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367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三百六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三百六十七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三百六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百六十七卷目錄

 醫部彙考三百四十七

  傷寒門十三

  陶華全生集身體痛 動氣 口渴 口燥舌乾 吐血 衄血 畜血 嘔吐

   乾嘔 噦噫氣 呃逆 胸脅滿 結胸 心下痞 自利 便膿血 讝語 鄭聲 懊

  憹 發斑 發黃

藝術典第三百六十七卷

醫部彙考三百四十七

[编辑]

傷寒門十三

[编辑]

《明陶華全生集》

[编辑]

身體痛

[编辑]

身體痛者,雖曰太陽,表邪未解,又有溫經發汗之不 同。如發熱惡寒,頭疼,身體痛,脈浮緊,無汗,屬太陽表 證,冬用麻黃湯發汗,餘月沖和湯汗之。有汗脈浮緩, 身體痛者,亦表證也,冬用桂枝湯,餘月加減沖和湯。 少陰身體痛,或吐利,手足冷者,四逆湯。有陰證,下利, 或嘔吐,身體痛,發熱,脈沉遲,先救裏,用四逆湯,後救 「表用桂枝湯。」或陰證厥冷下利,脈沉,身體痛如被杖, 嘔逆者,茱萸四逆湯溫之。陽證發汗後,身體痛,脈沉 遲,桂枝芍藥人參湯。一身盡痛,發熱面黃,熱結在裏, 小便自利,大便或祕,此為畜血證,輕則犀角地黃湯, 重則桃仁承氣湯。大抵傷寒煩熱身疼,即是熱疼,汗 出則解,醫當識此。無熱吐利身疼,即是虛寒,溫之則 愈,勿令悮也。 凡風濕一身盡痛,身重不可轉側,中濕亦身重而疼, 俱小便不利,五苓散加羌活、蒼朮利之。霍亂則吐瀉 作而身體痛,脈沉者,桂枝湯。表裏俱寒,則下利清穀, 身疼痛,先救裏,四逆湯,後救表,桂枝湯。又有勞倦亦 身體疼痛,則脈虛困甚也,用補中益氣湯加羌活蒼 朮桂枝湯不愈,又用人參養榮湯加羌活、桂枝、芍藥。 若身熱自汗身疼痛者,屬陽明有風也,用葛根解肌 湯加羌活、防風、桂枝、芍藥治之。有血虛發熱,身疼痛, 脈浮數無力者,用四物湯加羌活、知母、黃蘗。痰證亦 有身疼痛者,治在「痰證類傷寒」條下,故不錄於此。

動氣

[编辑]

凡病人有動氣者,即氣痛也。臟氣不調,築築然跳動, 隨所主而形見於臍之左右上下也。其人必先痞氣, 而後感於傷寒,醫人不知患者有痞積在內,妄施汗 下之法,致動其氣,故曰動氣。凡治不可輕舉之也。 若治傷寒,須問病人臍之上下左右有動氣否?但言 有此,以手按其處,牢而若痛,築築動氣者是也,便不 可「汗下。動氣在左,若汗之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 先防風白朮牡蠣湯,汗止則小建中湯,不可下,下之 則腹內拘急,食不下,動氣更劇,身雖熱,反欲倦,先宜 甘草乾薑湯,後與小建中湯。動氣在右,不可汗,汗之 則衄,心煩,飲水則吐,先宜五苓散,後與竹葉石膏湯, 不可下,若下之,津液枯竭,咽燥鼻乾,頭眩心悸,宜人 參白虎湯加川芎。動氣在上,不可汗,汗之則氣上衝 心,宜李根湯;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熱煩,身熱汗自出, 欲得水自濯也,宜竹葉湯。」「動氣在下,不可汗,汗之則 無汗,心中大煩,骨節苦疼,目運惡寒,食則反吐,先宜 大橘皮湯,後與小建中湯;不可下,下之則腹滿,下利 清穀,心痞頭眩,宜甘草瀉心湯。」可見傷寒以看外證 為當者,蓋不待脈可見,必待問證而可得也。又有腎 臟之氣內虛,水結不散,氣與水搏,即發奔豚,以其走 動衝突,如奔豚之狀,皆不宜汗下,通宜理中加桂枝 去白朮,緣白朮燥腎閉氣,故去之,桂能泄奔豚,故加。 然而獨不言當臍有動氣者,是可以不言而喻也。左 右上下,尚不宜汗。況中州乎。

動氣。俱用理中湯去白朮。加桂枝。又一法用缺二字桂 枝湯亦良。二法須看有熱無熱。

口渴

[编辑]

渴者,裏有熱也。津液為熱邪所耗,分六經治之。太陽 標熱在表則無渴,邪熱入膀胱之本則煩渴。脈浮數, 小便不利,五苓散利之,不可與白虎湯。太陽病發渴, 表未解,心下有水氣,小青龍去半夏加䒷蔞、天花粉。 太陽病服桂枝湯,汗出後,煩渴甚者,白虎湯。太陽病, 身熱惡風,手足溫,脅痛而渴,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 粉。《經》云:太陽證無汗喜渴,忌白虎。凡陽明經病,脈長 而微洪,標熱無汗而渴,葛根解肌湯。若陽明病傳熱 於胃,本熱惡熱,自汗面赤讝語,發渴飲水,脈洪數者, 人參白虎湯加天花粉、黃連。若陽明本熱內實,或蒸 蒸內熱,或潮熱大渴,飲水不止,讝語,揭去衣被,或發 斑黃狂亂,或成大結胸,舌上燥胎,大便不通。脈沉數 者。三承氣湯。量輕重選用。若內熱未實。且未可下。宜 白虎湯合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黃連。

若陽毒證,目赤脣焦,鼻如煙煤,發黃狂亂,罵詈叫喊, 大渴飲水不止,舌胎乾燥,內實,或下利赤黃,脈大有力,三黃石膏湯,或黑奴丸。大便不通渴甚者,宜急下 之,大承氣湯。《經》云:陽明自汗而渴,戒五苓散利小水, 恐津液枯竭,故戒也。

若少陽脈弦數,口苦咽乾,發熱而渴者,小柴胡去半 夏,加天花粉、葛根。

若心煩喜嘔而渴,胸滿脅痛而渴,日晡潮熱而渴,往 來寒熱而渴,俱屬少陽,並用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 粉、黃連,渴甚加石膏、知母。凡先嘔後渴,此為欲解,當 與水解。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則為水結胸,下利喘 欬等證,隨證治之。

