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209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二百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二百九卷目錄
醫部彙考一百八十九
四肢門一
黃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陰陽別論 五臟生成篇 脈要精微論 平人氣象
論 玉機真臟論 臟氣法時論 通評虛實論 太陰陽明篇 陽明脈解篇 逆調論
瘧論 氣厥論 風論 厥論 大奇論 脈解篇 調經論 氣交變大論 五常政大論
六元正紀大論 至真要大論 示從容論 陰陽類論 解精微論〉
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 本神篇 經脈篇 經筋篇 海論 逆順肥瘦篇 陰
陽繫日月篇 本臟篇 五色篇 衛氣失常篇 動輸篇 陰陽二十五人篇 百病始生
篇 邪客篇 論疾診尺篇 癰疽篇〉
扁鵲難經〈四肢滿閉 四肢不收 足寒〉
張機金匱要略〈四肢腫重 寒熱 痠疼 不仁 食禁 浸淫瘡 轉筋〉
華佗中藏經〈論腳弱狀候不同 死候〉
王叔和脈訣〈四肢痠疼 死候〉
藝術典第二百九卷
醫部彙考一百八十九
[编辑]四肢門一
[编辑]《黃帝素問》
[编辑]《陰陽應象大論》
[编辑]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註〉四肢為諸陽之本,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此言飲食所生之清陽,充實於四肢,而渾濁者,歸於六腑也。夫脾主四肢,又曰:「手太陰獨受其濁。」蓋濁中之清者,由脾之轉輸而充實於四肢;濁中之濁者,歸於六腑也。
《陰陽別論》
[编辑]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
〈註〉三陽之脈,手走頭而頭走足,故曰「三陽在頭。」三陰之脈,足走腹而腹走手,故曰「三陰在手也。」十二經脈雖有手足陰陽之分,然皆一以貫通。
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
〈註〉「三陽三陰」者,太陽太陰之為病也。「偏枯」者,半身不遂;「痿易」者,委棄而不能如常之動作也。太陽為諸陽主氣而主筋,陽氣虛則為偏枯,陽虛而不能養筋則為痿,脾屬四肢,故不舉也。此水腑為病,而逆乘脾土也。
結陽者,腫四肢。
〈註〉此言陰陽之氣不和,自結而為病也。四肢為諸陽之本,氣歸形,氣結故形腫也。
《五臟生成篇》
[编辑]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
〈註〉髓生肝,肝生筋,故所合在筋。爪乃筋之餘,故其榮在爪。
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 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註〉血者所以濡筋骨。利關節者也。此言衝任之血。歸於肝。榮於目。循行於四肢。滲於指掌。而無處不到也。
《脈要精微論》
[编辑]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軟而散,色不澤 者,當病足胻腫,若水狀也。
〈註〉五臟元真之氣,脾所主也。濕熱太過,則色黃,脈盛而少氣矣。脾氣虛,故足腫也。若水狀而非水病,故其色不澤。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
〈註〉「推而上之」者,以三指平按而審之,「上而不下」者,其氣上盛下虛,當主腰足清冷也。
《平人氣象論》
[编辑]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
〈註〉寸口脈中手長者,寸脈直下於尺中。此陽邪直行於下部,故主足脛痛也。
《玉機真臟論》
[编辑]脾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
〈註〉脾為濕土,主氣,濕行太過,故令人四肢不舉。
《臟氣法時論》
[编辑]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
〈註〉脾主肌肉,脾氣傷,故身重而肌肉善痿。足太陰經脈循脛膝,邪在經絡,故足不收;氣傷,故善瘈而痛。
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腨、胻、足 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咽乾。
《通評虛實論》
[编辑]黃帝問曰:「何謂虛實?」岐伯對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 則虛。」帝曰:「虛實何如?」岐伯曰:「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 足寒也。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餘臟皆如此。」
〈註〉夫邪氣有微盛。故邪盛則實。正氣有強弱。故精奪則虛。蓋邪從表入裏。在外之氣血骨肉。先為邪
「病所虛,是以骨肉滑利,則邪不內侵,而裡亦實;表氣虛,則內傷五臟,而裡亦虛」 ,此表裡之虛實也。如氣逆於上,則下虛而足寒,此上下之虛實也。如值其生旺之時則生,當其勝尅之時則死,此四時之虛實也。
帝曰:「何謂重虛?」岐伯曰:「脈氣上虛尺虛,是謂重虛。」帝 曰:何以治之?岐伯曰:「所謂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 行步恇然。脈虛者,不象陰也。如此者,滑則生,濇則死 也。」
