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00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卷目錄

 山川總部總論

  禮記王制

  博物志山水總論 物產

  朱子語類地理

  朱子文集答程泰之

  比事摘錄山水遠大

  圖書編天下山川海嶽大勢圖敘 論三大幹龍 論南條幹龍脈絡 論中條幹龍

  脈絡 論北條幹龍脈絡 九州岳鎮川澤辯 三幹總論 南北兩都山川 燕京山川

  金陵山川 兩浙山川 浙江海壖水國 邊

  海墾田之利 廣西山川 貴州山川

山川典第二卷

山川總部總論[编辑]

禮記[编辑]

《王制》
[编辑]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 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大全馬氏曰:「古之為祀典,有功于民則祀之,而名山大川者,有功于民,而民之所取材用也。」

博物志[编辑]

《山水總論》
[编辑]

「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封內名山,通靈助化,位相 亞也。

《物產》
[编辑]

「地性含水土」山泉者,引地氣也。山有沙者生金,有穀 者生玉。名山生神芝,不死之草,上芝為車馬,中芝為 人形,下芝為六畜。土山多雲,鐵山多石。五土所宜:黃 白宜種禾,黑墳宜麥黍,蒼赤宜菽芋,下泉宜稻。得其 宜則利百倍。

和氣相感則生朱草。山出象車,澤出神馬,陵出黑丹, 阜出土怪,江出大貝,海出明珠。人主壽昌,民延壽命, 天下太平。

名山大川,孔穴相內,和氣所出,則生石脂玉膏,食之 不死,神龍靈龜,行於穴中矣。

朱子語類[编辑]

《地理》
[编辑]

蔡伯靖曰:「山本同而末異,水本異而末同。」

問:「先生前日言水隨山行,何以驗之?」曰:「外面底水在 山下,中閒底水在脊上行。因以指為喻,曰:『外面底水 在指縫中行,中間底水在指頭上行』。又曰:『山下有水, 今浚井底,人亦看山脈』。」

冀都是正天地中間,好箇風水,山脈從雲中發來,雲 中正高脊處,自脊以西之水,則西流入於龍門西河; 自脊以東之水,則東流入於海。前面一條黃河環繞, 右畔是華山聳立為虎。自華來至中,為嵩山,是為前 案。遂過去為泰山,聳於左,是為龍。淮南諸山是第二 重案。《江南諸山》及五嶺,又為第三四重案。

「大凡兩山夾行,中間必有水;兩水夾行,中間必有山。」 閩中之山多自北來,水皆東南流。江浙之山多自南 來,水多北流,故江、浙冬寒夏熱。

「荊襄」山川平曠,得天地之中,有中原氣象,為東南交 會處,耆舊人物多最好卜居,但有變則正是兵交之 衝。

朱子文集[编辑]

《答程泰之》
[编辑]

「頃在南康兩年,其地宜在彭蠡、九江、東陵、敷淺原之 閒,而攷其山川形勢之實,殊不相應。」因考諸說,疑晁 氏「九江東陵」之說,以為洞庭、巴陵者為可信。蓋江流 自澧而東,即至洞庭,而巴陵又在洞庭之東也。若謂 九江即今江州之地,即其下少東,便合彭蠡之口,不 應言至東陵然後東迤北會于匯也。白氏所論「敷淺 原」者,亦有理而未盡。蓋詳《經》文,「敷淺原」合是衡山東 北一支盡處,疑即今廬阜,但無明文可攷耳。德安縣 敷陽山正在廬山之西南,故謂之敷陽,非以其地即 為敷淺原也。若如舊說,正以敷陽為敷淺原,則此山 甚小,又非山脈盡處。若遂如晁氏之說,以為江入海 處,則合是今京口所過之水,又不但九江而已也。若 以衡山東北盡處而言,即為廬阜無疑。蓋自岷山東 南至衡山,又自衡山東北而至此,則九江之原出于 此。三山之北者,皆合于洞庭,而注于岷江。故自衡山 而至此者,必過九江也。此以地勢攷之,妄謂如此。

比事摘錄[编辑]

《山水遠大》
[编辑]

「山之恃土石草木以崇其勢,塊而視之,欹斜破碎,叢雜蕪穢,不可勝指也。其在百十里外,朝煙暮藹,紫翠 如滴,橫如蛾眉,矗比螺髻山,其不以遠為美乎?江河 之流,溝渠泡沫,潢潦汙濁,以益其委合而計之,臭腐 垢涴,汙敗便惡,溢濫灌注,不可勝道也。其在千萬頃 間,涵天浴日,上下同澈,圓光藏珠,方景凝璧,水其不 以大為潔乎?」嗚呼!美以遠著,潔以大致,弗崇弗益,則 亦弗能至矣。君子觀此致身之地,弗遠大焉,可乎?

