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093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十三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九十三卷目錄
荊山部彙考
圖〈缺〉
考
荊山部藝文〈詩〉
荊山 明徐賁
荊山部紀事
塗山部彙考
圖〈缺〉
考
塗山部藝文一
塗山銘〈并序〉 唐柳宗元
遊荊塗二山記 明宋濂
塗山部藝文二〈詩〉
塗山 宋梅堯臣
登塗山 楊瞻
前題 張鶴鳴
塗山部紀事
塗山部外編
八公山部彙考
圖
考
八公山部藝文一
八公山賦 梁吳均
詆仙賦〈并序〉 宋宋祁
八公山賦 明王永頤
八公山部藝文二〈詩〉
八公操 漢劉安
和王著作融八公山 齊謝朓
登壽陽八公山 梁吳均
八公山 宋王安石
八公山部紀事
八公山部雜錄
八公山部外編
胊山部彙考
圖
考
胊山部藝文〈詩〉
和蔡景繁題海州石室 宋蘇軾
胊山部紀事
胊山部外編
山川典第九十三卷
荊山部彙考
[编辑]卞和采玉之荊山
「荊山」,在江南鳳陽府懷遠縣城西南一里,高一百八 十五丈,周圍一十七里,即卞和采玉得璞處。
考
按《廣輿記》:「鳳陽府荊山,在懷遠縣,即卞和采玉處,旁 有抱璞巖。」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名勝志》云:「荊山在蕪湖東南麓 有大石,高七尺,下有穴,拆為龜紋。相傳古昔有龜自 穴而出,相對石上又有仙鶴足跡。」《九域志》云:「即卞和 得璞之荊山。歐陽元有『一蓑晴絮收菰菜,滿徑天花 采玉肪』」之句。
按《鳳陽府志山川攷》:「荊山在懷遠縣城西南一里,高 一百八十五丈,周圍一十七里,上有啟王廟。山頂西 北有玉坑,卞和得玉處也。其中白石晶瑩異常,他石 色青黑。山上舊有三仙避雨石,前有三人影跡,上有 『玉佛』二字,後亦有二人跡,今裂作三塊。山下有仙人 臥跡,俗名仙人床。東有卞和洞,即抱璞巖,中可容數」 十人,石上鑿有「青螺石帳」四大字,內有《泣玉論》,明御 史李循義筆。上有瀑布下流,水激石如碎瓊。山下有 圓石,上鐫二十字云:「元帝仙桃石,往來人不識。略剖 與君知,萬載留蹤跡。」
龜山在懷遠縣西,即荊山北支。
「橫山」即「荊山西支。」
碧溪澗在縣南一里。從荊山下迂迴城中,入於淮。胡 曾詩:「碧溪寒水至今流」,即此。
「鳳凰池」,在荊山上。
白龜泉,在荊山下,色白而甘,有白龜流出
荊山部藝文〈詩〉
[编辑]《荊山 明》·徐賁
荊山揭高崖,塗山聳橫堮。長淮出兩間,中斷見斧鑿。 洪流受束縛,浪起石鬥角。誰能為此功,在昔大禹作。 至今遺廟存,香火乃寂寞。我來問邑人,往事竟緬邈。 於時春正深,艸木尚荒落。登臨欲開豁,睹茲反不樂。 更傷卞和泣,三獻空抱璞。
荊山部紀事
[编辑]《鳳陽府志》:「梁武帝天監十三年,魏降人王足求堰水 以灌壽陽,帝遂發徐揚丁夫及戰士合一十萬築之, 令太子左衛率康絢督工。十四年,荊山堰成。」
宋蕭洵,荊山隱士,與姚顯宗戴經、李飛、徐夢贔堯仁 壽等以儒行自晦,不慕仕進。
明何欽,字大敬,先世濮人,元季遷居荊山,世業醫。王 文莊公《鴻儒》奉使鳳陽,疾作,聞欽名於荊山,延之,一 劑而愈。
塗山部彙考
[编辑]禹會諸侯之塗山
