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3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三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三十八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三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三十八卷目錄

 廬山部彙考二

  考

山川典第一百三十八卷

廬山部彙考二[编辑]

[编辑]

按:《廬山通志登山路紀》山南路,「自隘口東行至張公 嶺」

德安、星子之間,有地曰隘口。隘口者,匡南之西道也。 由廬阜、黃龍兩山之間,山對峙如門,初甚隘,過此則 豁然平疇,故謂之「隘口。」

隘口之東南為黃龍山。《真仙通鑑》云:「黃龍山坐廬山 之南,上有黃龍庵,仙人文女真跨黃龍昇天處也。」又 有文女真昇仙臺,女真名通慧,晉人。山西麓有通書 院。《山疏》云:星子人立院以祀陶靖節。山北麓有二池 水曰溫泉。《豫章古今記》云:「輔山下有二泉,其一常溫。」 溫泉之北,山多峻級,其中有三石洞。《山疏》云:「三石洞 在廬山西南隅,其一深不可測,人皆曰西風洞。」餘二 洞常有僧道居之。溫泉之上有淨慧寺,俗謂之靈湯 寺,今廢。溫泉之東有謝靈運繙經臺,臺廢址存溫泉 之北,其墟為栗里山。《疏》云:陶靖節故居為栗里。栗里 之北為虎爪崖,崖下有濯纓池,石劖「醉仙濯纓之池」 六字,池下有醉石。《南史》云:「淵明先生棄官歸,籃輿往 來廬山中,醉輒臥石上,其石至今有耳跡及吐酒痕。 醉石谷中有館二,曰五柳館,曰歸去來館。」《陶集》註:「先 生居柴桑地。歲戊申,屬有回祿之變。其後年庚戌,徙 居南里之南村。」舊《志》:二館在縣之西北三十里陶故 宅。

醉石澗水南流,與溫泉合,逕砥柱石。《山疏》云:「『醉石在 濯纓池下,其旁有石,高三四尺,人稱為砥柱石』。周必 大《記》云:『砥柱石即醉石也。石有坳處,俗云陶公枕痕』。 嘗記前人題曰:『五字高吟水一瓢,廬山千古想風標。 至今門外青青柳,不為東風肯折腰』。」

其上有龜形山,《紀遊集》謂龜形山在紅花尖西南,石 劖「仙槎」二大字。

醉石觀,即歸去來館,然不知何時易館為觀,而主道 流,唐道士雷提嘗居之,其地有上觀場、下觀場。舊《志》 云:歸去來館在醉石澗東麓,今廢,有二荒址存焉,土 人謂之上觀場、下觀場。或曰上觀場即醉石觀,下觀 場即書堂。有碑刻歸去來,辭石劖「歸去來館」四大字, 并刻諸詩。

清風橋、栗里橋舊《志》云:繙經臺去溫泉不一里許,其 南有清風橋。李循義更名柴桑橋,又曰即栗里橋。 主簿山、胡郎廟山《疏》云:主簿山在胡郎廟南。上 沙溪、龍溪,《舊志》:龍溪水出黃龍山下,其山秀聳蜿蜒, 周五十里。相傳廣明中有黃龍見山,溪同時得名。又 《兩崖讖》云:「三爪踏三溪。」謂沙溪、龍溪、豬溪。

「青霞觀」即「黃龍觀。」

沙溪水與溫泉水合而入德安。虎爪崖之東北為般 若峰,俗謂之「紅花尖。」

般若峰之下,有董奉杏林。《舊志》云:「董奉館即董真人 種杏處。」杏林上石劖「仙槎」二字。又有水經杏林而出, 曰杏林源。《山疏》云:其源逕栗里橋、心遠亭,橋側有碑, 刻《歸去來辭》。

般若之側有水曰香泉。其東北為耶舍塔之基,其峰 巔有舍利塔。王禕《廬山記》云:「釋氏書云:佛滅度後所 遺舍利八萬四千,散在人世龍宮,皆貯金瓶寶篋,建 塔藏焉。」東晉時,佛馱耶舍自西域來,奉佛舍利,建塔 於此,即八萬四千之一也。塔高數丈,範鐵為之,基固 以石,峰峭峻,鐵石重,人力不可施,皆運神通力致之, 俗呼為耶舍塔。塔之西南有三將軍洞,有溪曰靈溪, 有觀曰靈溪觀。《真仙通鑑》云:「秦時有武士十三人,棄 官南遊求仙,既至廬山,其十人者又去之豫章,惟唐 健威、李德殳、宋刁雲三人者,隱此洞中,後仙去。」一夕 雷雨,洞前山石裂成二溪,因建觀以祀三人。觀旁有 智常禪師靜室基。

南澗上有藏六庵。應庵曇華禪師題藏六庵詩云:「要 聽少林無孔笛,從來多是逆風吹。」今廢。其山巔有芝 庵,主隱居旃檀庵,可道人洞。洞之北,上有金輪庵。舊 《志》:金輪峰有耶舍塔,西北合肥行如禪師居之,嗣法 天童。洞之東為觀音巖,巖有風穴,常有大風自穴而 出,敗民田禾冶鐵,為觀音相鎮之。相傳動相,則其風 大作云。

其南有馬尾水一滴泉。又南為金輪第一峰。第一峰 者,山形如輪,故云。宋人《送僧還歸宗寺》詩云:「占斷金輪第一峰」是也。

其側為石鏡峰,有溪曰石鏡溪。《列異記》云:「峰有圓石, 懸崖瑩徹,光可以鑑人,然隱見不常。」謝靈運詩云:「攀 崖照石鏡」是也。

石鏡之旁有兜率峰、玉簾泉,泉下如散玉,到潭復卷, 故名。蠡雲老宿建亭於旁,甚麗,往來者多題詠。 金輪峰南為歸宗寺,寺為晉王羲之之宅也。初,羲之 守九江,西域佛馱耶舍來廬山。羲之雅重其德,因捨 宅為寺以居之。《南康志》云:「寺壯麗,為山南諸剎之冠。 嘉祐間,周伯祥修,已而敗廢。至明洪武,僧道溟、懷瓚、 惠清」相繼營之,後又廢。有達觀大師行遊於此,見墮 落不忍,寺前有大松亦枯,因對矢曰:「吾後日若能興 復此寺,松可復生。」師去後,其松漸漸青矣。明年復來, 見松如故,因題為「復生松」,其寺復興焉。是後蠡雲老 宿續而營之。五臺埋菴宜大師有《復生松記》。主席歸 宗者十有四人:曰耶舍,曰智常,曰道銓,曰「義柔,曰《策 真》、曰慧成、曰可宣,曰懷惲,曰弘章、曰慧通,曰《芝菴主》, 曰真淨、曰真牧,曰《曇華》。」

「歸宗寺後有養鵝池」、「洗墨池」,二池皆羲之手蹟。寺後 崖上有《大力庵》。

歸宗寺東北為佘峰,其下有屏風山、屏風寺,《南康志》 云:「屏風寺即佘峰庵,在屏風山北。宋淳熙間,僧太虛 刱,後敗。明成化初,僧廣玉重建。」

「歸宗寺」東南為西古山,山西南為師林嶺,下有石屋 書堂,崖石如屋,可避風雨,宋陳準之別墅也,朱文公 愛之,扁今名。

又西南為象山,其下有宋侍郎吳愈墓。《山疏》云:「愈官 兵部,南渡忽逝,葬此。」

佘峰東北為紫霄峰。《山疏》云:「紫霄峰以譚先生得名, 或云譚子因居此峰頂,故號紫霄也。」亦名上霄峰,在 佘峰東北,二峰並峙,俱有石室。上霄石室兩壁相夾, 中有字如鳥跡,其室不深。紫霄石室外嵌而內向下, 深不可測,亦有字跡,但未見其點畫耳。其巔有巨石, 曰定心石,言遊者攀蘿至頂,坐此石久而心始定也。 峰有翔鸞展翼之勢。登此者其心惶惶焉。

天柱關,在紫霄北崖上。雙石尖削並起,徑由中通,闊 不盈咫,下臨萬仞絕壑,行者攀緣,仄足而進。

譚道士《鬥法石山疏》云:譚初來棲隱洞,其夜有一物 似象非象,張口噬譚,譚結印,其物循崖而去。譚握劍 逐至崖石上,抵抗百回,始不見。《江南野史》云:「嘗有僧 刱亭於溪滸,惡頑石為礙,欲去之,用力甚多而不能 平。譚曰:『此易易耳』。遂結印噀水,命斧擊之,石應手如 粉。」

