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056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五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十六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五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五十六卷目錄

 嵩山部彙考二

  考

山川典第五十六卷

嵩山部彙考二

[编辑]

[编辑]

按《嵩高志形勝》,太室,《山海經》作泰室。《西征記》曰:「謂之 室者,以其下各有石室焉。」潘岳《關中記》云:「嵩高山石 室十餘孔,有石床池水,可以避世。」今自中峰而晰之, 青童在左,太白在右,潁水界其前,洛水繞其後,懊來、 萬羊以為內衛,箕山兩熊、陽乾、陽城以為外衛,巋然 獨尊矣。古云:華山如立,嵩山如臥。觀其渾淪端整,如 「長城障天」,殆信然歟。

「少室,一名季室,見《山海經》註,在太室之西稍南,相去 十七里。」《郡國志》云:「少室一名負黍山,有負黍城在其 南。」《關中記》云:「少室山有十八疊,週圍方百里。」《西征記》 云:「少室高八百六十丈,上方十里。」《郡國圖志》云:「少室 其高十六里。」《輿地志》云:「少室從東角上四十里得下 定思,又上十里得上定思,十里中有大石門,為中定」 思。傅太常曰:「看山如相人,先論面背。由盟津渡河望 之,見少室之背,如牆壁然,若踰轘轅歷少林東去,正 從臀下過耳。東方由密縣及告成來,俱十得其四。西 方由潁陽來,十得其六。西南惟汝州城正相對,峰巒 層疊,如千葉舒萼,聳出雲表。雖以太室之雄偉,不得 不遜其華秀矣。」

箕山在太室東南,高大四絕,其形如箕。《太史公》曰:「予 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塚云。」又名許由山。

陽城山,在太室東,一名車嶺山,洧水所出。禹避舜之 子於陽城。《國語註》云:「禹居陽城」,崇高所近。

東龍門山,《雜道書》云:「在嶽廟東北二十里。」謂之東者, 蓋因伊闕龍門在西,故相對而言也。

三臺山,在嶽廟東北二十餘里。昔漢武帝東巡過此 山,見學仙女。又盧元明《嵩高山記》曰:「山有玉女臺,云 漢武帝見三仙玉女。」

陽乾山在少室正南。正義曰:《括地志》云:「潁水源出洛 州嵩高縣東南三十里陽乾山。」《漢書》《晉地道記》皆稱 「潁出陽乾」,《博物志》則曰「潁出少室。」由此觀之,陽乾為 少室之分支,亦已明矣。

君子山在登封西北二十五里,太室之右麓。

萬金山,在太室東北,去唐莊十里。

玉案山,在華蓋峰南,形衡長如案,上多白石。

懊來山,在太室之南,縣東四里。

緱山,在少室西北,屬偃師。上有石室、飲鶴池,乃王子 晉乘白鶴處。有武則天御製碑。

小熊山在太室南四十里,下有二洞,深不可測。山之 陰有聚落,名曰「白栗坪。」

大熊山在太室東南,與小熊山相接。其下多鐵,山民 鼓鑄。《漢書》云「陽城有鐵官」,即指此。

《三尖山》在太室正南,俗名「駱駝岡。」

交崖山,唐崔曙有《早發交崖山還太室》詩。

牛山,《嵩高山記》云:「嵩東腳下有小山,名牛山,多香樹。」 石堂山,在少室西,潁陽鎮北有石室,名紫雲洞,即邢 和璞所隱處,有「神清之洞」四字。詳希深《寄殿丞書》。 倚箔山在石堂山之西,一名天箔山,崖下有洞生鐘 乳。《唐書》云:「潁陽倚箔山有鐘乳。」

萬安山在倚箔山之西,一名大石山,又名石林。馬融 《廣成苑賦》云:「金門石林,殷起乎其中。」是也。

玉華山,在少室下,雷淵有《玉華山》詩。又元好問遊玉 華谷,因憩少姨廟,壁間見仙人詩。

大苦山,與倚箔山相近,或曰即太谷山。《潛確類書》載, 倚箔山、太谷山,俱在舊潁陽境。《寰宇記》云:「大苦山在 登封。」

半石山,在少室之西北,屬偃師。詳《水經注》。

浮戲山,在馬領山之東,屬密縣。詳《山海經》。

馬領山在陽城山之北。詳《水經注》。又李太白題元丹 丘別業:「北倚馬領,連峰嵩丘」,即此。

九山,在太室北。詳《水經注》。

覆釜山,與緱氏山相近,上有子晉祠。《水經注》稱覆釜 堆,又稱「撫父堆。」

青龍山,在太室北,屬鞏縣,以其在宋太祖陵東,故名。 其尾接洛河者,曰「龍尾山。」

寒戰山,與玉仙山相近,屬鞏縣。臨玉仙河,其山陡峻, 經者戰懼,因名。

玉仙山在太室東北,屬鞏縣。崖谷險峻,中有銀礦。萬 曆己酉,土民盜開,後嚴禁,始封閉趙封山,在太室東北,屬鞏縣。宋種茶於此,而封固其 地,因名。

侯山,屬鞏縣。盧元明《嵩山記》曰:「漢有王彥者,隱於此 山,景帝累徵不出,就而封侯。」至今指所在為王彥崖。 《通志》云:「一名王亥山。」

虎頭山在鞏縣南,其西有駱駝嶺,兩山並峙,亦甚奇 異。

浮山在少室之北,與緱山相近,上有浮丘公祠。 風門山在少室之西,一嶺南通潁陽,北通府店。 偃月山在太室東南,箕山之左,與石羊關相近。 荊山在石羊關外,屬禹州,嵩之餘也。《洛陽記》:「齊武帝 於此采玉。」

