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05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五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五十四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五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五十四卷目錄

 北邙山部彙考

  圖

  考

 北邙山部藝文一

  登北邙山賦        晉張協

  北邙山記         明唐樞

 北邙山部藝文二

  送應氏詩二首錄一首  魏曹植

  北邙客舍         晉劉伶

  北邙行          唐王建

  前題            張籍

  登北邙還至京洛      鄭世翼

  弔北邙           曹松

  邙山           沈佺期

  古歌           沈千運

  北邙山          明彭綱

  春遊邙山佛堂       溫如璋

  和王仲初北邙行       張楷

  邙山古鏡行         崔譽

  邙山晚眺         翟廷蕙

  前題           沈應時

  前題            劉贄

  前題           劉衍祚

  前題            沈詩

  北邙山          張美含

  邙坂雲林          前人

  邙坂陵丘          前人

 北邙山部選句

 北邙山部紀事

 北邙山部雜錄

 熊耳山部彙考

  圖

  考

 熊耳山部藝文

  辨熊耳          宋邵雍

 熊耳山部紀事

 熊耳山部雜錄

山川典第五十四卷

北邙山部彙考

[编辑]

河南府之北邙山

北邙山在今河南,河南府城北一十里,一名平逢山, 金更名「太平山。」其山西自新安,接洛陽、偃師、鞏縣一 帶,綿亙四百餘里,隨地立名不一。或為翠雲山,或為 牛吼峪,或為首陽山,或為磨盤山,或為馬鞍山,而總 謂之「北邙山。」背河面洛山之陽有天然風水,歷代陵 墓多在焉。

北邙山圖

北邙山圖

[编辑]

按《山海經中山經中次六經》:「縞羝山之首曰平逢之 山,南望伊洛,東望穀城之山。無草木,無水,多沙石。有 神焉,其狀如人而二首,名曰驕蟲,是為螫蟲,實惟蜂 蜜之廬其祠之,用一雄雞,禳而勿殺。」在濟北穀城 縣西。黃石公石在此山下,張良取以合葬爾。

按:《後漢書郡國志》,「河南尹雒陽。」摰虞曰:「古之周南, 今之雒陽。」《皇覽》曰:「縣北芒山,道西呂不韋冢。」

按:《晉書地理志》,「河南郡鞏。」周孝王封周桓公孫惠公于鞏,號東周。故戰國時有東西周,號「芒山」,首陽其 界也。

按:《元和郡國志》,「北邙山是隴山之尾,一名平逢山,亦 名郟山。」

按《地理通釋》,河南四鎮攷,《邙山郡縣志》,「北邙山在河 南府偃師縣北二里。《十道志》,邙山在洛陽縣北十里。」 按《明一統志河南山川》,「北邙山在河南府城北一十 里,山連偃師、鞏、孟津三縣,綿亙四百餘里,東漢諸陵 及唐宋名臣,墳多在焉。」晉張協賦:「地勢窊窿,丘墟陂 陀,墳隴㟪疊,棋布星羅。金更名太平山。」 按《圖書編》:《河南山攷》:「河南府山曰北邙,在府城北,連 偃師、鞏、孟津,多漢唐陵塚。」

按《河南通志山川》:「北邙山在府城北一十里,一名郟 山。周築王城,北抵郟山,即此。其山西自新安,東接洛 陽、偃師、鞏縣一帶,峻極險固,當河洛之間,東漢諸陵 及宋名卿塚墓多在焉。金更名太平山。」

翠雲山在府城西北一十里。其上樹木森列,蒼翠如 雲。

按《河南府志山川》:邙山在府城北三里,一名郟山。昔 周築王城,北抵郟山即此。其山西自新安接洛陽、偃 師、鞏縣一帶,東漢諸陵及唐宋名卿塚墓多在焉。《圖 經》曰:「北邙山,一名平逢山,金更名太平山,綿亙四百 餘里,起關中,附二華而東,層層起伏,為狀不一,隨地 立名,屹然峙河洛之中。」按《道書》,「海內福地七十有二, 《邙山》」其一云:

