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077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七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七十七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七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七十七卷目錄

 吳山部彙考一

  圖

  考

 吳山部彙考二

  秦始皇一則

  隋文帝開皇二則

  唐元宗開元一則 天寶一則 肅宗至德一則

  後唐廢帝清泰一則

  宋太祖乾德一則 太宗太平興國一則

  金世宗大定一則 章宗明昌一則

  元世祖至元一則 成宗大德一則

  明太祖洪武一則

 吳山部彙考三

皇清順治一則 康熙一則

 吳山部藝文一

  登吳嶽賦以崇巒險固永鎮西疆為韻唐周鍼

 吳山部藝文二

  吳山           明張祉

  前題           田立家

  前題二首         邢雲路

  前題           姚孟昱

  前題四首         趙光大

  前題           王政熙

  前題           姚希曾

  前題           楊炳瞻

  前題            朱圻

 隴山部彙考

  圖

  考

 隴山部藝文

  度隴思家         唐岑參

  朝天嶺          盧照鄰

 隴山部紀事

 隴山部雜錄

 嶓冢山部彙考

  圖

  考

 嶓冢山部藝文

  放猿歸嶓冢山      宋王仁裕

  嶓冢山遇猿         前人

 嶓冢山部雜錄

 金牛峽部彙考

  圖

  考

 金牛峽部藝文一

  五丁力士開蜀門賦以蠻國開廓遂通人俗為韻

              唐陳山甫

 金牛峽部藝文二

  金牛驛寄與元渤海    唐李商隱

  金牛驛           胡曾

  金牛峽          明薛瑄

  前題           任惟賢

  前題            向鍾

 金牛峽部紀事

山川典第七十七卷

吳山部彙考一[编辑]

西鎮吳山

《書》曰:「岍山。」《周禮》曰:「嶽山。」秦漢以後俱稱吳山,今為西 鎮,在陝西鳳翔府隴州南七十里。歷代皆有封號。今 仍歲時致祭焉

西鎮吳山圖

西鎮吳山圖

[编辑]

按《書經夏書禹貢》:「導岍及岐,至于荊山。」《三山》皆在 雍州。《地理志》云:「吳嶽在扶風汧縣西,古文以為岍 山。」蔡傳岍山《地志》:扶風汧縣西吳山,古文以為岍山。今 隴州吳山縣,吳嶽山也。《周禮》「雍州山鎮曰嶽山。」又按 《寰宇記》,隴州汧源有岍山,汧水所出,《禹貢》所謂岍山 也。晁氏謂今之隴山、天井、金門、秦嶺山,皆古之岍也。 按《周禮夏官職方氏》:「正西曰雍州,其山鎮曰嶽山。」 嶽山在《汧》。訂義易氏曰:《漢志》有扶風汧縣,吳山在西,古 文以為汧山,雍州山然。案唐隴州汧源縣有岍山,北 與隴山接,《禹貢》「導岍」是也。此正岍山,非所謂吳山。吳 山固在隴州,卻自吳山縣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吳 山又在縣西南五十里。周都五嶽之外,以此特近,故 為嶽山。秦都咸陽,亦為西嶽。唐為國之西鎮山,謂之 西吳。

按《爾雅釋山》:「河西嶽。」吳嶽:在西河之西,一名無 嶽。鄭元云:「在汧。」

按《史記封禪書》:「自華以西名山曰吳嶽。」徐廣曰:「在 汧也。」《索隱》曰:「徐說非也。」按《地理志》,汧有垂山,無嶽山。 按《漢書地理志》,右扶風汧。吳山在西,《古文》以為「汧 山。」

按:《後漢書郡國志》,「右扶風汧有吳嶽山。」郭璞曰:「別 名吳山,《周禮》所謂嶽山者。」

按《博雅釋山》:「吳山謂之開山。」

按:《水經渭水注》:汧水又東會一水,發南山西側。俗以 此山為吳山,三峰霞舉,疊秀雲天,崩巒傾返。一作仄山 頂相捍,望之恆有落勢。《地理志》曰:吳山在縣西,古之 汧山也。《國語》所謂虞矣。山下石穴,廣四尺,高七尺,水 溢石空。宋本作穴懸波側注,漰《渀盪》發源穴成川,北流注 于汧,自水會,上下咸謂之「魚龍川。」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職方》雍州山鎮。嶽山在隴 州吳山縣西南五十里。謂之吳嶽。唐為西鎮。」《禹貢》 「導岍」,《漢志》以為扶風汧縣吳山。按隴州汧源縣有岍 山,汧水所出,非吳山也。