塗山在今江南鳳陽府懷遠縣東南八里,與荊山對 峙。相傳禹娶塗山,及會諸侯皆於此。山西南有禹虛 及禹會村。
考
按:《漢書地理志》:「九江郡當塗。」〈註〉侯國,莽曰「山聚。」應劭 曰:「禹所娶塗山,侯國也。有禹虛。」
按:《後漢書郡國志》,「九江郡當塗有馬丘聚,徐鳳反於 此。」〈註〉《帝王世紀》曰:「禹會諸侯于塗山。」《皇覽》曰:「楚大夫 子思冢在縣東山鄉,西去縣四十里,子思造芍陂。 平阿故屬沛,有塗山。」〈註〉應劭云:「山在當塗。」《左傳》:「穆有 塗山之會。」
按:《水經淮水注》,《郡國志》曰:「平阿縣有當塗山,淮出於 荊山之左,當塗之右,奔流二山之間,西揚濤北注之。」 《春秋左傳哀公十年》,「大夫對孟孫曰:『禹會諸侯於塗 山,執玉帛者萬國』。杜預曰:『塗山在壽春東北』。非也。」余 按,《國語》曰:「『吳伐楚,隳會稽,獲骨焉,節專車。吳子使來 聘,且問之。客執骨而問之,敢問骨何為大』?仲尼曰:『丘 聞之,昔禹致群神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之, 其骨專車。此為大也』。」蓋丘明親承聖旨,錄為實證矣。 又按劉向《說苑辨物》。王肅之敘孔子二十二世孫孔 猛所出先人書《家語》並出此事,故塗山有會稽之名 焉。考校群書及方土〈一作士〉之目。疑非此矣。蓋周穆之 所會矣。
按《太康地記》,「塗山,古當塗國,夏禹所娶也。山西南又 有禹村,蓋禹會諸侯於塗山,在《禹貢》揚州之域。」今九 江當塗縣有禹娶之地,邑界有當塗故域存焉。即漢 為縣,後廢。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淮南塗山在壽春縣東北, 濠州鍾離縣西九十五里,禹會諸侯于此,周穆王亦 會于此。柳宗元有銘。」〈註〉下有鯀廟,山前有禹會村。 按《方輿勝覽》,淮西路濠州塗山,在鍾離縣城西九十 五里。《左傳》昭公四年,「禹有塗山之會。」杜預註:「在壽春 東北,今有禹會村。」紹興亦有塗山,未知孰是。蘇子瞻 《濠州塗山》詩:「川鎖支祁水尚渾,地埋汪罔骨猶存。樵 蘇已入黃熊廟,烏鵲猶朝禹會村。」《左傳》稱鯀化為黃 熊。蘇子由詩:「娶婦山中不肯留,會朝山下萬諸侯。古 人辛苦今誰信,只見清淮入海流。」
按《廣輿記》,鳳陽府塗山在懷遠縣,禹娶塗山即此。山 西南有禹會村,蓋禹會諸侯之地。
按《鳳陽府志山川攷》:「塗山在懷遠縣東南八里,高二 百一十三丈,週圍四十六里。《水經》云:『荊山左,塗山右, 二山對峙,相為一脈。自神禹以桐柏之水泛溢為害, 鑿山為二以通之』。」今兩崖間鑿痕猶存。《左傳》:「禹會諸 侯於塗山,即此。」今山巔有禹廟,廟東數武有朝陽石, 上鐫「傳心」十六字。廟西下陡峻處,有泉澄瑩,四時不 竭。遇旱禱雨,泉邊輒應,故鐫其石曰「靈泉。」山半有聚 僊臺、臥僊石。山之東有虎兒窩。淮西岸有防風塚。西 麓有崇伯觀,以祀伯鯀者。山前有禹會村。
小塗山在塗山西麓,為儒學朝岡上有文筆峰。 「聖泉」,在塗山西阻絕之處,有泉香甘清洌。泉上舊有 亭,今廢。
塗山部藝文一
[编辑]《塗山銘》。〈《并序》。〉 唐·柳宗元
惟夏后氏建大功,定大位,立大政,勤勞萬邦,和寧四極,威懷之道,儀型後王。當乎洪荒方割,災被下土,自壺口而導百川,大功建焉。虞帝耄期,順承天曆,自南河而受四海,大位定焉。萬國既同,宣省風教,自塗山而會諸侯,大政立焉。功莫崇乎禦大災,乃賜元圭以承帝命。位莫尊乎執大象,乃輯五瑞,以建皇極。政莫先乎《齊大統》。乃朝玉帛,以混經制。