翠雲山在洛陽縣西北十里,即邙山最高處。樹木森 列,蒼翠如雲,故名。上清宮在其巔。朱超石《與兄書》曰: 「登北邙遠眺,眾美都盡。」

按《洛陽縣志山川》:「北邙在縣北五里許,郡之主山也, 古名郟山」,郟鄏之得名以此。

翠雲山,在縣西北二里。

牛吼峪,在縣西北八里邙山上。老子跨青牛度函谷 關,至此牛鳴,故名。

《陵墓》戰國貞義樂羊夫人墓在洛陽北邙山。樂羊子 之妻拒盜自刎,郡守葬之,因以為名。

漢鄧后陵,桓帝后也。梁后崩,鄧氏為后恃尊驕忌,與 帝所幸陰貴人相譖訴。八年,廢后,送暴室,以憂死,葬 北邙山。見《後漢·鄧后傳》。

陽城王墓名祉,字巨伯,光武族兄。建武二年,封陽城 王。葬洛陽北邙山。見《後漢》本傳。

鄧晨墓在北邙山。晨,漢光武功臣帝姊新野公主之 夫也。先是公主遇害死,及晨卒,招公主魂合葬于此。 見《漢書》。

祭遵墓在洛陽北邙山。遵,潁陽人,漢大將軍,委身于 國,臨死遺誡,「牛車載喪,薄葬洛陽。」

鄧訓墓在城北邙山。「禹之子,封平壽侯。」

班超墓,在府城北邙山。封「定遠侯。」

劉寬墓,在城北邙山。寬太尉墓上有二碑,皆故吏門 生所立。

安定真墓,定真善筭術,成帝時常自筭,其年七十三, 至期果死。又曰:「北邙青隴上,孤檟之西四丈,鑿七尺, 吾葬地也。」真死,依言往掘,得古時空槨,即葬焉。見《西 京雜記》。

晉王祥墓在城西北邙山上。祥性至孝,官至太保。疾 篤,遺令曰:「西邙土自堅,勿甃石,勿起墳壟。」

「羊祜墓在洛陽北邙山。」見《博聞錄》。

石崇墓在洛陽邙山。崇,晉時衛尉。

元魏世宗景陵在洛陽北邙山。

王肅墓在城北邙山。肅,揚州刺史,封安國侯,卒諡「宣 簡。」

《隋陳後主墓》後主于隋仁壽中,終于洛陽,時年五十 二。贈大將軍,封長城縣公,諡曰「煬。」葬洛陽北邙山,非 煬帝也。

陳柳后墓,宣帝后也。隋大業間,薨于東都,葬邙山。 唐尉遲敬德墓,在城東邙山之陽。敬德,唐大將,封鄂 國公。

喬知之墓在城北邙山。知之,右司郎中。一曰唐補闕 石洪墓,在城北邙山。洪處士韓愈有《墓誌銘》。

宋李後主墓在北邙山,即南唐主李煜也。開寶中,曹 彬俘于汴京,封違命侯。太平興國三年卒,葬于此。 明伊厲王墓在縣西五十里邙山。上,妃劉氏合葬。 伊簡王墓在縣西南三十里邙山之陽,妃張氏合葬。 侍郎李郁墓在城北邙山之麓。

總督張松墓在城西《邙山》之陽。

太師劉健墓在城東《邙山》之麓。

尚書翟瑄墓在邙山上。

尚書孫應奎墓在邙山上。

尚書沈應時墓在邙山之麓。

侍郎董堯封墓在邙山之陽。

祠廟「上清宮」在縣北八里,即翠雲山,世傳《老子》修煉 之所。正殿樑柱及瓦皆範鐵為之下清宮,奉元帝像,在城北五里《邙山》上。

按《偃師縣志山川》:「北邙山在治北二里許,一名郟山, 為天下之輻輳,東跨鞏縣,西跨洛陽,北跨孟津,綿亙 四百餘里,四圍險固,當河洛之間,為水隄保障,古謂 秦頭魏尾,此正其尾也。土脈深厚,東漢諸陵及唐宋 名臣多葬焉。山北嶺有墩,傳云宋時邊堡,金更名太 平山。」

首陽山:在治西北十五里。邙山之最高者,日出先照, 故名。

磨盤山:在治東北十里。即邙山之支。

湯王池:在治東北八里邙山上。有湯王廟,今廢,水亦 涸,遺跡猶存。

溫泉在治東十五里邙山下,南流入洛。

二龍潭在治北二里邙山之麓。水常不竭,禱雨輒應。 「古蹟。」飲酒臺在石橋邙山上。俗傳昔唐太宗飲酒于 上,看金鏞城,故名。

陵墓魏首陽陵在治西首陽山。「魏黃初六年六月戊 申,葬文帝于此。」

唐太師崔陲墓在治東北邙山上。有劉禹錫撰《墓碑》, 柳公權書。

祠廟濟瀆行祠在治西五里邙山上。始建未詳。弘治 十年,鄉人姚清等重修,今廢。

舜帝廟在治西北十里首陽山上。永樂三年,鄉人張 文禮等重修。

湯王墓在治北八里邙山上。因久廢圮,里人移建于 治東北五里邙山之麓,下有池,歲旱禱雨多應。 關帝廟在治北邙山上。崇禎間,知縣夏士譽刱建。 黑龍廟在治北邙山之麓,上有黑白二龍潭,水常不 竭,旱禱即雨。