圖書編[编辑]

《天下山川海嶽大勢圖敘》
[编辑]

「論天下之大勢者,必周覽乎山川。山者水之源,水者 山之委。諸山皆發脈于崑崙,本雖同而末則異;諸水 皆會歸于海,本雖異而末則同。所以山愈聳愈高,而 分則小,水愈下,愈大而合則多,其勢然也。然山各鎮 乎一方,而水則以江河為中原兩大界也。是故河為 北戒,而濟會于河,江為南戒,而漢則會于江。然河之」 源發于崑崙以西之星宿海,江雖發源岷山,若在雲 南之金沙江言之,則江源亦本之西也。是水皆源于 西也,雖因江河以分於南北,不其會歸於東海矣乎? 即水之兩戒以觀乎山,凡河北諸山,皆自代北寰武 嵐憲而來,為華岳,為析城、王屋,為雷首,為大行,為恆 岳而東為岱岳。江南諸山皆來自岷峨,由滇、貴至廣 右,經武岡、寶慶至衡陽為南岳、散為廬阜、為會稽、鴈 蕩、為金陵、又別為閩、粵。是山之支分,又水之流派所 由辨也。然則觀於名山大川,而形勝鞏固、風氣攸鍾, 天下之大勢,不即此可知乎?雖然,予自幼聞「山過山、 水過水」之說,嘗兩否之。及讀前人書,於水過水則然, 於山過山則否,予亦從而然之。否之也。自今言之,合 天下之水為一水,而其源分派異,故有殊別之說,但 理雖可信,味實未易測也。眾山鼎峙,雖小大卑高不 齊,而支派連絡,脈理分明,此則有形可睹者,人反莫 之信焉,何哉?噫!無怪其然也。兩山之中必有水,兩水 之中必有山。如以山過水也,山雖斷而脈不斷;水過 山也,水雖分而流未分,此豈常情所能識哉!但坎流 艮止,可以跡求,可以意會,惟隨地以察其情,不執見 以定其局,則不獨天下之山川大勢瞭然在目中也。 以此周覽一郡一邑一家之形勢亦然,故《易》曰:「俯以 察于地理。」

《論三大幹龍》
[编辑]

朱子曰:「天下有三處大水,曰黃河、曰長江、曰鴨綠江。」 今以輿圖考之,長江與南海夾南條幹龍盡于東南 海,黃河與長江夾中條,幹龍盡於東海;黃河與鴨綠 江夾北條,幹龍盡於遼海。此則自其水源之極遠者 而論之。耳泄天機,不原水之遠近,龍之配敵,惟據《禹 貢》江、淮、河、漢四水,及王鄭三條四列之名,而以中幹 分為二支,謂有四大幹龍。殊不知《禹貢》所敘山川,自 與地理家所論不同。先儒蔡文正公蓋嘗辨之曰:「禹 之治水,隨山刊木,其所表識諸山之名,必其高大可 以辨疆域,廣博可以奠民居,故謹而書之,以見其施 功之次第,初非有意推其脈絡之所自來,若今之葬 法所言者。」又曰:「王、鄭三條四列之名」,皆為未當。是故 草廬吳文正公有云:「崑崙為西極之祖,分派三幹以 入中國。」良可據也。

《論南條幹龍脈絡》
[编辑]

按:廖氏《金壁元文》云:「大江以南之龍,其脈起自岷山, 遶行而西,自西而南,至雲南之境。又東趨夜郎,踰桂 嶺,至零陵,為九疑山,入桂連。」《撼龍經》云:「五嶺分星入 桂連」是也。過大庾嶺,出南淮,由汀從邵武抵信,走徽, 東行為天目,一枝為錢塘。《經》云:「一枝分送入海門。」又 云:「海門旺氣連閩粵,南龍支隴交相纏。」此是海門南 「脈絡,貨財文武交相錯」是也。一枝為建康盡江陰,《經》 云「幹龍盡在江陰墳」是也。一枝自靈山逆奔盡鄱湖, 其水源則湘水,出永州寧陵縣,至洞庭湖入長江。

