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08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八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十三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八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八十三卷目錄

 茅山部彙考

  圖

  考

 茅山部藝文一

  茅山長沙館碑      梁陶弘景

  茅山曲林館銘        前人

  遊茅山錄        宋周必大

  遊茅山記         葉夢得

  遊茅山記         明喬宇

  遊茅山記          都穆

  禮茅君記         王叔承

  遊茅山記          湯格

  遊茅山記         李維禎

 茅山部藝文二

  入茅山尋桓清遠題壁  梁邵陵王綸

  泛茅山東谿       唐儲光羲

  遊茅山五首         前人

  題茅山華陽洞        前人

  送鄭二之茅山       皇甫再

  題茅山仙臺藥院      劉言史

  自紫陽觀至華陽洞宿侯尊師草堂簡同遊李

  延陵           劉長卿

  宿華陽洞寄袁稱       李端

  春遊茅山酬杜評事見寄   權德輿

  送顧況歸茅山       韋夏卿

  寄華陽孫鍊師       李德裕

  遊茅山          杜荀鶴

  大茅峰         宋王安石

  中茅峰           前人

  小茅峰           前人

  茅山          明李東陽

  遊茅山          曹大章

 茅山部紀事

 茅山部雜錄

 茅山部外編

山川典第八十三卷

茅山部彙考[编辑]

《漢茅氏兄弟昇仙》之茅山。

茅山一名句曲山,一名己山,又名岡山,在今江南江 寧府句容縣東南四十五里,其山周迴一百五十里, 群峰攢立。而最著者有大茅、中茅、小茅三峰,相傳即 茅氏兄弟三人隱居飛昇地,道家所謂「金壇華陽大 洞天」是也。

茅山圖

茅山圖

[编辑]

按:《九域志》,「茅山在句容縣,古名岡山。」

按《南徐州記》:「茅山形如己字,亦名己山。山內有靈府 洞室,七塗九原,交通四方。外有五穴,南二穴,東西北 各一,所謂金陵地肺也。」

按《洞天福地記》:第八洞天句曲洞,周迴一百五十里, 名金壇華陽之天,在潤州金壇縣界,屬茅山。

按:《太平御覽·地部·茅君內傳》曰:「句曲山,秦時名為華 陽之天,漢三茅君居之,因而為名。其外有金山,因壇為號矣。周時名其源澤為句曲之穴。案山形曲折,後 人名為句曲之山。山間金陵之地有四十七八頃,是 金壇之地肺也,居其地必得度世。」許邁《別傳》曰:「延陵 之茅山,是洞庭西門,潛通五嶽。」《茅山記》曰:「大茅山獨 高處,元帝命東海神埋大銅鼎于山頂,深八尺,上有 盤石鎮之。」又曰:「秦始皇三十七年,遊會稽,還,于此山 北埋白璧一雙,深七尺。李斯刻篆璧,文云:『始皇聖德, 平章山河,巡狩蒼川,勒名素璧』。」又曰:王莽地皇三年 七月,遣使者章邕陳獻銅鐘五口,黃金百鎰,贈之于 三茅君。又曰:中茅山,其山獨高處,司「命君埋玉門丹 砂六千斤于此處,深二丈,上有盤石鎮之。其山左右 泉流下,皆小赤色,飲之延年益壽。」左真人就同命乞 得一十二斤,以合九華丹。山頂石壇、石案香爐,今存。 又曰「小茅山」,漢武帝以建武元年三月,遣使吳倫賫 金五十斤,陳獻三茅君,今山頂有埋金處。又曰:「開成 中,高修女真侯仙姑絕糓六十餘年,壽逾百歲,常棲 息此山,入洞府獲睹徵祥。」又曰:「咸通中,東海蓬萊觀 龔道者初入此山,斷糓茹芝十餘年,後因正月朔旦, 焚香洞門,恍惚之間,得入洞中,經由一十三日,備見 洞府巖壁山川、星辰日月,靈異難詳。」又曰:「昔仙人捧 一大石臨嶮上,是謂神設,一人推之,若欲崩墜,百人 推之,亦復如故。」《真誥》曰:「中茅前一長嶺,直亙大茅山 後,古多積金寶,故因此著名。貞白依東流水,合神丹 遺壇,竈存疊玉峰。」大茅山東南,三山積疊,亦有洞穴, 俗多呼疊石,石與玉猶為同類,山作三角,又呼三角 山,殊無影響,今去葛仙翁相近。《太上三洞寶經》曰:「大 茅山有銅鼎,可容四五斛,刻甚精好,在山」最高處,入 土八尺餘,上有磐石掩鼎,每吉日,遠近道士咸登山 瞻視,無復草木。壘石為小壇,昔有小瓦屋,為風所倒, 兩弦法日月也,三尺法三才也,羽山之銅所作,神變 隱顯。《真誥》曰:大茅山西南有四平山谷,謂之方山。其 下有洞室,名曰方臺,洞有兩口,見于山外,與華陽通, 號為刖宇幽館也,得道者處焉。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江南名山茅山在建康府 句容縣東南六十里,鎮江府金壇縣西南三十五里, 唐置茅州,一名句曲山,言山形如句字之曲,三茅得 道之所。」

按《方輿勝覽》:浙西路鎮江府茅山,在金壇縣六十五 里,即三十六洞天,華陽第八洞天也。漢有三茅來治, 故名。《真誥》云:「金壇華陽之天,茅盈之祖濛得道,號金 壇。」

江東路建康府:三茅山,在句容縣南五十里。《山記》云: 漢時有三茅君,各乘一鶴來此,故名焉。秦始皇聞民 間先有謠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駕龍上昇入太清。時 下三洲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于是有尋仙之意, 後有茅盈、茅固、茅衷,即三茅君也。大茅山,元帝命東 海神埋大銅鼎于上,有磐石鎮之,秦始皇命李斯篆 《璧文》。

按《三才圖會》《茅山圖考》,茅山有三峰,最高者為大茅 峰,草被之,其綠如敷,而茂樹清泉,復相映帶。上山二 里,至崇禧萬壽宮,其東有東西楚王澗,自華陽洞西 三水合流,趨宮之前,相傳昔楚威王遊憩于是宮,蓋 梁陶貞白華陽下館。入門有崇臺三級,甃石堅緻,名 「拜章臺」,宋徽宗時物。宮又有陶貞白、王遠知祠,出宮 東行,折入而南,約五里,經朝山亭。又上緣崖而行,道 益峻險。金壇諸山,遠列雲霧,竦慄不暇。又一里,為聖 祐觀,據峰之巔,大茅君昇仙處。東北五里,閱喜客泉。 甃以石,圓徑丈,深可半尋,眾鼓掌即湧沸津津如散 珠,否則湛然。山復有撫掌泉,在昭明讀書臺下,與此 泉同,誠異蹟也。涉澗東折數百步,二碑矻立草中,其 一宋景祐間賜觀額敕牒,其一晏元獻《五雲觀記》。又 東百步至華陽洞,道家書謂為三十六洞之八,周百 五十里,名「金壇華陽之天。」上巨巖如削,有「華陽洞」三 大字,旁多昔人題名。洞外兩石相拒,狀如掀唇。後人 累甓而為垣,以防失足,而復亭其上,以俟遊者。自其 左循石級俯首而入,岩泉點滴,下多積水,蓋洞有五 門,此南面之西便門也。洞右東下數百步,有石柱,洞 口偪仄,僅容一人。經仙人洞西折,歷馬迎街,度石梁, 上元符萬壽宮。宮陶貞白故宅,中亦有拜章臺。臺之 右二碑,刻宋理宗書「聖德仁祐之殿」六大字,并前元 賜印劍。環山省劄。登方丈茅峰,當其前。歲庚戌三月, 三茅君現形大茅峰西,足躡祥雲,金光繞身,食頃而 散。出山一里,入崇禧觀,其右王法主墓,前二石表猶 是唐物。北折幾三里,有古松千株,殿角出其中者,祠 宇宮也。宮祠三茅君道祖,有唐石刻。北折五里,至玉 晨觀,即所謂金陵地肺,天下第一福地者也。東晉許 長史父子並于此得道,其前池曰雷平,《真誥》謂昔雷 氏養龍之所。池之南為伏龍岡,上有唐元靜先生含 光墓。觀門列石古檜十四,傳為許長史手植,大逾合 抱,紋皆左紐。觀東檜下有古井,石欄刻字已半漫剝。 晉許真人丹井觀兩廡及庭古碑二十有五,其間梁刻者一,唐刻者六,南唐刻者二。登白馬老君殿前有 周真人池,其水已涸。老君像龕,仙人展上公像。《山志》 稱上公高辛時人。法堂東有陰陽井,井二穴而共一 水,以其氣分寒煖,此許長史舊跡,飲之可以愈疾。 按《句容縣志山川攷》:「茅山在縣治東南四十五里茅 山鄉,周迴一百五十里,初名句曲。漢元帝時,有茅氏 兄弟三人來居其山,遂名。」

大茅峰在元符宮南,即大茅君所居。按《山志》:「元帝命 東海神埋銅鼎于獨高處,入土八尺,上有盤石鎮之。 峰頂常現神光,謂之曰丹光,一曰天燈。」舊有石壇石 屋,今為茅君祠。祠左有龍池,禱雨即應。

中茅峰在積金峰北,即二茅君所居,上有陶公醉石。 《山志》云:「司命君埋西湖玉門丹砂,深二丈,上有石盤 鎮之,上有徐鍇篆字。」山下有泉,色赤。《真誥》云:「飲之可 以延年。」