文昌閣在治北五里邙山上。明時知縣夏士譽建。 按《鞏縣志山川》:「邙山在縣北三里,西擁岧嶢,當河洛 之間,為神隄之障,古號秦頭魏尾」,即此山之尾。 「馬鞍山在縣北八里邙山尾形凹似之。」

按《新安縣志山川》:「北邙山在縣東北二十里。」

北邙山部藝文一

[编辑]

《登北邙山賦        》晉張協

陟《巒丘》之,請幫助識別此字。請幫助識別此字。「升逶迤之修坂。迴余車于峻嶺,聊送 目于四遠。靈嶽鬱以造天,連岡岩以蹇產。伊洛混而 東流,帝居赫以崇顯。山川汨其常兮,萬物化而代轉。 何天地之難窮,悼人生之危淺。嘆白日之西頹兮,哀 世路之多蹇。」于是徘徊絕嶺,踟躕步趾。前瞻狼山,郤 窺大岯。東眺虎牢,西睨熊耳。斜亙天際,旁極萬里。莽 眩眼以茫昧,諒「群形之難紀。臨千仞而俯看,似遊身 于雲霓。」撫長風以延佇,想凌天而舉翮。瞻冠蓋之悠 悠,睹商旅之接軛。爾乃地勢窊窿,丘墟陂陁,墳隴㟪 疊,棋布星羅。松林槮暎以攢列,元木搜寥而振柯。壯 漢氏之所營,望五陵之嵬峨。喪亂起而啟攘,僮豎登 而作歌。

北邙山記         明唐樞

[编辑]

「東自新安縣,北至河南府,背而偃師縣、鞏縣,長迤數 百里,不高不峰,近古帝王所都,無問貴賤雜葬之,纍 纍萬千塚,莫辨氏裔自來,為興悲動感之具。」予意大 而高,必為有力人,而近見窆中物滿人市,則反以其 難動者而誨之盜矣;小而促,必貧賤之家,而夫夫者 不能安其身于有序,則亦與草木共朽腐矣。其慨其 悲,又莫知其何指。徒以成毀係情,亦何以得死生之 說耶?且復斷珉殘篆,莫知何屬。亦有「豐螭昂屭,而窈 無封植」,又「翁仲荊蔓」,而蔑存碣識,皆不可知其說也。

北邙山部藝文二

[编辑]

《送應氏》詩二首:錄一首。  魏·曹植

步登北邙坂,遙望洛陽山。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 垣牆皆頓擗,荊棘上參天。不見舊耆老,但睹新少年。 側足無行徑,荒疇不復田。遊子久不歸,不識陌與阡, 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念我平常居。一作平生親氣結 不能言。

北邙客舍         晉劉伶

[编辑]

泱渀望舒隱,黤黮元夜陰。寒雞思天曙,擁翅吹長音。 蚊蚋歸豐草,枯葉散蕭林。陳醴發悴顏,色愉暢真心。 縕被終不曉,斯嘆信難任。何以除斯嘆,付之于瑟琴。 長笛響中夕,聞此消胸襟。

北邙行          唐王建

[编辑]

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 多,堆著黃金無買處。天涯悠悠葬日促,岡坂崎嶇不 停轂。高張素幕繞銘旌,夜唱挽歌山下宿。洛陽城北 復城東,魂車祖馬長相逢。車轍廣若長安路,蒿草多 於松柏樹。山頭澗底石漸稀,盡向墳前作羊虎。誰家石碑文字滅,後人重取書年月。朝朝車馬送葬回,還 起大宅與高臺。

《前題》
張籍

[编辑]

洛陽北門北邙道,喪車轔轔入秋草。車前齊唱《薤露》 歌,高墳新起白峨峨。朝朝暮暮人送葬,洛陽城中人 更多。千金立碑高百尺,終作誰家柱下石。山頭松柏 半無主,地下白骨多於土。寒食家家送紙錢,烏鳶作 窠銜上樹。人居朝市未解愁,請君暫向北邙遊。

登北邙還至京洛      鄭世翼

[编辑]

步登北邙坂,踟躕聊寫望。宛洛盛《皇居》,規模窮大壯。 三河分設險,兩崤資巨防。飛觀紫煙中,層臺碧雲上。 青槐夾馳道,迢迢修且曠。左右多第宅,參差居將相。 清晨謁帝還,車馬相追訪。胥徒各異流,文物紛殊狀。 囂塵暗天起,簫管從風颺。伊余忠且直,生平獨淪喪。 山幽有桂叢,何為坐惆悵。