岷山在茂州岷山縣建康,今為南京應天府。凡稱「經」者,即《楊公三龍經》也。後倣此。

《論中條幹龍脈絡》
[编辑]

大河以南,大江以北,乃中條幹龍,其脈起自西傾。《行 隴右,經》云「山來隴右尖如削,盡是貪狼高聳卓,此處 如何不出文?只為峰多反成濁」是也。《過鳳翔,經》云:「行 行退卸大散關,百二山河在此間。大纏大護到函谷, 水出黃河如玦環」是也。為長安一枝。《出熊耳》,《經》云「低 平漸漸出熊耳,萬里平洋漸如砥」是也。為嵩岳《為汴, 〈經〉》云:「大梁形勢亦無山,到此尋龍何處是?若無河流 與淮水,渺渺茫茫不見山」是也。此處脈亂於河,《經》云: 「河流衝決山斷絕,又無石骨又無脈。君若到彼說星 峰,一句不容三寸舌」是也。出兗為泰岳,《經》云:「黃河在 北,大江在南,兩水夾行勢不絕,行到青齊忽起峰。兗 州東岳插天雄,分枝擘脈鍾靈氣,聖賢多在魯邦中」 是也。一枝盡於登、萊,一枝盡於滄、隸。其水源則濟水 出絳州垣曲縣,至孟州溫縣入河,復出河之南,溢而 為滎,又東北至乎青州入海。又一枝自嶓冢西行郿

州、漢水之間,出武關由裕過唐,抵信陽,行淮水之南
考證
趨廬,行淮水之東為揚,盡於通。其水源。漢水出嶓冢,

至漢陽縣入江;淮水出桐柏山,至淮安入海。

《西傾》在洮州臨鞏縣,《大散關》在鳳翔府寶雞縣,《函谷》在弘農縣,《熊耳》在高州上洛縣。自宋、元以來,河水穿淮,黃河故道淤,而東岳泰山,今在河北矣。《桐柏山》在唐州桐柏縣。

按:此一條泄天機,直為一大幹,而謂中國有四大幹龍,固亦非謬。但以極長者論之,則此非其所配。況《青囊》《理氣》《心印》及諸明術,皆無四幹之說,今從眾說。要之,此蓋三大幹龍之亞耳。辯見前「三大幹」 下。

《論北條幹龍脈絡》
[编辑]

大河以北之龍,其脈起自崑崙。《經》云:「崑崙山腳出闐 顏,隻隻都是破軍山,連綿走入瀚海北風俗強悍人 粗頑,生兒五歲學騎射,骨硬方剛」,是此間是也。至白 登西一枝為壺口太嶽,次一枝南出為析城,又西折 為雷首,又次一枝為太行,又次一枝為恆山,又次一 枝為燕山,盡於平灤碣石《山經》云:「若是幹龍論大盡, 太行、碣石至海堧是也。其水源則汾水出管州管岑 山,至絳州入于海。」

闐顏,西域國名。瀚海,北海名。白登,山名,在大同府白登縣。壺口在隰州吉鄉縣。太嶽在晉州霍邑。析城在澤州陽城縣。雷首在河中府河中縣。太行在懷州河內,北至幽州九嶺,綿亙一十二州之界,有北陘。恆山在定州曲陽縣。碣石在平州廬縣。

已上三大幹龍,皆始于崑崙,分派三條以入中國。其 所歷九州,則北條「出河以入于海」,是為冀、燕之分。《中 條》出河南,自秦、隴、三輔,入豐、沛、汾、晉,派伊、洛,東而淮、 泗以入于海,是為雍、豫、徐、青之分。《南條》出江南,自陝 右分,出西鄙,迴巴、蜀,踰荊、衡,入黔中,東而匡、阜,南極 嶺、海,東北渡閩、粵,跨三吳,自浙右以入於海。是為梁、 荊、揚之分。

《九州嶽鎮川澤辯》
[编辑]

