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079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七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七十九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八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七十九卷目錄

 西傾山部彙考

  圖

  考

 鳥鼠山部彙考

  圖

  考

 鳥鼠山部總論

  程大昌禹貢論鳥鼠同穴

 鳥鼠山部藝文

  鳥鼠同穴山讚       晉郭璞

 鳥鼠山部雜錄

 鳥鼠山部外編

 積石山部彙考

  圖

  考

 積石山部藝文

  積石山贊         晉郭璞

  崑崙積石二山辯     明俞安期

 積石山部雜錄

 雪山部彙考

  圖

  考

 朱圉山部彙考

  圖

  考

 仇池山部彙考

  圖

  考

 仇池山部藝文一

  仇池山記        明何景明

 仇池山部藝文二

  仇池           唐杜甫

 賀蘭山部彙考

  圖

  考

 賀蘭山部藝文一

  賀蘭山赤木隘口記略    明孟霦

 賀蘭山部藝文二

  送盧藩之朔方       唐韋蟾

  楊得章監憲賀蘭山圖   元貢泰父

  賀蘭大雪歌      明慶靖王㮵

  至寧夏望見賀蘭山     金幼孜

  出郊觀獵至賀蘭山      前人

  巡行登賀蘭山       吳鴻功

  前題           尹應元

  寧夏吟           孟霦

  賀蘭山歌         周弘禴

  登賀蘭山修赤木口     楊守禮

  賀蘭晴雪         陳德武

  前題            王遜

 賀蘭山部雜錄

山川典第七十九卷

西傾山部彙考

[编辑]

《禹貢》
之西傾

[编辑]

西傾山在今陝西臨洮府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即禹 導水所至之處也,洮水出於此。

按《書經禹貢》「西傾,因桓是來。」西傾,山名。桓水自西 傾山南行,因桓水是來。下文「導山有西傾」,知是山 名也。《地理志》,西傾在隴西臨洮縣西南,西傾在雍州。 自西傾山南行,因桓水是來,浮于潛水也。蔡傳西傾,山 名。《地志》:「在隴西郡臨洮縣西」,今洮州臨潭縣西南。大全 朱子曰:「西傾雖在雍州,其人有事于京師者,必道取 梁州,因桓水而來,故梁貢道及之。」葉氏曰:「雍言織皮, 崑崙、析支、渠搜,非中國之貢明矣。疑西傾即西戎之 境,熊羆、狐貍織皮,文與西傾因桓是來相屬,謂四獸 織皮,西傾之戎,因桓水而以此來貢也。」

《西傾》朱圉鳥鼠。「西傾」在積石以東。是三者,皆雍 州之「南山也。」蔡傳「西傾」不言導者,《蒙導岍》之文也。此北 條大河南境之山也。

按:《漢書地理志》:「隴西郡臨洮。」洮水出西羌中,北至 枹罕,東入河。《禹貢》「西頃山在縣西南部,都尉治也。」師 古曰:「頃,讀曰傾。」

按:《水經》「河水又東,洮水注之。」《地理志》曰:「水出塞外 羌中。」《沙州記》曰:「洮水與墊江水俱出嵹臺山,山南即 墊江源,山東則洮水源。」《山海經》曰:「白水出蜀。」郭景純 注云:「從臨洮之西傾山,東南流入漢,而至墊江。」故段 國以為墊江水也。洮水同出一山,故知嵹臺、西傾之異名也。

桓水注《尚書》曰:「西傾因桓是來。」馬融、王肅云:「西治傾 山,唯因桓水是來。言無他道也。」余按《經》據《書》,岷山、西 傾俱有桓水。桓水出西傾山,更無別流,所導者唯斯 水耳。鄭元注《尚書》言「織皮」,謂西戎之國也。西傾,雍州 之山也。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隴右名山西傾,在洮州臨 潭縣西南,後名西強山,在吐谷渾界。」《水經》:「西傾之南, 桓水出焉。」《禹貢》:「西傾因桓是來。」漢臨洮縣,吐谷渾阿 豺升西強山,觀墊江源。《輿地記》:「西傾之北,洮水所出, 北流入河。」

按:《方輿勝覽》,利州西路西和州西傾山,即《禹貢》西傾 山,在縣西南都尉部是也。

按《陝西通志山川攷》:「西傾山在臨洮府城西南一百 五十里,亦名嵹臺山,與西強、馬寒總一山綿亙,而各 有峰巒。」

又在鞏昌府漳縣北八十里。

又在洮州衛西南二百五十里。

按《臨洮府志山川攷》:「西強山在郡西一百五十里。按 舊志謂此即《禹貢》之西傾山,隆冬雪霽,碧玉參差,巍 然一勝景也。」

鳥鼠山部彙考

[编辑]

《禹貢》
之鳥鼠同穴

[编辑]

鳥鼠山:在今陝西臨洮府渭源縣西二十里,俗呼為 青雀山,渭水出谷中,其地鳥與鼠同處一穴,故名《鳥 鼠同穴》。

按:《書經禹貢》:「終南惇物,至于鳥鼠。」蔡傳鳥鼠:山名。《地志》: 「在隴西郡首陽縣西南」,今渭州渭源縣西也。俗呼為 青雀山。

《西傾》朱圉鳥鼠。《鳥鼠》,渭水所出,在隴西之西。《雍 州》之南山也。

《導渭》自「鳥鼠同穴。」鳥鼠共為雌,雄同穴處,此山遂 名曰「鳥鼠」,《渭水》出焉。蔡傳同穴,山名。《地志》云:「鳥鼠山者, 同穴之枝山也。」孔氏曰:「鳥鼠共為雌雄,同穴而處。」其 說恠誕不經,不足信也。酈道元云:「渭水出南谷山,在 鳥鼠山西北,禹只自鳥鼠同穴導之耳。」