按《陝西通志山川攷》,「吳山在鳳翔府隴州南七十里, 山有峰十七,得名者五,曰鎮西、大賢、靈應、會仙、望輦, 比諸峰最秀,上有五湫、四洞、二錦屏。」《水經注》:「吳山之 峰,秀出雲霄,山頂相捍,望之常有落勢,是為西鎮。」 按《隴州志方輿攷》,吳山在州南七十里,《漢書》在扶風 汧陽西,唐天寶年改為汧陽郡,元屬吳山縣,在山東 南四十里。元滅,縣廢。今改為縣頭鎮,遂屬隴州。《地志》 稱曰吳山。《尚書》「導岍及岐岍」,即此山也。《周禮》山鎮曰 嶽,《爾雅》「為河西嶽。」《埤雅》謂吳山為西嶽,華山為中嶽。 吳嶽即岍山,亦名吳山。《山海經》云:「吳山之峰,秀出雲 霄,山頂相捍,望之常有落勢,其位西方,故曰西鎮。」杜 氏《通典》曰:「五嶽四鎮、四海四瀆,年別一」祭,各以五郊 迎氣日祭之,其牲皆用太牢。祀官以當界都督、刺史 充,一時備禮兼冊,蓋甚隆也。山有峰一十七,得名者 五。

《鎮西峰》:四峰之中,卑而獨秀,諸峰列峙。初錫封號,即 此峰也。

大賢峰在鎮西峰之左,凝峭插天,秀拔突起,有儼然 拱肅之狀,因名為「大賢峰。」左有四小峰。

靈應峰在鎮西峰之右。峰下有湫池,值歲暵旱,鄉民 禱之,靈雨輒應。峰左有二峰,右有一峰。

會仙峰在靈應峰之南。層巒疊翠,林壑幽窈。時有逸 人高士遊棲於此,因以名焉。北一小峰,南四峰。 望輦峰在大賢峰之左。秀並群峰,形若北顧,相傳名 為「望輦」,示翠華在咫尺也。左有一小峰。

筆架山在廟前,山勢逶迤,宛如筆架。一名「小五峰。」 「一水河」發源于望輦峰,左旋遶廟前入于渭。

王師嶺筆架山北二里。

「神岔溝」,在閬苑西三里許。一通五峰山壑,一通一水
考證
河源。

天地奧區,初入五峰谷口,兩山對峙,一水前流,奇峰 翠嶺,深邃莫測,宛然別是一乾坤也。參政李景萃、僉 事姚九功立石坊以識其勝云。

《小錦屏》:

「大錦屏」相去一里許,俱在望輦峰下,勢聳峭如壁。 「晴岩飛雨」,在靈應峰下。崖高千丈,飛流飄漾,瞻視若 晴日飛雨然。

判官池,在晴岩飛雨下。

《元鶴巢》「有二鶴巢于崖中,時翱翔于五峰上。」

一天門,在《振衣亭》上,《由石磴》而升,恍若登天。

真人湫,在真人洞上樹心。內有水一池,旱澇不竭。 西鎮靈湫,在靈應峰下。廣丈餘,暵旱禱雨輒應。崖下 刻「雲根雨脈」字。

棲霞島在倚雲樓北,陟嘯月臺西上在靈應峰前。一 阜突起,時有霞光繚遶,故云。

「餐霞洞」,在靈應峰左小峰下。

牛心石在會仙峰陰,狀若牛心。

大王湫,在會仙峰左。

雷神湫,在靈應峰右。

玉皇湫,在雷神湫右。

「八稜碑」在廟後山嶺上,八面俱八卦符文。

真人洞,在一天門右,世傳吳真人修煉于此,洞旁遺 碑尚存。

《閻王窆》,從《棲霞島》而上。石磴巉巖,險阻難登,故以此 名。

雷神洞,在靈應峰上。

玉皇洞,在雷神洞右。

鳳凰石巢在山頂上,人跡難到。《古志》「有鳳凰巢焉。」 仙菴遺蹟,在會仙峰北。上有架木石孔竅,世傳為仙 菴遺蹟。

御香亭三間在廟東。

「仰止亭」三間在西鎮廟前。

漱玉亭在晴岩,「飛雨」前,知州李樸建。

《振衣亭》在一天門下。

倚雲樓在靈湫前。樓舊卑隘,御史方新增修,更今名。 「嘯月亭」在倚雲樓北一里許。

《望海亭》在一天門上。

珍珠娘娘廟在王師嶺下。廟廢,遺址存焉。

《毓秀峰》。

「凝翠峰」俱在大賢峰左。

擎天峰。

「凌雲峰」俱在靈應峰左右。

晴《映峰》。

鸚鵡峰。

來鶴峰俱在望輦峰左右。

西鎮吳山廟在州南七十里。自「唐、宋及金、元各有修 建。明洪武二十年,降敕增修,輪奐一新,遣官頒賜真 金香盒一座,硃明一斤一兩,有司祭服二副。永樂二 年,仍奉敕修舉。正統五年災,知州張幹重建。自是而 後,每遣重臣于本廟致祭,有司春秋修其常事。萬曆 三十九年,復建廟于州治西。」