「是所以承唐虞之後,垂子孫之丕業;立商周之前,樹帝王之《洪範》者也。」 嗚呼!天地之道,尚德而右功;帝王之政,崇德而賞功。故堯舜至德而位不及嗣,湯武大功而祚延於世。有夏德配於二聖,而唐虞讓功焉;功冠於三代,而商周讓德焉。宜乎立極垂統,貽於後裔,當位作聖,著為世準。則塗山者,功之所由定,德之所「由濟,政之所由立,有天下者,宜取於此。追惟大號既發,《華蓋》既狩,方嶽列位,奔走來同,山川守神,莫敢遑寧,羽旄四合,衣裳咸會,虔恭就列,俯僂聽命。」 然後示之以禮樂,和氣周洽;申之以德刑,天威震耀。制立謨訓,宜在長久。厥後啟征有扈,而夏德始衰,羿拒太康,而帝業不守。皇祖之訓,不由人亡政墜,卒就陵替。向使繼代守文之君,又能紹其功德,修其政統,卑宮室,惡衣服,拜昌言,平均賦入制定朝會,則諸侯常至,而天命不去矣。茲山之會,安得獨光於前歟?是以周穆遐追,遺法,復會於是山,聲垂天下,亦昭前軌,用此道也。故余為之銘,庶後代朝諸侯、制天下者,仰則於此。其辭曰:
惟禹體道,功厚德茂。會諸侯衛,統一憲度。省方宣教, 化制殊類。咸會壇位,承奉儀矩。禮具樂備,德容既孚。 乃舉明刑,以弼聖謨。則戮防風,遺骨專車。克威克明, 疇敢以渝。宣昭黎獻,耆定寰區。傳祚後昆,丕承帝圖。 「塗山巖巖,界彼東國。惟禹之德,配天無極。即山刊碑, 貽後作則。」
遊荊塗二山記 明宋濂
[编辑]濂既遊瑯琊山,起行至池河驛,郵卒遞內使監公牒 至,及開緘,中藏《濠梁古蹟》一卷,宸翰親題其外,令濂 搜訪,與青宮言之。濂因啟曰:「臨濠古蹟,惟荊、塗二山 最著。按《圖經》,塗山在昔鍾離縣西九十五里,荊山亦 在縣西八十三里。二山本相聯屬,而淮水繞荊山之 背。神禹鑿開,使水流二山間。其疏鑿之蹤故在,人思 其功,迄今弗能忘。」青宮曰:「至中都,當共往遊焉。余將 渡淮狩於王莊,先生宜泝流而上,屆今懷遠縣治以 俟。」濂奉教行,以洪武乙卯冬十一月己巳發舟。庚午 日曛,始泊縣西門,而青宮已駐蹕於門東五里矣。辛 未,濂上謁青宮,青宮甚喜,下令以壬申遊二山。濂至, 期約懷遠文學掾王景彰宿舟中。黎明,櫂舟至塗山, 足曳杖入山。山旁廢址,舊皆民廬。前度石梁,復斗折 而北,累石為墉,多藝椒之園。行可三里餘,視大磐石, 青綠間錯,頹然欹足。坐諦視之,乾蘚交封之。耳聞有 草生石上,高一尺,其花可翫,不假土力。人取懸檐間, 呼為「石蓮花。」復行四里所,巖石犖确,插起道左,危傾 欲飛墜。復二里所,微徑入灌莽,抵巖罅,貯泉一泓,味 甚甘,覆以生茨,曰聖水亭,取水以禜雨,多驗。復一里 餘,至山巔,禹廟在焉。廟已毀,惟頹垣破礎存。游目四 顧,長淮西來,渦河北匯,而壽春、臨濠、宿州之境,皆在 冥茫昏杳中。緬想南北戰爭屯戍處,為感慨者久之。 山之下聚落甚盛,《廟史》云:「名禹會村,乃禹會諸侯之 地」,廬舍之比如櫛,移踵入廟,廟前杏樹一章,大可蔽 牛,二柏參差左右。樹東寘小甕,杏柯之水,時津津滴 其中。《廟史》云:當晨霧四集,水愈多,其來如泉,可代井 汲。石碣二,一大書有「夏皇祖之廟」六字,下方刻宋慶 元初州守劉仲光自造《禱雨記》一亦記禱雨事。皇甫 斌紹熙庚戌來為郡,命鍾離尉丁大榮作石未剝,泐 文尚可讀。復從廟西循石坡而下,巨石危立如人形, 遙望之,一嫗儼然也,相傳為啟母石廟。史云:「居人每 刲羊豕祭之,至有以粉黛飾其貌者,聞之不覺失笑。」 