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366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三百六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三百六十六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三百六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百六十六卷目錄

 醫部彙考三百四十六

  傷寒門十二

  陶華全生集內外傷脈法 憑證不憑脈憑脈不憑證 傷寒見風脈傷風見寒

  脈 禁忌 足太陽經證治 足陽明經證治 足少陽經證治 足太陰經證治 足少陰

  經證治 足厥陰經證治 合併病 兩感誤治 急下急溫 脈浮可下脈沉可汗 可汗

  不可汗 可下 不可下 可吐 不可吐 可溫 不可溫 用藥寒溫相得 發熱

  惡寒 汗後不徹 本熱 惡風 潮熱 寒熱往來 煩熱 煩躁 頭痛 頭眩 項背

  強 頭搖 無汗 自汗 盜汗 頭汗 手足腋下汗

藝術典第三百六十六卷

醫部彙考三百四十六[编辑]

傷寒門十二[编辑]

《明陶華全生集》
[编辑]

《內外傷脈法》
[编辑]

夫內外傷證,與傷寒相似甚多,而脈本有以異也。今 之庸醫,罔知其源,惟圖己利,竟不按脈察病,一概呼 為「傷寒」,妄施汗、下、吐、溫之法,以致虛者愈虛,實者愈 實,醫殺之也,深可悲夫。今遂將《心要脈法》,備開於後 云。

左手脈來緊盛,即是傷寒外感。右手平和。

右手脈來緊盛,即是飲食內傷。左手平和。

左右手脈俱緊盛,即是夾食傷寒。此為飲食內傷外 感。

「左手脈來空大,右手脈來緊盛」,即是勞力傷寒,亦為 內傷外感。

左右手脈來沉細,或沉伏,面色青,手足冷,小腹絞痛, 甚則吐利,舌卷囊縮者,即是夾陰中寒,此是真陰證。 左右手脈來沉細,身熱面赤足冷,即是夾陰傷寒,此 為色慾內傷外感。若加煩躁欲飲,面赤足冷,脈沉,或 兼吐利者,此是陰極發躁。

左右手脈來數大無力,若身熱足冷燥渴,此為虛陽 伏陰。

「左手脈來緊盛,右手脈來洪滑,或寸脈沉伏」,一般身 熱惡寒,隱隱頭痛,喘欬煩悶,胸脅體痛,此是夾痰傷 寒。

左手脈緊盛,右手脈沉,一般身熱惡寒,脅痛脹滿,頭 疼體痛,氣鬱不舒。此是夾氣傷寒。

左手脈緊濇。右手脈沉數。若心胸脅下小腹有痛處 不移。一般身熱惡寒。頭疼煩渴。此是血鬱內傷外感。

《憑證不憑脈憑脈不憑證》
[编辑]

人之脈道,乃氣血之會,臟腑經絡,寒熱虛實,俱現於 此。察脈對證,理所必然。然傷寒則有證脈不相符者, 醫人至此,執脈執證,競競紛紛矣。豈知仲景有憑證 不憑脈,憑脈不憑證之說乎?余特表而出之,以示學 者。如《經》曰:「脈浮大,心下鞕,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 汗。」此又非表邪可汗之法也。如脈促為陽盛,若下利 喘而汗出,用葛根黃芩黃連湯。若厥冷脈促,則為虛 脫,非灸非溫不可,此又非陽盛之脈也。如陽明脈遲, 不惡寒,身體濈濈然汗出,則用大承氣,此又非諸遲 為寒之脈法也。但不惡寒三字為主。《經》云:桂枝下咽, 陽盛則斃。此定法也。如讝語而惡寒,必用桂枝先解 之,已而下之,但看有表無表為辨耳。少陰病始得之, 反發熱脈沉,宜麻黃細莘附子湯微汗之比,又非脈 沉在裏之脈法也。此仲景憑證不憑脈之治法也。如 《經》所謂「結胸證,應下之,其脈浮者,不可下。」此又非發 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證也。讝語,發潮熱,脈 滑而疾者,小承氣湯,因與一升。明日不大便,脈反微 澀者,不可與承氣湯。此又非湯人腹中轉失氣者,乃 可攻之之證也。仲景云:若不轉失氣者,不可與承氣 也。發熱惡寒,脈微弱,尺脈遲者,俱不可汗。此又非在 表宜汗之證也。此仲景憑脈不憑證之治法也。

《傷寒見風脈傷風見寒脈》
[编辑]

傷風脈當浮緩而反浮緊者,其證熱盛而煩,手足自 溫,此傷風得寒脈也,宜羌活神朮湯。內有熱而渴者, 五味羌活湯。天寒有汗,用神朮湯加桂枝、芍藥。若夫 傷寒脈當浮緊,而反浮緩者,其證不煩少熱,四肢厥 冷,此傷寒得風脈也,宜人參羌活湯。熱多無汗者,十 味芎蘇散加人參。大抵脈來浮緩,蓋元氣虛也,沖和 湯加人參在內。

《禁忌》
[编辑]

凡見傷寒吐蚘者,雖有大熱,忌用涼劑,犯之必死。蓋 胸中有寒,則蚘上膈,大凶之兆。人皆未知。先當溫劑以定蚘,後用涼劑以退熱。《開「吐蚘」條》下。

「凡治傷寒,若經十餘日以上,尚有表證當汗者,宜羌 活沖和湯微汗之;十餘日,有裏證宜下者,當大柴胡 微下之。」蓋傷寒過經,正氣多虛,恐麻黃承氣太峻,若 悮用麻黃,令人汗多亡陽;悮用承氣,令人大便不禁, 故有此戒。若表證未除,裏證又急,不得不下者,只得 以大柴胡湯通表裏而緩下之。又老弱及血氣兩虛 之人。有下證者。亦宜微下之。或蜜導法。不傷元氣。如 元氣壯實。不在禁例。隨病制宜。

凡見傷寒。尺脈弱而無力。切禁汗下。寸脈弱而無力。 切忌發吐。宜用小柴胡和之。

凡治傷寒,若汗下後,不可用參芪大補之劑,宜小柴 胡和之。若用大補,使邪氣得補而熱愈盛,變生他證 矣。所謂「治傷寒無補法」也。如曾汗下後,果是虛弱之 甚,脈見無力,方用人參三白湯加柴、芪,甘溫補之。其 勞力內傷,不在禁補之例,看消息用之也。

《足太陽經證治》
[编辑]

夫足太陽膀胱經乃諸陽之首主氣,為四通八達之 衢,故多傳變,受病為先。其經起於目內眥睛明穴,從 頭下後項,連風府,行身之背,絡於足小指至陰穴也。 其證有頭項痛,腰脊強、惡心拘急,體痛、骨節疼,發熱 惡寒,此是太陽經表證標病。若有一毫頭疼身熱惡 寒,不拘日數多少,便宜發散,自然熱退身涼,有何變 證?要在脈靜為不傳,脈躁盛為傳也。治之一差,變證 百出。若或發熱煩渴,小便不利者,此是「足太陽傳本 病,宜利小便。若小便自利如常者,不可利之。若利之 則引熱入裏,為熱結膀胱,其人如狂等證。又不可下, 下之使表邪乘虛傳裏,則為痞滿結胸,脅熱利不止 等證。如當發汗,不可太過,過則為亡」陽。肉瞤筋惕等 證。故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不得服桂枝。有汗不可 再發汗,汗多不得利小便也。

