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472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四百七十二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四百七十二卷目錄
醫部彙考四百五十二
小兒雜病門
孫思邈千金方〈鬾〉
錢乙小兒直訣〈瘖〉
張從政儒門事親〈痹〉
菊坡叢話〈記〉
魯伯嗣學嬰童百問〈鬾病〉
李時珍本草綱目〈繼病〉
王綸明醫雜著〈小兒好睡〉
王肯堂證治準繩〈諸失血證 吐血 衄血 便血尿血 瘖 卒失瘖
病後瘖 癇瘥語瘖 不寐 喜笑不休 繼病 渴 濕熱〉
陳治幼幼近編〈尾骨痛〉
方〈白蘚皮湯 葛花解酲湯 菖蒲丸 止汗散 吉氏家傳方 通關散 集驗方 又
千金大補心湯 中風失音方 張渙竹瀝膏 救生菖陽湯 醒脾散 傷寒失音方
集驗方 人參芎歸湯 黃芩丸 茅花湯 四物湯 犀角地黃湯 黃芪芍藥湯 人參
黃芪散 柏枝飲 辰膠散 紫參散 湯氏地黃丸 麥門冬飲子 龍膽丸 蘗皮湯
槐花散 蘗皮湯 膠黃散 五倍丸 訶灰散 桃膠丸 火府散 車前散 三黃湯
聖惠黃連散 麥門冬散 聖惠銀飲子 𦸈𧁾根散 又方 又方 茅先生胡黃連散
聖惠蘆根散 嬰孺麥門冬湯 蘆根飲子 𦸈𧁾湯 錢氏白朮散 小方脈論方 又
仲景酸棗湯 本事𪔀甲丸 本事真珠母丸 人參竹葉湯〉
單方
醫案
藝術典第四百七十二卷
醫部彙考四百五十二
[编辑]小兒雜病門
[编辑]《唐孫思邈千金方》
[编辑]鬾
[编辑]《論》曰:「凡小兒所以有鬾病者,是婦人懷娠,有惡神導 其腹中胎,妒嫉他小兒,令病也,鬾者小鬼也,姙娠婦 人,不必悉招魅,亦時有此耳,鬾之為疾,喜微微下痢, 寒熱,或去來毫毛鬢髮。」不悅。是其證也。宜服龍 膽湯。凡婦人先有小兒未能行。而母更有娠。使兒飲 此乳。亦作鬾也。令兒黃瘦骨立。髮落壯熱。是其證也。
《宋錢乙小兒直訣》
[编辑]瘖
[编辑]若患吐瀉。或大便後。雖有聲而不能言。又能嚥物者。 非失音。此腎怯不能上接于陽也。當以地黃丸主之。 凡口噤不止。則失音語遲。
〈註〉按:前證多因稟腎不足,蓋腎脈繫于舌本,非地黃丸不能治。故患此證者,若仰首吹欠則嗽如未應,須兼以補中益氣湯滋其化源。若陰火上炎,肺金受傷而失音者,亦治以前法。《保嬰集》云:「小兒五六歲,腎氣不足而不能言者,用菖蒲丸;口噤不能言者,用地黃丸。」
《元張從政儒門事親》
[编辑]痹
[编辑]小兒風濕寒三氣合而為痹,及手足麻痹不仁。《內經》 曰:「榮虛衛實,皮膚不仁,痹而不知痒痛。」可用鬱金散 吐之,次服導水丸輕寒之藥泄之。泄訖,次以辛溫之 劑發散。汗出後,常服當歸、芍藥、烏、附、乳、沒行經和血 之藥則愈矣。
《菊坡語叢》
[编辑]記
[编辑]今小兒乳哺時,值母有孕,輒眉心青黑,泄瀉黃瘦,此 病俗謂之「記。」《爾雅翼》言:「伯勞能療繼病。」繼病者,母有 娠而乳子,使子得疾如痁。
《明魯伯嗣學嬰童百問》
[编辑]鬾病
[编辑]《巢氏》云:「小兒被鬾病者,凡婦人先有小兒未能行,而 母繼有胎姙,令兒漸漸羸瘦骨立,毛髮稀黃不長,時 作壯熱,大便不勻,乃鬾病也。」又曰:「繼病法當用紫霜 丸下鬾乳,以益黃散補之,令小兒斷乳即安。消乳丸、 異功散亦妙劑也。其或他婦人有姙,而抱他人嬰兒 者,亦有此證,同此治法。有熱者,龍膽湯。」
《李時珍本草綱目》
[编辑]繼病
[编辑]按《淮南子》云:「男子種蘭,美而不芳。繼子得食,肥而不 澤。情不相往來也。」蓋情在腹中之子故也。繼病亦作 鬾病。鬾乃小鬼之名。謂兒羸瘦如鬾鬼也。大抵亦丁 奚疳病。
《王綸明醫雜著》
[编辑]小兒好睡
[编辑]小兒時時好睡,乃脾虛困倦也,不必用溫膽湯。睡中 驚動不安,是心血虛而火動也。蓋心虛則驚動,宜清 心安神,養血降痰。及胸膈有痰,亦作驚動。又脾胃有 傷,鬱滯不清,亦驚動不安,此又脾胃與痰所致,非由心血也,宜消食化痰,食去痰除,則補脾胃。
〈註〉愚按前證若因心脾氣虛有痰,宜用參、朮、茯苓、五味以補心氣,當歸、芍藥、棗仁以養心血,橘紅、半夏以開痰滯。若脾肺氣虛,胸膈有痰,用補中益氣湯以補中氣,用膽星、天竺黃以化痰涎。若因飲食停滯而作,用四君子湯以健脾胃,用山樝、神麴以消飲食。若因脾虛而好睡,用五味異功散以補脾氣,當歸、芍藥以生脾血。若因母飲酒。致兒醉好睡者。以甘草乾葛煎湯解之。不應。用四君子湯。
《王肯堂證治準繩》
[编辑]諸失血證