山坳舊有僧房,今廢久,俟鶴駕不來。忽使者至云:「扈 從士馬多,無橋可以渡河,青宮不復至矣。」言未既,但 見旌旗如錦繡,搖曳上荊山矣。濂亦下山麓,入鯀廟, 見所題碑,神號鄙俚,棄而不睨。出讀祖無擇所賦歌, 京口孫臨為書碑,蓋無擇謫守壽春,過此而作也。復 北經縣治,折而東行約三里所,至荊山,梁魏交鬥時, 就山築堰,以灌壽春,其遺蹟猶班班可見。復行三十 里,步崖广如屋,側身而入,石平如床,座可坐,人號為 「卞和洞。」自西上,復一里,所過避雨石,石斜倚可避雨, 故名。復六十步,至產玉坂,奇石駢列,元質而白,緣粲 如雪。西有玉池,榛荊迷路,不可尋。景彰欲導至青峰 庵,足倦遂止。時青宮已獵遠郊,濂因登舟,先還中都 云。惟二山見諸載記者,其說多乖舛。以塗山言之,《春 秋左氏傳》云:「禹會諸侯於塗山。」杜預註云:「在壽春縣 東北。」說者云:「今濠州是也。」《國語》《史記》則又云:禹會諸 侯於會稽,故會稽亦有塗山。《吳越春秋》亦以塗山在 會稽,又兼載《塗山之歌》。應劭云:「塗山在永興北。」說者 云:「今會稽蕭山縣是也。」是二說已不能歸於一致矣。 至於蘇鶚《演義》又云:塗山有四:一會稽,二渝州,三濠 州,四當塗。然其處皆有禹蹟。或者遂謂禹之治水,固 嘗遍歷宇內,而會諸侯實在會稽之塗山。柳子厚《塗 山銘》、蘇子瞻子由《塗山詩》,指在濠州者,皆非是。濂之 存疑未決者一也。以荊山言之,荊山,楚山也。楚之先王熊繹,僻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傳至成王始 盛,又七傳至昭王始遷都郢。昭王有言曰:「自我先王 受封,望不過江、漢河,非所獲罪,則楚之封疆可知。郢 即今之江陵,其地有荊山,一名景山,荊故楚號也,有 之誠宜。」世則謂在濠州,濠州,古鍾離子國,與壽春密 邇。楚自昭王之後又歷十一傳,至考烈王,始遷都壽 春。《韓非子》所載卞和獻玉事,乃在厲、武、文三王之際。 昭王上接武王,已越十世。當三王時,鍾離何嘗屬楚, 而強謂卞和至此山耶?《新序》又謂「抱玉而泣」,在共王 之時,《雜記》又謂在懷王及其子平王之時。平王乃昭 王之父,下距懷王九世,共王上至武王亦六世,何至 顛倒錯亂如是耶?濂之存疑未決者,二也。大抵山川 遺跡,非本諸經史者多不可信。葛洪丹井與郭景純 之墓,在在有之,縱以高世之智,將何自而辨其真偽 耶?必欲可信,塗山當稽之《左氏》,以壽春為正;荊山當 證諸史傳,以江陵為正。有謂塗山氏乃古國名,禹曾 娶其女者,別是一說,與此殊不相涉也。濂耄矣,諸書 遺忘欲盡,所記憶者未必無舛訛,輒緣紀遊,因掛漏 書之,以發同遊者一笑。同遊者,蓋太子正字桂彥良, 晉府長史朱伯賢,楚府長史朱伯清、吳府伴讀王致 遠及《景彰》云:「後一月某日記。」
塗山部藝文二〈詩〉
[编辑]《塗山 》宋·梅堯臣
古傳神禹跡,今向舊山阿。莫問辛壬娶,從來甲子多。 夜淮低激射,朝嶺上嵯峨。荒廟立泥骨,嵒頭風雨過。
登塗山 明楊瞻
[编辑]雲繞塗山曉色濃,千年老樹肖盤龍。澗流石母生苔 綠,玉產仙叢映日紅。巖畔寒鴉巢古木,山間落葉舞 迴風。萬方洪水歸滄海,永賴當年疏鑿功。
《前題》張鶴鳴
[编辑]舊國當塗欲問誰,山頭寂寞禹王祠。千尋石壁靈泉 出,百尺霜圍老樹奇。紫氣南瞻歌《猛士》,清淮東注鎖 支祈。玉書金簡知何在,河洛能興萬古思。
塗山部紀事