辨脈法浮緊有力,是傷寒,浮緩無力是傷風。脈浮煩 渴,小便不利,是熱結膀胱,是傳本經,宜利小便。尺寸 俱浮者,太陽受病也。

辨證法:「自汗因表虛,乃風寒衛氣,是標病,宜實表散 邪。無汗因表實,乃寒傷榮血,是標病,宜發汗。身熱煩 渴,小便不利,因熱結膀胱,是傳本病,宜利小便。」 用藥法:冬月正傷寒無汗,用麻黃湯。傷風自汗,用桂 枝湯。三時無汗,用芎蘇散、沖和湯、正氣散選用。三時 有汗,用加減沖和湯、羌活散。熱結膀胱,用五苓散。

《足陽明經證治》
[编辑]

「足陽明胃經,乃兩陽合病於前,腑居中土,萬物所歸, 其經起於鼻頞,絡於目,循於面,行身之前,終於足大 指次指也。其證目痛鼻乾不眠,頭額痛,身微熱惡寒, 此是陽明經之標病,不拘日數多少,便宜解肌。若身 熱煩渴欲飲水,汗出惡熱者,此陽明經本病也,當清 解邪熱。若潮熱自汗,讝語發渴,不惡寒反惡熱,揭去」 衣被,揚手擲足,或發斑黃狂亂,大便燥實不通。或手 足乍冷乍溫。腹滿硬痛喘急。此是正陽明胃腑本實 病也。宜急以「調胃承氣湯」下之。凡自汗不宜利小便, 利之則津液枯竭也。

辨脈法,「微洪熱在經,洪數熱在腑,沉數熱在裏。尺寸 俱長者,陽明受病也。」

辨證法「身熱目痛,鼻乾不眠者,是標病,宜解肌。身熱 煩渴欲飲,汗出惡熱者,是本病,宜清解邪熱。潮熱自 汗,讝語發渴,或發斑黃狂亂,大便不通,惡熱者,是本 實病,宜急下。若元氣本虛弱者,宜蜜導法。」

用藥法解肌。用葛根湯。清解邪熱。用白虎湯。急下。用 「調胃承氣湯。」

《足少陽經證治》
[编辑]

足少陽膽經,前有陽明,後有太陽,兩陽交中,名曰少 陽,主半表半裏。緣膽無出入,其脈起於目銳眥瞳子 窌上,上頭角,絡耳中,循胸脅,行身之側,終於足小指 次指竅陰穴也。其證頭角疼而目眩,胸脅痛而耳聾, 寒熱,嘔而口苦,胸滿而或心下痞悶,此是少陽經半 表半裏證。《本經》不從標本,從乎中。治有三禁,不可吐, 「不可汗、不可下、利小便也。」只宜和解表裏,隨手而愈。 凡頭角疼、耳中痛、耳邊腫、耳中洪洪而鳴、耳中上下 腫痛,或脅滿痛,皆是少陽部分邪火為之。若口苦,少 陽膽熱也。脅下腫痛者,少陽邪結也。治之得法,有何 壞證?常須識此,宜詳審之。

辨脈法:「脈見弦數,本經病也。」

辨證法「頭角痛而目眩,胸脅痛而耳聾,寒熱嘔而口 苦,心下滿悶者,即是半表半裏證。不從標本,從乎中 治。」

用藥法。「《本經》證。」俱用小柴胡湯。隨證加減。再無別湯。

《足太陰經證治》
[编辑]

足太陰脾經,乃三陰之首,名曰太陰中宮坤土。其脈 始於足大指隱白穴,上行至腹,絡於咽,連舌本,循身 之前也。其證身熱腹滿,咽乾,手足溫,或自利不渴,此 是陽經熱邪傳入太陰標病,宜柴胡桂枝湯不熱。若腹滿痛,燥渴,身目黃,茵陳湯。小便赤,大便燥實不通, 亦是陽經熱邪傳入太陰本病,宜桂枝大黃湯下之。 若初病起,身不熱,口不渴,頭不疼,就便怕寒,中脘腹 滿痛,或吐瀉,手足冷,小便清白,或嘔噦,此是《本經》直 中寒邪本病,宜理中湯溫之。若初病起無熱不渴,止 有胸膈腹脹滿悶,面脣皆無光澤,或嘔而胸腹急痛, 手足冷,自覺不舒快,少情緒,其脈沉細。此證不因嗜 慾,皆因生冷之物傷於脾胃,故為內傷寒也。治宜「治 中湯溫散。」內有寒熱兩端,不可混治。用在得宜 辨脈法。沉緩熱在經,沉實熱在腑,沉細寒在臟。尺寸 俱沉者。太陰受病也。

辨證法:「身熱,腹滿,咽乾,手足溫者,是傳經熱證,標病 宜平熱。若腹滿痛,燥渴,大便不通,或身目黃者,是傳 腑熱證,本病宜下之。若逆冷腹痛,吐瀉者,是中臟寒 證,本病宜溫之。若生冷內傷寒證宜溫散。」

用藥法平熱用柴胡桂枝湯。若下之用桂枝大黃湯。 若身目黃用茵陳湯。若溫之用理中湯。溫散用治中 湯。

《足少陰經證治》
[编辑]

足少陰腎經,乃人之根蔕也。「三陰交中,名曰少陰」,其 經始於足心湧泉穴,上行貫脊,循喉絡舌本,下注心 胸,行身之前也。其證引衣踡臥而惡寒,或舌乾口燥, 讝語發渴,大便不通。此因陽經熱邪傳入少陰,本病 宜急下之。若初起身熱面赤,足冷脈沉,此是本經自 受夾陰傷寒標與本病也。宜麻黃、附子、細莘溫經散 寒。若加煩躁,欲坐臥於泥水井中,雖欲飲而不受,面 赤脈沉足冷,此是陰極發躁,本病宜四逆合生脈散, 退陰回陽溫補。若身熱面赤足冷,煩躁欲飲,揭去衣 被,脈數大無力,此是虛陽伏陰,標與本病宜溫解表 裏。若初病起,頭不疼,口不渴,身不熱,就便怕寒,厥冷 踡臥,或臍腹痛而吐瀉,或戰慄面如刀刮,此是本經 直中寒邪本病,宜四逆湯急溫之。若無熱惡寒,面色 青,小腹絞痛,足冷脈沉,踡臥不渴,或吐利,甚則舌卷 囊縮,昏沉不省,手足指甲皆青,冷過肘膝,心下脹滿, 服藥不受,此乃夾陰中寒,本病宜人參四逆湯溫補 之。其前少陰有身熱者,是未離於表也。六經之中,惟 此一經難辨,大要以口燥渴,脈沉實有力,或大便不 通者,知其熱,脈沉而遲,別其寒。至陰經,則難拘定法, 或可溫而或可下,因分直中傳經。此法發前人之所 未發也。

