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360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三百五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三百六十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三百六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百六十卷目錄

 醫部彙考三百四十

  傷寒門六

  朱肱活人書太陽經脈證治 發汗和解之殊 寒傷營 風傷衛 風見寒脈

  寒見風脈 表證 發熱 惡寒 惡風 熱多寒少 下之而熱不退 頭疼 身疼 身

  痒 無汗自汗 筋惕肉瞤頭眩身搖 喘 渴 鼻衄 汗出脅痛 煩躁 欬嗽 小便

  數 畜血 嗜臥 發黃 陽明經脈證治 裏證 潮熱讝狂 潮熱 自汗頭汗 但嗽

  水不欲嚥 口燥咽乾 讝語 發狂 嘔 吐 欬逆 吐血 少陽經脈證治 往來寒

  熱 發斑 陽毒 結胸 痞滿 咽喉痛 太陰經脈證治 腹痛 腹脹滿 汗後寒熱

   少陰經脈證治 吐利 下利 欬嗽 咽痛咽乾 衄血 煩躁 厥陰經脈證治 手

  足逆冷 陰毒 吐長虫

藝術典第三百六十卷

醫部彙考三百四十[编辑]

傷寒門六[编辑]

《宋朱肱活人書》
[编辑]

《太陽經脈證治》
[编辑]

足太陽膀胱經,從目內眥上額,連於風府,分為四道, 下項并正,別脈上下六道,以行於背,與身為經。「太陽 之經為諸陽主氣,或中寒邪,必發熱而惡寒,緣頭項 腰脊是太陽經所過處,今頭項痛,身體疼,腰脊強,其 脈尺寸俱浮者,故知太陽經受病也。」

傷寒一二日,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尺寸脈俱浮, 此足太陽膀胱經受病也。太陽病,頭疼發熱,汗出惡 風,宜桂枝湯,輕者只與柴胡桂枝湯。太陽病,頭痛發 熱,無汗惡寒,宜麻黃湯,輕者只與桂枝麻黃各半湯。 麻黃湯、桂枝湯,二者均為解散,正分陰陽,不可不慎 也。仲景所謂「無汗不得服桂枝,有汗不得服麻黃。」常 須識此。勿令誤也。今人纔見身熱頭痛便發汗,不知 汗空閉而用麻黃,汗空疎而用桂枝。傷寒傷風,其治 不同。古人有汗者當解肌,無汗者可發汗。

發汗和解之殊[编辑]

傷寒表證,須看榮衛淺深,故仲景有正發汗湯劑,如 麻黃湯、桂枝湯、大青龍湯是也。有和解其表,如小青 龍湯、桂枝麻黃各半湯、白虎湯、桂枝二越婢一湯、柴 胡桂枝湯、小柴胡湯之類是也。後人不能深究寒熱 淺深,藥性緊慢,一概用藥,因茲夭殤。其間縱獲生全, 往往汗後虛乏,遂致勞復,或變生百病,淹引歲月,卒 至不救。此皆由汗下過度,陰陽並竭,血氣羸損,以致 此禍。如遇病輕,但當和解之,所謂和其榮衛,以通津 液,令其自解也。

寒傷營[编辑]

脈浮而緊澀,頭疼身體拘急,惡寒無汗,寒多熱少,面 色慘而不舒,腰脊疼痛,手足指末微厥,不煩躁,此名 「傷寒。」傷寒之候,發熱惡寒,頭疼腰脊痛,脈緊無汗,宜 發汗而解,麻黃湯主之。輕者只與桂枝麻黃各半湯。 又人參順氣散、葱豉湯、蒼朮散、麻黃葛根湯,可選而 用之。

然太陽病亦有熱多寒少者,須仔細看脈與證也。熱 多寒少不嘔,清便自可,宜桂枝麻黃各半湯。若脈浮 者,雖熱多寒少,自可發汗。若脈弱者,無陽也,桂枝二 越婢一湯主之。熱多寒少而尺脈遲者,榮氣不足,血 少故也,先以小建中湯加黃芪最良。尺脈尚遲,再作 一劑。

或太陽證宜汗,而其人適失血及下利,則頻頻與少 桂枝湯,使體潤漐漐,連日當自解。 假如淋家衄,血家法不可汗,亦可以小柴胡之類和 解之。

風傷衛[编辑]

脈浮而緩,寸大而尺弱,自汗體熱,頭疼惡風,熱多寒 少,其面光不慘,煩躁手足不冷,此名傷風也。傷風之 候,頭疼發熱,脈緩,汗出惡風,當須解肌,宜桂枝湯主 之。輕者只與柴胡桂枝湯、敗毒散、獨活散,可選用之。 治太陽中風,有汗用桂枝湯。

凡脈緊必無汗。惟濡而緊卻有汗。勿誤用小建中湯。須是脈浮而緩者。方可用桂枝。

項背強者。桂枝湯加葛根也。

《本草》葛根主傷風有濕,開竅解肌。蓋桂枝加葛根者。謂中風有濕當加之。去其風濕。取微汗者。風濕去也。

裏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也。

不飲水者是也

凡發汗後,汗不止為漏風,桂枝加附子湯主之。腹滿 者,太陰證,脈浮者,可服桂枝湯微發汗。腹痛者,桂枝 加芍藥湯;痛甚者,桂枝加大黃湯也雖然,桂枝湯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時行之,無不應驗。 自江淮間唯冬及春初可行,自春末及夏至已前,桂 枝證可加黃芩半兩。

陽旦湯是也

夏至後有桂枝證,可加知母一兩,石膏二兩,或加升 麻半兩。若病人素虛寒者,正用古方,不在加減也。

岐伯所謂同病異治者此也。大抵用溫藥當避春,用熱藥當避夏,《素問》所謂用溫遠溫,用熱遠熱者也。

問:傷寒與傷風,何以別之?答曰:「傷寒者,脈緊而澀;傷 風者,脈浮而緩。傷寒者,無汗脈澀;傷風者,有汗,脈緩 故也。傷寒者,畏寒不畏風;傷風者,畏風不畏寒。大抵 太陽病者,必脈浮發熱,惡風惡寒也。惡寒者,不當風 而自憎寒;惡風者,當風而憎寒也。《六經》皆有傷寒傷 風,其證各異。太陽脈浮有汗,為中風;脈緊無汗,為傷」 寒。陽明善饑為中風,不食為傷寒。少陽兩耳聾、目赤, 胸滿而煩,為中風;口苦咽乾、目眩為傷寒。若三陰傷 風,無變異形證,但四肢煩疼。餘證同《三陽》。

《風見寒脈寒見風脈》
[编辑]

有發熱惡寒,煩躁,手足溫而脈反浮緊者;有寒多熱 少,不煩躁,手足微冷,而脈反浮緩者,此名傷風見寒 脈,傷寒見風脈也。蓋發熱惡風,煩躁,手足溫,為中風 候;脈浮緊,為傷寒脈,是中風見寒脈也;寒多熱少,不 煩躁,手足微厥,為傷寒候;脈浮緩,為中風脈,是傷寒 見風脈也。中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宜服大青龍湯。 蓋大青龍證。脈似桂枝反無汗。病似麻黃反煩躁是 也。

脈弱有汗,為桂枝證。脈緊不煩躁,為麻黃證。

大青龍湯治病,與麻黃湯證相似,但病尤重而又加 煩躁者,用大青龍湯也。以其中風并傷寒俱盛,故青 龍湯添麻黃作六兩,又似合桂枝湯藥味在內,添石 膏所以為緊。此治榮衛俱病,若證不審,誤用大青龍 湯,則發汗多傷人。

以其有煩躁一證,故可用大青龍湯。

「大抵感外風者為傷風;感寒冷者,為傷寒。」故「風則傷 衛,寒則傷榮。」桂枝主傷衛,麻黃主傷榮,大青龍主榮 衛俱傷故也。

風傷衛者,病在皮膚之間也,以衛行脈外為陽,主外皮膚之間,衛氣之道路,故其病淺;寒傷榮者,寒氣中於肌肉也,以榮行脈中為陰,主內肌肉之間,榮氣之道路,故其病深。所以桂枝與麻黃,所施各異,戒勿誤用,以有淺深之別。風寒之殊,醫者當宜審諦,大青龍尤宜慎用。仲景云:「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青龍」 ,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類纂》云:「凡發汗過多,筋惕肉瞤,振搖動人,或虛羸之人,微汗出,便有此證,俱宜服真武湯以救之。羸甚者,芍藥或量多少與之。惡熱藥者,去附子,餘依加減法。」 仲景製真武湯,乃為合用桂枝,卻用麻黃之類。發汗多亡陽有此證,故用真武湯。若調理順者,無此證也。

《表證》
[编辑]

「發熱惡寒,身體痛而脈浮者」,表證也。

浮,表陽也,其脈按之不足,舉之有餘。《素問》云:「寸口脈浮而盛,曰病在外;寸口脈沉而緊,曰病在中。」 仲景云:「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 又曰:「表有病者,脈當浮。」 又曰:「結胸證,脈浮者,不可下。」 則知脈浮者,表證也。