按:《爾雅釋鳥》:「鳥鼠同穴,其鳥為鵌,其鼠為」請幫助識別此字。請幫助識別此字。如 人家鼠而短尾。鵌似鵽而小,黃黑色。穴入地三四尺, 鼠在內,鳥在外。今在隴西首陽縣,鳥鼠同穴山中。孔 氏《尚書傳》云:「共為雌雄。」張氏《地理記》云:「不為牝牡。」 《尚書·禹貢》云:「導渭自鳥鼠同穴。」不言鳥獸之名,故此 釋之也。李巡云:「鵌。」請幫助識別此字。鳥鼠之名,共處一穴,天性然也。 孔氏《尚書傳》云:「共為雌雄。」張氏《地理記》云:「不為牝牡。」 郭氏並載此言,未知誰得其實也。

按《山海經·西山經》:「邽山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鳥鼠同 穴之山,其上多白虎白玉。渭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 其中多騷魚,其狀如鱣魚,動則其邑有大兵。」濫水出 于其西,西流注于漢,水多請幫助識別此字。《魮之魚》,其狀如覆銚,鳥 首而魚翼、魚尾,音如磬石之聲,是生珠玉。

《海內東經》:「渭水出鳥鼠同穴山,東注河,入華陰北。」 按《河圖括地象》:鳥鼠同穴山,地之幹也。上為掩畢星, 渭水出焉。

按:《漢書地理志》,「隴西郡首陽。」《禹貢》「鳥鼠同穴。」山在 西南,渭水所出,東至船司空入河,過郡西行千八百 七十里,雍州浸。

按《水經禹貢》,「山水,澤地所在,鳥鼠同穴。」山在隴西首 陽縣西南。鄭元曰:「鳥鼠之山有鳥焉,與鼠飛行而 處之,又有止而同穴之山焉,是二山也。鳥名為鵌,似 鵽而黃黑色,鼠如家鼠而短尾,穿地而共處,鼠內而 鳥外。」孔安國曰:「共為雌雄。」杜彥達曰:「同穴止宿,養子 互相哺食,長大乃止。」張晏言:「不相為牝牡,故因以名 山。」

沈約《宋書》:「沙州甘谷嶺北,有雀鼠同穴。或在山嶺,或在平地。雀色白,鼠色黃,地生黃紫花草,便有雀鼠穴。」 此雖非本注,存之以廣異聞。

渭水出隴西鳥鼠山。渭水出首陽縣首陽山渭首 亭南谷山在鳥鼠山西北,此縣有高城嶺,嶺上有城, 號「渭源城」,渭水出焉。《三川》。宋本作源合注。東北流逕首陽 縣西,與別源合。水出南鳥鼠山,渭水出谷,《尚書禹貢》 所謂「渭出鳥鼠」者也。他說曰:鳥鼠山,同穴之枝幹也。 渭水出其中,東北過。疑作流「過同穴枝間」,既言其過,明 非一水也,又東北流而會于殊源也。

又北過襄武縣北。渭水又東南,逕襄武縣東北,荊

頭川水入焉。水出襄武西南鳥鼠山荊谷,東北逕襄
考證
武縣故城北,王莽更名「相桓。」漢護羌校尉溫序行部,

為隗囂部將荀宇所拘,銜鬚自刎處也。

按段國《沙州記》:「鳥鼠同穴山,鳥如家雀,色小白,鼠小 黃而無尾。凡同穴地皆肥沃壤,盡軟熟如人耕,多生 黃花紫草。」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隴右名山,鳥鼠同穴,在渭 州渭源縣西七十六里。今熙州渭源堡,俗呼為青雀 山。其同穴鳥如家雀,色小青;鼠如家鼠,色小黃,渭水 出焉。」

按《陝西通志·山川攷》:「『鳥鼠同穴山,在臨洮府渭源縣 西二十里,一名青雀山,渭水出焉。《禹貢》導渭自鳥鼠 同穴』是也。」

南谷山,在渭源縣西二十五里。與「鳥鼠同穴」山相聯, 渭水之源出此。

按《臨洮府志山川攷》:「鳥鼠山在渭源縣西迤北,本《禹 貢》鳥鼠同穴之山,渭水經其下焉。凡三泉,其鳥為鵌, 其鼠為」請幫助識別此字。請幫助識別此字。如人家鼠而短尾。鵌似鵽而小,青黑色, 穴入地三四尺,鼠在內,鳥在外,各自生育,不相侵害。 按《渭源縣志山川攷》:「鳥鼠山在縣西迤北,支隴甚多, 即《山海經》所云其陽多金,其陰多玉,其土多丹雘者。」 相傳鳥名;鵌,鼠名。請幫助識別此字。二物共穴,入地三四尺,鼠深而 鳥淺,各自生育,不相侵害。自隴以西諸山率有之。《書 經蔡傳》謂「鳥鼠為同穴之支山」,酈道元謂「鳥鼠共為 雌雄」,皆誤也。

鳥鼠山部總論

[编辑]

程大昌《禹貢論》。

鳥鼠同穴

[编辑]