小茅峰在中茅峰之北,即三茅君所居,上有臥龍松 左紐檜按《山志》:「王莽地皇三年,遣使張邕賫黃金白 玉銅鐘贈三茅君。光武建武七年,遣使吳倫賫玉帛 黃金獻三茅,俱瘞絕頂,上有聚石壓之。」

「抱朴峰」,即大茅峰北相連一高峰,有葛洪煉丹處。 「白雲峰」,在中茅峰西。

「五雲峰」,在小茅峰之側,華陽洞上。積金峰、金菌山東, 其峰甚峻。

積金峰在大茅峰中。茅峰之間,二峰相連。其長阿中 有連石,古謂之「積金峰,陶弘景所居。東有橫壟,上有 石,形甚瓌奇,多穴,有大石裂開成洞,入數丈漸狹,不 復容人,乃颼颼有風。」按金陵古名伏龍之地。句曲山, 秦時為句金之壇,以積金山得名。漢靈帝詔採句曲 之金,以充武庫,孫權遣宿衛人採金,屯伏龍之地,因 改是名。出《真誥》。

疊玉峰在大峰東南,山多疊石,其色類玉,故名,又呼 三角山,去葛仙壇甚邇。昔宋真宗嘗遣左璫詣茅山 祈嗣,遇異人,言王真人已來生宋朝。璫問何人,答曰: 「古燧人氏,章懿皇后亦夢羽衣數百人,從一仙官自 空而下,曰『此托生于夫人』。」及生,宮中火光燭天,始行 步,嘗持槐木以箸鑽之。真宗問曰:「何用?」曰:「試鑽火耳。」 帝顧后妃曰:「異人之言,信不虛耳。」遂刻石元符宮 華蓋峰,在崇禧觀東南,形如華蓋。

飆輪峰,在大峰東,連峰是也。昔東海青童君曾乘「獨 飆飛輪之車」駐于此,今有飆輪之跡,故名。

三茅山舊存有玉璽,文曰「九老仙都君印」,乃李斯小 篆也。玉色光潤,色隨四時遞變,舊傳能自吐辰砂。又 有「玉硯、玉釗。」趙子昂親筆手卷,皆隨道會司藏守 流傳,以為永鎮之寶。

茅山部藝文一[编辑]

《茅山長沙館碑      》梁陶弘景

夫萬象森羅,不離兩儀所育,百法紛湊,無越三教之 境,縉紱之士,飾禮容於闈閣,耿介之夫,敭旌麾于山 裔,銘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皇王受命,三才乃理,惟 聖感神,惟神降祉,德被歌鐘,名昭圖史,友于兄弟,敬 惟西宣,言追茂實,用表遺先,敢循舊制,有革雜章,刊 石弗朽,奕代流芳。

茅山曲林館銘        前人[编辑]

層嶺外峙,邃宮內映。仄穴旁通,縈泉遠鏡。尚德依仁, 祈生翊命。且天且地,若凡若聖。連甍比棟,各謂知道。 參差經術,跌宕辭藻。孰如曲林,獨為勁好。掩跡韜功, 守茲偕老。

遊茅山錄        宋周必大[编辑]

九月乙丑朔,夜雨。丙寅,早,雨止,挈家遊茅山。出溧水 東門二十里飯張野坊,又二十里,少休天王院,微見 日色。又二十餘里至茅山鎮,又里許入崇禧觀。嘉祐 中,知句容縣陳倩校修《句曲山記》云:「觀對筆姥山,本 陶弘景華陽之下館,唐貞觀九年立觀,本朝改今名, 兵火焚蕩後,復修之。」晚,置酒三行。山中宮觀所入豐 厚,遊人至,例接待云。按《記》言,大茅山在崇壽觀北獨 高處,大茅君諱盈,中茅君諱固,小茅君諱衷。是日行 道中,望岡阜西南來,勢若連環。既赴三茅,而尾北擲 馬上,口占云:「千峰溧陽來,勢若西南奔。遙拱三茅峰, 不敢迫至尊。三茅如軒縣,次序儼弟昆。正西闢夷途, 群仙之所門。至今不泊宮,往往彌旗」旛,此山之大概 也,須遍遊乃成章。丁卯夜,聞雨聲,平明遽止。挈家遊 山北五里,入新創白雲崇福觀。紹興壬午,太上賜額, 道士王景溫主之。山勢環抱,右倚白雲峰,左帶龍山 及石培峰,前對赤山,望之如以巾幕覆冠冕,其內即 湖也。又二三里,至三茅祠宇宮。按《記》云:「在中茅峰西 側,天寶七載立精舍。」今之觀宇甚平常,頗有宣政,士 大夫如李彌大輩題字。知宮黃見止,濮州人。次上昇 元觀,本在山頂,建炎間移此,望大茅峰,在東南。次上 昇元頂,謁白鶴觀,按《記》云:「漢永平二年立殿下有壇, 即三茅君飛昇處」,壇松已半枯。右廡有小軒,望川原甚廣。自廟下嶺至大羅源,《記》云:「在中茅峰之西。」此處 有清真觀,每歲觀會必設御齋,上登極罷之。諸觀皆 有茅君像,而此觀獨無棟宇,亦弊陋,惟新創真武殿 甚偉。酌丹砂泉,出門,踏叢篠,訪臥龍松,根盤如龍,枝 如覆屋,常有道人結菴其下,時睹巨蛇出沒,遂去之。 又入山一二里,入張椿齡凝神菴。菴坐中峰殿,亦對 赤山湖而稍偏。其左即白雲峰,隔峰即崇福觀,其右 即小茅峰也。椿齡字達道,太上數召見,賜御書衣服、 白羽扇茶磨,色正紫而底青漆,其外如椰子,刻御製 銘云:「截漠玉,琢蒼筠,鉛運頂,汞成塵。」後有「損齋」二字。 今上亦賜御書扇面,樓閣華煥,酒味清嘉。椿齡傷足 不能行,戲作小詩云:「仙師足厭踏京洛,亦復懶控茅 峰鶴。遺形聊示德充符,閉目定從陳鐵腳。」次入黑虎 谷,訪劉蓑衣,坐小峰對中峰。蓑衣,恩州人,與語,正而 不夸,太上嘗召對,賜賚皆不受,冠履質朴,異乎張君。 自此復出官道。歸飯崇禧,日已過午,往復約二十里。 飯過西楚王澗,又有東楚王澗。入《五雲觀,記》云:在華 陽洞西門,本王欽若置道館。欽若死,其妻請立觀。景 祐元年賜「額晏殊撰記。」便道至玉柱洞,洞深數丈,中 有石柱,篝火一遊而出。數十步間,即華陽洞,張方平 諸名人刻石。洞門,穴縈紆,側身膝行乃可進。纔二十 步,水自中來,伏流出外為澗,遣從者涉水,行百餘步, 得受籙人所投竹簡而回,其源未易窮也。由小路上 元符宮,宮依積金峰,對大茅峰,稍偏而以五雲峰為 案。昔王略、劉季康相繼居此,落成于崇寧,凡數百間, 地勢極高,未至四十里,已望見其室宇,兵火後無孑 遺。楊存中妻趙氏復葺之,視山後階墄,尚未及其半, 然壯麗已甲宮觀矣。都轄徐某、知宮賀從道置酒,不 暇留,相導西過天聖觀,觀在積金峰之上,正對大茅 峰。《記》云:「梁天監初,陶弘景遷龍」子于此豢養。本朝祥 符三年,迎入內,尋歸之。池在殿下,深數尺,其水湛然, 歲旱輒請禱。予己卯春任教官時,張子公迎致祈雨, 甚驗。今有一二在盤中,以示遊人云。復回元符宮,下 華陽橋,觀陶隱居丹井。其下泉流觱沸,是為楚王東 澗。度橋涉華陽宮,亦對大茅峰。《記》云:「在積金山南,華 陽洞西門,本陶」弘景之上館,天寶七載立知觀。李友 文,澗之西岡人,出自唐景皇帝,其族頗盛,次入栖真 觀,記名「玉霄菴。」弘景,華陽之中館,徽宗朝賜今名,弊 陋之甚。日已晚,由小徑歷鄷都山,山骨皆石。或云舊 聞治獄聲,因創太乙救苦天尊殿,有博州人王若寧 守之。又數十步至餘都正菴。死十餘年,亭館摧毀,廢 沼殘花而已,此崇禧之便門也。自五雲觀至栖真,相 去甚邇,日短道險,故匆匆耳。夜大風竟夕,戊辰拂旦, 乘筍輿登大茅峰,凡十八盤,乃至其巔。北望中原,西 北望句容,西南望溧水,正東望金壇,惟正西皆平原, 予詩所謂「群仙之所門」也。上有大元殿,以丫頭山為 外案,方山為內案,殿前有小池,殿後有石壇。嘉祐以 來,張環諸名士皆刻姓名,雲飛氣欲雨。匆匆下山,入 太元菴,登八仙殿,殿下池可四尺,號喜客泉,觱沸殊 甚,水流為澗,入崇禧,給烹煮灌溉矣。歸崇禧,方辰巳 間,乃挈家再過山北約十里許,路旁有磚堠,刻云:「崇 元翊教真人陶隱居瘞劍之地。」其後十餘丈,四間有 名獸二,即隱居墓,在雷平山西南。熙寧中,盜發之,紅 光屬天,磚文隱起,銘云云。稍前即玉晨觀,東對雷平 山,前有大池、養龍池及許長史丹井。入門有二壇,其 左即長史壇,刻云:「真白先生立其右」,云是隱居埋名 壇也。東廊長史手植檜,其圍丈餘。西廊左紐檜圍八 尺,三清嚴後沐髮老君像,甚古。觀後有鳳門泉。近歲 士人曾恂重述《山記》,比陳倩所校舊記頗詳。觀有其 板并古碑十餘,最佳者《隱居新帖》《長史舊壇館碑》,隱 居撰,并自書數十字。又《元靜先生碑》,柳識文,張從中 書,李陽冰篆額,號為三絕。又顏魯公書。又唐太和七 年十月四日,禁山敕呼匠摹一二碑,及三茅君像,賞 以千錢。自觀西過靈寶院,有瑞像老君殿,殿前有周 真人養龍池。道士王宜言,字子誼,號王自在,年七十, 汴人。徽宗屢授道官不就。壁間挂歐陽小草、《秋聲賦》 《歸雁亭》詩,知予居吉,忻然見畀,以茶答之。東南行二 三里,入燕洞宮。洞在宮南半里,大石錯立,一石橫壓 洞口,窺其兩旁,蓋深穽也。或云人有縋而入者。又稍 南即錢真人誦經崖,崖在「平地,三面如圍屏,西南。其 嚮真人誦《黃庭經》于此」,石文略類所倚之跡。云知宮 吳志道言:尚有抱元觀、乾元觀、丹沙泓,遠者四五里, 近纔一二里,而雨大作,從者咨怨,遂回崇禧,獨登華 姥山,謁孫仙姑廟。是行也,山之東,周覽無餘;山之北, 再至而遇雨。山之南,聞自崇禧五里至分陰泉、大茅 君洞,二里「至八卦臺,又二里至潑墨池,後回四里至 牛洞,次一里至南華陽洞,及崇壽觀,有撫掌泉、九錫 碑。」次出大路,至南華陽觀,道士所言如此。既未暇往, 不復攷證。夜,道士吳守卿置酒雨中,爇黃蓮香,命卜 處中鼓琴。黃蓮香,青精飯,山中詩材也。

