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195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一百九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九十五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一百九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一百九十五卷目錄

 醫部彙考一百七十五

  背脊門一

  黃帝素問金匱真言論 陰陽別論 脈要精微論 玉機真臟論 臟氣法時論

   血氣形志篇 瘧論 舉痛論 風論 脈解篇 氣府論 標本病傳論

  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 經脈篇 經筋篇 骨度篇 營氣篇 癲狂篇 厥病

  篇 五癃津液別篇 本藏論 背腧篇 衛氣篇 玉版篇 五音五味篇 寒熱病篇

  張機金匱要略背痛

  華佗中藏經痛屬臟腑虛實寒

  孫思邈千金方強屬膀胱實熱 發背

  竇漢卿瘡瘍全書發背 魚脊瘡 兩頭發 腎俞發 對心發 散走流

  注發 連珠發 蜂窩發 竟體發 蓮子發 上中下三搭手 上中下三發背 纏袋痰

  注 三串毒 腎俞怒發脾癰 血潰流注疽 對臍毒

  楊登父直指方發背

  劉完素六書強痛惡寒

  張從政儒門事親背瘡

  李杲十書氣鬱作痛 發背

  朱震亨心法冷痛 發背

  戴思恭證治要訣發背

  樓英醫學綱目惡寒屬飲 疼痛屬肺 運氣屬火 發背

  李梴醫學入門寒熱傴僂 發背總論 蓮子發 脾發 蜂窩發 對心發

   流注發 龜形發

  薛己醫案灸法用藥 論調護法 疽源有五 生死形證 麥飯石膏治效 寒

  熱多汗用藥 發熱屬腎虛 分別三因 背瘡總論

  張三錫醫學準繩六要痛因

  陶華六書惡寒

藝術典第一百九十五卷

醫部彙考一百七十五[编辑]

背脊門一[编辑]

《黃帝素問》
[编辑]

《金匱真言論》
[编辑]

《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

心為陽臟,位處上焦,以陽居陽,故為陽中之陽;肺為陰臟,位處上焦,以陰居陽,故為陽中之陰。

《陰陽別論》
[编辑]

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

二陽一陰者,陽明、厥陰之為病也。背為陽,厥陰主春陽肝木,故引背痛也。

《脈要精微論》
[编辑]

背者,胸中之腑。背曲肩隨,腑將壞矣。

肩背為陽,胸腹為陰,陽為腑,陰為臟。心肺居於胸中,而俞在肩背,故背為胸之腑。

《玉機真臟論》
[编辑]

冬脈太過,則令人解㑊,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 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䏚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 變。

腎為生氣之原,而主閉藏,太過則氣外泄,而根本反傷,故為懈惰少氣,生陽之氣不足,故脊中痛。心主言而發原於腎,根氣傷故不欲言也。其不及則心腎水火之氣不能交濟,故令人心懸,如病飢。䏚中脅骨之秒,當兩腎之處,腎之生陽不足,故䏚中冷也。腎合膀胱,腎虛而不能施化,故小便變而少腹滿也。

春脈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

春木之陽,生於腎水之陰。陰氣虛寒,以致生陽不足,故胸痛引背也。脅胠乃肝腎之部分,生氣虛而不能外達,故逆滿於中也。

秋脈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

肺主周身之氣,太過則反逆於外,而為背痛。肺之俞在肩背也。

《臟氣法時論》
[编辑]

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 內痛。

手少陰心脈,起心中,上挾咽,出脅下,循臑內,下肘中,循臂內後廉。手少陽小腸脈,上手臂,循臑內,出肩解,繞肩胛。二經氣實,故有是痛。脅支滿者,少陰之支絡滿痛於脅下也。

肺病者,喘欬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腨、胻、足 皆痛。

夫肺主氣而發原於腎,腎為本,肺為末,母子之經氣相通。是以足少陰之脈,其直者從腎上貫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病則氣逆,故喘欬也。肺俞在肩背,氣逆於上,則肩背痛而汗出,逆於下則尻陰胻膝皆痛也。

《血氣形志篇》
[编辑]

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 已,即以兩隅相拄也。「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 齊脊大椎,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

此論取五俞之法。五臟之俞。皆在於背。背者胸之腑也。故先量其兩乳。而後定其背之俞焉。以《草

考證

量其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此草去半已,使與中折之草拄為三隅,以一隅上齊脊之大椎,兩隅分而拄下,當其下俞之盡處,是肺俞也。

《瘧論》
[编辑]

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 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於脊背也。

此言邪從風府而客於脊背之間者,發作有早晏也。

「中於背」者,氣至背而病,

中於背。邪即舍於背間。衛氣行至背。與所舍之邪相遇。故病作。

《舉痛論》
[编辑]

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澀,脈澀則血虛,血虛則痛, 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 痛止矣。

背俞之脈者,足太陽之脈也。太陽之脈循於背,而五臟六腑之俞,皆在太陽之經,故曰「背俞之脈。」臟腑之血氣,皆注於俞,故寒客之,則脈澀而血虛,血虛則痛矣。

《風論》
[编辑]

腎風之狀,脊痛不能正立。

腎主骨,故脊痛不能正立。

《脈解篇》
[编辑]

《太陽》所謂「強上引背」者,陽氣大上而爭,故強上也。

「強上引背」者,頭項強而引於肩背也。太陽之脈,上額交巔,從巔別下項,挾脊抵腰中。陽氣大而爭擾於上,故使其強上也。

《氣府論》
[编辑]

督脈所發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至骶下凡 二十一節,脊椎法也。

大椎以下至尻尾之長強,計十三穴,及下兩旁之會陽穴,共十五穴也。大椎在項後大骨上陷中,陶道在大椎下節間,身柱在三椎下節間,神道在五椎節間,靈臺在六椎節間,至陽在七椎節間,筋縮在八椎節間,脊中在十一椎節間,懸樞在十三椎節間,命門在十四椎間,陽關在十六椎間,腰俞在二十一椎間,長「強在脊骶端。會陽在陰。」尻骨兩旁。屬太陽膀胱經。自大椎至骶骨。凡二十一節。連項上三椎。共二十四節。或曰應二十四氣。

《標本病傳論》
[编辑]

脾病身痛體重,一日而脹,二日少腹腰脊痛,脛痠,三 日背𦛗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病先發於脾,則身痛體重;二日而之胃,則脹;二日而之腎,則少腹腰脊痛脛痠;三日而之膀胱,則背𦛗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馬蒔曰:「冬之人定在亥,謂土敗而水勝也。夏之晏食在寅,木旺而土絕也。」