經,於鳥鼠一山而三言之,雍州曰:「終南惇物」,至于鳥 鼠,導山曰「西傾朱圉鳥鼠」,其後敘渭,又言鳥鼠同穴。 蓋其先單言鳥鼠者再,而合言鳥鼠同穴者一耳。占 三從二,則鳥鼠同穴,已見其非一山矣。攷之《水經》,桑 欽止曰:「渭出鳥鼠山。」無同穴之文也。《地說》曰:「鳥鼠山 者,同穴山之枝山也。」據此則鳥鼠同穴,自是二山名 也。孔安國曰:「鳥鼠共為雌雄,同穴處此山,因以名山。」 此說甚怪,而本之《爾雅》,臣不敢遽議其非也。鄭元之 時,已知此二名者當為二山矣,而疑《經》之「鳥鼠同穴」, 蓋嘗聯文則又為之說曰:「鳥與鼠飛行而處者,其山 為鳥鼠;及其止而同處,則其山為同穴。」且曰:「鳥名鵌, 似鵽而黃黑,鼠同家鼠而短尾,穿地共處,鼠內而鳥 外。」此不惟謹並《爾雅》,且亦兼存鳥鼠同穴之文,兩冒 而俱言之,冀有一而合也。然其理有可疑者,鳥鼠異 類,自不應相牝牡,設使有之,之二蟲者何知而能飛 行止宿,異處同歸,不踰其常耶?況《水經》所載二山之 中,川流間之,不正相附。其言鳥鼠飛遊,各為一山,而 其所宿又自一山,推之于鵌,尚或能之。若鼠而絕水, 必待泳游乃得越過。其于同穴,理不能當。蓋專意傅 會《爾雅》,而不自覺其不通也。至于杜彥遠則以為同 穴止宿,養子互相哺養,張晏以為不相牝牡。最後杜 寶《大業雜記》有曰:「大業三年,隴西郡守獻同穴鳥鼠。 煬帝謂牛洪曰:『《爾雅》曰:『其鳥曰鵌,其鼠曰』』」請幫助識別此字。請幫助識別此字。「當尾 短今長,何耶?」洪曰:「舊說未必可依。」遂圖以付所司。此 說也,杜寶以為可以傳信故書也。然煬帝好奇尚諛 宮禁之內,高德孺且指野鳥為鸞,令其蕩遊無度。荒 遠守臣,強取鳥鼠配合古說,以求媚悅,固不足信。而 穴鼠尾長短,已與古記不同,益知詐罔也。李吉甫《郡 縣志》曰:「鳥鼠山,今名青雀山,其同穴鳥如家雀,而青, 鼠如家鼠而黃,其氣辛辣,人馬若中之輒病。」是說也, 使誠不妄,則隋、唐相近,牛洪其必知。以洪之佞,凡事 迎逢煬帝,當其致疑鼠尾,洪豈肯不以此種語質其 欺謟耶?吉甫雖信傳聞而著之志,自謂堅確矣。然古 以鵌色為黃黑,而今以雀為青雀,不獨隋世之鼠尾 與古異,而唐之傳雀色亦不與古同。此皆未可據信。 載攷其說,以為山在縣西,渭水所出,三源並下,則正 《輿地說》所謂「鳥鼠為同穴,山之枝間者」合也。然則鳥 鼠山者,其同穴之別枝歟?渭出其間,凡三其源,而下 流乃始參會此三源者,又皆《經禹疏》道。特鳥鼠一山 獨大,故《經》之概敘山川,單言鳥鼠者再,蓋舉其大者 言之也。鳥鼠之山雖大,而渭之發源不止此之一山, 于是敘渭所始,兼舉而並以言之,故曰「鳥鼠同穴」也。 參據前後,其為兩山何疑,而何用附會之怪誕也?且 酈道元最為尚怪,其敘注諸水,悉取小說異教、奇聞 幻記,以為實錄,而獨于此不肯主信也。于是前敘渭 源,則直引《地記》以明同穴別是一山,後于孔、鄭、杜、張 四說,又皆存之,而不以為是也。夫平時尚怪者,至此 尚疑其怪,則真誕矣。臣之詳辨乎此者,止以渭源近 而可驗,古傳鵌色黃黑,至唐為雀而特變青,則其誕 又可以質,而世猶信之,于以見古事之出于隱暗荒 遠,如水味地脈,皆不應引之以紊古經也

鳥鼠山部藝文

[编辑]

《鳥鼠同穴山讚》
晉·郭璞

[编辑]

《鵌》。請幫助識別此字。「《二蟲殊類同歸》,聚不以方,或走或飛。」不然之然, 難以理推。

鳥鼠山部雜錄

[编辑]

《井觀瑣言》:《禹貢導渭》自「鳥鼠同穴。」孔疏云:「鳥鼠共為 雌雄,同穴而處。」蔡九峰謂其說不經,不足信。按《爾雅》 云:「鳥鼠共穴。」其鳥名鵌,其鼠名請幫助識別此字。沈約《鮮卑傳》亦云, 「甘谷嶺北有雀鼠同穴,或在山嶺,或在平地,雀色白, 鼠色黃,地生黃紫花草,便有雀鼠穴。」今臨洮渭源縣 西二十里有鳥鼠山,俗呼青雀山,其土人親見鳥與 鼠共處一穴,相親如匹偶。則孔說不誣。《地志》乃析為 二山,云鳥鼠山乃同穴之支山,可謂謬矣。宋南渡後, 隴西地淪於金,南人無得至者,故蔡氏信《地志》而疑 孔說耳。

鳥鼠山部外編

[编辑]

《太平御覽·漢武帝內傳》曰:封君達,隴西人也。初服黃 連五十餘年,入鳥鼠山中,服水百餘年,還鄉里,千歲 如三十。常乘青牛,號「青牛道人也。」

積石山部彙考

[编辑]

《禹貢》
之積石

[编辑]

積石山在今陝西河州衛城西北七十里,《禹貢》「導河 積石」,即此。

按《書經禹貢》:「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積石山在 金城西南,河所經也。《地理志》云:積石山在金城河 關縣西南羌中,河行塞外,東北入塞內。積石非河之 源,故云「河所經也。」河從西來,至此北流,故禹沿河順 流而北。蔡傳《積石地志》在金城郡河關縣西南羌中,今 鄯州龍支縣界也。

按《山海經·西山經》:「軒轅之丘,又西三百里曰積石之 山,其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流。是山也,萬物無不有 焉。」冒,猶覆也。積石山,今在金城河門關西南羌中, 河水行塞外,東入塞內。

