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346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三百四十六卷 |
第三百四十六卷目錄
醫部彙考三百二十六
懊憹門
黃帝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張機金匱要略〈論證治〉
傷寒論〈傷寒證治〉
劉完素六書〈總論證治〉
成無己明理論〈屬傷寒證〉
方〈梔子大黃湯 梔子湯 梔子厚朴湯 涼膈散 安神丸〉
鍼灸
懈惰門
黃帝素問〈診要經終論 平人氣象論 玉機真臟論 氣厥論 風論 痹論
病能論 刺要論 四時刺逆從論 示從容論〉
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 海論 動輸篇 論疾診尺篇〉
李杲十書〈脾胃虛證〉
朱震亨心法〈論證治〉
徐春甫古今醫統〈久暫之殊〉
方〈紫菀湯 黃芪飲子 黃芪人參湯 交泰丸 生薑和中湯 升陽益胃湯 升陽補
氣湯 益胃湯 升陽除濕湯 補虛損方 人參補氣湯〉
鍼灸
醫案
太息門
黃帝素問〈氣交變大論 五常政大論 至真要大論〉
靈樞經〈經脈篇 脹論〉
張機金匱要略〈肝中寒證〉
方〈半夏湯 溫膽湯〉
鍼灸
藝術典第三百四十六卷
醫部彙考三百二十六
[编辑]懊憹門
[编辑]《黃帝素問》
[编辑]《六元正紀大論》
[编辑]火鬱之發,民病甚則瞀悶懊憹,善暴死。
〈註〉皆火熱盛而精血傷也。
《漢張機金匱要略》
[编辑]《論證治》
[编辑]《黃疸篇》曰:「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疸。 酒黃疸,心中懊憹,或熱痛,梔子大黃湯主之。」
《傷寒論》
[编辑]《傷寒證治》
[编辑]「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 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 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 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中因鞕,則為結 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 頸而還,小便不利者,身必發黃也。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 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 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 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 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脈浮發熱,渴 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 微滿,初頭鞕,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 氣湯。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 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傷寒頭痛,翕翕發熱,形像中風,常微汗出,自嘔者,下 之益煩,心中懊憹如饑,發汗則致痓,身強難以屈伸; 熏之則發黃,不得小便,久則發欬吐。
《金劉完素六書》
[编辑]《總論證治》
[编辑]「懊憹」者,煩心熱躁,悶亂不寧也。甚者似中巴豆、草烏 頭之類毒藥之狀也。