辨脈法,沉實有力熱在臟;沉細無力寒在臟。數大無 力,是虛陽伏陰。其夾陰傷寒,夾陰中寒,陰極發躁,脈 皆沉也。尺寸俱微沉者,少陰受病也。

《辨證法》,「引衣踡臥而惡寒,或舌乾口燥,大便不通者, 是傳經熱證,本病宜應下。四肢厥冷,臍腹痛,瀉利者, 是直中寒證,宜急溫之。伏陰,是標與本病,宜溫解表 裏;夾陰傷寒,是標與本病,宜溫經散寒;夾陰中寒,是 本病宜溫補。陰極發躁證,是本病宜退陰回陽,宜急 下之,大承氣湯、急溫四逆湯,溫解表裏,加減五積散」, 溫經散寒。麻黃附子細莘湯。溫補。人參四逆湯加茱 萸。退陰回陽。用四逆合生脈散。

《足厥陰經證治》
[编辑]

足厥陰肝經,三陰交盡,名曰「厥陰」,乃六經之尾。凡傷 寒至厥陰,邪勢已極,其經始於足大指大敦穴,上環 陰器,抵小腹,貫膈上口脣,與督脈會於項巔,行身前 之側也。其證煩滿囊縮消渴,舌卷讝妄,大便不通,手 足乍溫乍冷,此是陽經熱邪傳入厥陰本病,宜大承 氣急下之。若發熱惡寒似瘧狀,此是熱邪在經標病, 宜柴胡、桂枝麻黃各半湯和緩,若不嘔清便,病自愈。 若初病起,身不熱,口不渴,頭不疼,就便怕寒,四肢厥 冷,或小腹至陰疼痛,或吐瀉體痛,嘔噦涎沫,甚則手 足指甲面脣皆青,冷過肘膝不溫,舌卷囊縮,此是《本 經》直中真寒,本病宜茱萸四逆湯急溫之。《本經》有寒 熱,臨病制宜,不可執一法也。

辨脈法沉實有力熱在臟。微細無力或伏絕寒在臟。 浮緩熱在經。微浮微緩病自愈。尺寸俱微緩者,厥陰 受病也。

辨證法:「煩滿囊縮,消渴,舌卷讝妄,大便不通,是傳經 熱證,本病宜急下。四肢厥冷,或小腹至陰疼痛,或吐 瀉體痛,嘔噦涎沫者,甚則手足指甲面脣皆青,冷過 肘膝,舌卷囊縮,是直中真寒證,本病宜急溫。發熱惡 寒似瘧狀,是傳經熱證,表病宜和緩。如不嘔清便,病 自愈。」用藥急下,大承氣湯急溫,茱萸四逆湯和緩,柴 胡桂枝麻黃各半湯。

合併病[编辑]

合病併病二證,世所難明,若非得其精專,焉能識此 證也?其合病者,兩陽經或三陽經齊病不傳者,為合 病。併病者,一陽經先病未盡,又過一經而傳者,為併 病。且如太陽陽明併病一證,若併未盡,仲景所謂「太 陽證不罷,面色赤,陽氣怫鬱在表,不得發越,煩躁短 氣」是也。是傳未盡,尚有表證,法當汗之,麻黃湯、桂枝各半湯。若併之已盡,是為傳過。仲景所謂「太陽證罷, 潮熱,手足汗出,大便硬而讝語,法當下之以承氣湯。」 是知傳則入腑,不傳則不入腑,言其傳變如此也。三 陽互相合病,皆自下利。太陽陽明合病,主葛根湯;太 陽少陽合病,主黃芩湯;少陽陽明合病,主承氣湯;三 陽合病無表證,俱可下。但三陽經合病,仲景無「背惡 寒」語句,雖則有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乃屬太陽, 而非三陽合病也。三陽若與三陰合病,即是兩感,所 以三陰無合併病例也。大抵傷寒二陽經合病,必用 二陽經藥合治之;三陽經合病,必用三陽經藥合治 之。如人參羌活湯,乃三陽經之神藥;麻黃湯、神朮湯, 太陽經藥;葛根湯、白虎湯,陽明經藥。小柴胡湯,少陽 經之藥也。

合病:若冬月正傷寒,照此例用藥。若時證其脈,多有 二經三經合病者,治議小柴胡兼內傷治,如勞力合 補中益氣之類,不得過治,致生別病。先用合病藥,不 愈,然後如此治。

兩感誤治[编辑]

兩感者,陰陽雙傳也。雖為必死,然亦有可救者。虛而 感之深者必死,實而感之淺者,猶或可治,大羌活湯 主之。蓋用藥先後,發表攻裏,本自不同。《活人書》救裏 四逆湯,攻表桂枝湯,殊不知仲景云:太陽與少陰俱 病,頭疼惡寒,為太陽邪盛於表;口乾而煩,為少陰邪 盛於裏;陽明與太陰俱病,身熱讝語,為陽明邪盛於 表;不欲食腹滿,為太陰邪盛於裏;少陽與厥陰俱病, 則耳聾寒熱,嘔而口苦,為少陽邪盛於表;煩滿囊拳, 為厥陰邪盛於裏也。三陽頭疼身熱,耳聾脅痛,惡寒 而嘔,邪在表者,已自不可下之;其三陰如腹滿乾嘔, 口渴,囊縮讝語便實,在裏者可不下乎?《活人書》引下 利身疼痛虛寒救裏之劑,而欲施治於煩渴、腹滿、囊 縮、讝語、實熱之證,豈不差乎?原仲景所謂發表者,葛 根麻黃是也;攻裏者,調胃承氣是也。《活人書》卻謂「救 裏則是四逆,救表則是桂枝。」今以救為攻,豈不相背? 若用四逆,是以火濟火,而腹滿囊縮等證,何由而除? 臟腑何由而通?榮衛何由而行?故死者多矣。蓋表裏 不可並攻,陰陽難同一治也。然用藥之法。助正除邪 之理。可不一定於胸中乎。

急下急溫[编辑]

急下急溫者,病勢危篤,將有變也,非若常病可緩。如 少陰口燥舌乾而渴,因邪熱內消,腎水津液乾枯,故 當急下以救腎家將絕之水。少陰自利純清水,心下 硬痛,口燥渴者,急下之。少陰腹脹滿硬,或繞臍硬痛, 不大便,土勝水也,急下之。陽明汗多熱甚,恐胃汁乾, 急下以存津液。陽明腹滿痛,為土實,急下之。熱病目 不明,熱不止者多死。目睛不明,腎水已竭,不能照物, 則危甚矣,急下之,六者,俱大承氣湯。「少陰急溫有二 證:內寒已甚,陽和之氣欲絕,急溫之;少陰膈上有寒 飲,乾嘔不可吐者,急溫之,用四逆湯」,此急救之功也。

脈浮可下脈沉可汗[编辑]

夫脈浮當下,脈沉當汗,固其宜也。然其脈雖浮,亦有 可下者,謂邪熱入腑,為大便難也。假若大便不難,豈 敢下乎?脈雖沉,而亦有可汗者,謂少陰病,為身有熱 也。假若身不熱,豈敢汗乎?此正所謂取證不取脈也。

可汗[编辑]

凡頭項體痛者,或腰痛背強者,或身痛拘急者,或灑 灑惡寒者,或翕翕發熱者,及尺寸脈浮緊者,與「脈浮 數者,或病人煩熱不解者,悉皆汗之。」已上皆屬表證, 而得表脈無汗者,即宜發汗。若汗後不解,表證尚在, 再宜汗之。如表證已解,其熱不退者,此是傳經也,宜 從別治。