腎病少腹腰脊痛,胻痠,三日背𦛗筋痛,小便閉,三日 腹脹,三日兩脅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病先發於腎,則少腹腰脊痛;三日而之膂膀胱,則背𦛗筋痛,小便閉;三日而之胃,則腹脹;三日而之肝,則兩脅支痛。冬之大明在辰,土旺而水滅也。夏之晏晡在亥,水絕而不能生也。

胃病脹滿,五日少腹腰脊痛,胻痠,三日背𦛗筋痛,小 便閉,五日身體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後夏日昳。

「病先發於胃,故脹滿。五日而之腎,則少腹腰脊痛,脛痠。三日而之𦛗膀胱,則背𦛗筋痛,小便閉。」五日而之脾,則身體重。再六日不已而死。冬夜半後者,土敗而水勝也。夏日昳者,乃陽明所主之時,土絕而不能生也。

《靈樞經》
[编辑]

《邪氣臟腑病形篇》
[编辑]

邪中人也。方乘虛時,其中於膺背兩脅,亦中其經。

此手足三陽之絡,皆循頸項而上於頭面。膺背兩脅者,復循頭項而下於胸脅肩背也。

心脈微急,為心痛引背;微大為心痹引背,善淚出。

諸急為寒,心為火臟,寒微則只薄心之界分,故心痛引背。大則為盛,微盛則逆於心下,而為心痹,引背行於上,則心精隨氣上湊於目而淚出也。

肺脈微急,為肺寒熱,怠惰,欬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 肉不通。微大為肺痹,引胸背起,惡日光。

肺寒熱者,皮寒熱也。寒在皮毛,故微急也。肺主氣,怠惰欬唾血,引腰背胸鼻。若有瘜肉而氣不通,皆肺氣虛寒之所致。氣微盛於上,則為肺痹,引胸背,蓋氣從下而上也。陰血少,故惡日光,金畏火也。

腎脈緩甚為折脊。

督脈屬腎貫脊,緩則督脈懈弛,故「脊折」也。

《經脈篇》
[编辑]

膀胱足太陽之脈是動,則病衝頭痛,目似脫,項如拔, 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踹如裂,是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癇疾,頭顖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踹腳皆痛,小指不用。

太陽是動,則病衝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腰似折。蓋太陽之氣,生於膀胱水中,而為諸陽主氣。陽氣者,柔則養筋,故是主筋所生之病,則為痔。《經絡》沉以內薄,則為瘧;厥逆於下,則為癲為狂,顖項鼽目,腰背膕踹諸證,皆經絡所循之部分而為病也。

腎足少陰之脈,貫脊屬腎絡膀胱。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脊上項,當肩胛左右。實則脊 強,挾脊之有過者。

《經筋篇》
[编辑]

足太陰之筋,其內者著於脊,其病下引兩脅痛,脊內 痛。

足少陰之筋,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 陽之筋合。

《骨度篇》
[编辑]

項髮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 一節長三尺。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 上七節至於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

此脊背之骨度也。項髮以下至背骨者,自項後之髮際,至背骨之大椎,計長二寸五分。膂骨,脊骨也,自背骨之大椎,循膂骨以下至尾骶,計二十一節,共長三尺。上節每節長一寸四分一釐,其奇分之九釐在下節計筭,故膂骨以上計有七節,每節長一寸四分一釐,則七得七寸四七二寸八分,共九寸八分。又每節一釐,共計九寸八分七釐。故曰「九寸八分分之七」也。

《營氣篇》
[编辑]

營氣循脊下尻,又從三焦注膽出脅,又循脊入骶。

《癲狂篇》
[编辑]

癲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

脊痛者,寒氣乘於地中也。脊,背也。《易》曰:「艮其背」,艮為山,止而不動,乃坤土之高阜者。

《厥病篇》
[编辑]

厥心痛。與背相控。

背為陽,心為陽中之太陽,故與背相控而痛,心與背相應也。

《五癃津液別篇》
[编辑]

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 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痠。

「陰陽不和」者,少陰與陽明之不和也。陰陽之氣不和,則液與精不合,使液溢於骨外而下流於陰矣。液溢於外,則髓液皆減而下,是不能為高矣。下流過度,則骨虛而腰痛脛痠矣。

好肩背厚者肺堅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脅偏疏者肺偏傾也[编辑]

肺居肩膺之內,脅腋之上,故視其肩背膺腋,即知肺之高下堅脆端傾。倪沖之曰:「肺屬天而華蓋於上,背為陽而形身之上也,故肺俞出於肩背。」

《背腧篇》
[编辑]

黃帝問於岐伯曰:「願聞五臟之腧出於背者。」岐伯曰: 「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間,心腧在五 焦之間,膈腧在七焦之間,肝腧在九焦之間,脾腧在 十一焦之間,腎腧在十四焦之間,皆挾脊,相去三寸 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焦椎》也。在脊背骨節之交,督脈之所循也。大杼,在第一椎端之兩旁,問五臟之腧,而先言大杼者,乃項後大骨之端,督脈循於脊骨之第一椎也。

《衛氣篇》
[编辑]

「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上三寸中,標在背腧與舌下 兩脈也。」「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標在背腧也。 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標在背腧與舌 本也。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標在背腧也。」

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腧;氣在腹者,止之背腧。

《玉板篇》
[编辑]

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逆也。

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逆於心絡也。

《五音五味篇》
[编辑]

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

《寒熱病篇》
[编辑]

《五臟》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臟之 腧四,項五。此五部有癰疽者死。

夫在外者,皮膚為陽,筋骨為陰。癰疽所發,在於皮肉筋骨之間,此言五臟各有五部,而一部之陰陽不和,即留滯而為癰矣。伏兔,腎之街也。腨者,脾之部也。背者,肺之俞也。五臟俞者,謂五椎之心俞也。項者,肝之俞也。《本經》曰:「癰疽之發,不從天下,不從地出,積微之所生也。」故五部之有癰疽者,乃五臟漸積之鬱毒,外應於血氣之不和。而為癰疽。故五部有此者死。

《漢張機金匱要略》
[编辑]

===背痛===胸痹之病,喘息欬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 上小緊數,「䒷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䒷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圓主之。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噉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 痛徹心,譬如蠱注。其脈浮者,自吐乃愈。

膈上病,痰滿喘欬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 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

《華佗中藏經》
[编辑]

痛屬臟腑虛實寒[编辑]

心脈微急,心中痛,引腰背痛,不下食。微大則痛引背, 多淚。

肺太過,則令人氣逆,胸滿背痛,虛則肩背痛。

上焦寒,則不入食,吐酸水,胸背引痛,嗌乾,津不納也。

《唐孫思邈千金方》
[编辑]