〈註〉榮氣,宗氣行於脈中,衛氣行於脈外,故曰「脈氣。」蓋以氣口之脈,可以候血,亦可以候氣也。上虛者,寸口之脈氣虛也;尺虛者,脈氣虛於下也。上下皆虛,故曰重虛。氣者,謂陽明所生之榮衛宗氣也。虛則令人恇然而虛怯也,謂陽明之氣虛於上,則言語無常;陽明之氣虛於下,則令人行步恇然。蓋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故曰:「身半以上,手太陰陽明皆主之;身半以下,足太陰陽明皆主之。」氣為陽,血脈為陰。陽明之生氣為陽,少陰之精氣為陰。蓋言以寸尺之脈,以候陽明之生氣,而不效象其陰之虛也。夫氣生於陽明,而發原在腎,少陰之氣,上與陽明相合,陰陽相搏,其脈則滑,搏則化水穀之精微。而氣生矣。故主生。濇主少陰。生原已絕。故死。
帝曰:脈實滿,手足寒,頭熱何如?岐伯曰:「春秋則生,冬 夏則死,脈浮而濇,濇而身有熱者死。」帝曰:其形盡滿 何如?岐伯曰:其形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濇而不應也。 如是者,故從則生,逆則死。帝曰:「何謂從則生,逆則死。」 岐伯曰:所謂從者,手足溫也;所謂逆者,手足寒也。
〈註〉腎主生氣之原,「膀胱為太陽之府,脈實滿者,少陰之寒氣充於外也;手足寒者,少陰之生氣虛於內也;頭熱者,太陽之氣發越於上也。腎與膀胱,陰陽並交,咸主生氣,若盛於外,則反虛於內矣。春時陽氣微上,陰氣微下,秋時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二氣交相資生,故主生。冬時陰氣盡出於外,夏時陽氣盡虛於內」,故主死。言陰陽之根氣,不可虛脫者也。若脈浮而濇,陰越於外而虛於內也。濇而身熱,乃陽脫於內而弛於外也。言陰陽之根氣脫者,皆為死證,非但冬夏死,而春秋可生也。又水體泛溢,其皮膚肌腠,腫脹盡滿,脈急大堅,尺濇而不應者,手足溫,則謂之從而生;手足寒,則謂之逆而死。蓋溫則少陰之生氣復,而火土之氣漸旺,水寒之邪漸消,寒則少陰之生氣已絕,故死。
「蹠跛」,寒風濕之病也。
〈註〉「蹠跛」,行不正而偏廢也。此風寒濕邪皆為此疾。
《太陰陽明篇》
[编辑]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 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 病者下行,極而上。」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 下先受之。
〈註〉言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天氣下降,地氣上升,是以上下四旁,無處不到。蓋臟腑陰陽,十二經脈之精神氣血,皆中土之所生,陰者注陰,陽者注陽,此言邪隨氣轉也。人之陰陽出入,隨氣升降,是以陽病在上者,久而隨氣下行;陰病在下者,久而隨氣上逆。上先受之者,言邪氣之中人也高,故邪氣在上也;「下先受之」者。言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清氣在下也。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稟氣於 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 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 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註〉胃為陽土,脾屬陰土,暢于四肢,《坤德》也。四肢者,五臟六腑之經俞也。四肢受水穀之氣,由脾臟之轉輸。脾之轉輸,各因其臟腑之經隧,而受氣於陽明,是以脈道不利,則筋骨肌肉無氣以生養矣。
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於三陽。 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四 肢不得稟水穀,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 氣以生。故不用焉。
〈註〉陽明者,表陽也。為五臟六腑之海,亦為之行氣於三陽,如海之行雲氣於天下也。夫三陰三陽,所以受氣於太陰陽明者,氣也。如臟腑四肢,受水穀之津液者,各因其經脈而通於太陰陽明也。
《陽明脈解篇》
[编辑]岐伯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 登高也。」
〈註〉陰者主臟,陽者主腑,陽受氣於四肢,陰受氣於五臟,故四肢為諸陽之本,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矣。蓋陽盛則升,四旁俱盛,故能升高。
《逆調論》
[编辑]帝曰:「人有四肢熱,逢風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陰氣虛,陽氣盛,四肢者陽也,兩陽相得,而陰 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 長也,獨勝而止耳。逢風而如炙如火者,是人當肉鑠 也。」
〈註〉此論表裡陰陽之不和也。四肢為諸陽主氣,四肢熱者,陽熱之氣在表也。逢風寒而如灸如火者,邪正相搏,因表陽之熱,而熱更盛極也;陰氣虛者,裡陰之氣虛也;陽氣盛者,表陽之氣盛也。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臟。四肢者,陽明之所主也。兩陽,陽明也。兩陽合明,故曰「陽明。相得」者,自相得而為熱也;陰氣少者,少陰之氣少也;少水者,津液少也。津液少而不能還入胃中,則火盛而不能滅矣。夫腎主藏精,陽明之所生也。腎之精氣,復上與陽明相合,戊癸合而化大火土之氣,陰氣虛少,則陽獨治矣。然獨陽不生,謂不能再生長其陽,熱惟此獨勝而止矣。二陽之氣在於皮膚肌腠之間,而又逢風熱之陽邪,邪正相搏,則火熱熾而銷鑠其肌肉矣。
《瘧論》
[编辑]邪中於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中於背者,氣至背而 病。中於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中於手足者,氣至手 足而病。