五乳峰,在少室之北隈,五頂羅列,前如鳳張兩翅。少 林寺建其中,祖師取名「五乳」,後果有五支。

太室中峰,即嵩頂,端正而中居,四面諸峰環擁,上有 天池玉井,下有石室。

太室二十四,峰《樓异》有詩。

青童峰,世傳山上有青衣童子二,漢武帝登嵩時,捧 書來迎,欲問,俄失之,因名。

黃蓋峰,在太室東南,時有黃雲如蓋。

「浮丘峰」因浮丘公曾居此山而得名。

三鶴峰,昔道士李八百鍊藥於此峰之下,常有三白 鶴飛集峰頂。

遇聖峰昔漢武遇九嶷山人於此,詳《王興傳》。

萬歲峰,武帝聞呼「萬歲」,即此。

《玉鏡峰》峰下時見一鏡浮空,光色如玉。

《獅子峰》以狀名。

虎頭峰,自下望之,如虎伸頸,故名。舊志云:「李筌得《黃 帝陰符本經》於此。」今考本傳:「筌得《陰符》於虎口巖。或 曰上為峰,下為巖。」

《起雲峰》,峰每出雲,土人占雨。

鳳凰峰,人傳鳳凰曾止於此,亦曰「鳳凰臺。」

金壺峰,相傳昔老子曾居此,以浮提人「金壺墨汁」而 得名。

華蓋峰《舊志》云:「勢覆諸峰,為最高,故名華蓋。」或曰:即 中峰別名。

元龜峰山形如龜,且多黑石。

《臥龍峰》峰勢蜿蜒,如龍臥狀。

會仙峰漢武登嵩,見八仙人奕棋於此。

《子晉峰》昔王子晉居此。

《玉柱峰》一峰孤立如柱。

老翁峰,山上有石,儼然如翁,高五十丈。

玉人峰,漢武帝於峰上得玉人為廟主。玉人高五寸, 色甚光潤。見《嵩高山記》。

玉女峰,峰北石如玉女,上有大篆七字,人莫能識。 《金匱峰》,山形方,石如金色,一名「獨秀峰。」

《積翠峰》峰多碧石,且草木獨茂。

「太白峰」居太室西。

已上為太室二十四峰嵩書。因盧鴻二銘又添十二峰,比同《少室》,殊失本來面目。依《舊志》刪之。

雞鳴峰,《紀異》云:「嵩嶽之東北一峰號雞鳴,五更之初, 便見日出。」

望都峰,《紀異》云:「嶽之西北一峰號望都,天氣晴朗,望 見洛陽,隱如車蓋。」

右二峰,盧鴻勒銘其上,見陳晦伯《天中記》。舊志載之,不敢俱沒也。

「少室」三十六峰《樓异有賦》。

朝嶽峰一名「豫章」,以東望嶽祠有朝拱之狀如稱,今 名。

《望洛峰》,登其巔,可見洛陽。

朝陽峰,峰頂高敞,日光畢照。《爾雅》云:「山東為朝陽。」 少陽峰在太陽峰之次,朝旭必先及之。下有少陽河。 石城峰,山石壁立,自下望之如城。

《石筍峰》:尖直挺出,其狀如筍。

《檀香峰》山有檀樹,木紫而香。

丹砂峰,石色似之,亦產丹砂。

缽盂峰,峰頂圓平,石表土中,如缽盂之狀,建二祖菴。 《香爐峰》,突兀上平,形如香爐。

《連天峰》,峰勢高,望之若與天接。

「紫霄峰」與「連天峰」相埒。

《羅漢峰》:峰形如羅漢狀。

七佛峰,峰形連結,類佛者七。又云:巖中有銅像七尊。 靈隱峰,靈境為群仙所隱棲之地,故曰「靈隱。」

《來仙峰》山有大洞,仙人所止。

「清涼峰」,其下有清涼寺。

寶勝峰下有尼寺,亦名「寶勝。」

《瑞應峰》峰上曾見神人,通體紅色。

瓊璧峰,山石光潤,初日射之,其色正赤,故名「瓊璧。」 《紫蓋峰》,峰色多紫,亭亭如幢蓋狀。

《翠華峰》翠藹華茂,亦以形色名。

《藥堂峰》山多藥草,美而稱之曰「堂」,亦猶王屋之有藥櫃峰也。

《紫薇峰》山多紫薇花。

白道峰,昔有隱士白道猷,嘗居此峰,上有白道洞,高 邃險絕,人跡罕至。

帝字峰,峰上石文有天然帝字,亦稱天德峰,義未詳。 卓劍峰,山形如劍卓。

《白雲峰》,岫中多出白雲,四時無間。

金牛峰,色如金,狀如牛。

明月峰,《樓异賦》註云:「峰中時現圓像如滿月。或曰在 太陽峰之西,因相對待,故名。」

《凝碧峰》山多碧石,望之蒼翠奪目。

「迎霞峰」在少陽峰之左,朝霞海曙,必先及之。

玉華峰,《志》曰:「峰上常有金玉氣,亦稱玉華山。」

《寶柱峰》,石成五色,屹然如柱。

繫馬峰下有拜馬澗,或曰「拜馬澗」,在緱氏山。

白鹿峰,土人常見有白鹿來遊田者竟莫得之。 「盧巖」,在太室正東,嶽廟之北,唐盧鴻隱處。有瀑布,水 千仞直下,飛洒澗中,澗西有小洞,可容數人。峽中石 生紋浪,光潔遒妍,與碧潭相映,為山中絕景。

科斗巖,在太室天門西,境僻路險,以張芝獲《書》得名。 東巖,即白龜年遇李白處。

虎口巖唐李筌得《黃帝陰符》於此。

赤腳巖在嵩山南麓。相傳仙人張赤腳嘗憩巖下,因 名。

棄瓢巖,初,許由隱箕、潁間,以手掬飲。人遺一瓢,飲訖 掛木上,風吹瀝瀝有聲。由以為煩,棄之巖下。

摘星巖,在少室東,挺出雲表,如岑樓之狀,俗稱「摘星 樓。」

柏洞巖,在少室東。巖勢削直,半壁一洞,古柏覆之。 「雲母巖」,其下為雲母井,因井以名巖。

石梯巖有級如梯,攀梯可至頂,其高無際,亦名「半雲 峰。」

高登巖,在中峰南,有石室,形如半舫。遊人穿石窟攀 緣蛇行,方可入。《嵩書》改為「栖靜」,今正之。

積雪崖,太室後經年不見太陽,積雪至夏不消。 鬼谷《嵩高山記》云:「鬼谷先生於嵩山東南學仙,今告 成鎮北有鬼谷」,即其地。

潁谷,即陽乾山之東谷,潁水所出。其側有潁墟,相傳 為潁考叔故居,酈道元《水經注》所謂「潁谷」也。

逍遙谷,在太室南麓,唐潘師正隱處,一名承天谷。 紫虛谷,在嵩山之陽,宋張昇結菴於此。見《青箱雜記》。 馬蹄谷,在太室之南麓。

《萬公谷》,在太室之西,前為「永泰寺。」

玉華谷,在少室下,即玉華山之谷也。

黑石谷,在少室北。唐岑參有《緱山黑石谷詩》。

柏谷在少室西北。《述征記》云:「柏林蔭藹,窮日幽暗。」晉 宋時名柏谷塢,隋稱柏谷屯。唐太宗致書少林寺,仍 稱柏谷塢。

老君洞,太室南麓金壺峰下有大石,方廣十丈餘,面 開一洞,圓潤天然,可容二十人。石旁有二井,探手可 飲,俗稱「雞卵洞。」《嵩書》改為「象極洞。」考金壺峰乃老君 撰《經》處,故依舊志正之。

顏回洞,在太室,有古刻「顏回洞」三字。

白道洞在白道峰下,仙人白道猷所居,人跡罕至。 羅漢洞,在太室南麓,嶽寺後,洞深五六里,上通山頂。 毛女洞在太室西南,深不可測,仙人毛女所居。 柏洞在柏洞巖上,以洞門古柏名。土人言,昔有道士 望見仙人往來洞中,欣然願往。乃身坐畚內,令人自 其巔懸綆下之。甫入洞,忽有怪風吹出,道士不敢停, 急投畚上,兩耳竟瞶矣。

文殊洞,在少室西,深入五丈,有石光瑩。

達磨洞,在五乳峰前,即達磨面壁處。

雲鐘洞,在少室,樵人往往聞洞內鐘聲。見《宋河南志》。 浮丘洞,在少室西北,與緱氏山相近。相傳浮丘公曾 居於此。

紫雲洞在石堂山,邢和璞、許昌齡隱處。

崿嶺,即轘轅山。《淮南子》稱:「禹治洪水,通轘轅山,化為 熊。」唐皇甫冉有《崿嶺詩》。

「清煙嶺」太室之南。

望朝嶺太室東南,即嶽廟之西嶺,一名迎仙嶺。 萬羊岡在太室南。詳張齊賢事,有《武后封禪碑》。 天門峽在太室天門下。

「大鐵」《梁峽》。

小鐵梁峽俱在太室。兩崖懸直,中間忽斷,下瞰無際。 玉皇峽在少室東。翠圍峭邃,流水潺湲。相傳有龍潭, 禱雨輒應,亦呼吸通帝座意。《嵩書》改「皇」為「黃」鑿。 待仙峽在少室東。兩巖巉聳,日月蔽虧。西北嶽畔一 洞,所謂柏洞也。待仙之名,因洞而起。

龍穴,在嵩高山北,即張華所稱「龍穴。」

龍簡穴,金元時遣祭中嶽,必投金龍玉簡於山上大 穴。吳全節有《中嶽投龍簡》詩光明穴,在少室東南角,深三里餘,直上五百尺,晝夜 常明。見《宋河南志》。

鐘乳穴,在少室東南,穴中有鐘乳徑,頭大一丈。 《鶴泣穴》,鶴淚滴成穴。

「啟母石」,在太室萬歲峰之下。

搗帛石,一名「玉女搗衣石」,在太室頂。

達磨影石,達磨面壁九年,影入於石,形狀儼然。 三醉石在太室頂,八仙壇石形有三醉人欹偃之狀。 定心石在太室上,登嵩者千巖萬壑,應接不暇,至此 居高臨下,歷歷分明,心自定矣,因名。

《承露石》,嵩山石室中有石柱,形似承露,盤中有石脂, 滴滴流下。食之一合,壽與天地相畢。

石場,在《太室》南。方廣三百步。光潔坦平,天然一片。居 民多負禾,就此收穫。

石床,《關中記》云:「嵩山石室十餘孔,有石床池水,可以 避世。」

「石樓」「在太室,上下兩層,故名。」

「天門」,在太室中峰西,兩巖對起,中豁一門。

西天門在少室西。峰巒峻絕,劃然如闕,望之彷彿一 鐵楞窗,玲瓏通朗,竟不可踐。少室四面俱有斷巖,號 四天門,東南北尚可攀躋,獨西天門無路可至。 玉女窗,在太室,石洞幽潔,上通日月,朗然如窗。 織錦臺《宋河南志》云:「少室有玉女織錦臺,并堂在山 東北,堂內石色斑斕,煥如紋錦。」

期仙磴盧鴻,《嵩山十志》之一。

《滌煩磯》。 同前。

上定思。

中定思。

下定思少室。有三定思。山上可憩之處。

子晉壘,《郡國志》云:「少室有子晉壘,積有九千年資糧。」 亦見顧野王《輿地志》。

漢果園盧元明《嵩山記》云:「嵩山東腳下有眾樹,云是 漢果園。」

御砦:金宣宗曾屯兵於少室,因名御砦,土人亦稱「九 頂蓮花砦。」

三皇砦,在少室西南,一徑陡絕,下臨無際。

潘陵尖唐岑參有《自潘陵尖還少室詩》。

「謨觴室」,《潛確類書》載《記事珠》云:「嵩高山下有石室名 謨觴,內有仙書無數。昔仙人方回讀書於內,玉女進 以飲食。」

龐塢,在太室下,僧元珪結廬處。

零星塢在少室北,見《水經注》。

「袁公塢」,與袁術固相近。見《水經注》。

《平洛水》,水發玉女臺下平洛澗,南流而與潁水合,亦 稱「勺水。」

《龍淵水》導源龍淵,東南流注於潁。

狂水,《山海經》:「大苦之山,狂水出焉,西南流注於伊水。」 汜水,《山海經》:「浮戲之山,汜水出焉,北流注於河 來。」需水,《山海經》:「半石之山,來需水出於其陽,而西流 注於伊水。」