弔北邙           曹松

[编辑]

山下望山上,夕陽明又曛。無人醫白髮,少地著新墳。 歲代殊相遠,賢愚殊不分。東歸聊一弔,亂木倚寒雲。

邙山           沈佺期

[编辑]

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城中日夕歌鐘 起,山上唯聞松柏聲。

古歌           沈千運

[编辑]

北邙不種田,但種松與柏。松柏未生處,留待市朝客。

北邙山          明彭綱

[编辑]

「古來北邙山,盡是貴人墓。祇今犁作土人田,禾黍芃 芃產租賦。生前競詫中朝豪,死後擬保南山固。翁仲 俄成野燒灰,金玉為貯偷兒庫。市中古鏡晃日星,地 下空棺棲狐兔。誰家新墳纔幾年,土石欲陷豐碑仆。 德涼澤薄凋兒孫業,易王更悲道路。山頭日日轉靈 輀,落鍤多逢舊埋處。從今視昔總堪哀,人家空起高 門戶。」君不見洛陽城裏甃地磚,都去《邙山》挖來做。

春遊邙山佛堂       溫如璋

[编辑]

車臨丹壑疑無路,樹擁蒼崖忽有門。徑竹遶來僧磬 響,洞雲穿出佛堂存。日移檜影侵棋局,風引花香到 酒尊。醉後談空坐巖頂,俯看滿院白雲屯。

和王仲初北邙行       張楷

[编辑]

「貴賤終歸一抔土,請看北邙山上墓。墓地漸多閑地 稀,卜兆誰能擇佳處。羲和西奔光景促,休羨高堂與 華轂。昨日尊前歡笑人,今宵地下凄涼宿。古人舊墓 洛城東,今人新塚更相逢。懸旌掛紙城隅路,折盡長 條無茂樹。新人歸葬免經營,盡取古人舊羊虎。舊墳 十家九磨滅,愁殺清明二三月。」新墳添土祭奠回,紙 錢獵獵燒墳臺。

邙山古鏡行         崔譽

[编辑]

洛陽市頭多古鏡,斑生翡翠形圓瑩。多出邙山古墓 中,猶存爐冶人名姓。貴人買得更重磨,還向粧臺伴 綺羅。家家珍重湧高價,遂令掘發年年多。古人一去 不復見,可憐卻照今人面。寧知今人即古人,堆著黃 金尚貪羡。虞淵日落誰可持,水波到海無回期。莫道 紛紛好容鬢,鏡裏青春能幾時。

邙山晚眺         翟廷蕙

[编辑]

綺麗山川夕照明,程家舊巷讀書聲。不堪翹首高原 望,野草荒煙滿故城。

《前題》
沈應時

[编辑]

「登高豁遠眸,返照掛松楸。四野川原暗,千村禾黍收。」 樵人歸里巷,宿鳥識林丘。古墓蓬蒿遍,悲風入夜愁。

《前題》
劉贄

[编辑]

《郟鄏》原周鼎,盤環帶洛川。荒丘不盡望,落日總堪憐。 百代興亡感,三生苦樂緣。幻中無幻境,得悟是真詮。

《前題》
劉衍祚

[编辑]

北望青山郭,崔巍夕景懸。翠雲空寂寞,荒隴日芊連。 狐兔悲殘月,松杉綰墓煙。浮生如薤露,莫為世情牽。

《前題》
沈詩

[编辑]

陟彼平岡日影斜,笑看人醉洛陽花。百年鐘鼎誰為 夢?一夕蓬蒿始是家。破穴野狐眠返照,凋零石馬曝 殘霞。徘徊歌罷《雍門曲》,回首寒煙噪落鴉。

北邙行          張美含

[编辑]

行行上北邙,山抱蟠龍勢。岡坂多崎嶇,荊榛渺無際。 古塚何纍纍,新塚無虛地。洛陽千萬家,喪車曉相繼。 紼翣轉長楊,霜風雜鼓吹。大暮不復晨,原野愁雲蔽。 黃金積金谷,難挽流光逝。獨憐塵海客,不道身如寄。 送葬還城郭,營營起甲第。達矣《雍門周》,一言可垂涕。

邙坂雲林          前人

[编辑]

邙坂鬱嶙峋,來龍遠隔秦。霞光通太室,翠色映天津。 猿嘯千峰月,鶴鳴萬籟春。憑高俯城市,煙雨淨芳塵。

邙坂陵丘          前人

[编辑]

霧斷崇岡暝不開,陵丘錯落入荒苔。行人莫問山前 道,古木猿聲徹夜哀

北邙山部選句

[编辑]