懊憹煩心,反復顛倒,不得眠者,煩熱怫鬱於內,而氣 不能宣通也。或胸滿結痛,或頭微汗出,虛煩者,梔子 湯主之。或氣少者,加甘草一錢。或嘔者,及初誤以丸 藥下者,加生薑半兩。凡懊憹虛煩者,皆用涼膈散甚 佳,及宜湯濯手足,使心胸結熱宣散而已。心煩腹滿, 坐臥不安,梔子厚朴湯主之。或陽明病下之後,躁熱 而懊憹者,三一承氣湯。汗後煩躁不得眼,五苓散或涼膈散。口燥呻吟錯語,不得眠,五苓散、黃連解毒湯。 煩心者,涼膈散。少陽證,胸中煩而不嘔者,小柴胡去 半夏、人參,加䒷蔞實主之。
《成無己明理論》
[编辑]《屬傷寒證》
[编辑]傷寒懊憹,何以明之?懊者,懊惱之懊,憹者鬱悶之貌, 即心中懊懊,惱惱煩煩,憹憹,鬱鬱然不舒暢,憒憒然 無奈,比之煩悶而甚者懊憹也。由下後表中陽邪,乘 虛內陷,鬱而不發,結伏於胸心之間,故如是也。經曰: 表未解,醫反下之,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又 曰:「下之益煩,心中懊憹如饑。」即是陽氣內陷,為諸懊 憹也。其治之法,或吐或下,若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 眠,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與陽明病下之,其外 有熱,手足溫而不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 出,二者為邪熱鬱於胸中,當須梔子豉湯吐之,以湧 其結熱也。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 者,與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必發黃。二 者為邪熱結於胃中,當須大承氣湯、茵陳湯攻之,以 滌其內熱也。識諸此者,吐下之不差,湯劑之適當,則 無不愈。若當汗反吐,療熱以溫,則變證百出,斑出黃 生者多矣。
方
[编辑]梔子大黃湯〈仲景下同〉
[编辑]治酒疸。心中懊憹。或熱痛者。
梔子十四枚, 大黃一兩, 枳實五枚, 豉一升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梔子湯
[编辑]治「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
大梔子十四枚, 豉七合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取二升半,內豉,更煮三沸,去滓。每服一升,安者勿更服。若上氣嘔逆,加橘皮二兩,亦可加生薑二兩。
梔子厚朴湯
[编辑]治「傷寒下後。心煩腹滿。坐臥不安者。」
大梔子七箇 枳實二錢 厚朴半兩,去皮,炙
右剉如麻豆大,以水一盞半煮,絞汁半盞,溫服。
涼膈散
[编辑]一名連𧄍飲子。治「傷寒表不解,半入於裡,下證未全,煩心懊憹,不得眠,讝語狂妄等熱證。」
《連𧄍》一兩, 甘草一兩半, 山梔子、 薄荷葉、 大黃、 黃芩各半兩, 𥐚硝一分
右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蜜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安神丸〈東垣〉
[编辑]治心神煩亂怔忡,兀兀欲吐,胸中氣亂而熱,有似懊憹之狀,皆膈上血中伏火,蒸蒸然不安,宜用權衡法,以鎮陰火之浮越,以養上焦之元氣。《經》云:「熱淫所勝,治以甘寒,以苦瀉之。」 以黃連之苦寒,去心煩除濕熱為君,以甘草、生地黃之甘寒,瀉火補氣滋生陰血為臣,以當歸補血不足,以硃砂納浮游之火,而安神明也。
黃連一錢五分,酒洗 硃砂一錢,水飛 酒生地、 酒當歸身、 炙甘草各五分
右件除硃砂水飛外,搗四味為細末,同和勻,湯浸蒸餅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津唾嚥下,食後。
懈惰門
[编辑]《黃帝素問》
[编辑]《診要經終論》
[编辑]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懈惰。
〈註〉三月四月,人氣在脾,脾病不愈,故令人懈惰。
《平人氣象論》
[编辑]尺脈緩濇,謂之解㑊安臥。
〈註〉緩為脾脈。濇主臟氣之不足,解㑊懈惰也。此脾臟之為病也。
《玉機真臟論》