不可汗[编辑]

凡口燥舌乾者,或口苦咽乾者,或咽喉痛者,或吐衄 下血者,或淋血者,或小便淋瀝者,或大便瀉利者,或 內傷勞倦者,或尺脈微弱者,或房勞陰虛者,或夢遺 洩精者,或動氣者,或風溫濕溫中暑者,或瘡痛者,或 婦人經水適來適斷者,或氣血兩虛者,或脈微細者, 或新產血虛者,悉皆不可發其汗也。

可下[编辑]

「凡蒸蒸發熱,大便不通者;或潮熱自汗,讝語煩渴,大 便不通者;或潮熱腹痛者;或潮熱腹脹硬滿者;或潮 熱讝語者;或陽明自汗多,胃中必燥,大便必鞕而讝 語者;或能食不大便者;或讝語脈滑而疾者;或潮熱 手足濈濈然汗出,大便難者;或五六日不大便,繞臍 腹硬痛,燥,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也;或目中不了了, 睛不和,大便不通者;或病人小便不利,乍難乍易,微 熱喘滿不臥,亦有燥屎者;或吐後腹脹滿不減者;或 下利,脈滑而數者,此有宿食也;或下利,脈三部皆平, 甚則心下硬痛者」;或腹中滿痛者;或胸痛者;或內實 燥滿,及發斑黃狂亂,揚手擲足,揭去衣被,不大便者; 或汗吐下後微煩,小便數,大便難者;「或轉屎氣者;或 發熱大渴不大便者;或小腹硬滿而痛,小水自利,大便黑,此有畜血者;或潮熱不解,脈沉數,大便難者,悉 皆可下之也。」大抵一切下證,要知舌乾,口中燥渴,大 便不通,及脈沉實、沉數、沉疾、沉滑有力者,方可下之。 再以手按臍腹胸脅,硬滿而痛,手不可近者,急下之 無疑也。如下不盡,亦宜再下之。若下後腹中虛軟,脈 無力者,此為虛也,以參胡三白湯加當歸身和之。若 下後發熱潮熱,往來寒熱不解者,宜小柴胡加減和 之。若煩熱不得眠者,溫膽湯加竹葉石膏主之。如下 後利不止,或身體疼痛,脈無力者,又當溫補之,此家 傳之活法也。

不可下[编辑]

脈沉有表證者,不可下及惡風惡寒者,或頭項腰背 強痛拘急者,或手足逆冷不溫者,或尺脈弱者,或六 脈虛細者,或嘔吐者,或腹中時滿時減者,或不轉屎 氣者,或腹脹可揉可按者,或臍之左右有動氣者,或 腹如雷鳴者,或陽明而冷赤色者,或咽中閉塞者,或 血虛氣虛者,或內傷勞役者,或陰虛勞倦者,或經水 「適來適斷者,或胎前崩漏者,或小便清白者,或夾陰 面赤者,或心下硬者,或脈雖大而無力者,悉皆不可 下之也。」

可吐[编辑]

凡病在膈上者;及脈大胸滿多痰者;或食在胃口脈 滑者;或胸滿鬱鬱微煩者;或胸中懊憹者;或胸中鬱 鬱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涎沫者;或下利日數 行,寸口脈滑者,吐之利自止也;或病人手足厥冷,脈 乍結,以寒氣在胸中,則心下滿而煩,欲食不能食者; 或傷寒三四日,邪在胸中者;寸口脈沉伏,或浮滑,有 痰者。或喉中有痰聲者。或乾霍亂心腹刺痛欲死者, 或中風寒痰涎壅塞者。悉皆可吐。正所謂在上者。因 而越之也。

不可吐[编辑]

凡病人元氣羸,及老弱血氣兩虛,或房勞陰虛,或勞 倦內傷,或婦人胎產崩漏,或脈虛細無力,或經水適 來適斷者,悉皆不可吐之也。

可溫[编辑]

凡中寒者,及直中陰經者;或無熱惡寒者;或口出涎 沫者;或脈虛細無力者;或脈沉遲者;或腹痛泄瀉者; 或「戰慄踡臥,面如刀割者;或四肢逆冷者;或膈上有 寒,乾嘔者;或嘔吐不止者;或面戴陽者;或夾陰中寒, 面脣青者;或下後利不止,清穀不化,脈弱者;或陰證 舌卷囊縮,手足厥冷者;或胃寒欬逆者;或清穀瀉利」 不止者。其要在乎脈來沉細沉遲。或伏絕者。悉皆當 溫之無疑矣。

不可溫[编辑]

凡口燥咽乾及舌燥而渴者,或身熱小便赤者,或揭 去衣被,揚手擲足者,或喜飲冷者,或大便實者,或身 發斑黃狂亂者,或妄語潮熱者,或面赤大便實,煩躁 讝語者,或身熱脈來有力者,或小水短赤者,要在知 其脈來,沉實、沉數、沉滑、洪大有力者,悉皆不可溫之 也。

用藥寒溫相得[编辑]

「『夫發表之藥用溫,攻裏之藥用寒,溫裏之藥用熱者, 各有所宜也。蓋表既有邪,則為陽虛陰盛,溫之乃以 助陽,陽有助則陽長,而陰邪所由以消,故用辛甘發 散之,以為陽也。此指表藥用溫者而言之也。裏既有 邪,則為陰虛陽盛,寒之乃以助陰而抑陽,陽受其抑 則微,而真陰所由以長,故用酸苦湧泄之,以為陰也』。 此指裏藥用寒者而言之也。至於陰經直受寒邪,則 為臟病,主陽不足而陰有餘,故用辛熱之劑以溫之, 所以助陽而抑陰也,則陰消陽長」,此則指言溫裏之 藥亦明矣。若表有邪而不汗之,其邪何從而解?裏有 邪而不下之,其邪何從而出?臟有邪而不溫之,其寒 何從而除?以此三者,故用藥有溫涼「寒熱之別。其於 熱藥寒服,寒藥熱服,中和之劑,溫而服之。此則寒因 熱用,熱因寒用,不寒不熱,溫而用之」之義也。且藥之 相得也,如麻黃得桂枝則能發汗;蘇葉得蔥白、豆豉 亦能發汗;芍藥得桂枝則能止汗;黃芪得白朮則能 止虛汗;防風得羌活則治諸風;蒼朮得羌活則止身 痛;柴胡得黃芩則寒;附子得乾薑則熱。羌活得川芎 止頭疼;川芎得天麻止頭眩;乾葛得天花粉則止渴; 石膏得知母亦止渴。香薷得扁豆則消暑;黃芩得連 𧄍則消毒。桑皮得蘇子則定喘;杏仁得五味則止嗽。 丁香得柿蔕、乾薑則止呃;乾薑得半夏則止嘔。半夏 得薑汁則回痰。貝母得䒷蔞則開結痰;竹瀝得薑汁 則行經絡。桔梗得升麻,則開提氣血。枳實得黃連,則 消心下痞。枳殼得桔梗,能使胸中寬。知蘗得山梔,則 降火。豆豉得山梔,治懊憹。神砂得棗肉,安神。白朮得 黃芩,則安胎。陳皮得白朮,則補脾。人參得麥冬、五味 則生脈。蒼朮得香附,開鬱結。厚朴得腹皮,開膨脹。草 果得山樝,消肉積。神麯得麥芽,能消食。烏梅得乾葛 則消酒;砂仁得枳殼則寬中;木香得薑汁則散氣;烏藥得香附則順氣。白芍得甘草則治腹痛;茱萸得良 薑亦止腹痛;乳香得沒藥大止諸疼;芥子得青皮則 治脅痛;參芪得附子則補陽;知蘗得當歸則補陰;當 歸得生地則生血,薑汁磨京墨則止血。紅花得當歸 則活血。歸尾得桃仁則破血,大黃得芒硝則潤下,皂 莢得麝香則通竅,訶子得肉果則止瀉利;木香得檳 榔則止後重。澤瀉得豬苓則能利水。澤瀉、豬苓得白 朮則能收濕。此用藥相得之大端,醫家之心妙也。