按:《漢書地理志》金城郡河關縣。積石山,在西南羌 中,河水行塞外,東北入塞內,至章武入海,過郡十六, 行九千四百里。

按《水經禹貢》,「山水澤地所在。」積石在隴西河關縣西 南。《山海經》云:「山在鄧林東,河所入也。」

河水又出海外,至積石山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南 流。《山海經》曰:「河水出渤海。又海水西北入禹所導 積石山」,山在隴西郡河間縣。孫云河間當作河關漢地理志云金城郡有河 關縣「西南羌中。」余考群書,咸言河出崑崙,重源潛發,淪 于蒲昌,出于海水。故《洛書》曰「河自崑崙,出于重野」,謂 此矣。逕積石而為中國河,故成公子安《大河賦》曰:「覽 百川之弘壯,莫尚美於黃河。潛崑崙之峻極,出積石 之嵯峨。」釋氏《西域傳》曰:「河自蒲昌,潛行地下,南出積 石。」而《經》文在此,似不必積石宜在蒲昌海下矣。 河水又東入塞,過敦煌、酒泉、張掖郡南。河水重源, 又發于西塞之外,出於積石之山。《山海經》曰:「積石之 山,其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南流。」是山也,萬物無不 有焉,《禹貢》所謂「導河自積石」也。山在西羌之中,燒當 所居也。延熹二年,西羌燒當犯塞,護羌校尉段熲討 之,追出塞,至積石山,斬首而還。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隴右名山積石在鄯州龍 支縣西九十八里。黃河在縣西南六十里,《禹貢》導河 始此。漢段熲追羌出塞至積石。」河自積石始西南 流。《山海經》:「積石山,其下有石門,河水冐之,以西南流。」 廓州積石軍,在州西南,西臨大澗,北枕黃河。河州枹 罕縣積石山,一名唐述山,在縣西北七十里。今人 自龍支縣山為「大積石山」,此名「小積石山。」

按《陝西通志山川攷》,「積石山在河州西北一百二十 里。《禹貢》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即此。兩山如削,黃河中

流。又在西寧衛境廢龍支縣之南,即《禹貢》導河之所
考證
按《臨洮府志山川攷》,「積石山在河州西北一百二十

里。《禹貢》導河,自積石至龍門,兩山如削,河流經其中, 西臨番界,險如金城,實係要地。隋立河源郡,命刺史」 劉權鎮之。唐李靖伐吐番,經積石。宋元立積石州。洪 武改為關,易馬番族路必經此。上有神禹廟。

積石山部藝文

[编辑]

《積石山贊》
晉·郭璞

[编辑]

「積石之中,實生重河。夏后是導,石門湧波。」珍物斯備, 比奇崑阿。

《崑崙積石二山辯》
明·俞安期

[编辑]