===遊茅山記         葉夢得===鎮江茅山,世以比桃源。余頃罷鎮建康時,往遊三日, 按圖記問其故事,山中人一一指數,皆可名,然不至 大,亦無甚奇勝處,而自漢以來傳之宜不謬。華陽洞 最知名,纔為裂石,闊不滿三四尺,其高三之,不可入。 金壇福地,正在其下。道流云:近歲劉渾康嘗得入百 餘步。其言甚夸,無可考,不知何緣能進。韓退之未嘗 過江,而詩有「煩君直入華陽洞,割取乖龍左耳來」意, 當有謂不止為洞言也。

遊茅山記         明喬宇[编辑]

「正德辛未歲四月五日至閏明日,從西南輿行百二 十餘里,至茅峰之西麓,有玉晨觀。門外有古檜十餘, 皆逾抱紋左紐,奇怪可畫。入門,觀晉許真人丹井及 蕭梁至宋諸碑,二十有五。」入《道藏》白馬、老君二殿,殿 前各檜一株,尤古而奇。出觀南入六七里,至大茅峰 下,經朝山亭,舍輿徒步。其峰屹立,路蜿蜒而上。山半 一祠,少憩,復登至巔。有祐聖觀,據其上,云大茅君升 仙于此。其峰眺望數百里,可見金壇井邑歷歷在下。 題名訖,乃下山觀喜客泉。泉中湧沸如錢,數處傳云 客鼓掌乃爾。蓋贊其異也。泉之東崖如劈,下有洞,深 不可入,外鐫「華陽澗」三大字,旁多題刻,浸滅不可讀。 予亦題名于側。復西行,至元符萬壽宮,即陶貞白之 宅,臺殿偉麗,中有二碑,一刻「宋理宗聖德仁祐之殿」 六字,一刻「元賜印劍環山省劄」印文篆「九老仙都君 印」六字。玉色蒼潤,與劍皆宣和時鎮山之物也。緣山 而北,至崇禧萬壽宮,遂登第二峰。二峰西三里,有小 峰名積金,登之又三里,登第三峰。三峰以次高下,其 所祠者亦以三君,三君各專其一。相傳升仙之地亦 如之。登皆題名於石,《積金》之石更磊砢可愛。山自大 峰東折而北,相峙盤據,凡數十里。上皆無木,惟形勢 崇峻。山麓紆隱,清泉古杉,交雜于下,誠棲真之所也。

遊茅山記          都穆[编辑]

歲癸亥四月辛丑,予至句容,將遊茅山,同年張汝敬 適宰是邑,乃相以輿馬出句容東南門,迤邐而行,地 多窿窪,兼之久雨新霽,值泥淖有沒。者二十里,就 民廬小憩。東行十五里,至蔡墓村,又五里經土地祠, 俗謂之「五里廟。」自是五里抵山麓,山有三峰,最高者 為大茅峰,草被之,其綠如敷,而茂樹清泉,復相映帶, 予神情飛動,命輿夫疾行。上山二里,至崇禧萬壽宮。 其東有東西楚王澗,自華陽洞西三水合流,趨宮之 前。相傳昔楚威王遊憩于是,沈靈官清緣率道士出 迓宮,蓋梁陶貞白華陽下館。入門有崇臺三級,甃石 堅緻,名拜章臺,宋徽宗時物。宮又有陶貞白、王遠知 祠。遠知,貞白弟子,其教所謂正法主是也。坐方丈啜 茗,予欲登大茅峰,靈官云:「峰去此十里。」遂假其軟輿, 出宮東行,折而南,約五里道始石級,躋陟頗艱,輿非 挽不得上。里許,舍輿而徒,經朝山亭。復上,憩半山土 地祠。峰至是登已四里,去巔不遠,殆不止于半也。又 上,緣崖而行,道益峻險。金壇諸山,遠列雲霧,竦慄不 暇顧。隨行兩童為道士,各持瓦數片,謂可以獲福,雀 躍而至,若角健者。予哂之,戒毋失足一里。祐聖觀據 峰之巔,大茅君昇仙處也。觀北稍上,平石為天市壇。 道士云:「永樂中於此五埋玉簡。」左稍下,則龍池也。池 不甚廣小,黑龍十數游其中。取視之,長僅三寸,昂首 四足,目睛爛然,腹有丹書,而無牡牝,蓋蜥蜴類也。宋 祥符間,嘗遣使醮祭,緘二龍于器,將獻之闕下,中道 風雨,惟存其一,御製詩送之還山。洪武中,亦命取入 宮,五失其四。每歲旱,禱雨輒應。今與山之神同著祀 典。重午日祀山神,而龍則以驚蟄,皆縣官親祀。下東 北半里閱喜客泉,甃以石,圓徑丈,深可半尋,眾鼓掌 即湧沸,津津如散珠,否則湛然。山復有撫掌泉,在昭 明讀書臺下,與此泉同,誠異蹟也。涉澗東折數百步, 二碑屹立草中,其一宋景祐間賜觀額敕牒,其一晏 元獻《五雲觀記》。又東百步至華陽洞,道家書謂三十 六洞之八,周百五十里,名金壇華陽之天。上巨崖如 削,有「華陽洞」三大字,旁多昔人題名。洞舊塞於泥,近 道士通之外,兩石相拒,狀如掀唇。後人累甓為垣,以 防失足,而復亭其上以俟遊者。自其左循石級俯首 而入,崖前點滴,下多積水數丈,泥仍塞,不可以前。蓋 洞有五門,此南面之西便門也。洞又東下數百步,有 石柱,洞口偪仄,僅容一人,予疲不能入。東北道多亂 石,經仙人洞西折,歷馬迎街,度石梁,上元符萬壽宮。 宮陶貞白故宅,中亦有拜章臺,堅緻不逮。崇禧臺之 右二碑,刻「宋理宗聖德仁祐之殿」六大字,并前元賜 印劍。環山省劄。登方丈茅峰,當其前,還崇禧,已瞑。沈 靈官開宴,言:「歲庚戌三月之朢辰刻,三茅君現形大 茅峰西,足躡祥雲,金光繞身,食頃而散,見者幾百人。 或曰:茅君現形,其衣皆雲氣所為,無眉目也。」夜深,宿 方丈左室,開窗外,聲澎湃淜滂,飄忽颺激,如秋江怒 濤,又如大將之師萬馬奔騰,千里驟至。予意是日熱 必大雨,虞其妨遊,攬衣起,徐耳之。蓋松風云:「山空人 寂,境乃如是。宜陶貞白之愛聽也。」癸卯經茅君殿,其北牆上有道士書周天蟾《茅山賦》。天蟾,元季金陵人, 博學多伎能,然賦無甚奇,讀數語即去。既而沈靈官 偕至方丈,觀宋徽宗賜元符宗師玉印,方三寸許,其 色蒼潤,文曰「九老仙都君印」,篆刻精妙,非今人可及。 元符有法劍一,亦徽宗所賜與印,皆鎮山之寶也。早 食,沈靈官陪予出山一里,入崇禧觀其右王法主墓。 攝衣欲登,而阻于行潦。墓前二石表,猶是唐物,與今 之製絕異。左表中斷,道士續以新石。北折幾三里,有 古松千株。殿角出其中者,祠宇宮也。宮祠三茅君道 祖,有唐刻石。北折五里草際,遺斷碑一,石羊二,其一 羊已無首,碑字大數寸,其僅存者云:宗元翊教陶隱 居瘞劍之地,上數百步,拜貞白墓,敗垣荒草上老樹 欲壓,元劉宗師大彬刻石表之一里至玉晨觀,即所 謂金陵地肺,天下第一福地者也。東晉陽羲、許長史 父子,并于此得道。其前池曰雷平,《真誥》謂昔雷氏養 龍之所,後人譌為郭真人養龍池,非也。池之南為伏 龍岡,上有唐元靜先生李含光墓。不及登觀門,列石 古檜十四,傳為許長史手植,大逾合抱,紋皆左紐,若 出人力,此可以觀造化之巧。近一株瘁,仆人割其皮 以去。道士云:「左紐檜不止是。」三清殿前凡六,老君殿 前凡二,藏殿、茅君殿後皆有其一。予平生見樹之奇 古者,惟常熟之七星檜、錢塘之九里松,及此而已。七 星檜植于梁,九里松植于唐,壽咸遜左紐,下視宋元 之木植孫曾耳。觀東檜下有古井石闌,刻字已半漫 剝,摹讀數四,逆之以意,始辨其字,云:晉許真人丹井, 梁天監十四年重開,十六年安闌。今道士呼為陶公 丹井,豈以其重開而誤耶?觀之兩廡及庭古碑二十 有五,其間梁刻者一,唐刻者六,南唐刻者二。予所最 愛則陶貞白《許長史碑》《顏魯公元靜先生碑》暨李陽 冰篆,餘皆宋刻,不能悉讀。登白馬老君殿前有周真 人池,其水已涸,老君像後龕仙人展上公像,《山志》稱 「上公,高辛時人」,不知其何據。劉大彬題板謂因漢像 增飾之,亦未必然也。午飲方丈,聞法堂東有陰陽井 及觀之井,二穴而共一水,以其氣分寒燠,故名。道士 云:「此許長史舊跡,飲之可以愈疾。」未刻,離玉晨,與沈 靈官別。