表證者,惡寒是也。惡寒者,表之虛,此屬太陽,宜汗之。 然傷寒發表,須當隨病輕重而汗之,故仲景有發汗 者,有和解之者,兼四時發汗,亦自不同。

發熱[编辑]

發熱而惡寒者,屬太陽也。

太陽病,必發熱而惡寒。蓋太陽主氣,以溫皮膚分肉,寒氣留於外,皮膚緻密,則寒慄而發熱。宜發其汗,麻黃湯、大青龍湯主之。若發熱微惡寒者,柴胡桂枝湯、桂枝二越婢一湯主之。若吐利而發熱惡寒者,霍亂也。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為風溫也。

又有太陽證,合用桂枝,卻用麻黃之類,發汗多,亡陽 仍發熱者,真武湯主之。

太陽有潮熱乎。仲景大陷胸湯一證。結胸有潮熱者。 為大結胸。屬太陽也。

大抵傷寒八日已上,大發熱者,此為難治。

仲景云:「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

又有醫人多用圓子藥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 乾薑湯主之。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 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若傷寒得汗後,病解虛羸,微熱不去,可行竹葉石膏 湯,隨其虛實而治之。

惡寒[编辑]

大抵太陽病,必發熱而惡寒,惡寒家慎不可過,當覆衣被及近火氣,寒熱相薄,脈道沉伏,愈令病人寒不 可遏,但去被徹火,兼飲以和表之藥,自然不惡寒矣。 婦人惡寒,尤不可近火,寒氣入腹,血室結聚,鍼藥所 不能治矣。

惡寒有二證:「發熱而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而惡寒 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宜解表,脈必浮數,屬桂枝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麻黃湯、青龍湯證也。」

「發汗後,反惡寒者,虛故也,屬芍藥甘草附子湯。脈微 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也,不可更吐下也。發汗面色 赤,有熱者,為欲解,宜桂枝麻黃各半湯。」「傷寒大下後, 復發其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其痞,當 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 黃連瀉心湯。」雖然,太陽陽明少陰皆有惡寒,要之太 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也。

問:「有汗出惡寒者,有汗出多而微惡寒者,有頭汗出 而微惡寒者,何也?」答曰:「仲景云:『太陽病,其人發熱汗 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心下痞, 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陽明病,脈遲,汗 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也。頭汗 出而微惡寒者,屬少陽,宜小柴胡湯也』。」

惡風[编辑]

惡風者。衛中四時之虛風。所以惡風也。其人當汗出 而脈緩也。數與桂枝湯。桂枝加葛根湯。使遍體微潤。 連日當自解矣。

又有太陽病,發汗多,亡陽,遂漏不止,衛虛而惡風者, 當溫其經也。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 者,桂枝加附子也。

風濕相薄。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氣。小便 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熱多寒少[编辑]

太陽熱多寒少有三證:有熱多寒少而不嘔,清便自 可者;有熱多寒少而脈微弱者,有熱多寒少而尺脈 遲者,其用藥皆不同也。

太陽病八九日。如瘧狀。熱多寒少,不嘔。清便自可。宜 桂枝麻黃各半湯。

熱多寒少。而脈都大微弱者。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 枝二越婢一湯主之。

若脈浮。雖熱多寒少。亦自可發汗也。

熱多寒少,而尺中遲者,血少也,先以小建中加黃芪 以養其血。尺尚遲,再作一劑,然後晬時用小柴胡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輩,小劑隨證治之。

大抵傷寒寒多易治,熱多難愈。傷寒發熱者,以其寒 極則生熱,治法多用冷藥,故令熱不去。仲景熱多寒 少,用桂枝二越婢一湯不渴,外有微熱者,用小柴胡 加桂湯,皆溫表之義也。近時多用小柴胡湯,不問陰 陽表裏,凡傷寒家皆令服之。此藥差寒,不可輕用。雖 不若大柴胡湯、小承氣湯之緊,然藥病不相主,其為 害一也。往往因服小柴胡湯而成陰證者甚多。仲景 雖云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此為是少陽證,當服小柴胡,不必少陽證悉具耳。況 本方又有加減,隨證增損,古人方治審諦如此,後人 妄投,良可怪也。

《傷寒》太陽證,發熱惡寒,宜發其汗。然熱多寒少,其脈 微弱,或尺脈遲者,不可表也。

下之而熱不退[编辑]

仲景云:「病人脈微而濇,為醫所病,大發其汗,使陽氣 微,又大下之,使陰氣弱,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 熱,無休止時。蓋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陽微惡寒, 四逆湯主之;陰弱發熱為內熱,葶藶苦酒湯主之。」

頭疼[编辑]

頭疼者,陽證也。太陽證頭疼,必發熱惡寒,無汗者,麻 黃湯;有汗者,桂枝湯。若已發汗,或未發汗,頭疼如破 者,連鬚葱白湯。服湯不止者,葛根葱白湯主之。 病人頭疼,鼻塞而煩者,何證也?此屬濕家,頭中寒濕, 故鼻塞而頭疼也。內瓜蔕末鼻中則愈。

身疼[编辑]

太陽證,表未解,脈浮緊,法當身體痛,宜麻黃湯汗之。

脈浮緊,當身體疼痛,宜以汗解。假令尺脈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其然?榮氣不足,血少故也。尺脈遲者,先以小建中湯以養之。脈浮者,麻黃湯主之。

問:發汗後,身疼痛,脈沉而遲,當用何藥?答曰:「仲景有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蓋為此證也。」小建中 湯兼治汗後身疼,脈沉而遲者。若霍亂吐瀉止,而身 疼痛不休者,少與桂枝湯即愈。《金匱要略》云:「瘡家雖 身體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痓。」

身癢[编辑]

問:「身癢者何也?」答曰:「脈浮而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 其身必癢。太陽病七八日,脈微而惡寒,以陰陽俱虛, 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小柴胡湯主之。若反重發 汗,則氣虛,必兩耳聾無聞。素無熱人,可芍藥甘草附 子湯;素有熱人,可黃芪建中湯。面赤有熱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當癢,宜桂枝麻黃各半」 湯。

無汗自汗[编辑]

「《傷寒》連服湯劑而汗不出者,死。」如「中風法」蒸之,溫熱 之氣於外迎之,無不得汗也。

其法用薪火燒地,良久掃除去火,可以水洒之。取蠶砂、柏葉、桃葉、糠麩,皆可用,相和鋪燒地上,可側手厚上鋪席,令病人當上臥,溫覆之。夏月熱,只布單覆之,汗移時立至。俟周身至腳心皆汗,漐漐乃用溫粉撲止汗移上牀。最得力者,蠶沙,桃柏葉也。無蠶沙亦得,單桃葉亦得。蒴藋亦可,用麩糠乃助添令多爾,不用亦得。

傷寒亦有氣虛不能作汗者。仲景云:「脈浮而遲」,遲為 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主之。 衛不和自汗,傷風自汗,亡陽自汗。

《別經》有汗無汗,俱載本篇中。

筋惕肉瞤頭眩身搖[编辑]

太陽病,發汗不解,發熱心悸,頭眩身瞤動,欲擗地者, 屬真武湯。大凡發汗過多,即身瞤動振搖,虛羸之人 微發汗,便有此證,俱宜服「真武湯。」羸甚者,去芍藥,或 少用之。有熱證惡熱藥者,去附子。餘依本方加減法 詳之。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 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 湯主之。」傷寒應發汗,而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 頭眩,汗出,筋惕,肉瞤,此為逆,難治,且先服防風白朮 牡蠣散,次服建中湯。

[编辑]

《傷寒》喘,只有太陽、陽明二證。

陽明喘正方載《陽明篇》中。

太陽病,頭疼發熱,身疼惡風,無汗而喘者,宜汗屬麻 黃湯。

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也。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也。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也。

又「發汗後。飲水多。欬而微喘者。水停心下。腎氣乘心 故也。小青龍去麻黃加杏仁。小腹滿者。去麻黃加茯 苓也。」

問:「麻黃主喘,何故去之?」答曰:「此治心下有水而喘,不 留汗也。小便不利,小腹滿,故去麻黃加茯苓也。」

[编辑]

脈浮而渴屬太陽。

陽明少陽少陰渴證,俱載《本經》篇中。

切戒太陽證無汗而渴者,不可與白虎湯。

問「太陽病渴。終不可與白虎耶。」答曰:「太陽證得汗後。 脈洪大而渴者。方可與之也。」

凡病非大渴,不可與水。若小渴咽乾者,只小呷滋潤 之,令胃中和。若大渴煩躁甚,能飲一斗者,與五升飲 之。若全不與,則乾燥無由作汗,發喘而死。常人見因 渴飲水得汗,小渴遂劇飲之,致停飲心下滿結喘死 者甚眾,當以五苓散或陷胸丸與之。