[编辑]小兒九道出血,何為而然?蓋人之所有者,血與氣也。 心者血之主,肺者氣之主。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榮養 百骸,灌溉絲脈,升降上下,榮衛諧和,自然順適。一或 不調,疾由生矣。或外為六淫所侵,內因七情所沮,氣 乃留而不行,血乃壅而不濡,內外抑鬱,不能流注以 榮于身,必有妄動之患。叔和以芤脈為失血之義,在 「七表屬陽故也。」陽明主乎多氣多血,未有不因熱而 得。蓋氣血俱熱,熱鬱內逼,失其常度,是以妄行。 有在襁褓患此證者,固非七情所傷,皆因乳母執著, 不自寬釋,及啖辛辢之物,流于乳絡,兒飲之後,停滯 不散,鬱蒸于內,亦能動血。或居重幃暖閣,火氣熏逼, 不令常見風日,積溫成熱,熱極則湧泄,或吐或衄,大 小腑亦多血來者。
有氣虛而邪熱乘之,則血不能循流,故道滲於諸經, 亦生走失之證。其面恍白,脈沉微,血淡紫,口氣緩是 也。
又況嬰孩脆弱,易虛易實,因熱內攻,血隨氣行,或壅 而上逆,或下而忘返,遂有吐血、衄血、瀉血、溺血之證。 然而血不苟動,因氣使之;風不自生,因熱而起。由是 而論,可以類推。治法先明虛實,審得病源,隨經施治, 藥餌無差,則不失其機要。
實則小柴胡湯加生地黃、絲茅根,或苦參亦好,竝用 水煎服。或㕮咀五苓散合五和湯,亦加絲茅根、苦參 水煎,及投消毒飲,次用《局方》雞蘇丸、三黃丸間服, 虛則理中湯及人參芎歸湯皆可服。間有醫者,見其 血盛,以為熱極,過投涼劑,遂使血寒不能歸源而妄 流,其色紫黯而凝滯,或成小片,當服薑附之劑以溫 之,自然流暢,毋致妄行為佳。
吐血
[编辑]《全嬰論》云:「夫吐血,榮衛氣逆也。榮者血也,衛者氣也, 榮衛相濟,不失常道,一有所勝,則致妄行。血者水也, 決之東則東流,決之西則西流。氣之使血,其勢如此。」 巢氏云:「血者,是有熱,氣盛而血虛,熱乘於血,血性得 熱,則流散妄行,氣逆則血隨氣上,故令吐血也。」又或 飲食太飽之後,脾胃內冷,不能消化,忽吐所食之物, 氣血相衝,因傷肺胃,亦令吐血。若久嗽氣逆,而目浮 腫,而嗽吐血者,是虛損也。
清者為榮,濁者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蓋榮者,水 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洒陳於六腑,故能入於脈。 夫榮者,陰血也,所主在心,統化在脾,藏內在肝,宣布 在肺,輸泄在腎,灌溉一身,滋養百脈,諸經由此而生 毓焉。然血之所統者,氣也,故曰:「氣主呴之,血主濡之。」 是以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陽生陰長,夫倡婦隨 之道也。若氣一傷,則變證百出,故妄行則吐衄,衰涸 則虛勞,降下則便紅,熱陷則溺赤,滲于腸胃則為腸 風,陰虛陽搏,則為崩漏,此皆氣有殄戾之乖,而血乃 生滲溢之患。然養陰者,可不先知養陽之道乎。小兒 患之,多因稟賦積熱,或食膏粱厚味,或乳母七情鬱 火所致。治法若氣虛血弱,當以人參補之,陽旺則陰 生血也。若四物湯者,獨能主血分受傷,為氣不虛也。 若左寸關脈數而無力,血虛也,四物湯加參、朮。浮而 無力,氣虛也,補中益氣湯。尺脈數或無力,腎虛也,六 味地黃丸。右寸關脈數而有力者,肺胃熱也,犀角地 黃湯,後用四物湯加參、苓、白朮。尺脈數而無力,陰虛 也,用六味地黃丸。若「面黃目澀,眵多手麻者,脾肺虛 也,用黃芪芍藥湯。」
衄血
[编辑]衄血者,是五臟熱結所為也。血隨氣行,通流臟腑,冷 熱調和,不失常度,無有壅滯,亦不流溢。血得寒而凝 結,得熱而流散,熱乘於血,血隨氣發,溢於鼻竅也。又 有因傷寒瘟疫,諸陽受病,不得其汗,熱無所泄,故鼻 從而出也。
春冬衄者,用生地黃研取汁,加生蒲黃少許,砂糖井 花水浸服之愈。
秋夏衄者,用車前草一握洗凈,同生薑一處研取汁, 入生蜜一匙,先拌渣塞鼻,次用新汲水和蜜,并車前 草、生薑汁飲之即愈。
又方生蘿蔔取根,搗自然汁,仰頭滴入鼻管中即止。 次以新汲水和蜜、蘿蔔汁飲之,良。
因驚仆氣散,血無所羈而致鼻衄者,用異功散加柴胡、山梔;左臉青而兼赤者,先用柴胡清肺散,後用地 黃丸;右臉赤,乃肺大腸實熱也,用瀉白散;鼻色赤,乃 脾胃實熱也,用瀉黃散;微赤,乃脾經虛熱也,用異功 散加升麻、柴胡;色深黃,用《濟生》犀角地黃湯,後用楊 氏地黃散;淡白色,用六君子湯;頦間赤色,用四物湯 加山梔,赤甚用五淋散。小便赤色用六味丸、補中益 氣湯。脣色白用六君子湯,久不愈用麥門冬飲子。若 初病元氣未虧,乳食如常,發熱壯熱,二便祕結,作渴 飲水,臥不露睛者,悉屬形病俱實,當治邪氣。若病久 元氣已虧,食少發熱,口乾飲湯,嘔吐泄瀉,肢體畏寒, 臥而露睛者,悉屬形病俱虛,當補正氣為要。
