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09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九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十四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九十五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九十四卷目錄

 鬱洲山部彙考

  圖

  考

 鬱洲山部藝文

  次韻陳海州書懷      宋蘇軾

 鬱洲山部外編

 雲龍山部彙考

  圖

  考

 雲龍山部藝文一

  雲龍山放鶴亭記      宋蘇軾

  遊雲龍山記        明都穆

  徐州登雲龍山記      文翔鳳

 雲龍山部藝文二

  雲龍山放鶴亭       宋蘇軾

  前題           明王鏊

  前題           王守仁

  前題            夏言

 雲龍山部紀事

 狼山部彙考

  圖

  考

 狼山部藝文一

  遊狼山記         宋劉弇

  修狼山記        明林雲程

  遊狼山記         周長應

 狼山部藝文二

  狼山           宋齊唐

  前題           任伯雨

  狼山報捷        明李東陽

  前題           鄭繼之

  狼山觀兵         王九敘

 狼山部紀事

 狼山部雜錄

 狼山部外編

山川典第九十四卷

鬱洲山部彙考

[编辑]

《山海經之郁州水經注》
之蒼梧

[编辑]

鬱洲山在今江南淮安府海州東海城北之海中。其 山一名郁州,一名「蒼梧」,一名「都州」,一名「九嶺」,今名鬱 洲。以海中有大洲故云。

按《山海經·海內東經》:「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今在 東海胊縣東,世傳此山自蒼梧徙來,上有南方物也。 按《水經淮水注》:東北海中有大洲,謂之郁洲,《山海經》 所謂郁州在海中者也。言是山自蒼梧徙此,云山上 猶有南方草木,今郁州治。故崔季珪之《敘述初賦》言 郁洲者,故蒼梧之山也。心悅而恠之,聞其上有仙士 石室也,乃往觀,見一道人獨處休休然,不談不對,顧 非己及也。即其賦所云「吾夕濟于郁洲」者也。

按《廣輿記》,「淮安府鬱洲山在胊山東北海中,一名蒼 梧山,或云昔從蒼梧飛來。」

按《淮安府志山川攷》:「蒼梧山在東海城北,海中有九 嶺山,如九嶷之勢,一名鬱洲,一名郁州。俗傳山從蒼 梧飛來,上有南方樹木。」

鬱洲山部藝文

[编辑]

次韻《陳海州書懷      宋》·蘇軾

鬱鬱蒼梧海上山,蓬萊萬丈有無間。舊聞草木皆仙 藥,欲棄妻孥守市闤。雅志未成空自嘆,故人相對苦 為顏。酒醒卻憶兒童事,長恨雙鳧去莫攀

鬱洲山部外編

[编辑]

《淮安府志》:「漢徐生學道於海州鬱林觀,一日化去,葬 於鬱洲山後有人於泰山下見之,因付一履歸東海。 其徒視之,乃葬時物也。發棺視之,未見,人謂生尸解。」

雲龍山部彙考

[编辑]

宋蘇東坡所遊之「雲龍山。」

「雲龍山」在今江南徐州城南二里許,山有雲氣,蜿蜒 如龍,故名。宋山人張天驥居此。

按:《明一統志》:徐州雲龍山在州城東南二里,宋時山 人張天驥所居。蘇軾詩:「醉中走上黃茅岡,滿岡亂石 如群羊。」即此。山麓有放鶴亭。

按《廣輿記》:「徐州雲龍山,在州城南」,《志》謂「山有雲氣,蜿 蜒如龍,故名。」

「放鶴亭」在雲龍山,宋張天驥建。

按《徐州志山川攷》:「雲龍山在城南二里許,山有雲氣, 蜿蜒如龍。東巖石峰匝圍,中峰裝成大佛,面方數丈, 覆以殿宇及諸大士像,參差錯置,邃曲如洞。又名石 佛山。」

黃茅岡西向,此山之陰也。唐昭宗時,朱全忠敗節度 使時溥,即此古井穿于左,深七丈餘,不知所始,今名 飲鶴泉。山脈自楚中來,相傳崑崙中枝之分布者,徐 得列九州,胎於此。