《金匱》云:「得時氣至五六日而渴欲飲水不得多,不當與也。」 何者?以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便更為人作病矣。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猶當依證與之,常令不足,勿極意也。凡人但見仲景云:得病反能飲水,此為欲愈,遂小渴者,乃強飲之,因成其禍,不可勝數。大扺!傷寒水氣,皆因飲水過多所致。水停心下,氣上乘心,則為悸,為喘,結於胸脅,則為水結胸。胃中虛冷,則為嘔,為噦。冷氣相薄,則為噎。上迫於肺則為欬。漬入腸中則為利;邪熱所薄,畜於下焦,則為小便不利,小腹滿,或裏急,溢於皮膚則為腫。

鼻衄[编辑]

傷寒太陽證,衄血者乃解,蓋陽氣重故也。仲景所謂 「陽盛則衄。」若脈浮緊無汗,服麻黃湯不中病,其人發 煩目瞑,劇者必衄。小衄而脈尚浮緊者,宜再與麻黃 湯也。衄後脈已微者,不可行麻黃湯也。若脈浮自汗, 服桂枝湯不中病,桂枝證尚在,必頭疼甚而致衄。小 衄而脈尚浮者,宜再與桂枝也。衄後脈已微者,不可 行桂枝湯也。《大扺》,傷寒衄血,不可發汗者,為脈微故 也。治法:「衄家不可發汗,汗出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 能瞬,不得眠,然而無汗而衄,脈尚浮緊者,須再與麻 黃湯。有汗而衄,脈尚浮緩者,須再與桂枝湯。」

脈已微者,黃芩芍藥湯、犀角地黃湯。衄血不止者,茅 花湯。若衄而渴心煩,飲則吐水,先服五苓散,次服竹 葉湯。

汗出脅痛[编辑]

身涼汗出,兩脅疼痛,或乾嘔,此十棗湯證也。仲景云: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 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中痞,鞕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裏未和也,十棗湯主之。大扺 脅下痛者,此為有飲,須分表裏。乾嘔微利,發熱而欬, 為表有水,小青龍湯加蕘花主之。身體涼,表證罷,乾 嘔而脅下痛。為裏有水。十棗湯主之。十棗湯。非小青 龍湯之比。須量人虛實。不可妄投。

煩躁[编辑]

傷寒煩躁,太陽與少陰經為多。

蓋太陽與少陰為表裏

大抵陰氣少,陽氣勝,則熱而煩,故《太陽經》傷風,多煩 而躁也。

陽虛陰盛。亦發煩躁。陽氣弱。為陰所乘而躁。故少陰 病亦煩躁。學者當以外證與脈別之。

然有汗之而煩者。有下之而煩者。又有病已解而反 微煩者。此由病新差。不勝穀。損穀則愈。

欬嗽[编辑]

傷寒太陽證,欬嗽,小青龍、小柴胡也。大抵熱在上焦, 其人必飲水,水停心下,則肺為之浮。肺主於欬,水氣 乘之,故欬而微喘。仲景云:「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乾 嘔發熱而欬,小青龍湯主之。」

小便不利。小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少陽少陰欬證。俱載《本經》篇中。

小便數[编辑]

「小便數者,何也?」曰:腎與膀胱俱虛,而有客熱乘之也。 太陽、陽明二經既虛,致受於客熱,虛則不能制水,故 令數小便。熱則水行澀,澀則小便不快,故令數起也。 診其趺陽脈數,胃中熱,即消穀引飲,大便必鞕,小便 即數也。太陽病,自汗,四肢拘急,難以屈伸,心煩,微惡 寒,腳攣急,若小便數者,慎不可行桂枝也,宜與甘草 乾薑湯、芍藥甘草湯也。大抵溲數則大便難。仲景云: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薄, 大便則鞕,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太陽病,若汗若 吐若下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鞕者,與小承氣湯和 之愈。又云:傷寒脈浮自汗,小便數,若胃中不和,讝語 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畜血[编辑]

太陽證,下焦有熱,小腹必滿,應小便不利,而小便反 利者,下血證也,抵當湯主之。

嗜臥[编辑]

病人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者,太陽證也。十日已去, 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 胡湯。脈但浮者,麻黃湯主之。

發黃[编辑]

太陽病,一身盡痛,發熱身如熏黃者何?曰:太陽中濕 也。仲景云: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 在裏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太陽 中濕,一身盡痛,發熱身黃,小便不利,病人中濕,因而 傷風,風濕相薄,一身痛重,是名風濕,當於風濕中求 之。

「寒濕在裏不散,熱畜於脾胃,腠理不開,瘀熱與宿穀 相薄,鬱蒸不消化,故發黃。」發黃與瘀血,外證及脈俱 相似,但小便不利為黃,小便自利為瘀血。要之,發黃 之人,心脾蘊積,發熱引飲,脈必浮滑而緊數。若瘀血 證即如狂,大便必黑,此為異耳。凡病人身體發熱,頭 面汗出,身無汗,齊頸而止,渴引水漿,小便不利,如此 必發黃。茵陳蒿湯加五苓散也。

茵陳蒿湯十分。五苓散五分。三件拌和。每服一錢。溫水調下。日三服。

病人服湯,得小便利如皂莢汁赤,一宿腹減,則黃從 小便中出也。古人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梔子 蘗皮湯、麻黃連𧄍赤小豆湯,可選而用之。又方,傷寒 欲發黃者,急用瓜蔕末,口含水㗜一字許,入鼻中,出 黃水甚驗。即用茵陳蒿湯調五苓散服之,最良。大抵 發黃者,瘀熱在裏,由小便不利而致之也。

以上「太陽經脈證」 治也。

《陽明經脈證治》
[编辑]

足陽明胃之經,從鼻起,俠於鼻,絡於目下咽,分為四 道,并正別脈六道,上下行腹,綱維於身。蓋「諸陽在表, 陽明主肌肉,絡於鼻。故病人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 其脈尺寸俱長者,知陽明經受病也。」

問:「傷寒何以須診衝陽脈耶?」答曰:「衝陽穴是足陽明 胃之經,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乃傳與五臟六腑,臟 腑皆受氣於胃,其清者為榮,濁者為衛,榮行脈中,衛 行脈外,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胃為水穀之海,主稟四 時,皆以胃氣為本,是謂四時之變病,死生之要會。故 傷寒必診衝陽,以察其胃之有無也。衝陽二穴,一名 『會源』」,在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骨三寸。 傷寒二三日,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尺寸脈俱長,此 足陽明胃經受病也。傷寒二日,陽明經受病,可發其 汗,非正陽明也。

正陽明者,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故可下也。

今言一二日傳陽明經,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其脈俱長者,是太陽陽明,可表而已。若無汗,尚惡寒,宜升 麻湯;有汗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宜桂枝湯;無汗脈浮, 其人喘者,與麻黃湯。

又問:「十二經皆一,而陽明有三,何也?有太陽陽明,有 少陽陽明,有正陽陽明也。太陽陽明者,本太陽病,若 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 明也。少陽陽明者,本傳到少陽,因發汗利小便已,胃 中燥實,大便難也。正陽陽明者,病人本風盛氣實也。 三陽明俱宜下,唯惡寒及中寒為病在經,與太陽合」 病屬表,可發其汗。蓋太陽與陽明合病,脈必浮大而 長,外證必頭疼腰痛,肌熱目痛、鼻乾也。脈浮大者,太 陽也;長者,陽明也;頭疼腰痛者,太陽也;肌熱目痛鼻 乾者,陽明也。尚惡寒者,可升麻湯汗之;若不惡寒反 惡熱,大便不祕者,可白虎湯解利之;不惡寒反惡熱, 大便祕,或讝語者,屬胃家實也,可調胃承氣湯下之。 身熱汗出濈濈然者。屬陽明也。

《裏證》
[编辑]

不惡寒反惡熱,手掌心并腋下濈濈汗出,胃中乾涸, 燥糞結聚,潮熱,大便鞕,小便如常,腹滿而喘,或讝語, 脈沉而滑者,裏證也。裏證者,內熱是也。內熱者,裏之 弱,此屬陽明也,宜下之。

《傷寒》始發熱惡寒,今汗後不惡寒,但倍發熱而躁。始 脈浮大,今脈洪實,或沉細數。始惺靜,今狂語,此為胃 實陽盛,再汗即死,須下之即愈。

發汗後不敢再表者,為脈沉實耳。脈若浮者,須再汗 也。發汗後,不惡寒,只發熱,脈沉實,或狂語,此為胃實 陽盛,即不可再汗也,須當下之。設令下後又不解表 裏邪亦衰矣。

陽明證,頭疼不惡寒,反惡熱,胃實故也。陽明氣實,故 攻頭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病人無表裏證,發熱七八日,脈雖浮數,宜大柴胡湯 下之。

大便祕者加大黃

亦有始得病便變陽盛之證。便須下之。不可拘以日 數。

更有心胸連臍腹,大段疰悶腹中疼,坐臥不安,冒悶 喘急極者,亦不候他證便下之。

凡大便祕妨悶,恐尚有表證者,亦須少少飲小承氣湯微解之,不可過多,令大泄也。

失下則氣血不通,四肢便厥。醫人不知,反疑是陰厥, 復進熱藥,禍如反掌,不可不察也。

潮熱讝狂[编辑]