漢梁鴻《五噫歌》「陟彼北邙兮噫顧,瞻帝京兮噫 唐。」劉希夷《洛陽公子行》:「與君相向轉相親,與君雙栖 共一身。願作青松千歲古,誰論芳槿一朝新。百年同 謝西山日,千秋萬古北邙塵。」

元劉質《洛陽懷古》詩:「雲淡嵩邙高塚在,水流伊洛故 城空。」

明宋榮《洛陽懷古》詩:「英雄多少埋零盡,惟有邙山似 舊時。」

張鼎延《洛陽元宵》詩:「豈不願千秋,北邙疊疊丘。珠玉 文章盡,日夜洛水流。」

北邙山部紀事

[编辑]

《後漢書五行志》:「靈帝之末,京都童謠曰:『侯非侯,王非 王,千乘萬騎上北邙』。」案到中平六年,史侯登躡至尊, 獻帝未有爵號,為中常侍段珪等數十人所執,公卿 百官皆隨其後,到河上乃得來還。此為非侯非王上 北邙者也。

《太平御覽》。魏文帝獵北邙上,時盛夏炎暑,行者或中 暍。鮑勛切諫,遂因此伏法。

魏明帝即位,欲平北邙,令登臺以觀見孟津。廷尉辛 毗諫曰:「天地之性,高高下下,今而反之,既非其理,加 以損費人功,民不堪役。」帝乃止。

戴延之《西征記》:「邙山西匡東垣,土阜相屬,其下有張 母祠,即永嘉中所建。此母有神術,能愈病,故元帝渡 江時,延望于丹陽,即此母。今祠存焉。」

《魏書天象志》:「興和年,北豫州刺史高仲密據武牢西 叛,宇文泰帥眾援之。戊申,及渤海王戰于邙山,西軍 大敗,虜王侯將校四百餘人,獲六萬餘級。」

宋謝枋得《碧湖雜記》:「今樂府有蘭陵王,乃北齊文襄 之子長恭,一名孝瓘,為蘭陵王。邙山之戰,長恭為中 軍,率五百騎再入周軍,遂至金墉之下,被圍甚急,城 上弗識,長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 武士因歌謠之,為《蘭陵王入陣曲》是也。」

《隋書楊元感傳》:「元感進逼都城,刑部尚書衛元率眾 數萬,自關中來援。元感驍勇多力,又善撫馭,由是戰 無不捷。元軍日蹙,糧又盡,乃悉眾決戰,陣于北邙,一 日之間戰十餘合。」

《唐書李密傳》:「武德元年九月,世充悉眾決戰,先以數 百騎渡河。密留王伯當守金墉,自引精兵出偃師,北 阻邙山待之,遂出兵陣。世充督眾疾戰,使索貌類密 者過陣譟曰:『獲密矣』!士皆呼萬歲。密軍亂,遂潰。」 《王世充傳》:「武德四年二月,青城宮守將以宮降秦王 進保之。世充張兵出方諸門,臨穀水以戰。王陣北邙, 令屈」突通步士五千踰水擊之。兵接,王以騎決戰,世 充排䂎兵殊死鬥,自辰至午乃潰,俘斬八千人。王傅 城塹而守之。

《李光弼傳》:「上元元年,光弼進圍懷州,思明來救,光弼 令廷玉由地道入,登陴大呼王師乘城,擒賊將太清 楊希仲,獻俘闕下。魚朝恩屢上賊可滅狀,使者來督 戰,光弼不得已,令李抱玉守河陽。出師次北邙,使傅 山陣僕固懷恩曰:『我用騎,今迫險,非便地,請陣諸原』。 光弼曰:有險可以勝,可以敗。陣于原,敗斯殲矣。且賊 致死于我,不如阻險。」懷恩不從。賊據高原,以長戟七 百,壯士執刀隨之,委物偽遁。懷恩軍爭剽獲,伏兵發, 官軍大潰,懷州復陷。