禮茅君記         王叔承[编辑]

戊辰二月九日,為《茅山遊》。先是,約錫山同志者凡幾 輩,乃陳生以酲,胡生以女病疹,周生、李生以學。御史 課其明經,浦生以改屋廬,過生以內人病,皆不果如 約。同遊非夙約者,得浦、士煒、士美、士禮三兄弟云。十 一日,次雲陽,道有雪。鄰有樓船寬甚。會其主他出,從 榜人借而讌賞,亦雪舟一勝也。十二日,霽,有風。晨自 雲陽乘筍輿可百里,及暮,抵山舍張道士樓,道士主 華陽洞者。是夕月大皎,趺飲遇仙橋。上臨橋有亭,軒 空四朗,懸據絕壑,澗水泠泠其下,壑上楓香萬樹,月 影參差紛積。酒樂,忽雲水道人來,擊漁鼓,度莊生《歎 骷髏》諸曲,良非《南華經》旨。然謂「壽如彭祖,富貴如帝 王」,皆骷髏用事,或莊生者意矣。十三日,風和,日益霽。 登茅峰絕頂,禮三茅君。時桃李方花,舞蝶翩飛,惹袂 幽禽,百囀樹杪,松鼠流躍,矯如飛鳥,野色寥廓。金陵、 京口諸山,與長江明滅,遠近為茅峰設景也。山童然 燭,導遊玉柱洞,洞底石柱,瑩如崑玉。既又入華陽洞。 華陽故大茅君煉丹所,梁陶貞白亦由此仙去,稱華 陽隱居也。濯足清澗,欹坐古屈樹莓苔頃許,折曲徑, 觀喜客泉,圓鑑清徹,投之,錢泡珠纍而起,說者謂水 解顏耳。是夜月益開朗,復飲橋亭成醉,隱隱見片白, 玲瓏發耀。醉中誤謂積雪童子報曰:「月在梨花間也。」 峰頭燈火際天,如銀漢星列,蓋日中所遊朱宮紺樓 千疊間矣。相與扶醉登華陽洞頂,攀枝履危石,輕捷 如猱,不知身之上下。夜半則茅君入夢,作月夜宿華 陽洞,夢茅家兄弟詩,有「萬樹桃花醉玉杯」之句,夢中 了了受茅氏真訣。千言既寤,覺一言之為多矣。十四 日出山,寒風陰雲欲雨。十五日夜,次毘陵桃花園,桃 花數十畝,映月如朝霞,忽忽身在華陽夢中也。張道 士自稱半仙,喜豪酒,善為道家曲,不解為人醮祝。言 其師生平自圍棋鼓琴外,無他好師之師,則惟解曉 魏家《參同契》爾。乃余觀張之弟子,則早夜辛苦起家, 如世俗為其妻孥營營,竭狗馬力者,然其輩尚睦也。 又其後,弟子則切切向爭矣。余嘗慨惜世中人墮落 塵網,未來山中耳。況茅君地又號稱羽士流者,顧復 乃爾。嗚呼!茅君不可奈之何矣。十六日,錫山舟中作 《禮茅君記》,卻寄茅君,亦以諷諸後約者。

遊茅山記          湯格[编辑]

金陵地肺之中,天附之葉,爰峙三峰,為句曲山」,言其 山形屈曲似句也。原夫天行地勢,不能有直遂而無 紆迴。凡有紆迴,靈氣必萃,宜其為仙族都居。予望三 峰而思振翼久矣。歲己卯,與李子匡五讀書南山。時 維二月,鶯花可人,因謀為「《采真華陽之行齋》五日。先 一日,止一村舍,去山三十里而憩,俟東方將白,始啟 行焉。行不半里,遙望前途,如山巋然,插天而上。輿夫力疾遄行,似斷行跡及肩輿,斜刺而出。瞥眼視之,乃 雲也。爾時日尚未升,雲氣繚繞,黑居中輕藍護之,盤 旋飛動,疑路欲盡而屏開。設予未身至其地,幾不知 雲有真奇古云。山以雲名,信然。再行一二里,村堞數 點,在煙景中不可判別。及至村,而山煙乃出其後。予 因念天地之奇,朝與暮別,夢與醒別,廣而言之,昔復 與今別,亦世人苦執現在景色,以為固然耳。若其更 相變易,岸為谷,谷為陵,吾知天地中處,猶畫家心想 所至,隨筆點染,都成實在觀,率此類也。少焉,日從背 後出,與朝霞互映,百道齊飛。其對面則山顏翠碧,如 疊嶂矗立于天端,路徑上下崎嶇,不比前者之坦而 易行矣。輿人舉步稍緩,余反以緩故可以細得其髣 髴,則見山石嵯峨,臥如虎蹲、立如鶴峙。高者擎跽突 兀,如獅舞如象息,不可以一狀也。仰視山椒古松虯 然如在盆盎中,與人相趁。予反顧李子,「此間險峻,宜 舍輿步行,領略山間諸勝。」于是攀石磴,陟巉巖,層折 而上,蓋數十重而始達茅君之宮焉。升殿拜謁已,道 士數輩迎就館。詰朝步天門,望溪中谷中雲朵朵從 下方起,村落四五若碁置。道流指予曰:「若者某村,若 者某塢,若者某澗某谷。」予遞視之,心神曠逸,不復知 有塵世事。因置所從來處不問,閒尋曲徑,從所謂天 心窪者而下,棧絕如鳥。道人足之前趾與後踵相接。 行數里,方履平地,菁蔥峭蒨,極秀朗之觀。環望,松喬 蔚然,山轉折而迴抱,四圍若屏,更不解此外復有人 境。稍行至喜客泉,流觴曲水,若蘭亭遺址。而此間幽 絕,固為勝之。時禽亂鳴于枝頭,山花雜然于巖際。偃 坐移時,李子曰:「此去數百武許,有華陽洞天,茲山神 秀,皆緣茲得名,曷往觀焉?」迤邐至其處,見其高者峨 然,不可攀陟,洞口五六尺許。昔人有言:其下通岷峨 山者,或亦大地之幻境乃爾耶?時水潦沒其洞門,不 可入。右去數十武,名仙人洞。洞口較寬,可容五六人。 佛跏坐其中,燈火熒然。入者就取燭紗籠護之以入, 深可三四里,俄聞風聲,聞水波《瀺灂》聲,人人凜慄,步 從此止,不知中更云何?又烏知山之下非即水,水之 旁非即岷江,若昔人所傳也耶?吾謂寰中以洞天名 者三十有六,華陽居其一焉。中必有奇絕人區者,設 玉局,憑琳床,圍碁,白璧宛然,上透天光,為琪花瑤草 受雨露滋殖之處。而吾與子徒從洞口觀覽,見其峨 然者山,戟然者木,茸然者草,或青或黃,或碧或「白者, 石而已。庸詎知仙靈在蒼巖之上,不相與笑,吾等為 貿貿,未能與挹浮丘袂、拍洪崖肩者左右哉?」李子曰: 「誠有是也。雖然,世人與之為周旋,吾亦與之為周旋, 吾亦猶夫世人之見已耳。若其瑤臺石室、丹竈琳房 之祕,吾第從一氣傳引時,閉目內觀,已若身履其地, 何必為飛行絕跡,不可瞻矚之」事耶?予曰:「誠如子言, 則吾輩竟可遄返,不必如前者陟險尋幽之切切矣。 雖然,吾輩既循時人之跡而來,則心目間已作如是 觀,胡可忽前事而不記也?」于是寂然冥想,以求所為 真境者,而書前日遊覽之事以為記。