便血尿血
[编辑]大便下血者,是大腸熱結損傷所為也。臟氣既傷,風 邪自入,或蓄熱,或積冷,或濕毒於脾胃,或甘食傷於 臟腑,因茲冷熱交擊,疳濕互作,致動血氣,停留於內, 凝滯無歸,滲入腸中,故大便下血也。或有腹脹,冷氣 在內攻衝,亦令大便下血。又因風冷乘虛客入脾胃, 或瘀血在於腸胃,濕毒下如豆汁。又甘傷於臟,亦能 便血。若上焦心脾積熱,施注大腸,亦令大便下血也。 亡血脾弱必渴,久則血虛,其人必肌體痿黃,頭髮不 黑矣。
溺血者,蓋心主血,與小腸相合,血之流行,週遍經絡, 循環腑臟。若熱聚膀胱,血滲入脬,故小便血出也。 《經》云:「肺朝百脈之氣,肝統諸經之血。」又云:「氣主呴之, 血主濡之。」蓋榮血為水穀之精氣,灌溉五臟六腑,四 肢百骸。若脾胃有傷,榮衛虛弱,行失常道,故上為衄 血、吐血,下為尿血便血矣。若外感風邪,則血鮮為腸 風;「內傷則血濁,為臟毒。」又熱入大腸,則大便下血;熱 入小腸,則小便出血。然小兒多因胎中受熱,或乳母 六淫七情,厚味積熱,或兒自食甘肥積熱,六淫外侵 而成。若因乳母食厚味者,加味清胃散。怒動肝火者, 加味小柴胡湯。憂思鬱怒者,加味歸脾湯。稟父腎燥 者,六味地黃丸。兒有積熱,小便出血者,實熱用清心 蓮子飲。虛熱用六味地黃丸。大便出血者,犀角地黃 湯。風邪外侵者,倉廩散。病後元氣下䧟者,補中益氣 湯。糞前見血者,四君加黃連、製吳茱萸。糞後見血者, 四君加吳茱萸、製黃連。若嬰兒以治母為主,餘當臨 證制宜。
瘖
[编辑]經云:「舌者,音聲之機也。喉者,音聲之關也。」小兒卒然 無音者,乃寒氣客於會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致 其門闔不啟,故無音也。若咽喉音聲如故,而舌不能 轉運言語,則為舌瘖。此乃風冷之邪,客於脾之絡,或 中於舌下廉泉穴所致也。蓋舌乃心之苗,心發聲為 言,風邪阻塞經絡,故舌不能轉運也。若舌本不能轉 「運言語,而喉中聲嘶者,則為喉瘖」,此亦為風冷所客, 使氣道不通,故聲不得發,而喉無音也。然或風痰阻 塞,或因心經氣虛,或因脾之脈絡受風,或因風痰滯 于脾之絡,或因脾氣不足,或胃中清氣不升,皆足以 致瘖。大抵此證,亦有稟父腎氣不足不能言者,有乳 母五志之火,遺兒熏閉清道不能言者。或兒病津液 耗損,會厭乾涸,不能言者。或腎氣不充,虛火上炎,傷 肺不能言者。有驚風中風不能言者。若遺熱與津液 耗者,用七味白朮散。清氣不升者,用補中益氣湯。稟 腎不足與虛火傷肺者,用六味地黃丸。若仰首咳嗽, 肢體羸瘦,目白睛多,或兼解顱呵欠咬牙等證,悉屬 腎虛,非地黃丸不能救也。
卒失瘖
[编辑]《巢氏》云:「喉嚨者,氣之道路;喉厭者,聲音之門。門戶有 暴寒氣客于喉厭,得寒即不能發聲,故卒然失音也。 不能語者,語聲不出,非牙關噤也。」
病後瘖
[编辑]《錢氏》論:「腎怯失音相似病,吐瀉及大病後,雖有聲而 不能言,又能嚥藥,此非失音,為腎怯不能上接于陽 故也。補腎地黃丸主之。失音乃卒病耳。」
癇瘥語瘖
[编辑]《巢氏病源》云:「小兒發癇,瘥後六、七歲不能語,乃風癇 發之時,口眼相引,或目睛上搖,或手足瘈瘲,或脊背 強直,或頸項反折,屈搐如數,皆由小兒當風取涼,乳 哺失節之所為也。而癇發瘥後不能語者,是風癇。因 兒衣厚汗出,以兒乘風取涼太過,為風所傷得之。其 初發之狀,屈指如數,然後發瘈瘲是也。心之聲為言」, 開竅于口。其癇發雖止,風冷之氣猶滯心之絡脈,使 心氣不和,其聲不發,故不能言語也。
不寐
[编辑]經曰:「陽明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 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又曰:「胃不和則臥不安。」 夫人身之衛氣,晝則行于陽,夜則行于陰。陽主動,陰 主靜,寤則魂魄志意散于腑臟,發于耳目,動于肢體, 而為人身指使之用,寐則神氣各歸五宮,而為默運 之妙矣。若脾胃氣盛,則腑臟調和,水穀之精各各融化,以為平和之氣。若胃氣一逆,則氣血不得其宜,腑 臟不得其所,不寐之證,由此生焉。當用四君、遠志、酸 棗仁。肝腎虛熱者,六味丸;心血不足者,真珠母丸。思 慮過度者,歸脾湯。精神短乏者,人參養榮湯。病後餘 熱者,酸棗仁湯。膽虛不得眠者,人參竹葉湯。肝火不 寧者,加味小柴胡湯。振悸不得眠者,四君、生薑、酸棗 仁。夜啼驚哭不寐。各詳別證,當參求之。