強屬膀胱實熱[编辑]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陽實者,足太陽經也。病苦胞 轉,不得小便,頭眩痛,煩滿,脊背強,名曰膀胱實熱也。

發背[编辑]

凡服金石人,皆須勞役四體,無令自安。如其不爾者, 多有發動。亦不得遂便恣意取暖,稱己適情,必須違 欲以取寒凍。雖當時不寧,於後在身多有所益,終無 發動之慮耳。

《宋竇漢卿瘡瘍全書》
[编辑]

發背[编辑]

發背之生,積毒臟腑,正氣盛,淹留停緩,元氣虛,朝輕 夕重,如發弓矢,外小內大,內托則生,敗毒則斃。治法 以參芪為主,一定之論,百世不易。凡癰發於背,廣一 尺,深可一寸,雖潰至骨,不穿膜不死。此證六氣七情, 或因飲食而感,其毒積於脾肚之間,用藥先消脾肚 中之毒,內外夾攻,斯無患矣。

魚脊瘡[编辑]

魚脊瘡者,臟中積冷,腎氣虛寒,故虛熱得傳經絡,脊 骨之間發動,不拘何處,初生如疽癤,破時黃水流生 白泡似魚脊。若不速治,肉爛膿流,命亦難保。先服「神 功活命湯」,次用「歸芪調榮湯」,或參芪內托散,外用解 毒潤肌散搽之,或用金絲膏貼之。洗用豬蹄煎湯,或 用地骨皮煎湯尤妙。

兩頭發[编辑]

此證兩頭小者,四邊散攻,乃因飲酒體虛之所致也。 而氣食相鬥合,陰虛而成之,氣虛而散,所以開口而 闊,急服內消藥,亦宜補陽也。治法與發背肩癰同,前 方加減服之。

腎俞發[编辑]

腎俞之發屬陰,人難知識,因受暑濕并怒氣飲熱酒 而得之。傷於內腎之間,流毒在腎。急用解內腎之毒, 內外攻之。若醫緩傷膜者,難生矣。切戒怒氣、行房,稍 或一犯,決不可治。治法同發背癰疽,而補腎加黃蘗、 知母、沒藥、廣膠。

對心發[编辑]

對心發,此證難治。蓋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恬惔 虛無,病安從來?心有怫鬱,諸病生焉。發於手足者,皆 由於心火,故發於心乎?此證發於背脊,與心相對,乃 對心發,因心火盛而熱氣會生於此處,其毒愈盛,急 用疏導心火之藥解之,用意調處,若合兵法,方有生 機。必須戒性,若一怒不能生矣。發於心之側者,亦可 治。並宜黃連解毒湯、護心散、蠟礬丸。日夜服之。

散走流注發[编辑]

此證發於背胛之間,若氣血不調,經絡不通,復感六 氣七情,故毒氣乘風熱而走是也。乃因風盛而生熱 之證,熱極氣盛,氣因熱之極而走於四散,急宜疏風 定熱,則氣自然而息。若元氣盛,初發者,速以艾灸七 壯,四圍敷藥,內服二十四味流氣飲,無不愈者。若流 注於手足腿者,死無疑矣。

連珠發[编辑]

此疾若陰囊赤腫,小便不通,小腹脹痛,此疽因色慾 過度,及醉飽房事,以傷腎水,得此疾者,必致成串。令 人口乾,身發寒熱,百節皆疼。治以「十奇散」,酒煎散。 或患處好肉,四邊紅腫,其色如火,用磁鋒砭去惡血, 即用雞子清調乳香末敷之,時時用芭蕉根汁潤之, 以助藥功。

蜂窩發[编辑]

此疾若肉黑色、青色,中大陷,四圍硬肉赤紫色,風毒 氣傷於腠裡,可發出即生,不發出即死。此毒因膏粱 之味,溫床厚被,醉飽房事,以致五臟積毒不流,積而 為癰,則心神恍惚,夜夢不安,小便頻數,大便溏泄,此 疾串於左脅即死。治宜「內托十宣散」,連服蠟礬丸,日 進五服。膿將透便服「排膿內補十宣散」,即內托散加 木香、穿山甲,仍貼「金絲膏。」

竟體發[编辑]

此毒發於背脊之間,因暑熱之時,空心受其穢氣,以致胃氣仍敗,則致嘔逆。如若不治,毒氣入內,則難生 矣。急服「乳香托裡散」,再服「五香連𧄍散」、蠟礬丸,外貼 金絲膏,內服忍冬酒,一日三服。

蓮子發[编辑]

此疽發於右胛中,恐其毒氣奔入心,大要用藥散之, 敷圍藥點截住,不令攻心。如在中道,通背皆腫,不可 救也。消者可療。諸瘡痛痒,皆屬於心,以心生血而行 氣主痛。諸瘡皆有敷藥。就上下打大針三四針為妙。 用前「化毒消腫散」、《千金》內托散,多加黃芪護心散、蠟 礬丸,時刻不可缺。

上中下三搭手[编辑]

此毒受在五臟六腑,毒熱憂怒氣壅,傷於肺經,結聚 成毒,此是惡證也。當用腦疽、發背、癰疽等藥治之,圍 藥亦然,時進忍冬酒、蠟礬丸。

上中下三發背[编辑]

上發背受在《陶道經》,主傷於肺肝、心經,驚鬱結聚,怒 氣傷肝,壅出背毒,此乃惡毒證也。先用敗毒流氣飲, 次用護心托裡散,後用內托流氣飲治之。

中發背,受在《神堂靈道經》。正心毒,心血湧出,不能歸 肝,氣血壅在背中,損於肝經,此乃惡證,當用煎藥,治 宜敗毒流氣飲。

下發背,乃受脾肝經絡,凝滯於五臟,傷於三經,此是 三毒之證也。先用敗毒流氣飲,後用人參內托散,外 用圍藥敷之。

纏袋痰注[编辑]

所謂「痰注」者何來?六氣七情所感,痰不能流行,結於 背胛,伏於經絡之間,而背為明堂,月深日久,結成囊 窠,內連於臟腑,外隔於皮毛。宜早治之。其形或圓或 歪,或如米袋,堅硬如石。外用圍藥,次服人參內托散 四五十劑,元氣充足,方可用下行劑,下大便痰積數 升而愈。

三串毒[编辑]

此證生於背之上下,其形「雖一,而中間皮好,但內肉 潰爛,初起紅色,亦不大痛,日漸潰爛。此證之來,六氣 七情所感,嚴寒酷暑所遇,積毒於臟腑,或年老男婦 性度怡默,而亦患此者,想平居坐臥濕地而然也。」若 無外證得生。若飲食日減,泄瀉發熱,勢難生矣。治法 與發背諸癰同。