按:范曄《後漢書郡國志》云:「臨羌有崑崙山。」班固《漢書 地理志》金城郡臨羌縣下《疏》云,「西北有西王母石室、 仙海鹽池,西有弱水崑崙山祠。」至唐而吐蕃自云,崑 崙山在其國中。長慶中,劉元鼎使吐蕃,稱三山中高 四下曰紫山,古所謂崑崙亦曰悶摩黎山。潘昂霄《黃 河志》云:「吐蕃朵甘思東北鄙有雪山,即崑崙。」明洪武 三年,西平侯沐英,九年征西將軍鄧愈追羌人至此 山,咸云崑崙是昉于涼張駿時,馬岌附會之言也。馬 岌為涼酒泉太守,上言「酒泉南山即崑崙,周穆王見 西王母,謂此山宜立西王母祠,以裨朝廷無疆之福。」 駿從之。西王母既祠,厥後范曄遂以崑崙載之臨羌, 而疏班固《地理志》者,亦約曄書張大之酒泉之南山, 非臨洮之西北乎?然《禹本紀》云:「河出崑崙,崑崙甚高, 三千五百餘里,日月相避,隱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 華池,去嵩高五萬里,地之中也。」《龍魚河圖》云:「崑崙山, 天中柱也。」《水經》云:「崑崙墟在西北,去嵩高五萬里,河 水出其東北陬。」《淮南子》云:「高萬一千里有奇,上有木 禾珠樹沙棠,琅玕在其東,絳樹在其南,碧樹在其北。」 佛圖澄《西域志》云:「阿耨達大山,上有大淵水,即崑崙 山。」康泰《扶南傳》云:「天竺𢘆水之源,乃極西北,出崑崙 山。」《穆天子傳》云:「天子自崑崙山入于宗周里。西土之 數,自宗周瀍水以西,至于崑崙側瑤池上,萬有一千 一百里。」酈道元注《水經》,按是數說,參以《山海經》,謂里 至互「殊,難以詳究。」蓋攷之《山海經》而不悟崑崙有海 內大荒之別也。《山海經》之《海內西經》云:「海內崑崙之 墟,在西北帝之下都,方八百里,高萬仞,百神之所在。 河水出其東北隅,入禹所導積石山。」郭璞註云:「言海 外復有崑崙山。」又《山海經》之《大荒西經》云:「西海之南, 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 丘,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有人戴 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是有二崑崙焉,蓋 穆天子所登《山海經》所謂「海內之崑崙」,班固《西域傳》 所載: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西六千餘里,南北千 里。東則接漢,阸以玉門、陽關;西則限以蔥嶺。計其里 至,度其所在,是介蔥嶺于闐之間矣。蔥嶺以西為天 竺國,又西有大崑崙,是為天柱,是為地中。《山海經》所 謂「大荒中之崑崙」,《西域志》所謂「阿耨達大山。」《禹本紀》 《水經》所謂去嵩高五萬里,河水出其東北陬屈從其 東南流又于闐,是其重源也。張騫尋河源至于闐蔥 嶺,以為河源,而司馬遷遂有烏睹崑崙之論,不信。夫 《禹本紀》《山海經》之載,又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獨不 睹《尚書》亦有織皮、崑崙、析支、渠搜之紀乎?又《水經》載 河水由蔥嶺逕西域十三國,而注泑澤。班固《西域傳》 云:「河有蔥嶺、于闐兩源,合而東注蒲昌海,一名鹽澤, 即泑澤也。去玉門、陽關三百餘里,廣袤三百里。其水 冬夏不增減,潛行地南,出積石山,為中國河。」范曄云: 「西域內屬諸國,自玉門陽關西至蔥嶺,六千餘里」,其 紀河源同。夫漢自燉煌,西至鹽澤,列起亭障,戊己校 尉屯於車師,都護之府置於烏壘,介西域之中,督察 動靜。是蔥嶺、于闐之流,入于蒲昌,漢之官卒,目所經 見,班固記之,諒非綿邈計度之辭。《水經》所載十三國, 酈道元亦引固書入證,往往脗合,是非誕妄。至云鹽 澤之水,洄湍電轉,為隱淪之脈,當其環流,飛禽上經, 無不墜之。是即河水所潛,出于積石,亦豈臆造?由漢 以來,彰彰較著。嗣後唐咸亨元年,薛仁貴征吐蕃,敗 績大非川。二年,乃以河關靜邊鎮置積石軍,久之遂 訛「河關。」兩山夾峙,河出其中者為《禹貢》所導之積石 矧又輔以馬岌西王母之詞。范曄《臨羌之紀》,崑崙既 在河關之上,益為積石明證矣。《水經》云:「河水南至積 石山,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南流。」酈道元謂之重原。 東方朔《十洲記》云:「崑崙南接崑崙圃」,實崑崙之支輔。 與《水經》南至積石山之文合。《山海經》云:「積石之山,其 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南流,萬物無不有。」郭璞註云: 「山在金城河關縣西南羌中。」《後漢書》云:「段熲為護羌 校尉,追燒當羌北,𩰚且行,割肉餐雪,四十餘日,遂至 河首積石山,出塞二千餘里。」隋置河源郡積石鎮,命 劉權鎮之,統遠化、赤水二縣。在古赤水城,又在曼頭城西,宇文述追破吐谷渾處,所謂得地。東西四千里, 南北二千里,置郡縣鎮戍,徙天下輕「罪居之者也。」註 云:「有積石山,河水所出。又有烏海,貞觀中,詔李靖、侯 君集等西征吐谷渾,軍次鄉州,始議所向,後戰于曼 都山,窮追出塞,登漢哭山,復戰于烏海,破天柱部于 赤海。君集、建宗行空荒之地二千里,迺次星宿川,達 柏海上,望積石山,觀河源。」自是以上,曷嘗言積石在 河關也。唐置軍而更名積石,借其嘉稱,猶之征吐谷 渾近在青海,而以君集等為積石道,鄯善道、赤水道, 且末道、鹽澤道也,豈賓隸其地耶?置河源軍于鄯城 縣,又非河源郡之故地,蓋可證也。逮至開元中,張守 節作《史記正義》云:「河州有小積石山,河源出大崑崙, 入鹽澤,東南潛行入吐谷渾界大積石山又東北流 至小積石山」,指河源所出者為大崑崙,似以臨羌山 為小崑崙矣。又以河源關為小積石,吐谷渾界者為 大積石,其名跡未盡溷也。蕭、代之季,吐蕃據有河湟, 中外隔越,既易五朝,歷數十年,邈無經載。長慶中,劉 元鼎使吐蕃、胡,怪乎以關為積石,紫山為崑崙,以積 石冒出之流、星宿川為河源也。而杜佑之《通典》,歐陽 元之《潢記》、馬端臨之《通考》,以致鄧展、都實、潘昂霄輩, 不悟置軍名所由起,寖假相延,遂堅執元鼎之說,極 詆《山海》《水經》,以及班固、郭璞、酈道元之儔。嗚呼!曲士 拘儒,經見不廣,及於知識未逮者,輒為荒唐,誠諺所 謂少所見,多所怪,妄鼓筆扎而令前人之與古蹟,受 誣千載,直如長夜。至於昂霄之志一行,奉為指南。而 明朝按河關者,建立禹廟,祀在有司,積石之訛,益莫 可辨。崑崙之墟,終古不移,深可慨惜矣。客有難余者 曰:「《尚書》崑崙析支差次,析之在所,相去似不應遙。范 曄稱金城之西南濱於析支,則臨羌之有崑崙,獨不 可以理推之,而乃信不可知之載牒以置辨乎?」余曰: 「不然。《水經》」云:「河自朔方東轉逕渠搜北。」蓋渠搜在今 榆林北,析支、渠搜亦差次敘之,相去大遠。又析支即 河曲羌所居,蓋《都實》所稱九渡水是已。又稱由九渡 至崑崙,行二十六日程,河始行崑崙南。《經》敘崑崙在 析支之上,又豈應山在析支下哉?蒲昌之水潛出積 石,既有經證於漢,而崑崙流入蔥嶺,獨無是理乎?矧 《尚書》亦稱「道沇水東流為濟,溢為滎,東出于陶丘北」 沇水亦既潛源而復見,《尚書》亦詭誕矣。余賦《黃河》,悉 陳群籍,究其源委,會通其故,乃備列之,以發千百年 之覆云。

積石山部雜錄

[编辑]

郭氏《元中記》:「木子之大者,有積石山之桃實焉,大如 十觓籠。」

彭年《林水錄》:「滍水之北有積石焉,世謂女靈山。其山 平地介立,不連岡以成高;峻石孤峙,不托勢以自遠。 四面壁絕,極能靈舉,遠望亭狀,單楹插霄矣。北面有 如頹落,劣得道步,好事者時有扳陟耳。」