[编辑]《吳越春秋》:禹三十未娶,行到塗山,恐時之暮,失其度 制,乃辭云:「吾娶也必有應矣。」乃有白狐九尾,造於禹, 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證也。」塗山之歌 曰:「綏綏白狐,九尾痝庬我家嘉夷,來賓為王。成家成 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于茲則行,明矣哉。」禹因娶塗 山謂之女嬌,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嬌生子啟。〈註〉 《會稽志》:「塗山在山陰縣西北四十五里。」蘇鶚《演義》:「塗 山有四:一會稽,二渝州、巴南舊江州,三濠州,四當塗 縣。」按《左氏·昭公四年傳》,穆王有塗山之會。《哀公七年 傳》:「禹合諸侯于塗山。」杜預解並云:「在壽春東北。」蓋指 今濠州也。柳宗元《塗山銘序》曰:「周穆遐追遺法,復會 於是山。」然則禹與穆王皆當會諸侯於塗山矣,然非 必皆壽春也,若禹之所娶,則未詳何地。《水經注》江州 縣水北岸有塗山,南有夏禹廟,《塗君祠廟銘》存焉。常 據庚仲雍並言「禹娶於此。」《越絕》等書乃云:禹娶于會 稽塗山。應劭曰:「在永興北。永興,今蕭山縣也。」又與郡 志所載不同,蓋會稽實禹會諸侯計功之地,非所娶 之國。下文兼載《白狐九尾之歌》,尤為可疑。
塗山部外編
[编辑]《鳳陽府志》:「邋遢張,不知何許人,常寓塗山禹廟,出入 頃刻間,輒言千百里外事
八公山部彙考
[编辑]漢淮南王劉安與客同登之八公山。
八公山在今江南鳳陽府壽州城西北五里,山上有 八角井及淮南王祠。相傳「漢時淮南王劉安與其客 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同登此山 學仙云。」
八公山圖
考
[编辑]按《水經肥水注》:八公山無樹木,唯重阜耳。山上有淮 南王劉安廟,廟中圖安及八士像,皆坐床帳如平生, 被服纖麗,咸羽扇裙帔巾壺枕物一如常居。廟前有 碑,齊永明十年所建也。山有隱室石井,即崔琰所謂 「余下壽春,登北嶺淮南之道室,八公石井在焉。」亦云 左吳與王春、傅生等尋安,同詣元洲,還為著記,號曰 《八公記》。按《漢書》安反,伏誅。葛洪明其得道,事備《抱朴 子》及《神仙傳》。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淮南八公山,一名淝陵山, 在壽州壽春縣北四里,淝水之北,淮水之南。苻堅望 見八公山上草木,皆以為晉兵。宋景文公覽郡圖,得 八公山,作《詆仙賦》。」
按:《方輿勝覽》,淮西路和州八公山,在郡城北來山之 左。《世說》有八仙人圍棋會飲於此,故名。張祁謂「仙風」 對「八公」,蓋一郡之勝概。
浙西路鎮江府「八公山,在巢縣城西,非苻堅時所望 草木為晉兵之山。」
按《三才圖會八公山圖考》:「八公山在鳳陽府壽州東 五里,淝水之北,淮水之南,晉謝元禦苻堅陳淝水,堅 望見八公山,草木皆為旌旗狀,秦師遂敗。廬州巢縣 亦有八公山,謂淮南王修煉之地」,然巢縣者非是。蓋 廬州至晉方名淮南,而鳳陽漢初即謂之淮南也。 按《鳳陽府志山川攷》:「八公山在壽州西北五里,漢淮 南」王安與其賓客八公,俱登此山學仙,故名。八公者, 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八人也。 八角井在八公山