《合水》,源出半石山,北流與劉水合。

劉水亦謂之「劉澗」,西北流注於合水。

羅水,源出太室北。詳《水經注》。

綏水出方山綏谿,《山海經》所謂「浮戲之山」也。詳《水經 注》。

蒲池水,詳《水經注》。

潁水,《博物志》云:「天下有八流水,出名山,潁出少室。」 洧水,《漢書地理志》云:「陽城山,洧水所出。」

濦水,《漢書》「濦」作「㶏。」《地理志》云:汝南郡有㶏疆縣。應劭 註曰:「㶏水出潁川陽城。」《五音篇海》云:「㶏水出少室。」二 說互異。又按:許氏《說文》,「濦水至少室東山入潁。」《通志》 云:潁水東南過南「縣,濦水入焉。」二說濦入潁,又異, 存之備考。

休水,《山海經》云:「少室之山,休水出焉,北流注於洛。」 天門泉,在太室天門之側。

太乙泉在太室南麓,前為「崇福宮」,即宋時諸賢所嘗 奉祠者。引泉為流觴曲水之樂,石渠猶存。崇福宮在 唐為太乙觀,故泉仍襲其名云。

龍贈泉亦在太室南麓。其前為會善寺,龍以贈晏公 者。自殿右宛轉流至山門而沒,止供寺汲,不資灌溉。 鳴琴泉,在太室內,亦曰鳴潾泉。按《爾雅》云:「水出山石 間曰潾。」鳴琴者,流水聲合宮商也。

《逍遙泉》在逍遙谷內,泉因谷名也。

七里星,在嵩陽宮西北,泉自山出,七孔相連,故名 醴泉,在登封城南。《白虎通》云:「醴泉者,美泉也。」

卓錫泉在二祖菴前。四泉對待,四檜覆之,亦稱「四井。」 高隱泉,在少室南。稱「高隱」者,因唐李拾遺渤得名。 洗耳泉,源出箕山,或曰入潁,或曰經汝州城西入汝。 馬跑泉,在太室東。相傳有神馬跑地泉出。

飛玉泉:在石羊關外。平地湧泉,如趵突之狀。

石柱川,在太室東。夾水二石,如雙關,瘦削透露少陽河,源出少陽峰下,東南流入於潁。

盧店河源出太室之左,經盧店東南,過告成入於潁。 「雙溪河」,源出太室,異源合流,過縣東南入於潁。 理粧河,源出少室,與少姨廟相近。少姨嘗臨水理粧, 故名。土人亦稱「李莊河。」

江左河,源出少室,西北流入於伊。《通志》稱姜左嵩書 載見一斷碣,言唐高宗幸少室過此,愛其山川秀麗, 顧謂侍臣曰:「江左風景不過如此。」因稱江左。

五渡谿,源出太室東谷,自山頂下流,疏為二十八浦, 過大澤中,平廣多石。其水縈紆迴流者五,故名。其地 產菖蒲,一寸九節,服之可以成仙。

「黃谿,源出太室巖中,由山左下注,谿邊多黃石 金屑。」谿源出太室之南五里許,密樾奇石,映帶左右, 谿中時有金屑如麩。

《玉谿石羊關》東岸邊有釣臺,巖畔有石室,境之最勝 者。

拜馬澗在少室後。相傳太子晉乘鶴昇天,群臣拜別 回拜所乘馬,馬亦飛空而去。

「公路澗」在少室山後,袁術與曹操相拒處。

石淙在太室東南,按武后《遊石淙詩序》云:「爰有石淙 者,即平樂澗也。源出於嵩,流合於潁,奇勝為箕、潁之 冠。」武后久視長安間,常來此逭暑,群臣侍宴賦詩,刻 石巖際。

雲錦淙見盧鴻《嵩山十志》。

「瀑布」,在盧巖,千仞直下,如疋練,如垂簾,飛洒萬狀,夏 月雨後益奇。

九龍潭在太室東巖之巔,眾水咸歸,為一大峽。峽作 九壘,每壘結為一潭,遞相灌輸,水色洞黑,其深無際。 封禪壇有《石記》,戒人「遊龍潭者勿語笑以黷神龍,龍 怒將有雷恐。」

金碧潭在太室下。見盧鴻《嵩山十志》。

車箱潭即平樂澗。澗長數里,石勢盤錯,水流喧激。忽 至此,兩崖壁立,水深不流,狀如車箱。

白龍潭在太室東。土人曾見有白龍自潭中飛昇,今 潭上有白龍王廟。

古蹟:負黍城在少室南,中有少姨廟,見《含元齋集》。《水 經注》:「負黍在陽城西北二十七里,世謂之黃城。」二說 互異。《史記》:「鄭伐韓,敗韓兵於負黍。」《漢書》云:「陽城有負 黍聚。」

訾城,在太室北。見《水經注》。

登封城在太室南麓。漢武帝登中嶽,聞呼萬歲者三, 詔以山下戶三百為之奉邑,命曰崇高。靈帝改崇高 為嵩高。後周為嵩陽。隋文帝六年,改嵩陽縣為武林 縣。十八年,又改武林縣為輪氏縣。唐高祖武德四年, 以陽城、嵩高、陽翟置嵩州,又析三縣地置康城。十七 年,省嵩陽入陽城。高宗永淳元年,營奉天宮,分陽城、 緱氏,復置嵩陽縣。萬歲登封元年,將封嵩山,更名「嵩 陽」為「登封縣」,陽城為「告成縣。」宋省陽城入登封。明景 泰間,拓大其城。萬曆辛亥,知縣傅梅重修。

告成城在太室東北三十里。古陽城縣,今廢。

潁陽城在少室西南,古夏輪國。漢置縣。潛確《類書》稱 陽城為潁陽,以其在潁水之陽也。《漢書》所稱潁陽,與 《水經注》㶏陽不知何在。《唐書·地理志》云:「載初元年,析 河南伊闕、嵩陽,置武林縣。開元十五年,更名武林曰 潁陽。」《括地志》云:「潁水源出嵩高縣東南三十里陽乾 山。考其里道,正今之潁陽鎮也。」時代已遠,名稱互異, 遂無定指矣。

延壽城,即緱氏城。古滑國。漢置縣,今廢。

孤竹城,在太室西南三十里。潁水穿流城北。

鞏縣城,在太室之東北。

轘轅關在太室、少室之間,緱氏縣東南。《左傳》:「晉欒盈 過周,王使候出諸轘轅。」《獻帝春秋》曰:「車駕出洛陽,自 轘轅而東,楊奉、韓暹引車追之。」即此。《管子·地圖篇》云: 「轘轅之險。」房元齡注云:「謂路形若轘,而又轅曲,緱氏 東南轘轅道。」是也。

石羊關在太室之東南。《郡志》云:「關口陡峻,道路險隘, 僅容一車。元至正六年設。」或曰:「關崖有石如羊,故名 鄂坂關。」舊《志》云:在告成。晉《地理志》云:「城陽有鄂坂關。」 或曰:「即崿嶺。」

大谷故關在潁陽西北,與倚箔山近。見《唐書·地理志》。 「陽城關,西魏置。孝昌十二年,陞陽城縣為郡,復分陽 城地為康城縣,置陽城關。」

《袁術固》在少室山後,屬偃師袁公路,與曹操相拒,置 此。四周絕澗,可容萬人,澗亦名「公路澗。」

封禪壇在太室中峰。唐武后登封時建,今廢。

八仙壇在太室山頂。武帝見八仙圍棋,因建,今廢。 琉璃壇,在會善寺西。唐高僧《趙州從諗傳》云:「少往嵩 山琉璃壇納戒,即此。」有元僧溥光石刻茶牓,字徑二 寸,頗具風度。

中嶽廟在黃蓋峰下。古柏森蔚,為一方寺觀之冠。唐 《韋行儉碑》云:「元魏徙廟於嶽之東南。」似元魏以前廟在別所。宋《盧多遜碑》亦未詳。廟南有呂常造作石門, 則漢元初也。崇禎辛巳,嶽廟災,大殿兩廡俱燼。 周公廟在告成鎮測景臺後。弘治間,知府陳宣建。 啟母廟在太室山下。漢武帝祀嵩,見啟母石,遂令建 啟母廟。南有石闕,亦稱「開母祠。」見《嵩高山記》。唐高宗 幸嵩山,敕令重修,命崔融作碑銘。今廢。

