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055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十五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五十五卷目錄
嵩山部彙考一
圖
考
山川典第五十五卷
嵩山部彙考一
[编辑]中嶽嵩山
《書》曰:外方,《詩》曰:「崧高」,《爾雅》曰:「中嶽」,《史記》曰:「太室」,《漢書》 曰:「崇高」,要皆一山也。其山在今河南省河南府登封 縣北五里,於天地為正中,歷代皆有敕祭。
中嶽嵩山圖
考
[编辑]按《書經夏書禹貢》:「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傳〉「四山 相連」,東南在豫州界。〈疏〉《正義》曰:嵩高山在潁川嵩高 縣,古文以為「外方山。」
按《詩經大雅崧高》:「崧高維嶽,駿極于天。維嶽降神,生 甫及申。」〈傳〉崧,高貌。山大而高曰崧。嶽,四嶽也。「東嶽岱, 南嶽衡,西嶽華,北嶽恆。」堯之時,姜氏為四伯,主四嶽 之祀,述諸侯之職,於周則「有甫」、「有申」、「有齊」、有許也。駿, 大,極,至也。嶽降神靈和氣,以生申甫之大功。〈疏〉正義 曰:崧者,山形竦然,故為高貌。劉熙《釋名》云:「崧,竦也,亦 高稱也。山大而高曰崧」,《釋山》文。李巡曰:「高大曰崧。」郭 璞曰:「今中岳嵩高山。蓋依此名。」是也。
按《爾雅釋山》。「山大而高崧。」〈註〉今「中嶽嵩高山」,蓋依此 名。〈疏〉《詩·大雅》云:「崧高維嶽。」毛傳云:「崧,高貌。」《釋名》云:「崧, 竦也,亦高稱也。」李巡曰:「高大曰崧。」此則山高大者自 名崧,本不指中嶽。今之中嶽名嵩高,或取此文以立 名乎?無正文,故云「蓋」以疑之。
嵩高為《中嶽》。〈註〉「大室」山也。〈疏〉按《山海經》云:半石山東 五十里曰少室山,又東三十里曰泰室山。郭註云:「即 中嶽嵩高山也,今在陽城縣西。」戴延之《西征記》云:「其 山東謂之大室,西謂之少室,相去十七里。嵩其總名 也,以其下各有室焉,故謂之室。」是也。
按《山海經·中山經》:「凡縞羝山之首,自平逢之山至于 陽華之山,凡十四山,七百九十里,嶽在其中,以六月 祭之,如諸嶽之祠法,則天下安寧。」〈註〉《六月》,亦歲之中。 〈釋義〉中嶽,嵩山也。祭嵩而以六月,郭氏所謂「亦歲之中」 是也。
「放皋之山。」又東五十七里,曰大。之山,多㻬琈之玉, 多麋玉。有草焉,其狀葉如榆,方莖而蒼傷,其名曰「牛 傷」,其根蒼文,服者不厥,可以禦兵。其陽狂水出焉,西 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三足龜,食者無大疾,可以已 腫。〈註〉今吳興陽羨縣有君山,山上有池,水中有三足 六眼龜鱉,龜三足者名賁。
又東七十里曰半石之山,其上有草焉,生而秀,其高 丈餘,赤葉赤華,華而不實,其名曰「嘉榮」,服之者不霆。