古者言九州者,《禹貢》之「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夏置 也」;《爾雅》之「冀、幽、營、兗、徐、揚、荊、豫」、雍,商置也。《職方》之揚、 荊、豫、青、兗、雍、幽、冀,并周置也。商有幽、營,而無《禹貢》之 青、梁;周有幽、并,而無《禹貢》之徐、梁,此三代九州之不 同也。《爾雅》何以知其為商制?以郭璞《詩》云也。賈氏乃 謂之夏置,蓋以《詩譜》所謂「梁、雍、荊、豫、徐、揚之民,被文」 王之化;文王當商之末,有雍、梁之民;《爾雅》無梁州,則 不可為商制。不知《鄭譜》但言「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 州」,名不足憑也。若以《爾雅》為夏制,則《禹貢》當為何制 乎?然《爾雅》有九州之名,無九州之界,而《禹貢》職方之 界有相侵者,請得而言之。且《職方》冀州視《禹貢》為小, 以分冀為幽、并,如舜時制,是一分而為三也。雖無徐 州而青、兗之間是已。雖無梁州而雍、豫之間是已。《禹 貢》曰:「海岱及淮惟徐州。」又曰:「大野既豬。」今職方青州 之川,淮、泗、兗州之澤大野,是以徐而入青、兗可知矣。 《禹貢》曰:「華陽黑水惟梁州。」又曰:「厥貢璆鐵、銀鏤砮磬。」 今《職方》豫州之山華山,雍州之利玉石,是以梁而入 於雍、豫可知矣。職方既以青、兗而包徐,故青州多入 《禹貢》之豫,兗州多入《禹貢》之青。《禹貢》豫州曰「被孟豬」, 而《職方》青州曰「其澤望諸」,豈非青之入豫乎?《禹貢》青 州曰「鹽絺海物」,而《職方》兗州曰「其利蒲魚」,豈非兗之 入青乎?《職方》既分冀而為幽、并,故幽州多入《禹貢》之 青,徐、冀州多入《禹貢》之雍。《職方》曰幽州其山醫無閭, 醫無閭在遼東,漢光武以遼東屬青州,後又屬幽州。 茲非幽之入青乎?《職方》曰:「幽州,其澤貕養,其浸菑時。」 貕養在長廣,菑出萊蕪。《地理志》以長廣屬徐州,瑯琊 自萊山。茲非幽之入徐乎?《職方》曰:「冀州,其澤楊紆。」《爾 雅》謂「秦有楊紆」,李淳風謂「在扶風。」茲非冀之入雍乎? 大抵周以禹之一冀州分而為三,以禹之「八州合而 為六,其勢必不能如禹之舊。」杜氏與二鄭不本此說, 不改《職方》之字,則改《職方》之意。後鄭以潁宜屬豫,溠 宜屬荊,不知幽、青、雍、梁、兗、豫尚多侵入,況去荊、豫相 距之州乎?改其意而釋者,此也。先鄭以青之「淮」字當 為睢,沭當為洙,直謂宋有次睢,魯有洙、泗,曾不謂青 之包、徐也。先鄭謂雍之「弦」當為「汧」,「蒲」當為浦,直謂雍 有汧水,曾不謂吳山在汧,而有弦蒲之藪。杜氏以荊 之湛當為淮。後鄭以兗之盧維為雷雍,直以湛與盧 維無所經,是曾不謂地名變易不一,不可一一知也。 改其字而釋者,此也。至如山鎮藪澤,又有可得而辯 者:九州山鎮,分言之則曰四鎮;二嶽,總言之皆曰山 鎮。揚之會稽,青之沂山,幽之醫無閭,冀之霍山,固為 四鎮矣。而五岳在虞、夏、商、周,與世有不同。《舜典》南岳, 孔安國以為衡山,《職方》曰「山鎮,曰衡山」,是衡為南嶽 明矣。而《爾雅》有二說,河南衡山為南岳,又以霍山為 南岳。蓋漢武帝元封五年,巡南郡,禮天柱山,號曰南 岳,是以衡山之神遼遠,又移其神於霍山也。說者謂 一山兩名,則失之。此漢岳之與虞、周不同也。《王制》有 恆山、衡山,而不言太華、嵩山,《舜典》有四岳而不言中岳。蓋《王制》南北以山為至,東西以水為至,故五岳言 其二;《舜典》言四方巡狩所至之地,故五岳言其四。泰 山為東岳,華山為西岳,恆山為北岳,衡山為南岳,嵩 山為中岳。嵩,大也,即《禹貢》之方外也。初無岳山之名, 《職方》「山鎮有恆、有岱、有華、有衡」,不言嵩高而有岳山, 蓋周都在五岳之外,故以雍之吳山為岳山,此周嶽 之與虞、夏、商不同也,故曰「山鎮之有可辯者此也。」九 州澤藪,在《職方》為九,在《爾雅》為十,蓋《職方》以州言,《爾 雅》以國言也。《爾雅》以吳越有具區,即此揚也。楚有雲 夢,即此荊也。鄭有圃田,即此豫也。宋有孟諸,即此青 也。魯有大野,即此兗也。秦有楊紆,即此冀也。燕有昭 餘祁,即此并也。此藪澤之名同也。獨晉之大陸、齊之 海嵎、周之焦獲,《爾雅》與《職方》不同。然《爾雅》之齊即《職 方》之「幽」,以其幽之澤藪貕養,而貕養在徐也。《爾雅》之 燕為職方之并,以其并之昭餘祁,而燕為幽州也。《爾 雅》之周為職方之雍,《爾雅》之秦亦為職方之雍,職方 既以弦蒲為雍,所以不受焦獲;《爾雅》之晉為職方之 冀,職方既以冀之界入於秦,以楊紆為冀,所以不受 大陸。此澤藪之名異也,故曰「澤藪之可辯者此也。」然 嘗考之,《禹貢》之別九州,隨山濬川而終之曰庶土交 正底慎財賦咸則三壤成賦中邦。故《夏書》謂之《禹貢》。 今職方之辨九州,制畿封國,而終之曰制其職,各以 其所能,制其貢各以其所有,故《周官》謂之職方氏。鄭 氏曰:「職,主也。主四方之職貢者。」其知成周設官之意 乎?周人設官,以職貢為名,而《制貢》又曰「各以其所有」, 此正《禹貢》任土作貢之意也。不原周人設官制貢之 意,而徒區區於九州山川之辨,是特一《地理書》爾,而 於治道何益?