〈註〉如邪中於頭項,衛氣行至頭項而病作。中於腰背手足,邪即舍於腰背手足之間,衛氣行至腰背,與腰背所舍之邪相遇而病作。衛氣行至手足,與手足所舍之邪相遇而病作。
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 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
〈註〉其但熱不寒者,邪氣藏於骨髓之中,而腎陰之氣,先與骨氣相絕,是外邪不及於裡陰,而獨發於陽也。熱傷氣,故少氣;心惡熱,故煩冤。手足為諸陽之本,故手足熱。《經》云:「諸嘔吐酸,皆屬於熱。」此溫瘧之不復寒者,名曰癉瘧。癉,單也,謂單發於陽而病熱也。
《氣厥論》
[编辑]黃帝問曰:五臟六腑,寒熱相移者何?岐伯曰:胃移熱 於膽,亦曰食亦。
〈註〉五臟六腑之生氣,皆取決於膽。膽氣燥熱,則生陽不升,故四肢懈惰。胃氣熱,則消穀善饑,故亦曰「食亦。」
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亦》。
〈註〉胃主受納水穀,大腸為傳導之官,大腸熱邪,反逆乘於胃,是以胃熱則消穀善食,陽明燥熱則榮衛津液不生,故雖能食而瘦,亦解㑊也。謂雖能食而四肢懈惰,故又謂之食亦。
《風論》
[编辑]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脾風之狀,多汗惡風, 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 其色黃。
〈註〉脾主肌肉四肢,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脾氣病也。足太陰之脈,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經絡篇》云:「是主脾所生病者,食不下。土位中央,故所診在鼻。」
《厥論》
[编辑]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仆。
〈註〉巨陽,太陽也。足太陽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顛,從顛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背俠脊抵腰中,下貫臀人膕中,循腨內出外踝之後。是以厥逆於上,則為首腫頭痛;厥逆於下,則為足不能行。神氣昏亂,則為眩仆。太陽為諸陽主氣,此病在經,而轉及於氣分,故曰「發。」
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胻,不可以運。
〈註〉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從耳後入耳中,下頰車,循胸骨,過季脅,出膝外廉,循足跗。故逆則暴聾,頰腫脅痛,足胻不可以運行。
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 縮腫胻,內熱。
〈註〉足厥陰之脈,內抵少腹,挾胃屬肝絡膽,肝主筋,膝者筋之會,經脈厥逆,不能濡養筋骨,故好臥而屈膝。
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註〉三陰俱逆,是陰與陽別矣。不得前後者,陰關於下也。諸陽之氣,皆生於陰,三陰俱逆,則生氣絕滅,是以手足寒而三日死。此厥在氣分,故主三日死,謂三陰之氣厥絕也。若厥在經脈,則為厥狀,病不能至於死矣。
《大奇論》
[编辑]腎雍,腳下至少腹滿,脛有大小,髀胻大跛,易偏枯。
〈註〉「雍」者,謂臟氣滿而外壅於經絡也。腎脈起於足,下循內踝上腨內,屬腎絡膀胱,故自腳下至少腹滿。腎主骨而寒,水主氣,故足脛有大小髀,胻大而
「跛變易為偏枯。」 此論臟氣雍於經脈而為此病。與邪在三焦之不得小便虛邪偏客於形身。而發為偏枯之因證不同也。
《脈解篇》
[编辑]病偏虛為跛者,正月陽氣凍解地氣而出也。所謂偏 虛者,冬寒頗有不足者,故偏虛為跛也。
〈註〉此言太陽之氣,生於冬令水中,寒水之氣有所不足,以致太陽之氣亦虛,而為偏枯跛足也。
少陽所謂色色不能久立久坐,起則目䀮䀮無所見 者,萬物陰陽不定,未有主也。秋氣始至,微霜始下而 方殺,萬物陰陽內奪,故目䀮䀮無所見也。
〈註〉「色色不能」,猶言種種不能自如也。此言少陽主七,八月為首。七月之交,陰氣上升,陽氣下降,萬物陰陽不定,而未有所主,是以色色不能,而亦未有定也。秋氣始至,則陽氣始下,而未盛於內,陰氣正出,而陰氣內虛,則陰陽之氣奪於內矣。陰陽內奪,故目䀮䀮無所見也。
《調經論》
[编辑]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
〈註〉脾主四肢,故虛則不用。
《氣交變大論》
[编辑]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 樂,體重煩冤。甚則肌肉痿,足痿不收行,善瘈,腳下痛, 飲發中滿,食減,四肢不舉。
〈註〉諸甲之歲,土運太過,土勝則制水,故腎臟病而腳下痛。
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甚則喘欬逆氣,肩背 痛,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病。
〈註〉肅殺太甚,則金氣自虛,而火氣來復也。喘欬逆氣,肺病也。肺俞在肩背,故肩背痛。尻陰股膝髀胻皆病者,金氣虛而下及於所生之水臟也。
歲水不及,濕乃大行,民病腹滿身重,濡泄,寒瘍流水, 腰股痛,發膕腨,股膝不便,煩冤,足痿清厥,足下痛,甚 則胕腫。
〈註〉六癸之歲,水運不及,土乃勝之,故濕氣大行。濕土太過,傷及腎陰,故為此諸病。
歲火不及,寒迺大行,民病兩臂內痛,暴攣痿痹,足不 任身。
〈註〉「歲火不及,六癸歲也。足不任身」,寒濕之證。
