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20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二百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二百二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二百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二百二卷目錄

 醫部彙考一百八十二

  胸腹門三

  李梴醫學入門痞滿 心痛 腹痛 論臍

  王肯堂證治準繩痞滿 胸痹 胸痛 腹痛 腸鳴 膻中疽 脾發疽

   臍癰 小腹疽

  吳崐醫方考痞 腹痛

  喻昌醫門法律比類金匱胸腹寒痛十七則

  張介賓景岳全書胸痞 結胸 胸腹滿 腹滿痛 心腹痛 論痛脈

  論痛治

藝術典第二百二卷

醫部彙考一百八十二

[编辑]

胸腹門三

[编辑]

《明李梴醫學入門》

[编辑]

痞滿

[编辑]

痞與《否》卦義同,精神氣血出入流行之紋理閉密,而 為心下痞塞,按之不痛,非若脹滿外有脹急之形。大 要大便易而利者為虛,大便難而閉者為實。

外感邪氣,自肌表傳至胸膈,為半表半裡,證宜和解。 「或已經下,胸滿而痛者,為結胸。不痛者,為痞滿,同《傷 寒》治法。」

雜病食積,下之太過,或誤下,則脾胃之陰頓亡,以致 胸中至高之氣,乘虛下陷心肺分野,其所蓄之邪,又 且不散,宜理脾胃,兼以血藥調之。若用氣藥導利,則 氣愈降而痞愈甚,久則變為中滿鼓脹。蓋痞皆自血 中來,但「傷寒從外之內,宜以苦泄;雜病從內之外,宜 以辛散。」人徒知氣之不運,而概用枳梗、檳榔,而不知 養陰調血,惜哉!古方食壅胸中窒塞者,二陳湯探吐。 傷飲食胸痞者,枳朮丸。食後感寒,以致飲食不化者, 二陳湯加山樝、麥芽、神麴。虛寒不散,或寬或急,常喜 熱物者,理中湯加枳實。稍久鬱成濕熱者,《平補》枳朮 丸。

膈間痰火,因厚味鬱成。痰滯者,小陷胸湯,或枳梗二 陳湯、導痰湯。火盛者,二陳湯加芩、連、瓜蔞,或黃芩利 膈丸,用白朮、陳皮煎湯下,或古萸連丸,以瀉肝補脾, 清濕熱、開痞結。久病者,黃連消痞丸,如痰火濕熱太 甚者,方敢用三黃瀉心湯,加減量下之。虛者,只宜分 消上下,與濕同治。七情氣鬱成痞,不思飲食,食之不 散者,「木香化滯湯」,或「順氣導痰湯。」

有禀受中虛,痞滯不運,如饑如微刺者,六君子湯加 香附、砂仁。有內傷勞役,濁氣犯上,清氣下陷,虛痞者, 補中益氣湯加黃連、枳實、芍藥。便閉加大黃。嘔加黃 連、生薑、陳皮。冬月加黃連、丁香。食已心下痞者,平補 枳朮丸。停飲中寒者,枳實理中丸。瘀血結成窠囊而 心下痞者,用桃仁、紅花、香附、大黃等分為末,酒調服 利之。或犀角地黃湯。血虛挾火。遇勞則發。心下不快 者。四物二陳湯。加桔梗、䒷蔞降之。氣血俱虛者。枳實 消痞丸。

王道消補,不輕吐下,故古方以芩、連、枳實苦泄,厚朴、 生薑、半夏辛散,參、朮甘苦溫補,茯苓、澤瀉淡滲,隨病 所在調之,通用二陳湯為主。肥人多濕痰,加蒼朮、砂 仁、滑石,倍茯苓、半夏;瘦人多熱鬱中焦,加枳實、黃連、 乾葛、升麻;稟受素實,面蒼骨露者,加枳殼、黃連、青皮、 厚朴;素虛者,加白朮、山樝、麥芽、陳皮。誤下陰虛者,去 茯苓、半夏,加參朮、升麻、柴胡、枳實,以升胃氣,更合四 物湯以濟陰血。飲食積痞,加枳殼、砂仁、薑汁炒黃連; 食後感寒,加藿香、草豆蔻、吳萸、砂仁。氣痞痰痞,加木 香、枳殼、南星,中虛加參、朮、香附、砂仁;瘀血合四物湯, 加桃仁、紅花。

心痛

[编辑]

真心痛,因內外邪犯心君,一日即死。厥心痛,因內外 邪犯心之胞絡,或他臟邪犯心之支脈。謂之厥者,諸 痛皆少陰厥陰氣逆上衝,又痛極則發厥也。新者身 既受寒,口又傷冷,鬱遏元陽,宜草豆蔻丸、雞舌香散 溫散之,或神保丸溫利之。稍久寒鬱為熱,或因七情 者,始終是火。此古方多以苦寒瀉火為主,辛熱行氣 為向導也。

痛甚,發厥有二:因寒厥,外因風寒客背之血脈,背俞 與心引痛,暴發手足厥逆,冷汗甲青,似傷寒陰厥,古 薑附湯、三味延胡散。熱痛內因酒食積熱,痰鬱發厥, 手足雖冷而身熱,甚則煩躁吐逆,額汗,古元金散、三 味川楝散、莎芎散,甚者大承氣湯下之,後服枳朮丸。 九種者,悸痛、蟲痛、來去痛、疰痛、飲痛、食痛、風痛、冷痛熱痛。夫「悸痛內因七情,輕則怔忡驚悸,似痛非痛,妙 香散、四七湯、小草丸,熱者連附六一湯」;重則兩目赤 黃,若手足青至節,即真痛,不治。蟲痛:濕熱生蛀攻心, 痛發難當,痛定能食,饑則嘔沫,靈檳散、烏梅丸、化蟲 丸選用。

《來去痛》,肺鬱痰火,勞心則發熱者,梔薑飲、蠟礬丸;痰 積,白螺殼丸;痰火,墜痰丸。疰痛,卒感惡忤尸疰,素虛 者,腎經陰氣上攻,神昏卒倒,蘇合香丸。痛引背,傴僂 者,沈香降氣湯,或五苓散倍桂,韭汁為丸,小茴煎湯 下,素實者,腎火上攻,小承氣湯;勞瘵尸疰者,紫河車 丹。

胃脘脾痛,乃內傷飲食,腹脹便閉,嘔吐頻頻,胃脘當 心而痛,脾臟連心而痛。《局方》云:「即心痛。」蓋厥痛亦少, 脾胃痛多。但七情四氣歸脾,蟲痛攻脾入胃,痰瘀脾 胃所主。但心痛因傷思慮,脾胃痛因傷飲食,胃痛善 噎,兩脅咽膈不利,脾痛舌強喜嘔,腹脹,二便不通。古 方實痛以黃連治心,山梔治胃;虛痛以參、歸、小草治 心,丁、砂、豆蔻治胃,亦未嘗混。大概傷水飲聚涎,心痛 如刺者,溫膽湯加白朮。傷食生冷,遇熱食暫散者,香 蘇散加生薑、菖蒲、半夏、枳殼,或人參養胃湯加肉桂、 吳萸,或木香化滯湯、感應丸。凡心痛數日,不食無妨, 痛止恣食即發。胃火,梔薑飲。胃寒,烏藥沉香湯。上熱 下寒者,古梔附湯。脾痛,海石散、古二「胡散。風冷,抽刀 散、蟠葱散、燒脾散、二炒香良散。濕者,小胃湯,或五膈 寬中散。腹脹,厚朴溫中湯。連脅痛,復元通氣散。痰滯 便閉,順氣導痰湯。氣聚便閉,三和散、四磨湯。小便閉, 通靈散。」又有心脾俱痛者,手拈散。 外感風冷熱,皆能作痛,痛則連脅腰背。風因肝邪乘 心,痛則兩脅引小腹陰股,桂枝湯加附子,便閉入蜜 一匙同煎。或分心氣飲,加厚朴、枳殼、蘿葡子、木香,或 阿魏撞氣丸。冷因形寒,飲冷臥涼,腎氣乘心,痛則心 懸,若饑,腰痛,下重泄痢,五積散。便閉加大黃。或肺寒 乘心痛則短氣,季肋空痛者,流氣飲子、鹽煎散。或脾 寒乘心痛則腹脹便難者,藿香正氣散。挾濕者,除濕 湯。熱因心包絡暑毒乘心,痛徹背俞,掌熱,黃連香薷 散加蓼草,或「單黃連丸。」凡諸經心痛引背,多屬風冷。 諸腑心痛,難以俯仰,嘔瀉,多屬熱。