[编辑]冬脈太過,則令人解㑊,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
〈註〉腎為生氣之原,而主閉藏,太過則氣外泄,而根本反傷,故為懈惰少氣。生陽之氣不足,故脊中痛。心主言而發原於腎,根氣傷故不欲言也。
《氣厥論》
[编辑]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亦》。
〈註〉胃主受納水穀,大腸為傳導之官。大腸熱邪,反逆乘於胃,是以熱則消穀善食。陽明燥熱則榮衛
精液不生。故雖能食而瘦。亦解㑊也。謂雖能食而身體懈惰。故又謂之食亦。
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
〈註〉五臟六腑,皆取決於膽。膽氣燥熱,則生陽不升,故身體懈惰。胃氣熱,則消穀善饑,故亦曰「食亦。」
《風論》
[编辑]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 黃,不嗜食,胗在鼻上,其色黃。
〈註〉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脾氣病也。《經脈篇》云。「是主脾所生病者。食不下。」土位中央。故胗在鼻。
《痹論》
[编辑]「脾痹」者,四支懈惰,發欬嘔汁,上為大塞。
〈註〉脾氣不能行於四支,故四支懈惰。氣痹不行,故發欬也。入胃之飲,上輸於脾肺,脾氣不能轉輸,故嘔汁。肺氣不能通調,故上為大寒。
《病能論》
[编辑]帝曰:有病身熱懈惰,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酒風。」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澤瀉、 朮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為後飯。
〈註〉飲酒數醉,氣聚於脾中,熱盛於中,故熱遍於身,而四支懈惰也。熱盛則生風,風熱相搏,是以汗出如浴,而惡風少氣。
《刺要論》
[编辑]「刺骨無傷髓」,髓傷則銷鑠,胻酸體解,㑊然不去矣。
〈註〉刺骨太過,則傷髓而胻酸也。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胻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四時刺逆從論》
[编辑]夏刺經脈,血氣乃竭,令人解㑊。
〈註〉夏氣盛長。而血氣已外出於孫絡矣。若再取之於經脈。則血氣內竭。而令人懈惰矣。
《示從容論》
[编辑]雷公曰:「於此有人,四支懈惰,喘欬血泄,而愚診之,以 為傷肺,切脈浮大而緊,愚不敢治,粗工下砭石,病愈 多出血,血止身輕。此何物也?」帝曰:「子所能治,知亦眾 多,與此病失矣。譬如鴻飛,亦沖於天。夫聖人之治病, 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經。」
〈註〉「脾病則懈惰,水氣并於陽明則喘欬脈急,血無所行則血泄。」粗工之所用砭石而病愈者,治在經脈也。故子之所能,亦多知治經脈之法。若夫一臟之精氣,貫通於中土,上乘於肺金,則子與此病大義失之矣。是以聖人之治病,循陰陽之法度,引物比類,譬以鴻飛,亦沖於天。故聖人察造化之冥冥,循水天之上下,又何必僅守其經。
今夫脈浮大虛者,是脾氣之外絕,去胃外歸陽明也。 夫二火不勝三水,是以脈亂而無常也。四支懈惰,此 脾精之不行也。喘欬者,是水氣并陽明也。血泄者,脈 急血無所行也。若夫以為傷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 比類,是知不明也。
〈註〉「陽明之氣,循於脈中。脾氣外絕」者,不行於肌腠也;「去胃外歸陽明」者,去中胃而外歸陽明之經也。二火者,心之君火,心主包絡之相火。三水者,太陰所至為濕生,終為注雨,是地之水濕也。太陽之上,寒水主之,通天之寒水也;腎為水臟,天一之癸水也。夫三水太盛,則火不能勝之,是以脈亂無常。蓋心主血,心主包絡,主脈。水并於脈中,而君相之陽不能勝,故脈亂而血妄行也。四支懈惰者,脾土之精氣不行於肌腠也。喘欬者,是下焦之水氣并於陽明之經也。血泄者,水氣井於脈中,則脈急而無所循行,故血妄行而下泄也。