《來需》之水出於其陽,而西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鯩魚黑文,其狀如鮒,食者不睡。合水出于其陰,而北流注于《洛,多》魚狀如鱖,居逵,蒼文赤尾,食者不癰,可以 為瘻。 又東五十里曰少室之山,百草木成囷。其上有木焉, 其名曰「帝休」,葉狀如楊,其枝五衢,黃華黑實,服者不 怒。其上多玉,其下多鐵。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 中多䱱魚,狀如𥂕蜼而長距,足白而對,食者無蠱疾, 可以禦兵。〈註〉今在河南陽城西,俗名《季室》。
又東三十里,曰泰室之山。其上有木焉,葉狀如棃而 赤理,其名曰「栯木」,服者不妬。有草焉,其狀如𦬸,白華 黑實,澤如蘡薁,其名曰「䔄草」,服之不昧,上多美石。〈註〉 即中嶽嵩高山也,今在陽城縣西。
《嬰梁》之山又東三十里,曰浮戲之山。有木焉,葉狀如 樗而赤實,名曰「亢木」,食之不蠱。汜水出焉,而北流注 于河,其東有谷,因名曰「蛇谷」,上多《少辛》。〈註〉此中出蛇, 故名之。少辛、細辛也。
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嬰以吉玉, 其神狀皆人面而三首,其餘屬皆豕身人面也。 《海內東經》:「潁水出少室。」少室山在雍氏南,入淮西鄢 北。一曰緱氏。〈註〉今潁水出河南陽城縣乾山,東南經 潁川汝陰,至淮南下蔡入淮。鄢,今鄢陵縣屬潁川。緱 音鉤,縣屬河南。
按:《史記封禪書》:「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故嵩為 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自殽以東,名山五,曰太室。」太 室,嵩高也。
按:《漢書地理志》:「潁川郡:崇高。」〈註〉武帝置,以奉太室山, 是為中嶽。有太室、少室山廟。古文以崇高為外方山。 師古曰:「崇,古崇字。」
按《甘石星經》,「填星主嵩山豫州。」
按:《後漢書郡國志》,「潁川郡陽城有嵩高山。」〈註〉《山海經》 謂為太室之山。《禹貢》有外方山。鄭元《毛詩譜》云:「外方 之山,即嵩也。」《孟子》曰:「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注云: 「嵩高之北。」
按:《白虎通巡狩篇》:「中央為嵩山。」
按《風俗通義五嶽》篇:「中央曰嵩高。」嵩者,高也。《詩》云:「嵩 高維嶽,駿極于天。」廟在潁川陽城縣。
按:《魏書地形志》,「陽城郡陽城。」〈註〉二漢屬潁川,晉屬河 南,後罷。正光中復屬。有少室山、嵩高山、許由墓、啟母 廟。
按《水經禹貢》,山水澤地所在,嵩高為中嶽,在潁川陽 城縣西北。〈注〉《春秋說題辭》曰:「陰含陽,故石凝為山。」《國 語》曰:「禹封九山,山土之聚也。」《爾雅》曰:「山大而高曰崧。 合而言之為崧高,分而名之為二室,西南為少室,東 北為太室。」《嵩高山記》曰:「山下巖中有一石室,內云自 然經書,自然飲食。」又云:「山有玉女臺,言漢武帝見,因 以名臺。」