虛痛按之暫止,素虛多勞,或誤服攻耗心氣藥多者, 酸棗仁湯、歸脾湯。心無血輔者,四物湯去地黃加乾 薑。心氣不足者,六君子湯加肉桂。氣血俱虛者,古歸 朮散。挾痰火食積者,二六丸。

實痛,素有瘀熱頑痰,或因惱怒而發者,梔茰丸、木香 檳榔煎湯下,或香稜丸。大實痛,因怒後飲食卒痛,注 悶,心胸高起,手不可按,便閉者,大陷胸湯或煑黃丸 下之,後服古藁蒼湯,以去餘邪。瘀血痛飲湯水,嚥下 作𩚬,乃素食熱物,血死胃脘,桃仁承氣湯。輕者四物 湯加桃仁、紅花,或延胡索丸、失笑散。婦人瘀血入心 脾痛甚者,五積散加三稜、莪朮。經行未盡,血衝心痛, 加桃仁、紅花。經行已住作痛者,七氣湯加當歸。產後 痛者,桂心湯、木檳湯。

凡痛皆痰粘胃,通用二陳湯。風寒初起,無汗加麻黃, 有汗加桂枝;裡寒加草豆蔻,濕加蒼朮、川芎,熱加山 梔、鍋煤、童便,或少加炒乾薑反佐之。冷加丁香、良薑; 氣虛加參、朮,血虛加當歸;虛寒厥逆加薑附,肝火加 青黛、青皮、黃連;痰飲加白螺殼、滑石、南星,食積加砂 仁、香附,瘀血加韭汁、桔梗,蟲痛加苦楝根、頭木香、檳 榔。蛔痛加胡椒,略用螌蝥炒過。痛不可忍,加細茶、乳 香或石鹻。凡痛攻走腰背,發厥嘔吐,諸藥不效者,加 蒼朮、川芎、山梔,探吐積痰,椀許乃愈。寒者,九痛丸、郤 痛散。熱者,散痛丸、通靈散。有積,神保丸;素虛,單乾漆 丸。通用手拈散、如意丹、神聖代針散。

腹痛

[编辑]

大腹痛,多食積外邪。臍腹痛,多積熱痰火。小腹痛,多 瘀血,及痰與溺澀。臍下卒大痛,人中黑者,中惡客忤, 不治。陰證滿腹牽痛,自利或嘔,喜按,少食綿綿不減, 宜溫之。陽證腹中覺熱,甚則大便閉澀,脹滿怕按,時 痛時止,宜下之。

舊以虛痛喜按,實痛怕按,但寒熱邪有淺深,不可太 泥。寒,謂寒氣入經,客於衛分,則血澀急痛,按之熱則 止。寒氣客於榮分,則氣鬱滿,痛甚怕按。寒氣客腸胃 募原血絡,急引皮痛,按之則氣血散而痛止。寒氣客 俠脊背俞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也。寒氣客關元,則 氣逆喘。寒氣客厥陰脈絡,則脅肋與小腹或陰股引 痛。寒氣客小腸募原之間,則血氣凝聚成積。寒氣客 小腸,不聚則腹痛而泄。寒氣客胃,則腹痛而嘔。寒氣 客五臟,則痛死復生。尋常外感冒寒證,卒痛吐酸下 利,喜熱物熨者,五積散加吳茱萸、木瓜煨葱,或藿香 正氣散加木香少許。風證桂枝湯加芍藥,或胃風湯 加木香。暑證香薷散加生薑、陳壁土、紅蓼、木瓜,或五 苓散。濕證除濕湯,或香蘇散加蒼朮、枳殼。積熱時痛 時止,痛處亦熱,手不可近,便閉喜冷,宜四順清涼飲大承氣湯、三黃丸、老人麻子仁丸。

食積鬱結,腸胃作痛,得大便後則減者,宜平胃散加 消導藥,或保和丸、枳朮丸、紅丸子調之,或木香檳榔 丸、大黃備急丸、神保丸、如意丸下之。又有食填胸滿, 心胃作痛者,宜大吐之。

濕痰阻滯氣道,必小便不利,或二便俱不利,宜芎朮 散。如清痰留滯胸腹作聲者,控涎丹、小胃丹。

痰火病痛,乃火欲升,水欲降,相擊腸鳴者,二陳湯加 芩、連、山梔。如怒火攻衝,痛無定處定時者,更加香附、 芍藥、青皮。又有糞結腸鳴作痛,不大便者,大黃備急 丸之類通之。如臟寒冷結腸鳴者,宜分三陰,以溫藥 治之。

蟲痛肚大青筋,往來絞痛,痛定能食,發作有時,不比 諸痛,停聚不散,烏梅丸、化蟲丸。

七情痛,心胸痞悶,或攻注脅背。虛者七氣湯、木香勻 氣散、木香化滯湯,實者三和散,分心氣飲。

中虛脾弱,隱隱冷痛,全不思食者,人參養胃湯加肉 桂、吳萸、木香。素氣虛挾痰者,六君子湯加蒼朮。 瘀血痛有常處,或憂思逆鬱,跌撲傷瘀,或婦人經來 產後,惡瘀不盡而凝,四物湯去地黃加桃仁、大黃、紅 花。又血虛鬱火,燥結阻氣不運而痛者,四物湯倍芍 藥加炒乾薑。凡痛多屬血澀,通用芍藥甘草湯為主。 惡寒而痛屬脾腎,加肉桂;惡熱而痛屬脾胃,加黃芩; 脈緩傷水,加桂枝;脈澀傷血,加當歸;脈遲傷寒,加乾 薑;臍下痛,加熟地。惟氣分諸痛,不宜芍藥;酸收,宜木 香、檳榔、青皮、陳皮、香附辛散之。劫痛宜手拈散。 凡痛虛宜辛溫消散,燒脾散、蟠葱散、丁香脾積丸。果 係沈寒痼冷,小腹下痛者,酒煑當歸丸。《經》曰:「結者散 之是也。實宜辛寒推蕩,《經》曰:『通因通用,痛隨利減』」是 也。方與積熱痛同

「腹屬坤,久病宜和脾胃。如脈弦急,木尅土也,小建中 湯加當歸,取芍藥味酸,於土中瀉木為君;如脈沈細, 水侮土也,理中湯取乾薑辛熱,於土中瀉水為君;如 脈緩,腹痛自利,米穀不化者,平胃散加肉桂、吳茰,取 蒼朮苦辛,瀉濕土為君;胃氣下陷者,加升麻、柴胡、蒼 朮以升之。有積者,加山樝、麥芽、枳實、黃連、木香以消」 之。上熱下寒,升降失常,腹痛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疝痛引睪丸,痢痛拘急。積聚痛,有形可按。腸癰痛,臍 生瘡,小便如淋,脈芤沙證痛甚,嘔吐脈沈。

腹中自覺窄狹,神昏性躁,乃濕痰濁氣攻於心脾,以 致升降失常。肥人多濕痰,宜二陳湯加蒼朮燥濕,香 附行氣。瘦人多火,宜二陳湯加黃連清熱,蒼朮流濕。 心神不斂者,俱加遠志、麥門冬、酸棗仁。血氣虛者,六 君子湯加芎歸,養血流濕,自然平復。

《論臍》

[编辑]

「夫人之臍也。受生之初,父精母血相受,凝結胞胎混 沌,從太極未分之時,一氣分得二穴,穴中始產四穴, 外通二腎,內長赤白二脈。四穴之中,分為表裡,在母 腹中,母呼兒呼,母吸兒吸,是一身臍蔕如花,果在枝 而通蔕也。」一月一週,真氣漸足。既產,胎衣未脫,臍蔕 且緩斷。倘臍門未閉,感風傷寒,即損嬰兒真氣。遂以 「艾火熏蒸數次,則真氣無患矣。《三七》,臍門自閉,惟覺 口深」,於是陽盛年長,汨於五味,溺於五音,探於五氣, 外耗精神,內傷生冷,而真氣不得條暢,故用「長生延 壽丹」,蒸臍固蔕,如水灌土培,草木根本自壯茂也。人 常依法熏蒸,則榮衛調和,安魂定魄,寒暑不侵,身體 可健,其中有神妙也。夫肺為五臟之華蓋,聲音所從 生者,皮毛賴之而滋潤,腎水由之而生養。腠理不密, 外感內傷乘之令人咳嗽。外感發散,內傷滋潤,又有 欝結,則當解之。或傷辛燥之藥,或未發散,而遂使欝 遏之劑,則氣不散而滯於肺中,多生粘痰,而作喘急 咳嗽,或傷房勞飲食,致使吐血,乍寒乍熱,耳目昏昏, 身體倦怠拘急,胸滿煩悶。飲食少思。精神怯弱等疾 作矣。醫者可急用保真丸、化痰丸等劑療之。倘用之 無效。必須長生延壽丹依法熏臍。