「凡太陰虛寒,自利則不渴,惟少陰舌乾口燥而渴,有 大便不通,讝語,脈沉實者,急下之,用大承氣湯。」厥陰 熱極,消渴能飲水,脈沉細,四肢微厥,乍溫,甚則大便 不通,舌卷囊縮,讝妄者,急下之,用大承氣湯。厥陰消 渴,謂能飲水多而小便少,蓋熱能消水。若厥陰證,熱 微厥亦微,四逆散。若厥深熱亦深,消渴者,大承氣湯 下之。有少陰證,口渴欲飲水,不能飲,小便白色,脈沉 足冷者,此下虛有寒,人參四逆湯溫之。有陰毒下利, 身如被杖,自汗厥逆,脈沉疾煩渴,或腹痛胸滿燥渴 者,茱萸四逆湯溫之,不可用涼劑。甚則脣青厥逆,舌 卷囊縮,脈沉伏者,急灸關元、氣海、蒸臍法,仍用薑附 大劑以溫之。又有陽證下利,脈數而渴者自愈。此渴 因瀉枯津液,故渴必自愈。瀉止則不渴,不愈者必清 血,宜黃芩湯。陽證發黃,頭汗出,渴飲水漿者,茵陳五 苓散。大便實者,茵陳湯。一切傷寒、時氣,熱病欲飲水 者,因內水枯竭,欲得外水自救,宜少與之,以全胃氣, 氣和則愈。蓋得水能和其胃氣,汗出而解也。不可太 過,若太過則水停心下,為「水結胸」,下利喘欬等證。 若全不與飲,則內水乾燥,無由作汗,必加喘渴躁亂 而死。

若病人飲水,必須令人以手摩揉心胸脅下,使水氣 行散,不至停畜也。大渴舌乾胎燥者,用薄荷搗浸涼 水,時時噙漱,以免乾燥而渴。其雜證陰火動而渴者, 用四物湯加黃蘗、知母、天花粉、黃連。若中暑脈虛而 渴身熱者,白虎湯加香薷、黃連、辰砂調服。

口燥舌乾

[编辑]

舌乾口燥者,因邪熱聚胃,消耗津液,屬正陽明胃腑 病,乃胃汁乾也,調胃承氣湯下之。其少陰舌乾口燥 者,因內水枯竭,即熱消腎汁乾也,用大承氣湯急下 之。其少陽口苦乾者,小柴胡湯加天花粉、乾葛和之。 陽明身熱,背惡寒,口燥舌乾者,白虎湯加人參。若脈 沉足冷,舌乾胎燥者,多死。

吐血

[编辑]

吐血者,口中出血也。諸陽受熱,當汗失汗,使熱毒入 深,積畜於臟,遂成吐血也。凡見眼閉目紅,神昏語亂, 眩冒迷妄,煩躁漱水,驚狂讝語,背冷足寒,四肢厥冷, 心胸腹脅滿痛,小水自利,大便黑者,皆瘀血證也。雖 有多般,不必悉具,但見一二證,便作主張血證治之。 初得此證,急宜用藥。有畜血上焦,漱水不嚥者,犀角 地黃湯。若吐鮮血。血不止。燥渴者。黃連解毒湯。加丹 皮生地。磨京墨吞下四生丸。

若血結滿硬而痛。燥渴者。桃仁承氣湯。下盡黑物則 愈矣。

凡病神昏者多死。此證神昏亦宜速下。遲之亦殺人。 切記切記。

衄血

[编辑]

衄血者。經絡熱盛。逆血妄行於鼻者為衄也。是雖熱 盛。邪猶在經。然亦不可發汗。以桂枝麻黃治衄者。非 治衄也。乃發散經中邪氣耳。且衄固為欲解。其或頭 面汗出。

若身無汗,及汗出不至足者,難治。太陽證衄血,及服 桂枝後至衄者,為欲解犀角地黃湯。無汗而衄,脈浮 緊,再與麻黃湯;有汗而衄,脈浮緩,再少與桂枝湯。此 二者,蓋為浮脈而設也。鼻衄分點滴成流者,不須服 藥,少刻自解,當與水解。若滴點不成流者,邪猶在經, 還須發散用藥無疑。《經》曰:「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俗人以血為紅汗厥有旨哉!若得衄而解者,邪之輕 也;得衄不解者,邪之重也。太陽病,口乾鼻燥,脈浮緊, 必衄血,黃芩湯。傷寒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其人發 煩目瞑,劇者必衄,熱乃解。若不解,陽氣重故也,宜汗 之。衄家不可大發汗,汗之必額上陷,脈浮緊,直視不 能眴,不得眠,芍藥地黃湯。陽明,漱水不欲嚥,必衄,犀 角地黃湯。陽明口乾鼻燥,脈浮數者,必衄,犀角地黃 湯加乾葛。脈來輕輕,在皮肉之間,尺中浮,目睛暈黃, 必衄。脈浮數者,口乾鼻燥必衄,並用犀角地黃湯。凡 鼻衄無表證,脈不浮緊者,尚不可發汗,醫當慎之。若 衄而煩渴,飲水即吐,先宜五苓散,次服竹葉石膏湯。 凡衄血不止者,茅花湯加芩、連、京墨,用劫法止之。若 傷寒表證,衄血將解,不可用涼水及寒藥止住,必成 畜血結胸,難治。宜用犀角地黃湯加當歸、紅花,甚者 加桃仁、大黃,下盡黑物則愈。少陰但厥無汗,強發之必動其血,必從口、目、鼻、耳齊出者,名上厥下竭者,難 治。當歸四逆湯,仍灸太谿、三陰交、湧泉。一法黑錫丹 治之。若人虛衄血不止者,三黃補血湯加茅花、京墨 及劫法甚良。一切諸失血證,脈沉小身涼者生,脈浮 大身熱者死。吐衄後脈微者易治,衄後復大熱,脈反 躁急者死。凡血得熱則行,得冷則凝。血屬南方丙丁 火,見黑則止。腎屬北方壬癸水,蓋水能制火,故失血 藥中加墨則效也。若衄而頭汗出,或身有汗不至足 者。為難治矣。

畜血

[编辑]

夫畜血者,瘀血畜結於內也。表證當汗不汗,瘀血在 裏,必血結也。大扺看《傷寒》,必察病人心下、兩脅、小腹, 以手按之則硬痛者,便當問其小便何如。若小便不 利,乃水與氣;若小便自利者,乃為畜血也。《經》云:太陽 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若不愈,小 腹急結痛者,用桃仁承氣湯下之。有表證者,先用桂 枝湯以解外,後下盡瘀血為愈。又太陽病六七日,脈 微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小腹當硬 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太陽隨經瘀血 在裏故也。桃仁承氣湯下盡黑物乃愈。太陽病,身黃、 脈沉細,小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者, 為有血也,宜桃仁承氣湯下之。

又傷寒有熱,小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之,為有血 也,當下血為愈。

陽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也。所以然者,內有瘀 血,故令人喜忘也。屎雖鞕,大便反見易,其色必黑,宜 下血則愈。喜忘好忘,有所見而如狂也。若畜血在上 焦,胸中,手不可近而痛者,犀角地黃湯。中脘手不可 近,桃仁承氣湯。臍下、小腹,手不可近,抵當湯。蓋傷寒 畜血,醫多不識,若能識者,則唾手取效也。血未下,犀 角地黃湯中加大黃、枳實、桃仁、紅花、蘇木。