金磴山,即「雲龍山」之尾,餘氣西峙者,迤望蕭邑諸峰, 幾無斷絕。

放鶴亭宋山人張天驥所築,驥有二鶴,朝放暮歸,因 以名亭。在雲龍山巔,又西麓有張山人園。

雲龍山部藝文一

[编辑]

《雲龍山放鶴亭記      》宋·蘇軾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 其半扉。明年春,水落,遷于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 而望,得異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 然如大環,獨缺其西十二,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 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 間,俯仰百變。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 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雲表,暮 則傃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郡守蘇軾,時從賓 客僚吏往見山人,飲酒于斯亭而樂之,揖山人而告 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易》 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詩曰:『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 蓋其為物,清遠閒放,超然于塵垢之』」外,故《易》詩人以 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 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之其國。周公作《酒誥》,衛武公作 《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 此全其真而名後世。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閒放如 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 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于鶴乎?由此觀 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語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 哉!」乃作《放鶴招鶴之歌》曰:「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 而下覽兮擇所適。翻然斂翼宛將集兮,忽何所見,矯 然而復擊。獨終日于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履,葛衣而 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餘以汝飽。歸來歸來兮,西山不 可以久留。」

遊雲龍山記        明都穆

[编辑]

雲龍山在徐州城南二里。《州志》謂山有雲氣,蜿蜒如 龍,故名。元朱澤民《寺記》謂宋武帝微時,嘗憩宿于是, 有雲龍旋繞之異,此為得之。山一名石佛。唐昭宗時, 時溥為節度使,朱全忠遣子友裕敗溥軍于石佛山 下,即其地也。丙寅冬,自京師之官南都,十一月乙酉 過徐,欲登茲山以覽其勝。都司周君寅之與予聯舟, 實陪以行。午抵山麓,躋磴而上,入寺,觀所謂石佛者。 像僅半軀,崇可二丈,廣倍之。左右侍衛之像,皆鑿石 所為。山之陰,度黃茅岡,《憶蘇文忠公詩》「亂石如羊」之 句,瞻眺久之。其下即宋張山人放鶴亭故址,蘇公所 與記者。後之人刱三賢堂于上。三賢為昌黎、韓子、蘇 公暨陳師道,蓋昌黎嘗為州推官,蘇公嘗知州事,師 道則州人而教授于學者也。升高而望,一州之山,岡 嶺四合,隱然如大環,誠有如蘇公所云。而子房、楚王 二山至戲馬之臺,皆歷歷在目,予竊有感焉。徐為古 戰爭地,而楚漢其尤也。方高帝之起豐沛,子房佐之, 百戰蹙項,竟有天下。使當時而無子房,漢之為漢,殆未可知。然則項氏之滅,雖謂子房滅之可也。彼淮陰 侯者,功非不偉,直搏兔逐鹿輩耳,烏足以望子房?而 今皆雲散鳥沒,銷歇不存,千載之下,遺蹟斷碑,荒林 煙草,適足以資人之慨歎,而逸民高士,乃獨笑傲其 間而已。予于是知功名之累人,不如幽閒之肆志也。 雖然,予欲逃名而未能者,安得雪月之夕,悲歌劇飲 于斯,以續《招鶴》之辭。山人有知,能不泠然御風來耶。 姑記之以俟。

徐州登雲龍山記      文翔鳳

[编辑]

夜入徐州。詰旦,宋戶部來顧予。問放鶴亭,則曰:「我其 移觴子于亭。」又問戲馬臺,則曰:「我其先觴子于臺。」于 是宋君待我于臺。蓋有丘于城南之畔,而項氏登之 以觀戲馬者。其前有一阜,當之則亞夫之所函骨也。 宋公劉裕九日登之以送孔令,而諸謝詩稱「聖心以 擁戴之」者,蓋此臺又南數里,則雲龍矗出,而特豎山 足之石如群羊,是為黃茅岡。有亭于山際,曰放鶴,蓋 西望當環山之缺焉。臺足則太湖白蕩,鐫坡老雲龍 絕句,「新郎君為狀元歸。」蓋坡老于彭城送人春試,遂 為壯遊賞意之什。登山俯仰則徐,四際函山焉。所謂 九里山者,而黃河北來,直射城束不肯流。北則望望 冠城際者,黃樓也,燕子樓則州治是也。使臣曰:「余登 彭城之山,所稱金陵北門,不誣也。徐西術大梁,東術 淮陰,北則濟兗,道路維均,是南北之樞紐,而用武之 都與?又圜山而枕河,可以守,可以戰,國家奚不以一 大臣督兵其地?意者其重地不可以假人與?有事則 濟寧之河臣、淮上之漕臣,即可遊而處耳。南都之塹 曰長江」,夫江滸不可以分處,黃司馬城浦口、信善,然 必以江北之地為衛。余謂「駐大兵于徐以當中原之 衝,而其次沿淮,張三支以應之。中則泗州,按臣是駐; 東則淮上,漕臣在焉;西則鳳陽,實為重郡。淮、泗之水 陸並會于揚,而鳳陽以陸入滁,此二支也又應之。」夫 如是後,浦城可恃、長江可據也。南都之昂首而瞰中 原者,以有徐耶?余登彭城之山,熟視,得兩都之概焉。