仲景云:「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 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 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牀,惕而不安,微喘直視,但發 熱讝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脈弦 者生,澀者死。」

弦者陽也。澀者陰也。陽證見陰脈者死。病人有陽證而脈澀者。慎不可下。

下證悉具,服湯已,更衣者,止後服,不爾,盡劑服之,下 後慎不中服補藥。孫真人云:「服大承氣湯得利差,慎 不中服補藥也。」熱氣得補復成,更復下之,是重困也, 宜消息安養之。

仲景有宜下者,有微和其胃氣者。蓋傷寒裏證,須看 熱氣淺深,故仲景有宜下之,如大承氣湯、小承氣湯、 十棗湯、大柴胡湯是也。有微和其胃氣,如調胃承氣 湯、脾約圓少與小承氣微和之之類是也。《金匱》《玉函》 云:「虛者十補勿一瀉,強實者瀉之,虛實等者,瀉勿大 瀉之。」故王叔和序傷寒有承氣之戒。

又問:轉藥孰緊?答曰:「大承氣最緊,小承氣次之,調胃 承氣湯又次之,大柴胡又次之。仲景治法,蕩滌熱積, 皆用湯液,不得用圓子藥,不可不知也。」

大柴胡加大黃。小柴胡加芒硝。方為轉藥。蓋為病輕者設也。

潮熱[编辑]

潮熱者,大率當下。仲景云:潮熱者,實也,大承氣湯證 云:「其熱不潮,未可與也。」則知潮熱當下無疑矣。雖然, 更看脈與外證,脈若弦若浮,及外證惡寒,猶有表證, 且與小柴胡湯以解之。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 氣微和其胃氣,勿令大泄也。

仲景云:「日晡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大承氣、大柴胡也。脈虛者,桂枝也。」

縱使潮熱,當行大承氣,亦須先少與小承氣。若不轉 失氣,不可攻之,後發熱復鞕者,大柴胡下之。 若胸脅滿而嘔,日晡發潮熱者,小柴胡加芒硝主之。 又有日晡發潮熱,已而微利者;又有微發潮熱而大 便溏者,或潮熱而欬逆者,皆當用小柴胡也。

冬陽明潮熱,當行黃芩湯。

冬陽明病,脈浮而緊。必發潮熱,發作有時。但脈浮者,必盜汗。黃芩湯主之。

陽明病,汗出不惡寒,腹滿而喘,有潮熱者,宜下屬承氣湯。

陽明證,俱宜下,唯惡寒中寒為病在經,與太陽合病 屬表,發其汗耳。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裏, 表裏俱熱,時時惡寒者,白虎證也。

自汗頭汗[编辑]

陽明病自汗。

不惡寒反惡熱,濈濈然汗自出者,屬陽明也。

有汗而渴屬陽明。

陽明病,法多汗,而陽明亦有反無汗之證,不可不察 也。

病人但頭汗出,身無汗,齊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 漿者,此為瘀熱在裏,身必發黃,宜五苓散、茵陳湯。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 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心下緊滿。無大熱。頭汗出者。茯苓湯主之。

陽明病,下血讝語者,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 門,隨其實而瀉之,汗出則愈。

汗出讝語者,有燥屎也,過經乃可下也。下之早,語言必亂,以表實裏虛故也。

陽明證,汗多而渴者,不可與五苓散。

汗多胃中燥。豬苓復利其小便故也。薏苡竹葉湯可與之。仲景云。陽明病發作有時。汗出多者。急下也。

問「陽明病渴,終不可與五苓耶?」答曰:「陽明證,小便不 利,汗少脈浮而渴者方可。」皆仲景之妙法也。

仲景豬苓湯證亦云:「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與之。」

「病人表實裏虛,元府不開,則陽氣上出,汗見於頭。」凡 頭汗出者,五內乾枯,胞中空虛,津液少也,慎不可下, 下之者,謂之重虛。然頭汗出者有數證:傷寒五六日, 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鞕,脈 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裏也;脈沉,亦有裏也。 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裏, 此為半在裏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 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小柴 胡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已汗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 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表未解也,柴胡桂 枝乾薑湯主之。

但漱水不欲嚥[编辑]

陽明證,頭疼身熱,口燥,但漱水不欲入咽者,必衄也。 若病人無表證,不發寒熱,胸腹滿,脣燥,但欲漱水,不 欲嚥者,此為有瘀血,必發狂也。輕者犀角地黃湯;甚 者抵當湯。

口燥咽乾[编辑]

脾臟有熱,則津液枯少,故令口燥而舌乾。仲景云:傷 寒無大熱,口燥渴而煩,背微惡寒者,白虎湯加人參。

讝語[编辑]

病人有讝語,有鄭聲二證。鄭聲為虛,當用溫藥白通 湯主之。讝語為實,當須調胃承氣湯主之。服調胃承 氣而讝語止,或更衣者,停後服,不爾再與之。仲景云: 「實則讝語,虛則鄭聲。」鄭,重也,重語也。世多不別,然讝 語、鄭聲亦相似難辨,須更用外證與脈別之。若大小 便利,手足冷,脈微細者,必鄭聲也。大便祕,小便赤,手 足溫,脈洪數者,必讝語也。以此相參,然後用藥萬全 矣。大抵傷寒不應發汗即讝語,讝語屬胃,和中則愈, 不和則煩而躁,宜調胃承氣湯。然亦有三陽合病讝 語者,有胃實讝語者;或發汗多,亡陽讝語者;有下利 讝語者;有下後讝語者;有婦人熱入血室讝語者。 問:仲景云「無犯胃氣,何也?」答曰:熱因經水適來,乘虛 入室,故血室有熱,遂令讝語,當以小柴胡解之,卻與 胃實讝語不同,胃實有燥糞,故宜調胃承氣湯下之。 若血實有熱,讝語非胃家實,仲景恐人作胃實攻之, 故曰無犯胃氣也。大抵讝語是熱屬陽,而反見陰證 者逆。

發狂[编辑]

發狂有二證:陽毒發狂,畜血如狂,其外證與脈皆不 同。「病人煩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脈實潮熱,獨語,如 見鬼狀,此陽毒也。病人無表證,不發寒熱,脣燥但欲 漱水,不欲入咽,其脈微而沉,小腹鞕滿,小便反利,大 便必黑,身黃發狂,此血證諦也。」

病人如熱狀,煩滿口燥,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其血證審矣。仲景云: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其血自下者愈。若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表,宜桂枝湯。外已解,但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屬桃仁承氣湯主之。

大抵傷寒當汗不汗,熱畜在裏,熱化為血,其人喜忘 而如狂,血上逆則喜忘,血下畜則內爭,甚則抵當湯、 扺當圓,輕者桃仁承氣湯、犀角地黃湯,須取盡黑物 為效。

夫血熱畜在膀胱經。若用抵當湯。更須仔細審其。

有無表證。若有畜血證而外不解,亦未可便用扺當湯,先用桂枝湯以解其外。緣熱在膀胱太陽經故也。

又有火邪發驚狂者,醫以火於臥牀下,或周身用火 迫劫汗出,或熨而成火邪,其人亡陽,煩躁驚狂,臥起 不安,「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桂枝甘 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凡灸及燒鍼後證似火。者並用。法治之。「《金匱》風引湯尤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更捷。」

[编辑]

無陽則厥,無陰則嘔。嘔者,足陽明胃之經,足陽明之 氣下行,今厥而上行,故為氣逆,氣逆則嘔。仲景云:「嘔 多雖不大便,不可下,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 得下,胃氣相和,浹然汗出而解。大抵嘔證不一,各有 治法,要之小柴胡湯尤相主當耳。與小柴胡湯,胸脅 滿而嘔,日晡發潮熱者,可小柴胡湯加芒硝也。若嘔 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與大柴胡湯也。大便祕者。 方加大黃。

大柴胡治嘔最妙,為內有枳實故也。枳實去穢壓虛氣,須是去大黃。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病,慎不可下,《官局》桔梗湯最良,亦用枳實耳。

古人治嘔,多用半夏、生薑。孫真人云:「生薑是嘔家聖 藥,仲景治嘔皆用之。」《金匱》治諸嘔吐穀不得下者,小 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小半夏加橘皮湯,皆可選 用也。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嘔而發渴者,豬苓 湯主之。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急與之。先渴卻嘔者, 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仲景云:「本渴飲水而嘔者,柴」 胡不中與也,宜治膈間有水,赤茯苓湯主之。若少陰 證而嘔者,真武湯去附子加生薑也。若汗、若吐、若下 後,虛煩不得眠,若嘔者,梔子生薑湯主之。傷寒差後 嘔者,有餘熱在胃脘,竹葉湯加生薑主之。

問:「有乾嘔者何也?」答曰:大凡嘔者,飲食不下。乾嘔者, 今人所謂啘也。或因汗出,或因有水,或因下利,脾胃 有熱,故使乾嘔,官局中桔梗湯最佳。仲景治法,汗自 出,乾嘔者,桂枝證也;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 者,小青龍也;身涼汗出,兩脅痛,或乾嘔者,十棗湯也。 少陰下利脈微,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 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也。少陰下利,裏寒外熱,脈微欲 絕,或乾嘔者,通脈四逆湯也。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 茱萸湯也。