嘔吐

[编辑]

嘔者,聲物俱有而出也。吐者,無聲有物而頓出也。若 有聲無物為乾嘔也。較之輕重,則嘔甚於吐矣。蓋表 邪傳裏,裏氣上逆,則為嘔也。大抵邪在半表半裏,則 多嘔。若初得病,嘔逆、嘔噦清水,嘔吐飲食者,宜加減 藿香正氣散。虛者,人參養胃湯加香附、砂仁。若已發 熱者,十味芎蘇散汗之。天寒少加麻黃、乾葛。若有汗 者。不可汗。宜《正氣散》去蘇葉以和之。

凡陽明壯熱目痛,鼻乾乾,嘔無汗者,用葛根半夏生 薑湯。太陽陽明合病,下利而嘔者,用半夏葛根生薑 湯。太陽少陽合病,下利而嘔者,黃芩湯加半夏生薑。 凡食穀欲吐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得湯反劇,屬上 焦也,用葛根半夏生薑湯。凡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 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凡嘔多者,不可下,下 之則利,利不止者死,利止者愈。故《經》云:「嘔多,雖有陽 明病,不可攻之。」攻之為逆,為其逆氣尚未收斂為實 也。

凡發熱口苦,脈弦數而嘔者,屬少陽也。若心煩喜嘔, 胸脅滿而嘔,往來寒熱而嘔,日晡發熱而嘔,皆屬少 陽。並用小柴胡倍加半夏、生薑主之。熱少去黃芩,口 乾加乾葛。心煩喜唾加薑炒黃連,心下痞滿加枳實。 若潮熱內實,不大便,嘔不止,心下鬱鬱微煩者,大柴 胡下之。凡嘔吐,胃家有熱,脈弦數,口若煩渴,胃有寒, 脈弦遲,逆冷不食,有水氣,先渴後嘔,腹滿怔忡,有膿 血,喉中腥氣,奔逆上衝,不須治之,嘔膿盡為愈。此四 者,不可不辨也。

凡太陰腹滿,水穀不下,或腹痛嘔吐,脈沉遲,理中湯 加半夏、陳皮、厚朴、藿香、生薑之類;寒甚加附子。凡少 陰飲食入口即吐,心下兀兀欲吐,復不能吐,手足寒, 脈沉細者,四逆湯加半夏、生薑、陳皮之類。

凡厥陰嘔吐涎沫,逆冷,脈沉微者,茱萸四逆湯加半 夏、生薑、陳皮、厚朴之類。

若膈上有寒飲,乾嘔吐涎沫,四逆湯。

若吐利,手足逆冷,煩躁甚者,茱萸四逆湯。少陰欲吐 不吐,但欲寐,五六日,利而渴,小便色白,四逆加生薑。 若似嘔,似噦,似喘,心下憒憒無奈,大橘皮湯。

若汗下後,關脈遲緩而吐,為胃寒,理中湯,甚者加附 子。

若吐後水藥不入口者。為嘔逆。半夏茯苓湯。病瘥後, 虛煩嘔吐。竹葉石膏湯加生薑、陳皮。清嘔吐穀不下。 小半夏湯。

凡嘔吐,脈滑數,或洪大,發熱者,茅根湯。

若三陽發熱而嘔,通用小柴胡湯加陳皮、生薑。 凡先嘔後渴,此為欲解,宜與水解。

凡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宜茯苓半夏湯加陳皮、生 薑。小便不利者,五苓散。有水氣,或欬或悸,身痛自利, 真武湯去附子加陳皮、生薑。

凡病後餘熱在胃口,虛羸少氣,嘔逆欲吐者,竹葉石 膏湯。

若胃中有痰熱而嘔者,橘皮竹茹湯,加薑炒黃連、山梔。

凡胃寒嘔吐不止者,藿香安胃湯合理中湯主之,甚 者加丁、附。

凡胃熱嘔吐不止者,用小柴胡加竹茹、乾葛、陳皮、薑 炒黃連、山梔、石膏主之。

凡胃實嘔吐者,用「香砂平胃散」,去甘草,加枳實、青皮 主之。

胃寒脛冷面浮者,尻骨痛。

胃熱煩渴,頰痛口乾不合。

胃實則右關脈實,胃虛則右關脈虛。

若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 湯加生薑主之。

若下利無脈,乾嘔煩者,白虎湯加豬膽汁主之。 其痰嘔吐不止,用二陳加薑汁炒黃連、梔子、乾薑主 之。

凡治嘔吐,不可缺生薑,薑乃嘔家之聖藥。嘔家不喜 甘甜之物,蓋甘能發嘔故也。一切嘔吐不止者,各湯 中俱加薑汁調服,隨用生薑嚼之。過藥不可用棗子 甜物,服藥徐徐服之,不可急。

乾嘔

[编辑]

乾嘔者,但嘔而無物也。大抵熱在胃脘,與穀氣併,熱 氣上熏,心下痞結,則有此證。太陽汗出乾嘔,桂枝湯 主之,自汗也。少陰下利乾嘔,薑附湯主之,下利也。厥 陰吐涎沫,乾嘔,吳茱萸湯主之,涎沫也。邪去嘔則止。 又有水氣二證,又當以表裏別之。傷寒表不解,心下 有水氣,身微熱,乾嘔微喘,或自利,小青龍湯;不發熱, 不惡寒,脅痛欬而利,乾嘔者,十棗湯。膈上有寒飲,乾 嘔屬少陰,四逆湯。胃熱煩渴,乾嘔者,小柴胡加薑汁 炒黃連、山梔、陳皮。口苦脈弦數,身熱而嘔者,屬少陽 也,小柴胡加減治之。

「少陰下利。乾嘔脈微。白通湯主之。」下利不止。乾嘔而 煩。厥逆無脈。白通加豬膽汁湯。

乾嘔吐痰沫,頭痛,吳茱萸湯,得此湯反劇者,與小柴 胡湯。乾嘔自利,黃芩湯、半夏生薑湯。

太陽中風,陽浮陰弱,自汗惡風寒,發熱鼻鳴,乾嘔者, 桂枝湯。乾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

噦噫氣

[编辑]