發熱[编辑]

夫傷寒翕翕發熱者,乃風寒客於皮膚,邪氣怫欝於 外,表熱而裏不熱也。此「太陽經表證,頭疼項強,腰背 脊痛,身體骨節疼,或已發熱未發熱惡寒,脈浮緊無 汗,冬月用麻黃湯,三時用芎蘇散、羌活沖和湯、人參 羌活散、正氣散選用;脈浮緩自汗,冬月用桂枝湯,三 時用加減沖和湯、神朮湯選用。若脈浮發熱、煩渴,小 便不利者,此熱傳太陽膀胱本病也,用五苓散利之。 若陽明經發熱目痛,鼻乾不眠,微惡寒,微有頭額痛, 脈微洪,宜葛根湯。若表熱未罷,邪熱傳裏,裏未作實, 則表裏俱熱,口渴飲水,脈洪數者,宜白虎湯。」此但輕 於純在表純在裏也。若表證皆除,而反見怕熱燥渴 讝語,大便實而脈沉數,蒸蒸發熱者,此為裏熱,是陽 邪陷入陰中,裏熱甚而達於外也,用調胃承氣湯下 之。若少陽經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頭角痛,脈弦 數,此熱在半表半裏,用小柴胡湯和之。三陰無表熱, 惟少陰有表熱之證,但其脈沉足冷,用麻黃附子細 莘湯。或下利厥冷,裏寒外熱,用人參四逆湯。其陰陽 俱熱而不止者,汗後復發熱,脈躁疾者,下利大熱不 止者,皆死證。又有三陽傳裏實熱證,口必燥渴,飲水 不止,揭去衣被,揚手擲足,胸腹滿痛,斑黃狂亂讝語, 大便不通,脈必沉實有力,甚則舌卷囊縮者,難治。但 當三一承氣湯攻裏下之,方開別條,與前表熱不同 也。

惡寒[编辑]

傷寒則惡寒,理必然也。雖居密室帳幕之中,亦憎寒 拘急,自然嗇嗇而惡之,若見風尤甚怕也。如寒氣甚 重者,使人毫毛畢直,而鼓頷戰慄,雖向火不能遏其 寒也。如已發熱者,雖大熱而不欲去衣被也。且惡寒 者,乃寒邪客於榮衛,則灑淅惡寒。雖一切惡寒,多屬 表證,尚有陰陽所分,無汗為表實,有汗為表虛。若發 「熱惡寒,頭疼脈浮緊者,邪入太陽表證也,宜發汗,冬 用麻黃湯,三時用芎蘇散、羌活湯、正氣散選用。有汗 惡風,脈浮緩者,冬用桂枝湯,三時用加減沖和湯選 用。」若欲攻其裏者,但有惡寒,表不解者,不可攻裏,要 當先解其表也。如不惡寒而反惡熱者,此為表解,乃 可攻裏也。又有少陰無熱惡寒,踡臥足冷,脈沉細者, 此寒邪直入足少陰腎經裏證也,宜四逆湯溫之。《經》 云:「發熱惡寒發於陽,無熱惡寒發於陰。」又有汗後惡 寒,脈浮無力者,亦為表虛,宜桂枝芍藥湯和之。有大 便不通,燥渴微惡寒,脈實者,用大柴胡湯下之。至於 背有惡寒者,背為陽,腹為陰,背惡寒者,陽不足也。陽 氣不足,陰氣即盛,陰盛則口中和,背上寒,附子湯溫 之。陽氣內陷者,口乾燥渴,心煩,獨背上微惡寒者,此 裏實熱也,人參白虎湯和之。蓋微者,乃不盛之謂也, 非比少陰之寒甚也。少陰之病,若惡寒踡臥,手足厥 冷,自利煩躁,脈不至者,則又為不治之證矣。前所用 麻黃湯、桂枝湯、芎蘇散、羌活湯、正氣散、加減沖和湯、 神朮湯。

汗後不徹[编辑]

「傷寒表證,雖經發汗不解,此因汗不盡,故寒熱似瘧, 一日二三發,或面赤身痒,或骨節煩疼大熱者,皆因 汗出不徹故也。故傷寒熱多寒少,似瘧,一日二三發, 面赤身痒者,此不得汗出,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傷寒》若面色緣緣正赤者,此陽氣怫欝在表,當發其 汗。其人煩躁,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 知。若短氣者,此汗不徹故也,宜更發汗則愈。若服發 汗藥,汗出似解,至半日許復發,煩熱不解,其脈浮數 者,更發汗則愈。又若傷寒八九日不解,脈浮緊無汗, 發熱身疼者,此為表證,仍在太陽經而不傳,宜麻黃 汗之。又若傷寒十日,熱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 解矣。

若胸脅滿痛者,屬少陽也,宜小柴胡湯。脈但浮而不 弦,無胸脅痛者,還屬太陽,無汗則麻黃湯,有汗則桂 枝湯。

若發汗後惡寒。有表證不解。脈浮者。宜桂枝湯和之。 汗後不惡寒。反惡熱者。此內實也。用調胃承氣湯下 之。

本熱[编辑]

傷寒太陽病,脈浮發熱渴,小便不利者,此太陽邪熱 傳於膀胱裏病也,用五苓散利之。

惡風[编辑]

傷寒則惡風,理必然也。蓋風邪傷衛,腠理不密,所以
考證
自發汗而惡風也。由是觀之,惡風悉屬於陽,非比惡

寒乃有陰陽之別也。微惡風者,居於密室之中,衣被 之內,坦然自舒而不惡也。若見風則惡矣。惡風有汗, 為表虛而脈浮緩,冬用桂枝湯,三時用加減沖和湯。 惡風發熱而喘,用桂枝沖和湯。若發汗過多,遂漏不 止,衛虛亡陽,惡風脈浮者,用桂枝朮附湯。惡風小便 難,四肢拘急,難以屈伸上同。若風濕相搏,骨節疼痛, 自汗惡風短氣,小便不利,身微腫者,用甘草附子湯。 「惡風自汗而喘,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惡風無汗而 喘者,用麻黃湯。汗後七八日不解,表裏俱熱,時時惡 風,大渴舌乾口燥而煩者,以人參白虎湯主之。

潮熱[编辑]