《三幹總論》
[编辑]

三幹之布於九州也。三幹之龍,中幹最尊,次北幹,又 次南幹。故歷代以來,如漢高祖之泗上、漢光武之白 水村、宋太祖之「夾馬營」、我太祖之鍾離,皆在中幹。而 唐虞之君,俱為北產、南幹。至宋以來,運氣方興,萃產 朱子,為萬世儒宗。而邇來文物,東南為多。其南幹之 最長者為「金陵。」我國朝根本重地,太祖高皇帝龍興 之畿也。中幹之最長者盡東泰翻身顧祖東海外盪 河江前向萃產孔聖及賢貴凝聚。宋末河徙,截其來 脈者三會通河,復加截之,其力遂微。而中幹之旺氣, 南北兩大枝盡頭乃萃於泗州鳳陽。我皇朝熙祖、仁 祖二陵在焉。北幹之最長者為燕京,今京師也。朱子 曰:「冀都是正天地中間好個大風水」,山脈從雲中發 來,雲中正高脊處,自脊以西之水,則西流入於龍門 西河;自脊以東之水,則東流入於海。前面一條黃河 環繞,右畔是華山聳立為虎。自華來至中為嵩山,是 為前案。遂過去為泰山,聳於左,是為龍。淮南諸山是 第二重案。江南諸山及五嶺,又為第三四重案。正謂 此也。吳興唐子鎮以燕京為枝結,以堯都為正結,而 謂朱子所論冀都,指作堯都,非也。彼蓋未考舜分冀 東北為幽州,而幽、燕乃古通稱曰冀耳。若堯都既為 朱子所稱之冀,則朱子又何復曰「堯都?中原風水極 佳,左河東太行諸山相繞,海島諸山亦皆相向,右河 南遶,直至泰山湊海」云云。此不待辯說而明矣。故丘 文莊公《大學衍義補》直以朱子所稱為「今京師」,誠確 見也。其以燕京為枝結者,不為妄談乎?夫南幹正結 為南畿及我太祖高皇帝;孝陵中幹正結為我熙祖 仁祖;皇陵北幹正結為今日京師三幹之盡,惟我朝 獨會其全。回視唐虞以來,或得正幹之一、或得分幹 之一者,亦能衍數百年之基。則我朝三大幹之福力, 真億萬斯年可預卜於茲也。

五嶺,南安大庾嶺,桂陽騎田嶺,九真都龐嶺,臨賀萌浩嶺,始安越城嶺是也。

《南北兩都山川》
[编辑]