迎仙廟在嶽廟西望朝嶺上。

三官廟在登封縣西關。

裴商廟在懊來山陰。

扁鵲廟在劉碑村東,有《大學士高拱碑》。

少姨廟在少室山下。楊炯《碑銘》云:「少姨廟者,故老相 傳,啟母塗山氏之妺也。」

許由廟在箕山上。

仙官廟在中嶽頂。昔唐明皇封太山回,問司馬承禎 曰:「五嶽何神主之?」對曰:「嶽者,山之巨鎮,而能出雲降 雨,為國之望。然靈仙所隱,亦有仙官主之。」於是詔於 五嶽山頂各立仙官廟。今亡。

元帝廟,在太室頂元龜峰之上,有天池玉井。

九龍廟在嵩山東九龍潭上。

昇仙太子廟在緱氏山上。以祀王子晉者,有武后《御 製碑文》。

純孝伯廟在潁源上,以祀潁考叔者。金元好問有詩: 崇福宮在太室萬歲峰下,漢武帝登山聞呼萬歲,建 此。唐改名太乙觀,宋更名崇福宮,設提舉管勾官,命 朝臣領之,為祝釐之所。有真宗、元神本命御容三殿, 宮後有奕棋、摴蒱、泛觴三亭。

嵩陽宮在嵩山麓。魏孝文帝創造,名嵩陽寺。唐改為 嵩陽觀。元宗天寶命道士孫大沖鍊丹於此,有《聖德 感應碑》。中唐改名天封觀,宋名天封宮,元名嵩陽宮。 有三柏,大者七人圍,次六人圍,次五人圍,相傳漢武 帝封為三將軍。

奉天宮與嵩陽宮相鄰,在逍遙谷之右,唐高宗建。按 《王適碑》云:「調露二年,命以嵩陽觀為奉天宮。」稍異。 三陽宮,在石淙水上,唐武后建。久視元年,同太子群 臣如三陽宮逭暑,磨崖刻詩。張說《諫疏》稱「御苑東西 二十里。」可謂大矣。

太乙觀,唐高宗建。

白鶴觀在太室頂,相傳浮丘公接王子晉即此。 隆唐觀在逍遙谷中。按《王適碑文》,「唐高宗調露元年, 同武后如嵩山,幸潘師正之居,敕有司即其廬建隆 唐觀。」後避元宗諱,稱崇唐觀。

精思觀,高宗既為師正建隆唐觀,又於嶺上別立精 思院以處之。孟浩然有「精思觀」詩,院亦稱觀

紫虛觀在紫虛谷,賀蘭棲真所居。

洞清觀見唐許渾《贈蕭鍊師詩序》。

土德觀在中嶽廟西,元天曆二年建,明成化重修。 大法王寺在嵩山南麓,漢永平十四年建,乃佛寺之 最先者。魏名護國寺,晉名法華寺,隋名舍利寺。唐太 宗名功德寺,元宗名御容寺,代宗更名「文殊師利廣 德法王寺。」五代間分為五院。宋初五院合居,仁宗賜 名「嵩山大法王寺。」背負高岑,俯瞰二熊,諸山排列如 拱,真形勝之區。

嵩嶽寺,在法王寺西。元魏二年,使馮亮建閒居寺,開 皇改題「嵩嶽寺」,武后貯送鎮國金佛像,詳《李邕碑》。 會善寺,在嵩嶽寺西,本北魏孝文帝離宮。魏亡,為澄 覺禪師精舍。至隋開皇中,賜名會善寺,詳王著碑。乃 嶽神受戒元珪禪師處。有泉水流至寺門而隱,相傳 以為龍化老人聽經而報之。水亦異。

少林寺,在少室北五乳峰前。後魏孝文太和中,跋陀 自西域來,詔有司於此建寺處之。達磨面壁傳衣缽, 慧可世派相沿稱「祖庭。」隋唐賜柏谷田,碑碣甚多,以 唐裴漼為最。

峻極寺上院,在太室中峰頂,詳《金釋道琇碑》,今廢。 峻極寺下院,在登封城西。《殘碣》言「張侍郎捨宅」,未詳。 永泰寺,在太室右。後魏正光二年,孝明帝之妹出家 為尼,敕為置此,本名明練寺。神龍二年,追薦故永泰 公主,改名永泰寺。詳《釋靖彰碑》。

盧巖寺,在太室左麓,為盧鴻故居,或曰「後捨宅為寺。」 下盧巖寺,在盧巖寺東南三里。

龍潭寺在盧巖之北,為龍潭下寺。倚山環水,規模壯 麗。自寺右轉折而上,至九龍潭,山圍中忽開平地,形 勢尤佳。相傳武后曾建離宮於此,後為「上龍潭寺。」今 廢。

清涼寺在少室清涼峰之下。

道場寺,馮亮為宣武造閒居佛寺,林泉既奇,營製又 美,曲盡山居之妙。亮時至京師。延昌二年冬,遇疾,還 居嵩高道場寺。見《北史》。

石窟寺《魏書》「永熙二年,齊獻武王自晉陽出討爾朱 兆,大破之於赤洪嶺。車駕幸嵩高石窟、靈巖寺。」 靈巖寺,詳見前。按:唐人有《題石窟寺》詩,又有《宿靈巖 寺》詩,蓋二寺也天中寺,唐人有《天中寺尋復禮上人》詩。

「封禪寺」,五代時高僧貞峻棲此,學《新章律疏》。

面壁菴亦稱初祖菴,在少林寺西北三里許,即達磨 九年面壁處,影石猶存。菴背倚五峰,前臨䨥澗,松偃 蓋,柏參天,為山中勝境。有蔡十署書《黃庭堅頌》,俱鐫 碑寺西。閣下有石刻「面壁之菴」四大字,則蔡京書也。 二祖菴在少林寺南缽盂峰之巔,乃惠可禪棲地。 吏隱菴,宋國博龐元常隱嵩山所築。司馬溫公有詩, 今廢。

控鶴菴在嵩山之巔,宋劉居中居此二十年。詳本傳。 測景臺在告成鎮,即古陽城地也。有石方可仞餘,聳 立盈丈,上植石表八尺刻其南曰「周公測景臺。」按《唐 地理志》云:陽城有測景臺,開元十一年,詔太史監南 宮說刻石表焉。即今表是也。杜氏《通典》云:儀鳳四年 五月,命太常博士姚元於陽城測景臺依古法立八 尺表,夏至日中測景尺有五寸,正與古法同。明嘉靖 九年,巡按河南何天衢言:「登封舊有測景、觀星二臺, 周公遺跡也,土圭、表漏俱存。乞敕委官考正制度,刻 之史冊。」從之。

觀星臺在測景臺北。高五丈,闊二丈。臺背面正中處, 凹入數尺,上下懸直。北有平石三十六方,面為二溜 漕接連平鋪,至盡頭合通,其製難曉。按梁祖暅時造 八尺銅表,其下與圭相連。圭上為溝,置水以取平正, 揆測日晷,求其盈縮。又漢趙爽作《周髀筭經》,與此亦 同。

登仙臺,在少室峰下,漢武帝所築。見戴延之《西征記》。 玉女臺,漢武帝於嵩高山見三仙玉女,因以名臺。見 盧元明《嵩高山記》。

集仙臺在太室山下,漢武帝築。見《通志》。

思仙臺,在少室山下,淮南王築。見《玉海》。

甘露臺,在少林寺,天竺僧跋陀繙經處。

鳳凰臺,在嶽寺之右,唐高宗時,有鳳凰飛集於此。 逍遙臺,在嶽寺後。

覓心臺,在缽盂峰二祖菴之前。南倚峭壁,下臨無際, 乃惠可覓心處也。舊稱「練魔臺。」

望母臺洧水之南,有鄭莊公望母臺。蓋克段置武姜 於城潁之後,故築臺以望母。後感考叔之言,為母子 如初。見《水經注》。

倒景臺在太室南麓,天門之下。盧鴻《十志》之一: 「峻極殿,中嶽廟,正殿九間,宋元舊制,弘麗非常。萬曆 壬子春,知縣傅梅重修。」殿額為宋人書,用顏魯公「麻 姑仙壇體。」

《鳳陽殿》北魏離宮殿名,後改為《閒居寺》。《七佛殿》。 《八極殿》北魏離宮殿名,後改為《西方禪院》。

黃籙殿,在嶽廟之後,今貯《道藏》經函於此。

黃中樓中嶽廟之南門也。門臺高踰三丈,上建樓五 間,修簷曲檻,碧瓦覆之,頗稱偉麗。嘉靖戊午,知縣劉 汝登建,工部尚書朱公衡改名「天中閣。」

逍遙樓,在閒居寺,本魏之離宮也。見李北海碑。 「嵩陽樓」,孟浩然有《陪張丞相登嵩陽樓》詩。

毗盧閣一名千佛閣,在少林寺後。萬曆戊子年建。 藏經閣在少林寺閣後有秦槐,文潞公作詩詠之。 嵩陽書院在太室南,舊名太室書院。五代周時建。宋 至道賜太室書院,藏《九經》。是年河南府守臣上言,「甘 露降于書院講堂。」景祐二年重修,更今名,賜田一頃。 金元廢。明嘉靖間即嵩陽宮故址建二程祠,仍稱嵩 陽書院。