腎俞怒發脾癰[编辑]

此證下腎俞雙發,因飲熱酒行房,怒氣傷肝受濕而 得也。陽發於外可治。痰發陰發,傷於腎膜,膿稀者為 虛,難治。若老少婦人性氣溫和,飲食謹節,又無六情 惱懷,而亦患此者,乃受地之濕氣,或暑月以冷水沐 浴而然。脾癰發於左膊之間,初發可用艾火灸之,急 服「追疔湯」,汗之即散。治法服藥同前蠟礬丸,甚宜服 之。

血潰流注疽[编辑]

此證多生膏粱形重之人,有此疾者,好食煎炒、炙煿、 糖蜜之類。其疽大者如雞子形,猶如紫李,只腫不紅, 內串經絡之間,流注背節之內,遍身痠疼,百節疼痛。 用內托散加木瓜、白芍、連𧄍,再服乳香護心散、黃礬 丸,外用圍藥敷之,不可遲也。凡用藥以意消息,切勿 執方對證。

對臍毒一名衝疽[编辑]

衝疽,生於腰腎之間,發於背骨,作瘡腫,又名「對臍」,又 名「歷腎」,主心,流入腎囊。三十日可刺。其膿赤白色者 不死,青黃紫色又兼讝語、見鬼者,發則內腎疼,變為 渴者,萬無一全。多服參芪內托散,加知母、黃蘗、麥冬, 以滋腎水。

《楊登父直指方》
[编辑]

發背[编辑]

凡發熱。則謂之背發大瘡。若不發熱。皆癤也。其有陰 證。於五臟內發者。卻又沉晦無熱。

癰疽發背陰證,頭平向內,沉黯不痛,渾身及患處不 熱,宜服當歸酒,以排膿內補散加味不換金正氣散 為佐,兼以米餔、豬蹄臀肉為養。蕎麥麵能發起,可煮 食之。如更不起發,可用穿山甲頭切片,蘸酢炒焦生 人牙煅,各二錢半右為末,分兩貼,用辢桂、當歸、麻黃 煎酒調服,外取薑汁和麵,厚塗患處。

發背陰疽,內宜服仙方活命飲、祕方奪命散、仙傳化 毒湯、雞血散、狗寶丸、賽飛龍奪命丹,外用四虎散敷 之。

發腦、發鬢、發眉、發頤、發背,是為五發至險。其證皆令 人頭痛惡心,寒熱氣急拘攣,宜五香散、五香湯。 究其病源,有風、有氣、有食、有藥毒、有勞損。風則多痒, 氣則多痛;食則發寒熱,藥毒則堅硬,勞損則瘦弱。風、 氣、食三積易療,宜「二香散。」藥、毒、勞損,二者難醫。

《金劉完素六書》
[编辑]

強痛惡寒[编辑]

風為病者。或為腰脊強痛。

風熱氣壅。筋滯脈拘。脊強痛夫傷寒之候。邪熱在表。必脊強身體拘急。太陽證脊 強脈浮無汗。

一陰一陽病發驚駭,背痛噫欠,名為風厥。蓋胃土肝 木,為木尅土,風勝濕,不制腎水,故令上逆。 腎風脊痛,不能正立。

寒氣入經,稽留凝泣,氣不流通,心背相引而痛。 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背怯冷。

《元張從政儒門事親》
[编辑]

背瘡[编辑]

背瘡初發,便可用「藏用丸」、玉蠋散,大作劑料,下臟腑 一二十行,以䤵針於腫臖處亂刺血出,如此者三,甚 者百會、委中皆出血,後以陽起石散傅之。不可便服 內托散,內犯官桂,更用酒煎。男子以背為陽,更以熱 投熱,無乃太熱乎?如瘡少愈,或瘡口未合,瘡痂未斂, 風痒時作,可服內托散以辟風邪耳。

《李杲十書》
[编辑]

氣鬱作痛[编辑]

《脈經》云:風寒汗出,肩背痛,中風小便數而欠者,風熱 乘肺,使肺氣鬱甚也,當瀉風熱通氣,防風湯主之。 肩背痛不可回顧,此手太陽氣鬱而不行,以風藥散 之。

發背[编辑]

夫背疽初生。如黍米大。痒痛有異悮觸。破之即焮展。 四畔赤腫沉悶。牽引脅肋疼痛。數日之後。漸覺肌膚 壯熱。惡寒煩渴。腫暈。侵展。「漿汁出,積日不潰,抑之 則流血者,謂之發背疽」也。又有初生,其狀無頭,腫闊 三四寸,始覺注悶疼痛,因循數日,皮光微軟者,甚則 亦令人發熱惡寒,頭疼煩渴者,謂之發背癰也。此證 惟疽最重,其初生皆由滋味與厚衣,衣服厚煖則表 易招寒,滋味過多則五臟生熱,臟腑積熱則血脈不 流,而毒氣凝滯,邪氣伏留,熱搏於血,血聚則肉潰成 瘡,淺則為癤,實則為癰,深則為疽矣。亦有因服金石 發動而患此疾者,亦有平生不服金石藥而亦患此 疾者。蓋由上祖曾服餌者,其毒氣流傳子孫,此病初 生,認是疽,則宜速療之。若氣實之人,則服五香連𧄍 湯、漏蘆湯。若年紀未五十,少壯實者,可服五利大黃 湯、化毒丸,取通利臟腑一二行。瘡頭上。用追毒散之 類。貼溫熱膏劑。更腫湯、潰毒湯淋。「之。如此調治, 以待膿成已前,不可以諸藥救療,以安患人之心,慎 勿惱怒觸著,至膿成敗潰,宜服五香湯及內托裡散、 茯苓湯、當歸托裡散之類。渴不止者,服竹葉黃芪湯、 乳香散。勿為大熱,服大黃𥐚硝苦寒之藥。若因服利 藥而利不止,死矣。若瘡中惡肉未退,膿水不快者,即 用追蝕之藥,或鋌子絍之,上用鹿角散」,以酢熬為糊 貼之。惡肉退去,好肉漸生,即用「搜膿散」、翠霞散之類 絍之。若瘡毒未盡,慎勿早上生肌之藥,縱得平復必 再發。其間調理次第,臨時制宜,在將護忌慎耳。

《朱震亨心法》
[编辑]

冷痛[编辑]

「背心一片,常為冰冷」,此痰之所為。善治痰者,不治痰 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

凡人每日背上一條如線而寒起,痰也。宜吐下之。 脊骨胛眼痛,宜《蒼朮復》煎湯。

發背[编辑]