若病人直患嘔吐,而復腳弱或疼,乃是腳氣,當作腳 氣治之。

[编辑]

吐有冷熱二證。寸口脈數,手心熱,煩渴而吐,以有熱 在胃脘,五苓散主之。

傷寒有表證,渴欲飲水也。水入口即吐者,名曰「水逆」 ,由心經受熱,而小腸不利故也,宜服五苓散。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小半夏加茯苓湯、大半夏加橘皮湯主之。

「曾經汗下,關脈遲,胃中虛冷而吐,乾薑黃芩黃連人 參湯主之。寒多不飲水而吐者,理中湯去朮加生薑 主之。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 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 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 逆湯。吐利手足逆冷,煩躁甚者,吳茱萸湯主之。若傷」 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欬逆[编辑]

傷寒欬逆,此證極惡,仲景經中不載。孫真人云:欬逆, 遍尋方論,無此名稱深窮其狀,欬逆者,噦逆之名,蓋 古人以欬逆為噦耳。大抵欬逆者,古人所謂噦是也; 啘者,今人所謂乾嘔是也。 《扁鵲中藏經》治傷寒欬逆丁香散:丁香、柿蔕各一分, 甘草、良薑各半錢,沸湯點作一服,乘熱猛喫,極效。 《三因》又有竹茹湯等方,亦丁香散方。竹茹湯治陽證 也。

《本事方》治傷寒候欬逆豆蔻湯治陰證欬逆。丁香、茴 香、肉豆蔻等藥,若陽證不可用。

凡欬逆,多有先熱而後喫生冷或涼藥,多相激而成。 蓋陰陽二氣相搏。林人之僕,本發大熱,以涼藥下之, 熱太甚,欬逆四五日,竟至於服丁香、柿蔕,而後卻再 以小柴胡之屬解其餘熱,遂愈。

吐血[编辑]

傷寒吐血,由諸陽受邪,熱初在表,應發汗而不發汗, 熱毒入深,結於五臟,內有瘀積,故吐血也。瘀血甚者, 抵當圓;輕者,桃仁承氣湯,兼服犀角地黃湯、三黃圓。 假令已下,脈數不解,今熱則消穀善饑,至六七日不 大便者,有瘀血也,扺當湯主之。

以上《陽明經脈證》治也。

《少陽經脈證治》
[编辑]

足少陽膽之經,起目外眥,絡於耳,遂分為四道,下缺

盆,循於脅,并正別脈六道上下,主經營百節,流氣三
考證
部。故「病人胸脅痛而耳聾,或口苦咽乾,或往來寒熱

而嘔,其脈尺寸俱弦者,知少陽經受病也。」

「傷寒三四日,胸脅痛而耳聾,或口苦舌乾,或往來寒 熱而嘔,其尺寸脈俱弦,此足少陽膽經受病也。太陽 病不解,轉入少陽,脅下鞕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 尚未可吐下,診其脈弦緊者,小柴胡湯主之。」蓋脈弦 細,頭痛發熱,屬少陽。少陽受病,口苦咽乾,目眩,宜小 柴胡湯以解表,不可發汗,發汗則讝語。讝語屬胃,胃 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躁。宜調胃承氣湯。此屬少陽 陽明也。

脈細頭疼,嘔而發熱者,屬少陽也,小柴胡湯主之。 病人不渴,外有微熱者,小柴胡加桂枝也。

小柴胡加桂,主表熱最良。此法不特傷寒也。仲景云:「表有熱者,小柴胡加桂也;裏有熱者,白虎加人參也。」 大抵身熱不飲水者,為表熱也;口燥煩渴者,為裏熱也。二藥均治發熱,然分表裏,不可不知。

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也。少陽不可發汗。小柴 胡主之。

頭汗出而微惡寒者,屬少陽,宜小柴胡湯也。

假令病人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鞕,脈沉細,是裏證, 當下。其人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卻當汗。此兩證俱 見者,仲景所謂「半在裏半在表」也,小柴胡湯主之。 病人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 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 有潮熱,時時欬嗽者,少陽中風也,小柴胡湯主之。 若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 渴者。小柴胡湯也。

往來寒熱[编辑]

往來寒熱者,陰陽相勝也。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 足則先熱後寒。然寒熱有三證,小柴胡湯、大柴胡湯、 柴胡桂枝乾薑湯。有表證而往來寒熱者,用小柴胡 也;有裏證而往來寒熱者,大柴胡也;已表或已下而 往來寒熱者,皆可用柴胡桂枝乾薑湯也。仲景云:「血 弱氣虛,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分爭,往來寒熱,休 作有時,小柴胡主之。」又云:「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 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或胸煩而不嘔, 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 不渴,身有微熱,或欬者,小柴胡主之。傷寒十餘日,熱 結在裏,往來寒熱者,大柴胡主之。傷寒五六日,已發 汗,復下之,胸脅滿,小便不利,渴而不」嘔。頭汗出。往來 寒熱。心煩。柴胡桂枝乾薑湯也。

往來寒熱。胸脅滿痛。或欬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風》寒熱,或發熱惡風而渴,屬少陽。

發斑[编辑]

發斑有兩證:溫病發斑,熱病發斑。溫病發斑者,冬月 觸冒寒毒,至春始發,或已汗下,表證未除,毒氣未解, 故發斑,黑膏主之。或冬月溫暖,人感乖戾之氣,至春 初為積寒所折,毒氣未得泄,迨天氣暄暖,溫毒始發, 肌肉斑斕,癮疹如錦紋而欬,心悶嘔清汁,葛根橘皮 湯屢用之驗。黃連橘皮湯亦佳。熱病發斑者,與時氣 發斑同,或未汗下,或已汗下,熱毒不散,表虛裏實,熱 毒乘虛出於皮膚,遂發斑瘡癮疹如錦紋,俗呼瘡麩, 《素問》謂之胗。

發斑者,下之太早,熱氣乘虛故也;下之太遲,熱留胃中亦發斑,服熱藥過多亦發斑。微者赤斑出,五死一生;劇者黑斑出,十死一生。

大抵發斑不可用表藥,表虛裏實,若發汗開泄,更增 斑斕也,皆當用化斑湯、元參升麻湯、阿膠大青湯、豬 膽梔子湯,或與紫雪大妙。可下者與調胃承氣湯。

暑月陽氣重者,常宜體候,才有赤點如蚊蚤咬卻,急治之。

陽毒[编辑]

傷寒病,若陽氣獨盛,陰氣暴絕,必發躁狂走妄言,面 赤咽痛,身斑斑若錦文,或下利赤黃,脈洪實,或滑促 者,此名陽毒也。宜用酸苦之藥,令陰氣復而大汗解 矣。葶藶苦酒湯、陽毒升麻湯、大黃散、梔子仁湯、黑奴 圓,可選而用之。

若陽毒倍常。躁盛大渴者。《黑奴圓》主之。

結胸[编辑]

夫結胸與痞,蓋以病發於陽,下之早,即為結胸;發於 陰,下之早,即為痞。然結胸與痞相似,但以痛不痛為 異耳。心下滿而鞕痛者,為結胸;但按之滿不痛者,為 痞。醫家不審,一有差誤,立致危殆。結胸屬陷胸證,痞 屬瀉心證,其詳各於逐門備論之矣。

「心下緊滿,按之石硬而痛,此名結胸」也。傷寒本無結 胸,應身熱,下之早,熱氣乘虛而入,痞結不散,便成結 胸。

若已誤轉了,初未成結胸者,急頻與理中湯服,自然解了,更不作結胸,蓋理中治中焦故也。此古人亦說不到,後因人消息得之。若大段轉損,有厥證者,兼與四逆湯便安。胃中雖和,傷寒未退者即候。

日數足可下。卻以承氣再下之。蓋前來下得。未是故也。

其證心下緊滿,按之石硬而痛,項強如柔痓狀。

發熱汗出不惡寒,名曰「柔痓。」

其脈寸口浮,關尺皆沉,或沉緊,名曰「結胸」也。治結胸, 大率當下,然脈浮與大,皆不可下,下之則死,尚宜發 汗也。

仲景云:「結胸脈浮者不可下,只可用小陷胸湯。」 大抵脈浮是尚有表證,兼以小柴胡湯等先發表,表證罷,方用下結胸藥便安。

西晉崔行功云:「傷寒結胸欲絕,心膈高起,手不得近, 用大陷胸湯皆不差者,此是下後虛逆,氣已不理,而 毒復上攻,氣毒相薄,結於胸中,當用枳實理中圓,先 理其氣,次療諸疾。」古今用之如神,應手而愈。