雪山部彙考

[编辑]

西方之雪山

雪山在陝西西界,連亙延袤,所壓不一處,四時積雪 不消,令人遠望若銀屏焉。

按《寰宇記》:「雪山在永昌衛西南界,一名曰嶺山。山頂 冬夏積雪,望之皚然,寒氣異于餘處,鳥飛不下,與涼 州南山相連絡。」

按《廣輿記》:「鞏昌府雪山,在會寧縣,峰勢險峻,春夏積 雪不消。」

又在河州衛,接洮州番境。

又在靖遠衛,多產喬松。

按《陝西通志山川攷》:「雪山在河州西南一百五十里, 接洮州界,四時有雪,一名露骨山。」

又「在鞏昌府會寧縣北五百里,周圍百餘里,群峰回 旋,形勢險峻,山林茂密,春夏積雪不消,因名。」

又在黃河南,近平涼蘭州界。

又在靖遠衛北一百二十里,多產喬松。

又在永昌衛南一百八十里,古為天山,其山與涼州 南山連絡。

又在西寧衛南一百里,積雪四時不消,望之若銀屏 焉。

按《臨洮府志山川攷》:「雪山在州西南一百五十里,接 洮州番界,四時積雪,石如骨露,一名露骨山。熙寧六 年,木征據河州,王韶克之,穿露骨山南入洮州境,山 徑陡峻險隘,釋馬徒行

朱圉山部彙考

[编辑]

《禹貢》
之朱圉

[编辑]

朱圉山,在今陝西鞏昌府伏羌縣西南二十里,即《禹 貢》所謂「朱圉」,俗名白崖山。

按:《書經禹貢》:「西傾,朱圉鳥鼠。」《朱圉》在積石以東,雍 州之南山。《地理志》云:「朱圉在天水冀縣南」,言在積 石以東,見河所經也。蔡傳朱圉,雍州山也。《地志》:「在天水 郡冀縣南」,今秦州大潭縣也,俗呼為「白巖山。」

按:《漢書地理志》,「天水郡冀縣。」《禹貢》「朱圄山,在縣南 梧中聚。」師古曰:「圄與圉同。」

按:《水經禹貢》,「山水,澤地所在。」朱圉山在天水北冀縣 南。即冀縣,山有石鼓,《開山圖》謂之「天鼓山,九州害 起,則鳴有常應。」又云:「石鼓山有石鼓,于星為河鼓,星 動則石鼓鳴,石鼓鳴則秦土有殃,鳴淺殃萬物,鳴深 則殃君王矣。」

渭水又東,過冀縣北。南有長塹谷水,次東有安蒲 溪水,次東有衣谷水,並南出朱圉山。山在梧中,聚有 石鼓,不擊自鳴,鳴則兵起。漢成帝鴻嘉三年,天水冀 南山有大石自鳴,聲隱隱如雷,有頃止,聞于平襄二 百四十里。野雞自鳴,石長丈三尺,廣厚略等,在崖脅, 去地百餘丈,民俗名曰「石鼓。」石鼓鳴則有兵。是歲,廣 漢鉗子攻死囚盜庫,兵略吏民,衣繡衣,自號為「仙君。」 黨與漫廣。前漢五行志云廣漢鉗子自號山君黨與浸廣明年冬,伏誅自歸 者三千餘人,信而有徵。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隴右名山,朱圉在西和州 大潭縣,俗呼為白巖山。」《郡縣志》:「在秦州伏羌縣西南 六十里。」

按:《方輿勝覽》。西和州朱圉山在大潭縣。《漢地理志》。天 水冀縣有朱圉山。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朱圉山,《寰宇記》,在伏羌,即《禹貢》 朱圉,俗呼白崖山。」

按《陝西通志山川攷》:「朱圉山在鞏昌府伏羌縣西南 二十里,即《漢書》冀縣南梧中聚也。」

仇池山部彙考

[编辑]

鞏昌府之仇池山

仇池山在今陝西鞏昌府西和縣南一百里,其山四 壁峭絕,中有池方百頃,一名「仇夷山」,又名「百頃山。」

仇池山圖

仇池山圖

[编辑]

按辛氏《三秦記》:仇池山有池百頃,戰國時為白馬氐 之處。其山東西二門,盤道三十六迴七里,上有岡阜 泉源,煮土成鹽,居人以萬數。西晉末為氐人楊茂搜 所據,宮室囷倉皆立板屋,稱藩于晉,晉因置仇池郡。 按段國《沙州記》:「仇池山號百頃,上有百頃池,壁立百 仞,一人守道,萬夫莫踰。」

按《水經·漾水注》:「漢水東南逕瞿堆西,又屈逕瞿堆南, 絕壁峭峙,孤嶮雲高,望之形若覆壺。其高二十餘里羊腸蟠道三十六迴,《開山圖》謂之仇夷,所謂積石嵯 峨,嶔岑隱阿」者也。上有平田百頃,煮土成鹽,因以百 頃為號。山上豐水泉,所謂清泉湧沸,潤氣上流者也。 漢武帝元鼎六年開以為武都郡。天池大澤在西,故 都為目矣。王莽更名樂平郡,縣曰循虜縣。常璩,范曄 云:「郡居河池,一名仇池,池方百頃。」即指此也。左右悉 白馬氐矣。漢獻帝建安中,有天水氐楊騰者,世居隴 右,為氐大帥。子駒勇健多計,徙居仇池。魏拜為百頃 氐王。