茅山遊記         李維禎[编辑]

余擬謁三茅君久矣,數坐事不果。今年抱痾杜門閱 四月,室人交謫,得無神咎負約耶?憶小茅君言,八月 中彼人暫看燒香,遂於二十二日昧爽,與陳山甫出 通濟門,沿堤而東,秋水方澄,斜月猶懸一兩點露如 雨,三五個星在天,令人蕭爽。晨光漸起,廬落比屬,煙 樹鬱蔥,稻未刈者十九,雜以鳧茈菱芡,蔬畦田地,其 善可家,兼之豐歲故爾。過小市,有讀書臺,昭明太子 讀書處,俞進士仲茅題視之,在一蘭若中。從後入,有 佛殿昭明祠,當其南,卑隘圮剝,爐塵多于餘燼。憶荊 襄《文選》樓頗壯麗,何此地寂寞也?飯淳化鎮而行,取 間道歷黃彥壩,至淤村,孫氏宿焉。村在秦淮下流,復 一溪會之,潮時至時否,所以名「淤」,蓋赤山湖尾,湖廞 塞為田矣。問道間蝗何不亟捕?云翔而不高,下而不 食,食青而不食黃,或遺子土中。蓋七八月交蝗蔽天。 自留都東北去,凡數日,日數時,未足聞之。蝗食苗為 常,不食,占有兵,或未可信,不則憂方大也。詰旦,霞天 如赭,疑為雨徵。沿小溪行十里而遠,逕松林中。松高 不過丈許,能使人迷,如是者可十里而近。凡五十里 至玉晨觀,觀故許長史宅。定錄君言:「近所標靜舍地, 此金鄉玉室,若非許長史父子豈得居之。後世當有 赤子賢者居此。」陶貞白為朱陽館,唐太宗以桐柏棲 真改華陽觀,元宗以元靜修經改紫陽館。宋大中祥 符,始定玉晨之號,嘉靖初再燬。揚州人張全恩棄家 入道,為三茅君、元帝殿各一。茅君殿無梁,瓴甓層累, 高九丈,深十丈有奇,廣十二丈有奇。余所見天壇行 宮、五臺佛殿,無逾此者。茅君背龕,展真人肉身。按《真 誥》:高辛時仙人展上公,于伏龍之地,植李彌滿。展今 為九宮內司保,常向人說,昔在華陽下食白李,味異 美,忽已三千年。元時劉文彬《山志》並不言有肉身,何 所據也?《真誥》云:「大茅山有元帝時銅鼎,可容四五斛 許,偃刻甚精好,在山獨高處,入土八尺,有磐石掩鼎上,元帝命東海神埋藏中。君言:軒轅子昌意娶蜀山 女,生高陽,號顓頊,是為元帝。鑄寶鼎,各獻一于洞山 神峰。」則今所祠元帝,亦非昔元帝,而高陽、高辛,俱出 黃帝。黃帝仙家所祖,從來「殊遠,後人傳訛,失其本真 耳。」真靈位業圖展上公在第五天,右位仙階殊不高 也。左陛《顏魯公李君碑》,碑四面書鐫字為吳崇休故 良手,雖墮損,尚多可讀,碑言李君姓弘,避孝敬皇帝 諱,改李名含光,諡元靖都元敬。《金薤琳瑯》載此碑亦 作靖。《左廡碑》河東柳識撰,李陽冰篆額云「避則天諱。」 兩碑俱大曆中建,右有《陸長源法師韋景昭碑》云「葬 元靜墓左」,柳、陸碑作靖容誤,乃云避則天諱,何不審 也?鄭夾漈《通志略》載顏碑亦作靜。又徐鉉撰《紫陽觀 碑》內云:「天下者,孝高之天下;憲章者,昇元之憲章。」昇 元,李昪建元孝高,其廟號,而徐鉉與書者楊元鼎,刻 者王文秉,皆不書。國後己未十二月一日建,不書元。 蓋昪子璟改元保大,戊午改元交泰,尋去帝號,奉周 正朔。己未,周恭帝立,不改元,明年遂為宋,故其體如 此。然何以不稱周顯德,至云孝高之天下,其二碑則 則稱保大、稱烈祖、稱今上,不已侈大哉?陰雲四合,懼 雨妨遊,亟呼竹兜子之下宮。下宮者,崇禧萬壽宮也。 宋延祐賜宮號敕有碑,而元《至治碑》王去疾為文,趙 孟頫書云:「改宮為觀自此始。」宮惟帝居可稱,如後人 稱朕、稱璽之類。豈宋稱宮,後又嘗稱觀,元復之耶?門 有小溪,自上宮來。上宮者,元符宮也。蓋至是始有喬 木,而合抱干霄者亦鮮。門外樹屏,中嵌九字,每字高 廣三尺餘,是詹姜家輿臺。弘治乙卯立,已周二甲子。 道士云「有大姓」妄意其下藏金,欲更修竊取,以眾目 所視而止。從左行。丁司空有屏禁婦女遊者,書《大明 律》于上。前。有奉律亭葉相國為記。清虛真人云:「黃赤 之道,混氣之法,是張陵受教,施化為種子一術,非真 人事也。吾數見行此而絕種,未見種此而得生,百萬 中盡被考罰,思懷淫欲,存心色觀,而以兼行上道,抱」 玉焚火,金棺葬狗也。真人偶景者,所貴存乎匹偶相 生,在于二景,雖名夫婦,不行夫婦之跡。數行交接,漏 泄施寫,氣穢神亡,精靈枯竭,雖復《元挺玉籙》,金書大 極,將不可解于非生。而冶遊者,以謁仙祈子為因,窺 室家之好,行穿窬之事,妄謂孫寒華與杜契通,情叛 依張毅,毅為脫免,事平歸茅山。寒華有少容,今尚俱 處華姥山,以此得名。夫元白道忌房室,自契受道不 得行此,婁豬艾豭,用志能抑斷乎?禁之良是。登大茅 峰,九霄宮据其上。西南四平山,俗謂方山,下有洞室, 名曰方臺,問道士,莫能名其處。宮後有龍池,大旱不 涸,祈雨干此請龍。山多石,俗有「巧石窩」之名,而天市 壇當洞天中央,元窗上,是安息國天市山,石元帝召 四海神,運諸洞天,非但句曲有之,豈石亦如仙聖有 種耶?何遠求也。宋淳祐加封三茅真君誥,「大茅」十六 字,中茅「三茅」十二字。按天皇大帝《九錫玉策文》,今敬 授盈位為太元真人,領東嶽上卿司命神君。中君、小 君亦各有紫素書策文。中君位為定錄,小君屈司三 官保命,其位似僅定錄司命各二字,而南嶽魏夫人 與楊君說眾真次第位號,則曰東嶽上真卿司命君, 不書名字。句曲真人定錄右禁郎茅季偉三官保命 司茅思和註謂以多為高,猶今世徽號,則策文是。而 魏夫人所說中茅字何以多于兄,豈多寡又在本品 論耶?大茅形甚,少于二弟,二弟同來倚立,命坐,乃坐。 宋封字多寡亦是,然人間浮名,非天仙所受,多見其 不知量也。拜觀上御書《高上玉皇本行集經》畢,下至 喜客泉,泉出池中,為八方石欄,其色碧,客至噴珠自 下而上,若喜者,或叫呼之不出。金壇曹太史造老君 庵其上,子祖鶴修之,蓋因李德裕《茅山三象記》,自號 「上清元都大洞三景弟子。」上為九廟聖主,次為七代 先靈,下為一切含識,敬造老君、孔子、尹真人三象,此 其意重君親,而以孔子廁李尹問,甚無謂。又有偽作 《孔子福地記》云:岡山間有伏龍鄉,可避水避病。夫以 茅山祠柱下,史未盡合,況孔子乎?出祠數十武,為流 玉亭,泉九曲。溧陽史氏鑿源出上宮龍池,而喜客併 入焉。道左有「洞泉」二字碑,石封之,上有朴樹,云泉通 海,為人所汙,風雷示異。又有小螺,取拭目輒佳。至五 雲觀,觀外有小碑,宋景祐中書門下下五雲觀牒。過 華陽洞,洞可傴僂,入者數十步。其中遠不可窮,類林 屋隔凡句曲。洞宮有五門,南兩便門,東西北各一,虛 空之內有石階,曲出承門口,得往來上下,都不覺是 洞天中,謂是外之道路。中君云:「東便門在中茅東小 茅阿口,從此入至洞天最近,而外口甚小,以石塞之。 東門似在柏枝,有兩三洞口,恐真門外亦不開。南便 門外雖大開,內已被塞,緣穢氣多也。華陽中有玉碣 文,鄧夫人語許長史妻,此仙要言,解此則仙。今文自 傳,而玉碣當還歸天上矣。」陶隱居《華陽頌》十五篇,讚 述此山洞內外事,欲于昭靈臺前立小碣子,未辦作 石,其文具在,無樹碣者。紛紛惡札為石災,良可懊惱。 又數十武,有玉柱,洞狹而石差潤,是新鑿出,意或與華陽通,已入元符宮觀。正統時賜藏經,敕,上賜玉樞 寶經,象在上,經在下,後有符。有宋賜玉柄劍,不滿三 尺,繡澀已甚。有玉圭,有方諸研,有玉鎮新符,文曰「仝 明天帝日敕。」有玉印九疊篆,其右「都曹印」三字甚明, 蓋本朝物。而道士詭言傳國璽,可發一笑。有趙子昂 《九天生神章經》,為錢塘隱真庵道士何道堅書,中失 十二行,倩拙手補,後有趙雍題曰:「先平章暮年筆。」復 有道流吳全節題。此經為元符道人史姓者所得,以 「質錢。史金吾元秉,其子復以歸觀,要不敢信,為子昂 雍與吳題字相類,疑是二人臨本耳。雨垂垂欲下,道 士促歸。余聞蝗以旱生,保命君有丞四人,一主雨水, 理禁伯亦主雨水。若請雨,宜併為辭。果得雨除蝗,余 將為民請命,何惜妨遊舁?夫諸窮日之力,無煩再舉。」 從之至積金峰,相傳峰以秦皇瘞金名。按金陵有二, 有秣陵之金陵,有句曲之金陵。《河圖中要元》篇:「句曲 之壇,其間有陵,兵病不生,洪波不登。」《稽神樞》曰:「金陵 者,洞虛膏腴,句曲地胏。土似北印,堅實宜禾穀。掘作 井,似長安鳳門外井水,水色白。都不學道,居其土,飲 其水,亦令人壽考,是金津潤液之所溉。大茅山相連 長阿,中有連石,古名」積金山,此中甚多金物,秦時名 為句金之壇,以洞天內有金壇百丈,外有積金山,亦 因積金為壇號,其非秦所瘞可知。