土不及,四維有埃雲潤澤之化,則春有鳴條鼓坼之 政;四維發振拉飄騰之變,則秋有肅殺霖霪之復。其 眚四維,其臟脾,其病內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
〈註〉「埃雲潤澤」,土之德化也。「鳴條鼓坼」,木之政令也。此氣之和平,無勝復也。《振拉》騰,木淫而勝土也。肅殺霖霪,秋金之復也。土王四時,故曰「四維,曰不時。」心者胃脘之分。腹者,脾土之郛郭也。
《五常政大論》
[编辑]「土太過曰敦阜。」敦阜之紀,是謂廣化。其經足太陰陽 明,其臟脾腎,其病腹滿,四肢不舉。
〈註〉土氣盛而化氣布於四方,故為「廣化。」其經合於足太陰脾、足陽明胃。其臟合於脾腎。其腹滿四肢不舉。水濕之為病也。
《六元正紀大論》
[编辑]陽明所至為鼽,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病。
〈註〉此夏病之常也。
《至真要大論》
[编辑]少陰在泉,客勝則腰痛,尻股膝髀《腨胻》足,病瞀熱以 酸,胕腫不能久立,溲便變。
〈註〉「四之客氣,乃太陽寒水,故為腰尻股胻足病,皆太陽之經證,同氣相感也。次之氣,乃厥陰風木,瞀熱以酸,胕腫,不能久立,乃脾土之證,蓋木淫而土病也。終之客氣,乃少陰君火,主氣乃太陽寒水,溲便變」者,水火相交,火淫於下也。
太陽在泉,寒復內餘,則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脛足膝 中痛。
〈註〉「寒復內餘」者,太陽寒水之客氣,入於內而復,內有餘也。腰尻股脛足痛者,太陽之經證也;屈伸不利者,太陽之主筋也。
歲陽明在泉,燥淫所勝,民病足外反熱。
〈註〉陽明在泉,子午歲也。足外反熱,乃足少陽病。
少陰司天,客勝則鼽嚏,頸項強,肩背瞀熱,頭痛,少氣 發熱,耳聾目瞑,甚則胕腫。
〈註〉「少陰司天,初氣乃太陽寒水,甚則胕腫」,乃太陽寒水之氣勝也。
少陽司天主勝,則胸滿欬仰息甚而有血,手熱。
〈註〉少陽司天,初氣三氣,乃君相二火,有血手熱者,火發於外也。君相之脈,皆循於手,故為手熱。
《示從容論》
[编辑]雷公曰:「於此有人四肢懈惰,喘欬血泄,而愚診之,以 為傷肺,切脈浮大而緊,愚不敢治,粗工下砭石,病愈 多出血,血止身輕,此何物也?」帝曰:「子所能治,知亦眾多,與此病失矣。譬以鴻飛,亦沖於天。夫聖人之治病, 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經? 今夫脈浮大虛者,是脾氣之外絕,去胃外歸陽明也。」 夫二火不勝三水,是以脈亂而無常也。四肢懈惰,此 脾精之不行也。喘欬者,是水氣并陽明也。血泄者,脈 急血無所行也。若夫以為傷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 比類,是知不明也。
〈註〉此明腎之精水,貫乎地中,上通於天也。「於此有人」者,言即於此腎臟,而有人病四肢懈惰諸證也。「此何物」者,言如此之病,當以何物比類也。聖人治病,循陰陽之法度,引物比類,譬以鴻飛,亦沖於天,猶人之腎精,中貫於脾胃,而上合於肺也。故聖人察造化之冥冥,循水天之上下,又何必僅守其經乎?脾氣外絕者,不行於肌腠也。「去胃外歸陽明」者,去中胃而外歸陽明之經也。二火者,君火、相火也。「三水」者,太陰所至為濕生,終為注雨,是地之水濕也。太陽之上,寒水主之,通天之寒水也。腎為水臟,天一之癸水也。夫三水太盛,則火不能勝之,是以脈亂無常。蓋心主血,心主包絡主脈,水并於脈中,而君相之陽不能勝,故脈亂而血妄行也。「四肢懈惰」者,脾土之精氣不行於肌腠也。喘欬者,下焦之水氣,并於陽明之經也。血泄者,水氣并於脈中,則脈急而無所循行,故血妄行而下泄也。若夫以為傷肺者,由失其比類之義,而以狂論也。不援物比類,是以知之不明也。言腎精之上交於肺者,必由中土而上,今反乘於脈中。故君相之火傷。
《陰陽類論》
[编辑]二陰一陽,病出於腎,陰氣客遊於心,脘下空竅,堤閉 塞不通,四肢別離。
〈註〉此言水從中土而上交於肺,復隨天氣而運行於上下四旁。二陰謂少陰所主之兩腎;一陽乃腎臟所生之少陽;「空竅」謂汗空乃肺主之毛竅。如水不隨氣運行於膚表,則空竅閉塞不通矣。堤,所以防水者也。水不滲入於土中之理路,則堤閉塞不通,而四肢不能受氣於中土矣。此緣腎臟病而津液少,不能滲灌於脾肺。其虛氣反從少陽而客遊於心下也。
二陰二陽病在肺,少陰脈沉,勝肺傷脾,外傷四肢。
〈註〉此二陰二陽相類而為病也。夫腎精之上通於肺者,從脾土而上升,若鴻漸之沖天也。二陰二陽相類而病在肺者,腎水從陽明而直乘於肺,是以肺反病也。少陰脈沉,是心腎不交矣。水不濟火,則火熱炎上而勝肺;水不灌於土中,則土燥而脾氣損傷,外傷四肢。蓋土受水津之濕,而後能灌溉於四旁。
《解精微論》
[编辑]夫人厥則陽氣并於上,陰氣并於下。陽并於上,則火 獨光也;陰井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夫一水不勝 五火,故目眥盲。
《靈樞經》
[编辑]《邪氣臟腑病形篇》
[编辑]腎脈急甚為骨癲疾;微急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 前後。
〈註〉腎為陰臟而主骨,陰寒太甚,故為骨癲疾。腎為生氣之原,正氣虛寒,則為沉厥,虛氣反逆,故為奔豚。陰寒在下,故足不收。腎開竅於二陰,氣虛不化,故不得前後也。
《本神篇》
[编辑]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毛瘁 色夭,死於春。
〈註〉「憂愁」肺之情也。如脾因憂愁不解,則傷脾臟之意。意傷則悗亂而四肢不舉。蓋意乃心之所生,而脾主四肢也。
脾藏榮,榮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
〈註〉脾主四肢,虛則四肢不用,土灌四臟,是以五臟不安。
《經脈篇》
[编辑]胃足陽明之脈,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濕淫,汗出,鼽 衄,口喎,脣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 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註〉《平脈篇》曰:「水入於經,而血乃成。」胃為水穀之海,主生此榮血,故是主血。所生病者,為狂,為濕瘧。汗出者,胃氣熱而蒸發水液之汗也。鼽衄者,經氣熱也。口喎、脣胗、頸腫、喉痹、腹腫、膝病、膺股骭跗皆痛者,陽明經脈之為病也。