按《太平御覽地部》:「仇池山,上廣百頃,地平如砥,其南 北有山路,東西絕壁百仞,上有數萬家,一人守道,萬 夫莫何,山勢自然有樓櫓卻敵之狀,東西二門,盤道 可七里,上有圍阜泉源,《史記》謂秦得百二之固也。西 晉末,為氐陽茂搜所據,於山上立宮室囷倉,皆為板 屋,乃氐之所理於此,今謂之洛谷道是也。」《秦州記》曰: 「仇池山,本名仇維山,形似覆臺,上廣百頃,下周數十 里,高二十餘里,壁立千仞,自然樓櫓卻敵,分置均調, 竦起數丈,有如人力也。」

按:《方輿勝覽》,利州西路同慶府,仇池山在郡西百里。 《寰宇記》:在今成州上祿縣。其山萬峰相向,山勢自利 州東西二門盤道可七里,《史記》所謂「秦得百二之固」 也。《元和志》載《宋書氐胡傳》云:「仇池地方百頃,四面陡 絕,高平地方二十餘里,羊腸盤道三十六回,山上豐 水泉,煮土成鹽。」范曄《後漢書》:「河池方百頃,左右皆白」 馬氐矣。許靖過仇池。樹下有碑。靖一覽無遺。故杜詩 云。「讀記憶仇池。」謂此也。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仇池山。在成縣。上有池似覆壺。 有瀑布。望之如舒素。」

按《三才圖會·仇池山圖考》:「仇池山在鞏昌府成縣西 一百里。《寰宇記》:『在成州上祿縣。其山高峰萬仞,自利 州來,其東西二門盤道可七里』。」

按《陝西通志山川攷》:「仇池山在鞏昌府西和縣南一 百里,林木繁茂,四壁峭絕,自然有樓櫓卻敵狀,即晉 楊難當所據處。」

仇池山部藝文一

[编辑]

《仇池山記》
明·何景明

[编辑]

仇池,方百頃,陡絕高平,羊腸盤道,三十六回。山上有 豐水泉,煮土成鹽。范曄《後漢書》:「河池方百頃,左右皆 曰白馬氐。」麥積山在鞏昌府秦州東南八十里,去舊 天水縣東百里,狀如麥積,為秦地林泉之冠,上有姚 秦所建瑞應寺。山之北曰鵰巢谷,有隗囂避暑宮,對 面瀑布瀉出蒼崖間,又有魏乞弗後墓。鎖林峽在臨 洮府城南六十里,曰史家灣,洮水所經。會灣之右即 南山麓路引一線芽麓入峽,峽之阻,諸峰聳峭,兩崖 懸絕,故山道狹隘,林木鬱森,四封固蔽,而無所通,故 曰「鎖。」其桃源自蕃疊戍界,與岷江分派。江東行者,北 經岷州,穿鐵城旋入萬山間,陵波盤渦,倒山堙谷而 來,遂受吞此峽。適一登臨,則衝波騰浪,激盪險壯,突 出峽口,滔滔巨野,逼府城而去。龍門山在舊大安軍 城五里,去今沔縣南六十里。官道之旁,懸壁環合,上 透碧虛,中敞大洞,下漱清泉,宛然天造。水簾懸夏,冰 柱凝冬。宋文潞公、宋景文、趙清獻公、王素、韓絳、呂況、 呂公弼、呂大防,皆有留題。行三里,又有後洞。蘇元老 《龍洞記》:「自利至興,行五百里,幾半蜀道。而巖洞之可 喜,首莫如龍洞。重簷廈屋,深不可測。」

仇池山部藝文二

[编辑]

《仇池》
唐·杜甫

[编辑]

萬古仇池穴,潛通小有天。神魚人不見,福地語真傳。 近接西南境,長懷十九泉。何時一茅屋,送老「白雲邊。」

賀蘭山部彙考

[编辑]

寧夏之賀蘭山

山名「賀蘭」,本北人以形稱之也。其山在今陝西寧夏 衛城西六十里,盤踞數州,延亙五百餘里,蓋一帶邊 方皆倚以為固云。

按:宋程大昌《北邊備對》:「賀蘭山在靈州保靖縣,山有 林木青白,望如駮馬,北人呼駮馬為賀蘭。」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賀蘭山在寧夏衛城西六十里趙元昊宮在山之東,阻河為固,宮垣猶存。元昊死,其 子諒祚立。仁宗皇祐元年十月,契丹伐夏,獲諒祚之 母子于賀蘭以歸,即此山也。」

按《圖書編陝西山攷》:「寧夏衛山曰賀蘭山,在城西,盤 據數百里,倚以為固。」

按《陝西通志·山川攷》:「賀蘭山在寧夏衛西六十里,丹 崖翠壁,巍峻鉅麗,盤踞數州。山上多青白草,遙望如 駮馬,北人呼駮馬為賀蘭,故名。鮮卑之類多依山谷 為氏族,今賀蘭姓者亦以依此山也。」

按《朔方新志山川攷》:「賀蘭山在城西六十里,峰巒蒼 翠,崖壁險削,延亙五百餘里,一邊方倚以為固,上有 頹寺百餘,并元昊故宮遺址,自來為居人畋獵樵牧 之場。弘治八年,邊外多患,遂奏禁之。」

賀蘭山部藝文一

[编辑]

《賀蘭山赤木隘口記略》
明·孟霦

[编辑]

「賀蘭山迴斜四百餘里,岑岡嵂崒,為鎮之壁。其蹊徑 可馳入者五十餘處,而赤木口尤易入,歲久關敝,敵 得輕進。」總督劉公天和著《安夏錄》二年,漸次修復,惟 「赤木口關不能固。蓋山勢至此散緩,溪口可容百馬, 其南低峰仄徑,通敵人者不可勝塞,麓有古牆,可蹴 而傾也。以其地多礫少泉,故難為工。」劉公乃奏請發 金四萬。己亥,巡撫楊公守禮至,則循麓抵口,令人遍 剖諸崖谷,得壤土故處。「且山多團石,可作砌,省斧斲。 又去口二十里金塔墩,有四泉,作水車百輛運之,令 都指揮呂仲良董其役,比他關為最固。謀及百年,成 于一旦,視修葺之慎,其無望于來者乎?」