《王肯堂證治準繩》

[编辑]

《痞論》

[编辑]

或問「痞屬何臟,邪屬何氣?」曰:「嘗考之《內經》,有陽明之 復,心痛痞滿者,註以清甚於內,熱鬱於外;太陽之復, 心胃生寒,心痛痞悶者,註以心氣內燔,備化之紀,痞 病卑監之紀,留滿痞塞,太陰所至為積飲否隔,註皆 以陰勝陽也。由是觀之,則是受病之臟者,心與脾也; 因而怫鬱壅塞不通為痞者,火與濕也。其論致病所」 由之邪,則不可一言而盡。天氣之六淫,外感人氣之 五邪,相乘陰陽之偏負,飲食七情之過節,皆足以亂 其火土之氣。蓋心陽火也,主血;脾陰土也,主濕。凡傷 其陽,則火怫鬱而血凝;傷其陰,則土壅塞而濕聚。二 臟之病,相去不離方寸間。至於陰陽之分,施治之法, 便不同也。何則?《金匱要略》水病篇謂心下堅大如盤, 邊如旋杯,水飲所作者。二條同是語也。但一條之上, 有「氣分」二字,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莘湯,治為水寒之邪閉結,氣海之陽不布,榮衛不行。一條用 枳朮湯,為中焦水停土壅故也。又《胸痹篇》云,胸痹,心 下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 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一證列二方,原其意,蓋是留 氣結在胸為重者,便須補中。又心中痞,諸逆心懸痛, 桂枝生薑枳實湯主之。《傷寒論》中有謂病人手足厥 冷,脈乍緊,邪結在胸中者,當吐之。脈浮大,心下反鞕, 有熱屬臟者下之。茲二者為不汗下而痞滿,從其邪 有高下,故吐下之不同。若經汗下而心下痞,則以諸 瀉心湯。大抵痞與結胸,同是滿鞕,但結胸則涌治,豈 非仲景治痞,亦在心脾二臟,從火土之陰陽者歟?各 適其宜而治。高者越之,下者竭之,上氣不足,推而揚 之;下氣不足,溫而行之;高者抑之,下者舉之,鬱者開 之,結者解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實則瀉,隨 機應變以為治。

東垣云:「夫痞者,心下滿而不痛」是也。太陰者濕也,主 壅塞,乃土來心下為痞滿也。傷寒下太早亦為痞,乃 為寒傷其榮。榮者,血也。心主血,邪入於本,故為心下 痞悶。仲景立瀉心湯數方,皆用黃連以瀉心下之土 邪,其效如響應桴。故《活人書》云:「審知是痞,先用桔梗 枳殼湯」,非以此專治痞也。蓋因先錯下,必成痞證,是 邪氣將陷,而欲過胸中,故先用截散其邪氣,使不至 於痞。「先」之一字,早用之義也。若已成痞而用之,則失 之晚矣。不惟不能消痞,而反損胸中之正氣,則當以 仲景痞藥治之。《經》云:「察其邪氣所在而調治之。」正謂 此也。非止傷寒如此。至於酒積雜病,下之太過,亦作 痞傷。蓋下多亡陰,亡陰者,謂脾胃水穀之陰亡也。故 胸中之氣,因虛下陷於心之分野,則致心下痞,宜升 胃氣,以血藥兼之。若全用氣藥導之,則其痞益甚,甚 而復下之,氣愈下降,必變為中滿膨脹,皆非其治也。 又有虛實之殊,如實痞大便閉者,厚朴枳實湯主之; 虛痞大便利者,白芍陳皮湯主之。如飲食所傷痞悶 者,當消導之,去其胸中窒塞,上逆兀兀欲吐者,則吐 之,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也。

《海藏》云:「治痞獨益中州脾土,以血藥治之,其法無以 加矣。」

傷寒痞者,從血中來;雜病痞者,亦從血中來。雖俱為 血證,然傷寒之證,從外至內,從有形至無形。故無形 氣證,以苦泄之;有形血證,以辛甘散之。中滿者,勿食 甘,不滿者,復當食也。中滿者,腹脹也。如自覺滿而外 無腹脹之形,即非中滿,乃不滿也。不滿者病也,當以 甘治之可也。

總宜用黃芪補中湯為主。加柴胡升麻。緣天地不交 為痞。今以豬苓澤瀉從九天之上而降。柴胡、升麻從 九地之下而升。則可以轉否而為泰矣。

無形氣證,以苦泄之,枳實、黃連之類,大消痞丸,「黃連 消痞丸、失笑丸。」

有形血證,以辛甘散之,枳實理中丸、人參湯、半夏瀉 心湯之類。傷寒五六日,不論已下未下,心下痞滿,瀉 心湯、小柴胡湯加枳桔主之。

少陽面赤不利,心下痞,瀉心湯加減。《易老》單用瀉心 湯,用錢氏法而隨證加減。煩者加山梔;躁加香豉;嘔 加半夏,滿加枳實、厚朴;腹痛加芍藥;脈遲加附子;下 焦寒加乾薑;大便硬加大黃。如用薑附,先煎令熟,使 熱不僭,後加黃連同用。痞而頭目不清者,以上清散 主之。胸中不利者,宜利其表。

飲食傷脾痞悶,輕者大消痞丸、枳朮丸、回金丸之類, 甚者微下之。吐之。下之者,檳榔丸、煑黃丸;吐之者,二 陳湯及瓜蔕散探吐之。若酒積雜病,下之太過,亦作 痞滿,宜升提胃氣,以血藥兼之。

傷於濕者,四肢必困重,小便短少,宜平胃和五苓以 滲之。

鬱者,「越鞠丸。」

熱則煩渴溺赤。以苦寒泄之。大消痞丸。煎湯用黃連 及葛根、升麻發之。便結即利之。

寒則中清,以辛甘散之,枳實理中丸,撾脾湯加丁香, 或「丁沈透膈湯。」

因七氣所傷。結滯成疾。痞塞滿悶。宜四七湯。或導痰 湯。加木香半錢。或下來復丹。

脾胃弱而轉運不調為痞,宜四君子湯。若傷於勞倦 者,宜補中益氣湯。其大病後元氣未復而痞者亦宜 之。

脈之右關多弦,弦而遲者,必心下堅,此肝木尅脾土, 鬱結涎閉於臟腑,氣不舒則痞,木香順氣湯。

胸痹

[编辑]

心下滿而不痛為痞。心下滿而痛,為胸痹。

胸痛心痛條有膈痛痞條有胸痹宜與此條參看

[编辑]

經云:「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又云:「仲夏善病 胸脅。」此則胸連脅痛,屬心。若肝虛則胸痛引背脅,肝 實則胸痛不得轉側,喜太息,肝著則常欲蹈壓其胸。 經云:春脈如弦,其氣不實而微,此謂不及,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脹滿。此肝虛而其脈證見於春如此 也,宜補肝湯。《金匱》云:肝中寒者,兩臂不舉,舌本燥,喜 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食則吐而出汗也。肝著,其人 常欲踏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覆花湯主之。 《素問》曰:陽明所謂胸痛短氣者,水氣在臟腑也。水者 陰氣也。陰氣在中,故胸痛少氣也。輕者五苓散,重者 用張子和法取之。《脈經》云:寸口脈沈,胸中引脅痛,胸 中有水氣,宜澤漆湯及刺巨闕瀉之。

腹痛

[编辑]