脾足太陰之脈,是主脾所生病者,不能臥,強立,股膝 內腫厥,足大指不用。
〈註〉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足大指不用。經病之在外也。
膀胱足太陽之脈是動則病髀不可以屈,膕如結,踹 如裂,是為踹厥。是主筋所生病者,項、背、腰、尻、膕、踹、腳皆痛,小指不用。
〈註〉太陽之氣,生於膀胱水中,而為諸陽主氣。陽氣者,柔則養筋,故主筋所生之病,腰背膕踹諸證,皆經脈所循之部分而為病也。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 痛。掌中熱。
〈註〉心主血而包絡代君行令,故主脈。是主脈之包絡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皆經脈所循之部分而為病也。
三焦手少陽之脈,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 頰腫,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註〉少陽乃一陽初生之氣,故主氣所生病者汗出,陽加於陰則汗出也。目銳眥痛,頰腫,耳後肩臑、肘臂、小指次指,皆經脈所循之部分而為病也。
膽足少陽之脈,是主骨所生病者,胸脅、肋、髀、膝外至 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註〉少陽屬腎,故主骨。所生病者,為髀膝脛踝皆痛,乃足少陽經脈所循之部分而為病也。少陽主骨,故諸節皆痛也。
《經筋篇》
[编辑]足太陽之筋,其病小指支跟腫痛。
〈註〉《此經》筋之為病也。
足少陽之筋病,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 可屈伸,膕筋急,前引髀,後引尻,傷左角則右足不用, 命曰「維筋相交。」
〈註〉「維筋」者,陽維之筋也。陽氣從左而右維筋,左右之交維也。左絡於右,故傷左角者,病從左而右也。「右足不用者,從上而下也。」
足陽明之筋。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腳跳堅。伏兔轉 筋。髀前腫。
〈註〉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乃厲兌之外間,循髀股而上經於頸,結於口鼻耳目之間。其病支脛,伏兔,轉筋,腳跳而堅。經筋之為病也。
足太陰之筋,其病足大指支內踝痛,轉筋痛,膝內輔 骨痛,陰股引髀而痛。
〈註〉足太陰之筋,起於大指內側之隱白間,循膝股而上於胸腹,其內者著於脊。其病在經筋之部分而為痛。
足少陰之筋,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 轉筋。
〈註〉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病在此。所過所結者。主癇瘛痙強。亦經筋之為病也。
足厥陰之筋,其病足大指支內踝之前痛,內輔痛,陰 股痛,轉筋,陰器不用。
〈註〉足厥陰之筋,起於足大指之大敦,循脛股而結於陰器,絡諸筋。陰器乃宗筋之會,厥陰主筋,故連絡於三陰三陽之筋也。其病乃筋之所過,而結者,為痛,為轉筋,為陰器不用。
手太陽之筋,其病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
〈註〉此筋之所過而結者,為腫,為筋痿也。
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結 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其病當所過 者,即支轉筋。
〈註〉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關衝穴,循腕臂、肘臑而上肩頸,其病當所過之處,即支分而為轉筋。
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 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其病當所 過者,支轉筋痛。
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銳骨。上結肘內 廉。上入腋。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筋痛。
〈註〉手少陰之筋。起於手小指側之少衝間。循肘腋。其病當筋之所過者。為轉筋。筋痛。
《海論》
[编辑]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 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註〉精液補益腦髓,而下流陰股,故髓海有餘,則足勁輕健而多力。度,骨度也。髓從骨空,循骨度而上通於腦,故有餘則自過其度矣。髓海不足,則津液竭,津液者,所以濡空竅者也,是以耳為之鳴,目無所見。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故脛痠而懈怠安臥也。
《逆順肥瘦篇》
[编辑]黃帝曰:「脈行之逆順奈何?」岐伯曰:「手之三陰,從臟走 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 陰,從足走腹。」
〈註〉此言手足陰陽之脈,上下外內,逆順而行,應地之經水也。
《陰陽繫日月篇》
[编辑]黃帝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其合之 於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天為陽,地為陰,故足之十二經脈,以應十二月,月生於水, 故在下者為陰;手之十指,以應十日,日主火,故在上 者為陽。」