吳山部彙考二[编辑]

始皇  年定吳嶽常祭[编辑]

按《史記秦始皇本紀》,不載。按《封禪書》:「秦并天下,令 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于是 自華以西,名山曰吳岳,春秋泮涸,禱賽如東方名山 川,而牲牛犢牢具珪幣各異,而四大冢鴻岐吳嶽皆 有常禾。」《孟康》曰:「以新穀祭。」

[编辑]

文帝開皇十四年詔立西鎮祠[编辑]

按《隋書文帝本紀》。不載按《禮儀志》。開皇十四年閏 七月。詔吳山取側近巫一人。主知洒掃。並多蒔松柏。 開皇十六年正月。准西鎮吳山造神廟。

按《隋書文帝本紀》不載。按《禮儀志》云云。

[编辑]

元宗開元十四年定西鎮吳嶽祭[编辑]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禮樂志》:「開元十四年詔 五嶽四鎮歲一祭,各以五郊迎氣日祭之。西鎮吳山 于隴州祭于其廟。」

天寶十載封西鎮吳山為公遣使致祭[编辑]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天寶十載「正 月甲子,有事於南郊,大赦天下。二月己亥,遣大理少 卿李貞祭西鎮吳山成德公」,取「三月十七日庚子致 祭。」

按《文獻通考》:「天寶十載,封嶽山為成德公。」

肅宗至德 年封西鎮為天嶽王[编辑]

按《唐書肅宗本紀》不載。按《隴州志》,「至德乾元間封為天嶽王。」

後唐[编辑]

廢帝清泰二年封西鎮為靈應王[编辑]

按《五代史廢帝本紀》。不載。按《隴州志》云云。

[编辑]

太祖乾德六年有司請祭西鎮[编辑]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按《圖書編》,宋初尚緣舊制, 祭止四嶽。至乾德六年,有司請祭西鎮于隴州。

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定西鎮吳山常祭日[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禮志》,太平興國八年,祕 書監李至言:「按五郊迎氣之日,皆祭嶽鎮海瀆。自兵 亂後有不在封域者,遂闕其祭。國家克復四方間,雖 奉詔特祭,未著常祀。望遵舊制,就迎氣日各祭於所 隸之州,長吏以次為獻官。」其後立秋日祀西鎮吳山 于隴州。

[编辑]

世宗大定四年詔祭西鎮吳山于隴州廟[编辑]

按《金史世宗本紀》不載。按《禮志》,大定四年,禮官言, 「嶽鎮海瀆當以五郊迎氣日祭之。」詔依典禮,以四立 土王日就本廟致祭,立秋祭西鎮吳山于隴州。其封 爵仍唐宋之舊。

章宗明昌  年封吳山為王定常祭禮[编辑]

按《金史章宗本紀》不載。按《禮志》,「明昌間從沂山道 士楊道全請,封吳山為成德王,每歲遣使奉御署祝 版,奩薌乘驛詣所在,率都邑長貳官行事。」

[编辑]

世祖至元三年夏四月定歲祀嶽鎮海瀆之制以七月土王日祀吳山于隴州界[编辑]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按《祭祀志》云云。

成宗大德十一年封西鎮為成德永靖王[编辑]

按《元史成宗本紀》。不載。按《隴州志》云云。

[编辑]

太祖洪武三年正西鎮吳山封號[编辑]

按《春明夢餘錄》:「洪武三年夏四月,始正嶽鎮海瀆及 各城隍等稱號,遂詔為制吳山,稱西鎮吳山之神。」

吳山部彙考三[编辑]

《皇清》。

順治八年[编辑]

《大清會典》。「順治八年,以親政遣官祭告嶽鎮。」是年恭

「昭聖慈壽皇太后尊號。」遣官祭告西鎮。

康熙六年[编辑]

《大清會典》。康熙六年

皇上親政。七月,遣官祭告西鎮。

吳山部藝文一[编辑]