或問「腹痛何由而生?」曰:邪正相搏,是以作痛。夫經脈 者,乃天真流行,出入臟腑之道路也。所以水穀之精 悍為榮衛,行於脈之內外,而統大其用。是故行六氣, 運五行,調和五臟,灑陳六腑,法四時升降浮沈之氣, 以生長化收藏其正經之別。脈絡在內者,分守臟腑 部位,各司其屬,與之出納氣血,凡是榮衛之妙用者, 皆天真也。故《經》曰:「血氣人之神,不可不謹養。」養之則 邪弗能傷矣。失之則榮氣散解,而諸邪皆得從其臟 腑所虛之舍而入客焉。入客則氣停液聚,為積為痰, 血凝不行,或瘀或蓄,脈絡皆滿,邪正相搏,真氣迫促, 故作痛也。脾胃內舍心肺,心肺內舍胸膺兩脅,肝內 舍胠脅小腹,腎內舍小腹腰脊,大小腸衝任皆在小 腹,此臟腑所通之部位也。曰:《舉痛論》敘腹痛一十四 條,屬熱者止一條,餘皆屬寒,後方論因盡作風冷客 之攻擊而作痛,今子乃云諸邪,何哉?曰:《方論》不會通 諸篇之旨,因不解篇末,復謂百病皆生於氣,列九氣 之狀,其間雖不言痛,必亦為或有作痛者故也。不然, 何乃出於諸痛篇之末耶?試以《靈樞·百病始生篇》觀 之,其旨則顯然矣。所論邪有三部,風雨傷於上,清濕 傷於下。傷於上者,病從外入內,從上下也。次第傳入, 舍於輸之時,六經不通,或著絡脈,或著經脈,或著輸 脈,或著伏衝之脈,或著腸胃之膜原,皆得成積。而痛 傷於下者,病起於足,故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 積。厥氣生足悗悗,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濇,血脈凝 濇則寒氣上入於腸胃,入於腸胃則䐜脹,腸外之汁 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傷於臟者,病起於陰,故卒 然多飲食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 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 內溢則後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腸外,腸外有寒汁 沫與血相搏,則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卒然外 中於寒,若內傷於憂愁,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 通,溫氣不行,凝結蘊裹而不散,津液濇滲,著而不去, 而積皆成矣。自今觀之,此篇所謂成積作痛,未至於 癥瘕結塊之積,乃汁沫聚而不散之積也,與《舉痛論》 所謂「血氣稽留不得行而成積」同也。豈七情敘於篇 末者之異於作痛者乎?然推原二篇之意,《百病始生 篇》在乎三部之邪,會而為痛,故相連而為言;《舉痛論》 在乎其邪各自為病,所以獨引寒淫一氣者,亦為寒 邪之能閉塞陽氣最甚故也。用是為例,其他則可自 此而推之矣。至於七情之氣逆,即傷其榮衛而不行, 榮衛不行,則液聚血凝,及飲食用力過度者亦然,皆 不待與寒相會,始成積作痛也。且如諸篇有言胃氣 實而血虛,其脈耎散者,當病食痹,謂食則痛也。有言 歲土太過,濕淫所勝,大腹小腹痛者。有言衝脈之病, 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膏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 痛。有言脾傳之腎,少腹冤熱而痛;有言肝熱病者腹 痛身熱,有言腎虛者亦大腹小腹痛;有言厥陰之厥, 小腹腫脹,太陰厥逆,心痛引背;有言六氣司上下之 勝、之復等邪,各隨其所入之部分而痛,豈非諸邪各 有自經入而作痛,初無與寒相關者耶?《難經》云:「臍上 牢若痛,心內證也;臍下牢若痛,腎內證也;臍右牢若 痛,肺內證也;臍左牢若痛,肝內證也。」方論之未備者, 不獨此而已。至若厥心痛,五邪相乘者,亦不能推及 四臟,與之無異,豈五五二十五陽之相移,獨心而已 哉!更於五臟之疝,不干涉於睪丸,止在腹中痛者,猶 未明也。止知諸脈急者為疝,未知脈滑微有熱者,亦 病疝也。目河間嘗解急脈之意,急脈固是寒之象,然 寒脈當短小而遲,非急數而洪也。由緊脈主痛,急而 為痛甚,所以痛而脈有緊急者,脈為心之所養也。凡 六氣為病,則心神不寧,而緊急不得舒緩,故脈亦從 之而見也。欲知何氣之為病者,適其緊急相乘之脈 而可知也。如緊急洪數,則為熱痛之類也。此論可謂 善推脈理病情者也。曰:諸邪之作,痛則聞命矣,然其 邪之博也,奈何以治,將亦有所守要約之方乎?曰:自 博而求約,何患約之無其道。不自博而從事於約,約 必失其道。失其道,寧無實實虛虛,誅伐無過之患乎。 然其道要在於審經脈氣血之虛實,辨六淫五邪之 有無,兼氣於是擇《至真要》諸治法中,併五鬱者之所 當施,而後選其經,分祛邪補正適所宜之藥。配君臣 佐使以為方。夫如是而約之。則猶約囊也。無不切中 其病矣。

===腸鳴===《內經》腸鳴有五:一曰脾虛。經云:脾虛則腹滿腸鳴,飱 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是也。

二曰中氣不足。《經》云:「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補足外 踝下留之五分,申脈穴也。

三曰邪在大腸。《經》云:「腸中雷鳴,氣上衝胸,邪在大腸, 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里是也。」

四曰土鬱。《經》云:「土鬱之發,腸鳴而為數後」是也。 五曰熱勝。《經》云:「少陰在泉,熱淫所勝,病腹中腸鳴,氣 上衝胸,治以鹹寒」是也。

膻中疽

[编辑]

或問:「心窩上兩乳間生疽何如?」曰:「此膻中發疽也。蓋 膻中為氣之海,氣所居焉,能分布陰陽,若臟腑陰陽 不和,七情不平,則發此證,宜活命飲加紫蘇、薄荷葉 汗之,奪命丹、勝金丹、紫金丹選用,稍遲則潰爛,惡證 多者,難治。」

脾發疽

[编辑]

或問「心窩下旁生疽何如?」曰:「此名脾發疽,毒由多食 煎煿,醉飽入房,以致毒聚脾經而作。活命飲加桔梗、 升麻、紫金丹、勝金丹汗之。壯實者八陣散下之,老弱 者十全大補湯。稍遲則潰傷脾膜,膿如蟹沫者死。服 藥而嘔,飲食不進者死。」

或問:「人病胸前肋上堅硬如石,寒熱大作,飲食不進, 遍身疼痛,煩躁不寧,胸膈䐜脹何如?」曰:「凡在胸及胸 之側,或是肩前,下延及脅,形長如蛤,皆為馬刀瘡,屬 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手厥陰心包絡,鬱火怒 氣積痰所致。宜灸宜汗,攻補兼施則消。宜服勝金丹、 烏金散。壯實者,一粒金丹下之,活命飲加柴胡,過時」 則潰爛徹骨。久而不斂者死。未潰而譫語神昏。泄利 嘔吐者。不治。

臍癰

[编辑]

或問:「當臍生癰何如?」曰:「此即臍癰也。由心經積熱,流 於大小腸二經所致。宜何首烏散、活命飲加升麻,及 紫金丹、三生散選用。壯實者,一粒金丹下之。」

按:臍為神闕穴。禁針之所。早消散之。免使見膿為上。

小腹疽

[编辑]

《鬼遺》云:「衝疽發小腹,疼痛而振寒熱,四日悁悁,五日 變色,可刺不刺,及導引出膿毒,不治五十餘日死。」 或問:臍下發疽何如?曰:「此即小腹癰,臍下一寸五分 為氣海,二寸為丹田,三寸為關元,皆屬任脈,由七情 不和所致。急服活命飲、紫金丹、奪命丹。壯實者,一粒 金丹、八陣散下之。老弱者,黃芪木香散、內補十宣散、 十全大補湯」選用。若潰而低陷,膿水清稀,或潰爛久 不斂者死。

或問:「有人患疽於小腹之左,數月堅塊如石,寒熱間 作,飲食減少,漸至尪羸,何如?」曰:「是名緩疽,屬足太陰 經積熱所致,由醫不得法,邪正相持耳。宜服紫金丹、 活命飲,間服十全大補湯。」

吳崐醫方考===痞。===

[编辑]

敘曰痞虛中之實也許學士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留而不去其病則實故治痞者一補一消考方二首 表昔人之法爾

心下虛痞惡食懶倦右關脈弦者枳殼消痞丸主之 夫痞與否同不通泰也易曰天地不交而成否故肺 氣不降脾氣不運升降不通而名痞也脾為邪氣乘 之不足以勝穀故令惡食脾者卑臟役氣於四肢而 後肢體強健脾病則不能致氣於肢體故令懶倦弦 肝脈也木來乘土故令右關脈弦是方也枳實黃連 厚朴之苦可以下氣半夏麴乾生薑之辛可以行滯 人參甘草白朮茯苓之甘可以健脾麥糵善消則可 以推陳而致新矣是疾也功在慎口經曰陰之五宮 傷在五味奈何不慎乎

憂氣鬱結腹皮裡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木香化 滯湯主之此即六朝之醫所謂氣膈今人謂之氣痞 也經曰脾主行氣於三陰三陰之脈皆行腹裡今憂 氣鬱結營衛之行澀故令腹皮裡微痛心下痞滿者 升降之道乖也不思飲食者憂氣傷脾也辛香可以 化氣故用木香豆蔻生薑陳皮半夏之輩以主之升 降者交泰之道也故用柴胡之辛以升之枳實之苦 以降之營衛澀而後腹皮痛故用歸尾紅花以和營 炙甘草以和衛