喜笑不休
[编辑]經曰:「心藏神有餘,則笑不休。」又曰:「在臟為心,在聲為 笑,在志為喜。」又,火太過曰赫曦,赫曦之紀,其病笑謔 狂妄。又云:「少陰所至為喜笑。」又云:「精氣併於心則喜。」 此數者,皆言屬心火也。若笑不休,呻而為腹痛,此水 乘於火,陰擊於陽,陽伏熱生,狂妄譫語不可聞,心之 損矣。《扁鵲》云:「其人脣口赤色者可治,青黑者死。若腎 水虛涸,不勝心火,而喜笑不休者,用六味地黃丸。肝 火熾盛,能生心火,而喜笑不休者,用柴胡清肝散。餘 兼別證,各從其證而參治之。」
繼病
[编辑]繼病者,以他人相近,病能相繼,故曰繼病。女子氣血, 上為乳汁,下為經水,小兒飲交乳且病,況其大分已 榮于胎,而乳汁之漓可知,能無使兒病乎?則又何鬼 神之咎為也?《千金》炙伏翼,熟嚼哺兒,而懷姙者帶伯 勞鳥毛白馬眼,不能滋榮氣血,乃徒剝裂禽獸。 《海藏》云:「生者為相繼,死者為傳尸。有脈而無氣,謂之 尸厥」,有氣而無脈,謂之「行尸。」
「丁奚」、「哺露,客忤無辜」,四異病也。
「《陽易》陰易」,百合、狐惑,四奇病也。
渴
[编辑]《潔古論》:「渴有三種。」
一者實熱積于心脾。煩躁大渴引飲。宜白虎湯。謂不 因吐瀉大病。忽然而作。
二者因久病,或取轉過度,致脾虛引飲,宜白朮散。 三者因患濕熱病,熱結膀胱,小便不利,大渴引飲,有 表裡證者,宜五苓散主之。
《百問》云:「小兒脣紅如丹,即發渴,紅甚焦黑則危篤。若 三焦虛煩作渴者,用三黃湯。傷寒後脣口焦者,用白 虎湯、竹葉湯。瀉利作渴者,用四苓散之類。常治暑積 心脾,煩渴引飲者,用白虎湯下痢脾虛作渴者,用七 味白朮散。」
熱結膀胱,小便祕渴者,用五苓散。上焦虛熱者,用四 君子湯。膏粱積熱者,用清胃散。脾胃積熱者,用瀉黃 散。中氣虛熱者,用異功散。腎水虛熱者,用六味丸。其 餘疳證發熱,各詳本證。胎稟所致者,當各審其因。若 悮用寒涼降火,脾胃復傷,則腹脹而為敗證矣。 《海藏》云:「治發渴,四君子加乾葛、枇杷葉,先以棗湯煮 過,炙」乾用。各等分。入木瓜少許同煎服。亦治虛渴法 也。
濕熱
[编辑]《小方脈》論:「小兒渴病,喫水太多,腹脹泄瀉,此病得之 心臟熱,心與小腸合,小腸亦受熱,小腸既熱,其氣上 行奔胃口,致孩子喫水,其水待奔小腸,被小腸氣熱, 滲泄不及,轉入大腸。如治之,先下淋藥,後下涼心臟 藥,然後止渴乃效。此五苓散證也。」
《陳治幼幼近編》
[编辑]尾骨痛
[编辑]痛甚屬痰,二陳加木香、陳皮、前胡、黃蘗、知母。至陰分 作痛,屬陰虛濕熱,六味丸加當歸、牛膝、防己、黃蘗、知 母、肉桂、紅花。
方
[编辑]白蘚皮湯〈千金方〉
[编辑]治小兒客鬾挾實
白蘚皮 大黃 甘草各二兩 芍藥 茯苓 細莘 桂心各十八銖
右七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分三服。
葛花解酲湯〈錢氏直訣下同〉
[编辑]白荳蔻、 砂仁、 葛花各五錢, 乾生薑、 白朮、 澤瀉、 神麯炒黃各二錢, 白茯苓、 陳皮、 人參、 豬苓各一錢半, 木香五分, 青皮三錢。
右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服。
薛己曰:「按前湯氣味辛散,不得已用之耳。蓋酒病服之雖效,頻服則陰損元氣,折人長命,可不慎哉。」
菖蒲丸
[编辑]治心氣不足。不能言語。
石菖蒲、 赤石脂各三錢, 人參五錢, 丹參二錢。
天門冬 麥門冬各去心一兩,焙
右為末,蜜丸菉豆大,每服十丸。若病後腎虛不語。
宜服地黃丸
止汗散
[编辑]治睡而自汗
故蒲扇燒。
右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
吉氏家傳方
[编辑]治小兒患後聲不出
酸棗仁去殼,一錢 白茯苓半錢 朱砂二錢
右件為末,丸如豆大。每服一丸,人參湯下。
通關散
[编辑]治小兒驚風並退,只是聲啞不能言。
天南星炮為末。
每服嬰孩半字,三五歲半錢,八九歲一錢。豶豬膽汁調下。令孩兒吃,嚥入喉中。便能言語。
集驗方
[编辑]治小兒驚退而啞,不能言語。
木通剉 防風去蘆 川升麻 羚羊角屑。
桂心以上各半兩 甘草炙,二錢半。