且天市壇四面皆 有寶金白玉各八九千斤,入地九尺。又曰:「山生黃金」, 近東處碎石往往有金,沙菌山亦有金,可往採,王莽 贈黃金百鎰,光武遣使者吳倫賚金五十斤,在小茅 山獨高處,埳上有聚,入地三四尺,安得秦有瘞金不 載耶?茅君臨去時,曾埋金,欲服金者任取,但不中以 營私。累太上宮中歌,以青金為誓,然後發行。受籙者 齎金環一,并諸幣以見師,師受贄,以籙受之,仍剖金 環,持其半以為約。《許氏書》亦云然。此自鼎藥所須,而 誤以營私,愚矣。觀後玉皇閣右石名飛來,即本山中 所未移者,漫為之名耳。已至二峰,有德祐觀,元嶺高 處司命埋西湖玉門丹砂六千斤。山左右當泉水,水 液赤色,飲之益人。《抱朴子》以石丹泉與太華井泉無 異,為作銘泉,所在有之,無赤色者。已至三峰,有仁祐 觀神座,右有石,亦修觀時未及划削。余謂此亦可名 「飛來」,眾為一粲。漢明帝修句曲真人廟,了無遺趾。二 觀應門,財一兩人,作可憐之色。游興易倦,歸而禮黃 冠,祝釐方瞑,為謝舁。夫不但饒濟勝具,其興故不減 吾輩矣。枕上聞簷溜,竊虞不成行。遲明雨漸微。之園 中,觀許長史丹井,石孔二,分陰陽水氣,冬則左孔出, 夏則右孔出。問徐鉉銘,「不知所在。門有池,池前三土 壘不及丈」,曰「三星。」《真誥》言長史所營。宅對東面有雷 平山、豢龍池,周時雷氏養龍在此,後姜叔茂、田翁亦 居焉。宋真宗遣中使禱龍,取二龍,中路風雨,失其一, 持一龍至闕下,其形可異,為歌記之,恐此龍亦天書 之類也。山北有柳汧水,或名田公泉。玉沙流津,浣衣 不用灰,當在此地而泉湮矣。已,謁貞白墓,披草莽,有 篆字碑,元泰定時立,梁昭明邵陵王、唐《司馬子微碑》, 俱亡。《神仙感遇傳》言:桓闓不知何許人,事隱居執役 十年,無所營為。一日青童自空下曰:「命求桓先生。」隱 居默然問所修何道至此,曰:「修默朝之道。」陶君欲師 之,桓執謙卑不肯,服天衣,昇天而去,三日密降陶室 曰:「君陰功著以《本草》,䖟蟲水蛭」輩為業,功雖及人,而 害于物,須一紀解形辭世。《邵陵王隱居碑》云:「弟子桓 法闓等慕遙風于緱氏,結餘想于喬陽。勒三碑而相 質,騰絳霄而流芳。」《別傳》:「桓法闓,字季舒,東海丹徒人。 陶隱居高第弟子。于鬱岡築元洲精舍,周處士弘讓 題其壁。王僧辨使陸冕圖闓與己形及周處士像于 便面,寫闓與僧」辨書于障。世有指闓為隱居執爨者, 宋道士賈善翔集《高道傳》,謬用其說。隱居書闓入山 詩及隱君墓碑可考,豈兩人一名闓,一名法闓耶?既 以昇天,又下降為隱君立碑耶?雨未已,衣短後強而 登雷平山,有故祠址,石子徑猶可辨也。乾元觀主使 人來導行,將至里許,松柏夾道,時有梧竹輔之,峭蒨 可人。其地俗呼大橫山,實名鬱岡。《名山記》所謂「岡山 下泉水,李明于此合神丹而昇元洲。」陶貞白因之建 鬱岡齋室。宋朱真人為觀,業已蕪沒,獨碑在雲陽陳 輔造,七閩蔡儀書,土人仆之地。一夕風霆作,其上碑 植立如故,裂石合而復生石,白文所支鐵屑亦成石 字,無一損,遠近駭異。道人閻希言來卜居,與其徒江 本實剪刈蓬蒿荊棘而宮之。希言逝,其徒李徹度以 道行,名新觀舊趾。事聞禁中,為賜《道藏經》,命其徒李 敬順視作,而徹度去之天子都,敬順竭蹶從事,人施 者眾。其教奉全真,淨潔與諸道流殊,餐風之士棲集 其中。有山東蕭乾陽,頗諳元宗物化矣。余雅聞遷安 王合中,號「九靈子」,少遭家難出家,于陰陽五行諸家, 多所通曉。訪之團焦,一龕一衲,叩會極有省問。余曾 學調息乎?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在踵者安 可調?今仕宦心欲棄天下而自為,殊不其然。貴以身 為天下,則可寄于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乃可以託于天下。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此寧獨善 其身者?積功滿千,有過得仙,巖居川觀,不踐生蟲,不 履生草,不食生物,為功幾何,孰與仕宦立功之大且 久也?《道德經》終篇,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 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不害不爭, 見為細行,而五千言廣大精微畢具矣。余嘗見茅君 示楊許,至寂非引順之主,澹然非教授之匠,故當因 煩以領無。李含光對唐元宗言:「道德,公也;輕舉,公中 私也。」王語固自有本。示余所為宗源,類《參同》《悟真》而 本于《易》。陶隱居之參差經術,跌蕩辭藻,其庶幾乎?夜 宿敬順別室,因憶陶貞白愛山水,每經澗谷,坐臥其 間,吟詠盤桓,不能已己,謂門人曰:「見朱門廣廈,識其 華樂,而無欲往之心。望高」巖,瞰大澤,雖知此難,立直 恆欲就之。永明中求祿,得輒差舛,若不爾,寧得為今 日之事?豈惟身有仙相,亦緣勢使之然。馬樞得《邵陵 王書》二萬卷,肆志尋覽,殆將周遍,喟然嘆曰:「貴爵位 者,以巢由為桎梏;愛山林者,以伊呂為管庫;束名實 則芻芥柱下之言;翫清虛則糠秕席上之說。稽之篤 論,亦谷從其好也。此求志之士,望塗而息,天不惠高 尚,何山林之無聞甚乎?」乃隱于茅山,有終焉之志。後 以門人勸應聘行,則志亦未竟,遂樞目精洞黃,能視 闇中物。有白燕一雙,巢其庭樹,馴狎櫚廡,時至几案。 春來秋去,幾三十年。蓋有道術者,似從萬卷中悟入, 陶之弘覽博物,更出其上。余讀書遠謝二君,且「無仙 相,而耽山水,仕多差舛,略相似。今入仙都,猶以兒女 繫戀,未即解脫,何無志分若是?愧之汗下。」晨起觀李 明真人丹井、丹泉,泉有三,合而為井,與九靈偕游。魏 元君洗心池,水出石中,可二三石,不涸不溢。池上小 閣,祠王重陽,四隅劣容一人。下祠江文谷旁有元君 祠。行數十武,得燕口洞,可坐兩三人,一名緝麻元君 緝麻。其中《志》「有燕洞宮」,為仙女錢妙真化所,梁邵陵 王為記。池亦是其跡。有溪蓀紫色,生淺水中,而託為 元君,為張道陵母,何也?又方隅洞,在方隅山上。洞二 門,其一即燕口,亦不可辨。取徑而上,有石棋枰界道 宛然,亦後人為之,今墮矣。再上,有石橋五根,嶙峋相 屬。橋高廣不過五尺,九靈云:「歲覺長。」校渠初來時,高 一尺許,下至大池為堤,廣丈許,長十丈許,蓋以障山 中諸泉,若雨水為灌田計者。昔郭四朝于許史舍前 造塘,高其堤岸,遏柳汧水,水得深,朝乘小船遊戲,有 《扣船歌》四首。歷代久遠,塘牆頹下,居民猶呼一平澤 地,為郭于此池,自不可少。欲于堤上建亭亦佳,又欲 于鬱岡巔為三茅君祠,山以茅得名,惟玉晨專祠,而 諸宮多置之廊廡,于義未安,此舉良是。余謂其後當 作小齋,以志貞白之舊,九靈唯唯觀止矣。復入飯而 歸。相傳吳太伯初逃至此,越翳王亦逃,此即《莊子》所 云王子搜從之丹穴,越人薰之以艾者也。顧著作況 有山房,都莫可蹤跡。山中有鳥曰山和尚,似鵲而斑, 每呼曰:「前山裏去,前山吃果去」,音甚明徹,未得聞也。 秦孝王時,道士周大賓于句曲山下種五果,有地名 姜巴路。姜茂,秦孝文時封巴陵侯,種五果五辛菜,不 審為何品。至于五種神芝,身非仙骨,自難遇耳。山未 開時,雅稱仙境,而近代人煙輻湊,漸鑿混沌之竅,自 元旦至三月十八日,香火特盛。秋時人絕少。四履膏 腴,田百萬,悉入民家。道流牧馬飯牛,察雞豚供徭役, 復苦胥吏追呼,如玉晨者。其右房盡轉鬻他人,與民 家通。上宮富者,有千金產,而未嘗掃除。牛溲馬渤,積 與階平。神明隩區,穢媟已極。欲望雲裝煙駕之至止 也,其可得乎?觀妙先生朱自英曰:「道士當巖居穴處, 勤修上道,遵保大茅君苦行,然後可報國恩。若效西 方土木莊嚴,非老氏慈儉之教。此論自奉則可,奉神 則不可。乾元中興,閟侐整潔,百人同釜而炊,蔬素無 他,第山田入薄,不足供億。余自濁入清,差為一快。非 此則俗物敗人意,不可駐足。」山甫囅然而咍曰:「君所 至考典故,晰異同,彼善于此耳。」上真視之,不免謂俗。 余為之惵然意下矣。