雲龍山部藝文二

[编辑]

《雲龍山放鶴亭       》宋蘇軾

雲龍山下試春衣,放鶴亭前送夕暉。一色杏花紅十 里,狀元歸去馬如飛。

《前題》
明·王鏊

[编辑]

燕子樓前春草合,虎牢關外暮雲生。不知白鶴歸何 日,遼海茫茫萬里情。

《前題》
王守仁

[编辑]

幾度舟人指石岡,東西長是客途忙。百年風物初經 眼,三月煙花正向陽。芒碭漢雲春寂寞,《黃樓》楚調晚 淒涼。惟餘放鶴亭前草,還與遊人藉醉觴。

《前題》
夏言

[编辑]

「昔人曾放鶴,此日更登亭。」地主能投轄,山僧解乞銘。 河山餘王氣,尊俎聚文星。直北仍回首,偏多關塞情。

雲龍山部紀事

[编辑]

《徐州志》:「張天驥,號雲龍山人,隱居不仕,與蘇東坡、陳 后山參寥子遊。嘗作放鶴亭于雲龍山之麓,東坡為 作記。」

狼山部彙考

[编辑]

通州之狼山

狼山在今江南揚州府通州城南十八里,其形似狼, 故名為「狼山

狼山圖

狼山圖

[编辑]

按樂史《太平寰宇記》,「靜海縣有狼軍塔、刀刃、馬鞍五 山。」

按盛弘之《荊州記》,「狼山縣有一山,獨立峻絕,西北有 石穴以獨行,百步許有二大石,其門相去一丈許,俗 名其一為陽石,一為陰石。水旱為災,鞭陽石則雨,鞭 陰石則晴。」

按《明一統志》:「『揚州府狼山,在通州南一十八里,五山 相連屬,嘗有白狼居其上。或云:山形如狼』。宋淳化中, 邑長楊鈞上書,乞改狼山為琅山,有紫石巖,提刑薛 球、郡守臧師顏等有題名。」

按彭年《林水錄》:「狼山溪水所逕皆石山,略無土岸,其 水虛映,俯視游魚,若乘空也。淺處多五色石,冬夏激 素飛青,傍多茂木空岫。靜夜聽之,恆有清響,百鳥翔 禽,哀鳴相和,巡頹浪者,不覺疲而忘歸矣。」