《五行志》:天寶中,洛陽有巨蛇高丈餘,長百尺,出芒山 下。胡僧無畏見之曰:「此欲決水瀦洛城。」即以天竺法 咒之,數日蛇死。

《朝野僉載》:唐則天后夢一鸚鵡,羽毛甚偉,兩翅俱折, 以問宰臣,群公默然。內史狄仁傑曰:「鵡者,陛下姓也。 兩翅折者,陛下二子廬陵相王也。陛下起此二子,兩 趐全也。」武承嗣、武三思連項皆赤。後契丹圍幽州,檄 朝廷曰:「還我廬陵相王來。」則天乃憶狄公之言曰:「卿 曾為我占夢,今乃應矣。朕欲立太子,何者為得?」傑曰: 「陛下內有賢子,外有賢姪,取舍詳擇,斷在聖衷。」則天 曰:「我自有聖子。承嗣三思,是何疥癬。」承嗣等懼,掩耳 而走。即降敕追廬陵,立為太子,充元帥。初募兵,無應 者,聞太子行北邙山頭,皆兵滿,無容人處,賊自退散。 《太平廣記》:道士葉法善者,括蒼人。有道術,能符禁鬼 神,唐中宗甚重之。開元初,供奉在內,位至金紫光祿 大夫、鴻臚卿。時有名族得江外一宰,將乘舟赴任于 東門外,親朋盛筵以待。宰令妻子與親故車先往胥 溪水濱。日暮,宰至舟旁,饌已陳設,而妻子不至。宰復 至宅尋之,云去矣。宰驚不知所以,復出城問行人,人曰:「適食時,見一婆羅門僧執旛花前導,有數乘車隨 之。比及出城門,車內」婦人皆下,從婆羅門齊聲稱佛, 因而北去矣。宰遂尋車跡,至北邙虛墓門有大塚,見 其車馬皆憩其旁。其妻與親表婦二十餘,皆從一僧, 合掌繞塚,口稱佛名。宰呼之,皆有怒色。宰前摛之,婦 人遂罵曰:「吾正逐聖者,今在天堂。汝何小人,敢此抑 遏?」至于奴僕與言,皆不應,亦相與繞塚而行。宰因執 胡僧,遂失。于是縛其妻及諸婦人,皆喧叫至第,竟夕 號呼,不可與言。宰遲明問于葉師,師曰:「此天狐也,能 與天通,斥之則已,殺之不可。然此狐齋時必至,請與 俱來。」宰曰:「諾。」葉師仍與之符,令置所居門。既置符,妻 及諸人皆寤,謂宰曰:「吾昨見佛來,領諸聖眾,將我等 至天堂,其中樂不可言。佛執花前後,吾等方隨後作 法事,忽見汝至,吾故罵,不知乃是魅惑也。」齋時,婆羅 門果至,叩門乞食。妻及諸婦人聞僧聲,爭走出門,喧 言:「佛又來矣。」宰禁之不可,乃執胡僧鞭之,見血面縛 舁之,往葉師所,道遇洛陽令。僧大叫稱冤,洛陽令反 咎宰,宰具其故,仍請與俱見葉師。洛陽令不信,宰強 與之去。漸至聖真寺,僧神色慘沮,不言,及門即請命。 及入院,葉師命解其縛,猶胡僧也。葉師曰:「速復汝形。」 魅即哀請,師曰:「不可。」魅乃棄袈裟于地,即老狐也。師 命鞭之百,還其袈裟。復為婆羅門,約令去千里之外。 胡僧頂禮而去,出門遂亡。

《張童子》者,名琇,審素之子也。開元二十二年,琇殺殿 中侍御史楊萬頃于闕下,復父仇也。初,審素受賕事 發,詔萬頃按之。萬頃按審素過入,故坐誅,家屬徙邊。 琇會赦得還,時未冠,乃追復怨,與其弟瑝手刃萬頃 于都城。聞者駭之。帝嘉其孝,將釋之,有司以「專殺」抗 論,琇坐死,時人哀之,葬于邙山,為疑塚焉。蓋懼楊宗 之所發也。故虞部員外郎顧雲誄之曰:「冒法復仇,信 難逃于刑典;忘身殉孝,誠有契于《禮經》。且從古以來, 誰人不死?得其死矣,夫何恨歟!」

《玉堂閒話》:洛京北邙山太清觀鐘樓,唐咸通年中忽 然摧塌,有屋檁一條,其中空虛,每撐觸動,轉內敲磕 有聲,人遂相傳,來競觀之。道士李威儀不欲聚人,乃 令破之,于其間得一黑漆板,上有陷金之字曰:「山水 誰無言」,元年遇福重修,道士齎呈,洛中諸官皆不能 詳之。李福相公罷鎮西川歸洛,見此隱文,反復詳讀 數四,遂謂觀主曰:「但請度工鳩徒,當以俸餘之金獨 力完葺也。百年之前,智者勒其志,已冥合,今日安得 不重興觀宇乎!」洎觀成,或請其由,福曰:「山水誰無言」, 今上御名也。咸通名漼也《元年遇福》者,福元之初作鎮獲 俸而迴,福其不修,復待何人者哉。