右件藥搗為粗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少許,更煎一兩沸,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又
[编辑]臘月牛膽釀。天南星不拘多少。
右研細,每服半字,薄荷湯調下,臨臥服。兒大者服一字至半錢。
千金大補心湯
[编辑]治小兒癇瘥後,風冷留滯於心絡,使心氣不和,語聲不發。
黃芩、 《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 石膏 半夏 遠志肉各四兩 生薑六兩 飴糖一斤許
大棗二十枚 桂心 甘草 茯苓 地黃
阿膠, 麥門冬各三兩。
右件藥,㕮咀,每服一大撮,入前飴糖半匙許,水一盞半,煎半盞服之。
中風失音方
[编辑]《聖惠》治小兒中風,失音不語,舌根強硬。
陳醬汁半合, 人乳二合。
右件藥相和令勻,少少與兒服之。
張渙竹瀝膏
[编辑]治小兒中風,失音不語,牙關緊急。
竹瀝依法旋取 地黃汁、 蜜各半合。已上攪勻。 桂心為末。 石菖蒲一寸九節者。取末各一兩。
右件都一處調勻,慢火熬成膏,硬軟得所,如皂子大。每服一粒,取梨汁化下。
救生菖陽湯
[编辑]治小兒中風,昏迷不語。
石菖蒲 天麻 生烏蛇肉 全蠍 白殭蠶 附子炮,去皮臍 羌活 人參 白附子各半兩
右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二盞,生薑五片,薄荷五葉,煎至一盞,濾去柤,溫熱時時服。
醒脾散
[编辑]治小兒驚搐後不語
甘草炙,一錢 冬瓜子、 防風各半兩 人參一分
右件為細末。每服一錢,用水一盞,入竹葉數片,燈心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臨臥。
傷寒失瘖方
[编辑]《茅先生》治傷寒失音,語不得。
金毛狗脊、 甘草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一錢,用黃蠟一塊指頭大,水六分,同煎四分服。
集驗方
[编辑]治小兒傷寒,失音不能語。
「桂」指面大。
右含桂,口中漸漸聲音如舊。
人參芎歸湯〈證治準繩下同〉
[编辑]治九道血妄行
人參 川芎 當歸酒洗,各半兩 荊芥二錢半
右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無時。
黃芩丸
[编辑]治小兒衄血、吐血、下血。
黃芩為末。
右煉蜜丸如雞豆大,三歲一丸,濃鹽湯下。柏葉、石榴花為末,吹鼻,治衄血吐血。一方:「定州磁器末,治嘔血,破血止血。」
茅花湯
[编辑]治「鼻衄不止,吐血下血。」
茅花一大把,
右,水三盞,煎濃汁一盞,分二服即瘥。無花,根梗代之。兼治血痢、黑痢。
四物湯
[编辑]治血虛發熱煩躁。或晡熱作渴。頭目不清。若因脾
虛不能生血者,用四君子湯。
當歸、 熟地黃各二錢, 芍藥、 川芎各一錢。
右水煎服
犀角地黃湯
[编辑]治「傷寒溫病,失於表汗,致內有瘀血吐血,面色黃,大便黑,及瘡痘出,多以此解之。」
犀角鎊 牡丹皮各一兩。 生地黃汁八錢。
赤芍藥七錢。
右,每服二錢,水煎服。
黃芪芍藥湯
[编辑]治衄多歲。面黃眼澀。多眵手麻。
黃芪三兩 羌活半兩 甘草炙 升麻 葛根 芍藥炒黃,各一兩
右每服三錢水煎服
按:「此手足太陰、陽明藥也。然血虛久則陽亦虛矣。故血不足則麻木。陰虛火動,變證百出,實非風也。」 此出升陽滋陰例。
人參黃芪散
[编辑]治「血勞客熱,消瘦倦怠,口燥咽乾,日晡潮熱,五心煩熱,盜汗胸滿,食少作渴,咳吐時有膿血。」
天門冬去心,三兩 半夏 知母炒黃 桑白皮 赤芍 黃芪 紫苑 炙草 𪔀甲醋炙,各半兩 白茯苓 柴胡 秦艽 生地黃 熟地黃
地骨皮各二兩, 人參、 桔梗各一兩
右剉散,每服三五錢,水煎服。
一方有生薑
柏枝飲
[编辑]治小兒衄血吐血
「柏枝」乾者。 藕節乾者。
右等分為末,三歲半錢,藕汁入蜜沸湯調下。一方「白芍藥為末,磨犀角汁調。」 治咯血衄血。
辰膠散
[编辑]治小兒吐血
阿膠炒 蛤粉等分 辰砂少許
右為末,和粉紅色,三歲一錢,藕汁和蜜調下。
紫參散
[编辑]治吐血
紫參 山梔 生地黃各一兩 剌薊一分,燒灰 亂髮一分,燒灰,俱存性已上搗羅為極細末,次用 蒲黃、 伏龍肝各一分,並細研
右件都拌勻。每服半錢至一錢,煎竹茹湯調下。
湯氏地黃丸
[编辑]治榮中熱及肺壅,鼻血生瘡,一切丹毒。
生地黃、 赤芍藥 當歸、 川芎各等分。
右㕮咀,水煎去渣,量大小加減服。如鼻衄,臨熟入生蒲黃少許。
生瘡加黃芪等分。丹毒加防風等分。同煎。累驗。