陶靖節、陸修靜「對酌臺」在紫霄南巖上。相傳陶淵明 乘籃輿登山,每偕修靜同陟紫霄,有弟子攜酒隨之, 遇可憩處即飲。

漢陽之南諸峰森森如排劎戟,走東北,惟紫霄峰乃 漢陽南諸峰之首也。上有石室,禹刻《圖經》云:「紫霄峰 有石室,昔大禹治水,嘗登其巔,以眺六合,望水湍,因 刻石於石室中。」《水經注》云:「上霄之南,大禹刻石,志其 里數丈尺,今猶得刻石號焉。」紫霄之下有艑底池。《集 仙傳》云:「王敦據武昌,將叛許遜,吳猛、郭璞欲說止之」, 璞先以讜言見殺。敦又欲殺許吳,許吳心知之,欲去 不可,乃擲杯為鶴,迴翔梁間。眾懽咸仰視之,許吳遂 隱去。至江上,問欲東適舟師,無與共持舟者,不得行。 許吳曰:「第具舟,吾為若行之。」乃以二龍夾舟,騰上空 中行之,戒舟人無竊視。遂東至廬阜之上。許吳欲觀 上霄之勝,稍卑之舟,兩舷戛木,戚戚有聲。舟人疑而 窺之,龍怒委舟而去,舟遂墮於上霄之巔,推碎,惟底 存焉。今艑底池,其遺跡也。許吳乃授舟人丹訣,使隱 上霄,後成地仙。

棲隱洞,道士譚紫霄居之。《真仙通鑑》云:「紫霄,泉州人。 遇異人有所得,閩王昶師事之,封正一先生。閩亡,去 隱廬山棲隱洞。南唐後主召至金陵,賜號金門羽客。」 陳貺《隱居山疏》云:「貺,閩人,南唐時與權、阮隱紫霄峰 下,力田自食,逾三十載,為學者師。後徵至金陵,且官 之,固辭不受,賜帛遣歸舊隱。」今不知處。

謝景仙「隱居。」景仙,宋人。

柳宏書堂《南康志》云:「宏,建昌人,舉進士,為江州德化 令,過廬山,愛之。後官至九卿,歸,築書堂於此。今柳公 庵其基也。」

崇善觀,《通鑑》云:女真楊保宗,不知何許人,及笄許聘 矣,忽有悟去為道士,入廬山崇善觀,卻粒煉形。南唐 元宗聞之,詔赴京,引入禁中,見諸嬪御,賜紫衣金帛, 諸嬪御競施服玩珍珠,數逾千萬。詔新其宇,尚書郎 韓熙載撰記,賜額曰「真風觀」,又詔臣下作詩送之。 先天觀,梁大同中鄱陽守李支江建。

黃洞源庵洞源者,桃源洞人也。善道術,劾治鬼神,號 「三洞法師。」

《李道沖庵》道沖,潯陽人,不茹葷酒,講《莊》《老》。忽語門人 曰:「吾欲遠行,不復還矣。」眾未悟其言,競沮,留之及午而逝。

有水抱紫霄而下,曰鸞溪。《山疏》云:「初,宋元豐中,真淨 文禪師住歸宗時,濂溪周先生自南康歸老蓮花之 麓,黃太史以書勸先生,與之遊甚力,故先生數至歸 宗,因結青松社,以踵白蓮社者,因名寺左之溪曰鸞 溪」,以擬虎溪云。《舊志》:紫霄峰下佛老之宮有十數。今 鸞溪西上,惟大力庵猶如舊。

紫霄之南為封家山,又南為雞籠山,有泉曰潮泉。《郡 國志》云:「道士李鎮居雞籠山下。」

封家山東為「白雲峰」,其上有洞,常有白雲自洞中而 出。

其北有黃龍砦,俗謂《黃鶯砦》。

其東北為直梭峰、起雲峰、摩雲峰、金雞峰、雞石關、金 雞洞《山疏》云:「山麓有石如雞,峰之所由名也。」

金雞之支,南行崛起為大山,曲抱中豁一區,簡寂觀 在焉。簡寂觀者,道士陸脩靜之居也。脩靜字元德,吳 興人,宋大明五年始來廬山。明帝時召至建業,立崇 虛館以居之,而會儒釋之士,講道華嚴寺。脩靜固求 還山,不許。頃之羽化,封丹元真人。脩靜行常攜一布 囊,化之日,其布囊懸於廬山舊隱之樹杪焉。《夢溪筆 談》云:「觀有陸脩靜所植苦竹而筍味反甜,歸宗寺造 鹹虀而味反淡,蓋山中佳物也。觀內有演經臺、禮斗 石、放生池、浮來石、搗藥臼,皆脩靜手跡。」又有東嶽廟、 度仙橋二瀑布。

「煉丹井」、「曬衣石」,《許堅真人遺跡》。

「白雲館」、「朝真館」二館乃宋道士侯用晦跡。

《布袋崖》,陸脩靜懸布囊於樹杪處。

簡寂觀之東,有山突兀而出者,張公嶺在焉。

《山南路》「自張嶺行至七賢峰。」

踰張嶺迤邐東北行,則至鶴鳴峰。《南康志》云:「峰常有 鶴棲鳴,唐鄭元素隱其下。」

鶴鳴之西南,為行龜峰、寨雲峰、雙劍峰、黃石巖、犀牛 峰、姊妹峰、香爐峰。《山疏》云:「廬山有南北二香爐峰」,李 白云:「『日照香爐生紫煙』者,此也。」

鶴鳴之下有開先寺。開先寺者,昉自李中主,景後廢。 中主與宋齊丘參廣陵政事。中主年少好文,無經世 意,慕物外之名,問舍五老峰下。有野夫獻地焉,買之 萬金,以為書堂。及即位,以為寺,以野夫獻地為己有 國之祥,故名開先。中主遷洪都,蓋嘗彌節,故榻與畫 相存焉。太平興國二年,賜名開先華藏。至明洪武初, 僧清江復建。永樂中,僧智勝、正統中,僧道嵩繼修。天 順中,僧太然請賜額。

寺後有讀書臺。《舊志》云:「李中主讀書處。」世以為梁昭 明者,誤也;復以為李後主者,尤誤也。

寺內有七佛樓,明若昧智明法師來廬山,先居萬巖。 萬曆戊申,住開先。其寺久敗,幾成民業,惟殿基荒存, 屬寮僧慧所有,因易基以建殿。己酉,建華藏閣,郡人 水部郎吳道長為之護法。天啟辛酉,造七佛樓,集有 道之士而結社焉。

寺旁有朝涼亭、聰明泉。朝涼亭在讀書臺側,亭廢址 存,其下石竇出泉,甘冽者即「聰明泉。」

鎮劍亭、招隱橋、楊梅亭、古四會亭。《山疏》云:「鎮劎亭、招 隱橋俱在寺前。」周必大《記》云:「澗外招隱橋,近為僧,徙 數十步,而招隱泉無人知者。物色久之,得於二百步 外叢篠之後,石井依然。路口有披雲亭,稍前即楊梅 亭基。又稍前當四達之衢,即古四會亭,而俗子改曰 屏翠矣。」亭亦廢。

披雲亭唐清輝禪師建。

雲錦樓「明王世懋建。」

「石劖青玉峽」三字,宋米元章書。

「廬山」二字,朱端章書。

「風泉雲壑」四字,周堯書。

《福祿壽》三字,《瀑布泉》三字俱喬宇書。

《今古奇觀》四字,林廷玉書。

「濯纓洗耳,噴雪奔雷。」八字張寰書。

「龍潭石上劖第一山」八字,米芾書。

「龍虎」二字在絕壁上,乃篆書相對,龍為南康守李亦, 虎為丞相剌不花。

「砥柱」二字,「率屬」,「同遊」四字,俱中丞蔡士英書。

「瀑布飛雷」四字,《直指》公勷書。

《煮雪》二字,督糧使者張汧書。

《寄傲中原四字分守使者吳嵩引書》。

《星漢分流》四字,建昌郡守龔蕃錫書。

「山高水長」四字,司理范晟書。

寺後有《護偈亭》,今新建。

寶墨亭:觀察王世懋建。

寺西隅龍池、龍王亭舊《志》云:漢陽之頂多噴泉焉。躍 突播流西下,為康王谷,自谷而東為開先二瀑。二瀑 同源異流,其在東北者,瀉出鶴鳴龜背之間,曰馬尾 水。水勢奔注,而崖口窄隘迫束,噴散數十百縷如馬 尾,其實一瀑也。其在西南隅者,則自漢王頂下注雙劍峰之東,復注大壑,懸挂數十百丈,曰瀑布水。水循 壑東逝,與馬尾水合流,出兩山之硤中,下注深潭。石 壁如削,水練如飛,潭紺如淵,為開先佳境。後因名其 峽曰「青玉峽」,潭曰「龍池。」