潁谷書院在潁陽城西北。舊宣聖廟故址,未詳創自 何時。至元五年,重建先師殿,旁祠潁考叔。登封尹閻 詢具始末請之。河南郡使者聞於朝,賜額「潁谷書院。」 見《元禮部尚書王沂碑》。

萬歲亭漢武帝元封元年建,亦見《西征記》,今廢。 負黍亭,在陽城縣西南三十五里,見《括地志》。

「聖水亭」在嵩高山後。

「芝和亭」在「太乙泉」之左。

甘泉亭在崇福宮後。

立雪亭,在少林寺,即二祖神光立候達磨之所,傳稱 「雪深過膝不動。」

「景雲亭」在嵩山下。

觀瀾亭在石淙。

飛泉亭在盧巖寺後,瀑布之前。

「生賢亭」在嶽廟峻極門內。壁畫申甫像,今亭尚存,像 剝落矣。

御香亭在嶽廟峻極殿東。

「御帛亭」在峻極殿西,二亭為朝廷遣祭置香帛之所。 「樾館」,盧鴻《嵩山十志》之一。

弭節堂在嶽廟西便門外稍北,為使者致祭齋宿之 所。洪武中建,萬曆戊申,傅梅重修。

「廓然堂」在少林寺方丈東。前巡撫河南都御史蔡公 汝楠建,今廢。

草堂,在太室下,盧鴻建,見《十志洞元室,在太室之下,亦盧徵君所建。

《枕煙庭》。

《羃翠庭》二庭俱盧徵君建。

中嶽廟石闕,在廟之正南,《神道》「漢安帝元初五年陽 城長呂常造。」闕左有八分書銘,字雖剝落,尚半有可 識。

啟母廟石闕,在啟母石正南,漢安帝延光二年,潁川 守朱寵造。

《少室石闕》,在少室之東,邢家鋪西,銘盡剝不可辨。嵩 山絕無漢人碑碣,三石闕其僅見。

李拾遺祠在少室山下,以祀李渤者。

盧徵君祠在盧巖東嶺。

田遊巖宅在逍遙谷。唐高宗營建奉天宮,遊巖舊宅 直宮左,詔勿毀,榜其門曰「隱士田遊巖宅。」

仙遊門:

尋真門在逍遙谷。高宗為潘師正立精思院,又敕於 谷口特開一門,曰「仙遊門。」又於苑北面置尋真門。 獨木橋,在太室峽中。土人伐山得巨柏,棄置澗上,樵 牧往來取徑,因名。

周昭王陵在少室山,見《一統志》。

商均墓在登封縣南。見《郡志》。

潁考叔墓,在太室西。

許由墓在箕山之巔。《太史公》曰:「予登箕山,其上蓋有 許由塚云。」

巢父墓與「箕山」相近。

周聖墓在少林寺。見《舊志》。

京兆王墓在嵩山上。按《魏書》:「王景穆皇帝孫也,諱太 興。除守衛尉卿。因患病,佛前乞願。若病痊,即捨王爵 入道。未幾愈,遂請為沙門。更名僧懿,居嵩山,終葬山 頂。」

魏,《裴植墓》。「植歷官度支尚書,表請解官隱嵩山,世宗 不許。尋以怨望被譖誅死。遺令子弟,命盡之後,剪落 鬚髮,被以法服,以沙門禮葬於嵩高之陰。」

蕭贊壽陽公主墓贊本蕭寶卷遺腹子。寶卷滅後,蕭 衍納贊母吳氏宮中,生贊以為己子,封豫章王。及長, 其母告之以實,贊遂奔魏,為寶卷追服,三年喪。歷官 太尉,尚莊帝妹壽陽長公主。後爾朱變作,公主以持 節遇害,贊棄官為沙門,尋卒。普泰末,命以王禮與公 主合葬嵩山。

漢張伯雅墓在馬領山之東,碑云「德字伯雅,河南密 人也。」詳《水經注》。

晉潘岳父子墓,俱在太室北。

唐盧殷墓。殷,登封縣尉,卒葬嵩山之下,韓文公為作 《墓誌銘》。

五代漢高祖睿陵,《五代史》云「在告成」,《一統志》云「在測 景臺之左。」

宋太祖父昭武皇帝《永安陵》。

宋太祖《永昌陵》。

宋太宗《永熙陵》:

宋真宗《永定陵》:

宋仁宗永昭陵:

宋英宗《永厚陵》:

宋神宗永裕陵。

宋哲宗永泰陵。已上八陵俱在太室之北麓、鞏縣之 西南。

宋郢國張公墓在登封縣。見《琬琰集》。

宋趙普墓在太室北麓,鞏縣西南。普,宋名相。

宋曹彬墓在太室北麓,鞏縣西南。彬,宋名將,見《一統 志》。

蓮花池宋陵寢所在,種蓮於此。

天池,在太室中峰巔,其水甘冽,冬夏不涸。庾開府《溫 湯碑》曰:「嵩山三仙之館,不孤擅於天池。」即指此。 洗耳池,巢父洗耳處。曹子建贊曰:「池主是讓,以水為 濁。」

京兆王池,在太室頂。魏京兆王居嵩山時所鑿。 飲鶴池,在子晉峰上,王子晉飲鶴處,或曰在緱山。 雙龍井,在逍遙谷老君洞側。

地產玉膏。《山海經》云:「少室之山,其上多玉。」郭璞註云: 「北山巔有白玉膏,服之即得仙道,世人不能上也。」 玉漿生嵩山北大穴,一名玉液,一名瓊漿。

白石英,石之似玉而有光澤者,六稜如削,大者徑二 三寸,小者如指,長短不一。《輿地志》云:「少室崖頭下石 室中有水,多白石英。」《本草經》云:「久服輕身延年。」 雲母,《嵩高山記》云:「少室山有雲母井,出雲母。」《荊南志》 云:「取雲母者,候雲頭出處,於下掘之,無不大獲。」 石髓,生嵩山北大穴中。

石脂,陶弘景云:「黃石脂生嵩山,色如鶯雛。黑石脂生 潁川陽城。」《吳普》曰:「五色石脂,一名五色符。黃符生嵩 山,白符、赤符俱生少室。」

石鍾乳《名醫別錄》云:「石鍾乳生少室山谷。」《本草註》云: 「凡乳生於深洞幽穴,皆龍蛇潛伏。石乳者,其山洞純石,以石津相滋,陰陽交備,蟬翼絞成,其性溫。」

石蜜芝,葛洪曰:「石蜜芝,生少室石戶中,有深谷,不可 過,但望見石蜜從石戶上入石偃蓋中,良久輒有一 滴。得服一升,長生不老。」

石膽《玉洞要訣》云:「石膽,陽石也。出嵩嶽。稟靈石異氣, 形如瑟瑟。其性流通,精感入石,能化五金,變化無窮。」 石流赤,一名石流丹,一名石流芝。按《抱朴子》云:石流 丹者,石之赤精,亦石流黃之類也。浸溢於涯岸之間, 其濡濕者可丸服,堅結者可散服。五嶽皆有,而箕山 為多。許由巢父服之,即石流芝是矣。

石桂英,《神仙傳》曰:「許由巢父箕山得丹石桂英,今在 中嶽。」《抱朴子》曰:「石桂英,芝名,生巖穴中,似桂樹而實 石也。」葛洪云:「石桂芝,有枝條,高尺許,光明而味辛。」

右二芝,各引《巢》許,且異名同色,豈一物邪。

丹砂少室有丹砂峰,相傳產丹砂。

封石陶弘景云:「封石,生常山及少室,主治消渴,熱中。 石麪,少室山洞中有石麪,遇大饑,百姓作餅而食之。」 《本草綱目》云:「石麪,益氣,調中 鐵。」《山海經》云:「少室之山,其下多鐵。」今少室不見有鐵, 而箕山之南馬峪有之,土人從事罏冶,頗享其利。 水碧,《山海經》曰:「耿山無草木,多水碧。」注:「水玉類。陽乾 山,一名耿山。」

自然明燭,《仙經》云:「嵩高山東南大巖下石孔入五六 里,太室中有自然明燭,與日月無異。」

帝休按《山海經》云:「少室之山有木焉,名帝休,服者不 怒。」

栯。《山海經》云:「太室之山,其上有木焉,名曰栯木,服者 不妬。」 《貝多雜道書》云:「漢世有道士從外國將貝多子來,於 嵩高西腳下種之,有四樹與眾木異,一年三花,白色 皆美。」《酉陽雜俎》云:「貝多出摩伽陀國,長六七丈,經冬 不凋。此樹有三種,西域經書用此三種皮葉寫之。」《嵩 山記》稱:嵩高寺中有思惟樹,即貝多也。釋氏有《貝多 樹下思惟經》。