背瘡先發為腫,氣血鬱積,蒸肉為膿,故其痛多在瘡 之始作時也。膿潰之後,腫退肌寬,痛必漸減,而反痛 者,此為虛,宜補。亦有穢氣所觸,宜和解;風寒逼者,宜 溫散。

虛勞瘦弱,榮衛否澀,患處重著如負石,不可用香燥 疏泄之藥,宜腎氣丸、托裡散。

《明戴思恭證治要訣》
[编辑]

發背[编辑]

有服金石以助欲,至精氣既衰,藥毒偏盛,金石與肺 同類,肺通於腎,所以多成發背之疾。又有用𪔀為臛, 亦治發背。蓋𪔀之陽氣,皆聚於上胛,所以上胛可入 藥也。若毒發於陰,而又未可用附桂諸藥劑,外疼內 寒,宜五香湯。

患背瘡人,及諸毒已潰後,血去過多,津液少者,宜換 肌散毒。初發頭疼體痛,乍寒乍熱,恐挾外邪,宜香蘇 飲加川芎、白芷、防風、當歸、陳皮之類。

《樓英醫學綱目》
[编辑]

惡寒屬飲[编辑]

背惡寒是痰飲。《仲景》云:「心下有留飲,其人背惡寒,冷 如冰,茯苓丸主之。」

疼痛屬肺[编辑]

肩背痛,屬肺分野。《經》云:「西風生於秋,病在肺,腧在肩 背。故秋氣者,病在肩背。」又云:「秋肺太過為病,在外則 令人逆氣背痛慍慍然」是也。

運氣屬火[编辑]

《經》云:「歲火太過,民病肩背熱。」又云:「少陰司天,熱淫所 勝,病肩背腧缺盆中痛。」又云:「歲金不及,其病內舍膺脅肩背,外在皮毛,治以寒劑」是也。

發背[编辑]

《海藏》治發背,用奪命丹、蒼耳方,一則用大黃、牡蠣,一 則用蒼耳,知有內外之別也。

前用奪命丹二藥表裡不同。何以然?乃膏粱之變,脈 沉而滑。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脈浮而滑。所 以有泄之發之之異也。

夫人生最可憂者。發背也。其種有五。

一曰「陽毒」,因風熱而有,或患熱毒消渴,或先患傷寒, 餘有陽毒,觸處蓄積,起於背脊膂之間,不問椎數,但 從兩夾脊起止,腰上滿背臖熱如炊之狀,赤紫或紅 如焰,膿毒難成,成後不止,止後痛不除,驀忽數日之 間,復平如舊,將謂腫消,此是內攻肉陷,不可療。 二曰:「陰毒」發背,是氣冷而作,初如黍米粒起,情緒不 快,愔愔而痛,直應前心,心忪怔忡,頭目昏重,寒熱如 瘧,五七日後,始發引攻腫,開闊難收,內積有膿,深沉 遲緩未透。宜急以補氣湯藥內托,外以抽膿藥貼之。 宜急見膿,無膿,即平愈未期。

三曰:「有人多服金石燒煉之藥,毒惡流滯成發背者, 初起如丹疹之狀,漐漐漸開如湯火瘡,面色如朱,心 膈煩躁,多渴嗜冷,其瘡難起,起即驚人,猶勝於陰陽 二毒者,緣此有解金石藥毒湯散治其內也,賴有根 底分明,亦須急療方安。」

四曰:「人有患酒食毒發背者,此疾非近得之,乃臟腑 久積,乘飢乘困,食之便睡,或多食酒肉,冷熱粘滑,肥 鮮熾膩,未下胸膈,房室不禁,恣意當風取快,脾臟氣 虛,不能受乘,發毒攻背、兩夾脊,不問椎數。初起癰頭 如小彈子,後大如拳,堅如石,痛遍四肢拘急,口苦舌 乾,腹急,大小便澀。十數日後,頭面手足虛腫,及臟腑」 通泄。如利,內急痛者,是其證也。喜方腫引,急用收腫 發穴潰膿湯藥,內實外泄,膿水不可放縱,遲緩則皮 肉腐壞,傷骨爛筋,漸成膿多,因而感邪內敗死矣。 五曰:人有冒山嵐瘴氣,發背毒,先在臟腑,年月寖遠, 氣血虛損衰弱。初起腫色青黑如靴,皮頑痹痛,深附 筋骨徹髓,按之木石,引手加深,方覺似「有痛處。至五 七日,毒氣浮淺腫高,色變青白,有如拳打之狀,寒戰 似瘧,及有風候,頭動口偏,手足厥逆,眼黑睛小,白多 而慢」,此內有邪氣相搏,急破出清血三五升,方有黃 膿白汁相和發泄。其皮不寬不慢,亦急脹痛亦不住, 直至色退熱疼方愈。宜急追膿,與毒氣外出無害。 有發背癰,有發背疽。如毒氣勇猛而發,如火焚茅,易 於敗壞。初發即可如黍米粒大,三兩日漸赤引腫如 手掌面大,五七日如椀面大,即易為攻焮熱,赤引如 火燒之狀,浮面漸潰爛闊開,內發腫如炊之狀,外爛 皮肉如削去紫瘀膿汁多,而腫不退,疼亦不止,發逆 飲食不下,嘔吐氣急,浮淺開闊者,尤宜發膿托毒湯 藥,用之必愈。此陽證實也。

其間有只如盞面大者,此非不大,緣為毒氣深沉,內 虛,毒氣近膜也。此必內攻,近入臟腑,卻外入四肢,先 攻頭面虛浮,後攻手面,次攻兩足面腫,名曰「毒氣」,散 入四肢。其人聲嘶氣脫,眼睛黑小,十指腫黑,乾焦不 治。此陰證虛也。

凡癰疽初發,腫硬高者,而毒氣卻淺,此乃六腑不和 為癰。其證屬陽,勢雖急而易治。若初發如粟粒,甚則 如豆許,與肉俱平,或作赤色,時覺痒痛,痒時慎勿抓 破,此乃五臟不調為疽,其證屬陰。蓋毒氣內蓄已深, 勢雖緩而難治。

始發一粒,如麻豆大,身體便發熱,生疽處腫大熱痛, 此為發於外,雖大如盆,治之百可百活,此陽證實也。 或身體不熱,自覺倦怠,生疽處亦不熱,數日後漸大, 不腫不痛,低陷而壞爛,此為發於內,雖神仙無如之 何,此陰證虛也。