腹痛。

[编辑]

敘曰:腹中者,中氣之所居也。一有疾痛,則壞中氣,百 骸十二官胡然受氣而榮養乎?故考名方以治腹痛。 腹痛脈遲者,二薑丸主之。夫腹痛之由有數種,今曰 「脈遲」,則知寒矣,故用乾薑、良薑之辛熱者以主之。辛 可以破滯,熱可以散寒,不滯不寒,痛斯失矣。

丁香止痛散,亦治寒氣腹痛之方也。蓋寒氣入經,澀 而稽遲,故令腹痛。《經》曰:「得炅則痛立止。」炅,熱也。故用 丁香、茴香、良薑之辛熱者以主之,而復佐以甘草者, 和中氣於痛損之餘也諸腹痛連於脅膈,手足冷,脈來伏匿者,宜鹽湯探吐 法。蓋腹痛連於脅膈,多是飲食痰飲,填塞至陰,抑遏 肝膽之氣。肝者將軍之官,膽者,少陽。上升之令,抑之 不得敷暢,兩實相搏,令人自痛,所以痛連脅膈者,少 陽之經,行於兩脅,厥陰肝脈貫於膈也;手足冷者,少 陽之氣不敷也。脈來伏者為痛甚,陽氣閉藏之象也。 《經》曰:木鬱則達之。故用吐法,鹹能軟堅,故用燒鹽。 客寒犯胃,胃脘當心而痛,脈來沉遲者,扶陽助胃湯 主之。蓋客寒犯「胃,多是飲食寒冷,或因食後呼吸冷 氣所致,脈來沉者為裡,遲者為寒。」是方也,附子、乾薑、 官桂、吳茱萸、草豆蔻、益智仁,辛熱之品也,用之所以 扶陽,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用人參、白朮、甘草甘溫 之品以助胃。用芍藥者,取其味酸,能瀉土中之木;用 陳皮者,取其辛香,能利腹中之氣。

七氣相干,陰陽不得升降,攻衝作痛者,三因七氣湯 主之。夫三因者,內因、外因、不內外因也。七氣者,寒、熱、 怒、恚、喜、憂、愁也。以三因而鬱,七氣升降有妨,則攻衝 而痛。是方也,紫蘇之辛芳,可使散七氣;厚朴之苦溫, 可使下七氣;半夏之辛溫,茯苓之淡滲,可使平水穀 相干之七氣。

「腹中寒熱不調而大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夫寒 熱不調而大痛者,先食熱物,後食寒物,二者不調而 令大痛。是方也,桂枝能散真寒,大黃能瀉實熱,芍藥 能健脾而和肝,甘草能調中而益氣,生薑可使益胃, 大棗可使和脾。 婦人氣血攻刺疼痛,連於脅膈者,延胡酒主之。蓋延 胡索味苦辛,苦能降氣,辛能散血,淬之以酒,則能達 乎經脈矣。

脅膈常時疼痛,得熱則減,得寒則增者,韭汁酒主之。 蓋此證死血也,故用韭汁消瘀,清酒行滯。

「痰涎蓄積,胃脘胸腹作痛者,小胃丹主之。」夫小,消也。 小胃者,消去胃中之痰物也。甘遂、芫花、大戟,能下十 二經之濕痰,大黃佐之下行,黃蘗制其辛烈。是方也, 大毒之劑,攻殺擊刺之兵也。善用則治,弗善用之則 亂。故醫者,人之司命,實實虛虛,弗可弗察也。 腹中乾痛有時者,蟲痛也,雄檳丸主之。夫乾痛者,不 吐不瀉,而但痛也。有時者,淡食而饑則痛,厚味而飽 則否也。《浮粟經》曰:「腹疾乾痛有時當為蟲。」此之謂也。 是方也,雄黃、白礬、檳榔,皆殺蟲之良劑,故主之。蟲盛 者,以吐下驅蟲之劑加之,視人虛實可耳。

《醫門法律》
臣喻昌著

[编辑]

《比類金匱胸腹寒痛十七則》

[编辑]

寒痛多見於身之前,以身之背為陽,身之前為陰也; 而身之前又多見於腹,以胸為陰之陽,腹為陰之陰 也。仲景論心胸之痛屬寒證者十之二三,論腰腹之 痛屬寒證者十之七八,亦可煥然明矣。因茲舉《內經》 《金匱》之奧,相與繹之。

《經》曰:「真心痛者,寒邪傷其君也。」手足青至節,甚則旦 發夕死,夕發旦死。夫心為神明之臟,重重包裹,百骸 衛護,千邪萬惡莫之敢干,必自撤其藩,神明不守,寒 邪乃得傷犯。其用勝寒峻猛之劑,僭逼在所不免。昌 嘗思之,必大劑甘草、人參中少加薑、附、豆蔻以溫之, 俾邪去而藥亦不存,乃足貴耳。若無大力者監之,其 「敢以暴易暴乎?」

《鍼經》云:「足太陰之脈,其支者,復從胃別上注心中。是 動則病舌根脹,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心中急痛。」 此以脾痛四迄之邪,連及於心,其勢分而差緩,不若 真心痛之卒死矣。即太陰推之,足少陰、厥陰客邪皆 可犯心,惟陽虛陰厥,斯舟中皆敵國矣。

厥心痛,乃中寒發厥而心痛,寒逆心包,去真心痛一 間耳。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便溺清利不渴,氣微力 弱,亦主旦發夕死,急以朮附湯溫之。

諸經心痛,心與背相引,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宜亟溫 其經。諸腑心痛,難以俛仰,小腹上衝,卒不知人,嘔吐 泄瀉,其勢甚銳,宜急溫其腑。至臟邪乘心而痛,不可 救藥者多,宜急溫其心包,并主邪別脈,經絡臟腑,淺 深歷然,乃可圖功。

心痛者,脈必伏,以心主脈,不勝其痛,脈自伏也。不可 因其脈伏神亂,駭為心虛,而用地黃、白朮補之。蓋邪 得溫藥則散,加泥藥即不散,不可不慎之也。溫散之 後,可陰陽平補之。

《金匱》論胸痹心痛之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以 太過之陰,乘不及之陽,即胸痹心痛。然總因陽虛,故 陰得乘之,陽本親上,陽虛知邪中上焦,設陰脈不弦, 則陽雖虛而陰不上干,惟陰脈弦,故邪氣厥逆而上, 此與濁氣在上,則生䐜脹,同一病源也。胸痹有微甚 不同,微者但通其上焦不足之陽,甚者少驅其下焦 厥逆之陰,通胸中之陽。以薤白、白酒,或䒷蔞、半夏、桂 枝、枳實、厚朴、乾薑、白朮、人參、甘草、茯苓、杏仁、橘皮擇 用,對病三四味,即成一方,不但苦寒不入,即清涼盡

屏。蓋以陽通陽,陰分之藥,所以不得預也。甚者則用
考證
附子、烏頭、蜀椒,大辛熱,以驅下焦之陰,而復上焦之

陽也。

《金匱》又錯出一證云:「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 似噦不噦,憒憒然無奈者,生薑半夏湯主之。」此即胸 痹一門之證,故用方亦與胸痹無別,恐編者之差誤, 今併論於此。蓋陽受氣於胸,陰乘陽位,阻其陽氣,布 息呼吸往來之道,若喘若嘔若噦,實又不然,但覺憒 亂,無可奈何,故用半夏生薑之辛溫,以燥飲散寒,患 斯愈也。緣陰氣上逆,必與胸中之飲結為一家。兩解 其邪,則陽得以布,氣得以調,而胸際始曠也。其用橘 皮、生薑及加竹茹、人參,皆此例也。

發明。《金匱》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用烏頭赤石脂丸。夫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乃陰寒之氣厥逆而上干者,橫 格於胸背經脈之間,牽連痛楚,亂其氣血,紊其疆界, 此而用氣分諸藥,則益其痛,勢必危殆。仲景用蜀椒、 烏頭一派辛辢,以溫散其陰邪,然恐胸背既亂之氣 難安,而即於溫藥隊中,取用乾薑之泥,赤石脂之澀, 以填塞厥氣所橫衝之新隧,俾胸之氣自行於胸,背 之氣自行於背,各不相犯,其患乃除,此煉石補天之 精義也。人知有溫氣、補氣、行氣、散氣諸法,亦知有堵 塞邪氣攻衝之竇,令胸背陰陽二氣,並行不悖者哉! 發明《金匱》胸痹緩急,用薏苡仁附子散。夫胸中與太 空相似,天日照臨之所,而膻中之宗氣又賴以苞舉 一身之氣者也。今胸中之陽痹而不舒。其經脈所過 非緩即急。失其常度。總因陽氣不運。故致然也。用薏 苡仁以舒其經脈,用附子以復其胸中之陽。則宗氣 大轉。陰濁不留。胸際曠若太空。所謂「化日舒長。」曾何 緩急之有哉。