連理木,《晉書》云:「晉元帝建武元年閏月己丑,木連理 生嵩山。」《白虎通》曰:「德至草木,朱草生,木連理。」焦氏曰: 「連理麟鳳,不常有也。不常有,故志之。」

松。王安石《字說》曰:「松柏為群木之長。松從公,猶公也; 柏從白,猶伯也。」《嵩高山記》云:「嵩嶽有大松,或百歲千 歲,其精變為青牛,或為伏龜,採食其實,得長生 柏。」魏子才《六書精蘊》云:「萬木皆向陽,而柏獨西指,蓋 陰木而有貞德者,故字從白。白,西方也。」嵩陽宮前有 古柏三株,大者七人合抱量之,得三丈,相傳漢武帝 封為三將軍。又《抱朴子》云:「大谷倒生之柏,皆與天齊, 其長與地等其久」

樝:《呂氏春秋》:「箕山之東有甘樝。」《莊子》:「樝梨橘柚,其味 相反,而皆可於口。一名山樝。俗作查,誤。 亢木,葉狀如樗而赤,實詳《山海經》。」

槲:一名金雞樹,見《潛確類書》。按《唐書》,「武后既封太室, 登封壇南有槲樹,於其杪置金雞樹。」

槐,少林寺藏經閣後有大槐一株,相傳秦時所植。宋 文潞公詩:「五品封槐。」今尚在。《周禮》外朝之法,面三槐, 三公位焉。吳澄註云:「槐之言懷也,懷來人於此也。」王 安石釋云:「槐黃中懷其美,故三公位之。」《元命包》云:「槐 之言歸也,古者聽訟其下,使情歸實也。」

楊《爾雅》曰:「楊、蒲柳,有黃、白、青、赤四種。白楊葉圓,青楊 葉長;赤楊霜降則葉赤,材理亦赤。黃楊木性堅緻難 長。嵩山所產,惟青楊、白楊而已。」古詩云:「白楊多悲風, 蕭蕭愁殺人。」焦氏曰:「槐楊、桃李,皆習見之物,習而不 察,故志之。」

李:《素問》云:「李,味酸,屬肝,東方之果,故字從木從子。」韋 述《西京記》云:「東都嘉慶坊有美李,故稱乾李為嘉慶 化書。李接桃而木強者,其實毛;梅接杏而木強者,其 實甘。」此明造化之權,有以知巧而移矣。

桐:《爾雅》曰:「榮桐木。華而不實,故曰榮桐木。」賈思勰曰: 「華而不實曰白桐;實而青皮者曰梧桐。」青白之外,復 有岡桐,即油桐。《埤雅》云:「白桐無子,材中琴瑟。」岡桐子 大,有油。嵩山惟無岡桐耳。《論衡》曰:「楓桐速長,故其皮。」 請幫助識別此字。不能堅也。大器晚成,豈不信哉。 柘陸佃《埤雅》云:柘宜山石,柞宜山阜,楮宜澗谷,柳宜 下田,竹宜高平之地。崔豹《古今註》曰:「柞實曰橡,棘實 曰棘,桑實曰葚,柘實曰隹。」《蠶書》曰:柘葉飼蠶。其絲作 琴瑟絃。音韻響亮。

椒《爾雅》曰:「椒樧醜莍,桃李醜核。」醜,屬也。言桃李屬皆 內核,椒樧屬皆外莍也。嵩山山岡遍有,土人利之。 杏,陸佃《埤雅》云:「梅入北方變為杏,猶橘踰淮而北為 枳也。」《嵩高山記》云:「嵩山東北有牛山,其中多杏。自中 國喪亂,百姓饑饉,皆資此為命。」

榆《字說》曰:「榆瀋滑,故謂之俞荎白者為枌。」《本草經》云: 「榆皮,生潁川山谷。」

楮《本草經》曰:楮實生少室山,今所在皆有。《詩疏》云:「構即楮也。」《雜俎》云:「葉有瓣曰楮,無曰構。」

栗《呂氏春秋》:伊尹曰:「果之美者,箕山之栗。」《國語》云:「婦 摰不過棗。」栗,以告虔也。棗取早敬,栗取恂慄。《相法》曰: 「白如截肪,黃如烝栗。」今黃玉亦謂栗玉。

桂:《異物志》云:「桂之灌生,必粹其族,柯葉不渝,冬夏長 綠,在乎嵩嶽。今山中無桂,惟少林毗盧閣一株 柿。」《酉陽雜俎》曰:「柿樹有七德:一壽,二多陰,三無鳥窠, 四無蟲,五霜葉可玩,六嘉食,七落葉肥大。」

棗嵩山諸果與五穀並多者,柿之外棗與胡桃。陸佃 《埤雅》云:「大曰棗,小曰棘。」棘,酸棗也。棗性高古重朿,棘 性低古并朿,皆有刺鍼,會意也。梁武帝以棗投蕭琛, 琛取栗擲上,上動色曰:「豈有說邪?」琛曰:「陛下投臣以 赤心,臣安敢不報以戰栗。」

胡桃一名「羌桃」,一名「核桃」,外有青皮,肉包之,其形如 桃,以核傳,嵩山處處有之。

橡:《唐風》:「集於苞栩。」《秦風》:「山有苞櫟。」陸璣註云:「即柞櫟 也。秦人謂之櫟,徐人謂之杼,或謂之栩。其子曰皂斗, 其殼煮汁可染皂。」嵩山甚多,土人採其實,用水浸七 晝夜,去澀性,製作粉膏,亦可口。摯虞拾橡實以為食, 杜甫採橡栗以自給,即此。

椿葉香,其新芽可為葅。嵩高山谷生者尤美。香者曰 椿,臭者曰樗。宋人作杶,其氣薰也。《董子》曰:「木名三時, 椿從春,楸從秋,榎從夏。」

桃其性早花而易植,結子又繁,故字從木。《兆十億》曰 兆,言其多也。馬峪植最良。

檜,柏葉松身者,檜也,其葉尖硬,亦謂之栝。二祖菴有 四井,四檜覆之。

梓,陸佃《埤雅》云:「梓為木王,故《書》以梓材」名篇,《禮》以梓 人名匠。羅願《爾雅翼》云:「居室有此木,則餘材皆不。」震 《五雜組》云:「梓也,檟也,椅也,楸也,豫章也,一木而數名 者也。蓮也,荷也,芙蓉也,菡萏也,芙蕖也,一花而數名 者也。」

竹許氏《說文》云:「冬生草也。」故字從倒草。《河圖》云:「太室 之上大竹,堪為甑器。」今山中絕無竹,惟潁陽鎮有之, 近亦殘。

葦毛萇《詩疏》云:「葦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蘆,長成曰葦。」 《魏都賦》:「蒹葭贙。」言蒹葭蒼蒼然有力也。贙音鉉。《爾雅》 曰:「葦醜䒒。」言其華皆有䒒秀,風吹揚如雪,聚於地如 絮也。葦可緯為薄席,士人利之。

棠梨《爾雅》云:「杜,甘棠也。嵩山遍有,春月山民採備荒。」 楊慎《丹鉛錄》言,尹伯奇楟花以濟饑。註:楟花即山梨 臘梅。黃檗禪師云:「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 香。」以罄口者為貴。少林寺有一株,圓瓣大朵,其香異 常。山谷謂京洛間有一種香氣如梅,類女工撚蠟所 成。《梅譜》:蠟梅色酷似蜜脾。

冬青一名「女貞」,負霜蔥翠振柯,陵風嵩土,霜降木脫, 惟此木與松柏不凋耳。

嘉榮草,赤葉赤華,華而不實。見《山海經》。

牛傷草,葉狀如榆,方莖而蒼,傷其根。蒼文見《山海經》 壽榮草。《潛確類書》載《典術》云:「壽草出少室金山丘下, 服之令人不老。取葉服之,可通百神。」

合蔕迎輦花生崧山塢中,香氣芬馥,或惹襟袖,移日 不散。洛陽使進,煬帝令表同春館。

䔄草:《山海經》云:「太室之山,其上有草焉,名曰䔄草,服 之不昧。」

南燭草:《太元先生氣經》云:「木中之玉,名曰南燭草。每 叢七十二莖,每莖二十四枝,每枝五葉,以應七十二 候,五行二十四氣也。」少室山有之。

芝:《嵩高山記》云:「嵩山靈藪有神芝」,《仙藥。別錄》云:「黃芝 生嵩山。宋建中靖國元年,少林寺產靈芝,大小十二 本。守臣繪圖奏聞,取入內府,後將芝圖摹刻石碑。」今 在寺中。十二芝名曰抱石黃,曰小紫團,曰金黃,曰䨥 頭黃,曰黑團,曰印子黃,曰鵝黃,曰小䨥紅,曰僧笠紫, 曰鴨腳黃,曰花葉紫,曰大紫團。