八公山部藝文一
[编辑]《八公山賦 》梁·吳均
峻極之山,蓄聖表仙。南參差而望越,北迤邐而懷燕。 爾其盤桓基固,含陽藏霧,絕壁嶮巇,層巖迴互。桂皎 月而常團,雲望空而自布。袖以華閬,帶以灊淮。文星 亂石,藻日流階。若夫神基巨鎮,而卓犖荊河,箕風畢 雨,育嶺生峨。高岑直兮蔽景,修坂出兮架天。以迎雲 而就日,若從漢而迴山。露泫葉而原淨,花照磯而岫 鮮。促嶂萬尋,平崖億絕。上被紫而生煙,傍帶花而來 雪。維英王兮好仙,會八公兮小山。駕飛龍兮翩翩,高 馳翔兮翀天。
詆仙賦〈并序〉 宋宋祁
[编辑]予既守壽春,覽郡圖,得八公山。故老爭言上有車轍馬跡,是淮南王上賓之遺。耕者往往得金,云丹砂所化,可以療病。因取班固書《葛洪仙傳》,合二傳而質之。嗟乎,人之好奇而不責實也尚矣。而洪又非愚無知者,猶憑浮證偽,況鄙人委巷語耶?因作《詆仙賦》曰:
憫茲俗之鮮知兮,徇悠悠之妄陳。常牽奇以合怪兮, 欲矜己以自神。操百世之實亡兮,唱千齡之偽存。彼 淮南之有將兮,固殊剌而殞身。緣《內篇》之丕誕兮,眩 南公之多聞。謂八人者語王兮,歷倒景而上賓。餌玉 比之神藥兮,託此謳乎霄晨。王負驕以弗虔兮,又見 譎於列真。雖長年之彌億兮,屏帑偃而念愆。念斯事 之吾欺兮,聊反復乎遺言。號聖仙之靈稟兮,宜常監 德而輔仁。不足察王《倨貴》兮,遽內引於天門。已乃悟 其非是兮,胡為賞罰之紛紜。寧仙者之回惑兮,無以異乎常人。國為墟而嗣絕兮,載遺惡而不沉。故盛傳 其遺金兮,證堤石之餘痕。武安陰語而前死兮,更生 偽鑄以贖論。彼逞詐以罔時兮,宜自「警於斯文。」
八公山賦 明王永頤
[编辑]「繄八公之勝」峙兮,儼「崒以舂容。」壓后土以踞虎兮, 軼青霄而騰龍。閟神明之嘉址兮,實造化之所鍾。巖 岫紛其羅列兮,若孫拱而子恭。控吳楚之形勝兮,矯 齊秦以長雄。挽淝河之縈帶兮,瞰泗水之流東。惟登 臨以銷憂兮,極瞻眺乎穹窿。明赩赩以旁射兮,神揚 揚而上沖。眇八極之非遐兮,緬九重之可通。簸萬籟 之清越兮,遠群囂之噞喁。酣笙鐘於澒洞兮,賀彩虹 於朗融。履嶄巖而捫蘿兮,忘攀陟之為慵。攬景光之 萬狀兮,撐青空之芙蓉。方鸞翔以鳳翥兮,忽奔馬而 驚鴻。猿猱竄而爭嘯兮,晴濤撼乎長松。鳥啾鳴而不 息兮,佳木鬱其蘢蔥。遂班荊以少憩兮,引壺觴而對 客。般《嘯詠》之悠揚兮,風雲怪其動色。撫廉頗之《塋兆》 兮,訪春「申之臺跡。弔仁贍之忠魂兮,望《召南》之故宅。 昔苻堅之南征兮,欲卷江以為席;擁熊羆之虓闞兮, 竟臨流以相逼。是人事之不周兮,抑天時之有逆。何 茲山之顯靈兮,化草木為戈㦸。匪風鶴之徒怪兮,乃 耳目之為慝。哂苻氏之披猖兮,成晉元之茂績。」余懷 古而感慨兮,發再三乎太息。羌哀樂之紛集兮,氣交 橫於胸臆。仍謂客使更酌兮,盃盤爛其狼籍。煙霏霏 以翠橫兮,景翳翳以將夕。既畢覽而下山兮,猶返觀 乎蒼壁。爰作賦以自諒兮,繼前修於無斁。
八公山部藝文二〈詩〉
[编辑]《八公操 》漢·劉安
煌煌上天,照下土兮。知我好道,公來下兮。公將與予 生毛羽兮。超騰青雲,蹈梁父兮。觀見瑤光,過北斗兮。 馳乘風雲,使玉女兮。含精吐氣,嚼芝草兮。悠悠將將, 天相保兮。
和王著作融八公山 齊謝朓