初患腫,「三日內灸者生;八日內膿成,針烙導引者生; 未瘥慎勞力者生;慎忌食者生;慎喜怒者生;懼腫猛 療者生;急療者生;不諱發背者生。」

待膿自出,不導引者死。未內攻,而針烙用藥導引者 生;內攻後,導引針烙者死。膿焮熱痛方盛,已前療者 生;如過此後,已內攻者死。膿成後,不出不導引,但傅 藥者死。如赤白痢氣急者,是已內攻,醫療無益必死。 癰不救,十得五生;疽不療,十全死。輕腫怕痛者必死, 不遇良方者死。節候不依法者必死。愚執恣意用性 「逸情」者死。

「凡發背及癰疽,皆在背上,不問大小,有疼無疼,或熱 或不熱,或冷或不冷,但從小至大,腫起至一尺已上 者。其赤腫焮熱者,即用緊急收赤腫藥圍定,不令開, 中心即用抽膿聚毒散」貼之,急令散毒外透,內服排 膿縮毒內托湯藥。候膿成,相次破穴,看瘡大小深淺, 內發其膿汁。膿大水泄,急須托裡內補。雖破穴膿汁 不多,再須排膿拔毒,透後慎不令再腫,須疼止腫消, 患人自覺輕便,即是順疾也。最宜節慎飲食,其熱毒 方盛,或發大渴,多飲冷水及冷漿之類,此是毒氣攻心,令口乾煩渴,但以心氣藥內補腑臟即止矣。內補 謂參芪之屬,「排膿」謂皂角刺之屬。 蜂疽發髀,背起心俞及心包絡俞。若肩髃二十日不 穴,死。十日可刺。其色赤黑。膿清者不治。

特疽發肺俞及肝俞,不穴二十日死,八日可刺。其色 紅赤,內隱起如椒子者死。

「《陰陽二氣》疽」,廣闊滿背,或大或小,不常腫熱脹大。十 日可刺,導引出膿,不拘深淺多少,發渴體倦,十日外 不見膿不治。

筋疽發夾脊兩邊大筋上,其色蒼,八日可刺,有癰在 肥腸中,九十日死。

《李梴醫學入門》
[编辑]

寒熱傴僂[编辑]

「背心常一片冰冷者,痰飲也。導痰湯合蘇子降氣湯」 服之。

背寒有陰有陽。《傷寒》少陰證。背惡寒者,口中和;陽明 證。背惡寒者,口中乾燥。此寒熱之辨也。

背熱屬肺,肺居上焦,故熱應於背。

中濕背傴僂,足攣成廢:甘遂一錢,入猪腰子內煨食 之,上吐下瀉即愈。

《發背總論》
[编辑]

臖腫,發熱疼痛,色赤作渴,脈滑數有力,先服活命飲, 後用「托裏消毒散。」漫腫不熱,微疼,色黯作渴,脈數無 力,腎虛也,托裏散。少食者,六君子湯加薑、晡;熱陰虛 者,四物湯加參、朮,或腎氣丸。惡寒四邊漸大者,陽氣 虛也,單人參湯、十全大補湯。小便頻數,八味丸。初起 食少者,邪盛脾虧也,急用補中益氣湯救之,今俗專 用「賽命丹」、一捻金,施於因怒因飲食毒及肥人則可。 若瘦人及因慾火者,反鑠陰作渴致泄,或血澀,毒氣 不行,惟初起或一服之則可。凡臖腫氣血勝,毒易治; 漫腫服托藥不應者,乃毒勝氣血,死在旬日。或已發 出而不腐潰者,須急用托裏藥,兼補脾胃,不應,死在 二旬。若已潰而色不紅活者,用托裏散加參、芪、肉桂 及補脾之藥,卻不能生肌。瘡口黯暈,大而不斂,乃脾 崩也,死在月餘。表證內托,發汗;裏證內疏,通經和解。 體虛者,未潰,托裏消毒;已潰,托裏溫補。

背疽雖膀胱、督脈所主,然五臟皆係於背,或多食厚 味,或鬱怒房勞,以致水枯火炎,痰多血熱,或被外邪 與毒控引,隨處發生。生在肩下脊上,乃因飲食感毒, 廣一尺,深一寸,雖潰在內,不穿膜不死。急治脾肚中 之毒,內服「護心散」,外用敷藥,始不奔心,大要服藥截 之。若通脊背腫者,不可救。

蓮子發[编辑]

蓮子發,生於右胛中,外如蓮房,內有子孔,恐其毒奔 入心,大要用托裏散加芩、連、黃蘗、荷蓋散之,不令攻 心,漸消可治。通背腫者危。

脾發[编辑]

《脾發》生於左膊間,初起可用燈火點破,內服「追疔湯」, 汗之即散。

蜂窩發[编辑]

「蜂窩發」,正當脊心,形如蜂窩,有孔,在上者不宜,最為 反證。宜托裏散加菊花,生肌定痛,防毒攻心。難治。因 心火未發故也。

對心發[编辑]

《對》心發極重,因心火盛而熱氣會注於此,其毒壯盛 走暴,急用疏導心火之藥解之。

流注發[编辑]

「散走流注發毒」氣乘風熱而走,急宜疏風定熱治之。 則氣自息。若流注於手腳腿者,必死無疑。

龜形發[编辑]

此發頭尾俱尖,四邊散大,如龜之形,因飲食所至,而 氣食相關,合陰虛而成之。氣虛而散者,所以開口而 闊,急服「托裏補氣藥。」

《薛己醫案》
[编辑]

灸法用藥[编辑]

《精要》曰:「經云:『諸痛痒瘡瘍,皆屬心火。前輩又謂癰疽 多生於丹石、房勞之人。凡人生四十以上,生發背等 瘡,宜安心早治。此證如虎入室,禦而不善,必至傷人。 宜先用內托散,次用連𧄍五香湯,更以騎竹馬法,或 隔蒜灸,并明灸足三里,以發泄其毒。蓋邪之所湊,其 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乃實。故癰疽未潰,臟腑蓄毒』」, 一毫熱藥斷不可用。癰疽已潰,臟腑既虧,一毫冷藥 亦不可用。猶宜忌用敷貼之藥,閉其毫孔。若熱渴便 祕,脈沉實洪數,宜用大黃等藥以瀉其毒,後用「國老 膏」、萬金散、黃礬丸、遠志酒之類選而用之。