龍王祠在青玉峽石壁間。宋乾道間,郡守李亦建,後 廢。明正統中,僧南岳嵩復修。

漱玉亭、萬竹亭、綠筠亭。《山疏》云:「蘇東坡有《漱玉亭》詩。 萬竹亭即綠筠亭,宋郡守樓杓建。」周必大《記》云:「上漱 玉亭,觀石柱間題名,開先舊屋,惟有此亭。其上即石 橋。又上瀑布落焉,瀦匯為龍潭。」回觀僧堂,即南唐元 宗少年讀書堂也。有碑刻。黃魯直院記。

寺前大碑亭鐫觀音大士像。《山疏》云:「觀音大士像出 自名手,微妙入神,諸名人有題讚。」

寺後有行瑛禪師《露宿崖山疏》云:「行瑛,桂州毛氏子。 相傳住開先時,不居方丈,每夜靜獨往寺後崖宿焉。 嘗信口歌曰:『方丈不堪燈火熱,崖頭露宿衲衣涼』。」 萬山庵在布水臺左,元萬山一禪師居之。

寺西隅有《雪嶠禪師影堂》。

開先寺之西,上為「黃巖寺」,唐僧智常建。

黃巖之南有文殊塔、定心石、空生閣,閣即巖成,故名。 香爐峰麓有李太白書堂。杜甫《贈李白》詩云:「匡山讀 書處,頭白好歸來」是也。

「鶴鳴之側有馬尾水,雙劍之左有瀑布水,瀑布之下 有布水臺,又下有青玉峽龍池,又下有浴仙池。」周景 式《廬山記》云:「瀑布水在黃巖東數里,土人謂之泉湖。 水出山腹中,挂流三四百丈,飛湍出林表,望之如縣 素練。水所注處,石悉成井,深不可測。」《五燈會元》云:「唐 先天元年,道明禪師得六祖惠能,開發了悟本性,即」 往廬山布水臺。住三載。方之袁州。

香爐峰南為洪井山,其下有丹井善政源,相傳葛洪 真人煉丹處。

又南有東古山、鳳凰山、錦屏山、石照山。《山疏》云:「東古 山有寺庵八所。」

香爐峰之東有遷鶯谷,谷有何乾曜墓。《山疏》云:「乾曜 唐人,仕至侍郎。」

谷上有鼓子砦,其西南有李驥山,其東北為慶雲峰。 《山疏》云:「慶雲庵在峰下」

慶雲之下,有萬杉寺。萬杉寺者,宋景德中僧大超建 也。超有戒行,受知仁廟。嘗即山手植松萬本。天聖中, 賜今名,并御書「金仙寶殿」額。後兵廢。舊有慶雲、「曖翠」 二亭。洪武四年,僧德昭重建。二十年請為講寺。《山疏》 云:「三分池在寺後,水出於山椒,昔人作石龍首引水 出龍口中,下注池石,水跳躍如珠,因更名散珠池。」石 上劖宋仁宗御書「國清淨」三字,槐京包書「龍虎慶嵐」 四字。今在寺之後山崖半。

「萬杉。」迤東水之大者為清泉澗,俗呼為青天澗,五峰 以西諸水之委也。水西南行出九洪橋入彭蠡湖。 慶雲峰東北為七賢峰,俗呼為七尖山是也。慶雲峰 之下有劉軻書堂。《山疏》云:劉軻者,徐之沛縣人也。天 寶之亂,自淮入湘,至韶州為僧,師事月華寺惠朗禪 師,即大小朗也。後居羅浮讀黃老書,從壽春揚生授 《春秋》。元和初踰嶺隱廬山萬杉之東,與隱士茅游。元 和末,登進士,官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祕書丞、史館 修撰,終洺州刺史。有文章,名名與韓、柳並稱。其隱廬 山時,東西二林碑記多其所撰。

劉弇《書堂通攷》:「劉弇者,廬陵安福龍雲鄉人也。元豐 二年舉進士,仕為著作郎,文名亦著。」

《薛溉書堂》薛溉,宋人,右補闕登之後,號書倉,為南海 書記。秩滿入廬山,築室居之,扁曰「薛處士山堂。」後起 為諫議大夫,未久復歸山,題舊隱壁曰:「重來閒院靜, 喜對故山青。」

崔嘉彥書堂嘉彥事具《西源庵下》。

《劉凝之書堂》凝之,名渙,均州人。天曆中,舉進士,為潁 上令,介介不適於俗,年四十即挂冠去。歸廬山,先築 室於七尖山下,後卜「清淨退庵,及建靜隱亭。」

李逢吉書堂逢吉事具《唐書》本傳。

《李庭筠書堂》庭筠事無可攷。

七賢峰,舊云「七尖山」,因劉軻等七人築室其下,故易 今名。蓋人以山稱,山以人著者也。

《山南路》「自七賢峰東北行至含鄱口。」

七賢峰東北有大谷,是為棲賢谷,三峽澗出焉。廬山 之谷以三數,是谷大焉。又多奇勝,人尤樂遊之云。 棲賢谷最北為含鄱口,乃山之南道也。由口向鄱湖, 而峻勢若可吞鄱湖,故云。

含鄱口東有寶陀巖、羅漢巖、野人源、楞伽院、白石庵。 《山疏》云:「白石庵,宋李常公擇讀書處也。」常,都昌人,少 與兄弟讀書庵中,已而皆及第,常以文學政事名當 時,蘇東坡嘗與之倡和。黃山谷者,其甥也。元祐更化, 以常為三司使。或言常少幹略,司馬光曰:「使天下人 知吾意,不急於利。」

含鄱口太乙峰下有老鷹崖、歡喜亭、楞伽大石、斗笠石,其東有小瀑布,俗呼為「白水漕。」其中隱者居有三 數。

犁頭尖下有廣壽院、萬壽寺。「寺乃唐僧德英禪師建, 後廢。明正統中,僧明安、東野和尚興。」

寺東為「廬嶽祠」,南康祀嶽神處。祭以春秋,置田為常 祀。

寺西為「老霞口」,俗呼為「老鴉口。」

寺南為桃林澗,其中靜者居有十餘處。

寺又南為「百花園」,其中亦多隱者居之。

寺之西南,漢陽峰近焉。漢陽之南崖,有「《竹林》遺跡」,相 傳四仙亦居此。

漢陽之東為黎仙峰。舊《志》云:「黎仙祠在廬山絕頂,女 真黎氏所棲隱處也。黎既仙去,人以祠祀之。其後禱 雨輒應。」今廢。

廬山寺。《高僧傳》云:晉僧曇翼、宋僧慧慶、道惠並住廬 山寺。寺有蓮花藏,藏有《白集》七十卷,傳云:白居易自 書同遠大師文集,不許出寺,後為高駢強取去。 雨巖在漢陽峰南,黝而深,晝日嘗黯黯,天將雨,常有 雲氣出其中,故取傅巖之義名焉。《山疏》云:漢陽坡上 有廢塚,蓋黎氏居此山仙逝,後人葬其遺蛻者,世訛 傳以為漢王塚,又言「疑其塚三十六。」寧藩亂,人有盜 伐者,莫辨真塚而止。

雨巖東下有巨壑曰「鼓子呰」,其中有「屏雲庵」,僧薰聞 重建。

廣壽寺南有雙溪,其水飛湍濺雪,而下為桃林澗。其 上有萬壽寺。《山疏》云:「萬壽寺者,背太乙峰,面鄱陽湖。」 王思任《記》云:「匡廬當南嶽之半,而萬壽其最先道場。」 考《傳燈錄》,實唐德英禪師開山。歷朝以來,代不乏人。 已而年深,殿堂頹壞,幾鄰蔓草矣。明有新安東野慧 楞禪師於此重興,詩云:「英公籃構勝廬匡,龍枕天皇 接漢陽。五老峰邊開萬壽,遙知北斗照南康。」寺前有 金鰲石。寺東即楞伽院,楞公手植松杉萬本以護徑 道。院右即祖塔。