潮熱屬陽明,旺申未一日一發,日晡時作,如潮候之 有信,故曰:「潮熱。」專主胃腑實熱,燥糞使然。渴甚不大 便,讝語,脈洪數有力者,用調胃承氣湯攻之。如熱不 潮,口不渴,大便不實者,不可攻也。如熱甚煩渴飲水, 脈洪數,大便如常者,人參白虎湯解之。若潮於寅卯 屬少陽,脈弦數,小柴胡和之。若潮於巳午屬太陽,或 「脈浮緊,小便難,大便溏,熱未入腑,猶帶表證,先用柴 胡、桂枝以解表,候小便利而大便鞕,方可攻之。」蓋攻 須料量要切,脈之實大,或沉實有力,或沉數有力,或 洪數有力,再審病人腹硬滿痞,或繞臍硬痛,以手按 之則痛,或轉屎氣,或手足心并腋下濈濈然有汗,此 內實有燥屎也。若大實、大熱、大渴、大滿大堅,用大承 氣下之。若小實小渴,小滿小堅小熱,以大柴胡甚者 小承氣攻之。若腹中不堅滿止,燥渴,大便不通,脈實 有力,用調胃承氣湯。凡欲行大承氣,當先與小承氣。 服下良久,病人腹中轉屎氣者,此有燥屎也,可與大 承氣攻之。不轉屎氣者,初鞕後溏不定,慎勿攻之。攻 之則腹脹不食,為難「治也。陽明發潮熱,大便溏,小便 自利,脅痛不止,小柴胡主之。」又脅下硬滿,不大便而 嘔,舌上白胎者,用小柴胡,則濈然汗出而解也。若大 結胸有潮熱,屬太陽,大陷胸湯。若欬逆潮熱,大便自 利,潮熱並屬小柴胡。病人煩渴,汗出即解。又如瘧狀, 日晡潮熱,脈實者,可下,用大柴胡湯;大便利而脈虛 者,不可下,用桂枝柴胡湯。凡有潮熱,必先用小柴胡。 若熱不除,內實燥渴者,則用大柴胡。甚者用承氣湯 可也。

寒熱往來[编辑]

往來寒熱,陰陽相勝,邪正分爭故也。此屬少陽半表 半裏證。若陽不足,陰邪出表與爭,故陰勝而為寒;若 陰不足,陽邪入裏與爭,故陽勝而為熱。邪居表多則 多寒,邪居裏多則多熱。邪在半裏半表,則寒熱相半, 乍往乍來而間作也。小柴胡專主往來寒熱,寒多加 桂枝,熱多加黃芩。太陽證八九日如瘧狀,一日二三 度而發,不嘔清便,脈浮緩者為自愈,不浮緩為未愈, 用桂麻各半湯。病至十日,熱結在裏,燥渴,大便實,往 來寒熱,大柴胡下之。若往來寒熱,胸脅滿而不痛,屬 半表半裏,未入於腑,小柴胡枳桔湯。未效,用小柴胡 入小陷胸湯。婦人中風,八九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 經水適來適斷,此為熱入血室,用小柴胡加生地、紅 花、當歸、丹皮、桂枝。若心煩喜嘔,胸膈滿,不飲食,寒熱 往來,小柴胡湯。汗下後不嘔不渴,頭汗出,胸膈滿,小 便不利,寒熱往來,柴胡桂薑湯。熱多寒少,尺脈遲者, 榮血不足,黃芪建中湯。候尺脈不遲,小柴胡湯。《經》曰﹕: 「血虛氣弱,腠理開,邪氣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邪 正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臟腑相 連,其痛必下,痛攻上,故使嘔也,小柴胡湯。若小柴胡 證,醫以他藥下之,其柴胡證不罷者,復與小柴胡湯, 必蒸蒸而振,則發熱汗出而解也。若傷寒六七日,發 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有結,柴胡桂枝湯。若 寒熱往來,寒多者,加桂枝芍藥,熱多倍用柴胡。若胸 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飲。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 煩者。柴胡桂枝湯主之。寒熱汗多亦治之。」

煩熱[编辑]

煩熱者,乃邪熱傳裏,不經汗吐下,則為煩熱,乃熱而 煩擾不安也,與發熱若同而異,病人煩熱,汗出則解, 如未作膈實,乃但和解微汗而已。若心下滿而煩,則 有吐下之殊,先煩後悸者為實,先悸後煩者為虛。煩 欲吐不吐,欝悶之貌。但表有熱,不得汗出而煩者,脈 必浮數,宜發汗即愈。發汗後解,半日許,復發煩熱,脈 「浮數者,宜再汗之,又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 池、風府,卻與桂枝湯愈也。」太陽病,心煩自汗,小便數 者,不可與桂枝湯,宜芍藥甘草湯。太陽病,服湯後,汗 出煩渴,脈洪大者,用白虎人參湯。陽明病,心煩,喜嘔 吐,寒熱往來,心下悸,小便不利,小柴胡加茯苓湯。衄 血煩渴,飲水則吐,五苓散不愈,竹葉「石膏湯。」下後晝 煩夜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微沉,薑附湯。若汗下後, 病仍不解而煩躁者,茯苓四逆湯。大下後,六七日不 大便,煩躁不解,腹滿硬痛而煩渴者,有燥屎也,大承 氣湯。汗吐下後,心下滿,氣上沖胸,頭眩身振搖而煩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瘥後不能勝穀氣,微煩,損 穀則愈,小柴胡加枳「殼;不愈,大便實者,加大黃。」又有 腎傷寒,表裏無熱,但煩憒不欲見光明者,時有腹痛, 脈沉細,四逆湯。凡傷寒身體煩疼,即是熱疼不得汗 故也。若脈浮數者,宜汗之,此表證而煩也。若煩渴脈 弦數,此半表半裏證而煩也,加之寒熱脅痛而嘔,宜 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至於胸中煩,即胸中熱而 煩也。又心中煩,亦心中熱而煩也,並宜小柴胡湯加 炒梔、連。陽明病煩渴,脈洪數,飲水不止者,白虎湯;大 便實者,調胃承氣湯。此裏證而煩也。若內傷勞役,陰 虛火動而煩者,其人身倦無力,自汗,尺脈浮虛,宜補 中益氣湯加炒梔、連、生地、麥冬、黃蘗、知母。若不得睡 而心煩者,兼服硃砂安神丸,納其浮游之火而安神 明也。大抵傷寒六七日,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禁不 能言,其人躁擾,欲作汗而解也。若脈和大煩,目重,瞼 內際黃者,此亦欲作汗而解也。一切肌表大熱而煩, 蓋欲作汗而解,再無疑矣。一如天道亢熱,人皆不安, 或時大雨至,人皆涼爽,但脈不應者,為難治。如足冷 脈沉細者,此陰證之煩也,急用人參四逆湯溫之,又 不可不知也。若發汗出,煩熱不得眠者,此為胃中乾 燥也。飲水者,宜少與之,以救胃汁乾也。若傷寒二三 日,心悸而煩者,此虛煩也,小建中湯。又「少陰病二三 日,心煩不得眠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煩躁[编辑]