〈註〉積陽為天,積陰為地,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故身半以上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地氣主之。日以應火,月以應水,人秉先天之水火,而成此形,故在上者為陽以應日,在下者為陰以應月,十日應天之十干,十二月應地之十二支,是以足之十二經脈以應十二月,手之十指以應十日。人秉天地水火而生,故與天地相參。
黃帝曰:「合之於脈奈何?」岐伯曰:「寅者,正月之生陽也, 主左足之少陽;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陽;卯者,二月, 主左足之太陽;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陽;辰者,三月, 主左足之陽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陽明。此兩陽合 於前,故曰陽明。申者,七月之生陰也,主右足之少陰; 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陰;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 陰。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陰。戌者,九月。主右足之 厥陰。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陰。此兩陰交盡。故曰「厥 陰。」
〈註〉「歲半以上為陽,而主少陽太陽,歲半以下為陰,而主少陰太陰」,猶兩儀之分四象也。兩陽合明,故曰陽明;兩陰交盡,故曰厥陰。此四象而生太少中之三陰三陽也。「男生於寅,故始於正月之少陽;女生於申,故始於七月之少陰。陽從左,故左而右,陰從右,故右而左。」
甲主左手之少陽,己主右手之少陽,乙主左手之太 陽,戊主右手之太陽,丙主左手之陽明,丁主右手之 陽明,此兩火并合,故為陽明。庚主右手之少陰,癸主 左手之少陰,辛主右手之太陰,壬主左手之太陰。
〈註〉太陽主日,少陽主火,故兩火并合,是為陽明。陽明者,離明之象也。明兩作離,故兩火并合。兩陽合明,是為陽明。手少陰君火主日,手太陰肺金主天,故應手之十指,此陽中有陰也。
故「足之陽者,陰中之少陽也。足之陰者,陰中之太陰 也。手之陽者,陽中之太陽也。手之陰者,陽中之少陰 也。腰以上者為陽,腰以下者為陰。」
〈註〉「腰以上者為陽。腰以下者為陰。」此陰陽之定位。《手經》有陰。足經有陽。乃上下之氣交。
《本臟篇》
[编辑]肝應爪,爪厚色黃者膽厚。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色 青者膽急。爪濡色赤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 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也。
〈註〉朱氏曰:「爪者筋之餘,故肝應爪,視爪之好惡,以知膽之厚薄緩急也。」
《五色篇》
[编辑]顴者,肩也。顴後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內眥上者,膺 乳也。挾繩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下者,股也。中央者, 膝也。膝以下者,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裏 也。巨屈者,膝臏也。此五臟六腑肢節之部也,各有部 分。有部分用陰和陽,用陽和陰,當明部分,萬舉萬當。 能別左右,是謂「大道。」男女異位,故曰「陰陽。」
《衛氣失常篇》
[编辑]《皮》有部,皮之部,輸於四末。
〈註〉衛氣行於皮,輸於四末,為所主之部。蓋衛氣出於陽,從頭目而下注於手足之五指,故以四末為部也。
《動輸篇》
[编辑]黃帝曰:榮衛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之無端。今有其 卒然遇邪氣,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脈陰陽之道,相 輸之會,行相失也,氣何由還?岐伯曰:夫四末陰陽之 會者,此氣之大絡也。四街者,氣之徑路也。故絡絕則 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黃帝曰:「善。」此所謂 「如環無端,莫知其紀」,此之謂也。
《陰陽二十五人篇》
[编辑]足少陽之下,「血氣盛則外踝肥;血多氣少則外踝皮 堅而厚;血少氣多則外踝皮薄而軟;血氣皆少則外 踝瘦無肉。」
〈註〉「足少陽經脈之下行者,循膝外廉,下輔骨之前,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是以在下皮膚分肉之血氣盛則外踝肥,血多則皮堅而厚,血少則皮薄而軟。
足太陽之下,血氣盛則跟肉滿,踵堅。氣少血多則瘦, 跟空。血氣皆少則善轉筋,踵下痛。
〈註〉轉筋踵下痛者,血氣少而不能榮養筋骨也。
手陽明之下,血氣盛則手魚肉以溫,氣血皆少,則手 瘦以寒。
〈註〉「手陽明經脈之下行者,循臑臂上,入兩筋之間,出合谷。故血氣盛,則手魚肉以溫,血氣皆少,則手瘦以寒」也。
手少陽之下,血氣盛則手捲多肉以溫;血氣皆少,則 寒以瘦,氣少血多,則瘦以《多脈
〈註〉「手少陽經脈之下行者,從肩臑肘臂而上,出於手腕,故血氣盛則手捲,多肉以溫。」蓋手少陽之血氣,循手表腕,盛則皮緩肉淖,故善於捲握也。多脈者,皮肉瘦而脈絡多外見也。
手太陽之下,血氣盛則掌肉充滿;血氣皆少,則掌瘦 以寒。
〈註〉「手太陽之脈下行者,循肩臑肘臂而下出於手腕。」是以血氣盛,則掌肉充滿;血氣皆少,則掌瘦以寒也。
《百病始生篇》