《錄異記》:「契貞先生李義範,住北邙山元元觀,咸通末 黴已數年矣。每入洛城徽安門內,必改服歇轡焉。有李 生者,不知何許人,年貌可五十餘,與先生敘宗,從之 禮,揖詣其所居,有學童十數輩,生有一女一男。其居 甚貧窶,日不暇給。自此先生往來,多止其學中,異常 款狎。忽一夕請於邙山,與先生為別,擁爐夜話,問」其 將何適也?生曰:「某自此別世矣,非遠適也。某受命于 冥曹,主給一城內戶口逐日所用之水,今月限既畢, 不可久住,後三日死矣。五日,妻男葬某于此山之下, 所闕者,雇送終之人,尚少錢一千,託道兄貸之,故此 相囑,兼告別矣。」因曰:「人世用水,不過日用三五升,過 此必有減福折算,切宜慎之。」問其身後計,生曰:「妻聘 執喪役,夫姓王某,男後當為僧。然其師在江南二年 外方至,名行成始至,必且寄食觀中也。」先生曰:「便令 入道,可乎?」生曰:「伊是僧材,不可為道,非人力所能遣 此並陰騭品定。」言訖,及曉告去。自是累阻寒雪,不入 洛城且五日矣。初霽,李生之妻與數輩詣先生云:「李 生謝世,今早葬于山下,欠一千錢,云曾託先生助之, 故來取耳。」仍將男寄先生院。後江南僧行成果至,宿 于先生室,因以李生之男委之,行成欣然攜去。云既 承有約,當教以事業,度之為僧。二歲餘,行成復至,已 為僧矣。誦《法華經》甚精熟焉。初先生以道經授之,經 年不能記一紙。人之定分,信有之焉。

《鞏縣志》:「馮亮,字靈通,博覽內典,善談佛理,隱居邙山, 結架岩林,得棲遲之適。」

北邙山部雜錄

[编辑]

《說文》:「邙,洛陽北土上邑也。」

楊佺期《洛城記》:「北山連嶺,修亙四百餘里,實古今東 洛九原之地。」

《洛陽縣志》:洛陽北邙張公夏梨,海內惟有一樹大谷 梨。潘岳賦云:「張公大谷之梨。」《洛陽賦》曰:「梨則大谷冬 紫,張公秋黃。」

《鞏縣志》:「汭端為邙山頭,邙山即平逄山。稍西一阜曰 夏臺,桀囚湯處洛西皆邙山。倚山為東周墟,為唐杜審言、杜甫宅,山 之上則杜預、杜甫之墓。」

熊耳山部彙考

[编辑]

《伊洛發源》之熊耳山。

熊耳山,禹導洛水所自也。其山在唐。虞屬豫州。周屬 虢。漢屬弘農郡。晉屬上洛郡。唐屬弘農,後又為虢州。 元屬嵩州。明改隸陝州。今則屬河南府盧氏縣,距縣 西南五十里。形如熊耳,故名。

熊耳山圖

熊耳山圖

[编辑]

按:《書經夏書禹貢》:「荊河惟豫州,伊洛瀍、澗既入于河。」 正義曰:《地理志》云,「伊水出弘農盧氏縣東熊耳山, 東北入洛。」蔡傳《山海經》曰:熊耳之山,伊水出焉,東北至 洛陽縣南,北入于洛。郭璞云:「熊耳在上洛縣南,今商 州上洛縣也。《地志》言伊水出弘農盧氏之熊耳者,非 是。」

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四山相連,東南在豫州 界。《洛經》熊耳。《正義》曰:「熊耳山,在弘農盧氏縣東,伊 水所出。」蔡註《熊耳外方》:「桐柏、陪尾,豫州山也。熊耳在商 州上洛縣。」

導洛自熊耳,東北會于澗、瀍。在宜陽之西。蔡註熊耳, 盧氏之熊耳也。餘並見《豫州》。洛水出冢嶺山,禹止自 熊耳導之耳。

按《山海經·中山經》:「白邊之山又西二百里,曰熊耳之 山,其上多漆,其下多㯶。浮濠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 洛,其中多水玉,多人魚。有草焉,其狀如蘇而赤華,名 曰葶。」請幫助識別此字。可以毒魚。今在上洛縣南。 按《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南至于江,登熊湘。」正義曰: 《括地志》云:「熊耳山在商州洛陽縣西,齊桓公登之,以 望江漢也。」

《封禪書》:「桓公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索隱曰:《荊州 記》「順陽、益陽二縣東北有熊耳山,東西各一峰,如熊 耳狀,因以為名。」齊桓公、太史公並登之。或云「弘農熊 耳」,非也。