結胸有三種,有大結胸。

不按而痛。胸連臍腹堅硬。為大結胸。大陷胸丸主之。

有小結胸。

按之心下痛。為小結胸。小陷胸湯主之。

有水結在胸脅間。亦名「結胸。」

頭微汗出。但結胸。無大熱。此水結在胸脅證。小半夏加茯苓湯。小柴胡去棗加牡蠣主之。

又有寒熱二證,有實熱結胸。

胸中煩躁。心內懊憹。舌上燥渴。脈沉滑者。皆熱證也。大陷胸湯主之。

有寒實結胸。

寒實結胸,無熱證者,「三物白散、枳實理中丸主之。」

近世治結胸,多行「金鍼丸,用硫黃、陽起石者。若寒實 結胸,行之或有差者;若熱實結胸,行之必死也。」 問:「大陷胸湯與大陷胸丸如何?」曰:「大陷胸用甘遂太 峻,不可輕用,須量虛實輕重,不得已,即大陷胸丸最 穩。」問:「聖餅子灸臍中如何?」曰:「此尤不可用也。」

又云:「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 者,不可攻也。二者病人脅下舊有痞,連在臍旁,痛引 少腹,入陰筋者,亦名臟結,死不治。」

痞滿[编辑]

問:「心下滿而不痛,此名痞也。傷寒本無痞,應身冷,醫 反下之,遂成痞,枳實理中丸最良。」

仲景治痞氣,諸湯中,有生薑瀉心湯、半夏瀉心湯,二方平和,宜常用之。

仲景云:「滿而不痛者為痞,柴胡不中與也。半夏瀉心 湯主之。」

此湯藥味。蓋本《理中》人參黃芩湯方也。

審知是痞,先用桔梗枳殼湯尤妙。緣桔梗枳殼行氣 下膈,先用之無不驗也。結胸與痞,關脈須皆沉, 若關脈浮者,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主之。

「關浮則結熱。」 三黃以瀉肝。

若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病人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發渴,口燥煩,小便不 利者,五苓散主之。

「汗出,表解而胃中不和,心下痞鞕,乾噫食臭,脅下有 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下利日數 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此以醫下之 也。若復下之,其痞益甚,甘草瀉心湯主之。蓋此非結 熱,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鞕也。下利而心下痞,服 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利不止者,當治其下焦,赤 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蓋生薑瀉心,甘草瀉心,皆治中 焦。此利在下焦,若只治中焦,則利益甚耳。服赤石脂 禹餘糧湯,利復不止,當利其小便,五苓散主之。 凡痞,服瀉心湯不愈,然後可用陷胸丸下之。不可用 陷胸湯,蓋太猛耳。

大抵結胸與痞皆應下,然表末解者,不可攻也。仲景 云:「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外證未解,心下妨悶者,非痞也。謂之支結。柴胡桂枝湯主之。胸脅滿微結。小柴胡湯加乾薑牡蠣湯主之。

「若太陽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不止,心下 痞鞕,表裏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十棗湯、大柴胡 湯皆治心下痞。此方尤難用,須是表證罷,不惡寒身 涼,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疼,心下痞鞕滿引脅 下疼,乾嘔短氣者,乃可行。十棗湯,表未解者,慎不可 用也。大柴胡湯治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鞕,嘔 吐而下利者,非大柴胡湯不可也。

若發汗吐下後,心下痞鞕,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 主之。

有旋覆代赭湯證,其人或欬逆氣虛者,先服四逆湯。 胃寒者,先服理中丸,次服旋覆代赭湯為良。

旋覆代赭湯是解後心下痞鞕證。

咽喉痛[编辑]

咽喉痛,有陰陽二證:脈浮數,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唾膿血者,此陽毒也。

「少陰伏氣,亦有咽喉證,備《本經》篇中。」 以上少陽經證脈治法也。

《太陰經脈證治》
[编辑]

足太陰脾之經,為三陰之首。其脈布於脾胃。絡於嗌 喉。故病人腹滿而嗌乾。尺寸俱沉細者。知太陰經受 病也。

「傷寒四五日,腹滿咽乾,手足自溫,或自利不渴,或腹 滿時痛,尺寸脈俱沉細,此足太陰脾經受病也。傷寒 手足必微冷,若手足自溫者,繫太陰也。自利不渴,屬 太陰也;腹滿時痛,屬太陰也。自利不渴者,臟寒也,當 溫之,宜四逆湯、理中湯也。」腹滿脈浮者,可桂枝微發 汗。腹痛者,桂枝加芍藥湯;痛甚者,桂枝加大黃湯。 問:「古人以四日太陰證,病在胸膈,可吐而愈,何也?」答 曰:「不然。有太陰證,脈大,胸滿多痰者,可吐之;脈大而 無吐證者,可汗而已。大抵在表者汗之,在裏者下之, 在上者湧之,在下者泄之。瓜蔕、梔、豉,隨證施用,不可 拘以日數也。」

「胸膈不快,䐜滿閉塞,脣青,手足冷,脈沉細,少情緒,或 腹痛,此名太陰也。」近人多不識陰證,纔見胸膈不快, 便投食藥,非其治也。大抵陰證者,由冷物傷脾胃,陰 經受之也。主胸膈䐜滿,面色及脣皆無色澤,手足冷, 脈沉細少情緒,亦不因嗜慾,但內傷冷物,或損動胃 氣,遂成陰證。復投巴豆之類,胸膈愈不快,或吐而利, 經一二日。遂致不救。蓋不知寒中太陰也。太陰者脾 之經也。

問:「萬一飲食不節,胸膈不快,寒中陰經,何法以治之?」 答曰:「急作理中湯加青橘、陳橘,剉如麻豆大,服一二 劑,胸膈即快。枳實理中圓、五積散。」

病有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陰者宜溫裏,脈必 沉細,屬理中湯、四逆湯證也。若發熱微惡寒者,屬柴 胡桂枝湯也。

太陰脾之經,主胸膈滿。《甲乙經》云:「邪生於陽者,得之 風雨寒暑;邪中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又 曰:「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 之。陽受之則入腑,陰受之則入臟。入六腑則身熱不 時,上為喘呼;入五臟則䐜滿閉塞,下為飱泄,久為腸 澼。」

腹痛[编辑]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是有表復有裏。 仲景所以用桂枝加芍藥湯主之。痛甚者加大黃。

桂枝加芍藥。即是小建中也。太陰脈弱自利。設當行芍藥大黃者。宜減之。其人胃虛。陽氣易動故也。下利者。先煎芍藥十餘沸。

《難經》云:「痛為實。」大抵痛宜下。

腹痛有二證,有熱痛,有冷痛。尺脈弦,腸鳴泄利而痛 者,冷痛也,小建中湯主之。仲景云:「陽脈濇,陰脈弦,法 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陰 證腹痛,即四逆散、通脈四逆加芍藥湯。腹痛小便不 利者,真武湯。關脈實,腹滿,大便祕,按之而痛者,實痛 也,桂枝加大黃湯、黃連湯、大承氣湯主之。

太陰大約可溫。然須有積證。方可下也。何謂積證。太 陰腹滿時痛。

腹脹滿[编辑]

腹脹滿者,陰陽不和也,桔梗半夏湯最良。仲景論太 陽證,發汗後腹脹滿也,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吐後腹脹 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汗後寒熱[编辑]

太陰證,發汗後,依前寒熱者,須看脈如何。若脈浮數 或洪大,則表證猶在,當再表也,如桂枝湯或桂枝二、 麻黃一之類。醫人為見已汗,或已下而發寒熱,不敢 再表,誤矣。蓋脈浮為在表,表之必愈也。

《少陰經脈證治》
[编辑]

足少陰腎之經,其脈起於小指之下,斜趨足心,別行 者,入足跟中,上至股內後廉,貫腎絡膀胱,直行者,從 腎上貫肝膈,入肺中,繫舌本。傷寒熱氣入於臟,流於 少陰之經,少陰主腎,腎惡燥,故渴而引飲。又經發汗 吐下已後,臟腑空虛,津液枯竭,腎有餘熱亦渴,故病 人口燥舌乾而渴。其脈尺寸俱沉者,知少陰經受病 也。

問:傷寒何以須診太谿脈耶?答曰:太谿穴,是足少陰 腎之經,男子以右腎為命門,女子以左腎為命門,主 生死之要,病人有命門脈者活,無者死。仲景云:「少陰 病,手足逆冷,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太谿七壯。」故 傷寒必診太谿,以察其腎之盛衰也。太谿二穴,在足 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

問:「脈微細,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 答曰:「此名少陰也。」少陰之為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 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 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四逆湯主之。

「少陰病,若口燥舌乾而渴者,須急下之,不可緩也,大 承氣湯主之;若脈沉而遲者,須溫之,四逆湯主之。」蓋 以日燥而渴者,知其熱;脈沉而遲者,別其寒也。

少陰屬腎,古人謂之腎傷寒也。腎傷寒口燥舌乾而渴,固當急下。大抵腎傷寒亦多表裏無熱,但苦煩憒,默默而極,不欲見光明,有時腹痛,其脈沉細。舊用四順湯,古人恨其熱不堪用,云腎病而體猶有熱者,可服仲景四逆散。若已十餘日,下利不止,手足徹冷,乃無熱候,可增損四順湯。