《靈樞經》
[编辑]《邪氣臟腑病形篇》
[编辑]肺脈微急,為肺寒熱,怠惰欬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 肉不通。
〈註〉肺寒熱者,皮寒熱也。寒在皮毛,故微急也。肺主氣,怠惰欬唾血,引腰背胸鼻,若有息肉而氣不通,皆肺氣虛寒之所致。
《海論》
[编辑]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怠惰安 臥。
〈註〉髓海不足。則精液竭。精液者。所以濡空竅者也。是以耳為之鳴。目無所見。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故脛痠而懈怠安臥。
《動輸篇》
[编辑]黃帝曰:榮衛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之無端。今有其 卒然遇邪氣,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脈陰陽之道,相 輸之會,行相失也,氣何由還?岐伯曰:夫四末陰陽之 會者,此氣之大絡也。四街者,氣之徑路也。故絡絕則 徑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黃帝曰:「善。」此所謂 「如環無端,莫知其紀」,此之謂也。
〈註〉「相輸之會氣從合」者。謂皮膚之氣血。從四末而溜於脈中。輸行於經。而與脈中之血氣相會入於
肘膝之間,而與脈中之血氣相合,故曰:「四末解則氣從合。」 蓋假風寒之邪,以明四末乃陰陽之會,氣從此而入大絡也。如因邪氣所阻,則手足懈惰,而道路不通,氣何由而環轉。如四末和解,則氣血輸會於脈中,而環轉於氣街矣。
《論疾診尺篇》
[编辑]尺肉弱者,解㑊安臥。
〈註〉尺肉弱,則脾土虛而解㑊安臥。
《元李杲十書》
[编辑]《脾胃虛證》
[编辑]脾胃之虛,怠惰嗜臥,四支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 少退,體重節痛,口苦舌乾,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 頻數,不嗜食,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 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當升陽益胃,宜升 陽益胃湯。
夫脾胃虛弱,必上焦之氣不足,遇夏天氣熱盛,損傷 元氣,怠惰嗜臥,四支不收,精神不足,兩腳痿軟,遇早 晚寒厥日高之後,陽氣將旺,復熱如火,乃陰陽氣血 俱不足,宜黃芪人參湯主之。 內傷等病,是心肺之氣已絕於外,必怠惰嗜臥,四支 沉困不收,此乃熱傷元氣。脾主四支,既為熱乘,無氣 以動。《經》云:「熱傷氣。」又云:「熱則骨消筋緩。」此之謂也。
《朱震亨心法》
[编辑]《論證治》
[编辑]凡肥人沉困怠惰,是濕熱,宜蒼朮、茯苓、滑石。
凡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氣虛,宜二朮、人參、半夏、草 果、厚朴、芍藥。
凡黑瘦而沉困怠惰者是熱,宜白朮、黃芩。
脾胃受濕,沉困無力,怠惰好臥。
濕痰多見倦怠軟弱。
《明徐春甫古今醫統》
[编辑]久暫之殊
[编辑]「胃主生氣,脾主運動,脾胃一虛,則穀氣不充,脾愈無 所稟,脾運四支,既稟氣有虧,則四支倦怠,無力以動, 故困乏而嗜臥也。」亦有食飽過傷,以致脾難運化,每 食飽後,則困倦而瞌睡,此則食後暫有之,消化之後 則不然也。若此者,當補脾胃,而兼之消導可也。若是 脾胃俱虛,飲食少進,形氣衰弱,常常倦怠者,當大補 脾胃,以滋其化源,而尅伐消導之劑,則又不可輕用 輕犯也。久久滋補,脾胃一健,而精神斯足矣,何倦怠 之有哉。
方
[编辑]紫菀湯〈濟生方下同〉
[编辑]治「氣虛極,皮毛焦,津液不通,四肢無力,或喘急短氣。」
紫菀茸洗 乾薑炮 黃芪 人參 五味子 鍾乳粉 杏仁去皮尖,麩炒 甘草炙,各等分
右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黃芪飲子