噦者,氣忤也。忤,敵也。即乾嘔之甚,其聲濁惡而長,嘔 則聲短而小,較之於嘔為重,皆有聲而無物出。《經》云: 木衰者枝葉枯落,病深者其聲噦。其人本虛,攻其熱 則噦。或因汗下太過,胃中虛寒而然,或恣飲冷水,水 寒相搏而然,此胃中虛寒故也,理中湯主之,甚者加 丁附。《經》曰:「脈滑則噦。」此為醫咎,責虛取實之過也。又 有熱氣鬱塞,上下不通而致,輕則和解之,疏引之,甚 則溫散之,噦則腹滿,當看何部不利。前部不利者,五 苓散加青皮、木通;後部不利者,大承氣湯。人虛脈弱 者,用大柴胡、小承氣,或蜜導法。若口苦脈弦數,煩熱 而嘔者,小柴胡加陳皮、竹茹和之。渴加知母、連、梔。手 足冷者,小橘皮湯加薑附;煩者,橘皮竹茹湯。有鬱熱 在胃中者,加味竹茹湯。噦不止者,乾薑橘皮湯加半 夏、附子。溫病有熱,暴飲水而致者,茅根乾葛湯。溫病 胃寒變噦,茅根橘皮湯。若屬病後胃虛冷,脈沉遲者, 理中湯加丁香、附子。又有初病陰寒入胃,無熱不渴, 便作虛噦,或有清水而噦不止,脈沉遲者,用薑附理 中湯,加藿香、陳皮、半夏、薑汁。又有真陰證,初起無熱 惡寒,厥冷踡臥,脈沉細作噦者,用四逆湯加丁香、陳 皮、吳茱萸、半夏溫之。有生冷飲食傷在胃口,作噦不 止,用藿香安胃湯加丁香、砂仁、香附,甚者加附子、薑 汁。又有陰虛火動而噦者,用四物湯加黃蘗、知母、梔、 連,佐以薑汁、竹瀝。大抵病後嘔噦,或久病胃虛不食, 嘔噦足冷,脈微遲,及噦家不屎者,皆難治也。其噫氣 者,胸中氣不交通也。寒氣客胃,厥逆上行,復出於胃, 故噫氣也。理中湯加陳皮、香附、丁香、半夏溫之。傷寒 汗下後不解,心下痞,噫氣者,旋覆黛赭湯主之。

呃逆

[编辑]

夫呃逆者,俗謂呃忒是也。纔發聲於咽喉則遽止,軋 軋然連續數聲,其聲短促不長,古謂之噦,非也。噦與 乾嘔無異,但其聲濁惡而長,比之呃忒大有徑庭矣。 若將呃逆紊為噦,與欬逆悮人尤多。然呃逆有因胃 中實熱失下而作,有因胃中痰飲而作,有因服寒涼 之藥過多,胃中虛冷而作。且其氣皆從胃中起,至胸 嗌之間,而為呃忒矣。「胃熱失下,大便不通者,承氣湯 下之;便軟者,以瀉心湯主之;有潮熱,小柴胡湯;胃虛 有熱者,橘皮竹茹湯主之;有痰飲者,橘皮半夏生薑 湯主之,加茯苓、枳實、陳皮、桔梗。若胃冷者,橘皮乾薑 湯主之;甚者,丁附理中湯加吳茱萸主之。若過服寒 涼藥多,胃寒呃忒者,丁附理中湯加」吳茱萸、木香、薑 汁主之。凡其氣自臍下直衝於胸嗌間呃忒者,此陰 證呃忒也,其病不在胃矣。其病下虛,內伏陰火,或悮 服寒藥,遂至冷極於下,迫其相火上衝,卒集於胸中 而為呃忒,亦欲盡也。病人煩躁,自覺甚熱,他人以手按其肌膚則冷,此為無根失守之火,散亂為熱,非實 熱也,乃水極反似火,陰證類似陽也。若不識此,悮用 涼藥下咽即死。當用羌活附子湯加官桂、人參、木香、 陳皮、半夏、砂仁,急溫其下,令其陽回,陰火降,呃忒乃 止也。若陰證及因胃寒呃忒不止者,外用乳香硫黃 散嗅法,內用丁香柿蔕散,服之則止。再灸期門、中脘、 氣海、關元,此良法也。但手足溫煖,脈重者,為有生矣。 又瘀血有形之物。壅塞其間而呃。雖柿蔕亦不應。

胸脅滿

[编辑]

胸脅滿者,胸滿乃腹間氣塞滿悶,非心下滿也。脅滿 者,脅肋脹滿,非腹中滿也。蓋表邪傳裏,必先胸以至 腹入胃,是以胸滿多帶表證,宜微汗。脅滿多在半表 半裏之間,宜和解之。又有邪熱,或痰食結在胸中為 實者,必須湧吐之也。傷寒胸滿心煩者,柴胡陷胸湯, 脅下硬加青皮、牡蠣粉;往來寒熱,胸脅滿者,小柴胡 加桂、白芍藥;脅下痛,加青皮、川芎、木香。若胸中痞氣 滿悶,小柴胡加枳桔。未效,加䒷蔞、黃連。渴,去半夏,加 貝母、乾葛;渴甚,加天花粉。治痞滿,須用枳殼、桔梗為 要藥。《經》云:「病人手足冷,脈乍緊,邪結在心中,心下滿 而煩,饑不能食,病在胸中,宜吐之。」又寸脈微浮或伏, 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此為胸中有寒者,宜 吐之。有痰實結胸中者,亦吐之,用瓜蔕散。若胸脅不 快,腹滿悶,脣青,手足冷,脈沉細,少情緒,或腹痛欲嘔 者,此因生冷傷於太陰脾土,用理中湯去參、朮,加砂 仁、枳殼、木香,內寒甚者,加丁附。兼有外感寒者,用五 積散加減治之。大抵枳殼瀉至高之氣,枳實瀉至低 之氣,故心之上胸之「分,枳殼瀉之;心之下,胃之分,枳 實瀉之。」䒷蔞仁能瀉肺,洗滌胸中痰垢之要藥,故胸 滿而煩者加之。外用生薑搗柤去汁,炒熱揉熨胸脅。 大抵陽證不可太熱,絹包漸漸揉熨胸脅,或痰或氣, 或滿、或痛、或硬、或食或寒,俱用此法以辛散之,自然 寬矣。若悮服寒涼藥過多,反成寒實結胸,脹滿不通, 湯藥不入者。又當用薑附、丁桂以溫開之。及中寒邪 結胸脅間。與此治法同。

結胸

[编辑]

結胸痞氣雖開,前條恐論未盡,故再明之。蓋結胸者, 緣太陽證自汗,當服桂枝湯散其邪,悮用承氣下之, 表邪乘虛內陷,結於心胸間,反成真結胸也。當分輕 重治之。未經下者,非結胸也,乃表邪傳至胸中,未入 乎腑,證雖滿悶,尚為在表,正屬少陽部分,只須小柴 胡加枳、桔以治其表。如未效,以小陷胸合小柴胡,去 半夏,一服如神。世俗皆不知其妙。若真結胸,不按自 痛,連臍腹硬,手不可近,大熱大渴者,名大結胸,用大 陷胸湯。若按之方痛,心下硬,名小結胸,用小陷胸湯。 若懊憹發熱煩渴,心下痛硬,大便祕昏悶,名熱結胸, 少與大陷胸湯加黃連。若懊憹滿悶,身無熱,口不渴 者,名寒結胸,用枳實理中湯,重則三」物白散。若心下 怔忡,頭汗出,無大熱,先渴後悶痛,揉之有聲汨汨者, 名水結胸,用半夏茯苓湯。傷寒陽證,吐衄血不盡,畜 在上焦,胸腹脹滿,硬痛身熱,漱水不嚥,喜忘如狂,大 便黑,小便利,名血結胸,用犀角地黃湯。又有食結、支 結、微結、痰結,治各不同,要在明辨治之。凡結胸證悉 具,煩躁者死。結胸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陽明 病,心下硬滿,不可下,下之利不止者死。此邪氣自表 傳裏,全未為實,宜吐之。凡結胸有兼發黃發斑,有兼 發狂或呃忒者最重,但脈微細沉小而手足冷者,皆 難治也。若脈沉緊、沉滑、沉實,或數大有力,乃可攻之。 一切結胸證,先理其氣,用枳殼、桔梗以寬之,外用薑 柤揉熨法甚良。其食結開。在「《食積條》下。