寺後為般若巖,旁有柏子庵,衲僧寧生建。延陵莊空 生書額,有詩云:「葉落鳥啼霜,扶筇過草堂。空生舊趺 處,花雨遶溪香。」

其上為獨露庵,高出林杪,故名。庵乃矚公手闢。 又上為靈隱峰,其陽有翹松庵,庵當老霞口,舒州清 月耆宿隱焉。

與《翹松》相鄰。有《雯谷庵》。庵為寶月法師劚地,明吉州 蘭陵氏釋隱焉。

與靈隱峰相鄰,為太乙峰。其側有虎丘坪《山疏》云:「虎 丘坪闢自瀛州和尚,南昌禮科給事晏文輝額為西 竺禪林」,今瑞元為住持也。庵對彭蠡湖。

太乙峰之東壑中有剎曰雲霧窟。《山疏》云:即白水漕 上庵也。含鄱口之水凡兩條,東承眾流而注棲賢,達 於湖漕,水勢既健,色更皎紺,擊石成渠,建瓴直下,故 以漕名。其下有潭如盂,深不可測,上浮一石蓋之,圓 秀如珠,旁皆寸隙,迎水若繫綴然。耆宿中元中州人, 行解相應,老猶精進,參者恆遺之杖,致慇勤焉。 《金沙》庵《山疏》云:「金沙開,自明藏」,其基在山腰,而上石 皆黃色,故名焉。加之松竹青蔭,湫泓鼓瑟,右壁摩訶 崖,猱坡鳥道,東西龍虎石,天成位置,斯為奇矣。 太乙之下,有地曰摩石,有庵曰旃檀林。《山疏》云:「旃檀 庵闢自智周禪師。」周曰:祥風撥草,玉露凝泉,脈鎖群 峰,秀色,元標山水靈明於此結社焉。

老霞口有朝陽庵,金沙庵側有六度庵、「自新庵。」老宿 號自新,吉州人,粗衣澀食,影不妄出。

慧泉庵:老僧匡宏隱此。

般若巖,上有天衢庵,庵為慧海禪師之裔,如公手闢。 枕林澗有「金明庵」,在萬壽寺右。松竹夾道,清流遶席, 亦佳遯之地也。楚西陵慈公開基,今復修繼隱焉。 「叢秀庵」,在金明之西,僧文石居此。

西竺之右有雲巖庵,在桃林澗,翰林鄭鄤題額。 桃林澗南五里為百花園,相傳唐李渤讀書栖賢於 此,種花其中有自在庵、雄印庵、廣佛庵。

百花園南。上為道源坪、寶蓮庵。《山疏》云:「庵在石人峰, 門當五老,凌霄一望,排闥送青,湖口江山羅列几席, 誠為勝覽。唐赤眼禪師曾隱焉,故前有赤眼塔。」明天 啟間,有栖賢老僧普光,字汝亮,重興其庵,孫遠、融相 繼而修也。

其東為洗馬澗,其西為石佛寺、道源地。西為木橋溝。 其中有朝陽庵、報國庵、蓮臺庵、金竹煎魚澗、滴水崖。 崖有南昌李封史墓。雲間陳繼儒《記》「壙封史子明睿 官宮」,允崖平坦,可坐數十人。自漢王峰發祖,迢迢佳 城是肇。此李氏之福壤也。

棲賢谷中。有「枕流亭」,在寺側,久廢址存。

祖無擇愛堂在寺右。初,無擇守南康,能愛其民,民亦 愛之。無擇數遊棲賢,既去,民為建堂曰「愛堂」,今廢。 谷西上有芙蓉峰,王禕《記》云:「風雨初散,日光射雲,斜 照峰上,巖谷石濕,芒采相映,宛然金芙蓉也道惠巖,宋名。僧道惠棲此,因以名巖。後住廬山寺。 棲賢谷之水,其會為三峽澗。《山疏》云:「萬壽之東南,至 行龜峰之東」北,眾水之會也。凡能邪迤東,團山、黃石 諸水,能邪迤西,桃林、長壟諸水,大小支流九十九派 入三峽澗。澗有洗馬池。

漢陽之徼,東北為筲箕窩,其窪如筲箕狀,故云。 其上為瘦馬嶺、烏石崖山,其旁有寶慶寺,其東為石 佛山。石佛寺,《南康志》云:「青蓮庵即石佛寺,宋僧杜林 建,後廢。明宣德中,僧普瑩重建。」《山疏》云:「山有三峰如 佛,名石佛。」

烏石山東北為紅石崖,東南為石人峰。舊《志》云:「石人 峰在棲賢寺側,其峰有石拳聳如人狀。」

繡毬峰棲賢寺《山疏》云:「棲賢寺者,亦李渤讀書處也。 其寺創於赤眼禪師,寺側有泉三,曰飛錫泉,曰櫓斷 泉,曰赤眼泉。」又有西澗祠、應真閣、駐節亭、愛堂。南唐 元宗遷豫章時,嘗幸棲賢,因建駐節亭。今廢。

寺西北邃谷中,有赤眼禪師塔主,棲賢席有十一人: 赤眼、懷祐、道欽、智筠、慧圓、澄湜、道堅、知遷祖覺、行因。 辨首座山疏云:赤眼禪師事具《歸宗類》中,其餘十人 事俱載《傳燈各錄》。《寶訓》。辨首座謂東林混融曰:「衲子 事華,巧無實德。如盛丹雘,飾敗舟,以之涉江湖,犯風 濤,能無危乎?」

棲賢寺前為玉淵潭,石劖張孝祥「玉淵」二大字在潭 上。

玉淵之南二里許,有棲賢橋。《山疏》云:「棲賢橋者,三峽 之橋也。作於宋祥符間。其長數百尺,橫絕大壑,締構 偉壯,神施鬼設,非人力所能為。」從橋俯視澗底,大較 百十仞。或曰:「以瓶貯水五升,從瓶觜瀉出注下,瓶竭 其水乃至橋底。」

橋首有玉峽亭、飛來亭、觀音亭。《南康志》云:「飛來亭即 玉峽亭,在棲賢橋西。正德中,知府陳霖建,有碑鐫錢 聞詩、劉廷誥詩、汪伊詩。」亭後廢建關帝閣。王世懋《記》 云:「棲賢橋跨絕澗,度其上若坦衢。下至澗邊,仰而視, 橋石兩兩勾連,勢若危動,始為目眩舌吐,上有紀歲 月名姓,宋時石工為之,真班倕流也。」又王禕《記》:「昔寺」 僧漫甑潭上,俄失所在。後有人從湖南來云:「甑從洞 庭湖上出,甑有棲賢寺。」三字可驗。故知此潭下通湖 南也。

橋前有祖教院,舊名上堰臺。橋首石亭曰「飛來」,父老 相傳,唐大曆中,因風雨飛來,故半石半水,以祀觀音。 《山疏》云:「飛來亭即觀音亭。」

棲賢橋下有龍潭曰金井山。《疏》云:「橋下兩涯石皆紫 赤,角立軒軒,如壯士載橋立,李空同所謂峽石肝爛 者也。橋之所踞,實得勝地焉。《石劖》維皇宋大中祥符 七年歲次甲寅二月丁亥朔建願皇帝萬歲,法輪常 轉,雨順風調,天下民安。謹題」三十餘字。

棲賢橋北澗中有石梁。相傳嘗有孽蛟從谷中出,水 怒湧,勢且壞橋。時棲賢有異僧,叱神挽石扼之,蛟退, 橋得不壞。俗謂之「棺材石。」

棲賢橋東有招隱泉,亦名陸羽泉,其下有石橋。《潭。山 疏》云:「陸羽《茶經》,評其水為天下第六。」

棲賢橋西為幽邃山、幽邃庵,《南康志》云:「馮京字當世, 其先自河朔徙鄂。京有奇志,因父調南康兵官,與兄 元隨侍。」初至歸宗僧惠南,善風鍳,許以科甲。後至幽 邃庵,愛其幽絕。僧仁監留止讀書,未幾擢第。今幽邃 庵古松,乃馮京手植也。