[编辑]治「諸虛勞氣,四肢倦怠,骨節痠疼,潮熱乏力,自汗怔忡,日漸黃瘦,胸膈痞塞,不思飲食,欬嗽痰多,甚則唾血。」
黃芪蜜炙,一兩半 當歸酒浸 石觓 地骨皮 紫菀 人參 桑皮 䕀冬花 附子炮,去皮臍 鹿茸酒蒸,各一兩 半夏製七次 甘草炙,各半兩
右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此藥溫補榮衛,枯燥者不宜用此。「唾血不止者,加阿膠、蒲黃各半兩。」
黃芪人參湯〈東垣下同〉
[编辑]治「脾胃虛弱。暑傷元氣。怠惰嗜臥。」
黃芪一錢。〈自汗過多更加一錢〉 升麻六分, 人參、 麥冬、 陳皮、 《蒼朮》〈無汗更加五分〉 白朮各五分 黃蘗酒洗 神麯炒,各三分 當歸身酒洗 炙甘草各二分 五味子九箇
右件同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查稍熱服,食遠或空心服之。忌酒濕麪、大料物之類,及過食冷物。
交泰丸
[编辑]升陽氣。瀉陰火。調榮氣。進飲食。助精神。寬腹中。除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沉困懶倦。
巴豆霜五分 人參 桂各一錢 柴胡 白朮 川椒炒去汗并目及閉子,各一錢五分 厚朴炒 苦楝酒煮 茯苓 砂仁各三錢 乾薑炮,三分 川烏炮去皮臍,四錢五分 吳萸湯洗七次,五錢 知母四錢,一半炒,一半酒洗 皂角水洗,去皮弦煨 黃連 紫菀各六錢
右除巴豆霜另入外,同為極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溫水送下,量虛實加減。厚朴秋冬用七錢,黃連用一錢半,去知母。
生薑和中湯
[编辑]治食不下。口乾虛渴。四肢困倦。
生甘草、 炙甘草各一分, 生黃芩二錢, 柴胡、 酒黃芩、 橘皮各二分, 升麻三分, 蒼朮一錢, 人參、 葛根、 藁本、 白朮各五分, 羌活七分。
右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生薑五片,棗二枚,擘開,同煎至一盞,去柤,稍熱服之,食前。
升陽益胃湯
[编辑]治「脾胃虛弱,怠惰嗜臥,四肢不舉。」
半夏湯洗。〈脈澀者宜〉 人參 甘草炙,各一兩 芍藥 防風 羌活 獨活各五錢 橘皮不去穰,四錢 黃芪二兩 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 澤瀉。〈不淋勿用〉 柴胡、 白朮各三錢, 黃連二錢。
右㕮咀,每服三錢,生薑五片,棗二枚,去核,水三盞,同煎至一盞,去柤溫服,早飯午飯之間服之。禁忌如前,其藥漸加至五錢止。
升陽補氣湯
[编辑]治「飲食不時,饑飽勞役,胃氣不足,脾氣下溜,氣短無力,不耐寒熱,早飯後轉增昏悶,須要眠睡怠惰,四支不收,懶倦動作,及五心煩熱。」
厚朴薑製,五分, 升麻、 羌活、 白芍藥、 獨活、 防風、 甘草、炙 瀉、澤各一錢, 生地一錢五分, 柴胡二錢五分。
右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一盞,去柤大溫服,食前。
益胃湯
[编辑]治「頭悶,勞動則微痛,不喜飲食,四支倦怠,煩躁短氣,口不知味,腸鳴大便微溏黃色,身體昏悶,口乾不喜飲冷。」
人參 黃芪蜜炙 當歸身 黃芩 甘草炙 益智仁各五分 蒼朮 白朮各一錢 陳皮 半夏 升麻 柴胡各六分
右水盞半,煎八分,食前服。忌生冷硬物酒麪。
升陽除濕湯
[编辑]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腸鳴腹痛。泄瀉無度。小便黃赤。四肢困倦。
陳皮 半夏 白茯苓 甘草 麥芽 豬苓 澤瀉各五分 益智仁 神麯 防風 羌活 升麻各三分 蒼朮製,一錢
右,水二盞,薑三片,棗一枚,煎一盞,空心服。
補虛損方〈本事方〉
[编辑]治勞倦。一切虛極欲垂死者。肥人陰虛宜服。瘦人不宜服。
蒼朮一斤,泔浸一宿,切,用韭白一斤,切,同罨一宿 草烏半斤,水浸一宿,切,用鹽四兩,罨一宿,炒乾 川椒四兩,炒 甘草三兩
右共為末,用好酒糟六斤,同搗三五千杵,令勻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任下,婦人淡酢湯下。