[编辑]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留而不去,則傳舍於絡脈, 留而不去,傳舍於經,留而不去,傳舍於輸,在輸之時, 六經不通,四肢則肢節痛,腰脊乃強。」
〈註〉「輸」者,轉輸血氣之經脈,即臟腑之經隧也。臟腑之大絡,左右上下,並經而出,布於四末。故邪留於輸,則六經不通,四肢之肢節痛也。「腰脊乃強」者,臟腑之大絡,通於督脈之長強也。
《邪客篇》
[编辑]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四時,人有四肢。 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莖垂 以應之。女子不足二節以抱人形。
《論疾診尺篇》
[编辑]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肘前 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臂中獨熱者,腰 腹熱。肘後粗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掌中熱者, 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 中有寒。
〈註〉手太陰之脈,從指井之少商,過於輪,行於經,而入於肘之尺澤。脈外之氣血,從手陽明之五里,走尺以上魚,相逆順而行也。肘所自寸而下,尺也;手所自尺而上,寸也。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此診足膚以候形身之上下,故與脈候之上下反其診也。肘前乃手厥陰之曲澤處,肘後乃手少陽之天井處。蓋以兩手下垂,上以候上,下以候下,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也。夫所謂肘所、手所者,論手臂之背面。臂中掌中,魚上,乃手臂之正面。背面為陽,故候形身之外,正面主陰,故候腰腹。腸胃之內,即尺外以候季脅,尺裏以候腹中之大,義相同也。
大便赤辦,飱泄,脈小者,手足寒,難已;飱泄,脈小,手足 溫,泄易已。
〈註〉大便赤辦者,謂黃赤之間別也。蓋中焦泌糟粕,蒸津液,乃化而為血,獨行於經隧,命曰「榮氣。」水穀常并居於胃,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濟泌別汁,而滲入於膀胱。如大便赤辦,乃中焦之血與糟粕并下矣。飧泄,大腸虛而不能濟泌矣。此腸胃虛泄於下,中焦之汁不能榮於脈中,故脈小也。若手足溫者,得下焦之生氣,故泄易已。
《癰疽篇》
[编辑]發於股脛。名曰「股脛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不 急治。三十日死矣。
〈註〉發於股脛,足少陰之毒也。其狀不甚變者,毒附於骨而不外發,故皮膚不甚變為癰毒之狀也。
發於股陰,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兩股之內, 不治十日而當死。
〈註〉股陰,足三陰之部分也。以火毒而施於陰部,故名「赤施。」六者,水之成數。十日者,陰數之終也。
發於膝,名曰疵癰。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如堅石。勿 石,石之者死,須其柔,乃石之者生。
〈註〉膝者,筋之會,足少陽之分也。「色不變者,色與皮膚相同而不赤也。其狀如大癰,而色不變」者,毒在外內之間也。蓋少陽主樞,故其色狀如此,而為寒熱也。如堅石者,勿砭石之,石之則死,毒氣入於內也。須其柔耎而石之者生,毒氣出於外也。蓋少陽主樞,可內而可外也。
發於脛,名曰「兔齧」,其狀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註〉兔乃陰類,發於脛,名曰兔。齧者,發於陰脛也。其狀赤至骨者,從外而內也。故曰:「急治之。不治害人」,猶言外賊之來害人也。
發於內踝,名曰「走緩。」其狀癰也。色不變,數石其輸而 止。其寒熱,不死。
〈註〉夫癰疽之變,有病因於內,而毒走於外者,有腫見於外,而毒氣走於內者。此邪留於脈而不行,故名曰「走緩」,其狀若癰,而色不赤也。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邪趨足心,出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以上腨內,故當數石其輸,去其邪,而止其寒熱,蓋足少陰秉先天之水火,故能為寒為熱也。
發於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狀大癰,不急治之,百日死。
〈註〉四淫者,邪氣淫於左右之太少也。少陽主初陽之生氣,而發於腎臟,太陽乃腎之府,而為諸陽主氣,故當急治之,不則陽氣傷而百日死矣
發於足旁,名曰「厲癰」,其狀不大,初如小指發,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輒益,不治百日死。
〈註〉足陽明之脈,起於足大指次指之厲兌,故發於足旁,名曰「厲癱。」黑者水之色,不急治之,以去其黑,則寒淫而土敗矣。
發於足指。名曰「脫癰。」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 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
〈註〉此足少陰之毒,從內而發於外,故曰「脫癰」,謂從陰而脫出於陽也。「發於足指」者,發於足大指也。夫足少陰秉先天之水火,其狀赤黑者,水火之淫毒太盛,故為不治之死證。不赤黑者,其毒氣少衰,故為不死。如癰腫不衰,急斬去其指,不則毒氣注於諸經之絡而死矣。
《扁鵲難經》
[编辑]四肢滿閉
[编辑]假令得肝脈: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其內證:臍左有 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滿,閉,淋溲便難,轉筋。有 是者肝也,無是者非也。