幽邃之前,有西源庵。《山疏》云:「西源者,宋崔嘉彥所棲 隱處也。嘉彥,西蜀成紀人,有用世才,紹興中常以策 干趙忠簡公,公是之。會罷相,不果行,嘉彥遂去隱西 源庵。朱晦翁在南康時,常與往來。已而崔卒,晦翁作 詩以挽之云。」

棲賢橋西有水曰西澗,有僧舍曰「寶峰庵。」《山疏》云:「寶 峰庵即靜隱院,棲禪於寶峰者六人:月公、晦英、邵武、 湛堂、準元、首座、大慧杲。」

寶峰之側,有劉凝之隱居,額曰「清淨。」《退庵山疏》云:「疑 之名渙,均州人。天曆中舉進士,為潁上令,介介不適 於俗。年四十即挂冠去,隱廬山。歐陽永叔為之賦《廬 山高》」云云。

西澗之西有山,鄰於七賢峰,是為五乳峰。《山疏》云:「山 有五峰如乳,故名。在七賢峰下。」

其下為法雲寺,憨山清和尚之道場也。《山疏》云:「寺乃 清師手墾。」師徹慧解,詮釋諸經,有《夢游》諸書。《從軍詩》 如「心懸萬里月,肩荷一枝藤。天低偏近日,樹老不知 秋」等語,是為絕唱。師逝,囑弟子留其全身,以漆漆之。 范嗣任《五乳記》云:「山在七尖山之下,廬山之半嶺也。 自下而上,有古松一株,形如華蓋,蔭人坐臥,面對鄱」 湖,帆開鷁轉,望之鳧流款款。峭壁深澗,約有五里松 濤,足人「永曰」之觀。

五乳峰東下谷中有庵曰吾廬。《山疏》云:「星子陶性中 於臥龍左築菴隱居曰吾廬。」其旁有石曰嘯臺,《自記》 云:「崇禎十六年春,陶子性中父東籬公知世將亂,遂卜龍岡,結茆成廬,趨隱其間。」云云。又有磐石曰嘯臺, 方丈許,有坦處可坐八九人,敧處可坐四五人,背連 峭崖,面迎彭蠡,帆檣往來,錯若織機。

《流觴石》在臥龍岡。

五乳之東為臥龍岡,其下有臥龍潭。《山疏》云:「其潭有 三,二在岡上,一在岡下。潭上黃石數丈,橫據蜿蜒若 龍。岡巔之水直下數十丈,奔注其中,湍激漩湧,滉漾 動搖,若欲飛舞,故名臥龍。」或云:「潭中三數小黃蛇出 沒,有見之忙迸入石孔。」

臥龍庵《龜山文集》云:「廬山臥龍庵有劉道人,自云百 餘歲碧眼不粒食,惟食柏飲水,每客至,必先知之。」《云 山疏》云:「庵在岡之東數百步,劉死,庵廢。其後朱子守 南康,復建庵,塑諸葛亮像於其中。又別於潭旁立亭, 曰『起亭』,又於庵立亭曰脩白亭,候解組居之。會遷官 去南康不果居,今並廢。明嘉靖間,何遷復就岡側建」 起亭,而刻《出師表》及晦翁諸詩於石上。

五乳峰,西南,有峰形如胡鼻者,是為「胡鼻峰」也。 臥龍岡水東行出峽,與清泉澗水合。

《山路南》自五老峰南行至宮亭湖。

含鄱口東為五老峰,其下為李白書堂。《太白年譜》云: 天寶十四載,安祿山反。明年,明皇在蜀,詔永王璘節 度東南。璘舉兵反,太白時臥廬山,璘脅致之。已而璘 軍敗丹陽,白奔亡,至宿松山,坐繫潯陽嶽。宣慰大使 崔渙、御史中丞宋若思驗治,白以為罪薄宜貸。宋表 薦云:「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為璘脅行,中道 奔走,即已陳首。經渙及臣推覆,審實無辜。白有經濟 世之才,請拜京官,獻可替否,以光朝列。」不報。乾元二 年己亥,猶以璘事流夜郎,半道承恩放還。

楊衡隱居,《唐詩紀事》云:「『楊衡,元和中詩人也。嘗居廬 山,人有竊衡詩而登第者。其後衡及第,見其人怒曰: 『一一鶴聲飛上天』之句,尚在耶』?其人遜謝曰:『此句知 兄甚惜,不敢竊之』。衡筦爾曰:『猶可恕也』。」

《苻載隱居山疏》云:「苻載,蜀人也,與楊衡並善為詩,偕 隱五老峰下隱居」,今不知處。載字厚之,有奇才,官至 禮部侍郎,居廬山六年,後卒。段文昌為墓志。

有釋道之宮,曰吉祥寺、頭陀寺、芝山寺、大明觀。舊志 云:「五老峰有釋道之室四,皆梁武帝時建,今並廢。」 五老峰下有五小峰,曰獅子峰,曰金印峰,曰石船峰, 曰凌雲峰,曰旛竿峰。《山疏》云:「獅子峰後有兩洞,可通 人行。其內如樓臺殿閣,其上有星崖,自下望之如星。」 《南康志》云:「金印峰出郡北三十里,在五老峰下。五代 李」徵古卜書堂於此,三載,舉進士,仕南唐,為樞密副 使。舊《志》云:「石船峰下有崖如室,可居。」《舊志》:「凌雲峰巉 巖萬狀,上插層霄,女真蔡尋真、李騰空,常飛符煉丹 於此。」《山疏》云:「旛竿峰二石,高四丈許,亭亭如樹旛竿。 其上有大磐石,可坐數十人,有泉出於石下,逕遶其 峰,流過折桂寺,名旛竿源。」

五小峰下為二層崖、觀音崖、獅子崖。《南康志》云:「竹林 寺在獅子崖,有影無形,聖僧所居。」

獅子崖下有毬峰。《山疏》云:「其峰如毬,當獅子峰下,故 名。」

凌雲峰下有白龜山、白龜池、折桂寺,《山疏》云:「折桂寺 為唐人書堂,登第,因易今名。」

折桂寺,上有黃雲觀。《山疏》云:「黃雲觀在獅子峰麓大 石巖下,今廢。」凌雲、「獅子之下,多隱者居。」

折桂一帶有華嚴寺、方竹寺、實竹寺。折桂之水,東南 流出白鹿洞山。《疏》云:「白鹿洞水即旛竿源。」

五小峰西南為團山。《山疏》云:「團山在觀音巖西。」 紫霄峰,《山疏》云:「紫霄有三,其與上霄鄰者,出《山海經》 所載,稱為古名。餘二皆後人名之。」

其下有《祗園舍》,僧湛然建。

水月庵:僧習初建。

紫竹林,僧若無建。

青松舍,僧山谷建。

舍東有駱駝嶺《山疏》云:「駱駝嶺在方竹寺前。」

淨妙寺,在凌霄院南二里,僧念庵建,後有「道人庵」、 「楞伽庵」,僧用如建,在芝山寺東。

般若庵,僧見明建,在楞伽庵上。

「瑞雲崖」崖中有庵,僧融川建,今顓愚和尚門人方融 寄隱焉。「瑞雲崖」即二層崖,其庵背五老,面鄱陽,是山 水之都會處也。

獅子窟,僧獅聲居之。聲嘗執侍於雪喬大師庵內有 喬像。《語風全集》庵正據獅子崖

白石庵滇南老僧一心建,在凌霄院上一里。

子龍庵:在般若庵之北。

淨樂庵,僧大生建,在般若東。

「海會」庵,僧若愚建,在華嚴寺南。

「石泉庵」:僧古圓建,在華嚴寺東。

斗笠崖在獅子崖下。僧肖此創庵其上。

星壑崖,僧有源創庵於此。

《金竹庵》,僧秀崖創,在石泉庵東《古雲庵》,在金竹庵東。

「五柱崖」,在五老峰下,有五石如柱,故名。

五老峰前有文殊臺、臥雲崖、墮機石、缽盂泉、振錫泉、 迴龍崖、大觀臺、舍藏塔、養聖泉、火燄石、留月池。《山疏》 云:「五老峰前文殊臺,舊志不載,其境與天池、黃巖相 比肩。然此臺雖迥踞,其地荒僻,無高人韻士之品題 也。」