「煩為擾亂而煩,躁為憤怒而躁。」謂煩躁者,有陰虛陽 實之別也。心熱則煩,腎熱則躁,煩為熱輕,躁為熱重。 所謂煩躁者,先發煩而後至躁也。所謂躁煩者,先發 躁而漸至煩也。太陽病,頭疼發熱,惡寒體痛,脈浮緊, 煩躁因不得汗出,此邪在表而煩躁也。冬用大青龍 湯,三時用十味芎蘇散加石膏、麻黃。天道煖盛,九味 沖和湯加麻黃,六神通解散亦可。《經》云:「傷寒當汗,不 汗則人煩躁」,此之謂也。凡傷寒肌表熱甚,脈浮數,不 得汗出而煩躁者,速宜汗之為當也。若表邪傳裏,讝 語大渴,面赤飲水不止者,脈洪數而煩躁,人參白虎 湯。陽明經腑病,五六日不大便,遶臍腹硬痛,讝語渴 甚,煩躁發作有時者,此內有燥屎而「煩躁也,宜調胃 承氣湯下之。元氣虛者,蜜導法通之。若病大熱,錯語 呻吟,或乾嘔不眠,而煩躁口渴脈數者,此邪在裏而 煩躁也,黃連解毒合白虎加竹葉。」若太陽不得汗,醫 以火刦取,汗不出,大熱入胃而煩躁者,此刦令煩躁 也,小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入黃連、山梔。凡傷寒陽微, 發汗煩躁不眠,或汗「下後,晝夜煩躁不得眠,夜安靜, 身無熱,脈沉微者,薑附湯。或汗下之後,病仍不去,煩 躁者,茯苓四逆湯。」要在脈沉細無力,口不渴,方可用 此湯,此陽虛而煩躁也。若得病二三日,脈微弱無力, 大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能食,小承氣微利之。心中悸 而煩躁者,小建中湯。惡風自汗,脈弦而煩躁者,不用 此湯。若熱六七日,煩渴欲飲水者,用五苓散。無熱狂 言煩躁不安,精采不與人相當者,亦宜五苓散。又少 陰病,吐利嘔逆,煩躁欲死者,脈必沉細,吳茱萸湯。若 陰證身微熱,脈沉細,手足冷而煩躁者,四逆湯。面赤 加蔥白。無脈乾嘔,用豬膽汁。又有不煩便作躁悶者, 乃陰極發躁,欲坐臥於泥水井中,其脈沉「細,足冷,飲 水不得入口者,用霹靂散,不若生脈四逆湯尤妙。」此 陰盛拒陽而煩躁也。余以艾湯調硫黃末二三錢,立 時出汗乃愈,此祕方也。累用累效,其結胸煩躁悉具 者死;吐利四逆而煩躁者,死;發熱下利,厥逆而煩躁 不眠者死;惡寒踡臥,脈不出而煩躁者死。又五六日 自利後,煩躁不眠者死。此皆煩躁之不治也。又有久 病陰虛,發熱惡寒,午後面頰顴赤,煩躁引飲,肌熱燥 熱,至夜尤甚,脈洪大,按之無力,此皆血虛而煩躁也, 用當歸補血湯。又有痰火升作喘,欬嗽氣急,煩悶不 得安臥,或時心煩,或時躁亂不寧,此名痰躁,用溫膽 湯加辰砂、䒷蔞、桔梗、竹瀝、薑汁少許,為要藥也。不在 「傷寒煩躁治例。」

頭痛[编辑]

頭痛者,寒邪入足太陽,上攻於頭,此表證也。頭疼脈 浮緊無汗,用發汗;脈浮緩有汗,宜解肌,照時令用藥。 《三陽經》雜證雖俱有頭疼,不若太陽專主也。太陽則 頂巔腦後痛,連風府;陽明則頭額痛;少陽則頭角痛。 三陰無頭痛者,其脈至頸胸而還,不至於頭,故無頭 疼。惟厥陰有頭痛者,是脈經於頂巔也。陽明頭額痛、 目痛鼻乾,發熱不眠,脈微洪者,用葛根解肌湯加川 芎、白芷、升麻、蔥白。《本經》邪熱傳裏,不惡寒反惡熱,讝 語面赤,大渴飲水不止,脈洪數者,人參白虎湯。 若大便不通,潮熱讝語,揭去衣被,胃熱燥渴,此因熱 氣上攻,頭目脈沉數有力,調胃承氣湯下之,甚者大 承氣下之。少陽頭角痛,耳中痛,往來寒熱,「胸脅痛而 耳聾,嘔而口苦,身熱,脈弦數者,用小柴胡加川芎」,蓋 川芎乃膽經藥也。又有肺家鼻塞頭疼者,瓜蔕散搐 鼻,黃水出乃愈。又痰涎頭疼,胸滿寒熱喘急者,亦瓜蔕散吐之。又厥陰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脈 沉厥冷加附子。此數者,傷寒頭痛也。其雜證亦有頭 痛者,頭乃諸陽之首,凡血虛頭痛,四物湯倍加川芎、 蔓荊。氣虛頭痛,四君子加川芎、藁本。氣血俱虛頭痛, 八物湯加藁本、蔓荊。脈大無力,用補中益氣湯加蔓 荊、細莘。有風頭痛,用羌活湯加天麻、荊芥。有濕痰頭 痛,用二陳湯加蒼朮、芎、芷、細莘。有痰火痛者,二陳湯 加酒炒芩、連、山梔、川芎、蔓荊、竹瀝、薑汁少許。又陰火 上衝頭痛者,用四物湯加黃蘗、知母、蔓荊、荊芥、炒芩、 連、山梔。有暴感風寒頭痛,芎蘇散加蒼朮、白芷,各湯 中俱加桔梗,開提諸藥上行,不可缺也。其食積亦有 頭痛,《開食積傷寒》各條,故不錄。大抵真頭痛連於腦, 手足俱青者,為真頭痛,必死。

頭眩[编辑]

頭眩者,少陽半表半裏間,表邪傳裏,表中陽虛,故至 頭眩,用小柴胡、黃芪、川芎、天麻為君。又汗下後而眩 冒者,亦陽虛所致,用人參養榮湯加川芎、天麻。少陰 下利不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此虛極而眩也,人參 四逆湯加川芎、天麻。太陽病,若下之,因復發汗,此表 裏俱虛,其人必冒,胃家汗出自愈,用真武湯加川芎、 天麻。太陽中風,頭眩頭搖,其脈浮緊,用羌活神朮湯 加川芎、天麻。太陽發汗後,汗出不解,心下悸,頭眩肉 瞤筋惕,振振欲擗地者,宜真武湯加川芎、天麻。太陽 發汗二三次,汗出過多,肉瞤筋惕,頭眩身振身熱,脈 虛數者,人參養榮湯加蔓荊、炒黃蘗、川芎、天麻乃愈。 陽明病,頭眩不惡寒,能食而欬,茯苓、白朮甘草生薑 湯加川芎、天麻。少陽嘔而口苦,寒熱頭眩目運,脈弦 數,小柴胡加川芎、天麻。若汗吐下之後,虛而脈數無 力,心下痞滿,脅痛氣沖,咽不得息,身振搖,肉瞤筋惕, 久則成痿,頭眩目運者,茯苓白朮桂枝甘草湯加川 芎、天麻。又有血虛頭目眩運,用四物湯加人參、蔓荊、 天麻。若氣虛頭眩目運,四君子湯加川芎、當歸、天麻。 伏痰頭眩目運,用二陳湯:䒷蔞仁、桔梗、枳實、蒼朮、川 芎、天麻、竹瀝、薑汁。痰火上攻,頭眩目運,用二陳湯加 酒炒芩、連、山梔、蔓荊、川芎、天麻、竹瀝、薑汁。陰火上沖, 頭眩目運,用四物湯加炒黃蘗、知母、天麻。勞役內傷, 頭眩目運,用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天麻。若下元氣脫, 頭眩「目運,人參養榮湯」加升麻、川芎、天麻。大抵治頭 眩目運,非天麻不能除也。