蘭名有數種:蘭草、澤蘭。生水旁者;山蘭即蘭草;生山 谷者,蘭花亦生山谷,與二蘭迥別,王龍友辯之甚悉。 陳止齋有《盜蘭說》,方虛谷有《訂蘭說》,黃山谷謂一榦 一花為蘭,一榦數花為蕙。焦氏曰:「余宦閩,閱蘭甚多, 花開四季不同,其紫榦、玉榦,與嵩無異,未見有一榦 一花者,豈皆蕙歟?嵩蘭生山之陰,移置家中多不花」, 昔人以之比隱士,故嵩蘭不讓閩蘭之香,而閩蘭不 及嵩蘭之品也。

萱草:萱本作諼;諼,忘也。《詩》曰:「焉得諼草。」言樹之背,吳 人謂之療愁。《董子》云:「欲忘人之憂,則贈之丹棘。」周處 《風土記》:「婦人懷妊,佩其花則生男,又名宜男。」嵇康《養 生論》:「『合歡蠲忿,萱草忘憂』。嵩高山谷最多,土人採其 花蓄之作葅。」

菊,陸佃《埤雅》云:「菊本作鞠。鞠,窮也。」《月令》:「九月,菊有黃 華。」華事至此而窮盡,故謂之鞠節。處處有之,不獨嵩 也。志之以備博物。

甘菊菊之品凡百種,宋人劉蒙、范至能、史正志皆有《菊譜》不能盡收也。惟入藥須用單葉味甘者,《菊譜》所 載「鄧州黃、鄧州白」是矣。嵩高山谷最多,花可入藥,葉 可作蔬,不讓南陽菊潭也。

玫瑰花,色深紫而香烈,擣去汁,同梅及糖為果餅饀 甚美。南都市中蜜漬者亦佳。《雜俎》曰:「洛中鬻花木者, 言嵩山深處有碧色玫瑰。」

夜合花白四垂,即《本草》所謂百合。此物花葉根皆四 向,故曰強瞿。凡物旁生,謂之瞿,義出《韓詩外傳》。嵩山 唐莊甚多,花紅帶黃,上有黑斑點者,《本草》所謂巷丹, 不堪食,但可供園囿玩賞。

杜鵑一名山石榴,俗名「映山紅。」土人但知俗名,故表 出之。

海棠惟紫錦色者為正,餘棠梨耳。李德裕《色木記》云: 凡花木名海者,皆海外來,今嵩有之,誰植之耶? 木槿花朝開暮落,故名日及曰槿曰蕣,猶僅榮一瞬 之義。《爾雅》曰:「椴,木槿。」郭璞註云:「別二名也。」或云:白曰 椴,赤曰櫬。《詩》「顏如舜華」即此。焦氏曰:「人生一瞬耳。志 木槿,示儆也。」

玉蘭,即辛夷之白花者,花殘以麪裹煮食之,亦酥煮 牡丹之意。《嵩山少林》,一株,今亡矣。

蓍《本草經》曰:「蓍,生少室山谷,其莖為筮,以問吉凶,故 聖人謂之神物。」《白虎通》云:「蓍之為言耆也,老人歷年 多,更事久,故能盡知也。」褚先生曰:「蓍滿百莖者,其下 必有神龜守之,其上必有青雲覆之。《易》曰:『幽贊于神 明而生蓍』。」

菖蒲,中嶽石上,一寸九節。詳《王興傳》。

黃精,陶弘景名為仙人餘糧。《別錄》云:「今南北皆有之, 以嵩山者為佳。」《博物志》云:「太陽之草名黃精,餌之可 以長生。」

薯蕷《本草經》云:「薯蕷,一名山芋,益氣力,長肌肉,久服 耳目聰明,身輕不飢、延年。生嵩高山谷。後避唐代宗 諱,改為薯藥,又避宋英宗諱,改為山藥。嵩民有從嵌 石中掘得者,形如蟠蛇,極難得。」

何首烏:《神農本草》無名,自宋開寶時始入方書。《圖經》 曰:「在處有之,以西洛、嵩山為勝。此藥本名交藤,因何 氏服而首烏,故得名焉。」唐李翱有《何首烏傳》,其效有 五:壯血氣,黑髭髮,悅顏色,健筋骨,益精髓。

天門冬《抱朴子》云:「在東嶽,名淫羊藿。在西嶽,名菅松, 在南嶽,名百部,在北嶽,名無不愈,在中嶽,則名天門 冬。」茲惟中嶽之名,通行古今者,亦以見物土之相宜 也。

朮按《六書本義》:「朮」字篆文,象其根榦枝葉之形。《圖經》 曰:今處處有之,以嵩山者為佳。蓋朮得土氣,其益在 脾,中嶽,故土位也。

葵《爾雅翼》云:「葵者,揆也。葵葉傾日不使照其根,乃智 以揆之也。」《本草》云:「生少室山。」

芍藥《本草經》云:「生中嶽川谷及丘陵。」

桔梗《本草經》云:「生嵩高山谷。」

赤箭陶弘景云:「亦是芝類。其莖如箭簳,赤色。」《本草經》 云:「生少室。」

防葵唐蘇恭云:「根葉如葵子,根香氣似防風,故名。」《本 草經》云:「生嵩高少室。」

天雄《本草經》云:「生少室山谷。」《抱朴子》云:「康風子丹法, 用羊烏、鶴卵、雀血,合少室天雄汁和丹,內鵠卵中漆 之,內雲母水中,百日化為赤水。服一合輒益壽十歲, 服一升千歲也。」

草石蠶《本草》:陳藏器云:「生嵩山石上。」

白頭翁一名「野丈人」,一名「奈何草。」《本草》云:「生嵩山山 谷及田野。」

莧:《埤雅》曰:「莧有紅莧、白莧、紫莧。」《爾雅》曰:「蕢,赤莧。」即今 紅莧是也。莖葉皆高大而見。《傳》曰:「青泥殺鱉,得莧復 生。」今人食鱉忌莧以此。

蘩:《埤雅》曰:「蒿青而高,蘩白而繁。」《爾雅》曰:「繁,皤蒿,白蒿 也。所在有之,可以為葅。嵩人呼為米蒿。」

《毛女菜》,野菜也。春月采食。嵩山有「毛女仙」,毛女洞又 有「毛女菜」,亦異。

芥,其子如粟,或曰:草謂之芥,君之視臣如草芥。《傳》曰 「磁石引鐵,琥珀拾芥」,謂此。《埤雅》曰:「芥,辛菜也。」今人望 梅生津,食芥墮淚,此五液之自外至也。慕而涎垂,愧 而汗發,此五液之自內至也。

菘:《埤雅》云:「松性凌冬晚凋,有松之操,故曰菘。今謂之 白菜。土人冬月入窖內,擁以暖糞,不使見風霜,謂之 黃芽。」范詩:「撥雪挑來蹋地菘。」

蕓臺:即油菜也。其子可榨油。種自胡來,塞外有地名 「蕓臺」,故云。土人亦謂之臺菜。

萊菔以根名,古謂之蘆菔,後世誤謂蘿蔔。或曰蘿蔔 自胡地來,氣味微似萊菔,因而同稱。陸佃云:「萊菔能 制麪毒,言來麥所服,會意也。」蘿蔔,土人亦稱胡蘿蔔。 藿。《爾雅》曰:「藿,山韭。」嵩澗谷多有,視人家所種略別。《埤 雅》曰:「薤之美在白,韭之美在黃」,皆惡其末之盛也。《齊 民要術》曰:「韭高二寸便剪。」諺曰:「觸露不搯葵,日中不剪韭。

匏:《埤雅》曰:「長而瘦曰瓠;短頸大腹曰匏。」傳曰:「匏謂之 瓠」,誤矣。《五雜組》曰:「匏,一名壺盧。嫩而甘,亦可食;老而 苦,惟用以渡水盛水。」《鶡冠子》曰:「賤生於無所用,中流 失舡,一壺千金。」

甜瓜。瓜類不同,其用有二:供果者為果瓜,甜瓜,西瓜 是也;供菜者為菜瓜,胡瓜,南瓜是也。西瓜自宋洪皓 始,攜歸中國。《禮記》:天子削瓜及瓜祭嘗時,惟有甜瓜 耳。《本草圖經》曰:「瓜蔕即甜瓜蔕,生嵩高平澤。」舊說瓜 有青、白二種,白瓜即冬瓜,可見古人瓜無多種。或曰: 黃瓜即胡瓜,俗以王瓜為黃瓜,誤矣。王瓜,土瓜也,南 瓜出南番,其色或青或白,經霜則黃。絲瓜一名天羅 瓜,自南方來,亦曰「蠻瓜。」