五小峰第二峰峽中,嘗有繽紛殊結如大輪者,曰佛 光也。《山疏》云:「佛光天池類」中已辨,此或山之靈氣,不 可誣也。

五小峰之西有谷曰團山澗。《山疏》云:「其澗兩崖皆高 峰聳峙,其中有靜者,室最為幽寂,人有入者,多不由 逕。」其澗水西南流出太平寺。

團山東有金雞峰。《山疏》云:「金雞峰即金鵝峰,亦名雙 雞山。其山有二石,勢如雞立,故名。」

滴水巖。《山疏》云:「其巖有泉百餘滴,陰晴不絕,故名。」 團山南有木瓜崖。《山疏》云:「道士劉混成種木瓜處。」 木瓜崖南為凌霄峰,有崖曰凌霄崖,其下有凌霄院。 《雲居晦山顯》曰:「五老峰前西角,峰巒奇秀,禪舍都麗, 無過凌霄院。」傍崖一大石洞如屋,以馬祖曾居,稱馬 祖洞。明萬曆中,有翠峰老宿自燕京來,棲隱洞中,與 大將軍劉公綎善。劉遂布金,創梵剎,經爐盤盂諸器 物,甲冠一時。洞多巨石,皆有異狀,層空架起,撐疊玲 瓏。旁𦊰蒼藤,形榦奇老,四面宛轉通路。遊人至此,螺 旋蟻磨,步步出奇。洞之頂,築一高臺。登臺縱觀,聳身 縹緲。漢王、蠡湖遶其前,五老、象王踞其後,金鵝映帶, 突出雄峰,如怒虎愁獅,撲攫天際。又似有物鞭山驅 走,奮躍如前者,望之可駭可愕。《南康志》云:「凌霄院又 名明真院,去府之北二十五里,唐道一禪師建。」《山疏》 云:「明遍融和尚居馬祖洞半紀,始遊南海普陀山 凌霄巖西南有犀牛塘,塘北為青牛谷。」舊志云:「青牛 谷即道士洪志乘青牛得道處。谷內有淨妙寺、雲臺 庵。」《一統志》云:「青牛谷在五老」峰下。

谷內有《鄭元素隱居山,疏》云:「元素者,溫韜之甥也。朱 梁時,韜盜發昭陵石函鐵匣中所得前代圖書及二 王真蹟,甚富。其後韜殛死,元素盡得其圖書真蹟,避 禍南徙,隱居廬山青牛谷四十餘年,所積書千餘卷, 卒。隱居今廢。」

凌霄巖西為亂螺山。《山疏》云:「其山形如螺,小大培塿 有三五座,叢疊不整,故名。靜者居有二。」

凌霄巖西南有太平寺。《南康志》云:「太平寺亦名臥龍 庵,在團山南,宋高峰禪師建,明正統僧行全重修。」寺 有白石臺、老虎石。

太平寺北麓有一草亭。《山疏》云:「亭即星邑周長孺讀 書處,嶺北梅皋先生隱此。」

南為白鶴山。白鶴觀,《山疏》云:「白鶴觀者,唐道士劉混 成所居。」其事具《元虞集記》中。觀有煉丹池、搗藥臼。 觀之東為李家山。《山疏》云:「李家山者,李公擇之所居 也。」

觀之南為羅漢嶺。《羅漢寺山疏》云:「羅漢寺刱於宋廣 濟。」堅禪師《紀遊集》云:「廣濟具道行,得遇真廟,寺成,章 聖皇后夢十八應真,乞歸廬山,已而高麗來貢佛及 羅漢金像,詔就寺安置,因賜額并藏經、土田、瑪瑙琴、 金鐘、象鼓。」《南康志》云:「羅漢寺橋下石龜口,日出鹽四 兩,以給寺僧炊人,少之,夜鑿其口,而廣之鹽遂不復」 出矣。

寺後有「觀音塔」,今廢。

羅漢嶺西北為朱家山。宋朱弼之居也。

朱家山東南為顏家山。《南康志》云:「顏家山在郡北五 里,顏魯公嘗居此山。有魯公祠。」武真宮《山疏》云:「宮祀 真武像最靈顯。」山麓有馮孝女墓。舊《志》云:「孝女名素 貞,割股以療父病。郡守陸德輿大書以表其墓。」 山側為向家山,南濱蠡湖。

大漢陽峰之陽,有山獨峙者,東古山也。其上有法輪 院。《山疏》云:「東古山俗謂之比山,背漢陽峰,面彭蠡湖, 由山之南康,半水半山之間,取道而行,其境特妙。」院 乃宋祥符間僧如湛建,後廢。明萬曆間,覺空法師復 興,已而寺又燬。有法孫融先者,重建殿閣,精麗莊嚴, 亦山南之冠云。

寺後山巔有龍王亭。《山疏》云:「亭以石為之,每以雲起, 占雨即應。」釋自成有詞云:「孤峰浩渺石亭開,白雲常 往來。飛騰不待海門雷,祈求遍九垓。四壁落山影摧, 月明真可咍。一池清水蔭天台,星辰暗裏裁。」相傳龍 王亭,唐人建。

《錦屏峰,釋仁旭詩》云:「環遶法輪秀,群峰列作賓。煙雲 多變幻,溢目四時新。」

寺前有振衣處。《懽石門山疏》云:「寺門山勢磊疊,巖洞 天成。徑旁兩石並峙,中闢微行,到者皆懽,因得名焉。」 法輪井,釋仁壽詩云:「源自由山谷,清深味頗甘。轆轤 曾不竭,冬夏碧猶寒。」按井開,自住持如湛

《白雲窟山疏》云:「白雲窩在龍王亭南崖蒲團石。僧暠有詩云:『山中豎脊梁,未必成功課。溪光 山色笑顏開,管甚蒲團破不破』。」

梅花洞釋慈嚴居此。

觀瀑臺,《山疏》云:「臺在寺之東,上有郡守薛所習、府丞 龔蕃錫、別駕閔子奇簽書卞宏祐石刻。臺傍有『觀瀑 臺』」三大字,同知黎天錫書。登臺望之,匡廬峰巑岏競 秀,黃巖瀑布正當其面,遊者無不撫掌而叫,奇絕也。 釋性圓詩云:「臺因山聳秀,當面瀑傾瀕。形挂鮫綃幅, 聲驚雷電真。清譚多適意,豪唱有餘神。疇昔謫仙語, 銀河倒瀉頻。」

東古之陽,有「翠微庵。」

東古之陰,有「善山寺」,僧悟超建,後兵燬,明僧惟一重 建。

東古之右為西古山,其上有西古寺。《山疏》云:「西古寺 亦宋應端禪師闢徑。中有巨石,上劖『阿彌陀佛』四大 字,旁有數十字,苔侵不可辨。有香花田八十四畝有 奇。」

西古之下,有石門釣魚臺。

東古之南,下為章水橋。《山疏》云:「橋當驛路,直達南康, 其水自開先、簡寂諸水匯集,出彭蠡湖。」

南行三里許為九洪橋《山疏》云:「九洪者,言當含鄱嶺、 桃林澗、臥龍岡諸水,共有九派洪流,故名。」

又南行三數里為流澌橋《山疏》云:「流澌者,謂此水從 五老峰腳逕凌霄崖,西由羅漢壟遶玉京山而出,皆 五老積水所融也。」

又南行三里為郡西能仁寺。《山疏》云:「能仁寺,宋大慧 杲禪師嘗居之。有僧問:『如何是能仁主』?師曰:『前殿四 天王,後殿三大士』。僧又曰:『如何是能仁竟』?師曰:『揚瀾 左蠡,無風浪起』。杲因他往,寺忽蕭條。」明初,有華山崇 長老來此重興。

寺南不里許,為南康治焉。《山疏》云:「南康後倚峻山,前 距重湖,號稱險固。然山麓也,雖郡城中亦多峻級,坡 陀參差,車馬馳驟之途罕矣。所憑地脈,歷代出賢,自 宋周濂溪、朱晦翁,明王文忠公禕,皆大賢,故至今代 不乏人。所謂民淳事簡,號曰江東道院。」