[编辑]二「別阻漢坻,雙崤望河澳。茲嶺復巑岏,分區奠淮服。 東限瑯琊臺,西距孟諸陸。阡眠起雜樹,檀欒蔭修竹。 日隱澗疑空,雲聚岫如複。出沒眺樓雉,遠近送春目。 戎州昔亂華,素景淪伊穀。阽危賴宗袞,微管寄明牧, 長蛇固能翦。奔鯨自此曝。道峻芳塵流,業遙年運倏。 平生仰令圖,吁嗟命不淑。浩蕩別親知,連翩戒征軸。」 再遠館娃宮,兩去河陽谷。風煙四時犯,霜雨朝夜沐。 春秀良已凋,秋場庶能築。
登壽陽八公山 梁吳均
[编辑]遠澗自傾曲,石漵復戔戔。含珠岸恆翠,懷玉浪多圓。 疏峰時吐月,密樹下開天。瑤繩盡元祕,金檢上奇篇。 是有琴高者,陵波去水仙。
八公山 宋王安石
[编辑]淮山但有八公名,《鴻寶》燒金竟不成。身與仙人守都 廁,可能雞犬得長生。
八公山部紀事
[编辑]《晉書苻堅載記》:堅至壽春,晉都督謝石率兵水陸繼 進。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 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 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初,朝廷聞堅入寇,會稽 王道子以威儀鼓吹求助於鍾山之神,奉以相國之 號。及堅之見草木狀,人若有力焉。
八公山部雜錄
[编辑]《夢溪筆談》:壽州八公山側土中及溪澗之間,往往得 小金餅,上有篆文「劉主」字,世傳淮南王藥金也。得之 者至多,天下謂之「印子金」是也。然止於一印,重者不 過半兩而已,鮮有大者。余嘗於壽春漁人處得一餅, 言得於淮水中,凡重七兩餘,面有二十餘印,背有五 指及掌痕,紋理分明。傳者以為埿之所化,手痕正如 握埿之跡。襄、隨之間,故舂陵白水地發土多得金麟 趾褭蹄,麟趾中空,四旁皆有文,刻極工巧。褭蹄作團 餅,四邊無模範跡,似于平物上滴成,如今乾柿,土人 謂之柿子金。《趙飛燕外傳》:「帝窺趙昭儀浴,多裒金餅, 以賜侍兒私婢。」殆此類也。一枚重四兩餘,乃古之一 斤也。色有紫豔,非他金可比。以刀切之,柔甚於鈆,雖 大塊亦可刀切,其中皆虛軟,以石磨之,則霏霏成屑。 小說:麟趾褭蹄,乃婁敬所為藥金,方家謂之婁金和 藥,最良。《漢書》註亦云:「異於他金。」予在漢東一歲,凡數 家得之,有一窖數十餅者,予亦買得一餅
八公山部外編
[编辑]《水經注》:劉安是漢高祖之孫,厲王長子也。折節下士, 篤好儒學,養方術之徒數十人,皆為俊異焉。多神仙 祕法,鴻寶之道。忽有八公,皆鬚眉皓素,詣門希見。門 者曰:「吾王好長生,今先生無住衰之術,未敢相聞。」八 公咸變成童,王甚敬之。八士並能鍊金化丹,出入無 間。乃與安登山,埋金於地,白日昇天。餘藥在器,雞犬 舐之者,俱得上昇。
胊山部彙考
[编辑]秦始皇立石之胊山
胊山在今江南淮安府海州城南二里,俗呼為馬耳 山,又名青龍山,明改為「錦屏山。」其山東北嶺有石室, 人又呼為「石棚山。」
胊山圖
考
[编辑]按《輿地記》,「胊山在海州,上有二峰如削。始皇立石其 上,為秦東門。」
按:《三才圖會·胊山圖考》:「胊山在淮安府海州城南四 里,上有雙峰如削,俗呼馬耳峰,傍有龍潭,水極清洌。 秦始皇東巡至胊山界,即此。」
按《淮安府志·山川攷》:「胊山去海州城南二里,俗呼為 馬耳山。秦始皇立石其上,以為秦東門。明知州翁承 選因山之二案如削,似龍之兩角,且上有五龍潭,北 有青龍澗,改名青龍山。前州守孫明忠見此山橫列, 以為錦屏山。」