登《吳嶽賦》。以《崇巒險固,永鎮西疆》為韻唐周鍼,

吾嘗文「戰將北,羇遊極西,睹吳嶽之孤峭,計群山之 莫齊。由是邈崖谷,遂攀躋。入雲靄,出塵泥。既臻頂上, 用視天倪,鴈塞殊小,峨眉甚低。蓋以氣壯神扶,雄標 國祚,揖白帝兮不見,抱皇城而自固。嵐光擁翠,拓開 霄漢之心;岫色橫空,鎖斷戎夷之路。嵽嵲旁竦,岧嶢 上干,碧草春含,清風更寒。遙瞻魏闕,迥立煙巒,疑超 洞府,謂在天壇。中隱深溪,日月之光不到;外連層阜, 龍蛇之勢斯蟠。當其區宇正寧,氛埃初見,覽造化之 宏制,識乾坤之設險。汧水縈盈而線走,隴州峛崺而 螺掩。西窺劍閣,霜地表之千鐔;東瞰蓬萊,黛波間之 數點。遐徵眾嶽,式並嶐崇,彼皆受封于百代,此獨不 視于三公。森筍立以削成,寧」慚太華;黯雲凝而化出, 豈讓維嵩。況乎萬仞凌虛,千里倒影,虎踞華裔,鯨吞 虜境。疊巘攢壁,迴巖列屏,捍絕域以增隘,固中原之 甚永。直使以禮賓九有,仁服八荒,任賢以為輔弼,宅 道以作封疆。亦須假我嚴衛,憑我巨防,邇藩垣于都 邑,遠隔閡于氐羌。吾唐重其功,崇其鎮,爰升成德之 號,用補極天之峻。小儒是以竟日興感,抽毫賦韻,登 詠畢兮嶔岑,指長安而後進。

吳山部藝文二[编辑]

《吳山           》明·張祉

青山淡淡露晴暉,雨足崇朝雲盡歸。無復浮埃迷化 日,尚餘靈氣潤朝衣。龍湫百浪看銀瀑,鳥道千盤上 翠微。因感明禋思穆穆,碧峰恍若覲黃扉。

《前題》
田立家
[编辑]

巍峨神嶽鎮西都,漢畤秦封此奧區。鼇戴五峰連地 軸,龍湫百道落天吳。村翁報事《春秋》肅,聖代明禋禮 數殊。我亦升中乞「昭貺」,四維千載鞏皇圖

《前題》
邢雲路
[编辑]

午夜心齋持瓣香,清晨上殿肅趨蹌。天門伐鼓開閶 闔,王子吹簫引鳳凰。呼吸有誠通帝座,晶瑩無語下 《金皇》。五風十雨昭靈貺,願乞神功福下方。

巖巖吳嶽勢何雄,極目秦關指顧中。二華東來連太 白,千峰西下接《崆峒》。鸚藏古樹言成賦,鳳翥高岡曲 度桐。怪是巨靈通灝氣,芙蓉五朵插蒼穹。

《前題》
姚孟昱
[编辑]

大地由來神所司,灝靈吳嶽獨雄茲。每向空中旋造 化,還從冥裏運希夷。雨澤渥霑青野足,煙霞深鎖碧 巒奇。隴西勝概名千古,別是乾坤一奧基。

吳山           趙光大[编辑]

芙蓉削出實奇哉,獨鎮西方接上台。秀毓賢良扶社 稷,禋通靈貺撼風雷。群峰霧鎖丹仙宅,五色雲封白 帝臺。百二雄圖誇海內,塵寰即此是蓬萊。

山高縹緲丹霄接。霞燦光搖紫綬文。狂客有懷頻酌 酒。孤亭無主任流雲。鳳凰整羽飛還下。鸚鵡依人語 更聞。仰止峰前吟興逸。徘徊不覺夕陽曛。

《倚雲寄遠眺》,珠翠望中收。手挽銀河近,心隨碧漢遊。 層巒如列障,新月似懸鉤。庾亮耽遊賞,更闌興未休。

一入吳山振繡裳,喜看曉霽照明璫。舉頭方見陽烏 麗,轉盼還驚飛燕翔。珠玉霏霏懸碧落,曦暉皛皛印 滄浪。昊天若念蒸黎苦,願作甘霖沛八荒。

《前題》
王政熙
[编辑]

翠璧朝暾紫氣浮,芙蓉削出五峰頭。名齊《二華》推雄 鎮,勢壓三秦屬上遊。瀑布崖懸晴亦雨,仙廬雲護晝 常留。垂垂禾黍饒群麓,極目秋光入望收。

《前題》
姚希曾
[编辑]

天府金城勢入秦,蓐收作鎮映高旻。遙連縣圃擎乾 宇,近接蓮峰奠兌垠。顯號重新千載制,元功肇啟萬 年禋。當今聖代真堯舜,嶽降應和毓五臣。

《前題》
楊炳瞻
[编辑]

削出芙蓉聳碧空,倒看初日起天東。泉飛亂瀉千崖 落,樹影遙含萬壑空。細草寒煙濃淡裏,秦川渭水有 無中。乾坤灝氣歸雄鎮,五嶽《潛通》望不窮。

《前題》
朱圻
[编辑]