按《通州志山川攷》:通州之山有五,而狼山為最奇,居 最中。東為刀刃山,又東為軍山,西為塔山,又西為馬 鞍山,左右若翼,而軍山在水一方。狼山之名,謂以形 似,或謂有白狼據焉。後以泗州佛法厭勝去之,蓋誕 漫無稽也。宋淳化中,邑令楊鈞上書,改「狼」為「琅」云。明 敕建江海神祠在其巔。正德七年,殲劉賊于此。大學 士王鏊有《江淮平亂碑》。狼山之陽,頂立浮屠五級,名 支雲塔,遠可望數百里。塔後為僧伽殿,塔前即江海 神祠,祠前為萃景樓,樓上刻舒纓所為賦。樓前為土 地祠,米芾題曰「第一山。」祠前東折為振衣亭。由振衣 而東為葵竹山房,後改為四賢祠。祠內有三辰軒、清 曠軒、光風霽月二亭。由祠而東,為半山亭,楣間顏以 「山腰官閣」,遊山者多飲于此。又東南稍下,為少憩亭, 亭邊有石浮屠,七級而小。前為關帝廟,西為三仙祠、 慧溫禪師塔。又西過迴巒,為濯足亭、飲虹亭、白虎堂。 迤邐而下,則栖雲閣,閣傍有半千石,半于虎丘也。前 為釋伽殿,即廣教禪寺。西殿為輪藏,東殿為慈悲前 殿為金剛。前殿沉于水,新者四楹,宏敞偉麗。萬曆初, 知州林雲程題為「江海大觀。」山前亦有關帝廟,廟傍 則金將軍墓在焉。豫章王猷定為之碣。自支雲塔至 此,皆雲程修建,與郡人袁隨、顧養謙俱有記。南望虞 山,縹緲抹黛。福陶、銅官諸峰,隱約吞吐,浮青偃翠,出 沒有無。煙靄蒼茫之際,漁舟賈艇,映帶月日。飛鳧翔 鶴,遠勢盤空。而海門東去,浩淼奔騰,與天無際,信宇 宙之巨觀也。山之陽有獅子石,有松岡,而其陰多巉 巖峭壁,怪巘奇岫,如蒼龍蛻骨,燦然霞蔚。高者數十 仞,若屏列春華,障橫秋爽。而下有千人洞、鵓鴣巖、紫 石巖、海月巖。巖下有觀音大士院、有醒石、有寶陀石、 有夕陽洞,俱有題名。麓下有伏龜田,形實肖似。山之 高以丈計者五十三,而週迴幾十倍。昔謂「秦始皇度 海觀日出,有神人鞭石處」,即此。

石卵港:在狼山西。

《神人鞭跡》在狼山後,其右為「香爐峰。」

醒石、「寶陀石」、「夕陽洞」、海月巖,並在狼山,各有題名。 「飛來石」,在狼山。

五山書院在狼山小浮圖之西,後移山下,今廢。 西樓在狼山通江池上。

禹王殿在狼山西巖。

棲雲閣在狼山西,宋咸寧中建。

三會亭在狼山。宋初,提刑薛球、知州臧師顏、通判吳 天常皆以故人會于此,故名。

《葵竹山房》在狼山半山亭上。

《雄跨亭一名飲虹亭》,在狼山。

「海桐亭」、「望江亭」、「濯足亭」,並在狼山。

「去思亭」在狼山後。

白米莊在狼山前。

靜智泉,在狼山觀音巖北。

「明月泉」一名「寒玉泉」,在狼山山門前,月出先照,故名「通江池」在狼山西麓,水自石出,雖澇不盈,與江相通, 而草樹陰翳,境甚幽絕。

「不乾池」,一名「恆情池」,幻公所鑿也,在狼山佛殿東,傍 有飛來石。

養魚池一名「放生池」,在狼山西巖。

放生池在狼山前。宋紹興十二年,知州蔣延壽奉詔 鑿,有池。後沒于江。

江海神祠在狼山巔,正德七年敕建。

「王靈官祠」、三仙祠並在狼山。

「四賢祠」在狼山。祀胡文定公寅、范文正公仲淹、岳武 穆王飛、文忠烈公天祥。

廣教禪寺在狼山,唐總章間建。

「支雲浮圖」,在狼山頂,宋元以前建。

慈航禪院在狼山。

狼山部藝文一

[编辑]