北京之龍發脈,崑崙河在其南,與此龍並從西南走 東北山脊,經雲中至冀州,拔起西山正脈,脫卸平地 四十餘里,由阜成門入,而結都城。西山左帳稍北行 而東,環歷居庸關,直至山海關,為羅城,以障蔽東方。 蘆溝一水自西南來,密雲一水自東北來,皆數百里 會流合于丁字沽,此幹大盡之分合水也。京城據此 兩水之中,衛輝一水呼為御河,自南奔趨朝入數百 里至直沽,會蘆溝、密雲二水為內堂之水。山東諸山 橫過為前案。黃河遶之淮南諸山,為第二重案。大江 遶之江南諸山,則為第三重案矣。蓋黃河為分龍發 祖之水,與大江及山東、淮南、江南之山水皆來自萬 里,而各效用于前,合天下一堂局,此所謂大聚大成 之上者也。

「南京山水起祖,發源於岷,其遠亦萬里。東行至仙霞 關,嫡宗由此分龍出脈,東北行至常鎮,遂逆江而西, 行二百餘里,聳起鍾山,作回龍顧祖穴。大江逆遶其 背,淮、揚、廬、鳳纏托於江北,又北則遶以黃河,黃河之 北又纏托以山東之山,若非大幹龍,安能正盡逆二 百里?苟非逆入之深,何以受此四重萬里山水之遶托於背後乎?是皆合天下為一堂局,亦大聚大成之 龍也。

蓋南京回龍逆結,山水遶背,乃定格也。北京順結,山 水遶前,亦定格也。前後以遶雖異,其理則一矣。但北 京之東北朵顏地方,東則遼東,東南連朝鮮,左肩右 臂弘厚障蔽大海,與西南、西北山水略相停聚,氣之 厚在此。南京左肩、臂乃江陰通、泰之地,傷干薄,氣不 足也,優劣亦在此乎?

《燕京山川》
[编辑]

燕京依山帶海,有金湯之固。真定以北至於永平,關 口不下百十,而居庸、紫荊山海喜峰、古北、黃花險阨 尤著,故薊州、保定重兵屯焉。自山後諸州棄以與敵, 則居庸之外即宣府為藩鎮。廣平以南,水陸畢會于 臨清,而天津又海運通衢也。其防禦之勢,「山西行都 司當其衝,萬全都司護其背,太寧都司藏其備,薊州 守備斷其徑。萬全都司一衛一所,嵌山西行都之境, 以為瞭遠之兵。大寧都司五衛一所,嵌薊州守備之 境,以為夾持之法。」自秦漢備邊,所急在西北,上谷、北 平為緩。我朝所急在東北,甘肅、寧夏為緩。秦漢急西 北,故秦塞起臨洮,漢武置朔方,緩東北也。神京以遼 東為左臂,宣、大為右臂,古北口、永寧、「居庸為腦後。」遼 東限以山海,宣、大隔之居庸惟大寧淪失,天壽與異 域為鄰,宣府以遼東隔絕,腦後之防蓋甚疏矣。說者 欲規復大寧,此豈可易言哉?養威蓄銳,觀釁俟時可 也。其他如遂城西北之牟山,保州西之柏山,保安之 八角口,定州之北巖,與夫石臼、銀坊、冶山等處,皆臨 制中原之道。然山川「形勢,與京都大是向背,苟屯兵 聚眾,必死以守,未易當也。此外自安順東至任丘二 十里,川塹溝瀆,葦泉縱橫,類天牢。又東北至雄州三 十里,又東至霸州七十里,又東抵海口,營田圩岓,集 水淤濘,地類天陷。又自順安至肅約五十里,葦草叢 茂,地類天羅。凡此皆兵家所忌,遇澇更盛,未易進矣。」 建康、徐淮臨德之間。似當練兵儲將。可備緩急遣發。 無徒藉手于北可也。

《金陵山川》
[编辑]