心下痞

[编辑]

痞者,太陽證當服麻黃湯發汗而悮,用承氣下之,而 成痞滿,此因虛邪留滯,若欲下之,必待表證罷而後 可,宜用柴胡枳桔湯。如惡寒汗出痞滿者,附子瀉心 湯;服後小便不利者,五苓散;表未解,心下滿悶者,名 支結,柴胡桂枝湯。如熱甚而痞者,大黃黃連瀉心湯; 如冷熱偏勝者,附子瀉心湯;寒多熱少者,半夏瀉心 湯。要知瀉心,非瀉心火之熱,乃瀉心下之痞滿也。謂 氣鬱不通泰故也。若下早而成者,則表邪乘虛內陷, 結於心胸間,但滿而不痛者,為痞氣。若不因下早而 為痞者,乃表邪傳至胸中,未入乎腑,證雖滿悶,尚為 在表,只用小柴胡、枳桔湯未效,只以小柴胡合小陷 胸湯,如神效。

自利

[编辑]

傷寒自利者,不因攻下而自瀉利,俗呼「漏底傷寒」是 也。蓋下利者,有協熱協寒之別,要在明辨治之。夫傷 寒下利,多責於熱。熱邪傳裏,裏虛協熱,亦為下利。雜 病下利,多責於寒。傷寒三陽下利,身熱,太陰下利,手 足溫,少陰厥陰下利,身涼無熱,此其大概耳。要知瀉 青白為寒,瀉黃赤黑為熱。大抵瀉利如小便清白不 「澀,大便清,完穀不變,有如鶩溏,或吐利腥穢,小便澄 清,口不燥渴,其脈沉細無力,或遲或微,或伏,或身雖發熱,手足厥冷,或惡寒踡臥,皆屬寒也。」若渴飲水漿, 口中乾燥,小便或赤或黃,或澀或不利,大便利下之 物皆如垢膩之狀,其色或黃或赤或黑,去後皆熱臭 氣煖如湯,後重如滯,其脈多數,或浮「有力,或濇或弦, 或洪或實,此皆屬熱也。亦有邪熱不殺穀消化者,但 脈數而身熱,口燥渴而小便赤黃或澀,以此別之。」夫 寒因寒中臟腑,熱因熱邪傳裏,表因胃受風邪,木來 侮土,故令暴下,或溫或攻,或固下焦,或利小便,隨證 施治。但凡下利,切不宜發汗,若汗之使邪氣內攻,復 泄其津液,胃氣轉虛,「必成脹滿也。當先治利,利止內 實,正氣得復,邪氣自解,則微汗出而愈。蓋下利為內 虛,若發其汗,則內外俱虛,變證出矣。若夫下利讝語, 目直視者;下利厥逆,煩躁不眠者;下利發熱,厥逆自 汗者;下利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脈不出者;下利一 日十數行,脈反實者;下利脈弦大,熱不止者,五者之 中最急也。蓋五臟氣俱絕,利不止;六腑氣俱絕,手足 寒,此名言也。」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湯,其 脈浮而長。太陽證悮下早,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 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太陽與少陽合病, 必自下利者,黃芩湯,其脈浮而弦。陽明與少陽合病, 必自下利,其脈弦長而滑,乃有宿滯也,宜「小承氣湯 下之。」太陽證未解而悮下之,遂協熱利,心下痞硬,表 裏未解,人參桂枝湯。凡下利煩熱而渴,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內熱心煩加炒黃連,腹痛加炒芍藥。陽明下 利,心煩不得眠,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下利熱甚,飲水 下重者,白頭翁湯。下利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小承 氣湯。下利讝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湯。」氣下利,更心煩, 心下滿而按之軟者,虛也,梔子豉湯。凡濕熱水瀉注 下,小便不利而口渴者,五苓散加滑石、木通、車前,腹 痛加炒芍藥。凡內虛胃熱,煩渴瀉利脈弱者,七味人 參白朮散。若發熱者,用參胡三白湯去黃芩加炒黃 連。凡下利純清水,心下硬痛,口中燥渴,脈沉實有力 者,急下之,大承氣湯。此利乃自飲湯藥,而利是旁流 糞水,自有燥屎,結實在內,非寒利也。凡協熱則利下 赤黃,腸垢膩者,臍下必熱,黃芩湯。熱毒入胃,下利赤 黃垢膩者,黃芩湯。協熱下利不止,三黃熟艾湯。已上 皆陽證之下利也。

太陰下利而不渴,脈沉者,理中湯。寒甚脈細加附子。 若腹滿,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合理中湯。若嘔,加藿香、 半夏、生薑。濕多而瀉不止者,倍加蒼白朮;如腹脹加 厚朴,腹痛加炒芍藥,及肉桂、木香,以溫之也。少陰自 利而渴,小便色白者虛,故引水自救。下虛有寒,故便 色白也,附子湯治之。凡泄利下重,四逆者,四逆散;脈 沉者,加附子。凡傷寒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 重疼痛,下利者,此有水也,真武湯治之。凡下利脈微 者,白通湯。若厥逆乾嘔煩躁,無脈者,白通加豬膽汁 湯。服後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若下利咽痛,胸滿心 煩者,豬膚湯。凡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冷,脈微欲 絕,其人面赤,或咽痛者,通脈四逆湯。凡下利惡寒而 踡臥手足溫者可治。逆冷無脈者不治。若下利止而 頭眩時時自冒者死。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 茱萸湯主之。