少陰病,若惡寒而踡,時時自煩,不欲厚衣者,用去大 黃大柴胡湯。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莘附子湯微 汗之。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常見少陰無陽證者,亦須微發 汗,宜麻黃附子甘草湯。」此學者不可不知也。

少陰腎之經,主脈微細,心煩,但欲寐,或自利而渴。問: 《經》云「一二日少陰病者,何也?」謂初中病時,腠理寒,便 入陰經,不經三陽也。

「傷寒雖是三陰三陽,大扺發於陽,則太陽也;發於陰,則少陰也。此二經為表裏,其受病最為多,陽明、太陰,受病頗稀,至於少陽、厥陰,肝膽之經,又加少焉。凡病一日至十二三日,太陽證不罷者,但治太陽」 有元,得病便見少陰證者,直攻少陰,亦不必先自太陽次傳而至。

蓋寒氣入太陽。即發熱而惡寒。入少陰經。只惡寒而 不發熱也。三陰中寒。微則理中湯稍厥。或中寒下利。 即乾薑甘草湯。

手足指頭微寒冷。謂之清。此未消喫四逆。蓋疾輕故也。只可服理中、乾薑之類。

大段重者用四逆湯,無脈者用通脈四逆湯也。 傷寒五六日,尺寸脈俱沉,或口燥舌乾而渴,或口中 和而惡寒,此足少陰腎經受病也。少陰病,口燥舌乾 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若不渴不口燥舌乾而脈沉 者,急溫之,宜四逆湯。太陰厥陰俱不惡寒,只有少陰 有惡寒之證,不可不知也。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 和,其「背惡寒者,宜著灸,并服四逆湯也。」大抵傷寒陽 明證宜下,少陰證宜溫。然仲景於少陰證口燥咽乾, 即云急下之,蓋少陰主腎,繫舌本,傷寒熱氣入於臟, 流於少陰之經,腎汁乾,咽絡焦,故口燥咽乾而渴,須 宜急下之,非若陽明證宜下而可緩也。雖然,陽明亦 有一證,發熱汗出多,急下之。陽明屬胃,汗多則胃汁 乾。亦須急下也。

問:「仲景少陰四逆湯,又有四逆散,何也?」答曰:「大抵少 陰病,不可便用熱藥。且如少陰病,亦有表熱者,仲景 謂之晚發熱,用麻黃、細莘之類以發汗,終不成少陰 證,便不得發汗耶?今少陰病,四肢冷,亦有內熱者,仲 景用四逆散是也。四逆湯用附子、乾薑,而四逆散主 四逆,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 下重。已上病皆熱證耳。

問:陰證有發熱者乎?答曰:「太陰厥陰,皆不發熱,只少 陰發熱有二證,仲景謂之反發熱也。少陰病,初得之 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莘附子湯主之。」

少陰病,脈沉,發汗則動經,此大略之言耳。脈應裏而發熱在表,亦當以小辛之藥泄汗而溫散也。仲景云:傷寒之病,從風寒得之。表中風寒入裏則不消,須用溫藥少汗而解。

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冷,脈不出者,通 脈四逆湯主之。大抵陰證發熱,終是不同。脈須沉,或 下利手足厥也。病人尺寸脈俱沉細,但欲寐者,少陰 證也,急作四逆湯復其陽,不可緩也。

少陰不得有汗。而少陰亦有反自汗出之證。

陰證四支逆冷,額上及手背冷汗濈濈者,亡陽也。

吐利[编辑]

嘔吐下利,仲景云:「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嘔 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下之。」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 支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少陰病吐利,手足 逆冷,煩躁欲死,吳茱萸湯主之。」吐利止而身體痛不 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

仲景《大柴胡一證》云:「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主之」 ,此非霍亂也。

吐利已。汗出而厥。四支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 四逆加豬膽湯。自利而渴屬少陰。

傷寒熱入於臟,流於少陰之經,少陰主腎,腎惡燥,故渴而引飲。少陰下利,欬而嘔渴,豬苓湯主之。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也,白頭翁湯主之。

若「脈沉自利,而身體痛者,陰證也」,急當救裏,宜四逆 湯、附子湯、真武湯之類以溫之。

「大抵大便利而身體疼者,當救裏;大便如常而身體痛者,急當救表。」 此不可不知也。

少陰證,四逆而小便自利者,虛寒證也。四逆湯、真武湯去茯苓主之。

下利[编辑]

傷寒下利多種,須辨識陰陽,勿令差互。

「三陽下利則身熱,太陰下利手足溫,少陰、厥陰下利身不熱」 ,以此別之。大抵下利挾太陽脈證,便不得用溫藥。俗醫但見下利,便作陰證,用溫熱藥,鮮不發黃生斑而死也。

大扺。傷寒下利,須看脈與外證。下利而脈大者,虛也, 脈微弱者為自止。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逆。下利 脈數而滑者,有宿食也,下之愈。脈遲而滑者,實也,其 利未得便止,宜更下之。下利三部脈皆平,按其心下 鞕者,急下之。協熱利者,臍下必熱,大便赤黃色,及腸 間津汁垢膩。寒毒入胃,則臍下必寒,腹脹滿,大便或 黃白,或青黑,或下利清穀。濕毒氣盛,則下利腹痛,大 便如膿血,或如爛肉汁也。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也。 下利讝語者,有燥屎也。寒毒入胃者,四逆湯、理中湯、 白通湯加附子,四逆散加薤白主之。協熱利者,黃芩 湯、白頭翁湯、三黃熟艾湯、薤白湯、赤石脂圓。濕毒下 膿血者,桃花湯、地榆散、黃連阿膠散。雖然自利而渴 屬少陰。然三陽下利亦有飲水者。乃有熱也。三陰下 利宜溫之。然少陰自利清水心下痛。口乾燥者。卻宜 下之。此又不可不知也。

少陰泄利下重,不可投熱藥,先濃煎薤白湯,內四逆散,緣四逆散用枳實芍藥之類。又尋常胃中不和,腹痛腸鳴下利,生薑瀉心湯最妙。此二法不特傷寒證也。

欬嗽[编辑]

有少陰證,欬嗽,真武湯、四逆散、豬苓湯也。大抵熱在 上焦,其人必飲水,水停心下,則肺為之浮,肺主於欬, 水氣乘之,故欬而微喘。

若少陰證,欬嗽,四支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自下利而 欬,真武湯主之。

真武加五味子乾薑大扺傷寒水氣。皆因飲水過多。古人治水氣而欬者。病在陽。則小青龍湯主之。病在陰。則真武湯主之。

四支厥逆。腹中痛。或泄利而欬。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加五味子、乾薑。

下利六七日。欬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豬苓湯主之。又 《古今錄驗》。橘皮湯。治嗽佳。

咽痛咽乾[编辑]

脈沉遲,手足厥冷,或吐利而咽中痛,此少陰證也。《病 源》云:此為下部脈都不至,陰陽隔絕,邪客於足少陰 之絡,毒氣上衝,故咽喉不利,或痛而生瘡也。傷寒脈 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 復吐利,此候汗下熏熨俱不可。汗出者,藁本粉傅之。 咽喉痛者,甘草湯、桔梗湯、豬膚湯、半夏散、通脈四逆 去芍藥加桔梗湯。麻黃升麻湯。可選而用之。

又有伏氣之病,謂非時有暴寒中人,伏氣於少陰經, 始不覺病,旬月乃發,脈微弱,法先咽痛,似傷寒,非喉 痹之病,次必下利。始用半夏桂甘湯,次四逆散主之。 此病只一二日便差,古方謂之「腎傷寒」也。

少陰大約可溫。然須有少陰口燥咽乾。或腹滿不大 便。或下利清水。心下痛。皆積證也。

衄血[编辑]

問:「陰證有衄血者乎?」答曰:「陰證自無熱,何緣有衄?若 少陰病,但厥無汗,強發之,必動血,未知從何道出,或 從口鼻,或從耳目,是謂下厥上竭,為難治。」

煩躁[编辑]

傷寒陰盛格陽者,病人身冷,脈細沉疾,煩躁而不飲 水者是也。若欲引飲者非也。不欲飲水者,宜服「霹靂 散」,須臾躁止得睡,汗出即差。此藥通散寒氣,然後熱 氣上行,汗出乃愈。火焰散、丹砂丸並主之。

傷寒陰證似陽者,陰發躁,熱發厥,物極則反也。大率 以脈為主,諸數為熱,諸遲為寒,無如此最驗也。假令 身體微熱,煩躁面赤,其脈沉而微者,皆陰證也。身微 熱者,裏寒故也;煩躁者,陰盛故也;面戴陽者,下虛故 也。若醫者不看脈,以虛陽上格之躁,誤以為實熱,反 與涼藥,則氣消成大病矣。《外臺祕要》云:「陰盛發躁,名 曰陰躁,欲坐井中,宜以熱藥治之。仲景少陰證,面赤 者,《四逆》加葱白主之。」

以上《少陰經脈證》治也。

《厥陰經脈證治》
[编辑]