岷嶓之山,大勢皆自西南而趍東北。朱文公謂:「岷山 之脈,東為衡山者,盡於洞庭之西。其一支南出而東 度大庾嶺者,則包彭蠡之源而北盡乎建康。山之所 趍,水亦至焉。」故建康者,東南之奧區,而山水之都會。 《前志》敘之曰:「鍾山來自建業之東北,而向乎西南。大 江來自建業之西南,而朝於東北。由鍾山而左,自攝」 山、臨沂、雉亭、衡陽諸山以達于東,又東為白山、大城、 雲穴、武岡諸山以達于東南,又南為土山、張山、青龍、 石硊、天印、彭城、鴈門、行堂諸山,以達于南,又南為聚 寶山、戚家山、梓桐山、紫巖、夏侯、天闕諸山,以達于西 南,又西南綿亙至三山而止于大江,此諸葛亮所謂 「龍盤之勢」也。由鍾山而右,近之為覆舟山、為雞籠山, 皆在宮城之後。又北為直瀆山、大壯觀山、四望山以 達于西,北為幕府、盧龍、馬鞍諸山以達于西,是為石 頭城,亦止于江。此亮所謂「虎踞之形」也。其左右群山, 若散而實聚,若斷而實續,世傳秦所鑿斷之處,雖山 不聯,而骨脈在地,隱然相續,猶可見也。石頭在其西, 三山在其西南,兩山「可望,而挹大江之水橫其前,秦 淮自東而來,出兩山之端,而注于江。」此蓋建業之門 戶也。覆舟山之南,聚寶山之北,中為寬平宏衍之區, 包藏王氣,以容眾大,以宅壯麗,此建業之堂奧也。自 臨沂山以至三山,圍繞於其左。自直瀆山以至石頭, 泝江而上,屏蔽於其右,此建業之城郭也。元武湖注 其北,「秦淮水遶其南,青溪縈其東,大江環其西,此又 建業天然之池也。」此論環城數十里之山川耳。其居 秦淮之源,有東廬山、華山,臨丹陽湖之上者,為絳巖 山,最奇特。然為一州之鎮者,又有茅山焉。而岷山中 江徑蕪湖、溧陽以入于荊溪、太湖,則又《禹貢》所謂「三 江既入,震澤底定」者。其他一丘一壑,擅名「紀勝」,咸有 可徵。

《兩浙山川》
[编辑]

「兩浙山川,不可勝數。」余嘗巡歷旁觀,會其大都。維浙 中流,隨山坼土,積岨盤岡,瀦為大澤,環以巨海。維浙 《西山導冢》「自天目西北折于下山,南達于富春,峰巒 起伏,雲矗霄馳,越垂霤踰百丈,萃于餘杭之徑山、錢 塘之龍山,又東北達于金牛,以入于澉浦諸山。」維浙 《東山導冢》自江郎、泉山、浮蓋至于翠光,岑山至于爛 柯;東北折于勳山、九際、臺湖,至于縉雲、大陽,至于金 華;覆釜、大盆,至于東白;勾乘、玉京,至于秦望、會稽;東 過嵊山、天姥,達于天台、華頂;北至四明、大白,東折於 蛟門、虎蹲,峙為海門;西達于括蒼、少微,至于大梁、南 田,至于大羅、天臺,底于鴈蕩,橫為海嶠。維浙源西南 導濲水,合東白、大盆之源,出為婺水,至于蘭溪,東南 導烏傷東白、大盆之陽,東流為浣浦,又西絡于漁浦, 皆北流以入于江。開化、壽昌,導歙西來流入于江。導 新安水,自遂昌達淳安,絕分水,下于桐溪。紫溪導天目之南,過新城,下冨陽,皆東南流以入于江。天目導 苕,匯為霅溪,入于具區、括蒼。導洄溪,出于青田,東南 至永嘉,匯為蜃江,過飛雲、橫陽而入于海。導剡溪,合 東小江,踰東江,為曹娥之水,達於海。四明導姚江,東 帶慈谿,亂于鄞江,傳于大浹,入于海。維浙江潮汐,江 高海下。蛟門、胥山,相去數百里;龕、赭二山,相去五里 而近。鱉子山,橫門如檻,潮生海上,橫奔兩岸,射激東 西,不得其門。及至龕、赭,遏于江流,限如伏檻。潮始生 怒,潮勢益高,橫流入海。浙之山川,茲其大都云。

《浙江海壖水國》
[编辑]

夫浙海,壖水國也。浙水出「三天子都」而委錢塘,苕水 出天目而委震澤;嚴陵為桐,寶婺,姑蔑為濲會稽,若 耶檇李,四明、赤城並海,東甌、括蒼,山溪映帶,與郡邑 錯壤如繡。蓋其民明秀而雅化,則水國之恆也。

《邊海墾田之利》
[编辑]