入隴忽從謁鎮西。俄驚秋色泛山溪。登峰宛覺穿仙 島。俯澗遙看望海隄。鸚鵡枝頭歌《竹馬》。鳳凰池上聳 雲霓。獨憐昧谷陽春少。隱念依依庸子黎。

隴山部彙考[编辑]

鳳翔之隴山

隴山,在今陝西鳳翔府隴州西北六十里,「山高而長, 其頂有泉四注,其坂九回,欲登者七日乃得越,顧瞻 者蓋莫不悲思云。」

按:《漢書地理志》,隴西郡。秦置。莽曰厭戎。應劭曰:「有 隴坻在其西也。」師古曰:「隴坻,謂隴阪,即今之隴山也。」 此郡在隴之西,故曰隴西。

按:《水經》,河水「又東北,逕于黑城北,又東北,高平川水 注之。」即若水也。水出高平大壟山若水谷。建武八 年,世祖征隗囂,漢從高平第一城若水谷入,即是谷 也。東北流,逕高平縣故城東,漢武帝元鼎三年,安定 郡治也。王莽更名其縣曰鋪睦。西十里有獨阜,阜上 有故臺,臺側有風伯壇,故世俗呼此阜為「風堆。」其水 又北,龍泉水注之。水出縣東北七里龍泉,東北流注 高平川。川水又北出秦城,長城在縣北一十五里。又 西北流,逕東西二太婁故城門北,合一水。水有五源, 咸出隴山西。東水發源縣西南二十六里湫淵,淵在 四山中。湫水北流,西北出長城北,與次水會。水出縣 西南四十里長城西山中。北流逕魏行宮故殿東。又 北,次水注之,出縣西南四十里山中,北流逕行宮故 殿西,又北合次水。水出縣西南四十八里,東北流,又 與次水合。水出縣西南六十里鹹陽山,東北流,左會 右水,總為一川。東逕西婁北,東注若水。段熲為護羌 校尉於安定、高平,若水討先零,斬首八千級,於是水 之上若水又北與石門水合,水有五源,東水導源高 平縣西八十里,西北流,次水注之。水出縣西百二十 里如州泉,東北流,右入東水,亂流左會三川,參差相 得,東北同為一川。混濤歷峽,峽即隴山之北垂也,謂 之石門口,水曰石門水,在縣北八十餘里。

《渭水注》:「渭水又東與新陽崖水合,即隴水也。東北出 隴山,其水西流隴右,逕瓦亭南,隗囂聞略陽陷,使牛 邯守瓦亭,即此亭也。」

汧水,有二源:一水出縣西山,世謂之小隴山,巖嶂高 嶮,不通軌轍,故張衡《四愁》詩曰:「我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阪長。」其水東北流,歷澗注以成淵,潭漲不 測,出五色魚,俗以為靈,而莫敢操捕,因謂是水為龍 魚水,自下亦通謂之龍魚川。

按李昕《九域志》:「小隴山一名隴坻,其阪九迴,上者七 日,乃至南充碧落觀,神龍中,見黃雲赤霧,蓊然翳前, 後三日,但聞斤斧之聲,暨霧散雲斂,有化宮出。」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關內西極隴阪。隴阪即隴 坻,今之隴山。應劭曰:「隴西郡有隴坻在其西。」杜篤《論 都賦》:「置列汧隴癰偃西戎。」《西京賦》:「右有隴坻之隘。」應 劭曰:「天水有大阪,曰隴坻。」

隴右名山隴坻,在秦州隴城縣,大隴山在縣東一百 里。《西京賦》:「右有隴坻之隘。漢武帝幸雍,遂踰隴。」《通典》: 隴州汧源縣隴山,在縣西六十二里。一曰隴坻。秦州 隴城縣有大隴,亦曰隴首山。清水縣小隴山一名隴 坻,又名分水嶺。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隴山,《地理志》:「在隴州西北。」《說文》: 「隴山,天水大阪也。其阪九迴,泉流四注,登者七日乃 至。俗歌云:『隴頭流水,鳴聲嗚咽,遙望秦川,肝腸斷絕』。 又云:『隴頭流水,分離四下。念我行役,飄然曠野,登高 遠望,涕零雙墮』。」蓋登隴東望秦川,四五百里,極目泯 然,墟舍桑梓,與雲霞一色,高處可容百餘家,下處可 容十萬戶,上有懸溜,吐出山中,匯為澄潭,名「萬石潭」, 流溢散下,皆注于渭。