人參補氣湯〈東垣〉
[编辑]黃芪一錢, 熟地六分, 五味子二十粒, 人參、 防風、 升麻、 黃蘗、 知母各七分, 生地
白芍藥各五分, 肉桂二分, 炙甘草三分。
生甘草一分。
右為粗末,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去查,空心熱服。
鍼灸
[编辑]《素問》曰: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㑊,寒不甚,熱不甚, 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刺足少陽。 《靈樞》曰:「少氣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痠體重,懈惰不 能動,補足少陽。」
黃帝曰:「人之嚲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胃不實,則諸脈 虛,諸脈虛,則筋脈懈惰,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氣不 能復,故為嚲。因其所在,補分肉間。」
《千金方》曰:「章門,主四肢懈惰喜怒。」
五里三陽絡、天井、厲兌、三間,主「嗜臥,四肢不欲動搖
醫案
[编辑]《東垣十書》曰:「戊申六月初,樞判白文舉,年六十二,素 有脾胃虛損病,目疾時作,身面目睛俱黃,小便或黃 或白,大便不調,飲食減少,氣短上氣,怠惰嗜臥,四肢 不收。至六月中,目疾復作,醫以瀉肝散下數行,而前 疾增劇。予謂大黃、牽牛雖除濕熱,而不能走經絡,下 咽不入肝經,先入胃中。大黃苦寒,重虛其胃;牽牛其」 味至辛。能瀉氣。重虛肺。本嗽大作。蓋標實不去。本虛 愈甚,加之適當暑雨之際,素有黃證之人。所以增劇 也。此當補脾肺之本虛。瀉外經中之濕熱。製清神益 氣湯主之而愈。
《丹溪心法》曰:羅先生治一病僧,黃瘦倦怠,羅公診其 病因,乃蜀人,出家時其母在堂,及遊浙右,經七年。忽 一日,念母之心不可遏,欲歸無腰纏,徒爾朝夕西望 而泣,以是得病。時僧二十五歲,羅令其隔壁泊宿,每 日以牛肉豬肚甘肥等煮糜爛與之,凡經半月餘,且 時以慰諭之言勞之。又曰:「我與鈔十錠作路費,我不 望報,但欲救汝之死命爾。」察其形稍甦,與桃仁承氣, 一日三貼下之,皆是血塊痰積方止。次日,只與熟菜 稀粥將息。又半月,其人遂如故。又半月餘,與鈔十錠 遂行。因大悟攻擊之法,必其人充實,稟質本壯,乃可 行也,否則邪去而正氣傷,小病必重,重病必死。 《衛生寶鑑》曰:丙辰秋,楚丘縣賈君次子二十七歲,病 四支困倦,躁熱自汗氣短,飲食減少,欬嗽痰涎,胸膈 不利,大便祕,形容羸削,一歲間更數醫不愈。或曰:明 醫不如福醫某處,某醫雖不精方書不明,脈候看證 極靈,治無不效。人目之曰「福醫」,頗有可信,試命治之。 醫至診曰:「此病予飽諳矣,治之必效。」於肺腧各灸三 七壯,以蠲飲枳實丸消痰導滯。不數服,大便溏泄無 度,腹痛食不進,愈添困篤,遂卒。冬,予從軍回,其父以 告予。予曰:「《經》云:『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 瀉之則重不足;此陰陽俱竭,氣血皆盡,五臟空虛,筋 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不足補之,此其理也』。」 令嗣久病羸瘦,乃形不足;氣短促,乃氣不足;病噪汗 嗜臥,四支困,懶言語,乃氣血皆不足也。補之惟恐不 及,反以毒劑瀉之,虛之愈虛,損之又損,不死何待? 薛氏《醫按》曰:「文選姚海山中暑,頭痛發熱,氣高而喘, 支體倦怠,兩手麻木。予謂熱傷元氣,用人參益氣湯 頓安,又用補中益氣湯加麥門、五味而痊。」
予甥范允迪欬嗽痰盛,胸腹不利,飲食少思,支體倦 怠,脈浮大,按之微弱,服二陳、枳殼等藥愈盛。予曰:「脾 肺腎虛也。」用補中益氣六味丸而愈。
一婦人腿足無力,勞則倦怠。予曰:「四支者土也,此屬 脾虛,當用補中益氣及還少丹主之。」俱不從予言,各 執《搜風》天麻二丸,并《愈風丹》而殞。