發明《金匱》九痛丸。夫仲景於胸痹證後,附九痛丸治 九種心痛,以其久著之邪,不同暴病,故藥則加峻,而 湯改為丸,取緩攻,不取急蕩也。九種心痛,乃久客之 劇證,即腎水乘心,腳氣攻心之別名也。痛久血瘀,陰 邪團結,溫散藥中加生狼牙、巴豆、吳茱萸驅之,使從 陰竅而出,以其邪據胸中,結成堅壘,非搗其巢,邪終 不去耳。合三方以觀仲景用意之微。而腎中之真陽。 有之則生。無之則死。其所重不可識耶。

《金匱》云:「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胠 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夫趺陽脾胃 之脈而見微弦,為厥陰肝木所侵侮,其陰氣橫聚於 腹,法當脹滿有加。設其不滿,陰邪必轉攻而上,決無 輕散之理。蓋陰邪既聚,不溫必不散;陰邪不散,其陰 竅必不通,故其便必難,勢必逆攻兩胠而致疼痛,較 腹滿更進一步也。虛寒之氣,從下而上,由腹而胠,纔 見一斑,亟以溫藥服之,俾陰氣仍從陰竅走散,而不 至上攻則善矣。仲景所謂此虛寒自下上也,當以溫 藥服之。苞舉陰病證治,了無剩義。蓋虛寒從下上,正 地氣加天之始,用溫則上者下,聚者散,直捷痛快,一 言而終。故《卒病論》雖亡,其可意會者,未嘗不宛在也。 《金匱》云。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

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

中寒其人下利,以裡虛也。此裡虛下利,即當溫補臟 氣,防其竭絕。

「病者痿黃,躁而不渴,胸中寒實而利不止者死。」蓋痿 黃乃中州土敗之象;躁而不渴,乃陰盛陽微之象;胸 中寒實,乃堅冰凝沍之象。加以下利不止,此時即極 力溫之,無能濟矣。蓋堅在胸而瑕在腹,堅處拒藥不 納,勢必轉趨其瑕,而奔迫無度,徒促其臟氣之絕耳。 孰謂虛寒下利,可不乘其胸中,陽氣未漓,陰寒未實, 早為溫之也乎。

發明《金匱》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用附 子粳米湯。夫腹中陰寒奔迫,上攻胸脅,以及於胃,而 增嘔逆,頃之胃氣空虛,邪無所隔,徹入陽位則殆矣。 是其除患之機,所重全在胃氣。乘其邪初犯胃,尚自 能食,而用附子粳米之法,溫飽其胃。胃氣溫飽,則土 厚而邪難上越,胸脅逆滿之濁陰,得溫無敢留戀,必 還從下竅而出,曠然無餘,此持危扶顛之手眼也。 發明《金匱》腹痛,脈弦而緊,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 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寒疝繞腹痛,若發則自 汗出,手足厥冷,其脈沉弦者,用大烏頭煎。由《內經》心 疝之名推之,凡腹中結痛之處,皆可言疝,不獨睪丸 間為疝矣。然寒疝繞腹痛,其脈陽弦陰緊。陽弦故衛 氣不行而惡寒,陰緊故胃中寒盛,不殺穀邪,即胃中 之陰邪,正即胃中之陽氣也。論胃中水穀之精氣,與 水穀之悍氣,皆正氣也。今寒入榮中,與衛相搏,則榮 即為邪,衛即為正矣。繞臍腹痛,自汗出,手足厥冷,陽 微陰盛,其候危矣。故用烏頭之溫,合蜜之甘,入胃以 建其中而緩其勢,俾衛中陽旺。榮中之邪。自不能留。 亦不使虛寒自下而上之微旨也。

《景岳全書》
臣張介賓著

[编辑]

胸痞

[编辑]

痞者,痞塞不開之謂;滿者,脹滿不行之謂。蓋滿則近脹,而痞則不必脹也。所以痞滿一證,大有疑辨,則在 「虛實」二字。凡有物有滯而痞者,實痞也;無物無滯而 痞者,虛痞也;有脹有痛而滿者,實滿也;無脹無痛而 滿者,虛滿也。實痞實滿者,可散可消;虛痞虛滿者,非 大加溫補不可。此而錯用,多致誤人。

虛寒之痞,凡過於憂思,或過於勞倦,或饑飽失時,或 病後脾氣未醒,或脾胃素弱之人,而妄用寒涼尅伐 之劑,以致重傷脾氣者,皆能有之。其證則無脹無悶, 但不知饑,亦不欲食,問其胸腹脹否,則曰「亦覺有些」, 而又曰不甚脹,蓋本非脹也,止因不欲食而自疑為 脹耳。察其脈則緩若無神,或弦多胃少,察其形則色 「平氣怯,是皆脾虛不運,而痞塞不開也。」此證極多,不 得因其不食,妄用消耗,將至胃氣日損,則變證百出 矣。治宜溫補,但使脾腎氣強,則痞滿開而飲食自進, 元氣自復矣。又凡脾胃虛者,多兼寒證,何也?蓋脾胃 屬土,土虛者多因無火,土寒則氣化無權,故多痞滿, 此即寒生於中也。亦有為生冷外寒所侵而致中寒 者,然胃強則寒不能侮,而寒能勝者,總由脾氣之弱。 凡脾胃微虛,而若滿非滿,食少不化者,宜四君子湯, 或異功散。若心脾氣虛,或氣有不順者,歸脾湯,或治 中湯。若三陰氣血俱虛,治節不行,而不便於溫者,宜 五福飲。若中焦不煖,或噯腐吞酸而痞滿者,非溫補 不可,宜溫胃飲、五君「子煎,或理中湯、聖朮煎、參薑飲。 若脾腎兼寒,命門不煖,則中焦不化,或便溏,或胸腹 喜煖畏寒,或上下腹俱膨膨而小水黃澀者,宜理陰 煎,甚者宜六味回陽飲。」此二藥最妙,人罕知也。 一、飲食偶傷,致為痞滿者,當察其食之有無而治之。 凡食滯未消而作痞滿,或兼疼痛者,宜大和中飲,或 和胃飲加「減治之,或枳朮丸亦可,甚者神香散。若食 滯既消,脾氣受傷,不能運行而虛痞者,當專扶脾氣, 微者異功散、養中煎,甚者五福飲、聖朮煎。若命門母 氣不足者,治宜如前。若偶食寒涼傷胃,痞滿而不可 補者,宜和胃飲加山樝、麥芽之類,或厚朴溫中湯。」 一、實滯之痞,當察其所因而治之。若濕勝氣滯而痞 者,宜平胃散,或《良方》厚朴湯,或五苓散。若寒滯脾胃 為痛痞,而中氣不虛者,宜厚朴溫中湯。若脾寒氣滯 而痞者,和胃飲。若怒氣暴傷,肝氣未平而痞者,解肝 煎。若大便氣祕,上下不通而痞者,河間厚朴湯。若胃 口停痰而痞者,二陳湯,或橘皮半夏湯。胃寒氣滯停 痰,痞而兼嘔者,加減二陳湯。膠痰不開。壅滯胃口者。 藥不易化。須先用吐法。而後隨證治之。若大便祕結 不通。而痞滿不開者。宜微利之。

一、外邪之痞。凡寒邪感人者,必自表入裡。若邪淺在 經,未入於腑,則飲食如故,稍深則傳入胸次,漸犯胃 口,而不能飲食,是亦痞之類也。治此者,但解外邪而 或散或消,或溫或補,邪去則胃口自和,痞滿自去,此 於傷寒門求法治之。又傷寒家曰:「陽證下之早者,乃 為結胸;陰證下之早者,因成痞氣。」此以邪在表而攻 其裡,邪在陽而攻其陰,不當下而妄下之,以致邪氣 乘虛,陷結心下,是誤治之害,最危者。實者硬滿而痛, 是為結胸;虛者滿而不痛,是為痞氣,宜審別治之。

結胸

[编辑]