項背強[编辑]

項背強者,太陽表邪也。無汗脈浮緊,宜發汗,麻黃湯。 有汗脈浮緩,宜解肌,桂枝湯用羌活沖和湯。太陽風 痓,角弓背反張,獨頭搖,卒口噤,用小續命湯。治在「痓 證」條下,有加減法。項背強几几,無汗用發汗,有汗用 實表。几几如短羽之鳥,不能飛騰,動則伸縮其頸,而 兩翅聳動欲飛之貌。其病者,頭項一伸一縮,故几几 也。

頭搖[编辑]

頭搖者,裏病也。內有痛則頭搖,宜察痛而治之。一者, 風痓獨頭搖,卒口噤。二者,心絕則頭搖,形狀如煙煤, 直視者死。凡頭搖多屬於風,風主動搖,風脈必弦,用 神朮湯加天麻、羌、防、全蠍、殭蠶之類是也。

無汗[编辑]

無汗者,寒邪中經,腠裏固密,津液內滲而無汗也。風 暑濕皆有汗,惟寒邪獨不汗出。太陽證無汗者,冬用 麻黃湯,三時用芎蘇散、沖和湯、六神湯選用。太陽證 無汗,脈弱無陽,難作汗者,血少也,黃芪建中湯加朮 附。剛痓無汗,治在痓條下。少陰脈沉,發熱無汗,麻黃 附子細莘湯。陽明當自汗,若無汗,身如蟲行皮中,此 久虛無汗故也。熱病熱盛躁急,不得汗出,此陽脈極 也,死證矣。又溫病不得汗出,必發狂也,有汗者生,無 汗者死。其三陰證與陰陽毒者,皆無汗也。按陰毒額 上手背冷汗出者,此雖陰證,亦有汗也,用人參四逆 湯,原太陽表邪當汗之證,用麻黃湯二三劑,發汗不 出者必死。然發汗頭面半身以上雖出,其下半身無 汗,及不至足者,必死。蓋寒自傷足經而起,汗出不至 足者,是太陽膀胱氣絕也。凡溫熱病,傷寒不得汗,用 搗薑汁緜裹周身擦之,其汗自出,此良法也。

自汗[编辑]

自汗者,衛為邪干,不能固密,腠理疎而汗出,不由發 而自出也。有表裏虛實之分。「若風傷衛氣,太陽表未 解,脈浮緩自汗者,冬用桂枝湯,三時神朮湯。若汗後 惡風寒,皆為表虛,汗不止,用黃芪建中湯;太陽發熱, 汗過多,汗出遂漏不止,為亡陽,用朮附湯。」若陽明腑 病,自汗出,不惡風寒,而反怕熱,躁渴讝語,飲水不止, 「大便不通,脈沉數者,調胃承氣湯下之。陽明自汗,小 便不利者,津液少也,急下調胃承氣湯。」大抵傷風則 惡風自汗,傷濕則身重自汗,中暑則脈虛自汗,中暍 則煩渴自汗,濕溫則妄言多汗,風溫則鼾睡自汗,霍 亂則吐利自汗,柔痓則搐搦自汗,陽明則惡熱潮熱 自汗,陰虛勞力則身倦自汗,亡陽則遂漏不止自汗治開。各條下。惟衛氣不與榮氣和諧。臟無他病。發熱 惡風而汗自出。宜桂枝和合榮衛。使邪氣無所容之 地。則邪自出而汗自止矣。言桂枝發汗者。非發也。實 閉汗孔也。發字當作出字論。

凡陰證四肢厥冷,額上手背汗出者,脈必沉細,用四 逆湯溫之。自汗出,小便難,身無熱,脈沉足冷者,《四逆》 加桂枝、白朮、茯苓。若吐利厥冷,脈沉或伏,或身痛,大 汗出者,《人參四逆》加桂枝、白朮、黃芪。 凡發熱下利,大汗不止者死。若大汗出,髮潤如油,喘 不止者死。若大汗出,熱反盛,狂言不食者死。若汗冷 如冰,四肢厥冷,脈脫者死。柔汗發黃,環口黧黑者死。 凡傷寒溫熱病,汗不止,將髮披水盆中,足露於外,宜 少蓋,可用炒麩皮、糯米粉、龍骨、牡蠣,煅為細末,和勻, 周身撲之,其汗自止,免致亡陽而死,此良法也。《方開》 各條,不錄。

盜汗[编辑]

傷寒盜汗者,睡中出而醒則止也。緣邪在半表半裏 間,故知膽家有熱也,用小柴胡湯。若雜病寸脈虛浮, 尺脈數大無力,乃陰虛火動,宜當歸六黃湯、辰砂白 芷散,兼用小柴胡湯。

頭汗[编辑]

諸陽經絡,循於頭,三陰,但到項而還。頭汗者,邪搏諸 陽之首,則汗見於頭也。若遍身自汗出,為熱越,今熱 不得越,而陽氣上沖,津液上湊,故但頭汗耳。夫裏虛 則不可下,內涸則不可汗,頭既有汗,不可再汗也。蓋 陽明病,脈洪數,熱甚,但頭汗出,劑頸而還,渴飲水漿, 小便不利,必發黃也。此因熱不得越,用茵陳五苓散。 「若瘀血在內,小便利而大便黑,小腹滿硬,頭汗出者, 為畜血,桃仁承氣湯下盡黑物則愈也。」往來寒熱,胸 脅痛,頭汗出者,屬少陽,小柴胡湯和之。太陽中濕,發 黃,小便難,渴欲飲水漿,頭汗出者,茵陳五苓散。重則 茵陳湯。陽明病,煩渴飲水多,胸滿怔忡,頭汗出者,為 水結胸,五苓散利之。中濕欲面向火,亦汗出者,治在 「中濕」條下。

凡頭汗出,小便不利者死。

凡關格不得尿屎,頭汗出者死。若元氣下脫,額上汗 出,如貫珠不流者死。與夫悮下濕家,汗出額上而喘, 小便難,大便利者,亦陽脫也,俱死證矣。

凡頭汗到頸而還,必發黃證也。

手足腋下汗[编辑]

「傷寒潮熱,手足心腋下濈濈汗者,此為實也。手足乃 諸陽之本,熱聚於胃,則津液旁達於四肢,蘊熱則燥 屎讝語。手足汗出者,大承氣湯下之。挾寒則水穀不 化,手足冷汗出者,理中湯溫之。是有承氣、理中之不 同也。陰毒寒證,手足額上冷汗出者,四逆湯溫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