《遊狼山記         宋》·劉弇

白狼五山,距通州城東南十里而近,率不百步,則嶄 然迭起,若踞若躩,若前拱後負,若期而赴,有待而不 相躐。而五山者,通人時時能道其名,有以仙蛻其上 者,曰「仙女山」,有以闔廬曩軍其傍者,曰「軍山」;有以形 銳且中罅者,曰「劍脊」,曰「馬鞍。」而至臨以佛宇,則別號 「寶塔山」,秀絕可喜,而好事者往往取以矜遊客,謂狼 嘗擾而居也。元豐四年冬,弇按田山旁,至則求觀所 謂五山者。入寺東廡,得乳泉,號幻公井。幽光浚發,若 上噴狀。茗飲者利其甘,爭至赴汲。井始鑿自開,山僧 智幻故名幻公井云。方丈東阿有石僅十尺許,長倍 廣三之二,昔從山椒墮而下,號飛來石。自堂折而少 北,貫以澀道。躡之纚纚如緪縻上縈道左閣,曰「棲雲 菴」、曰「海桐亭」、曰「半山」、曰「望江」,皆森爽谽豁,可蔭以休。 而閣加于菴之廣,亭加于閣之峻者,倍且半。又卻轉 得楣埒,使澀屣稍覺酸脛,度非三休不能至絕頂,因 力躋焉。方是時,朝日初上,曈曨如曜金發莽蒼中,洞 視上下,不隔褷䙰,佛螺姝眉,附地別出,則南峙之福 山也。排天決雲,吞嚼淮吳,則東浮之三𤃩也。稻畦葭 澤,潮汐上下,沮洳斥鹵之所淫溢,與夫疏篁茂木,泊 雲而下烏鳥,頹垣廢丘,縈蔓草而棲鼯鼪者,皆得于 轉瞬之頃。于是惝然忽疑從樊籠中出,而思古人所 謂登泰山而小天下者,亦宜有是,而非特寓言也。絕 頂之北,有石若圮,而中留,踐之令人善畏而得瞀。考 其名,則定心石也。山後有石卵港、觀音洞、朝天巖、去 思亭,皆利下觀,而醒石猶以名著。石廣厚略等,可坐 十輩,其上子履、陸君名之,用反廬阜,陶淵明所謂「醉 石」者。醒石之西有紫石巖,取其石紫赤色相錯雜,而 紫為多,以遊至者,悉攦名其上,今亦頗可別識。劍脊、 馬鞍二山,遊者罕至,獨峭壁隆隆,發數十仞,疑造物 者于此喜為斲刻以驚世也。軍山、宜山茶花號多蕨 薇。女仙山最外峙,有穴通中。頃歲,嫗有自龍舒來者, 年七十餘,獨食息其中,似得道者。山有拇跡鞭痕,皆 著石,或云秦始皇履是山,且鞭以投海中。俗之好怪 乃如此。而僧有語余曰:「今之山跗,雖皆平陸,然前五 十載海也,其深蓋矴絲千」尋莫能測。而自軍山左轉, 皆閩艘吳艦與渡而漁且漕者之所出入。山前後石 齧蝕若鐘釜然者,皆水所湔漱。而巖有鑱天祚者,尚 五代姚存艤舟時題識也。余聞而異焉。且淮海方數 千里,自江都走海陵,絕吳、會,其間以佳山水著稱無 幾矣。至是而僅得五山焉,則又皆盤礡吐吞于窮海 僻陋之濱,若遯而肥與畏名而逃焉者,獨何耶?然五 山當潮波,捍一方,如唇齒,傅脰咽,使通民恃以不怵, 而間則蒸油雲、泄膏雨,以利生物,其作鎮此土,殆天 意非可私智測也。余也服吏役,一投足,而五山之美 盡得于人跡之所不到,臨高而覺宇宙之博大,指陸 而駭溟海之變化,竊自比于醯雞別舞甕外之一天, 則亦不得而默矣。故攬其勝踐,作《獨遊狼山記》。

修狼山記        明林雲程

[编辑]