足厥陰肝之經。厥者,盡也。《靈樞》曰:「亥為左足之厥陰, 戌為右足之厥陰。兩陰俱虛,故曰厥陰。」夫陰盡為晦, 陰出為朔。厥陰者,以陰盡為義也。其脈循陰器而絡 於舌本也。脈弗營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脣青 舌卷而卵縮。凡病人煩滿而囊縮,其尺寸俱微緩者, 知厥陰經受病也。

傷寒六七日,煩滿囊縮,其脈尺寸俱微緩,此足厥陰 肝經受病也。厥陰病,其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宜小建中湯。脈浮緩者,必囊不縮,外證必發熱惡寒似瘧,為欲愈,宜桂枝麻黃各半湯。若尺寸脈俱沉短 者,必是囊縮,毒氣入臟,宜承氣湯下之。

大抵傷寒病臟腑傳變,陽經先受病,故次第傳入陰 經。以陽主生,故太陽水傳足陽明土,土傳足少陽木, 為微邪也。陰主殺,故木傳足太陰土,土傳足少陰水, 水傳足厥陰木,至六七日當傳厥陰,肝木必移氣尅 於脾土,脾再受賊邪,則五臟六腑皆困而危殆,榮衛 不通,耳聾囊縮,不知人而死矣。速用承氣湯下之,可 保五死一生。古人云:「脾熱病則五臟危。」又云:「土敗木 賊則死。」若第六七日傳厥陰,脈得微緩微浮,為脾胃 脈也。故知脾氣全,不再受尅,邪無所容,否極泰來,榮 衛將復,水升火降,則寒熱作而大汗解矣。

厥陰肝之經,主消渴,氣上衝,心中疼熱,饑不欲食,食 則吐蚘,下之利不止也。若陰氣獨盛,陽氣暴絕,則為 陰毒。其證四肢逆冷,臍腹築痛,身如被杖,脈沉疾,或 吐或利,當急灸臍下,服以辛熱之藥,令陽氣復而大 汗解矣。古人云:「辛甘發散為陽」,謂桂枝、甘草、乾薑、附 子之類,能復其陽氣也。微用辛甘,甚則用辛苦,陰極 發躁。陰證似陽。學者當以脈別之。

手足逆冷[编辑]

手足逆冷,此名厥也。厥者,逆也。陰陽不相順接,故手 足逆冷也。陽氣衰,陰氣盛,陰勝於陽,故陽脈為之逆, 不通於手足,所以逆冷也。《傷寒》熱多厥少者,其病當 愈;厥多熱少者,其病為進。然有冷厥,有熱厥,當仔細 辨認。

冷厥者,初得病日便四肢逆冷,脈沉微而不數,足多 攣,臥而惡寒,或自引衣蓋覆不飲水,或下利清穀,或 清便自調,或小便數。外證多惺惺而靜,脈雖沉實,按 之遲而弱者,知其冷厥也。四逆湯、理中湯、通脈四逆 湯、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茱萸生薑湯、白通加豬 膽湯,皆可選用也。

熱厥者,初中病必身熱頭痛,外別有陽證,至二三日, 乃至四五日,方發厥。兼熱厥者,厥至半日卻身熱,蓋 熱氣深則方能發厥,須在二三日後也。若微厥即發 熱者,熱微故也。其脈雖沉伏,按之而滑,為裏有熱,其 人或畏熱,或飲水,或揚手擲足,煩躁不得眠,大便祕, 小便赤,外證多昏憒者,知其熱厥也,白虎湯、承氣湯 隨證用之。仲景云:「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 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 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熱厥當下。故云厥。應下之者。若反發汗。必口傷爛赤也。

又有下證悉具,而見「四逆」者,是失下後,血氣不通,四 肢便厥,醫人不識,卻疑是陰厥,復進熱藥,禍如反掌。 大抵熱厥須脈沉伏而滑,頭上有汗,其手雖冷,時復 指爪溫,須便用承氣湯下之,不可拘忌也。

諸手足逆冷,皆屬厥陰,不可下,不可汗。然有須下,有須汗證者,謂手足雖逆冷,時有溫時,手足掌心必煖,非正厥逆也,當消息之。

若病人寒熱而厥,面色不澤,冒昧而兩手忽無脈,或 一手無脈者,必是有正汗也。多用綿衣包手足,令溫 煖,急服五味子湯,或兼與麻黃細莘甘草湯之類服 之,晬時必大汗而解矣。

或傷寒厥逆而心下怔忡者,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 草湯,卻治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下利也。

又有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結者,邪氣結在胸也。心下 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吐之,宜瓜蔕散。蓋 病在胸中,亦能令人手足厥,但認脈乍結者是也。

陰虛則結。脈來緩。時一止復來曰「結。」 主胸滿煩躁。

若傷寒發厥,至七八日,膚冷而躁,無時暫安者,為臟 厥。此為難治。

若厥陰證,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 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太陰、少陰經,從足至胸,俱不至頭。唯「厥陰經挾胃屬 肝絡膽,循喉嚨,上頏顙,連目出額」,故太陰、少陰,並無 頭疼之證,仲景只有厥陰一證。吳茱萸湯,治乾嘔吐 涎,沬頭疼而已。大抵屬三陽者,頭疼為多也。

孫真人云:「陽傷寒者。體熱頭疼是也。陰傷寒者。不壯熱不頭痛是也。」

若非次頭疼,胸中滿,及發寒熱,脈緊而不大者,即是 膈上有涎,宜用瓜蔕末一錢,煖水調下,吐涎立愈。 夫重陽必陰,重陰必陽,寒暑之變也。假令手足逆冷, 而大便祕,小便赤,或大便黑色,其脈沉而滑者,皆陽 證似陰也。輕者白虎湯,甚者承氣湯。傷寒失下,血氣 不通,令四肢逆冷,此是伏熱深,故厥亦深,速用大承 氣加分劑下之。汗出立瘥。

仲景所謂「厥應下之」 者此也。

熱厥與陰厥自不同。熱厥者。微厥即發熱。若陰厥即 不發熱。四肢逆冷。惡寒。脈沉而細。大小便滑泄矣。

陰毒[编辑]

手足逆冷,臍腹築痛,咽喉疼,嘔吐下利,身體如被杖或冷汗煩渴,脈細欲絕,此名陰毒也。陰毒之為病,初 得病手足冷,背強,咽痛,糜粥不下,毒氣攻心,心腹痛, 短氣,四肢厥逆,嘔吐下利,體如被杖,宜服陰毒甘草 湯、白朮散、附子散、正陽散、肉桂散、回陽丹、返陰丹、天 雄散、正元散、退陰散之類,可選用之。

大抵陰毒本因腎氣虛寒,或因冷物傷脾,外傷風寒, 內既伏陰,外又感寒,或先感外寒而內伏陰,內外皆 陰,則陽氣不守,遂發頭疼腰重、腹痛,眼睛疼,身體倦 怠,四肢逆冷,額上手背冷汗不止,或多煩渴,精神恍 惚,如有所失,「三二日間或可起行,不甚覺重,診之則 六脈俱沉細而疾,尺部短小,寸口脈或大。」

六脈俱浮大,或沉取之。大而不甚疾者,非陰證也。大抵陽毒傷寒,其脈多弦而洪數。陰毒傷寒,其脈沉細而弦疾,不可不知也。

若誤服涼藥,則渴轉甚,躁轉急。有此病證者,便須急 服辛熱之藥,一日或二日便安。

若陰毒漸深,其候沉重,四肢逆冷,腹痛轉甚,或咽喉 不利,心下脹滿,結鞕躁渴,虛汗不止。

陽盛則身熱而無汗,陰盛則身冷而有汗。岐伯云:「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

或時鄭聲,指甲面色青黑,六脈沉細而疾,一息七至 已來。有此證者,速於「氣海」或關元二穴,灸三二百壯, 以手足和煖為效。仍兼服正陽散、肉桂散、回陽丹、返 陰丹、天雄散、白朮散,內外通遂,令陽氣復而大汗解 矣。

陰獨盛而陽氣暴絕。則為陰毒。若陽獨盛而陰氣暴絕。則為陽毒。大凡陰陽離絕。非大汗不能復其正氣也。

若陰毒已深。疾勢困重。六脈附骨取之方有。按之即 無。一息八至已上。或不可數。至此則藥餌難為功矣。 但於臍中用葱熨法。或灼艾三五百以來。手足不溫 者。不可治也。如得手足溫。服前熱藥以助之。若陰 氣散。陽氣來。即減熱藥而調治之。

陽氣乍復。往往卻煩躁。慎不可投涼藥。煩躁甚者。再與返陰丹即定。當須識此。勿令誤也。

或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咽喉不利,身如被杖者,當作 陰毒治之。

吐長虫[编辑]

此名蚘厥也。蚘厥者,臟寒,蚘上入膈,其人吐蚘也,此 是厥陰證。或病人有寒,復發其汗,胃中冷,及因發汗 後身熱,重發其汗,胃中虛冷,故長蟲逆上,先服理中 圓,次用烏梅圓。

以上《厥陰經脈證》治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