按前證「若熱毒蘊於內,大便祕結,元氣無虧者,宜用 大黃等藥泄其熱毒。若陰虧陽湊,精虛氣節,脾胃虛 弱者,宜用甘溫之劑,培其本源。若瘡不臖,腫不作膿 者,雖未潰仍須溫補。若瘡已潰而腫不退,痛不止者, 仍宜清涼之劑治之。若病急而元氣實者,先治其標; 病緩而元氣虛者,先治其本;或病急而元氣更虛者必先治本而兼以治標。大抵腫高臖痛,膿水稠粘者, 元氣未損也,治之則易。漫腫微痛,膿水清稀者,元氣 虛弱也,治之則難。不腫不痛,或漫腫色黯不潰者,發 於陰也,元氣虛甚,理所不治。若腫高臖痛者,先用仙 方活命飲,後用托裏消毒散。漫腫微痛者,宜托裏散, 如不應,加薑桂。若膿出而反痛,氣血虛也,八珍散。不 作膿,不腐潰,陽氣虛也,四君加歸、芪、肉桂。不生肌,不 收斂,脾氣虛也,十全大補加薑、桂。晡熱內熱,陰血虛 也,四物加參、朮。欲嘔作嘔,胃氣虛也,六君加炮薑。自 汗盜汗,五臟虛也,六味丸加五味子。食少體倦,脾氣 虛也,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喘促咳嗽,脾肺虛也,前 湯加麥門、五味。欲嘔少食,脾胃虛也,人參理中湯。腹 痛泄瀉,脾胃虛寒也,附子理中湯。小腹痞,足脛腫,脾 腎虛弱也,十全大補湯,加山萸、山藥、肉桂。泄瀉足冷, 脾腎虛弱也,前藥加桂附。熱渴淋閉,腎虛陰火也,加 減八味丸。喘嗽淋閉,肺腎虛火也,補中益氣湯、加減 八味丸。凡此變證,皆因元氣虧損,失於預補所致,故 丹溪先生云:「但見腫痛。參之脈證虛弱。便與滋補。氣 血無虧。可保終吉。」旨哉斯言。蓋古今虛實不同。因時 施治。不無少異。

《論調護法》
[编辑]

李氏云:「背疽之方雖多,得效者殊少。今擇用驗者錄 之,庶不致誤人。」如護心散,凡有疽疾,早進數服,使毒 氣外出,而無嘔吐之患,否則咽喉口舌生瘡,或黑爛 如菌。若瘡發四五日之後,宜間用別藥治之。

按:護心散乃解金石發疽之藥。若發熱臖腫作渴,飲 冷而嘔者宜用。若發熱臖腫作渴,飲湯而嘔者,不宜 用。若脾虛停痰,或寒邪內侵,或痛傷脾胃,宜用六君 子湯。若喉舌生瘡,口乾作渴,或小便頻數,宜用六味 丸。大凡諸瘡作嘔,若飲冷便祕,是熱毒也,黃連消毒 散解之。飲冷便和,是胃火也,竹葉石膏湯清之。懶食 飲湯,是胃虛也,補中益氣湯以補之。大便不實,喜飲 熱湯,是脾胃虛寒也,六君加炮薑以溫之。常見脾胃 虛弱者,用前散,反心間陰冷,無不致嘔。其喉舌生瘡, 乃腎水枯涸,虛火炎上,其證甚惡,急用加減八味丸, 亦有得生者。

背疽多先渴而後發,或先疽而後渴,不救多矣。若服 「加減八味丸」,非特杜絕渴疾,抑且大滋氣血,生長肌 肉。

疽源有五[编辑]

一天行,二瘦弱氣滯,三怒氣,四腎氣虛,五飲冷酒,食 炙煿,服丹藥。 按前證所因雖殊,其治法亦當審別經絡、陰陽、虛實, 表裏腫潰,而以助胃壯氣為主,使根本堅固,庶保無 虞。

生死形證[编辑]

問曰:「病有甚而至生,有微而至死。病證難辨,死生何 從決乎?」答曰:「發背潰透內膜者死,此言肝俞已上也。 未潰內陷,面青脣黑,便污者死,此言臟壞便瘀血也。」 按前證有因元氣虛弱,而毒氣內陷者;有因初作失 於內疏,托裏和榮衛者;有因毒盛失於消解者;有因 虛弱失於補托者;有因膿成失於針刺者;有因腐潰 失於補養者。「若發背屬濕熱上壅者,黃連消毒散、補 中益氣湯,以除濕毒,補脾肺,滋腎水。」

麥飯石膏治效[编辑]

李氏云:「麥飯石膏,治發背癰疽神妙。惜世罕知。有患 者因膿不潰,以毒藥罨之,其勢益甚,毒延咽喉腳膝, 皆為不治。余用此膏,一夕頓潰。凡疽得膿,其毒始解。 或有不潰者,須用此膏,故錄之,俾精擇修合,以收十 全之功也。」

按前證屬腑屬陽而氣血未損者,用前膏敷之,固無 不愈。然亦有屬臟屬陰而氣血有虧者,當審其因而 調治其內可也。大凡瘡瘍之作,由胃氣不從;瘡瘍之 潰,由胃氣腐化;瘡瘍之斂,由胃氣營養。余嘗治初結 成腫者,托而散之;已成欲作膿者,托而腐之;膿成未 潰者,托而開之;膿已潰者,托而斂之。東垣先生云:「胃 氣乃生發之源,為人身之本。」丹溪先生亦謂「治瘡當 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厥有旨哉。」

寒熱多汗用藥[编辑]

李氏云:「近有數人病背疽,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 或連日或間日,必嘔痰大汗而後止,皆用柴胡、恆山 不應。余謂此因脾氣不正,復感寒邪,痰盛而作,遂先 用不換金正氣散,次用排膿內托散、木香湯,三日即 愈。」

按:「前證若外邪既去而仍作,宜用六君子湯以補脾 胃。大凡胃氣虛而作嘔者,必喜溫;熱毒內攻而作嘔 者,必喜寒,治當辨之。」

發熱屬腎虛[编辑]

李氏曰:「一發背之熱,未有不自腎虛而得之者,必須 五更服加減八味丸。」

按:前論誠為啟發後人,垂惠永久。蓋發背由腎經濕
考證
熱,虛火上炎,中傳惡證,若非加減八味丸滋腎水以

制心火,補中益氣以生化源,欲望其生難矣。《啟元子》 云:「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當助其心;大熱而 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當益其腎。夫寒之不寒,責其 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熱之不久,責心之虛;寒之」 不久,責水之少。竊謂無火者,當用八味丸,以益其心。 無水者,當用六味丸,以滋其腎。

又按:《肘後》用冬瓜切去一頭,合瘡上,瓜爛復切合之。 若臖腫痛甚,其邪在表者,最宜用此法,宣熱拔毒,以 通其滯。若腫痛發渴,大便祕結,其邪在裡者,須佐以 內疏黃連湯,通利臟腑,以洩其毒。在經絡者,當助以 托裡榮衛湯,以調氣血斯善。