蒚《爾雅》曰:「蒚,山蒜,嵩人呼為澤蒜」,生嵩山澤中,視家 蒜微小耳。家蒜謂之大蒜,種自西域來。

女蘿一名唐,一名蒙,一名菟絲。《爾雅》曰:「唐蒙,女蘿,女 蘿,菟絲。」郭璞註:「別四名也」,又名玉女。《淮南子》曰:「菟絲 無根而生,蛇無足而行,魚無耳而聽,蟬無口而鳴,皆 自然者也。」

牡丹花品中,以牡丹為花王,芍藥為花相。歐陽公《花 譜》所載三十餘種,皆人植之耳,非地產也。石堂山之 西,有牡丹溝。

月季,一名「常春」,一名「勝春」,一名「瘦容」,一名《鬥雪紅》。俗 呼紅者為《月月紅》,粉者為《月月粉》。嵩山山谷甚多,但 不如家中所植嬌好耳。

《秋海棠生少室山澗》,玉皇峽甚多。秋月花盛開,點染 水湄,滿澗幽媚。

紫薇:少室有紫薇峰,中多紫薇。《五雜組》云:「木蘭去皮 而不死,紫薇搔其皮,則樹皆搖動。」

陵霄一名紫葳。《詩》所謂「苕之華」是也。《爾雅》云:「苕,一名 陵苕。」郭璞註云:「陵時又名陵霄。」少林寺山僧乃誤指 為貝多耳。

金蓮,在法王寺殿前。相傳神光說法,地湧金蓮,上人 往往移去即枯。葉似莕,花秋開。考金蓮乃水產,今在 山,故相與異之。

麐《晉五行志》云:「咸寧五年九月甲午,麒麟見於陽城。」 《埤雅》曰:「麐從吝,有愛吝之意。牡麒牝麐,陰主吝嗇。」《爾 雅》云:「麟,麇身,牛尾,一角。」或曰:「麟肉角,鳳肉咮,皆示有 武而不用。」《傳》云:「麒,似麟而無角。」

駮《漢書》武帝詔曰:「朕用事於中嶽,獲駮麃。」《山海經》云: 「駮,狀如馬,白身黑尾,一角,虎牙,聲如鼓,能食豹,可以 禦兵。」

麃,《爾雅》云:「麠,大麃,牛尾,一角。」《說文》云:「麃,麠屬,大鹿也, 白鹿」,《東觀漢記》曰:「安帝延光三年,潁川上言,白鹿見 嵩山少室,因名白鹿峰。」《抱朴子》曰:「鹿壽千年,滿五百 歲則色白。」陸佃《埤雅》曰:「《爾雅》,麋曰其跡躔,鹿曰其跡 速,麇曰其跡解,兔曰其跡迒,豕曰其跡刻,狐曰其跡 𠫗。」蓋麋性迷惑,故其跡躔而不解;麇性散驚,故其跡 「解而不躔。鹿性決驟,故其跡速而不𠫗;狐性遲疑,故 其跡𠫗而不速。豕性追突,故其跡刻;兔性跳躑,故其 跡迒。」迒音剛。𠫗音狃。 麝形如小鹿,有香,故字從鹿從射。《埤雅》曰:「虎豹之文 來田,獐麝之香來射,則皮與臍之為累也。」陶氏曰:「麝 形如獐,今俗謂之香獐。」焦氏曰:「我生之初,人多而物 亦多。山獸之肉」日登於俎。自大疫、大荒、大兵後,人少 而物亦少。獐鹿之脯,目久不睹,亦盛衰之感也。 貛穴地中,常以夜走出田野覓食,雞鳴即還,其行皆 有熟路,土人覓其穴,置罝於穴口,雞鳴時,縱犬嗾之, 奔而入穴,即獲焉。其肉腯甚,不能多啖也。

貉。《字林》曰:貉善睡,其營窟與貛同,皆為曲穴以避雨, 暘亦以防患。《淮南子》曰:「螘知為垤貛,貉為曲穴。」 兔,《說文》無兔字,以「免」為兔。兔生自口出,宜有留難,吐 而後免,故字通為免。俗作兔,非。今產乳曰免,亦謂之 分娩。兔足前卑後倨,其形俛,故俛又從免也。冕亦從 免,古之說冕者,以為位彌高,志彌俛。嵩土獵兔者,雪 後多獲,前足短故也。

鳳凰:《舊志》云:「唐高宗永淳元年幸嵩山,有鳳凰飛集 峰上,因名鳳凰峰。」按:「鳳出東方君子之國,見則天下 安寧。」《禽經》曰:「青鳳謂之鶡,赤鳳謂之鶉,黃鳳謂之鶠, 白鳳謂之鷫,紫鳳謂之鷟。一曰:青鳳謂之鸞。」《山海經》 曰:「鸞鳥自歌,鳳鳥自舞。」

鶴,太室之上有三鶴峰,又有白鶴觀、飲鶴池。《淮南子》 曰:「雞知將旦,鶴知夜半。其鳴高亮,聞八九里。」《禽經》曰: 「鶴以怨望,鴟以貪顧,雞以嗔睨,鴨以怒瞋,雀以猜瞿, 燕以狂䀪,視也。鸎以喜囀,烏以悲啼,鳶以飢鳴,鶴以 絜唳,鳧以凶叫,鴟以愁嘯」,鳴也。

鵲。《莊子》曰:烏鵲孺,魚傳沐,鵲傳枝,少欲,故曰孺。《淮南 子》曰:「太陰所建,蟄蟲首穴而處,鵲巢向而不背。《埤雅》 曰:歲多風,鵲去喬木,巢傍枝,故能高而不危也。」《爾雅》 曰:「鵲鵙醜,其飛也翪,翅竦上下也。鳶烏醜,其飛也翔。 布翅翱翔也。鷹隼醜,其飛也翬。鼓翅翬翬然疾也。鳧雁醜,其足蹼,腳指間有幕。」蹼屬相著也。其踵企,飛即 伸其腳跟。企,直也。鳥鵲醜,其掌縮飛,縮腳腹下也。亢, 鳥嚨。嚨,謂喉嚨;亢即咽也。其粻嗉,嗉者,受食之處,別 名嗉,今江東呼粻。焦氏曰:此與《釋鹿》一段,皆詳飛走 之情,文字奇奧,故備志之。

鴈:《夏小正》曰:「雁北鄉。」鄉者何也?鄉其居也。《法言》曰:「能 往能來者,朱鳥之謂與?」燕一名元鳥,雁一名朱鳥。元 鳥以春分來,朱鳥以春分去。嵩山得地氣之中,鳥咸 應時去來焉。

白雀,裴漼《少林寺碑》:「武德中,寺中有白雀見。貞觀中, 白雀復見。」《孝經援神契》:「王者奉己約儉,臺榭不侈,尊 事耆老,則白雀見。」

翬《爾雅》曰:「伊洛而南,素質五采皆備成章曰翬。」翬,雉 屬。《左傳》曰:「五雉為五工正」,翬其一也。

隼乃鷂屬,《化書》曰:「烏反哺,仁也;隼憫胎,義也。」蓋隼之 擊物,遇懷胎者輒釋不戮也。

鴿:陸佃《埤雅》云:「鴿喜合,凡鳥皆雄乘雌鳴,此鳥雌乘 雄鳴。又雀四時有子,鴿逐月有子。土人為室以居之, 如養雞鵝然,供賓客不窮。」

白蝙蝠《爾雅》曰:「蝙蝠伏翼。」《廣雅》曰:「伏翼,飛鼠,仙鼠蟙 䘃也。」《天中記》云:「伏翼百歲色赤,千歲色白。嵩山山洞 有之。」見白居易詩。

龍蟲莫智於龍,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蚪 龍。」太室山之東有九龍潭,相傳為群龍所棲,遊者不 敢笑語瀆之,龍怒則有雷恐。唐武后刻石封禪壇戒 之。

蛟:陸佃《埤雅》曰:「蛟,龍屬。狀似蛇,四足細頸,頸有白嬰, 大者數圍,卵生眉交,亦能交首尾朿物,故謂之蛟。」《述 異記》曰:「蟒蛇目圓,蛟眉連生。」

蟒:《爾雅》曰:「蟒王,蛇王」蛇,大蛇也。少室倚箔山洞有大 蛇。張居己一日行洞中,覺地軟,捫之乃行,大蛇背上。 《山海經》:「浮戲之山有蛇谷。」

三足鱉《山海經》:「大苦之山,狂水出焉,中多三足鱉。」 䱱魚《山海經》:「少室之山,休水出焉,中多䱱魚。」 鯩魚「狀似鮒魚,見《山海經》。」 請幫助識別此字。魚,狀似鱖居逵,蒼文赤尾,見《山海經》。 蜥易,《說文》曰:「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博物志》曰:「以朱 飼之,其體盡赤,搗之萬杵,以點女人,終身不滅。如赤 誌偶則落,故曰守宮。」舊說蜥易嘔雹,《夷堅志》載劉居 中隱嵩山,見蜥易作雹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