厥陰傷寒,先厥冷,發熱者,下利必自止,再厥者,必復 利也。凡厥逆而利,當不能食,反能食者,為除中。脈不 出者死。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冷,又下利,厥逆 惡寒者,茱萸四逆湯。大汗出,大下利,厥冷者,四逆湯。 下利有微熱,脈弱者,令自愈。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 者,令自愈。設脈緊者,為未解也。凡下利,脈沉弦者,下 「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弱者,為欲愈也,雖發熱不死。」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 必鬱冒汗出而解也。若微厥,面戴陽,利不止者,附子 湯。凡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愈者,必便膿血, 以有熱故也。凡下利脈絕,手足厥冷,卒時脈還,手足 溫者生,脈不還者死。若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 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蓋有陰無陽故也。凡發熱而 手足厥冷,七日下利者,為難治。傷寒下後,續得清穀 下利,裏寒外熱,身疼痛者,當先救裏,四逆湯。清便自 調,急當救表,桂枝湯。尺脈弦,腸鳴泄利腹痛者,冷痛 也,小建中湯。寒毒下利,面戴陽者,下虛也,四逆湯。胃 寒下利,鴨溏色白,臍下必冷,腹脹滿,小便清白,四逆 湯。寒毒入胃,下利或如鴨溏色,理中湯,甚者加附子。 凡傷寒傷水作利,脈浮,表未解者,仲景以小青龍湯 去麻黃加芫花,蓋散表邪兼治水也。若小便不利,大 便瀉水作利者,五苓散;甚不止加芫花,蓋水去則利 止也。凡傷寒上二部脈皆平,心下硬而利者,腸胃有 宿積「也,大承氣湯下之。」下利脈大者虛也,以其強下 之故。設若脈來浮,因爾腸鳴者,當歸四逆湯。下利瘥 至期年月復發者,以其病根不盡故也,宜下之,大承 氣湯。陽明少陽合病,下利頭痛,胸滿乾嘔,往來寒熱, 脈長大而弦為負,負者死,若長大不弦為順,宜下之。 下利嗽而嘔,煩不得眠,豬苓湯。凡傷寒下利清穀者即米穀未化,此胃虛內寒,口不渴,身不熱,蓋不變而 下也。宜溫之,以四逆湯主治也。

便膿血

[编辑]

衝脈為血之海,即血室也。男女俱有此,血氣亦俱有 此。衝脈得熱,血必妄行,在男子則下血讝語,其邪熱 由陽明而傳,在婦人則寒熱似瘧,邪乃隨經而入,此 為熱入血室,迫血下行,則協熱而動也。挾血之脈,乍 澀乍數,或沉或伏,血熱交併,則脈洪盛。大抵男多於 左手,女多於右手見之。又有陰寒為病,下利膿血者, 乃下焦虛寒,腸胃不固,清濁不分,而下利膿血也。一 為協熱,一為陰寒,臨證精別。古人謂「血熱無寒」,又云 「得熱則行,得冷則凝」,皆大概言之耳。大抵十分中有 八九分屬熱,一二分屬寒,不可一例取之。陽證內熱, 則下鮮紅之血。陰證內熱,則下紫黑成塊,或如豚肝 狀。夫陽證則脈數,若數而有力為實「熱,用苦寒之藥; 若數而無力為虛熱」,不可用苦寒之藥,須補血藥內, 少佐一二味寒藥可也。若陰證則脈遲,若遲而有力 為有神,可治;遲而無力為無神,難治也。凡下利膿血, 身熱脈大為難治,身涼脈小為易治。凡下血,脈洪大 急硬不和者死,脈雖大而和者,乃可治也。太陽之病 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而血自下者,可用桂枝湯; 若瘀血,用桃仁承氣湯。」陽明下血,讝語,胸脅滿,如結 胸狀,夜則見鬼,此為熱入血室,小柴胡加生地、丹皮、 當歸;血不止,加黃連、地榆;有瘀血,加紅花、桃仁。少陰 下利膿血,用桃花湯;腹滿或痛身熱,下利膿血,或如 魚腦,或如爛肉汁,或如豆汁者,此濕氣毒氣入胃,並 用桃花湯、黃連阿膠湯選用。下利無表裏證,脈數不 解,消穀易饑,數日不大便,此有瘀血,輕則小柴胡加 桃仁、大黃,重則用桃仁承氣湯。下焦有瘀血,如狂或 喜忘,小腹滿硬,小水自利,大便黑,或身目黃,桃仁承 氣湯下之。

讝語

[编辑]

讝語者,《經》云:「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故脈實則讝 語,虛則鄭聲。胃中實熱,上乘於心,心為熱,入胃則神 思昏迷,妄有所見而言也。輕則睡中呢喃,重則不睡 妄語,有錯語,有獨語,有狂語,有亂語,有語言不休。此 數者,可見其熱之輕重也。大抵熱入胃,胃中水涸糞 燥,必發讝語。若其脈沉數,大便不通,燥渴讝語者,此 「為邪氣實也。若其脈來沉遲而無力,大便下利,或清 穀,無熱不渴,及亡陽火劫讝語者,此為正氣虛」故也。 且夫讝語,蓋非一端,有潮熱自汗內實者,有腹滿喘 急內實者;有舌乾口燥內實者;有下利純清水,心下 硬痛者;有三陽併病,有三陽合病者;有表虛裏實者; 有熱入血室者;有汗多亡陽者;有大「熱入胃,胃燥屎 結實者;有過經不解,有下後驚惕,有火劫等證。有陽 厥大便實,皆發讝語也。」又有不可治者,直視下利,讝 語者死。汗多亡陽,脈短讝語者死;舌強、舌硬、舌黑讝 語者死。與夫喘滿氣逆,上奔自利,氣脫而下奪,俱死 證也。若陽證讝語妄言,身當有熱,脈當洪大,而反手 足逆冷,脈沉細而微者,不過一日死矣。

「若陽病內實者,其人日晡發潮熱讝語,大便祕實,手 足乍冷乍溫,面赤煩渴,手心腋下濈濈然汗出,其脈 沉實,或滑數,揚手擲足,揭去衣被,大渴讝語者,但當 大柴胡湯下之。若轉屎氣者,急用承氣湯下之。」凡潮 熱讝語未可下者,且與小柴胡減半夏、枳實。若渴欲 飲水,口乾舌燥者,人參白虎湯。若表裏大熱,煩渴讝 「語,脈洪數者,以小柴胡合白虎主之。若胃熱大便結 者,調胃承氣主之。」腹滿讝語者,以手按之,病人腹中 硬痛,或喘滿燥渴,手不可近者,此乃燥屎內實,宜小 承氣湯下之。若腹滿按之軟者,或時滿時減者,為裏 虛不可下也,宜理中湯溫之。下利讝語者,脈若滑數, 有宿食也,用承氣下之。此燥屎結實,「心下有硬痛燥 渴,此利乃稀水,或湯飲汁,旁流大腸而為利也。要在 脈滑數者,乃可下之,此通因通注。陽明併病讝語者, 與太陽病罷,但發熱,手足熱而汗出,大便難而讝語 者,下之則愈。」此陽明內實,故下之也,調胃承氣湯。陽 明合病讝語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中不仁,面垢 遺尿,自汗讝語者,白虎湯 表虛裏實讝語者,傷寒四五日至六七日,喘滿沉,為 在裏,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難,讝語者,此表虛 裏實也,宜調胃承氣湯下之。若未可下者,人參白虎 湯主之。