又在平涼府華亭縣,春夏積雪,產鸚鵡。

按《陝西通志·山川攷》:「隴山在鳳翔府隴州西北六十 里,山高而長,其頂有泉四注,即天水大坂。其坂九回, 欲登者七日乃得越。」

小隴山在州西,岩嶂高險,不通軌轍,即張衡所謂隴 坂也。 隴山又在平涼府華亭縣西三十里,北接大漠,南界 汧隴,高五十里,冬夏有雪,厥名不一,隨地各異。 按《鳳翔府志山川攷》:「隴山在隴州西北六十里,漢屬 漢陽郡,刺史治。有大坂,名隴坻,即祭遵破王元兵處。」 《三秦記》:「其坂九迴,不知高幾許,欲上者七日乃越。高」 處可容百餘家,清水四注。郭仲產《秦州記》曰:「隴山,東 西一百八十里,登山嶺東望秦州四百五十里,極目 泯然。山東人行役升此而顧瞻者,莫不悲思。」

岍山,在隴州西四十里。汧水所出。《禹貢》「導岍及岐」是 也。

慈山,在隴州西四十里。

天井山,在隴州西百里,山嶺有井,四時常滿。

金門山,在隴州西南一百里。兩山相合,中有渭水注 之,其形似門。

秦嶺山在隴安舊縣,因西秦地勢相達,其山高於諸 岫。

紫堆山,在隴州南四十里,望之紫翠成堆。舊屬《吳山 縣》。

牛心山,在隴州西五十里。

牛頭山,在隴州西南一百二十里。

關山在隴州西八十里。其山高峻,長五十里,盤折而 登,路通臨、鞏,為秦鳳要害之地。嶺西有石嘴驛。 相公山,在隴州東四十里。

小隴山在隴州西,岩崖高險,不通軌轍。

景福山,在隴州西北一百五十里,亦名龍門山,中有 鳳爪、朝元、「定心」三峰。

龍盤山在隴州南吳山舊之東南七里。山勢蟠曲 如龍,乃一州之最勝處。

西秦山,在隴州之隴安舊縣北二十里,上有「秦王試 劍崖。」

還魂嶺,在隴州南一百七十里。

分水嶺在隴州關山頂上。

「朝天嶺」,在隴州東南三十里。

白環峪,在隴州西汧源舊縣界,白環水所出。

密棗峪,在隴州西南十五里。

黃花峪,在隴州南十二里。

大虫峪,在隴州西南十里。

沙金峪,在隴州西十五里。

蒲峪,在隴州西二十里。

白牛峪,在隴州南十里。

水峪,在隴州東北四里。

乾峪,在隴州南三十里。

桐樹峪,在隴州西南二十里。

弦蒲藪在隴州西四十里。《周禮職方》雍州,「其澤藪曰 弦蒲。」《晉書地理志》有蒲峪鄉弦中峪,即此。

魚龍川源出小隴山,東北流,中有五色魚,人不敢取, 因謂之「魚龍川。」金人立柵於川口,宋將楊政率精兵 攻卻之。

長蛇川,在吳山舊縣境內。其水委曲,流如長蛇,後魏 以此川名縣。

方山原在隴州西一百里。宋將吳玠與金人戰於此。 楊政嘗知方山原,凡軍儲芻粟,悉貯其中龍門洞,在隴州西北一百五十里,俗傳為漢婁景棲 真之所。

丹陽洞,在隴州北一里,今廢。

按:《隴州志山川攷》,「隴山在州西北六十里。」語同《府 志》。

《古蹟攷》:「隴亭在隴山官道傍,唐時有童謠云:『秦隴無 人塞草腥,將軍一去泣空營。漢家天子東巡狩,行到 江南又起兵』。」

嗚咽亭在隴山下,取「隴水嗚咽」之義。

《關梁攷》:「隴關在隴州,東曰函谷,西曰隴關,二關之間 謂之關中。」

隴山部藝文[编辑]

《度隴思家         》唐·岑參

西向輪臺萬里餘,也知鄉信日應疏。隴山鸚鵡能言 語,為報家人數寄書。

朝天嶺          盧照鄰[编辑]

「十年遊蜀道,萬里回長安。徒費周王粟,空彈漢吏冠。」 馬蹄穿欲盡,貂裘破轉寒。層冰橫九折,積石陵七盤。 重溪既下瀨,峻峰亦上竿。隴頭聞戍鼓,嶺外溷飛湍。 瑟瑟松風急,蒼蒼山月團。傳語後來者,行路誠獨難。

隴山部紀事[编辑]

《隴州志》:「漢光武帝建武六年五月,隗囂反,使其將王 元據隴坻。十二月,詔祭遵軍汧,破囂將王元兵。八年 春,來歙將兵二千人伐山開道,從番須回中,徑襲略 陽。冬,吳漢引兵下隴,遵屯汧不退。九年正月,祭遵卒 于師,馮異領其營。」