麥門冬飲子
[编辑]治吐血久不愈者
五味子十粒 麥門冬去心 黃芪各一錢。
龍膽丸
[编辑]治小兒衄不止
黃連、 龍膽草各等分。
右為末,糊丸如小豆大,三歲三十丸,或作散子,以濃鹽水送下。
蘗皮湯
[编辑]治小兒衄血
蘗皮、 當歸身、 人參、 生地黃各五分。
右水煎服
槐花散
[编辑]治衄血
槐花炒,一兩 蒲黃半兩 川麵薑一分
右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新水調下。
蘗皮湯
[编辑]蘗皮 山梔子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右㕮咀,三歲一錢,水一小盞,煎三分,去滓服。
膠黃散
[编辑]治小兒大衄,口鼻內出血不止,十五六歲兒陽盛多此病。
阿膠一兩, 蒲黃半兩。
右為末,《三歲》半錢,生地黃汁微煎調下,食前服。
五倍丸
[编辑]治小兒大便下血,如腸風臟毒。
五倍子乾。
右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三歲三十丸,米湯下。
訶灰散
[编辑]治小兒因疳,大便有血。
訶子「燒灰存性。」
右為末,米湯調下,食前服。三歲一錢。
===桃膠丸===
治小兒小便出血,陰莖中痛。
桃膠一塊,如棗大。
右,水一盞半,煎三分,日進三服。下石子如豆,石盡止藥。
火府散
[编辑]治小兒小便出血
木通、 生地黃、 甘草、 黃芩。
右為末,水一盞,煎六分,不時溫服。
車前散
[编辑]治熱盛積於小腸,甚則尿血。
牡蠣半兩,燒為粉 車前子 甘草炙微黃,剉 川𥐚硝各一分
右搗羅為散,每服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不拘時服。
三黃湯
[编辑]黃芩、 黃連、 黃蘗各等分。
右水煎服
聖惠黃連散
[编辑]治小兒心肺積熱,渴不止,咽喉乾痛。
黃連去鬚 川升麻 白茯苓 麥門冬去心焙 射干 元參 甘草炙微赤剉 桑根白皮
黃芩各半兩。
右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青竹葉七片,煎五分,去滓,入蜜半合,更煎一兩沸,放溫,時時與兒呷之。
麥門冬散
[编辑]治小兒心肺熱壅,口渴不止。
麥門冬去心 梔子仁 犀角屑 甘草炙
知母、 黃芩各半兩。
右為散,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竹葉七片,煎五分,不計時候服亦可,量兒大小加減服。
聖惠銀飲子
[编辑]治小兒熱渴不止
銀五兩 石膏、 《寒水石》 《蠶蛹繭》各二兩。
右件藥以水三升,入銀石三味,煎至一升,去銀石,次下蛹繭,煎至七合,去滓。每服半合,不計時候,溫服之,量兒大小加減。
𦸈𧁾根散
[编辑]治小兒熱渴不止,煩悶。
《𦸈》。𧁾根三分 黃芩 知母各半兩
右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小麥、粟米一百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又方
[编辑]《𦸈》。𧁾根三分, 黃芩半兩, 小麥半合。
右件以水三盞,煎取一盞,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又方
[编辑]生葛汁、 竹瀝各二合。
右件汁相和令勻,不拘時服半合,量兒大小加減。
茅先生胡黃連散
[编辑]治小兒諸渴及疳渴,解諸熱。
胡黃連 麥門冬 乾葛 元參 甘草炙。
枇杷葉《炙去毛》。
右各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七分一盞,生薑一片,同煎五分後,放蜜三五滴,同煎至四分,溫服。
聖惠蘆根散
[编辑]治小兒壯熱不止
蘆根 黃芪蜜炙 人參 甘草炙 麥門冬 知母各半兩
右件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竹葉七片,粟米一百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溫服,量兒之大小,以意加減。」
嬰孺麥門冬湯
[编辑]治「小兒夏天服藥大下後,胃中虛熱,渴欲飲水。」
麥門冬、 甘草、 龍骨各四分, 枳實、 黃芩、 茯苓、 人參各三分。