賀蘭山部藝文二

[编辑]

《送盧藩之朔方》
唐·韋蟾

[编辑]

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水木萬家朱戶 暗,弓刀千騎鐵衣明。心源落落堪為將,膽氣堂堂合 用兵。卻使六番諸子弟,馬前不信是書生。

《楊得章監憲賀蘭山圖》
元·貢泰父

[编辑]

太陰為峰雪為瀑,萬里西來一方玉。使君坐對《蘭山 圖》,不數江南眾山綠。

《賀蘭大雪歌》
明·慶靖王㮵

[编辑]

北風吹沙天際吼,雪花紛紛大如手。青山頃刻頭盡 白,平地須臾盈尺厚。胡馬迎風向北嘶,越客對此情 凄凄。寒凝氈帳貂裘薄,一色皚皚四望迷。少年從軍 不為苦,長戟短刀氣如虎。丈夫志在立功名,青海西 頭擒贊普。君不見,「牧羝持節漢中郎,嚙氈和雪為朝 糧。節毛落盡志不改,男兒當途須自強。」

《至寧夏望見賀蘭山》
金·幼孜

[编辑]

匹馬何時出帝關,今晨初見《賀蘭山》。風沙近塞居人 少,斥堠連雲邏卒閒。白海堆鹽封磧外,黃河引水注 田間。邊城安堵全無警,聖德于今遍百蠻。

《出郊觀獵至賀蘭山》
前人

[编辑]

賀蘭之山五百里,極目長空高插天。斷峰迤邐煙雲 闊,古塞微茫紫氣連。野曠旌旗明曉日,高風鷹隼下 長川。昔年僭偽俱塵土,猶有荒阡在目前。

《巡行登賀蘭山》
吳鴻功

[编辑]

潦倒浮生莫問年,相看意氣賀蘭邊。深林隱映豺狼 舞,峭壁嶙峋雲日懸。九日神州落杖底,一聲長嘆震 胡天。飄然我欲遺身世,蘿月松風乞大還。

《巡行登賀蘭山》
尹應元

[编辑]

何緣攜手賀蘭巔,一望華夷在眼前。萬木常籠青嶂 日,孤嶒倒映白雲天。胡人湩酪山中獻,漢使聲名域 外傳。笑指穹廬休遯避,壯心直欲掃祁連。

《寧夏吟》
孟霦

[编辑]

《賀蘭》山連北海頭,河水西來出塞流。邊城盡是披甲 士,滿眼旌旗拂戍樓。健卒登高望胡騎,將軍倚馬防 烽燧。角聲入耳暮雲愁,殺氣陵空飛鳥避。秦皇逐虜 至今談,揮劍曾將虎穴探。當時拓地稱荒遠,今望長 城更在南。

《賀蘭山歌》
周弘禴

[编辑]

幅員率土,惟王之疆。天子命我,閱彼《朔方》。朔方正漠 漠,河水偏湯湯。獼猴愁絕嶠,特地陵穹蒼。西望川底, 東望咸陽,北指黃甫,南眺甘涼。原隰自寥廓,霸氣常 昂藏。炎漢開基入圖版,偏遣官田置恆產。七橋九壩 稻花肥,浮白沉糟照青眼。渡江失卻麒麟符,伊、洛割 裂爭五胡。鐵弗小兒恣驕虐。負隅竊據傍雄圖,蒸土 築牆錐不入,統萬城邊白骨枯。白骨枯,勃勃死。赫連亡,拓跋起。沒羽射鶴竟何如,卜骨燒羊總徒耳。吳張 號川真幺魔,韓范經略看敝屣。作鴿沖飛飛上天,組 練僕姑哀好水。堂堂四葉朝諸侯,忍向降夷稱父子。 從此名山接大荒,李家渠畔露瀼瀼。豈無城社同羌 僰,從有衣冠似夜郎。六百年來一翻掌,八千里外通 朝享。熊羆列隊共揚旌,犬羊編戶齊稽顙。瑞崖佩璫 登仙壇,瓊枝鸚鵡巢青鸞。赤木崔嵬長瑤草,莎蘿汗 漫浮紫瀾。積雪泠泠見堆土,喬松謖謖鳴層巒。遙想 匡廬峨眉太室,九峰形勝相上下。噫嘻賀蘭山兮,非 復昔日之「賀蘭!」

《登賀蘭山修赤木口》
楊守禮

[编辑]

《曉登赤木口》,萬壑怒生風。良馬猶驚險,衰身欲墮空。 籌邊不計苦,淨虜豈言功。沙裏三杯酒,出山見月東。

《賀蘭晴雪》
陳德武

[编辑]

六花飛罷淨塵寰,豪富家翁做意慳。滿眼但知銀世 界,舉頭都是玉江山。巖凝借雪風威裏,眩曜爭光日 色間。獨有詩人憐短景,賀蘭容易又青還。

《前題》
王遜

[编辑]

《賀蘭》西望矗長空,天界華夷勢更雄。巖際雲開青益 顯,峰頭寒重白難融。清光絢玉沖虛素,秀色拖嵐映 夕紅。勝概朔方真第一,徘徊把酒興無窮。

賀蘭山部雜錄

[编辑]

明王時中撰《寧夏衛儒學碑陰記》:「寧夏在坤輿西北, 為風氣嚴凝所始,賀蘭拱秀,黃河環流。」

婁奎《朔方風俗賦》:「其山則賀蘭擅其奇,金積標其盛。 拓拔之所避暑,瞿曇之所演乘。」

王遠《柬默庵》詩:「賀蘭山下霜封戍,靈武臺邊月照沙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