按《海州志?山川攷》:「錦屏山去城二里,二峰如削,似龍 之二角,舊名胊山,俗名馬耳山,非也。明知州翁承選 改名青龍山。上有五龍潭,下有青龍澗,支流于白璧 山之左。至龍口,其聲鼞鞳遠聞,萬姓汲之,賴以資生。 此山列于州治之前,花草秀發,似錦屏然。郡守孫明 忠因改為錦屏山。」
石棚山即青龍山東北嶺有巨石覆巖,天然成室,可 容十數人,八景中所謂「石室春風」者是也。棚嶺甚峻, 了無花木。宋石曼卿判海州,政事之暇,讀書于此,乃 以泥裹桃核為彈,擲其上,數年間花發滿山,爛如錦 繡,因名萬花巖。宋人蔡景繁有《石室詩》,蘇東坡和之, 詞俱佳麗。旁有棲鳳崖、疊翠崖,遊人不絕如縷,誠一 郡奇觀也。
張果洞,在馬耳山,即青龍山之陽。有石南北約長二 丈許,東西闊一丈許。
五龍潭在胊山之嶺。舊傳宋郡守蔣績祈雨有感,申 請于朝,錫以侯爵。後州守龐公祈雨屢應,民受其賜。 于己亥春,捐俸建廟立碑。
玉泉庵在青龍山,有石洞,洞上有石刻書,延祐七年 建。
圓林寺在青龍山下,舊廢,明正統三年建。
紫林庵在青龍山,南唐時建
胊山部藝文〈詩〉
[编辑]《和蔡景繁題海州石室 》宋·蘇軾
「芙蓉仙人舊遊處,蒼藤翠壁初無路。戲將桃核裹黃 泥,石間散擲如風雨。坐令空山出錦繡,倚山照海花 無數。花間石室可容車,流蘇寶蓋窺靈宇。何年霹靂 起神物,玉棺飛出王喬墓。當時醉臥動千日,至今石 縫餘糟醑。」仙人一去五千年,花老石室誰作主。手植 數松今偃蓋,蒼髯白甲低瓊戶。我今取酒酬先生,後 車仍載胡琴女。一聲冰鐵散巖谷,海為瀾翻松為舞。 邇來心賞復何人,持節中郎醉無伍。獨臨斷崖撫出 日,紅波碧巘相吞吐。徑尋我語覓餘聲,拄杖彭鏗叩 銅鼓。長篇小字遠相寄,一唱三歎神悽楚。江風海雨 入牙頰,似聽石室胡琴語。我今老病不出門,海山巖 洞知何許。門外桃花自開落,床頭酒甕生塵土。前年 開閣放柳枝,今年洗心參佛祖。夢中舊事一時笑。坐 覺俯仰成今古。願君不用刻此詩,東海桑田真旦暮。
胊山部紀事
[编辑]《海州志》:「漢永興五年春二月,胊山崩。」
梁武帝大同三年六月,胊山隕雪。
馬仙琕,梁天監中守胊山,與「士卒同甘苦,衣不過布 帛,居無幃幕,飲食與廝下同。常潛入敵境,伺知壁壘 村落,故戰攻多捷,士卒樂為之用。」
隋元瞹東海令,于縣境西南接蒼梧山,東北至巨平 山,築兩堰,外捍海潮,內貯山水,民獲灌溉之利。 宋石曼卿名延年,神宗時判海州,廉能有為,吏民悅 服。公餘讀書于石棚山下。工詩詞,有「樂意相關禽對 語,生香不斷樹交花」一聯,為伊洛所稱。
孫洙,神宗時知海州。《免役法》行,常平使者欲加斂緡 錢,洙力爭之。方春旱,發運使調民濬漕渠,洙奏止其 役。旱蝗為害,致禱胊山,即刻大雨,蝗赴海死。
明嘉靖三十二年,州城南馬耳山多妖狼,竊食乳畜, 甚或入市咥民幼子。知州鍾岳禱神,率兵驅逐,民乃 寧。
胊山部外編
[编辑]《海州志》:僧進公,不知何代人,築庵居胊山麓,行市,敝 衣垢面,人多異之。抵暮則隨五犬陟山巔,傾囊餅果, 沿路食之。值歲旱,僧曰:「我致雨。」人請之,果獲甘霖,犬 不復見。山巔有潭,時謂犬即潭之五龍也。僧復住廬 山,歲旱,郡人往請之,請為說法,致神物,異魚出水中, 及夜,聞庵外馳逐飛走之聲,出視之,陰雨襲人。有一 男子一媍人,衣白衣禮僧求名。僧乃以「善澤」名其男 子以「善濡」名其媍人作禮而退。翌日大雨,人謂求名 者即潭之龍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