愚按:結胸一證,觀《傷寒論》所載,凡太陽表邪未解而 誤下者,成結胸,少陽證亦然,太陽少陽併病者亦然。 此不當下而誤下之,以致臟氣空虛,外邪乘虛內陷, 結於胸膈之間,是皆因下而結者也。又曰:「傷寒六七 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鞕者」,此不因 下而邪實漸深,結聚於胸中者也。然則結胸一證,有 因誤下而成者。有不因下而由於本病者。觀近代《傷 寒》諸書。云。「未經下者。非結胸也。」豈不謬哉。

一結胸證,觀仲景所言,惟太陽、少陽二經誤下者有 之,而陽明一經獨無言及者,何也?蓋凡病人陽明胃 腑已實,故可下之而無害也。然又曰:「陽明病,心下鞕 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不止者死。」此豈非陽明在經, 表證邪未入腑者,亦為不可下乎?不惟三陽為然,即 三陰之證,其有發熱惡寒,表邪未解者,切不可下,最 當慎也。

一、結胸證治之辨:凡心腹脹滿,鞕痛而手不可近者, 方是結胸。若但滿不痛者,此為痞滿,非結胸也。凡痞 滿之證,乃表邪傳至胸中,未入於腑,此其將入未入, 猶兼乎表,是即半表半裡之證,只宜以小柴胡之屬 加枳殼之類治之,或以本方對小陷胸湯亦妙。今余 新方製有柴陳煎及一柴胡飲之類,皆可擇而用之 「也。至於結胸之治,則仲景俱用大陷胸湯主之。然以 予之見,則惟傷寒本病,其有不因誤下而實邪傳裡, 心下鞕滿,痛連小腹,手不可近,或燥渴譫妄,大便鞕, 脈來沉實有力者,此皆大陷胸湯所正宜也。其於太 陽少陽,表邪未解,因下早而致結胸者,此其表邪猶 在,若再用大陷胸湯,是既因誤下而」復下之,此則余 所未敢,不若以痞滿門諸法,酌其輕重,而從乎雙解 以緩治之,或外用罨法,以解散胸中實邪,此余之屢用獲效,而最穩最捷者也。

胸腹滿

[编辑]

凡邪氣自表傳裡,必先入胸膈,以次漸從脅肋,而後 入胃,邪氣入胃,乃為入腑。是以胸滿者,猶屬表證,脅 滿則半表半裡也。大抵胸脅滿者,以邪氣初入於裡, 氣鬱不行,所以生滿,尚未停聚為實,故但從和解,以 小柴胡之屬,則可愈矣。若果實邪在上,留滯不能散 者,乃可吐之。華元化曰:「四日在胸,吐之則愈。」是因邪 已收聚而未散漫者,乃可吐也。在仲景用梔子豉湯 或瓜蔕散之屬。梔子豉湯可吐客熱,瓜蔕散可吐實 痰。其或一時藥有不便,當用吐法以代之,或即以和 解之藥探而吐之,無不可也。

腹滿痛

[编辑]

一腹滿證按華元化曰:「傷寒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 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在胃」,入胃即為入 腑,入腑即在腹也。若腹雖滿而未甚者,猶是未全入 腑,不可攻也。然腹滿之證,有虛實也,有寒熱也,不可 一概皆以實論。觀《金匱要略》曰:「腹滿不減,減不足言, 當下之。」是不減者,為實滿也。又曰:腹滿時減,復如故, 「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和之。」是或進或退,時或 減而時復如故者,本非結聚實邪,此虛滿也。大抵腹 滿之證,本屬太陰,若是陽邪,則必咽乾煩熱,脈實有 力;若是陰邪,則必腹滿吐食,畏寒自利,脈息無神,可 以辨之。實熱者可清可攻,虛寒者宜溫宜補也。 傷寒腹痛有四,若繞臍鞕痛,大便結實,煩渴者,皆屬 燥屎痛,急用寒藥下之。因食積而痛者,治亦同。若小 腹鞕滿,小水自利,大便黑,身目黃者,屬蓄血痛,亦用 寒劑加行血藥,下盡黑物自愈。

凡傷寒,腹中痛甚,但將涼水一盞,與病者飲而試之。 若飲水後痛稍可者,屬熱痛,當用涼藥清之。以上三 條,皆實熱痛也,必脈來沉實有力,方是此證。若微弱 者,仍當詳審,從緩治之。

若飲水愈加作痛,此為寒痛,當用溫藥和之。和之不 已,而或四肢厥冷,嘔吐瀉利者,急用熱藥救之。但須 詳脈之有力無力,方為良法。

心腹痛

[编辑]

凡病心腹痛者,有上、中、下三焦之別。上焦者,痛在膈 上,此即胃脘痛也。《內經》曰:「胃脘當心而痛者」即此。時 人以此為心痛,不知心不可痛也。若病真心痛者,必 手足冷至節,爪甲青,旦發夕死,夕發旦死,不可治也。 中焦痛者,在中脘,脾胃間病也。下焦痛者,在臍下,肝 腎大小腸膀胱病也。凡此三者,皆有虛實寒熱之不 同。宜詳察而治之。

痛有虛實,凡三焦痛證,惟食滯、寒滯、氣滯者最多。其 有因蟲、因火、因痰、因血者,皆能作痛。大都暴痛者多 由前三證,漸痛者多由後四證。但蟲痛、痰痛多在中 焦,火痛則三焦俱有之,血痛則多在下焦,然惟婦人 則常有血證,而男子則少也。諸如此類,但察其多滯 多逆者,方是實證。如無滯逆,則不得以實論也。辨之 之法,但當察其可按者為虛,拒按者為實;久痛者多 虛,暴痛者多實;得食稍可者為虛;脹滿畏食者為實; 痛徐而緩,莫得其處者多虛;痛劇而堅,一定不移者 為實;痛在腸臟中,有物有滯者多實;痛在腔脅經絡, 不干中臟,而牽連腰背,無脹無滯者多虛。脈與證參, 虛實自辨。微實者宜調不宜攻;大實者,或上或下。非 攻不可。純虛者。或氣或血。非大補不可。

痛證有寒熱,誤認之則為害不小。蓋三焦痛證,因寒 者常居八九,因熱者十惟一二,觀《內經舉痛》等論,義 可知矣。蓋寒則凝滯,凝滯則氣逆,氣逆則痛脹由生, 而熱則流通,多不然也。雖熱證亦常有痛,然熱者必 有明辨。如《內經》所言:「腸中痛而痹熱,焦渴則堅乾不 得出,閉而不通」者,此因燥結熱閉,故能作痛,然必有 煩熱等證,乃因於火,最易見也。今之醫家,但見心腹 痛證,無問有無寒熱,便云諸痛皆屬於火,多用寒涼, 不知此說出於何典,而彼此訛傳,無墨無根,妄亦甚 矣。又見丹溪治法云:「凡心腹痛者,必用溫散,此是鬱 結不行,阻氣不運,故痛也。」此說誠是也,然又引《原病 式》云:「若欲行溫散,寧無助火添病也。」由是古方多以 山梔為主,加熱藥為向導,或用二陳湯加川芎、蒼朮, 倍加梔子煎服。痛甚者,加炒乾薑反佐之。若此議論 治法,予則大有不服。夫致病之由,熱者自熱,寒者自 寒。病因火邪,清利自愈,固不必反佐也;病因寒滯,溫 散自愈,何為反助火邪?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此自 正治之正理,豈可不論經權,不分從逆。既宜梔子,又 宜乾薑,概用反佐,而治寒犯寒,治熱犯熱乎。因致後 代醫流,凡有見不真者,每每借此為成法,而藉口反 佐,誤人於疑似之中者不少矣。

一痛證當辨有形無形。無形者痛在氣分。凡氣病而 為脹為痛者,必或脹或止,而痛無常處。氣聚則痛而 見形,氣散則平而無跡,此無形之痛也。但宜順氣,氣 順則痛自愈矣。有形者痛在血分,或為食積。凡血癥食積而為脹痛者,必痛有常所,而脹無休息,不往不 來,不離其處者,是有形之痛也。然或食或血,察得所 因,乃可攻而去之,此二者之當辨也。

《論痛脈》

[编辑]

凡諸病之虛實,辨之於脈者皆易,惟心腹痛證,則有 大有小,其脈多有難辨。雖滑實有力者,固多實邪;虛 弱無神者,固多虛邪,此其常也。然暴痛之極者,每多 沉伏細澀,最似極虛之候。不知氣為邪逆,氣逆則脈 道不行,而沉伏異常,此正邪實之脈。然於沉伏之中 細察之,必有梗梗然弦緊之意,此必寒邪阻遏陽氣, 多有是脈。若火邪作痛則不然。凡見此者,不得因其 細極微極,便認為虛脫,妄用補劑,必大誤矣。辨之法, 但當察其形氣,以見平素之強弱,問其病因,以知新 病久病及何所因而起。大都暴病痛極,而脈忽沉伏 者,多實邪。久病痛緩,而脈本微弱者,為虛邪。再以前 論虛實之法,酌之以理,參而診之,則萬無一失矣。