去州城南十八里而近,有五山焉,聯如貫珠,而中拔 地特起者,為狼山。山之陰,危石直峭,張如拳,立如壁, 列錯如簷牙。而下有石竇如屋者,曰「广」,可容數千人。 山之陽,有寺,曰「廣教」,崢嶸俯江,殿曰金剛,閣曰藏經。 而寺之隅,緣岡東上,舉趾漸高,復迤而西,凡數曲折, 中為小浮圖,為亭子,為祠堂,為書院,東西布置如弈 棋。折而再上,有萃景樓,有江海神祠,有泗州僧伽殿, 雄峙山巔。而《大浮圖》曰支雲塔者插其端,凌霄秀出, 銳如毛穎,通人號為「文筆」云。自山麓至絕頂,高不百 丈,而崒嵂崎嶇,轉折周迴,行者十休而上,三休而下。 按級攀崖,喘逆汗浹,蓋亦稱峻嶮矣。臨高遠眺,四野 星羅,江光亙天,一瞬千里。朝旭靜照,水波不興。江南 諸山,歷歷可數;而颶風忽簸,驚濤四起;遠峰近渚,咫尺相迷。蓋變態千殊、旦夕萬狀。寰宇之大觀,盡于此 矣。第歷歲既久,昔之崢嶸者彫落、雄峙者摧剝、布置 者銷亡。江潮蝕其趾,鯨鼉走于途。山麓延袤沃壤,昔 所稱「白米莊」盡為巨浸,僅僅存沙逕一痕耳。寺田坍 沒,緇徒流竄;筆鋒去穎,人文寂寥。議者謂通之風氣 攸關,若不可一日已也雲。程自署郎謫守是邦,蒿目 剌中,願圖新者屢矣。適海防道按察程公詰戎之暇, 登臨感慨,顧謂程曰:「茲山控扼江門,實通喉吭,風景 萃于斯,神靈棲于斯,水軍閱于斯,蕪穢不治,守土之 謂何?」乃發贖金三百兩,而授從事者使新之。于是不 給,取諸有司;再不給,募諸好義,共金若干鎰。鳩工飭 材,命官董役。而山之趾,壘石為臺,外欄以木。重建《金 剛殿》四楹于上,砌而逕,崇而級,而前。所謂亭者、祠者、 書院者、軒者、樓者、殿者、浮圖者,相所宜而各飭之,或 庀其舊,或更其新。于是跂如翼如,丹雘黝堊,視昔有 加,而傑制鉅觀,實與江山並麗。經始于癸酉秋七月, 丙子冬十月落成。大役告竣,穡事誕登,而海國懽騰, 遊屐相踵。雲程得饕斗餼于茲土,而少逭「尸曠」之謗 者,皆我按察公之賜也。因為一言,以紀殊伐。嗟乎!余 生八閩,號稱山水鄉,頗覽觀形勝。長而拙宦,褰帷憑 軾,週遊四方,大江南北,若君山、陽羨、金焦、天目、燕子 磯諸勝,非不上凌蒼漢、俯瞰洪流,而屹屹決決,秖供 眺翫耳。如論其捍禦邦土,巍然為東南之形勝、海徼 之保障,則狼山功足多焉。然狼山默默居凝,安能為 邦人布威惠、示旬宣,詰之綏之,維按察公之詒實與 山埒,歲時廟祀,邦之人若云「不可一日無狼山」,則邦 之人何忍一日忘情于按察公也耶?程備員茲土,為 公之屬吏下走耳。藉公福祉,得從事指顧之間,不能 為公役,而聊以邦人之意記之。

遊狼山記         周長應

[编辑]

問狼山之所以為山。曰:「隱者也。惟山有靈,當混沌初, 已知此番世界剖破必多缺陷,欲于輿圖中作一隱 君子。」于是約嵩、約岱、約廬鍾、約華峴,又約巫峨、羅浮, 各適齊、適楚、適蔡、適秦、入于河、入于漢,而狼山入于 海,不朝市,為大隱。乃覺封禪之山囂,逐鹿之山擾,崎 嶇絡繹之山疲且紛,狼山獨踽涼閒僻,真隱也與哉? 雖然,有隱德而無隱癖,其形勝則金陵王氣,借此疊 嶂蟬聯,吞浴天塹之雄,獨據上流;隱而顯影帶諸方, 氣吞吳會風帆扼江海門戶,隱而要千里平掌,萬頃 煙濤之滸,突聳峭峰,近則劍軍諸嶂,遠則虞福姑蘇。 數青嶼如兒孫列,如萍鷗泛,望扶桑之可以葦航,隱 而尊塔頂現祥,飄爛五色之光,而僧伽靈應。且也陰 殲流賊。初縻艇以《怒濤風》,繼焚軀以請幫助識別此字。《廟火》隱而神, 周遭不必廣幅,聳矗不必高巒,而有林有麓、有砠有 剎,一卷一撮之間,萬壑千巖具大觀焉。「隱而韻」,予有 尋山癖,故有遊山喜遊此山,有因故到此山有媿。媿 者何媿?予即受世界之缺陷矣。撫茲隱山,不能攜筇 蠟屐為方外之遊。遊此也,僅以一官領通郡方,指點 白狼勝概,恐隱者之山笑予俗予鞅掌于保障之役。 「小隊局籃輿,大閱稽旗鼓。此中可選勝,竟不暇問在 何處。此中有紫芝,了不暇採為何物,恐隱者之山笑 予呆。」予下走當路于此,或跽道左,或負驅前,跼蹐車 塵馬足之間,抹殺風景,恐隱者之山笑予賤。予有詩 字苦不工,品題不盡山態。鐫刊祇穢口頭,原係下里 人之在郢中,恐隱者之山笑予腐予憩此,總非投閒 不擒。監艇既檢哨帆徒使旌節冠蓋,唐突翠青,炮噉 之聲,與潮吼爭喧,而空谷之好音掩耳,恐隱者之山 笑予惡道。雖然,予亦吏隱者也,吏隱與山隱遇,故臭 相同責相稱,隱通均有守通擔子。說者謂予以郵傳 守通,山以終古守通,是不同。不知予以郵傳為終古 山,以終古為郵傳。隱也,守也,予也、山也,是一是二,是 真是幻。予不來山,山不予招;予不去山,山不予厭。不 厭必不笑矣,不笑必不媿,亦不受缺陷矣。予知狼山 之所以為山者,此也。知山之所以為山,豈不知予之 所以為予乎?故曰:「隱者也。」