《外方山》,嵩高是也。
洛水又東過洛陽縣南,伊水從西來注之。〈注〉洛水又 東合水南出半石之山,北逕今水塢。〈疑作合水〉而東北流 注于公路澗,但世俗音譌,號之曰「光祿澗」,非也。上有 袁術固,四周絕澗,迢遞百仞,廣四五里,有一水淵而 不流,故谿澗即其名也。合水北與劉水合,水出半石 東山,西北流于劉聚,三面臨澗,在緱氏西南,周畿內 劉子國,故謂之劉澗。其水西北流注于合水,合水又 北流注于洛水也。
又東過偃師縣南。〈注〉洛水東逕計素渚中,朝時百國 貢計所頓,故渚得其名。又東,偃師故縣南,與緱氏分 水。又東,休水自南注之。其水導源少室山,西流逕穴 山南,而北與少室山水合。水出少室北溪,西南流注 休水。休水又左會南谿水,發大穴南山,北流入休水。 休水又西南,北屈潛流地下,其故瀆北屈出峽,謂之 「大穴口」,北歷覆釜堆東,蓋以物象受名矣。又東屆零 星塢,水流〈流字似衍〉《潛通重源》又發側緱氏原,《開山圖》,謂 之緱氏山也,亦云仙者昇焉。言王子晉控鶴斯阜,靈 王望而不得近,舉手謝而去。其家得遺屣,俗亦謂之 為撫父堆。堆上有子晉祠,或言在九山,非此,世代已 遠矣,莫能辨之。劉向〈疑脫列字〉《仙傳》云:「世有簫管之聲焉。」 休水又逕延壽城南,緱氏縣治,故滑費,春秋滑國所 都也。王莽更名中亭,即緱氏城也。城有仙人祠,謂之 仙人觀。休水又西轉北屈,逕其城西。水之西南有《司 空密陵光侯鄭廟碑》文缺不可復識。又有《晉城門校 尉昌原恭侯鄭仲林碑》,晉皇始六年立。休水又北流, 注于洛水。洛水又東逕百谷塢北。戴延之《西征記》曰: 「塢在川南,因而」〈宋本作高〉「為塢」,高一十餘丈,劉武王西入 長安,舟師所堡也。
洛水又東,逕訾城北,又東,羅水注之。〈注〉出方山羅川, 西北流,蒲池水注之。〈疑脫水字〉出南浦陂,西北流合羅水, 謂之長川羅,亦曰羅中也。蓋盻子鄩羅之宿居,故川 得其名耳。羅水又西北,白馬谿水注之。水出崧山北 麓,逕白馬塢東,而北入羅水。西北流,白相澗水注之。 水出嵩麓桐谿,北流逕九山東,又北,九山東谿水入焉。水出百稱山東谷,其山孤峰秀出,嶕嶢分立。《仲長 統》曰:「昔密有十城者,身遊」九山之上,放心不拘之境, 謂是山也。山際有九山廟,廟前有碑云:「九顯靈府君 者,太華之元子陽九列名,號曰九山府君也。南據崧 岳,北帶洛澨。晉元康二年九月,太歲庚午,帝遣殿中 中郎將關內侯樊廣、緱氏令王與、傳演。」〈宋本作緱氏令王與主簿〉 〈傅演〉「奉宣詔命,興立廟殿焉。」又有《百蟲將軍顯靈碑》,碑 云:「將軍姓伊氏,諱益,字隤敳,帝高陽之第二子伯益 者也。晉元康五年七月七日,順人吳義等建立堂廟。 永平元年二月二十日,刻石立頌,贊示後賢矣。」其水 東北流入白相澗,又北逕袁公塢東,蓋公路始固有 此也,故有袁公之名矣。北流注于羅水。羅水又西北, 逕袁公塢北,又西北逕潘岳子父墓前有碑。岳父茈 瑯琊太守,碑石破落,文字缺敗。岳碑題云:《給事黃門 侍郎潘君之碑》。碑云:「君遇孫秀之難,闔門受禍,故門 生感覆醢以增慟,乃樹碑以記事。」太常潘尼之辭也。 羅水又於訾城東北,入於洛水也。