郡西隅有天寧寺《山疏》云:「天寧寺者,唐為崇寧院,赤 眼禪師有崇寧上堂法語。」宋孝宗朝,改光孝寺。佛殿 今尚壯觀,其像甚古。殿左觀音堂,凡無子以求有子 者應焉。前為金剛殿,僧法果建。舊鐘鼓樓燬,後為法 堂。如能建寺,在未成之先,襟帶溪湖,不惟形勝,亦符 堪輿。自百雉既興,樵閣側出,乃障其面。近製垣以蔽 之。似不如初矣。從觀音堂望蠡湖。亂帆如織。疊浮城 屋之上。亦佳玩之地也。僧綱小隱構《幻蓮居》於寺之 東隅。

郡,右有元妙觀。《南康志》云:「元妙觀在府治西腋,宋初 祥符間刱,自何、楊二真人始,曰天慶觀,元改今名。明 洪武中,道士周汝鎮重建。」《陶集》有云:「錢子雲者,字融 觀,號景忠,本武肅王之裔。淳熙間,有錢聞詩者,知南 康軍,遂家廬山,子雲其後也。子雲幼從邑學士余巽 庵先生遊,拜官京師,荷鈔錠胡椒之賜,所得當朝名」 公卿有詩,若文盈軸。原觀居谷巖洞上,今分為兩地, 一在郡內東關,近冰玉澗;一在郡西關外,易能仁寺 大雄寶殿為「三清天尊殿」耳。

觀內有谷巖洞。《山疏》云:「洞者,未郡之際,兩山相翼,中 闢一洞,有何、楊二仙於此得道。後興觀居,道流千數。 相傳洞中有金銀盤器之異,蓋錢子雲景泰二年四 月掘地得之,子雲獻之於朝,事不全錄。」至于觀之分 徙者,則由郡人陶尚德也。尚德官至尚書,謀東西兩 地,易觀基而建尚書府焉。

郡內有兜率寺。《山疏》云:「兜率寺,宋圓悟禪師開堂於 此。」事見《圓悟語錄》。明初,天隱禪師住南康兜率寺,其 寺被宸濠兵燬,今為星邑儒學。

觀瀾閣,《山疏》云:閣在郡東隅,騎城而建,重湖疊嶂,變 幻萬狀,登者樂焉。上有聯曰:「雲連臺閣心如水,月隱 湖山吏是仙。」下有石刻謝靈運詩、李空同《鄱陽湖行 歌》,王麟州分守南康時為之賦。

閣後有石塔,騎城而建,郡人立此以峙廬山者。 冥鴻亭,《山疏》云:「亭乃杜槃澗先生隱居」

郡東為「冰玉澗,其上有劉凝之隱居」,今廢。

郡城紫陽門外有紫陽堤。《山疏》云:「朱晦翁建。」

堤西北為水陸寺、銅鈴寺。《山疏》云:「二寺久廢,基亦無 存。」事見黃文節公《與清隱禪師書》。

郡南關外有袁公堤、聖人洲、陀鵝洲山。疏云:郡南關 臨湖,每為冠蓋遊集之所。聖人與袁公事見《郡乘》。陶 宏中曰:「二洲浮沉於水者也。自春徂夏,龍宮晝扃,柳 生之謁逐焉。惟秋冬星石在陸,湖波瘦如匹練。二洲 乃隆起稱雄。時則遠皋木落,寒岫雲枯,雁陣漁燈,不 讓楓橋矣。」

落星墩、落星寺。《山疏》云:「落星墩在蠡湖之中,為府治 作。」案:寺乃宋僧擇隆建,寺內有玉京軒。黃山谷詩注 云:「寺僧擇隆作宴坐小軒,為落星之勝處。」又云:「僧隆畜畫甚富,而寒山、拾得戲筆為最妙。」

郡南關外之左廂,有龍王廟、天妃宮。《山疏》云:「宮廟後 憑雉堞,前瞰蛟宮,側綴湖上,疑為鼉浪,蜃風吹去。」其 龍王像北是左蠡,波中有巨木如輪,觸裂行舟。天啟 甲子,南康同知何起龍夜感異夢,禱而出之,木欣然 就近,不煩挽曳達岸,命匠肖像而祀焉。郡人吳道長 《記》云:「遊其域者,柳艷翠碧,漁歌下上;帆挂分風,煙垂 重幕」,誠懿蹟爾。廟內有《米萬鍾字碑》。

郡西關外有擁翠庵,《山疏》云:「庵為郡人陶用斌之別 墅,永樂初,由薦辟拜本郡陰陽學正,術性怡山水,相 西隅之勝,闢庵居之。翰林院侍講鄒公緝為之記,中 書舍人尹賓實篆額。」

郡東關外有文峰塔。《山疏》云:「文峰塔亦曰永鎮塔,萬 曆間,知府田琯、同邑別駕黃希孔、孝廉蕭時中、國子 陶綬、茂才陶孔教、僧本和建,續知府事費兆元為解 金帶鎮之,後知府事袁懋貞竟其役。塔距湖浸數十 武,鶴表亭亭,鵠峙青冥白浪之間。其陽為大士堂、關 帝廟,古樹盤虯,客艇如織,風濤雪月,靡不相宜。餘郡」 臨湖之勝,鮮有過於此者。

郡前之湖,狂波潮汐,浩淼競來者,曰彭蠡湖。《山疏》云: 「彭蠡湖在府東南,廣四十里,長三百里,巨浸瀰漫。」《郭 璞傳》云:「蠡湖有物,大如水牛,到宣城下,郭璞卜曰:『是 廬山君鼠也』。」

彭蠡湖濱有賈處士繫舟《臺山。疏》云:「賈處士住廬山, 每置一小舟,泛湖自適。許棠寄以詩云:『時泰亦安眠, 人聞不喟然。窮經休望辟,餌朮只期仙。彭蠡波湧月, 罏峰雪照天。嘗聞風雨夜,徹曉在漁船』。」

水仙磯在層城山下。昔有陶峴者,徙家姑蘇,浪遊江 湖間,人號水仙。晚歸廬山,嘗把釣於此。其《題西塞山 下迴舟》詩云:「匡廬舊業誰為主,吳越新居安此生。白 髮數莖歸未得,青山一望計還成。鴉翻楓葉夕陽動, 鷺立蘆花秋水明。從此捨舟何所詣?酒旗歌扇正相 迎。」

蘇公《讀書臺山疏》云:「南康號圖書府者,星子劉壯輿 積書冰玉堂,建昌李公擇藏書、白石庵蘇端明記落 星灣讀書臺,皆其祖父之武庫,雲霞所集,文章流美 焉。」臺今廢。

甘露庵:在紫陽門外,中丞伯彥蔡公、臬憲卉圃李公 所建,以通廬山僧上下往來之憩地也。

庵前有周公蓮沼。《山疏》云:「周濂溪愛蓮池在府治左, 其上有亭,曰愛蓮亭,郡大夫嘗歌讌於此。」《郡志》亦曰: 「愛蓮池在府治左」,未言郭外有蓮沼,或後人蹈周公 之轍而名之耳。

劉凝之祠堂《山疏》云:「劉先生祠堂在墓之右」,司李錢 啟忠建。舊《志》云:「劉凝之墓在少府嶺。凝之晚善養性 術,年八十五,無疾,沐浴正冠而卒,葬嶺下。」朱晦翁為 守時,嘗修其墓,為立壯節亭,後廢。明正德中,南康府 守陳霖重建。亭內立石刻歐詩及朱記。

郡西關外有碑刻曾致虛《星渚記》。《游紀集》云:「南康軍 西郊有碑劖,曾集記,字法如顏,久廢,碑趾不知處。」 郡西為後山,有陳圓隱居。《南康志》云:「圓字德方,嘗應 制科,有名稱,已而歸隱後山,後進多師之。黃山谷題 其堂曰『獨善堂』。」