茅山部藝文二[编辑]

《入茅山尋桓清遠題壁  》。《梁邵陵王綸》

荊門丘壑多,甕牖風雲入。自非棲遁情,誰堪霜露濕。

泛茅山東谿       唐儲光羲[编辑]

《清晨登僊峰》,「峰遠行未極。江海霽初景,草木含新色。 而我任天和,此時聊動息。望鄉白雲裏,發棹清谿側。 松柏生深山,無心自貞直。」

遊茅山五首         前人[编辑]

十年別鄉縣,西去入皇州。此意在觀國,不言空遠遊
考證
九衢平若水,利往無輕舟。北洛反初路,東江還故丘。

春山多秀木,碧澗盡清流。不見《子桑扈》,當從方外求。

其二

世業傳儒行,行成非不榮。其如懷獨善,況以聞長生。 家近華陽洞,早年深此情。巾車雲路入,理棹瑤谿行。 天地朝光滿,江山春色明。王廷有軒冕,此日方知輕。

其三

平生非作者,望古懷清芬。心以道為際,行將時不群。 茲山在人境,靈貺久傳聞。遠勢一峰出,近形千嶂分。 冬春有茂草,朝暮多鮮雲。此去亦何極,但言西日曛。

其四

昔賢居《柱下》,今我去人間。良以直心曠,兼之外視閑。 垂綸非釣國,好學異希顏。落日登高嶼,悠然望遠山。 谿流碧水去,雲帶清陰還。想見中林士,巖扉長不關。

其五

名嶽徵僊事,清都訪道書。山門入松柏,天路涵空虛。 南極見朝采,西潭聞夜漁。遠心尚雲宿,浪跡出林居。 為己存實際,忘形同化初。此行良已矣,不樂復何如。

題茅山華陽洞        前人[编辑]

華陽洞口片雲飛,細雨濛濛欲濕衣。玉簫遍滿仙壇 上,應是茅家兄弟歸。

送鄭二之茅山       皇甫冉[编辑]

《水流》絕澗。終日草長。深山暮春。犬吠雞鳴幾處條桑 種杏何人。

題茅山仙臺藥院      劉言史[编辑]

擾擾浮生外,華陽一洞春。道書金字小,仙圃玉苗新。 芝草迎飛燕,桃花笑俗人。樓臺爭聳漢,雞犬亦嫌秦。 願得青芽散,長年住此身。

自紫陽觀至華陽洞宿侯尊師草堂簡同遊李[编辑]

延陵           劉長卿。

石門媚煙景,句曲盤江甸。南向佳氣濃,數峰遙隱見。 漸臨華陽口,微路入蔥蒨。七矅懸洞門,五雲抱仙殿。 銀函竟誰發,金液徒堪薦。千載空桃花,秦人深不見。 東溪喜相遇,貞白知會面。青鳥來去閒,紅霞朝夕變。 一從換仙骨,萬里乘飛電。蘿月延步虛,松花醉閑晏。 幽人即長往,茂宰因交戰。明發歸琴堂,知君懶為縣。

宿華陽洞寄袁稱       李端[编辑]

花洞晚陰陰,仙壇隔杏林。漱泉春谷冷,擣藥夜窗深。 石上開山酒,松間對玉琴。戴家溪北住,雪夜去相尋。

春遊茅山酬杜評事見寄   權德輿[编辑]

喜得賞心處,春山豈計程。連溪芳草合,半嶺白雲晴。 絕澗飲水碧,仙壇挹灝清。懷君在人境,不共此時情。

送顧況歸茅山       韋夏卿[编辑]

聖代為遷客。虛皇作近臣。法尊稱大洞。學淺忝初真。 鸞鳳文章麗。煙霞翰墨新。羡君歸句曲。白鵠是三神。

寄華陽孫鍊師       李德裕[编辑]

何地最翛然,華陽第八天。松風清有露,蘿月靜無煙。 乍警瑤壇鶴,時嘶玉樹蟬。欲馳千里思,惟戀鳳門泉。

遊茅山          杜荀鶴[编辑]

步步入山門,仙家鳥徑分。漁樵不到處,麋鹿自成群。 石面迸出水,松頭穿破雲。道人星月下,相次禮茅君。

大茅峰         宋王安石[编辑]

一峰高出眾峰巔,疑隔塵沙路幾千。俯視煙雲來不 極,仰攀蘿蔦去無前。人間已換嘉平帝,地下誰通句 曲天。陳跡是非今草莽,紛紛流俗尚師仙。

中茅峰           前人[编辑]

翛然杖履出塵囂,雞犬無聲到泬寥。欲見五芝莖葉 老,尚攀三鶴羽翰遙。容溪路轉迷橫彴,仙几風來得 墮樵。興罷日斜歸亦嬾,更磨碑蘚認前朝。

小茅峰           前人[编辑]

捫蘿路到半天窮,下視淮州杳靄中。物外真遊來几 席,人間榮願付苓通。白雲坐處龍池杳,明月歸時鶴 馭空。回首三君誰更似,子房家世有高風。

茅山          明李東陽[编辑]

丹閣煙霄外,登臨萬象分。槎排曲阿樹,窗觀溧陽雲。 種木耕巖石,尋芝採玉文。遙因不死訣,來此叩茅君。

遊茅山          曹大章[编辑]

曲徑通懸閣。輕車破紫芬。忽疑身近日。翻訝足生雲。 野色松陰合。煙光鶴影分。石臺閒可坐。瀟灑洞仙群。

茅山部紀事[编辑]

《梁書陶弘景傳》,「弘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恆曰,此山 下是第八洞宮,名金壇華陽之天,周回一百五十里。」 昔漢有咸陽三茅君得道來掌此山,故謂之茅山。乃 中山立館,自號華陽隱居。始從東陽孫遊嶽,受符圖 經法,遍歷名山,尋訪仙藥,每經澗谷,必坐臥其間,吟 詠盤桓,不能已已。時沈約為東陽郡守,高其志節,累 書要之不至。

《太平廣記》:茅山黃尊師法籙甚高,于茅山側修起天尊殿,講說教化,日有數千人峕延講初合,忽有一人 排闥叫呼,相貌粗黑,言辭鄙陋,腰插騾鞭,如隨商客 騾仗者,罵道士「汝正熟睡耶?聚眾作何物,不向深山 學修道,還敢謾語耶?」黃尊師不測,下講延遜詞,眾人 悉懼,不敢牴牾。良久詞色稍和曰:「豈不是修一殿卻 用幾錢?」曰:「要五千貫。」曰:盡搬破甑釜及雜鐵來,約八 九斤,掘地為爐,以火銷之。遂探懷中取葫蘆,瀉出兩 丸藥,以物攪之,少頃去火,已成上銀。曰:「此合得萬餘 貫。修觀計用有餘,攪則所獲無多,但罷之。」黃乃與眾 徒弟皆相謝,問其所欲,笑出門去,不知所之。

《江寧府志》:「茅山華陽宮有陶隱居井,歲久湮沒。政和 初,道士莊慎修索得之。初去三尺許,得瓦井,闌雖破, 合之尚全,環刻大字:『先生丹陽陶,仕齊朝請,壬申歲 來山,棲身高靜,自號隱居。同來弟子吳郡陸敬遊其 次,楊、王、吳、戴、陳、許諸生,供奉階宇,湖熟潘邏及遠近 宗稟,不可具記。悠悠歷代,詎勿識焉。梁天監三年八』」 月十五日,錢塘陳宣懋書。又穿數丈,獲一圓石硯,徑 九寸許,列十一趾,滌之朱色燦然。又得銅爐,有柄,若 今之手爐者。今藏宮中。