㶏水出㶏強縣南澤中,東入潁。〈注〉「㶏水出潁川陽城 縣少室山,東流注于潁水,而亂流東南,逕臨潁縣西 北,小㶏水出焉。東逕臨潁縣故城北。㶏水又東,逕㶏 陽城北,又東逕㶏強縣故城南。」建武元年,世祖封揚 化將軍堅鐔為侯國。㶏水東為陶樞陂。余按㶏陽城 在㶏水南,然則此城正應為㶏陰城,而有㶏陽之名 者,明在南猶有㶏水,故此城以「陽」為名矣。潁水之南 有二瀆,其南瀆東南流,行歷臨潁亭西,東南入汝,今 無水也,疑即㶏水之故瀆矣。汝水於奇雒城西別東 派,時人謂之㶏水。東北流,枝瀆右出,世謂之死汝也。 《別汝》又東北,逕召陵城北,練溝出焉。別汝又東,汾溝 出焉。別汝又東,逕征羌城北,水南有汾陂,俗音糞。汾 水自別汝東注而為此陂。水積征羌城北四五里,方 三十里許,瀆左合小㶏水,水上承狼陂南流,名曰「鞏 水。」清陵陂水自陂東注之,東迴又謂之「小㶏水」,而南 流注于大㶏水。大㶏水取稱,蓋藉㶏、汾注,而總受巨 〈宋本作其〉《目矣》。又東逕西華縣故城南,又東逕汝陽縣故 城北,東注於潁。
潁水出潁川陽城縣西北少室山。〈注〉始皇十七年,滅 韓,以其地為潁川郡,蓋因水以著稱者也。漢高帝二 年,以為韓國,王莽之左隊也。《山海經》曰:「潁水出少室 山。」《地理志》曰:「出陽城縣陽乾山。」今潁水有三源奇發, 右水出陽乾山之潁谷。《春秋》:潁考叔為其封人。其水 東北流,中水導源少室通阜,東南流逕負黍亭東。《春 秋定公六年》,「鄭伐馮滑。」負黍者也。馮敬通《顯志賦》曰: 「求善卷之所在,遇許由於負黍。」京相璠曰:「負黍在潁 川陽城縣西南二十七里,世謂之黃城也。」亦或謂是 水為㶏水,東與右水合。左水出少室南谿,東合潁水。 故作者乃舉二三,言水所發也。《呂氏春秋》曰:「卞隨恥 受湯讓,自投此水而死。」張顯《逸民傳》、嵇叔夜《高士傳》 並言投泂水而死,未知其孰是也。
又東南過其縣南。〈注〉潁水又東,五渡水注之。其水導 源崇〈一作嵩〉高縣東北太室東谿縣,漢武帝置,以奉太 室山,俗謂之「崧陽城。」及春夏雨泛,水自山頂而迭相 灌澍,崿流相承為二十八浦也。陽旱輟津,而石潭不 耗,道路遊憩者,唯得餐飲而已,無敢澡盥于其中,苟 不如法,必數日不豫,是以行者憚之。山下大澤,周數 里,而清深肅潔。水中有立石,高十餘丈,廣二十許步, 上甚平整。緇素之士多泛舟昇陟。《取暢山》〈當作幽〉情。其 水東流南陽城西,石溜縈委,溯者五涉,故亦謂之五 渡水。東南流入潁水。潁水逕其縣故城南,昔舜禪禹, 禹避商均,伯益避啟,並於此也。亦周公以土圭測日 景處。漢成帝永始元年,封趙臨為侯國也。縣南對箕 山,山上有許由冢,堯所封也。故太史公曰:「余登箕山 之上,有許由墓焉。」山下有牽牛墟,側潁水有犢「泉是 巢父。」〈一作樊父〉還牛處也。石上犢跡存焉。又有《許由廟碑》 闕尚存,是漢潁川太守朱寵所立。潁水逕其北,東與 龍淵水合。其水導源龍淵,東南流逕陽城北,又東南 入于潁。潁水又東,平洛,谿水注之。水發玉女臺,下平 洛澗,世謂之平洛水。呂忱所謂「勺水出陽城山」,蓋斯 水也。又東南流,注于潁。潁水又東,出陽城關,歷康城 南,魏明帝封尚書右僕射衛臻為康鄉侯,此即臻封 邑也。