分別三因[编辑]

陳無擇云:「發背者,該三因而有之。論曰:『癰疽瘰𤻤,不 問虛實寒熱,皆由氣鬱而成。《經》亦云:氣宿於經絡,與 血俱澀而不行,壅結為癰疽』。不言熱之所作,而後成 癰者,此乃內因喜怒憂思,有所鬱而成也。身有熱,被 風冷搏之,血脈凝泣不行,熱氣壅結而成。亦有陰虛 陽氣湊襲,寒化為熱,熱成則肉腐為膿者,此亦外因」 寒熱風濕所傷而成也。又服丹石及炙煿酒麵溫牀 厚被所致。又盡力房室,精虛氣節所致者,此乃因不 內外所傷而成也。故知《三因》備也。

按:「所分三因雖備,但未具瘡瘍之邪在經、在表在裡 之異,故其治法亦不得詳備也。」

《背瘡總論》
[编辑]

發背,屬督脈、膀胱經。凡陰虛火盛,或醇酒厚味,或鬱 怒房勞,或丹石熱毒,皆能致之。若腫赤痛甚,脈洪數 而有力者,熱毒之證也,為易治。若漫腫微痛,色黯作 渴,脈雖洪數而無力者,陰虛之證也,為難治。若不腫 不痛,或漫腫色黯,脈微細者,陽氣虛甚也,尤為難治。 背疽之人,難於隱几,用菉豆十餘斗,作一大袋,隱伏 則自然心涼身安。

若腫臖作痛,寒熱作渴,飲食如常,此形氣病氣俱有 餘也,先用仙方活命飲,後用托裡消毒散解之。 頭痛拘急乃表證,先服人參敗毒散一二劑。如厥痛, 用金銀花散,或槐花酒、神效托裡散。

臖痛腫硬,脈實,以清涼飲、仙方活命飲、苦參丸。 腫硬木悶,疼痛,發熱,煩躁,飲冷便祕,脈沉實者,內疏 黃連湯,或清涼飲。大便已利,欲得作膿,用仙方活命 飲、托裡散、蠟礬丸,外用神異膏。

漫腫微痛。或色不赤。飲食少思,此形氣病氣俱不足 也。用托裡散補之。

不作膿,或膿成不潰,陽氣虛也,托裡散倍加肉桂、參、 芪。

膿出而反痛,或膿清稀,氣血俱虛也。八珍湯。

惡寒形寒,或不收斂,陽氣虛也。十全大補湯。

晡熱內熱,或不收斂,陰氣虛也,《四物》加參、朮。

作嘔欲嘔,或不收斂,胃氣虛也,六君加炮薑。

食少體倦。或不收斂。脾氣虛也。補中益氣湯加茯苓、 半夏。

肉赤而不斂。血熱也。四物加山梔、連翹。

肉白而不斂,脾虛也,四君加酒炒芍藥、木香。

小便頻數者,腎陰虧損也,加減八味丸。

腫高臖痛,脈浮者,邪在表也,托之。 「臖痛煩躁或咽乾,火在上也,宜瀉之。 腫痛或不作膿者,邪氣凝結也,宜解之。」

腫痛。飲冷發熱睡語者。火也。宜清之。

不作膿或不潰及不斂者。陽氣虛也。宜補之。

瘀肉不腐。或積毒不解者。陽氣虛也。宜助陽氣。 膿多或清者。氣血俱虛也。宜峻補之。

「右關脈弱」,而肌肉遲生者,宜健脾胃。

若初患未發出,而寒熱疼痛,作渴飲冷,此邪氣內蘊 也,「仙方活命飲。」口乾飲熱,漫腫微痛,此元氣內虛也, 托裡消毒散。飲食少思,肢體倦怠,脾胃虛弱也,六君 子湯。如未應,加薑、桂。其有死者,乃邪氣盛,真氣虛,而 不能發出也,在於旬餘之間見之。

若已發出,用「托裡消毒散,不腐潰,用托裡散。如不應, 急溫補脾胃。」其有死者,乃真氣虛而不能腐潰也,在 於二旬之間見之。

若已腐潰,用托裡散以生肌。如不應,急溫補脾胃。其 有死者,乃脾氣虛而不能收斂也,在於月餘間見之。 此三證雖不見於經籍,予嘗治而歷驗者。

「嘗治發背初起,未成膿,先用烏金膏或援生膏點患 處,數點以殺其大勢,更服仙方活命飲。如飲食少思, 或不甘美,用六君子湯加藿香,連進三五劑。如外皮 腐動,用雄黃解毒散洗之。」每日用烏金膏塗腐處,候 有瘡口,即用紙作撚,蘸烏金膏絍入瘡內。若有膿,為 筋膜間隔不出,致作脹痛,用針引之,腐肉堵塞者去 之。若瘀肉腐動,用豬蹄湯洗。如膿稠臖痛,飲食如常, 瘀肉自腐,用消毒藥與托裡相兼服之,仍用烏金膏 塗搽。若瘀肉已離好肉,即去之。如膿不稠不稀,微作痛,飲食不甘,瘀肉腐遲,用桑柴灸患處,更用托裡藥 主治之。瘀肉不腐,或膿清稀不臖痛者,服大補之劑, 仍用桑木灸之,以補接陽氣,解散鬱毒。其肉自腐。

《張三錫醫學準繩六要》
[编辑]

痛因[编辑]

看書、久坐、對奕而腰背痛者屬虛,補中益氣湯為主, 八物湯。

肥人多痰,年高必用人搥而痛快者,屬痰屬虛,除濕 化痰,兼補脾腎。

醉飽後多痛欲搥,是脾不運而濕熱作楚也,須節飲。 瘦人多是血少陰虛,亦不禁酒及厚味而然。養血清 火,四物、酒芩、連、牡丹皮。

背痛須加羌活、防風引經,肥人少佐附子。

有素虛人,及病後產後經行後心痛,或牽引乳脅,或 走注肩背,此元氣上逆,當引使歸元,不可復下疏刷, 愈刷愈痛。發汗人患此者眾,惟宜溫補,拘於痛無補 法之言,誤矣。汗者心之液,陽受氣於胸中,汗過多則 心液耗,陽氣不足,故致痛也。

《陶華六書》
[编辑]

惡寒[编辑]

背為陽,腹為陰。背惡寒,陽不足也。陽不足,則陰氣盛。 陰氣盛,口中和,陽氣內陷者,口乾燥,附子、白虎宜加 詳審。

「口中和,背惡寒者,屬少陰,附子湯及灸氣海。陽氣內 陷,口乾燥,背惡寒,白虎湯。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