狼山部藝文二

[编辑]

狼山           宋、齊、唐

海腹吞吳楚,天樞轉斗牛。夜分驚日浴,潮退見鯨遊。

《前題》
任伯雨

[编辑]

蓬瀛氣象群峰在,吳楚封疆一水分。野色西南平接 日,潮聲東北怒穿雲。

狼山報捷        明李東陽

[编辑]

北風吹捲洞庭波,飛舸還經孟瀆河。今日勝兵方有 算,向來遺孽本無多。中宵驛使傳書捷,兩岸懽聲入棹歌。聞說西南猶轉戰,幾時甘雨洗天戈。

《前題》
鄭繼之

[编辑]

龍驤百萬向南征,水戰堂堂赤幟橫。旋報狼山歌《小 海》,喜看元帥是書生。連年江海傷多事,此日朝廷念 太平。漢戍秦疆多鄙陋,須將四海作長城。

狼山觀兵         王九敘

[编辑]

浩瀚淊騰浥大荒,看來大地總汪洋。鄰家東界說西 海,何代桑田此渺茫。戈甲連天驚澤國,鼉龍入陣走 降王。白狼明月山頭問,劍氣橫斜萬里長。

狼山部紀事

[编辑]

《通州志》:「梁貞明五年,吳越王錢鏐伐吳,鏐以其子元 瓘為水軍都指揮使,率戰艦五百艘自東州擊吳。吳 遣舒州刺史彭彥章拒之。元瓘船皆載灰豆及沙,戰 于狼山江。元瓘使順風揚灰,吳人不得開目,船舷相 接,撒沙于已船,撒豆于吳船,豆為戰血所漬,吳人踐 之皆仆,因大勝之。」

宋僧知幻,臨沂人,姓田氏。早肄進士業,因讀《楞嚴經》 有悟,嘆曰:「世榮雖樂,終不若無為樂之長久也。」遂棄 所愛,落髮修三摩地法。太平興國間,有高僧率眾請 主狼山廣教禪院,造大聖塔。自為偈曰:「當初不肯住 長安,現相西歸泗水間。今日又還思展化,東來海上 鎮狼山。」知其為僧伽之後身云。

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七月,同知樞密院事廖永安 破士誠于通州狼山,獲其戰艦而還。

明武宗正德七年,「霸州人劉六與弟劉七、齊彥明、楊 虎寇掠齊、魯、趙、魏、徐、沛間。上命兵部左侍郎陸完討 之,屢敗其眾。六死,七與彥明等奪舟南奔,犯鎮江、江 陰,已而泊狼山。會颶風大作,賊舟糜碎,完密遣將劉 暉、任璽、卻永襲之。賊據山巔,矢石雨下,暉等力戰,奪 其險,據之,賊墜崖死者無算。七乘小舟,將遁,溺死。彥」 明為宣府遊兵所殺。賊平。