洧水出河南密縣西南馬領山。〈注〉水出山下,亦言出 潁川陽城山,山在陽城縣之東北,蓋馬領之統目焉。 清水東南流,逕一故臺南,俗謂之陽子臺。又東逕馬 領塢北,在山上。塢下泉流北注,亦謂洧別源也,而入 於洧水。洧水東流,綏水會焉。水出方山,綏谿即《山海 經》所謂「浮戲之山」也。東南流,逕漢弘農太守張伯雅 墓塋,四周壘石為垣,隅阿相降,列「於綏水之陰。庚門 表二石闕,夾對石獸於闕下。冢前有石廟,列植三碑, 碑云:『德字伯雅,河內密人也。碑側樹兩石人,有數石 柱,及諸石獸。舊引綏水南入塋城,而為池沼,沼在丑 地,皆蟾蠩吐水,石隍承溜。池之南又建石樓,石廟前又翼列諸獸,但物謝時淪,凋毀殆盡矣。富而非義,比 之浮雲,況復此乎』?」王孫士安,斯為達矣。綏水又東南 流,逕上郭亭南,東南注洧水。洧水又東,襄荷水注之。 水出北山子節谿,亦謂之子節水,東南流於洧。洧水 又東會瀝滴泉,水出深谿之側,泉流丈餘,懸水散注, 故世士以瀝滴稱,南流入洧水也。
按《唐書天文志》:「柳在輿鬼東,又接漢源,當商洛之陽, 接南河上流。七星係軒轅,得土行正位,中嶽象也,河 南之分。」
角、亢,壽星也。自原武管城濱河、濟之南,東至封丘、陳 留,盡汝南之地,逾淮源至于弋陽,西涉南陽郡至于 桐柏,又東北抵嵩之東陽,當洛邑眾山之東,與亳土 相接。次南直潁水之間,曰「太昊之墟」,為亢分。
《地理志》「河南府,河南郡,登封。」〈註〉畿。本嵩陽,貞觀十七 年省入陽城。永淳元年營奉天宮,分陽城、緱氏復置, 二年省,光宅元年復置。萬歲登封元年更名,神龍元 年曰嵩陽,二年復曰登封。嵩山有中嶽祠,有少室山, 有三陽宮,聖曆二年置。
按杜光庭《洞天福地記》:「第六洞中嶽嵩山,周迴三千 里,名思真之天,在洛州少室山,在東都」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河南名山嵩,在河南府登 封縣北八里,漢潁川崇高縣也,一曰太室山,是為中 嶽。」〈註〉晉司馬侯曰:「太室,九州之險也。漢武帝禮登太 室。」《郡縣志》:東曰太室,西曰少室,嵩高總名,即中嶽也。 山高二十里,周迴一百三十里。少室山在縣西十里, 啟母祠,縣東北七里,漢武帝祀中嶽,見夏后啟母石 是也。
少室,在河南府登封縣西十里,漢潁川崇高縣也。在 告成縣西北五十里,漢陽城縣。《述征記》:「漢武築登仙 臺。」
按:《金史地理志》:南京路河南府:「登封。」〈註〉有太室山、箕 山、陽城山、少室山。
按《三才圖會嵩嶽圖考》,嵩高山者,五嶽之中嶽也,在 河南府。《釋名》云:「嵩字或為崧,山大而高曰崧。」《白虎通》 云:「中央之嶽獨加高字者何?嶽居四方之中而高,故 曰嵩高山。」漢武帝登中嶽,聞有呼萬歲聲,於是以三 百戶封奉祠,命曰崇高邑。至後漢靈帝,復改崇高為 嵩高焉。戴延之《西征記》云:「其山東謂太室,西謂少室」, 相去十七里。嵩,其總名也。謂之室者,以其下各有石 室焉。少室高八百六十丈,上方十里,與太室相次。《雜 道書》云:「自嶽神廟東北二十里至一山,名曰東龍門」, 其東有三臺山。昔漢武東巡過此山,見學仙女,遂以 名焉。南有許由山,高大四絕。其北有潁水,即堯聘許 由處,猶有壇墠。昔周靈王太子晉吹笙作《鳳鳴》,遊伊、 洛間。道人浮丘公接上嵩山三十餘年,往來緱氏山, 近在嵩山之西也。漢世有道士從外國將貝多子來, 於嵩高西麓種之。有四樹與眾木異,一年三花,白色, 香美。