順帝永和五年,羌寇武都,燒隴關。

晉楊軻天水人易學精微弟子受業至數百人劉曜 以太常徵不至隱于隴山教授不絕。

魏正光五年,魏都督元志討莫折念生于隴口,敗績, 東保岐州。十一月,莫折念生遣其弟天生陷岐州,殺 都督元志。

元董守志,太祖時人,字寬甫,號凝陽,族係女直,本姓 朮虎,世居隆安,徙汧隴。以神仙為慕,感遇正陽、純陽 海蟾,往來提挈,屢加點化。晚築庵于隴山低村,一日 祥雲覆地,疾雷震天,真人謂其徒曰:「仙師邀會蓬萊 矣。」遂返其真。

隴山部雜錄[编辑]

《隴州志》:「山高而長曰隴。左隴山而右汧河,面五峰而 枕靈谷,為秦鳳要害之地。秦始皇嘗表此,以為秦之 西門。」

嶓冢山部彙考[编辑]

《禹貢》
之嶓冢
[编辑]

嶓冢山,漾水所出,禹因而導之。其山在今陝西漢中 府寧羌州北九十里,其形如冢,故名。今其上猶有禹 祠。

按:《書經夏書禹貢》:「華陽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藝。」《嶓 冢》,山名。《地理志》云:「隴西郡西嶓冢山,西漢水所出。」 蔡傳嶓冢山,《地志》云:「在隴西郡氐道縣,漾水所出。」又云: 「在西縣」,今興元府西縣三泉縣也。蓋嶓冢一山,跨于 兩縣云。

導嶓冢,至于荊山。「漾水」出嶓冢,在梁州。蔡傳嶓冢即 梁州之嶓也。山形如冢,故謂之《嶓冢》。

按《山海經·西山經》:「大時之山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 冢之山。漢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沔。囂水出焉,北流 注于湯水。其上多桃枝鉤端,獸多犀兕熊羆,鳥多白 翰赤鷩。有草焉,其葉如蕙,其本如桔梗,黑華而不實, 名曰蓇蓉,食之使人無子。」今在武都《氐道縣》南。《嶓》 音波。

按:《漢書地理志》,隴西郡西縣。《禹貢》「嶓冢山,西漢所 出,南入廣漢。」

按:《水經》,「漾水出隴西氐道縣嶓冢山,東至武都沮縣 為漢水。」《漢中記》曰:「嶓冢以東,水皆東流,嶓冢以西, 水皆西流,即其地勢源流所歸」,故俗以嶓冢為分水 嶺。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幡冢山,在寧羌州,漢水所出。宋 王仁裕嘗蓄一猿,名曰野賓。一日放此山後仁裕復過,見一猿迎道左,從者指曰:「野賓,呼之則應。隨行數 十里,哀吟而去。」

按《陝西通志山川攷》:「嶓冢山在漢中府寧羌州北九 十里,形如冢,漢水所出,東入襄陽。」《禹貢》「『嶓冢導漾』,即 此。」

按《漢中府志山川攷》:「嶓冢山在沔縣北九十里,漢水 所出,東入襄陽。」《禹貢》:「嶓冢導漾,宋王仁裕于此放猿, 有禹王祠。」

嶓冢山部藝文[编辑]

《放猿歸嶓冢山      》宋·王仁裕

放汝叮嚀復故林,舊時侶伴好相尋。耐寒不憚霜中 宿,隱跡從教霧裏深。歸去免勞青嶂夢,躋攀應怯白 雲心。三秋果熟松梢健,任抱高枝徹曉吟。

嶓冢山遇猿         前人[编辑]

嶓冢祠前漢水濱,山猿連臂下嶙峋。漸來仔細窺前 客,認得依稀似野賓。月宿免勞羈紲夢,松棲那復稻 糧身。數聲腸斷連雲叫,知是前時舊主人。

嶓冢山部雜錄[编辑]

《河圖括地象》:「嶓冢山上為狼星,上有草花,名骨容,食 之無子。」

《華陽國志》:「西岷嶓地稱天府。」

金牛峽部彙考[编辑]

蜀五丁所開之「金牛峽。」

金牛峽一名五丁峽,又曰「五丁山。」在今陝西漢中府 寧羌州東北四十里,通四川成都府。其山石高峻,峰 巒連接,中分一道,勢同斧劈,自古稱蜀道最險,莫此 為甚。

金牛峽圖

金牛峽圖

[编辑]