「寧波之金塘山、大榭山、台溫之玉環山,皆海島沃區 也。諸山去海岸較之舟山尚近,橫亙延袤,大約計百 十餘里。廢棄歲久,置之榛蕪,不可取而田乎?紹興、餘 姚諸湖,皆內地腴壤也,環列海濱,與臨山、龍山相為 聯護。大者三、四十里,小者一、二十里,漸次淤積,多成 田蕩,不可墾而耕乎?此皆開屯之助也。」或者又以「金 塘、大榭,舊有明禁,未敢輕墾,此乃國初一時預防之 謀耳。今若建議奏請召民就佃,即籍為兵,立重鎮以 統之,寇去且守且耕,寇來且耕且守,是即東浙鎖鑰 也,奚有不利哉?或者又以餘姚諸湖皆儲水之所,未 可遽變為田,然此乃自先年湖尚窪下之時言之耳。 今若建議,取高者築埂為田,低者仍挑濬為湖,與邑 民均而為業,經畫其疆界,疏導其溝洫,是即兩利皆 得也,奚有于妨民哉。

《廣西山川》
[编辑]

桂林,正《禹貢》「要荒之服。」所謂荊楚之南,百粵之西,衡 山之陽,蒼梧之野,九疑之塞,皆是也。五嶺西止於越 嶠,嶠去興安五十里,去靈川九十里矣。秦伐南越,運 道皆由於此,非陸梁地也。山自岷山之脈一支為衡 山者,從南而分東西,一度大庾,一度桂嶺。水自九疑 五入洞庭,四落南海者,皆出越嶠之東南。域內靈之 三源,皆三山為主,分其一,海陽別為湘、灕,出於靈江 口者,人知之熟矣。酈道元云:「湘、灕之間謂之始安嶠, 自嶠之陽南流注灕,名曰始安水。」又南與溈水合,出 西北邵陵縣界。邵陵乃武岡、新寧之境也。有夫夷川, 源出廣西全州,北至邵陽會澬水。蓋西延之山,有岩 如海陽,然水分東西,背流而別,西北去新寧,歷寶慶、 新化,至於益陽,會澬水入湘江,達於洞庭;東南為黃 陌江,為大洞江,合灕江達於南海,同為溈水之源,此 則世所未講者也。又興靈之界有陽高山,東南發源 為川江,為小融江,南為路江,出為北堰,下連南堰,逕 邑之東南。小融出邑北二十五里,與灕、溈二水合,故 曰大融。《水經》引《漢書》曰:「灕津者,此際也。」大融而下歷 千秋峽,風水相搏如銀,故曰銀江。銀江而下有淦江, 出興安嚴關,從南而東,會灕江之東南二里。淦江而 下有甘棠江,自小融分為東西帶融歷龍岩,合甘棠, 出白石湫,同為灕江,會桂郡之東南。世傳湘、灕一竅, 不知三源七派,合助上流,中有淦、棠二水,及堯山之 三百「源,支分派落,復歸於桂。」故自白石而下,深潭廣 浸,與湘江埒。然禹導九江,澬、湘二水與焉。其源出海 陽西延者,世未之及,蓋導其流使之疏可也。至其源 之入蠻服者,所不暇究,不為治其井邑溝洫,亦不責 其賦稅貢貨,蓋勢有所不能盡焉者。然匹夫匹婦得 所之心,而聖人亦未嘗忘焉。至秦始皇,其「志與古人 異,窮兵黷武,盡天下之利以為己有,慕越之珍奇異 物,乃命史祿鑿渠,僅十餘里,而舟楫之利遂溥南海」, 豈惟楚越之民獨賴焉?是歲丁亥,自臨洮至遼東,同 築長城,逮今足為藩障,均可謂無聖人之心,而有聖 人之澤者矣。何也?始則厲民,終則歸利于民,非澤乎? 然天下後世頌神禹之功,而不追祖龍之澤者,原其 心故也。

《貴州山川》
[编辑]

九州封域,各有山川,所以表壯觀,占靈毓也。天下山 川之險,貴州為最。所至峰巒絡繹巉巖連雲插漢,眾 水之行,懸崖穴地,橫斜詰曲如龍蛇,狹處纔容獨木 舟,而深或至十餘丈,斯亦奇矣。然幽崖巨箐,或反為 盜賊淵藪,岸高石狼,舟楫灌溉,兩無功焉。其利害多 少,可得而知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