按《河南通志山川》:「嵩山在河南府登封縣北十里,五 嶽之中嶽也,古名外方山,亦名崧高山。其山二尖峰, 左曰太室,右曰少室,嵩,其總名。謂之室者,以其下各 有石室,中嶽居四方之中而高,故名嵩高。《詩》曰:『崧高 維嶽,峻極于天』是也。」
按《河南府志山川》:「嵩高山在登封縣北五里。《詩》曰:『嵩 高維嶽,峻極于天』。」居五嶽之中,故為中嶽。漢武帝改 名崇高。《漢地理志》曰:「崇高有太室山、少室山。」戴延之 《西征記》曰:「東為太室,西為少室。」嵩其總名也。
太室山在登封縣北五里。《西征記》曰:「謂之室者,以其 下各有石室焉。」中峰即嵩頂,唐武曌立封禪壇於其 上,有天門、石樓、玉女窗、搗帛石、定心石、三醉石、高登 崖諸勝。其山二十四峰,乃青童峰、黃蓋峰、浮丘峰、三 鶴峰、遇聖峰、萬歲峰、玉鏡峰、獅子峰、虎頭峰、起雲峰、 鳳凰峰、金壺峰、華蓋峰、元龜峰、臥龍峰、會仙峰、子晉 峰、玉柱峰、老翁峰、玉人峰、玉女峰、獨秀峰、積翠峰、太 白峰。
少室山在登封縣西十七里,一名季室。《郡國志》又名 負黍山,有負黍城在其南。《敬通賦》云:「遇許由於負黍。」 即此。《輿地志》亦稱此山為御砦,金宣宗曾屯兵其上, 因名。唐人作《石淙序》,有「少室若蓮」之句,至今遠近亦 稱少室為九頂蓮花砦。其山計三十六峰,為朝嶽峰、 望洛峰、太陽峰、少陽峰、石城峰、石筍峰、檀香峰、丹砂 峰、缽盂峰、香爐峰、連天峰、紫霄峰、羅漢峰、七佛峰、靈 隱峰、來仙峰、清涼峰、寶勝峰、瑞應峰、瓊璧峰、紫蓋峰、 翠華峰、藥堂峰、紫薇峰、白道峰、天德峰、卓劍峰、白雲 峰、金牛峰、明月峰、凝碧峰、迎霞峰、玉華峰、寶柱峰、繫 馬峰、白鹿峰。
箕山,在太室東南二十五里,亦名許由山。益避禹之 子於箕山之陰,即此。〈按箕山另有部茲不具詳〉 陽城山在登封縣東。後漢荀爽貽李膺書:「悅山樂水, 家於陽城。」即此地也。《水經注》:昔禹避商均於陽城。《唐 地理志》曰:陽城地有測影臺,周公以土規測景處轘轅山,在登封縣西北二十八里,一名崿嶺。《十三州 志》曰:「轘轅道凡十二曲。」《史記》:「禹通轘轅,後為關。」東漢 何進所置八關之一也。《左傳》:「晉欒盈過周,王使候出 諸轘轅。」即此。
大熊山在登封縣東四十里。《唐詩》稱「交崖山。」山形陡 峻,惟有東西兩徑,東徑自王莽坪緣山脊而上,路甚 險。西徑自孤石溝而入,溝盡處折而南,則大熊之西 巖也。東巖有仙人洞,稍南有黃龍潭。
倚箔山,一名天箔山。《名勝志》曰:「其形峭峻,望如立箔。 西北崖下有石鐘乳。」《唐書》云:「貞觀七年,採鐘乳於倚 箔山」,即此。
石淙山在登封縣東南三十五里,峰攢水繞,一邑奇 觀。唐則天武氏與群臣會飲於此,其跡尚存。