郡又西為少府嶺,其上有劉凝之墓。墓西為層城山, 又西為玉京山,《山疏》云:「亦名上京山,其下有玉京觀, 今廢。」

《陶淵明舊居山疏》云:「玉京山,陶淵明嘗居之。故陶詩 云:『疇昔家上京』。」《南康志》云:「近城五里有山,名上京,陶 淵明故居也。」

《崔誠老隱居山疏》云:「宋崔誠老博學高逸,不事進取, 廬於玉京之上,以琴自娛,名其廬曰『睡足庵,而自號 曰『玉澗道人』』」,庵今廢。

玉京之側有清潭《山。疏》云:「其下有古潭,深不可測。」 郡城東南郭為前山,其下有馮去疾別墅。舊《志》云:「去 疾,嘉定三十年劉渭榜進士,知溫州。」

郡之東有神掌石,又東為宮亭湖。《水經注》云:「《爾雅》曰: 『大山包小山曰宮』。」宮之為名,蓋起於此。

湖旁之山有石鏡。《幽明錄》云:「宮亭湖旁山間有石,形 圓如鏡,明可以鑑,謂之石鏡。人以火燎之,石遂不明。 湖上有宮亭廟。」《高僧傳》云:「宮亭廟著靈,孫權時,其神 能分風送舟,舟行者皆祀之以祈風,施捨山積。」西域 僧安世高者,南遊過祠下,神忽人語為高,言其前世 嘗為僧,以嗔恚故,積業受報,墮異類中良苦,今且死, 欲高為立法營塔,覬得善生。高曰:「現汝形。」曰:「形惡必 駭眾,不可見。」已而自座後出首,蓋大蟒也,首與高膝 齊,高撫其首,為梵語,喃唄數四,蟒悲淚如雨,即隱去。 無何,死於柴桑鄉山壑中,其長數里。縣人謂其地曰 「蛇村」,是後廟不復著靈矣。《冷齋夜話》云:秦少游南遷 時,舟宿宮亭廟下,見湖月光彩特異,因憶昔在西湖 雲老惜竹軒所見景色,與此不殊。其夜夢美人自稱 維摩散花天女以維摩像求贊。少游愛其畫,謂非吳道子不能作天女,戲贈詩曰:「不知水宿分風浦,何異 秋眠惜竹軒。聞道詩詞妙天下,廬山對眼可無言。」少 游贊曰:「竺儀華夢,瘴面囚首。口雖不言,十分似九。應 笑蔭覆大千,作獅子吼,不如博取妙喜,似陶家手。」既 寤,嘗自書之。其像真蹟,後落雷州天寧寺。

宮亭湖側為神林浦。《南康志》云:「神林浦即神林湖,在 郡東五里。」

浦之東五里為蝦蟆溝,其上有蝦蟆石。《山疏》云:「蝦蟆 石去郡十里,俗呼為蟆頭。」

令公廟,《山疏》云:「廟內皆祀水府神。」

其上有山,曰「定山。」

五老峰,坡陀南下,如頓萬馬,忽突起一山,而四山環 之,是為後屏山。其下為白鹿洞書院。《洞志》云:「白鹿洞 者,唐李渤讀書處也。」初,貞元中,渤與兄涉俱隱廬山, 而渤養一白鹿,甚馴行,常以之自隨,人因稱為白鹿 先生,而謂其所居曰白鹿洞。寶曆中,渤為江州刺史, 即所隱地創臺榭以張其事,而白鹿洞遂盛聞於人 矣。其後唐末兵亂,郡學校廢壞,高雅之士往往讀書 講藝其中。南唐昇元中,始建為學,置田聚徒,以國子 監《九經》李善道為洞主,名曰「廬山國學」,四方之士,受 業而歸,出為世用,名績彰顯甚眾矣。宋初,因置為書 院,益拓而大之,與睢陽、石鼓、嶽麓三書院並名於天 下。當時學徒常數十百人。太平興國丁丑,從知江州 周述請,賜國子監印本《九經》,驛送至洞,後又官其洞 主。明起為褒信縣簿。歲壬午,始置南康軍并學,而洞 乃屬南康。咸平壬寅,猶詔有司修繕。然自有南康學, 而洞事浸浸墜矣。祥符初,直史館孫冕以年老乞致 仕,願得白鹿洞故址歸老,詔許之。歸,未至洞而卒。祥 符中,冕子比部郎中琛,即洞旁築室十數楹,榜曰「白 鹿洞書堂」,俾子弟講習,四方有來學者,輒餼食之,以 此著聞於時。當塗郭祥正為記勒石。其後兵亂,室焚, 記石徙天慶觀。其後天慶觀亦焚,記石遂燬不存。淳 熙己亥,朱晦翁來守南康,甫至,即檄教授楊大法、司 戶毛某看詳,既又躬至鹿洞周覽之,悉得其可修舉 狀,因具上尚書省,言:「鹿洞乃昔賢嘉遁之地,先朝嘗 即以養士,德意甚厚,而一廢遂不復振,為吏者不得 不任其責。且所建立,僅小屋十數楹,纔足不泯沒,計 亦不至勞費。請檢會太平興國中節奉指揮,送本軍 為法守,不使至湮沒。」其後又劄上尚書并丞相,言:「願 得比祠官例,為白鹿洞主,假之稍廩,使得」終與諸生 講習其中,猶愈於崇奉別教,香火無事而食也。其後 又具疏,請依嶽麓書院例,賜「白鹿洞書院」額,并給賜 高宗御書石經及九經疏、《論語》《孟子》等書,皆格不行。 當是時,朝野哅哅,傳以為怪。其後晦翁遷浙東提舉, 入奏對延和殿,具言:「白鹿洞書院,太宗、真宗造士之 意甚深,非下吏淺識所可窺測。今老佛之宮布滿天 下,大都逾百,小邑亦不下數十,而公私增益,勢猶未 已。至於學校,則一郡一邑僅置一區,附郭之縣又不 復有盛衰,多寡相懸如此。有司者不此之正,而反疑 臣之請,何也?夫無御額賜書,為流俗所輕,廢壞無日, 非陛下所以丕揚前烈、嘉惠斯文之盛心也。臣謹昧 死請。」於是孝宗始允可之。元末兵廢,明正統中,南康 守翟溥福乃始得其遺址於榛莽中而振起之,書院 由是復興。其後御史陳銓,提學僉事李齡,副事蘇葵、 邵寶、蔡清、李夢陽,知府劉定昌、袁懋貞、王養正、徐士 儀相繼修,於是書院常新。書院有禮聖殿、明倫堂、宗 儒祠、先賢祠、忠節祠、文會堂、朋來亭、白鹿洞、劖石先 賢書院、白鹿勝洞在洞側,洞上有思賢臺。又「白鹿洞 天」四大字,何遷書。諸刻甚富,不繁錄。

有水自凌雲峰來,逕書院東流出峽為貫道溪。書院 之西有釣臺石、釣臺亭,又西有漱石。書院之前有卓 爾山,其巔有高美亭,其西有大意亭,西南有鹿眠場, 東有洗心橋,又東有勘書臺、獨對亭,又上有好我亭, 臺西有聖澤泉。臺東有小三峽,峽口有枕流橋,橋北 有迴流山,山巔有六合亭,山東有流芳橋,又東有溪 口橋,益東五里所有白鹿源觀音橋,橋北有石華表。 其廩士有洞田,散在星子及他縣,凡二十七頃六十 八畝有奇。

白鹿洞有七姑廟、烈女廟。《山疏》云:「七姑者,李渤之女 也,葢烈而死,鄉人以廟祀之。」 洞之東北三里許,有巨石整削者,名「聖壽無疆石。」《山 疏》云:「石在華嚴寺側,即華葢石。」周濂溪有《題詠石劖 朱文公風雩》二大字。舊志云:「五老峰下有石劖,宋周 惇頤撰《聖壽無疆頌》。」華蓋石正當五老峰面,其石高 丈餘,上可坐百人。

「聖壽無疆。」石北去數武,有劉軻精舍。《山疏》云:「精舍即 軻為僧時建,久廢,其基亦不知所在。」按《摭言》:「軻為僧 時,嘗葬遺骸,其夜夢一書生來謝,與之三雞卵,軻嚼 一而吞二,後遂精儒術,與吳武陵並以史才直史館, 韓愈欲為之贊,會貶去不杲。」按,劉軻《上座主書》云:「軻 本沛上耕人,代儒業,為農人家。天寶末,流離於邊,徙貫南鄙。邊之人嗜習玩味,異於沛然,亦未嘗廢耕捨 學,與邊俗齒。且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貃之邦行矣。」 故處邊如沛。貞元中,軻僅能執經從師。元和初,方結 廬於廬山之陽,日有芟夷畚築之役,雖震風凌雨,亦 不廢力大耨。或農圃餘隙,積書窗下,日與古人磨礱 潛心。歲月悠久,寖成書癖。

「聖壽無疆。」石左腋有溪與幡竿源合,逕白鹿洞。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