《論痛治》

[编辑]

凡心腹痛證,必須先辨寒熱。如無熱證熱脈,則定非 火邪,不得妄用涼藥。

凡治心腹痛證,古云「痛隨利減」,又曰「通則不痛」,此以 閉結堅實者為言。若腹無堅滿,痛無結聚,則此說不 可用也。其有因虛而作痛者,此一說更如冰炭。 凡痛在上焦者,如因停滯,既痛兼脹,不易行散,而痛 極難忍者,欲其滯去速效,無如吐之之妙。若無停積 脹急,而或寒或氣,微有凝滯而作痛者,但順其氣,無 有不愈。

胃脘痛證,多有因食因寒、因氣不順者,然因食因寒, 亦無不皆關於氣。蓋食停則氣滯,寒留則氣凝,所以 治痛之要,但察其果屬實邪,皆當以理氣為主,宜排 氣飲加減主之。食滯者,兼乎消導,寒滯者,兼乎溫中。 若止因氣逆,則但理其氣,病自愈矣。其有諸藥不效, 氣結難解者,惟神香散為妙。若氣有滯逆,隨觸隨發 者,以胡椒二十一粒,擂碎熱酒服之。或用官桂三兩, 水煎頓服。此二方最妙。

下焦小腹痛者,或寒或熱,或食或蟲,或血、或氣逆皆 有之。凡閉結者,利之下之,當各求其類而治之。 寒滯之痛,有因內寒者,如食寒飲冷之類是也。必兼 寒兼食,隨其宜而治之,如上法可也。有因外寒者,或 觸冒不時之寒邪,或犯客令之寒氣,或受暴雨沙氣 之陰毒,以致心腹攪痛,或吐或瀉,或上不能吐,下不 能瀉,而為乾霍亂危劇等證,總由寒氣犯臟,或在上 焦,或在中下二焦。凡痛急在上者,用吐最妙。在中、在 下者,俱宜解寒行滯,以排氣飲為主,加減治之。或不 換金正氣散,或和胃飲、平胃散、十香丸之類,皆可擇 用。其有寒逆之甚者,宜四逆湯、理中湯之類主之。又 神香散可解三焦之滯,當隨證作引以送之。

血積之有腹痛者,是即蓄血證也。而血證之屬有四: 一傷寒有蓄血證。成無己曰:「邪氣聚於下焦,則津液 不得通,血氣不得行,或溺或血,留滯於下,是生脹滿 而鞕痛也。」若從心下至少腹,鞕滿而痛,小便利者,則 是蓄血之證,此當分而治之。其他證治,井婦人血痛 證治,並詳本門。若跌打損傷,有瘀血腹痛證,但去其 瘀,而痛自愈。凡氣血和平者,宜通瘀煎加減治之。其 有血滯便結,邪實不通者,宜桃仁承氣湯、百順丸主 之。或血虛燥結,便祕不通者,宜玉燭散主之。若食鬱 既久,而胃脘有瘀血作痛者,生韭飲。

氣血虛寒,不能營養心脾者,最多心腹痛證。然必以 積勞積損,及憂思不遂者,乃有此病。或心脾肝腎,氣 血本虛,而偶犯勞傷,或偶犯寒氣,及飲食不調者,亦 有此證。凡虛痛之候,每多連綿不止,而亦無急暴之 勢,或按之揉之,溫之熨之,痛必稍緩。其在心脾胸脅 之間者,則或為戚戚,或為慌慌,或似請幫助識別此字。非。請幫助識別此字。或饑勞 更甚,或得食稍可,或懊憹無跡,莫可名狀,或彤色青 黃,或脈微氣弱,是皆虛寒之證,此非甘溫養血補脾 和中不可也。宜大小營煎、理陰煎之類加減主之。若 氣虛者,必大加人參,陽衰者,必佐以桂、附、乾薑。丹溪 曰:「諸痛不可補氣」,此惟邪實氣滯者當避之,而曰諸 痛皆然,則謬矣。其下虛腹痛,必因虛挾寒,或「陽虛中 寒者乃有之,察無形跡,而喜按喜煖者是也。治宜補 陰逐寒,必宜理陰煎主之。然男子則間或有之,惟女 人則陰虛而痛者更多,蓋女人有月經帶濁之病,所 以為異,亦宜理陰煎大劑主之。」予用此以活人多矣。 若虛中挾滯,而血有不行者,惟決津煎為最妙。凡治 心腹痛證,已經攻擊滌蕩,愈「而復作,或再三用之,而 愈作愈甚,或脈反浮弦虛大者,皆為中虛之候。」此皆 酌其虛實,而或兼治邪氣,或專補正氣。若用補無碍, 則當漸進,切不可雜亂妄投,以自掣其肘。但當純用 補藥,使脾胃氣強,得以運行,則邪氣自不能犯,又何 疼痛之有。

凡火邪熱鬱者,皆有心腹痛證。如火在上焦,痛而兼 脹者,宜於行氣導滯藥中,倍加山梔、黃芩之屬以治之。若有痛無脹者,加芍藥、生地、麥冬以佐之。若火在 下焦者,宜《大分》清飲,或茵陳飲之類主之。然火在上 者,必有煩熱焦渴、喜冷等證;火在下者,必有脹滿祕 結、淋澀等證。務兼脈證,察其真有火邪,方可治以寒 涼。如無火證火脈,則不得妄稱為火以誤治也。 凡痰飲停滯胸膈,亦能作痛。如胸脅膨悶,漉漉有聲, 或作酢酸心嘔惡,或痛連脅背者,皆其證也。宜清膈 煎、二陳湯、橘皮半夏湯、《局方》四七湯及括痰丸、潤下 丸之類,並皆治之。又東垣草豆蔻丸、丹溪白螺丸,亦 皆治痰之劑。若鬱痰凝結,消之不去者,宜用吐法。 凡陰寒腹痛,因房室之後,中寒而痛極者,此陰寒也。 宜先用葱薑搗爛炒熱,或熱磚之屬,熨其臍腹,以解 其寒極凝滯之氣,然後用理陰煎,或理中湯、四逆湯 之類加減治之。其有痛極至危者,須速灸神闕、氣海 等穴。

凡胸腹之痛,有不關於內,而在筋骨皮肉之間者,此 邪之在經,不可混作裡證,必須詳問的確。但當分其 或火、或寒、或氣、或勞傷,或血滯,或血虛,或有淫瘡邪 毒留蓄在經,辨其所因,庶不致謬,而治之亦易也。 凡大人小兒,或素因口腹不節,致傷脾胃以後或寒 或食,一有所觸,即為腹痛,屢發不已,或為脹滿食減 等證者。惟「芍藥枳朮丸」為最妙。宜加減用之。

凡胸膈大痛,連及脅背,藥不能納,到口即吐者,此則 無論諸藥,皆可發吐,因就其勢探而吐之,則最易最 捷,吐出邪滯積痰,痛可立止。若邪猶未盡,痛猶未止, 則再以前藥與之,務盡其邪,無不愈者。

凡蟲痛證,必時作時止,來去無定,或嘔吐青黃綠水, 或吐出蟲,或痛而坐臥不安,或大痛不可忍,面色或 青、或黃或白,而脣則紅,然痛定則能飲食者,便是蟲 積之證,速宜逐之。

凡蟲勢驟急,上攻心腹作痛者,宜掃蟲煎。若蟲積堅 固者,宜獵蟲丸、遇仙丹、木香檳榔丸、百順丸之類。若 稍緩而質弱者,宜蕪荑散、化蟲散之類,或用棟樹根、 檳榔、鶴蝨,夏取汁,冬濃煎飲之。又萬應丸最妙, 治蟲之法,如《丹溪》云:「上半月蟲頭向上易治,下半月 蟲頭向下難治。」先以肉汁或糖蜜引蟲頭向上,然後 用藥,此法甚善。然屬緩法。夫蟲證甚急。安能待其時 乎。且望前望後辨蟲頭。亦若渺茫無據。惟先用香餌 而蟲頭可引也。

凡下蟲必先一日不食而使蟲飢,次早五更用油煎 肉嚼之,良久腹內蟲聞肉香,頭皆向上而欲食,乃以 雞卵煎餅和藥嚼而食之。須臾服葱湯或白水些少, 以助藥力下行,不踰時而蟲俱下,然後以白粥補之, 隨服補劑,調理脾胃,而疾可全愈。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