盧巖在太室東,唐盧鴻隱處。其巖削壁千仞,瀑布水 飛流而下,姿態萬狀,最為奇觀。東有盧徵君祠,前有 飛泉亭。澗中石壁有紋如墨,畫水波之狀。明袁宏道 題「墨浪石」三字。
蝌蚪巖,《名勝志》曰:「嵩山之東有蝌蚪巖。」《嵩高山記》曰: 「漢張芝於此獲蝌蚪古書。」
虎口巖在太室之奧。唐李筌得《黃帝陰符本經》於此。 赤腳巖,在嵩山南麓,相傳仙人張赤腳嘗憩息巖下。 錦帶巖,在太室南,啟母石之左。巖高無際,中有五色 石一層,望之如束帶然。
摘星巖,在少室之東,壁立如岑樓。
摩蒼巖,在缽盂峰最高處,有石曰「覓心臺。」文太青命 焦復亨改書此名。
柏廈巖,「在少室山東。巖勢削直,其高無際,半壁見一 洞門,上有古柏覆之,如廣廈。」
東巖。昔白龜年至嵩山,遙望東巖古木,簾幕匝地。步 至其傍,見一人曰:「吾李白也,為中嶽辟掌牋奏,已百 年矣。」因贈龜年書一卷,讀之能辨禽獸言語,即此。 棲靜崖在中峰東南稍下三里許,有石巖形如半舫。 其間地僅丈許,上下壁削。遊人於崖西穿石竇,駕木 蛇行以度。巖中石隙滴水不絕,置器盛之,可資棲飲。 《舊志》稱為「高登」,為更今名。
玉黃峽在少室正東。峽中多黃石,光潤如玉,故名。 待仙峽在玉黃峽之南,山勢奇險,此為更甚。兩巖巉 峭,聳出雲霄。峽之將盡處,有小坪,相傳有唐李拾遺 祠。明陳文燭《記》。「西北有柏洞。」
《鬼谷》在告成城北,「鬼谷子學仙處。」
潁谷在陽城山之東。《左傳》「潁考叔為潁谷封人」,即此。 逍遙谷,在太室南,唐潘師正所居,太宗幸焉。亦名承 天谷。
《紫虛谷》,在嵩山之陽,宋張昇結庵其中。
柏谷,在少室西北,去少林寺五十里。《西征記》曰:「谷中 無回車地,柏林蔭靄,窮日幽暗,殆弗睹陽景。」裴漼《少 林寺碑》云:「群峰合沓,深谷逶迤,複磴緣雲,傍臨鳥道。」 其險可想見也。隋開皇中,詔賜少林地百頃,稱柏谷 屯。唐太宗致書少林寺,乃稱柏谷塢。
萬安山在洛陽縣東南四十里,一名大石山,漢時名 石林,馬融《廣成苑賦》云「金門石林,殷起乎其中」是也。 山高二千丈,危峰邃谷,冠乎洛陽。其麓有彭婆塚及 唐姚崇墓。
猴山在鞏縣東南二十里。山勢高峻,其形如猴。晉王 亥隱此。〈按猴山嵩高志作侯山〉
趙封山,在鞏縣南四十里。宋種茶此地,封之,以禁樵 採,故名。
虎頭山在鞏縣南門外,僅接城垣,形類虎,故名。知縣 吳三仁改名「南極山。」
青龍山在鞏南四十里。其山穹窿,在宋太祖陵左,故 名。
黑雲山在鞏縣南六十里。昔成湯禱雨處。傳聞禱畢, 有黑雲起於此山,故名。
緱山,在偃師縣南四十里,孤峰突出,周靈王太子晉 昇仙於此。〈按緱山另有部茲不具詳〉
荊山,在閿鄉縣南三十五里。黃帝採首山之銅,鑄鼎 於此。
按《洛陽縣志山川》,嵩山屬登封縣,然與伊闕等山聯 絡綿亙,舊志亦列其名,今從之。
《萬安山 語》同。《府志》。
按《偃師縣志山川》:「萬安山在縣治南五十里。」
浮山:在縣治南五十里緱氏堡。
馬鞍山在縣治南六十里,與少室山相接,以形名。 「燄光山」在馬鞍山下,五峰並列,如火燄然,故名。 「香爐山」在縣治南六十里,當馬鞍、少室之門,巑岏尖 峭,如博山爐形,故名。