陸完之駐節福山也,與狼山隔一江而陣。私計賊勢 且敗,敗則入海難圖矣,莫若捐通州與之,可以坐困。 遂按兵不進,徒傳檄往來,伺賊意所嚮,以掩耳目。賊 令俘婦丁氏偽得罪而奔,復遣僧奴持書來索戰,實 覘我強弱。郡人邵參政當家居,曰:「慎勿遣以伐其謀。」 賊知計洩,乃令百餘人至城下。城中人發矢傷其賊, 賊大恚,焚劫居民而去,期以詰旦攻城。人心洶洶,有 謀逸去者,有聚家人約赴水火死者。忽夜半風雨大 作,海潮突起數丈,賊船翻溺,盡喪魚腹。其幸存者,嘔 吐狼籍,殆莫能興。適完遣裨將卻永、劉暉等過江,與 賊戰于山門。賊以所俘男婦為前鋒,以當我師,殺數 百人,皆瓜洲鎮江人也。乃出令曰:「不附賊者,伏而袒 臂。」眾皆伏地袒臂,于是賊從山後登舟,揚帆鼓譟而 去。時江中一浮骸,衣甲華麗,乃嗾丁氏認為劉七骸, 遂以捷聞,陞賞有差。惟漕運都御史張縉以尚書出 督兵扼淮口,賊不敢渡,自以為有功,嘗對客曰:「吾尚 書也,豈受都御史節制者?」完聞之,害其功,不報。縉乃 言于朝曰:「狼山之捷,由江海效靈;合建神祠,以答冥 貺」;意在讓完也。祠成而碑出大學士王鏊手。鏊與完 同鄉親厚,多歸功于完。豎碑日至,山半裂而為二;乃 嵌之壁間,紋至今存焉。

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四月,倭眾五百餘,寇通州,由單 家店趨狼山。所過焚掠,殺狼山巡檢尹鼐,尋奪舟去。 官軍截其後舸于軍山,殲二十餘人。

三十五年四月,倭眾三千餘,肆焚掠。其前鋒百餘人, 突入望江樓,耀武于城下而去。復寇便倉。知州喻南 嶽率民兵勦之,斬首四百餘級。時百戶戚繼爵與賊 戰,歿于狼山,副使馬慎追敗之。

三十八年四月初一日,倭奴大舉入寇,至八十餘船 泊海門楊樹港城外劫掠,總兵鄧城敗績。初二日,倭 乘汛泊狼山,志圖西上,鄧城以舟師遏之,賊乃焚舟 登岸,城中恟恟。知州李汝杜督民兵嬰城固守,事集 而民不擾。

神宗萬曆四十三年,更新江神廟宇,議「所以龕神像 者,無良材。」忽一日,大木浮江抵狼山西岸,取而用之, 頗為巨麗。凡涉江海者,祈禱輒應。

狼山營弁徐正得鐵錨於江中,形製古朴,不類近時 物。其「款識」數字,漫不知為何等語。一日,置之舟前,颶 風大作,海潮突起,鄰舟皆簸揚上下,不能駐足,獨此 舟晏然,如履平地。明日置之他舟,亦然。又明日置之 他舟,無不然者。

狼山部雜錄

[编辑]

明錢嶪《狼山辰軒記》:「江之南,環山重疊,望之彌亙,其 北地勢平衍,曠若千里,東趨極于海,維狼山特控海 門而奠坤維,激浪奔濤,奇詭萬狀,狼山得極觀焉。達 者稱為江北第一山,不獨通一州之望已也。」

《通州志》:長淮以南千餘里,僅吾通有狼五山,而山實 為州之官祿宮。前人不知,鑿其石以築新城,致一時 大寮相繼罷斥死亡。議者徒諉之巽方低窪,乃建文 昌、玉皇諸祠鎮之,猶未悟鑿山之非也。取之為園囿臺沼者,繩繩不絕,自是風氣寖衰,則又建文峰塔、三 元橋。自塔與橋告成,而亂民即于塔殿中造謀焚劫, 蓋建塔與橋處非巽方,乃卯辰方耳。巽方為文峰,卯 辰方則為訟峰,以卯辰魁罡地也,于書有之。辰多好 鬥,戌多好訟,世安有不紿人之形家而問之。

狼山部外編

[编辑]

《通州志》:「虞真人原籍會稽,偽吳時隱居狼山,嘗服日 精月華之氣,精思積久,姿顏益少。一日雲鶴翔集,一 童子詣前謂之曰:『東華帝君召子,子其行乎』。遂再拜 受命,升雲而去。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