茅山乾元觀有《幽光顯揚之碑》,宋陳輔為朱觀妙先 生立,閩中蔡仍書。隆慶間,土人取石為灰,碎此碑,忽 雷雨,一夕自合。初裂縫可容指,今漸滿,大奇。

茅山元符宮有《蘇養直像》,自贊其上曰:「松風颼颼,瘦 藤在手。惟此白叟,獨全于酒。」

《筆記》:「茅山乾元觀姜麻子,閻蓬頭弟子也。黑夜紉衲, 從揚州乞爛桃核數石,空山月明中種之,不避豺虎。 自茶庵至觀中,有桃花五里餘。」

茅山部雜錄[编辑]

《方輿勝覽》:茅山有大茅君像,甚古。曾景建有詩云:「面 如赬玉碧矑寒,散髮垂腰槲葉乾。不向大茅峰頂見, 時人多作伏羲看。」

茅山有潑墨池,相傳費長房學道處。《圖經》云:「石墨池, 蓋大小二酉山,藏異書」,見《穆天子傳》。唐人穴石為硯, 注《道德經》,見《隱逸傳》。曾極詩云:「二酉珍儲已遍窺,仙 班寧肯列愚癡。注經穴石須勤苦,留得千年潑墨池。」

茅山部外編[编辑]

《集仙傳》:「大茅君盈南至句曲之山,漢元壽二年八月 己酉,南嶽真人赤君、西城王君及諸青童並從王母 降于盈室。頃之,天皇大帝遣繡衣使者冷廣子期賜 盈神璽玉章,太微帝君遣三天左宮御史管修條賜 盈八龍錦與紫羽華衣。太上大道君遣協晨大夫叔 門賜盈金虎真符、流金之鈴。金闕聖君命太極真人」 正一止元王郎、王忠、鮑丘等,賜盈以四節嚥胎流明 神芝。四使者授訖,使盈食芝,佩璽服,衣玉冠,帶符握 鈴而立。四使者告盈曰:「食四節隱芝者,位為真卿;食 金闕玉芝者,位為司命;食流明金英者,位為司祿;食 長曜雙飛者,位為司命真伯;食夜光洞草者,總主在 左御史之任。子盡食之矣,壽齊天地,位為司命上真、 東嶽上卿,統吳越之神仙,綜江左之山源矣。」言畢,使 者俱去。五帝君各以方面車服降于其庭,傳太帝之 命,賜紫玉之版,黃金刻書九錫之文。拜盈為東嶽上 卿、司命真君、太元真人。事畢俱去。王母及盈師西城 王君,為盈設天廚酣宴,歌《元靈》之曲。宴罷,王母攜王 君及盈,省顧盈之二弟,各授道要。王母命上元夫人 授茅固、茅衷《太霄隱書》丹景道精四部寶經,王母執 《太霄隱書》,命侍女張靈子執交信之盟,以授盈固及 衷。事訖,王母昇天而去。其後紫虛元君魏華存夫人 請齋于陽洛之山隱元之臺西,王母與金闕聖君降 于臺中,乘八景之輿,同詣清虛上宮,傳《玉清隱書》四 卷,以授華存。是時,三元夫人馮雙珠、紫陽左仙公石 路成、太極高仙伯、延蓋公子、西城真人王方平、太虛 真人、南嶽真人赤松子、桐柏真人王喬等三十餘真, 各歌《太極陰歌》之曲。王母為之歌曰:「駕我八景輿,欻 然入玉清。龍群拂霄上,虎旆攝朱兵。逍遙元津際,萬 流無暫停。哀此去留會,劫盡天地傾。當尋無中景,不 死亦不生。體彼自然道,寂觀合太冥。南嶽擬貞榦,玉 英耀穎精。有任靡其事,虛心自受靈。嘉會降河曲,相 與樂未央。」王母歌畢,三元夫人答歌亦畢,王母及三 元夫人、紫陽左公、太極仙伯、清靈王君乃攜南嶽魏 華存同去,東南行,俱詣天台霍山,過句曲之金壇,宴 太元真人茅升申于華陽洞天,《留華存》于霍山洞宮 玉宇之下,眾真皆從王母昇還龜臺矣。

《傳奇》:寶曆中鄧甲者,事茅山道士峭巖。峭巖者,真有 道之士,藥變瓦礫,符召鬼神。甲精懇虔誠,不覺勞苦, 夕少安睫,晝不安床。峭巖亦念之,教其藥,終不成。授 其符,竟無應。道士曰:「汝于此二般無分,不可強學。」授 之禁天地蛇術,寰宇之內,惟一人而已。甲得而歸焉。 至烏江,忽遇會稽宰,遭毒蛇螫其足,號楚之聲,驚動 閭里,凡有術者,皆不能禁。甲因為治之,先以符保其 心,痛立止。甲曰:「須召得本色蛇,使收其毒,不然者足將刖矣。」是蛇疑人禁之,應走數里。遂立壇于桑林中, 廣四丈,以丹素周之,乃飛篆字,召十里中蛇,不移時 而至,堆之壇上,高丈餘,不知幾萬條耳。後四大蛇各 長三丈,偉如汲桶,蟠其堆上。時百餘步草木,盛夏盡 皆黃落。甲乃跣足攀緣,上其蛇堆之上,以青蓧敲四 大蛇腦曰:「遣汝作五主,掌界內之蛇,焉得使毒害人?」 是者即住,非者即去。甲卻下,蛇堆崩倒。大蛇先去,小 者繼往,以至于盡。只有一小蛇,土色肖著,其長尺餘, 懵然不去。甲令舁宰來,垂足叱蛇,收其毒。蛇初展縮 難之,甲又叱之,如有「物促之,只可長數寸耳。」有膏流 出其背,不得已而張口向瘡吸之,宰覺其腦內有物 如針走下,蛇遂裂皮成水,只有脊骨在地。宰遂無恙, 厚遺之金帛。時維揚有畢生居常弄蛇千條,日戲于 闤闠,遂大有資產而建大第。及卒,其子鬻其第,無奈 其蛇,因以金帛召甲。甲至,與一符,飛其蛇過城垣之 外,始貨得宅。甲後至浮梁縣,時逼春風,有茶園之內, 素有毒蛇,人不敢掇其茗,斃者已數十人。邑人知甲 之神術,斂金帛令去其害。甲立壇召蛇王。有一大蛇 如股,長丈餘,煥然錦色,其從者萬條,而大者獨登壇, 與甲較其術。蛇漸立,首隆數尺,欲過甲之首。甲以杖 上挂其帽而高焉。蛇首竟困,不能逾甲之「帽,蛇乃踣 為水,餘蛇皆斃。倘若蛇首逾甲,即甲為水焉。」從此茗 園遂絕其毒虺。甲後居茅山學道,至今猶在焉。 《江寧府志》:「茅山蓬壺洞,可匍匐入,愈入愈無際,攜數 炬入,則寒風淅淅撲煙,中有滴溜頗濘。羽流謂曾窮 探三十里,以小遺取譴,病痱半載。意此實通地肺噓 吸,傳言句曲,東通林屋,南接羅浮,北根岱嶽,西達峨 眉,四維經絡」,豈虛也哉?

《稽神錄》:庚寅歲,茅山有村中兒牧牛,洗所著汗衫暴 于草而假寐,及寤失之,惟一鄰兒在傍,以為竊去,因 相喧競。鄰兒父見之,怒曰:「生兒為盜,將安用之?」即投 水中。鄰兒匍匐出水,呼天稱冤者數四,復欲投之。俄 而雷雨暴至,震死其牛,汗衫自牛口中嘔出,兒乃得 免。

《逸史》:茅山陳生者,休糧服氣,所居草堂數間,偶至延 陵,到傭作坊,求人負擔藥物,卻歸山居,以價錢少不 肯。有一夫壯力,然神少,頗若癡者,疥瘡滿身,前拜曰: 「去得。」遂令挈囊而從行,其直多少亦不問也。既至,因 願留採薪,都不計其價,與陳生約日五束。陳曰:「吾辟 穀,無飯與餐。」答曰:「某是貧窮人,何處得食,但斸草根 餐亦可矣。」遂每日砍柴十束,五束留于房內,自燒五 束供陳生。會山下有衣冠家妻患齒,詣陳生覓藥,其 家日求之,又令小婢送梨果餅子之類。陳生休糧果 食亦不食也。每食則被傭者接而食之,仍笑謂曰:「明 日更送我,當有藥。」如此者數四。一日,傭者并送柴十 束,納陳生處,為兩日用。夜後,遂扃門熾火,攜一鍋入。 陳生密窺之,見于葫蘆中瀉出水銀數合,煎之,攪如 稀錫,投一丸藥,乃為金矣。傭者撚兩丸,以紙裹置懷 中,餘作一金餅,密賫出門去。明日日高起,求藥者已 至,乃持丸者付之,令患齒者含之,一丸未半,已平復 矣。痛止,第出蟲數十。陳生伺傭者出,于房內搜而觀 之,得書二卷,不喻其旨,遂藏之。傭者至,大怒罵陳生, 生不敢隱,卻還之,曰:「某今去矣。」遂出門,入水沐浴,乃 變為美少年,無復瘡疥也。拜訖,遂跳入深澗中,不知 所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