佛光峪在萬安山下。俗傳昔有佛放光於此,故名。 豢龍巖,與緱山近。
石室巖在馬鞍山上。穹窿如室,俗呼為「瓦間堂。」 滴水巖在佛光峪。崖中有泉滴水,故名。
浮丘洞,在東南仙君堡,天台道士浮丘公修道之處「柏坡」即緱山之麓,有古柏滿坡,故名。嘉靖戊子歲荒, 居民始取資食,日久遂殲。
「飲鶴池」在緱山上,今涸。
飲馬池在治東南仙居堡昇仙廟西南,即王子晉「飲 馬之池。」
張公泉:在治南緱山堡。俗傳宋時有張公,每取飲之, 故名。
馬跑泉在佛光峪。昔唐三藏往洪州歸至此所,乘之 馬,跑地得泉,今涸。
甘露泉在仙君堡南。泉水瑩澈如飴,故名。
靈泉在縣治南仙君堡浮丘祠東溝中。元致和間,泉 始出,澄澈可愛,若鳧鷗,泳者即死,病者飲之即愈,故 名。
落鹿澗:在縣治南二十五里。子晉射鹿於此,從浮丘 公學道之處。
拜馬澗在縣治南三十里。子晉乘鶴昇仙,棄所乘之 馬於此。鄉人拜之,因名。
按《鞏縣志山川》,「虎頭山在縣南門外」,語同《府志》; 「青龍山」, 語同《府志》。
龍尾山,在縣西三里。宋諸陵聯絡其下,至此斷絕,尾 接河洛,故名。
趙封山 語同。《府志》。
老君山,在縣南八十里。下有老君洞煉丹井。
猴山在縣東南二十里。山勢高峻如猴。
寒戰山在縣南五十里。山峰高插雲霄,下有玉仙河, 雖盛暑亦有寒氣逼人。
黑雲山在縣南六十里。昔成湯禱雨處。傳聞禱雨畢, 有黑雲起於此山,須臾雨數千里,遂名。
轘轅山,在縣西南七十里。其坂十有二曲,將去復還, 故名。
五枝嶺在縣西南七十里。嵩山至此分五枝,一結青 龍山,一結伏兒山,一結汴梁,綿亙數千里,皆此山發 脈也。其二枝短小,無所結。
嵩嶺,在縣西南七十里,接嵩山。
老君洞,在趙封堡,洞有老子像。按鞏縣之山,郭璞曰: 「鞏維嶽宗。」《穆天子傳》曰:「河者瀆之宗。」鞏正在二宗之 間。西阜曰夏臺,臺西稍南,山勢迴環,其下石洞四五, 刻有曇雲像一。寺名凈土。南望少室如雲屏。少室雖 屬登封之少林,而外方面壁,凝然積翠,遠對晴嵐,玉 光靄靄,又若為鞏南供設者。由洛水自南而北,於此 朝趨,無山遮蔽,全體畢現。嵩支為轘轅,其山勢將去 復還。漢嘗置關。宋有趙城、商桑林社,漢昭烈寨,戰國 蘇秦代厲故里。其東則唐黃巢起兵試刃寺,而景亳 湯亭亦在焉。其北為郭子儀封穴處。其東為亂石山, 出牛鼻五泉。北有畤磴平整,自下而上,乃宋代封嶽 故道。秦漢以來多封禪,漢採公孫卿之言,尤屢致意 於此,所謂山下呼萬歲者三,然耶?否耶?北有青龍山, 鬱蔥輝映,甲於群山,為宋狀元宰相蔡齊故里。山脈 西北行,為磨臍堆、大青堆、小青堆。峰巒甚秀,直抵縣 城之東,其麓曾有青城。縣。西下為猴山,晉王亥隱於 此,漢相項董二墓將岑彭之墓俱在。大抵自南而東 皆嵩脈,自北而西皆邙脈。
按《密縣志山川》:「浮山在縣東三十里。」〈按山海經水經注半石之山屬
偃師浮戲之山屬密縣,《嵩高志》詳言之。今查二縣志,皆不載此二山名。獨密有浮山,或即浮戲歟?然此山則偃師亦列其名,不獨密縣為然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