熱入血室讝語者,在男子因邪熱傳入陽明,病則失 血而致;在婦人則寒熱似瘧,邪乃隨經而入,此為熱 入血室,小柴胡加生地、丹皮、當歸主之。若血畜下焦, 其人喜忘如狂,小腹硬滿而痛,小便自利,大便黑,與 夫下利無表裏證,脈數不解,入穀易飢,曾不大便,此 為畜血讝語,宜下血則愈,用桃仁承氣湯。 若男婦畜血上焦結胸硬痛,燥渴漱水不欲嚥,或身 黃者,口出讝語。《經》云:「挾血如見祟」,用犀角地黃湯,重 則桃仁承氣湯下之大抵當汗失汗,熱畜在裏,熱化為血,其人喜忘如狂, 血上逆則喜忘,血下畜則內爭,是必小腹痛,俱當下 血為愈。

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采不與人相當,此太 陽本病,邪結膀胱。其人如狂,與五苓散利之,加辰砂 末。

亡陽讝語者,因發汗過多不止而為亡陽,不可下,宜 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以通其津液則愈。與夫濕溫 風溫重發其汗,亦為亡陽,前湯主之。其亡陽讝語,脈 短者死,脈自和者愈。

「大熱入胃讝語」者,太陽病一二日煩躁,以火熨烘其 背而大汗出,此大熱入胃,胃中水竭,躁擾至十餘日, 振慄自下利者,此為難解,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出, 欲小便不得而反嘔,又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 便當數而反不數,及多大便也。其頭卓然而痛,其人 足下必熱,此穀氣下流故也,此證最難治。

過經讝語者,十三日不解,謂之「過經讝語」,以有熱也, 當下之,宜從緩治,調胃承氣湯。元氣弱者,大柴胡湯, 虛甚用蜜導法。

驚惕讝語者。傷寒八九日。下之。胸當煩滿。小便不利。 一身盡痛。不可轉側。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火劫讝語者,因傷寒不得汗,以火劫取汗,因發讝語, 用「小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錯語者,乃語意差錯而胡說也。若自知覺者,邪之輕 也。如差錯而自不知者,此邪熱甚而正氣衰也。若錯 語呻吟,乾嘔,不得眠,黃連解毒湯。或發熱,或日晡潮 熱,往來寒熱,口苦胸滿,錯語者,小柴胡加黃連主之。 不得眠,加山梔。若脈洪數,潮熱煩渴,心煩錯語者,人 參白虎湯。若脈滑數,潮熱煩渴,口乾舌燥,大便不通, 讝語者,大柴胡湯下之。凡脈弱人虛,精神不足,讝語 者,竹葉石膏湯。虛甚讝語,柴胡三白湯加黃連、麥門 冬、五味子主之。

獨語者,傷寒十餘日,日晡發潮熱,獨語如見鬼狀。若 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牀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 小便利者生,脈濇不利者死。若病熱輕,其脈滑數有 力,大便不通,大柴胡下之,加芒硝。如未可下者,用小 柴胡合白虎湯,加黃連、芩、桂主之。

狂言者,謂邪熱亢盛,發狂叫喊而言也,或棄衣而走, 登高而歌,此陽明內實也,宜大承氣湯下之,備詳《發 狂條》下。

傷寒痰結胸中難出,亦有煩躁亂語而言也。開後《痰 證類寒條》下。

鄭聲

[编辑]

鄭聲,如鄭衛之音,轉不正也。蓋汗下後,病人失本音 而正氣虛,則鄭重語散,不知高下,乃精氣奪之候。大 抵鄭聲乃因汗下後,或自利,正氣內虛將脫,或手足 並冷,脈息沉細無力,口鼻氣息短少,語言輕微無力, 接續出入之氣且促,或短氣難以布息者,皆是元氣 將脫,是鄭聲也。若昏沉上氣喘促,或發呃不止,不知 人事者,死也。如氣息不促,手足頗溫,其脈沉細者,急 以白虎湯加人參、五味、麥門冬,助其元氣。或濃煎獨 參湯,徐徐呷之,亦良法也。

懊憹

[编辑]

「憹懊」者,鬱悶不舒之貌。蓋表證誤下,正氣內虛,陽邪 內陷於心胸之間,重則為結胸也。邪在胸中,則宜吐; 熱結胃腑,則宜下。凡傷寒汗吐下後,虛煩不眠,若劇 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若氣少,加炙甘 草;若嘔者,加生薑。凡發汗或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 梔子豉湯。凡傷寒五六日,大下後,身熱不去,心下結 痛者,梔子豉湯。若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梔子厚 朴湯。若傷寒,醫以丸藥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 乾薑湯。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必發黃, 治在「發黃條下。」陽明病,脈浮而長,口燥咽乾,腹滿發 喘,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者,下之則胃中空 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又陽明 下之。心中懊憹而煩。此胃中燥屎內實不大便。宜小 承氣湯下之。若腹滿大便初鞕後溏者。不可下也。

發斑

[编辑]

「夫熱則傷血,血熱不散,裏寒表虛,熱氣乘虛出於皮 膚而為斑也。輕則如疹子,重則如錦紋。或本屬陽,悮 投熱藥,或當汗不汗,當下不下,下後未解,皆能致此 也。慎不可發汗,重令開泄,更加斑斕」也。然斑之纔萌, 與蚊跡相類,發斑多見於胸腹,蚊跡只見於手足。陽 脈洪大,病人昏憒,先紅後赤者,斑也;脈不洪大,病人 自靜,先紅後黃者,蚊也。其或大便自利,怫鬱短氣,燥 屎不通,黑斑如果實靨者,此雖盧醫復生,不能施其 巧矣。凡汗下後不解,足冷耳聾,煩悶欬嘔,便是發斑 之候也。

傷寒發斑者,蓋因汗下失當,熱毒蘊於胸中,乃發斑 也。紅赤為胃熱,紫色為熱甚,紫黑為胃爛。故赤斑五 死五生,黑斑十死一生。大抵鮮紅起發稀朗者吉,雖大亦不妨。但忌發如針頭,稠密成片,紫赤者難治,雜 黑爛斑者死也。凡斑既出,須得脈洪數有力,身溫足 溫,易治。若脈沉小足冷,元氣虛弱者難醫。凡斑欲出 未出之際,且與升麻湯,先透其毒。若脈虛,加人參;若 食少大便不實,加白朮。若斑已出,不宜再發也。夫斑 不可汗,汗之則增加;斑斕不宜下,下之則斑毒內陷。 如脈洪數,熱盛煩渴者,人參化斑湯。若消斑毒,犀角 元參湯及大青四物湯。如熱毒內盛,心煩不眠,錯語 呻吟者,黃連解毒湯加元參、升麻、大青。熱甚煩渴喘 欬者,解毒合化斑湯。若斑勢稍退,內實不大便,讝語 潮熱者,大柴胡加芒硝,甚者用調胃承氣湯。曾治一 人,傷寒八九日,發斑,四肢強硬,昏沉讝語,不知人事, 大便四五日不通,以調胃承氣湯一下而愈。如未可 下,有潮熱煩渴者,宜以小柴胡去半夏加䒷蔞合解 毒湯。若解胃熱斑斕之毒,必用黃連、大青、犀角、元參、 升麻、石膏、知母、黃芩、山梔、黃蘗之類,要在察其病情, 合宜則用也。