大參李北泉時吐痰涎,內熱作渴,支體倦怠,勞而足 熱,用清氣化痰益甚。予曰:「此腎水泛而為痰,法當補 腎。」不信,另進滾痰丸,一服吐瀉不止,飲食不入,頭運 眼閉,始信。予用六君子湯數劑,胃氣漸復;卻用六味 丸,月餘諸證悉愈。
昌平守王天成,頭運惡寒,形體倦怠,得食稍愈,勞而 益甚,寸關脈浮大,此脾肺虛弱,用補中益氣加蔓荊 子而愈。後因勞役,發熱惡寒,譫言不寐,得食稍安,用 補中益氣湯而痊。
太息門
[编辑]《黃帝素問》
[编辑]《氣交變大論》
[编辑]歲土之復,善太息。
〈註〉膽病者善太息。蓋木鬱則膽氣不舒,故太息以伸出之。
《五常政大論》
[编辑]少陰司天,地迺燥,凄滄數至,脅痛,善太息。
〈註〉肝膽之病也。
《至真要大論》
[编辑]歲陽明在泉,燥淫所勝,民病喜嘔,嘔有苦,善太息。
〈註〉金勝而肝膽病也。
陽明之復,清氣大舉,病生胠脅,氣歸於左,善太息。
〈註〉病生胠脅,氣歸於左者,金乘木也。善太息者,木受金刑,腑亦病也。
《靈樞經》
[编辑]《經脈篇》
[编辑]膽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
〈註〉此少陽之氣不升也。少陽主初陽之生氣。故膽氣升。十一臟腑之氣皆升。
《脹論》
[编辑]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
〈註〉此衛氣逆於城郭之中。而為腑脹也。
《漢張機金匱要略》
[编辑]《肝中寒證》
[编辑]肝中寒者,兩臂不舉,舌本燥,善太息,胸中痛,不得轉 側,食則吐而肝出也
方
[编辑]半夏湯
[编辑]治「膽腑實熱,精神恍惚,寒熱泄瀉,或寢汗憎風,善太息。」
半夏、 宿薑各一錢五分 黃芩 遠志各一錢 生地黃二錢, 秫米一合 酸棗仁三錢,炒
右長流水煎服
溫膽湯
[编辑]治「心膽虛怯,怔忡,多驚太息。」
半夏製 枳實 白茯苓 陳皮 遠志各一錢 甘草五分 竹茹一丸。
右水盞半,薑三片,棗一枚,煎七分服。
鍼灸
[编辑]《素問》曰:「足太陰之瘧,一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 寒熱,一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取之。」
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刺足厥陰 見血。
《靈樞》曰:「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憺憺,恐人 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 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
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將捕之,邪在膽, 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取 三里以下胃氣逆,刺少陽血絡,以閉膽逆,卻調其虛 實,以去其邪。
黃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憂思則心系 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補 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也。」
《甲乙經》曰:「色蒼蒼然太息如將死狀,振寒溲白便難, 中封主之。」
脾虛,令人病寒不樂,好太息,商丘主之。
凡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 衰,即取公孫及井腧。實則腸中切痛,厥,頭面腫起,煩 心狂飲,多不嗜臥;虛則腹脹,腸中氣大滿,熱痛,不嗜 食,霍亂,公孫主之。
《千金方》曰:「鳩尾,主心寒脹滿,不得食息,賁唾血,厥心 痛,善噦,心疝太息。」
商丘,主脾虛,令人病不樂,好太息。
日月大橫,主小腹熱,欲走太息。
「少衝,主太息煩滿,少氣悲驚。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