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為三服。服此湯後,渴不止,取水芹煮濃汁飲之,間湯服之。甚者,恣意與之。
服
蘆根飲子
[编辑]治小兒壯熱渴兼吐不止。
生蘆根切,五合 淡竹青皮 人參各八分
桔梗五分, 知母一錢, 粟米三合。
右以水五升,煮之一升半,量兒大小與之服。
𦸈𧁾湯
[编辑]治小兒熱渴,或吐下後虛熱渴。
《𦸈》。𧁾五分, 黃芩三分, 知母、 蘆根各二分, 生米二合, 麥門冬三合。
右切,以水五升,煮二升,如飲漿水度服之。
===錢氏白朮散===人參《切去頭》 白朮 木香 白茯苓去皮。甘草剉炒 藿香葉各一兩 乾葛二兩,剉
右為粗末,每服一錢至二錢,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如飲水者,多煎與之,無時。
小方脈論方
[编辑]治渴先下淋藥
鬱金、 滑石各一兩, 旱蓮子半兩
右件為末。每服半錢,煎蔥湯調下,急進三服「涼心藥。」
又
[编辑]欲止渴先涼心臟
烏賊魚骨 海浮石各一兩 蒲黃炒,半兩
右末,每半錢,用枇杷葉湯下。
仲景酸棗湯
[编辑]治虛勞煩不得眠
酸棗仁炒,一錢 甘草 知母炒 茯苓 芎藭 生薑各五分
右水煎服
本事𪔀甲丸
[编辑]治膽虛不得眠。四肢無力。
𪔀甲 酸棗仁炒 羌活 黃芪炒 牛膝酒炒 人參各一兩 五味子五錢。
右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溫酒下。
本事真珠母丸
[编辑]治「肝膽二經因虛,內受風邪,臥則魂散而不守,狀若驚悸。」
《真珠》別研細,七錢半 當歸、 熟地黃各一兩半 人參、 酸棗仁炒、 柏子仁各一兩, 犀角屑、 茯神、 沉香、 龍齒各半兩
右為末,煉蜜丸小豆大,辰砂為衣。每服二十丸,白湯下,日午夜臥各一服。
人參竹葉湯
[编辑]治虛煩不得眠
人參、 竹葉、 甘草各二錢, 半夏、 小麥
麥門冬各一錢五分。
右每服二三錢,薑二片,粳米一撮,水煎服。
單方
[编辑]小兒中蠱欲死者:甘草半兩,水一盞,煎五分服,當吐 出。〈千金方〉
小兒中蠱,下血欲死:搗青藍汁頻服之。〈聖惠方〉 小兒年至四五歲不語者,赤小豆末,酒和傅舌下。〈千金 方〉
《舌蹇語》,吃川椒,以生麵包丸,每服十粒,酢湯送下。〈救急 方〉
治小兒吐血。「燒蛇蛻皮末,以乳汁服之。并治重舌。」〈千金 方〉
又「取油三分,酒一分和之,分再服。」
小兒尸疰勞瘦,或時寒熱:用𪔀頭一枚燒灰,新汲水 服半錢,日一服。〈聖惠方〉
小兒哭疰:梳頭垢水服少許。〈千金方〉
治小兒悮吞針,取磁石如棗核大,或吞或含,其針立 出。
治小兒悮吞鐵物等用艾蒿一把剉,以水五升,煮取 一升,服之即下。
治小兒蠗螋咬。遶腹匝即死。速擣蒺藜葉傅之。無葉 子亦可。
又:取燕窠中土,豬脂和傅之,乾即易之。
治小兒悮為諸骨及魚骨刺入肉不出者。水煮白梅 肉,研爛,調象牙末,厚傅骨刺處,自軟。〈醫學綱目〉 《小兒悮吞錢》:用炭燒紅,急搗為末,煎湯呷,立效。〈古今醫統〉 治小兒卒腹皮青黑,以酒和胡粉傅上,若不急治,須 臾便死。仍灸臍上下左右去臍半寸,并鳩尾骨下一 寸,凡五處,各三壯。
母有娠。乳兒有病如瘧痢。他日亦相繼腹大。或發或 差。以紅紗袋盛夜明砂。與兒佩之。〈海藏方〉
小兒生十餘月後,母又有娠,令前兒精神不爽,身體 痿瘁,名為鬾病。用伏翼燒灰細研,以粥飲調下五分, 日四五次。伏翼即蝙蝠也。〈聖惠方〉
醫案
[编辑]張從政《儒門事親》曰:陳州長吏一小兒,忽病寐而不 寤。一日,諸醫作睡驚治之,或欲以艾火灸之,或欲以 大驚丸及水銀餅子治之。其父曰:「此子平日無疾,何 驟有驚乎?以子之病,乃問於戴人。戴人診其兩手脈 皆平和。戴人曰:『若驚風之脈,當洪大而強,今則平和, 非驚風也』。」戴人竊問其乳母曰:「爾三日前曾飲酒醉 否?」乳母遽然笑曰:「三日前,夫人以煮酒見餉,酒味甚 美,三飲一罌,盡而睡。陳酒味甘而戀膈,酒氣滿,乳兒亦醉也。」乃剉甘草、乾葛花、縮砂仁、貫眾,煎汁使飲之, 立醒。
一小兒悮吞一銅錢在咽中,不能上下,諸醫皆不能 取,亦不能下,乃命戴人。戴人熟思之,忽得一策:「以淨 白表紙,令卷實如箸,以刀縱橫亂割其端,作鬅鬠之 狀;又別取一箸,縛鍼鉤於其端,令不可脫,先下咽中, 輕提輕抑,一探之,覺鉤入於錢竅,然後紙卷納之咽 中,與鉤尖相抵,覺鉤尖入紙卷之端,不礙肌肉,提之」 而出。