「時氣發斑者,乃天行時疫之氣也。人感者,則憎寒壯 熱,身體拘急,或嘔逆喘嗽,或胸中煩悶躁熱,起臥不 安,或頭疼鼻乾,呻吟不得眠,此斑候也。一切斑來勢 急者,發熱一二日便出;斑來勢緩者,發熱四五六日 而出也。凡治斑,必察病人元氣虛實,脈來有力無力 為主。若脈微弱元氣虛者,以柴胡三白湯」,次察斑欲 出未透者,以升麻葛根湯。如胃弱,以四君子合升麻、 葛根,名升君湯也。如斑不透,加紅花。若斑疹初出有 表證,憎寒壯熱,頭疼骨痛,拘急胸滿者,加味羌活散 加紅花。若發出斑而稠密,或咽痛不利者,犀角解毒 飲、元參升麻湯。凡斑出脈數,煩渴潮熱不解者,小柴 胡隨證加減。若斑出嘔逆,用解毒湯加陳皮、生薑、山 梔。若喘嗽不止,小柴胡加貝母、䒷蔞、知母、石膏。若咽 痛,用黃連解毒湯加連𧄍、牛蒡、元參、升麻、桔梗、甘草。 若斑出毒甚,黃連解毒湯加元參、大青、犀角、石膏、知 母。宜避忌香臭,蓋恐觸其斑也。凡斑已出未出之時 候,不可急投寒涼之藥,併寒冷之物,恐致胃寒,必發 嘔吐,又不宜汗、下,虛其表裏。若脈弱者。必先因有房 事。要在審問明白。如有夾寒者。必先助其元氣為要 也。

溫毒發斑,即時氣也。蓋冬時應天寒冷而反大溫,人 感不正之氣而為病也,治例與時氣同法。但溫毒尤 盛,用「元參升麻湯、犀角大青湯、人參化斑湯、青黛一 物湯、黃連解毒湯選用。」其溫熱二證發斑者,治與傷 寒同法,此由怫鬱之極,自內而發於外,亦非輕也。 陽毒發斑者,其證狂言下利,咽痛,斑如錦紋,用陽毒 升麻湯、犀角元參湯、黃連解毒湯、人參化斑湯選用, 備詳「陽毒」條下。

內傷寒發斑者,因暑月得之,先因傷暑,次食寒涼之 物,并以涼處內外皆寒,逼其暑火浮遊於外而發斑 也。曾治一人病發,寒熱,間作有斑三五點,鼻中微血 出,兩手脈沉濇,皮膚按之殊無大熱,此內傷寒發斑 也。用調中湯數服而愈。若夾暑,用香薷扁豆主之。 陰證發斑者,亦出胸背手足,但稀少而淡紅色也。此 人元氣素虛,先因慾事內損腎經,或悮服涼藥太過, 遂成陰證。伏寒於下,逼其無根失守之火,聚於胸中, 熱上熏肺,傳於皮膚而發斑點,但如蚊蚋蚤虱咬痕。 然斑大紅點,俱以調中湯溫胃,加以茴香、炒芍藥。寒 熱脈微者,大建中湯,則其陽回,陰火自降,其病乃愈。 此治本不治標也。凡見斑,不可專以斑治。須察其脈 之浮沉。病之虛實。則為善治斑也。

發黃

[编辑]

發黃,濕熱交併,民多病癉。癉者,單陽而無陰也。太陰 脾土,濕熱所蒸,色見於外,必發身黃。濕氣勝,則如熏 黃而晦;熱氣勝,則如橘黃而明。傷寒至發黃,熱勢已 極,且與畜血證大抵相類,但小便不利為黃,小便自 利為畜血。又有內傷陰證,亦有發黃者,須當明辨之, 不可混作濕熱而治。一切發黃,設或寸口無脈,鼻中 冷氣,與夫形如煙煤,搖頭直視,環口黧黑,舉身發黃, 此皆真臟絕也。瘀熱在裏,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身無 汗,渴飲水漿,小便不利,此為瘀熱在裏。因汗不越,必 發黃,其色如橘子色之黃明也。大便不通者,茵陳湯; 小便不利者,茵陳五苓散。

濕熱發黃,一身盡痛,發熱口渴,小便不利,色如熏黃, 暗而不明也,用茵陳五苓散。大便實者,茵陳湯。 寒濕發黃者,病人身疼發熱而黃,頭疼鼻塞而煩,其 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用瓜蔕 散搐鼻中,取黃水出則愈,或用神朮湯加麻黃、茵陳 微汗之。濕家發黃,一身盡痛,不能轉側,身熱色如熏 黃,小便不利,茵陳五苓散。小便自利,朮附湯。身煩疼, 麻黃湯加蒼朮。

《痞氣》發黃,病人心下滿硬,按之不痛者是也,宜半夏 瀉心湯加茵陳、枳實。小便不利,宜茵陳五苓散加山 梔,蓋痞消則黃自退也《結胸》發黃,病人心胸滿硬,按之痛,或手不可近,大陷 胸湯加茵陳,蓋結去則黃自退也。

畜血發黃者,其人身黃,脈沉結,小腹滿硬,小便自利, 大便黑色,其人如狂,此為畜血在下焦,用桃仁承氣 湯下之,蓋血下則黃退也。

《內傷寒》發黃者,其人脾胃素虛,或食寒涼生冷之物, 或傷食結摶,停滯不散,中州變寒而發黃也。或嘔吐, 或腹滿,或腹痛,或自利,小便短少者,宜調中湯加茵 陳,或理中湯加枳實、茵陳、青皮、陳皮、草果。逆冷脈沉 加附子,溫之而愈也。

陰證發黃者,其人兩手脈沉細遲,肢體逆冷,肉上粟 起,或氣促嘔悶,舌上白胎而滑,遍身發黃,或時煩躁 面赤,或時欲投泥水中,或欲坐井中者,此陰黃也。輕 用理中加茵陳,重用四逆湯加茵陳。

凡治陰黃,須用熱湯溫之,或以湯盛盆中,將病人坐 於上,以布蘸熱,搭其黃上,乃愈。

凡發黃如合麴相似,濕熱瘀血,血證發黃者,則多有 之,其內傷寒發黃,陰證發黃者,則間或有之也。《經》云: 「脈沉,渴欲飲水者,必發黃。」陽明病無汗而小便不利, 心中懊憹者,必發黃。 又被火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必發 黃。

「大抵身熱煩渴無汗,小便不利者,必發黃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