按:《漢書地理志》,「弘農郡盧氏。」熊耳山在東。

按:《後漢書郡國志》,「弘農郡盧氏有熊耳山。」《山海經》 曰:「其上多漆,其下多㯶。浮濠之水出焉,西北流注于 雒,其中多美玉,多人魚。」

按:《晉書地理志》,「上洛郡盧氏。」熊耳山在東,《伊水》所 出。

按:《水經》,均水出淅縣北山,南流過其縣之東。均水 發源弘農郡之盧氏縣熊耳山,山南即修陽、葛陽二 縣界也。雙峰齊秀,望若熊耳,因以為名。齊桓公召陵 之會,西望熊耳,即此山也。

洛水又東,逕熊耳山北。《禹貢》所謂「導洛自熊耳。」《博
考證
物志》曰:「洛出熊耳」,蓋開其源者是也。

東北過盧氏縣南,洛水逕陽渠關北。陽渠水出南 陽渠山,即荀渠山也。其水一源兩分,川流半解。一水 西北流,屈而東北入于洛。《山海經》曰:「熊耳之山,浮濠 之水出焉,西北流注于洛。」疑即是水也。荀渠蓋熊耳 之殊稱,若太行之歸山也。故《地說》曰:「熊耳之山,地門 也。洛水出其門。」是亦總名矣。其一水東北逕陽渠城 西,故關城也。其水東北流,注于洛。

又東北過宜陽縣南。洛水之北有熊耳山,雙巒競 舉,狀同熊耳。此自別山,不與《禹貢》「導洛自熊耳」同也。 昔漢光武破赤眉,樊崇積甲仗與熊耳平,即此山也。 山際有池,池水東南流,水側有一池,世謂之黽池矣。 按《太平御覽地部》,「熊耳山,地門也,其精上為畢附耳 星。」盛弘之《荊州記》云:「南修縣北有熊耳山,山東西各 一峰,傍竦,南北望之,若」熊耳山,上多漆,下多㯶,浮濠 之水出焉,西注于洛。又案《仙書》謂此山上有丹青之 樹,得而服之成仙。《西京雜記》云:「丹青樹,葉一青一赤, 望之如繡,長安謂之丹樹」是也。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山南名山熊耳,在商州上 洛縣南四十里。其山兩峰狀若熊耳。《禹貢》導洛自熊 耳,其山在虢州盧氏縣界。」齊桓公登熊耳山以望 江漢。《山海經》:「浮濠之水出焉,西流注于洛。」

按《河南通志山川》:「熊耳山有三,一在河南府盧氏縣 西南五十里,兩峰相並如熊耳,《禹貢》導洛自熊耳,即 此。一在宜陽縣西一百二十里,昔漢光武破赤眉,積 甲宜陽城,與熊耳山齊是也。一在陝州東一百五十 里,乃達磨葬處,其塔尚存。」

按《河南府志山川》:「熊耳山在盧氏縣西南七十里,《禹 貢》導河至熊耳,即此。」

按:《盧氏縣志山川》,「熊耳山」 語同「府志。」

湯池,在縣西一百里熊耳山之西。其水雖隆冬亦熱, 可以沐浴。

熊耳山部藝文

[编辑]

《辨熊耳          》宋·邵雍

昔禹別九州,導洛自熊耳。熊耳自有兩,未知孰為是? 東者近成周,西者隔丹水。《書傳》稱上洛,斯言得之矣。

熊耳山部紀事

[编辑]

《後漢書劉盆子傳》:「建武三年正月,赤眉出關南向,征 西大將軍馮異破之於崤底。帝聞,乃自將幸宜陽。赤 眉忽遇大軍,驚震乞降,積兵甲宜陽城西,與熊耳山 齊。」宜陽縣故城,韓國城也,在今洛州福昌縣東。《水 經注》曰:「洛水之北有熊耳山,雙巒競舉,狀同熊耳,在 宜陽西也。」

《盧氏縣志》:「趙難,拓拔魏盧氏人。劉宋舉兵伐魏,參軍 龐季明自資谷入盧氏,難納之。尋率縣人應援,大將 薛安都等因之熊耳入盧氏,斬縣令,以難代之,使為 鄉導,遂引師克陝郡。」

熊耳山部雜錄

[编辑]

漢劉歆《西京雜記》:終南山有樹,直上百尺,無枝,上結 藂條如車蓋,葉一青一赤,望之斑駮如錦繡,長安謂 之「丹青樹」,亦云「華蓋樹」,亦生熊耳山。

《盧氏縣志》:伊水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山海經》曰:「熊 耳之山,伊水出焉。」今觀熊耳,雖稱有伊洛之名而無 流衍之跡,其實出于悶頓嶺之陽,北流過嵩縣、洛陽, 東至偃師入于洛。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