按:《漢書地理志》「金城郡浩亹。」師古曰:「浩音誥。浩,水 名也。亹者,水流峽山,岸深若門也。」

按:《方輿勝覽》,「利州東路大安軍金牛驛,在大安縣東 六十里。」

按《三才圖會金牛峽圖考》:「金牛峽在漢中府寧羌州 北五十里。秦惠王謀伐蜀,患山險隘。乃作五石牛置 金尾下,詭言能糞金,欲以遺蜀王。王負力而貪,令五 丁力士開山引之,秦因遣張儀司馬錯引兵滅蜀。」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五丁山在寧羌州,其峽曰五丁 峽。即秦惠王詭言石牛糞金誘蜀所開之山也。」 按《陝西通志山川攷》。「五丁山在寧羌州東北四十里。 其峽曰五丁峽。亦名金牛峽。即秦王令五丁開道以 伐蜀處。」

按《漢中府志·山川攷》:「金牛峽在沔縣東北四十里,一 名五丁峽,下有通秦鄉。秦惠王謀伐蜀,患山隘險,乃 作五石牛,每旦置金于尾後,言能糞金以遺蜀王。蜀 王信之,乃令五丁力士開導引之,後為秦所滅,自古

稱蜀道之最險者
考證

金牛峽部藝文一[编辑]

五丁力士《開蜀門賦》。以《蠻國開廓,遂通人俗》為韻

唐陳山甫

「伊山為蜀,是曰『蠻俗。惟天俾秦,厥生神人。拔長蛇而 贔屓,闢廣岫之嶙峋。在昔褒斜未通,荒僰異域,彼為 彝國,物產難究,封疆罕測。秦將欲廣其南,冠其北,張 儀于是度其勢,量其力,假牛之計斯設,饋女之功是 克』。」蜀王乃命力士,闢高山。貪功饕餮,忘情險難,捫峰 巒于日側,扶虺蜮于雲間。將以砥嶄崒,等躋攀,振衣 而力抗千嶂,攘臂而威陵八蠻。俄而白日蕩搖,元天 忽霍。鬼哭神怨,風號霧廓。怒髮森植,雄心震躍。灑珠 汗以雹散,瞪星眸而電落。將欲斷煙靄,排巖崿,訝巨 靈之所拓;蹂重林,迴絕壑,疑夏后之所鑿。吁可畏哉! 砰轟若雷,虎視五嶽,鯨吞九垓。徒見其豁若谷,嵽若 堆。橫隱嶙,直崔嵬。大應心踣,高隨手摧。江標峻棧之 形,呀然地裂;闕斷高峰之色,騞若天開。已而後患方 啟,前心莫遂。喧闐兮乍進,秦卒邐迤而全收蜀地。道 路無阻,關梁有備。聞「五丁死而蠻黨移,一徑通而秦 人至。雖共工之勇,將觸也非雄;雖項籍之力,將拔也 寧同。曾未若擘秀嶺,駭蒼穹。古今攸賴,華夷是通。羽 毛讋死以填谷,草樹」驚摧而墮空。遂使鞭石之帝,移 山之公,壯志難奪,莫不慕其英風。

金牛峽部藝文二[编辑]

《金牛驛,寄與元渤海    唐李商隱》

樓上春雲水底天,雲章五色破巴箋。諸生箇箇王恭 柳,從事人人庾杲蓮。六曲屏風江雨急,九枝燈架夜 珠圓。深慚走馬金牛路,驟和陳王《白雪篇》。

金牛驛           胡曾[编辑]

山嶺千重擁蜀門,成都別是一乾坤。五丁不鑿金牛 路,秦惠何由得併吞。

金牛峽          明薛瑄[编辑]

巨峽三千里,天開幾萬年。泉飛林杪雨,雲合管中天。 一水橋頻渡,層崖石亂懸。梁州舊禹蹟,繆矣五丁傳。

《前題》
任惟賢
[编辑]

巢沙兩兩飛胡燕,調舌關關語怪禽。兩峽漫通秦日 月,五丁空葬蜀衣衾。主貪自合鍾奇禍,國破何曾博 「寸金。」千載智愚成笑柄,夕陽古木亂蟬吟。

《前題》
向鍾
[编辑]

劎閣西南第一關,千年雄鎮萬重山。地連雲窟晴猶 濕,路遶陰崖暑亦寒。幽鳥向人鳴古樹,落花凝露點 征鞍。郵亭駐節追思處,夢裏猶驚《蜀道難》。

金牛峽部紀事[编辑]

黃義仲《十三洲記》:昔蜀王從卒數千餘,出獵于褒谷 西溪,秦王亦獵于山中,怪而問之,以金一筐遺蜀王。 及報,欺之以土,秦王大怒。其臣曰:「此秦得蜀之端。」秦 王未知蜀道,乃刻石牛五頭,置金于尾下,偽如養之 者,言此天牛能屎金。蜀人見而信之,乃令五丁共引 牛成道,致之成都,秦始知蜀道,使張儀伐之,蜀王聞 戰,不勝而亡。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