王綸《明醫雜著》曰:「楊永興子七歲,停食吐瀉後好睡, 睡中兼驚,久治不愈。余曰:『好睡是脾氣虛困也,善驚 是心血虛怯也。蓋心為母,脾為子也。此心火不能生 脾土,用補中益氣湯及六味丸加鹿茸治之而愈』。」 《薛氏醫案》曰:「治一小兒,言遲患泄瀉,聲音不亮,雜用 清熱等劑,聲如瘂,飲食少思,去後多在侵晨,朝用地 黃」丸加五味子,夕用補中益氣湯,其泄頓止,卻專服 前丸,不兩月,其言漸亮而愈。
「一小兒白睛多而黑睛少,吐瀉後喉瘖口渴,大便不 實,朝夕悉服地黃丸」而痊。後患瀉,其喉復瘖,仍服前 丸遂愈。
一小兒壯熱吐血,或兼衄血,又顋鼻準赤色,乃肺胃 積熱,用《濟生》犀角地黃湯四劑而血並止。後因母飲 酒復作,用清胃散,母子服之而愈。
一小兒吐血不止,鼻準赤色,審其乳母有鬱熱,用加 味歸脾湯、加味逍遙散,母子並服各數劑,血少止,又 用八珍湯加柴胡、牡丹皮而愈。
一兒因母屢恚怒,發熱吐血,或時衄,用加味小柴胡 湯之類治其母並愈。後其母因勞役兼怒氣,致兒患 驚搐,或用抱龍丸,又加吐血,予以加味逍遙散,母子 病愈。厥後乳母仍勞役發熱,此兒即驚搐,或吐血,或 衄血。母用補中益氣湯,子用犀角地黃湯頓愈。 一小兒十歲,因傷厚味吐血,用《濟生》犀角地黃湯解 食毒,清胃熱,又用四君、牡丹皮、升麻調補脾胃而愈。 惟肢體倦怠,兩手作麻,用黃芪芍藥湯數劑而安。 一小兒吐血,因乳母火鬱發熱,兩脅作痛,後吐血,以 加味歸脾湯加吳茱萸、製黃連治母,兒不時飲數匙, 月餘並愈。後因母怒,吐血寒熱,兒亦吐血,先用加味 小柴胡湯二劑,後用加味逍遙散治其母悉愈。 一女子年十四歲,因驚寒熱發搐,服鎮驚之藥,更吐 血,尋衣撮空,身如炙,煩躁不眠,飲食不入,脈洪大而 無倫次,按之豁然而空,用加減八味丸料二劑,諸證 悉退,脈息按之如絲,無氣以動。用人參一兩煎服不 應。仍用人參一兩,附子五分,二劑元氣頓復。
一女子十三歲,因怒吐血,咬牙發搐,用加味逍遙散 加釣藤鉤而愈。次年出嫁,懷抱鬱結,胸滿食少,吐血 面赤,此因肝火動而血熱,脾氣虛而不能攝血也,用 六味丸及歸脾湯加山梔、貝母而愈。
一小兒十四歲,發熱吐血,屬足三陰虛。余謂宜補中 益氣湯以滋化源。不信,仍用寒涼降火,前證愈甚。或 謂曰:「小兒未有室,何腎虛之有?參芪補氣,奚為用之?」 余述丹溪先生云:腎主閉藏,肝主疏泄,二臟俱有相 火,而其系上屬於心,心為君火,為物所感,則相火翕 然而起,雖不交會,而其精亦暗耗矣。又褚氏云:「男子 精未滿,而御女以通其精,則五臟有不滿之處,異日 有難狀之疾,正此謂也。」遂用補中益氣湯及六味地 黃丸而愈。
王少參孫女,年十二歲,脾胃素弱,後成疳證,發熱,小 腹膨脹堅直,大便溏瀉,氣喘咳嗽,徹夜煩躁不睡,鼻 塞眼暗,譫語,其脈大而無根。用人參一兩,附子三分, 腹脹漸減,脈漸斂,然猶尋衣撮空,鼻孔出血,用六味 地黃丸料二服如脫。乃晝服獨參薑附湯,夕服地黃 丸料,脈漸有根,諸證漸愈。又用六君子湯、補中益氣 湯而痊。
一小兒停食,夜驚腹痛,服消食丸,瀉數次,尋衣撮空, 面青黃或色白,此脾土受傷,肺金休囚,肝火旺而然 也。先用異功散加升麻以補脾土,用六味地黃丸料 以滋肝血,定稍各二劑漸愈,即用補中益氣湯、六味 地黃丸,間以異功散而痊。
一小兒膝癰,誤觸其膝,出血甚多,患前證,惡寒面白, 此陽隨陰散而虛寒,用十全大補湯加附子三分,四 劑未應。用人參一兩,附子五分,薑棗煎服,稍定,又二 劑頓退。又朝用異功散,夕用八珍湯而安。
一小兒傷風表汗後患前證,惡風面白,手足冷,用補 中益氣湯加五味子,汗頓止,而諸證漸退,又用四劑 而安,乃服十全大補湯而愈。
一小兒喜笑,常作不安,面赤飲冷,手足竝熱,先用黃 連瀉心湯末二服稍定,又用六味地黃丸料煎服頓 愈。常服此丸則安,月許不服仍復作,又服愈矣。 一小兒患前證,面青赤,此肝心二經風熱所致也,用 柴胡梔子散、六味地黃丸漸愈。又因乳母大怒發熱, 先用加味柴胡湯,又用加味逍遙散,母子服之並愈一小兒年十四歲,用心過度,飲食失節,喜笑不休,脈 洪大而虛,面色赤而或白,予用「補中益氣湯」而愈。次 秋科舉,飲食勞倦,前證復作,或兼譫語,脈洪大,按之 微細如無,用人參一兩,薑棗煎服稍定,又三服而愈。 又因勞役用心,自汗作渴,煩躁似癇證,先用當歸補 血湯,二劑頓安,又十全大補湯而尋愈。
一小兒七歲,聞雷即昏倒,不知人事,此氣怯也。以人 參、當歸、麥門冬各二兩,五味子五錢,水一斗,煎汁五 升,再以水五升煎滓,取汁一升,合煎成膏。每服三匙, 白湯化下,服盡一升,自後聞雷自若矣。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