消也。

鼻大

有人鼻大如拳,疼痛欲死。此乃肺經之火熱壅於鼻 而不得泄,法當清其肺中之邪,去其鼻間之火可也。 方用黃芩、麥冬花粉甘草各三錢桔梗、天冬各五錢 紫菀二錢百部、蘇葉各一錢水煎服,四劑自消。此方 全在群入肺經,以去其火邪,又何壅腫之不消耶。此 奇病,而以常法治之者也。

孔生紅線[编辑]

鼻中生紅線一條,長尺許,少動之則痛欲死,人以為 飲酒之病也,而余以為不然,亦祟也。方用硼砂、冰片 各一分,研為末,以人乳調之,輕輕點在紅線中間,忽 然如覺有人將病人打一拳一般,頃刻即消,奇絕之 方也。蓋硼砂亦是殺祟之物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