四肢不收
[编辑]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其內證:當 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 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 飲食勞倦,其病:身熱而體重,嗜臥,四肢不收。其脈:浮 大而緩。
足寒
[编辑]假令得腎脈:其外證:「面黑,善恐欠。」其內證:「臍下有動 氣,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氣,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 寒而逆。有是者腎也,無是者非也。
中濕,其病身熱而小腹痛,足脛寒而逆,其脈沉濡而 大。
《漢張機金匱要略》
[编辑]四肢腫重
[编辑]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 己茯苓湯主之。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 難。
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 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鹹則傷骨,骨傷則痿, 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斷泄。」榮氣不通,衛不獨行,榮 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 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也。
病人常以手指臂腫動。此人身體瞤瞤者,藜蘆甘草 湯主之。
寒熱
[编辑]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 邪正相搏,即為寒疝。寒疝繞臍痛,若發則白津出,手 足厥冷,其脈沉緊者,大烏頭煎主之。
痠疼
[编辑]虛勞裏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 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不仁
[编辑]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 能治,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食禁
[编辑]時病差未,健食生菜,手足必腫。
春秋二時,龍帶精入芹菜中,人偶食之為病。發時手 背腹滿,痛不可忍,各《蛟龍病方》治之。
浸浮瘡
[编辑]「浸淫瘡」,從口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 不可治。
浸淫瘡。黃連粉主之。
轉筋
[编辑]轉筋之為病。其人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
《華佗中藏經》
[编辑]《論腳弱狀候不同》
[编辑]人病腳氣,與氣腳無異者,為邪毒從內而注入腳,名 曰「腳氣」也。風寒暑濕邪毒之氣,從外而入於腳膝,漸 傳於內者,名曰「氣腳」也。皆以邪奪其正,使人病形頗 相類例,其於治療,亦有上下先後也。故分別於耳目, 一揆而不察其由,無理致其瘳也。又喜怒、憂、思、寒熱 毒邪之氣,流入肢節,或注於腳膝,其狀類諸風歷節, 偏枯臃腫之證,但入其腳膝,謂之氣腳也。若從外入 足入臟者,謂之腳氣也。腳氣者,先治內而次治外,實 者利之,虛者益之。又病腳氣多者何也?謂人之心肺 二經,起於手,脾腎肝三經起於足。手則清邪中之,足 則濁邪中之。人身之苦者手足耳,而足則最重者艱 苦,故風寒暑濕之氣,多中於足,以此腳氣病多也。然 而得此病者,從漸而生病,但始萌而不悟,悟者不曉 醫家,不為腳氣,將為別疾,治療不明,因循至大,身居 厄矣。本從微起,漸成巨候,流入臟腑,傷於四肢,頭項腹背未甚,終不能知覺也。時因他而作,或如傷寒,或 如中暑,或腹背疼痛,或肢節不仁,或語言錯亂,或精 神昏昧,或時喘乏,或暴盲聾,或飲食不入,或臟腑不 通,或攣急不遂,或舒緩不收,或口眼牽搐,或手足顫 掉,種種多狀,莫有達者。故使愚俗束手受病,死無告 療,仁者見之,豈不傷哉!今始述本末,略示後學淺深 消息。至於醉入房中,飽眠露下,當風取涼,對月貪歡, 沐浴未乾而熟睡,房室纔罷而衝軒,久立於低濕,久 佇於水涇,冒雨而行,侵寒而寢,勞傷汗出,食飲悲生, 犯諸所禁,因成疾矣。其於不正之氣,中於上則害於 頭目,害於中則蠱於心腹,形於下則失於腰腳,及於 旁則妨於肢節,千狀萬證,皆屬氣腳起於腳膝,乃謂 腳氣也。形候脈理,亦在詳明。其脈浮而弦者,起於風; 濡而弱者,起於濕;洪而數者,起於熱;遲而澀者起於 寒;滑而微者起於虛;牢而堅者起於實。在於上則發 於上;在於下則發於下;在於中則發於中;結則因氣, 散則因憂;緊則因怒,細則因悲。風者汗而愈,濕者溫 而愈;熱則解而愈,寒則熨而愈。虛者補之,實者瀉之, 氣則流之,憂則寬之,怒則悅之,悲則和之。能通斯方, 謂之「良醫。」腳氣之病,傳於心肝,十死不治。入心則「恍 惚妄謬,嘔吐,食不入,眠不安定,左手寸口脈乍大乍 小,乍有乍無者是也。入腎則腰腳俱腫,小便不通,呻 吟不絕,目額皆黑色,時上衝胸腹而喘,其左尺中脈 絕者是也。」切宜明審矣。
死候
[编辑]手足爪甲肉黑色者死。
骨絕,腰脊痛,腎中重,不可反側,足膝後平者,五日死。 腎絕足腫者,九日死。
筋絕,魂驚虛恐,手足爪甲青,呼罵不休者,八九日死。
《晉王叔和脈訣》
[编辑]四肢痠疼
[编辑]滑脈關前熱在胸。到關翻胃幾千重。更向尺中還若 是。小便赤澀腳痠疼。
死候
[编辑]足趺趾踵膝如斗,十日須知難保守。
「手足甲青叫罵多,筋絕九日定難過。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